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水调歌头鲁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水调歌头鲁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水调歌头》的创作背景及作者的情感。
2.领悟诗歌的意境,把握诗词的节奏、韵律。
3.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诗歌内容,领悟作者情感。
难点:把握诗歌的节奏、韵律,品味诗歌意境。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关于月亮的诗词有哪些?二、作者简介1.教师简介苏轼的生平事迹,重点介绍其创作《水调歌头》的背景。
2.学生了解苏轼的生平,理解其创作《水调歌头》的情感。
三、诗歌解析1.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析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2.学生边听边跟随教师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
四、诗歌意境1.教师引导学生品味诗歌中的意象,领悟诗歌意境。
2.学生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所表现的画面。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水调歌头》,请问同学们对这首诗有什么感受?二、诗歌节奏、韵律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节奏、韵律,帮助学生把握诗歌的朗读节奏。
2.学生跟随教师朗读诗歌,注意把握节奏、韵律。
三、诗歌情感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歌中的情感,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
2.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四、诗歌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比较苏轼的《水调歌头》与李白的《静夜思》,分析两首诗在情感、意境、节奏、韵律等方面的异同。
五、作业布置1.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写一篇关于《水调歌头》的鉴赏文章。
2.深入了解苏轼的生平,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六、课后反思2.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查找不足,提高学习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水调歌头》的创作背景及作者的情感,领悟诗歌的意境,把握诗词的节奏、韵律。
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欣赏古典诗词的能力。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1.理解《水调歌头》的创作背景及作者的情感: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苏轼创作这首词的时候是在什么情境下吗?”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补充:“苏轼在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首词是他在这段困苦时期所作,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感慨和对亲人的思念。
敬业与乐业鲁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敬业与乐业鲁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敬业与乐业鲁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敬业与乐业鲁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习“总——分一总”的结构。
2、学会运用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引用材料)。
能力目标明确文章中心论点。
情感目标体会本文语言通俗、准确、生动有力的特色。
教学重点1、学习“总——分一总”的结构。
2、学会运用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引用材料)。
教学难点体会本文语言通俗、准确、生动有力的特色教学用具教学程序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我们做学生的总希望自己学习最好,事实上,无论做什么事,我们都希望做到最好。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最好呢?梁启超先生就给我们指明了一条路。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敬业与乐业》。
2、介绍作者。
让同学根据自己的了解介绍作者。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省新会人。
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
其著作有《饮冰室合集》,记住作者。
二、自主学习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解决以下问题。
(出示课件或小黑板2。
)1、找出并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2、本文运用了怎样的结构形式?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给课文划分段落。
4、文章运用了几种论据?5、找出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许多有关敬业和乐业的观点。
三、合作学习I、先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四、反馈交流1、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点字注音。
(出示课件或小黑板3。
)旁鹜亵渎骈进强聒不舍明确:(让两位同学分别解释、注音,其他同学纠正。
)2、本文运用了怎样的结构形式?作者是如何论述的?明确:(本文的结构是“总——分——总”。
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l段):揭示全篇论述中心。
第二部分(第2~6段):论述敬业与乐业的重要。
第三部分(第7段):总结全篇,勉励人们敬业乐业。
唐雎不辱使命鲁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唐雎不辱使命鲁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唐雎不辱使命》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分析唐雎的性格特点和其在事件中的表现。
3.领悟文章中所蕴含的忠诚、勇敢、智慧等品质。
4.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2.分析唐雎的性格特点。
3.学习文言文阅读方法。
三、教学难点1.理解文言文中的一些生僻字词和特殊句式。
2.分析唐雎的心理变化和应对策略。
四、教学准备1.多媒体设备。
2.学生预习教材。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谈论“使命”的含义,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不辱使命”。
2.简要介绍《唐雎不辱使命》的背景。
(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解决阅读中的疑难问题。
(三)故事情节梳理1.学生讲述故事情节,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2.分析故事中的关键事件,引导学生关注唐雎的表现。
第二课时(一)分析唐雎的性格特点1.学生分组讨论,列举唐雎在故事中的表现。
