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阿德勒人格教育的内涵与特征
阿德勒的人格教育观及当代教育价值
![阿德勒的人格教育观及当代教育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73f0ffca50e2524de5187efb.png)
关键 词 : 阿德 勒 ; 自卑感 ; 追求 优 越 ; 人 格教 育
阿尔 弗 雷 德 ・ 阿德勒 ( A l f r e d A d l e r ) 极 为 关 心 儿 童 的人 格教 育 问题 , 毕 生 致 力 于把 个体 心理 学 理
论应 用 于儿 童人 格 教 育 实 践 。 为 了指 导 父母 和 教
上, 阿 德勒建 构起 了他 独具 特色 的人 格 教 育观 , 包括“ 整体” 的人 格 教 育分 析 观 、 “ 合群” 的人 格教 育标 准观 、
“ 自我实 现 ” 的人格教 育建 构观 及 “ 三 位一体 ” 的人 格教 育模 式 。阿德勒 的人 格教 育观对 于全 面 了解 儿童 的人 格, 优 化教育 竞争 氛 围 , 正确 引导 儿童 的心灵 成 长 , 完 善学 校 心 理咨 询 室建 设 具 有 十分 重要 的理论 借 鉴 价值
费英 格 ( H a n s V a i h i n g e r ) 的“ 虚 构 主义 ” 哲 学 观 都 不
健康和幸福 , 而不是精神疾病和错乱。 ” ¨ 儿 ‘ 自卑 与追求 优越 ” 是 阿 德 勒 人 格教 育 观 的人 性 论 基 础 ,
是 他对 儿童 进行 人格 教育 的起 点 和 归 宿 。对 “自卑 与追求 优越 ” 人性 论基 本 内涵 的 阐述 有 助 于我 们更
人 格教 育观 对 于矫 正 重 智 能 发 展 轻 人 格 培 养 的不 合 理教 育 , 培养儿 童 的健 全 人 格 具有 十分 重 要 的理 论 借鉴 价值 和现 实指 导意 义 。
一
直接联 系。他说 : “ 我们之所 以追求优越 , 是 因为我 们感 到 自卑 , 因而力 图通过 富有 成效 的追求 来 克 服 这种 自 卑感。 ” _ 1 J ( p 4 5 ’ 最后 , “ 自 卑与追求优越 ” 是人 格教育的起点与归宿。 “ 自卑与追求优越”“ 一方面 可能 毁掉 一 个 人 , 使 人 自暴 自弃 或 产 生 精 神 疾 病 ; 但另 一 方 面 , 它也 能激 发 人 的雄 心 , 催 人 奋发 图强 , 以补 偿 生理 上 的缺 陷 , 成 就 不 平 凡 的人 生 。 ” ¨ 儿 p z 1
简述阿德勒对人格方面的重要贡献
![简述阿德勒对人格方面的重要贡献](https://img.taocdn.com/s3/m/d89e8f5b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a8.png)
阿德勒对人格方面的重要贡献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是一位重要的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他对人格理论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理论和观点。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阿德勒的人格理论进行简述。
1. 个体心理学阿德勒提出的个体心理学(Individual Psychology)是以人的个体整体发展为基础的心理学理论。
他认为人的个体整体发展受到三个基本因素的影响:强度(Striving for Superiority)、一致性(Unity of the Individual)和目标(Goal of Significance)。
阿德勒强调每个人都有一种力量驱使着他们努力超越自己,实现自我价值感的认同。
他认为人的个体整体发展是一个自我实现的过程,个体倾向于通过取得成就和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2. 动力感受和社会利益阿德勒对人的动机和情感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
他认为人的动机主要来自于一个所谓的“动力感受”(Inferiority Feelings)。
动力感受源自于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心理和社会困境,驱使着个体在追求优越感和力求自我超越的过程中发展个体整体。
另外,阿德勒还提出了“社会利益”(Social Interest)的概念,指的是个体对社会和他人的关心和关注,以及个体愿意为了社会利益而付出努力的能力。
他认为社会利益和个体整体发展是相互联结的,个体只有在追求社会利益的过程中才能实现自我价值感的认同。
3. 自我感觉的推理阿德勒认为人的个体整体发展受到对自己的感觉和解释的影响。
他提出了“自我感觉的推理”(Inferiority Complex)的概念,指的是个体对自己在某些方面的不足感到的一种心理状态。
这种自我感觉的推理会影响个体的行为和情感,并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个体的人格。
阿德勒认为,个体可以通过重塑自己对自己的感觉和解释,培养积极的人格特质和应对策略,以更好地适应环境和追求个体整体的发展。
人格心理学及人格心理学之阿德勒
![人格心理学及人格心理学之阿德勒](https://img.taocdn.com/s3/m/e92405287f1922791788e834.png)
《人格心理学》第一章1.(名解)人格:是个体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立的心理行为模式。
人格心理学:是研究和解释个体思想、情感、意向、和行为的具有整体性的独特模式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性格:是人格结构的主要成分,个体后天形成的,具有社会道德评价意义的心理品质和行为特征。
2.(大题)人格的主要特征:(1)个性的独特性与共性:●世界上人和人之间没有完全相同的心理面貌。
●个性的独特性并不排除人与人之间在心理上的共同性。
●独特性与共性在人格中具有统一性的关系。
(2)个性的稳定性与可变性,个性的稳定性并不排斥个性的可变性。
(3)个性的生物性与社会性。
(4)人格的整体性:内在统一性、全面性、复杂性。
3.(小题)广义的和狭义的人格结构包括哪些要素:广义的:从人的本质出发,把人格看成是具有生物学和社会性个体的人格。
人格标志着人的整个精神面貌。
可以从人格倾向性、人格心理特征、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四个方面理解。
狭义的:指人格心理部分:心理过程和人格心理。
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人格心理:人格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价值观、世界观等)和人格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等)。
