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的热处理——钢的回火转变

合集下载

t10钢的热处理工艺,加热温度,冷却方式

t10钢的热处理工艺,加热温度,冷却方式

T10钢的热处理工艺通常包括正火、淬火和回火三个步骤。

1. 正火处理:加热T10钢到适当的温度(比如850~880℃),保温一段时间后(比如1~2小时),然后以适当的速度冷却。

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控制相变的热力学和动力学来改变奥氏体向珠光体转变的模式,从传统的片层转变机制改变为“离异共析”的转变形式。

正火处理可以提高T10钢的硬度和强度,同时也会增强其耐磨性能。

2. 淬火处理:将正火后的T10钢加热到适当的温度(比如780~820℃),然后迅速冷却。

淬火介质通常选择水、油或空气。

淬火处理是T10钢热处理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步,它可以使材料获得高硬度和强度。

3. 回火处理:在淬火处理后进行,加热T10钢到适当的温度(比如150~250℃),保温一段时间(比如1~2小时),然后冷却。

回火处理是为了调整淬火处理后的硬度,使材料获得更好的韧性和韧度。

总的来说,T10钢的热处理工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精确控制加热温度、冷却速度和保温时间等参数,以获得理想的材料性能。

淬火钢回火时组织转变介绍

淬火钢回火时组织转变介绍

淬火钢回火时组织转变介绍淬火钢回火是一种常见的热处理工艺,通过控制加热和冷却过程中的温度和时间,可以改善淬火后的钢材组织和性能。

淬火后的钢材通常具有硬度高、脆性大等特点,回火处理可以使其获得一定的韧性和塑性,提高其综合性能。

淬火钢回火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加热淬火后的钢材到一定温度,然后进行恒温保温一段时间,最后再进行冷却。

在这个过程中,钢材的组织会发生转变,主要表现为马氏体分解、析出出现和晶粒长大。

以下将详细介绍这些组织转变的过程。

淬火后的钢材主要为马氏体,而马氏体是一种脆性组织,回火时需要改变其组织形态。

在回火过程中,钢材受热到一定温度,马氏体开始分解成为一种较为稳定的组织形态,称为回火组织。

回火组织主要由贝氏体、残余奥氏体和回火渗碳体组成。

其中,贝氏体是一种具有韧性和塑性的组织,可以提高钢材的韧性。

残余奥氏体主要是未完全转变的马氏体,其含有适量的碳和合金元素,也具有一定的韧性和塑性。

回火渗碳体是在回火温度下,一部分由马氏体转变而来,富含碳元素,具有一定的韧性。

在回火过程中,马氏体析出出现也是重要的组织转变现象。

大部分马氏体靠较高的回火温度和长时间的回火使其尽量析出出现,以增加钢材的韧性。

马氏体析出的主要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基于长时间回火,由于较高温度使马氏体逐渐转变为贝氏体和残余奥氏体,从而使马氏体开始析出出现;另一种是基于高回火温度和短时间回火,使马氏体内部的残余奥氏体转变为贝氏体,从而使马氏体开始析出出现。

无论是哪种方式,都可以通过在适当的时间和温度下进行回火处理来增加马氏体的析出出现,提高钢材的韧性。

晶粒长大是淬火钢回火过程中的另一种组织转变。

在淬火过程中,钢材的晶粒会因快速冷却而变小,而小晶粒往往与碳化物结合更紧密,导致材料更加脆性。

回火时,由于较高的温度和较长的时间,晶粒开始重新长大,形成较大的晶粒。

较大的晶粒可以形成多个晶界,使得材料更加具有韧性。

总结起来,淬火钢回火时组织转变主要包括马氏体分解、马氏体析出出现和晶粒长大。

碳钢淬火回火过程

碳钢淬火回火过程

碳钢淬火回火过程
碳钢淬火过程
1.加热:
-钢件首先被加热到高于其临界温度(Ac3或Ac1),使原始组织完全奥氏体化。

对于大多数碳钢而言,这个温度通常在700℃至900℃之间,具体取决于材料的碳含量和其他合金元素。

2.保温:
-在达到奥氏体化温度后,钢件会在炉内保持一段时间以确保整个截面都均匀地转变为奥氏体组织。

3.快速冷却:
-随后迅速将钢件移出加热炉,并放入一种冷却介质中进行淬火,如水、油、盐浴或者空气,以获得马氏体组织。

马氏体是一种高硬度但脆性的组织形态。

碳钢回火过程
4.再加热:
-经过淬火后的钢件,为了降低其内部应力和改善机械性能,需要再次加热到一个低于临界温度的特定回火温度。

5.回火保温:
-回火温度的选择依据所需的最终性能,可以分为低温回火(约150-250℃)、中温回火(约300-500℃)以及高温回火(大于500℃)。

在选定的温度下保持一段时间,让内部组织发生转变。

6.缓慢冷却:
-回火结束后,钢件通常在空气中自然冷却,或者根据需要采用缓冷的方式,而不是像淬火那样急剧冷却。

钢的热处理

钢的热处理

退火:P+F 正火:S+F 淬火高温回火:回火S 淬火低温回火:回火M,强度增加,塑性降低,1热处理:将固态金属或合金在一定介质中加热、保温和冷却,以改变材料整体或表面组织,从而获得所需性能的工艺过程。

