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的化感作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之,许多真菌和细菌也可以通过释放化感物质 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 在高等植物和微生物间的化感作用中,相生的正 相刺激作用也是存在的,尤其是微生物对高等植物有 较多的正相刺激作用。我们熟知的豆科植物的根瘤菌
是促进植物生长的,根瘤菌的生长、结瘤受到种子和
根的分泌物(如类黄酮)的刺激,根瘤菌产生的化学
物质改变根的生长方式。
萌发和一些发育阶段的启动需要寄主植物的化学
信号——根分泌的Strigol;
昆虫啃食一株植物时,引起邻近植株的生化变化, 从而产生防卫反应。这是由于受伤组织产生由空 中传递的化学信号,有证据说明是挥发性的茉莉 酸甲酯(Jasmonic acid-methylester,JA-ME)。
相生相克研究的进展,推动了植物种间关
香豆素是一类普遍存在的化感物质,伞形科、 豆科、茄科和芸香科等植物往往合成大量的香豆 素,香豆素在这些植物体内是以糖甙形式存在的, 香豆素甙进入环境后,可在土壤媒介的作用下, 内酯环打开而形成盐或羧基,从而发挥化感效应。
四是相生现象。虽然作物种间的化感作用大多表
现为有害的抑制作用,但种间相互有益的相生现象也
是存在的。一种作物对另一些作物或自身显示化感抑
制作用,但也能同时对部分作物显示化感促进作用。 大豆与玉米间存在着有益的化感作用,大豆地中
种植玉米可提高玉米产量;
花生根分泌物对水稻、玉米、萝卜、黑麦草等的
生长有显著促进作用;
的芳香物能对其它植物的花朵起作用 这些现象不能用其它机制来解释,是化感作用的表现
有的场合下把化感作用视作植物之间、植物 与微生物之间的化学通讯或信号传递: 根瘤菌和豆科植物共生,根瘤菌的生长、结 瘤受到种子和根的分泌物(如类黄酮)的刺激, 根瘤菌产生的化学信号也改变根的生长方式; 寄生杂草Striga asiatica(独角金)的种子
从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酚类和类萜两类次生
物质是高等植物的主要化感物质,酚类和萜类这两
类次生物质是水溶性和挥发性物质的典型,许多含
氧萜类物质在水中也有足够的溶解度。
酚类是一类主要的化感物质,至今证明的酚类化感 物质数量比所有其他类型化感物质的总量还要多。 酚类包括简单苯酚类、羟基苯甲酸和肉桂酸衍生物、 黄酮类、醌类和单宁五大类。
单不饱和内酯。展开青霉素、仲山梨酸、原白头翁等;
类和甾类化合物;⑾氨基酸和多肽;⑿生物碱和氰醇;
⒀硫化物和芥子油苷;⒁嘌呤和核苷;⒂其他化合物。
(二)主要化感物质的特点
高等植物体内糖甙分子是各类有机物质包括化感物质 的普遍存在形式,尤其在果实、树皮、根中糖甙含量很高。 糖甙和水解酶共存于植物细胞的不同部位,一旦细胞损 伤破坏,糖甙与酶接触将发生水解作用。
植物和微生物之间通过化学物质为媒介的化学关系 是普遍存在的,植物与微生物之间也必然存在着相互 的化感作用。 高等植物能够产生抗菌的次生物质很久以前就被证 实,如柳树中的水杨酸。 在许多情况下,尤其在土壤中,植物释放的化感 物质对细菌、真菌、和其他微生物的影响远远超过对 临近植物的影响,如很多植物释放到环境的酚酸、萜 类等化感物质,不仅是对临近的高等植物,而且对微 生物都产生化感作用。
系理论的发展,并在作物增产、森林抚育、
植物保护、生物防治、医药卫生等方面日益
显示出潜在的价值。
二、化感效应
——化感作用对植物生长和分布的影响
(一)植物自然分布和演替
陆生植物的化感作用是植物适应环境长期进化 的一种机制,这种机制一般是在植物个体或群体所 需正常生长的资源不足的区域或时段得到加强。 植物适应环境的多样性,决定了其化感物质种 类、产生、释放和作用途径的多样性,如酚类的水 溶物质在较潮湿的气候中显得更为重要;萜类的挥
毒害的效应。
植物产生的化感化合物有一些对同种植物有克制作 用,甚至对本株不利,这称为自毒(antotoxicity)。
连作障碍
虽然作物可从活体释放自毒物质,但绝大多数
自毒物质的产生,主要是作物残株经土壤微生物的
作用不断产生并能积累到足以对作物产生毒害的浓 度。因此,作物残株在土壤中的降解可能是作物自 毒或连作障碍的主要原因。
二是通过向环境释放化学物质,影响周围环境, 称为allelopathy——化感作用,也称为它感作 用、相生相克或异株克生作用。
化感作用在自然界中是普遍存在的
早在2000年前,人们就已发现,黑胡桃树下其它高等
植物如苹果、松、杂草等不能生长,而其它树下杂草丛
生,此现象无法用竞争来解释.
