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血压的中医内科辨证论治
中医诊断高血压的标准
中医诊断高血压的标准
中医诊断高血压的标准主要基于症状和脉象。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高血压辩证类型及其对应症状:
1. 阴阳两虚型:患者可能出现头晕眼花、心悸气促、下肢浮肿、夜尿增多等症状。
2. 肝阳上亢型:症状包括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有力等。
3. 冲任不调:这种情况常见于妇女经期来潮或更年期前后,可能出现头痛头晕、面红出汗、血压波动等症状。
4. 肝肾阴虚型:患者可能会有失眠多梦、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弦细数等症状。
5. 痰浊阻滞型:心悸嗜卧、呕恶痰涎、头重如蒙等症状可能与痰浊阻滞有关。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建议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药物或其他治疗方法。
中医如何治疗高血压?说说常见高血压辩证及用药经验
中医如何治疗高血压?说说常见高血压辩证及用药经验高血压其实属于西医的疾病称谓,从中医的角度来看,称之为“风眩”,通常属于“中风”、“头痛”、“眩晕”等内科疾病范畴。
通常情况下,高血压主要由于内伤,例如饮食不节、情志失调、久病过劳等,主要病理环节是虚、痰、风、瘀、火,与脾、肾、肝、心等脏腑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主要病机类型有肝阳上亢、痰湿内阻、瘀血内阻等。
而每种类型都有什么症状,用中医如何治疗呢?快来了解一下吧!1.高血压类型1.1肝阳上亢型主要表现为面红、眩晕、急躁易怒、头痛且胀,同时伴有失眠、脉弦、耳鸣、舌红苔黄等。
常见于素体阳亢阴虚之人,阳亢于上,阴亏于下,阴阳失衡失常。
这类病人可能忧思郁怒或者经常精神紧张,肝失调达而致肝气郁结,风阳上扰头目,肝阴耗伤,气郁化火而伤阴,从而出现眩晕、头痛等症。
治宜平肝潜阳,基本方剂可用天麻钩藤饮加减,比较常用的中成药有天麻钩藤颗粒、牛黄降压片等。
1.2痰湿内阻型主要表现为胸闷、眩晕、恶心呕吐、头痛,同时伴随有食少、脉眩滑、失眠、舌胖苔腻、心悸等。
这类病人由于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嗜酒肥甘,或因忧思劳倦伤脾,以致脾虚失运,聚湿生痰;或者因为肝气郁结,气郁湿滞而生痰。
痰浊上扰,蒙蔽清窍,致使发生眩晕、脘闷、头痛等。
治宜化痰降浊,基本方剂可以采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1.3瘀血内阻型主要表现为手足麻木、头痛、眩晕,口唇发绀,或者伴随有失眠、耳鸣、胸闷,舌质暗或有瘀斑、脉结代或细涩。
所谓“初病在经,久病入络,初病在气,久病入血”,如果病情迁延不愈,气滞不通,瘀血内阻,清窍失养,可发为眩晕。
治宜活血化瘀,可以使用血府逐瘀汤加减,可用中成药有松龄血脉康、血府逐瘀口服液等。
1.4肝肾阴虚型主要表现为腰酸膝松、眩晕、心悸、头痛,或者伴随有舌红少苔、耳鸣、口干、健忘、脉细数或细弦等。
肝主藏血,肾主藏精,肝肾同源互相影响,如肝阳上亢日久不愈,既耗伤肝阴,又损及肾阴;或素体肾阴不足或纵欲伤精,水不涵木,阳亢于上扰于窍,就会出现头痛、眩晕等现象。
邓铁涛:高血压病的中医辨证论治
邓铁涛:高血压病的中医辨证论治中医无高血压病之病名,根据本病的主要症状及其发展过程,属于中医之“眩晕”、“头痛”、“肝风”、“中风”等病证的范围。
仅就文献的论述与临床实践,试论本病的病因病机与辨证论治如下。
(一)病因病机从高血压病的证候表现来看,其受病之脏主要属于肝的病变。
肝脏的特性,前人的描述:“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用阳。
其性刚,主动主升,全赖肾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肺金清肃下降之令以平之,中宫敦阜之土气以培之。
则刚劲之质,得柔和之体,遂其条达畅茂之性,何病之有?”(见《临证指南医案·肝风》)足见肝脏之阴阳能相对的平衡则无病,而肝脏的阴阳得以平衡,又与其他各脏有密切的关系。
情志失节,心情失畅,恼怒与精神紧张,都足以伤肝,可出现肝阳过亢的高血压,肝阳过亢的继续发展,可以化风、化火而出现中风证候(脑血管意外)。