4.人格研究中,最常用的研究方法是:1)在自然状态下,采用观察法(最最常用);2)发现并揭示人格与行为之间存在某种因果关系,采用相关研究法;3)控制一定条件对被试进行变量比较,采用实验法;4)此外,还有调查法、测验法和个案研究法。
第二章:(了解)1.佛洛伊德的二部三部结构说认为人格是由哪些因素组成的:人格的组成因素:本我、自我、超我2.人格形成过程中,自我的作用是什么?答:对本我的冲动于超我的管理具有缓冲与调节作用功能。
即自我总是根据实际情况来满足本我的要求或立即或延缓满足。
自我是人格的执行者。
是人格结构中维护统一的关键因素。
3.人格形成阶段,佛洛伊德认为人格已基本形成:性器期第三章:1.生活风格:在追求优越的过程中,人们克服自卑采用的方式和方法各不相同。
人格心理学之阿德勒
![人格心理学之阿德勒](https://img.taocdn.com/s3/m/b9cbb28ee2bd960590c677ce.png)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一、人性观阿德勒认为,人类行为就是受到社会驱力的激励,而非性驱力,行为就是有目标导引的,以及人格的核心就是意识而非潜意识。
阿德勒重视选择、责任、生命的意义,以及追求成功与完美。
阿德勒持自由意志人性论,强调个人的行为能够根据其目标自主表现。
她认为,人性不就是盲目的,人类行为并非受制于本我与潜意识内的盲目的本能冲动。
人就是理性动物,具有相当的自主倾向,富有主动性、创造性与责任感,会选择目标与理想,并接受自己选择的目标与理想。
人在自主意识的支配下,具有改变生活的能力,因而可以主宰自己的命运、决定自己的未来,创造自己的生活。
人类会在行为上遵循目标进行,从而获得需要的满足。
阿德勒持一种行为目的论的观点,即所有人的行为都有其目的。
人们为自己定目标,有了这些目标以后,其行为变得统一。
阿德勒以这种解释取代决定论的解释。
个体心理学的基本假设就是,我们往何处去及追求什么就是相当重要的,因此,阿德勒学派重视未来,但一方面并未低估过去经验的影响力。
人们做决定时仍根据过去的经验、目前的状况,以及对未来所规划的方向,因此过去、现在与未来具有连续性,均应予以重视。
二、人格界定阿德勒将人格定义为一个人为了尝试去适应她所居住的环境而显现出的特殊风格。
她对人格的瞧法就是广泛而开放的,不仅把个体瞧作就是一个完整统一的有机体,而且还强调个体与社会其她部分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阿德勒强调人就是社会的动物,人基本上就是受社会驱力激励的。
个体就是社会系统中的一部分,因此应以不可分割的整体来了解人格。
脱离了对个人有意义的背景关系,就无法完全了解这个人。
所以,阿德勒认为应该更重视来访者的人际关系,而非内在心理动力层面。
阿德勒的人格理论突出强调人格的整体性、统一性与社会性。
她认为人的思想、价值、动机、行为都就是由她的生活目标决定的,都带有生活目标的印记,她们共同构成了一个人的生活风格。
三、人格动力她的早期理论里认为,对器官缺陷与生理自卑的补偿,就是人格的原初动力。
人格心理学之阿德勒
![人格心理学之阿德勒](https://img.taocdn.com/s3/m/dd35d0b53186bceb18e8bb51.png)
阿德勒得个体心理学理论一、人性观阿德勒认为,人类行为就是受到社会驱力得激励,而非性驱力,行为就是有目标导引得,以及人格得核心就是意识而非潜意识。
阿德勒重视选择、责任、生命得意义,以及追求成功与完美。
阿德勒持自由意志人性论,强调个人得行为能够根据其目标自主表现。
她认为,人性不就是盲目得,人类行为并非受制于本我与潜意识内得盲目得本能冲动。
人就是理性动物,具有相当得自主倾向,富有主动性、创造性与责任感,会选择目标与理想,并接受自己选择得目标与理想。
人在自主意识得支配下,具有改变生活得能力,因而可以主宰自己得命运、决定自己得未来,创造自己得生活。
人类会在行为上遵循目标进行,从而获得需要得满足。
阿德勒持一种行为目得论得观点,即所有人得行为都有其目得。
人们为自己定目标,有了这些目标以后,其行为变得统一。
阿德勒以这种解释取代决定论得解释。
个体心理学得基本假设就是,我们往何处去及追求什么就是相当重要得,因此,阿德勒学派重视未来,但一方面并未低估过去经验得影响力。
人们做决定时仍根据过去得经验、目前得状况,以及对未来所规划得方向,因此过去、现在与未来具有连续性,均应予以重视。
二、人格界定阿德勒将人格定义为一个人为了尝试去适应她所居住得环境而显现出得特殊风格。
她对人格得瞧法就是广泛而开放得,不仅把个体瞧作就是一个完整统一得有机体,而且还强调个体与社会其她部分相互作用得重要性。
阿德勒强调人就是社会得动物,人基本上就是受社会驱力激励得。
个体就是社会系统中得一部分,因此应以不可分割得整体来了解人格。
脱离了对个人有意义得背景关系,就无法完全了解这个人。
所以,阿德勒认为应该更重视来访者得人际关系,而非内在心理动力层面。
阿德勒得人格理论突出强调人格得整体性、统一性与社会性。
她认为人得思想、价值、动机、行为都就是由她得生活目标决定得,都带有生活目标得印记,她们共同构成了一个人得生活风格。
三、人格动力她得早期理论里认为,对器官缺陷与生理自卑得补偿,就是人格得原初动力。
从阿德勒的人格理论谈对幼儿的教育
![从阿德勒的人格理论谈对幼儿的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26012eb4581b6bd97e19eaac.png)
从阿德勒的人格理论谈对幼儿的教育阿德勒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和个体心理学创始人。
他既强调人格的整体性,认为人格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又强调人格的独特性,认为每一个人的人格都是一种独特的组合,个人的行为显示他自己独特的生活风格。
一、阿德勒的有关人格理论1.追求优越追求优越是阿德勒人格理论的核心。
他认为人格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人生具有一种人格统一于某个总目标的内驱力,他把这种内驱力称为“追求优越”,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受“向上意志”的支配,向上意志促使人要做一个没有缺点的“完善的人”。
羡慕别人、胜过别人、征服别人等都是追求优越的人格表现。
他又指出,追求优越既可能成为向上的动力,又可能危害社会。
如果一个人一心一意追求自己个人的优越,而忽视他人和社会的需要,这种人就会变得骄傲、专横、爱虚荣、自高自大,成为一个不受社会欢迎的人。
2.生活风格阿德勒认为,每一个人都有追求优越的独特的方式——生活风格。
他认为,个体在追求优越目标时,可以用各种行为模式来达到。
生活风格就是指一个人早期的生活道路所形成和固定下来的行为方式(模式)。
他认为,要了解一个人首先应该了解他的生活风格。
生活风格有健康的生活风格和错误的生活风格之分。
健康的生活风格使人趋向完美,有利于促进社会目标的实现,使他和别人和睦相处。
