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美国人眼中的中国教育
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教育
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教育作者:李飞来源:《读写算》2012年第39期【摘要】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西方人对中国有着很多不同的看法,本文主要从西方的道德教育和考试制度来关注中国的教育问题,并通过比较的方法,来探寻解决中国教育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道德教育考试制度中国教育一、中国道德教育淡化说到道德教育的问题上,我们先来讨论一下西方人的道德教育。
首先,我们来看看德国人道德教育。
众所周知,德国是引发两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但德国的各阶层能够深刻的反思这段历史,以史为鉴,甚至格外地重视孩子的道德教育,培养孩子的优秀思想品质也被列入了德国教育的组成部分。
德国的道德教育主要是从四个方面来进行,分别是:爱护动物,同情弱者,宽以待人和唾弃暴力。
在德国,虐待小动物的孩子,轻则受批评和教导,重则受到大人的惩罚,如果效果不明显,还可能被送去做心理治疗,因为这是比学习成绩滑坡更为严重的“品德问题”,德国人在这方面并非小题大做——越多的德国人已有这样的共识:小时候以虐待动物为乐的孩子,长大了往往更具暴力倾向。
我们都知道,德国是个钢铁工业发达的国家,它的机械制造业以及钢铁制造业也是世界闻名,武器制造也是闻名遐迩,世界一流,但德国的道德教育中唾弃暴力,虽然有一流的武器制造技术,但从不给孩子灌输暴力思想,相反,他们认为小时候经常玩暴力游戏的孩子,长大后不能成为和平人士。
再来看看,美国人的道德教育。
美国的道德可以从美国市民的公德心来看。
在美国有很多富裕的老板,商人或者学者,他们信奉的是“遗产不留给子女,捐赠给社会”,还有很多普普通通的市民,他们会定期的捐款几十美元或者几百美元不等,究其原因是因为美国人又一种强烈的“共同意识”,和“生命意识”让他们自发地去竭尽所能帮助他人。
通过德国和美国的道德教育,对比来看中国的道德教育。
在我国,小学主要是以思想品德教育为主,到了中学和大学阶段,就不再那么强调道德了,这就导致了中国社会秩序上的混乱。
对中国社会影响最大的美国人——杜威
对中国社会影响最大的美国人——杜威对中国社会影响最大的美国人——杜威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年—1952年),美国哲学家和教育家,威廉·詹姆斯实用主义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
被誉为“美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进步教育(Progressive Education)之父”?又被誉为“美国十大伟人之一”和近代四大哲学家之一”?或被称为是“教师的教师”。
生平杜威出生於美国佛蒙特州的普通家庭里。
1879年毕业于佛蒙特大学,1884年获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884-1888,1890-1894年在美国密歇根大学,1889年在明尼苏达大学教授哲学。
1894-1904年在芝加哥大学任哲学系、心理学系和教育系主任,1902-1904年还兼任该校教育学院院长。
1904-1930年,他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兼任教授教职。
还担任过美国心理学联合会、美国哲学协会、美国大学教授联合会主席。
1896年他创立一所实验中学作为他教育理论的实验基地,并任该校校长。
反对传统的灌输和机械训练的教育方法,主张从实践中学习。
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口号。
其教育理论强调个人的发展、对外界事物的理解以及通过实验获得知识,影响很大。
杜威曾经到世界许多地方演讲,宣扬他的想法,他曾经到过中国,印度访问,因此他的思想也影响著美国以外的地区。
1952年6月1日,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和政治家约翰-杜威因患肺炎病故,终年92岁。
杜威的教育哲学杜威在著名的教育著作《民主与教育》中明确表示「教育的目的是要使个人能够继续他的教育……不是要在教育历程以外,去寻觅别的目的,把教育做这个别的目的的附属物。
」这种「无目的论」的确使人不敢轻易接受。
必须记紧的是他在这儿说的教育是跟他心目中追求的民主社会不能分割的,对他而言,特别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他反映的可说是一种美国精神----个体的发展本身已是最终的目的。
他说:「教育的自身并没有什麼目的。
美国学生眼中的中国教育
而 强势者 的嚣张和跋扈 ,更令 “ 规 则” 出赛 场 , 而 失去 潜 清 从 参 与公平竞争 的机会 。你老爸
是 面朝 黄 土背 朝 天 的老农 , 即 使 你 有 再 多 的 特 长 ,能 享 受 到 人家 x长 儿子 、 总女 儿的加 x 分 和 保 送 的 特 殊 政 策 吗 ?可 问
的 大 门 是 向 人 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开 的 。让 所 有
气 氛在 我看 来 是沉 闷 的 , 里也根本没 那 有 不 守 纪 律 的 问题 。 不过 , 我真正 让
惊 讶 的是 , 管 我在 波 士顿 拉 丁 尽 学校 上课 时 ,学 生 们 不 受 管 柬 ,
