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中医院普通外科疾病诊疗常规
普通外科常见疾病诊疗规范标准
普外科疾病第一节甲状腺疾病甲状舌骨囊肿【病史采集】1.甲状舌骨囊肿为先天发育异常所致,多出现于5岁以前。
2.囊肿易并发感染,感染破潰或手术切开后形成瘘。
3.未发生感染时,一般无自觉症状,并发感染时,出现红肿热痛,破潰或切开引流后,形成甲状舌管瘘,可反复发作经久不愈。
【体格检查】1.囊肿多位于颈部正中舌骨下甲状软骨部位,呈圆形,表面光滑、边界清楚。
2.囊肿不能上下移动或左右移动,但可随吞咽或伸舌运动而上下移动,有时可触及一条索带自囊肿连向舌骨。
3.形成瘘管后,在瘘口深部可扪及向上潜行的索状组织通向舌骨。
【辅助检查】1.行术前常规检查:血、尿、粪常规,出凝血时间,肝肾功能,胸部X线透视或拍片、心电图。
2.形成瘘管者,可行瘘管造影,以明确瘘管的方向与深度。
3.必要时可行B超、甲状腺扫描等检查,以同甲状腺疾病鉴别。
【诊断与鉴别诊断】根据病史及体格检查,诊断多无困难。
需与锥体叶甲状腺瘤、腮裂囊肿、颈淋巴结结核鉴别。
【治疗原则】1.确诊后宜早期手术。
手术应切除全部囊肿与瘘管,并应切除囊肿附着处部分舌骨,以免术后复发。
2.对并发急性感染者,应先切开引流和抗感染治疗,待炎症消退后再行手术切除。
【疗效标准】1.治愈:囊肿及瘘管全部切除,症状消失、无并发症或并发症已愈。
2.好转:囊肿未切除但症状改善,或囊肿切除后留有并发症。
3.未愈:囊肿未切除、症状无改善。
【出院标准】治愈或好转、或感染已控制,可在门诊继续治疗者。
结节性甲状腺肿【病史采集】1.甲状腺肿大出现的时间、生长速度、有无短期内结节突然增大表现。
2.有无食管、气管、颈静脉与上腔静脉,以及神经受压的表现。
3.是否伴有甲状腺机能亢进的症状。
【体格检查】1.甲状腺的大小、形态、边缘、两侧是否对称,甲状腺结节的大小、数目、质地、活动程度,注意甲状腺下缘与锁骨及胸骨的关系,颈部淋巴结有无肿大,气管是否移位。
2.有无颈静脉、上腔静脉受压引起的头面部及上肢瘀血浮肿及颈交感神经受压引起的霍纳(Horner)综合征。
普通外科疾病诊疗规范定稿
普通外科疾病诊疗规范甲状腺疾病甲状舌骨囊肿【病史采集】1.甲状舌骨囊肿为先天发育异常所致,多出现于5岁以前。
2.囊肿易并发感染,感染破潰或手术切开后形成瘘。
3.未发生感染时,一般无自觉症状,并发感染时,出现红肿热痛,破潰或切开引流后,形成甲状舌管瘘,可反复发作经久不愈。
【体格检查】1.囊肿多位于颈部正中舌骨下甲状软骨部位,呈圆形,表面光滑、边界清楚。
2.囊肿不能上下移动或左右移动,但可随吞咽或伸舌运动而上下移动,有时可触及一条索带自囊肿连向舌骨。
3.形成瘘管后,在瘘口深部可扪及向上潜行的索状组织通向舌骨。
【辅助检查】1.行术前常规检查:血、尿、粪常规,出凝血时间,肝肾功能,胸部X线透视或拍片、心电图。
2.形成瘘管者,可行瘘管造影,以明确瘘管的方向与深度。
3.必要时可行B超、甲状腺扫描等检查,以同甲状腺疾病鉴别。
【诊断与鉴别诊断】根据病史及体格检查,诊断多无困难。
需与锥体叶甲状腺瘤、腮裂囊肿、颈淋巴结结核鉴别。
【治疗原则】1.确诊后宜早期手术。
手术应切除全部囊肿与瘘管,并应切除囊肿附着处部分舌骨,以免术后复发。
2.对并发急性感染者,应先切开引流和抗感染治疗,待炎症消退后再行手术切除。
【疗效标准】1.治愈:囊肿及瘘管全部切除,症状消失、无并发症或并发症已愈。
2.好转:囊肿未切除但症状改善,或囊肿切除后留有并发症。
3.未愈:囊肿未切除、症状无改善。
【出院标准】治愈或好转、或感染已控制,可在门诊继续治疗者。
结节性甲状腺肿【病史采集】1.甲状腺肿大出现的时间、生长速度、有无短期内结节突然增大表现。
2.有无食管、气管、颈静脉与上腔静脉,以及神经受压的表现。
3.是否伴有甲状腺机能亢进的症状。
【体格检查】1.甲状腺的大小、形态、边缘、两侧是否对称,甲状腺结节的大小、数目、质地、活动程度,注意甲状腺下缘与锁骨及胸骨的关系,颈部淋巴结有无肿大,气管是否移位。
2.有无颈静脉、上腔静脉受压引起的头面部及上肢瘀血浮肿及颈交感神经受压引起的霍纳(Horner)综合征。
普外科疾病诊疗指南(封面) Microsoft Word 文档 (2)
阜南县人民医院普外科疾病诊疗指南外二科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工作计划、活动考核记录等)普外科疾病诊疗常规(指南)目录:第一节甲状腺疾病(1——4)甲状舌骨囊肿(1)结节性甲状腺肿(1)甲状腺机能亢进症(2)甲状腺腺腺瘤(4)甲状腺癌(4)第二节乳腺疾病(6——9)急性乳腺炎和乳腺脓肿(6)乳腺囊性增生症(7)乳腺纤维瘤(8)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9)乳腺癌(9)第三节胃、十二指肠疾病(12——13)胃、十二指肠溃疡(12)胃癌(13)第四节肠疾病(16——20)肠梗阻(16)急性阑尾炎(17)急性出血性肠炎(18)结直癌(20)第五节肛门疾病(21——25)痔(21)肛裂(23)肛瘘(24)肛管直肠周围脓肿(25)肛管癌(25)第六节肝脏疾病(26——29)细菌性肝脓肿(26)原发性肝癌(27)肝海绵状血管瘤(29)第七节胆道疾病(30)胆囊息肉样病变(30)胆囊炎、胆囊结石(31)肝内、外胆管结石,胆管炎(32)胆管癌和壶腹部癌(34)第八节胰腺疾病(35——36)胰腺癌(35)急性胰腺炎(36)第九节门脉高压与脾脏疾病(38——40)食管、胃底静脉曲张(38)血液病脾肿大(40)第十节腹腔与腹壁疾病(41——44)腹部损伤(41)腹部肿块(43)腹腔脓肿(44)第十一节消化道出血(45)上消化道出血(45)第十二节周围血管疾病(47——51)髂骨动脉急性栓塞(47)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48)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50)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51)。
普外科10种常见病诊疗常规
普外科10种常见病诊疗常规无治疗原则】一)观察治疗:对无症状、小于3cm的肝血管瘤,可采取观察治疗,定期随访观察肿瘤大小、形态和血流情况。
二)手术治疗:对肝血管瘤直径大于4-5cm、有明显症状或有出血倾向者,应考虑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包括开腹手术和腹腔镜手术。
三)介入治疗:对于不能手术的肝血管瘤患者,可采用介入治疗,包括经股动脉插管栓塞和经肝动脉栓塞等。
四)药物治疗: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肝血管瘤的证据,但可采用药物控制出血等症状。
五)辅助治疗:对于术后患者,应积极进行营养支持、抗感染和对症治疗等辅助治疗。
1.病情稳定,手术伤口愈合良好;2.术后恢复良好,能够自理生活;3.接受必要的康复治疗和随访计划。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早期发现和诊断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常见的症状包括乳房肿块、溢液、皮肤脱屑等。
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如X线、B型超声、近红外线扫描等可以帮助确诊。
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术前和术后的化疗、放疗和内分泌治疗也可以用于综合治疗。
治疗效果的评估标准包括治愈、好转和未愈。
出院标准是病情稳定、手术伤口愈合良好、能够自理生活并接受必要的康复治疗和随访计划。
文章无明显格式错误,删除了重复的段落。
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主要表现为下肢浅静脉扩张、伸长、迂曲,常见于大隐静脉。
随着病程的进展,足踝部可出现轻度肿胀和皮肤营养性变化,包括皮肤萎缩、脱屑、瘦痒、色素沉着、皮肤和皮下组织硬结、湿疹和溃疡形成。
