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真菌药的合理应用

合集下载

抗真菌类药物TDM及临床应用

抗真菌类药物TDM及临床应用

抗真菌类药物TDM及临床应用一、引言抗真菌类药物是临床治疗各种真菌感染的关键工具。

然而,由于真菌感染的复杂性和抗药性不断增加,如何合理使用抗真菌类药物已成为临床的焦点。

治疗药物监测(TDM)作为一种基于药物浓度和个体化治疗的方法,为抗真菌类药物的合理应用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

本文将探讨抗真菌类药物TDM的实践应用及其对临床的影响。

二、抗真菌类药物TDM抗真菌类药物TDM是指通过监测血液或其他体液中的药物浓度,以评估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药代动力学参数,从而指导临床用药。

这种监测方法有助于确保药物在体内达到有效的浓度,避免因药物浓度过低而无法控制感染,或因药物浓度过高而引发不良反应。

三、抗真菌类药物TDM的临床应用1、优化给药方案:通过TDM,医生可以根据个体患者的药代动力学参数,优化给药方案,确保药物在体内达到最佳浓度,提高疗效的同时减少不良反应。

2、评估疗效:TDM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抗真菌类药物的治疗效果,如果药物浓度未达到预期,可能提示感染未得到有效控制,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3、预防药物毒性:高浓度的抗真菌类药物可能导致严重的副作用,TDM可以帮助医生及时发现并调整药物剂量,以防止药物毒性。

4、监测患者依从性:如果患者的药物浓度低于预期,可能提示患者依从性差,医生可以通过TDM及时发现并纠正这一问题。

四、结论抗真菌类药物TDM作为一种基于药代动力学的个体化治疗策略,对于提高抗真菌类药物的治疗效果、预防药物毒性以及监测患者依从性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目前TDM的应用仍面临一些挑战,如设备成本高昂、测试方法复杂等。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临床实践的深入,我们期待TDM技术在未来能够更加普及和便捷,为抗真菌类药物治疗提供更多帮助。

五、未来展望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深入,我们期待有更精确、更快速的TDM方法出现。

