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中甲方剂学 泻下剂
方剂学22 (医科教学专辑)邓中甲
方剂学22 邓中甲麻黄附子细辛汤上次讨论了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主治证候,病机分析,从病机来看是阳虚外感风寒,有的简要称为表里俱寒,所以从治法来讲,方的功用是助阳解表,这是个基础方。
是体现了针对基础病,一种基本结构,这方麻黄、附子、细辛,当然谁做君药,这讨论过,有的你表里俱寒,麻黄附子联合起来做,这个我还是主张麻黄附子联合做君,但有的说这是解表剂,这都有道里,我们主要体会它的精神,麻黄附子如果联合做君,那细辛就做臣,体现出类似于一辅二主的特点。
一个臣药为两个君药服务。
麻黄还是有这种发散风寒,你外感风寒嘛,你不管是外感风寒之邪,或者大寒犯肾,这它都要外来之寒,温必兼散,用麻黄发散风寒,附子温阳,温肾助阳;细辛既能助麻黄发散,又能助附子温肾,细辛说它起发肾气,起发肾气和一般温阳概念不同,有温肾作用,同时鼓舞肾阳上达。
那肾阳是人体一身阳气的发源,五脏六腑之阳,非此不能发,从五脏的阳气直到体表的阳,都以肾阳为发源。
君药臣药佐药麻黄附子细辛所以过去说,胃阳之气究竟来自于哪里?都有不同说法,说胃出下焦,这个好理解。
胃出下焦,全身热力来源在于下焦的肾阳,元阳。
肾阳所以叫元阳。
肾藏精,内寓元阴元阳。
有的说营卫同出中焦,那胃阳之气要出于中焦了。
《内经》还说,“卫出上焦”。
卫出下焦、中焦、上焦全有,究竟出于哪里?实际上是三种提法所针对的意思不同,它有一个物质基础的来源,说卫气、营卫物质基础来源,有个热力来源,热量,热力来源,有个输布、发散到体表,有个输布途径。
细辛呢,由下可以鼓舞肾气,所以说它起发肾气。
古人说,鼓舞肾阳上达,成为全身热力来源之处,它有个布散。
肺呢,又是一个主宣发,使阳气阴精输布到体表,有能使得向上的热力通过宣布到体表,那体表的卫阳之企,这热力来源。
所以细辛在这里能够助附子起发肾气,助麻黄发散表寒,这是这个方的一个基本结构。
麻黄附子联合是这个方基本结构。
解除表里俱寒。
这是我们横向来看,外有风寒,内有肾阳不足,表里同病,所以表里同治。
邓中甲教授《方剂学》讲稿
方剂学成都中医药大学邓中甲教授主讲目录01、绪言、总论02、发展简史03、第二章方剂与治法、第一节治法概述04、总论:方剂与治法(二)05、吐法的适应症特点、和法定义06、和法常用分类、消法定义07、消法和下法在适应症方面的区别08、方剂的配伍(一)09、方剂的配伍(二)10、方剂的基本结构(一)君臣佐使11、方剂的基本结构(二)、方剂的组成、药味与药量的变化12、剂型更换的变化13、总论小结。
各论、第一章:解表剂、第一节:辛温解表、麻黄汤14、麻黄汤(二)、桂枝汤(一)15、桂枝汤(二)、九味羌活汤(一)16、九味羌活汤(二)、香苏散17、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止嗽散18、止嗽散(二)。
第二节:辛凉解表、银翘散(一)19、银翘散(二)、桑菊饮、麻杏石甘汤20、麻杏石甘汤(二)、越婢汤、柴葛解饥汤。
第三节:扶正解表、败毒散(一)21、败毒散(二)、参苏饮、麻黄附子细辛汤(一)22、麻黄附子细辛汤(二)寒下:大承气汤23、各论第二章泻下剂、第一节:寒下法、大承气汤及附方24、温下法、温脾汤、大黄附子汤。
第三节:润下法、麻子仁丸、济川煎(一)25、济川煎(二)、第四节:逐水、十枣汤。
第五节:攻补兼施、黄龙汤26、第三章:和解剂、第一节:和解少阳、小柴胡汤、大柴胡汤(一)27、大柴胡汤(二)、蒿芩清胆汤。
第二节:调和肝脾、四逆散(一)28、四逆散(二)、逍遥散(一)29、逍遥散(二)、痛泻要方(一)30、痛泻要方(二)第三节调和肠胃、半夏泻心汤及附方第四章清热剂清气分热白虎汤31、竹叶石膏汤。
第二节:消营凉血、消営汤及附方、犀角地黄汤32、第三节:清热解毒、黄连解毒汤、凉隔散、普济消毒饮、仙方活命饮33、仙方活命饮(二)第四节:清脏腑热、导赤散、龙胆泻肝汤(一)34、龙胆泻肝汤(二)、左金丸、苇茎汤、泻白散、清胃散(一)35、清胃散(二)、玉女煎、葛根芩连汤、芍药汤(一)36、芍药汤(二)、白头翁汤小结第五节清虚热、青蒿鳖甲汤、清骨散、当归六黄汤(一)37、当归六黄汤(二)第五章:袪暑剂、治法特点、香薷散、新加香薷饮38、清暑益气汤。
方剂学各方组成(邓中甲)
第一章:解表剂第一节发散风寒1、麻黄汤:麻黄9-15g,桂枝6-10g,杏仁6-10g,甘草3-5g。
君:麻黄。
臣:桂枝。
佐:杏仁。
佐使:甘草。
⑴、三拗汤:麻黄、杏仁、甘草(各30g)。
