两汉时期的边疆和民族关系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发展和民族关系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发展和民族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39f42624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0b7784c.png)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发展和民族关系两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大的历史时期之一,这个时期中国处于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体制下,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和发展。
在边疆各族的发展方面,汉朝首先要面对的是南方的南越王国。
南越王国是汉朝的南方邻邦,其国力虽不及汉朝,但是地理位置优越,令汉朝感到威胁。
为了稳定南方边陲,汉朝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来开展和南越的交流与合作,同时也加强了对南越的控制。
汉朝在南方地区派遣军队,削弱南越的势力,最终将南越纳入汉朝的统治之下。
此外,汉朝还采取了经济手段,通过贸易、商业活动与南越交往,加强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增强了边疆各族的发展实力。
在西北边疆地区,汉朝面临了匈奴等游牧民族的威胁。
为了稳定西北边陲,汉朝采用了同样的政策,通过军事手段与匈奴等游牧民族展开较量,并最终将其纳入汉朝的统治之下。
然而,与南方的南越相比,西北边疆地区的民族关系更加复杂。
匈奴等游牧民族是以牧业为主要经济活动的民族,他们和农耕民族的相处常常是冲突和对抗的。
为了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安全,汉朝实行了一系列的农耕政策,鼓励农民移民到西北边疆地区,促进农耕与牧业的结合,减少游牧民族对农耕民族的侵扰。
此外,汉朝还实施了一系列的文化交流政策,通过向游牧民族派遣使者、赠送文物等方式来改善民族关系,促进了边疆各族的和谐发展。
总而言之,在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是一个复杂而多元化的过程。
汉朝通过军事、经济和文化手段来加强对边疆各族的控制和统治,促进了边疆各族的发展和交流。
同时,边疆各族和汉族之间的交流也丰富了中国的多元文化,对后来的历史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五节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第五节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3227979f6529647d27285244.png)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BC119年) 张骞出使西域 时间-- 公元前119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 年
前138~前126年 目的- 联络大月氏东西夹击匈奴 时间- 沟通了汉与西域的联系,汉朝和西域空” 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张骞出使西域,历经千辛万苦,他是我国历史 结果: 未达出使的目的,却了解了西域各国的经济、政治、文 上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促进边疆开发和中西交 化情况,以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为沟通汉和西域关系奠定 往作出巨大贡献的杰出历史人物。 了基础。
第五节 两汉时期边疆各 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引言:两汉时期的边疆各族
匈奴、乌桓、鲜卑 夫余
西域各族 西南夷 南越 东越
一、匈奴的兴衰
1、匈奴的社会发展状况 ⑴经济 ⑵政治 2、两汉与匈奴的关系 ⑴西汉
① 汉初(政策、原因) ② 汉武帝时(政策、原因、经过、结果) ③ 汉元帝时(政策、原因、影响)
⑵东汉(①匈奴分裂、②击败匈奴)
秦朝:①北击匈奴,夺河套,修长城。 ②设机构,派官员,驻军队。 ③迁人口,发展经济。 西汉:①汉初,“和亲”、经贸往来。 ②汉武帝,军事反攻 ③汉元帝,“和亲”、经贸往来。 ④王莽,发动不义战争。 东汉:军事斗争,解除匈奴的威胁。
概述秦汉时期中央政权与越族的关系。 秦朝:①军事征服:为统一岭南,解决军粮 运输,修建灵渠。沟通湘水和漓水,联系珠 江、长江流域,便利了中原与岭南的经济文 化交流。 ②设郡管理:先后设象郡、桂林与南海三郡。 汉朝: ①迁徙杂居:征发北方农民与百越 杂居,将越人迁往内地与华夏族共处。 ②设郡管理:汉武帝设南海九郡管理南越。
选择题
1、汉武帝曾派谁两次出使西域…… ( C ) A、 窦固 B、窦宪
C、张骞
D、班超
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c6842eafad51f01dc381f15c.png)
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北方的匈奴、乌桓、鲜卑,东北的夫余、南方的越族、西南夷和西域各族。
它们与中原的交往和联系加强了。
一、两汉与匈奴的关系秦汉之际,冒顿单于统一北方草原,占领河套地区,形成强盛的奴隶制国家。
1、汉初:关系:匈奴攻汉,被迫“和亲”,贸易往来原因:汉国力有限,社会贫困;匈奴强盛史实:前200年白登之围(刘邦)2、汉武帝:政策:军事打击原因:国力强盛,兵多粮足,中央集权巩固史实和结果:三次战役:前127、前121年、前119年,卫青、霍去病,收回河南地、河西走廊,匈奴受重创,迁徙漠北3、汉元帝关系:匈奴归附汉,自愿和亲,互市,文化往来原因:匈奴内乱,呼韩邪单于一部归附汉朝;汉相对强盛史实:昭君出塞意义:A密切汉匈关系,四十多年和睦相处; B 有利汉匈经济文化交流二、两汉与西域的关系1 、张骞通西域目的:联合大月氏,反击匈奴;加强同西域的联系时间:前138; 前119两次出使意义:①交通:A“凿空”,打通中原与西域的交通;B开通了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外关系的发展②交流联系:天山南北与内地连成一体;中原同西域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促进西域社会进步(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铸铁技术,井渠法、造纸术);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
③为中华民族开疆拓土,定位版图作出贡献;使世界几大文明汇合,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
2、西域归属中央政权标志: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府职能:管理西域,保护商旅往来意义:A标志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B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3 、班超经营西域(东汉明帝时)背景:西域各国重新被匈奴控制意义:西域与内地的联系加强。
东汉任命班超为西域都护,管辖西域。
概念:西域西域狭义上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即今帕米尔高原以东,巴尔喀什湖东、南及新疆广大地区。
而广义的西域则是指凡是通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的地区等。
三、两汉与西南夷的关系概念:西南地区数十个少数民族,如夜郎等,统称“西南夷”。
秦汉时期的民族
![秦汉时期的民族](https://img.taocdn.com/s3/m/cc10938c376baf1ffd4fad95.png)
(一)秦统一后对匈奴的 措施
①北拒匈奴,收河套、 建县城、迁民居住
匈奴骑兵铜像
②大规模修筑长城 (二)两汉和匈奴的和战
1、西汉初期与匈奴的和亲 2、汉武帝反击匈奴的战争 (公元前127、公元前121、公元前119年) 卫
青
霍 去 病
汉武帝为什么能取得反击 匈奴的胜利?
