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糖酵母分解 教案

合集下载

生物实验报告_发酵现象

生物实验报告_发酵现象

一、实验背景发酵现象是指微生物在无氧或低氧条件下,通过代谢活动将有机物质转化为其他物质的过程。

发酵现象在食品、药品、能源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实验旨在探究酵母菌在发酵过程中的现象,并分析其代谢产物。

二、实验目的1. 观察酵母菌发酵现象;2. 分析酵母菌发酵产物的性质;3. 掌握发酵实验的基本操作。

三、实验原理酵母菌是一种兼性厌氧型微生物,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通过有氧呼吸将葡萄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通过无氧呼吸将葡萄糖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

四、实验材料1. 实验仪器:锥形瓶、胶头滴管、玻璃棒、酒精灯、烧杯、试管、试管架、培养皿、培养箱等;2. 实验试剂:葡萄糖、酵母粉、蒸馏水、pH试纸、澄清石灰水、重铬酸钾溶液、浓硫酸等。

五、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材料,将葡萄糖和酵母粉按照一定比例混合;2. 将混合好的葡萄糖和酵母粉溶解于蒸馏水中,搅拌均匀;3. 将溶液分装于锥形瓶中,用酒精灯加热至沸腾,杀死微生物;4. 冷却锥形瓶,将溶液转移至烧杯中;5. 将烧杯中的溶液用pH试纸检测,记录初始pH值;6. 将烧杯中的溶液倒入锥形瓶中,用胶头滴管滴加澄清石灰水,观察现象;7. 将锥形瓶放入培养箱中,在适宜温度下培养一段时间;8. 每隔一段时间,观察锥形瓶中的溶液变化,记录气泡产生情况;9. 培养结束后,将锥形瓶中的溶液转移至试管中,用重铬酸钾溶液检测酒精含量;10. 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初始pH值:实验开始时,溶液的pH值为6.5;2. 气泡产生:在培养过程中,锥形瓶中的溶液产生大量气泡,说明酵母菌在发酵过程中产生了气体;3. 澄清石灰水反应:在滴加澄清石灰水后,溶液中出现白色沉淀,说明溶液中含有二氧化碳;4. 酒精含量:通过重铬酸钾溶液检测,发现溶液中含有一定量的酒精。

七、结论1. 酵母菌在发酵过程中产生了大量气泡,说明酵母菌通过无氧呼吸产生了气体;2. 澄清石灰水反应结果表明,溶液中含有二氧化碳;3. 酒精含量检测结果显示,溶液中含有一定量的酒精;4. 本实验验证了酵母菌在发酵过程中产生了气体、二氧化碳和酒精,证实了发酵现象的存在。

大学酵母菌教案

大学酵母菌教案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酵母菌的基本结构和生理功能。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实验操作等能力。

3. 培养学生对微生物学领域的兴趣和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1. 酵母菌的基本结构和生理功能。

2. 酵母菌的发酵作用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1. 酵母菌发酵条件的调控。

2. 酵母菌在食品、医药等领域的应用。

教学准备:1. 酵母菌培养箱、培养皿、显微镜、酒精灯、接种环等实验器材。

2. 酵母菌、葡萄糖、酵母膏、琼脂等实验试剂。

3. 教学课件、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向学生介绍酵母菌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酵母菌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酵母菌的基本结构和生理功能1. 讲解酵母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

2. 介绍酵母菌的生理功能,如呼吸作用、发酵作用等。

三、酵母菌的发酵作用及其应用1. 讲解酵母菌的发酵作用,包括酒精发酵、面包发酵等。

2. 举例说明酵母菌在食品、医药等领域的应用。

四、实验操作1. 学生分组,每组进行酵母菌发酵实验。

2. 实验步骤:(1)酵母菌活化:将酵母菌接种于葡萄糖酵母膏培养基中,37℃培养24小时。

(2)发酵:将活化后的酵母菌接种于葡萄糖培养基中,37℃发酵48小时。

(3)观察:观察发酵过程中酵母菌的生长情况和产物。

第二课时一、实验结果分析1. 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总结酵母菌发酵过程中产生的现象和原因。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酵母菌发酵条件的调控。

二、酵母菌在食品、医药等领域的应用1. 讲解酵母菌在食品领域的应用,如面包、啤酒、酸奶等。

2. 讲解酵母菌在医药领域的应用,如抗生素、疫苗等。

三、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酵母菌在微生物学领域的地位和作用。

2.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学习酵母菌的相关知识,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酵母菌基本结构和生理功能的掌握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

酵母菌分解葡萄糖产生二氧化碳

酵母菌分解葡萄糖产生二氧化碳

一、创新实验名称:酵母菌分解葡萄糖产生二氧化碳。

胶州市第二十二中学胶州市 266300
二、创新实验目的: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变化能更明显的证明酵母菌分解葡萄糖产生二氧化碳.
三、实验仪器及用品:透明玻璃瓶一个、小烧杯一个、棉花一包、输液管一个、高活性干酵母一包、澄清的石灰水、葡萄糖、温开水。

