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行纲
爬行纲
![爬行纲](https://img.taocdn.com/s3/m/29b74ed580eb6294dd886cae.png)
鳄目: 双颞窝类。体被角质鳞片,背部鳞片 下有骨质板。具完整的次生腭,心室已 有几近完全的分隔,胸腔和腹腔完全分 开,具有槽生齿,齿已有大、小的分化。 小脑发达。全世界约有21种。
(1)神经系统 脑较两栖类发达,大脑开始有新脑皮
出现,由于纹状体增大而使大脑体积增
大,但中脑视叶仍为高级中枢。脑神经
为12对。
(2)感觉器官 完全陆生的爬行类感觉器官更趋发达。 嗅觉:鼻甲骨出现,犁鼻器发达。
视觉:有横纹肌性质的睫状肌。
听觉:鼓膜下陷出现雏形外耳道。来自红外线感受器:颊窝、唇窝。
爬行纲的分类
4 消化道进一步复杂化
次生腭的出现使消化道和呼吸道分开
(动物在取食时不妨碍呼吸);
口腔内具有广泛着生的牙齿,但无咀 嚼,食物是整个被吞下。牙有端生齿、 侧生齿、槽生齿。多为同型齿。口腔和 咽明显分化,食道延长。消化道中出现 了盲肠。泄殖腔孔是消化道通向体外的 出口。
5 肺呼吸进一步完善
肺内壁具有较两栖类复杂的分隔,与空气交换面积扩
姿势,运动时以爬行为主要方式。
(2)头骨特点
具颞窝(temporal fossa)
爬行类在眼眶后边骨块消失,形成的1-2个孔洞。 咬肌附着于此,当咬肌收缩时肌腹可纳入窝内。 颞窝是爬行类分类的重要依据。
无颞窝类:无颞窝。古杯龙类。传统分类观 点认为现代龟鳖类头骨属无颞窝类,但有些 种类出现次生性孔洞。
成体的呼吸功能由肺来完成,无鳃呼吸、无皮肤呼吸。
大。
口腔和呼吸道由于次生腭出现而明显分开,气管和支
爬行纲概述ppt课件
![爬行纲概述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88a1d52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db.png)
皮肌
斜方肌
背阔肌
爬
行
动
物
皮肌
的
肌
肉
横 肌
系 统
(
部
分
)
斜方肌
背阔肌
外内 外 肋
伸 臂
层层 斜 骨 肌
肌
(五)消化系统
➢ 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 ➢ 消化道:口→口腔→食道→胃→小肠→大
肠→ 泄殖腔。大小肠交界处出现盲肠。 ➢ 口腔里有齿,齿有多种类型,口腔腺发达,
胸廓
➢ 由胸椎、肋骨、 胸骨围成的骨框, 保护肺、心。并有 呼吸运动作用。
(四)肌肉系统
➢ 躯干和四肢肌肉比两栖发达,分节消失。 肋骨间肌肉分为肋间肌、皮肤肌。肋间 (外)(内)肌牵引肋骨的升降,协同腹 壁肌肉完成呼吸动作。皮肌(来源于胚胎 的骨骼肌)使鳞片活动,特别是蛇类的从 肋骨连至皮肤,用以牵引腹部鳞片,辅助 爬行。
羊膜卵的 发育
二、爬行纲躯体结构概述 (一)外形
➢ 龟鳖型、蛇型、蜥蜴型、鳄型
➢ 具四足动物基本形态(头、颈、躯干、 尾和四肢),体表被角质鳞片,趾端具 爪。
(二)皮肤:
➢ 特征:表皮角质化程度高(保水);真皮加 厚, 皮肤腺不发达(干燥);有丰富的色素细 胞(调节体温、保护色)。
➢ 表皮衍生物:角质鳞,龟甲的角质盾 ➢ 真皮衍生物:骨板 ➢ 蛇和蜥蜴要定期蜕皮。
脑的表面,其中有六层重叠排列的神经细 胞。(原脑皮、古脑皮只有2-4层)
(十)感官
➢ 1.犁鼻器 ➢ 2.眼:睫状肌是横纹肌,晶体可变. ➢ 3.耳:首次出现耳蜗、外耳道。 ➢ 有些具红外线感受器
➢ 1嗅觉器官:由于次生腭的出现,使鼻腔扩 大。首次出现了鼻甲骨。鼻腔粘膜布满鼻 腔背侧、内侧和鼻甲骨表面,上有嗅觉细 胞。
爬行纲小结
![爬行纲小结](https://img.taocdn.com/s3/m/19718597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a4.png)
爬行纲小结爬行纲是动物纲中一类生活在陆地和水体之间的脊椎动物,其特征是身体低平而延长,四肢分别位于身体四周,适应爬行运动。
爬行纲包括了龟鳖目、鳄形目、有鳞目和无足目等多个目,下面将对这些目进行概述。
龟鳖目是爬行纲中数量最多的目,其中包括了龟、鳖、林龟等多种动物。
这些动物的背部有坚硬的甲壳,可以提供很好的保护,同时还可以通过肌肉的控制进行一定程度的收缩和伸展。
龟鳖目动物的四肢各位于体壁的四周,适合爬行和游泳。
它们的面部一般有喙状嘴和角质块,用来适应不同的食物。
鳄形目主要包括鳄鱼、蟒蛇、眼镜蛇等动物。
这些动物的身体延长,尾巴较长。
它们的四肢都很强壮,适合在陆地上进行爬行运动。
鳄形目动物的嘴部发达,可以捕食大型猎物。
它们的皮肤有大量的鳞片,可以保护身体免受外界伤害。
有鳞目是爬行纲中数量非常庞大的一个目,其中包括了蜥蜴、蛇等多种动物。
有鳞目动物的身体延长,四肢较短,很适合在陆地上爬行。
它们的皮肤被鳞片覆盖,其中的鳞片可以保护身体,同时还可以防止水分的散失。
有鳞目动物的嘴部发达,可以适应不同的食物。
无足目主要包括了蛇、蚓螈等动物。
这些动物的四肢不发达,甚至没有,无法在陆地上进行爬行运动。
它们的身体延长,呈蛇形,适合在水中爬行。
无足目动物的嘴部发达,可以适应不同的食物。
总之,爬行纲是一类适应于陆地和水体之间生活的动物,具有低平且延长的身体和四肢位于身体四周的特征。
爬行纲包括了龟鳖目、鳄形目、有鳞目和无足目等多个目,每个目中都包括了众多种类的动物。
每种目和动物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适应环境的方式,一切都是为了适应各自的生活方式。
爬行纲
![爬行纲](https://img.taocdn.com/s3/m/bff3eef1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22.png)
根据头骨侧面、眼眶之后的颞颥孔之有无、数目之多少和位置的不同,爬行动物分为四大类:①无孔亚纲 (或缺弓亚纲)。头骨侧面没有颞颥孔,包括杯龙目和龟鳖目。②下孔亚纲(或单弓亚纲)。头骨侧面有一个下 位的颞颥孔,眶后骨和鳞骨为其上界。包括盘龙目和兽孔目。③调孔亚纲(或阔弓亚纲)。头骨侧面有一个上位 的颞颥孔,眶后骨和鳞骨为其下界。主要包括鳍龙目和鱼龙目等,通常为水生爬行动物。④双孔亚纲(或双弓亚 纲)。头骨侧面有两个颞颥孔,眶后骨和鳞骨位于两孔之间,该亚纲为占优势的爬行动物,下分鳞龙次亚纲和初 龙次亚纲,包括始鳄目、喙头目、有鳞目、槽齿目、鳄目、蜥臀目、鸟臀目和翼龙目等。
形态特征
