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钢的回火转变.

合集下载

第七章钢的回火转变

第七章钢的回火转变

本章总结
1、回火转变过程的五个阶段; 2、回火后机械性能的变化; 3、合金元素对回火的影响(回火抗力和二次硬化); 4、回火脆化(低温和高温回火脆性);
本章习题
1、指出下列工件的淬火及回火温度,并说明其回火后获得的组织和大致的 硬度: ①45钢小轴(要求综合机械性能);②60钢弹簧;③T12钢锉 2、钢的调质处理和正火处理都获得索氏体组织,性能基本相同,在生产中 是否可以通用 ? 3、回火时残余奥氏体的分解是导致冲击韧性下降的根本原因 4、高速钢淬火后为什么要经560℃三次回火?能否改用一次较长时间的回火 5、低、中碳钢中的残余奥氏体分布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回火时残余奥氏体 的分解产物对韧性是有害的? 6、低碳M是否可以在淬火状态下使用? 7、相同温度下回火,含碳量相同的合金钢的硬度是否大于碳钢的硬度?为 什么? 8、等温淬火后的下贝氏体是否需要回火?
2.影响TE的因素 1)钢的成分 ①致脆元素:Mn、Cr、Ni、Si 致脆作用必须有P、Sn、Sb、As等杂质元素存在 ②促脆元素: P、Sn、Sb、As、S、B等 以存在致脆元素为前提 ③去脆元素:W、Mo、V、Ti 2)热处理制度 冷速和保温时间 3)组织状态—回火前组织(M、B、P)和奥氏体晶粒大小 3.TE的形成机理 1)平衡偏聚理论 元素偏聚晶界—晶界断裂强度 偏聚驱动力—溶质原子在晶内和晶界形成的畸变能之差
缺点:不能解释为什么钢中同时存在某些合金元素和杂质才会发生脆性 修正: ①二次偏聚理论; ②三元固溶体的平衡偏聚理论 2)非平衡偏聚理论 Fe3C析出,杂质元素在其周围富集—脆化 4.抑制TE的措施 ①在钢中加入适量的Mo、W等元素; ②减少钢中的杂质含量,特别是锑、磷、锡等; ③以铝脱氧或加入钒、钛等元素,以获得细小的奥氏体晶粒; ④高温回火后快冷: ⑤采用亚温淬火

钢的回火转变.pptx

钢的回火转变.pptx

Si—可有效提高钢回火抗力








-




,增加了它
第9页/共24页
的稳定


2.合金元素对AR转变的影响
1)ARB、 ARP 、AR M
二次淬火—当AR在B和P之间的A稳定区域保持,AR不发生分解,在随 后冷
却转变为M。
2)回火时的二次淬火和稳定化、催化现象
催化—回火时二次淬火的Ms’Ms产生的二次M的量较多
高碳钢中回火马氏体与下贝氏体的区别
第7页/共24页
从显微组织的形态和分布来看,下贝氏体与高碳钢回火马氏体很 相似,
都是暗黑色针状,各个针状物之间都有一定的交角,而它们的区别是 :
1)高碳钢的回火马氏体表面浮凸呈N字形,下贝氏体的表面浮凸是不 平行
的,相交成“v”形或“Λ”形;
2)高碳钢回火马氏体中存在位错与孪晶,下贝氏体中铁素体也有位 错缠结
片状M形成—产生显微裂纹
回火--应力消除和在裂纹中析出碳化物--部分显微裂纹
自动焊合
第15页/共24页
三、中碳钢回火时机械性能的变化 1.T250℃ T--、塑性不变、HRC 2.200~300℃ T--HRC 3. 300℃ 与低碳钢相似,韧性、强度 弹簧钢:淬火+中温回火
第16页/共24页
§7-3 回火脆化现象
缺点:不能解释为什么钢中同时存在某些合金元素和杂质才会发生脆 性
修正: ①二次偏聚理论; ②三元固溶体的平衡偏聚理论
2)非平衡偏聚理论
Fe3C析出,杂质元素在其周围富集—脆化 4.抑制TE的措施
①在钢中加入适量的Mo、W等元素;

