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二十世纪中国舞蹈先驱者和舞蹈运动

合集下载

第三讲 舞蹈鉴赏之代表人物

第三讲 舞蹈鉴赏之代表人物

默 斯 · 坎 宁 汉 (1919~ 2009)
国家一级演员
出生于美国华盛顿,从小便立志成为一个 舞蹈家。从12岁起,坎宁汉学踢踏舞、民间 舞和舞厅舞,也学习芭蕾和现代舞,韵律舞 蹈操、戏剧表演、戏剧史、作曲法、发声法 等都是他涉及的领域。其代表作有《图腾祖 先》《七人舞》《夏日晴空》《V号变奏》 《空间点》等。美国现代舞编舞大师默斯·堪 宁汉2009年7月26日去世,享年90岁。
贾 作 光 (1923~2017)
舞蹈表演艺术家、编导艺术家,中国现代民族民间 舞的奠基创始人,北京舞蹈学院创建人
生于辽宁沈阳,满族。有“东方舞神”之誉。 15岁(1938年)正式开始学舞,师从亚洲现代舞 之父—石井漠(日本)、前苏联功勋艺术家查波 林。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代表中国参加第二 界世界青年友谊联欢节。1955年考入北京舞蹈学 校(现北京舞蹈学院),后任院领导,建立编导 班。50年代至80年代创作了近150多部舞蹈作品, 并在国内外流行,获奖之多在国内名列前茅。 2017年1月6日,著名舞蹈艺术家贾作光老师逝世, 享年93岁。
第三讲
目录 Contents
1 中国新舞蹈代表人物 2 外国舞蹈代表人物
01
中国新舞蹈代表人物
➢ 中国新舞蹈开山鼻祖 ➢ 中国新舞蹈的先驱 ➢ 舞蹈理论家、舞蹈表演家
吴晓邦(1906~1995)
中国舞蹈艺术家、舞蹈理论家、教育家
1906年12月18日生于江苏太仓,1995 年7月8日因病卒于北京。他于1929— 1932年三渡东瀛,先后向师承德国表现派 舞蹈体系姓名的高田雅夫、江口隆哉、 和宫操 子等学习Year :芭2016蕾和现代舞。代表作有《傀 儡》、《游击队之歌》、《饥火》、《梅 花三弄》和《十面埋伏》等。吴晓邦是杨 丽萍的老师,是20世纪中国新舞蹈艺术的 开拓者,播火人。

中国近当代舞蹈史

中国近当代舞蹈史

中国近当代舞蹈史中国近当代舞蹈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以下是中国近当代舞蹈发展的主要阶段和重要事件:1.20世纪初至1949年:这段时期,中国舞蹈传统受到西方现代舞和芭蕾舞的影响开始逐渐融入中国舞蹈。

民族舞蹈重视民族文化的表现,注重舞蹈的民族性。

著名的舞蹈家和编舞家陆抗抗、彭雪枫等为当时舞蹈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1950年代至1960年代:这一时期,中国舞蹈迎来了重要的转折点。

在建国初期,毛泽东主席提出“不忘国际主义”、“学习苏联先进艺术”等指示,中国开始引进苏联的芭蕾舞和现代舞。

建立了中国舞蹈学院,旨在培养专业舞者和舞蹈教育者。

成立了中国芭蕾舞团和中国民族舞团等重要舞团。

3.1970年代至1980年代: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的舞蹈发展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1976年之后,中国舞蹈开始逐渐复苏,并在改革开放政策下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中国的舞蹈家开始接触和学习国际上的舞蹈作品,舞蹈创作日益多元化。

此时期崛起了一批杰出的编舞家,如杨丽萍、谭盾等。

4.1990年代至今:中国舞蹈在这一时期迎来了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各种舞种和舞风的融合与创新。

舞蹈家们开始关注当代社会和人文主题,创作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舞作品。

同时,一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舞蹈家和团体也在中国进行合作和演出,推动了中国舞蹈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总体而言,中国近当代舞蹈经历了从接触西方现代舞和芭蕾舞到逐渐融入中国元素,从政治动荡到文化复兴的复杂过程。

今天的中国舞蹈已经有了独特的风格和创新,同时也在国际舞蹈舞台上展现出越来越大的影响力。

中国舞蹈发展简史

中国舞蹈发展简史

中国舞蹈发展简史作者:郝蓉来源:《教育教学论坛·下旬》2010年第06期摘要:唐代宫廷乐舞又称“燕乐”,它不仅建立了完整的乐舞机构组织,成立了“教坊”、“梨园”等,还极大地丰富了乐舞表演的内容形式(坐部伎和立部伎),在舞蹈风格上也形成了两大类健舞(刚健敏捷多为来自外族的舞蹈)和软舞(舞蹈温婉轻柔多为汉族自己创作的舞蹈)。

关键词:六代舞燕乐舞蹈起源于劳动,是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

古老的舞蹈是以模仿狩猎或欢庆丰收为主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日益走向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为主。

舞蹈总是鲜明而形象地反映出人们不同的思想、信仰、理想和审美要求。

既是供人欣赏和娱乐的艺术形式,也具有宣传教育的社会作用。

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用“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来表达他们之间最激动的思想感情。

舞蹈进入了奴隶制社会,此时舞蹈的典型代表是西周时代的祭司仪式的乐舞和一种庄严的宗教仪式的舞蹈,以后逐渐改为供奴隶主娱乐的巫舞,并把乐舞作为一种思想文化为其政治服务(周公旦《四裔乐》),并出现了专职乐舞奴隶——“倡优”。

当社会发展到封建社会,汉代对礼制乐舞的变革,设立乐府,广泛收集民间歌舞,出现了“百戏”(指民间各种各样的技艺表演,也包括脚力武术的竞技和歌舞表演)。

当时汉代的乐舞,不仅宫廷的乐舞和民间的乐舞都发展到了一个很高的阶段,而且表演技术随着汉族男女服饰上的变革也发展到了相当的高度,如“翘袖折腰”、“掌上舞”等。

在歌舞艺术鼎盛的隋唐时期,社会政局稳定,生产恢复,对外贸易发达,国家强盛,使文艺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乐舞艺术也出现了繁盛局面,尤其是最为繁荣的盛唐时期更是如此。

如唐朝祭祀上歌颂皇帝百战百胜的“武舞”《破阵乐》;表示皇帝功成回乡与民同乐的《庆善乐》;把皇帝比作上天之子、能管天地制鬼神,应居于万民之上的《上旦乐》。

唐代宫廷乐舞又称“燕乐”,它不仅建立了完整的乐舞机构组织,成立了“教坊”、“梨园”等,还极大地丰富了乐舞表演的内容形式(坐部伎和立部伎),在舞蹈风格上也形成了两大类健舞(刚健敏捷多为来自外族的舞蹈)和软舞(舞蹈温婉轻柔多为汉族自己创作的舞蹈)。