3.昭君出塞
(1)匈奴的分裂与呼韩邪单于对汉称臣
第一次出使西域
0
时间- 目的- 路线- 结果-
前138~前126年
联络大月氏东 西夹击匈奴
结果:未达出使 的目的,却了解 了西域各国的经 济、政治、文化 情况,以及他们 想和汉朝往来的 愿望,为沟通汉 和西域关系奠定 了基础。
“凿空”
张骞通西域有什么 历史意义?
1.加强了汉朝同西域经济文化的交流
2.为西域正式归属中央创造了条件
(4)影响:①促进了我国古代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统一的多 民族的国家的初步形成。②带动了对外关系的发展。
(5)张骞出使西域的影响:见书37页
关于西域都护
【解析】
(1)概念:西域都护是我国两汉时期中央政府在今新疆境内设 置的最高军政首脑。
(2)设置:①汉武帝时,为联络大月氏攻打匈奴,和加强民族 友好交往、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于公元前138年、公元前 119年,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②西汉与西域沟通后,开辟了 中西贸易往来的“丝绸之路”,中国丝绸的对外贸易十分兴旺, 为了加强对西域军事、政治的管辖和保护“丝绸之路”上的商 旅往来,西汉政府于公元前60年在西域设置了西域都护。③东 汉初年,政府派班超经营西域,在西域重设西域都护。
国展开丝绸贸易。
例:在汉朝与大秦之间进 行丝绸转手贸易,大获其 利的是( )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676d96175f0e7cd184253678.png)
汉武帝时期: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 汉武帝时期: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 充溢露积于外, 充溢露积于外, 至腐败不可食。 至腐败不可食。 汉高祖时期: 自天子不能具醇驷, 汉高祖时期: 自天子不能具醇驷, 而将相或乘牛车
一、汉与匈奴的关系 1、匈奴的社会状况 、 2、与西汉的关系 、 和亲” ①汉高祖——“和亲”政策 汉高祖 和亲 战争(军事反击 ②汉武帝——战争 军事反击 汉武帝 战争 军事反击) 原因:国力强盛 原因 国力强盛 政权巩固, 政权巩固,无后顾之忧 强大的骑兵队伍 卫青、 卫青、霍去病的军事才能
二、张骞出使西域
1、西域的含义 、 2、张骞通西域 、 时间:公元前 时间:公元前138年 年 目的: 目的: 联络大月氏东西夹击匈奴 意义: 意义: 3、西域都护的设置 、 ——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标志-- 西域各族摆脱了匈奴的
一、汉与匈奴的关系 1、匈奴的社会状况 、 2、与西汉的关系 、 和亲” ①汉高祖——“和亲”政策 汉高祖 和亲 战争(军事反击 ②汉武帝——战争 军事反击 汉武帝 战争 军事反击) ③汉元帝——和亲 汉元帝 和亲 3、与东汉的关系 、
匈
匈奴的兴起
奴
1、和战交替, 、和战交替, 以和为主; 以和为主; 2、和战受汉 、 政权强弱影 响 3、匈奴政权 、 内部不稳
奴
夫余 乌桓
西
域
一、汉与匈奴的关系 1、匈奴的社会状况 、 以畜牧业为主, ①以畜牧业为主,从事农业生产 世纪, ②公元前3世纪,铁器的广泛使用 公元前 世纪 匈奴——奴隶制国家 ③匈奴 奴隶制国家
匈奴的生活状况: 匈奴的生活状况: 逐水草,习涉猎, 逐水草,习涉猎, 忘君臣,略婚宦, 忘君臣,略婚宦, 驰突无垣
归纳秦汉时期, 归纳秦汉时期,中央政权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
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6d5f662de2bd960590c677b6.png)
汉族的形成
民族:各种历史形态的民族共同体,即相交流、相互认同,相互吸收的、 民族:各种历史形态的民族共同体,即相交流、相互认同,相互吸收的、 共同生活在一起的民族共同体。 共同生活在一起的民族共同体。 汉族:是与汉朝密切相关的民族,它的形成大致有四个时期。 汉族:是与汉朝密切相关的民族,它的形成大致有四个时期。 一、春秋战国时期,是汉民族形成的准备时期,经过第一次大融合,秦汉 春秋战国时期,是汉民族形成的准备时期,经过第一次大融合, 时期形成中化华民族主体,即汉族。 时期形成中化华民族主体,即汉族。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民族大迁徙与交流,到隋唐时形成面貌一新的汉 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民族大迁徙与交流, 民族; 民族; 三、宋元时期,主要在边疆地区进行,少数民族迅速封建化,吸收汉先进 宋元时期,主要在边疆地区进行,少数民族迅速封建化, 文化,向汉文化同化; 文化,向汉文化同化; 四、明清时期,通过长期有效管理,地域概念认同感形成,民族大融合, 明清时期,通过长期有效管理,地域概念认同感形成,民族大融合, 奠定了现代中国边疆与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基础。 奠定了现代中国边疆与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基础。
匈
匈奴的兴起
奴
1、和战交替, 、和战交替, 以和为主; 以和为主; 2、和战受汉 、 政权强弱影 响 3、匈奴政权 、 内部不稳
地区、社会形态、 地区、社会形态、铁器传入 建立国家时间、领导、 建立国家时间、领导、地区 进攻西汉,汉初和亲(原因、目的、效果) 进攻西汉,汉初和亲(原因、目的、效果) 与西汉关系
目的(注意不同性): 目的(注意不同性): 作用: 作用: 影响: 评价的标准: 评价的标准:
理解练习
1、西汉与匈奴经历和亲与战争,大败匈奴的变化,其变化从根本上反 西汉与匈奴经历和亲与战争,大败匈奴的变化, 映了( ) 映了( A经济实力的强弱; 经济实力的强弱; C民族政策的变化; 民族政策的变化; B军事力量的强弱; 军事力量的强弱; D匈奴内部政治的发展。 匈奴内部政治的发展。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边疆管理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边疆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cc075721ee06eff9aef807d2.png)
专题中国的民族关系(一)中国古代史时期1、两汉时期:①张骞通西域,加强了西域各族同内地联系,推动了丝绸之路的开辟。
②西域的葡萄、核桃、胡萝卜等种子传入内地。
③公元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管理今新疆地区。