四、实验操作.
1、在透明玻璃瓶中加入半瓶温开水,一大勺葡萄糖和一小包高活性干酵母,进行搅拌。

2、用输液管的一端导入玻璃瓶中,用棉花将瓶口塞住,用输液管的另一端导入装有石灰水的小烧杯中。

4、将此装置放在教室内窗台向阳处,观察玻璃瓶和小烧杯中的情况。

五、实验现象:一段时间后,玻璃瓶中的液体冒出气泡,小烧杯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证明了酵母菌分解葡萄糖产生了二氧化碳。

六、实验创新点和意义:实验装置简便,易操作,且玻璃瓶和输液管是废物利用,这两个器具比较有生活化,贴近学生的生活。

酵母实验教案设计方案模板

酵母实验教案设计方案模板

一、实验名称酵母发酵实验二、实验目的1. 了解酵母在发酵过程中的作用。

2. 掌握酵母发酵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操作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

三、实验原理酵母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在适宜的条件下,酵母能够将糖类物质转化为酒精和二氧化碳。

本实验通过观察酵母发酵过程中酒精和二氧化碳的产生,验证酵母的发酵作用。

四、实验材料与试剂1. 实验材料:酵母粉、葡萄糖、琼脂、蒸馏水、烧杯、试管、酒精灯、酒精、滴管、pH试纸、碘液、锥形瓶、玻璃棒等。

2. 实验试剂:酵母粉、葡萄糖、琼脂、蒸馏水、碘液、酒精等。

五、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材料:将琼脂加入蒸馏水中,加热溶解后,冷却至室温备用。

2. 配制培养基:将葡萄糖加入琼脂溶液中,搅拌均匀,倒入锥形瓶中,待凝固后,制成固体培养基。

3. 接种酵母:用无菌滴管将酵母粉接种于固体培养基上,用玻璃棒轻轻搅拌,使酵母均匀分布。

4. 观察酵母发酵:将接种后的培养基置于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每隔一定时间观察酵母菌的生长情况和酒精、二氧化碳的产生。

5. 测定pH值:用pH试纸测定发酵过程中培养基的pH值变化。

6. 验证二氧化碳产生:将装有发酵培养基的锥形瓶倒置,观察瓶底是否有气泡产生。

7. 验证酒精产生:用碘液检测发酵过程中酒精的产生。

六、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要保持无菌操作,避免污染。

2. 实验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程,确保实验结果准确。

3. 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做好实验记录。

七、实验报告要求1. 实验报告应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材料与试剂、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实验讨论等内容。

2. 实验结果应包括酵母菌的生长情况、pH值变化、二氧化碳和酒精的产生情况等。

3. 实验讨论应结合实验结果,分析酵母发酵过程中的变化和原因。

八、实验拓展1. 探究不同温度、不同浓度的葡萄糖对酵母发酵的影响。

2. 研究其他微生物的发酵作用,如乳酸菌、醋酸菌等。

3. 了解发酵技术在食品、医药、化工等领域的应用。

八年级生物下册 第7单元 第1章 第1节 发酵技术教案1 济南版

八年级生物下册 第7单元 第1章 第1节 发酵技术教案1 济南版

发酵技术一、【教材分析】生活中每个人都离不开发酵食品,如酸奶、泡菜、果酒等,这些事例都是学生每天在生活中经历着的。

教材内容的设置,一方面说明了现实中的某些问题可以通过生物技术来解决,另一方面也拉近了生物技术与学生生活的距离。

通过这一节的学习,能使学生真实得体验到微生物的重要作用和发酵技术给人类带来的便利。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内容学生既熟悉又知之有限,学生充满兴趣,学习积极性比较容易被调动起来。

学生在前面学生已经学习过微生物的作用,对发酵技术所蕴含的生物学原理并不难理解,又通过实验亲身体验发酵技术的应用,并结合平时的动手能力,这节课让学生来汇报实验过程并不会太难。

四、【教学策略】让学生提前对身边的发酵食品进行深入研究,课堂上让学生小组代表边讲边展示本组的实验过程、心得等,让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教师层层设疑,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知识,对重点,难点知识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落实好教学目标。

五、【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课前准备新鲜牛奶、蔗糖、酸奶、烧杯、酒精灯、玻璃瓶等。

学生:1、提前在家里学做酸奶。

2、调查生活中的发酵食品食品编号发酵食品名称有关的微生物食品的发酵原理123:六、【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及时间安排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5分钟)1、【展示】学生熟悉的发酵食品,图片中展示哪些食品?提出疑问这些食品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2、【资料补充】发酵食品的保健作用。