坚定信仰不动摇——舞蹈大师戴爱莲入党的故事

坚定信仰不动摇——舞蹈大师戴爱莲入党的故事

坚定信仰不动摇——舞蹈大师戴爱莲入党的故事作者:王宗征来源:《新长征·党建版》 2016年第4期戴爱莲(1916-2006 年)中国当代舞蹈艺术先驱者和奠基人之一,著名舞蹈艺术家、舞蹈教育家、中国舞蹈家协会名誉主席,被誉为“中国舞蹈之母”。

戴爱莲祖籍广东新会县,1916 年出生于中美洲加勒比海群岛的特立尼达岛,当时这里是英国的海外殖民地。

戴爱莲5 岁时开始学习舞蹈,10 岁进舞蹈学校学习芭蕾舞,14岁时随母亲定居英国伦敦,并跟随英国舞蹈大师克拉斯克学习,从此与舞蹈艺术结下不解之缘,直到生命的终点。

1940 年初夏,正值抗日战争如火如荼之时,风华正茂的戴爱莲毅然回到了祖国。

回国前,她已经对中国共产党有了较多了解,尤其了解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特别是陕甘宁边区的一些情况,对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日救国产生了敬佩之情。

她先到重庆,拿着宋庆龄的介绍信,到八路军办事处去见周恩来,要求到最艰苦的陕甘宁边区去工作,并向周恩来提出,这次回国能不能由英国共产党党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周恩来首先肯定了戴爱莲的进步追求,但考虑她作为党外人士在当时更能发挥作用,便善意地对她说:“要加入中国共产党还得从头慢慢来。

”她服从组织安排,留在了重庆。

当时日军猛烈轰炸重庆,警报声日夜不断,七天内她不得不三次搬家。

不久,她结识了小提琴家马思聪,并将他创作的《思乡曲》、《新疆舞曲》编成了两个独舞节目,经过精心排练,在“抗建堂”剧院举办了舞蹈表演会,令大后方观众耳目一新。

在重庆期间,戴爱莲担任重庆舞蹈学校教师,一边从事教学,一边进行舞蹈创作和演出。

日军轰炸的暴行尤其让她刻骨铭心,义愤填膺。

她据此创作了舞剧《空袭》,描述了一位在日军大轰炸中丧生的小姑娘死不瞑目,化作冤魂在瓦砾中寻找失散的母亲和哥哥的情景。

演出结束之时,台下观众泣不成声,“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血债要用血来还”的口号声此起彼伏。

此后,她被聘为国立电影专科学校教师,一边教授学生,一边总结自己的艺术实践,还抽出时间外出采风,以丰富自己的“舞蹈语言”和艺术表现手法。

简论舞蹈艺术在传承红色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简论舞蹈艺术在传承红色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简论舞蹈艺术在传承红色文化中的重要作用舞蹈艺术是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途径,在激励人们投身革命战争、勇夺革命胜利和国家建设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在脱贫奔小康、奋进中国梦的新时代,舞蹈艺术的重要作用同样非常重要。

标签:舞蹈艺术;红色文化;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当代文艺更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总书记的话,为当代文艺创作指明了方向。

在我们万众一心、共追中国梦的新时代,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意义尤其重大。

那么,舞蹈艺术作为当代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如何发挥好自身应有的作用呢?一、继承和发扬光荣传统,把红色文化作为舞蹈艺术表现的主要内容“所谓红色文艺,主要是指那些以我党在民族解放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红色历程为创作素材而形成的艺术作品,其中广受人民大众喜爱的传承已久的经典文艺作品,常被简称为红色经典,……记录革命历程、讴歌当代路线的作品成为我国文艺百花园中最值得珍视的宝贵财富”。

回顾我国的舞蹈发展史,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艰苦卓绝的革命历程的舞蹈作品,始终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红色舞蹈的先驱者李伯钊就在红军长征途中创作了《打骑兵舞》,以此来歌颂红军战士面对艰难,毫不退缩、顽强奋战的革命乐观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极大地鼓舞了红军战士的革命斗志;被称为红色舞蹈拓荒人的吴晓帮则从抗日战争初期开始,先后编创了同名舞蹈《义勇军进行曲》、《游击队之歌》《大刀进行曲》等舞蹈作品,呼吁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团结抗战,以挽救中华民族于水火之中;新中国成立以后,《白毛女》、《红色娘子军》、《红梅赞》《草原儿女》,《沂蒙颂》《闪闪的红星》,以及大型舞蹈史诗《东方红》等作品,从不同角度,热情讴歌了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建设新中国所进行的英勇抗争和艰苦努力。

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就是紧扣时代脉搏、反映时代精神、推动时代进步。

二十世纪中国舞蹈的回顾(1)详细内容

二十世纪中国舞蹈的回顾(1)详细内容

二十世纪中国舞蹈的回顾(1)详细内容【摘要】二十世纪是中国舞蹈发展的重要时期,经历了多样化、政治意义、教育兴起、著名作品和艺术家贡献等重要阶段。

舞蹈的多样化发展丰富了中国舞蹈形式,展现出丰富多彩的艺术风貌。

在政治意义方面,舞蹈被用来表达政治主题和宣传思想,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化工具。

舞蹈教育的兴起为培养舞者和艺术家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平台。

著名的舞蹈作品如《黄土地》等赢得了国际声誉,展现出中国舞蹈的艺术实力。

舞蹈艺术家们的突出贡献也让中国舞蹈在国际舞台上获得了更多的认可。

二十世纪中国舞蹈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展望未来,中国舞蹈仍将继续蓬勃发展,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中国文化的魅力和活力。

【关键词】二十世纪中国舞蹈,发展,多样化,政治意义,教育,著名作品,艺术家,贡献,成就,前景1. 引言1.1 二十世纪中国舞蹈的回顾(1)详细内容随着舞蹈教育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和热爱舞蹈艺术。

舞蹈教育不仅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舞蹈艺术家,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舞蹈作品。

著名的舞蹈作品如《红色娘子军》、《黄河》等,不仅在国内引起轰动,也在国际舞台上获得广泛认可。

二十世纪中国舞蹈的发展成就非凡,为中国文化艺术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未来,中国舞蹈将继续走向世界舞台,展现出更加多样化和富有创意的发展前景。

2. 正文2.1 舞蹈多样化的发展二十世纪是中国舞蹈发展的重要时期,舞蹈在这一时期呈现出了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和文化的多元发展,中国舞蹈也在不断探索和创新。

在这个时期,中国舞蹈吸收了西方舞蹈的技巧和表现形式,在保留传统舞蹈特色的也不断融入现代元素,展现出了新的艺术风貌。

舞蹈多样化的发展体现在不同风格和流派的兴起。

传统舞蹈、现代舞、民族舞、芭蕾舞等各种舞蹈形式在二十世纪中国得到了蓬勃发展。

传统舞蹈以其古典优美的舞姿和精湛的舞技吸引了众多观众,成为中国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舞则追求更加个性化和现代化的表现方式,注重舞蹈与声光效果的结合,使观众体验更加丰富多彩。