⑵、华盖散:麻黄、杏仁、紫苏子、陈皮、桑白皮、茯苓(各30g),甘草15g。
每服6g。
⑶、麻黄加术汤:麻黄9g,桂枝6g,炙甘草3g,杏仁6g,白术12g。
⑷、麻杏薏甘汤:麻黄6-9g,杏仁6g,薏苡仁12g,炙甘草3g。
⑸、大青龙汤:麻黄15-25g,桂枝6-10g,杏仁5-8g,甘草6-10g。
石膏25-40g,生姜10-15g,大枣4枚。
2、桂枝汤:桂枝9-15g,白芍9-15g,炙甘草6-10g,生姜9-15g,大枣3-4枚。
君:桂枝。
臣:芍药。
佐:生姜、大枣。
佐使:炙甘草。
⑴、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9g,白芍9g,甘草6g,生姜9g,大枣3枚,厚朴6g、杏仁6g。
⑵、桂枝加葛根汤:桂枝6g,白芍6g,炙甘草6g,生姜9g,大枣3枚、葛根12g。
⑶、桂枝加桂汤:桂枝15g,白芍9g,甘草6g,生姜9g,大枣3枚。
⑷、桂枝加芍药汤:桂枝9g,白芍18g,甘草6g,生姜9g,大枣3枚。
3、九味羌活汤:羌活、防风、苍术(各10-15g),细辛3-5g,川芎、白芷、生地黄、黄芩、甘草(各5-10g)。
君:羌活。
臣:防风、苍术。
佐:生地、黄芩。
使:⑴、大羌活汤:羌活、独活、防风、细辛、防己、黄芩、黄连、苍术、炙甘草、白术(各9g),知母、川芎、生地黄(各30g)。
4、香苏散:香附子120g,紫苏叶120g,炙甘草30g,陈皮60g。
散剂,每服6-9g。
汤剂,用量按比例酌减。
君:苏叶。
臣:香附。
佐:使:⑴、香苏葱豉汤:制香附4.5-6g、新会皮4.5-6g、鲜葱白3枚、紫苏4.5-9g、清炙草2-2.5g、淡豆豉9-12g、⑵、加味香苏散:紫苏叶5g、陈皮4g、香附4g、炙甘草2.5g、荆芥、秦艽、防风、蔓荆子各3g、川芎1.5g、生姜3片。
中医《方剂学》泻下剂(攻补兼施)——新加黄龙汤(《温病条辨》)
中医《方剂学》泻下剂(攻补兼施)——新加黄龙汤(《温病条辨》)一、组成细生地五钱(1克)、生甘草二钱(6克)、人参一钱五分(4.5克) 另煎、生大黄三线(9克)、芒硝一钱(3克)、玄参五钱(15克)、麦冬五钱,连心(15克)、当归一钱五分(4.5克)、海参二条,洗、姜汁六匙。
二、用法以水八杯,煮取三杯。
先用一杯,冲参汁五分,姜汁二匙,顿服之。
如腹中有响声,或转矢气者,为欲便也,候一、二时不便,再如前法服一杯;候二十四刻不便,再服第三杯。
如服一杯,即得便,止后服,酌服益胃汤(沙参、麦冬、冰糖、细生地、玉竹)一剂。
余参或可加入。
三、歌括1.新加黄龙汤新加黄龙草硝黄,参归麦地玄海姜;滋阴养液补气血,正虚便秘此方良。
2.黄龙汤黄龙汤枳朴硝黄,参归桔枣共生姜;阳明腑实气血弱,通便不碍气血伤。
四、功用滋阴益气,泻结泄热。
五、主治热结里实,气阴不足。
大便秘结,腹中胀满而硬,神疲少气,口干咽燥,唇裂舌焦,苔焦黄或焦黑燥裂。
六、方解本方原治阳明温病,应下失下,气阴大伤,正虚不能运药以致下之不通者。
阳明温病,热结于腑,腑气不通,故见便秘腹胀、苔黄等症;热结于腑,不仅阴血将竭,亦且精气大虚,故见神疲少气、口干咽燥、唇裂舌焦、舌苔焦黄,甚至焦黑干裂,虽用承气辈攻下,亦不得通。
此时唯有泻热通便与滋阴益气并行为治,或可一战成功。
方中大黄、芒硝泻热通便、软坚润燥;玄参、生地、麦冬、海参滋阴增液;人参、甘草、当归补气益血。
使正气得运,阴血得复,则药力得行,大便可通,邪热自平。
温热之邪,最易伤阴,况又热结阳明,应下面失下,气阴大伤,下之不通,势极危急,故以硝、黄以大量滋阴益气药合用,不仅助正气以行药力,且救将竭之阴液。
尤其是加姜汁冲服,既可防呕逆拒药,更借姜以振胃气,不可单纯理解为反佐之意。
七、附方及方论黄龙汤(《伤寒六书》):大黄(12克)、芒硝(9克)、枳实(9克)、厚朴(12克)、甘草(3克)、人参(6克)、当归(9克)。
中医《方剂学》泻下剂(逐水)——十枣汤(《伤寒论》)
中医《方剂学》泻下剂(逐水)——十枣汤(《伤寒论》)一、组成芫花、甘遂、大戟各等分。
二、用法三味等分,各别捣为散。
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内药末。
强人服一钱,羸人服半钱,温服之,平旦服。
若下后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现代用法:上三味等分为末,或装入胶囊,每服0.5~1克,每日一次,以大枣十枚煎汤送服,清晨空腹服。
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三、歌括1.十枣汤十枣逐水效力佳,大戟甘遂与芫花;2.控涎丹控诞丹用遂戟芥,攻涤痰涎力不差。