热处理工艺中有三大基本要素:加热、保温、冷却。

2根据加热、冷却方式的不同及组织、性能变化特点的不同,热处理可分为下列几类:普通热处理其它热处理表面热处理。

按照热处理在零件生产过程中的位置和作用不同,热处理工艺还可分为:预备热处理最终热处理3亚共析钢,过共析钢,共析钢的奥氏体化:亚共析钢与过共析钢的珠光体加热转变为奥氏体过程与共析钢转变过程是一样的,即在Ac1温度以上加热无论亚共析钢或是过共析钢中的P 均要转变为A。

不同的是还有亚共析钢的F的转变与过共析钢的Fe3CⅡ的溶解。

更重要是F 的完全转变要在Ac3以上,Fe3CⅡ的完全溶解要在温度Accm以上。

即亚共析钢加热后组织全为奥氏体需在Ac3以上,对过共析钢要在Accm以上。

4奥氏体:奥氏体是C在γ-Fe中的固溶体, C原子在γ-Fe中处于由Fe原子组成的八面体间隙中心位置。

奥氏体转变的驱动力及形成步骤:相变释放的自由能和系统内能量起伏。

形核,晶粒长大,参与碳化物溶解,成分均匀化。

奥氏体有两种形成机理:扩散方式和非扩散方式。

奥氏体的形成过程符合相变的普遍规律,包括形核和长大两个过程5为何A晶核优先在F与Fe3C相界产生?F和Fe3C界面两边的C浓度差最大,有利于为A 晶核的形成创造浓度起伏条件。

F和Fe3C界面上原子排列较不规则,有利于提供A形核所需的结构起伏和能量起伏条件。

F和Fe3C界面本来已经存在,在此界面形核时只是将原有界面变为新界面,总的界面能变化较小6影响奥氏体转变速度的因素: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加热速度原始组织钢的碳含量合金元素。

影响奥氏体晶粒度的因素: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加热速度钢的化学成分(碳含量、合金元素)冶炼方法的影响原始组织的影响孕育期:由于形成奥氏体需要原子的扩散,而扩散需要一定的时间,故P在保温一段时间后才开始形成A晶核,这段时间称为“孕育期”。

钢的热处理方法

钢的热处理方法

钢的热处理方法钢是一种重要的金属材料,在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

为了提高钢的性能和使用寿命,需要对钢进行热处理。

热处理是指通过控制钢材的加热和冷却过程,使钢材的组织和性能发生变化,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钢的热处理方法。

