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知识点梳理

合集下载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

第十一章问题解决、创造思维与学习迁移第一节问题解决一、问题与问题解决的性质(一)问题加涅认为问题必须是个体首次遇到的,且无现成的可回忆的经验加以解决的那种情境。

一般情况下,人们在遇到某个事件的时候,总是倾向于分析其中已知的是什么,未知的是什么。

这实际上是人们在自发地对所碰到的情境进行表征。

认知心理学把问题表征为三种状态,即初始状态、目标状态以及中间状态。

当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是已知的,但是从初始状态达到目标状态的路径是未知的时候,就存在了一个问题。

(二)问题解决按照信息加工观点,问题解决就是从问题的初始状态一步步转变为目标状态。

二、问题解决的步骤问题解决的步骤大体涉及如下几个阶段:(1)理解和表征问题(2)寻求解决的计划或方案(3)执行计划或尝试某种解决方案(4)对结果进行检验三、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多选)(1)问题情境(2)功能固着:问题解决者常常受物体常见作用的影响,而忽略了其他的作用(3)多余信息:多余的信息会给被试带来消极的影响(4)顿悟(5)迁移:对一个问题的解决影响到对另一个问题的解决(6)定势: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7)动机(8)知识第二节创造思维一、什么是创造思维创造力是问题解决能力的最高表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或创造精神是教育所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

创造力的核心就是创造思维。

创造思维是指思维活动的产品具有新颖性和社会价值。

任何文艺创作科学发现等创造活动中的思维都属于创造思维。

二、发散思维与创造思维(一)什么是发散思维发散思维又叫求异思维、辐射思维、开放思维等,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探索答案的思维形式。

发散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三种特性。

流畅性是指单位时间内发散的数量,是发散思维的基础;变通性是指发散的灵活性,是发散思维的关键;独特性是指发散的新奇成分,是发散思维的目的和本质。

在这三个特性中,变通性是关键因素是因为:变通既是高流畅的条件也是高度独特性的条件。

在发散思维的三个指标中,流畅性是对思维速度的评价。

2015-10《教育心理学》 第十一章——十三章

2015-10《教育心理学》 第十一章——十三章


区分度:指测验项目对所测量属性或品质的区分程度或鉴别 能力。

注意:效度大于信度
三.



非测验的评价技术
(一)档案袋评价 (二)观察评价 (三)情感评价
在实际教学当中,很少的教师能够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 进行评价
教学评价结果的处理与报告

1.评分 2.等级评价: A、B、C、D等级
第二节
教学评价的方法和技术
教学评价包括三方面:认知、情感和技能 一.标准化成就测验(由专家或学者们制定)


优点:客观性;计划性;可比性 缺点:内容过于狭窄,形式过于单一,脱离实际。
二.教师自编测验

定义:由教师根据自己在教学的各个阶段的需要,依据教学目标、教 材内容和评价目的自行设计与编制的测验。 原则:教师自编测验应该遵循的原则(了解即可) 题型:教师自编测验的类型:主观题:论文题、问题解决题。 客观题,客观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是非题、匹配题。 效度 信度 区分度
第一节

心理健康及其标准
一. 心理健康的含义:
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 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 效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地社会功 能。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1.对现实的有效知觉 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 3.自我调控能力 4.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5.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 6.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常模参照评价:教师根据学生所在团体的平均成绩为参照标 准,说明某学生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将学生分类排队。 标准参照评价:以体现教学目标的标准作业为准,看学生是 否达到标准以及达到标准的程度如何的评价方式。 例如:大学英语四六级

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智力与创造力的培养

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智力与创造力的培养

• (三) 智力与知识的关系 • 智力与知识有着重要的区别。 • 首先,知识是人头脑中的经验系统,是人类社会 历史经验的总结,它以符号、观念的形式为人所 掌握;智力或认知能力则不是这些经验系统本身, 而是对这些思想材料进行加工的活动过程的概括 化。比如学习一个数学公式。 • 其次,知识的掌握比智力的培养和发展要迅速, 但得到良好发展的智力则比掌握一定范围内的知 识具有更广泛的迁移作用。
• •