四、功用攻逐水饮。
五、主治1.悬饮。
咳唾胸胁引痛,心下痞硬,干呕短气,头痛目眩,或胸背掣痛不得息,脉沉弦。
2.实水。
一身悉肿,尤以身半以下为重,腹胀喘满,二便不利等。
六、方解本方所治诸证皆由水饮盛于里所致。
水停胸胁,气机受阻,故胸胁作痛;水饮上迫于肺,肺气不利,故咳唾短气,引胸胁疼痛,甚或胸背掣痛不得息。
饮为阴邪,随气流行,停于心下,气结于中,故心下痞硬;水气犯胃,胃失和降,故见干呕;饮邪上扰清阳,故头痛目眩;脉沉主里,弦主饮主痛,今饮邪结聚,胸胁疼痛,故脉沉弦;水饮之邪,停留于腕腹,气机阻滞,故水肿腹胀。
以上诸证,皆是水饮盛,随气攻窜,上下充斥,内外泛溢所致。
治疗时非一般化饮渗利之品所能胜任,当以峻剂攻逐。
本方中甘遂善行经隧水湿,大善泄脏水湿,芫花善消胸胁伏饮痰,三药峻烈,各有专攻,合而用之,其逐水饮、除积聚、消肿满之功甚著,经隧脏腑胸胁积水皆能攻逐。
由于三药皆有毒,易伤正气,故以大枣之甘,益气护胃,并能缓和诸药之峻烈及其毒性,使下不伤正。
此方在《圣济总录·痰饮门》又名三圣散。
《丹溪心法》将本方改为丸剂,名十枣丸,在服用时较为方便,是“治之以峻,行之以缓”之法。
本方为攻逐水饮之峻剂,如服后虽泻不爽,水饮未尽去者,次日渐加再服,总以快利为度。
如患者体虚邪实,又非攻不可者,可用本方与健脾补益剂交替使用,或先攻后补,或先补后攻。
中医《方剂学》泻下剂(温下)——温脾汤(《备急金要方》)
中医《方剂学》泻下剂(温下)——温脾汤(《备急金要方》)一、组成大黄四两(12克)、附子大者一枚(9克)、干姜二两(6克)、人参二两(9克)、甘草二两(3克)。
二、用法上五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临熟下大黄(现代用法:大黄后下,水煎服)。
三、歌括温脾附子与干姜,甘草人参及大黄;寒热并进补兼泻,温通寒积振脾阳。
四、功用温补脾阳,攻下冷积。
五、主治脾阳不足。
冷积便秘,或久利赤白,腹痛,手足不温,脉沉弦。
六、方解脾阳不足,寒从中生,喜食生冷,致冷积内停,阻于肠间,故见大便秘结;若寒湿久留,冷积不化,又可导致脾气虚弱,而见下利赤白不止;不通则痛,腹痛而手足不温,脉沉弦,皆为中气虚寒,冷积内停之象。
此时单纯温补脾阳,虽可祛里寒而积滞难去,单纯予以攻下,则更伤中阳,寒积也未必得去,故方中用附子与干姜温阳祛寒;人参合甘草益气补脾;大黄荡涤积滞。
诸药协力,使寒邪去,积滞行,脾阳复,则诸证可愈。
从本方组成来看,实即大黄附子汤去细辛,加干姜、人参、甘草而成,亦即四逆汤加人参、大黄,皆以大剂温热药为主,故同属温下之剂。
但本方兼能益气,宜于久利气虚之证,大黄附子汤宜于气不虚而冷积较甚之证。
考温脾汤另有三方,药味稍有出入,但立法、主治略同。
一方见《千金方》十五卷“冷痢门”,比本方多桂心而无甘草,虽主治略同,但宜于寒证较重而兼见冲逆的证候;一方见《千金方》十三卷“心腹痛门”,即本方加当归、芒硝,泻积之力较强,主治寒积便秘,“腹痛,脐下结,绕脐不止”者;此外,《本事方》亦有温脾汤,方用附子、干姜、桂心、甘草、厚朴各二两,大黄四钱,亦即本方去参,加桂心、厚朴。
主治“痼冷在肠胃间,连年腹痛泄泻,休作无时”。
此方与《千金方》温脾汤虽同属温下剂,但《千金方》所治之下痢赤白,积滞较甚,故重用大黄以攻下积滞,“心腹痛门”方更有芒硝为助。
同时又因痢久脾胃虚寒,阳气衰微,故用参、草、姜、附以温补脾阳。
《本事方》所治为冷积泄泻,寒重积轻,故重用温中,虽用大黄攻下,只占总量二十六分之一。
方剂歌诀-中国中医药出版 邓中甲
一解表剂1.1辛温解表1.麻黄汤麻黄汤中臣桂枝, 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2.桂枝汤桂枝芍药等量伍,姜枣甘草微火煮,解肌发表调营卫,中风表虚自汗出。
3.九味羌活汤九味羌活防风苍,辛芷芎草芩地黄,发汗祛湿兼清热,分经论治变通良。
4.香苏散香苏散内草陈皮,疏散风寒又理气,外感风寒兼气滞,寒热无汗胸脘痞。
5.小青龙汤解表蠲饮小青龙,麻桂姜辛夏草从,芍药五味敛气阴,表寒内饮最有功。
6.止嗽散止嗽散用百部菀,白前枯草荆陈研,宣肺疏风止咳痰,姜汤调服不必煎。
7.正柴胡饮正柴胡饮平散方,芍药防风陈草姜,轻疏风邪解热痛,表寒轻证服之康。
1.2辛凉解表1.银翘散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2.桑菊饮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3.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仲景麻杏甘石汤,辛凉宣肺清热良,邪热壅肺咳喘急,有汗无汗均可尝。