第一种热处理方法是退火。

退火是将钢材加热到一定温度,保持一定时间后,缓慢冷却的过程。

退火可以消除钢材中的应力,改善钢材的塑性和韧性,提高加工性能。

退火分为全退火和局部退火两种。

全退火是将整个钢材进行退火处理,局部退火是只对钢材的某一部分进行退火处理。

退火的温度和时间需要根据钢材的成分和要求来确定。

第二种热处理方法是淬火。

淬火是将钢材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上,然后迅速冷却的过程。

淬火可以使钢材的组织转变为马氏体组织,从而提高钢材的硬度和强度。

淬火的冷却介质可以是水、油或气体,不同的冷却介质会对钢材的硬度和组织产生影响。

淬火后的钢材通常需要进行回火处理,以提高其韧性和减少内应力。

第三种热处理方法是正火。

正火是将钢材加热到临界温度,然后在空气中冷却的过程。

正火可以使钢材的组织转变为珠光体组织,从而提高钢材的韧性和塑性。

正火的温度和时间需要根据钢材的成分和要求来确定,通常需要多次进行正火处理。

第四种热处理方法是回火。

回火是将淬火后的钢材加热到一定温度,保持一定时间后,缓慢冷却的过程。

回火可以降低钢材的硬度和脆性,提高其韧性和塑性。

回火的温度和时间需要根据钢材的成分和要求来确定,通常需要多次进行回火处理。

第五种热处理方法是表面处理。

表面处理是通过加热和冷却的方式改变钢材表面的组织和性能。

常见的表面处理方法包括渗碳、氮化、镀层等。

渗碳是将钢材加热到高温,使其表面吸收碳元素,从而提高表面的硬度和耐磨性。

氮化是将钢材加热到高温,使其表面吸收氮元素,从而提高表面的硬度和耐腐蚀性。

镀层是将钢材表面涂覆上一层金属或非金属材料,以改变其表面的性质和外观。

以上是几种常见的钢的热处理方法。

钢的回火转变.pptx

钢的回火转变.pptx

Si—可有效提高钢回火抗力








-




,增加了它
第9页/共24页
的稳定


2.合金元素对AR转变的影响
1)ARB、 ARP 、AR M
二次淬火—当AR在B和P之间的A稳定区域保持,AR不发生分解,在随 后冷
却转变为M。
2)回火时的二次淬火和稳定化、催化现象
催化—回火时二次淬火的Ms’Ms产生的二次M的量较多
高碳钢中回火马氏体与下贝氏体的区别
第7页/共24页
从显微组织的形态和分布来看,下贝氏体与高碳钢回火马氏体很 相似,
都是暗黑色针状,各个针状物之间都有一定的交角,而它们的区别是 :
1)高碳钢的回火马氏体表面浮凸呈N字形,下贝氏体的表面浮凸是不 平行
的,相交成“v”形或“Λ”形;
2)高碳钢回火马氏体中存在位错与孪晶,下贝氏体中铁素体也有位 错缠结
片状M形成—产生显微裂纹
回火--应力消除和在裂纹中析出碳化物--部分显微裂纹
自动焊合
第15页/共24页
三、中碳钢回火时机械性能的变化 1.T250℃ T--、塑性不变、HRC 2.200~300℃ T--HRC 3. 300℃ 与低碳钢相似,韧性、强度 弹簧钢:淬火+中温回火
第16页/共24页
§7-3 回火脆化现象
缺点:不能解释为什么钢中同时存在某些合金元素和杂质才会发生脆 性
修正: ①二次偏聚理论; ②三元固溶体的平衡偏聚理论
2)非平衡偏聚理论
Fe3C析出,杂质元素在其周围富集—脆化 4.抑制TE的措施
①在钢中加入适量的Mo、W等元素;

钢中的回火转变之马氏体的分解课件

钢中的回火转变之马氏体的分解课件
马氏体是钢在冷却过程中,当温度低 于某一特定点时,奥氏体转变成的一 种晶体结构,其晶体结构与奥氏体不 同,呈现出特定的晶体学特征。
马氏体的结构特点
总结词
马氏体的结构特点是具有高密度位错和孪晶,这些结构特征使得马氏体具有较 高的硬度和强度。
详细描述
马氏体的晶体结构中,存在大量的位错和孪晶,这些结构缺陷使得马氏体具有 较高的硬度和强度。同时,马氏体的碳原子在晶体结构中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排 列,使得马氏体具有较好的耐磨性和耐腐蚀性。
研究背景和意义
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对钢的性能要 求越来越高,马氏体分解的研究对于 提高钢的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关于马氏体分解的研究尚不够 深入,因此开展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 理论和实践意义。
02
马氏体的基本特性
马氏体的定义
总结词
马氏体是钢在冷却过程中形成的具有 特定晶体结构的相变产物。
详细描述
合金元素
合金元素对回火转变的影响也很大。 一些合金元素可以改变原子扩散速 度和马氏体的稳定性,从而影响回 火转变的过程和结果。
04
马氏体的分解过程
马氏体分解的定义
马氏体分解是指钢在回火过程中,马氏体结构发生改变的 现象。
马氏体分解是钢回火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它决定了钢 的力学性能和显微组织。
马氏体分解的原理
马氏体分解过程中伴随着晶体 结构和化学成分的变化,这些
变化会影响钢的性能。
通过控制回火工艺,可以实现 对钢的性能的精细调控,以满
足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
研究展望
01
深入探究马氏体分解的 微观机制和晶体学原理, 为钢的性能优化提供理 论支持。
02
开展新型钢种的开发和 研究,拓展其在航空航 天、汽车、能源等领域 的应用。

