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的认知、情感、行为效果的分析——以我的媒介接触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媒介来袭

——以我的媒介接触为例对媒介的认知、情感、行为效果的分析

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以大众媒介为代表的媒介对我们生活产生越来越大影响。作为在信息社会成长的90后一员,媒介对我的影响更多,我们喝的饮料、吃的零食、穿的衣服等无一不是受着媒介的影响。下面我将以我的媒介接触为例来分析媒介对我在认知、情感、行为方面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媒介效果认知情感行为

我们天生就被媒介包围着

从出生时我们就被各种媒介产品包围着:父母订阅的报纸杂志、广播节目、电视节目、电影……当然,那个阶段我们对此是“毫不知情的①”,虽然我们一点都不知道,但是由于我们出生在这样一个信息时代,我们从一开始就享受着媒介给我们提供的各种产品父母给我们喝电视广告出现的奶粉、童装。我们生活在一个由媒介构成的世界,乔治·奥威尔的预言没有成为现实,赫胥黎的版本更让我们毛骨悚然,“人们会渐渐爱上压迫,崇拜那些使他们丧失思考能力的工业技术”。②

媒介的影响无处不在

手机、书籍、电脑等构成了我每天空余时间的大致内容。

手机——想说爱你不容易

根据对自己一周手机使用情况进行观察,一周使用手机的时间至少为10小时,想爱它却不容易。由于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手机制造新技术近年来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毫无疑问智能手机增加了我使用手机的时间,在高中阶段,我拥有了第一部自己的手机,那个时候的拥有的手机是按键,功能较为单一,主要功能是通话短信以及查看时间,在进入大学之后恰逢智能手机的普及,低价位、功能丰富的手机推向了市场。因为以前手机功能比较有限以及学业的压力,所以我之前使用手机的频率不高。但是在进入了大学之后,智能手机可以说改变了我的生活方式。早上7点钟设定的闹钟自动响起、打开手机浏览器翻阅今天的新闻以及看看微博的最新动态,如果遇到一些有趣的事情会使用手机拍照甚至摄像,由于智能手机特别是安卓手机的使用,使得手机可以像电脑一样通过下载app进行各种软件安装,这极大地拓展手机的功能。在购物或者去书店买书的时候有时会使用比价软件“我查查”对所购物品的二维码进行扫描,扫描完成后软件会自动把该物品在各地(或你所在的城市)主流超市、网购网站的价格进行比较以及验证该物品是否是正品。手机游戏由于个人原因不怎么去玩,但是我比较喜欢用手机阅读,因为在我看来手机阅读相对于纸质书来讲,手机阅读有它的优越性:第一由于网

络(手机也可以访问互联网)的共享以及公开性,我仅需要付很少量的费用甚至免费就能看到我想看的图书;第二,手机小巧便捷,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阅读,不管去哪里做什么事情都会把它带上。

我手机阅读书籍的习惯已经持续了三年,每天晚上在熄灯后都会用手机看一个小时的书。所阅读的书籍以中外文学作品(如奥威尔作品,茨威格作品,路遥作品集,余华作品集,还珠楼主、金庸、梁羽生的武侠小说等)以及较为通俗的学术著作为主(如勒庞的乌合之众娱乐至死)。而三年的坚持让我收获也不少,文学素养得到了一些提高,在阅读面拓宽的同时,眼睛的度数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迈入了高度近视的行列。由于长时间使用手机来阅读书籍,现在当拿起纸质书的时候就有“头疼”,在阅读一些较为抽象书(如金岳霖的逻辑学、洛克的政府论、汉娜.阿伦特的过去与未来之间)的时候难以把握它结构,抽象思维的能力不足,记忆力跟以前相比也有所下降了。即使把书看完,但是有一种不是在看书而是只把字看完的感受,没有对书的内容以及观点有一个很好地把握,甚至只在看的时候知道这本书讲了什么东西,在看完以后就忘记了。

书籍——一生的朋友

一直认为看书是一种享受我也把它当做自己一生的朋友,在很小的时候就会把买零食的钱省下来去书店淘书,由于接触的书种类有限,因此小时候所选购的图书以历史文化类、科普类为主,由于年龄的成熟,科普类书籍阅读的较少了,历史文化类的书籍还是一直比较喜欢,直到现在。我很喜欢看历史剧、古装剧,因此在看此类剧的时候总会把自己以前看书得到的历史知识拿出来跟电视剧对比,比如以前热映的《还珠格格》,在看电视剧的时候,我把一些历史书以及词典附录页的古代帝王表等都翻出来,找剧中出现的人物,与历史事件进行对比,如乾隆皇帝以及他的皇后(她的儿子颙琰就是后来的嘉庆皇帝),永琪。