中国舞蹈史考试题及答案

中国舞蹈史考试题及答案

中国舞蹈史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题)1. 中国古代舞蹈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哪个时期?A. 新石器时代B. 商周时期C. 春秋战国时期D. 秦汉时期答案:A2. 唐朝舞蹈中,以长袖为特色的舞蹈是?A. 剑舞B. 扇舞C. 长袖舞D. 腰鼓舞答案:C3. 元代舞蹈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哪种舞蹈?A. 京剧B. 昆曲C. 杂技D. 元杂剧答案:D4. 明清时期,民间舞蹈发展迅速,其中以哪个地区的舞蹈最为著名?A. 北京B. 江苏C. 广东D. 云南5. 中国古典舞中,以模拟动物动作为特点的舞蹈是?A. 龙舞B. 狮舞C. 鹤舞D. 虎舞答案:B6. 20世纪初,中国舞蹈教育的先驱是谁?A. 梅兰芳B. 杨丽萍C. 吴晓邦D. 陈爱莲答案:C7. 中国现代舞的创始人是?A. 吴晓邦B. 杨丽萍C. 梅兰芳D. 陈爱莲答案:A8. 20世纪80年代,中国舞蹈界出现了哪些新的舞蹈形式?A. 芭蕾舞B. 现代舞C. 街舞D. 民族舞答案:B9. 中国舞蹈中,以模仿自然景观为特点的舞蹈是?B. 云舞C. 风舞D. 雨舞答案:A10. 当代中国舞蹈中,以弘扬民族文化为主题的舞蹈是?A. 民族舞B. 现代舞C. 街舞D. 芭蕾舞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5题)1. 以下哪些是中国舞蹈史上的重要时期?A. 商周时期B. 汉唐时期C. 宋元时期D. 明清时期答案:ABCD2. 中国古代舞蹈中,以下哪些是以模拟动物为特点的?A. 龙舞B. 狮舞C. 鹤舞D. 虎舞答案:ABCD3. 20世纪中国舞蹈发展中,以下哪些是重要的舞蹈家?A. 梅兰芳B. 杨丽萍C. 吴晓邦D. 陈爱莲答案:ABCD4. 以下哪些是中国舞蹈中的传统舞蹈形式?A. 京剧B. 昆曲C. 杂技D. 元杂剧答案:ABC5. 当代中国舞蹈中,以下哪些是以弘扬民族文化为主题的?A. 民族舞B. 现代舞C. 街舞D. 芭蕾舞答案:A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题)1. 简述中国舞蹈史的发展脉络。

二十世纪中国舞蹈的回顾详细内容(一)

二十世纪中国舞蹈的回顾详细内容(一)

二十世纪中国舞蹈的回顾详细内容(一)(一)在中国近现代舞蹈史上,率先走出国门学习舞蹈的先驱人物是晚清宫廷舞蹈家——裕容龄。

裕容龄,(1882~1973)晚清一品官裕庚的女儿,满族人,1882年生于天津。

她被中国舞蹈学界称为近代中国第一个学习西方舞蹈的人。

12岁那年,裕容龄父亲奉派出使日本,她随父东渡日本。

并在哪里开始了她的舞蹈生涯。

在日本期间,她学习了日本传统舞蹈《鹤龟舞》等。

1899年,她又随调任法国公使的父亲来到了巴黎,在法国学习芭蕾和现代舞。

巴黎这座艺术之都,为裕容龄舞蹈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

值得一提的是,裕容龄在法国期间十分幸运地遇到了西方现代舞鼻祖美国舞蹈家依莎多拉·邓肯,并拜她为师,学习现代舞。

裕容龄极好的舞蹈天赋和悟性受到了邓肯的赏识。

1902年她在巴黎第一次进行了公演,演出了《希腊舞》、《玫瑰与蝴蝶》等节目。

1903年,裕容龄随父回国,并很快入宫,担任了慈禧太后的御前女官,专门为两宫太后和皇帝表演舞蹈。

节目有《西班牙舞》、《如意舞》、《荷花仙子舞》、《希腊舞》、《扇子舞》等。

裕容龄,由于她特殊的家庭环境和个人条件成为了传播西方舞蹈文化的使者,而她表演的这些舞蹈在中国现当代舞蹈史上具有开拓性的地位。

在对西方舞蹈的学习与吸收上,裕容龄是走出去的,与此同时,大量的欧美歌舞团体进入中国。

1886年,一个《点石斋画报》上有一条这样的消息:一个名为车尼利的西方马戏团在上海演出。

这是有历史文献记载的第一个来中国演出的外国马戏团。

这个马戏团的节目有跑马、调狮、钻圈、掷帽、正剧、杂剧、鼓人舞蹈等等。

在这些节目中,舞蹈的比重虽然不是很大,但是对于熟悉祭祀乐舞和宫廷舞蹈的国民来说,舞中强烈的娱乐性让人大受刺激。

随后,西方各种歌舞表演团体纷纷来华演出,在中国掀起了一个西方马戏和歌舞的传播之潮。

进入20世纪以后,西方大量的芭蕾舞、现代舞、民间舞团来华演出,并在20年代达到高潮,形成了20世纪初中国舞蹈史上的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

4、论述中国当代舞蹈的主要突出艺术成就。(

4、论述中国当代舞蹈的主要突出艺术成就。(

4、论述中国当代舞蹈的主要突出艺术成就。

(
【原创版】
目录
1.中国当代舞蹈艺术先驱者和奠基人
2.中国当代舞蹈的主要艺术成就
正文
一、中国当代舞蹈艺术先驱者和奠基人
作为中国当代舞蹈的先驱者和奠基人,戴爱莲和吴晓邦两位艺术家为中国舞蹈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戴爱莲,中国当代舞蹈的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舞蹈之母”。

她创立了北京舞蹈学院,为培养中国舞蹈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吴晓邦,中国当代舞蹈的奠基人之一,曾担任中央歌舞团团长,为推动中国舞蹈事业的繁荣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中国当代舞蹈的主要艺术成就
1.形式多样,风格独特
中国当代舞蹈以多样化的形式和独特的风格展现了中国舞蹈艺术的
魅力。

从中国古典舞蹈到现代舞蹈,从民族舞蹈到现代民间舞蹈,中国当代舞蹈以其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彰显出中国舞蹈艺术的独特魅力。

2.主题内容丰富,具有时代特色
中国当代舞蹈作品以丰富多样的主题内容,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

作品中既有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也有对现代生活的思考和表现,体现了中国当代舞蹈的时代特色。

3.艺术技巧和表现手法的创新
在艺术技巧和表现手法上,中国当代舞蹈也取得了显著的创新成果。

通过对舞蹈动作、舞蹈编排、舞台表现等方面的探索和实践,中国当代舞蹈艺术家们为舞蹈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