同时,我们也期望对抗真菌类药物的疗效和毒性有更深入的了解,以便更好地利用TDM指导临床用药。

抗真菌药的合理应用

抗真菌药的合理应用

抗真菌药的合理应用一、概述和分类真菌(也称霉菌)引起的人体疾病,根据发病部位,可分为浅表真菌和深部真菌病两类。

浅表真菌病发生在表皮角质层、毛发、指甲等部位,也称为癣病,发病率高,危险性较小。

深部真菌病发生在皮肤深层、粘膜、内脏、脑和骨骼等部位,发病率较低,但危害性大。

抗真菌药可分类如下:1.抗生素类有灰黄霉素、制霉菌素、克念菌素、两性霉素B等。

2.吡咯类咪唑类:酮康唑、咪康唑、伊康唑、克霉唑。

三唑类:氟康唑、伊曲康唑。

3.其他合成药氟胞嘧啶。

4.植物药大蒜素。

5.消毒防腐类水杨酸、苯甲酸、十一烯酸等。

以上供治疗浅表真菌病用的灰黄霉素、消毒防腐药类,其中只有灰黄霉素可供内服,其他均外用涂抹。

制霉菌素、克菌素主要外用治疗腔道真菌感染,内服可治肠道真菌病。

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大蒜素主要用于内脏真菌素。

咪唑类抗真菌药对浅表真菌病和深部真菌病都有效,既可局部应用,也可全身用药。

二、作用机制两性霉素B作用于真菌细胞膜,与膜中固醇结合,损伤膜的完整性,使菌细胞内的一些生理物质(钾离子、核苷酸、氨基酸等)漏失,破坏正常代谢而起抑菌作用。

人体细胞膜上也有固醇,虽然其组成与真菌细胞膜的固醇有所不同,但两性霉素B毕竟是属于毒性较大的一种抗真菌药。

氟胞嘧啶在真菌细胞中去氨基,生成具有抗代谢作用的氟尿嘧啶,干扰真菌正常核酸生成。

吡咯类作用于真菌的细胞膜,抑制细胞膜脂质的合成,改变其通透性,影响菌细胞对一些生理物质(钾离子、磷酸、氨基酸等)的摄取,并使这些物质自细胞中漏失而死亡。

三、用药原则1.对于深部真菌病应选用深部真菌病药,若用浅表真菌病药则是无效的。

2.对于浅表真菌病,尽可能使用外用药物,头癣可应用口服药物,其他部位癣病应用口服药须慎重考虑。

3.所有的深部真菌治疗药,只有氟胞嘧啶和氟康唑能透过血-脑脊液屏障。

其他的都难以对中枢感染起治疗作用,对于隐球菌性脑膜炎,用药时除静脉注射外,常同时鞘内注射方有效。

四、注意事项人体细胞的细胞膜中含有胆固醇,与真菌细胞膜的组成有一定的相似性。

抗真菌药西药抗真菌药物的使用方法及副作用

抗真菌药西药抗真菌药物的使用方法及副作用

抗真菌药西药抗真菌药物的使用方法及副作用抗真菌药是一种针对真菌感染的药物,通过抑制真菌的生长和繁殖来治疗相关疾病。

在临床实践中,西药抗真菌药物广泛应用于各种真菌感染,包括念珠菌感染、皮肤真菌感染、呼吸道真菌感染等。

本文将详细介绍抗真菌药物的使用方法及副作用。

一、抗真菌药物的使用方法1. 药物种类抗真菌药物分为多种类型,常用的包括酮康唑、伊曲康唑、氟康唑等。

这些药物属于广谱抗真菌药物,对多种真菌感染有效。

2. 给药途径抗真菌药物可通过口服、局部外用和静脉注射等途径给药。

具体使用哪种途径需根据病情、患者年龄和药物副作用等因素综合考虑。

例如,对于局部真菌感染,如念珠菌感染、皮肤真菌感染等,可以选择使用局部外用药膏或者喷雾。

对于严重的真菌感染,如血行真菌感染、深部组织真菌感染等,常常需要通过静脉注射药物。

3. 剂量和疗程抗真菌药物的剂量和疗程需根据病情和药物特性进行调整。

一般来说,剂量应按照药物说明或医生的建议来使用,不能自行增减剂量。

疗程一般持续10天至数周不等,具体需根据病情和治疗效果决定。

二、抗真菌药物的副作用1. 胃肠道反应抗真菌药物可能引起胃肠道不适,如恶心、呕吐、腹泻等。

这些副作用多为暂时性,停药后会自行缓解。

在使用过程中,建议在饭后服用,可减轻胃肠道不适症状。

2. 肝脏损害某些抗真菌药物可能会对肝脏造成损伤,导致肝功能异常。

在使用抗真菌药物期间,应定期检测肝功能指标,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停药并向医生咨询。

3. 药物相互作用抗真菌药物与其他药物之间可能发生相互作用,影响药物的疗效或增加一些不良反应的发生。

在使用抗真菌药物期间,应尽量避免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或者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联合用药。

4. 过敏反应个别患者对抗真菌药物可能存在过敏反应,如皮疹、荨麻疹、呼吸困难等。

如果出现过敏症状,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5. 其他副作用抗真菌药物的其他副作用还包括头痛、眩晕、贫血等,具体情况因人而异。

如果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咨询医生。

利用抗真菌药物治疗真菌感染抗真菌药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利用抗真菌药物治疗真菌感染抗真菌药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利用抗真菌药物治疗真菌感染抗真菌药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真菌感染是一种常见的疾病,抗真菌药物是治疗真菌感染的首选药物。

然而,正确使用抗真菌药物及注意事项至关重要,在治疗过程中遵循正确的用药方法能够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本文将介绍抗真菌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选择适当的抗真菌药物在治疗真菌感染时,首先需要根据病原菌的种类和感染部位选择适当的抗真菌药物。

常见的抗真菌药物包括季巴胺类、酮康唑类、伊曲康唑类等,不同药物对不同真菌有不同的疗效,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

二、遵循医嘱正确用药在使用抗真菌药物时,必须严格按照医嘱进行用药。

应根据医生的指导合理规划用药剂量和用药频次,不可随意增减剂量或改变用药频次。

同时,应按照医嘱规定的疗程进行治疗,即使症状好转或消失也不能提前停药,否则可能会导致病情复发。

三、抗真菌药物的用药途径抗真菌药物可以通过口服、外用、静脉输液等途径使用。

口服途径适用于轻度和中度的真菌感染,外用途径适用于局部感染,而静脉输液适用于重度和广泛性感染。

在用药过程中要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和部位选择合适的用药途径,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使用。