4.柴葛解肌汤陶氏柴葛解肌汤,邪在三阳热势张,芩芍枯草姜枣芷,羌膏解表清热良。
5.升麻葛根汤阎氏升麻葛根汤,芍药甘草合成方,麻疹初起出不透,解肌透疹此方良。
1.3扶正解表1.败毒散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共,薄荷少许姜三片,气虚感寒有奇功。
2.参苏饮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齐,干葛木香甘桔茯,气虚外感最相宜。
3.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细辛附子汤,助阳解表代表方,阳虚外感风寒证,寒重热轻脉沉良。
4.加减葳蕤汤加减葳蕤用自薇,豆豉生葱桔梗随,草枣薄荷八味共,滋阴发汗功可慰。
二泻下剂2.1寒下1.大承气汤大承气汤大黄硝,枳实厚朴先煮好,峻下热结急存阴,阳明腑实重证疗。
去硝名为小承气,轻下热结用之效。
调胃承气硝黄草,缓下热结此方饶。
2.大黄牡丹汤金匮大黄牡丹汤,桃仁芒硝瓜子襄。
泻热破瘀散结肿,肠痈初起腹痛康,肠痈初起腹按痛,尚未成脓服之消。
3.大陷胸汤大陷胸汤用硝黄,甘遂为末共成方,专治水热结胸证,泻热逐水效非常。
2.2温下1.大黄附子汤金匮大黄附子汤,细辛散寒止痛良,温下治法代表方,寒积里实服之康。
《方剂学·泻下剂》
定义:凡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便、攻积、逐水等作用,以治里实证的方剂,统称泻下剂。
适应病证注意 :①并非所有的里实证的治法都是下法,有的用消食法或化瘀法。
②通大便只是下法的手段,而不是下法的目的。
分类 :1、寒下--因热而结 2、温下--因寒而结 3、润下--因燥而结 4、逐水--因水而结5、攻补兼施--因虚而结使用注意:⑴权衡里实证的轻重,先解表后攻里,或表里双解。
⑵兼瘀血、虫积、痰浊,则宜配合活血袪瘀、驱虫、化痰等。
⑶年老体弱、孕妇、产后或正值经期、病后伤津或亡血者,均应慎用或禁用泻下剂,必要宜配伍补益扶正之品。
⑷中病即止。
⑸分清寒热。
第一节 寒下大承气汤 Ⅰ类 《伤寒论》适用体质:体质壮实,过食肉食、甜物,缺少运动,形成热积。
释名:“承气”1、承顺胃气吴瑭《温病条辨》:“承气者,承胃气也”2、胃气:①以胃概脾(平胃散)②概括生机、预后(平脉、见面打招呼反映的饮食文化) ③肠(“胃中有燥屎”) ④胃(胃气上逆)1.阳明腑实证★痞:自觉症,胃脘部胀,触之无抵触感 满:他觉症,腹部按之有抵触感热结胃肠1、★痞满燥实四大症2、热结旁流3、热厥、痉病、狂病第二章 泻下剂燥:肠燥伤津,黄燥苔实:大便不通,腹痛拒按⑴症状:下利清水,气臭秽,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沉实。
⑵实质:热实互结阻滞肠道⑶表象:旁流3.热厥病机:实热内结,阻滞气机,阳气不能布达四肢所致。
治疗:“寒因寒用”4.痉病热盛伤津,筋脉失养而挛急所致5.发狂胃肠实热上扰心神所致功用:峻下热结君:大黄:苦寒通降,泻下实热积滞实臣:芒硝:咸寒润降,泻热通便,软坚润燥燥佐:厚朴:下气除满。
满枳实:行气消痞。
痞大承气汤用法:先煎枳朴,后下大黄,芒硝溶服。
“生者气锐而先行,熟者气钝而和缓。
”《伤寒来苏集》配伍特点:1、泻下药加行气药2、通因通用3、寒因寒用4、釜底抽薪运用:辩证要点:以痞、满、燥、实四证及舌红苔黄、脉沉实为辨证要点。
《中医方剂学》(全集)中医必读之邓中甲版
《中医方剂学》(全集)中医必读之邓中甲版
本专辑由成都中医药大学——邓中甲教授主讲,他是国家“二十一世纪中医四大基础课程”系列之《中医方剂学》教程的主编者,被列为精品课程,深受好评。
方剂学是研究治法与方剂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药学各类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
方剂学在辨证审因,确定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选择恰当的药物合理配伍,酌定合适的剂量、剂型、用法。
本教程介绍了方剂学的基础知识,重点讲解了解表剂、泻下剂、和解剂、清热剂、祛暑剂、温里剂、补益剂、固涩剂、安神剂、开窍剂、理气剂、理血剂、治风剂、治燥剂、祛湿剂、祛痰剂、消食剂、驱虫剂、涌吐剂等150首基础方、代表方、常用方的组成、用法、主治、配伍意义以及加减运用。
邓中甲教授简介:江苏省江阴市人。