爬行纲(Reptilia)生物的头骨全部骨化,外有膜成骨掩覆,以一个枕髁与脊柱相关联,颈部明显,第一、 二枚颈椎特化为寰椎与枢椎,头部能灵活转动,胸椎连有胸肋,与胸骨围成胸廓以保护内脏(这是动物界首次出 现的胸廓)腰椎与两枚以上的荐椎相关联,外接后肢。除蛇类外,一般有两对5出的掌型肢(少数的前肢4出), 水生种类掌形如桨,指、趾间连蹼以利于游泳,足部关节不在胫跗间而在两列跗骨间,成为跗间关节。四肢从体 侧横出,不便直立;体腹常着地面,行动是典型的爬行;只有少数体型轻捷的爬行动物能疾速行进。
在爬行动物中,蛇是特殊的一类。蛇没有胸椎,不连胸肋,因此蛇能吞噬比自己大很多的物体。蛇没有脚, 依靠鳞片快速爬行。
生活习性
爬行纲(5张)爬行动物在活动季节每天的活动情况也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一般来说,可分为昼出活动、夜 出活动和晨昏活动三种。
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一样,没有完善的保温装置和体温调节功能,能量又容易丧失,需要从外界获得必需的 热,为所谓的“外热源动物”。它们通过自己的行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节自己的体温。比如,移动到有阳光 照射的地方晒太阳取暖,可以使体温升高;藏到树荫下或者躲入行动物一年的活动规律也显出季节差异:夏季是活动季节,摄食和繁殖多在此期间进行;秋末冬初到次年春季 是休眠时期,或称“冬眠”。
爬行纲_精品文档
![爬行纲_精品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130a1e43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af.png)
由于有羊膜卵的出现,使脊椎动物完全摆脱了在个体发育 中对水的依赖,而真正适应了陆地生活,成为完全的陆生 脊椎动物。
2.大脑皮层出现了新脑皮
3.覆以角质鳞的干燥的皮肤
皮肤干燥,具有来源于表皮的角质鳞片(角质鳞片的 相邻部分以薄层相连,因而构成完整的鳞被)或兼有来源 于真皮的骨质板。角鳞及骨板的形态和数目为爬行类分类 的一种依据。
5.消化系统进一步复杂化
与两栖类相比,消化道有更多的分化:尤其口腔中的 齿、舌、口腺等结构均进一步复杂化。
由于次生腭的出现,消化道和呼吸道分开,使动物在取 食时不妨碍呼吸。
牙齿着生在上下颌缘,也有生于腭骨(幼年楔齿蜥) 、翼骨甚或犁骨上的。
牙齿依着生位置的不同分为三种类型:
端生齿(着生在颌骨的顶面,如蛇);
(2)卵内有大的卵黄囊(储存卵黄保证胚胎发育的营养 需求)。
(3)在胚胎早期发育过程中,胚胎最终包在一个具有2层 膜的囊中,外层为绒毛膜,内层为羊膜。密闭的羊膜腔充 满羊水,使胚胎浸于其中。
(4)在羊膜形成的同时,胚胎后肠突出形成尿囊。尿囊 外壁与绒毛膜紧贴,其上富有血管,为胚胎的呼吸和排泄 器官。
生物学特征
1.体表被以角质鳞,皮肤缺少皮肤腺 2.具典型五指(趾)型四肢,指、趾端具爪 3.头骨具单一枕髁,有颞窝形成,出现完整或不完整的次 生腭 4.荐椎和颈椎数目增多,胸廓出现 5.完全以肺呼吸,血液仍为不完全双循环,但心室已出现 不完全分隔 6.大脑开始出现新脑皮,脑神经为12对 7.鼓膜下陷形成外耳道。
水生爬行类的咽壁和泄殖腔壁富有毛细血管,可辅助 呼吸
7.血液循环仍为不完全双循环
心脏包括2心房1心室和退化的静脉窦。心房除具完全的 分隔外,心室也出现了不完全的室间隔(鳄的室间隔比较 完全)。因而,心脏中的多氧血和缺氧血的混合程度较两 栖类降低。
爬行纲
![爬行纲](https://img.taocdn.com/s3/m/4d20a611f18583d049645912.png)
盐腺(salt gland),执行肾外盐排泄机能,通过盐腺分
泌物将血液中多余的盐分带出体外。盐腺的位置视动 物种类而不同,海龟位于眼后上方;海鬣蜥位于鼻部 嗅囊外,分泌的含盐液体经小管流入鼻道,并形成氯 化钠或氯化钾的结晶;海蛇的盐腺位于舌下;鳄类的 舌腺位于舌中部及其两侧,扬子鳄的舌腺既有单管腺, 也有复杂的泡沫状腺。对于体内盐水平衡和酸碱平衡 均有重要意义。
蜥蜴和蛇颞窝演变 颞窝:眼眶后颞部膜性硬骨缩小或消失所形成的 穿洞。颞窝的出现与咬肌的发达密切相关,咬肌收缩 时其膨大的肌腹可自颞窝突出,加强了摄食和消化机 能。分为: 无颞孔类:颅骨无颞孔及颞弓,如:龟、鳖目 上颞孔类:颅骨只有单个上颞孔,上颞弓由眶后骨 和鳞骨构成(鱼龙类) 双颞孔类:颅骨两侧具有上、下颞孔,现存的蜥蜴、 蛇、鳄等。 合颞孔类:颅骨一侧各有单个颞孔,被眶后骨、鳞 骨、颧骨所围,眶后骨和鳞骨构成上颞弓(兽齿类)
真正陆生的变温、羊膜动物——爬 行 纲
一、爬行纲的主要特征 1、皮肤角质化程度加深,被角质鳞或盾片,防止体内水分蒸 发 2、骨骼比较坚硬,分化完备,出现了胸廓。 3、五趾型附肢进一步完善,适于陆地爬行 4、肺呼吸进一步完善,呼吸面积增长 5、二心房一心室,心室出现不定分隔 6、后肾执行排泄功能,尿以尿酸为主 7、对陆上繁殖的适应,体内受精,雄性具交配器,产羊膜卵, 含大量卵黄,具纤维质的石灰质的卵壳。防止卵内水分蒸发及机 械性损伤 二、爬行类对陆生的完善适应 1. 基本保持水分的恒定 2. 绝大多数种类能在陆上繁殖 三、爬行类在系统演化中的进步性特征 1. 出现了羊膜卵 2. 大脑皮层开始出现新脑皮
断尾:有些蜥蜴的尾椎中有自残部位,即尾椎骨 在形成过程中前、后两半部未愈合而特化的结 构。当蜥尾遭受拉、压、挤等机械刺激时,附 生在自残部位前、后的尾肌分别往不同方向作 强烈的不协调收缩,导致在尾椎骨的某个自残 部位处断裂,连同肌内和皮肤一起断下的现象。 因自残部位的细胞始终保持着陆增殖分化能力, 可再生。
动物生物学 爬行纲
![动物生物学 爬行纲](https://img.taocdn.com/s3/m/7a273844e45c3b3567ec8b52.png)
颅骨较高而隆起,为高颅型, 颅腔扩大及脑容量明显增大 首次出现次生腭,内鼻孔后 移,口腔与鼻腔分开 次生腭:口腔顶壁(颅底) 是由前颌骨和上颌骨的腭突、 腭骨等的突起共同合成的水 平隔板,使内鼻孔的位置后 移。
颈椎 寰椎:第一枚颈椎,椎体极薄或无,椎 体相连成环。无横突。 枢椎:第二枚颈椎。椎体前方有一齿突 (原是环椎椎体)正好伸入环椎的环内,作
爬行纲起源和适应辐射
起源于古两栖类,已知最原始的爬行类是杯龙类(西 蒙龙是其中的一种)。中生代是爬行类最繁盛的时代, 种类多,分布广。
复习思考题:
1、名词解释:羊膜;羊膜卵;颞窝;胸 廓;胸式呼吸;次生腭;新脑皮 2、论述羊膜卵的特点及其在动物演化史 上的意义。 3、爬行动物适应陆上生活的特征是什么? 4、爬行类比两栖类进步的特点有那些?