第七章 回火转变

第七章 回火转变

粒状
回火索氏体
低温回火组织及应用
淬火马氏体 回火马氏体
刀具
中温回火组织及应用
弹簧 回火屈氏体
热锻模 屈氏体
高温回火组织及应用
回火索氏体 凸轮轴
索氏体 变速箱
§6-2 合金元素对回火转变的影响
合金元素对钢回火时组织转变的影响表现在: 1.延缓钢的软化,回火抗力提高; 2.引起二次硬化现象; 3.影响钢的回火脆性。
转变初期析出的亚稳碳化物极为细小,不易分辨, 而χ碳化物与θ碳化物长大成为片状。
(2) 碳化物转变方式 原位转变(原位析出、就地形核)
——在原碳化物的基础上、(原碳化物)发生成 分、点阵改组,新、旧相具有相同析出位置与惯 习面。如χ→θ的转变。
独立转变(离位析出、单独形核) ——原碳化物溶解,新碳化物在其它位置重新形 核、长大,使马氏体中含碳量降低,为维持平衡, 细小的旧相溶解。
温度等对马氏体分解的影响
在温度一定时,随回火时间延长,开始分 解速度较快,逐渐减慢趋于稳定,回火温度越 高,α相的含碳量越低。
4)不同含碳量的钢在 <150℃ 回火时, —— C%下降较快, >150℃ 回火时, ——α´ 的固溶碳量仅 与回火温度有关,而与 原M的含碳量无关。
① 回火T↑,回火t↑ ,M的分解加剧; ——M中C%↓,正方度↓;
在原马氏体内或晶界上析出渗碳体。α相仍保持 原M的形态。
2.片状马氏体 ε碳化物溶解,形成χ碳化物 (化物χ—仍F与e5基C2体)保,持χ共碳格化关物系再。转渗变碳成体渗与碳基体体。无χ碳共 格关系。α相中的孪晶亚结构消失。
这一阶段转变完成后, 钢的组织由饱和的针状α 相和细小粒状的渗碳体组成,这种组织称为回火 屈氏体。回火屈氏体仍保持原马氏体的形态,但 模糊不清。

钢中的回火转变之马氏体的分解课件

钢中的回火转变之马氏体的分解课件
马氏体是钢在冷却过程中,当温度低 于某一特定点时,奥氏体转变成的一 种晶体结构,其晶体结构与奥氏体不 同,呈现出特定的晶体学特征。
马氏体的结构特点
总结词
马氏体的结构特点是具有高密度位错和孪晶,这些结构特征使得马氏体具有较 高的硬度和强度。
详细描述
马氏体的晶体结构中,存在大量的位错和孪晶,这些结构缺陷使得马氏体具有 较高的硬度和强度。同时,马氏体的碳原子在晶体结构中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排 列,使得马氏体具有较好的耐磨性和耐腐蚀性。
研究背景和意义
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对钢的性能要 求越来越高,马氏体分解的研究对于 提高钢的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关于马氏体分解的研究尚不够 深入,因此开展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 理论和实践意义。
02
马氏体的基本特性
马氏体的定义
总结词
马氏体是钢在冷却过程中形成的具有 特定晶体结构的相变产物。
详细描述
合金元素
合金元素对回火转变的影响也很大。 一些合金元素可以改变原子扩散速 度和马氏体的稳定性,从而影响回 火转变的过程和结果。
04
马氏体的分解过程
马氏体分解的定义
马氏体分解是指钢在回火过程中,马氏体结构发生改变的 现象。
马氏体分解是钢回火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它决定了钢 的力学性能和显微组织。
马氏体分解的原理
马氏体分解过程中伴随着晶体 结构和化学成分的变化,这些
变化会影响钢的性能。
通过控制回火工艺,可以实现 对钢的性能的精细调控,以满
足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
研究展望
01
深入探究马氏体分解的 微观机制和晶体学原理, 为钢的性能优化提供理 论支持。
02
开展新型钢种的开发和 研究,拓展其在航空航 天、汽车、能源等领域 的应用。

