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写作教学课型体系的建构
中小学“生长式”习作教学课程群的建构与实施
中小学“生长式”习作教学课程群的建构与实施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学术成绩的提高。
中小学生的“生长式”习作教学逐渐受到关注,成为教育界的研究热点。
本文将从课程建构和实施两个方面来探讨中小学“生长式”习作教学课程群的建构与实施。
一、中小学“生长式”习作教学课程群的建构1. 目标明确中小学生的习作教学需要有明确的目标。
这些目标不仅包括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
课程建构时需要明确这些目标,以确保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 内容丰富中小学生的习作教学内容需要丰富多样,既要包括基础的写作技能培养,也要包括创意写作和文学鉴赏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多样化的内容设置,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3. 课程结构合理中小学“生长式”习作教学课程群的建构需要注重课程结构的合理性。
课程内容应该分为不同的模块,按照学生的认知层次和学习进度进行设置,确保学生能够逐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课程之间需要有明确的衔接,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
4. 教材选择中小学“生长式”习作教学课程群的建构还需要选择合适的教材。
这些教材既要符合教育部门的相关规定,又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在选择教材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
二、中小学“生长式”习作教学课程群的实施1. 多元化评价中小学“生长式”习作教学课程群实施时需要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除了平时的作业和考试外,还可以通过课堂表现、学习笔记、作品展示等方式进行评价,从而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2. 引导式教学中小学“生长式”习作教学课程群的实施需要采用引导式教学。
教师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引导他们从生活中获取灵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写作中。
教师也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写作方式。
3. 实践性教学中小学“生长式”习作教学课程群的实施需要注重实践性教学。
中小学写作教学课型体系的建构
中小学写作教学课型体系的建构作者:郭家海来源:《中学语文·教师版》2013年第07期叶澜教授在谈到语文教学时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讲逻辑的学科。
而当前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没有逻辑和不讲逻辑的现象比比皆是,尤其是写作教学。
自由化的教学常常打着“人文”“弹性”“情感”和“审美”等旗号,结果是致使近20年来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一直备受质疑。
“课型”名称本身就是语文逻辑的一种具体体现,它追求的是让散漫无序、形式和内容迥异的各种课成“型”。
“型”即“类型”,它意味着井然有序,按照一定的维度形成有层次、有结构的体系。
类型化的过程就是逻辑化的过程。
①一、课型及其理论基础“课型”是伴随着班级授课制在近现代学校教育中的确立与发展而生的。
班级授课制的产生主要经历三个阶段:(1)以夸美纽斯为代表的教育家从理论上加以总结论证,使班级授课制基本确立;(2)以赫尔巴特为代表,提出教学过程的形式阶段理论,大大完善了夸美纽斯的理论;(3)以前苏联凯洛夫等人的教学论为代表,提出课的课型和结构的概念,使班级授课制这个组织形式形成体系的工作基本完成。
②需要注意的是,赫尔巴特与凯洛夫关于课型的认知取向并不一致。
下面我们将二者的认知取向作一比较:根据上表,我们可以发现赫尔巴特和凯洛夫的根本区别在于“主体”。
从新课程理念追求的角度看,应该是赫尔巴特的认知取向更合乎我们的追求。
但是,多年来,我国关于课型的研究基本上承袭前苏联凯洛夫的认知取向。
最具代表性的是王策三和李秉德,他们在论述课型时分别使用了“(掌握知识过程的)环节或工序”和“(课的组成部分或环节,以及各部分或环节进行的)顺序和时间分配”这样的表达。
对课型的僵化理解与执行造成了我们过多关注或只关注外显的教师教学行为构成,而忽略了或不够重视课堂教学中师生尤其是学生内隐性的心理发展过程。
这种忽略学生“发展”本质的教学思维,其实质是与新课程的追求背道而驰。
③中小学写作教学重构核心工作有两步,一是基于课标确立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体系和评价体系,二是构建课堂教学课型体系。
中小学“生长式”习作教学课程群的建构与实施
中小学“生长式”习作教学课程群的建构与实施在中小学的语文教学中,写作一直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传统的写作教学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注重规范和技巧的讲解,缺乏学生自主思考和实践的机会。
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兴趣,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推动我国中小学“生长式”习作教学课程群的建构与实施。
“生长式”习作教学课程群的建构,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
从学生的发展需求出发,确定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教学目标。
构建教学内容。
习作教学应该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使学生在写作中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
在学习科学知识的要求学生写一篇科学实验报告。
通过这种方式,不仅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还加深了他们对科学知识的理解。
习作教学内容应该兼顾学生的兴趣和生活经验,培养他们的创作潜力。
鼓励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的成长经历的作文,让他们通过写作的方式反思自己的成长过程。
确定教学方法。
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实践。
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图示法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使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生长式”习作教学课程群的实施,要明确教学流程。