1925年Massey从黑胡桃树干开始直到27米
绝大多数化感物质都是次生物质,植物产生和释 放化感物质的理论基础是植物的次生代谢。它们主要 通过次生代谢途径如莽草酸途径和乙酸途径而产生。
(一)化感物质及其种类
Rice 等把化感物质归为15类:
⑴水溶性有机酸、直链醇、脂肪族醛和酮;⑵简 ⑶长链脂肪酸和聚乙炔;⑷醌类。醌是酚类化合物中
的一大类;⑸简单酚、苯甲酸及其衍生物;⑹肉桂酸 及其衍生物;⑺香豆素类;⑻类黄酮;⑼单宁;⑽萜
二是杂草与作物之间的克制。过去一直认为作 物与杂草之间的关系是竞争问题,即竞争空间和资 源而影响作物的生长。事实上,作物与杂草之间的
化学关系非常明显,化感作用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
子。在陆生植物中,具有化感、抗虫和动物拒食作
用往往是一些恶性杂草的特征,通过释放次生物质
来影响周围生物生长和生活是其在生存竞争中取得 优势的重要原因。
上个世纪我国引进的水葫芦( Eichhornia crassipes )
也有这种情况。形成所谓的“生态入侵”。
滇池的 水葫芦
钱 塘 江 的 水 葫 芦
上海外滩遭水葫芦侵袭
(2007)
植物演替
植 物 演 替 受 化 感 作 用 调 控 。 Rice 观 察 美 国
Oklahoma瘠地抛荒后植物自然演替的顺序:开始 2~3
物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化感作用,因为它们释放的硫
甙化合物能够水解而产生有强烈植物毒性的异硫氰
酸酯类化合物;番茄的根能分泌出单宁等酚酸类化
感物质对临近作物的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如洋葱与胡萝卜、马铃薯与菜豆、小麦与豌豆、大豆与 蓖麻、紫罗兰与葡萄等同种, 可促进生长, 提高产量品质; 而黄瓜与番茄、荞麦与玉米、高梁与芝麻、甘蔗与芹菜、 水仙与铃兰、榆与栎、白桦与松树同种则互相抑制,降低 产量。
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中,每种植物在长期进化 过程中与周围的植物相生相克,产生稳定平衡 的共生关系,形成特定的植物群落和分布。
如果打破这种稳定,会改变植物的生态分布, 可对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
如原产于墨西哥的菊科泽兰属植物紫茎泽 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在当地是一种 普通植物,但从华南地区传入我国后,失去了 原产地其它植物的克制,在我国疯狂繁殖生长, 而紫茎泽兰产生的 9- 酮 - 泽兰酮等几十种化感 化合物严重克制了我国本地植物的生长,对农 业生产产生了极大的危害。
(二)农业生产中的化感作用
化感作用在作物生产中广泛存在。作物种间的 化感作用表现在有利和有害两个方面,但有害的抑 制作用为大多数,很多能表达种间化感作用的作物 同样具有种内的化感作用即自毒作用。农业生产中
的化感作用主要表现在作物与作物之间、作物与杂
草之间,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一是作物与作物之间的克制。如小麦和冬黑麦、 番茄和黄瓜、番茄和芜菁、番茄和茄子、葱和菜豆、 卷心菜和油菜等都是难以共生的作物。十字花科作
小麦和豌豆、马铃薯和菜豆、洋葱和甜菜彼此有 相互促进的作用。
有些杂草也能促进作物的生长:
如苜蓿切碎后施入土壤能刺激番茄、黄瓜、莴
苣等植物生长,苜蓿中对作物生长起刺激作用的化
感物质被鉴定为三十烷醇;
小麦和麦仙翁(分泌麦仙翁素)混作使小麦增
产;
藜和反枝苋的分泌物能刺激白羽扇豆的生长;
红车轴草能增加马铃薯的产量。
细胞内的次生物质作为甙元与糖结合形成糖甙 就不具有或显著降低其生物活性,使含有大量化感 次生物质的植物组织不至于受害。 许多次生物质都可以形成糖甙分子,如酚甙、 黄酮甙、蒽醌甙、强心甙、皂甙、香豆素甙、氰甙、 硫甙、生物碱甙和环烯醚萜甙等等。
高等植物的化感物质主要是酚类、类萜、含氮 化合物以及聚乙炔和香豆素等次生物质。
三、化感物质及其作用机制