这些变化往往发生在小腿下1/3内侧,因为该处压力最高,静脉淤血也最严重。
曲张的静脉可并发炎症和血栓形成,机化后可形成硬结节,甚至演变为静脉石。
在皮肤下面的曲张静脉,可因感染、搔抓、糜烂和外伤擦破而大量出血。
诊断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可使用传统检查方法,如大隐静脉瓣膜功能试验、深静脉通畅试验和交通静脉瓣膜功能试验。
必要时可以使用超声多普勒、容积描记、下肢静脉压测定和静脉造影检查等,以更准确地判断病变性质。
治疗原则包括缓解症状、防止并发症和改善静脉循环。
中医外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肠痈诊疗常规[病因病机]本病相当于西医的阑尾炎,特点是:转移性右下腹疼痛和右下腹局限而固定的压痛。
据统计该病约占普外科住院病人的10%,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10-40周岁年龄组发病最高。
[病因病机]本病多由进食厚味、恣食生冷和暴饮暴食等因,以致脾胃受损,胃肠传化功能不利,气机壅塞而成;或因饱食后急暴奔走,或跌仆损伤,导致肠腑血络损伤,瘀血凝滞,肠腑化热,瘀热互结,导致血败肉腐而成痈脓。
[诊断要点]1、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青壮年,老年人和婴幼儿则较少见。
2、转移性右下腹痛,多为突然急性腹痛,初起在脐周围或上腹部,为阵发性钝痛,逐渐加重。
经数小时后转移到右下腹阑尾点附近,呈持续性痛。
可有轻度阵发性加剧,或阵发性绞痛。
3、可伴有头晕,头痛,身倦无力,发热,恶心呕吐,纳呆,便秘或腹泻等证。
右下腹阑尾点有固定压痛,重者可有反跳痛,腹肌紧张。
4、腰大肌试验阳性提示为盲肠后位阑尾炎;闭孑L肌试5、验阳性及直肠指检在直肠前壁右侧有触痛,提示为盆腔位阑尾炎或脓肿的可能。
6、血白细胞计数增高,多在1~1.5万之间,中性粒细胞比率增高。
[鉴别诊断]肺热病(右下肺肺炎和右侧膈胸膜炎)胸部体检及胸部X检查可鉴别石淋(右侧输尿管结石)以突发性绞痛,并放射到会阴部或大腿内侧,尿频、尿痛、血尿,或尿出沙石为主证,X线腹部平片及B超检查可以确诊异位妊娠育龄妇女,有停经史,突感腹痛,伴有会阴部重坠感,恶心呕吐,头晕,面色无华,血红蛋白下降,阴道内诊及后穹窿穿刺可以明确诊断。
[辨证论治]1、六腑以通为用,通腑泻热是治疗肠痈的关键。
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法及早应用可以缩短疗程。
(1)热毒蕴肠症右少腹疼痛触痛明显,有反跳痛或可扪及局限性包块,发热口渴,恶心欲呕,嗳气纳呆,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治法:行气祛瘀,通腑泄热方药:大黄牡丹皮汤或阑尾清化汤加减。
大黄10g 丹皮10g 桃仁10g 芒硝10g金银花20g 蒲公英15g 赤芍药10g 川楝子10g生甘草10g(2)肠道瘀滞证右少腹疼痛固定不移,呈跳痛或刺痛,或可触及包块压痛或反跳痛;发热脘腹胀闷,恶心欲呕,大便秘结;舌红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
普外科常见疾病诊疗常规
临床疾病诊疗规范及诊疗技术操作规程普二科2015-4目录第一篇临床疾病诊疗规范…..第一章胃、十二指肠疾病…..第一节胃、十二指肠溃疡…………第二篇临床诊疗技术操作规程第一节腹腔穿刺术…..第一篇临床疾病诊疗规范第一章胃、十二指肠疾病第一节胃、十二指肠溃疡【概述】胃十二指肠溃疡是极为常见的疾病,是位于胃十二指肠壁的局限性圆形或椭圆形的缺损。
患者有周期性上腹部疼痛、返酸、嗳气等症状。
本病易反复发作,呈慢性进程。
对“内科治疗无效”、出血、穿孔和幽门梗阻患者多施行胃大部切除术。
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治疗使抑酸治疗后溃疡痊愈,一年后溃疡复发从未治疗HP感染的40%降至5%。
【临床表现】1.反复上腹部疼痛,疼痛性质多为钝痛或烧灼痛,伴饱胀、嗳气、食欲减退;2.胃溃疡疼痛节律性不明显,多在进餐后1/2~1小时开始疼痛,持续约1~2小时或更长时间,进食疼痛不缓解;3.十二指肠溃疡疼痛具有明显节律性,表现为餐后延迟痛(餐后3~4小时发作),饥饿痛和夜间痛,常伴有反酸,进食疼痛缓解;4.并发出血、穿孔、梗阻及癌变时可有相应的症状。
【主要检查】(一) 体格检查:1.全身营养状况,左锁骨上淋巴结是否肿大;2.注意有无胃蠕动波和胃震水音;3.胃溃疡压痛点在剑突下略偏左,范围较广;十二指肠溃疡压痛点在剑突下略偏右,范围局限;4.上腹部是否可触及肿块。
(二) 实验室检查:1.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血型、尿常规,大便常规及潜血;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3.必要时作胃液分析或血清胃泌素测定。
(三)器械检查:1.胃镜加取活组织病理检查,幽门螺杆菌检查;2.X线钡餐检查;3.手术前常规作肝胆B超、胸部平片和心电图检查。
【诊断要点】(一)根据病史和体征;(二)胃镜检查发现粘膜溃疡;【鉴别诊断】1.慢性胃炎、慢性十二指肠炎;2.胃肿瘤;3.胃或十二指肠憩室;4.胃下垂;5.胃泌素瘤;6.慢性胆囊炎胆石症。
【治疗要点】(一)非手术治疗:(1)抑酸药物;(2)胃粘膜保护剂;(3)抗幽门螺杆菌。
普外常见疾病诊疗规范
胆道疾病胆囊息肉样病变【病史采集】1.多为B超检查而发现。
2.可伴上腹不适或慢性胆囊炎症状。
3.无症状。
【体格检查】1.右上腹可有深压痛。
2.无体征。
【辅助检查】1.B超检查见胆囊内不随体位改变而移动的光团,不伴声影。
2.较大病灶可作CT、MRI检查。
【诊断】1.胆囊息肉样病变多无症状,体格检查也无任何异常,常在B超检查时无意发现。
2.如息肉在胆囊颈部或脱落下来堵塞在胆囊颈部或胆囊管、或合并结石时所出现的症状与胆囊炎相同。
【鉴别诊断】本前很难对胆囊息肉样病变的病理性质作出准确的判断,但有下列特征者其恶性可能性较大:1.有临床症状,多表现为右上腹隐痛不适、胀痛或进食后有上腹胞胀等。
2.直径大于10mm的单个粗蒂或宽基息肉。
3.位于胆囊颈部,B超表现为中低回声为主者。
4.合并有胆囊结石者。
【治疗原则】1.胆囊息肉样病变很少自行消失,具有良性可能性特征的息肉只需定期B超随访,不用治疗。
2.具有上述恶性可能性特征的胆囊息肉样病变,年龄大于50岁或经随访生长较快者,应行胆囊切除术。
3.介于良、恶性特征之间者也以尽早手术为宜。
【疗效标准】1.治愈:手术切除胆囊、切口愈合,无并发症。
2.好转:非手术治疗、症状减轻。
3.未愈:未治疗者。
【出院标准】达到治愈标准者可出院。
胆囊炎、胆囊结石【病史采集】1.腹痛的位置、性质及诱因,疼痛有无向其它部位放射。
2.有无黄疸、寒战、发热、恶心、呕吐、及消化不良等症状。
3.过去有无类似发作史。
【体格检查】1.全身检查。
2.腹部压痛部位及程度,有无肌紧张及反跳痛、能否触及肿大的胆囊、有无弥漫性腹膜炎征象。
【辅助检查】1.普外科术前常规检查。
2.肝、胆B超,口服或静脉胆囊造影。
3.必要时可作胆囊收缩功能测定及核素扫描。
【诊断】1.反复发作右上腹胀痛或绞痛伴恶心、呕吐,常在劳累或吃油腻饮食后发作。
发作时可伴发热,发作间期多无症状或仅表现为餐后上腹饱胀、打呃、嗳气,等消化不良症状。
2.急性发作时多有上腹压痛或局限性腹膜炎体症、Murphg征阳性,约20%~25%病人出现黄疸,发作间期一般无阳性体症。
普通外科疾病诊疗要求规范
普通外科疾病诊疗规范第十三章普通外科疾病第一节甲状腺疾病甲状舌骨囊肿【病史采集】1.甲状舌骨囊肿为先天发育异常所致,多出现于5岁以前。
2.囊肿易并发感染,感染破潰或手术切开后形成瘘。
3.未发生感染时,一般无自觉症状,并发感染时,出现红肿热痛,破潰或切开引流后,形成甲状舌管瘘,可反复发作经久不愈。
【体格检查】1.囊肿多位于颈部正中舌骨下甲状软骨部位,呈圆形,表面光滑、边界清楚。
2.囊肿不能上下移动或左右移动,但可随吞咽或伸舌运动而上下移动,有时可触及一条索带自囊肿连向舌骨。