钢的回火转变知识点总结

钢的回火转变知识点总结

抑制回火脆性。
8.哪些机械性能产生变化?
(1)硬度。 (2)强度和韧性。
9.回火脆性
[例题]将共析钢加热至 780℃,经保温后,请回答:
第2页共3页
(1)若以图示的 V1、V2、V3、V4、V5 和 V6 的速度进行冷却,各得到什么组织? (2)如将 V1 冷却后的钢重新加热至 530℃,经保温后冷却又将得到什么组织?力学性 能有何变化?
①离位析出;原位析出。(本质:扩散)
回火第三阶段 (250-400℃)
碳化物的转变
②一般规律:随温度升高,碳化物由亚稳态向稳态 转变。
③随时间的延长,碳化物转变温度逐渐降低。
回火第四阶段 渗碳体的聚集长大 亚结构全部消失。
(400℃以上) 和α相回复、再结晶
第1页共3页
4.回火的目的
稳定组织,减小或消除淬火应力,提高钢的塑韧性,获得强度、硬度和塑性、韧性的适
具有强度、塑性和 韧性都较好的综 合机械性能。
中碳结构钢和低合金结 构钢(发动机曲轴、连杆、 连杆螺栓、汽车半轴、机 床主轴、齿轮)
6.回火时间
一般不超过 2h。
7.回火后的冷却 (1)一般采用空冷,防止重新产生内应力和变形、开裂。
(2)对于具有第二类回火脆性的某些合金钢工件,高温回火后应进行油冷或水冷,以
马氏体的分解
钢降低较缓。 ③回火时间对马氏体中含碳量影响较小,初期下降
很快,随后趋于平缓。
④较低温时,二相式分解(两种正方度的马氏体);
较高温时,连续式分解(一种正方度的马氏体)。
回火第二阶段 (200-300℃)
残余奥氏体的转变
①随回火温度的升高,残余奥氏体的数量逐渐减少。 ②残余奥氏体和过冷奥氏体无本质区别,只是两者 所处的物理状态不同,使转变速度有所差异。

第六章钢的回火转变

第六章钢的回火转变

一、合金元素对马氏体分解的影响
• 在马氏体分解阶段要发生马氏体中过饱和 碳的脱溶和碳化物粒子的析出与聚集长大, 同时基体α相中的碳含量下降。
• 合金元素的作用主要在于通过影响碳的扩 散而影响马氏体的分解过程以及碳化物粒 子的聚集长大速度,从而影响α相中碳浓度 的下降速度。这种作用的大小因合金元素 与碳的结合力的大小不同而异。
一、马氏体中C 原子偏聚(<100℃)
• 当碳含量超过0.2%时,偏聚于位错等晶体缺陷处 的碳原子已经达到饱和状态,多余的碳原子只能 处于无缺陷晶格的扁八面体间隙位置,即处于非 偏聚状态,从而导致对电阻率有较大贡献。
• 用碳原子在晶体缺陷处偏聚的观点能够较圆满地 解释碳含量小于0.2%时,马氏体不呈现正方度, 为立方点阵结构,而当碳含量高于0.2%时,才可 能测出正方度的现象。
• (1)马氏体的双相分解
125-150℃以下,随碳化物的析出,出现两 种正方度不同的α相,即具有高正方度的保持原 始碳含量的未分解的马氏体以及具有低正方度的 碳已部分析出的α相。
随着回火时间的延长,即随着碳化物析出, 两种α相的碳含量均不发生改变,只是高碳区愈 来愈少,低碳区愈来愈多。
(1)马氏体的单相分解
(2)再结晶: 回火温度高于600℃发生再结晶,板条马氏体形成
位错密度很低的等轴α相取代板条α晶粒——再结晶;
片状马氏体回火温度高于400℃孪晶全部消失,出 现胞块组织,温度高于600℃发生再结晶。这一过程也 是形核(亚晶界为核心)、长大过程。
(3)碳化物长大: 温度高于400℃,碳化物已与α相脱离共格关系而
• 板条状马氏体
• 低碳(<0.2%C)板条马氏体在100-200℃回 火,C原子仍偏聚在位错线附近处于稳定状 态,不析出ε-FexC。

