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指导——审题立意 教案 教学设计
初中作文审题和立意教案

教案:初中作文审题和立意指导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作文审题的重要性,提高审题能力。
2. 引导学生掌握作文立意的方法,提升作文质量。
教学内容:1. 作文审题的重要性2. 作文立意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以往的写作经历,谈谈自己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2. 提问:为什么我们在写作时常常感到无话可说?二、讲解作文审题的重要性(10分钟)1. 解释作文审题的定义和作用。
2. 强调审题对于作文写作的重要性。
3. 举例说明审题不清导致的作文问题。
三、讲解作文立意的方法(15分钟)1. 定义作文立意:立意是指确定作文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2. 介绍作文立意的方法:a. 从题目中提炼立意b. 从材料中挖掘立意c. 从生活中寻找立意d. 从情感出发确定立意四、实例分析与练习(15分钟)1. 给出一个作文题目,如“我的梦想”。
2. 引导学生运用审题方法,明确题目要求。
3. 让学生运用立意方法,提出自己的立意。
4. 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的立意,互相借鉴和启发。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
2. 提问:如何在写作过程中更好地运用审题和立意?3. 提醒学生平时多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写作水平。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审题和立意的理解程度。
2. 课后收集学生的作文,评估他们在审题和立意方面的应用情况。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例分析,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作文审题和立意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
同时,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在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写作实践,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初中作文审题立意教案

初中作文审题立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作文审题立意的重要性,认识到好的作文题目是成功的关键。
2. 培养学生独立审题立意的能力,学会从生活中寻找灵感,捕捉素材。
3. 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等工具,进行有效思考和创意表达。
二、教学内容:1. 作文审题立意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2. 作文题目来源和创意方法。
3. 思维导图在作文审题立意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作文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作文审题立意的重要性。
2. 新课:讲解作文审题立意的基本概念和原则,让学生明白如何抓住题目核心。
3. 实例分析:分析一些优秀的作文题目,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寻找灵感。
4. 创意练习:让学生运用思维导图等工具,进行作文题目的创意练习。
5. 总结:对学生的创意进行评价和指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文审题立意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优秀作文题目,让学生从中学习。
3.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运用思维导图等工具,进行作文题目的创意练习。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作文审题立意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学生运用思维导图等进行作文题目创意的能力。
3. 学生在实际写作中运用所学知识的情况。
六、教学建议:1. 注重培养学生对作文题目的敏感度,鼓励学生多观察、多思考。
2.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从中挖掘有价值的作文题目。
3. 定期组织作文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
4. 结合写作课程,让学生在实际写作中运用所学知识,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掌握作文审题立意的基本方法,提高作文创作的水平,写出有思想、有感情、有创意的优秀作文。
《中考作文指导审题立意》公开课教案

中考作文要求考生关注现实生活,从生活中汲取 素材,培养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对考生的综 合素质提升具有积极意义。
03 中考作文对未来学习和发展的影响
良好的中考作文成绩不仅有助于考生顺利升入理 想的高中,还能为未来的学习和职业生涯奠定坚 实的基础。
中考作文的评分标准
内容方面
02 仔细揣摩关键词语的含义和所指代的内容,确保 写作紧扣主题。
02 将关键词语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相联系 ,寻找写作的灵感和素材。