(见附件)3、【过渡】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些美味而又富有营养的发酵技术。

辨认出:酸奶、酱油、醋、甜面酱、豆腐乳、啤酒、面包、酱豆。

思考讨论:得出这些食品是运用微生物对食品材料进行加工并制作出食品的方法。

了解发酵食品的保健作用。

用学生熟悉的食品导入,又让学生知道发酵食品的保健作用。

学生既熟悉又知之有限,学生充满兴趣,学习积极性比较(二)酒精发酵(2)为什么要将加热后的鲜奶自然冷却到40度。

才可加入酸奶?(3)本实验是制作酸奶,为什么还要加酸奶呢?(4)为什么酸奶和牛奶的口味、形态不同?(5)你能举出一种利用相同原理制用的食品或饲料吗?乳酸菌6、【小结】酸奶的制作需要乳酸菌的参与,温度适宜,没有氧气条件,可以使牛奶中的营养物质产生乳酸所致。

葡萄糖水解过程中的反应教案

葡萄糖水解过程中的反应教案

葡萄糖水解过程中的反应教案。

葡萄糖是一种生命必需的单糖,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而葡萄糖水解就是将葡萄糖分解成更小的分子,以便人体能够吸收利用。

在本教案中,我们将学习葡萄糖水解过程中的反应,以及对于这些反应的深入理解和应用。

一、知识背景葡萄糖是一种单糖,通式为C6H12O6。

它具有极强的还原性,因此非常容易将其他物质还原为低氧化状态。

葡萄糖水解是一种反应,将葡萄糖分解为更小的分子,以便人体吸收利用。

在此过程中,需要运用特定的酶类来促进反应的进行,具体机制我们将在后续部分深入探讨。

二、知识内容1.葡萄糖水解的化学反应葡萄糖水解是一种由酶催化的反应,将葡萄糖分解为两分子三碳糖(谷糖和麦芽糖)和一个分子两碳糖(乙醛)。

反应方程式为:C6H12O6 + H2O → 2C3H4O3 + C2H4O22.反应中的酶类葡萄糖水解反应需要多种酶类参与。

常见的有葡萄糖和谷糖酶、麦芽糖酶和乳糖酶等。

其中,葡萄糖酶和谷糖酶是两种重要的酶类,可以将葡萄糖、谷糖等单糖水解为更小的分子,以便人体吸收利用。

3.葡萄糖水解与能量代谢的关系葡萄糖水解是糖类的代谢途径之一,同时也是细胞产生ATP的过程。

在葡萄糖水解过程中,每分解一个葡萄糖分子,可以产生两个ATP 和两个NADH,ATP是细胞内的能量供应者,而NADH则在细胞呼吸链中发挥重要作用。

因此,葡萄糖水解不仅是人体吸收和利用葡萄糖的重要途径,也是能量代谢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实验室或应用软件等方式展示葡萄糖水解的化学反应,让学生对反应过程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之后,可以加深学生对于酶类和能量代谢的理解,鼓励学生通过报告、演讲等方式,分享更多关于葡萄糖水解的知识和应用,以深化对该反应的认识和应用。

四、总结葡萄糖水解是重要的代谢途径,对于人体的生命活动和能量代谢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通过本教案,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认识和理解葡萄糖水解反应的机制和应用,这对于促进我们在生活中的健康和能量供给具有重要的意义。

葡萄糖酵母分解 教案

葡萄糖酵母分解 教案

海南省第二卫生学校教案首页课程班级编写教师授课日期授课时数单元课题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教学要求课堂目标:1掌握无氧酵解的基本概念及其主要途径复习及预习重点1.体内糖代谢的概况2.无氧酵解的基本概念、主要途径和生理意义难点1.体内糖代谢的概况2.无氧酵解的基本概念、主要途径和生理意义解决重、难点的方法课堂小结评估反馈布置作业及预习课后记教案续页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时间糖代谢从本章开始将讨论物质代谢,即糖、脂、蛋白质和核酸在体内的代谢变化规律。

这种代谢包括物质的分解代谢、合成代谢和能量代谢等,糖类的分解代谢是研究最早了解清楚的,同时糖代谢的最后途径-三羧酸循环亦为其他物质分解代谢所共有。

糖代谢概述一、糖的主要生理功能氧化产能(第一能源物质)生物膜组分(糖脂/糖蛋白)组成活性物质(抗体/凝血因子)二、体内糖代谢概况三、血糖和糖原血糖—糖在体内的利用、运输形式糖原—糖在体内的贮存形式四、糖类的消化吸收淀粉主要消化部位是小肠。

淀粉在消化道中经淀粉酶、a-葡萄糖苷酶等作用而成为葡萄糖,后者经门静脉吸收入体内。

教案续页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时间第一节葡的分解代谢糖在体内的主要分解途径包括糖酵解、糖的有氧氧化和磷酸戊糖途径。