学 生 和 老 师 座 谈 , 理 说 :学 校 总 “ 贫 困家庭 的子 女都 能 上学 , 真
贫穷 ! 天底下有什么不公比教育
不 公 更 不公 ? 贵 的盛 宴 P 穷 权 K
人 的教 育 , 年 大 计 , 以 为计 ? 百 何
( 自“ 凰 网 ” 摘 凤 )
q
:童 囔 l
大 城 市 和 富 足 的 郊 区 以及 县 城 尤其 严 重 。 些 学 生 所 承 受 的 压 这 力超 过 了 绝 大 多 数 美 国 学 生 的
严 重 的教 育 不 公 平 现 象 , 外 , 此 高 考 成 为 人 们 心 目中 教 育 不 公 平 现 象 最 集 中 的 环 节 。高 考 加
考 加 分 政 策 ,是 公 众 心 目中 最 府 、 试 组织 机 构 、 学 、 学在 考 大 中
分和保送 制度 , 只是“ 上去很 看
他 们 的 整 个 教
育 都 是 为 了 记 住 一
切 有 可 能 在 考 试 中
一个美国男人对中国女人的评判
一个美国男人对中国女人的评判偶然中,我认识一个美国朋友,从他的求友语言中,我感受到一种特殊的感悟,他是如此的直率,如此的真诚,如此的爱中国,如此瞧不起中国女人,或者说是中国女孩,因为我们已经看到了太多的中国女孩不争气,变成了外国人眼中的惊诧和蔑视,甚至他们说“中国女孩是他们所遇到的世界上最开放、最大胆的女孩。
他们把外国男人当成是有腿的钱包?”如果您正在读我的个人资料,请用中文版本,因为我是用中文写的。
我在中国住了三年了。
以前住在昆明和成都。
现在刚来到北京,(我住在三里屯儿)。
我打算在北京定居。
我在一家风险咨询公司里当合伙人。
我曾经当过军官和警察。
我是一名管理顾问。
我有四个硕士学位,包括哈佛。
我也是一个职业拳击手,我做拳击手超过20年了。
我会说汉语,认识汉字,请用汉语或者德语跟我沟通。
我是来自美国和德国混血儿(父亲是美国犹太人,母亲是德国人)。
我非常直率,从小我就很独立,我的父母给了我很多自由,但是他们并不支持我。
我的看法是不同于多数在东方或西方。
我认为自己是一个世界公民。
从小,我就一直对中国很感兴趣,我开始了解功夫,道家,中国传统医学。
大多数外国男子来到中国的原因有两个,但这两个并不适用于我。
1。
女孩:他们希望找到一个身材娇小,年轻,性感的中国女孩。
他们并不在乎她是不是中国人,只要她是亚洲人就行。
这些人大多很难在西方找到女朋友。
在美国和欧洲,我很容易可以找到和满足白种妇女,但其实跟亚洲女性相比,我更喜欢白人女性。
2。
金钱:他们想在这里赚钱。
如果他们有机会在其他国家赚取更多的金钱,他们会离开中国。
我放弃了给我高报酬的美国的工作来到中国,在这里收入比美国少得多。
尽管与美国相比,存在着消费水平的差异。
我来到这里,是因为我真的很喜欢中国,我希望看到这个国家的发展壮大和繁荣在中国,我不找一个老婆,但是找一个永远的伙伴,喜欢她是忠诚,开明,聪明,性感,性欲强,如果我们不能相互满足对方的性,那么我们的关系将可能不会持续很长时间,比如说,如果你觉得黄片儿是恶性的,那我们不合适吧。
美国校长谈中国教育:基础教育札实缺创新能力
( ) 中平均 成 绩 ( P ;2 大学 入 学 考试 成 绩 (A ; 1高 G A) ( ) S T) () 3 老师推荐信 ; 4学校顾 问介绍信 ; ) () ( 学生的作文( sa ) 5 E sy ;
( ) 试 ( 多 学 校 需 要 ) ( ) 导 经 验 (e d r i ) 6面 许 ;7 领 L aes p ; h ( ) 外活 动 。 8课
一
中曰 韩父母教孩于什么
项 针 对 上 海 、 京 、 北 、 京 和 首 尔 5城 市 的 儿 童 北 台 东
l
不久前 ,日本儿童教育研究机构 B nee ens 公布了 ! }
放育信恩 调查 。结 果显 示 , 教育 中国母 亲重视 艺 术培 养 , 日本 妈
妈注重身体素质, 而韩国母亲着重智力开发。
为 提 早 行 动 ( al Aci . A) 意 思 是 把 比 较 中 意 又 实 E r tn E , y o
在美国 , 大学 入 学 考 试 (A ) 绩高 不一 定 就 能 上 ST成
好 学 校 , 如 伯 克 里 加 州 大 学 ( eke ) 全 美 有 名 的 好 比 B rl 是 y 大 学 , 在 2 0 — 0 6年 度 录 取 的 新 生 中 , 低 的 大 学 但 05 20 最
无 论 中 国 还 是 日本 、 国 . 童 的 成 长 都 是 社 会 韩 儿
i 业时美 国学 生在实践 、生存方 面的能力远超 中国学
生 。因此 相对 而言 , 中国 的基础 教育 很厉 害 。
£
睾
{ }
中国学生缺乏 自主学 习能力
张钟 浚说 , 美 国相 比 . 和 中国的 本科 教 育很 严 谨 ,
美国教授眼中中国学生急需改善的问题
约翰·霍普克罗夫特是享誉世界的计算机算法大师,1986年,由于在算法及数据结构设计和分析方面的基础性成就,被授予计算机科学领域最高荣誉图灵奖。目前,他受邀担任了上海交大致远学院本科生"面向计算机科学的数学基础I"课程教授。
中国学生不愿意提问
约翰·霍普克罗夫特在美国授课时接触过很多中国留学生,他认为这些中国留学生有非常出色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当我布置一项难度很高的问题给他们的时候,他们哪怕不吃不睡,也能很快把问题的解决方案给我"。然而,当他让这些中国留学生自主设计一个完整的项目,或者让他们针对研究过程寻找问题的时候,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会被难倒。
大学教师更重要的责任是帮助学生成长
约翰·霍普克罗夫特认为,孩子们在很小的时候,大约5岁左右,就应该开始发展他们的创造力。"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恰恰在于童年时代的早期教育。对于儿童来说,有一个能够让他们感觉到安全、感受到被爱、允许他们去探索这个世界的稳定的成长环境非常重要。"