明确写作范围
根据题目要求,明确写作的时间 范围、空间范围、人物范围等。
注意写作范围与题目要求的对应 关系,避免偏离主题或超出范围
。
在明确写作范围的基础上,进一 步细化写作内容,确保文章条理
点评
学生B在文章中巧妙地运用了阳光这 一意象,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温暖和积 极向上的态度,但在文章结构和层次 上略显单调。
建议
可以尝试在文章中设置一些波折和转 折,使文章更具层次感和深度,同时 也可以通过描写不同场景下的阳光, 来丰富文章的内涵。
教师点评及建议
点评
学生C在文章中通过讲述自己跨越困难和挑战的经历,展现了勇气和毅力的重 要性,但在文章立意和深度上还需提升。
建议
在跨越困难和挑战的过程中,可以深入挖掘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成长变化,同时 也可以结合社会现实和时代背景等元素,来提升文章的立意和深度。
07
课程总结与延伸
回顾本次课程内容
讲解了中考作文的评分标 准及要求
传授了审题立意的方法和 技巧
分析了历年中考作文题目 及范文
强调审题立意的重要性
审题立意是写好作文 的第一步
03
以书信的形式,向父母表达内心的感激和敬意,体现了亲情的
审题立意初中写作教案

审题立意初中写作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审题立意的基本方法,能够准确理解作文题目要求。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新表达的能力,提高写作兴趣。
3. 通过写作训练,提升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审题立意的概念与重要性2. 审题立意的基本方法3. 写作实践与评价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审题立意在写作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审题立意的基本方法,包括理解题目要求、确定文章主题、选择合适的角度等。
3. 示范:以一道作文题目为例,现场演示审题立意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如何进行审题立意。
4. 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道作文题目,运用所学的审题立意方法进行实践。
5. 分享:各组展示自己的审题立意成果,互相交流、借鉴,教师进行点评指导。
6. 写作实践:根据所学的审题立意方法,让学生独立完成一篇作文。
7. 评价:学生互相评价、教师评价,对学生的写作成果进行肯定和指导。
四、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
2. 实践性教学: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审题立意,提高写作能力。
3. 差异化教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程度的学生个性化的指导。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写作水平是否有明显提高。
2. 学生对写作的态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和态度是否有积极变化。
3. 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通过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了解学生写作成果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和评价结果,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鼓励学生持续参与写作活动,提高写作能力。
中考作文审题立意指导教案教学设计

中考作文审题立意指导教案教学设计目录•引言•中考作文审题技巧•中考作文立意方法•典型案例分析•学生实战演练与点评•课程总结与展望01引言教学目的与意义01帮助学生掌握中考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写作水平。
0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为中考作文取得高分打下基础。
教学内容中考作文审题立意的概念、原则、方法和技巧;不同类型作文的审题立意策略。
教学方法讲解、示范、讨论、练习相结合,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
教学重点掌握中考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和技巧,能够针对不同类型作文进行审题立意。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挖掘题目内涵,提炼出独特、深刻的主题和立意。
1. 导入新课通过举例或故事引入中考作文审题立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详细讲解中考作文审题立意的概念、原则、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选取几篇典型的中考作文题目,进行示范分析,让学生明确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审题立意。
3. 示范分析4. 分组讨论5. 练习反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取一个作文题目进行讨论,互相交流审题立意的思路和想法。
布置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审题立意练习,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030201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成果,强调中考作文审题立意的重要性和意义。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针对不同类型的作文题目进行审题立意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02中考作文审题技巧仔细阅读作文题目,了解题目所给的信息和要求。