一、糖酵解1. 定义:糖的无氧分解是指葡萄糖或糖原在无氧条件下,分解成乳糖的过程。

因其反应过程与酵母的生酵发酵相似,故又称糖酵解。

2. 反应部位:在细胞浆内进行,因酵解过程中所有的酶均存于胞浆。

3. 反应过程:为便于理解,可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葡萄糖酸酯的生成特点:是G活化的过程,需消耗能量,从G→FDP,要消耗二分子ATP:从糖原→FDP,消耗一分子ATP。

有二步不可逆反应,分别由关键酶已糖激酶和磷酸果糖激酶-1(主要限速酶)催化。

己糖磷酸酯不易透出细胞,有利于糖的作用。

第二阶段:FDP裂解成二分子3 -磷酸甘油醛1.3-二磷酸甘油醛和磷酸二羟丙酮是同分异构体,可互变。

第三阶段:生成丙酮酸,产生ATP特点:此阶段中生成的1.3-二磷酸甘油酸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分子中均含有一个高能磷酸键,这种高能磷酸基可转移到ADP分子上形成ATP,这种直接将作用物分子中高能磷酸基转移给ADP使其磷酸化为ATP的过程称作用水平磷酸化。

高中生物酿酒实验教案

高中生物酿酒实验教案

高中生物酿酒实验教案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探究酵母在酿酒过程中的作用和酒精发酵的基本原理。

实验材料:
1. 酿酒酵母
2. 红糖
3. 温水
4. 透明玻璃瓶
5. 气球
6. 橡皮管
7. 温度计
实验步骤:
1. 将一小包酿酒酵母放入清洁的透明玻瓶中。

2. 向玻瓶中加入适量的红糖。

3. 加入适量的温水,将糖和酵母搅拌均匀。

4. 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确保在适宜的范围内(一般在25-30摄氏度)。

5. 将橡皮管一端连接到玻瓶口,另一端连接气球。

6. 将试管放置在温暖的地方,观察气球的膨胀情况。

实验原理:
在酿酒过程中,酵母菌通过酵母发酵作用将葡萄糖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

气球的膨胀是由于二氧化碳的产生。

实验要点:
1. 注意实验过程中的卫生和安全。

2. 控制温度和酵母的使用量。

3. 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数据并进行分析。

实验拓展:
1. 可以尝试不同种类的酿酒酵母,比较不同酵母在发酵过程中的效果。

2. 可以尝试不同种类的糖源,观察对酒精发酵的影响。

实验总结: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了解了酿酒酵母在酒精发酵过程中的作用和酒精发酵的基本原理。

同时,也掌握了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希望同学们在学习生物酿酒实验的过程中,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发酵的原理和应用。

初中化学生物实验教案设计

初中化学生物实验教案设计

初中化学生物实验教案设计实验目的:通过观察酵母在不同糖类溶液中的发酵作用,了解酵母的生物作用以及发酵所释放的气体的性质。

实验原理:酵母是一种微生物,能够利用糖类产生能量,并产生二氧化碳和酒精作为副产物。

在发酵过程中,酵母通过酶的作用将糖分解为能量和产物。

实验材料:酵母粉、蔗糖溶液、葡萄糖溶液、淀粉溶液、试管、试管架、气球、注射器、玻璃棒。

实验步骤:1.将三个试管标记为A、B、C,并分别加入等量的蔗糖溶液、葡萄糖溶液和淀粉溶液。

2.向每个试管中加入适量的酵母粉,并用玻璃棒轻轻搅拌均匀。

3.将每个试管口用气球盖住,并用橡皮筋固定。

4.用注射器向每个试管中注入等量的水。

5.将三个试管放置在试管架上,观察气球的膨胀情况。

6.记录每个试管中气球膨胀的时间和程度。

实验要点:1.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酵母粉的用量,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实验结果。

2.观察气球的膨胀情况时,要注意记录每个试管的膨胀时间和膨胀程度,以便做出比较。

3.在实验结束后,要注意将试管及废弃物妥善处理,注意实验室的清洁卫生。

实验结果分析:1.蔗糖溶液中酵母发酵所产生的气体最多,气球膨胀最快。

2.葡萄糖溶液中酵母发酵的效果次之,气球膨胀速度较慢。

3.淀粉溶液中酵母发酵所产生的气体最少,气球膨胀较缓慢。

实验小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糖类溶液中酵母的发酵作用。

蔗糖溶液中酵母产生的气体最多,说明蔗糖是酵母的优质能源;淀粉溶液中酵母的发酵效果较差,说明淀粉不是酵母理想的能源来源。

这个实验不仅帮助我们了解酵母的生物作用,还可以引导我们合理选择不同糖类溶液作为发酵的原料。

高中生物人教版选修1教案-课题3_酵母细胞的固定化_教学设计_教案

高中生物人教版选修1教案-课题3_酵母细胞的固定化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说出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的作用和原理。

