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与宣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白与宣城
宣城是座小城,但这是南朝谢朓做过太守的小城,这是唐代“诗仙”李白渲染过无数次的小城!千百年来,这座小城因为他们而出名,宣城与他们有着永远的不解之缘!
李白53岁至62岁,自唐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秋至唐宝应元年(公元762年)近10年期间,先后7次来宣城。
而每次来宣城,寓居时间都较长,他晚年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宣城度过的,并以宣城为中心,漫游黄山、池州、泾县、铜陵、当涂一带,探幽览胜、浏览山水、赋诗抒怀。
在宣城,他游览风景名胜,结交名人雅士。
他每到一处都要赋诗抒怀,有的诗句已然成了千古绝唱。
据统计,他在宣城共留下83首诗作,占他一生诗作的十分之一!李白热爱宣城,讴歌宣城,为宣城山水景物、人文景观留下了许多不朽诗篇。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等脍炙人口的句子至今仍被世人传诵。
那么,李白为何多次来宣城?对此,学界和民间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但概括起来无外乎是一个根本原因、三种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就是诗人生来好动不爱静,喜欢探幽览胜、结交朋友。
但凡有山有水、有景有酒的地方,只要有机会,他岂能错过。
宣城自古人杰地灵、风景秀丽,诗人涉足其间就毫不奇怪了。
下面主要说说三种直接原因。
说法一:应堂弟李昭之邀
唐天宝十二年, 李白有位远房堂弟李昭在宣城任长史(官职相当于现在的政府秘书长)。
李白第一次来宣就是应李昭的邀请。
当时,李白在幽州已清醒地认识到朝庭大乱将起,想要远走高飞,找一个避乱的“桃花源”。
恰在这时,宣城长史李昭致信邀堂兄李白来宣城,信中介绍:“宣州自古为名邑上郡”、“六朝文物萃于斯邑”、“南齐谢玄晖守此郡时,建斋以居……此高人逸士所必仰止而快登也。
”李白看此信后,自然心向往之。
于是,他水陆兼程往南行,时入秋季,才横渡长江,来到宣城。
他来宣城后首游敬亭山,吟下宣城时期的第一首诗:“我随秋风来,瑶草恐衰歇。
中途寡名山,安得弄云月。
渡江如昨日,黄叶向人飞。
敬亭惬素尚,弭掉流清辉……”的名句。
在古代交通十分不便的情况下,有位当官的亲戚照应和推介,李白在宣城的生活和出行自然方便了许多。
每次来宣城,也算是走亲戚,他一呆都是很长时间,久而久之,李白与宣城的官场及文化界混得都很熟,甚至连一些普通的市民都有了些交情。
这从李白的一首并不出名的五言绝句中就能看得出来。
据说当时宣州城里有一位酿酒的老头,姓纪,人称“纪叟”,他酿的酒俗名叫作“老春”,酒的名字里带春字的并不少见,比如现在的剑南春、五粮春、柳浪春……。
纪老头酿的酒好,李白生性爱酒,也很喜欢喝他的酒,一个善酿,一个善饮,二人就有了些交情。
后来有一天,纪老头死了,李白听说后很是伤感,就写了一首诗给他。
《吊宣州善酿纪叟》
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
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
这首诗浅白如话,绝对不是重量级的作品,李白写此诗时,恐怕也不见得有多用心,毕竟只是客居城市里的一个相交不深的酿酒老人。
但它却是出自李白真
情实感的笔墨,尽管寥寥二十个字,却有很动人的力量,这恐怕就是人性的光芒,这是对一个普通老人的最真诚而朴素的悼念。
说法二:仰慕谢朓而来
南朝山水诗人谢眺曾在宣城做过两年的太守,后人在宣城陵阳峰上建有谢朓楼以作纪念。
在当时的诗人圈子内,谢眺的诗并不非常出名,充其量谢眺也只能算做二流诗人。
但没办法,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李白却是谢眺的铁杆“粉丝”,对谢朓非常的崇拜。
听说自己的偶像在宣城做过太守,还留下了许多遗迹,作为性情中人的李白,当然要想方设法来宣城进行仰拜,顺便也好游览一下宣城的山水名胜。
在陵阳峰上的谢朓楼,李白每次来都要登楼酣饮,观赏宣城风光,赋诗抒怀。
在宣城,李白写下了著名的古风体诗歌《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给我们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句子“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还有“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在宣城,李白“独坐敬亭山”,留下了千古流传的小诗“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使得这座原本并不出名的小山名扬天下,也让古往今来的许多人为之向往!