因高中时患双球后视神经炎致视神经萎缩,经北京中医研究院治愈,遂矢志岐黄。
1970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分配至四川省泸定县医院中医科工作。
1978年入成都中医学院大专院校毕业生进修班学习,结业后,留校从事中医教学、临床和科研工作。
曾任方剂教研室主任,基础医学院院长。
1996年晋升教授,2000年任方剂学博士生导师。
现为方剂学学科学术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兼任国家新药评审专家、四川省中医学会理事、中基专委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方剂分会副主任委员。
这位可是中医界的名医,他的教程,绝对是非常经典。
本教程送给正在学中医的朋友们。
方剂学 23 (医科教学专辑) 邓中甲
方剂学23 邓中甲上一次讨论到泻下剂寒下法的第一个方剂,大承气汤,这个大承气汤,从它的主治证候,病机分析到方义分析,功效归纳,到最后变证要点,基本我们都讨论完了。
下面呢,从大承气汤演变到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以及现代中西医结合,治急腹证所配的复方大承气汤,形成了一个系列,特别是三承气汤,是做为大承气汤这个系列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下面我们就讨论附方,小承气汤。
附方:小承气汤组成大黄(四两)、厚朴(二两)、枳实(三枚大者)功用轻下热结主治阳明腑实轻证,谵语潮热,大便秘结,胸腹痞满,舌苔老黄,脉滑而疾,或痢疾初起,腹中胀痛,里急后重者。
大承气汤小承气汤痞满燥实痞满实而不燥小承气汤也是《伤寒论》的方。
它主治证候,我们根据大承气汤主证来对比,大承气汤是痞满燥实,四证俱全,即使它可以用于热结旁流证,或者热厥、痉病、发狂,这些都是属于在热实互结基础上发生的,热实互结在大承气汤证里,相对是重证,所以要峻下热结,小承气汤证是轻下热结,在《伤寒论》里,形容小承气汤证,说它是一有一个特征是,初头硬,后必溏,大便秘结,大便不好解,开始是硬的,后面会软的,这和大承气汤燥屎的特点,燥屎、燥结特点就不同,说明它燥结不甚,而是痞满燥实四证当中燥证不具,而是热实互结轻证,热实互结阻滞气机,这是有的,痞满有的,当然也不是很重。
所以从病机和大承气汤比,它具有痞满实而不燥,临床燥屎内结,燥实不重,所以有大便秘结现像,往往有初头硬,后必溏这个特点,这是小承气汤治疗的一个方面。
如果说用于痢疾初起,腹中胀痛,里急后重,痢疾一般是湿热,湿热郁滞肠道,搏结气血造成的。
因为它有湿热积滞,而且这类属于较轻的,用小承气汤能够攻下积滞,它虽然轻下,反能攻下积滞,热毒搏结气血,大黄也能起到通因通用,清热解毒,解除热毒的作用。
所以这个小承气汤,用于痢疾初起,腹中胀痛,里急后重,因为里面有调气和血的成份,体现通因通用的思想。
这里也就是异病同治,在主治方面的体现。
方剂学 67 邓中甲
方剂学67 邓中甲上一节课讨论到治燥剂,第一节清宣外燥的两个方,杏苏散和桑杏汤。
下面讨论清宣外燥第三个方,清燥救肺汤。
清燥救肺汤一类方《医门法律》重点方,一类方。
治疗外感温燥,卫气同病,同时气阴两伤的这类证候的一个常用方。
出自《医门法律》,就我们前面提到对燥症,理论上、实践上贡献很大的医家。
清初的喻昌,喻嘉言的方。
清燥救肺汤往往也作为他对燥邪,燥证研究的一个代表性的成果。
主证分析温燥伤津,气阴两伤证。
温燥伤肺重证温燥伤卫:头痛身热温燥伤肺:干咳无痰、气逆而喘、胸满胁痛气阴两伤:咽喉干燥、鼻燥、心烦口渴舌脉:舌干少苔,脉虚大而数清燥救肺汤是治疗温燥伤肺的重证。
从病机分析来说,温燥伤肺前面桑杏汤证,温燥之邪较轻,仅仅伤及到卫分,卫气营血的卫分。
而这清燥救肺汤的燥邪较重。
温燥伤及肺脏,不但伤到卫分,而且伤到气分。
这是温燥重证燥邪的一个特点。
卫气同病。
同时燥邪要伤人的阴液,要伤气。
所以温燥重证它造成一种气阴两伤证。
所以`清燥救肺汤的病机特点是邪实正虚。
证候分析,温燥伤卫,有一定的表证,头痛身热这个明显。
而且由于卫气同病,气分热邪形成,所以身热可以较高,临床上发热可以有38度以上。
这个头痛身热,卫气同病。
温燥伤肺涉及到肺气被燥邪闭郁,所以肺气失于肃降,可以咳嗽,甚至于气逆而喘,肺气上逆严重有咳嗽,同时可以发作气喘,当然气机郁滞,气机不利,肺脏在胸中,可以胸满胁痛。
这都是温燥伤肺的临床表现。
气阴两伤,燥邪伤阴,同时咳嗽也要耗气。
所以从正虚角度来看,咽喉干燥、鼻燥、心烦口渴,都是燥热引起阴伤的表现。
从气喘,气逆而喘可以看出也伤气了。