3.形成瘘管后,在瘘口深部可扪及向上潜行的索状组织通向舌骨。
【辅助检查】1.行术前常规检查:血、尿、粪常规,出凝血时间,肝肾功能,胸部X线透视或拍片、心电图。
2.形成瘘管者,可行瘘管造影,以明确瘘管的方向与深度。
3.必要时可行B超、甲状腺扫描等检查,以同甲状腺疾病鉴别。
【诊断与鉴别诊断】根据病史及体格检查,诊断多无困难。
需与锥体叶甲状腺瘤、腮裂囊肿、颈淋巴结结核鉴别。
【治疗原则】1.确诊后宜早期手术。
手术应切除全部囊肿与瘘管,并应切除囊肿附着处部分舌骨,以免术后复发。
2.对并发急性感染者,应先切开引流和抗感染治疗,待炎症消退后再行手术切除。
【疗效标准】1.治愈:囊肿及瘘管全部切除,症状消失、无并发症或并发症已愈。
2.好转:囊肿未切除但症状改善,或囊肿切除后留有并发症。
3.未愈:囊肿未切除、症状无改善。
【出院标准】治愈或好转、或感染已控制,可在门诊继续治疗者。
结节性甲状腺肿【病史采集】1.甲状腺肿大出现的时间、生长速度、有无短期内结节突然增大表现。
2.有无食管、气管、颈静脉与上腔静脉,以及神经受压的表现。
3.是否伴有甲状腺机能亢进的症状。
【体格检查】1.甲状腺的大小、形态、边缘、两侧是否对称,甲状腺结节的大小、数目、质地、活动程度,注意甲状腺下缘与锁骨及胸骨的关系,颈部淋巴结有无肿大,气管是否移位。
2.有无颈静脉、上腔静脉受压引起的头面部及上肢瘀血浮肿及颈交感神经受压引起的霍纳(Horner)综合征。
普通外科疾病诊疗规范
普通外科疾病诊疗规范第十三章普通外科疾病第一节甲状腺疾病甲状舌骨囊肿【病史采集】1.甲状舌骨囊肿为先天发育异常所致,多出现于5岁以前。
2.囊肿易并发感染,感染破潰或手术切开后形成瘘。
3.未发生感染时,一般无自觉症状,并发感染时,出现红肿热痛,破潰或切开引流后,形成甲状舌管瘘,可反复发作经久不愈。
【体格检查】1.囊肿多位于颈部正中舌骨下甲状软骨部位,呈圆形,表面光滑、边界清楚。
2.囊肿不能上下移动或左右移动,但可随吞咽或伸舌运动而上下移动,有时可触及一条索带自囊肿连向舌骨。
3.形成瘘管后,在瘘口深部可扪及向上潜行的索状组织通向舌骨。
【辅助检查】1.行术前常规检查:血、尿、粪常规,出凝血时间,肝肾功能,胸部X线透视或拍片、心电图。
2.形成瘘管者,可行瘘管造影,以明确瘘管的方向与深度。
3.必要时可行B超、甲状腺扫描等检查,以同甲状腺疾病鉴别。
【诊断与鉴别诊断】根据病史及体格检查,诊断多无困难。
需与锥体叶甲状腺瘤、腮裂囊肿、颈淋巴结结核鉴别。
【治疗原则】1.确诊后宜早期手术。
手术应切除全部囊肿与瘘管,并应切除囊肿附着处部分舌骨,以免术后复发。
2.对并发急性感染者,应先切开引流和抗感染治疗,待炎症消退后再行手术切除。
【疗效标准】1.治愈:囊肿及瘘管全部切除,症状消失、无并发症或并发症已愈。
2.好转:囊肿未切除但症状改善,或囊肿切除后留有并发症。
3.未愈:囊肿未切除、症状无改善。
【出院标准】治愈或好转、或感染已控制,可在门诊继续治疗者。
结节性甲状腺肿【病史采集】1.甲状腺肿大出现的时间、生长速度、有无短期内结节突然增大表现。
2.有无食管、气管、颈静脉与上腔静脉,以及神经受压的表现。
3.是否伴有甲状腺机能亢进的症状。
【体格检查】1.甲状腺的大小、形态、边缘、两侧是否对称,甲状腺结节的大小、数目、质地、活动程度,注意甲状腺下缘与锁骨及胸骨的关系,颈部淋巴结有无肿大,气管是否移位。
2.有无颈静脉、上腔静脉受压引起的头面部及上肢瘀血浮肿及颈交感神经受压引起的霍纳(Horner)综合征。
普通外科诊疗常规修订版
甲状腺腺瘤【病史采集】多为女性,年龄40 岁以下,无意中发现甲状腺内单发结节,位置靠近峡部。
多无其他不适感。
有的在短期内肿物迅速增大,局部出现胀痛。
【体格检查】1.全身检查;2.局部检查:(1)甲状腺内单发肿块,质软或稍硬,表面光滑,无压痛,边界清楚并随吞咽上下移动。
(2)颈淋巴结无肿大。
【辅助检查】1 .声带检查:了解声带运动情况。
2.气管软化试验:了解气管有无受压及移位,是否软化。
3 . B超:了解肿块大小、数目、部位、鉴别腺瘤属实质性或囊性。
4 .:鉴别良恶性。
5 .若伴甲亢症状,应作基础代谢率测定。
6 .常规普外科术前检查。
【诊断】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术前多可明确诊断。
术中必要时行冰冻切片检查,术后病理诊断确诊。
【鉴别诊断】1.结节性甲状腺肿:流行地区,扩张的滤泡集成一个或数个大小不等的结节,后期可局部纤维化、钙化。
可继发甲状腺机能亢进症。
2 .甲状腺癌:质硬,活动度差,颈淋巴结肿大,提示“冷结节” 【治疗原则】因腺瘤有恶变可能,易合并甲亢,故应早期手术治疗,单纯腺瘤摘除,必要时连同切除同侧大部分腺体。
切除后冰冻病理检查,若发现癌变,应按甲状腺癌处理。
【疗效标准】1 .治愈:完整切除,切口愈合;2 .好转:未完整切除,切口愈合,或非手术治疗肿物缩小;3 .未愈:非手术治疗,肿物未缩小,或未治疗。
【出院标准】达到临床治愈或好转,切口愈合,病情稳定。
甲状腺癌【病史采集】1 .有下列情况者应高度怀疑:(1 )非流行地区14 岁以下儿童的甲状腺结节;(2)成年男性,甲状腺内的单发结节;(3)同位素扫描为冷结节,10 %冷结节为癌肿。
2.无意中发现甲状腺结节。
伴耳、枕、肩疼痛,声音嘶哑,呼吸及吞咽困难,少数存在霍纳()综合征,顽固性水样腹泻,心悸、颜面潮红等症状。
【体格检查】1.全身检查;2.局部检查:(1 )甲状腺结节质地坚硬,吞咽时腺体上下移动性减小,表面不平。
(2)肿物大小,部位,下缘与锁骨及胸骨的关系,侧方与颈动脉的联系。
普通外科疾病诊疗规范
普通外科疾病诊疗规范第十三章普通外科疾病第一节甲状腺疾病甲状舌骨囊肿【病史采集】1.甲状舌骨囊肿为先天发育异常所致,多出现于5岁以前。
2.囊肿易并发感染,感染破潰或手术切开后形成瘘。
3.未发生感染时,一般无自觉症状,并发感染时,出现红肿热痛,破潰或切开引流后,形成甲状舌管瘘,可反复发作经久不愈。
【体格检查】1.囊肿多位于颈部正中舌骨下甲状软骨部位,呈圆形,表面光滑、边界清楚。
2.囊肿不能上下移动或左右移动,但可随吞咽或伸舌运动而上下移动,有时可触及一条索带自囊肿连向舌骨。
3.形成瘘管后,在瘘口深部可扪及向上潜行的索状组织通向舌骨。
【辅助检查】1.行术前常规检查:血、尿、粪常规,出凝血时间,肝肾功能,胸部X线透视或拍片、心电图。
2.形成瘘管者,可行瘘管造影,以明确瘘管的方向与深度。
3.必要时可行B超、甲状腺扫描等检查,以同甲状腺疾病鉴别。
【诊断与鉴别诊断】根据病史及体格检查,诊断多无困难。
需与锥体叶甲状腺瘤、腮裂囊肿、颈淋巴结结核鉴别。
【治疗原则】1.确诊后宜早期手术。
手术应切除全部囊肿与瘘管,并应切除囊肿附着处部分舌骨,以免术后复发。
2.对并发急性感染者,应先切开引流和抗感染治疗,待炎症消退后再行手术切除。
【疗效标准】1.治愈:囊肿及瘘管全部切除,症状消失、无并发症或并发症已愈。
2.好转:囊肿未切除但症状改善,或囊肿切除后留有并发症。
3.未愈:囊肿未切除、症状无改善。
【出院标准】治愈或好转、或感染已控制,可在门诊继续治疗者。
结节性甲状腺肿【病史采集】1.甲状腺肿大出现的时间、生长速度、有无短期内结节突然增大表现。
2.有无食管、气管、颈静脉与上腔静脉,以及神经受压的表现。
3.是否伴有甲状腺机能亢进的症状。
【体格检查】1.甲状腺的大小、形态、边缘、两侧是否对称,甲状腺结节的大小、数目、质地、活动程度,注意甲状腺下缘与锁骨及胸骨的关系,颈部淋巴结有无肿大,气管是否移位。
2.有无颈静脉、上腔静脉受压引起的头面部及上肢瘀血浮肿及颈交感神经受压引起的霍纳(Horner)综合征。
普外科常见疾病诊疗常规
临床疾病诊疗规范及诊疗技术操作规程普二科2015-4目录第一篇临床疾病诊疗规范…..第一章胃、十二指肠疾病…..第一节胃、十二指肠溃疡…………第二篇临床诊疗技术操作规程第一节腹腔穿刺术…..第一篇临床疾病诊疗规范第一章胃、十二指肠疾病第一节胃、十二指肠溃疡【概述】胃十二指肠溃疡是极为常见的疾病,是位于胃十二指肠壁的局限性圆形或椭圆形的缺损。
患者有周期性上腹部疼痛、返酸、嗳气等症状。
本病易反复发作,呈慢性进程。
对“内科治疗无效”、出血、穿孔和幽门梗阻患者多施行胃大部切除术。
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治疗使抑酸治疗后溃疡痊愈,一年后溃疡复发从未治疗HP感染的40%降至5%。