错误的生活风格与社会目标相违背,是建立在自私自利的基础之上的。
阿德勒认为,儿童在4~5岁时,生活风格就已经定型了。
错误的生活风格在童年期与健康的生活风格同时形成。
他认为,形成错误的生活风格可能有下列几个因素:⑴忽视。
对儿童的忽视会使儿童感到自己毫无价值,并且会引起他们的愤怒,使他们用不信任和怀疑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人。
⑵溺爱。
儿童如果成为家庭照顾的中心,受到溺爱,他们就会认为,自己的每一个要求都会得到满足。
这种儿童长大后会变得自私自利,并且缺乏社会兴趣。
⑶生理自卑。
生理自卑可能激起积极的补偿,也可能激起不健康的自卑情绪。
3.社会兴趣阿德勒认为,社会兴趣是全人类和谐生活、相互友好、渴望建立美好社会的天生的需要。
阿德勒教育理念
![阿德勒教育理念](https://img.taocdn.com/s3/m/63ccd0ec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ccce75b.png)
阿德勒教育理念一、引言阿德勒教育理念是以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为基础的一种教育方法。
他的理论强调个体的社会性和人类行为的目标导向性,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自我发展能力。
本文将详细介绍阿德勒教育理念的核心观点和实践方法。
二、核心观点1. 社会性阿德勒认为,人是社会性动物,个体的发展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在教育中,我们应该关注学生在社交关系中的表现,并帮助他们建立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
通过合作学习、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技巧。
2. 目标导向性阿德勒认为,人类行为是目标导向的。
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目标和动机驱使着自己行动。
在教育中,我们要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目标,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指导,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 社会责任感阿德勒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我们要教育学生关心他人、关注社会问题,并激励他们为社会做出贡献。
通过开展义工活动、参与社区服务等方式,让学生体验到帮助他人的快乐和成就感。
4. 自我发展能力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无限的成长潜力,我们要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和潜能,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鼓励,让他们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
在教育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实践方法1.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在阿德勒教育中,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应该以平等、尊重、理解和信任为基础与学生进行互动。
通过倾听学生的需求和意见,并给予积极反馈,建立起师生之间的紧密联系。
2. 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阿德勒教育中的一种重要实践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合作解决问题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技巧。
同时,合作学习也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助和支持,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3. 目标设定与反馈阿德勒教育注重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目标,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指导。
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制定个人目标,并定期进行评估和反馈。
通过及时的反馈,激发学生的动力和积极性,推动他们不断进步。
阿德勒人格心理学对教育的作用
![阿德勒人格心理学对教育的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6bc8066c011ca300a6c390fb.png)
阿德勒人格心理学对教育的作用思想是生活孕育的,那些引起心灵微颤的日常之事往往是思想生成的缘起。
阿德勒的思想见地,很大一部分源自他早期的生活经历。
在他的记忆中,他的童年生活是多灾多难的。
他曾说他的童年生活笼罩着对死的恐惧和对自己的虚弱而感到的愤怒。
在身体健康的哥哥面前他总感到自惭形秽,样样不如别人。
在后来的回忆中,他曾说自己的生活目标就是要克服儿童时期对死亡的恐惧。
正是因为阿德勒的生理缺陷,倍感自卑,才激发了他不断进取,追求卓越的动力,直至取得后来的成功。
阿德勒人格理论核心观点就是自卑感是人格发展的动力。
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自卑带来补偿,促进个体发展。
左丘失明而撰《国语》; 孙子膑脚而成兵法; 司马迁宫刑而著《史记》,张海迪自幼脊椎以下瘫痪却刻苦自学,学会了几门外语,现任残联主席,这些都充分的体现了补偿的作用。
阿德勒的理论充分肯定了个体在发展中的作用。
没有谁生来就是笨小孩,没有人天生就低人一等,在同一片土地上,只要肯努力,终能够成功。
我们会发现校园内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没有生理方面的缺陷,没有功能不足,却被人冠以“问题儿童”的头衔。
阿德勒认为产生“问题儿童“的原因关键在于早期家庭教养方式。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生活风格,儿童在4-5岁就已形成自己的生活风格,由此可以发现,出生后的头几年对人格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父母的教养方式会在潜意识中影响孩子的生活风格。