舌干少苔是阴伤,脉虚大而数是反映虚大,是气伤。
兼有气虚。
因此清燥救肺汤从病机来看,是温燥伤肺以后气阴两伤证。
从证候和前面的桑杏汤比较,清燥救肺汤桑杏汤燥邪温燥伤肺的重证温燥伤肺的轻证病位卫气同病卫分正虚不仅有阴液损伤,是气阴两伤伤阴液治法清燥润肺,养阴益气(气阴兼顾)。
气阴双补,以养阴为主。
邓中甲方剂学 泻下剂90页PPT
END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华盛顿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罗素·贝克 18、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而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马云 19、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 20、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布尔沃
邓中甲方剂学 泻下剂
21、没有人陪你走一辈子,所以你要 适应孤 独,没 有人会 帮你一 辈子, 所以你 要奋斗 一生。 22、当眼泪流尽的时候,留下的应该 是坚强 பைடு நூலகம் 23、要改变命运,首先改变自己。
24、勇气很有理由被当作人类德性之 首,因 为这种 德性保 证了所 有其余 的德性 。--温 斯顿. 丘吉尔 。 25、梯子的梯阶从来不是用来搁脚的 ,它只 是让人 们的脚 放上一 段时间 ,以便 让别一 只脚能 够再往 上登。
方剂学 05 邓中甲
方剂学05 邓中甲上一节课我们讨论到常用治法,就是医门八法的汗法和吐法。
吐法讲了它的定义、三个部位,涌吐的三样东西,现在接着讨论吐法的适应病症的特点。
从临床来看,适应病证特点病位居上,病势急暴,体质壮实,内蓄实邪。
历来运用吐法适应的病症,包括中风的痰涎壅盛,包括癫痫发作,风痰壅塞胸脘、咽喉,包括食物中毒,这类在我们现在的基层地区很多。
用现代医学方法抢救的手段不足的情况下,往往还是用这个吐法。
这类病证共同的特点,是病位居上,胃脘以上,病势急暴,也就是说,证情比较紧急,体质还算壮实,因为像有这类病邪蓄聚在咽喉,胸膈,胃脘的话,也会损伤正气,但病程较短,没有影响到整体的正气,体质还算壮实,而且比较明确的内蓄实邪。
所以病位居上,病势急暴,体质壮实,内蓄实邪,这是使用涌吐剂,用吐法的适应病证特点。
使用注意1吐后调养脾胃。
2止吐方法。
o冷稀饭、冷开水o姜汁o麝香,1~2厘。
使用注意上节课曾经提到了一些,当然涌吐之后,特别要注意调理脾胃,按照尤在泾讲,“吐下之后,定无完气”,涌吐之后,或者用下法之后,损伤了脾胃后天元气,所以要调养脾胃,如果吐得太过,要掌握一定止吐方法,所以这里介绍的简单几样止吐方法,可作参考。
下法定义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使停于胃肠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等从下窍泻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类治法。
下法也是作为中医学,很具特色的一类治法。
这个下法从定义来看,它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这三个词的含义是相似的。
但是我们往往使用时,攻下或者泻下,带有泛指的意思,或者狭义指胃肠的一些饮食糟粕积滞,为饮食糟粕冷积这一类,荡涤也用于这类宿食糟粕,但是有时候用于像水饮、痰,这一类的病理产物。
攻逐光用于攻下瘀血或者积水这类使用。
像停于胃肠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
宿食、燥屎、冷积这是属于饮食积滞这一类为主的。
瘀血,那是包括妇科、伤科、包括内科。
由于有瘀血阻滞形成必须攻下的,也是常见的病理产物。
邓中甲方剂学 泻下剂90页PPT
16、人民应该为法律而战斗,就像为 了城墙 而战斗 一样。 ——赫 拉克利 特 17、人类对于不公正的行为加以指责 ,并非 因为他 们愿意 做出这 种行为 ,而是 惟恐自 己会成 为这种 行为的 牺牲者 。—— 柏拉图 18、制定法律法令,就是为了不让强 者做什 么事都 横行霸 道。— —奥维 德 19、法律是社会的习惯和思想的结晶 。—— 托·伍·威尔逊 20、人们嘴上挂着的法律,其真实含 义是财 富。— —爱献 生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润下· 麻子仁丸