(七上67)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匈奴、鲜卑、氐、羯、羌等少数民族内迁内迁,鲜卑族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过程。
(七上94)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原因):①民族融合增强。
②鲜卑贵族用落后方式统治人民,矛盾激化,统治面临危机。
(2)目的:缓和阶级矛盾,改变北魏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巩固北魏的统治(3)措施:①借鉴汉族政治、经济制度,加强管理官吏、经济。
②将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
③学习汉族文化风俗(改用汉姓、改穿汉服、与汉族通婚、学说汉语、推行汉族教育制度,用汉字处理公文写诗)。
(4)作用: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进程3、唐朝:①唐太宗实行恩威并施的政策,改善民族关系,被各族首领拥戴为“天可汗”:“威”——派兵迎击叛乱的东突厥,直至将东突厥灭亡;“恩”——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改善同吐蕃的关系;②唐中宗将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尺带珠丹上书唐朝皇帝“唐蕃和同为一家”;③唐玄宗册封南诏(彝族白族的祖先)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改善同南诏的关系;册封回纥(维吾尔族祖先)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改善同回纥的关系。
(七下18)4、元朝:成吉思汗贡献: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汗国;忽必烈贡献:建立元朝,统一中国,采用汉制改革,巩固统治,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出现民族大融合的盛况。
(七下52)5、明清时期:清朝加强对西藏、新疆、蒙古、东北等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措施及其作用。
(七下77)管理措施:对西藏:①顺治帝和康熙帝先后册封喇嘛教首领五世达赖和五世班禅。
②雍正时,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③通过“金奔巴瓶”制度确定达赖、班禅继承人,也由驻藏大臣督办。
影响:驻藏大臣的设置,进一步加强了清廷对西藏的管理,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两汉的民族关系
![两汉的民族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9132488cb9d528ea81c77984.png)
南越后来称帝并进攻长沙郡。武帝时,南越的割据成为大一 统局面巩固的障碍。公元前112年,武帝派兵进攻南越。第二 年冬,西汉灭南越,并在其地设立九郡。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时间-- 公元前119年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结果-- 汉朝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了西域都 护府,新疆地区正式归在中央政权的 统治之下。
班超经营西域
班超出使西域
时间--
公元73年
为了恢复中原 和西域的交往
西域各族摆脱了匈奴的 束缚和奴役,西域和内 地的联系更加密切。
原因--
丝绸之路从哪儿出发?途中经过哪些重 要地点?最后到达哪里? (长安→河西走廊→敦煌→今新疆地区 →西亚→欧洲的大秦) 当时还有一条“海上丝绸之路”从哪儿 出发?途中经过哪些重要地点?最后到 达哪里?(广东沿海→中南半岛→马来 半岛→孟加拉湾沿岸→印度半岛南端和 斯里兰卡岛)
丝 绸 之 路
丝绸之路
B、职责是沟通汉与西域的联系 C、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C D、说明汉与西域开始了经济文化
交流
和
“和亲”是西汉统治者处理少 数民族关系的一种特殊形式。 在经济实力和军事力量相对薄 弱的情况下,中原王朝无力用 军事手段抵御外族的入侵,被 迫采用了带有屈辱性的“和亲” 政策。
和平使者
《题昭君墓》:
汉 初 政策 西汉 汉 匈 关 系
(高祖)
和亲
原因 国力有限 军事反攻 政策 原因 武帝 时间 将领 结果
东汉 元帝
昭君出塞(意义)
东汉
东汉 初年 分裂 北 威胁中原 河西
南 向汉称臣 与汉人杂居
威胁 窦固窦宪大败北匈奴 解除
高中中国古代史速成歌诀2
![高中中国古代史速成歌诀2](https://img.taocdn.com/s3/m/9dcec8b369dc5022aaea0032.png)
水土流失劣环境,汉末魏晋战乱频。
五胡⑤内迁多畜牧,中原农耕屡废兴。
2、恢复发展 北方政权图振兴,重视农业渐复兴。
①工 具 水碓水磨谷加工,马钧翻车灌溉勤。
深耕细作积肥粪,技传南方农兴盛。
②水 利 渠堰堤塘魏兴复,三国经济魏至尊。
大秦使者到中华,《后汉书》中载分明。
[注释]
①二武:指汉武帝和光武帝。②赐印:1784年,日本出土“汉委奴国王”金印,证实了汉光武帝赐给倭奴国使者金印的真实性。③安息:今伊朗高原和两河流域一带。④大秦:古罗马,今地中海地区的庞大帝国。
第五节 秦汉时期的文化
一、秦汉文化特征
高中中国古代史速成歌诀2
第三节 两汉对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一、匈奴的兴衰
1、战 国 匈奴崛起牧又耕,使用铁器渐强盛。
冒顿统一占河套,南犯三国①踏长城。
2、秦 朝 蒙恬率军收河套,修筑长城挡骑兵。
中原农业有保障,长城利弊史作证。
三韩遣使见二武①,加强联系交流频。
2、贸易往来 输华檀弓果下马,铁器漆器镜东行。
3、文化交流 中华文化跨两岸,辰韩似秦俗相近。
二、中日关系
1、使节往来 隔海相望有东瀛,徐福东渡到日本。
日本“使译通于汉”,汉武喜迎交流频。
1、民族性 秦汉文化日东升,承先启后多特征。
统一多样巧结合,秦汉一统文化新。
各族文化齐发展,统一文化多风情。
2、开放 性 中外文化交流频,文化外传亦引进。
中外交通大发展,文化交流促强盛。
3、先进 性 中华文化时先进,领先世界多发明。
②劳力技术 汉末农民初南迁,两晋末年民南进。
南方劳力达百万,技术先进勤耕耘。
高三历史课件: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高三历史课件: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a4dd27106edb6f1aff001ff4.png)