钢的退火、正火、淬火和回火

钢的退火、正火、淬火和回火
整理课件
利用淬透性可控制淬硬层深度。
对于截面承载均匀的重要件,要全 部淬透。如螺栓、连杆、模具等。 对于承受弯曲、扭转的零件可不 必淬透(淬硬层深度一般为半径的 1/2~1/3),如轴类、齿轮等。
高强螺栓
淬硬层深度与工件尺寸有关,设计 时应注意尺寸效应。
柴油机连杆
整理课件
齿轮
细A
温 度
不同冷却条件下的转变产物
回火托氏体
整理课件
④Fe3C聚集长大和铁素体多边形化
400℃以上, Fe3C开始 聚集长大。
450℃ 以上铁素体发生 多边形化,由针片状变 为多边形.
这种在多边形铁素体基 体上分布着颗粒状 Fe3C的组织称回火索 氏体,用S回表示。
回火索氏体
整理课件
回火时的性能变化 回火时力学性能变化总的趋势是随回火温度提高,钢的强度、
化物(- FeXC),使马氏体过饱和度降低。析出的碳化物以细 片状分布在马氏体基体上,这种组织称回火马氏体,用M回 表示。
整理课件
透射电镜下的回火马氏体形貌
在光镜下M回为黑色,A’为白色。 0.2%C 时,不析出碳化物。只发生碳在位错附近的偏聚。
②残余奥氏体分解 200-300℃时, 由于马
Ac3+30~50℃保温 后缓冷的退火工艺, 主要用于亚共析 钢.
整理课件
⑵ 等温退火 亚共析钢加热到Ac3+30~50℃, 共析、过共析钢加热到
Ac1+30~50℃,保温后快冷到Ar1以下的某一温度下停留,待 相变完成后出炉空冷。等温退火可缩短工件在炉内停留时间。
高速钢等温退火与普通退火的比较
整理课件
3、回火脆性 淬火钢的韧性并不总
是随温度升高而提高。 在某些温度范围内回

简述碳钢的回火转变和回火组织

简述碳钢的回火转变和回火组织

简述碳钢的回火转变和回火组织碳钢是一种由碳和铁组成的合金,其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可焊性和机械性能。

然而,在加工过程中,碳钢可能会因为高温处理或冷加工而产生过硬化现象,导致其力学性能下降。

为了恢复碳钢的力学性能,回火是一种常用的热处理方法。

碳钢的回火转变是指经过淬火后的碳钢在加热过程中发生的物理和化学变化。

回火过程中,碳钢的组织发生改变,硬度降低,同时提高了韧性和塑性。

回火的温度和时间是影响回火组织和性能的重要因素。

回火温度通常选择在450℃至750℃之间,具体的温度取决于碳钢的成分和用途。

回火温度过低会导致回火组织不完全,硬度仍然较高,而回火温度过高会导致碳钢的强度降低。

因此,选择合适的回火温度对于保证碳钢的力学性能至关重要。

回火时间也是影响回火组织和性能的关键因素。

回火时间越长,碳钢的硬度越低,但韧性和塑性越高。

然而,回火时间过长也会导致碳钢的强度降低。

因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回火时间。

回火组织是指经过回火处理后的碳钢的显微组织结构。

回火组织的形成与回火温度和时间密切相关。

在低温回火条件下,碳钢的回火组织主要由球状铁素体和少量的碳化物组成。

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球状铁素体逐渐转变为板状铁素体,碳化物的数量也逐渐减少。

在高温回火条件下,碳钢的回火组织主要由板状铁素体和少量的残余奥氏体组成。

回火后的碳钢具有较高的韧性和塑性,适用于制造需要抗冲击和承载力的零件和构件。

此外,回火还可以消除碳钢中的残余应力,提高其抗蠕变和抗疲劳性能。

碳钢的回火转变是一种通过加热处理来改变碳钢的组织和性能的方法。

回火温度和时间是影响回火组织和性能的关键因素。

回火后的碳钢具有较高的韧性和塑性,适用于制造需要抗冲击和承载力的零件和构件。

回火处理不仅可以恢复碳钢的力学性能,还可以消除残余应力,提高抗蠕变和抗疲劳性能。

因此,回火是一种重要的热处理方法,在碳钢的加工和制造过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材料热处理第7章钢的回火转变

材料热处理第7章钢的回火转变
特征:
低碳钢的Ms点较高,淬火时发生自回火。
在淬火形成马氏体的过程中,除了可能发生碳原子向位错的偏聚外,在最先形成
的马氏体中还可能发生自回火,析出碳化物。钢的Ms点愈高,淬火冷却速度愈慢, 则自回火析出的碳化物就愈多。
回火温度较低不析出碳化物,高于200℃的回火析出碳化物。 淬火后在100~200℃之间回火时,低碳板条状马氏体不析出碳化物,C原子仍然 偏聚在位错线附近,这是由于C原子偏聚的能量状态低于析出碳化物的能量状态。 当回火温度高于200℃时,才有可能通过单相分解析出碳化物,使α基体中的碳含 量降低。
560 ℃ 如Ta= 250℃
等温 停留
二次淬火现象产生的原因:
a. C 、N原子气团作用。
一定温度 (如560℃)保温,破坏了柯氏气团,C、N原子将从位错逸出而使
原子气团“蒸发”,从而减小相变阻力,起到催化(反稳定化)作用。
b. 碳化物的析出提高了残余奥氏体的Ms点。
碳化物析出使其碳含量和合金元素含量下降。
马氏体分解(回火第一阶段转变)
总结:
随着回火温度↑——→不断析出过饱和碳——→马氏体的 碳含量↓ ——→立方马氏体+ε碳化物
淬火+低温回火
回火M B下组织相似
不同碳含量马 氏体回火时碳 浓度的变化
(三) 残余奥氏体转变(200~300℃)
残余奥氏体转变
1)残余奥氏体向珠光体及贝氏体的转变
2)残余奥氏体向马氏体的转变
a. 马氏体的双相分解
温度: 回火温度在125~150℃以下; 特征:
C0
碳化物
C1
碳化物
随着碳化物的析出,出现两种正方度不同的α相:
具有高正方度的保持原始碳含量的未分解的M; 具有低正方度的碳已部分析出的M。