泻 下 剂
使用注意:
1.本方虽然为缓下之剂,但药多破滞,
故体虚,年老者不宜常服;
2.孕妇不宜服用。
分
寒下剂 润下剂 逐水剂
述
温下剂 攻补兼施剂
泻 下 剂
分述· 攻补兼施
泻 下 剂
适应证:里实积滞(阳明腑实或热结旁流)
而正气内虚(气血不足或阴液亏损) 临床表现: 既有腹满便秘的症状,又有气血不 足或阴津亏虚的症状
泻下剂
概
1.定义 2.分类
述
泻 下 剂
3.使用注意
概述· 定义
泻 下 剂
凡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 通便、泻热、攻积、逐水等作用, 治疗里实证的方剂, 统称为泻下剂。
概述· 分类
泻 下 剂
热结——————寒下 寒结——————温下 燥结——————润下 水结——————逐水 积滞+正虚———攻补兼施
攻补兼施· 增液承气汤
泻 下 剂
证治要点:
寒下· 大承气汤
泻 下 剂
使用注意:
体虚慎用
中病即止
寒下· 大承气汤 附方: 小承气汤(?用法) 大黄、枳实、厚朴 功效:轻下热结 调胃承气汤 大黄、芒硝、甘草 功效:缓下热结
泻 下 剂
?三承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汤之比较
三承气汤之比较
共同点 不同点
大承 气汤 三方均
有大黄, 均有泻 无芒硝,厚朴量为大黄之半,且三药共煎, 小承 下热结 泻下热结之力较大承气汤为弱,为轻下热 气汤 的作用, 结,主治痞满实而不燥之阳明腑实轻证 均可治 疗阳明 虽有硝黄,但无枳朴,并加入甘草,且大 调胃 腑实证 黄与甘草同煎,泻下热结之力较大承气汤 承气 为弱,其功缓下热结,主治燥实而无痞满 汤 之阳明腑实证
温下· 大黄附子汤
泻 下 剂
方解:
附子----温里散寒,止腹痛 大黄----泻下通便 细辛----助附子温里散寒止痛
君 臣 佐
温下· 大黄附子汤
泻 下 剂
1.用方要点
本方主治寒积,以便秘腹痛,手足 不温,苔白腻,脉弦紧为证治要点
2.使用注意
有实热或阳亢者不能使用。
温下· 温脾汤
温脾汤《备急千金要方》
邪实
自利清水,色纯青, 或大便秘结,脘腹胀 满,腹痛拒按,身热 口渴,谵语,甚则循 衣摸床,撮空理线, 神昏肢厥,舌苔焦黄 或焦黑 身疲少气,脉虚
正虚
攻补兼施· 黄龙汤 方解: 大黄、芒硝、枳实、厚朴(即大承气汤) ——泻热通便 人参、当归——补气养血
泻 下 剂
扶正以利祛邪,使下不伤正
桔梗——开肺气而通肠腑 生姜、大枣——和胃补脾,扶助胃气 甘草——和中,调药
(2)热结旁流证(热结为本质,旁流为假象);
(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
寒下· 大承气汤
泻 下 剂
主证病机分析:
阳 明 腑 实 证 热 实 互 结 于 胃 肠 痞:自觉胸脘闷塞不舒 满:脘腹胀满,按之有抵抗感
燥:肠中燥屎干结不下,舌苔黄燥
实:腹痛拒按,大便不通,脉实有力
寒下· 大承气汤
肠道津液
组成:
泻 下 剂
大黄五两(15g) 当归、干姜各三两(各9g) 附子、人参、芒硝、甘草各二两(各6g)
功效: 攻下寒积,温补脾阳
温下· 温脾汤
泻 下 剂
主治:
脾阳不足,冷积内停。
病因病机:
脾阳(气)不足,运化失常;
或又食生冷,阻于肠间。
温下· 温脾汤
泻 下 剂
主证病机分析:
脾阳(气)不足,运化失常; 或又食生冷,阻于肠间
细辛二两(3g)
功效: 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温下· 大黄附子汤
泻 下 剂
主治:寒积腹痛
临床表现: 便秘腹痛,胁下偏痛,发热,手足不温, 舌苔白腻,脉弦紧。 病因病机: 里寒积滞内停,阳气不运所致
温下· 大黄附子汤
泻 下 剂
症状分析:
腹痛----寒邪入内,阳气不通,气血被阻。 便秘----寒实内结,阳气不运,肠道传化 失职,传送无力。 胁痛----寒邪凝于厥阴,气滞而胁下痛。 发热----阴邪壅滞,阳气被郁。 手足不温----阳气不能布达四肢。
润下· 麻子仁丸 方解: 君:火麻仁——润肠通便 臣:大黄——通便泄热 杏仁——降气润肠 白芍——养阴和里 佐:枳实、厚朴——下气破结 佐使:蜂蜜——润燥滑肠,调和药性
泻 下 剂
润下· 麻子仁丸
泻 下 剂
服法特点:
丸剂,每服10小丸。渐加,以知为度
(意在缓下,实属润肠通便为主之剂)
润下· 麻子仁丸
冷积阻于肠道 脾阳(气)不足
腹痛便秘,脐下绞结, 绕脐不止 手足不温,苔白不渴, 脉沉弦而迟