约翰·霍普克罗夫特生长在一个稳定的家庭。在他很小的时候,父母给他很多机会接触各种有趣的玩具,这些玩具的设计很精巧,由不同的部件组装而成。"通过拆分这些玩具,之后再把它们拼装起来,我懂得这些玩具是如何运作并被制造的。非常遗憾,现在的孩子们很少能接触到这类玩具了。"
除了家庭因素之外,在约翰·霍普克罗夫特个人成长的每个阶段,都曾经有很多非常好的教师给予过他无私的帮助和支持。"之所以说他们非常好,并不是因为这些人自身在职业上取得了多么大的成就,而是他们那种发自内心对学生成长和成才的热切关注。他们用行动深深影响了我,激发了我去帮助别人的强烈愿望,这也是我选择当一名教师的初衷。"
1976年《参考消息》外国友人谈中国教育革命的观感
1976年《参考消息》外国友人谈中国教育革命的观感他们说:中国的教育革命比美国人所能了解的意义更为伟大,将为中国的科学和技术发展带来更长远的利益。
旧的教育思想脱离群众,脱离实践,所以必须改革。
新的师生关系注入了同志感情,比以往更亲近。
大学生入学前经过一段实际工作锻炼,念起书来兴趣高,干劲大。
中国教育革命非常富有创造性和启发性【本刊讯】香港《七十年代》最近出版一本中国血统的美国人访华后在美国《新中国》、《惊蛰》、《柏城青苗》等刊物上发表的访华文章汇编;香港《文汇报》也陆续刊登去年以来访问过中国的外国人士的访华文章。
这本汇编和这些文章的内容都是对中国教育革命和对当前教育革命大辩论的感想,摘载如下:杨振宁(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物理学教授)说:“当我在北京访问我曾就读过的中学时,我发现他们非常强调学生应该学习生产劳动。
学生在农忙时下乡帮助农民播种或收割。
学校本身设有车间,学生可以做各种体力劳动。
我要强调的是,这种精神是一项伟大的革命变革,比美国人所能了解的意义更为伟大。
在旧中国,不但学生没有法子接近任何工厂或农场,甚至有这种想法也会被人认为有损读书人的尊严。
”“我想中国的新精神是直接针对这种传统的;我发现这方面已有令人惊异的改变。
整个人生观都变了。
对现代科学来说,这种变化有深远的意义。
”“科学家的态度也已经完全改变了。
他们认为下乡工作是一种自我教育的重要过程,而且受过高级训练的研究人员也真的感觉到社会是工人劳动的成果。
这种新态度在旧中国是完全没有的;在美国也不会找到。
中国的科学家都愿意有下乡工作的机会,下乡去的也是满怀热忱。
令人印象颇深的是,我在中国遇到的科学家的个人抱负同国家的寄望极为一致。
”“我在参观中山大学的光学实验室时看见很多房间都堆满激光仪器、线路、玻璃管,都好象是乱七八糟的,……那些仪器也并不精致。
但是我看得很清楚,在这个有机的环境下,将会有一群激光科学家涌现出来,他们知道与这个专业有关的一切知识,也明白外国人所探讨的那些问题存在的真正原因。
名人对近代教育的评价
名人对近代教育的评价近代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可谓是跌宕起伏,从1905年清末新政的颁布,到辛亥革命结束近代中国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而直到近代中国第一次成为独立自主国家的这几十年间,中国人一直在用“弱国无外交”来形容自己。
可是,中国人一直都在学习外国,直到最近几十年,中国人才慢慢地意识到国外的先进文化可以很好地影响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这也使得我们发现西方对于中国教育也是大开眼界。
而其中有一位名人更是直接用“洋人”来形容中国对近代高等教育的态度和对近代教育的评价。
那么这位名人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一、梁启超梁启超先生曾经说过:“我一生的嗜好,便是读书。
读书不是为了读《四书》之‘四书’,也不是为了‘五经’之读,更不是为了像曾国藩,梁启超那样‘著书立说’。
读书是为了要使自己的灵魂能得到解放,做一个‘人’。
”这句话充分地体现了梁启超先生对于西方学术思想的推崇与尊重。
当我们看完梁启超先生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时,会发现他对于世界上各门学科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比如他对于农业经济方面的看法就非常的独到,他说农业经济其实在我们的古代一直都存在,只不过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
而在宋朝有了很大改进,而到了明朝,农业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虽然在历史上的一些朝代都出现过农业危机,但是到了清朝之后,农业发展也开始走上了正轨,这就使得农业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
而在近几十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科学逐渐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二、冯友兰冯友兰先生在自己的著作《我所经历的中国现代教育》中认为,“中国的教育在上个世纪初的时候是落后的,虽然也有改良,但并没有像西方那样能够发展出先进、科学的东西来,也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
中国的学生所接受的教育,并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这也正是我觉得我们今天所面临的问题。
中国现在所存在的问题就是,中国的教育没有能够适应社会大发展所需要的,还停留在传统道德和传统教育的阶段。