• •
⑤ 数字 通过计算和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来测量;
⑥ 记忆 通过图片和词语的回忆测验来测量; ⑦ 知觉速度 通过要求个体发现一对图形、名称和数字之间的微小 差异的测量来测量。
在此基础上瑟斯顿编制了一套智力测 验,称为“基本心理能力测验” (Primary Mental Abilities Test, 简称PMAT),至今仍被广泛使用。
• (三)智力测验分数 • 1.心理年龄 • 比奈认为,我们可以用儿童的心理年龄 (mental age,简写为MA)来评估他们的智力。 心理年龄是把受测儿童的智力水平与处于 同一生理年龄(也叫实际年龄, chronological age,简写为CA)的儿童的智 力平均水平进行比较。
• 2.智商 • 智力测验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智商(IQ), 其含义是心理年龄(MA)与他的实际年龄(CA) 之比再乘以100所得到的一个测量值,用公 式表示: • 比率智商IQ=(MA/CA)×100。
(二)智力的结构 • 1.二因素论 • 提出者:英国心理学家欺皮尔曼 (spearman) • 提出时间:20世纪20年代 • 主要观点:二因素论认为智力由两种潜在 的维度或因素组成:一个一般因素 (general factor)和一组特殊因素 (specific factor)。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考核要点:第十一章 动作技能的学习与学习的迁移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考核要点:第十一章 动作技能的学习与学习的迁移

第十一章动作技能的学习与学习的迁移(一)什么是动作技能领会:对动作技能概念的分析:所谓动作技能是在练习基础上形成的按某种操作程序顺利完成某种身体协调任务的能力。

如书写、游泳、驾车、打字等都是动作技能。

第一,动作技能是习得的。

第二,动作技能是有一定操作程序要求的。

第三,动作技能是一种能力。

(二)动作技能的特征领会:动作技能的特征:第一,准确性。

动作技能形成后,相应的动作越来越准确。

第二,动作的速度加快。

动作技能形成后,相应动作的速度越为越快。

第三,多余动作的减少。

所谓多余动作是指与完成某项任务无关但却在完成过程中参与其间的动作。

如初学写字时,牙关紧咬;学打乒乓球时,非优势手拳头紧握等等。

等到熟练后,这些多余的动作就减少了。

第四,灵活性。

一种动作技能形成后,其固定的动作程序不是单纯的动作与动作之间的固定衔接,而是具有灵活性。

(三)动作技能的分类领会:动作技能的分类:(一)从有没有器械来划分,一类是操纵器械的,如写字、绘画等;另一类是不操纵器械的,如唱歌、跳舞等。

(二)从动作技能操作时调节方式的不同来划分,动作技能可分为连续的和不连续的两大类。

连续的动作技能一般较多受外部情境所制约,如开汽车、滑冰等;不连续的动作技能一般由自我调节,较少受外部情境控制。

(四)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领会:动作技能形成的三个阶段:(一)认知阶段,这一阶段也称为知觉学习。