(二)学习文言文阅读方法1.教师讲解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
2.学生运用所学方法阅读课文,提高阅读能力。
(三)课堂讨论1.学生就唐雎的性格特点展开讨论。
第三课时(一)分析唐雎的心理变化1.学生结合课文,分析唐雎在不同阶段的心理变化。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唐雎的心理变化背后的原因。
(二)课堂表演1.学生分组,选取故事中的精彩片段进行表演。
2.教师点评表演,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形象。
2.教师对全文进行点评,强调文章所蕴含的价值观。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唐雎的性格特点和故事情节。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文言文知识点。
(二)文言文知识点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特殊句式。
2.学生做好笔记,加强记忆。
(三)课后作业1.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批改作业,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六、教学反思2.学生反馈学习收获,提出意见和建议。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能理解《唐雎不辱使命》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分析唐雎的性格特点,领悟文章所蕴含的忠诚、勇敢、智慧等品质,同时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
行路难鲁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行路难鲁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行路难》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
这三首诗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受艰巨后的感叹,反应了诗人在思想上既不愿与权贵同流合污又不愿独善一身的矛盾。
以下是作者整理的行路难鲁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鉴戒与参考!《行路难》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通过自主研讨,知道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
(2)通过反复诵读,做到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全诗。
2.进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悲忿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期望的思想境域。
二.教学重点通过学习,体会诗人复杂变化、激荡起伏的情感及乐观自信、积极寻求理想的坚强精神。
三.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悲忿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期望的思想境域。
四.教学进程1. 教师课件展现下列诗句,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过渡到新知识:(1)李杜诗篇万古传。
(赵翼《论诗》)(2)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杜甫《梦李白》)(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将进酒》)(4)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启示设问:以上诗句都与古代哪位诗人有关?你能谈谈他的有关情形吗?教师点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谈A.李白的生平、时期、代表作品;B.有关李白的故事、传说;C.你对李白的评判。
学生摸索,发言交换,教师因势导入本课学习。
2. 反复朗诵,整体感知:(1)教师示范朗诵或放录音,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自由朗诵,然后教师指名朗诵,大家评议其优点、不足。
从读音、停顿、音调以及感情上评议,是否朗诵到位?如果不合适,应当怎么读比较符合诗的内容?(对有争议之处,教师不做结论,引导学生往下学习,让学生学习课文后再做结论。
)3. 教师解题(课件展现,指名学生读或全班齐读),帮助学生知道诗歌写作时期背景。
《行路难》是李白在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共三首),这是第一首。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
诗中写世路艰巨,充满着政治上遭受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
马说鲁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马说鲁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马说》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和层层深入的结构方式。
先从正面提出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性作用,从千里马和伯乐的依赖关系出发。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马说鲁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马说》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1、加强朗读训练,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督促学生疏通词句,翻译课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导学生认识当今时代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二、重点、难点:(一)重点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时数: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结合课文注释,尝试翻译这篇课文。
(二)导入(屏幕显示flash制作的《伯乐识马》的故事)千里马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屏幕显示)(三)作者及文体简介1、作者简介(屏幕显示)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
因其祖籍在昌黎,世称韩昌黎。
他与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同时,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著有《昌黎先生集》。
2、写作背景(屏幕显示)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
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
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
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鲁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古诗文教案五四制

鲁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古诗文教案五四制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本单元的文言文和古诗。
2.掌握文中生字词的读音、写法和意义。
3.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思想内容。