启发学生的思维。
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写作话题,并且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欲望。
指导学生的写作。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和需求,给予适当的指导和提示。
对于初级学生,可以给他们列一个写作提纲,帮助他们组织思路和撰写作文。
对于高级学生,可以鼓励他们自主选择写作题目,并且提供一些写作技巧和素材。
评价学生的作品。
评价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评价,不仅仅关注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规范性,还关注思辩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给学生提供反馈和指导。
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写作进行点评和指导,鼓励学生改进和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作品。
在“生长式”习作教学课程群的实施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能力。
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和创造,给予他们积极的支持和激励。
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和交流,鼓励他们在小组讨论、互相评价和分享作品中互帮互助,共同提高写作能力。
小学写作教学序列化内容体系的三段构建-精选教育文档
小学写作教学序列化内容体系的三段构建写作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性。
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应该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阶梯式训练。
所以小学语文写作教学需要构建序列化体系,使写作内容符合学生身心发展,以此不断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一、构建低年级写作教学序列化内容体系低年级学生年龄还比较小,对字的掌握、词汇的积累还不够丰富。
往往在书面表达时,他们的用词不够规范,语句也不够通顺。
所以,在低年段,我们要规划好训练的点,从字、词、句、段这几个方面设置有序的、阶梯式的训练内容,帮助学生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一)从写字到写词,积累丰富词汇低年级学生的识字都是从认识单个字开始的,当字积累到一定数量后,便开始了词语的积累和运用。
在这个阶段,教师应尽可能通过不同形式的训练,让学生丰富自己的词汇量,为句段训练作铺垫。
1.一字多词,扩充词汇。
在识字教学中,学生学完生字后,可让学生进行一个字组多个词语的训练,这样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量,也可以让他们对这个字有更深的理解,学得也更扎实。
如在学习一年级下册《识字6》的“丁”时,可以组成不同的词语。
表示小小的,可以组成“肉丁、鸡丁”等;表示人口,可以组成“人丁、家丁”等。
2.辨析音义,避免混淆。
在学习生字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许多多音字、同音字、形近字,这些字音字义非常容易混淆。
为了在写话时正确使用这些字,在教学时也要进行一些针对性的训练。
如二上《狼和小羊》中的“倒”是多音字,有dǎo 和dào两个读音,可以根据读音和不同的意思进行组词,如“倒dǎo (打倒)(倒下)”“倒dào(倒退)(倒立)”。
也可以出示一些“倒”组成的词语,根据意思,选择正确的读音。
3.不同形式,丰富词汇。
在学习的课文以及练习“读读背背”中经常会有一些好词可以进行积累,在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课本中词语的基础上,将这些词语进行归类扩充,丰富词汇的色彩。
如“ABB”式的词语:绿油油、白花花、黄澄澄;“ABAB”式:湛蓝湛蓝、火红火红、金黄金黄;“ABCC”式:白发苍苍、得意洋洋、生机勃勃;“ABAC”式:百发百中、多才多艺、不声不响;与秋天有关的词语:金风送爽、雁过留声、秋色宜人;与时间有关的词语:日月如梭、光阴似箭、寒来暑往。
作文课程体系模板
作文课程体系模板作文课程体系模板是指一套完整的作文教学体系,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详细介绍作文课程体系模板的构建。
一、教学目标。
作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明确具体,能够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确方向,同时也是对教师教学工作的指导。
作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包括写作思维、写作表达能力等方面;二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包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对文学知识的掌握能力等。
这两个方面的目标需要在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中得到体现。
二、教学内容。
作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包括写作技巧、写作方法、写作素材等方面的内容。
具体可以包括叙事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等不同类型的作文,以及对应的写作技巧和方法。
同时还应该包括一些文学常识和文学作品的欣赏内容,这些内容可以帮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有更多的灵感和素材。
三、教学方法。
作文课程的教学方法应该多样化,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可以采用讲授、示范、讨论、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中获得写作能力的提升。
在教学方法上,还可以引入一些新的科技手段,比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有更多的参考和帮助。
四、教学评价。
作文课程的教学评价应该能够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文学素养。
可以采用笔试、口试、作业、课堂表现等多种评价方式,让学生在不同的方面都能够得到评价和指导。
同时还可以引入一些新的评价方法,比如写作比赛、作文展示等,让学生在更大的舞台上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