在中国古代的时候,儒家思想占了统治地位,并且当时的中国儒家思想占据了统治地位,所以人们便没有办法对这个传统做出改变。
美国人评价中文学校教育
美国人评价中文学校教育中式教育是现在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被重视的一种教育方法,不仅在中国,而且在许多国家也得到了很好的推广。
为了探究中式教育在国际上的声誉,笔者采访了几位曾在中国学习中文或在中文学校学习的美国人。
对于来自密歇根州的麦克来说,学习中文是一件令人惊讶的经历。
他在一所运行了20年的中文学校学习了3年中文。
尽管他本来想学习一种对他所在行业有用的语言,但他最终留在学校并深入研究了中文。
他认为,中文教育的好处非常明显,特别是对于那些希望在职场上更有竞争力的人来说。
“在中国文化中学习中文,我获得了很多关于中国文化的知识和经验。
这对我来说非常重要,因为我的工作需要在跨文化的背景下工作,了解中国文化可以让我更好地完成我的工作。
”除了在职场上更具有竞争力之外,学习中文还可以帮助人们扩大他们的社会圈子。
据加利福尼亚州的拉里所说,他在中国学习中文的经历让他认识了很多好的朋友。
他特别感谢中文学校给了他自信心,因为他觉得能够用流利的中文跟民众交流是一种很棒的体验。
拉里的话反映了许多美国人对中文学校的态度。
他们认为,来自中国学校的中文教育不仅仅是一门语言,更是一种文化体验。
学习中文可以让人们真正地了解中华文化,包括它的历史、准则和优秀成果。
美国人之所以感到惊讶,说白了,就是因为中文教育包含着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
除了文化,许多美国人也对中文教育的严谨和效率印象深刻。
比如来自纽约的艾米,在一所外语学校学习中文语言。
她发现中文教育十分注重基础和技能,而不是只关注学习的课文和语法基础。
“我出生在纽约,去过不少外语学校,但从来没有遇到过像中文学校那样注重学习基础和技能的学校。
我相信这才是我能够快速提高自己中文的原因。
”另一个引人注目的特点是,中文学校对家长的态度是干预性的。
在很多学校里,家长们是每周参观课堂的固定客户,并且会接到普通话跟进的通知。
这种主动的态度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而且可以让孩子们更好地明白是否存在漏洞或改进的空间。
美国低看“中国妈妈”
美国低看“中国妈妈”一篇《美国高中“中国妈妈”为何成了贬义词?》的文章,在网上引发热议。
在美国学生、家长眼中,“中国妈妈”爱攀比,在孩子的教育上,永远以别人为标杆。
人家孩子学钢琴,“中国妈妈”的孩子也要学;人家孩子考上哈佛、耶鲁,“中国妈妈”也会这样要求自己的孩子。
因此,“中国妈妈”成了美国高中生口中的讽刺语。
在美国学生眼中,华裔家庭的孩子缺少独立性和自主性,什么事都是妈妈说了算。
妈妈像只老母鸡,孩子如同小鸡,总要靠母亲的翅膀来保护。
不少妈妈对此感到委屈,认为“中国妈妈”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也有家长反省,认为潜意识里的溺爱,对孩子造成了伤害。
通常来说,一个人的一生离不开四种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
而人的启蒙阶段,最重要的是来自家庭、来自父母的教育。
在家长中,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更大,有句名言就说“推动摇篮的手推动世界”,因为童年影响一生。
美国人将“中国妈妈”当成贬义词,并非人家有意妖魔化“中国妈妈”,应该把它看成是对“中国妈妈”的一个提醒、一种警示。
在西方家庭,孩子说自己喜欢做面包,长大了要做个面包师,父母是高兴的、鼓励的。
如果换作中国家庭,父母要是听到自己孩子的“志向”是做个“厨子”,大抵会一脸不高兴,认为孩子“没出息”,脾气暴躁的家长,甚至可能抡起巴掌掴过去。
管的太多、太死,孩子没希望。
溺爱、攀比、模子化,把我们的孩子弄成了火柴盒里统一的火柴,彼此同一个“身材”、同一张“面孔”。
人本来就是多样性的,教育生态当然要多样性,“因材施教”就是这个基本道理。
而且,社会上的岗位也是多样性,需要各种各样有个性、有特长的人。
可我们的学校教育,仍未摆脱计划经济的阴影。
家庭教育则是跟着学校教育走的,同样也属于“计划教育”,弊端自然很多。
好的教育,是培养孩子好的习惯、好的品格、好的德行,知识多学一点少学一点,并不是第一位的。
而管的太多太死的家教,往往不顾及品格、品德那码子事。
在“攀比教育”中,甚至会激发学生的嫉妒心中的兽性。
美国教授评价中国学校教育
美国教授评价中国学校教育中国的教育始终备受争议。
从学业负担到教师素质,教育问题困扰着中国的教育系统。
因此,让我们听听一个来自美国的教授对中国教育的看法。
中国教育令人钦佩的是对功利主义教育方式的重视。
在中国社会中,成就和财富都与教育密不可分。
这个社会地位的荣誉,使得在中国人民中,学习成为了一种文化。
这种文化与其它一些东方国家不同的是,中国的学生们有很强的在学术领域上赢取成功的努力奋斗的精神。
中国学校教育的一大优点是班级规模。
这个规模较美国学校小很多,以至于许多人会感到惊奇。
在中国,班级规模大约为四十个人左右。
这个规模不仅使得教学工作变得更加有效,同时也有助于教师们能够对一个学生进行更好的了解。
但是,尽管这一点是其它国家的梦想,中国的教育还有许多困难和挑战。
中国的教育系统被批评为过多关注排他性的考试制度。
中国的学生们会比那些因为教育财政受到限制的奥洲诸国家的学生们花更多的时间来复习考试。
然而,复习的方式却是缺乏创造性的,学生们必须学习并背诵那些与考题有直接关系的内容。
这使得课程更加机械,变得乏味且缺乏趣味性。
这是导致中国学生们患上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国的教育制度中的另一个问题是一些学生为了考试而逐渐失去了自我意识,许多学生只知道为了高考而实施计划,长期以来被大规模、高度规范化且不断的鼓励和奖励的“成功科研”。