4.国际交流与合作
中国当代舞蹈艺术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中国舞蹈艺术家们积极参与国际舞蹈大赛和演出活动,与世界各国的舞蹈艺术家们进行交流和合作,为中国舞蹈艺术在世界舞台上赢得了声誉和地位。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舞蹈家舞蹈艺术的杰出表演者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舞蹈家舞蹈艺术的杰出表演者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舞蹈家舞蹈艺术的杰出表演者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舞蹈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杰出的舞蹈家。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中国历史上的十位舞蹈家,他们以其才华和杰出的舞蹈表演艺术著称。

第一位是贾宝珍。

贾宝珍是中国近代舞蹈艺术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第一代舞蹈教育家。

他在20世纪初期创办了中国第一所专门的舞蹈学校——北京舞蹈学校(现为北京舞蹈学院),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舞蹈人才。

第二位是阿爆。

阿爆是中国藏族著名舞蹈家,他的舞蹈作品充满了草原的狂放和豪迈的风格,深受人们喜爱。

他曾多次在国内外的舞台上进行表演,为中国舞蹈艺术增添了独特的民族色彩。

第三位是马世芳。

马世芳是中国现代舞蹈的奠基人之一,他对中国传统舞蹈进行了创新和改革。

他的舞蹈作品独具一格,既融入了中国传统舞蹈的元素,又吸取了西方现代舞的技巧和观念,为中国舞蹈开拓了新的道路。

第四位是杨丽萍。

杨丽萍是中国著名的古典舞蹈家,她以其高超的舞技和优雅的形象广受好评。

她曾多次在国际舞台上进行演出,为中国舞蹈赢得了国际声誉。

第五位是李屹。

李屹是中国当代舞蹈界的重要人物,她对当代舞的发展和推广做出了巨大贡献。

她的舞蹈作品具有强烈的表达力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引领了中国当代舞蹈的潮流。

第六位是谢玲玲。

谢玲玲是中国著名的芭蕾舞蹈家,她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灵动的身姿著称。

她是中国第一位登上世界芭蕾舞剧舞台的舞者,也是中国芭蕾舞在国际上获得认可的先驱者。

第七位是荣小虹。

荣小虹是中国古典舞蹈的传承者和创新者,她对中国传统舞蹈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索。

她的舞蹈作品把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给人以深深的震撼和感动。

第八位是王丹。

王丹是中国著名的民族舞蹈家,她的舞蹈作品充满了激情和力量。

她曾多次在国内外的舞台上进行表演,用她独特的艺术语言讲述了中国各个民族的故事,展现了中国多元文化的魅力。

第九位是张学志。

张学志是中国当代舞蹈界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以其敏锐的触觉和创新的构思闻名于世。

《中国舞蹈发展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舞蹈发展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舞蹈发展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舞蹈发展史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和
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中国舞蹈的发
展历程,包括古代舞蹈、现代舞蹈和当代舞蹈。

古代舞蹈是中国舞蹈发展的起源。

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就有
了舞蹈的雏形。

古代舞蹈多以宗教仪式、农耕节庆和宫廷活动为背景,舞蹈形式多样,包括行為舞、舞龙、舞狮、舞剑等。

古代舞蹈注重舞
者的形态美和动作的表达力,舞蹈动作常常与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有关。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舞蹈逐渐受到西方舞蹈的影响,而形成了现
代舞蹈。

20世纪初,中国的现代舞蹈开始崭露头角。

早期的中国现代
舞蹈强调对身体的解放和表达个人情感,与西方现代舞蹈有一定的相
似之处。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中国现代舞蹈开始受到中国
传统文化的影响,更加注重对中国身体语言和文化符号的表达。

当代舞蹈是中国舞蹈发展的最新阶段。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
的当代舞蹈开始兴盛起来。

当代舞蹈不再受限于传统舞蹈形式和主题,更加注重个人创造力和表达方式。

同时,中国当代舞蹈也开始与其他
艺术形式相结合,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舞蹈作品。

总结来说,中国舞蹈发展经历了古代舞蹈、现代舞蹈和当代舞蹈三
个阶段。

古代舞蹈注重舞者形态美和动作表达,现代舞蹈受到西方舞
蹈的影响,并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而当代舞蹈更加注重个人创造
力和与其他艺术形式的结合。

中国舞蹈发展历程既承古启新,又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与变革,展现出博大精深的艺术魅力。

戴爱莲永不妥协的舞者

戴爱莲永不妥协的舞者

戴爱莲永不妥协的舞者戴爱莲(1916年―2006年),中国新舞蹈艺术的开创者、中国当代舞蹈艺术的先驱者和奠基人。

1946年,在重庆举办了轰动一时的“边疆音乐舞蹈大会”,开创了民俗舞蹈舞台化的先河;领衔创作并出演了中国的第一部芭蕾舞剧作品《和平鸽》;代表作《荷花舞》与《飞天》均获“20世纪中华民族舞蹈经典”之誉;1996年,被香港演艺学院授予“高级院士”称号;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授予戴爱莲首届国家“造型表演艺术创作研究成就奖”。

跳舞不“苦”,祖国不“远”“我梦见自己是一滴水,在金池里浮动,那里金光闪烁,但我感到窒息,那不是我想要的。

我感到渴,一心想寻求属于我的海洋,直到我飞出金池,不停地寻找,发现了一个大海,在那里面,我变成了一个人,一个中国人。

挤在熙攘的人群中,我的呼吸变得自主而轻快,我大口呼吸,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归属。

”―戴爱莲1916年,爱琳?阿萨克出生在特立尼达岛上的一个华侨世家,由于自己的祖父小名叫“阿石”,加上广东话的发音特点,阿石就被念成了“阿萨”,岛上的英国人便以为这家华人的姓是“阿萨克”。

小爱琳虽然生长在特立尼达岛,从小成长在英语的环境里,不过她知道自己的“根”在一个遥远的国度,叫做“中国”。

无忧无虑的小爱琳喜欢跳舞,在她14岁的时候,母亲带她来到英国本土。

第一次见到舞蹈家安东?道林时,这位著名的芭蕾舞专家很好奇为什么一位华裔小女孩却有一个犹太人的姓氏“阿萨克”,爱琳的妈妈解释说,丈夫名叫阿戴,所以爱琳其实姓戴①。

“爱琳”(Aillien)在中文里被音译为“爱莲”,于是这个名叫戴爱莲的女孩子,开始了自己的舞蹈人生。

在安东?道林同时期教授的六名学生中,戴爱莲是唯一的华裔,因为个子小没有芭蕾舞团招收她当演员,于是,老师鼓励她去任何可以表演的地方进行演出。

年轻的戴爱莲在饭店、餐厅进行表演,却对那些并非欣赏艺术的眼光有些反感。

很快,她就拒绝在类似的地方表演舞蹈。

谈不上愉快的演出经验并没有让戴爱莲减少对于芭蕾的热爱,她说:“我练了那么多年芭蕾,从未有过‘苦’的感受,只知道用功就行,因为我遵循的是老师传授给我的科学的芭蕾训练方法。