钢的热处理原理及工艺

钢的热处理原理及工艺

钢的热处理原理及工艺钢热处理是指通过加热和冷却工艺来改变钢的组织结构和性能的方法。

钢的热处理可以使钢的硬度、强度、韧性、耐磨性和耐腐蚀性等性能得到提高,从而满足不同工程需求。

下面将详细介绍钢的热处理原理及工艺。

1. 钢的热处理原理钢的热处理是基于钢的相变规律和固溶体的形成原理进行的。

钢的相变主要包括相变温度、相变点和相变组织的变化。

根据钢材的成分和热处理工艺的不同,钢的相变主要包括铁素体转变为奥氏体、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回火和淬火等。

2. 钢的热处理工艺(1)退火:退火是将钢加热到一定温度,然后缓慢冷却到室温的热处理方法。

退火可以消除钢内部的应力,恢复钢材的塑性和韧性,并改善钢的加工性能。

常见的退火工艺有全退火、球化退火和正火等。

(2)淬火:淬火是将钢加热到一定温度,然后迅速冷却的热处理方法。

淬火可以使钢的组织变为马氏体,从而提高钢的硬度和强度。

淬火的冷却介质可以选择水、油或空气等。

(3)回火:回火是将淬火后的钢再加热到一定温度,然后冷却的热处理方法。

回火可以消除淬火的残余应力,减轻和改变马氏体的形成,从而提高钢的韧性和耐脆性。

常见的回火温度通常在300-700之间。

(4)正火:正火是将钢加热到一定温度,然后在空气中冷却的热处理方法。

正火可以消除钢的残余应力,改善钢的韧性和塑性,并提高钢的强度。

正火的温度通常在700-900之间。

(5)调质:调质是将已经淬火或正火的钢加热到低于共析线或乳状奥氏体线的温度,然后冷却的热处理方法。

调质可以使钢的硬度和强度得到进一步提高,并保持一定的韧性和塑性。

(6)固溶处理:固溶处理是将含有合金元素的钢材加热到一定温度,使合金元素溶解在钢基体中,然后快速冷却的热处理方法。

固溶处理可以提高钢的硬度和强度,并改善钢的耐磨性和耐腐蚀性。

总之,钢的热处理通过控制钢材的加热和冷却过程,使钢的组织结构得到改善,从而达到提高钢的性能的目的。

钢的热处理工艺选择应根据钢材的组成、要求和使用条件等因素进行合理的确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 碳化物转变(250~400℃) ——转变第三阶段

(一)高碳马氏体
碳钢中马氏体过饱和的C几乎全部脱溶,但仍 具有一定的正方度。形成两种比ε-FexC更加稳定 的碳化物: 一种是c-Fe5C2——单斜晶系

一种是θ-Fe3C——正交晶系


(1)碳化物转变取决于回火温度,也和时间有关, 随着回火时间的延长,转变温度可以降低。 (2)是否出现χ-Fe5C2与钢的C%有关,C%增加有利 于χ-Fe5C2产生(板条马氏体不易产生χ-Fe5C2)。
c
c/a
3.02 3.02 2.886 2.886 2.884 2.878 2.874
1.062 1.062 1.013 1.012 1.009 1.006 1.004
碳含量 (%) 1.4
1.2 0.29 0.27 0.21 0.14 0.08
250
1h
2.863
2.872
1.003
0.06

2. 马氏体单相分解 当温度高于150℃时,碳原子扩散能力 加大,a-Fe中不同浓度可通过长程扩散消 除,析出的碳化物粒子可从较远处得到碳 原子而长大。故在分解过程中,不再存在 两种不同碳含量的a相,碳含量和正方度不 断下降,当温度达300℃时,正方度c/a接 近 1。