【临床表现】1.反复上腹部疼痛,疼痛性质多为钝痛或烧灼痛,伴饱胀、嗳气、食欲减退;2.胃溃疡疼痛节律性不明显,多在进餐后1/2~1小时开始疼痛,持续约1~2小时或更长时间,进食疼痛不缓解;3.十二指肠溃疡疼痛具有明显节律性,表现为餐后延迟痛(餐后3~4小时发作),饥饿痛和夜间痛,常伴有反酸,进食疼痛缓解;4.并发出血、穿孔、梗阻及癌变时可有相应的症状。
【主要检查】(一) 体格检查:1.全身营养状况,左锁骨上淋巴结是否肿大;2.注意有无胃蠕动波和胃震水音;3.胃溃疡压痛点在剑突下略偏左,范围较广;十二指肠溃疡压痛点在剑突下略偏右,范围局限;4.上腹部是否可触及肿块。
(二) 实验室检查:1.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血型、尿常规,大便常规及潜血;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3.必要时作胃液分析或血清胃泌素测定。
(三)器械检查:1.胃镜加取活组织病理检查,幽门螺杆菌检查;2.X线钡餐检查;3.手术前常规作肝胆B超、胸部平片和心电图检查。
【诊断要点】(一)根据病史和体征;(二)胃镜检查发现粘膜溃疡;【鉴别诊断】1.慢性胃炎、慢性十二指肠炎;2.胃肿瘤;3.胃或十二指肠憩室;4.胃下垂;5.胃泌素瘤;6.慢性胆囊炎胆石症。
【治疗要点】(一)非手术治疗:(1)抑酸药物;(2)胃粘膜保护剂;(3)抗幽门螺杆菌。
中医外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肠痈诊疗常规[病因病机]本病相当于西医的阑尾炎,特点是:转移性右下腹疼痛和右下腹局限而固定的压痛。
据统计该病约占普外科住院病人的10%,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10-40周岁年龄组发病最高。
[病因病机]本病多由进食厚味、恣食生冷和暴饮暴食等因,以致脾胃受损,胃肠传化功能不利,气机壅塞而成;或因饱食后急暴奔走,或跌仆损伤,导致肠腑血络损伤,瘀血凝滞,肠腑化热,瘀热互结,导致血败肉腐而成痈脓。
[诊断要点]1、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青壮年,老年人和婴幼儿则较少见。
2、转移性右下腹痛,多为突然急性腹痛,初起在脐周围或上腹部,为阵发性钝痛,逐渐加重。
经数小时后转移到右下腹阑尾点附近,呈持续性痛。
可有轻度阵发性加剧,或阵发性绞痛。
3、可伴有头晕,头痛,身倦无力,发热,恶心呕吐,纳呆,便秘或腹泻等证。
右下腹阑尾点有固定压痛,重者可有反跳痛,腹肌紧张。
4、腰大肌试验阳性提示为盲肠后位阑尾炎;闭孑L肌试5、验阳性及直肠指检在直肠前壁右侧有触痛,提示为盆腔位阑尾炎或脓肿的可能。
6、血白细胞计数增高,多在1~1.5万之间,中性粒细胞比率增高。
[鉴别诊断]肺热病(右下肺肺炎和右侧膈胸膜炎)胸部体检及胸部X检查可鉴别石淋(右侧输尿管结石)以突发性绞痛,并放射到会阴部或大腿内侧,尿频、尿痛、血尿,或尿出沙石为主证,X线腹部平片及B超检查可以确诊异位妊娠育龄妇女,有停经史,突感腹痛,伴有会阴部重坠感,恶心呕吐,头晕,面色无华,血红蛋白下降,阴道内诊及后穹窿穿刺可以明确诊断。
[辨证论治]1、六腑以通为用,通腑泻热是治疗肠痈的关键。
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法及早应用可以缩短疗程。
(1)热毒蕴肠症右少腹疼痛触痛明显,有反跳痛或可扪及局限性包块,发热口渴,恶心欲呕,嗳气纳呆,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治法:行气祛瘀,通腑泄热方药:大黄牡丹皮汤或阑尾清化汤加减。
大黄10g 丹皮10g 桃仁10g 芒硝10g金银花20g 蒲公英15g 赤芍药10g 川楝子10g生甘草10g(2)肠道瘀滞证右少腹疼痛固定不移,呈跳痛或刺痛,或可触及包块压痛或反跳痛;发热脘腹胀闷,恶心欲呕,大便秘结;舌红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
普外科诊疗常规.doc
〖〗〖〗〖〗〖〗〖3〗深圳市疾病诊疗指南(上册)〖〗第十一章普通外科疾病第一节甲状腺疾病一、甲状舌管囊肿【概念】甲状舌管囊肿是指在胚胎早期甲状腺发育过程中,甲状舌管退化不全、不消失而在颈部遗留形成的先天性囊肿,囊肿内常有上皮分泌物聚积。
囊肿可通过舌盲孔与口腔相通,而继发感染,也可破溃形成甲状舌管瘘。
甲状舌管囊肿是颈部最常见的先天性畸形之一。
本病也可发生癌变。
【病史采集】男性居多,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50%发生于20岁之前。
多为颈前正中肿物,呈圆形,生长缓慢。
可伴有颈部胀痛、吞咽不适、咽部异物感。
并发感染时,出现红肿热痛,破溃或切开引流后,形成甲状舌管瘘,可反复发作经久不愈。
严重者伴发热、疲乏等全身症状。
【体格检查】囊性肿块多位于颈部正中舌骨下甲状软骨部位,呈圆形,表面光滑、边界清楚。
囊肿不能上下移动或左右移动,但可随吞咽或伸舌运动而上下移动,有时可触及一条索带,自囊肿连向舌骨。
形成瘘管后,在瘘口深部可扪及向上潜行的索状组织通向舌骨。
【辅助检查】术前常规检查:血、尿常规,出凝血时间,肝肾功能,胸部X线透视或拍片、心电图。
形成瘘管者,可行瘘管碘油造影,以明确瘘管的方向与深度。
可行B超、甲状腺放射性核素扫描等检查,以同甲状腺疾病鉴别。
穿刺可抽出透明、微混浊的黄色液体。
【诊断】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术前多可明确诊断。
术中必要时行冰冻切片检查,术后病理诊断确诊。
【鉴别诊断】颏下慢性淋巴结炎和淋巴结核:位置表浅,多为实质肿物,常有压痛,可借病史和活检鉴别。
异位甲状腺:异位甲状腺常位于舌根部或舌盲孔的咽部,呈瘤状突起,表面紫蓝色,质软,界清。
75%的异位甲状腺为唯一有功能甲状腺组织,错误切除将导致终生甲状腺功能低下的严重后果。
甲状腺放射性核素扫描等检查是最有效的鉴别方法。
椎体叶甲状腺瘤:随吞咽活动但不随伸舌运动而上下移动。
甲状腺放射性核素扫描可鉴别。
其他颈部肿物:皮样囊肿、皮脂腺囊肿、腮裂囊肿与瘘管、脂肪瘤、囊状水瘤、畸胎瘤、甲状旁腺囊肿,多可根据肿物所在部位和性状作出鉴别。
普外科种常见病诊疗常规
普外科10种常见病诊疗常规原发性肝癌诊断标准(一)病理诊断:1.肝组织学检查证实为原发性肝癌者.2.肝外组织(de)组织学检查证实为肝细胞癌.(二)临床诊断:1.如其他肝癌证据,AFP对流法阳性或放射免疫法>400μg/L持续4周以上,并能排除妊娠、活动性肝炎、生殖腺胚胎癌及转移性肝癌者.2.影像学检查有明确肝内实质性占位病变,能排除肝血管瘤及转移癌并具有下列条件之一者.(1)AFP>200μg/L.(2)典型(de)原发性肝癌(de)影像学表现.(3)无黄疸而AFP或GGT明显增高.(4)远处有明显(de)转移性病灶或有血性腹水,或在腹水中找到癌细胞.(5)明确(de)乙型肝炎标志阳性(de)肝硬化.治疗原则(一)手术治疗:首选方法.对诊断明确,肿瘤局限于一叶或半肝者;无明显黄疸、腹水或远外转移者;肝功能代偿好,凝血酶原时间不低于50%者;心、肝、肾能耐受手术者应手术治疗.(二)放射治疗:方法为在手术时均作肝动脉结扎和插管,第一周灌注顺铂,20mg/d,连续3次.第二周局部处放射.每次250rad,每天2次,连续3d 以上为一个阶段,共进行3-4个阶段.(三)动脉导管栓塞治疗与化疗:是不适合手术(de)局块型肝癌患者(de)首选疗法.常用栓剂为碘油与明胶海绵,化疗药物为顺铂、丝裂霉素、表阿霉素、5-氟脲嘧啶等.每1-2个月重复1次.(四)经皮穿刺瘤内无水酒精注射:适用于较小肿瘤而又不适合手术或动脉导管栓塞治疗者.(五)药物治疗:适用于姑息性切除术后及不宜手术(de)中期病人.常用药物有顺铂、5-氟脲嘧啶及其衍生物、表阿霉素、丝裂霉素、氨甲喋呤等.(六)生物治疗:适用于早、中期患者,免疫状态尚好者,用于消灭经手术、放疗、化疗后(de)残癌.常用者有干扰素、白细胞介素-2、卡介苗、免疫核糖核酸、胸腺肽等.(七)辅助治疗:给予保肝、支持、对症治疗.