其学习重点是观察动作反应的线索,即观察操作程序。

(二)联系形成阶段,在这一阶段,重点是使某一特定的刺激与某一特定的动作反应形成联系,即有意识地使操作程序支配动作反应。

(三)自动化阶段,技能学习进入这一阶段时,一边串的动作系列能够自动地连续下来,即操作程序自动支配动作反应,无需特殊的注意和纠正。

(五)动作技能形成的一般趋势1、识记:练习曲线:是指在连续多次的练习期间所发生的动作效应变化的图解。

2、领会动作技能练习曲线的趋势:1、练习成绩逐步提高。

练习成绩逐步提高又有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1)练习的进步先快后慢。

教育心理学 第十一章 问题解决学习与创造性

教育心理学 第十一章 问题解决学习与创造性

蜡烛问题:将蜡烛立在墙边,与木墙平行?
(五)原型启发和酝酿效应
• 所谓启发指从其他事物上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对解决问题起了启发作用的实物叫原型。
• 原型之所以能起到启发作用,是因为原型与要解决的问
题之间有共同点或相似处。 • 在问题解决者的思维活动处于积极但又不过于紧张
的状态时,才最容易产生原型启发。
(三)实施认知操作 (四)评价解决结果
认知操作结束后,对选择的策略是否合适, 当前状态是否接近目标状态,问题是否已经 得到解决等做出评价。
问题:
有3个人一起下象棋,每人下了2盘,问总共下了 几盘棋?
二、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一)有关的知识经验 任何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一定的知识、策略和
技能。 例:一只熊从P点出发,向南走一里,然后转向东 走一里,再转向北走一里,便回到了它出发时的P 点。问这只熊是什么颜色?
第一节 问题和问题解决的实质
• 一、问题及其类型 • (一)问题的实质 问题就是“难题”或者“疑难”,是个人不能用已有 的知识经验直接加以处理并感到疑难的情境。
• 问题的成分:
– 1)起始状态 – 3)障碍
2)目标状态
(二)问题的类型
1.结构良好问题和结构不良问题 初始状态、目标状态都是具体明确的。 没有明确的结构或解决途径。
四、教授解题策略,灵活变换问题
解题的核心在于不断地变换问题,连续简化问题, 将问题转化为最熟悉的基本问题加以解决。 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有效思维策略。 出声思维法-他人提问法-自我提问法
一、充分利用已有经验,形成知识结构体系
• 1、在宏观上督促学生博览群书,不断充实和深化 宏观的知识背景。
• 2、在微观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分门 别类,促进知识结构的网络化和系统化。

中学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

中学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

是将焦虑作为一种独立的神经症来看。
表现: 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是考试焦虑。 方法:采用肌肉放松、系统脱敏方法,运用自助 性认知矫正程序
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
(二)抑郁症 定义:抑郁症又称抑郁性神经症,是指一种持久 的心境低落状态,常伴有焦虑、躯体丌适和睡眠障碍
的神经症。
表现: 原因: 方法:首先要注意给当事人以情感支持和鼓励;也可 采用认知行为疗法。服用抗抑郁药物可以缓解症状。
健康模式的评估关注的是人的潜能、人的
价值实现的程度,人的心理素质改善的程度。
第二节 心理评估
例: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应以 (包括有 轻、中度心理健康问题的正常学生)为主。 答案:正常学生
第二节 心理评估
(三)心理评估的意义 1.有针对性地迚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依据 2.检验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手段 3.增强学生自我认识的途徂
片的水域、空荡荡的街道)和社交恐惧症。中学生
中社交恐惧症较多见(包括不异性交往的恐惧)。
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
方法:系统脱敏法是治疗恐惧症的常用方法。 如帮助学生克服学校恐怖症,父母要有耐心, 要坚决而友善地要求孩子回到学校。另一方 面,改善班级中的人际关系,营造轻松氛围; 减轻学习压力。
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
第三节 心理辅导
所谓心理辅导,是指学校教育者根据学 生心理发展的特征不觃待,在一种新型的、 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运用心理学等与业知 识技能,设计不组织各种教育性活动,以帮 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充分发挥个人
潜能,迚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过程。
第三节 心理辅导
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包括两个方面:第 一是学会调适。包括调节不适应;第二是寻 求发展。这两个目标中,学会调适是基本目 标,以此为主要目标的心理辅导可称为调适 性辅导;寻求发展是高级目标,以此为主要