许多爬行动物的皮肤内有着丰富的色素细胞
前后肢都是 五指(趾)
(二)骨骼
1.头骨:高颅型,枕髁一个,具颞窝、次生 性腭和眶间隔。 2.脊柱:分化为颈、胸、腰、荐、尾;颈椎 多个,荐椎2个,有胸廓(蛇无)进行胸式呼 吸. 3.肢骨:具骨盆:(坐骨、耻骨一端愈合) 肱骨,股骨与地面平行.(腹部贴地)
爬行纲
![爬行纲](https://img.taocdn.com/s3/m/24bca9d826fff705cc170aa2.png)
二.运动
头骨
2. 脊柱、胸骨和肋骨 脊柱与两栖类相似,有颈椎、躯干椎、 荐椎和尾椎的分化。第1、2枚颈椎分别为寰 椎和枢椎,寰椎与头骨的枕髁相关节,又与 头骨一起在枢椎的齿突上转动,使头部有了 更大的活动性,是陆栖脊椎动物的重要特征。 胸骨成份减少为1块。爬行类开始出现肋 骨并形成胸廓,胸廓由胸椎、肋骨及胸骨借 关节、韧带连接而成。其作用除保护内脏外, 更主要的由于肋间肌的收缩,使胸廓体积扩 张和缩小,加强了肺的呼吸运动。
第十四章(爬行纲)什么是爬行动物体被角质鳞片或硬甲,在陆地繁殖产大型羊膜卵的变 温脊椎动物。 羊膜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胎儿体外包有羊膜的脊椎 动物。 羊膜卵的结构:卵细胞外包有蛋白膜、壳膜、卵壳三 层膜
2.14.4 爬行纲
爬行纲的主要特征
(1)皮肤干燥,缺少腺体;表皮角质化,外被角质鳞片或盾片。
附肢骨
肋骨
肌肉系统
• •
口腔与咽出现明显的分界。 爬行类基本为同型齿,按着生位置不同 将齿分3种:着生于颌骨顶面的端生齿、着生 在颌骨边缘的侧生齿和着生在颌骨齿槽内的槽 生齿。槽生齿最为坚固。 • 小、大肠的交界处出现盲肠。消化道以 泄殖孔通体外。
三. 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
•
具肺1对。已分化出明显的喉头和气管。 喉头有1块环状软骨和1对杓状软骨支撑。气 管管壁也有软骨环支持。出现明显的支气管。 • 除吞咽式呼吸外,胸廓的出现使动物的 呼吸方式向抽吸式呼吸转变。当肋间外肌收 缩时,肋骨上提,胸廓扩张,空气被吸入; 肋间内肌收缩时,肋骨下降,胸廓缩小,将 空气呼出。
皮肤
(一)骨骼 1. 头骨 (1)脑颅 具单一的枕髁。脑颅顶壁隆起,属于高颅型, 优于两栖类的平颅型。 头骨两侧具有颞窝,是咬肌附着的部位,并为 其收缩提供足够的空间。分为3类:①无颞窝,如 龟鳖类;②合(单)颞窝,头骨每侧只有一个颞窝, ③双颞窝,每侧有上下2个颞窝,但出现不少变化, 如鸟类和多数爬行类。 (2)咽颅 由前颌骨、上颌骨的腭突、腭骨和翼骨愈合而 成雏形的次生腭,使内鼻孔后移至口腔后端,口腔 和鼻腔分开,解决了动物同时进行摄食和呼吸的矛 盾。
脊椎动物学第七章 爬行纲
![脊椎动物学第七章 爬行纲](https://img.taocdn.com/s3/m/ada65e47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b5.png)
第七章爬行纲(Reptilia)第一节爬行纲的主要特征两栖类只是开始适应陆地生活,终究还不能完全摆脱水的环境,爬行类则是在两栖类的基础上进一步适应陆地生活,完全摆脱了对水生环境的依赖。
重要的是,不仅成体的结构有对陆生的适应,而且连繁殖方式也区别于两栖类:爬行类是在陆地上产卵,在陆地上孵化;爬行类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产生羊膜、尿囊等胚膜,使胚胎有可能脱离水域而在陆地的干燥环境下进行发育。
这是和高等的鸟类和哺乳类所共有的特点,因而爬行纲、鸟纲和哺乳纲三纲动物总称为羊膜动物(Amniota);与此相对,圆口纲、软骨鱼纲、硬骨鱼纲和两栖纲动物全无羊膜,总称为无羊膜动物(Anamniota)。
爬行类在中生代曾经盛极一时,种类繁多,留存至现代生存者仅为少数。
现存爬行类按体形可分为蜥蜴型(如蜥蜴类、楔齿蜥类和鳄类)、蛇型(如蛇类和蛇蜥类)和龟鳖型(如龟、鳖和海龟)。
按生活环境来分,有地面上爬行的、有树栖的、有穴居的、也有水栖的。
爬行动物有下列主要特征:1.皮肤角质化程度加深,表皮有角质层的分化,而且外被角质鳞或角质盾片,能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
皮肤内缺少腺体,因而皮肤干燥。
2.五趾型附肢及带骨进一步发达和完善,指趾端具角质的爪,适于在陆地上爬行。
3.骨骼比较坚硬,骨化程度较高,硬骨的比重增大。
脊柱除加固外,分化更加完备,颈椎有寰椎、枢椎和普通颈椎的分化,躯椎有胸椎和腰椎的分化,荐椎数目加多。
4.头骨具单一的枕髁,头骨两侧有颞窝的形成。
5.肺呼吸进一步完善,主要表现在吸氧面积的增大(肺内壁的间隔复杂化)和呼吸机械装备的改善(胸廓出现)。
皮肤呼吸和鳃呼吸,均已失去。
此外呼吸道的增长和支气管的出现也协助呼吸作用的完善进行。
6.心脏具二心房一心室,心室中出现了不完全的隔膜(鳄类心室中的隔膜已是完整的)。
血液循环虽然仍是不完全的双循环,但多氧血与缺氧血更加分清。
7.和无羊膜动物一样,仍为变温动物。
8.成体以后肾执行泌尿机能,尿以尿酸为主。
爬行纲
![爬行纲](https://img.taocdn.com/s3/m/93114dac43323968001c9280.png)
第十八章爬行纲(Reptile)概述体被角质鳞或硬甲,在陆地繁殖的变温羊膜动物(Amniota)是真正的陆栖脊椎动物由古两栖类在古生代石炭纪末期分化而来是鸟类和哺乳类的演化原祖第一节爬行纲躯体结构概述一、外形1、体表被角质鳞片2、有3种基本体型:蜥蜴型、蛇型、龟鳖型。