钢的回火转变知识点总结

钢的回火转变知识点总结

抑制回火脆性。
8.哪些机械性能产生变化?
(1)硬度。 (2)强度和韧性。
9.回火脆性
[例题]将共析钢加热至 780℃,经保温后,请回答:
第2页共3页
(1)若以图示的 V1、V2、V3、V4、V5 和 V6 的速度进行冷却,各得到什么组织? (2)如将 V1 冷却后的钢重新加热至 530℃,经保温后冷却又将得到什么组织?力学性 能有何变化?
①离位析出;原位析出。(本质:扩散)
回火第三阶段 (250-400℃)
碳化物的转变
②一般规律:随温度升高,碳化物由亚稳态向稳态 转变。
③随时间的延长,碳化物转变温度逐渐降低。
回火第四阶段 渗碳体的聚集长大 亚结构全部消失。
(400℃以上) 和α相回复、再结晶
第1页共3页
4.回火的目的
稳定组织,减小或消除淬火应力,提高钢的塑韧性,获得强度、硬度和塑性、韧性的适
具有强度、塑性和 韧性都较好的综 合机械性能。
中碳结构钢和低合金结 构钢(发动机曲轴、连杆、 连杆螺栓、汽车半轴、机 床主轴、齿轮)
6.回火时间
一般不超过 2h。
7.回火后的冷却 (1)一般采用空冷,防止重新产生内应力和变形、开裂。
(2)对于具有第二类回火脆性的某些合金钢工件,高温回火后应进行油冷或水冷,以
马氏体的分解
钢降低较缓。 ③回火时间对马氏体中含碳量影响较小,初期下降
很快,随后趋于平缓。
④较低温时,二相式分解(两种正方度的马氏体);
较高温时,连续式分解(一种正方度的马氏体)。
回火第二阶段 (200-300℃)
残余奥氏体的转变
①随回火温度的升高,残余奥氏体的数量逐渐减少。 ②残余奥氏体和过冷奥氏体无本质区别,只是两者 所处的物理状态不同,使转变速度有所差异。

第七章 钢的回火转变

第七章 钢的回火转变

等轴F的形成
①再结晶;②晶粒长大的结果
淬火内应力的消除—第一、第二、第三类内应力
高碳钢中回火马氏体与下贝氏体的区别
从显微组织的形态和分布来看,下贝氏体与高碳钢回火马氏体很相似, 都是暗黑色针状,各个针状物之间都有一定的交角,而它们的区别是 :
1)高碳钢的回火马氏体表面浮凸呈N字形,下贝氏体的表面浮凸是不平行 的,相交成“v”形或“Λ”形; 2)高碳钢回火马氏体中存在位错与孪晶,下贝氏体中铁素体也有位错缠结 存在,但没有孪晶结构存在; 3)下贝氏体中碳化物的分布与高碳钢回火马氏体中碳化物的分布明显不 同,前者沿着与贝氏体长轴呈50~60倾斜的直线规律排列,与相间析出相 似,而后者在相中均匀分布; 4)在高碳钢中回火马氏体的韧性低于同强度下贝氏体的韧性。
2.合金元素对AR转变的影响 1)ARB、 ARP 、AR M 二次淬火—当AR在B和P之间的A稳定区域保持,AR不发生分解,在随后冷 却转变为M。 2)回火时的二次淬火和稳定化、催化现象 催化—回火时二次淬火的Ms’Ms产生的二次M的量较多 稳定化—回火时二次淬火的Ms’Ms 产生的二次M的量较少 二次淬火M 脆性--必须再进行回火 3.合金元素对碳化物聚集长大的影响 合金碳化物的聚集长大:小颗粒碳化物的溶解,碳和合金元素扩散到大颗粒
Fe5C2 单斜晶系 /-碳化物与-碳化物的惯习面不同 -碳化物不是由/-碳化物转变而来
单独形核并长大 离位析出 -碳化物 {112} 从-碳化物直接转变而来—就地形核(原位析出)
{110} 重新形核长大 变化趋势:由具有一定饱和度的相与其有共格联系的-碳化物的混合组织, 转变为相与其无共格联系的-碳化物的混合组织。 转变后的组织—回火屈氏体 注:①在碳浓度<0.4%的马氏体回火时, 不形成-碳化物; ②在碳浓度<0.2%的马氏体回火时, 不析出-碳化物,而是直接形成-碳 化物。