综上所述,作文课程体系模板是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只有建立了完善的作文课程体系模板,才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写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文学素养。
希望各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根据作文课程体系模板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写作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论写作教学模式建构的方法
论写作教学模式建构的方法在现行教育教学体制下,“写作教学”已成为必修课程之一。
因此,探究构建一种可行的写作教学模式,既是教育工作者必备的主题之一,也是提升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介绍关于论写作教学模式建构的方法:学科交叉融合、教师个性化指导和创新教学策略。
一、学科交叉融合学科交叉融合是建构写作教学模式的重要过程之一。
写作教学需要在语文、文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学、语言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中进行交叉。
只有在多个学科领域交叉融合的基础上,才能打造出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的写作教学模式,让学生开展艰辛的写作之旅。
比如,运用心理学中的“行为主义”(Behaviorism)理论,通过实践体验的方式,引导学生在互动中不断试探和调整,从而使得学生可以自我发现、自我评价、自我认知。
再比如,在社会学领域中,学生可学习如何分析语言结构、阐明思想、措辞得体,从而便于写作。
因此,教师应该将多方知识融合在一起,打造出属于自己特色的写作教学模式。
二、教师个性化指导教师个性化指导是建构写作教学模式的重要过程之二。
教师的教学水平和风格是影响学生写作能力的一大要素。
为了使学生写作水平得到提高,教师应该采用个性化指导的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帮助他们提高写作水平。
教师可以在写作教学时,通过对文学、语言、社会、生态等领域引导学生对文化及其意义的探究、对现代知识和科技的认识等手段,让学生找到自己写作的兴趣点,并提供适合学生的个性化写作策略,促进学生兴趣的自我发掘和发展。
同时,根据学生的写作风格和写作能力差异,个性化教学还包括灵活的写作技巧指导、针对性的纠错和补救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三、创新教学策略创新教学策略是建构写作教学模式的重要过程之三。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征和写作水平来制定教学策略,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适当的指导,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潜能。
创新教学策略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实现。
例如:科技应用、竞赛活动、自由创作、同桌互评、教学案例共享、媒体分析等等。
中小学“生长式”习作教学课程群的建构与实施
中小学“生长式”习作教学课程群的建构与实施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注重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其中包括写作教育。
写作是一项重要的技能,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和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中小学的“生长式”习作教学课程群的建构与实施显得尤为重要。
一、课程群的建构中小学生写作教学课程的建构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形成系统性的课程目标设计中小学写作教学课程,首先应明确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应包括知识、技能和思想品质等方面的培养,同时要依据学生年级特点和写作能力进行差异化设置,让学生逐步形成严谨、准确、得当的语言表达能力,实现全面发展。
2.分析当前学生的写作水平只有对学生的写作水平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估,才能更好地解决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更好地推进写作教学。
要关注学生写作中存在的语法错误、篇章结构缺陷、逻辑错误等,然后针对性开展教学,呈现针对性的课程。
3.构建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为了提高写作教学的实效性,不仅要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也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
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作品欣赏、讨论研究、文演比赛、小组合作等,从而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和积极性。
4.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严格的教师评价和自我评价是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的关键因素。
因此,针对学生写作中的不足要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既要重视完成的作品质量,也要重视学生写作的过程,建立适当的反馈机制,从而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能力。
二、课程的实施中小学生写作教学课程的实施同样需要遵循一定的步骤:1.讲授基础知识和技能写作教学需要从基础知识入手,例如写作的规范、表达的基本技巧以及常用的修辞手法等,它们是学生写作中必不可少的基础要素。
2.开展小组合作和交流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可以共同探讨写作的难点和技巧,互相交流经验,展示自己的才艺。
同时,可以结合一些小游戏、小竞赛等形式来增加趣味性,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进一步提高写作能力。
部编版语文教材如何构建小学作文教学
部编版语文教材如何构建小学作文教学部编版语文教材如何构建小学作文教学【篇1】部编版语文教材如何构建小学作文教学部编版语文教材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注重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以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例,教材通过解读和分析,帮助学生理清编排意图,明确学习目标。