中国民族民间舞学科发展史

中国民族民间舞学科发展史

中国民族民间舞学科发展史
中国民族民间舞学科发展史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清末民初:此时期主要是西方现代舞蹈初步传入中国,对于中国古典舞蹈和民间舞蹈的影响较小。

2. 新文化运动:此时期兴起爱国主义运动,民族意识逐渐觉醒,民间舞蹈开始受到更多重视和关注。

此时期出现的知名人物包括林语堂、邹韬奋等。

3. 民间文化运动:此时期的20年代到40年代,民族魂回归文艺上,同时随着社会变化劳动踢踏舞、革命舞也出现。

著名舞蹈家有郑宗龙、徐莘等。

4. 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代:在毛泽东时代,舞蹈被政治化,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受到很大影响,舞蹈除了娱乐外更多了宣传和政治寓意。

此时期最重要的人物有聂耳、李双滢等。

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民族民间舞蹈开始“革新”,更注重表达人本主义和情感,不再注重政治含义。

许多舞蹈家和编舞家纷纷涌现,陈美南、李屹、李建民等人尤其著名。

总的来说,在中国民族民间舞学科中,历史经过了不断的变革和发展,经历了从受西方舞蹈影响到逐渐确立自己的风格、从政治化到文化艺术化的转变。

今天,
中国民族民间舞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代表着中国人民的美好情感和精神追求。

中国现当代舞蹈史

中国现当代舞蹈史

中国现当代舞蹈史
中国现当代舞蹈史的发展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20世纪初:这一时期,中国舞蹈开始从传统戏曲舞蹈中分离出来,形成了独立的舞蹈艺术。

其中,以“中华不振”为口号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推动了现代舞的发展。

当时的舞蹈家们开始尝试创作具有现代意识的舞蹈作品,如《新女性》等。

2.20世纪50年代:这一时期,中国舞蹈界开始学习前苏联的芭蕾舞和现代舞。

同时,国内也开始进行舞蹈改革,推动民族舞的现代化进程。

代表作有《红绸舞》、《荷花舞》等。

3.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舞蹈界开始吸收国际先进舞蹈理念,并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尝试。

代表作品有《丝路花雨》、《奔月》等。

4.21世纪初:这一时期,中国舞蹈界开始注重多元化发展,不仅吸收了国际现代舞的元素,也继承了传统文化的精髓。

代表作品有《云南映象》、《中国芭蕾》等。

总的来说,中国现当代舞蹈史的发展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从学习到创新的历程。

在这个过程中,舞蹈艺术家们不断探索和创新,使得中国现代舞在世界舞台上越来越具有影响力。

中国舞蹈之母——戴爱莲

中国舞蹈之母——戴爱莲

中国舞蹈之母——戴爱莲作者:李印壮李从璞来源:《七彩语文·画刊》2018年第09期学过舞蹈,尤其是学过古典芭蕾的同学肯定知道著名的英国皇家舞蹈学院,在学院的接待厅里,陈列着四位杰出女性舞蹈家的肖像,其中之一便是我们今天要介绍的人物——戴爱莲。

她是中国当代舞蹈艺术的先驱者,被誉为“中国舞蹈之母”。

1916年,戴爱莲出生在西印度群岛,从她的曾祖父漂洋过海谋生算起,她已经是第四代华侨了。

童年时期的戴爱莲常常随着母亲弹奏的乐曲即兴起舞,展现出极高的舞蹈天赋,可是,当地的儿童舞蹈班存在种族歧视,只接收白人小孩。

于是,爱莲每天放学后,只能偷偷地在舞蹈教室的窗外学习。

14岁时,戴爱莲远赴伦敦学习芭蕾,两位知名舞蹈家欣然收下了这位天资卓越又勤奋刻苦的学生。

可这时,戴爱莲的家庭陷入经济困境,难以支撑她的学业花费。

为了维持生活、凑足学费,小小年纪的戴爱莲一边求学一边打工,靠打扫卫生、在电影里“跑龙套”、做服装模特儿等维持生计。

在英国学习的九年间,戴爱莲也会遇到一些中国来的留学生。

“我虽是中国人,但对中国所知很少,甚至连中国话都不会说,令我感到非常别扭、尴尬。

我急切地希望了解我的祖国。

”得知中国正遭受侵略的消息,戴爱莲的心无法安定,除了在英国参加“援华运动委员会”募捐义演的活动,她一直在寻找回到祖国的机会。

1940年的春天,戴爱莲终于回到魂牵梦萦的祖国,可当她亲眼目睹了被日本侵略者轰炸后的满目疮痍,心灵遭受到极大的震撼与创痛。

戴爱莲便尝试编排舞蹈来表达支持抗战的决心,于是,《思乡曲》《空袭》《游击队员的故事》《惊醒》《前进》等一系列抗战题材的作品诞生了。

戴爱莲用舞蹈控诉侵略,激励人心。

戴爱莲从未忘记自己回国的初衷,除了要投身抗战,她回到祖国最大的愿望就是要發掘中国传统舞蹈这个巨大的宝藏。

她想起自己在英国的时候,看过印度舞蹈、日本舞蹈、印度尼西亚的舞蹈等等,但惟独没有看到中国的民族舞蹈。

戴爱莲想去边疆地区采风,想去看一看中国少数民族的舞蹈。

二十世纪中国舞蹈的回顾详细内容

二十世纪中国舞蹈的回顾详细内容

二十世纪中国舞蹈的回顾详细内容(一)在中国近现代舞蹈史上,率先走出国门学习舞蹈的先驱人物是晚清宫廷舞蹈家——裕容龄。

12岁那年,裕容龄父亲奉派出使日本,她随父东渡日本。

并在哪里开始了她的舞蹈生涯。

在日本期间,她学习了日本传统舞蹈《鹤龟舞》等。

1899年,她又随调任法国公使的父亲来到了巴黎,在法国学习芭蕾和现代舞。

巴黎这座艺术之都,为裕容龄舞蹈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

值得一提的是,裕容龄在法国期间十分幸运地遇到了西方现代舞鼻祖美国舞蹈家依莎多拉·邓肯,并拜她为师,学习现代舞。

裕容龄极好的舞蹈天赋和悟性受到了邓肯的赏识。

1902年她在巴黎第一次进行了公演,演出了《希腊舞》、《玫瑰与蝴蝶》等节目。

1903年,裕容龄随父回国,并很快入宫,担任了慈禧太后的御前女官,专门为两宫太后和皇帝表演舞蹈。

节目有《西班牙舞》、《如意舞》、《荷花仙子舞》、《希腊舞》、《扇子舞》等。

裕容龄,由于她特殊的家庭环境和个人条件成为了传播西方舞蹈文化的使者,而她表演的这些舞蹈在中国现当代舞蹈史上具有开拓性的地位。

在对西方舞蹈的学习与吸收上,裕容龄是走出去的,与此同时,大量的欧美歌舞团体进入中国。

1886年,一个《点石斋画报》上有一条这样的消息:一个名为车尼利的西方马戏团在上海演出。

这是有历史文献记载的第一个来中国演出的外国马戏团。

这个马戏团的节目有跑马、调狮、钻圈、掷帽、正剧、杂剧、鼓人舞蹈等等。

在这些节目中,舞蹈的比重虽然不是很大,但是对于熟悉祭祀乐舞和宫廷舞蹈的国民来说,舞中强烈的娱乐性让人大受刺激。

随后,西方各种歌舞表演团体纷纷来华演出,在中国掀起了一个西方马戏和歌舞的传播之潮。

西方舞蹈团体的这一系列演出活动,给中国带来了很大的震动。

从此,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特别是大都市里,西方式的生活方式正在成为人们一种追求的时尚,这就是以《华尔兹》、《探戈》、《列对方阵舞》等为代表的西方社交舞。