四、注意抗真菌药物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抗真菌药物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可能导致药物的疗效下降或不良反应增加。

在用抗真菌药物时,应告知医生正在使用的其他药物,包括处方药、非处方药和中草药等。

医生会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药物的剂量或考虑其他更合适的抗真菌药物。

五、可能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抗真菌药物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皮疹等。

如果出现这些不良反应,应及时告知医生,医生可能会根据具体情况调整用药剂量或给予其他支持性治疗。

在使用抗真菌药物期间,还应定期进行相关检查,以确保疗效和安全性。

六、避免滥用抗真菌药物抗真菌药物虽然疗效显著,但滥用可能导致抗药性的出现,甚至使真菌感染变得难以治愈。

因此,在治疗真菌感染时,必须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用药,并不可随意增减剂量或延长疗程。

抗真菌药物特性及其临床应用

抗真菌药物特性及其临床应用

LOGO
1、两性霉素B---用法用量
起始剂量为1-5mg/次, 后每日或隔日增加5mg, 最大剂量为1mg/kg/d, 每日或隔1-2日给药一次。
静脉 滴注
首剂0.05-0.1mg,后逐 渐增加至0.5mg/次,最 大剂量为1mg/次,每周 2-3次。
鞘内 注射
用法 用量
雾化 吸入
5-10mg/次,以灭菌注射用 水溶解,使浓度为0.2-0.3%; 超声雾化时浓度为0.010.02%,5-10ml,2-3次/d。
与西沙比利、阿司咪唑、红霉素联合使用,会导致心脏毒性,表现为QT间期延长,心律失常; 氟康唑为CYP3A4抑制剂,与他克莫司、硝苯地平等钙通道阻滞剂合用,会导致后者药物浓度升
高;
监护可能引起的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 定期监测肝功能; 监测血清钾,定期监测肾功能;
LOGO 3、伏立康唑----适应症
头痛,眩晕
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减少 肾功能损害(尿中出现红细胞、白细胞、蛋白尿或管型尿血尿素氮等); 鞘内注射引起尿潴留 肝细胞坏死,急性肝脏衰竭
静脉滴注会引起寒颤、高热;鞘内注射可引起发热,下肢疼痛
LOGO 1、两性霉素B----注意事项
项目
特殊人群 相互作用
➢妊娠B级; ➢肝功能不全者慎用; ➢轻、中度肾功能不全者仍可使用,重度肾功能不全者应使用最小有效剂量且累计剂量不得超过4g。 与肾上腺皮质激素、洋地黄毒苷、神经肌肉阻滞剂、氟康唑、伊曲康唑有严重相互作用


菌 药
棘白菌素类 卡泊芬净、米卡芬净
氟胞嘧啶
氟胞嘧啶
抗浅表真菌药物:特比萘芬、灰黄霉素
二、作用机制
多烯类
通过与真菌细胞膜上的固醇相结合,损伤细胞膜通透性,导致细胞 内的重要物质外漏,破坏细胞的正常代谢从而抑制真菌的生长。

抗真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南昌市必修)

抗真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南昌市必修)

抗真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南昌市必修)
1、与真菌细胞膜上的麦角醇结合,破坏细胞膜通透性的药物是(A)
A、两性霉素
B、卡泊芬净
C、伏立康唑
D、氟康唑
E、氟胞嘧啶
2、特别适用于泌尿系感染,可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念珠菌病和念珠菌眼内炎的治疗,并可经血液透析清除的药物(D)
A、两性霉素
B、卡泊芬净
C、伏立康唑
D、氟康唑
E、氟胞嘧啶
3、引起临床最常见的深部真菌感染的病原是(C)
A、曲霉属
B、隐球菌属
C、念珠菌属
D、毛霉属
E、组织胞浆菌属
4、指南推荐针对侵袭性真菌感染(IFI)应分级诊断并进行分层治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E)
A、对于拟诊IFI重症患者应进行经验性抗真菌治疗。