地栖、树栖、水栖或穴居3、体分部:头、颈、躯干、尾和四肢4、四肢强健,五指(趾),末端具爪5、有外耳道,鼓膜下陷于外耳道的深处二、皮肤1、特点:皮肤角质化程度深,外被角质鳞,皮肤干燥,缺少腺体,有利于防止体内水分的散失图18-1 爬行类的皮肤切面2、角质鳞片(horny scale)、角质盾片(horny epidermal shield)、真皮骨板(bony plate)、爪及蜕皮(ecdysis)3、股腺(femoral gland)和臭腺(scent gland)4、色素细胞及变色三、骨骼系统(一)、头骨1、颅骨高而隆起,为高颅型(tropibasic type),表明颅腔的扩展及脑容量的增大2、有单枚枕髁3、有次生腭(secondary palate)4、具有颞窝(temporal fossa)secondary palate:口腔顶壁(颅底)是由前颌骨和上颌骨的腭突、腭骨等的突起共同合成的水平隔板,使内鼻腭骨孔的位置后移。
外翼骨内鼻孔图18-2 鳄的次生腭temporal fossa:颅骨的两侧、眼眶的后面的1个或2个孔洞,由附生咬肌的颞部向内低陷所成,当咬肌收缩时,可使膨大的肌腹向颞孔凸出而纳入其间。
有4个类型。
图18-3 爬行类的颅骨类型及其演变(二)脊柱、肋骨和胸骨1、脊柱分化为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和尾椎5个部分2、椎体多为后凹型或前凹型,低等种类为双凹型3、颈椎数目增多,第1枚称寰椎(atlas),第2枚称枢椎(axis)4、荐椎2枚5、颈椎、胸椎和腰椎两侧都有肋骨6、有了胸廓(throax)图18-4 爬行动物的颈椎和荐椎图18 -5 扬子鳄的胸廓和腹膜肋乌喙骨锥肋肩胛骨中胸骨胸肋骨后胸骨腹膜肋前胸骨锁间骨前耻骨图18-6 蜥蜴尾椎的自残部位及原生尾与再生尾的比较(三)带骨及附肢骨骼肩带:乌喙骨、前乌喙骨、肩胛骨、上肩胛骨、锁骨、间锁骨(上胸骨)腰带:髂骨、坐骨、耻骨四肢:间锁骨坐骨联合髋臼图18-8 蜥蜴的腰带图18-7 蜥蜴的肩带和胸骨图18-9 爬行动物的四肢姿态与其活动方式的关系A原始爬行类和蜥蜴;B鳄类和兽齿类;C恐龙及沙蜥髂骨股骨图18-10 沙蟒的腰带及后肢骨的残迹四、肌肉系统1、出现了肋间肌(intercostal muscle)2、出现了皮肤肌(skin muscle)3、咬肌(masseter)发达五、消化系统1、有发达的口腔腺:唇腺、腭腺、舌腺和舌下腺2、具发达的肌肉质舌3、龟鳖类颌上无齿,其他颌上有齿,多为同型齿(homodont)。
爬行纲
![爬行纲](https://img.taocdn.com/s3/m/9cfd8b63caaedd3383c4d379.png)
二 主要特征
皮肤干燥,缺乏皮肤腺,皮肤角质化, 皮肤 皮肤干燥,缺乏皮肤腺,皮肤角质化,结束 了皮肤呼吸。 了皮肤呼吸。外被角质鳞或角质盾片和骨板,蜥蜴 和蛇有定期蜕皮的现象。色素细胞发达,具有保护 色、警戒色的作用,吸收热能以提高体温的作用。
二 主要特征
骨骼骨化程度高,大多数都是硬骨。 骨骼骨化程度高,大多数都是硬骨。 头骨多具颞窝 颞窝:为头颅两侧, 眼眶后面的凹陷, 具颞窝。 ①头骨多具颞窝。颞窝:为头颅两侧, 眼眶后面的凹陷,是 咬肌着生的部位。其作用:可增大咬肌附着面积, 咬肌着生的部位。其作用:可增大咬肌附着面积,增强咀 嚼能力。颞窝是爬行动物分类的重要依据; 嚼能力。颞窝是爬行动物分类的重要依据; 脊柱分颈椎、胸腰椎、荐椎、尾椎四部分。颈椎数目增多, ②脊柱分颈椎、胸腰椎、荐椎、尾椎四部分。颈椎数目增多, 肋骨发达与胸骨、胸椎组成胸廓 胸廓( 肋骨发达与胸骨、胸椎组成胸廓(胸廓是羊膜动物所特 起支持、保护、呼吸作用,使肺呼吸功能增强。 有) ,起支持、保护、呼吸作用,使肺呼吸功能增强。蛇 不具备。 不具备。 具有次生腭,使呼吸与进食互不影响, ③具有次生腭,使呼吸与进食互不影响,次生腭是自爬行类 开始出现的特征。 开始出现的特征。 四肢强大,为典型的五指型,指趾端具爪。蛇四肢退化, ④四肢强大,为典型的五指型,指趾端具爪。蛇四肢退化, 且无带骨。 且无带骨。
鳄目
鳄目——鳄鱼、扬子鳄、菲律宾鳄、印度鳄
四.爬行纲的药用
蛤蚧 乌龟 中华鳖 玳瑁 壁虎 乌梢蛇 银环蛇 蕲蛇
龟鳖目——鳖科
生活于淡水。骨甲外覆以革 皮,背甲无缘板,肋骨突出 于肋板外侧,腹甲各骨板间 有空隙。背腹甲由韧带相连, 头颈可完全缩入壳内。四肢 扁平,指趾间具发达的蹼, 内侧3趾(指)具爪。如中 华鳖(甲鱼)。
爬行纲
![爬行纲](https://img.taocdn.com/s3/m/bc097685d4d8d15abe234e15.png)
五、爬行纲:(一)爬行纲的主要特征:1.体内受精,产大型羊膜卵,使之完全适应陆地繁殖;2.皮肤角质化程度高;3.骨骼骨化良好,有颞窝,单枕髁;4.完全的肺呼吸;5.心脏三腔(2心房1心室,心室有不完全的中隔),为不完全的双循环;6.消化道化更多,出现盲肠;7.后肾排泄;8.神经系统较发达,出现新脑皮。
(二)爬行类形态结构特点:1.外形:分头、颈(明显)、躯干、尾、四肢五部分,为典型的陆生动物体型。
2.皮肤;角质化程度高,外被角质鳞片(表皮来源);3.骨骼系统:头骨:骨化程度高,在鳄类还产生次生硬腭(使内鼻孔后移),单枕髁;脊柱;脊椎化为颈椎(多枚,且有寰椎和枢椎的分化),胸腰椎,荐椎(2枚)、尾椎。
带骨:肩带:由肩胛骨、乌喙骨、前乌喙骨、锁骨、间锁骨构成;腰带:骼骨、耻骨和坐骨形成闭锁式骨盆;四肢:为五趾(指)型。
4.肌肉系统:分化复杂,具有肋间肌和皮肤肌。
5.消化系统;始具盲肠和肌肉质的舌,颌骨上生有齿(分端生齿、侧生齿、槽生齿,均为同型),有的特化为毒牙;具有口腔腺,分泌粘液润滑食物,有的特化为毒腺。
6.呼吸系统:内鼻孔后移;出现气管和支气管;肺囊内褶壁增加;不仅保留了咽式呼吸,还发展了胸腹式呼吸。
7.循环系统;具三腔心脏,心室具有不完全中隔(在鳄类有潘氏孔),行不完善双循环。
8.排泄系统;胚胎期功能肾为中肾,成体功能肾为后肾,后肾管为输尿管、有的具膀胱。