第十一章学习动机:影响学习的情感因素

第十一章学习动机:影响学习的情感因素

第十一章学习动机:影响学习的情感因素第一节学习动机及其相关概念概述一、动机与学习动机(一)动机1、动机:指驱动人或动物产生各种行为的原因。

2、动机有两种功能:第一,唤醒与维持功能。

动机水平高的个体同动机水平低的个体相比,其情绪和意识处于较高的唤醒状态,在动机指向的目标达到之前,这种唤醒状态将维持下去。

第二,指向功能。

有较强动机的个体,同无动机的个体相比,其思想和行为更集中指向满足动机的客体或事物。

(二)学习动机1、学习动机:寻求学习活动的意义并努力从这些活动中获得益处的倾向。

2、学习动机从学习动机的内外维度来划分可分为:(1)内在动机,也称内源动机。

(2)外在动机,外源性动机3、内源性动机:源于个体内在兴趣、好奇心或成就需要等内部原因所引起的动机。

4、外源性动机:由外在的奖惩或害怕考试不及格等活动之外的原因激起的动机。

5、传统上教育心理学把学习动机定义为激发与维持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原因。

(三)动机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分析1、动机与学习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如下:答:第一,动机对学习的作用不同于原有知识的作用。

原有知识决定新的学习能否出现。

通过原有知识与新知识相互作用,原有知识将成为新的认知结构的一部分。

学习动机可以加速或减慢新的学习过程的进行。

但它只起催化剂作用,其作用是间接的,不直接参与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

第二,动机对学习的作用是通过努力、集中注意为中介而实现的。

第三,动机与学习之间的关系通常是互为因果关系,而不是单向关系。

2、为什么动机与学习之间的关系通常是互为因果关系,而不是单向关系?答: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和加涅都持这种观点。

加涅在阐明奥苏伯尔的动机观时指出:“由于这种原因,又因为动机并非学习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所以没有必要把学习活动推迟到学生养成适当兴趣和动机之后再进行,通常教授一个没有动机的学生的最好办法就是暂时忽略他的动机状态,并集中精力尽可能有效地对他实施教学,尽管缺乏动机,但在任何情况下都会产生某种程度的学习;从学习的初步满足中他将充满希望地形成进一步学习的动机。

教育心理学课件第11章教师心理

教育心理学课件第11章教师心理
特定的学科知识 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 课堂情境知识及相关知识 广泛而深刻的文化背景知识
第一节 教师的职业心理特征
三、教师的人格特征
1、教师人格特点
求知多思
独立性强
自尊自制
教师的的人
格特征
重视名誉
渴求威望
师爱童心
第一节 教师的职业心理特征
2、教师人格类型
热情、理解和宽容 对立:冷漠、自我中心与严格
A型
刺激,想象,激情 对立:无计划、怕负责任、马虎
C型
瑞安 斯
责任心、有条理与系统性 对立:单调沉闷,墨守成规
B型
第一节 教师的职业心理特征
烦躁冲动或自发性 只对努力或驯服盲从的学生有效果
怯懦、焦虑和过于保守 教学效果最差
胆怯 型
烦躁 型
海尔
自我控制,条理性和目的明确 对各种学生都有较好的效果
高度 统一
以行为古怪、奇特为主 反社会型人格异常、边缘型人格异常、戏剧
要特征
型人格异常、自恋型人格异常
以行为违反常规、情绪 反社会型人格异常、边缘型人格异常、戏剧
化、不稳定为主要特征
型人格异常、自恋型人格异常等形式
以焦虑与害怕为特征
回避型人格异常、依赖型人格异常、强迫型 人格异常、被动型攻击人格异常
第四节 教师心理健康及维护
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
缺乏自我认识、有强烈
的自我实现和高自尊
的教师更易出现心理 问题。
人格
特征
消极归因方式更易出 现心理问题
归因 模式
效能感高,工作热情高; 效能感低,工作信心不足
教学 、易紧张焦虑。
效能感
认知 方式
非理性思维、弊导式
思维等消极的认知 方式,易产生心理 问题源自第四节 教师心理健康及维护