B、对ICU内临床诊断IFI患者建议行抢先治疗,同时进一步寻找病原学证据。

C、针对确诊IFI的患者应采取特异性抗真菌药物目标治疗。

D、对免疫功能抑制的重症患者应进行抗真菌药物的预防治疗。

E、以上全部正确
5、真菌病原实验室检测中,哪一个是诊断金标准(C)
A、标本涂片
B、标本培养
C、标本组织病理
D、G试验
E、GM试验。

各类抗真菌药物临床应用与氟康唑合理应用精选课件

各类抗真菌药物临床应用与氟康唑合理应用精选课件
氟康唑PK与PD (四)
各类抗真菌药的临床应用(十九)
氟康唑PK与PD (四)各类抗真菌药的临床应用(十九)
氟康唑播散性念珠菌病和其它侵入性念珠菌感染,常用剂量为第一天400毫克,随后每天200毫克.根据临床疗效,每日剂量可增加到400毫克。疗程根据临床治疗反应而确定.但对隐球菌脑膜炎,疗程一般至少为6—8周 可口服给药。也可以以不超过10毫升/分钟的速度静脉滴注,氟康唑注射液由0.9%氯化钠溶液配制而成(每瓶200毫克/100毫升)
氟康唑
各类抗真菌药的临床应用(一)
氟康唑各类抗真菌药的临床应用(一)
当前氟康唑合理应用的问题
剂量给药方案
各类抗真菌药的临床应用(二)
当前氟康唑合理应用的问题剂量各类抗真菌药的临床应用(二)
氟康唑合理应用关注点
PKPDPK / PD相关性
各类抗真菌药的临床应用(三)
氟康唑合理应用关注点PK各类抗真菌药的临床应用(三)
各类抗真菌药的临床应用(二十三)
伊曲康唑各类抗真菌药的临床应用
消除半衰期单剂给药伊曲康唑和活性代谢物羟基伊曲康唑半衰期分别为21和12hr多剂达稳态后长达35-64hr达稳态后活性代谢物羟基伊曲康唑长达27-56hr血腹透均不能清除本品
伊曲康唑 药动学特点
伊曲康唑 药动学特点
各类抗真菌药的临床应用(二十二)
伊曲康唑各类抗真菌药的临床应用
排泄总体清除率 381ml/分肾:静脉注射剂剂型中赋形剂:80-90%经尿排出。非活性代谢物40%经尿排出胆汁:55%剂量7天内经胆汁排出
伊曲康唑 药动学特点
_____________
普通真菌
<1ug/ml
_____________
伊曲康唑---药动学特点

抗真菌药物临床应用原则

抗真菌药物临床应用原则

抗真菌药物临床应用原则抗真菌药物临床应用原则真菌感染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严重时可导致器官功能损害甚至死亡。

抗真菌药物的应用在临床上起着关键的作用,但在使用这些药物时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以确保治疗效果的最大化同时降低不良反应和耐药性的发生。

本文将介绍抗真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原则。

首先,选择适当的抗真菌药物。

真菌感染的临床表现各异,治疗时需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真菌类型和患者的病情选择最适合的药物。

目前常见的抗真菌药物包括多酮类药物、琥珀酸类药物、三唑类药物和恶唑类药物等。

例如,对于轻度的表浅真菌感染,可以选择外用抗真菌药物,如酮康唑乳霜或鳞屑唑等。

对于严重的、系统性的真菌感染,常规使用静脉给药的多酮类药物(如伊曲康唑)或三唑类药物(如咪康唑)。

其次,根据药物的药动学和药效学特点合理给药。

抗真菌药物与患者体内真菌的相互作用过程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合理给药具有重要的意义。

例如,口服抗真菌药物通常应在饭后服用,以确保药物能够更好地被吸收和利用。

静脉注射的抗真菌药物需要掌握适当的剂量和给药频率,以维持药物在血液中的持续浓度,达到最佳的疗效。

另外,注意抗真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

抗真菌药物在治疗真菌感染的同时,可能会引起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如肝功能损害、肾功能损害、血液系统损害等。

因此,在应用抗真菌药物时需要严密监测患者的生物学参数,及时发现不良反应,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

另外,抗真菌药物还可能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导致药物浓度的改变或药物效果的降低。

因此,在治疗真菌感染时,应对患者同时使用的其他药物进行评估,避免不良的药物相互作用。

最后,合理应用抗真菌药物以防止耐药性的发生。

真菌耐药性是临床治疗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过度、滥用抗真菌药物是导致真菌耐药性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在应用抗真菌药物时,应注意合理用药,避免滥用,避免无必要的预防用药,以减少抗真菌药物对真菌的选择压力,降低耐药性发生的风险。

抗真菌药物的种类和使用建议

抗真菌药物的种类和使用建议

抗真菌药物的种类和使用建议抗真菌药物是一类用于治疗真菌感染的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中。