排泄物主要是尿酸9.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1)神经系统:大脑半球大为发达,出现新脑皮,中脑的综合作用开始向大脑转移;脊髓在颈部、腰部膨大;脑神经12对;(2)感觉器官:a.嗅觉器官:除龟鳖类外均具犁鼻器;b.视觉器官:具环状肌,能改变晶状体凸度调节视距;具有可动物的眼睑和瞬膜;c.听觉;出现了外耳道雏形;d.红外线感受器:蝰科腹亚科和蟒蛇科。
10.生殖系统:雄性:睾丸一对,吴氏管输精,苗氏管退化,具交配器;雌性:卵巢一对,吴氏管退化,苗氏管输卵。
爬行纲
![爬行纲](https://img.taocdn.com/s3/m/dee58d3e376baf1ffc4fad2a.png)
--爬行纲(Reptilia)
定义
爬行纲是体被角质鳞片 或硬甲,在陆地繁殖的变温 羊膜动物。
进化地位
仍为变温动物;成体结构进一步
适应陆地生活;繁殖脱离了水环境, 与鸟类、哺乳类共称为羊膜动物。
第一节 羊膜
一、羊膜
羊膜动物胚胎发育过程 中在胚体的外面形成一些
膜组织,这些膜用来保护
(一)特征: (二)分类:现存3 200种,13科;我国210种,
其中毒蛇50种
1、盲蛇科:
图18-38 盲蛇
2、蟒蛇科
图 18 39 蟒 蛇
3、游蛇科:黄脊游蛇、赤链蛇、黑眉锦蛇、
虎斑游蛇、乌梢蛇、中国水蛇
图18-40 赤链蛇、黑眉锦蛇
4、眼镜蛇科:眼镜蛇、银环蛇、金环蛇
图18-41 眼镜蛇和银环蛇
肺 囊
蜂窝状肺
——有效扩 大了气体交 换面积
返回
心脏
返回
(背主动脉)
循环途径
右 体 动 脉 弓 左 体 动 脉 弓
肺 动 脉 弓
身 体 各 部 分
•肺动脉在心室右方发出.
心室
肺
•左体动脉弓在心室中间发出.
右心房
左心房
返回
•右体动脉弓在心室左方发出.
盐腺
返回
交 配 器
返回
生殖系统
雌
雄
5.食道延长,出现盲肠。 6.大肠、泄殖腔具重吸水功能。 7. 消化道和呼吸道分开
六、肺呼吸更加完善
1.无鳃和皮肤呼吸。
2.肺内壁具有较复杂的分隔,呈海绵状,无 数蜂窝状小室。 ——能独立完成呼吸功能。 3.出现胸腹式呼吸(胸廓的扩张与缩小帮助 完成呼吸运动) ——加强了呼吸运动,提高了呼吸效率。
第十三章爬行纲ppt课件
![第十三章爬行纲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654e3cd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22.png)
棱皮龟科Dermochelyidae 棱皮龟科现存仅棱皮龟Dermochelys coriacea一种,与海龟 科相似,四肢呈鳍状,擅长游泳,生活在海洋中,仅在繁殖 期才返回陆地产卵,不具角质盾片而为皮肤覆盖。棱皮龟是 现存最大的龟鳖类,背甲长1.5米,最大可达2.5米,体重达 860公斤。棱皮龟比海龟分布更加广泛,可以深入更加寒冷的 海域,其体温可以在较长时间保持高过水温。棱皮龟和海龟 虽然分布广泛,但是其生存均受到人类的威胁,都有灭绝的
第十三章 爬行纲
第一节 主要特征 第二节 重要类群
2023/12/30
一、三种体型(龟鳖型、蛇行、蜥蜴型) 二、皮肤高度角质化,失去辅助呼吸的功能 三、骨骼肌肉进一步发达,适应于陆地生活 四、消化系统:口腔腺发达,出现异型齿 五、呼吸方式适应于陆地生活 六、不完全的双循环 七、脑神经11对或12对,出现新脑皮 八、陆地繁殖(羊膜卵)
2023/12/30
潮龟科Bataguridae
潮龟科有21~24属56种,是在旧大陆与龟科平行发展的一科, 也常被并入龟科。潮龟科分布于欧洲、北非和亚洲,另有一 个属分布于中南美洲。潮龟科有一些与龟科类似的成员,如 闭壳龟Cuora和箱龟一样可以将壳完全封闭。潮龟科主要为 淡水龟类,其中包括一些体型最大的淡水龟,如马来西亚的 巨龟Orlitia borneensis背甲长达80厘米。我国最常见的龟多 属于潮龟科,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乌龟Chinemys reevesii,我 国很多地区都能见到,分布于我国南部的黄候拟水龟 Mauremys mutica有些个体为藻类所附着,这些背上附着藻 类的龟即著名的绿毛龟。
2023/12/30
霸王岭睑虎Goniurosaurus bawanglingensis
(四).爬行纲
![(四).爬行纲](https://img.taocdn.com/s3/m/e4364a2fbd64783e09122b9f.png)
2、覆以角质鳞的干燥的皮肤
角质化程度高,缺乏皮肤腺,干燥(结束皮肤呼吸,防止 水分蒸发),外被角质鳞或角质盾片和骨板,蜥蜴和蛇有 定期蜕皮的现象。色素细胞发达,具有保护色、警戒色的 作用,吸收热能以提高体温的作用。龟类具表皮形成的盾 片和来源真皮的骨板。
3、骨骼支持和肌肉系统
骨骼坚硬,骨化程度高
盐腺(salt gland),执行肾外盐排泄机能,通过盐腺分泌物 将血液中多余的盐分带出体外。盐腺的位置视动物种类而 不同,海龟位于眼后上方;海鬣蜥位于鼻部嗅囊外,分泌 的含盐液体经小管流入鼻道,并形成氯化钠或氯化钾的结 晶;海蛇的盐腺位于舌下;鳄类的舌腺位于舌中部及其两 侧,扬子鳄的舌腺既有单管腺,也有复杂的泡沫状腺。对 于体内盐水平衡和酸碱平衡均有重要意义。
别名 英文 名
大头平胸龟、鹰嘴龟、大头龟 Big-headed Turtle
分 布
我国分布于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 南、广东、香港、海南、广西、贵州、云南。国 外分布于越南、老挝、泰国、缅甸。
识 别 特 征
龟壳扁平,头大尾长,不能缩入壳内。背甲长 150mm左右,长椭圆形,前缘中央凹入,后缘圆; 腹甲近似长方形,前缘平切,后缘中央凹入。头 背覆以大块角质盾片,颌粗壮,显著钩曲呈鹰嘴 状,故名鹰嘴龟。背腹甲之间具下缘盾。指趾间 具蹼,有爪;股后与肛侧有锥状鳞;尾具环状排 列的长方形大鳞。背甲棕黄、暗褐或栗色,腹甲 生活时带橘黄色。
(2)脊柱的特点