3.西汉建立西域都护(公元前60年) .西汉建立西域都护 公元前60年(汉武帝),西汉政府设置 了西域都护府,委派都护,对西域各国的行 政、军事进行管理。各国的王、侯以及大小 官吏,都由汉朝任命,当时佩戴汉朝印绶 shou的有376人之多。至此,西域地区,包括 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天山南北的广大地区 ,正式列入汉朝版图,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 家的一个组成部分。
2.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38、公元前119年)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目的:为了解除匈奴对西汉的威胁,汉武帝募人出 使西域,目的是联合大月氏等国夹击匈奴。
公元前138年,张骞带着朝廷给他的一百多个随从,第一次 出使西域。被匈奴兵捉住,,被拘禁了十多年。他历经种种困 难,但从未丢弃汉朝的节(出使的凭证)。匈奴单于硬叫他娶 当地女为妻,有了儿子,但仍没有动摇他完成使命的决心。后 来张骞终于率领部属逃离了匈奴,到达了大月氏。那时,大月氏 由于土地肥沃,生活安定,不想再和匈奴打仗。张骞在大月氏 逗留了一年多,得不到结果,只好回国。又被匈奴俘获,扣留 了一年多。后来,匈奴发生了内乱,张骞逃回长安。 他出使时 带着一百多人,前后13年,只剩下他和堂邑父两人回来。张骞 虽然没有达到出使西域的目的,但是深入了解了西域的地理、 物产和各族人民的生活,也了解到西域各族人民很想同汉朝往 来。
卫青墓
卫青墓位于陕西兴平境 内,是西汉时抗击匈奴著 名将领卫青的墓地。 卫青曾在汉武帝时多次率 军深入漠北,出击匈奴, 为西汉击败匈奴立下了赫 赫战功;官至大将军,封 长平侯。 卫青于公元前106年去世 。为了表彰他的丰功,汉 武帝将他的墓修建在了自 己的茂陵外侧。
汉武帝为什么 能取得反击匈 奴的胜利?
(2)昭君出塞 )
汉元帝时,呼韩邪单于向汉朝提出了愿与汉 室通婚,结为亲戚的和亲请求。汉元帝下令挑选 一名宫女(即王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当时, 王嫱(字昭君)在塞外同匈奴人民和睦相处,爱 护百姓,教给当地妇女织布、缝衣和农业生产技 术,受到人民的爱戴。自昭君出塞以后,汉与匈 奴间有五十年左右没有战争。它在客观上促进和 加强了匈奴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匈奴 与汉族的友好与团结,巩固了塞北与中原的统一。
第9讲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与民族关系
![第9讲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与民族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3333d229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e6.png)
第9讲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与民族关系两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之一,其间涌现了许多边疆各族,并且对于民族关系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两方面展开论述,一方面是边疆各族的发展,另一方面是民族关系的变化与发展。
一、边疆各族的发展1.胡族的崛起:汉代边疆地区出现了许多胡族,并且其中以匈奴最为强大。
匈奴在西汉时期曾多次侵扰中原,给汉朝造成了巨大威胁。
直到东汉末年,刘备通过与羌族结盟,并与鲜卑、氐族等胡族建立好关系,成功对抗了匈奴,稳定了边疆。
2.西南各族的崛起:西南地区居住着许多少数民族,如彝族、苗族、白族等。
在汉代时期,西南地区的各族经济文化逐渐发展起来,与中原地区保持了不少的交流,形成西南文化的独特风貌。
3.越南地区的发展:汉代时期,越南地区的各族也达到了一定的发展水平,越族成为其中最为强大的族群,与中国的交流也日益频繁。
二、民族关系的变化与发展1.政策转变:西汉初期,对待边疆各族的政策主要是剿灭和驱逐,但到了西汉中期,由于与匈奴的战争不断,汉朝开始采取安抚政策和封君政策,通过联姻、赋予地位和封号等手段,来与边疆各族建立关系,以维护边疆稳定。
2.渗透与融合:汉代对边疆各族的政策还体现在对其文化的借鉴与融合。
汉朝从边疆各族中吸收了不少的战争技术、生产技术和文化习俗,推动了汉族与边疆各族的交流与融合。
3.边疆各族的归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汉代边疆各族中的一部分开始融入汉族的行列,逐渐成为中国的一部分。
这些归化的各族,参与了统一战线,为汉朝的稳定和统一做出了贡献。
总结起来,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与民族关系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胡族崛起、西南各族的发展以及越南地区的发展,都为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变化带来了新的影响。
政策的转变、渗透与融合、边疆各族的归化,也使得边疆各族与汉族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
这些变化与发展,为中国的民族关系奠定了基础,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高三历史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和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人教版 知识精讲
![高三历史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和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人教版 知识精讲](https://img.taocdn.com/s3/m/b1c13901227916888486d734.png)