如今随着真菌感染的增多,准确了解抗真菌药物的种类和正确使用方法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常用的抗真菌药物种类,并提供有用的使用建议。

一、抗真菌药物的分类1. 多唑类抗真菌药物多唑类抗真菌药物是一类广泛使用的治疗真菌感染的药物。

其中包括酮康唑、伊曲康唑、氟康唑等。

多唑类抗真菌药物通过抑制真菌细胞壁和细胞膜的合成,从而阻断真菌的生长和复制。

这些药物适用于多种真菌感染,如念珠菌、皮肤癣等。

2. 联合抗真菌药物联合抗真菌药物是指两种以上药物的组合使用,以增强疗效和减少药物耐药性。

常见的联合抗真菌药物包括氟胞嘧啶和阿莫西林茵、伊曲康唑和盐酸吡咯替康等。

联合抗真菌药物常用于严重真菌感染的治疗,如念珠菌血症、侵袭性肺曲霉病等。

3. 新型抗真菌药物新型抗真菌药物是近年来研发的治疗真菌感染的创新药物。

这些药物具有良好的抗真菌活性以及较少的毒副作用。

典型的新型抗真菌药物包括卡泊芬净、前列替康等。

新型抗真菌药物常用于耐药性较强的真菌感染,通常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二、抗真菌药物的使用建议1. 确定感染类型在使用抗真菌药物之前,需要明确感染的真菌类型。

不同的真菌对不同的抗真菌药物敏感性不同,因此确诊感染类型对于制定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可通过真菌培养、PCR技术等方法进行检测。

2.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肝肾功能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有些抗真菌药物在儿童、孕妇、老年人以及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中使用时需要注意剂量的调整。

3. 合理用药时间在使用抗真菌药物时,需按照医生的建议完成完整的治疗疗程,不宜随意停药或增加剂量。

即使症状缓解,也应按照医生的指导继续用药,避免病情复发或耐药性增加。

4. 遵循药物注意事项在使用抗真菌药物时,应注意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避免产生不良反应。

同时,饭后或空腹服药、遵循固定时间服药可提高药物的疗效。

抗真菌药物应用原则

抗真菌药物应用原则

抗真菌药物应用原则
1、诊断后方可用药
在应用抗真菌药物时大家需要先诊断感染,这样方能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在应用抗真菌药物时应根据病人的症状、体征以及血、尿常规等检查结果来进行用药,一般来说,缺乏细菌以及支原体、真菌以及螺旋体等微生物感染的证据,诊断则不能成立,因此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2、尽早查明病原
在应用抗真菌药物时要尽早查明病原体,然后根据病原的种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来选择适合的抗菌药物,这样才能获得更理想的用药效果。

3、要按照药物作用的特点来选药
由于每一种抗真菌药物的药效以及人体药代动力学的特点都不相同,所以在用药时会产生不同的临床适应症,因此各位临床医师在用药的时候应根据各种抗真菌药物的特点来正确使用抗菌药物。

4、综合患者的病情
在应用抗真菌药物的时候要综合患者的实际病情以及病原菌的种类和抗菌药物的特点来进行选择。

抗真菌药物西药抗真菌药物的适应症及使用指南

抗真菌药物西药抗真菌药物的适应症及使用指南

抗真菌药物西药抗真菌药物的适应症及使用指南抗真菌药物是一类用于治疗真菌感染的药物,而西药抗真菌药物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类抗真菌药物。

本文将介绍抗真菌药物的适应症及使用指南,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使用这类药物。

一、抗真菌药物的适应症1.念珠菌感染:念珠菌感染是常见的真菌感染类型,包括口腔念珠菌感染、阴道念珠菌感染等。

在这种情况下,抗真菌药物通常是治疗的首选。

2.皮肤真菌感染:皮肤真菌感染是指真菌感染导致的皮肤病,如白色念珠菌病、股癣等。

患者可通过外用或者口服抗真菌药物治疗。

3.呼吸道真菌感染:呼吸道真菌感染包括肺念珠菌病、支气管肺曲霉病等。

患者症状明显时,需使用抗真菌药物治疗。

4.血液真菌感染:血液真菌感染是一种严重的感染病情,如念珠菌血症等。

在这种情况下,抗真菌药物是必不可少的治疗手段。

5.器官移植后感染:器官移植术后,患者使用免疫抑制剂,免疫抑制剂可能增加真菌感染的风险。

因此,在器官移植后患者出现真菌感染症状时,抗真菌药物是治疗的关键。

二、抗真菌药物的使用指南1.选择合适的抗真菌药物:根据真菌感染的类型和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抗真菌药物。