4.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鉴赏能力和文言文阅读水平。
二、教学内容1.《与朱元思书》2.《答客诮》3.《记承天寺夜游》4.《望岳》5.《春望》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掌握生字词,背诵名篇佳作。
2.教学难点:分析文章写作手法,体会作者情感。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与朱元思书》1.导入新课介绍作者吴均及其作品背景。
简要介绍文言文的特点。
2.自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学生分享自读感悟,教师点评。
3.讲解课文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写作手法。
学生跟读课文,体会文章韵味。
4.背诵课文学生自选背诵方法,教师辅导。
学生背诵课文,教师检查。
第二课时:《答客诮》1.导入新课介绍作者陶渊明及其作品背景。
简要介绍古诗的特点。
2.自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学生分享自读感悟,教师点评。
3.讲解课文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写作手法。
学生跟读课文,体会诗的意境。
4.背诵课文学生自选背诵方法,教师辅导。
学生背诵课文,教师检查。
第三课时:《记承天寺夜游》1.导入新课介绍作者苏轼及其作品背景。
简要介绍古文的特点。
2.自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学生分享自读感悟,教师点评。
3.讲解课文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写作手法。
学生跟读课文,体会文章韵味。
4.背诵课文学生自选背诵方法,教师辅导。
学生背诵课文,教师检查。
第四课时:《望岳》1.导入新课介绍作者杜甫及其作品背景。
简要介绍古诗的特点。
2.自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学生分享自读感悟,教师点评。
3.讲解课文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写作手法。
学生跟读课文,体会诗的意境。
4.背诵课文学生自选背诵方法,教师辅导。
学生背诵课文,教师检查。
第五课时:《春望》1.导入新课介绍作者杜甫及其作品背景。
鲁教版初二上册语文教案

课题:1、社戏教材分析:本文描写了幼时看戏的一段往事,塑造了一群淳朴可爱的农村孩子的形象,表现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
学习本文主,要学生揣摩精彩细腻的心理描写、流畅自然的语言表达及景物描写的作用。
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生字词;理清文章脉络。
过程与方法目标:体会本文景物描写作用;学习细腻的心理描写方法;把握文中人物形象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童年友谊是最珍贵的情感,热爱大自然。
教学重难点:1、体会本文景物描写作用。
2、学习细腻的心理描写方法;把握文中人物形象特点。
学情分析:课前准备:学生准备:搜集“社戏”知识或图片。
教师准备:录音机、朗读磁带。
教法与学法: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节,激情导入(一)导语:同学们,小时侯最喜欢做什么?学生自由畅谈,由此引入课题。
老师补充相关鲁迅的文学常识。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检查预习:1、给加点字注音:归省.()行.()辈惮.()撺.()掇.()凫.()水旺相.()撮.()桕.()树棹.()楫.()2、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意思:絮叨依稀自失弥散旺相漂渺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请同学生们听录音,回答下列问题:(一)文章的中心事件是什么?围绕这一中心事件写了哪些事情?(二)除了看社戏以外,文中还写了其他活动或事件吗?(三)哪些事件详写,哪些略写,为什么?(四)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明确:围绕课题,从时间角度来看,全文是这样安排的:看戏前——看戏——看戏后。
从事情角度来看:随母归省——钓虾放牛——戏前波折——夏夜行船——船上看戏——归航偷豆——六一送豆看社戏戏前波折、夏夜行船、船上看戏、归航偷豆开头写了随母亲省亲小住平桥村,钓鱼放牛捉虾等有趣的乡间生活。
结尾写了六一公公送豆。
详写的是:戏前波折、夏夜行船、船上看戏、归航偷豆。
略写的是随母归省、钓虾放牛、六一送豆。
因为从题目来看课文主要写看社戏,与此关系紧密的详写,关系不大的略写。
这样写是为了更好的表达中心意思。
名人传鲁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名人传鲁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名人传》的作者罗曼·罗兰及其创作背景。
2.理解《名人传》中贝多芬、米开朗琪罗、托尔斯泰三位名人的生平事迹和伟大成就。
3.掌握传记文学的基本特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培养学生热爱生命、追求卓越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三位名人的生平事迹,理解他们的伟大成就。
2.教学难点:理解传记文学的特点,把握作品的主题。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向学生介绍《名人传》的作者罗曼·罗兰,简要介绍其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名人传》这本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阅读与讨论1.学生自主阅读《名人传》中关于贝多芬的部分,分享阅读感悟。
2.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贝多芬的音乐成就,以及他面对命运挑战的勇敢精神。
三、课堂小结2.强调传记文学的特点,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贝多芬的生平事迹和伟大成就。
2.引导学生关注《名人传》中关于米开朗琪罗的部分。
二、阅读与讨论1.学生自主阅读《名人传》中关于米开朗琪罗的部分,分享阅读感悟。
2.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米开朗琪罗的艺术成就,以及他面对困境的坚韧精神。
三、课堂小结2.分析传记文学的特点,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文学性和艺术性。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回顾贝多芬和米开朗琪罗的生平事迹和伟大成就。
2.引导学生关注《名人传》中关于托尔斯泰的部分。
二、阅读与讨论1.学生自主阅读《名人传》中关于托尔斯泰的部分,分享阅读感悟。
2.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托尔斯泰的文学成就,以及他关注人类命运的情怀。
三、课堂小结2.强调传记文学的特点,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历史性和人文性。
第四课时一、综合讨论1.对比分析贝多芬、米开朗琪罗、托尔斯泰三位名人的生平事迹和伟大成就。
2.讨论传记文学在传达人物精神风貌方面的作用。
二、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关注名人的精神品质,激发学生追求卓越的精神动力。
全面解析鲁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全面解析鲁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熟悉并掌握本册教材的基本内容,理解课文主旨和情感。
学会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提升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学会运用思维导图、批注等方法,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开展课外活动,拓宽语文学习领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学的魅力,培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主旨和情感,掌握课文中的重要知识点。