淬火碳钢在不同温度回火,可得到不同的 组织: 250℃以下回火,得到α+碳化物(ε,η), 即回火马氏体 (碳化物存在于板条或片内), 记作M‘ ----低温回火 350~500℃回火,得到α (0.25%C)+θ 碳 化物,即回火屈氏体(细小碳化物及针状 α ), 记作T‘。----中温回火 500~650℃回火,得到平衡态等轴α+θ碳 化物,即回火索氏体(细粒碳化物及等轴 α),记作S‘。-----高温回火
回复过程:
①板条马氏体的位错降低,剩下的位错将重 新排列形成二维位错网络 —— 多边化。这 是比较稳定的状态,这些位错网络把板条 马氏体晶粒分割成亚晶粒。 ②片状马氏体回火温度高于250℃时孪晶开始 消失,400℃孪晶全部消失。 回复过程马氏体晶粒空间形态不变(板 条状马氏体仍板条状,片状马氏体仍片状)。
Α’→ α’(C↓)+ε-FexC+ α’(C↑) 动画1 动画2
表7-1 含碳 1.4%的马氏体回火后点阵常数、 正方度与含碳量的变化
回火温 回火时 a 度℃ 间 10d 2.846 室温
100 125 150 175 200 225 1h 1h 1h 1h 1h 1h 2.846 2.846 2.852 2.857 2.859 2.861



淬火钢组织:M+Ar 回火转变的四个阶段: (1)马氏体分解,室温~350℃; (2)残余奥氏体转变,200℃300℃,属 于低温回火,得到回火马氏体(M'); (3)碳化物的析出和变化,250400℃, 属 于中温回火,得到回火屈氏体(T'); (4)a相的回复、再结晶, 400℃650℃, 属于高温回火,得到回火索氏体(S')。

在200~300℃之间, 钢中的残余奥氏体将 发生分解,转变为回火马氏体或下贝氏体。 其转变可用下式表示: Ar→M回或B下(α+ε-FexC)
回火T>Ms点,转变为P、B
二次淬火:回火过程中未能分解的残余奥氏体, 在随后冷却到Ms点以下温度时,将再次转变为马 氏体,这种情况称为二次淬火。



回火过程中,马氏体将继续转变,这必 然影响到残余奥氏体的转变,所以: a) 当加热到 A1 ~ MS 之间时,马氏体的存 在可促进珠光体转变,但影响不大。马氏体 的存在可大大促进贝氏体转变。 b) 当加热至 MS 以下时,残余奥氏体有可 能转变为马氏体。 c) 当加热回火时,如残余奥氏体未分解, 则在冷却过程中残余奥氏体将转变为马氏体, 这一过程称为催化。

(二 )板条马氏体

低碳(<0.2%C)板条马氏体在100~200℃ 回火,C原子仍偏聚在位错线附近处于稳定 状态,不析出ε-FexC。
马氏体分解与回火温度和时间的关系

(1)回火T↑,回火t ↑ ,M分解加剧; (2)M含碳量愈高,随T升高,含碳量降低迅速。 (3)回火初期,M中的碳含量下降快,一定时间 后基本不变。
(一)高碳马氏体

高碳马氏体的分解分为两步: 1.马氏体双相分解(100~150℃) a) 在碳原子的富集区,形成碳化物核,周围 碳原子的扩散促使其长大。但由于温度低,进行 的仅仅是近程扩散,从而形成具有二个浓度的α 相,析出的碳化物粒子也不易长大。 b) 在高碳区继续形成新核,随时间延长,高 碳区逐渐变成低碳区,高碳区减少。 c) 低碳区增多,平均成分将至 0.250.3% , 与原始碳量、分解温度无关
此过程发生在温度高于100℃时,马氏 体开始发生部分分解,随回火温度的升高 及时间的延长,富集区的碳原子发生有序 化然后转变为碳化物。随碳化物的析出, 马氏体的含碳量不断减少,点阵常数c下降、 a升高、正方度c/a不断下降,并析出弥散 分布的过渡型ε碳化物。 α′→ M回(α′ + ε-FexC) ~0.25%C 共格 2~3

在普通金相显微镜下,观察不出回火 马氏体中的ε碳化物。回火马氏体在形态 上与淬火马氏体相似,但回火马氏体易腐 蚀,成黑色组织;回火马氏体和下贝氏体 都是由α固溶体和ε碳化物所组成,但回 火马氏体中的ε碳化物较下贝氏体中的ε 碳化物分布均匀。
20钢980℃淬火+200℃回火组织(400倍)
三 残余奥氏体转变(200~300℃) ——转变第二阶段
3.对a相回复、再结晶的影响
Ni无影响; Si、Mn稍有提高; Mo、V、W、Ti、Cr等提高回复、再结晶温度。 原因:碳化物颗粒钉扎位错。
合金钢回火时碳化物析出序列
二、二次硬化现象