常用的抗真菌药物包括酮康唑、伊曲康唑、卡泊芬净等。

在使用抗真菌药物前,务必与医生进行咨询,并按医嘱使用。

2.正确使用抗真菌药物:根据抗真菌药物的药物说明书,正确使用药物。

口服抗真菌药物应遵循规定的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间,不可随意中断治疗。

外用抗真菌药物应按照医生的指导方法正确使用。

3.监测用药效果:使用抗真菌药物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并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检测。

如果症状没有得到缓解或病情恶化,应及时与医生取得联系。

4.注意药物不良反应:抗真菌药物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皮疹等。

如果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告知医生,以便即时调整用药方案。

5.避免滥用抗真菌药物:滥用抗真菌药物可能导致真菌耐药性的出现,使药物治疗无效。

因此,在使用抗真菌药物前,必须经过医生的判断和诊断,并严格按照医嘱使用药物。

2023抗真菌药物临床应用原则

2023抗真菌药物临床应用原则

2023抗真菌药物临床应用原则
为了确保抗真菌药物在临床应用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我们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 组合治疗
- 在可能的情况下,优先选择组合治疗方案来对抗真菌感染。

- 组合治疗可以提高疗效,减少耐药风险,以及降低治疗失败的概率。

2. 耐药监测
- 定期进行耐药监测,以评估真菌感染的耐药性情况。

- 根据监测结果,调整治疗方案以避免耐药性的发展和蔓延。

3. 个体化治疗
- 根据患者的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 考虑到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严重程度、合并症等因素来
确定药物的剂量和疗程。

4. 定期评估
- 定期评估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 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进行调整和调节治疗方案。

5. 避免滥用抗真菌药物
- 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抗真菌药物使用。

- 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以减少抗真菌耐药的风险。

6. 合理预防
- 加强真菌感染的预防工作,在高风险患者中采取预防性措施。

- 防止真菌感染的扩散和传播。

以上是2023年抗真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原则,以确保有效性、
安全性和减少耐药风险。

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定期进
行评估和调整治疗方案,以提高治愈率和降低治疗失败的风险。

同时,合理预防真菌感染的发生,减少不必要的药物使用。

2023-2024年度执业药师继续教育抗真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参考答案

2023-2024年度执业药师继续教育抗真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参考答案

抗真菌药物的合理应用2023年-2024年度执业药师继续教育专业科目参考答案单选题(由一个题干和两个以上的备选答案组成,其中只有一个为正确答案。

选出正确答案。

)1.下列对真菌的描述,错误的是:(B)A.真菌是真核微生物?B.真菌是原核微生物?C.真菌是人体正常菌群的一部分?D.先天免疫是抵抗真菌的主要防御机制?E.具有细胞壁,有完整的细胞核?2.按照真菌的生长形态特性分类,不包括:(E)A.酵母菌?B.类酵母菌C.霉菌?D.双相真菌?E.丝状真菌?3.下列哪个不属于条件致病真菌:(A)A.组织胞浆菌?B.白色念珠菌?C.新型隐球菌?D.曲霉?E.毛霉4.G试验不能检测的真菌为:(D)A.耶氏肺孢子菌?B.白色念珠菌?C.曲霉?D.新型隐球菌?E.毛孢子菌?5.对氟康唑天然耐药的念珠菌属真菌为:(D)A.白色念珠菌?B.葡萄牙念珠菌?C.近平滑念珠菌?D.克柔念珠菌E.热带念珠菌?6.关于两性霉素B脂质体的注意事项,描述错误的是:(E)A.静脉输液瓶应加黑布遮光,以免药物效价降低。

B.静脉滴注前后均应用等渗葡萄糖液静滴,以避免药液滴至血管外和防止静脉炎的发生。

C.治疗期间定期随访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钾和心电图。

如血尿素氮或血肌酐值明显升高时,则需减量或暂停治疗,直至肾功能恢复。

D.本品不可用生理盐水溶解,滴注液应新鲜配制,滴注速度宜缓慢(滴速不得超过30滴/分)。

每剂滴注时间至少6小时。

E.本品可以肌内注射7.伏立康唑肌酐清除率小于多少ml/min,可发生赋形剂磺丁β环糊精(SBECD)蓄积,不应使用注射剂型,应改用口服:(D)A.20?B.30?C.40?D.50?E.60多选题(由一个题干和两个以上的备选答案组成,每题的备选答案中有2个或2个以上正确答案,选出正确答案,少选或多选均不得分。