培养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拓宽语文学习领域,提高综合素质。
2.教学难点部分课文内容较深奥,理解难度较大。
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需要长期积累和锻炼。
三、教学策略1.自主学习学生课前预习,了解课文背景,梳理课文结构。
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自主学习成果,提高学习积极性。
2.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开展合作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教师及时给予指导,确保合作学习的效果。
3.探究学习针对课文中的难点、重点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第一阶段:导课教师简要介绍本册教材的基本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关注本册教材的重点篇目,明确学习目标。
2.第二阶段:自主学习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导学案,进行自主学习。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第三阶段: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难点、重点问题进行讲解。
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4.第四阶段:写作训练教师根据课文内容,设计写作训练题目。
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5.第五阶段:课外活动开展课外阅读、写作比赛等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领域。
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教学评价1.课堂评价教师通过观察、提问、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对学生的学习成果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作业评价教师批改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存在的问题。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鲁迅先生所著的一篇驳论文,反对了当时社会对抗日前程的悲观论调以及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的言论,鼓励了民族自信心和抗日斗志。
以下是作者整理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鉴戒与参考!《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教学要点]疏通课文,弄清写作背景。
一. 导入新课有人说,新世纪的第一年——2001年是“中国年”,申奥成功,加入WTO,国足出线等等,喜事不断,中国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自豪;然而,70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当时,有一位思想的伟人,坚强的战士,以锋利的眼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板书课题),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示,学到怎样的做人,作文的方法。
二. 解题本文是一篇驳论文。
这种文体一样是先指出对方毛病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从广义上来看,这又是一篇杂文,短小精悍,写法灵活。
其杂文有“匕首”,“投枪”之喻。
本文属鲁迅后期杂文,鲁迅写这篇文章之前的一个月,肺病已相当严重。
文章写完之后的两个多月,写了《病后杂谈》,还致信杨霁云,自称是在敌人和“战友”的夹攻下的“横战”。
可是,健康的恶化和精神的压力,并没有影响他对世事的热情关注。
课题《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聚焦当时社会的热门问题,把要谈的对象——“中国人”和事件——“失掉自信力了吗”直接放在标题上,能引发读者的摸索和浏览愿望。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一)整体感知本文是一篇驳论文,是作者为批驳“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有些人散布对抗战前程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的毛病论调,鼓励民族自信心而写的。
文章抓住敌论据不能证明敌论点为“突破口”,采取反对对方论证的方法,通过正面立论和间接反对相结合的手法,一举击中要害,反对强劲有力。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鲁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鲁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熟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1.2分析庄子与惠子的论辩技巧,领略文章的语言魅力。
1.3学习庄子与惠子的辩论精神,培养自己的辩证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深入分析文本。
2.2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探究庄子与惠子的思想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道家思想的博大精深。
3.2培养尊重他人观点、善于倾听、勇于表达自己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文章内容,体会庄子与惠子的论辩技巧。
1.2领悟文章所传达的道家思想。
2.教学难点2.1理解庄子与惠子的辩论逻辑。
2.2深入挖掘文章中所蕴含的哲学意义。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故事背景。
2.简要介绍庄子与惠子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兴趣。
二、自主阅读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三、课堂讨论1.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庄子与惠子的论辩技巧。
四、课堂小结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2.引导学生关注庄子的哲学思想。
二、课堂讨论1.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庄子的哲学思想在本文中的体现。
三、比较阅读1.将《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与《孟子·梁惠王下》进行比较阅读,分析两篇文章的异同。
四、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何运用庄子的哲学思想。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庄子哲学思想的理解程度。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所传达的价值观。
二、课堂讨论1.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文章中所传达的价值观。