不恰当的教养方式会导致儿童的人格问题:溺爱会导致孩子任性,固执,骄横的性格,认为愿望是天生就有被实现的权利,凡事都满足也使孩子缺乏独立性,难以更好适应社会,引发更强烈的自卑。
同样,对孩子的忽视会使孩子形成冷漠、孤僻的性格,认为人人都不可信任,不懂怎样去爱他人。
我去附小一对一咨询的时候,带的那个孩子,在班上十分调皮捣蛋,情绪很容易激动,对待老师不尊重,有时甚至威胁老师。
他说他非常爱妈妈。
妈妈对他非常的好,要什么都买给他。
但是他也描述到,一次,因为他玩电脑玩过分了,妈妈一生气,就把电脑给砸了。
人格心理学之阿德勒解读
![人格心理学之阿德勒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96619f77e2bd960590c677ed.png)
人格心理学之阿德勒解读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一、人性观阿德勒认为,人类行为是受到社会驱力的激励,而非性驱力,行为是有目标导引的,以及人格的核心是意识而非潜意识。
阿德勒重视选择、责任、生命的意义,以及追求成功与完美。
阿德勒持自由意志人性论,强调个人的行为能够根据其目标自主表现。
他认为,人性不是盲目的,人类行为并非受制于本我和潜意识内的盲目的本能冲动。
人是理性动物,具有相当的自主倾向,富有主动性、创造性和责任感,会选择目标与理想,并接受自己选择的目标与理想。
人在自主意识的支配下,具有改变生活的能力,因而可以主宰自己的命运、决定自己的未来,创造自己的生活。
人类会在行为上遵循目标进行,从而获得需要的满足。
阿德勒持一种行为目的论的观点,即所有人的行为都有其目的。
人们为自己定目标,有了这些目标以后,其行为变得统一。
阿德勒以这种解释取代决定论的解释。
个体心理学的基本假设是,我们往何处去及追求什么是相当重要的,因此,阿德勒学派重视未来,但一方面并未低估过去经验的影响力。
人们做决定时仍根据过去的经验、目前的状况,以及对未来所规划的方向,因此过去、现在与未来具有连续性,均应予以重视。
二、人格界定阿德勒将人格定义为一个人为了尝试去适应他所居住的环境而显现出的特殊风格。
他对人格的看法是广泛而开放的,不仅把个体看作是一个完整统一的有机体,而且还强调个体与社会其他部分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阿德勒强调人是社会的动物,人基本上是受社会驱力激励的。
个体是社会系统中的一部分,因此应以不可分割的整体来了解人格。
脱离了对个人有意义的背景关系,就无法完全了解这个人。
所以,阿德勒认为应该更重视来访者的人际关系,而非内在心理动力层面。
阿德勒的人格理论突出强调人格的整体性、统一性和社会性。
他认为人的思想、价值、动机、行为都是由他的生活目标决定的,都带有生活目标的印记,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人的生活风格。
三、人格动力他的早期理论里认为,对器官缺陷和生理自卑的补偿,是人格的原初动力。
《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
![《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9b559d33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d1.png)
《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读阿德勒的《儿童的人格教育》,让我对儿童有了更深的了解,在每一个儿童的心灵深处,都隐藏着对美好的热切期待,追求优越。
教育者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成全儿童的期待,把他们对优越的追求,纳入一个能保证他们今后人生幸福的轨道。
儿童各种人格品质的形成,是由于其家长用不正确的教育方式带来的教育结果。
学校作为家庭和社会的一个中间环节,其主要任务就是用正确的教育方法,纠正家庭教育中出现的偏差,让每一个儿童经过适宜的教育,成为人格健全的优秀人才。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让儿童步入正轨呢?阿德勒为我们开出了如下良方,其一,为孩子营造一个宽松、温暖的环境,用关心、理解的态度对待儿童,“认真与他谈话,给他新的勇气,而不是削弱和打压他所剩无几的信心。
”只要让儿童能够感受到生命的温暖,他们就会令人吃惊地表现出一些我们意想不到的'智力和能力。
其二,始终给儿童以鼓励,在鼓励中给他一些通过自身的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务,使他能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树立起自信心。
其三,在儿童面前要极具耐心,无限相信教育是慢的艺术而不是立竿见影的技术。
我们体会到在教育儿童的时候,要更多的敏锐的观察力和耐心,细微地体察儿童所处的环境,细心地思考矫正的方法。
爱心加上教育艺术手法的运用,相信儿童会成长地更好。
常听到这样一句话:“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当一个人的行为累加成一个人的命运,感慨行为的巨大影响力时,我们也不难看到性格对命运的直接影响。
百度“人格和性格”出现1570万个结果。
“性格”,是人的一种心理特征,也是生活环境的烙印。
个性也叫人格(personality)。
这个概念源于拉西语Persona,一开始指舞台上演员的面具,后来被借用成心理学术语,用来说明每个人在人生舞台上各自扮演的角色及其不同于他人的精神面貌。
确切地说,人格涵盖了性格。
短短的几十天时间里,这本书我看得囫囵吞枣。
阿尔弗雷德。
阿德勒这个能和大名鼎鼎的弗洛伊德分庭抗礼的犹太人用自己的经历和几十年不懈地研究告诉了我一些我曾懵懂难了,但真正存在的东西。
论阿德勒的人格教育目的观
![论阿德勒的人格教育目的观](https://img.taocdn.com/s3/m/7f7c017c7fd5360cba1adbee.png)
本 内涵是 : 塑造学生的整体人格 , 促进 学生人 格的健全发展 ; 培养 学生的社会情 感 , 为学生建立 良 好 的行 为模 式和社
会模式 , 增进 学生的合作精神 ; 彰显 个体 的生活意义 , 使之成 为有 用的社会成 员 ; 提 升个体 的精神 境界。研 究阿德勒 的人格教 育 目的观 , 无论是对人格教育的理论 , 还是对人格教育的 实践都具有重要 的指 导价值 。
进房间的 , 他怎样跟人握手 , 他微笑 的时候是什 么 样子 , 他走起路是什么样子等。 阿德勒 的个体心理学认为 , 在生命 的最初 四五 年 间, 个体一般会开始构造 心灵 的整体性 , 并在他
的精神境界。它对人格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
一
的肉体与心灵 间建 立起关系。通过遗 传得来 的信
会 与 自己 的 生 活 基 调 和 方 式 一 致 的 。所 以 如果 想
