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内涵解读与写作指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涵解读与写作指要

外国语学校欧阳国胜

我国高考作文命题历经了恢复高考起的标题作文、1998 年始用的话题作文、2006 年始用的新材料作文后,2015 年全国语文高考新课标甲乙两套试卷作文同时采用了任务驱动型作文,但这一历史性变化并未引起广大一线教师的注意。

一、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缘起与识别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兴起是有明显迹象的。除2015 年全国语文高考新课标甲乙两套试卷(以下分别简称甲卷、乙卷)外,教育部考试中心开在《语文学习》2015 年7-8 期合刊上的《注重题型设计、强化教育功能》一文中对任务驱动型作文作了明确说明。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从呈现形式上看,恢复高考之初最早最多采用的标题作文写作空间不大,1998 年新创的话题作文及2006 年新用的材料作文尽管在多角度、多样化方面达到较高程度,但不确定的角度也带来了套作和宿构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考生表达真情实感、自主创造的诉求,大大降低了作文试题的测试效度。所以,自2015 年起,考试中心通过在材料型作文中增加任务驱动型指令,较好地解决了材料型作文的泛角度与传统话题、材料型作文收缩性之间的矛盾,新创了“任务驱动型”作文。

实际上,任务驱动型作文缘起于国外的日常教学与作文考试。“任务型教学”的全称为“任务语言教学法”,是基于完成交际任务的一种语言教学方法,最早由维果茨基提出,后来Pica(1993)等人根据完成任务过程中所产生的相互影响,把任务分成五类:“拼板式任务”(Jigsaw tasks)、“信息差写作任务”(Information-gap tasks)、“解决问题式写作任务”(Problem-solving tasks)、“决定式写作任务”(Decision-making tasks)和“交换意见式写作任务”

(Opinion-exchanging)等。甲卷和乙卷分别对应了“作决定式写作任务”与“交换意见式写作任务”。“作决定式写作任务”是指写作任务是一个带有争议性的问题,可能有多个结果,让学生通过协商或讨论选择一种结果,并进行充分论述。“交换意见式写作任务”是指写作任务是一个具有可讨论性的话题,让学生充分交换意见,不必达成一致。如乙卷中三位风采人物的选择就是一个不必达成一致的可讨论性的话题。

任务驱动型作文有明显的识别密语。从所给材料上看,明确增加了“任务指令”,即“双给”:一是“给写作材料”——提供一个争议性大,具有真实性、对立性、现场感和层级发展的叙事体事件。如取材于新闻事件的甲卷,由女儿小迫于无奈举报父亲开车接,到警方查实并依法教育和处罚老,再到警方官方微博引众多网友点赞与质疑,最后到媒体报道激起更大围、更多角度的讨论,事件一波三折,提供了极具现场感的真实语境下颇具争议性甚至是对立性的讨论空间。二是“给驱动任务”——材料后面的写作要求,一般带“谁”“怎么”等疑问词,它往往指向“材料的容及含意”,是作文的围,考生写作时不能离开此项要求,否则属离题;明确给定写作容及有限的写作角度。

二、“任务驱动型”的涵

了解涵始于对材料的认识。任务驱动型作文命制要求高,首先表现在命题材料的选取必须遵从“一点四面”,“一点”即立德树人,“四面”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的传统文化、依法治国与创新。比如甲卷事件就关涉中国传统文化“亲情与法理”的拷问。《论语·子路》中有“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的记叙。《非子·五蠹》中也有“其父窃羊,而谒之吏。令曰:‘杀之。’以为直于君而曲于父,报而罪之。以是观之,夫君之直臣,父之暴子也”的故事。类

似事件在《吕氏春秋·当务》及《庄子·盗跖》中均有记载。但是,作文材料的选择要求接地气,故多立足日常生活可供争议的事件,在矛盾分析与概念辨析中体现辩证思维。材料切入口虽小,却能映照,如甲卷事件就关乎生命安全、交通法规、亲情与公理、亲情与法制等,这便是任务驱动型作文“以小见大”的特点。

开在谈到试题评价时提到了“六条标准”。一是可写性,即试题容不深奥,考生不陌生;二是选择性,即考生对立意角度、文章容、文体样式、表达方式等进行选择的可能性和多样性;三是导向性,即试题引导考生朝着健康、积极、深刻的方向立意的意向;四是探究性,即试题要引导考生深入探讨,认真研究作文容,符合课程标准对学生基本素养的要求;五是“防套性”,即防止考生拿别人或者自己的旧作稍加改动作为应试作文;六是难易度,即高考作文试题的难度,主要由作文涉及主旨的深度、思考的强度、可开掘的角度等因素决定。“任务驱动”题目的设置正符合以上特征。

具体而言,从容与要求上看,“任务驱动”具有以下涵:

1.体式驱动。体式驱动即文体、格式的规定。如甲卷要求写成书信体等任务指令,乙卷虽未明确,但明显暗示应写成说理性文章。

2.对象驱动。任务驱动型作文命题要求有像“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等明确的对象指令,一般事件分析采用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个案分析法,这就要求作文必须针对材料事件中的具体人物,要有对象意识和读者意识。

3.容驱动。容驱动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问题的对立性,即材料具有对立的性质,如甲卷所体现的亲情与公理、亲情与法制的对立;乙卷中三位风采人物只能三选一的人物选择的对立等。二是容的指向性,即只能针对、评析所给事件,作文命题上往往给出像“对于以上事件,你怎么看?”等明确的任务指令,

当然还有更具体的容指向。三是情感的导向性,即要求考生有积极健康的心态,体现正能量。四是论说的思辨性,即要求考生具有分析事件的思辨能力,如乙卷中的“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就是一个任务指令,考生必须通过自己的“思考”,然后“权衡”并作出自己的“选择”。五是策略的操作性,即议论文对考生解决现实问题所提出的想法或方案的考察注重可操作性。

4.思维驱动。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本身具有的思辨性需要考生对材料进行探究,因而具有探究性。即让考生在真实情境下引发真实交流,以小见大,从平实事情中烛照社会问题,由简单粗糙的认知到认知的深化与细化。由问题的争议性、复杂性理顺自己对单个事件的立场或态度——“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通过具体分析,通过思考、权衡与选择,引导考生关注和思考不同人物的精神境界。符合高考作文对考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考查要求,高考作文不仅考查考生写作水平,同时考查考生的人文精神、社会责任与公民意识,所以,任务驱动型作文对考生思维能力的考查有了更高的期待。

三、任务驱动型作文与阐释型作文的区别

外在的变化源于在的需求。开在《注重题型设计、强化教育功能》中说:“通过增加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的功能,增强写作的针对性,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这应成为任务驱动型作文写法的总纲。阐释型作文以容或论证为核心,任选角度;任务驱动型作文以任务为核心,要求有对象意识与读者意识,从给定的有限的角度中选定阐述对象,增强了限制性与“防套性”,所以明确并完成写作任务就成了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第一要务。这一变化基于一种常识:因为“任务驱动型”首先源自西方的“任务语言教学法”,是基于完成交际任务的一种语言教学方法,而“任务”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