确定作文类型,如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
注意题目中的限制条件,如字数限制、时间限制等。
审清题目要求分析关键词语之间的关系,理解它们在作文中的地位和作用。
根据关键词语,构思作文的立意和中心思想。
找出题目中的关键词语,这些词语往往揭示了作文的主题和重点。
抓住关键词语确定作文的写作范围,即需要讨论或描述的具体内容。
根据写作范围,选择恰当的材料和例子进行论证或描述。
《中考作文审题立意指导 》教案 教学设计

《中考作文指导——审题和立意》教案【教学目标】学习中考全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方法,培养学生全面、准确、快速地捕捉各种文题信息的能力,养成仔细审题的习惯。
一、导入航行大海,掌好舵则无惧;车驶道路,掌控好方向盘则无险;下笔千言,审准题则无畏。
只有审准题,才不会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才能做到“随心所欲不逾矩,下笔千言不走题。
”所谓立意,即指写作时确定的中心思想,文章没有一个确定的中心,好比人没有主心骨,所以立意是非常重要的。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作文的审题和立意。
二、全命题作文审题立意1.何谓审题、立意所谓审题,就是通过对考题的审视、分析,确定写作的方式、范围和文体,把握写作中心和立意方向。
立意是一篇作品所确立的文意。
它包括全文的思想内容,作者的构思设想和写作意图及动机等等。
2.全命题作文常见类型(1)有比喻义的作文题如:《飞翔》、《送你一轮明月》(2)以动词为核心词的作文题如:《分享》、《抉择》(3)题目中含有副词或修饰词的作文题如:《这也是一种美》《那一刻,我迈上了新台阶》3. 审题方法:逐词推敲,抓住关键词。
(1)重点分析“题眼”;把握住题眼,也就抓住了文章要突出的重点,避免了写作的误区。
这些词语对写作范围起着约束限制的作用,是文章特殊要求的标志。
江苏盐城中考作文题《温暖的时刻》《一次不寻常的考试》《成功是被逼出来的》(2)注意副词隐含的信息与要求;“最”“也”“还”“再”“更”“其实”等副词出现在题目中,都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
《这也是课堂》《这也是一道风景》《其实很简单》例:《这也是一种美》:也“这”(距自己较近的事或物,切身感受为好)“也”(写的内容表象和实质有差异,如:残缺、谎言、寂寞、挫折)“美”(给人享受、教益)(3)要完全理解比喻意义;比喻性题目前往往有一段精心设计的提示语,考生审题时需认真阅读这些提示语,学会由“虚”而“实”,在你熟悉的生活素材中确定与这一比喻义匹配的本体,写作时方能做到紧扣题目。
初三作文审题立意教案

初三作文审题立意教案
下午的阳光像金色的糖浆,粘在窗户上,也粘在我的脸上。
老师在黑板上又写“初三作文认真审题立意”,我心里顿时变得跟这阳光一样,又甜又暖。
我记得以前写作文,闷着头写自己喜欢的事,什么东西奇思妙想都往里塞。
老师总是会说我跑题,像一只小兔子,四处乱跑。
现在老师说要审题立意,我很懵,像一只小鹿,走丢了。
但是,理解题意和立意真的很难吗?我的脑海里再次出现了一幅画,一只小鸟在枝头天空飞翔,它要想飞到更高的地方,必须先找到一个最合适的树枝。
就像写作文一样,要先找到一个明确的主题,就像那棵树枝,才能让我的思想像小鸟一样,自由飞翔。
我很想指导其他同学也能找到合适的树枝,让他们的思想也像小鸟一样,飞向更远的天空。
我忽然觉得,审题立意就像一双隐形的翅膀,可以指引我们飞得更高更远。
我要认真学习老师教的审题立意方法,让我的翅膀变得更加强壮,飞到梦想的彼岸!我要让我的作文像一朵美丽的花朵,尽情开放的在广阔的田野里,让更多的人看到它的美丽。
中考作文指导立意篇的写作思路批导教案

中考作文指导立意篇的写作思路批导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中考作文立意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表达的能力。
3. 提高学生作文的思想内涵和深度。
二、教学内容1. 中考作文立意的重要性2. 立意的基本原则:正能量、贴近生活、突出个性3. 立意的方法:抓关键词、抓题目中的指令词、抓提示语、抓生活体验、抓情感共鸣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分析历年中考优秀作文,引导学生关注作文的立意。
2. 讲解:讲解中考作文立意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3. 练习:让学生根据给定的题目,尝试进行立意练习。
4. 批改:教师对学生的练习进行批改,给出指导意见。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中考作文立意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独立进行立意练习的情况。
3. 学生作文的思想内涵和深度。
五、教学资源1. 历年中考优秀作文集。
2. 作文题目库。
3. 教学PPT。
教案示例:【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中考作文立意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表达的能力,提高学生作文的思想内涵和深度。
【教学内容】1. 中考作文立意的重要性2. 立意的基本原则:正能量、贴近生活、突出个性3. 立意的方法:抓关键词、抓题目中的指令词、抓提示语、抓生活体验、抓情感共鸣【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分析历年中考优秀作文,引导学生关注作文的立意。
2. 讲解:讲解中考作文立意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原则:正能量、贴近生活、突出个性方法:a. 抓关键词:确定作文的主题词,围绕主题词进行思考和表达。