首先,教材着眼于单元整体,紧扣语文素养的培养。
通过多样化的例文,学生不仅能欣赏到缤纷世界的多姿多彩,还能从中习得写作方法。
教材中的例文内容丰富,语言生动,旨在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想象力。
通过这些例文,学生能够感受到文字的魅力,进而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
其次,审清习作要求是关键。
教材明确了习作任务,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观察与表达技巧。
通过研读要求,教师可以设计出有效的教学流程,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写作技能。
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如何从生活中提取素材,并将其转化为生动的文字表达。
在教学过程中,小组交流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学生通过讨论和分享,能够从同伴的视角中获得新的灵感和思路。
选出佳作并进行指导修改,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还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通过这种互动,学生不仅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此外,教师在教学中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通过对不同文本的比较分析,学生可以学会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进而提升他们的思维深度和广度。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写作中大胆创新,尝试不同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方式,以此来丰富他们的写作经验。
总之,部编版语文教材通过系统的教学设计和丰富的内容,为小学作文教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帮助学生在写作的道路上不断成长。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学生不仅能提高写作能力,还能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更多的乐趣和成就感。
这种全面的教学构建,不仅为学生的未来学习奠定了基础,也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篇2】部编版语文教材如何构建小学作文教学在当今教育改革的浪潮中,部编版语文教材以其独特的方式,逐步构建起小学作文教学的新蓝图。
中小学“生长式”习作教学课程群的建构与实施
中小学“生长式”习作教学课程群的建构与实施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重视学生的全面成长,而非仅仅注重知识点的灌输。
在这样的背景下,基于生长式教育的习作教学逐渐兴起。
生长式教育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自主发展的教育方式。
在生长式教育中,教师应该将学生的个体差异考虑进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而习作教学则是生长式教育的一种实现方式。
习作教学是通过给学生提供写作任务,让学生在任务中自主探究、自主思考,最终实现写作自我完善的一种教学方式。
如何构建中小学“生长式”习作教学课程群呢?一般来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构建“三位一体”习作教学体系“三位一体”习作教学体系是指学生、教师、习作共同构成的习作教学模式体系。
在这个模式体系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而不是仅仅让学生死记硬背习作课文。
此外,教师还应该注重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将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融合到习作教学中。
最后,习作是“三位一体”习作教学体系的重点,习作本身应该具备鲜明的特点和规范,以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构建支持性环境支持性环境是指教室、学习材料、学习氛围等一系列环境因素。
这些因素必须尽可能地教育学生如何探究、如何思考、如何释放自己的潜力。
在这种支持性环境中,学生可以在自由的状态下探索自己,可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三)构建学生自评机制学生自评机制是指制定评价标准,鼓励学生在习作过程中不断自行反思、自我完善。
在学生自评机制中,目标不是通过提高自己的成绩,而是通过不断反升性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表达能力。
学生自评机制在逐渐提升习作能力的同时,也会逐渐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总之,中小学生长式习作教学的建构与实施是非常值得探索的。
当我们能够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充分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全面的成长时,我们就能够真正实现教育的核心价值:让每一位学生能够带着自信,走向光明和成功的未来。
部编版数学教材如何构建小学作文教学体系
部编版数学教材如何构建小学作文教学体系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在部编版数学教材中构建小学作文教学体系,以提高小学生的作文能力。
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和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从而促进全面发展。
一、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组织1. 教材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可以选择与数学知识相关的话题,如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数学思维与解决问题的方法等。
2. 教材内容的组织要有层次性和连贯性,能够帮助学生形成逻辑思维和清晰的表达能力。
可以根据不同年级和研究阶段设置不同类型的写作任务,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1. 分层次设计写作任务,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和能力,设置不同难度的写作题目。
既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也能够促进他们的研究动力和自信心。