要 改变某 个人 的情 绪 , 单 纯 从 情 绪人 手是 没 有 办 法 解决 的 , 尽管 这种 情 绪 影 响 了他 的正 常 生 活 。我 们 只有 通 过调 整和 改变 他 的生 活 方式 , 才有 可能 将 其 彻 底改 变 , 因此 情 绪 是 他 的 生 活 方 式 的正 常 表 现 。 总之 , 对 个人 的 人 格 的塑 造 应 从 整 体 着 眼 , 只 有 提 升人格 教育 的整 体性 , 才 能有 效 地 促 进 儿 童人 格 的
教育文化论坛
2 0 1 4 年1 期
论 阿德 勒 的人 格 教 育 目的观
刘黎 明 何 夙 旎
长沙 4 1 0 0 1 6 )
( 湖南师范 大学 教 育科 学院 , 湖南
摘
要: 阿德 勒是奥地利的著名人格心理 学 家, 个体心 理学 的创 始人 。他 论述 的人格教 育 目的观 颇具特 色, 其基
人格心理学 阿德勒
![人格心理学 阿德勒](https://img.taocdn.com/s3/m/cfc79418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83.png)
人格心理学阿德勒人格心理学-阿德勒正文:一、引言人格心理学是研究人类个体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的学科,它关注个体的思维、情感、意志力以及行为表现等方面。
阿德勒是人格心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了许多关于个体发展和成长的理论。
本文将详细介绍阿德勒的人格心理学理论及其应用。
二、阿德勒的人格心理学理论1:生活目标与追求阿德勒认为,个体在追求自身目标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格。
他提出了生活目标与追求理论,强调个体通过追求成就和社会地位来满足自身的需求。
2:缺陷感与补偿阿德勒认为,每个个体都有一种内在的缺陷感,即对自身缺乏某种能力或价值的感觉。
为了弥补这种缺陷感,个体会通过各种方式,例如培养自己的优势以及获取他人的认可来完成自我补偿。
3:社会兴趣与社会意识阿德勒提出了社会兴趣和社会意识的概念,强调个体应该以社会为导向,具备对他人的关注和关爱,并积极参与社区和社会事务。
4:家庭关系与童年经历阿德勒关注个体的家庭背景和童年经历对其人格发展的影响,他认为父母的教育方式和家庭环境对个体塑造具有重要影响。
5:防御机制与心理适应阿德勒对个体的防御机制和心理适应进行了研究,他认为人们在面对压力和挑战时会采用不同的防御机制来保护自己的自尊心并调整心理状态。
三、人格心理学在实践中的应用1:教育领域人格心理学的理论可以指导教育者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发展需求,从而制定更有效的教育和培养方案。
2:临床心理学阿德勒的人格心理学理论对临床心理学有重要作用,可以帮助心理学专业人员理解患者的行为和心理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
3:组织管理人格心理学的理论对组织管理具有指导意义,可以帮助企业了解员工的心理需求和行为动机,从而提高组织的效益和员工的工作满意度。
4:社会工作人格心理学的理论可以帮助社会工作者了解个体的社会需求和心理状态,从而为其提供更有效的帮助和支持。
结尾附件:附件1:阿德勒的著作列表附件2:人格心理学的经典案例研究附件3:人格测评工具及使用说明书法律名词及注释:1:个人信息保护条例:是指对个人信息的收集、使用、处理和保护,以维护个人信息安全和保护个人隐私权的相关法律规定。
《儿童的人格教育》简介内容
![《儿童的人格教育》简介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aeef9943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07.png)
《儿童的人格教育》简介内容《儿童的人格教育》是一本关于儿童心理学的经典著作,由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所著。
本书着重探讨了儿童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中的人格形成过程,以及如何通过教育来塑造和纠正儿童的不良行为和心理问题。
在书中,阿德勒提出了一个核心观点:儿童的人格是在家庭和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
他认为,每个儿童都有一种追求优越和自尊的需求,这种需求驱使他们努力成为更好的人。
然而,如果家庭或社会环境中的某些因素导致儿童感到自卑或无助,他们可能会形成不良的人格特征,如自卑、依赖、焦虑等。
为了帮助父母和教育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儿童的心理需求和行为特点,阿德勒提出了以下观点:1、尊重和理解儿童:父母和教育工作者应该尊重儿童的个性和需求,理解他们的情感和思想,而不是把他们看作被动的接受者。
2、培养儿童的独立性:父母应该逐步让儿童学会独立解决问题和承担责任,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自主性。
3、鼓励儿童参与社交活动:让儿童参与集体活动和社交互动,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社交能力。
4、关注儿童的自卑感:父母和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儿童的自卑感,了解他们感到自卑的原因,并采取措施帮助他们克服自卑。
5、正确的教育方法:父母和教育工作者应该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如赞扬、鼓励、引导等,而不是采用惩罚、指责等不良的教育方法。
在书中,阿德勒还通过许多生动的案例和故事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这些案例和故事涉及不同的家庭背景和社会环境,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不同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行为表现。
总之,《儿童的人格教育》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心理学经典著作,它不仅为父母和教育工作者提供了许多实用的建议和指导,还为心理学研究和教育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通过阅读本书,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儿童的心理需求和行为特点,从而更好地关注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同时,本书也提醒我们,作为父母和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为他们创造一个更加健康、和谐的家庭和社会环境。