高三历史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和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人教版【同步教育信息】一. 本周教学内容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和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二. 重点、难点1. 重点:两汉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匈奴的发展及两汉与匈奴的关系;张骞通西域;2. 难点:重农抑商政策与手工业、商业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两汉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汉朝政权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
第四节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阅读课)在两汉时期大一统的局面下,各民族交往密切,促进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取得的成就,为后世封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农业的发展1. 农业发展的原因(1)统一、稳定的政局;(2)各民族密切交往;这两方面既是两汉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也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3)重农抑商政策,汉初经济凋敝,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为恢复发展社会经济,稳定统治秩序,保障财政收入,两汉统治者都采取了重农抑商政策。
这一政策的实施,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对稳定社会秩序和巩固封建统治有利,但对商业的发展起过阻碍作用,限制了社会经济的平衡发展,导致经济结构过于单一。
2. 农业发展的表现(1)农具改进,牛耕推广。
汉武帝时推行的国家垄断冶铁业的政策,使铁制农具种类增多,推广更为迅速,中原的铁农具已经传到西域和珠江流域。
农具的改进突出地表现为犁壁和耧车的发明。
安装了犁壁,犁不仅能翻土碎土,还能成陇;而没有犁壁的犁只能破土划沟,还需锄、铲的帮助才能完成全部工作。
犁壁的发明比欧洲早1000多年。
耧车是一种使用畜力的播种工具,汉武帝时农学家赵过发明。
使用这种工具,省工省力,便于锄耘、收割。
汉初保护耕畜的法令,使牛马数量增多,牛耕得以广泛推广。
牛耕技术的改进主要表现为二牛抬杠式的牛耕法和一牛挽犁牛耕法的出现。
二牛抬杠牛耕法在东汉时期已推广到珠江流域。
(2)水利事业的发展,农耕区扩大。
首先,农田水利地区特色明显。
黄河流域以灌溉渠系为主;江淮、江汉之间以修天然陂池为主;东南以排水筑堤、变湿淤地为良田为主;西北主要利用雪水或地下水,修筑坎儿井。
高中历史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2
![高中历史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2](https://img.taocdn.com/s3/m/40b37b626bec0975f565e2ec.png)
第六节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本节学习重点:1、匈奴政权的建立及其性质:2、西汉与匈奴关系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主要事件;3、匈奴分裂的时间及其与东汉的关系;4、两汉反击匈奴的主要将领;5、张骞通西域的目的、时间及其意义;6、西域都护设置的时间和意义;7、班超经营西域的时间和意义;8、汉武帝对西南夷和百越的统治。
一、两汉时期边疆的主要民族1、北方:2、东北:3、南方:4、西南:5、西方:二、匈奴的兴衰1、匈奴的社会发展状况:①经济生活:A、以为主,也从事B、公元前3世纪时普遍使用②政治状况:匈奴建国:A、时间:B、建立者:C、建立过程:D、政权性质:2、西汉与匈奴的和战:①西汉初期的“和亲”:匈奴:西汉:②汉武帝反击匈奴:背景:将领:结果:A、B、③西汉与匈奴的和睦相处:背景:A、匈奴:B、西汉:时间:影响:3、东汉大败北匈奴:①背景:匈奴的分裂:A、时间:B、南匈奴:C、北匈奴:②将领:③结果:三、张骞通西域1、张骞两次出使西域:①目的:②时间:③结果:A 、B 、2、西域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作用:3、西域都护的设置:①时间:②职权:③标志:4、班超经营西域:①背景:②时间:③结果:A 、B 、四、西南夷和百越1、西南夷:①概念:②两汉对西南夷的统治:A 、汉武帝时:B 、西汉末年:C 、东汉初年:2、百 越:①概念:②分布:A 、B 、③汉武帝对南越的统治措施:基础网络:迫于国力有限,不得不与之“和亲”,并进行贸易往来。
大战:卫青、霍去病率兵进行了三次。
②后来,匈奴内战不已。
呼韩邪降汉,其他各部游40余年。
138年到大宛、大月氏等国,获得西域资料,介绍汉朝情况,司马迁称此行为“凿空”。
119年各国纷纷回访,终于建起友好关系。
远地区的联系日益密切,促进了西域社会进步,丰富了中原物质生活。
管理西域:公元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管理军事、政治,保护商旅往来,标志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东汉:明帝时班超经营西域,联系加强。
第二章 第五节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 副本
![第二章 第五节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 副本](https://img.taocdn.com/s3/m/d05b19f2f61fb7360b4c65a6.png)
读图指出西汉边疆主要的少数民族及分布
西域各族
西南夷
越族
一、两汉时期的民族分布
匈奴、鲜卑、乌桓 北 方 西域各族 西 部 西南 西南夷
夫余
东北
两汉
南 方 越族
二、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一)两汉与匈奴的关系 1、匈奴的概况
经济: 游牧经济,以畜牧为主,也从事农业。铁器的 使用深入各个领域。
政治: 强盛的奴隶制国家 (冒顿单于) 2、西汉与匈奴的关系 (和与战) “白登之围”
①汉初“和亲”: 迫于国力有限,不得不与之“和 亲”,并进行贸易往来 作用:暂时缓和了汉匈矛盾,避免了大规模的战争, 有利于集中力量恢复经济,增强国力。但不 能阻挡匈奴的攻掠。
②中期:汉武帝时,反击匈奴 条件: 汉武帝时国力强盛,反击匈奴的条件成熟 过程:见课本“三次大战简表” 性质: 汉抗击匈奴属于正义的自卫战争。
1.此诗在赞扬谁,诗人是如何评价出塞事件的?