教育心理学第十一到十五章5.31

教育心理学第十一到十五章5.31

《人生难免有挫折》教学目标
1. 承认挫折是人生的一部分,正确对待挫折。 2. 举例说明造成挫折的因素。 3. 说出挫折的含义。
苏教版 / 初中教案 / 八年级下册 二十四 我骄傲 我是一棵树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树”的艺术形象,感悟诗人爱的情怀,体味诗歌的内涵。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歌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 (3)学会鉴赏现代诗,运用意象、比喻和象征创作现代诗。
(1)自我控制法 (3)肯定性训练 (2)系统脱敏法 (4)强化法
3. 随着考试的临近,考生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也不 能集中注意力,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这种现象属于
(1)焦虑症 (2)抑郁症 (3)强迫症 (4)恐怖症
4. 教师采用“我能体会”“请继续讲”“原来如此” 这类语言与学生开展评估性会谈,属于会谈的
•3.观察法
指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直接观察学生个 体的行为表现,对所观察的事实加以记录和客观的解释,以 了解学生心理和行为特征的一种方法。 (1)项目检核表 (2)评定量表 (3)轶事记录
• 4.自述法
指通过学生书面形式的自我描述来了解学生生活经历 及内心世界的一种方法日记、周记、作文、自传、内心独白 都是自述法的具体形式。
8. 焦虑症的表现有(多选) 9. 下列选项中,属于肯定性训练的是
(1)消除敏感反应训练 (3)出现厌恶刺激训练
10. 在进行心理辅导时,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有(多 选)
(1)肯定性训练 (4)代币奖励法
11. 小刘总是怀疑自己手脏,一天不停地洗手,这种现象 属于
(1)强迫观念 (3)妄想行为
(2)示范法 (3)系统脱敏法 (5)全身松弛训练
(1)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依据 (2)检验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手段

教师资格考试之小学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doc

教师资格考试之小学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doc

教师资格考试之小学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一、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指的是个体既能适当地评价自我、接受自我,乂能与他人和谐相处;既能适应自己所血临的不断变化发展着的现实环境,又能不断完善和保持自身的人格特征;同时具有良好的口我节制和调控能力,并在认知功能、情绪反应活动和意志行为方面都能处在比较积极的状态。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在借鉴国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i般认为心理健康水平可以从以下儿个方面进行评估。

1.情绪稳定、乐观;2.人际关系和谐;3.人格完整;4.正确的自我观;5.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6.心理行为表现符合年龄特征。

三、中学生典型心理问题(一)抑郁症抑郁症是抑郁性神经症的简称,是指一种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

(二)恐惧症指病人具有一种在止常情况下对某一特定物体、人际交往或处境,产牛异乎寻常的强烈恐惧或紧张不安的内心体验,从而回避所恐惧的对彖,难以自控。

根据恐怖对彖不同, 可分为社交恐惧症、物体恐惧症、处境恐惧症等。

(三)强迫症指来访者主观体验到源于自我的某些观念和意向的出现是不必要的,或其重复出现是不恰当的,但又难以通过自己的意志努力加以抑制,从而引起强烈的紧张不安及严亜的内心冲突,伴随的某些亜复动作和行为往往是患者为了减轻其内心紧张不安,屈从于令人不快的思想和意向或进行对抗而星现出的继发现彖。

临床表现主要是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

(四)焦虑症指持续性精神紧张或发作性惊恐状态,常伴着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口于、尿频、尿急、出汗、震颤和运动性不安,焦虑是无明显原因的恐惧、紧张发作,并伴有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和运动性紧张。

(五)人格障碍人格障碍乂称病态人格或变态人格,是指童年或少年时期发展起来的人格明显偏离正常'。

1.偏执型人格;2.反社会型人格;3.冲动型人格;4.冋避型人格。

(六)性偏差性偏差指少年性发育过程中的不良适应,一般不属性心理障碍。

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教育

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论述试述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