2.尝试制备固定化酵母细胞,并利用固定化酵母细胞进行酒精发酵。

2.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制备固定化酵母细胞。

2.难点:制备固定化酵母细胞。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导入】酵母细胞固定化[新课引入]:师:同学们,现有葡萄糖溶液、葡萄糖异构酶溶液及其他必需的实验器材,请你设计实验,将葡萄糖转化成果糖。

(葡萄糖异构酶的作用是催化葡萄糖转化成果糖)生:取一支试管,加入2mL葡萄糖溶液、1mL葡萄糖异构酶溶液,揺匀,置于适宜的温度下5分钟。

师:本实验中需要注意的事项有哪些?为什么?生:要注意控制反应的条件,如温度、pH等。

师:生产中,经葡萄糖异构酶的异构作用,将其中一部分葡萄糖异构成果糖,生产出由葡萄糖和果糖(含量在42%左右)而组成的一种混合糖浆即高果糖浆。

这种酶稳定性好,可持续发挥作用,但在溶解于葡萄糖溶液后,无法从糖浆中提取回收,浪费很大。

【讲授】固定化技术课题背景小结1、酶师:如今,酶已经大规模地应用于食品、化工、轻纺、医药等各个领域。

缺点:酶通常对强酸、强碱、高温和有机溶剂等条件非常敏感,容易失活;溶液中的酶很难回收,不能被再次利用,提高了生产成本;反应后酶会混在产物中,可能影响产品质量。

问:面对这些实际问题,你有什么设想?[新课学习]:一、基础知识2、固定化酶师:将酶固定在不溶于水的载体上,使酶既能与反应物接触,又能与产物分离,同时,固定在载体上的酶还可以被反复利用。

实例:用固定化葡萄糖异构酶生产高果糖浆(1)高果糖浆:是指果糖含量为42%左右的糖浆。

作为蔗糖的替代品,不会像蔗糖那样诱发肥胖、糖尿病、龋齿和心血管病,对人类的健康更有益。

投影:书本图4—5(2)分析固定化酶的反应柱的生产原理、优点问:思考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什么?生:使固定化酶既能与反应物接触,又能与产物分离;固定在载体上的酶可以被反复利用。

师:反应柱能连续使用半年,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果糖的产量和质量问: 在生产实际中是不是所有产物的产生都只是一种酶的催化就可完成?酿酒、制作酸奶,需要一系列酶催化才能完成。

细胞呼吸教案

细胞呼吸教案

一、教材内容分析二、学情分析细胞呼吸是一个微观的化学反应过程,学生理解起来可能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借助于多媒体课件等手段把细胞呼吸的过程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帮助学生理解。

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索,提出并解决疑惑,敏锐地发现生成性问题,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在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中掌握本节课所揭示的细胞呼吸的本质,使知识结构完整化、逻辑化、系统化,并能在一定范围内迁移应用。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说明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说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探讨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思考讨论,问题探究等活动,培养提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及原理。

教学难点:细胞呼吸的原理及本质。

五、教学过程(一)回顾与导入新课(2min)由上节课内容的回顾引导学生记忆探究实验的相关结果;使学生对细胞呼吸有总体的认识:①回顾细胞呼吸的概念。

②上节课的探究实验得知细胞呼吸分为两类: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对于绝大多数生物来说,有氧呼吸是细胞呼吸的主要形式。

(二)学习新课(36min)1、有氧呼吸(17min)(1)让学生快速阅读P93~94有氧呼吸部分。

(2min)(2)教师做出下列总结:(4min)①有氧呼吸的顺利进行需要有氧的参与。

②作为生物体内的代谢反应,还需要有酶的参与。

(提示:本章第一节内容)③在前面学习细胞器的时还了解到线粒体是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提问:从生物学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出发,线粒体的哪些结构与此功能相适应的特点?线粒体为什么被称为细胞的“动力车间”,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呢?ppt展示线粒体结构示意图,标示出各部分结构名称。

说明线粒体基质与内膜上分布着有氧呼吸相关的酶。

(3)播放ppt及Flash动画展示并讲解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7min)第一阶段:葡萄糖的初步分解(发生在细胞质的基质中)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分子葡萄糖脱氢氧化成两分子丙酮酸,脱下少量的氢[H],释放少量的能量,一部分能量散失,少量储存在ATP中。

糖的分解过程小学科学教案

糖的分解过程小学科学教案

糖的分解过程小学科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糖类食物的基本成分及营养价值。

2.了解糖类食物在身体内的分解过程。

3.掌握糖类食物的正确摄入方法与注意事项。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糖类食物在身体内的分解过程。

2.能正确地分辨出含糖量高低的食物。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
1.为什么人们需要食用糖类食物?
让学生了解到糖类食物的基本成分,并引导学生思考糖类食物对于人体的重要性。