)1.感染念珠菌血症常见的危险因素有:(ABCDE)A.使用过抗菌药物B.免疫抑制(血液肿瘤、实体器官或造血干细胞移植、化疗)C.肿瘤?D.糖尿病E.全胃肠外营养2.伏立康唑通过哪些肝药酶代谢:(ABC)A.3A4B.2C19C.2C9?D.2D6E.1A2?3.针对棘白菌素类抗真菌药物,描述正确的有:(ABCDE)A.半衰期较长,每日只需给药一次B.口服不易吸收,只能静脉给药C.与人血白蛋白结合率高D.在中枢神经系统及玻璃体中浓度低,尿液及脑脊液中药物浓度为0E.肾功能不全或血液透析治疗患者应用时不需调整剂量4.关于药物不良反应和不良药物相互作用的描述,错误的是:(A)A.不良药物相互作用就是不良反应的一种表现;B.药物不良反应是合格的药品,所以发生药物不良反应不存在厂家的产品责任问题;C.药物不良反应是正常的用法和用量下发生的,所以医务人员没有用药过失;D.药物不良反应是药品的固有属性,但是发生情况因人而异,某些不良反应无法预测;E.不良药物相互作用一般是可以避免的,因此导致的药源性损害是一种医疗事故;5.老年人机体器官和系统功能减退,各种生理调节功能降低,代偿恢复的速度减慢,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稳定的能力下降,对药物反应的适应性和应变能力减弱。

抗茵药物合理应用论文

抗茵药物合理应用论文

抗茵药物的合理应用【摘要】合理应用抗茵药物是指在明确指征下选用适宜的抗茵药物,并采用适当的给药途径、剂量和疗程,最大限度的发挥抗苗药物的治疗和预防作用,以达到杀灭病原体和(或)控制感染的目的。

本文拟就抗茵药物的合理应用,剖析抗菌药物的必要性和应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抗菌药;合理应用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298-02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问题是全世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近80年来给人类防治感染性疾病带来了很大的益处,但也出现了由于抗茵药物不合理应用导致的不良后果。

1抗菌药物目前应用中的主要问题1.1经验性或臆断性用药太多,投药前送捡相关标本做微生物学检抽过少(采标本做细菌培养的不到用抗茁药的1/10)。

1.2适应证过宽或失控(如误用作退热药,病人点名要药等),且无适应证的目的不明确的所谓预防性用药不少。

1.3药物品种选择不当,选用广谱抗苗药物偏多而依据很不充分。

此外,耐药率已高的抗茵药物未及时停止使用或限制使用。

1.4用药方法不当,如联用药种类过多或不合理、更换频繁、剂量偏小或偏大、疗程过长或过短等。

1.5未充分运用药物代谢动力学与药效学知识指导临床用药,研究个体化给药方案尚不普遍,血药浓度监测尚待推广。

’1.6未重视不良反应对病人及其疾病的影响,加之销售无序,病人随意自购抗菌药物,助长了抗茵药物的滥用。

2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必要性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一方面增加了药品不良反应和要害事件的发生,造成过敏及肝脏、肾脏、血液系统、神经系统的损害,另一方面使细菌对抗茵药物产生耐药性,大量耐药茵的产生使一些有效的抗茵药不断减效甚至失败,造成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困难,治疗费用高,同时新型抗茵药物的开发研究远不及细菌耐药性产生的速度快。

专家担忧长此以往,人类将回到抗茵药物发现之前的时代,面临着没有抗菌药物可用的威胁。

据调查,我国抗茵药物不合理应用的比例超过40%,有46%的家庭在没有医生指导的情况下自行使用抗菌药,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统计.抗茵药的不良反应病例报告数接近中西药报告总数的一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真菌药的合理应用
一、概述和分类
真菌(也称霉菌)引起的人体疾病,根据发病部位,可分为浅表真菌和深部真菌病两类。