金属学原理与热处理 第七章

金属学原理与热处理  第七章
学习要求: 一、钢的热处理原理
1. 掌握等温转变曲线和连续冷却转变曲线 2.掌握碳钢在加热和冷却时的组织转变过程
和转变产物的性能 3.掌握合金的时效和调幅分解过程 二、热处理工艺 掌握退火、正火、淬火和回火工艺的目的、
温度和冷却方式,正确制定工艺
第七章钢在加热和冷却时的转变
§7.1 概述 §7.2 钢在加热时的转变 §7.3 钢的过冷奥氏体转变曲线
入γ的终了温度 Arcm---冷却时γ开始析出二次渗
碳体的开始温度
推荐钢号
40Cr 45﹟钢 GCr6 GCr15 65Mn 60Si2Mn
T8A T10A 9SiCr CrWMn 5CrMnMo
典型零件用钢的化学成分及临界温度
C 0.37~0.45 0.42~0.50 1.05~1.15 0.95~1.05 0.57~0.65 0.62~0.70 0.75~0.84 0.95~1.04 0.85~0.95 0.90~1.05 0.50~0.60
改变钢的临界点,从而改变过热度 本身扩散系数低,均匀化过程显著减缓。
奥氏体形成速度的因素
加热温度 原始组织 化学成分
扩散速度,相变驱动力 形核位置,碳扩散距离
碳,合金元素
§7.2 钢在加热时的转变
奥氏体晶粒度:奥氏体晶粒的大小。
1-4级:粗晶 5-8级:细晶
§7.2 钢在加热时的转变
起始晶粒度 实际晶粒度
概述
概述
热处理作用(P177):
1. 改变钢的内部组织、结构,以改善其性能,延长零件 使用寿命;
2. 消除铸造、锻压、焊接等热加工工艺造成的各种缺陷, 细化晶粒,消除偏析,降低内应力,使钢的组织和性能 更加均匀。
3. 预备热处理可以可以为后序加工及最终热处理作好 组织准备。

材料热处理第7章钢的回火转变

材料热处理第7章钢的回火转变
特征:
低碳钢的Ms点较高,淬火时发生自回火。
在淬火形成马氏体的过程中,除了可能发生碳原子向位错的偏聚外,在最先形成
的马氏体中还可能发生自回火,析出碳化物。钢的Ms点愈高,淬火冷却速度愈慢, 则自回火析出的碳化物就愈多。
回火温度较低不析出碳化物,高于200℃的回火析出碳化物。 淬火后在100~200℃之间回火时,低碳板条状马氏体不析出碳化物,C原子仍然 偏聚在位错线附近,这是由于C原子偏聚的能量状态低于析出碳化物的能量状态。 当回火温度高于200℃时,才有可能通过单相分解析出碳化物,使α基体中的碳含 量降低。
560 ℃ 如Ta= 250℃
等温 停留
二次淬火现象产生的原因:
a. C 、N原子气团作用。
一定温度 (如560℃)保温,破坏了柯氏气团,C、N原子将从位错逸出而使
原子气团“蒸发”,从而减小相变阻力,起到催化(反稳定化)作用。
b. 碳化物的析出提高了残余奥氏体的Ms点。
碳化物析出使其碳含量和合金元素含量下降。
马氏体分解(回火第一阶段转变)
总结:
随着回火温度↑——→不断析出过饱和碳——→马氏体的 碳含量↓ ——→立方马氏体+ε碳化物
淬火+低温回火
回火M B下组织相似
不同碳含量马 氏体回火时碳 浓度的变化
(三) 残余奥氏体转变(200~300℃)
残余奥氏体转变
1)残余奥氏体向珠光体及贝氏体的转变
2)残余奥氏体向马氏体的转变
a. 马氏体的双相分解
温度: 回火温度在125~150℃以下; 特征:
C0
碳化物
C1
碳化物
随着碳化物的析出,出现两种正方度不同的α相:
具有高正方度的保持原始碳含量的未分解的M; 具有低正方度的碳已部分析出的M。