实际上,这使得一些学生失去了自己的个性和创新精神。
因此,很多批评者都认为这样会影响到学生在社会上的生存能力。
学科教学领域是最需要进行改革的方向之一。
中国教师们需要讲讲课程的深度和宽度。
与美国不同的是,中国的高中课程已经成为大学课程的事实课程了。
这样,“聚焦”于应试的教育方式,使得中国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机会去探索和挖掘,也没有机会去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总体而言,中国的教育制度已经成为了一个构成要素。
虽然有些方面令人钦佩和惊喜,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和挑战,让人们不得不思考教育改革的问题。
美国智库对中国人的15条评论励志教育
美国智库对中国人的15条评论励志教育1、缺乏诚信和社会责任感。
不了解他们作为社会个体应该对国家和社会所承当的责任和义务。
普通通常只关心他们的家庭和亲属,中国的文化是建立在家族血缘关系上而不是建立在一个理性的社会根底之上。
只在乎他们直系亲属的福祉,对与自己毫不相关的人所遭受的苦难那么视而不见。
毫无疑问,这种以血缘关系为根底的道德观势必导致自私,冷酷,这种自私和冷酷已经成为阻碍中国社会向前开展的最关键因素。
2、中国从来就没有成为一个法制社会,因为的思维方式与守法行为格格不入。
老想走快捷方式。
他们不明白这样一个事实:即成就于努力工作和牺牲。
倾向于索取而不是给予。
他们需要明白一个道理:生活的真谛不在于你索取多少而在于你能给予社会和你的人类同胞多少。
3、大多数从来就没有学到过什么是体面和尊敬的生活意义。
普遍不懂得如何为了个人和社会的福祉去进展富有成效的生活。
潜意识里,视他们的生活目的就是抬高自己从而获得别人的认知。
这样一来,一个人就会对“保有面子”这样微缺乏道欲望感到满足。
“面子”是心理最根本的组成局部,它已经成为了难以克服的障碍,阻碍承受真理并尝试富有意义的生活。
这个应受谴责的习性使得生来就具有无情和自私的特点,它已成为的主要原因。
4、没有勇气去追求他们认为正确的事情。
首先,他们没有从错误中筛选正确事物的能力,因为他们的思想被贪婪所占据。
再有,就算他们有能力筛选出正确的事情,他们也缺乏勇气去把真理化为实践。
5、习惯承受廉价和的事物,他们总是梦想奇迹或者好运,因为他们不愿意付出努力,他们总想不劳而获。
很少有明白一个事实:威望和成就是通过一步步努力的工作和牺牲实现的,不付出就没有所得。
简单来说,如果是为了谋生,那一个人只有去索取;但如果是为了生活,一个人必须要去奉献。
6、由于在的环境下生长并且缺少应有的教育,大多数不懂得优雅的举止和根本的礼貌。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着装笨拙粗俗却不感到害羞。
他们在青少年时所受的教育就是如何说谎并从别人那里索取,而不是去与别人去分享自己的所有。
美国人怎么看待学校教育
美国人怎么看待学校教育近年来,随着全球教育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学校教育产生了更多的关注和期待,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其教育体系备受瞩目。
那么,美国人怎么看待学校教育呢?首先,美国人对于学校教育有一定的期望和要求。
他们认为,学校不仅应该传授知识,更应该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自我表达能力、领导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这些能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因此,学校应当把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上。
其次,美国人认为,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探究精神同样重要。
在美国的教育体系中,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养一直是重要的课程内容。
美国的一些著名大学,如斯坦福大学就一直在推动学生发掘、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此外,美国的教育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鼓励学生学习和探究感兴趣的领域。
第三,美国人认为,学校应当注重知识的实用性。
美国教育注重实用性,而非纯粹的理论研究。
学校应该传授有用的知识和技能,而非仅仅关注学生的科学素养。
因此,美国教育并不是一味地热衷于学生掌握大量的知识,而是强调知识的实际应用。
同时,美国人也认为,学校应当为学生提供多样的教学方式和学科选择。
教学方式和学科选择的多样性能够激发每个学生的潜力,并提供更多的选择。
美国的一些著名大学采用的多元化教学方式,如群组讨论、小组合作、实践操作等教学方式,使学生更容易理解知识和技能。
最后,美国人认为,学校应该重视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学校不应该把学生一视同仁地对待,而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化教育。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独特性格和天赋,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适合自己的教育和培养方式。