b. 抓题目中的指令词:理解题目的要求,按照题目的指令进行立意。
c. 抓提示语:根据提示语进行联想和拓展,形成独特的立意。
d. 抓生活体验: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表达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
e. 抓情感共鸣:触动读者的情感,引发共鸣。
3. 练习:让学生根据给定的题目,尝试进行立意练习。
题目:以“变化”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4. 批改:教师对学生的练习进行批改,给出指导意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作文指导——审题立意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让学生学会审清材料的中心内涵,选准角度提取观点。
2.培养学生具有辩证思维的能力,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
3.掌握多则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写出更深刻精彩的文章来。
多媒体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
宋朝时,宫廷举行招考选拔皇家画师。
山水画家宋子房做画院博士,以"深山藏古寺"的诗句为题让考生作画。
如何作画才能很好地表现这句诗呢?请同学们思考并发表自己的意见。
生1:山林、古寺,寺内金碧辉煌,香烟缭绕。
(点评:基本符合题意)生2:在连绵起伏的群山中露出寺庙一角。
(点评:符合题意)师:苍郁的群山,中间露出庙里的一角,一条羊肠小道蜿蜒曲折,直通到山下水涧边,有个小和尚正在担水。
这样绘画,抓住了"题眼",把"深山藏古寺"中"藏"字表现得淋漓尽致了。
(有新意)准-深-新。
二、材料作文的概念界定。
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就是深入思考和反复推敲材料或作文话题,以求理解其含义,弄清写作的具体要求,确立写作中心,确定写作范围和重点,确定下笔的角度及感情抒发的基调,明确写作方式和方法的过程。
三、材料作文的材料类型。
叙述一件较为完整的事情;引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引用一段新闻报道或消息;与写作者道德修养或学习生活的某一方面紧密相关的名言警句(一句一段或几句几段);一段主题鲜明、道理深刻的论述;一段或几段突出一个中心的抒情性文字;揭露社会生活中某一丑陋现象的一副或几副组合而成的漫画……四、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几种方法:1.从抓关键句入手。
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开头句、结尾句、反复出现的句子),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
如:巴西足球名将贝利在足坛上初露锋芒时,一个记者问他:"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回答说:"下一个!"而当他在足坛崭露头角,已成为世界著名球王,并踢进一千多个球后,记者又问道:"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仍然回答:"下一个!"【解析】读这则材料,就要注意贝利先后两次回答"下一个"时所处的情景,要抓住最关键的句子"下一个!"思考,初露锋芒说"下一个",表现了他的不满现状;而第二次是在踢进了一千多个球,成为举世闻名的球王之后说的,这就更表现了他的勇于进取,奋斗拼搏的精神。
抓住这一点立意即可。
2.从分析原因入手。
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
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例如:比利时国王和王后有一次宴请成名以后的爱因斯坦,派马车夫去火车站接站,车夫一直等到车站的人散尽的时候,也没有接到爱因斯坦,就独自赶车回到了皇宫,他刚刚回来,就看到爱因斯坦衣着朴素、风尘仆仆地步行赶来了。
(原因分析见板书)3.从材料情感倾向入手。
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这样我们可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
如:当断臂的维纳斯展示在人们面前时,吸引了无数好事之徒趋之若鹜。
它们提出种种接上断臂的奇思怪想。
维纳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圈套。
但迄今为止仍未有任何设计能取得普遍的赞赏。
【解析】材料中的情感倾向十分明显。
"好事之徒"、"趋之若鹜"等词贬斥之情溢于言表。
对想接上断臂在做法持否定态度,对断臂维纳斯持赞赏态度。
据此可立意为:应顺其自然,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
如果不注意分析情感倾向,立意为:敢于怀疑、敢于大胆创新等,就明显偏离题意。
4.从辨明关系入手。
任何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事物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如学与问)、主次关系(如奉献与索取)、取舍关系(如自卑与自强)和条件关系(如继承与创新)等。
辨明这些关系,有利于立意构思作文。
例如:一位大学生,在校花销吃紧,写信向在乡下种地的父亲要钱。
信只有三个字--"爸:钱。
儿"这封三字信传开以后,人们议论纷纷。
请以这位大学生同学的身份就此给他写一封信。
【解析】儿子与父亲之间是一种特别的关系,作为他的同学给他写信,要劝导、教育他懂得孝敬父母。
这是材料反映的主要的矛盾关系,不要在"花销紧"要节约方面大做文章。