阿德勒教育孩子的心理学
![阿德勒教育孩子的心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f4f8974a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ec79c43.png)
阿德勒教育孩子的心理学阿德勒心理学,由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创立,是一种强调社会因素和个人目标的心理治疗方法。
在教育孩子方面,阿德勒的方法强调了孩子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以及孩子内在动力的重要性。
以下是阿德勒心理学在教育孩子中的一些核心原则和实践方法。
尊重孩子的个性阿德勒认为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拥有自己的性格和能力。
教育者应该尊重孩子的个性,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兴趣和才能,而不是简单地将他们塑造成成人期望的模样。
培养孩子的社会兴趣阿德勒强调社会兴趣的重要性,即孩子对社会和他人的关心和兴趣。
教育者应该通过团队活动、社区服务等方式,帮助孩子建立与他人的联系,培养他们的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
鼓励自我指导的学习阿德勒提倡孩子通过自我探索和实践来学习,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
教育者应该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环境,鼓励孩子提出问题、探索答案,并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理解孩子的行为背后的目的阿德勒心理学认为孩子的行为背后通常有其目的,这些目的可能与他们对自我价值和归属感的追求有关。
教育者应该努力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而不是仅仅对行为本身做出反应。
使用鼓励而非惩罚阿德勒反对使用惩罚来纠正孩子的行为,认为这会损害孩子的自尊和自信。
相反,教育者应该使用积极的鼓励和表扬来强化孩子的良好行为,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
促进家庭合作家庭是孩子社会化的第一课堂。
阿德勒认为家庭成员之间的合作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应该共同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支持和鼓励的环境。
培养孩子的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问题,孩子需要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教育者应该通过提供挑战性的任务和问题,鼓励孩子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技能。
结束语阿德勒的心理学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面而深入的教育方法,它强调了孩子的内在价值和潜力,以及教育者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通过理解和应用这些原则,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发展成为健康、自信和有社会责任感的个体。
阿德勒的人格理论
![阿德勒的人格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5db0b60f0066f5335a81218d.png)
阿德勒的人格理论
第一,寻求优越
阿德勒主张,每个人一生下来就有一种自卑感。
这种感觉标志着人生一开始就要克服自卑而抗争,阿德勒把这种抗争叫做寻求优越。
寻求优越是人生的推动力,所有其他动机都可以归入其中。
第二,父母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阿德勒相信出生后的头几年对成年后人格形成是绝对重要的,并强调了父母在这一过程的作用。
有两类父母行为肯定导致儿童后来人格问题,即溺爱和忽视。
第三,出生顺序
阿德勒是第一个强调出生顺序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的心理学家。
根据出生顺序说,家中头生孩子,在人格上不同于中间出生的孩子,中间的孩子又不同于末出生的孩子,阿德勒认为,头生孩子一出生就得到父母过度注意,因此收到溺爱。
然而这种溺爱的时间不会持续很长,随着第二个孩子出生,头生儿童被废黜,他必须和新成员分享父母的关爱,头生儿童的自卑感太多比较强烈。
阿德勒对中间儿童的评估更积极,对于中间儿童,父母一般不给予过多关爱。
中间儿童发展出强烈的寻求优越特性,总是努力追赶或超越他的哥哥姐姐。
这种在竞争中向他人挑战并战胜他人的倾向会贯穿他整个一生,末生儿童在整个儿童期间都受到所有家庭成员的溺爱,这些儿童是非常依赖的孩子,他们缺乏创造力,末生儿童有强烈的自卑感,因为他们周围仍何人都比他们大,比他们强。
浅谈阿德勒的儿童人格教育
![浅谈阿德勒的儿童人格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e19d7901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93.png)
当代教科研2017年第3期10教科潮·教育研究浅谈阿德勒的儿童人格教育郭成江(辽宁省本溪市溪湖区教育局)摘 要:人格是指个人精神面貌在社会的集中反映,并可以独立存在于人类的精神文化维度里。
人格的形成对于儿童的成长至关重要,人格教育也是当代教育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以阿德勒的研究为基础,浅谈儿童的人格教育。
关键词:阿德勒 人性 人格教育教育的基本目标,或者说教育的根基,其实是对人性的理解与引导。
因而,历来的教育也总是在或多或少地对人的人性、人格的形成,存在着讨论。
在我国,我们有着“人性善”和“人性恶”的争论。
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苟不教,性乃迁”。
也就是说,人生下来都是善良的,如果不加以向善的引导,就有可能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从而变成作恶之人。
但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只有经过正确的引导,才能成为对社会的有用之人。