社交舞,又名“交际舞”、“交谊舞”。

中国现代舞发展历程与特色分析

中国现代舞发展历程与特色分析

中国现代舞发展历程与特色分析中国现代舞起源于20世纪初,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舞风格。

本文将从发展历程和特色分析两个方面,对中国现代舞进行深入探讨。

一、中国现代舞的发展历程1. 起步阶段(20世纪初-1949年)中国现代舞的起步阶段是在20世纪初,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动荡时期,西方的舞蹈开始传入中国。

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借鉴西方的现代舞元素,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舞。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包括吴晓邦、戴爱莲等。

2. 初步发展阶段(1949年-1966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现代舞迎来了初步发展的阶段。

政府开始重视舞蹈艺术的发展,建立了专业的舞蹈团体和学校,培养了大批的现代舞人才。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包括《红绸舞》、《荷花舞》等,这些作品反映了中国人民对新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3. 停滞阶段(1966年-1976年)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的现代舞遭到了严重的打击。

许多舞蹈艺术家被打倒,舞蹈创作陷入了停滞状态。

这一时期的现代舞作品非常少,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4. 繁荣发展阶段(1976年至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现代舞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一大批优秀的现代舞作品问世,如《春之祭》、《黄河》等。

同时,中国的现代舞艺术家也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为中国现代舞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二、中国现代舞的特色分析1. 融合性中国现代舞的一个重要特色是融合性。

它既吸收了西方的现代舞元素,又结合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审美观念,形成了独特的舞蹈风格。

这种融合性不仅体现在舞蹈动作上,还体现在音乐、舞台美术等方面。

2. 民族性中国现代舞的另一个特色是民族性。

它始终扎根于中国的民族文化之中,展现了中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和精神风貌。

这种民族性使得中国现代舞具有强烈的识别度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3. 时代性中国现代舞还具有时代性。

它紧跟时代步伐,关注社会现实,反映人民心声。

无论是革命时期的作品,还是现在的创作,都紧扣时代脉搏,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

吴晓邦

吴晓邦

抗战贡献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吴晓邦离开上海,投身到抗日救亡的行列中。此时的作品, 在内容、形式上,都随着现实生活而发生了变化。舞蹈《义勇军进行曲》和《游击队歌》是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 这两个舞蹈情感质朴、炽烈,作者以舞蹈形象抒发了同名歌曲反映出来的抗战激情,在人民群众中引起了强烈共 鸣。
三渡东瀛
他于1929—1932年三渡东瀛,先后向师承德国表现派舞蹈体系的高田雅夫(Ma-sao Takada)、江口隆哉 (TacayaEguchi)、和宫操子((Mi-SakoMiya)等学习芭蕾和现代舞。他并不囿于老师的窠臼,而注重科学的形体 训练与创造。与此同时,也重视对传统艺术的学习——吸吮民族文化的精髓。回国后在上海兴办舞蹈学校的同时, 于1935、1937年先后举办了两次作品展示会,演出了:《傀儡》《送葬》《小丑》《浦江之夜》《和平的憧憬》 等十多个直接反映社会现实的舞蹈。
总结
吴晓邦是我国新舞蹈的奠基者、开拓者和实践者,杰出的一代舞蹈大师。为纪念这位我国新舞蹈的先驱, 1999年在其故乡太仓落成了我国第一座以个人名字命名的舞蹈纪念馆——吴晓邦舞蹈艺术馆。
世人追忆
小黑板上的教书史
外表儒雅内心似火
布衣还乡轻车简从
外表儒雅内心似火
曾任吴晓邦秘书的蒲以勉女士告诉**,在与吴晓邦先生相处的这段时间,令人感动的事是说不尽的。先生外 表有着儒雅的书卷气,表演的舞蹈也是柔美的,但先生的内心却是充满着热情,且刚强的。无论在如何困难的环 境下,先生都没有放弃过舞蹈。而且他一直强调,舞蹈要贴近人民,舞蹈不是点缀,要有力度,要能震撼人心。
历任职务
历任职务
吴晓邦历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常务委员、中央民族歌舞团团长、中国舞蹈研究会主席、中国舞蹈家协会 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长等职。

中国现代舞蹈的跨文化交流与发展

中国现代舞蹈的跨文化交流与发展

中国现代舞蹈的跨文化交流与发展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文化交流成为越来越重要的一环。

而中国现代舞蹈作为一种具有深厚文化背景和独特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全球文化交流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讨论中国现代舞蹈的跨文化交流与发展。

一、中国现代舞蹈的发展历程中国现代舞蹈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当时,受西方现代舞蹈的影响,中国舞蹈界中出现了一些“现代舞蹈”派别的创作和表演。

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先驱者没有形成一个稳定的群体。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文艺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舞蹈也不例外。

1953年,中央音乐学院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舞蹈学院,为中国现代舞蹈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50年代末期开始,一系列重要的舞蹈作品相继出现,如《黄河协奏曲》、《陀思妥耶夫斯基》等,这些作品开创了中国现代舞蹈的新局面。

八十年代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中国现代舞蹈也在这种变革中得以发展。

在这一时期,中国现代舞蹈创作者开始在舞蹈创作中融入更多的文化元素和思想,形成了更具有独特性和艺术表现力的作品。

二、中国现代舞蹈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现代舞蹈作为中国独特的文化产品,在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一方面,中国现代舞蹈在跨文化交流中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另一方面,中国现代舞蹈也在跨文化交流中吸收了外来文化元素,不断创新发展。

例如,中国现代舞蹈家梅洁在其作品《沙家浜》中,将中国传统舞蹈与西方现代舞蹈相融合,形成了一种新的舞蹈风格。

这种融合性的舞蹈形式既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又体现了现代舞蹈的时代精神。

除此之外,中国现代舞蹈也在跨国文化交流中表现出了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

例如,在中国现代舞蹈作品《春之祭》中,舞蹈家表现了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保护,展现了中国现代舞蹈家的艺术品质和社会责任。

三、中国现代舞蹈的未来发展与挑战总的来说,中国现代舞蹈在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舞蹈的发展历程