五、实例启迪:自主探究、交流合作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玫瑰说:"我只有在春天开花!"日日春说:"我开花的每一天都是春天!"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解析】在审读上面的材料时,首先要审明材料蕴涵的观点、态度。
"我只在春天开放!"中的"春天",代表美好的时期,"只在春天"隐含着与"春天"相对的"夏天、秋天和冬天"。
既然此话中的"春天"代表美好的时期,那么,"夏、秋、冬"就代表"不美"的时期。
分析到此,"玫瑰花"的生活态度就显露出来了:在美好的时候开放,而在不美的时候就不开放。
换句话说,象玫瑰花这样的人只有在优越的条件下才能快乐地、幸福地生活,否则,就会陷入痛苦之中。
而"我开花的每一天都是春天"是说,只要"我"开花,外部环境不管是春天,还是夏天、秋天或冬天,在"我"看来,它都是美好的。
说得更明白些,象日日春这样的人,只要他生活着,不管生活怎样,但在他看来,一切都是合理的、美好的,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不会"以物喜,以己悲"。
通过分析,两种不同的人生观就明确地显现了出来:消极、悲观、低沉和积极、乐观、向上。
两种人生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对比中,我们就能够很容易地看出命题人的观点,即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由命题人的观点态度可以进一步推论:人生观决定人生命运。
以各个角度的观点为基础,可以引出很多话题,如:微笑、态度、心态、命运、乐观与悲观、幸福与痛苦、心态与生活等等。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著名歌手丛飞节衣缩食,捐款300万元,资助了178名贫困学生。
但当他自己病危住进医院经济困难时,几位受助完成学业就在本地工作的年轻人,竟然没有一个人来看望他。
这件事被媒体披露后,有一个受助者居然还埋怨说,这让他很没面子。
丛飞说,不要责怪他们,我已经不再需要治疗了。
华南农大学生小李和同学们通过卖废品捐款给一所希望小学,但不久他被查出来患白血病,这所希望小学的师生纷纷给小李捐款,其中一位四年级女孩捐了十元,当被问到为什么把自己的压岁钱都捐出来的时候,这位小女孩说:"只要做到小李姐姐说的那句话就满足了。
"问她那是一句什么话,她说:"记住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学会帮助别人。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解析】两则材料都说的是资助贫困学生,第一则材料中丛飞资助的在本地已经完成学业的学生知恩不报,没有学会帮助别人。
而第二则材料中受资助的小学生却懂得知恩图报,学会了帮助别人。
这就告诉我们:在资助贫困生的同时,还要让他们懂得感恩,学会帮助别人,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而只接受资助,不想尽任何责任,这是道德的缺失,这样的捐助没有太大的价值。
这便是作文的立意点。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还在念大学的时候,雅克布·格林和威廉·格林兄弟俩的脑子里一直萦绕着这样一个假设:几百年来,流传在民间的故事或许与人类发展的历史暗藏联系。
为此,他们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共收集整理出八十六个传说,但他们无论如何也找不出这些传说和人类发展史的联系,于是他们把厚厚的笔记往书架上一搁,有开始了其他工作。
后来,一个朋友偶然发现了这本笔记,立刻联系了柏林一家出版社,把这些故事结集出版。
这本故事至今已经再版两万多次,印刷量超过一个亿,曾被四十多个国家翻译五十多种语言。
这本故事集就是世界各国儿童耳熟能详的《格林童话》。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解析】材料中可作构思的角度有如下几种:①从《格林童话》的价值,可以得出:是金子终究会发光。
②从格林兄弟的不得不放弃,可以得出:舍弃是一种更高的追求。
③从朋友的偶然发现,可以得出:偶然中蕴藏着必然。
④从柏林出版社的结集出版,可以得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⑤从格林兄弟付出的努力,可以得出:要勇于探究;要持之以恒。
⑥从假设与结论的背离,可以得出:理论与实际有差距。
⑦从格林兄弟的放得下,可以得出:急功近利者难以获取真正的成功。
六、梳理材料作文的写作思路:引---议---联---结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要求:准(审题准确)、深(立意深刻)、新(新颖脱俗)八、课堂小结:总之,根据材料写作文,审题立意,不能偏离材料自行确定立意,而要全面仔细地阅读材料,从材料出发选择立意的角度。
不能另搞一套。
上面的几中方法不是孤立运用,而是相互联系、综合使用的。
每则材料都可从多个角度分析立意,然后再选择最佳角度构思作文。
九、布置作业:根据下面材料内容,自选角度审题立意,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犹太有句名言,叫做没有卖不出去的豆子。
卖豆子的如果没有卖出豆子,他就把豆子拿回来,加水让它发芽,几天后可以卖豆芽。
如果豆芽不好卖,那么干脆让它长大些,卖豆苗。
而如果豆苗再卖不出去,索性移到泥土里,几个月后它就会结出许多新豆子,这不是更大的收获吗?【练习提示】由犹太的这句名言我们可以联想到人生。
任何人的一生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在人生的征途上,你会遇到困难,遇到挫折,遇到失败,成为一粒卖不出去的豆子。
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办?是因为一时的挫折而放弃,还是努力改变自己,锲而不舍地前进?如果你放弃了,那么这粒豆子也就永远消失了,如果你能锲而不舍,无数的机遇也就随时可能光顾。
所以,有时挫折与机遇是并存的,就看你能不能把握。
写这篇文章时,最好能举出有说服力的实例,使之有理有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