例如,一个学生可能对科学更感兴趣,因此应该安排更多的科学实验;另一个学生可能善长音乐,因此应该注重培养他的音乐才华。
总的来说,美国人对学校教育有着很高的期望和要求,不仅希望学校能够传授知识,更希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和特长。
学校教育不应该仅仅注重考试分数和学科知识,更应该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教育。
美国人评价中 国和印度
美国人评价中国和印度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和印度作为两个重要的新兴经济体,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美国人对于这两个国家也有着各种各样的评价和看法。
首先,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美国人普遍对中国的经济成就表示惊叹。
中国在过去几十年中经历了高速增长,从一个相对贫困的国家迅速崛起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的制造业实力强大,在全球供应链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从电子产品到服装,“中国制造”的标签无处不在。
美国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来自中国的商品,这让他们直观地感受到了中国制造业的高效和高质量。
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也备受美国人关注。
在 5G 技术、电子商务、人工智能等领域,中国企业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像华为这样的中国科技公司,在 5G 标准制定和技术研发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这让美国的一些科技企业感受到了竞争压力。
同时,中国的电子商务市场规模庞大,阿里巴巴、京东等电商平台不仅改变了中国人的购物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球的电商发展趋势。
美国人还对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赞不绝口。
中国的高铁网络、高速公路、港口等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相比之下,美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则显得有些陈旧和滞后。
许多美国人认为,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
在谈到印度时,美国人看到了印度在软件服务和信息技术领域的突出表现。
印度拥有大量的高素质软件工程师,为全球提供了优质的软件外包服务。
印度的班加罗尔被誉为“印度的硅谷”,吸引了众多国际科技公司的入驻。
然而,印度的经济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例如,印度的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电力供应不足、交通拥堵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印度的贫富差距较大,社会发展不平衡,这也影响了其整体的发展速度和质量。
在文化方面,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文化。
美国人对中国的武术、书法、中医等传统文化元素充满好奇和兴趣。
近年来,随着中国影视作品和文化活动在国际上的推广,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开始了解和欣赏中国文化。
一个美国人眼中的中国
近年来西方世界的人和事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这也是一种文化。
如今经济和社会的交流已经超越了国籍超越了文化,人们与西方人接触的机会也越来越多。
“跨文化的交流指的是来自不同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个人交流。
”(Chen Junsen,Fan weiwei,1)由于价值观念的不同,总会遇到一些障碍。
“克服这些障碍是成功进行跨文化交流的关键。
”(Li Chunyan,1)跨文化交流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文化冲突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总的说来,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不同,因此人们的思想行为也不同,这就可能产生冲突。
1理论依据根据Kluckhohn的模型,中国人往往要了解一个人很久才选择相信他。
他们期望与自然和谐,着眼于现在。
他们重视自身的发展,以集体为中心。
美国人倾向于相信每一个人,利用大自然的优势,计划未来,为了成功获得回报而工作,并做他们想做的事。
他们认为人的本质都是好的,他们操控着自然,着眼于未来,重视行动。
他们信仰个人主义。
克服种族中心思想的方式就是了解我们自己以及我们的想法和行为和产生这些想法的原因。