舞蹈的发展历程

舞蹈的发展历程
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已经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化,例如中国的古代舞蹈和印度的古典舞蹈。

在欧洲,舞蹈在中世纪时期被广泛使用,以表现宗教和庆祝活动。

在现代舞蹈的发展中,20世纪是一个重要的时期。

20世纪初,现代舞蹈的先驱者以及改革者Isadora Duncan、Ruth St. Denis和Ted Shawn等人开始在美国创作舞蹈。

他们推崇通过肢体语言来表现舞蹈,而非传统芭蕾舞的技巧。

随着现代舞蹈的不断发展,各种不同的风格和形式也开始出现。

例如,爵士舞、当代舞、街舞和肚皮舞等等。

这些不同的舞蹈形式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风格,以及不同的音乐和节奏。

在舞蹈的现代化过程中,技术和技巧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现代舞蹈需要舞者具备更多的技巧和力量,以表现更加复杂的动作和情感。

同时,舞蹈也越来越注重舞蹈的故事性和舞蹈与音乐、戏剧的结合。

总之,舞蹈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变化和演进的过程,它反映了人类文化和社会的变化。

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断创新和发展,成为了人类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顾二十世纪中国舞蹈先驱者和舞蹈运动(一)在中国近现代舞蹈史上,率先走出国门学习舞蹈的先驱人物是晚清宫廷舞蹈家——裕容龄。

裕容龄,(1882~1973)晚清一品官裕庚的女儿,满族人,1882年生于天津。

她被中国舞蹈学界称为近代中国第一个学习西方舞蹈的人。

12岁那年,裕容龄父亲奉派出使日本,她随父东渡日本。

并在哪里开始了她的舞蹈生涯。

在日本期间,她学习了日本传统舞蹈《鹤龟舞》等。

1899年,她又随调任法国公使的父亲来到了巴黎,在法国学习芭蕾和现代舞。

巴黎这座艺术之都,为裕容龄舞蹈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

值得一提的是,裕容龄在法国期间十分幸运地遇到了西方现代舞鼻祖美国舞蹈家依莎多拉.邓肯,并拜她为师,学习现代舞。

裕容龄极好的舞蹈天赋和悟性受到了邓肯的赏识。

1902年她在巴黎第一次进行了公演,演出了《希腊舞》、《玫瑰与蝴蝶》等节目。

1903年,裕容龄随父回国,并很快入宫,担任了慈禧太后的御前女官,专门为两宫太后和皇帝表演舞蹈。

节目有《西班牙舞》、《如意舞》、《荷花仙子舞》、《希腊舞》、《扇子舞》等。

裕容龄,由于她特殊的家庭环境和个人条件成为了传播西方舞蹈文化的使者,而她表演的这些舞蹈在中国现当代舞蹈史上具有开拓性的地位。

在对西方舞蹈的学习与吸收上,裕容龄是走出去的,与此同时,大量的欧美歌舞团体进入中国。

1886年,一个《点石斋画报》上有一条这样的消息:一个名为车尼利的西方马戏团在上海演出。

这是有历史文献记载的第一个来中国演出的外国马戏团。

这个马戏团的节目有跑马、调狮、钻圈、掷帽、正剧、杂剧、鼓人舞蹈等等。

在这些节目中,舞蹈的比重虽然不是很大,但是对于熟悉祭祀乐舞和宫廷舞蹈的国民来说,舞中强烈的娱乐性让人大受刺激。

随后,西方各种歌舞表演团体纷纷来华演出,在中国掀起了一个西方马戏和歌舞的传播之潮。

进入20世纪以后,西方大量的芭蕾舞、现代舞、民间舞团来华演出,并在20年代达到高潮,形成了20世纪初中国舞蹈史上的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

1923年,美国檀香山哈佛歌舞团在上海维多利亚剧院演出美国歌舞;1925年,日本剧团在上海演出歌舞剧《20岁之少年》;1925-1926年,美国现代舞先驱圣.丹尼丝率领的现代舞团在北平、天津、上海等地巡回演出了现代舞及各国民间舞,节目有:《西班牙舞》、《海之精》、《爪哇舞》、《印地安人舞》和具有中国风格的《观音舞》、《霸王别姬》等;1926年,莫斯科国家剧院歌舞团在上海卡尔登戏院演出了芭蕾舞剧《关不住的女儿》、《吉赛尔》、《葛蓓利亚》、《火鸟》及舞蹈《华尔兹》、《小丑舞》、《牧童舞》等。

这是一个代表着当时西方芭蕾舞最高水平的团体,在中国演出影响很大。

1926年,对于20世纪初的中国舞台来说是一个不同寻常的一年,国人在欣赏了现代舞先驱圣.丹尼丝舞蹈团的现代舞和莫斯科国家剧院舞蹈团芭蕾舞的精彩表演之后,同年11—12月又迎来了西方现代舞鼻祖依莎多拉.邓肯的学生爱玛.邓肯率领的莫斯科邓肯舞蹈团的到来。

“莫斯科邓肯舞蹈团” 首先来到中国东北的哈尔滨,然后到北平、上海等地演出,主要节目有:《青春舞》、《快乐》、《捉迷藏》等。

它们表演了具有依莎多拉.邓肯风格的现代舞,它们的舞蹈具有很强的前卫意义,给中国观众留下了深刻影响。

小说家郁达夫观看演出后在日记中曾经写道:“邓肯的舞蹈形式,都带有革命意义,处处是力的表现” 。

这是历史上中国文人第一次对西方现代舞作出的评价。

郁达夫对现代舞的这种认识和判断,在百年后的今天看来,也十分准确、恰当。

1927年1月,邓肯舞蹈团来到武汉演出。

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而演出的现代舞《葬礼歌》、《国民革命歌》、《中国妇女解放万岁》、《少年共产国际歌》等,引起了极大轰动。

西方舞蹈团体的这一系列演出活动,给中国带来了很大的震动。

从此,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特别是大都市里,西方式的生活方式正在成为人们一种追求的时尚,这就是以《华尔兹》、《探戈》、《列对方阵舞》等为代表的西方社交舞。

社交舞,又名“交际舞” 、“交谊舞” 。

它是一种人际间进行社会交往活动时,以男女对舞的形式进行表演的舞蹈活动。

西方早期的社交舞主要流行于宫廷和上层社会,随着社会变革、商业和旅游业的发展,社交舞蹈也从深宫贵宅走向各阶层人士都能自由参加的公共场所。

这种以男女对舞的形式来进行交流的西方交际舞,在20世纪初由西方舞蹈团体、商人和旅华外侨或留学欧美归国人员传入到中国各大城市。

交际舞在中国的传播时间非常之快,在各大城市学舞者日益增多,国人表现出了强烈的兴趣。

交际舞,成为人们谈论的热门话题。

于是,围绕学习教授交际舞的机构迅速产生,出现了很多交际舞学校和书籍。

其中最有影响的是:俄国侨民司大纳基芙曾在哈尔滨、青岛、上海开办的跳舞学校,教授的是当时世界最为流行的探戈、华尔兹、查尔斯顿舞等。

杰克.坎根办的跳舞传习所,该所自有一套交际舞的教学体系,不少舞者慕名而去,在当时已很有名气,成为舞蹈名家与各界知名人士经常联欢之地。

面对日益增多的外国人开办的交际舞学校,在国外学得了交际舞的中国人自己也办起了交际舞短训班,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留法归来的演艺人士唐槐秋1926年在上海开办的“交际跳舞学社” ,后扩大更名为“南国高等交际舞学社” 。