第七章钢的回火转变

第七章钢的回火转变
精品文档
• 温度对马氏体的分解起决定作用。马氏 体的含碳量随回火温度的变化规律如图958所示。马氏体的含碳量随回火温度升 高不断(bùduàn)降低,高碳钢的马氏体含碳量 降低较快。
精品文档
• 回火时间对马氏体中含碳量影响较小。当回火温度高 于150℃后,在一定温度下,随回火时间延长,在开 始1-2h内,过饱和碳从马氏体中析出很快,然后逐渐 减慢,随后再延长时间,马氏体中含碳量变化(biànhuà)不 大。因此钢的回火保温时间常在2h左右。
• 淬火钢中内应力很大,淬火钢件必须立即回火,以 消除或减少内应力,防止变形或开裂,并获得稳 定的组织和所需的性能。
精品文档
• 为了保证淬火钢回火获得所需的组织 和性能,必须研究淬火钢在回火过程 中的组织转变,探讨回火钢性能和组 织形态之关系,并为正确制订回火工 艺(gōngyì)(温度、时间等)提供理论依据。
• 碳钢中比E碳化物稳定的碳化物有两种: 一种是x-碳化物,化学式是Fe5C2,具有 (jùyǒu)单斜晶格;另一种是更稳定的渗碳体 ( Fe3C)。
精品文档
• 碳化物的转变主要取决于回火温度,也 与回火时间有关。图9-63表示(biǎoshì)回火温 度和回火时间对淬火钢中碳化物变化的 影响。由图可见,随着回火时间的延长 ,发生碳化物转变的温度降低。回火温 度升高,达到相同效果所需时间减少。
精品文档
• 淬火钢在500—650℃回火得到的回复或 再结晶了的铁素体和粗粒状渗碳体的机 械混合物叫做(jiàozuò)回火索氏体。在光学显 微镜下能分辨出颗粒状渗碳体(图9-69), 在电子显微镜下可看到渗碳体颗粒明显 粗化(图9-70)。
• 淬火高碳钢在200-300℃回火时, 残留奥氏体分解为a相和E碳化物组 成的机械混合物,称为回火马氏体 或下贝氏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响较弱,主要取决于含碳量
Si—可有效提高钢回火抗力 原因:硅能溶解到-碳化物中,增加了它的稳定性,
使其保持到更高温度才溶解--推迟了渗碳体的析出
过程,因而只有在更高的回火温度才开始软化。
2.合金元素对AR转变的影响 1)ARB、 ARP 、AR M 二次淬火—当AR在B和P之间的A稳定区域保持,AR不发生分解,在随后冷 却转变为M。 2)回火时的二次淬火和稳定化、催化现象 催化—回火时二次淬火的Ms’Ms产生的二次M的量较多 稳定化—回火时二次淬火的Ms’Ms 产生的二次M的量较少 二次淬火M 脆性--必须再进行回火 3.合金元素对碳化物聚集长大的影响 合金碳化物的聚集长大:小颗粒碳化物的溶解,碳和合金元素扩散到大颗粒 碳化物中去的方式进行 随T--碳化物中的合金元素浓度变化 碳化物形成元素从Fcem 非碳化物形成元素从cem中扩散出来 1)碳化物形成元素的加入—阻碍Fe3C的聚集长大 ①合金渗碳体稳定,减慢溶解; ②与碳亲和力强—C在相中的扩散激活能--阻碍C扩散
位置:①位错线附近的间隙位置;②在孪晶面形成富C聚集区域。
1.低碳M:高密度位错 室温附近C、N原子有一定扩散能力
2.片状M:孪晶
C在一定晶面聚集 (100) 强度、硬度
二、马氏体分解/过渡碳化物的析出—回火第一阶段(100~200℃) 回火温度、回火时间富C区的碳原子有序化析出碳化物 高C马氏体:M内过饱和碳原子脱溶析出-碳化物 密排六方 Fe2.4C 与母相共格 低碳钢不大可能沉淀-碳化物–时效阶段末期M仍具有体心正方性 -碳化物 Fe2C 回火马氏体:高碳钢在此温度范围回火时,M分解后形成的低碳相和弥散 /-碳化物组成的复相组织。
Co、Cr、Mo、W、V--铁再结晶温度 Si延缓中碳钢回火时回复(位错密度)和再结晶 过程(相晶粒长大)
总结:①300℃ 除硅外所有合金元素对钢的回火
稳定性影响不大,; ②300℃ 所有合金元素特别是碳化物形成元素,能
强烈阻碍碳化物的聚集长大以及延缓钢的回复和再结
晶—回火抗力 二、合金元素对cem类型变化的影响及二次硬化现象 强碳化物形成元素:Cr、Mo、W、V、Ti、Nb 500℃ 碳化物类型变化:渗碳体特殊合金碳化物(极细小弥散) 形成途径:①原位析出;②离位析出 特殊合金碳化物与母相共格—回火钢硬度