2.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思维方式进行作文写作。
鼓励学生通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写作,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注重教师的指导和评价。
教师应提供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改正错误,进一步提高写作水平。
三、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应用1. 建立全面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包括对学生写作整体能力的评价和对写作过程的评价。
可以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综合考虑学生的思维逻辑、表达能力、语言运用等方面的表现。
2. 将评价结果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总结:构建部编版数学教材的小学作文教学体系,需要注重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以及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应用。
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实现全面发展。
中小学“生长式”习作教学课程群的建构与实施
中小学“生长式”习作教学课程群的建构与实施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学生的习作教学也日益受到关注。
习作作为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素养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如何建构并实施一个符合中小学生“生长式”习作教学需求的课程群显得尤为重要。
1.教学目标:在中小学习作教学中,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对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习作能力提出具体的要求。
通过课程群的建构和实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提高习作能力,最终达到能够独立完成各种类型习作的水平。
2.教学内容:习作教学内容应该紧密结合中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特点,涵盖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作文等不同类型。
重点突出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文字写作能力等方面。
3.教学方法:生长式习作教学强调“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教学原则,注重分阶段、分类型、分层次的教学,采用启发式、探究式、案例分析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4.评价方式:对于中小学生的习作评价要注重全面性和科学性,不仅要考察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还要考察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法、标点、用词和表达方式等方面。
要注重在不同阶段和类型上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评估和指导。
1.明确课程群建构的总体框架和核心内容:首先需要明确不同年级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然后围绕这些内容建构课程群的总体框架。
确定课程群的核心内容,并进行有机的衔接和细化。
2.设计具体教学模块和教学环节:按照生长式教学的原则和要求,设计具体的教学模块和教学环节,包括导入环节、知识讲解环节、示范演练环节、引导训练环节、评价反馈环节等,每个环节都有具体的教学目标和任务。
3.选择合适的教材和教具:选择符合教学要求的教材和教具,如习作辅导书、文字编辑软件、语言环境资源等,以支持教学的开展和教学内容的传达。
4.引入信息技术手段: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PPT、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建立小学习作教学体系的若干构想
旋上 升 . 须 构 建 小 学 习 作 教 学 体 系 。 是 大 幅 度 提 高 作 必 这 文教 学 质 量 的 关键 。
一
象 文 、 用 文 等 这 些 主 题 展 开 。 照课 标 各 年 段 要 求 落 实 应 按
相 关 课 外 阅读 任 务 . 需 而 读 , 写 促 读 , 过 鲜 明 的 主 因 以 通
的 内容 和 形 式
习 作 内 容是 习作 目标 达 成 的载 体 .建 立 作 文 教 学 的
目标 体 系 。 是 要 建构 一 个 完 整 的 内容 体 系 。 学 阶 段 的 就 小
习作 , 以记叙为主 , 通过对 三至六 年级作文 内容 的整合 ,
不 难 发 现 . 文 教 学 的 内容 不 外 乎 人 物 、 物 、 物 、 作 动 静 景
要 求 。 项 训 练每 学 年 可 以 安 排 l2次 , 每 ~ 根据 年 段 要 求 和
生的作文能力 , 全面提升学生 的语文素养 。
二、 在小 学 习作 体 系的 纵 向 目标 上 。 明确 各 年 级 的 目 标 要 求 和 训 练 重点
学 生 的 年龄 特 点 , 练 内容 可 以有 所 侧 重 。 以借 鉴 综 合 训 可 实 践活 动 长 短 线 结合 的做 法 . 活 安 排 课 时 及周 期 . 习 灵 使
部编版语文教材如何构建小学作文教学体系
部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习作编排特点1. 能力序列化在编写之初,编写组即确定了习作在教材中相对独立的地位,不要求习作紧紧依附于阅读单元。
这个定位给习作松了绑,不再受制于单元主题和文体,为习作自成体系提供了根本保障。
比如,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是一个以记叙文为主的单元,而习作是“我有一个想法”,让学生针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或者问题发表意见,类似小小议论文。
习作自成体系,不代表习作完全与阅读脱钩。
在大部分单元,可能的情况下,习作还是尽量与阅读进行配合。
比如,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童话单元,习作是“我来编童话”;第四单元是预测单元,习作安排的是“续写故事”。
习作难教、难学是公认的,如何改变这种状况,让习作便教利学,编写组这次下了些功夫,在具体编写开始之前,就制定了一个能力培养的序列。
习作涉及的观察、想象、修改等基本能力,都在关注之列。
哪个点哪个年级重点培养什么,以课程标准为主要依据,结合多年来的教学成果,制定能力培养序列。