我们也需要了解别人怎么想,怎么做以及为什么。
然后才能用看不见的东西来解释我们看得见的举止。
就不同的文化而言,还有别的模式。
Geert Hofstede也提出了自己的模式。
他从权力距离,长期目标,个人主义,模糊容忍度和男子气概这几个方面来定义文化。
拥有短期目标的人们期望得到快速的结果,保护他们的面子并尊重传统,经常赠与礼物。
孩子们应当学会容忍并尊重别人。
空闲时间非常重要。
很多重要的事情发生在过去或现在。
学生们不把坚持当做是一种重要的品格。
拥有长期目标的人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关系由地位决定。
他们不怕遗憾,有很强的适应性,能较快适应新环境。
孩子们应当学会节约。
空闲时间并不重要。
生命中很多重要的事会在将来发生。
学生们把持之以恒看成一种重要的品格。
中国是一个权力驱动的国家,美国是一个典型的个人主义的国家。
美国人评中国的学校教育
美国人评中国的学校教育近年来,中国的学校教育备受世人关注,尤其是在中国奋斗者的崛起之后。
在这个背景下,美国人对中国的学校教育评价也逐渐增多,有一些人甚至开始借鉴中国的教育模式。
那么,美国人究竟如何评价中国的学校教育呢?首先,许多美国人对中国的学校教育赞不绝口。
他们认为中国的学校教育注重基础学科的学习,例如数学、文学、科学等,让学生从小就有专业的方向。
他们认为这种教育方式有利于培养人才,可以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此外,中国的教育还很重视学科的联动性,帮助学生建立跨领域的知识体系,这也是许多美国人所欣赏的。
然而,美国人对中国的学校教育也有一些不同的看法。
他们认为中国的教育过于重视成绩,忽视了学生的成长。
许多中国的学生经常被安排超负荷的学习和社会活动,这让他们失去了童年的快乐。
此外,考试对于中国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这也许是中国学生成长中的一大阻碍。
美国人希望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够享受生活,尤其是在高中和大学时期,是最好的时间去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人生目标。
另外,美国人认为中国的学校教育需要更多的创新和多样性。
他们希望中国的学校教育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让学生在不同的领域中发展自己的能力和兴趣。
在这个意义上,美国的学校教育或许更加注重个体的发展和自由。
美国的学生通常被鼓励展示自己的性格和特点,强调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而这也让他们更具创新性。
最后,美国人认为中国的学校教育需要更多的国际化。
毕竟,全球化的时代已经到来,崭新的国际竞争环境下,国家、教育制度、学校和个人都需要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优势。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全球化的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考核标准。
因此,美国学生通常会被给予更多的机会去了解外国文化和语言,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世界环境。
希望中国的学校教育也能够在这个方向上投入更多的精力。
总之,中国的学校教育在近年来成为了全球教育门类中的佼佼者,让许多美国人不得不惊叹。
但美国人对中国的学校教育仍有差异的看法,他们认为中国的教育还有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
老美眼中的中国是怎样的?听完美国人的说法,真的是没有想到!
老美眼中的中国是怎样的?听完美国人的说法,真的是没有想
到!
美国人眼中的中国是特别强大的。
1、国土辽阔,资源相对丰富。
中国拥有居世界第三位的广阔国土,不但陆上土地风光秀丽且地势也易守难攻。
资源也很丰富,以煤、稀土为代表的15种矿产储量居世界一二位。
石油居第六位,天燃气居第八位。
水资源居第六位,森林居第六位,草地居第二位。
再加近三百万平方公里的海洋资源,可以说祖先留给我们的资源真的很丰富。
2、人口够多且国民智商很高,受教育度较高。
不久前,英国一研究报告表明,东亚三国人种智商很高,排名居世界前列,都高过白人。
除了犹太人,国人应能排第二位。
而国民智商高则是一个民族成功的基础。
3、经济实力较强大。
经几十年的奋斗,中国GDP已是世界第二(PPP第一)。
外汇储备第一,第一工业国,富豪数第二,世界五百强第二,
第一专利国,第一科技论文产出国,外贸第一,军费第二,武器出口第三。
一个落后的国家重视教育50年
一个落后的国家重视教育50年
今天听一位专家讲课,他说了一个事实就是:中国的教育至少落后美国50年!听到这个消息我还是略微有点意外的,但是不得不说美国的教育确实是世界第一,例如世界前10大名牌学校,其中9个都是美国的!并且美国良好的教育体系培养出超过100位的诺贝尔获得者,而中国目前过得诺贝尔的总共才2人,这个差距确实是巨大的。
要想使中国的教育更上一层楼,我们必须要了解对手,更要尊重对手,学习对手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机制。
千万不能嫉妒排斥对方,或者盲目地夸大自己贬低别人,这样只会让自己固步自封毫无进展。
所以,我们要向比我们强大的人学习,学习美国的治学理念,重视教育和人才,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国教育跻身世界教育前列!