2.糖类食物在身体内的分解过程
(1)让学生观察电子显微镜下的细胞,并引导学生探究人体如何消化糖类食物。

(2)通过动画等生动形象的方式,介绍糖类食物在身体内的消化、吸收和利用过程。

3.糖类摄入的正确方法与注意事项
(1)引导学生了解含糖量高低的食物和糖类摄入的正确方法。

(2)让学生掌握糖类食物的合理搭配,减少糖类食物对人体的影响。

四、教学评价
1.参加课堂小组讨论,解答本节课提出的问题。

2.在课后完成涉及糖类食物分解过程和摄入方法的相关作业。

3.根据本节课的内容,撰写一篇小论文,表达自己对糖类食物重要性的看法。

五、教学手段
1.电子显微镜
2.教学动画
3.图片展示
4.实验器材
六、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科学课的教学,让学生了解到糖类食物在身体内的分解过程和正确摄入方法,增强他们对自己身体健康的了解感。

同时,在教学中也要注意让学生了解到糖类食物存在的不良影响,增强他们保持健康饮食的意识。

八年级生物上册5.2.1酵母菌和霉菌教案(新版)冀教版

八年级生物上册5.2.1酵母菌和霉菌教案(新版)冀教版

5.2.1 酵母菌和霉菌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酵母菌和霉菌(青霉或曲霉)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2.了解酵母菌和霉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能力目标1.通过指导学生观察酵母菌、青霉或曲霉,继续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2.尝试培养酵母菌、青菌和曲菌,并用显微镜观察。

情感目标通过了解酵母菌和霉菌与人类的关系,学会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分析事物。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和生活特点。

酵母菌和霉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难点:酵母菌的营养方式三、课时安排 (2 课时 )四、教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及实验有关的材料用具。

学生准备:酵母菌的培养液,培养好的青霉和曲霉。

五、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情境导入出示发霉长“毛”的馒头、面包等物品。

并提问:馒头和面包是如何做观察图片,思考并回成的呢?贮存不当馒头会答问题。

长“毛”,这种“毛”又是什么物体呢?一、酵利用显微镜观察酵母出示观察提纲,指导母菌菌的形态结构。

学生制作含有大量酵母菌1、形的临时装片,并指导学生态结构用显微镜观察酵母菌的形新思考回答提纲中有关态结构。

引导学生思考提问题。

纲问题。

认识并识记酵母菌的形态结构特点。

多媒体出示酵母菌的知形态结构图,引导学生认识并识记酵母菌的形态结2、营学生与植物细胞结构构特点。

养方式和细菌细胞结构进行比探较。

让学生指出它们的异出示动植物细胞结构同。

推测酵母菌的营养方图,引导学生将酵母菌与式。

之进行比较。

提出真核生物的概念。

推测酵母菌的究营养方式。

讲解酵母菌的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3、生制作临时装片,利用殖方式显微镜观察出芽生殖的酵母菌。

了解酵母菌的生殖方式。

4、与指导学生,制作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正在进行出芽生殖的酵母菌,在黑板上画简图示意,强调酵母菌出芽生殖的芽与绿色开花植物的芽不是一个概念。

酵母菌细胞上长出的突起,比母细胞小得多,是母细胞上的一个芽体,脱离母体后,即人类的关思考问题并回答。

糖酵解实验报告

糖酵解实验报告

糖酵解实验报告糖酵解实验报告糖酵解是一种生物化学过程,通过此过程,糖类物质被微生物或酵母菌转化为能量、二氧化碳和乙醇等产物。

这是一种重要的代谢途径,不仅在生物体内发生,也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中。

本实验旨在探究糖酵解过程的原理和影响因素。

实验材料和方法:1. 材料:葡萄糖、酵母、酵母培养基、培养皿、试管、试管架、气球、酒精计。

2. 方法:a. 准备酵母培养基:按照指定比例将酵母培养基溶解于适量的水中,搅拌均匀。

b. 准备培养皿:将酵母培养基倒入培养皿中,摇晃培养皿使其均匀分布,然后用无菌棉花塞好。

c. 准备试管:将试管洗净并消毒,加入适量的葡萄糖溶液。

d. 添加酵母:用无菌的吸管将酵母菌接种到试管中的葡萄糖溶液中。

e. 封闭试管:用气球将试管口封闭,确保气体不外泄。

f. 培养:将培养皿和试管放置在恒温培养箱中,保持适宜的温度(通常为30-37摄氏度)。

g. 观察:观察试管内气球的膨胀情况,并记录下来。

h. 酒精计测定:取出培养液,用酒精计测定其中乙醇的含量。

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实验观察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试管内的气球逐渐膨胀,说明糖酵解过程中产生了气体。

这是由于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将葡萄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将葡萄糖分解为乙醇和二氧化碳,同样也释放出能量。

糖酵解过程中,酵母菌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

它们具有酵素,可以催化糖类物质的分解,将其转化为其他化合物。

酵母菌在糖酵解过程中通过发酵代谢产生乙醇,这也是酿酒和发酵食品制作中的重要步骤。

实验中还可以通过酒精计测定培养液中乙醇的含量,以进一步了解糖酵解的效果。

酒精计是一种测定液体中乙醇浓度的仪器,通过光学原理进行测定。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计算出培养液中乙醇的含量,从而评估糖酵解的效果。