比如,观察能力是习作的根本能力之一,对观察能力的培养贯穿习作训练始终。
为了培养这种能力,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全套教材的第一个习作单元,即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并通过“仔细观察,把观察所得写下来”。
除此之外,三年级的多次习作都以“观察”为训练重点,比如上册的“猜猜他是谁”“这儿真美”,下册的“我的植物朋友”“看图画,写作文”“我做了一项小实验”“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之后的教材也将多有涉及。
全套教材期望通过反复的训练,帮助学生打好观察的底子。
为了化解习作上的难点,同时也为了凸显习作的独立地位,部编教材从三年级开始每册编排一个习作单元。
三年级上册训练“观察”,三年级下册练习“想象”,四五年级重点帮助学生了解写人记事等不同类习作方法,六年级针对如何围绕一个中心和真情实感进行培养。
习作单元的编排,完全从培养习作能力出发,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写文章的,并设置了一系列训练,保证学生在某项重要习作能力上形成突破,获得提升。
中小学“生长式”习作教学课程群的建构与实施
中小学“生长式”习作教学课程群的建构与实施近年来,随着教育理念的转变和教学方法的创新,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培养。
在语文教学中,生长式习作教学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本文将探讨中小学生长式习作教学课程群的建构与实施。
一、教材的选择与设计中小学生长式习作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因此选择与设计合适的教材是非常重要的。
教材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内容多样化:教材的内容应该涵盖不同题材、不同体裁的习作,让学生在不同的写作环境下进行学习和练习。
2.思想性和艺术性:教材的内容应该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能够引发学生思考和想象,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
3.符合学生的阅读水平:教材的难度应该与学生的阅读水平相适应,既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过于难以理解。
二、习作课程的组织与安排在中小学生长式习作教学中,习作课程的组织与安排是至关重要的。
习作课程的组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目标明确:明确每个阶段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每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确保学生能够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2.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水平,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进行教学。
对于写作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提供更多的指导和帮助;对于写作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提供更多的挑战和拓展。
3.适度的自主学习:在习作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
教师应该给学生一定的自主选择和发挥空间,让他们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题材和体裁进行习作。
三、教学方法与策略中小学生长式习作教学需要采用一系列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教学方法和策略: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2.多媒体教学:借助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展示一些优秀的习作作品,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美和情感的力量。
3.写作示范:教师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给学生展示不同风格的习作,引导学生运用这些写作技巧和思路进行写作。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写作指导与评价体系建构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写作指导与评价体系建构一、写作指导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写作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环节。
通过写作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组织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为了有效地引导和评价小学生的写作水平,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写作指导与评价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1. 针对不同层次、目标制定具体指导方案首先,在构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写作指导与评价体系时,需要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水平制定具体可行的指导方案。
每个年级各有其特点和阶段任务需求,在编排课程大纲时应有相应考虑。
根据国家课程标准以及教材内容进行适度调整,并结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进行具体操作。
例如,在一年级阶段,可以注重培养其基础表达能力并掌握简单句子结构;到二三年级,则逐步引入常用修辞手法,并激发其联想思维;四五年级则提供更多样式化表达的机会,如日记、作文等,并注重内容层面的拓展。
2. 培养学生多样化的写作技能其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多样化的写作技能。
除了纯文字表达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尝试其他形式的创作,如诗歌、绘画、音乐和戏剧等。
这种多元化的创作方式有助于激发孩子们对写作活动的兴趣,并提升他们在不同领域中自由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
3. 注意培养良好写作习惯和规范意识另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建立良好的写作习惯和规范意识也是十分重要的。