三、课后拓展四、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何在生活中践行庄子的哲学思想。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阅读、课堂讨论、比较阅读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深入理解了《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这篇文章。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所传达的道家思想。
鲁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五柳先生传鲁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五柳先生传鲁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教案设计如下:教材:《五柳先生传》鲁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及其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2.理解并诠释《五柳先生传》中的精神内涵;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并诠释《五柳先生传》中的精神内涵;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2.掌握《五柳先生传》中的核心思想。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多媒体设备、教案;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五柳先生传》。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或黑板写出“五柳先生传”这个话题,引导学生回忆并复习相关内容。
Step 2:新课讲解(15分钟)1.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或黑板呈现《五柳先生传》的核心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精神内涵;2.讲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及其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3.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如何理解《五柳先生传》中的精神内涵?”Step 3:课堂讨论(20分钟)1.教师提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五柳先生传》中的五柳精神是指什么?为什么五柳先生能在困境中坚守自己的信念?他的精神对我们有何启示?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促进思维碰撞,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Step 4:课堂总结(10分钟)教师进行课堂总结,对《五柳先生传》中的核心思想进行归纳总结,同时指导学生做思考。
Step 5:课后作业(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对《五柳先生传》中的核心思想进行思考,并写出自己的观点。
要求思考问题如下:这个时代还需要五柳精神吗?如何发扬五柳精神?扩展活动:鼓励学生了解更多关于鲁迅先生及其作品的内容,培养自主学习的兴趣。
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并诠释《五柳先生传》中的精神内涵,培养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同时通过课堂讨论,学生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
江城子密州出猎鲁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江城子密州出猎鲁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熟读并背诵《江城子密州出猎》。
1.2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
1.3学习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2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和爱国情怀。
3.2培养热爱自然、关爱生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诗歌的背诵与默写。
1.2诗歌的情感把握与修辞手法分析。
2.教学难点:2.1诗歌中的意象理解。
2.2诗歌的情感表达与抒发。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苏轼诗歌,如《赤壁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2.介绍苏轼及其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本诗的兴趣。
二、自主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江城子密州出猎》,感知诗歌的基本内容。
2.学生分享阅读感悟,教师点评并引导。
三、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结构,把握诗歌的情感线索。
2.逐句解析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四、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熟读并背诵《江城子密州出猎》,完成诗歌练习。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诗歌的掌握情况。
2.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的情感内涵。
二、合作探究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三、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2.学生分享自己的欣赏感悟,教师点评。
四、课堂小结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诗歌的掌握情况。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历史背景。
二、历史背景介绍1.介绍密州出猎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感内涵。
2.分析诗歌中表现出的豪情壮志和爱国情怀。
三、诗歌实践活动1.学生分组进行诗歌朗诵比赛,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创作以《江城子密州出猎》为背景的短文,展示自己的创意。
四、课堂小结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三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诗歌的掌握情况。
吆喝鲁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师:“还可以拿出来大嚼一通”同学们的重音用得真好,看样子,真是被诱惑了。
生6:“葫芦——刚蘸的!”让人想到这葫芦新鲜,一定很甜,很好吃。
师:不同的吆喝人,方法不同,用词也不一样,课文还有一处也是说葫芦,老师觉得也很让人眼馋呢。
生7:“葫芦——冰塔”用了一个比喻,写出了葫芦晶莹剔透,咬上去一定很脆,很好吃。
师:诱人的吆喝词,动听的吆喝调,真让我们惊叹。在作者眼里,这些吆喝人俨然就是一个个身怀绝技的民间艺术家,他们的吆喝不只是简单的叫卖声,此时在你听来,这吆喝是什么?
生1:体现了当地的民俗风情,是体现北京人性格特点的艺术。
生2:有老北京的京剧味,就象艺术
生选吆喝,学吆喝,有的自创起了吆喝,气氛很活跃(其中一个学生的吆喝博得全场师生的鼓掌,掀起了课堂高潮)。
师:看来老北京城商贾云集啊,有武汉的、有天津的、有唐山的、还有正宗北京人呢。有潜质。小吆喝中有大讲究,还真是趣味无穷呢!
三读:体会吆喝包含的感情。
师:在那此起彼伏的吆喝声中,飘荡着作者怎样的感情?(作者在对老北京街头吆喝声的娓娓介绍中包含着深厚的喜爱和怀念之情,也包含着对老北京民俗风情和对无忧的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同时也对这些口头文化遗产的逐渐消失而感到惋惜。)