化感作用是植物通过向环境释放化感物质而实现 的,因此,化感物质在认识和评价植物化感作用中占 据中心位置。
化感物质(allelochemical)亦称为克生物质、他 感化合物,有人对它下的定义是:生物体产生的所有 非营养性物质,能影响其它植物的生长、健康、行为 或群体关系。
年内生长一些一年生野草,随后较长时间(约 12 年)
一种一年生三芒草占优势,然后它又让位于草原丛生
草类Schizachyrium scoparius。野草阶段延续不长是由
于自毒,它们释放的莨菪亭、绿原酸、鞣酸和许多肉 桂酸与苯甲酸的酚衍生物降低了自身的生存能力;三 芒草对这些化感物质忍耐力较强;最后竞争生存的植 物对硝化作用的克制较烈。
发物质在某些干燥的气候下显得更为重要。
在一株或一群植物周围出现“白地”是常见的化 感现象——争夺生存空间。 人们早就观察到生态环境中存在一种植物抑制另一 种或多种植物生长的现象,如洋槐树抑制多种杂草的 生长,榆树可使栎树发育不良,栎树、白桦可排挤松
树,许多植物都不能生长在胡桃树荫下,薄荷属和艾
属植物分泌的挥发油阻碍豆科等植物幼苗的生长; 另一方面,某些植物对另一些植物则有相互促进 的作用。如皂荚与七里香、黄栌与鞑靼槭,它们在一 起生长时,植株高度会显著增加。
一、化感作用的概念
植物群生在自然环境中,既受到气象因子包
括温度、光照、水分、气体等的影响,也受到
生物因子如其它植物、昆虫与病原微生物、其
它动物的影响。
植物群生在一起,存在着相互作用 (interference),其中关系可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对环境生长因素(如水、肥、光)的竞争, 称为allelospoly——相互竞争或争夺;
种子保存
种子中(种皮或其它组织)存在的化感化 合物有防止种子被微生物腐蚀的功能,也是 引起深休眠的因素。靠化感化合物许多植物 的种子能在土壤中存活几十乃至上百年。许 多种子中存在的不饱和内酯和酚类化合物是 有效的抗微生物剂,酚类、类黄酮及其糖苷 和丹宁是抑制萌发的物质。
(二)高等植物与微生物的化感作用
麦强烈抑制田芥菜的生长等。
三是植物自毒作用。 作物化感作用一个显著的特 点就是种内产生的自毒作用,几乎每一个化感作物都 产生不同程度的自毒效应。
无论是小麦的活体植株还是残株的水溶物,都能
抑制自身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苜蓿活体和残株可
向土壤释放自毒物质,产生较为持久的毒性,影响后
续苜蓿的生长;生姜、高粱、绿豆和芦苇等都有自身
酚类由于分子结构中至少有一个苯羟基,因而在生 物体中容易作为甙元和糖配体结合形成糖甙分子。 另一方面苯羟基与碱或金属离子也容易形成盐,两 者都能增加酚类化感物质的水溶性。
许多酚类物质都和糖或硫酸根形成低活性的水溶 性酯类大分子存在于植物细胞的液泡中,当释放到环 境中才水解成活性的酚类化感物质,而且大多数酚类 分子会进一步氧化成活性更强的醌类化感物质。
萜类是第二大类化感物质。单萜和倍半萜多具 有挥发性,它们不仅具有昆虫引诱、忌避、信息传 递等效应,而且也能杀菌和抑制临近植物。灌木显 示的化感效应主要是由于挥发性的单萜和倍半萜引 起的。萜类内酯化合物的化感效应是显著的,许多 萜类内酯在水中的溶解度适中,既不易被雨水冲洗 消失,又能缓慢溶解释放而表现有效的化感作用浓 度。
远种植番茄和苜蓿,发现16米以内的植株全部死亡,以
外的则生长良好,且死亡线与黑胡桃根的分布源自文库一致.
1955年Bocle分离并鉴定其化学物质为胡桃醌.
1935年阿莫索娃观察到:在不通风的房内,一瓶中插盛
开的丁香,另一瓶中插盛开的铃兰,发现丁香花朵迅速萎
蔫,而若把丁香换为蔷薇则无变化.因此可看出某些花朵
温带杂草鸭舌草终年生长的根系释放到环境中 的酚酸和水溶性的糖甙黄酮化合物对许多作物的生 长产生克制,对豆科植物产生更严重的抑制作用;
我国南方重要杂草胜红蓟的水溶物和挥发物对
禾本科、十字花科、豆科、百合科等常见作物的种
子萌发和幼苗生长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
另外,作物也可抑制杂草生长,如白羽扇豆和
玉米的分泌物对藜和反枝苋有害,小麦、燕麦和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