脊椎骨分化为陆生脊椎动物典型的五个区域: 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尾椎。 其中颈椎、荐椎数目增多;使头部的灵活性 增强,后肢承受体重的功能增强,机体在 陆地的运动能力加强。
寰椎:第一枚 颈椎,椎体极 薄或无,椎体 相连成环。无 横突。 枢椎:第二枚 颈椎。椎体前 方有一齿突(原 是环椎椎体)正 好伸入环椎的 环内,作轴心 回转。
爬行纲
![爬行纲](https://img.taocdn.com/s3/m/6dd801ab284ac850ad02422c.png)
骨化良好 具眶间隔 (2)头骨 具单个的枕骨髁 具颞窝 (temporal fossa)
肩带:具间锁骨 (3)带骨和肢骨 腰带 肢骨:趾端具爪
3.肌肉 由于脊柱的灵活,四肢的发达,运动 的敏捷性加强,使肌肉较两栖类更为 复杂化。 具陆地脊椎动物所有的肋间肌和皮肤 肌。
4.消化 (1)口腔腺发达,是陆地动物对吞咽干燥食物 的适应。 (2)牙:向口缘集中发展,为抓捕食物的工具。
雄性蛇类的半阴茎
8.神经感官 (1)大脑半球较两栖类发达,出现了新脑皮。 (2)感官 视觉:调节晶体的睫状肌为横纹肌。 听觉:内耳中感觉听觉的瓶状囊显著加长。 嗅觉:犁鼻器发达,许多蛇类具有颊窝。
蛇的窝器官
二、分类 现存爬行动物约6500多种,我国约有380 多种。 1.喙头目
2.有鳞目
3.龟鳖目
爬行纲(Reptilia)
爬行类是身体被有角质鳞片、卵生、在陆 地上进行繁殖的变温动物。 脊椎动物由水生转变为陆生,在生存斗争 中要解决两个基本问题:在陆地上生存, 能够在陆地上繁殖。
一、羊膜卵结构及胚外发育 1.羊膜卵的结构 卵壳: 纤维质硬膜 石灰质硬壳
2.羊膜卵的胚外发育
3.意义 羊膜卵的出现,为动物胚胎在陆地上发 育设置了一个半封闭的水体环境,从而 使脊椎动物在陆地上繁殖成为可能。
二、结构与功能 1.皮肤 为适应陆地生活,减少水分散失,在皮 肤系统上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保水机制。 具角质鳞片 某些种类具骨板 缺乏皮肤腺 具丰富的色素细胞
硬骨鱼与爬行类的鳞片比较
许多爬行动物皮肤内具丰富的色素细胞
2.骨骼 颈椎:数目增多,第一、第二枚特化 (1)脊柱 荐椎:两枚 具发达的肋骨和胸骨
6.循环 (1)不完善的双循环 (2)心脏 由三部分组成 静脉窦趋于退化 心室内具不完全的分隔
动物的类群--爬行纲
![动物的类群--爬行纲](https://img.taocdn.com/s3/m/e3f0589cdd88d0d233d46a26.png)
羊膜卵的出现在动物进化上的意义:
羊膜卵可以产在陆地上并在陆地上孵化。 体内受精,受精无需借助水作为介质。 胚胎悬浮在羊水中,使胚胎在自身的水域中发育, 环境更稳定,既避免了陆地干燥的威胁,又减少振 动,以防机械损伤。 羊膜卵的出现是脊椎动物演化史上的一个飞跃。 羊膜卵的出现解除了脊椎动物个体发育中对水的依 赖,使脊椎动物完全陆生成为可能,使陆生脊椎动 物能向陆地的各种不同栖息环境发展。
2.皮肤
爬行类的皮肤切面
蜥蜴和蛇表皮具有双层角质层,其外层在定 期蜕皮时脱落。蛇蜕皮完整脱落,而蜥蜴成片脱 落。
爬行动物真皮薄,由致密的纤维结缔组织构
成,在真皮的上层,有发达的色素细胞,形成鲜 艳的体色,具保护(避役)、警戒(鳄蜥)。
3.骨骼
• 头骨:爬行类头骨的重要特点是颞窝的存在, 次生腭的出现。 • 脊柱:分化为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尾椎; 颈椎多块,荐椎2块,。 • 四肢骨:典型的五指(趾)型四肢,四肢骨与 中轴骨呈直角关系。 • 胸廓:首次出现 • 腰带骨:之间出现孔洞
巨蜥
变色龙
巨蜥
急速奔跑的蜥蜴
白唇竹叶青
白 眉 蝮 蛇
金环蛇
银环蛇
烙铁头
4.鳄目:半水生,种类较少,如扬子鳄。 特征:
体型蜥蜴型; 皮肤革质,覆有骨质方形大鳞; 具横膈、槽生齿; 泄殖腔纵裂
鳄 鱼
湾鳄
扬子鳄
为什么取名扬子鳄呢?扬子鳄的名字与它产地 有关,当地人把这种动物叫做“土龙”或者叫做 “猪婆龙”,扬子鳄这个名字,是外国人定的,根 据它的栖息地——长江(扬子江)而命名。扬子鳄 是中国特有的物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与恐龙同 时,历经几次“大灭绝”而奇迹般繁衍至今,在地 球上已生存了2.3亿年,有“活化石”之称。 中国鳄鱼湖即安徽省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位 于宣州区南郊。鳄鱼湖始建于1979年,是我国最大 的扬子鳄保护基地,占地面积100公顷。
爬行纲
![爬行纲](https://img.taocdn.com/s3/m/b9bba2260912a216147929f2.png)
Hale Waihona Puke 2、外部形态特点:身体分头、颈、躯干、尾和四肢。体表被角质鳞片。颈的外观明显, 四肢平衡发展,较两栖类强健,前、后肢都是五趾型,指(趾)端具 爪,尾发达等,都不同于两栖类,而显示了陆生动物的特点。
蜥蜴型(蜥蜴、鳄、楔齿蜥等):地栖。体分界清楚,尾长,四肢发达。
蛇型(蛇和蛇蜥等):穴居。体圆柱形,分界不明,缺四肢。 龟鳖型(龟和鳖):适水栖。体背腹扁平,包于背腹甲中,四肢短。
6 出现新脑皮,神经系统和感官更发达,更适于 陆上生活。 38
二、爬行纲分类
全世界现存的爬行动物约有6550多种,5个目,分别是:
我国约有380多种,除喙头蜥目外,其余4目国内均有分布。
39
1、喙头蜥目:现存爬行类种最原始的陆栖种类。
仅一种:喙头蜥,产于新西兰北部的一些小岛,其原始 性特征反映出二亿多年前古爬行类的模样,是“活化 石”,濒临灭绝。 双颞窝,无鼓膜、鼓室。
15
16
腰带间出现了孔洞:耻骨和坐骨之间出现了大 的耻坐孔。爬行动物的髂骨与荐椎联结;左右 坐骨耻骨在腹中线联合,构成闭锁式骨盆
两栖类?? ??