希望我国的教育水平可以得到快速的提升,让我们的后代接受更好的教育,拥有更广阔的眼界,更渊博的知识文化水平,自己更多对未来选择的机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营造出一个更加和谐温馨纯净的氛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然还可以列出其他方方面面的100项,话说回来,不是美国父母好,中国父母差,而是世界变得越来越小,我们的视野越来越广。彼此借鉴,有益无害,美国父母还在向中国父母学习如何管教孩子呢!
其三:中国父母不是爱孩子的真实,而是爱他们希望孩子所要成为的样子。没有给孩子一个想成为自己的空间,而是别人怎么做,孩子也要怎么做的盲从产物。兴趣对于大人和孩子同样重要,想做的事,别人不让做,他也想做,不想做的事,只会事倍功半。
其四:尊重孩子,把他看作一个平等的人,与你享受平等的说话权利,批评权利,反抗权利,听话的孩子不一定是好孩子,更不一定会有出息。
我发现中国家庭教育出的孩子,很多都有两面性,在父母和老师面前是一个样,背著他们又是一个样。强烈的压抑下,使他们不由自主地要用一种截然不同的方式来宣泄。比如,在上大学前被家里管制惯了,进入大学之后,就像一只出笼的小鸟失控了。有的会大玩特玩,有的一下子没有人安排日常生活,不知如何是好。
中国教育里到底缺少什么?尽管我们一再强调中国的基础教育有多么扎实,美国孩子的数理化有多么差劲。但是,为什么一旦进入美国社会,那些学业优异的华裔孩子,除了从事科研,做个高级打工白领,大多数都碌碌无为呢?
一位娶了中国太太的美国先生对我说:“以前,我总觉得中国人比我们聪明,现在我才知道,原来中国父母永远在逼孩子读书,他们的职责是教育出学业最优秀的子女来,甚至连孩子的暑假也不放过。”美国父母呢?他们的职责是让孩子真正享受自己的童年,去运动,去交朋友,去野游,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当然,这样的教育,也免不了使孩子变得放任自流了。”
几个嫁了美国丈夫的中国太太也跟我从另外一个角度抱怨过这个问题,小倪太太说:“我的丈夫是哥伦比亚大学文学系毕业的博士生,他的写作能力可以说是美国一流的,但是,我们孩子的小学作文,连班里的中等水平都不能达到,你说这个父亲,不仅不会著急,还要劝我说等孩子长大了,就会自然写好的,再说,孩子是孩子,我是我,怎么能比呢?”可是你忘了你是他们的父亲啊?
小华太太说:“我老公从不帮助孩子做功课,但是,如果孩子出了错,他也不给孩子正确答案,他会让孩子再想想,他认为,人哪有不犯错误的,不出错,怎么提高?而且,我如果是老师,孩子学校的老师做什么?”
小菲太太说:“我丈夫见我批评儿子学习不认真,马上会替儿子讲好话,说儿子已经非常好了,只要我提起美国小学数学课怎么简单,老公即刻反驳说儿子如何比老爸聪明,儿子周末去上中文学校,具体学得怎样,他不管。他认为儿子可以牺牲周末玩的时间,已经实在了不起了。”
我家所属的地区学校, 25人的小班,每个班上至少会有一位华裔子女,全校至少会有三四十位华人父母。但是,每次学校家长会号召的义工服务,我常常是寥寥无几的华裔父母之一。也许是社会活动与学业无关,所以华人家长不需要重视。
华裔父母之间总以子女的学习成绩为荣耀。美国有一个中文月刊,其中一个栏目是刊登一位优秀的华裔学生,资料要孩子家长准备。不可思议的是,每期都会有无数位竞争者。我以为,仅仅因为孩子学业而一定要孩子见报,是与美国主流社会的价值理念有差异的。美国父母之间谈孩子的学业不多,孩子的成绩更是自家的事,别人管不著,而体育、课外活动,学科中遇到的老师的趣闻却是孩子妈妈之间言谈的主题。
我想原因有许多,部分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中国父母对孩子的强化提高,不是永久性的,即使初期超逾别人,但是当大家都起步后,前者的优势就消失了。因为被强压后学习到的知识、思维、逻辑和推理,是被动的。
其二:中国父败,所以为了避免错误,反而放弃了提出问题的机会,放弃了在失败中学习的过程。长大后,孩子不仅失去了创造和想象的能力,而且会变得患得患失。在当今竞争如此无情激烈的世界里,唯有强者方能出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