这是有历史记载的第一个由中国人创办的专门教授西方交际舞的学校。

后来,类似的教舞机构在各地纷纷成立。

上海成为最活跃的地区,到30年代,不同档次、不同规模的舞厅发展到了100多个。

这些机构的成立与存在为西方舞蹈文化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培养了一大批舞蹈爱好者。

使交际舞很快成为了中国社会最为流行的一种生活方式。

其势头之猛烈程度使今人难以想象。

西方舞蹈,尤其是西方交际舞在中国的传播发展有着它特殊的意义。

我们知道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封建历史的国家,长期以来,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十分忌讳男女之间的身体公开接触,“男女授受不亲” 是严格遵循的祖传训诫。

这样一种文化背景与西方式的生活娱乐方式是格格不入的。

但是,这种文化背景并未对西方舞蹈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受到丝毫影响。

国人也没有拒绝对西方舞蹈这一新生事物的接受与学习。

相反,人们开始热爱交际舞,“随着五洲万国文物人事之相接日繁日近,中国固有的传统礼节便‘不得不有所迁就,改良实时势使然‘。

由此早年认为男女合群手舞足蹈‘有伤风化‘避而不观的中国人,随跳舞潮流由领海一带向内陆澎拜涌来,其旧有之念渐次华离犋碎。

”西方舞蹈文化的传入与当时改良派、洋务派们在小说、戏剧、音乐等领域提出的变革主张与要求在精神上是一致的。

从表面上看来,舞蹈并不处在新旧文化冲撞的峰口浪尖,但是,西方舞蹈中的人文主义和革新精神,以及表现出来的艺术审美趣味,已经开始走进中国人的生活。

(二)当历史走进20世纪时,中国的资产阶级启蒙者和改良派人物纷纷走上历史舞台。

他们提倡民主,谋求变法,主张废科举办新学。

这种“教育救国” 行为,对中国现当代舞蹈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其直接的表现是在普通学校里开设了新式音乐课和体育课。

与此同时,也把舞蹈列为体育课的主要内容,从而达到锻炼国人体魄的目的。

这种把舞蹈与学校体育结合的做法完全是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结果。

在西方人看来,舞蹈能培养人的灵活性,锻炼人的反应速度和身体的协调性,更能训练人对于体态美感的感受力。

因此,体育课里安排舞蹈的内容是十分自然的。

在这样一种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中国的舞蹈家们竭力效仿上述做法,将舞蹈与体育有机结合,在新式“学堂” 传授。

据记载,当时在北京、上海、武汉、广州及全国许多大中城市有不少学校相继开设了体育和舞蹈课。

这一现象为校园舞蹈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在谈到20世纪的舞蹈教育和现代歌舞时,不能不提到黎锦晖。

黎锦晖,1891年生,湖南湘潭人。

是中国近现代音乐舞蹈史上一位举足轻重、引领时尚的人物。

他以其超卓的创作激情和艺术天才,给中国传统乐舞注入了新鲜血液,开创了中国近现代校园乐舞教育的先声。

黎锦晖的儿童歌舞教育与创作,孕育于“五四” 新文化反帝反封建的历史大潮之中,特殊的时代背景成就了黎锦晖中国新舞蹈艺术的萌芽。

1927年,黎锦晖受田汉“艺术运动是应须由民间硬干起来,我们要靠自己的力量去实现自己的计划” 的精神鼓噪,主办了“中华歌舞专门学校” ,此乃中国真正的初具规模的歌舞教育专门学校。

黎锦晖依凭着丰富的民间音乐素养和汉语音韵学功底,继承、发展民族乐舞的传统,秉承“中西合璧、雅俗共赏、改进俗乐、创造平民音乐” 的主旨,以新颖、实用、快速为舞蹈教学的准则,聘请当时颇富声望与造诣的中外教师授课,教育方法与课程内容相当规范。

该校的舞蹈课有三种:1、艺术课。

包括古典舞、现代舞、土风舞等,教授学生《天鹅舞》、《水手舞》、《西班牙舞》等,编排了《火光舞》、《金银舞》等节目。

2、形意舞。

是一种以舞蹈手段模拟动、植物及自然事物的拟人化节目,个性突出。

3、歌舞剧。

主要训练学生将歌、舞、剧紧密结合的能力。

此外,为配合舞蹈教学,学校还开设时事、外语、会话、戏剧常识、乐理、声乐、器乐等课程,采用启发式教育,因材施教,发挥各自学生的特长。

这种迅速、实用的教学法可以使学员们短短三个月后便可上台演出,学校亦因此为中国新舞蹈艺术培养了一批出色的歌舞演员,黎明晖、王人美、黎莉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在“五四” 新文化运动影响下,为宣传国语改革和普及儿童乐舞教育,“五四” 后十年间,黎锦晖先后创作了《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明月之夜》、《小小画家》、《最后的胜利》、《小羊救母》、《三蝴蝶》等12部儿童歌舞剧和《可怜的秋香》、《努力》、《蝴蝶姑娘》等24部儿童歌舞曲。

这些作品大都带有浓郁的反封建教育制度,宏扬科学与民主精神的内涵和气质,提倡儿童爱自然、爱社会、爱民族和爱祖国的进步思想。

对于儿童的美育建设与社会发展具有相当的进步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黎锦晖还先后组织创办了“中华歌舞团” 、“明月歌舞团” 等表演团体,被视为中国近现代舞蹈史上最早的专业歌舞表演团体。

而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作品正是它们的重要保留剧目。

(三)20世纪30年代中期,是中国近现代舞蹈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时期。

在中华大地上出现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叫“新舞蹈艺术运动” ,这是由中国新舞蹈艺术的先驱吴晓邦倡导的。

吴晓邦(1909~1994),是一个集表演、编导、理论、教育于一身的著名舞蹈艺术家。

1906年12月18日,他出身在江苏省太仓县沙溪镇一个贫苦农民家中。

由于家境极为贫寒,母亲忍着巨大的痛苦将十个月的吴晓邦送给了当地一个吴氏大户人家当养子,取名叫吴锦荣。

他5岁开始进私塾学习,而后又到苏州和上海等地读书。

1919年“五四” 运动,给少年时代的吴晓邦产生了深刻的印象,他思想进步,积极投身于革命的洪流中,认真学习孙中山的民主思想和马克思的学说,从中受到深刻启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