西方对于人性与人格的讨论甚至更激烈,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就坚持认为人性由感性和理性组成,理性也由此逐渐成为西方讨论人性和教育的道统。
到了今天,我们谈到人格教育就不能不提到阿德勒,他对于人格和人的发展的深刻理解为我们思考教育问题提出了一种基本方向,是教育学理论的提供者。
今天我将浅谈阿德勒的理论和他的儿童人格教育。
虽然今天阿德勒总是被归于弗洛伊德一派,但是他认为弗洛伊德过分强调了人的生物性与本能决定论,尽管阿德勒也认为个人的成长主要受童年的影响,但是他强调人格的形成是社会决定的,而非决定性的;人格的中心是意识而不是潜意识。
这也印证了人格教育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阿德勒的教育主张主要体现为一种心理分析和矫正,事实上,他也可以被称为现代精神治疗之父。
他注重人格的整体性,重视价值观在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在阿德勒看来,“问题儿童”的产生是由于错误的生活风格所导致的,如果一个人缺失了对社会的兴趣,自己的目标又难以达成,心理便会失去平衡,从而产生问题,这时就必须人为加以治疗了。
04第四章--阿德勒的个人心理学人格理论
![04第四章--阿德勒的个人心理学人格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3e96185c6bd97f192279e9e2.png)
第四章阿德勒的个人心理学人格理论(黄121,郑101,陈63)一、人格的动力(一)自卑感与补偿作用1、自卑感2、补偿作用3、自卑情结(二)追求优越1、虚构目的论2、人格发展的目标3、追求优越的内涵二、人格的结构(一)生活风格1、生活风格的定义2、影响生活风格形成的因素(二)、创造性自我(三)社会兴趣三、人格的发展(一)、生活风格的发展(二)、生活风格的作用四、人格的适应(一)、适应的性质(二)、治疗的目的和方法五、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评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是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家,个人心理学的创始人,人本心理学的先驱。
他出生于维也纳的一个犹太人家庭。
在阿德勒的回忆中,他的童年是痛苦的。
阿德勒是家里六个孩子的老三,4岁时才学会走路,他的童年是在其哥哥的阴影下度过的。
阿德勒小时候不断患病,特别是得了佝偻病,致使他的身体在体育运动和室外游戏时总落后于他的哥哥和其他伙伴。
他4岁时还险些因患肺炎而丧生,有两次差点被车撞死。
由于体弱多病,他得到了妈妈的特殊照料,但这一切在他的弟弟出生后就结束了。
阿德勒在学校里也被自卑感困扰着。
他成绩平平,有一年数学非常糟糕,不得不重修这门课。
老师劝告其父亲带他离开学校,跟鞋匠去当学徒。
这件事更激发了阿德勒的动力。
他发疯般地学习,不久成为全班数学最好的学生。
1895年,阿德勒如愿考入维也纳大学学习医学,获得博士学位,后来成为一名精神科医生。
1902年,当他写了一篇评论弗洛伊德《梦的解释》的文章后,弗洛伊德邀请他加入维也纳精神分析协会(Vienna Psychoanalytical Society)。
阿德勒接受了这一邀请,成为弗洛伊德最早的同事之一。
1910年,阿德勒出任该协会主席,但由于在很多观点上与弗洛伊德有很大的分歧,仅隔一年他就正式从弗洛伊德派中分裂出来。
此后,他另组成他所谓的个人心理学学会,吸引了许多追随者。
1926年他离开欧洲大陆赴美担任哥伦比亚大学的客座教授,后来定居美国。
人格心理学之阿德勒
![人格心理学之阿德勒](https://img.taocdn.com/s3/m/5d06a2a6dd88d0d232d46a25.png)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一、人性观阿德勒认为,人类行为是受到社会驱力的激励,而非性驱力,行为是有目标导引的,以及人格的核心是意识而非潜意识。
阿德勒重视选择、责任、生命的意义,以及追求成功与完美。
阿德勒持自由意志人性论,强调个人的行为能够根据其目标自主表现。
他认为,人性不是盲目的,人类行为并非受制于本我和潜意识内的盲目的本能冲动。
人是理性动物,具有相当的自主倾向,富有主动性、创造性和责任感,会选择目标与理想,并接受自己选择的目标与理想。
人在自主意识的支配下,具有改变生活的能力,因而可以主宰自己的命运、决定自己的未来,创造自己的生活。
人类会在行为上遵循目标进行,从而获得需要的满足。
阿德勒持一种行为目的论的观点,即所有人的行为都有其目的。
人们为自己定目标,有了这些目标以后,其行为变得统一。
阿德勒以这种解释取代决定论的解释。
个体心理学的基本假设是,我们往何处去及追求什么是相当重要的,因此,阿德勒学派重视未来,但一方面并未低估过去经验的影响力。
人们做决定时仍根据过去的经验、目前的状况,以及对未来所规划的方向,因此过去、现在与未来具有连续性,均应予以重视。
二、人格界定阿德勒将人格定义为一个人为了尝试去适应他所居住的环境而显现出的特殊风格。
他对人格的看法是广泛而开放的,不仅把个体看作是一个完整统一的有机体,而且还强调个体与社会其他部分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阿德勒强调人是社会的动物,人基本上是受社会驱力激励的。
个体是社会系统中的一部分,因此应以不可分割的整体来了解人格。
脱离了对个人有意义的背景关系,就无法完全了解这个人。
所以,阿德勒认为应该更重视来访者的人际关系,而非内在心理动力层面。
阿德勒的人格理论突出强调人格的整体性、统一性和社会性。
他认为人的思想、价值、动机、行为都是由他的生活目标决定的,都带有生活目标的印记,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人的生活风格。
三、人格动力他的早期理论里认为,对器官缺陷和生理自卑的补偿,是人格的原初动力。
阿德勒
![阿德勒](https://img.taocdn.com/s3/m/e5f75524192e45361066f5d2.png)
常用技术
第一阶段:建立咨询关系 1、采用倾听技巧 相互信任与尊重 2、赢得尊重带来希望 3、鼓励 传达支持的感觉,帮助来访者 学会去相信自己
第二阶段:进行分析与评估
• 对生活方式的探索 • 生活方式中的基本错误的类型: 以偏概全 错误的或不可能的安全目标 歪曲的生活或生活的要求 贬低或否定个人的价值 不正确的价值观
行为异常
• 不正确的生活方式或错误的行为导致心理与行为异常。 例如,不良的生活方式,不正确的成功目标,不健全 的社会兴趣等。 • 个体心理学把这类问题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和其他人 关系的问题,也就是友谊的问题。他们也有朋友,但 是不能和正常社会的一般人为友。 第二类和职业有关。他们不愿和其他人一样,努力和 困难博斗,不能了解职业蕴含了对他人的兴趣和对他 们幸福的贡献。 第三类的是爱情问题。对这种人而言,伴侣是一宗可 以购买的财产。他们会说“如果不能随心所欲的得到 我想要的东西,生活还要什么意思?”