肝血管瘤诊断标准病史:1.多见于中、青年;2.较小时多无任何临床症状,增大后可出现上腹部不适、腹胀及疼痛等.体格检查:1.上腹部肿块与肝相连;2.肿块表面光滑、柔软,可有压缩感,随呼吸上下移动.辅助检查:1.B型超声检查呈强回声表现;彩色多普勒见肿块内血流.2.CT检查增强后可见造影剂从肿瘤周边向中央区渗入.3.核磁共振检查.4.肝动脉造影检查.诊断:主要依靠B型超声或CT检查(de)偶然发现而确诊.鉴别诊断:主要与肝癌相鉴别.最常发生(de)差错是把肝癌诊断为肝血管瘤,值得注意.治疗原则1.非手术疗法:(1)放射治疗.(2)选择性肝动脉造影及肿瘤动脉栓塞.2.手术治疗:(1)适应证:1)瘤体≥5.0cm;2)瘤体<4.0cm,但处于肝脏周边而在进行其它上腹部手术时,可考虑一并切除;3)年龄在60岁以下.(2)手术方式:1)肝部分切除;2)肝叶切除;3)肝血管瘤捆扎术.疗效标准:1.治愈:症状消失,瘤体切除,切口愈合.2.好转:经非手术治疗后瘤体缩小,症状减轻或消失.3.未愈:瘤体无缩小,症状及体征仍存在.急性重症胆管炎临床表现(一)症状:表现为起病突然,有剑突下、右上腹剧烈疼痛,继而发生寒战、高热,体温可超过40℃,伴恶心和呕吐.多数病人有黄疸.近半数病人出现烦躁不安、意识障碍、昏睡乃至昏迷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并常有血压下降现象.这些往往提示病人已发生败血症和感染性休克,表示病情危重.(二)体征:体检有体温升高,脉率超过120次/分钟,脉搏微弱,剑突下及右上腹有明显压痛和肌紧张,常可扪及肿大胆囊.辅助检查(一)白细胞总数多超过20×109/L,而血小板常在100×109/L以下.血小板降低除具有诊断价值外,尚有预后意义,其数值愈低,死亡率愈高.(二)术中见胆管内高压和胆汁呈脓性.诊断(一)患者常有多次胆道疾病发作史.(二)出现雷诺(Reynold)五联征:即右上腹剧痛、寒战高热、黄疸、休克、精神症状(谵妄或嗜睡).治疗(一)非手术治疗:适用于症状相对较轻、老年不能耐受手术者以及手术治疗(de)术前准备.通常应予以禁食、胃肠减压、补液,纠正水、电解质失衡和酸中毒,抗休克、抗感染治疗.常用(de)有效抗生素为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林可霉素以及头孢类抗生素;联合应用氨基糖苷类,青霉素族也常有效;灭滴灵可以有效杀灭厌氧菌.中毒症状重者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如氢化可(de)松及地塞米松.(二)手术治疗:原则上须及早行胆总管切开减压,引流胆汁.术前准备力争6小时内完成.可作胆总管切开、""T""型管引流,若病情允许,可作胆囊切除术.PTCD适用于高龄、脏器功能不全、严重休克患者.四、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诊断标准症状:(一)慢性胆囊炎常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多不典型.大多数患者有胆绞痛病史,或有过急性胆囊炎发作史.(二)右季肋部和腰背部隐痛或钝痛,或右肩胛区疼痛.(三)有厌油、腹胀、嗳气等消化道症状.右上腹隐痛及肩背部酸胀不适,很少有畏寒、发热和黄疸者.(四)部分患者可出现心前区疼痛、心悸、呼吸困难等.(五)右上腹压痛及叩击痛,胆囊肿大者,右上腹可触及圆形肿块,有囊性感,伴压痛.辅助检查:(一)B超检查:可显示胆囊缩小,胆囊壁增厚,排空功能减退或消失,如显示胆囊结石影,更有助于诊断.(二)口服胆囊造影:见胆囊收缩,浓缩功能差.如果胆囊管闭塞,则胆囊可不显影.治疗原则(一)手术治疗:对有症状(de)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病人,胆囊切除是唯一有疗效(de)治疗.(二)对无结石(de)慢性胆囊炎,如症状少而轻微,或对年迈、体弱并有全身严重器质性病变者,可采用非手术治疗,包括限制脂肪饮食,服用胆汁酸和利胆药物,中医中药治疗等.胰腺癌病史采集1.不明原因(de)体重下降.2.腰背疼痛进行性加重,影响睡眠.3.消化吸收不良、脂痢.4.黄疸,多呈进行性.体格检查1.腹部肿块,注意是否伴血管杂音.2.腹胀、腹水.3.胆囊胀大.4.黄疸.辅助检查1.肝肾功能、血糖、淀粉酶检测.2.癌胚抗原(CEA)测定.3.大便常规注意脂滴及隐血试验.4.B超检查.5.低张十二指肠钡剂造影.6.纤维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 7.黄疸病人可行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PTC). 8.有条件可作CT、ECT、MRI及超声内镜检查. 9.必要时作细针穿刺抽吸胰腺细胞学检查.10.电视腹腔镜或剖腹探查病理活检.根据病史、体检及辅助检查结果,多数可获明确诊断.应注意肿瘤位于胰腺头部、体部、尾部或全胰,癌肿有无腹腔淋巴结及肝脏(de)转移,癌肿块与肠系膜上血管、脾血管及腹主动脉关系.鉴别诊断需要与之鉴别诊断(de)疾病为:1.慢性胰腺炎.2.胰岛肿瘤.3.胆管下段癌或嵌顿性结石.4.十二指肠降部及乳头肿瘤.治疗原则1.非手术治疗:无确切疗效,可作手术前准备、术后处理及综合治疗(de)措施.(1)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贫血和低蛋白血症;(2)应用维生素K,改善凝血机制;(3)支持、对症治疗;(4)预防性抗生素应用;(5)化疗药物敏感性差;(6)放疗:可在术中进行.2.手术治疗:(1)手术适应证:全身情况尚好、无远处转移、诊断明确(de)病例.诊断不能确定者,术中可行肿瘤活检,冰冻病理切片检查;(2)手术方式:1)胰体尾切除术,适用左半胰肿瘤,多需同时切除脾脏.对肿瘤小、病期早、无淋巴转移、不合并慢性胰腺炎(de)病例,可考虑施行保留脾脏(de)胰体尾切除术;2)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适用于胰头癌,原则上不保留幽门,以利清除胰头上方淋巴结;3)全胰切除术,适用于多中心胰腺癌和有胰内转移(de)胰腺癌; 4)胆—肠、胃—肠吻合术,适用于不能切除(de)胰头癌.以缓解胆道和胃十二指肠梗阻;5)胰周围腹腔交感神经丛切断术,适用于顽固性腰背痛(de)晚期胰腺癌.也可在B超、CT引导下注射无水酒精破坏腹腔交感神经丛及胸交感神经丛.疗效标准1.治愈:根治性切除肿瘤,症状、体征消失,无手术并发症.2.好转:姑息性切除肿瘤、症状、体征减轻或仅行胆肠吻合、胃肠吻合、交感神经丛切除等姑息治疗,症状、体征消失.3.治疗无效、或未治疗者.甲状腺腺瘤诊断标准1.常见于20~40岁女性.2.一般无明显(de)自觉症状,绝大多数患者为偶然触及或被他人发现.3.肿瘤为单发,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质地韧边界清楚,无压痛;特点是随吞咽而上下活动.4.肿瘤生长缓慢,如肿瘤内突然出血,可见肿块迅速增大,伴局部疼痛或压痛.少数患者可发生功能自主性甲状腺腺瘤,出现甲亢症状.5.根据情况可做B超、核素扫描等进一步确诊.鉴别诊断1.结节性甲状腺肿:流行地区,扩张(de)滤泡集成一个或数个大小不等(de)结节,后期可局部纤维化、钙化.可继发甲状腺机能亢进症.2.甲状腺癌:质硬,活动度差,颈淋巴结肿大,ECT提示“冷结节”.治疗原则因腺瘤有恶变可能,易合并甲亢,故应早期手术治疗,单纯腺瘤摘除,必要时连同切除同侧大部分腺体.切除后冰冻病理检查,若发现癌变,应按甲状腺癌处理.疗效标准1.治愈:完整切除,切口愈合;2.好转:未完整切除,切口愈合,或非手术治疗肿物缩小;3.未愈:非手术治疗,肿物未缩小,或未治疗.出院标准达到临床治愈或好转,切口愈合,病情稳定.乳腺癌病史采集1.乳腺癌(de)易感因素(高危因素);(1)家族有患乳腺癌者;(2)月经初潮较早或绝经较晚者;(3)未婚、未育或高龄初产者;(4)一侧乳腺癌经治疗后;(5)患乳腺增生病者;(6)放射性大剂量或长期接触者;(7)曾患功能性子宫出血或子宫体腺癌者.2.无意中发现乳房肿块、无痛;3.乳头溢液、溢血,乳头皮肤脱屑、长期摩烂.体格检查1.