师:所以,听吆喝,欣赏老北京人的生活交响曲。品读吆喝,就是品读声乐艺术。
听吆喝——欣赏声乐艺术[板书]。
二读:感受吆喝的独特魅力。
师:这么多的吆喝中,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用“我以为最有趣,因为。”这一句式说一句话。(可从语言的生动性、声调的变化、音韵节奏等方面谈理由。)
(生自由发言。)
这小小的吆喝词,真可谓手法多样,贴切生动,比喻、拟人、夸张,写形、写色、写味儿。平实中透着儒雅,质朴又不失鲜活。这些诱人的吆喝,老北京人可不是读出来的,他们是……
鲁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设计

鲁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结构,把握文章主题。
2.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2.课文主题的挖掘与感悟。
三、教学难点1.课文深层次含义的解读。
2.学生对课文主题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课文阅读(1)学生自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课堂讨论4.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第二课时1.课堂导入(1)教师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2)学生分享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2.课文解析(1)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分析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
(2)学生做好笔记,积极参与课堂互动。
3.拓展阅读(1)教师提供相关阅读材料,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课文主题。
(2)学生阅读拓展材料,交流阅读感受。
4.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第三课时1.课堂导入(1)教师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2)学生分享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2.课文仿写(1)教师给出写作要求,引导学生进行仿写。
(2)学生完成仿写,教师点评并指导。
3.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
4.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第四课时1.课堂导入(1)教师回顾前三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2)学生分享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3.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写作特色。
4.作业布置(1)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明确作业要求,认真完成作业。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讨论、仿写等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主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
同时,通过拓展阅读和课后作业,使学生在课后能够继续深入学习,巩固所学知识。
藤野先生鲁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藤野先生鲁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a.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藤野先生》。
b.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特点。
c.学习并运用课文中描写人物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a.通过合作探究,分析课文中的关键句子,理解课文主题。
b.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分析和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感受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敬意和怀念之情。
b.培养学生尊敬老师、关爱他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a.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特点。
b.学习并运用课文中描写人物的方法。
2.教学难点:a.理解课文中的关键句子,把握课文主题。
b.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分析和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过让自己印象深刻的老师?请用一句话概括这位老师的特点。
二、整体感知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语言特点。
2.教师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
三、分析课文内容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特点。
四、学习方法指导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句子,理解课文主题。
2.学生尝试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描写自己心目中的老师。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藤野先生》,谁能概括一下藤野先生的形象特点?二、深入分析课文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找出自己认为的关键句子,并说明理由。
三、学习方法指导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学习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2.学生尝试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描写自己心目中的老师。
四、课堂小结1.学生谈谈自己对本节课的学习感受。
五、课后作业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自己心目中的老师的作文。
2.收集有关老师的名言警句,下节课分享。
六、板书设计《藤野先生》1.藤野先生的形象特点:严谨治学、关爱学生2.课文中的关键句子及主题3.课文中的描写方法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课文《藤野先生》,使学生了解了一位严谨治学、关爱学生的好老师。
鲁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表格式教案

由于云南少数民族生活在大山、丛林里,所以对唱地点就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这就是“山野对唱”。
(女生齐读2、3自然段)
思索:1.“对调子”都唱些什么?采纳什么方式唱?
2.这里作者着重写了“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张口结舌”情景。请同学们齐读这个内容,看看作者从哪三个方面刻画了这个年轻妇女?从中可以看出她什么样性格特征?
3.在这个对唱场面中,作者侧重写了唱歌人,有什么作用?
明确:1.唱多是情歌酬和。或见景生情,或提问,或互嘲互赞。
2.动作、神态、外貌。性格开朗、活泼、聪慧、手脚勤快。
3.烘托出活泼欢快场面,描绘出朴实动人情景。这是以人衬景写法,表现出山野对唱热情及快乐。
(二)赏读“山路漫歌”
(男生齐读第四段)
思索:1.我们再来看看那些赶马女孩子,听听她们都唱些什么歌?