2)非碳化物形成元素的加入—Si 固溶于-碳化物,不溶于Fe3C 强烈阻碍
Fe3C聚集长大 原因:Fe3C长大—排Si--Fe3C 周围形成高硅墙—阻碍 C原子向Fe3C 内扩散 Fe3C颗粒的长大取决于Si的扩散 (思考)相同温度下回火,含碳量相同的合金钢的 硬度大于碳钢的硬度?
4.合金元素对钢回火时回复和再结晶的影响
§7-1 淬火碳钢回火时的组织变化
淬火后为什么及时回火?
淬火组织的高度不稳定性:①马氏体中的碳是过饱和的;②马氏体有很高 的应变能和界面能;③与马氏体并存的还有一定量的AR 转变驱动力—M和AR的不稳定状态与平衡状态的自由能差 动力学条件—原子活动能力回火加热 一、马氏体中碳原子的偏聚—时效阶段(100℃以下) 碳原子的偏聚和聚集
在回火过程中随回火温度的升高钢抵抗硬度下降的能力
相同温度回火,硬度下降少的称为回火抗力好。 1.合金元素对低温(250℃)回火组织变化的影响 低碳钢:对碳的聚状态影响不大 中高碳钢—析出过渡碳化物(-碳化物),除Si外, 合金元素对-碳化物的析出无影响 合金元素对低、中、高碳钢低温回火后的强硬度影
五、α相状态变化及碳化物聚集长大—回火第四阶段(400℃) 驱动力—表面能的减小 胶态平衡理论 高温长时回火:组织为等轴铁素体基体中分布的较粗的球状碳化物 回复:①低碳条状M—内部位错胞、位错线逐渐消失—位错密度,剩下的 位错—位错网络--相晶粒被分割成许多亚晶粒—回复后仍保持条状; ②孪晶M:位错胞和位错线将取代孪晶,后面的过程同板条M 等轴F的形成 ①再结晶;②晶粒长大的结果 淬火内应力的消除—第一、第二、第三类内应力
三、残余奥氏体的分解—回火第二阶段(200~300℃) 分解产物:-碳化物(Fe3C)+F 粒状—对韧性有害 四、碳化物析出与转变—回火第三阶段(200~400℃) /-碳化物-碳化物-碳化物 Fe5C2 单斜晶系 /-碳化物与-碳化物的惯习面不同 -碳化物不是由/-碳化物转变而来 单独形核并长大 离位析出 -碳化物 {112} 从-碳化物直接转变而来—就地形核(原位析出) {110} 重新形核长大 变化趋势:由具有一定饱和度的相与其有共格联系的-碳化物的混合组织, 转变为相与其无共格联系的-碳化物的混合组织。 转变后的组织—回火屈氏体 注:①在碳浓度<0.4%的马氏体回火时, 不形成-碳化物; ②在碳浓度<0.2%的马氏体回火时, 不析出-碳化物,而是直接形成-碳 化物。
3)下贝氏体中碳化物的分布与高碳钢回火马氏体中碳化物的分布明显不
同,前者沿着与贝氏体长轴呈50~60倾斜的直线规律排列,与相间析出相 似,而后者在相中均匀分布;
4)在高碳钢中回火马氏体的韧性低于同强度下贝氏体的韧性。
§7-2 合金元素对回火转变的影响
影响:①延缓钢的软化,提高钢的回火抗力;②引起二次硬化现象; ③影响钢的回火脆性。 一、提高钢的回火抗力(回火稳定性)
高碳钢中回火马氏体与下贝氏体的区别
从显微组织的形态和分布来看,下贝氏体与高碳钢回火马氏体很相似,
都是暗黑色针状,各个针状物之间都有一定的交角,而它们的区别是 :
1)高碳钢的回火马氏体表面浮凸呈N字形,下贝氏体的表面浮凸是不平行
的,相交成“v”形或“Λ ”形;
2)高碳钢回火马氏体中存在位错与孪晶,下贝氏体中铁素体也有位错缠结 存在,但没有孪晶结构存在;
第七章 回火转变与钢的回火
概述
1.定义:将淬火后的钢在A1以下温度加热、保温并以适当速度冷却。 低温(150~250℃)、中温(350~500℃)、高温(500℃) 2.基本目的 ①提高淬火钢的塑韧性,降低脆性;②降低或消除淬火引起的残余内应力;
3.研究内容
①淬火钢在回火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 ②回火参数对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③研制新合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