糖酵解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温度、pH值、底物浓度等。

温度是影响酵母活性的重要因素,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影响酵母的生长和代谢能力。

第29次课2学时(第十章糖代谢第1次课)

第29次课2学时(第十章糖代谢第1次课)

第29 次课 2 学时(第十章 糖代谢 第1次课)注:本页为每次课教案首页第30 次课 2 学时(第十章糖代谢第2次课)1丙酮酸乙酰CoA,催化的酶是?参与的辅酶有?TCA中两次脱羧部位?关键酶是?TCA中4次氧化反应发生部位?TCA底物水平磷酸化发生部位?1葡萄糖彻底氧化成CO2和H2O,产能ATP多少?分步分析注:本页为每次课教案首页第31 次课2 学时(第十章糖代谢第3次课)上次课复习:丙酮酸乙酰CoA,催化的酶是?参与的辅酶有?TCA中两次脱羧部位?关键酶是?TCA中4次氧化反应发生部位?TCA底物水平磷酸化发生部位?第32次课2 学时(第十章 糖代谢 第4次课)注:本页为每次课教案首页第十章糖代谢第一节糖的分解代谢一葡萄糖无氧降解(糖酵解)糖酵解途径:指无氧条件下葡萄糖分解至生成丙酮酸的阶段,是体内糖代谢的主要途径,在细胞质中进行。

糖酵解途径是真核细胞、细菌摄入体内的葡萄糖的最初分解过程.也是葡萄糖分解代解所经历的共同途径。

糖酵解是三羧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的前奏1 糖酵解途径(EMP)发现历史历史的纪元开始,人类就会用酵母液将葡萄糖发酵成乙醇。

并由此开始进行酿酒、制作面包1875年法国科学家巴斯德发现葡萄糖在无氧条件下被酵母菌分解生成乙醇,将其转移至有氧环境生醇发酵即被抑制.1897年德国的巴克纳兄弟发现发酵作用可以在不含细胞的酵母抽提液中进行.1905年哈登(Arthur Harden)和扬(William Young)实验中证明了无机磷酸的作用.1940年前德国的生物化学家恩伯顿(Gustar Embden)和迈耶霍夫(Otto Meyerhof)等人的努力完全阐明了糖酵解的整个途径,揭示了生物化学的普遍性。

因此糖酵解途径又称Embden-Meyerhof of Pathway (简称EMP)糖酵解途径实验依据①酵母抽提液的发酵速度比完整酵母慢,且逐渐缓慢直至停顿。

如果加入无机磷酸盐,可以恢复发酵速度,但不久又会再次缓慢,同时加入的磷酸盐浓度逐渐下降。

葡萄水果发酵技术教案

葡萄水果发酵技术教案

葡萄水果发酵技术教案教案标题:葡萄水果发酵技术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葡萄水果发酵技术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2. 学习如何制作葡萄酒和葡萄醋。

3. 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意识。

教学资源:1. 葡萄和葡萄汁样本2. 发酵槽、气锁、发酵剂等实验器材3. 讲解板书和投影仪4. 实验室或厨房设备教学步骤:引入:1. 通过展示葡萄和葡萄汁样本,引起学生对葡萄发酵技术的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你知道葡萄酒和葡萄醋是如何制作的吗?理论讲解:1. 讲解葡萄发酵的基本原理:葡萄中的糖分经过酵母菌的作用,转化为酒精和二氧化碳。

2. 讲解葡萄酒制作过程:包括葡萄的压榨、发酵、澄清和瓶装等步骤。

3. 讲解葡萄醋制作过程:包括葡萄汁的发酵、醋酸菌的作用和氧化等步骤。

实践操作:1. 分组进行葡萄酒制作实验:a. 学生自行选择葡萄样本,并将其压榨得到葡萄汁。

b. 将葡萄汁倒入发酵槽中,加入适量的发酵剂。

c. 安装气锁,确保发酵过程中二氧化碳的顺利排出。

d. 观察发酵过程,记录温度、气泡产生等现象。

e. 等待适当的时间后,进行澄清和瓶装。

2. 分组进行葡萄醋制作实验:a. 学生自行选择葡萄汁样本,并将其倒入发酵槽中。

b. 加入适量的醋酸菌,确保充足的氧气供给。

c. 观察发酵过程,记录温度、气味变化等现象。

d. 等待适当的时间后,过滤并储存葡萄醋。

总结与讨论:1. 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葡萄酒和葡萄醋,并分享实验过程和结果。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葡萄发酵后会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葡萄酒和葡萄醋有什么区别?3. 讨论葡萄发酵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和意义。