双侧乳房是否对称、乳头有无抬高或内陷,肿物有无溃烂,肿块表面皮肤有无凹陷或呈“桔皮样”改变;2.肿物位置、大小、性质、与皮肤及胸大肌是否粘连;3.同侧液窝及锁量上淋巴结有无肿大.辅助检查1.X线检查:钼靶X线摄片;2.B型超声检查;3.近红外线扫描;4.ECT全身显像检查有无骨转移;5.必要时可行细针穿刺抽吸活检,有乳头溢液者做反复涂片寻找癌细胞;6.普外科术前常规检查,肝胆B超,胸部平片.根据病史、体征及辅助检查,多能确诊,术前未能确诊者,术中应作冰冻切片病理检查.治疗原则1.手术治疗:乳腺肿块不能排除乳腺癌者,住院手术治疗,术中先作局部切除并送冰冻切片病理检查,证实为乳腺癌者,按以下原则处理:(1)I期:传统性乳腺癌根治术或保留乳房(de)肿块局部切除,术后加放疗;(2)Ⅱ期:传统性乳腺癌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术后根据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范围加放疗;(3)Ⅲ期:无禁忌者可行传统(de)乳腺癌根治术;有手术禁忌者,可考虑作单纯乳房切除术,术后进行以放疗为主(de)综合性治疗;(4)Ⅳ期:不宜手术治疗,可采用内分泌治疗、放疗、化疗和中药治疗;(5)位于内侧象限(de)乳腺癌可考虑作乳腺癌扩大根治术或根治术后加胸骨旁放疗.2.药物化疗:常用(de)抗癌药有环磷酰胺(C)、氨甲喋啶(M)、氟腺嘧啶(F)、阿霉素(A)、复方新水仙(CO)等,多主张联合、分次、足量使用,推荐(de)化疗方案如下:(1)术前化疗常用方案:CMF、COC方案;(2)术后常用方案:CMF、CAF方案;(3)放射治疗常用于术后;(4)内分泌治疗,主要用于雌激素受体阳性者;包括去势治疗和内分泌药物治疗;去势治疗主要用于绝经前或闭经5年以内者,手术去势用于全身情况较好,急需内分泌治疗生效者;放射去势用于全身情况差,难于耐受手术者;(5)乳腺癌综合治疗见表.注:(1)AL=腋窝淋巴结;(2)化疗时间多为1年,Ⅳ期患者(de)化疗持续时间依病情而定.疗效标准1.治愈:根治性切除手术,切口愈合;2.好转:姑息性切除术或非手术治疗肿块缩小;3.未愈:非手术治疗肿块未缩小或未治疗.出院标准达到临床治愈或好转疗效者.腹股沟疝诊断标准临床表现:临床症状可因疝囊大小或有无并发症而异.基本症状是腹股沟区出现一可复性肿块,开始肿块较小,仅在病人站立、劳动、行走、跑步、剧咳或婴儿啼哭时出现,平卧或用手压时块肿可自行回纳,消失不见.一般无特殊不适,仅偶尔伴局部胀痛和牵涉痛.随着疾病(de)发展,肿块可逐渐增大,自腹股沟下降至阴囊内或大阴唇,行走不便和影响劳动.肿块呈带蒂柄(de)梨形,上端狭小,下端宽大.检查时,病人仰卧,肿块可自行消失或用手将包块向外上方轻轻挤推,向腹腔内回纳消失,常因疝内容物为小肠而听到咕噜声.疝块回纳后,检查者可用食指尖轻轻经阴囊皮肤沿精索向上伸入扩大(de)外环,嘱病人咳嗽,则指尖有冲击感.有(de)隐匿性腹股沟斜疝,可以通过此试验,确定其存在.检查者用手指紧压腹股沟管内环,然后嘱病人用力咳嗽、斜疝肿块并不出现,尚若移开手指,则可见肿块从腹股沟中点自外上方向内下鼓出.这种压迫内环试验可用来鉴别斜疝和直疝,后者在疝块回纳后,用手指紧压住内环嘱病人咳嗽时,疝块仍可出现.治疗原则(一)非手术治疗1.婴儿在长大过程中,腹肌逐渐强壮,部分有自愈可能,一般主张在一周岁内(de)婴儿,可暂不手术,先用棉线束带或绷带压迫腹股沟管内环,以防疝(de)突出.2.对于年老体弱或伴其它严重疾病不宜手术者,可配用疝带.方法是回纳疝内容物后,将疝带一端(de)软压垫对着疝环顶住,可阻止疝块突出.疝带可以白天佩带,晚间除去.长期使用疝带可使疝囊颈经常受到摩擦变得肥厚坚韧而增高疝嵌顿(de)发病率,并有促使疝囊与疝内容物粘连(de)可能.这是使用疝带(de)缺点.3.嵌顿性疝手法复位法:嵌顿性疝原则上应紧急手术,以防止肠管坏死.但在下列少数情况下:①如嵌顿时间较短(3~5小时内),局部压痛不明显,没有腹部压痛和腹膜刺激症状,估计尚未形成绞窄.尤其是小儿,因其疝环周围组织富于弹性,可以试行复位;②病史长(de)巨大疝,估计腹壁缺损较大,而疝环松弛者.复位方法:注射杜冷丁以镇静、止痛、松弛腹肌,让病人取头低脚高位,医生用手托起阴囊,将突出(de)疝块向外上方(de)腹股沟管作均匀缓慢、挤压式还纳,左手还可轻轻按摩嵌顿(de)疝环处以协助回纳.手法复位,切忌粗暴,以免挤破肠管.回纳后,应反复严密观察24小时,注意有无腹痛、腹肌紧张以及大便带血现象,也须注意肠梗阻现象是否得到解除.手法复位成功,也仅是一种姑息性临时措施,有一定(de)危险性,须严格控制应用,成功后建议病人尽早进行手术治疗,以防复发.(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术前如有慢性咳嗽、排尿困难、便秘、腹水、妊娠等腹内压增加情况,应先予处理,否则,手术治疗易复发.斜疝(de)手术方法很多,但可归为高位结扎术、疝修补术和疝成形术3类.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诊断标准(一)站立时下肢可见扩张、蜷曲(de)静脉,卧位时消失.病变后期小腿下部有皮肤脱屑、瘙痒、色素沉着或慢性溃疡.(二)始于足背内侧,沿小腿内侧向上至卵圆窝者为大隐静脉曲张;始于足背外倒,沿小腿后面上行至腘窝者为小隐静脉曲张.(三)必须作深浅静脉及交通支瓣膜(de)功能试验.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以大隐静脉曲张为多见,单独(de)小隐静脉曲张较为少见;以左下肢多见,但双侧下肢可先后发病.主要临床表现为下肢浅静脉扩张、伸长、迂曲.如病程继续进展,当交通静脉瓣膜破坏后,可出现踝部轻度肿胀和足靴区皮肤营养性变化,包括皮肤萎缩、脱屑、瘦痒、色素沉着、皮肤和皮下组织硬结、湿疹和溃疡形成.原有数据库资料主要由浅静脉扩张和静脉淤血、组织缺氧所引起.早期下肢有重胀感,容易疲劳,足踝部有肿胀,站立时下肢静脉扩张增粗、隆起、弯曲,甚至扭曲成团.长久后组织缺氧引起营养性变化,包括皮肤发亮变薄,汗毛脱落、色素沉着,甚至并发湿疹和形成溃疡.这些变化往往发生在小腿下1/3内侧,因为在站立时该处离心最远,压力最高,有恒定交通支,且瓣膜多处于关闭不全状态,因而静脉淤血也最严重.曲张(de)静脉可并发炎症和血栓形成,机化后可形成硬结节,甚至演变为静脉石.此外在皮肤下面(de)曲张静脉,可因感染,搔抓、糜烂和外伤擦破而大量出血.下列传统检查有助于诊断:(一)大隐静脉瓣膜功能试验(Trendelenburg试验):病人平卧,抬高下肢使静脉排空,在大腿根部扎止血带,阻断大隐静脉,然后让病人站立,I0秒钟内释放止血带,如出现自上而下(de)静脉逆向充盈,提示瓣膜功能不全.应用同样原理,在腘窝部扎止血带,可以检测小隐静脉瓣膜(de)功能.如在末放开止血带前,止血带下方(de)静脉在30秒内已充盈,则表明有交通静脉瓣膜关闭不全.(二)深静脉通畅试验(Perthes试验):用止血带阻断大腿浅静脉主干,嘱病人用力踢腿或作下蹬活动连续10余次.此时,曲于小腿肌泵收缩迫使静脉血液向深静脉回流,使曲张静脉排空.如在活动后浅静脉曲张更为明显,张力增高,甚至有胀痛,则表明深静脉不通畅.(三)交通静脉瓣膜功能试验(Pratt试验):病人仰卧,抬高受检下肢,在大腿根部扎止血带.然后从足趾向上至腮窝缚缠第一根弹力绷带,再自止血带处向下,缠绕第二根弹力绷带.让病人站立,一边向下解开第一根弹力绷带,一边向下继续缚缠第二根弹力绷带,如果在二根绷带之间(de)间隙内出现曲张静脉,即意味着该处有功能不全交通静脉.必要时选用超声多普勒、容积描记、下肢静脉压测定和静脉造影检查等,可以更准确地判断病变性质.治疗原则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de)治疗可有下列三种方法.(一)非手术疗法:主要包括患肢穿弹力袜或用弹力绷带,借助远侧高而近侧低(de)压力差,以利回流,使曲张静脉处于萎瘪状态.此外,还应避免久站、久坐,间歇抬高患肢.非手术疗法改善症状,适用于:①病变局限,症状轻微又不愿手术者;②妊娠期发病,鉴于分娩后症状有可能消失,可暂行非手术疗法;③症状虽然明显,但手术耐受力极差者. (二)硬化剂注射和压迫疗法:利用硬化剂注入曲张静脉后引起(de)炎症反应使之闭塞.