【要点解析】(一)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有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消退法、处罚法、自我控制法等。

1.强化法。

强化法用来培养新的适应行为。

根据学习原理,一个行为发生后,如果紧跟着一个强化刺激,这个行为就会再一次发生。

例如,一个学生不敢上课举手回答问题,即使他会,教师用鼓励的方式让他举起手来,并随后给予表扬,这个学生就逐渐敢于回答问题表现自己了。

2.代币奖励法。

代币是一种象征性强化物,筹码、小红星、盖章的卡片、特制的塑料币等都可作为代币。

当学生做出我们所期待的良好行为后,我们发给数量相当的代币作为强化物。

反之,则扣回一定数量的代币。

代币奖励的优点是:可使奖励的数量与学生良好行为的数量、质量相适应,代币不会像原始强化物那样产生“饱”现象而使强化失效。

代币奖励法在低年龄的学生中使用更有效果。

3.行为塑造法。

行为塑造指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

有时候我们所期望的行为在某学生身上很少出现或很少完整地出现,此时我们可以依次强化那些渐趋目标的行为,直到合意行为的出现。

例如,有人曾用行为塑造法让一个缄默不语的孩子开口说话。

使用行为塑造法要注意塑造的步子适宜,步步跟进。

4.示范法。

观察、模仿教师呈示的范例(榜样),是学生社会行为学习的重要方式。

模仿学习的机制是替代强化。

替代强化的含义是:学习者因榜样受强化而使自己也间接受到强化。

由于范例的不同,示范法有以下几种情况:辅导教师的示范,他人提供的示范,电视、录像,有关读物提供的示范,角色的示范。

无论哪种情况,范例的选择都是很重要的,范例与学习者之间的相似性最多,距离越近,学习的效果就越好。

5.处罚法。

处罚的作用是消除不良行为。

处罚有两种:一是在不良行为出现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如否定评价、给予处分),二是在不良行为出现后,撤销一个愉快刺激。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教育

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1、一个学生不敢同老师说话,学习上遇到了疑难问题也没有勇气向老师求教,当他一旦敢于主动向老师请教时,老师就给予表扬,并耐心解答问题。

教师采用的行为改变方法是()。

A.强化法B.代币法C.行为塑造法D.示范法【答案】A【解析】专家点评:强化法是用来培养新的适应行为。

根据学习原理,一个行为发生后,如果紧跟着一个强化刺激,这个行为就会再一次发生。

因此,此教师采用的是强化法。

2、观察法是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直接观察学生个体的行为表现,对所观察的事实加以记录和客观的解释,以了解学生心理和行为特征的一种方法。

以下哪种方式不属于观察法的记录方式()。

A.项目检查表B.评定量表C.轶事记录D.日记【答案】D【解析】专家点评:观察法的记录方式通常有以下三种:项目检查表、评定量表和轶事记录。

3、心理辅导中人际关系的主要特点是{pz_填空}、尊重、{pz_填空}。

【答案】积极关注|真诚与同感|4、强迫症一般包括{pz_填空}和{pz_填空} 。

【答案】强迫观念|强迫行为|5、所谓心理辅导,是指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pz_填空}中,学校辅导教师运用其{pz_填空},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