二次硬化:如钢中含有Cr、Mo、V、Ti、Nb等碳 化物形成元素,经淬火并在500-600℃之间回火时, 不仅硬度不降低,反而升高到接近淬火钢的高硬 度值,这种强化效应,称为合金钢的二次硬化。
2 对碳化物聚集长大的影响
(1)碳化物形成元素可阻碍碳的扩散,从而 显著提高了马氏体的分解温度。 (2)合金碳化物的稳定性高。 当强碳化物形成元素含量较低时,一般溶于 Fe3C形成合金渗碳体; 当含量较高时,以合金碳化物的形式出现。
合金碳化物比θ 碳化物稳定; 一种合金元素可以形成几种不同的合金碳化 物; MC、M2C、M6C、M7C3、M23C6 合金碳化物形成有两种方式: (1)原位转变:碳化物形成元素在渗碳体中 富集,当浓度超过合金渗体中的溶解度时, 渗碳体的点阵就改组成特殊碳化物的点阵, 完成向稳定碳化物的转变。 (2)独立转变:直接从α相中析出特殊碳化物的 晶核,同时伴随有合金渗碳体的溶解。
8
45钢
840℃水淬+650℃回火
回火S
由原来M组织形态变成多边形F与颗粒状渗碳体组成的组织称为回火S。
回火组织(M’、T’、S’)比较
T8钢的回火组织 (M’、T’、S’)
6.2 合金元素对回火转变的影响和钢 中的回火脆性
合金元素对钢回火时组织转变的影响表 现在: 1.延缓钢的软化,回火稳定性提高; 2.引起二次硬化现象; 3.影响钢的回火脆性。 回火稳定性指随回火温度升高,材料的强 度和硬度下降快慢的程度,也称回火抗力的组织转变

一 碳原子的偏聚(~100℃)
1.板条马氏体 亚结构为位错,碳原子向位错线附近 偏聚形成偏聚区。C+⊥ = ⊥C 2.片状马氏体 亚结构主要为孪晶,大量的碳原子向 垂直于马氏体的C轴的{100}面富集,形成 富碳区。
二 马氏体的分解与亚稳碳化物的形成 ----转变第一阶段
(二)低碳马氏体

当碳含量低于0.2%时,在200℃以下回 火,仅发生碳在位错线的偏聚,而且较为 稳定;在200℃以上回火,析出稳定的θ碳 化物。回火时,在板条内位错缠结处析出 细针状碳化物,沿板条界析出薄片状碳化 物。
综上所述 1.板条马氏体 马氏体中的碳原子全部析出, 在原马氏体内或晶界上析出渗碳体。α相仍保持 原M的形态。 2.片状马氏体 ε碳化物溶解,形成χ碳化物 (χ—Fe5C2),χ碳化物再转变成渗碳体。χ碳 化物仍与基体保持共格关系。渗碳体与基体无共 格关系。α相中的孪晶亚结构消失。 这一阶段转变完成后, 钢的组织由饱和的针状 α相和细小粒状的渗碳体组成,这种组织称为回 火屈氏体。回火屈氏体仍保持原马氏体的形态, 但模糊不清。

如W18Cr4V淬火后,加热到560℃三次回火, 由于560℃正处于高速钢的珠光体与贝氏体 之间的转变奥氏体稳定区,故奥氏体在回 火中不发生转变,在随后的冷却过程中就 转变为马氏体,这就是催化。 但如果该钢 560℃回火后,在冷却过程中在250℃停留5 分钟,残余奥氏体又变得稳定,这一过程 称为稳定化。
45钢 840℃水淬+400℃回火
回火T
回火M转变为在保持M形态的F基体上分布着极其细小的渗碳体颗粒
五 a相回复再结晶及碳化物聚集长大 (>400℃) ——转变第四阶段
由于马氏体中的缺陷(如位错或形变 孪晶等)密度很高,当回火温度超过400℃ 以上后,在回火过程中也发生回复和再结 晶过程。 1.α相400℃开始回复,位错密度下降。 2.600℃以下α相基本上保持板条或片状 M形态。 3.600℃以上球状渗碳体聚集和长大,进 一步粗化。 α相再结晶,由片状或板条状 转变成无应变的、等轴状新晶粒
第六章 钢的回火转变
本章基本内容


回火的定义、目的 淬火钢的回火时的组织转变 淬火钢回火时力学性能的变化
回火的定义:
将淬火零件重新加热到低于临界点A1某 一温度加热保温,使淬火亚稳组织发生转 变为稳定的回火组织,并一适当的冷却速 度冷却到室温的热处理工艺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