阿德勒的人性观 ——乐观主义 “我们不是命运的牺牲品,而是有创 造性、活动性、有决策力的生活。” “每一个人性的关键,是看他赋予生 命什么意义。”
创造性自我
阿德勒人格理论的核心概念。强调人在在造他自己 的人格和命运中是一种有意识的主动力量。 • “重要的并不是一个人生来如何,而是一个人怎样利 用与生俱来的东西······为了理解这一点,我们发现有必 要假定另一个力量的存在,这就是个体的创造力。” 人生的有效原则 • 创造力把先天潜能和和环境影响结合起来,形成一种 克服生活道路的障碍和追求卓越目标的行动。
藉着追求对我们有意义性的目标,我们乃形成一独特的生活方式 (Ansbacher,1974)。
• 生活方式在四、五岁时就已相对确定了,个体 生活方式在四、五岁时就已相对确定了, 最早的印象构成了人的生活方式的基础。 最早的印象构成了人的生活方式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人 格 教 育 的 内 涵
萎 ? 嚣
薹 警 室 攀
I
要 理 解 阿 德 勒 的 人 格 教 育 , 首 先 必 须 弄 清 楚
阿德 勒视 野 中 的人格 特质 。 阿德 勒认 为 , 人 格 有 健
康 人 格 与 不 健 康 人 格 之 区 分 前 者 的 表 现 是 . 具 有
格, 乃 是 因为 他 生 命 中 的活 动 和 表 现 , 全 部 由 一 }
~ 。
l _
Ll l I l l 蠢 l蘩
互 助合作 。他 们做 的每件事 情 似乎 都 被其 同类 的 喜 好所 指 引 , 当他 遇 到 困难 时 , 他会 用 不和 别人 发 生 冲突 的方法 来加 以克服 ” … 。 因 而 他 们 具 有 良好
在 孩 子 灵 魂 的 幽 暗 背 景 中 ,这 个 目 的 已 经 在 那 I r ~ 一
能 够选择 与社 会 利益 相一致 的生活 目标 及 生活 风 格 。具有 这 种人格 的人往 往能 够灵 活 地成 功地 应 付生 活 中 的各 种 问题 与变化 , “ 他行 为 的方 式显 得
江巷 衩 研乜
清 楚 他 的各 种 社 会 关 系 和 环 境 外 , 还 应 整 体 地 考
二 、 人 格 教 育 的 特 征
察 他 的 生 活 状 况 。如 果 我 们 从 他 的 生 活 中 揪 出 单
一
综 观 阿 德 勒 的 人 格 教 育 思 想 , 我 们 可 以 看 到 . 阿德 勒 的人格 教 育 具有 整 体性 、 社会性 、 生 活 性 、 实践性 、 差 异性 等特 征 。
好 像 认 清 : 生 活 的 意 幼 年 起 即指 挥 着 他 的心 理 发 展 , 这 个 目的 1 给 予 孩 子生 命 形态 和 性格 , 并且 负责 使 每个 人 成 } 为 一个 特殊 的单 位 。此单 位 之所 以区别其 他 的人 }
f 名 l l | l
论
勃/ \ 格教秀
涵5
{ 蓑 l l l ¨
刘 黎 明
} 1 l I l _l l 一 _
摘要: 阿德 勒 的人 格 教 育 的 内涵 是 : 教 育 者运 用个 体 心理 学 , 了解 儿 童 的 行 为 模 式 , 引 导 儿 童
题 , 从 而最 大限度 地促 进 儿 童人格 健 康发展 的活 动 。 它具 有整 体性 、 社 会性 、 生活性 、 实践 性 、 差 异
的人 际 关 系 和 合 作 能 力 , 是 未来 定 向的人 。 后 者 的
个 常 见但 独 特 的 目标 导 向 。若 能 明 白这 一 点 , 就 l L l
会知道 , 如果想深刻地认识一个人 , 必 须 掌 握 他 i 蠢 _ l l _ l l 0 l 的 行 为模 式 。 ’ l l _ 一 !
人 格 教 育 的 内 涵 与 特 征 作 了 全 面 而 深 刻 的 阐释 。
一
来 的 特 殊 作 用 。 性 格 特 点 好 比是 一 种 生 存 模 式 , 它不是遗传 的 , 它 是 我 们 在 潜 意 识 的说 话 、 行 为
中 表 现 出 的 人 格 。性 格 是 人 为 了 在 生 活 中 维 持 独
了, 它们 不是 首 要 元 素 , 而是 次 要元 素 , 它 们 是 由
人 格 的潜 在 目的 而被 迫产 生 的 , 目的 是 影 响 一 个
人 毕 命 格 调 、 活 动 、 行 为 、 世 界 观 等 的 重 要 因 素
较 高 的社 会 兴 趣 , 懂 得 互 助合 作 , 具 有奉 献 精 神 ,
1 . 人 格 教 育 的 整 体 性
现 象 . 并 且 单 就 这 个 现 象 来 评 判 (比 如 只 考 虑
他的身体状况 、 只考 虑 他 的环 境 、 只 考 虑 他 的 教 育等) , 就 一 定 会 被 迫 做 出 错 误 的结 论 。冈 此 , “ 重
关 。在 某 种 意 义 上 说 , 人 格 就是 性 格 。 所 谓 性 格 指 的 是 一 个 人 尝 试 去 适 应 他 居 住 的 环 境 而 显 现 出
不 难描述 他 的人格 教育 的 内涵 :教育 者运 用个 体 l ; L√ 心 理学 ,了解 儿童 的行 为模 式 ,引导 儿 童战胜 自 j _ 0 卑, 追 求 优越 , 培养 儿 童 的社 会 兴趣 , 发展 他 们 的 } 一 l 一_ l l
合 作精 神和奉 献精 神 , 解 决儿 童 的身 心 问题 , 从 而 最 大 限度地促 进儿 童人 格健康 发展 的活 动 。 攀 l
l 囊 l
0
作者简介: 刘黎明. 湖市师 范大 学教育科学学院( 湖南长沙, 4 1 0 0 0 6 ) 副教授, 硕士研究生导师。
■ 0 : L
性等 特征 。 关键 词 : 阿德 勒 ; 人格 教 育 ; 内涵 ; 特征
中 图分 类号 : G5 2 9 文献标 志码 : A 文 章编 号 : 1 6 7 3 — 9 0 9 4 ( 2 0 1 4 ) 0 2 " 0 0 4 7 — 0 4
_ _
阿 德 勒 是 奥 地 利 著 名 的 人 格 心 理 学 家 ,个 体 心 理学 的创 始人 。 他 以个体 心理 学为 理论 基础 , 对
阿德 勒虽 然 没 有对 人 格 教 育下 一 个 定 义 , 但
l l 。 ‘ _ 筵
表 现是 , 缺乏 社会 兴趣 和从 属感 , 不 善 于交 际 和与
我 们通 过他对 人格 的 阐释 , 结合 他 的个 体 心理 学 , i _ ¨ l l l
别人 合作 , 社会 情感 较低 。 影 响这 种不 健康 人格 的 情景 是 器官 缺陷 、 被娇 纵 和被忽 视 。 阿 德 勒 认 为 ,一 个 人 的人 格 与 性 格 密 切 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