从一年级开始就应该注重培养孩子们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合理段落分行等基本书写规范;同时引导他们认真审题、构思清晰、逐步细化文章结构;还可通过模仿优秀范例来提升他们对语言运用方式和整体框架把握能力。
二、评价体系建构及评价方式选择1. 从过程与结果相结合进行评价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评价不仅仅关注结果,更应对过程予以重视。
作文评价不应将其局限于一篇文章的好坏,而更多地关注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思考、表达和发展情况。
这样可以激励学生主动思考和自我反省,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三个学段作文教学的体系和思路构想
三个学段作文教学的体系和思路构想小学三个学段的学生在心理发展、思维发展和情感认知方面都不一样。
在不同的时段他们的心理、思维和情感发展具有各自的特点。
在心理发展上,低年级段的小学生,心理特征带有明显的形象性、不具备抽象性。
活泼好动,喜欢表现自我。
中年级段的小学生,在心理发展过程中,正处在一个转化和过渡的比较特殊的阶段。
思维开始由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过渡,所谓过渡是说,中年级的小学生在对事物进行概括时,既有形象性,又有抽象性;高年级段的小学生,初步具备了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但由于知识经验的限制,还无法进行那些和具体事物相距较远的高度抽象概括的活动,也只能对一些结构简单事物进行抽象概括;在思维发展上,低年级段的学生无论是观察、注意、识记基本处在无意状态,情感还处在比较低级阶段,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能力比较差。
中年级段的小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变化不大,还没有什么创造性的思维,但是思维的深刻性有了很大的提高;高年级段的小学生思维相对敏捷,对事件的理解会更加深刻,可以凭借思维进行有目的活动;在情感认知方面,低年级段的小学生虽然已经基本上掌握了最基本的口语语法形式,但是理解书面语言和用书面语言表达的能力比较低下,对自我感受的表达还不完善。
中年级段的小学生情感有所提升,对情绪的操控能力有所提升,可以正确的表达自己的情绪。
高年级段的小学生情感,有了一些高级情感的体验,能够比较正确的抒发、表达自己的情感。
基于不同学段的学生的心理发展、思维发展和情感认知,在教科书是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
第一学段学段(1-2年级)没有写作环节,将作文教学安排为口语交际,而每个口语交际都有具体的情景,这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提供了具体的环境,同时也紧紧的围绕了第一学段的发展特点,口语交际围绕学生的成长特点,如第一册中的口语交际分别是“我说你做”“我们做朋友”“用多大的声音”这些要求首先为学生提供了主题情景,同时也围绕学生的“活泼好动,喜欢表现自我”来进行安排,口语交际在学生的无意学习中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开始循序渐进,由易到难。
中小学“生长式”习作教学课程群的建构与实施
中小学“生长式”习作教学课程群的建构与实施
中小学生长式习作教学课程群是指一种通过不断积累和迭代的方式,促进学生写作能力发展的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课程群的建构与实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制定教学目标。
中小学生长式习作教学课程群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明确学生的写作能力的发展阶段和目标,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合适的教学目标。
选择合适的教材和教具。
中小学生长式习作教学课程群的教材和教具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学习需求进行选择。
教材要具有一定的难度,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动力,同时也要能够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思考。
教具可以包括示范作文、写作素材、写作指南和评价标准等。
确定教学活动。
中小学生长式习作教学课程群的教学活动应该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和循序渐进性,能够引导学生不断迭代和修改作文。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写作任务和练习,通过小组讨论、作品分享和互评等方式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和交流。
考虑评价和反馈。
中小学生长式习作教学课程群的评价和反馈应该注重学生的过程和发展。
教师可以制定一些明确的评价标准,对学生的写作进行评估和反馈。
教师可以通过个别辅导和写作指导等方式,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提高。
中小学生长式习作教学课程群的实施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引导。
教师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动力,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能力。
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促进学生的写作能力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中小学“生长式”习作教学课程群的建构与实施
中小学“生长式”习作教学课程群的建构与实施一、前言生长式习作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系统性的、有计划的学习和实践,促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和习惯等方面不断发展和进步的教学模式。
生长式习作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使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生长式习作教学课程群的建构与实施,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一个有机的、系统的、有规划的学习环境,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二、生长式习作教学课程群的建构1.明确教学目标生长式习作教学课程群的建构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师在构建生长式习作教学课程群时,要明确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和价值观目标等,确保目标的明确性、可操作性和可衡量性。