适用于少量、局限(de)病变,或作为手术(de)辅助疗法,处理残留(de)曲张静脉.病人平卧位,选用细针穿刺进人静脉,穿刺点上下各用手指压迫,使受注射静脉段处于空虚状态.一处注射硬化剂,维持手指压迫一分钟,局部用纱布卷压迫,自足踝至注射处近侧穿弹力袜或缠绕弹力绷带后,立即开始主动活动.大腿部维持压迫1周,小腿部6周左右.应避免硬化剂渗漏造成组织炎症、坏死或进入深静脉并发血栓形成.(三)手术疗法:手术是根本(de)治疗方法.凡有症状且无禁忌证者(如手术耐受力极差等)都应手术治疗.手术包括:大隐或小隐静脉高位结扎及主干与曲张静脉剥脱术.已确定交通静脉功能不全(de),可选择筋膜外、筋膜下或借助内镜作交通静脉结扎术.急性乳腺炎和乳腺脓肿病史采集1.多见于初产妇(de)哺乳期;2.乳腺红、肿,病变局部皮肤温度升高、伴明显触痛;3.严重者可有发热、头痛甚至畏寒、寒颤.体格检查1.病灶表浅者,在乳腺病变处有浸润性肿块,有红肿热痛; 2.脓肿形成后局部可有波动感;3.患侧腋窝可扪及肿大(de)淋巴结并伴触痛.辅助检查1.普外科术前常规检查;2.B超检查:脓肿形成后,可见液平段;3.穿刺乳腺脓肿可抽出脓液.诊断1.产后数周内(de)哺乳期妇女出现乳房(de)肿痛伴有不同程度(de)发热;2.体格检查患侧乳房呈现红、肿,病变局部皮温升高,伴有明显触痛,部分病人可查出波动感,穿刺可抽出脓液;3.患侧腋窝可扪及肿大(de)淋巴结并伴有触痛.鉴别诊断1.炎性乳腺癌;2.慢性乳腺炎及脓肿形成.治疗原则1.非手术治疗:(1)使用对革兰阳性球菌敏感(de)抗生素;(2)局部热敷或物理治疗促进炎症病变(de)吸收消散;(3)保持患乳乳汁引流,严重病例则停止泌乳.2.手术治疗:(1)手术适应证:对乳腺脓肿已形成者,应尽早切开引流;(2)手术方式:1)乳晕范围脓肿可沿皮肤与乳晕交界线作环状切开:2)较深(de)脓肿,以乳头为中心作放射状切口;必要时可做两个切口作对口引流以保证引流通畅;3)乳房后脓肿,可沿乳房下缘作弧形切口,经乳房后间隙引流.疗效标准1.治愈:非手术治疗症状、体征消失,或手术治疗切口愈合;2.好转:症状减轻、或引流脓液减少;3.末愈:末治疗者.出院标准达到临床治愈或好转疗效者.。
普通外科疾病诊疗规范
普通外科疾病诊疗规范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普通外科疾病诊疗规范第十三章普通外科疾病第一节甲状腺疾病甲状舌骨囊肿【病史采集】1.甲状舌骨囊肿为先天发育异常所致,多出现于5岁以前。
2.囊肿易并发感染,感染破溃或手术切开后形成瘘。
3.未发生感染时,一般无自觉症状,并发感染时,出现红肿热痛,破溃或切开引流后,形成甲状舌管瘘,可反复发作经久不愈。
【体格检查】1.囊肿多位于颈部正中舌骨下甲状软骨部位,呈圆形,表面光滑、边界清楚。
2.囊肿不能上下移动或左右移动,但可随吞咽或伸舌运动而上下移动,有时可触及一条索带自囊肿连向舌骨。
3.形成瘘管后,在瘘口深部可扪及向上潜行的索状组织通向舌骨。
【辅助检查】1.行术前常规检查:血、尿、粪常规,出凝血时间,肝肾功能,胸部X线透视或拍片、心电图。
2.形成瘘管者,可行瘘管造影,以明确瘘管的方向与深度。
3.必要时可行B超、甲状腺扫描等检查,以同甲状腺疾病鉴别。
【诊断与鉴别诊断】根据病史及体格检查,诊断多无困难。
需与锥体叶甲状腺瘤、腮裂囊肿、颈淋巴结结核鉴别。
【治疗原则】1.确诊后宜早期手术。
手术应切除全部囊肿与瘘管,并应切除囊肿附着处部分舌骨,以免术后复发。
2.对并发急性感染者,应先切开引流和抗感染治疗,待炎症消退后再行手术切除。
【疗效标准】1.治愈:囊肿及瘘管全部切除,症状消失、无并发症或并发症已愈。
2.好转:囊肿未切除但症状改善,或囊肿切除后留有并发症。
3.未愈:囊肿未切除、症状无改善。
【出院标准】治愈或好转、或感染已控制,可在门诊继续治疗者。
结节性甲状腺肿【病史采集】1.甲状腺肿大出现的时间、生长速度、有无短期内结节突然增大表现。
2.有无食管、气管、颈静脉与上腔静脉,以及神经受压的表现。
3.是否伴有甲状腺机能亢进的症状。
【体格检查】1.甲状腺的大小、形态、边缘、两侧是否对称,甲状腺结节的大小、数目、质地、活动程度,注意甲状腺下缘与锁骨及胸骨的关系,颈部淋巴结有无肿大,气管是否移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外科第一章胆囊结石胆囊结石是指胆囊内发生结石的疾病。
胆囊结石在我国是一种常见病,若与胆道感染一并统计,则在急腹症中占据第二位,在自然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7%~10%。
女性发病多于男性。
一般可根据结石的大小、位置、临床症状等决定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预后良好。
胆囊结石在中医学中称为“胁痛”。
中医学认为胆为六腑之一,主贮藏与疏泄胆汁,又与肝相表里,其病因病机乃饮食失节,水湿内生,湿蕴久化热,湿热煎烁胆汁;或情志失调,肝胆失于疏泄,胆汁壅滞,积而成石。
治疗3.1 手术治疗将胆囊连同结石一并切除。
在并发腹膜炎、病人全身情况不允许进行较大的手术时,只宜行胆囊造口术,取出结石,留置胆囊引流管,待病情好转后再择期施行胆囊切除术。
经腹腔镜施行胆囊切除术,创伤小,恢复快.个别患者有特殊要求的也可行胆囊切开取石术。
3.2 药物治疗3。
2。
1 中药内服治疗3。
2.1。
1 肝胆气滞证治法:疏肝和胃,利胆排石。
方药:柴胡12g,枳壳9g,木香9g,川楝子6g,黄芩12g,金钱草30g,鸡内金12g,清半夏9g, 白术12g,茯苓18g,生大黄9g。
院内制剂:胆病颗粒,每次10g,每日2次。
3。
2.1。
2 肝胆湿热证治法:清热利湿,通腑排石。
方药:枳实12g,木香6g,茵陈蒿15g,黄芩12g,蒲公英30g,金钱草30g,大黄9g,芒硝15g。
常用中成药:胆宁片,每次5片,每日3次。
3。
2。
1。
3 肝胆瘀滞证治法:疏肝利胆,化瘀消石。
方药:柴胡12g,白芍15g,青皮6g,桃仁9g,川楝子6g,香附12g,郁金12g,元胡15g,生大黄9g。
常用中成药:消炎利胆片,每次5片,每日3次.3.2.1。
4 肝胆脓毒证治法:泻火解毒,通腑救逆。
方药:茵陈蒿15g,黄芩12g,蒲公英30g,黄连6 g,丹皮12 g,瓜蒌18 g,大黄9g,芒硝15g。
3。
2。
2 西药内服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囊炎、胆总管结石者应根据病情轻重,酌情禁食、营养支持,选用广谱抗生素,如西力欣、甲硝唑等,若感染严重宜选用三代头孢菌素,如舒普深等。
同时注意调节水电解质平衡。
4 疗效评价标准目前中医中药对泥沙样结石有明显的排除功效。
手术治疗直径一般在0.3cm左右的胆囊结石效果明显优于中医药排石,特别是微创手术的开展及应用以来伤口愈合快且遗留瘢痕少,易恢复。
第二章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动脉硬化性闭塞症(ASO)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四肢血管疾病,以下肢多见,是全身性动脉硬化的局部表现.本病多发于50岁以上者,男女之比为6:1,由于下肢病变动脉出现管腔狭窄或闭塞,使得肢体组织缺血,以致发生溃疡或坏死,预后不良。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在中医学中属“脱疽”范畴.由于高年脾肾之气渐衰,运化失司;加之膏粱厚味太过,痰浊内生,凝滞脉络,导致痰瘀互结,日久脉道闭塞,肢体失于濡养,终成脱疽之病。
治疗3。
1 手术治疗3.1。
1 动脉腔内成形术:单独或多处短段狭窄者,可经皮穿刺向狭窄的动脉段,插入带气囊的导管,然后使气囊在适当的压力下突然膨胀,扩大病变的管腔。
3.1.2 旁路转流术:采用自体大隐静脉或人造血管,于闭塞段的近、远侧之间行搭桥转流.腹主-股总动脉闭塞者,可采用腹主-股总动脉旁路手术。
3.2 药物治疗3.2。
1 中药内服治疗3。
2.1。
1 阳虚寒凝证治法:温阳散寒,活血通脉。
方药:阳和汤加减。