“塞上香风暗度村,琵琶声急马蹄迟。 美人一曲安天下,愧煞貔貅百万 兵。” ——王峻 《题明妃出塞图》
王昭君。 持肯定态度,协调汉匈关系,确保稳定和发展。 2.我们应如何正确地评价昭君出塞? ①密切汉匈关系,促进贸易文化往来 ②维护汉匈和平,造就和睦相处 ③为民族融合作出贡献
结果: ①重创匈奴,迁徙漠北;
②争夺重点转移到西部。
汉武帝为什么能取得反击匈奴的胜利? 1.客观原因: 国力强盛,实力远超匈奴。
2.主观原因:
知人善用,重用霍去病、卫青等良将
③后期:汉元帝时,昭君出塞,远嫁呼韩邪单于, 汉匈和平和睦相处40余年。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今湖北 秭归人。 王昭君是西汉元帝时的宫女, 公元前33年,出嫁匈奴呼韩邪单 于,为汉朝和匈奴的亲善关系作 出了杰出贡献;“昭君出塞”成 为传诵千古的历史佳话。 王昭君墓又名汉明妃墓、青冢, 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郊的大 黑河之滨。
高三历史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高三历史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4e5f9b21580216fc700afdff.png)
/ 五色养生粥
待の要撞破城门,将后面の木军撕碎.尪军攻势爆涨/面对尪军那等疯狂の攻势,斗志本就低靡の;木军,精神终于开始支撑否住咯,壹个个都现出咯畏惧退缩之势.连诸葛亮也神色惊变,口中蓦然道:"为何主公还未率军杀到,莫非途中有变?""快叫赵王殿下来城门御敌/"有些凌乱の诸葛亮,无奈之 下,只得急是派人支会木元霸,令他来增援他所防守の那壹城门.手下战旗兵匆匆而去,却已经来否及咯.木存孝和罗士信已经冲到咯城门之外,指挥着士卒,疯狂の砍撞城墙.世人虽否知木存孝神力,但只罗士信神力,有咯罗士信在前方,无数白袍军仿佛有咯精神支柱壹般,壹群群如浪涛壹般,壹浪接 壹浪の向着城门撞去,视死如归.无数白袍军冲近城门,用手中の战刀,疯也似の乱砍,砍到漫空木屑横飞,与飞溅の鲜血交织在壹起."让开/让俺来把那破城门给拧碎咯/"罗士信脸上满是鲜血,登时勃然怒咯,壹声咆哮,大步向着城门冲去.左右那些尪军士卒,如浪而开,纷纷让出壹条道路来."检测到 罗士信神力潜能开启,力道狂飙,当前武力(力道)+10,基础武力103,当前武力上升至113,请宿主注意查看/"只见罗士信猛然壹掌拍在城门上,赫然间城门抖晃咯壹下,显然有些否稳咯."给我倒/"罗士信猛然大喝壹声,双臂青筋暴起,势要将城门推倒."检测到木存孝进入狂烈状态,武力+3,基础武 力105,当前武力上升至108,请宿主注意查看."木存孝亦是大喝壹声,两人同时用上崩天裂地之力,朝城门狂压而去.城门慢慢开始弯曲摇晃,犹如慢慢倒下去の稻穗壹般."禀告军师,尪军即将突破城门,我们还是速速逃吧/"壹个战旗兵匆匆跑到诸葛亮身边,焦急如火烧眉毛地说道.诸葛亮眉头紧皱, 遥望着远方,却依然否见木世民率大军杀到,又低头俯城楼下方,只见城门欲破,若是自己再否走,就可能要被生擒咯."那可如何是好/"诸葛亮猛然壹挥羽扇.骤然间,北边天际壹道扑天烟尘袭来,诸葛亮鹰目远望,只见视野の尽头,壹道黑色の沙暴,正铺天盖地而來,在那错杂の兵器交响声中很快又 响起咯阵阵の马蹄声.只见壹面面"曹"字大旗赫然出现.曹操率军杀至/(未完待续)PS:(求订阅,求打赏)(未完待续.)二百九十九部分天宝神将VS曹营双将"先生,为何那鬼王曹操の军团会出现在此处/"马谡壹脸惊骇地看着城楼否远处の曹操大军,否可思议地朝诸葛亮说道诸葛亮先是壹怔,再 是壹捋须绒,猛然惊醒道:"曹孟德定是听闻我军在石亭城与尪军对峙,想等我双方大战站个两败俱伤,然后坐收渔翁之利,如此便可直入扬州如无人之境/"话音刚落,陡然间东边天际又是尘烟大起,壹道道烟尘铺天盖地地袭来,犹如决堤之江河壹般迅猛,可见其势力.风过原野,尘烟之中,壹面面"许" 字大旗猎猎飞舞如流火.只见又是壹支大军飞奔而来,当先壹员大将,只见其身高壹丈,头戴蓝金虎盔,身着狮头黄金甲,背披金色披风,目若朗星,掌中壹柄凤翅鎏金镗,镋中两侧有着闪闪光の银刃,座下壹骑赛龙五斑驹,真乃神将下凡,否怒自威.此人便是天下第二条好汉,大许护国神将,宇文成都/ 遥望见宇文成都率大军杀至,诸葛亮の额头渐渐流过壹丝冷汗,但很快便镇定咯下来,若有所思道:"看来越来越有意思咯."看见北边の曹操大军杀至,东边の宇文成都大军杀至,尪庆之の眉头也是眉头壹皱,眼神中流露出咯犹豫.流逊亦是如此,否知如何是好."尪将军休要慌忙,孤亲率壹万大军前来 给将军助阵/"只听曹操衬剑在手,朝尪军所在之地大喝壹声,身旁许褚和王君可同时率军犹如两道黑色の旋风,直奔石亭城而来."诸葛先生休慌,吾特奉父皇诏喻,率大军前来助先生壹臂之力/"与此同时,宇文成都亦是将手中の凤翅鎏金镗高高扬起,双腿猛地壹夹马镫,犹如壹道金色长虹,率大军朝 曹操大军杀来の方向冲去"曹操定是想图谋木唐,然后与我大尪分羹,宇文老贼则是想与木唐共谋我扬州之地,如此两方交战,我们必须尽快拿下石亭,否然到时候双方谁胜谁负,对我大军皆是否利/""白袍军の将士们,给我杀进城去,杀得诸葛孔明人头者,赏金千两/"尪庆之须臾之间,便已飞快地分 析地分析出咯对策,当即衬剑在手,欲瞬间鼓舞士气,壹鼓作气捣毁石亭,便纵马身先士卒の冲出阵来.城门前の罗士信和木存孝也加紧の力气,狂轰城门,城门大破,壹触在即/再看曹操大军与宇文大军迎面相撞.轰.浩荡の苍宇间,发出壹声惊天巨响,令风雨变色.血雾滔天而起,无数兵甲腾飞,犹如 壹场饕餮之盛宴.人嚎马嘶,肢飞颅碎,数之否清の士卒,顷刻间撞成咯肉泥.宇文成都纵马如长虹贯日,手中凤翅鎏金镗好似死神之镰刀,轰开血路,飞刃扇扫而过,将两名当头撞至の鬼骑,拦腰斩为两截.手中壹柄染血の凤翅鎏金镗,四面八方荡出,肆意の收割着敌军の人头,将撞到の壹切,全部轰为 身后の肉泥.断肢与折损の兵器漫天扬起,鲜血如雨点般溅落,在壹片肢离破碎与嚎叫声,宇文成都恍若战神壹般,手上无叁回之将/"那便是冠绝天下,堪比无双上将川布の宇文成都么?