李白在宣城游山玩水,他游三水(宛溪、句溪、清溪),尽情抒发他对宣城的热爱之情。
李白也爱花,他钟爱杜鹃花。
每年阳春三月,敬亭山杜鹃满山,景色迷人,李白登敬亭山,见杜鹃花盛开时,触景生情,勾起他思乡之情,作有:“蜀国夜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
在李白无数的诗歌中,有一首小诗应该是许多人都知道的,那就是著名的《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那是在公元755年,太白正在宣州,泾县名士汪伦致书邀请他到泾县来,信中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
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李白心想:这倒是个好地方,十里地的桃花,那是怎样的胜景?上万家的酒店,简直堪比长安繁华!加上泾县距宣州又不远,于是欣然赴约。
见面后汪伦以实情相告:“‘桃花’者,潭水名也;‘万家’者,酒家姓氏也。
”李白大笑,并不以为忤,反而被汪伦的盛情所感动。
席间,汪伦称对前朝宣州太守谢眺的山水诗很喜欢,李白闻之欣喜过望,大有他乡遇知音之感,于是,两人相谈甚欢,痛饮至醉。
李白在此盘桓数日,适逢春风桃李花开日,群山无处不飞红,加之潭水深碧,清辙晶莹,翠峦倒映,李白与汪伦诗酒唱和,留连忘返。
临走时汪伦赠李白马八匹,官锦十匹,并率族人踏歌送行。
李白感其情深义重,临别时在踏歌古岸,题下了《赠汪伦》这首千古绝唱。
说法三:追随情人玉真公主而至
玉真公主名叫李持盈,字玄玄(公元692年----762年),是武则天的孙女,唐玄宗的同胞亲妹妹。
李白本性就是个飞扬跳脱、风流多情的人物。
所以,当太白遇上玉真公主后,是像花朵遇上雨水还是像风筝遇上风,也很难说得清。
不过太白和玉真肯定会有一些故事的。
天宝年间,在玉真公主的极力推荐下,玄宗宣李白入京,封他为翰林学士,并曾有“御手调羹,龙巾拭吐”之宠。
但李白这人毛病不少,一是太狂妄,二是好喝酒。
整天醉得昏天黑地,天子都叫不醒,公主恐怕也叫他不动。
李白和同僚
间的关系也十分差,他看别人不顺眼,别人看他更不顺眼,另外又得罪了高力士等人,于是天宝三年,唐玄宗只好将他“赐金放还”。
但此时玉真公主并不同意,于是玉真公主赌气对玄宗说:“那就将我的公主名号去掉吧,包括封邑中的财赋,也都去掉。
”玄宗开始不答应,但玉真公主还是坚决散去了财产,辞掉公主的名号,并离开京城,远去安徽宣城敬亭山修道。
这时候玄宗有了杨贵妃在侧,不是说凡事都依着自己的妹妹玉真公主了。
所以虽然知道公主是在赌气,也没有再顺着她的意思,而是听任她去除名号,散财修道。
因对玉真公主充满爱恋之情,于是乎,太白也就追随公主来到宣城。
李白有一首广为流传的诗,叫做: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如果不了解这首诗的背景,你还以为太白真对着那座不起眼的小山发愣呢。
其实玉真公主正是在敬亭山上修炼,所以李白对着敬亭山,终日心驰神往,要知道太白之意不在山,在乎玉真公主也。
太白又曾有诗道:“常夸云月好,邀我敬亭山。
五落洞庭叶,三江游未还。
相思不可见,叹息损朱颜。
”这其中的相思之情,不可谓不深。
太白和玉真公主的情缘,可谓不浅。
然而太白之性情太过狂放,似乎也不是可以终身相托的主。
何况太白已有妻室,名叫赵香炉,还有个女儿叫紫烟。
同样,玉真公主既然出家做了女道士,想必也是个不喜欢受拘束的人。
所以,太白和玉真公主的关系正像一首歌中唱得那样:“缘分,缘分,就怕有缘没有份”。
不过人们经常说,越是没有得到的就越美好,婚姻是爱情的坟墓。
所谓:“娶了红玫瑰,就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娶了白玫瑰,就成了衣服上的一颗饭粒子”。
也许就像太白和玉真公主这样,在岁月深渊,望明月远远,也挺好。
公元762年,玉真公主去世,时年七十一岁,葬于敬亭山。
李白也于同一年死于敬亭山下不远的当涂县,时年62岁,葬于当涂的青山。
说来也巧,他们二人不是同年生,却是同年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