党参15g,黄芪15g,熟地黄15g,鹿角霜15g,当归15g,赤芍12g,牛膝12g,桂枝10g,干姜6g,麻黄6g,白芥子6g,陈皮6g,甘草6g。
3.2。
1。
2 痰瘀互结证治法:软坚化痰,祛瘀清脉。
方药:海藻30g,生牡蛎30g,鸡血藤15g,当归15g,白芍15g,地龙10g,牛膝10g,生地黄15g,元参15g,通草6g。
3。
2.1。
3 热毒蕴结证治法: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方药:四妙勇安汤加味.金银花30g,蒲公英30g,地丁30g,元参15g,当归15g,黄芪15g,生地黄15g,丹参15g,牛膝12g,连翘12g,黄芩12g,黄柏12g,贯众12g,红花12g,乳香3g,没药3g。
3.2.1.4 常用中成药: 通塞脉片,每次5片,每日3次。
3。
2.1.5 院内制剂:脉管炎胶囊,每次5粒,每日3次。
3。
2。
1.6中药静脉输液治疗:血塞通注射液,0.75g,加入生理盐水500ml中,静脉滴入,2周为1疗程,共2个疗程。
葛根素注射液,0.4g,加入生理盐水500ml中,静脉滴入,2周为1疗程,共2个疗程。
3。
2。
2 西药治疗3。
2.3.1 扩张血管:罂粟碱,30mg,im,Bid ;保达欣,40μg,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入,每日1次;654-Ⅱ,20mg,加生理盐水50ml中行患肢股动脉内注射,每日1次。
3。
2.3.2 止痛治疗:根据病情可选用去痛片、意施丁、曲马多等。
3.2.4 外用药物治疗患肢出现慢性溃疡,换药时可予玉红纱条或依沙丫啶纱条外敷,以生肌长肉.4 疗效评价标准目前尚无公认的疗效评价标准。
第三章腹股沟疝腹股沟疝分为腹股沟斜疝和直疝。
斜疝从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股沟内环突出,向下、向前斜行进入腹股沟管,可穿出腹股沟外环而进入阴囊.直疝从腹壁下动脉内侧的“直疝三角区”直接由后向前突出,不经内环,一般不进入阴囊。
临床上斜疝最为多见,约占腹外疝的90%以上,多发于男性,右侧多于左侧。
老年患者中直疝发病率有所上升,但仍以斜疝为多见.因有发生肠管嵌顿、绞窄危险,应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治疗,一般预后良好.腹股沟疝,中医学称为“狐疝"。
多由于先天不足,筋脉不利而发病;或由久居寒湿之地,寒冬涉水等,感受寒湿之邪,凝滞经脉所致;或由年老体弱,中气不足,筋脉松弛,失于固摄,加之咳嗽、腹泻、便秘、癃闭努责、强力举重等诱因,致使升提失职,气虚下陷,摄纳不及而成狐疝。
治疗手术治疗腹股沟疝,无论直疝还是斜疝,均需要手术治疗方能治愈,针对不同情况可选择相应的疝修补术。
Bassini法:是经典的修补方法,对于绝大多数成人腹股沟疝均可应用。
Mc Vay法:是在Bassini法修补的基础上,将腹内斜肌下缘、联合肌腱缝于耻骨梳韧带上,以加强腹股沟管的后壁,这种方式适用于腹壁肌肉严重薄弱的成年人、老年人,或复发性斜疝。
3。
1。
3 改良Shoulders法:强调对内环的修补,较大程度上减少复发的机会,适用于大多数腹股沟疝患者。
3.1.4 补片修补法:是近年较多采用的修补方法,无需剥离切除疝囊或进入腹腔,仅应用组织相容性良好的生物材料在腹壁缺损处进行无张力修补,术后恢复较快,适用于老年人或复发性疝患者。
3.2 非手术治疗:对于不愿意手术或因各种原因不能施行手术的患者,可考虑应用疝带外拖压迫,避免疝内容物进入疝囊.4 疗效评价标准目前尚无公认的疗效评价标准。
可根据术后复发率、慢性疼痛、切口感染发生率及恢复体力、工作时间判断疗效。
第四章急性阑尾炎急性阑尾炎是外科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是由阑尾腔梗阻和细菌侵入阑尾壁造成的。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20~30岁青年人最常见,男性略多于女性,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防止并发症,预后良好。
急性阑尾炎属于中医学的“肠痈”范畴。
由于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暴急奔走,跌扑损伤,暴怒忧思,寒温不适,胎前产后,肠道寄生蛔虫等因素,导致气滞血瘀,胃肠功能受损,传化不利,运化失司,糟粕积滞,生湿生热,败血浊气壅遏而成肠痈。
分为四种类型: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坏疽性或穿孔性阑尾炎、阑尾周围脓肿.1。
4。
1 急性单纯性阑尾炎:病变多只限于粘膜和粘膜下层。
阑尾外观轻度肿胀,粘膜充血并失去正常光泽,表面有少量纤维素性渗出物.镜下见阑尾各层均有水肿和中性粒细胞浸润,粘膜表面有小溃疡和出血点。
1。
4。
2 急性化脓性阑尾炎:阑尾肿胀明显,浆膜高度充血,表面覆以纤维素性(脓性)渗出物。
镜下见阑尾粘膜的溃疡面加大并深达肌层和浆膜层,管壁各层有小脓肿形成,腔内亦有积脓.1。
4。
3 坏疽性及穿孔性阑尾炎:阑尾管壁坏死或部分坏死,呈暗紫色或黑色.阑尾腔内积脓,压力升高,阑尾壁血液循环障碍。
1.4。
4阑尾周围脓肿:当急性阑尾炎化脓、坏疽或穿孔时,大网膜可移至右下腹部,将阑尾包裹并形成粘连,形成炎性肿块或阑尾周围脓肿。
3 治疗3。
1手术治疗应早期行阑尾切除术.用于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急性化脓性或坏疽性阑尾炎、穿孔性阑尾炎、以及阑尾脓肿破溃穿孔者。
其中穿孔性阑尾炎可根据情况同时放置腹腔引流。
对于阑尾周围脓肿未被包裹,出现脓肿扩大无局限趋势、高热不退者,应及时行剖腹探查手术,术中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相应术式。
此外,对于婴幼儿,老年人及妊娠妇女患急性阑尾炎时,应格外重视,早期手术。
3.2 药物治疗3.2。
1 中药内服治疗3.2。
1。
1 瘀滞证治法:清热理气,活血逐瘀.方药:大黄牡丹汤加减。
生大黄9g,丹皮9g,桃仁9g,赤芍15g,冬瓜仁15g,红藤60g,紫花地丁15g,蒲公英30g,陈皮9g。
3。
2。
1.2 湿热证治法:清热化湿,理气活血.方药: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减。
薏苡仁15g,败酱草30g,生大黄9g,丹皮12g,赤芍15g,山甲9g,枳实12g,蒲公英30g,苍术9g,牛膝15g,黄柏9g。
3.2.1.3 热毒证治疗:清热解毒,理气驱瘀.方药:大黄牡丹汤、薏苡附子败酱散和黄连解毒汤加减。
薏苡仁15g,败酱草30g,生大黄9g,丹皮15g,赤芍15g,枳实12g,蒲公英30g,苍术9g,牛膝15g,黄柏15g,黄连9g,山栀15g,当归15g,厚朴6g。
以上证型属于临床常见证型,如出现其他证型或兼见证型,可根据临床具体辨证情况选方用药.第五章疖与痈疖与痈都是生于皮肤的急性化脓性疾患,可发于任何部位,其临床表现均有红肿热痛,病程较短,且均有易脓﹑易溃﹑易敛的特点,一般预后良好。
二者的区别在于病变的范围,疖多位于皮肤浅表,是单个毛囊的化脓性感染,直径在3cm~6cm左右;痈多位于皮肉之间,是多个相邻的毛囊及其附属皮脂腺﹑汗腺的化脓性感染,直径在6cm~9cm左右。
疖中医学也称为“疖",如“暑疖”“蝼蛄疖”等;多发性疖则根据部位不同又称为“发际疮”“坐板疮"等。
痈在中医里称谓较多:一类称为痈,如颈痈,腋痈,脐痈等;另一类称为有头疽,如脑疽,发背疽,少腹疽等;此外痈之大者称为发,如足背发,腓踹发等.疖与痈的病因病机大致相同,多是由于过食肥甘厚味,内郁湿热火毒,或者外感伤寒,邪气乘虚而入,引起邪毒壅聚,致使营卫不和,经络阻塞,气血凝滞,气血失于通畅,毒热阻于皮肉之间,聚而成形,发为疖﹑痈之病.3 治疗3.1 手术治疗适用于疖与痈的成脓期。
根据脓肿的大小选择恰当的切开方式:较小的疖肿,可以在局部浸润麻醉下切开脓腔,放出脓液,内置红粉纱条或雷夫奴尔纱条引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