拓展活动:1. 邀请专业人士或参观葡萄酒厂,了解更多有关葡萄发酵技术的知识。

2. 探究其他水果的发酵技术,比较不同水果发酵产物的特点。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和记录的准确性。

2. 学生制作的葡萄酒和葡萄醋的质量和口感评估。

3. 学生参与讨论和提问的积极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南省第二卫生学校教案首页课程班级
编写教师授课日期
授课时数单元
课题
教学方法
教学资源
教学要求课堂目标:
1掌握无氧酵解的基本概念及其主要途径
复习
及预习
重点
1.体内糖代谢的概况
2.无氧酵解的基本概念、主要途径和生理意义难点
1.体内糖代谢的概况
2.无氧酵解的基本概念、主要途径和生理意义解决重、难
点的方法
课堂小结
评估反馈
布置作业
及预习



教案续页
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时间
糖代谢
从本章开始将讨论物质代谢,即糖、脂、蛋白质和核酸在体内的代谢变化规律。

这种代谢包括物质的分解代谢、合成代谢和能量代谢等,糖类的分解代谢是研究最早了解清楚的,同时糖代谢的最后途径-三羧酸循环亦为其他物质分解代谢所共有。

糖代谢概述
一、糖的主要生理功能
氧化产能(第一能源物质)
生物膜组分(糖脂/糖蛋白)
组成活性物质(抗体/凝血因子)
二、体内糖代谢概况
三、血糖和糖原
血糖—糖在体内的利用、运输形式
糖原—糖在体内的贮存形式
四、糖类的消化吸收
淀粉主要消化部位是小肠。

淀粉在消化道中经淀粉酶、a-葡萄糖苷酶等作用而成为葡萄糖,后者经门静脉吸收入体内。

教案续页
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时间
第一节葡的分解代谢
糖在体内的主要分解途径包括糖酵解、糖的有氧氧化和磷酸
戊糖途径。

一、糖酵解
1. 定义:糖的无氧分解是指葡萄糖或糖原在无氧条件下,分解成乳糖的过程。

因其反应过程与酵母的生酵发酵相似,故又称糖酵解。

2. 反应部位:在细胞浆内进行,因酵解过程中所有的酶均存于胞浆。

3. 反应过程:为便于理解,可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葡萄糖酸酯的生成
特点:是G活化的过程,需消耗能量,从G→FDP,要消耗二分子ATP:从糖原→FDP,消耗一分子ATP。

有二步不可逆反应,分别由关键酶已糖激酶和磷酸果糖激酶-1(主要限速酶)催化。

己糖磷酸酯不易透出细胞,有利于糖的作用。

第二阶段:FDP裂解成二分子3 -磷酸甘油醛
1.3-二磷酸甘油醛和磷酸二羟丙酮是同分异构体,可互变。

第三阶段:生成丙酮酸,产生ATP
特点:此阶段中生成的1.3-二磷酸甘油酸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分子中均含有一个高能磷酸键,这种高能磷酸基可转移到ADP分子上形成ATP,这种直接将作用物分子中高能磷酸基转移给ADP使其磷酸化为ATP的过程称作用水平磷酸化。

一分子G变2分子丙酮酸时可生成4分子ATP。

丙酮酸激酶催化的反应是糖酵解过程中第三个不可逆反应,是第三个关键酶。

第四阶段:丙酮酸还原成乳酸
丙酮酸在无氧时加氢还原成乳酸,其中的NADH由3-磷酸甘油醛脱氢而来。

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时间
4. 肌肉及红细胞糖酵解
(1)肌肉:运动初(2-3分钟)所需能量来于磷酸肌酸和糖酵解。

继之,糖酵解的过程进一步加强,乳酸产生增多。

运动停止后,利用氧化磷酸化获得能量,乳酸通过异生成糖或氧化分解供能而消除。

(2)成熟红细胞的糖酵解的特点:
成熟红细胞缺乏全部细胞器,因此其能量来源主要依靠血糖(每天25克左右)进行糖酵解获得,少量通过磷酸戊糖途径。

酵解产生的ATP主要用于细胞“钠泵”的正常功能。

红细胞糖酵解的特点是在酵解过程中有相当数量的 1.3-DPG 转变成2.3-DPG,后者再脱磷酸变成3-PG,并进一步酵解产生乳酸。

此2.3-DPG侧支循环称2.3-DPG支路,产生支路的原因是红细胞中存在DPG变位酶和2.3-DPG磷酸酶,前者活性大于后者,故可使2.3-DPG堆积起来。

2.3-DPG生成的主要生理意义在于降低Hb对氧的亲和力,在组织氧分压较低的情况下,HbO
2
放出氧适应组织需要。

5. 糖酵解生理意义。

主要生理功能是在无氧条件下供能,某些组织如成熟红细胞无线粒体,只能通过酵解供能。

糖酵解中G→丙酮酸,是糖有氧氧化的前过程。

时教学内容教学活动
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