三、拓展延长
民俗是生活,它无时无刻不在你四周,滋养着你,为你生活供应必需养分。我们身边有哪些类似云南歌会般漂亮浓郁民俗呢?
四、作业
收集家乡或当地民俗民风,学习本文写法,以“家乡风情”为题,写一篇文章。
板
书
设
计
1.云南歌会
内 容
写作重点
写作特点
山野对唱
唱歌人
以人衬景
山路漫歌
唱歌环境
以景衬人
村寨传歌
唱歌场面
沈从文
内容特点写作重点
山野对唱对唱具有对抗赛性质,唱歌人
是才情智力大比拼。
山路漫歌即兴自由歌颂,唱歌环境
发乎性情,自然成趣。
村寨传歌这是一次民歌展览,唱歌场面
是一间传授民歌课堂。
场面雄伟气概壮丽。
教学后记
课
我的母亲鲁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我的母亲鲁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我的母亲》的内容,感受作者对母亲的真挚情感。
2.学习作者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母亲、尊敬长辈的美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2.教学难点:分析作者运用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邀请学生分享自己与母亲之间的感人故事。
2.引导学生思考:母亲在我们成长过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把握文章结构和作者情感。
2.教师提问:课文主要讲述了哪些关于母亲的故事?作者对母亲的感情如何?三、课堂讨论a.作者为什么说“母亲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b.你从课文中感受到了母亲的哪些品质?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我的母亲》,感受到了作者对母亲的真挚情感。
我们将进一步分析作者如何通过具体事例表现母亲的品质。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提问:作者为什么说母亲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具体事例。
二、课堂讨论a.课文中哪些事例体现了母亲的品质?b.作者运用这些事例表现母亲品质的写作方法是什么?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
三、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分析了作者如何通过具体事例表现母亲的品质,感受到了母亲伟大的形象。
我们将进一步探讨如何将这种写作方法应用到自己的作文中。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提问:课文中有哪些事例体现了母亲的品质?2.引导学生关注作者运用具体事例的写作方法。
二、作文指导1.教师讲解如何运用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2.学生根据该方法,选取一个自己熟悉的人物,尝试运用具体事例表现其品质。
三、课堂实践1.学生现场作文,教师巡回指导。
2.学生互相交流作文,分享写作心得。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运用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并进行了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上册教案第一单元课题:云南的歌会教材分析:《云南的歌会》是现代作家沈从文之作。
作者用精妙的文笔描绘了三种不同的场面民歌演唱。
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歌唱的情景,对每一个场面的描写都各有特色,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各不相同。
因此在教学上要引导学生反复的朗读,老师要选出几段精彩的语言片断引导学生赏析品味。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
2、过程与方法目标:朗读、揣摩、品味文章语言,感受文章浓郁的乡土气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探寻并领略民族风情,热爱民俗文化。
教学重、难点:1、在朗读、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欣赏云南浓郁的民歌文化及民族风情,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2、学习作者表现民歌文化的几种描写手法: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及场面描写。
学情分析:课前准备:学生分组搜集关于云南民间歌舞的文字及音像资料(如《阿诗玛》《五朵金花》以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中的云南民歌片段等等)、流行歌曲演唱会及三高紫禁城演唱会的音像资料。
教具准备:整理、剪辑音像资料。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激发兴趣)播放剪辑好的云南民歌音像资料并导入1、趣味竞猜:所播放的音像片段分别是哪个少数民族的民歌?(如:《阿诗玛》片段——彝族,《五朵金花》——白族,等等)2、学生根据搜集资料的过程和欣赏到的音像片段谈感受。
3、教师导入:我国有56个少数民族,每个少数民族都能歌善舞。
云南是聚居了最多的少数民族的省份,在各族人民的生活中,民歌几乎渗透到了各个领域。
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有一篇文章专门介绍了云南的民歌,这就是——《云南的歌会》。
4、作者简介: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园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集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
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生命的哲学思考,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解决字词)通过工具书会读以下词语并熟练地写出词语。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yǐ)西譬(pì)喻糯(nuò)米蹲(dūn)踞忌讳(huì) 酬(chóu)和铁箍(g ū) 熹(xī)微2、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忌讳:忌怕而隐避。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譬喻:打比方。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淳朴:诚实朴素。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把握主要内容)学生自行朗读课文,要求读完课文后能说出自己通过本文对云南的歌会有了哪些了解?本文以老练而又富有表现力的文字描绘了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这是读者初步感知课文就可以获取的信息,大多数学生也不会例外。
教师在组织学生交流时先应引导大家注意每种歌会形式的特点,再根据三个场合内容上的侧重,把握其写作手法的不同,最后弄清其结构上的安排。
1、山野对歌——才智大比拼;山路漫歌——即兴自由歌唱;金满斗会——民歌传承2、在手法上,三个部分一写唱歌人,一写唱歌的环境,一写唱歌的场面。
3、学生根据以上感知整理全文结构:总起全文(1)山野对歌(2~3)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分写三种场合的歌会山路漫歌(4)即兴的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
金满斗会(5)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民歌的课堂。
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四、精读(选读)课文,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1、指名朗读2~3段,要求其余学生思考作者通过什么方式表现山野对歌并做批注。