2.选取教材生长式习作教学课程群的建构需要选取合适的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工具,对于构建生长式习作教学课程群至关重要。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选取多样化、有启发性、具有挑战性的教材,包括教科书、课外阅读、网络资源等,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
3.设计教学环节生长式习作教学课程群的建构需要设计多样化的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是教学的具体呈现形式,包括导入环节、讲解环节、实践环节、讨论环节、总结环节等,要求教师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设计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的主动参与。
4.设置评价体系生长式习作教学课程群的建构需要设置科学的评价体系。
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的反馈,也是教学过程中的动力激励。
教师在设计生长式习作教学课程群时,要考虑到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和方法,包括笔头测试、实际操作、项目作业、课堂表现等,使评价更具有全面性和客观性。
5.配备教学资源生长式习作教学课程群的建构需要配备丰富的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是教学的物质基础,包括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网络资源等,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支撑。
中小学“生长式”习作教学课程群的建构与实施
中小学“生长式”习作教学课程群的建构与实施随着教育理念的转变和教学模式的更新,目前的中小学教育已经不再是注重知识的灌输,而是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在这种背景下,中小学“生长式”习作教学课程群应运而生,它不仅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自主思考,而且可以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综合素养。
1.确定课程设计目标:中小学“生长式”习作教学课程群的构建首先需要明确课程设计目标。
通过课程,学生需要掌握如何写作文章的基本要素,包括文章的结构、语法、逻辑、修辞等方面。
还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2.确定课程内容:中小学“生长式”习作教学课程群的内容应当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涵盖各个学科的写作内容。
其中包括日记、作文、议论文、写景等多种写作形式,不同的写作形式对学生的表达能力、想象力和创新能力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3.确定教学方法:中小学“生长式”习作教学课程群的教学方法应当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写作过程中。
可以采用小组合作、课堂讨论、实践体验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互动和探索来提高写作水平。
4.确定评价方式:中小学“生长式”习作教学课程群的评价方式应当全面、多样化,注重学生的过程和结果。
可以采用写作作业、口头表达、写作展览等方式进行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1.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中小学“生长式”习作教学课程群的实施需要先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接触优秀的文学作品。
可以组织课外阅读活动、开展读书分享会等,让学生在阅读中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2.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中小学“生长式”习作教学课程群的实施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使他们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
可以通过主题选择、写作比赛等方式,增加学生的参与感和成就感。
3.精选教学资源:中小学“生长式”习作教学课程群的实施需要精选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材料和参考资料。
可以收集名家散文、优秀作文等资源,供学生学习和模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作文课叶澜教授在谈到语文教学时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讲逻辑的学科。
而当前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没有逻辑和不讲逻辑的现象比比皆是,尤其是写作教学。
自由化的教学常常打着“人文”“弹性”“情感”和“审美”等旗号,结果是致使近20年来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一直备受质疑。
“课型”名称本身就是语文逻辑的一种具体体现,它追求的是让散漫无序、形式和内容迥异的各种课成“型”。
“型”即“类型”,它意味着井然有序,按照一定的维度形成有层次、有结构的体系。
类型化的过程就是逻辑化的过程。
①
一、课型及其理论基础
“课型”是伴随着班级授课制在近现代学校教育中的确立与发展而生的。
班级授课制的产生主要经历三个阶段:(1)以夸美纽斯为代表的教育家从理论上加以总结论证,使班级授课制基本确立;(2)以赫尔巴特为代表,提出教学过程的形式阶段理论,大大完善了夸美纽斯的理论;(3)以前苏联凯洛夫等人的教学论为代表,提出课的课型和结构的概念,使班级授课制这个组织形式形成体系的工作基本完成。
②
需要注意的是,赫尔巴特与凯洛夫关于课型的认知取向并不一致。
下面我们将二者的认知取向作一比较:
根据上表,我们可以发现赫尔巴特和凯洛夫的根本区别在于“主体”。
从新课程理念追求的角度看,应该是赫尔巴特的认知取向更合乎我们的追求。
但是,多年来,我国关于课型的研究基本上承袭前苏联凯洛夫的认知取向。
最具代表性的是王策三和李秉德,他们在论述课型时分别使用了“(掌握知识过程的)环节或工序”和“(课的组成部分或环节,以及各部分或环节进行的)顺序和时间分配”这样的表达。
对课型的僵化理解与执行造成了我们过多关注或只关注外显的教师教学行为构成,而忽略了或不够重视课堂教学中师生尤其是学生内隐性的心理发展过程。
这种忽略学生“发展”本质的教学思维,其实质是与新课程的追求背道而驰。
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