17
5、肌肉特点:
1、出现皮肤肌,控制鳞片活动,尤其是蛇类的皮肤肌 特别发达,能调节腹鳞起伏而改变和地面的接触面, 并在肋骨的配合下完成特殊的蛇形运动。 2、咬肌发达,增强捕食能力。 3、肋间肌:分外肋间肌和内肋间肌。能调节肋骨升降, 控制胸腹腔的体积变化,协助腹壁肌肉完成呼吸运动。
27
28
9、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1).神经系统
大脑出现新脑皮,大脑半球的顶壁及其两侧基本 上还是原脑皮,但开始出现锥体细胞并聚集成神 经细胞层,构成大脑表层的新脑皮,光滑无沟回。 由于纹状体增大而使大脑体积增大。 中脑仍是高级神经中枢,视叶一对。 间脑小,脑上腺,顶器(顶眼)。 延脑出现明显弯曲。脑弯曲显著。 脑神经12对,前10对和两栖类同;第11对副神经 为运动神经;第12对舌下神经也是运动神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爬行动物的害处:
蛇会吃农区的蛙类;草食龟类能毁坏农作物; 水栖龟、鳖和水蛇会捕食鱼类;毒蛇咬死、咬 伤人和家畜。 全世界约有600种毒蛇,每年约有数十万人 600 被毒蛇咬伤。草原牧场(特别是早春季节)的 毒蛇常对畜群造成伤害。我国的毒蛇约有50种, 但具体到各地,毒性较强且较常见的毒蛇可能 只有其中的一至数种,需要加以防范。
57
4、工艺用:
鳄和蛇的皮,富有韧性,花纹美观,可以 制作皮革、皮带、皮鞋、提包、钱袋等工艺品。 蛇皮还能制作成琴膜及鼓皮等。
58
5、其他方面:
蛇类对地壳内部的震动、地温变化、气味异 常及地面发生的倾斜运动等,具有很强的敏感性, 因而可能在地震前表现出反常的行为,有助于地 震预报。 利用爬行类进行仿生学的研究,如根据毒蛇 颊窝的构造及功能,研制出红外线测位和响尾蛇 导弹及火箭自导装置等;从海龟洄游路线的导航 机理去改善航海仪器等等。 民谚“乌龟出水,就要下雨” 反映了某些爬 行动物在气压降低时的一些行为,有助于了解天 气变化。
蛇胆可加工成蛇胆川贝批把膏、蛇胆陈皮末等中成药,治
风湿关节痛和咳嗽多痰等病。 黑眉锦蛇等的蛇蜕,有祛风、去翳、解毒的功效。
眼镜蛇毒注射剂具有比吗啡更有效和更持久的镇痛作用,
用蛇毒酶治疗癌症也收到一定的疗效。 蝰蛇蛇毒因具凝血性而用于出血性疾病的局部止血。
56
3、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蜥蜴和蛇类通过大量捕食昆虫及鼠类等而 有益于农牧业生产,在生态系统中充当着次级 消费者的角色。 广州市石井镇1997年通过散放无毒的食鼠 1997 蛇类局部取代化学灭鼠。 爬行动物在能量转化、植物保护和维持生 态系统的稳定性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44
龟鳖目代表种:
45
(三)蜥蜴目:
有的学者把蜥蜴类与蛇类合并为有鳞目。 蜥蜴目多数种类四肢发达,末端有爪。眼睑可 动,舌扁平形,能伸缩。两颌附生端生齿或侧 生齿。鼓膜、鼓室及耳咽管一般均存在。本目 现有3000种左右。如:多疣壁虎,大壁虎,斑 飞蜥,北草蜥。蓝尾石龙子,圆鼻巨蜥等。
46
大壁虎:
14
蜥蜴的颈椎与荐椎:
15
扬 子 鳄 的 胸 廓 :
16
(3)附肢:
典型的五趾型附肢,趾端具爪,基本情况 如两栖类(蛇类除外)。
17
爬 行 类 的 骨 骼 系 统 :
18
2、肌肉:
躯干肌复杂化,出现了肋间肌(包括肋间 外肌和肋间内肌)和皮肤肌。 肋间肌的运动牵引肋骨改变胸廓容积以完 成呼吸运动;皮肤肌连接角质鳞片,收缩时可 牵引鳞片辅助爬行,在蛇类尤骨骼与肌肉:
1、骨骼:多数为骨化程度较高的硬骨。 (1)头骨: 骨化程度高,保留的软骨少,各
部发育良好,区分明显。 ①具次生腭——呼吸、取食两不误。 ②出现颞窝(颞孔)——与咬肌的发达有关。 依颞孔的数目和位置可将爬行动物分为无颞 孔类、上颞孔类、合颞孔类和双颞孔类四类。
11
初 生 腭 与 次 生 : 腭
1
爬行纲在中生代曾盛极一时,种类和数量极 其繁多,现存种类只包括鳄、龟、蜥蜴和蛇等动 物。其中个体最大的是产于亚洲东南部的网蟒 (Python reticulatus),全长达9.8m,而最小的 蜥蜴为斑点圆趾虎(Sphaeodactylus argus),全 长只有 36mm。除南极地区外,分布几乎遍及全 球,能栖息于平原、山地、森林、草原、荒漠、 海洋和内陆水域等各种生活环境,少数几种蜥蜴 (西藏沙蜥、红尾沙蜥等)的最高垂直分布点可 达海拔五千多米的青藏高原寒漠地带。
38
(3)听觉:
听觉器官主要为内耳和中耳。鼓膜常随中 耳稍下陷,形成雏形的外耳道,有利于传声和 保护。 蛇无鼓膜、中耳腔和耳咽管,通过头部的 方骨感受来自地面振动,经耳柱骨传入内耳产 生听觉。
39
(4)特殊感受器:
少数种类保留顶眼(顶器、松果旁体), 可感光,并与生命活动的节律相关,相当于一 个“生物钟”。 蝮蛇亚科在眼和鼻孔之间的颊窝、蟒蛇科 在唇鳞片表面的唇窝,均对周围温度变化极为 敏感,称热能感受器或红外线感受器,可用于 追踪温血动物,。 蛇和蜥蜴的角质鳞之间或角质鳞的游离端 有一些感觉小凹。
47
(四)蛇目:
体长条状,四肢消失或仅存痕迹,无活动 性眼睑、瞬膜和泪腺;缺乏鼓膜和耳咽管,鼓 室萎缩。颞孔消失。椎体前凹型。无膀胱。雄 性有1对交配器。卵生或卵胎生,交配前有求 1 偶的婚舞行为。现存约3000种,其中毒蛇约 650种。如:蟒蛇,赤链蛇,中国水蛇,眼镜 蛇,眼镜王蛇,银环蛇,蝮蛇,尖吻蝮(五步 蛇),烙铁头等。
20
4、肌肉质的舌发达。 5、牙齿有多种形式:
依着生方式可分为端生齿、侧生齿和槽生 齿。毒蛇有部分牙齿特化为沟牙或管牙与毒腺 的排毒导管相连,可把毒液注入攻击对象,眼 镜蛇还可配合呼气将毒液喷向攻击对象。
21
爬行类的牙齿:
22
蛇 类 的 毒 牙 与 毒 腺 :
23
爬行类的消化系统:
24
蛇的毒牙:
25
(五)呼吸系统进一步完善:
1、完全的肺呼吸。肺较两栖类发达,气
管分支复杂,呼吸表面积增大。
2、主要为胸腹式呼吸(羊膜动物共有) 、主要为胸腹式呼吸
水栖龟鳖类能较长时间潜伏于水底,此时 主要以富含血管的咽壁和突出在泄殖腔两侧的 副膀胱(或称肛囊)作为辅助呼吸器官,可获 取水中的溶解氧,副膀胱还有贮水的功能。
2
一、爬行类对陆地生活的进一步适应: (一)具陆上繁殖能力:
爬行类繁殖的特征是:体内受精和产大 型的羊膜卵。
3
1、体内受精:
爬行类的雄性大多有交接器,保证精子能 直接运送到雌性的生殖道。 意义:提高受精率,保证成活率。
4
2、羊膜卵:卵外被有坚韧的外壳(卵膜)
5
(1)羊膜卵的结构及各部的功能:
28
爬行类的心脏:
29
爬行类血液循环模式图:
30
(七)具后肾排泄系统:
从爬行动物开始,成体以后肾排泄。肾单位 数目较多,泌尿能力较强,输尿管也称后肾管 (输精管与输尿管分开)。排泄的终产物为尿酸。 某些爬行动物还有重要的肾外排盐器官—— 盐腺。所谓鳄鱼的眼泪其实就是浓缩的含盐溶液。
31
前肾、中肾与后肾:
32
爬 行 类 的 泄 殖 系 统 :
33
爬行类的盐腺:
34
(八)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1、神经系统:
(1)大脑体积明显大于其他各部脑。 (2)纹状体变厚且增大。 2 (3)出现了新脑皮。 (4)中脑仍是高级中枢。 (5)鳄类和龟鳖类有12对脑神经(脊副神经, 舌下神经),蛇和蜥蜴有11对脑神经。
48
眼镜王蛇:
49
一种蟒蛇:
50
(五)鳄目:
心脏有2个完全隔开的心室;头骨有发达的 次生腭;两颌有糟生齿;具横隔。颅骨双颞孔 型,腹壁内有真皮产生的游离腹膜肋。现存3 科20多种。如:扬子鳄。
51
扬子鳄:
52
三、毒蛇与无毒蛇:
(一)毒蛇与无毒蛇的区别:
特征 体型 头形 毒蛇
较粗短 较大,多呈三角形
19
(四)消化系统进一步复杂化:
1、口腔与咽区分明显。 从爬行动物开始,
在大、小肠交界处出现盲肠,有助消化纤维。 大肠开口于泄殖腔。
2、由于次生腭的出现,使消化道和呼 2 吸道分开——取食和呼吸两不误。 3、口腔腺发达。 包括:唇腺、腭腺、舌
腺和舌下腺,分泌物可润湿食物。有毒种类还 有毒腺(特化的上唇腺)。
26
爬 行 类 的 肺 :
27
(六)血液循环仍为不完全双循环:
不完全双循环,但心室中出现隔膜,多氧 血和少氧血在隔膜的分隔下有所分流。 鳄类心室间隔完全,仅左、右体动脉的基 部留下一个沟通左右心室的孔,即潘氏孔。 。 爬行类仍属变温动物,因其代谢水平尚不 能使体温维持在较高的范围内。在严冬或酷暑, 爬行类有冬眠与夏眠现象。
①卵壳: 具保护作用——防止卵的变形,防止水分蒸 发,使卵“只透气,不透水”。 ②绒毛膜: 紧贴于卵的背面,具保护胚胎的作用。 ③尿囊: 外壁与绒毛膜紧贴,其上富血管。有“肺” 的作用,能吸收从卵壳进入的氧气,还具排泄作 用。
6
④羊膜: 腔内充满羊水,使胚胎得以在液体环境中 发育,能防止干燥及机械损伤——祖先“池塘” 的复制品。羊膜和羊水是陆上繁殖的保障,使 羊膜动物彻底摆脱了它们在个体发育初期对水 的依赖。 ⑤卵黄囊: 含大量卵黄,供给胚胎营养。
( 二 ) 我 国 的 主 要 毒 蛇
54
四、爬行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一)爬行动物的有益方面:
1、饮食用:
龟、蜥蜴、蛇的肉富有营养,肉味美。不 少地区有专门的蛇餐馆,以蛇作为佳肴,或制 成蛇酒。具有滋补作用。
55
2、医药用:
五步蛇或银环蛇去内脏后的干燥品入药称白花蛇,有祛
风湿、通经络、降血压等作用。 大壁虎, 药名为蛤蚧,有补肾肺、止咳嗽、助阳道的功 能。 鳖甲和龟板更是著名的补阴药。
无毒蛇
较细长 较小,多呈椭 圆形 无 长,逐渐细长 不蟠团,爬行 敏捷
有 毒牙 短,自泄殖孔后骤细 尾 动态 栖息时蟠团,爬行时较 大意
53
种类 竹叶青 白唇竹叶青 腹蛇 五步蛇 烙铁头 蝰蛇 眼镜蛇 眼镜王蛇 金环蛇 银环蛇
分布
江南竹林 江南竹林 平原丘陵山区 华南西南丘陵 江南、陕、甘 华南 江南 华南西南浙江 华南西南 江南
35
爬 行 类 的 : 脑
36
2、感觉器官: (1)嗅觉:
出现了鼻甲骨,表面有嗅上皮,分布着嗅 神经和嗅觉细胞。 蜥蜴和蛇的口腔顶部有犁鼻器或贾氏器, 接受舌尖收集的气体分子后产生兴奋传经神经。 龟鳖类的犁鼻器开口于鼻腔而非口腔,鳄类则 无犁鼻器。
37
(2)视觉:
多数爬行动物有上、下眼睑和瞬膜;龟鳖 类、蜥蜴类和鳄类出现了泪腺。蛇的上、下眼 睑特化成保护眼球的透明薄膜,蜕皮时变得不 透明并随蜕皮而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