学生不难看出“山野对歌”这一片断首先介绍了对歌的地点和内容,然后主要通过描写对歌中的年轻女子的动作、神态、外貌来表现山野对歌的热烈与欢快。
教师可以在此补充:在组织学生研讨时应引导大家注意“山野对歌”的民族特色,比如,南方少数民族生活在大山、丛林里,所以对歌的地点就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参与对歌的多是年轻男女,所以“唱的多是情歌酬和”,不少年轻人还因此找到了自己的心上人;文中对唱歌的女子的描写,特别是对她的衣着的描写,让人仿佛看到了一位聪明、开朗、勤快的少数民族农家女子。
2、比较阅读,交流讨论课后“研讨与练习”二:沈从文的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此环节教师要注意开放性,只要学生能看到两处人物描写的差异在于第一段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真实细致,第二段着力描绘人物的神韵气度,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就可以了。
(至于学生喜欢哪一种写法,只要言之成理,都应肯定和鼓励)(学生交流讨论后教师小结)人物描写的方法很多,可以直接描写,可以间接描写;语言可以朴素自然,也可以浓墨重彩。
选择哪一种方法,全看表现人物的需要和自己的喜好,但核心一定是让人物符合人物的特点,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3、学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或者是段落,交流自己喜欢的原因以下略举几例:学生勾画出的好词好句大多是文段中的环境描写,如“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中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等等。
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动词、形容词、副词和修辞手法赏析好词好句,如: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用了拟人的修辞,显得活泼生动,它的蓝色令人疑心“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更是奇特的联想,让人感受到了花的灵性和花色的纯净。
“起飞”“扶摇”“盘旋”“唱歌”“钻”等动词把云雀轻捷的身姿、悦耳的鸣叫描绘得栩栩如生。
(教师在让学生说得尽兴时提醒学生注意:本段要表现的歌会形式是什么?写人们唱歌的有几句话?写环境的又有几句话?目的是引入下一环节的讨论。
)五、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师生互动)1、默读第四段,第四段写赶马女孩唱歌仅三句,却用了许多优美的语句描写由呈贡一路进城的景色。
这是否偏离了“山路漫歌”的“歌”字?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明白:这些优美的语句描写出了当地优美的环境,自然环境之美与歌声之美相得益彰,浑然天成,只有这一方水土才能孕育如此美妙的歌。
2、默读第5段,第5段将“金满斗会”与前两种形式的歌会比较,说说“金满斗会”的难得之处在哪里?“金满斗会”与前两种歌会形式相比,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特点:场面盛况空前,人多:住处院子两楼和那道长长屋廊下,集合了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
时间长: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场。
盛妆:和逢年过节差不多,一身收拾得清洁索利,头上手中到处是银光闪闪。
传承民族文化:由老一代汇集记忆中充满智慧和热情的东西,全部传给下一辈。
六、拓展延伸,以读带写。
(片断训练)本文对云南歌会的介绍,让我们领略到了我国民歌文化的丰富多彩,同时让我们知道生活中有歌就有欢乐,有歌就有美。
而人们用歌来表达生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请欣赏和比较以下三种歌会,你能发现它们各自的特色吗,然后写下来?播放电影《刘三姐》片段、流行歌曲演唱会片段师生交流讨论写作,不要求统一看法,也不要求谈得很专业,目的只是让学生对民族音乐、通俗音乐和高雅音乐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并借音乐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七、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云南的歌会》,他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
通过学习,我们学习了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品析词语、句子,感受语言文字创设的美妙情境。
本文也是描写音乐的佳作,让学生对民族音乐、通俗音乐和高雅音乐有一个初步的印象,欣赏云南浓郁的民歌文化及民族风情,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八、布置作业1、搜集有关民歌的知识,并在课堂上交流2、完成研讨与训练四。
九、板书设计云南的歌会山野对歌---才情智力大比拼山路漫歌---发自性情,自然成趣村寨传歌---场面宏伟,气势壮观十、课后反思:课题:端午的鸭蛋教材分析:《端午的鸭蛋》是汪曾祺协作的散文,体现出作者散文“小叙事”的特点,文章虽然内容简单,但是作者灌注深情与文章,写出了其中的人生滋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在欣赏优美的语言的同时,更要叫学生学会作者品位日常生活的动人的底蕴的价值观。
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理解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2、过程与方法目标:以赏析及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对民族深厚文化的热爱,从而品味文章的韵味和情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理解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想的情感,激发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同时欣赏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1、加强朗读,感受文章的情趣,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2、欣赏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
学情分析: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课前准备:1、预习本文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2、搜集一些各地(或家乡)有关端午风俗、传说的资料或具体实物;想一想自己童年时代最难忘的有关过节的一件事或一件物品。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导入:走近作者有一位作家,他出生在江南水乡——高邮。
他的散文写风俗,谈文化,忆旧闻,寄乡情,花鸟虫鱼,瓜果食物,无所不涉,平淡质朴,不事雕琢,不经意间就成为当代小品文的经典和高峰。
他就是汪曾祺。
读汪曾祺的散文,就如同聆听一位性格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聊天;虽然平常,却饶有趣味。
今天,我们就来和汪曾祺聊一聊《端午的鸭蛋》。
以学生们熟悉的有关本地端午节的风俗、实物引入新课学习,并出示目标。
(多媒体课件展示)2、作者简介:汪曾祺(192O~1997)现、当代作家。
江苏高邮人。
深受沈从文的影响。
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
1946年起在《文学杂志》、《文艺复兴》和《文艺春秋》上发表《戴车匠》、《复仇》、《绿猫》、《鸡鸭名家》等短篇小说,引起文坛注目。
1950年后在北京文联、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工作,编辑《北京文艺》和《民间文学》等刊物。
1962年调北京京剧团(后改北京京剧院)任编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