您们二人,与孤合力将其生擒,若是否行便杀咯/宇文老贼の底盘便唾手可得/"曹操望见乱军之中宇文成都の杀戮 之态,否禁微微动容,但坚决令下,许褚和王君可如两道飓风,狂飙而出,撞入乱军中.超绝の武力旋展开來,无人能挡,数否清の许军士卒,如蝼蚁般被他二人轻易撕碎,他们辟出壹条长长の血路,直奔乱军之中金色长虹所在而去.须臾间,王君可便仗着马快,飞速杀到咯宇文成都の面前."宇文成都,上 将王君可在此,还否快快授首投降/"王君可壹刀砍翻两个敌卒,继而刀锋壹转,遥指宇文成都,霸绝の壹声低喝.那狂傲之言,俨然根本否把宇文成都放在眼里."纳命来/"昔日纵横大隋,无人能敌の宇文成都,正杀气大涨,胸中傲气瞬间被激怒,壹声长啸,纵马有若疾风而出."检测到宇文成都进入杀戮 状态,武力+2,基础武力103,当前武力上升至105,请宿主注意查看.""检测到王君可进入狂暴状态,武力+3,基础武力95,当前武力上升至98,请宿主注意查看."血雾之中,壹黑壹金,两道流光相对呼啸着扑向对方,那隆隆の铁蹄之声,愈来愈近.宇文成都手中凤翅鎏金镗已搅动狂风,溅起漫空の虹影. 王君可手中青冥长刀也狂搅尘雾,令神鬼变色.天地之间,两道光影挟着漫空尾尘,瞬间对撞.轰.震天の金属激鸣声,直灌耳膜,飞溅の火星灼人眼眸.壹击之下,两骑错过.宇文成都只觉双手微微壹松,吸咯壹口气便很快平定咯胸中微微震荡の气血.而王君可の眼神之中,满是惊异,此时他双手已经剧 烈发麻,若非方才全力壹刀,自己恐怕刀早就被磕飞咯.他曾目睹过宇文成都以壹敌多,也曾耳闻宇文成都の名气,但未曾想到,那宇文成都の勇猛,远在他预料之外.少顷,宇文成都壹双剑眸凝视着王君可,凤翅鎏金镗猛然壹指,傲然道:"您是那蝼蚁之中唯壹能接我壹镗の人,那便再吃我壹镗/"话音 未落,宇文成都已纵动战马,再如金色流火壹般,再次狂射而上.眼见疾驰而来の宇文成都,还未接招,王君可心中便慢慢涌起壹股恐惧之情,但无奈,他只能咬紧牙关,拼上全力再接壹镗."有俺许仲康在此/宇文小儿快快头颅拿来/""检测到许褚进入狂暴状态,武力+3,基础武力99,当前武力上升至102, 请宿主注意查看/"只见半空杀出许褚壹声暴喝,壹骑疾射而出,便如壹道黑色の飓风,向着那团熊熊焰烧の金色烈火射去.许褚手中象鼻刀如携着五岳之力の扇形之面般递出,狂澜巨浪般の劲气迅速の凝聚,形成壹层层旋转放射似の涡流狂扑而出.壹金壹黑,两道重两道流光迎面袭至,战马所过之处, 强烈の劲风两侧の地面,刮到飞沙走石.哐/又是壹声轰然巨响.黑金两道流光,再度相撞,金属交鸣之声响彻遍野,巨响の余音在所有人の耳膜中震荡,靠近の士卒纷纷被震慑の直掩耳朵.那是他二人全力壹击,力道皆有天崩地裂之威.错马而过の瞬间,两人又同时勒马回身.宇文成都目光中闪过壹丝 异色,手中の凤翅鎏金镗居然微微壹颤,双臂壹麻,有壹股强大の气流顺着武器否断搅动着自己の气血.许褚眼中亦满是震惊,自认为力大无穷
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24e4555d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6362842.png)
《考试报(历史版)》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河北省唐山市第十六中学高三年级组秦友刚 063103两汉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时期。
边疆各民族发展较快,与中原的交往和联系日益密切,各民族之间虽然有激烈的战争,但长时期内主要是和平和友好关系。
两汉与匈奴关系初战失利:秦汉之际,匈奴族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下,已经建立了强大的奴隶制政权。
而西汉却刚刚建国,社会经济贫困,军队战斗力不强,商不具备对敌战争的条件。
公元前201年(汉六年),匈奴单于冒顿发兵围攻马邑,韩王信投降,次年又攻晋阳(山西太原市)。
汉高祖闻讯,亲率三十万大军迎战,被匈奴围困于平城白登山(山西大同东南)。
后来用陈平计,向单于阏氏行贿,才得脱险。
史称“平城之围”。
和亲权宜之计:公元前200年,与匈奴战争失败的高祖刘邦接受了大臣娄敬的建议,实行“和亲政策”,揭开了中央政权与周边民族关系新的一页。
“和亲”是民族之间停止战争,捐弃仇怨,从而建立和平、友好、亲睦的关系。
汉武帝采取迂回战术、积极打通西域,实施远交近攻的策略,联合西域各国夹击匈奴。
势力强大的乌孙国,成了汉朝主要的争取对象。
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汉武帝封江都王的女儿细君为公主,下嫁乌孙国王昆莫。
汉武帝时期大规模反击匈奴:汉武帝由于中央集权大大加强,国家的经济实力空前雄厚,军队也得到了训练。
为了维护北方边境地区的生产和人民的生活,汉武帝于公元前127年、121年、119年对匈奴发动了3次大规模的战役。
均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给匈奴贵族以致命的打击,基本上解决了匈奴的威胁,保障了边境地区人民的安居生产。
昭君出塞: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再次到长安,要求同汉朝和亲。
汉元帝将宫女王嫱嫁给他。
婚后,王昭君劝呼韩邪单于不要去发动战争,还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
王昭君从国家和民族利益出发,不惜牺牲个人的幸福,换取北部边疆60多年的和平和安宁;解除了广大人民的征战之苦,加强了汉族同匈奴之间的民族团结。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6a87449afd0a79563c1e7263.png)
其次,匈奴族和汉族同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 双方战争绝对不能定性为侵略战争和反侵略战 争. 再次,两汉与匈奴之间的战争是匈奴与两汉关系
中的支流,和平才是主潮流.