由于受小时候阅读的书的影响,直到现在都对外星生命感兴趣,在前段时间无意中看到一本关于人类远古文明的书——《人类曾经被毁灭》③,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李卫东,被誉为中国的“外星生命探索教父”(待考证)。在书中作者把各国神话资料以及科学发现作为证据,运用“逻辑推理”的方式论证“生活在平原的人类曾经被毁灭,我们是远古大洪水的幸存者以及月球背后有外星生命”的观点。由于事先相信有外星人的存在,因此在我看完这本书之后,第一个感觉是本书分析的内容有理有据让你没办法否定,在心理上就更加相信人类在宇宙中不孤独的看法。因为本学期有选修一门考古学的课程,因此在课后把自己的这个想法向老师求证,老师说“这种书都是看看就算了,骗人的,他们的证据都是孤立的不成系统”。在心理上我觉得我当时有点接受不了,我认为本书作者分析得很好。

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作为狂飙突进运动时期最重要的小说,牵动着多少年轻男女的心,本书采用日记体书信体写成,用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吐露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本书看完之后给人坦率、真实,坦露心扉,毫无矫饰做作之感。

在阅读的时候,当我看到维特认识了绿蒂而欣喜若狂的时候我为他感到快乐,但当知道绿蒂已经有婚约的时候我的心低落到了最低点。因为维特一直爱着绿蒂,我甚至巴不得绿蒂和他未婚夫的婚约无效。这本书感动人不仅是维特心中的爱,更重要的是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们也会回想自己的“青涩年代”,把自己置换成书中的人物,主人公爱的欢愉或痛苦就好像自己的欢愉和痛苦一样,感同身受。这就是为什么这部小说在当时一出版就使年轻一代如痴如狂,有的与维特遭遇相仿的人甚至轻生而死。

网络——难说再见

由于从小生活在农村,因此接触互联网是比较晚的,第一次正式接触互联网是在高考完网上填报志愿的时候,到现在使用网络不过四年。但是在考察自己接触网络的经历,感觉网络对我的认知、行为都很明显。

网络作为信息化社会的一个标志,它对人们生活、工作的积极影响是很明显的也是很重要的,在现代社会里,我们不可能跟它说再见。就我来说,以前认为学习就是努力读书,上课认真听讲,下课把作业很好地完成,课外的时候多看书看好书。因为身边也有一些同学经常去网吧上网被家长、老师冠以坏学生的标签(当然其他因素也有)。进入大学,我不再局限于阅读书籍,现在平均每天上网4个小时的,由于个人对游戏不“感冒”,因此大部分的上网时间用在看电影电视、浏览网页(如各新闻网站、微博、QQ、校内网)以及看网易的视频公开课(如迈克桑德尔的《公正》课)等,借此丰富自己的视野加深对这个世界的认识,看问题时会更加理性的考虑。

我第一次接触山地车是在互联网上,一年半以前,在刷微博的时候看到别人转了一个视频——Life cycles(山地自行车之旅,2010年10月加拿大),当初第一眼的感觉视频中的车好酷,自己好想跟他们一样驰骋在路上。在跟同学聊天后知道那是山地车XC(越野骑行),在网络上搜索相关的资料,了解了一些关于山地车的部件、品牌等信息,才知道了国际国内上的一些知名的山地车品牌(如美国的崔克,台湾的美利达、捷安特,国产的喜德盛等),并且这些品牌深刻得影响这我选购山地车的标准。如在选择的时候必看该车是不是日本西马诺变速套件或者美国的sram,如果不是那其他的方面就不会再看。由于自己喜欢骑行,因此在校园内会留意学校是否有车协,他们会举办什么活动并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判断自己是否参加。因为长时间关注相关的信息,当看到很多车手或者骑友使用的各种装备如头巾、绑腿、驮包、防风眼镜、安全头盔后,自己就会去淘宝网看一下,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抉择。

增强媒介素养,做到为我所用

“在信息社会里,认识媒介并合理使用媒介将成为我们生存的必要条件之一……当代大学生作为......受众群体之一,能否正确地认识大众媒介,能否完整和客观地评价媒介的性质、功能,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如果想有效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