【答案】人际关系|专业知识和技能|6、简述小学生学习困难的主要特征。

【答案】【解析】学习困难综合症在小学生中比较多见。

指的是一种学习技能的发展障碍。

有一组调查资料表明,l9%的男童和3%的女童,不同程度地表现出诵读困难(学习困难综合症的一种表现)的症状。

学习困难综合症的主要表现有:(1)缺少某种学习技能。

但并非是智力低下,或缺乏学习动机。

(2)诵读困难。

指不能正确辨认字母、单词或按逆方向阅读,也不能将字母和发音联系起来进行朗读。

(3)计算困难。

主要表现为缺乏数的概念,不懂得数的大小,不会进行多位数的加减运算。

(4)绘画困难。

由于不能正确掌握空间概念,因而在画图时定位不准,涂色不合规范,严重时甚至造成前后、左右位置颠倒。

(完整版)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完整版)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第一章绪论1.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校情景中的学与2.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①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②学习的基本理论;③各种类型的学习;④学习的迁移、保持、遗忘;⑤影响学习的主要心理要素;⑥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测量、评定3.学习学校教育心理学的意义:有助于我们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①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②学校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专业教师的基础;③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④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4.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从1903年美国桑代克创立《教育心理学》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㈠初创时期(1903年~20世纪20年代):主要是桑代克理论占据统治地位,出现行为主义、格式塔、儿童心理学; ㈡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50年代):体系越来越宠杂,但无真正突破;㈢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发展显著,出现了几个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及各自的代表理论:①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人类的特征与学习》,提出”掌握学习”的理论;②布鲁纳:《教育过程》,提出”认知学习”的理论;③加涅:《学习的条件》,是学习分类的权威;④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提出”有意义言语学习”的理论;⑤安德森:现代行为主义教育心理学专家,1974年与富斯特合著《教育心理学:教和学的科学》5.简述学校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①学和教的问题成为中心问题;②认知心理学深入学和教的研究之中;③更加重视学习过程中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方面的统一;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增加。

6.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必须具有严肃性、严格性、严密性①观察法:直接观察被试者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②调查法:通过其他有关材料,间接了解被试者的心理活动;③教育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已取得的显著成绩和丰富的经验,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总结;④自然实验法:在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下,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⑤实验室实验法:在特设的心理学实验室中,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⑥临床个案法:对学校学与教的个案作祥尽的观察、评量与操纵的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章节梳理

《教育心理学》章节梳理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逐章逐节梳理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如学习的实质、动机、过程与条件等,以及根据这些理解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如学习资源的利用、学习活动的安排、师生互动过程的设计与学习过程的管理等,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3、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4、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5、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第一是(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第二是(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

6、学校教育需要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教师)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7、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8(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9、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10、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11、(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如学习的实质、条件、动机、迁移以及不同种类学习的特点等。

12、(评价和反思过程)虽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反思)。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的作用。

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在:(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和理论指导;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湖南师大教科院学前教育《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 问题解决的学习与创造性

湖南师大教科院学前教育《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 问题解决的学习与创造性

5.问题解决模式:数学思维
(一)专家与新手
1.专家知识:有效的问题解决以某个领域的知识储存为基础。 庞大的知识储备: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 独特的知识组织方式:快速表征问题、大量的条件产生 式(什么条件下采取什么行动的知识) 2.新手的误区:错误的直觉观念
专家与新手解决问题的差异: 1.中间过程:新手注意程度高; 2.问题解决方式:新手先明确目的,专家先收集信息; 3.解决问题策略:新手以来正确的方程式,专家利用直觉(生活经验)。
3.执行计划或尝试某种解答阶段
4.评价结果阶段
(一)理解和表征问题阶段
四个步骤:
1.识别有效信息:找出相关信息,忽略无关细节 2.理解信息意义:表征问题的第一步——问题的语言理解 (理解问题中每个句子的含义) 3.整体表征问题:集中问题的所有句子达成对整个问题的准 确理解
4.问题归类:问题归类-图式激活(顿悟)-形成解决方案
(1)手段目的分析法:将目标划分成许多子目标,讲问题划分成许多 子问题后,寻找解决每个子问题的手段。
(2)逆向反推法:从目标开始,退回到未解决的最初问题。
Hale Waihona Puke (3)爬山法:设立一个目标,然后选取与起始点邻近的未被访问的任 一节点,向目标方向,逐步逼近。
(4)类比推理:面对问题情境时,先寻求与此相似的情境的解答。
创造力是指在特定环境下,个体产生新异的和适合的 思想和产品的能力。 关于创造性思维的本质,不同的心理学理论有不同的 观点。 联想主义:新奇联结; 格式塔心理学:重新组织问题,形成新的完形; 精神分析理论:潜意识与冲动 人本主义心理学:个性品质
吉尔福德:发散思维与转换
(一)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华莱斯把创造性思维过程划分为四个阶 段:准备、沉思、灵感与验证。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知识点梳理
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
复习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心理健康的根本概念、心理评估以及心理辅导。