二、西域
1、含义:两汉时期,人们把今天甘肃玉门
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 地区和以西的地方,称为西域。
春羌 风笛 不何 度须 玉怨 唐门杨 王关柳 之 玉门关遗址 涣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王维
结合史实概括说明两汉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
A.有战有和,以和为主; 战:史实说明; 和:史实说明; 结论:战争状态是暂时的,也是支流,友好往来是长期
一、匈奴(注:蓝色字为板书内容) 1、匈奴的概况
经济上:以畜牧为主,逐水草而居,
经常迁徙; 秦汉之际,匈奴冒顿单于统一北方草原, 政治上: 占领河套地区,形成强盛的奴隶制国家。
2、两汉与匈奴的关系
A、西汉
总体线索:
汉初“和亲” 汉武帝军事征服 亲” 汉元帝“和
2、两汉与匈奴的关系
A.西汉
(1)汉初,推行“和亲”政策 ①原因 ②内容
匈奴不断南下进攻; 汉初国力有限,无力抗击匈奴。
西汉以宗室女嫁给匈奴单于,每年 赠送大量物品,双方约为兄弟,以 长城为界,并进行贸易往来。
暂时缓和了匈奴和汉朝的矛盾,减少了匈 奴贵族野蛮的军事掠夺,避免了大规模战 争,但匈奴对边境进攻从未停止。
③作用
2、两汉与匈奴的关系
A.西汉
(2)汉武帝反击匈奴的战争
2、两汉与西域的关系
A.西汉
(3)西域都护的设置
时间: 公元前60年 职责:管理西域,保护商旅往来。 意义: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 权。
2、两汉与西域的关系
B.东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汉时期的边疆和民族关系
两汉时期的边疆和民族关系
【预习设问】
1、匈奴政权的建立及其性质:
2、西汉与匈奴关系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主要事;
3、匈奴分裂的时间及其与东汉的关系;
4、两汉反击匈奴的主要将领;
、张骞通西域的目的、时间及其意义;
6、西域都护设置的时间和意义;
7、班超经营西域的时间和意义;
8、汉武帝对西南夷和百越的统治。
【自主预习】
北方:
边疆各族东北:
南方:
西方:各族
经济:为主,也从事。
深入、和各个领域。
政权:秦汉之际,单于统一北方草原,占领地区,形成强大的制国家。
汉初“ ”:迫于有限,不得不与之“和亲”,并进行往。
大战:卫青、霍去病率兵进行了三次。
①匈奴受重创,被迫迁徒。
汉匈争夺重点转到。
②后,匈奴内战不已。
降汉,其他各部仍游牧于,有的。
昭君出塞:元帝将王昭君远嫁呼韩邪后,密切了关系,兴旺起,化往增多,和睦相处40余年。
①东汉初,匈奴分为南北二部。
南匈奴向汉,与汉人;北匈奴退居,威胁中原及河西、西域。
②、先后大败北匈奴,最终解除其威胁。
北匈奴政权。
目的:武帝为反击匈奴,两次派张赛出使西域。
第一次:年到大宛、大月氏等国,获得西域资料,介绍汉朝情况,司马迁称此行为“ ”。
第二次:年第二次出使西域,各国纷纷回访,终于建起友好关系。
意义:天南北地区首次与内地。
中原同乃至更远地区的联系日益密切,促进了社会进步,丰富了物质生活。
管理西域:年设立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保护商旅往,标志。
东汉:初年,无力顾及,明帝时经营西域,联系加强。
任命为西域都护,管辖西域。
西南夷:西南地区的数十个少数民族。
设郡;西汉末年,夷人起兵反抗;东汉初,重入汉朝版图。
百越:汉朝时,华东、华南地区越人的总称。
温州称东越,两广称南
越。
武帝在南越设等九郡。
【重点知识】丝绸之路
【巩固练习】
西汉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中央集权国家的巩固,与边疆各民族的联系也得到了加强。
请回答以下问题:
(1)列举西汉同西域关系的主要史实。
(分)
(2)2000年北京老汉墓被确认是汉武帝儿子燕王夫人之墓。
科学家对女主人的头像进行了复原后,意外地发现她极像西域女子(见图),这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猜测:她是今x疆地区人?是古代中亚人?是有西域民族血统的汉族人?还是西域以外的人?你倾向于哪一种说法?请简要说一说你的理由。
(3分)
(3)女主人究竟属于哪一民族,需要进一步探究。
研究这一问题有何历史意义?(1分)
(4)揭开这一谜底,有待进一步收集直接和间接的证据。
你认为有哪些方法?(4分)
参考答案:
【重点知识】
丝绸之路是汉代我国对外交往的重要通道。
结合教材认识丝绸之路形成的原因及路线,注意结合地图。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通路线,主要有北方“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之所以叫“丝绸之路”是因为在这条商路上传播最早、最多、最重要的商品是中国的丝绸,而中国丝绸在世界上的出现,给世界历史和世界明带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大家一致公认以中国的丝绸命名这条国际贸易往的通道最为合适。
我们现在所说的“丝绸之路”,主要是指由西汉张骞、东汉班超出使西城后打通的西去中亚、欧洲的陆上“丝绸之路”,即著名的陆上“丝绸之路”。
(1)陆上丝绸之路
①路线:长安一河西走廊一x疆一安息一西亚一大秦
②作用:与中亚、西亚、南亚经济、化支流频繁
(2)海上丝绸之路
①路线:广东一印支半岛一马半岛一马六甲海峡一孟加拉湾一印度半岛南端
②作用:加强与东南亚、南亚的联系,从水路沟通东西外交圈。
【巩固练习】
(1)汉与匈奴的战争、和亲、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西域物产传内地、西汉技术入西域。
西域都护设置等,以上几点每点1分,点以上给分。
(2)能以一定的史实为依据;(1分)能结合史实,逻辑合理(2~3
分);
(3)能正确对应和概括其历史意义(1分),如:假定为今x疆地区人,则可答进一步了解西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4)能结合史实具体回答(1~4分)。
如:可以从老汉墓中继续查找(1分);到西域实地考查研究(1分);查阅有关历史献资料(1分);如具体答《史记》、《汉书》等资料;民间的史料,国外记载的资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