浅表真菌病发生在表皮角质层、毛发、指甲等部位,也称为癣病,发病率高,危险性较小。

深部真菌病发生在皮肤深层、粘膜、内脏、脑和骨骼等部位,发病率较低,但危害性大。

抗真菌药可分类如下:
1.抗生素类有灰黄霉素、制霉菌素、克念菌素、两性霉素B等。

2.吡咯类咪唑类:酮康唑、咪康唑、伊康唑、克霉唑。

三唑类:氟康唑、伊曲康唑。

3.其他合成药氟胞嘧啶。

4.植物药大蒜素。

5.消毒防腐类水杨酸、苯甲酸、十一烯酸等。

以上供治疗浅表真菌病用的灰黄霉素、消毒防腐药类,其中只有灰黄霉素可供内服,其他均外用涂抹。

制霉菌素、克菌素主要外用治疗腔道真菌感染,内服可治肠道真菌病。

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大蒜素主要用于内脏真菌素。

咪唑类抗真菌药对浅表真菌病和深部真菌病都有效,既可局部应用,也可全身用药。

二、作用机制
两性霉素B作用于真菌细胞膜,与膜中固醇结合,损伤膜的完整性,使菌细胞内的一些生理物质(钾离子、核苷酸、氨基酸等)漏失,破坏正常代谢而起抑菌作用。

人体细胞膜上也有固醇,虽然其组成与真菌细胞膜的固醇有所不同,但两性霉素B毕竟是属于毒性较大的一种抗真菌药。

氟胞嘧啶在真菌细胞中去氨基,生成具有抗代谢作用的氟尿嘧啶,干扰真菌正常核酸生成。

吡咯类作用于真菌的细胞膜,抑制细胞膜脂质的合成,改变其通透性,影响菌细胞对一些生理物质(钾离子、磷酸、氨基酸等)的摄取,并使这些物质自细胞中漏失而死亡。

三、用药原则
1.对于深部真菌病应选用深部真菌病药,若用浅表真菌病药则是无效的。

2.对于浅表真菌病,尽可能使用外用药物,头癣可应用口服药物,其他部位癣病应用口服药须慎重考虑。

3.所有的深部真菌治疗药,只有氟胞嘧啶和氟康唑能透过血-脑脊液屏障。

其他的都难以对中枢感染起治疗作用,对于隐球菌性脑膜炎,用药时除静脉注射外,常同时鞘内注射方有效。

四、注意事项
人体细胞的细胞膜中含有胆固醇,与真菌细胞膜的组成有一定的相似性。

因此,某些抗真菌药对人体细胞有较大的毒性。

以两性霉素B为例,给予的剂量低于1mg/(kg·d),则不能起到有效的抗菌作用,而剂量高于1mg/(kg·d),则又出现较明显的肾损害。

所以,对于抗真菌药的剂量必须严格掌握,并在用药期间对肾、肝功能,血象等定期检验,保证用药安全。

真菌病发病较慢,病程较长,治疗期也较长。

往往在症状消退后,仍需继续用药一个时期以巩固疗效。

如疗程不足则易复发。

在治疗过程中要
进行真菌培养,出现多次阴性结果后,方可停药或遵循疗程规定,以免徒劳。

五、临床用药的选择与比较
1.对于浅表真菌病,尽可能用外用药物。

如对皮肤癣病,一般都不用内服药,可用克霉唑、益康唑等局部外用制剂或水杨酸、苯甲酸等外用消毒防腐药。

对于头癣则可应用口服药,并同时应用外用药物。

甲癣应用口服药也有效,但见效慢,疗程长,目前趋向于用外用药物治疗。

2.白色念珠菌可引起全身感染,也常引起粘膜、腔道部位感染,如消化道念珠菌病、阴道念珠菌病等。

对本菌引起的消化道、阴道感染,根据病情,可应用一些起局部作用的制剂,如对白色念珠菌肠道感染可口服制霉菌素片,对阴道念珠菌感染用克霉唑栓;对口腔或眼部感染用制霉菌素滴眼药、油膏或冲洗液等。

3.对于深部真菌引起的内脏器官感染或菌血症,则要选用抗深部真菌药,如两性霉素B静脉滴注,氟胞嘧啶、氟康唑、伊曲康唑或酮康唑口服。

4.能顺利通过血—脑脊液屏障进入中枢的抗真菌药只有氟康唑和氟胞嘧啶两种。

必要时可通过鞘内给予两性霉素B。

------载于《合理用药》第4版谢惠民主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