温下· 温脾汤 方解: 附子、干姜——温阳散寒 大黄——荡涤积滞 人参、甘草——益气补脾 组成特点: 四逆汤(附、草、姜),加人参、大黄
泻 下 剂
(温、下、补三法兼备)
温下· 温脾汤 制(药)性存(药)用: 如大黄与温里药相伍,其寒性 受温药之制而行泻下之用。
攻补兼施· 黄龙汤
泻 下 剂
配伍特点:
攻补兼施,寓补于攻; 升降并用,寓升于降
证治要点:
大便秘结,或自利清水,腹痛拒按, 身热口渴,体倦少气,
舌苔焦黄,脉虚
攻补兼施· 黄龙汤
泻 下 剂
随证加减:
气血虚甚者,可去芒硝;
阴伤较甚者,可加玄参、生地、麦冬
使用注意:
中病即止,慎勿过剂;孕妇忌用
攻补兼施· 增液承气汤
大黄——泻肠中湿热瘀毒。 芒硝——软坚散结,助大黄泻下。
桃仁、丹皮——凉血祛瘀。
冬瓜子——清热化湿,排脓消痈。
寒下· 大黄牡丹汤
泻 下 剂
证治要点:
少腹疼痛拒按,右足屈而不伸,
舌苔黄,脉滑数。
寒下· 大黄牡丹汤
泻 下 剂
临床应用:
常用于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属于实热 血瘀者,亦可用于妇科急性盆腔炎等
寒下· 大黄牡丹汤
硝黄枳朴并用,且厚朴量倍于大黄,而大 黄后下,泻下与行气并重,其功峻下热结, 主治痞满燥实四证俱备之阳明腑实证
病例介绍
粘连性肠梗阻是临床较常见的疾病,每因 饮食不节而发病,往往因梗阻出现腹胀、腹痛、 便秘,病人不敢进食、呕吐等导致消瘦、脱水、 水电解质紊乱、酸中毒等,从中医理论分析, 本病属腑气不通,故可采用大承气汤加味以通 腑除胀。张氏在常规禁食、补液、抗炎的基础 上用本方加味:体质强壮,精神状态好,患病 时间短,脉洪有力者,药用大黄15g,芒硝30g, 枳实15g,厚朴15g,莱菔子20g;患病时间长, 体质消瘦,脉细无力者,药用大黄15g,芒硝 30g,枳实15g,厚朴15g,红参20g,天冬20g, 麦冬15g,玉竹20g;如腹痛较重拒按,
寒下· 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伤寒论》
组成:
泻 下 剂
大黄四两(12g)
厚朴八两(24g)
芒硝三合(6g)
枳实五枚(12g)
寒下· 大承气汤
泻 下 剂
用法: 先煮厚朴、枳实, 后下大黄,最后溶入芒硝
“生者气锐而先行,熟者气钝而和缓。”
寒下· 大承气汤 功效:峻下热结
主治:
泻 下 剂
(1)阳明腑实证;
泻 下 剂
使用注意:
肠痈溃后;老人、孕妇、产后,忌用
分
寒下剂 润下剂 逐水剂
述
温下剂 攻补兼施剂
泻 下 剂
分述· 温下
泻 下 剂
适应证: 因寒成结之里实证 临床表现: 大便秘结, 脘腹胀满,腹痛喜温, 手足不温,脉沉紧等。
温下· 大黄附子汤
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
组成:
泻 下 剂
大黄三两(9g) 附子三枚,炮(9g)
攻补兼施· 黄龙汤
黄龙汤《伤寒六书》
组成:
大黄9g 芒硝6g 枳实9g 厚朴9g 甘草3g 人参6g 当归9g 生姜三片 大枣二枚 桔梗一撮
泻 下 剂
功效: 泻热通便,益气养血
攻补兼施· 黄龙汤
泻 下 剂
主治:
阳明腑实,气血不足
攻补兼施· 黄龙汤
泻 下 剂
主证病机分析:
阳明腑实证 因下失下 气血不足
证治要点: 便秘或久痢赤白,腹痛, 手足不温,脉沉弦。
泻 下 剂
温下· 温脾汤
泻 下 剂
随证加减:
腹中胀痛,加厚朴、木香;
腹中冷痛,加肉桂、吴茱萸
分
寒下剂 润下剂 逐水剂
述
温下剂 攻补兼施剂
泻 下 剂
分述· 润下
泻 下 剂
适应证: 肠燥便秘之证 病因病机: 热邪伤津, 或素体火盛,肠胃干燥; 肾阳不足, 或病后肾虚,关门不利。
气机阻滞
泻 下 剂
燥屎+ 热邪 (热结)
热扰神明 热深厥深
实热阻滞气机, 阳气不能达于四肢 筋脉失养而挛急
肠道
热伤津液
寒下· 大承气汤
泻 下 剂
方解: 君:大黄——泻热通便 臣:芒硝——泻热通便,软坚润燥 二者相须配伍,峻下热结 佐:厚朴、枳实——行气散结,消痞除满
?急下存阴
寒下· 大承气汤
证治要点: 痞、满、燥、实,舌、脉 《温病条辨》所言:“承气非可轻尝之 品,……舌苔老黄,甚则黑有芒刺,脉 体沉实,的系燥结痞满,方可用之。”
概述
泻 下 剂
?
泻下剂为何经常配伍理气药
概述
有形之结
加 重 燥屎、水饮、痰、湿、瘀血 ……
气机阻滞
概述· 使用注意
泻 下 剂
(1)表证未解而里实已成者,或先表后 里,或表里双解; (2)年老体弱及病后正虚而有里实者, 或先攻后补,或攻补兼施; (3)得效即止,进食易消化食物; (4)孕妇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