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城地震预报回顾与思考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城地震预报回顾与思考

徐心同

【摘要】As a pioneering undertaking, the successful prediction of Haicheng earthquake 40 years ago in Liaoning Province, has created refulgence for the seismic scientific development. Haicheng earthquake prediction experienced the time course, which developed gradually from long term, medium term, short term to impending term. And it was shrinking from plane to block, from block to point on the territory. The prediction is still experimental at this stage. However, the earthquake-generating data, we have gained from the Haicheng earthquake prediction, is very close to the historical empirical mode. This time the individuality accorded with the universality. Therefore, the Haicheng earthquake was luckily predicted successfully.%四十年前的海城地震预报是一次成功预报大地震的创举,也是辽宁地震工作者为地震科学发展谱写的辉煌篇章。海城地震预报经历了从时间上“长、中、短、临”逐步逼近,地域上由面到块、到点逐步缩小的过程。现阶段地震预报还是经验性的,而海城地震预报中,我们获取的地震孕育信息接近或符合了历史经验模式,“个性”符合了”共性”。所以海城地震“幸运”的预报成功了。

【期刊名称】《防灾减灾学报》

【年(卷),期】2015(000)001

【总页数】4页(P1-4)

【关键词】地震;预报;回顾;海城

【作者】徐心同

【作者单位】辽宁省地震局,辽宁沈阳 11003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15.75

0 引言

翻开历史的长卷,回到四十年前的1975年2月4日,在辽宁的大地上发生了7.3级强烈地震。辽宁地震工作者依靠党的领导、群众的支持,以科学态度、扎实的工作精神,在艰苦的条件下,成功预报了这次地震,极大的减轻了地震灾害的损失和人员伤亡。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成功预报大地震的创举,这也是辽宁省地震工作者为地震科学发展写下的辉煌篇章。

随着岁月的流逝,世界上以及我国强烈地震的不断发生,其中绝大部分地震又未能做出预报,使得海城地震成功预报的光环在人们的心中逐渐消退,甚至海城地震成功预报的事实也开始受到质疑。为此,作为一个亲历海城地震预报的地震工作者,很想再次回顾四十年前的那段风雨历程,就海城地震预报的有关问题给以说明和解释。

1 地震预报过程回顾

海城地震预报的最终实现是在1975年2月4日上午10时30分辽宁省革委会以

地震情况通报和通播稿的形式向全省各市革委会发布的——“……海城,营口地区可能要发生一次较大地震……各地要提高警惕,发动群众认真做好预测预防工作”。各市、县根据震情预报和相应的指示做了具体部署。如营口县决定:从现在起城乡

停止一切会议、停止一切文体活动、停止一切营业、停止一切生产,并立即通知各公社:党员包户、民兵包人、把所有群众动员到安全地区……。另外,震区的机关、学校、厂矿、医院、商店等都组织了抗震抢险救灾、救护队伍,准备了救灾车辆和物资,转移了医院的病人、化工厂搬出超储的化工产品……。7.3级强烈地震就在

当晚7时36分发生了。

由于有了准确的地震预报和有效的防震措施,在受灾人口830多万、城镇房屋破

坏面积508万平方米、农村房屋破坏86万间的情况下,直接死亡人口为1328人,仅占灾区人口的0.016﹪;重灾区的686个村屯,有493个村屯无一人伤亡,占72﹪。如此低的伤亡率在地震史上是少有的。

上面谈到的仅是整个海地震预报过程中最后的一刻——临震预报的发布。海城地

震预报的整个过程从时间域的角度是按“长、中、短、临”逐步逼近的;从地域的角度则是由面到块、到点逐步缩小的过程。所谓“长、中、短、临”是指预报的时限——中、长期预报、短期预报、临震预报。下面就按上述思路对海城地震预报

过程做简要的回顾。

2 中、长期预报

中、长期预报是对某一地区几年至几十年发生地震的危险性做出的分析、判断。海城地震的中、长期预报开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华北地区相继发生1966年邢台地震、1967年河间地震、1969年渤海地震,以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为首的

专家们判断:地震活动将向渤海北部迁移。党中央、国务院相当重视这一意见,在1970年初召开的首届全国地震工作会议上,根据专家对地震活动大趋势和地震危险性的初步估计,遵照以“预防为主”的方针制定了地震工作五年计划,部署了全国地震工作。会议还根据辽宁地区出现的地震活动新情况,并考虑工业、人口比较集中的特点,将辽宁划为全国重点地震监视区之一,决定在这个地区组建队伍,积极开展地震工作。这一决定实际就是发布了海城地震的中、长期预报。从此拉开了

在辽宁大地扑捉大地震的序幕。

从1970年到海城地震7.3级地震发生前,在辽宁地区组建了辽宁省地震办公室;建设了沈阳、大连、丹东、锦州——等十三个地震台;成立了以地震地质、测绘、地球物理勘探为主的野外勘察队伍。在这基础上开展了对辽宁大地的普查和探测;对辽宁地区的历史地震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对辽宁及邻近地区开展了地震活动、地震前兆的监测。这些工作的陆续展开,使我们对辽宁的地震危险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辽宁省内存在多条活动性断裂,它们就是发生较大地震的构造条件;辽宁及邻近地区历史上发生过二十余次破坏性地震,辽宁的地震活动与华北地区的地震活动是密切相关的;辽宁的地壳活动仍十分活跃,地球物理场存在变异带;辽宁小地震的活动近几年也开始增强。取得的这些资料和认识,增强了对辽宁及邻区可能发生较大地震的认识和紧迫感。

3 短期预报

地震的短期预报是指在几个月至一年的时间内可能发生地震的分析、判断。在明确了辽宁地区地震危险性已增强的基础上,1973年下半年开始,有意识的加强了各种前兆观测:台站增加观测手段;加密地壳形变、重力、地磁等流动观测网,缩短观测周期。力图搜集到更多的地震前兆信息。到了1974年上半年,确实发现了一些重要的异常现象,主要是:辽宁及邻近地区小地震活动明显增强,尤其是辽东半岛及两侧海域、敖汉旗等地,地震数量较常年增加三至四倍。更值得注意的是还发生了多次具有前兆意义的小地震群(短时间在某一地点发生数量极多的小地震)活动;辽宁金州地壳形变观测发现金州断裂从1973年9月到1974年6月断裂两侧高差变化了2.5毫米,是前几年平均变化量的二十倍,表明地壳了明显的活动;大连的地磁观测发现,该地的地磁垂直分量突然变化了21.5伽马,这种地磁场的大

幅度变化反映了地壳中应力场强度的变化;海洋部门在渤海北部六个潮汐观测都发现1973年渤海海平面明显上升,最大上升幅度达十几厘米,这也间接反映了地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