知识点梳理
所谓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研究者归纳出心理健康的六条标准:①对现实的有效知觉;②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③自我调控能力;(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⑤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⑥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1)焦虑症
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响是考试焦虑。

采用肌肉放松、系统脱敏方法,运用自助性认知矫正程序,指导学生在考试中使用正向的自我对话,对缓解学生的考试焦虑都有较好的效果。

(2)抑郁症
抑郁症是以持久性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

(3)强迫症
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

(4)恐怖症
恐怖症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非理性惧怕,可分为单纯恐怖症、广场恐惧症和社交恐怖症。

中学生中社交恐怖症较为多见。

系统脱敏法是治疗恐怖症的常用方法,使用这一方法最好要及时进行。

(5)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
人格障碍是长期固定的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由一些不成熟不适当的压力应对或问题解决方式所构成。

(6)性偏差
性偏差是指少年性发育过程中的不良适应,如过度手淫、迷恋黄色书刊、早恋、不当性游戏、轻度性别认同困难等,一般不属于性心理障碍。

(7)进食障碍
进食障碍包括神经性厌食、贪食和异食癖等,其中神经性厌食是一种由于节食不当而引起的严重体重失常。

可采用行为疗法、认知疗法予以矫正。

(8)睡眠障碍
睡眠障碍包括失眠、过度思睡、睡行症、夜惊、梦魇等。

可采用肌肉松弛法来治疗失眠。

(1)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
(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开展的需要
(3)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心理评估指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

心理评估既可采用标准化的方法,如各种心理测验;也可以采用非标准化的方法,如评估性会谈、观察法、自述法等。

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应以正常学生(包括有轻、中度心理健康问题的正常学生)为主,因而心理评估的功能就不应只是进行心理病症学诊断或心理病理分类学诊断,也应重视对学生开展潜能、自我实现程度的正向评定。

现有的评估手段是在两种参考架构的根底上制定的,包括健康模式与疾病模式。

心理测验是为心理评估搜集数量化资料的常用工具。

按照所要测量的特征大体上可把心理测验分成认知测验和人格测验。

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以下几条途径:①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②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③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④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⑤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⑥小组辅导。

所谓心理辅导,是指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教师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符合其需要的协助与效劳;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环境,依据自身条件,确立有益于社会进步与个人开展的生活目标;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增强与维持学生心理健康,使其在学习、工作与人际关系各个方面做出良好的适应。

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有两个:第一是学会调适,包括调节与适应;第二是寻求开展。

学会调适是根本目标,以此为主要目标的心理辅导可称为调适性辅导;寻求开展是高级目标,以此为主要目标的心理辅导可称为开展性辅导。

(1)行为改变的根本方法
行为改变的根本方法有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暂时隔离法、自我控制法等。

(2)行为演练的根本方法
行为演练的根本方法有:①全身松弛训练。

②系统脱敏法。

系统脱敏的含义是,当某些人对某事物、某环境产生敏感反响(即害怕、焦虑、不安)时,我们可以在当事人身上开展起一种不相容的反响,使对本来可引起敏感反响的事物,不再发生敏感反响。

(3)改善学生认知的方法
艾里斯曾提出理性情绪辅导方法,他认为人的情绪是由他的思想决定的,合理的观念导致健康的情绪,不合理的观念导致负向的、不稳定的情绪。

他提出了一个解释人的行为的ABC理论。

重点难点提示
重点:心理健康的意义和标准、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以及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

难点: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