肝阳过亢不已,可以伤阴伤肾,又进而出现阴阳两虚的证候。
肝与肾的关系最为密切,前人用母(肾)与子(肝)形容两者的关系。
先天不足或生活失节而致肾阴虚,肾阴不足不能涵木引致肝阳偏亢,出现阴虚阳亢之高血压。
其发展亦可引起阴阳俱虚的高血压或中风等证。
忧思劳倦伤脾或劳心过度伤心,心脾受损,一方面可因痰浊上扰,土壅木郁,肝失条达而成高血压;一方面脾阴不足,血失濡养,肺失肃降,肝气横逆而成高血压。
这一类高血压,往往兼见心脾之证。
(二)辨证分型1. 肝阳上亢头痛,头晕,易怒,夜睡不宁,口苦或干,舌边尖红(或如常),苔白或黄,脉弦有力。
2. 肝肾阴虚眩晕,精神不振,记忆力减退,耳鸣,失眠,心悸,腰膝无力或盗汗,舌质红嫩,苔少,脉弦细或细数。
3. 阴阳两虚头晕,眼花,耳鸣,腰酸、腰痛,阳痿,遗精,夜尿,或自汗盗汗,舌淡嫩或嫩红,苔白厚或薄白,脉虚弦或紧,或沉细尺弱。
4. 气虚痰浊眩晕,头脑欠清醒,胸闷,食少,怠倦乏力,或恶心,吐痰,舌胖嫩,舌边齿印,苔白厚油浊,脉弦滑,或虚大而滑。
(三)辨证论治本病与肝的关系至为密切,调肝为治疗高血压病的重要一环,但治肝不一定限于肝经之药。
中医辨证治疗高血压十法十方
中医辨证治疗高血压十法十方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以血压升高为主要特征,同时伴有一系列的器官功能及代谢异常。
中医理论认为,高血压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病症,如肝火亢盛、脾胃虚弱、肾阴阳亏虚等。
通过辨证施治,可以达到治疗高血压的目的。
本文将介绍中医辨证治疗高血压的十法十方。
一、肝火亢盛型肝火亢盛型高血压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易怒、耳鸣、视力模糊等。
辨证治疗,可选用以下十法。
1.清热泻火法:服用龙胆泻肝丸等清热泻火类中药,如栀子、黄芩、黄连、黄柏等。
2.平肝降压法:服用柿蒂、珍珠母、龙骨等平肝降压类中药。
3.祛痰化瘀法:服用川贝、枸杞、菊花、海参等祛痰化瘀类中药。
4.养肝补血法:服用参、黄芪、当归、熟地等养肝补血类中药。
5.活血化瘀法:服用丹参、红花、桃仁等活血化瘀类中药。
6.清肝利胆法:服用金钱草、茵陈、山楂、蒲公英等清肝利胆类中药。
7.祛风化湿法:服用羌活、防风、藁本、五味子、没药等祛风化湿类中药。
8.舒筋活络法:服用醋鳖甲、乳香、没药等舒筋活络类中药。
9.肝肾双补法:使用肝肾双补方,如金匮肾气丸、六味地黄丸等。
10.调和气血法:使用调和气血方,如四物汤、当归补血汤、黄芪五味子汤等。
二、脾胃虚弱型脾胃虚弱型高血压主要表现为头昏、头重、心悸、胸闷、肢体乏力等。
辨证治疗,可选用以下十法。
1.补中益气法:服用人参、参、黄芪、白术、山药等补中益气类中药。
2.健脾胃法:服用砂仁、苏子、木香、山楂等健脾胃类中药。
3.宁神安神法:服用龙骨、牡蛎、珍珠母、酸枣仁等宁神安神类中药。
4.清热解毒法:服用黄连、黄芩、黄连阿胶汤等清热解毒类中药。
5.调和胃气法:服用香附、陈皮、枳实、厚朴等调和胃气类中药。
6.益气固表法:服用人参、黄芪、参等益气固表类中药。
7.舒畅通窍法:服用绿豆、花粉、转豆、牡蛎等舒畅通窍类中药。
8.润肺止咳法:服用燕窝、冰糖、百合、银耳等润肺止咳类中药。
9.肝肾调和法:使用肝肾调和方,如保和丸、健脾丸等。
高血压病中医辩证论治
高血压病中医辩证论治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病的中医治疗方法。
方法:根据高血压病患者的临床表现,用中医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方法,达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目的。
结论:中医治疗高血压病具有调节人体阴阳平衡,全身兼顾,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特点。
关键词:高血压病;中医治疗中医无高血压病之病名,根据本病的主要症状及其发展过程,属于中医之“眩晕”、“头痛”、“肝风”、“中风”等病证的范围。
仅就文献的论述与临床实践,试论本病的病因病机与辨证论治如下。
1病因病机从高血压病的证候表现来看,其受病之脏主要属于肝的病变。
肝脏的特性,前人的描述:“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用阳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
其性刚,主动主升,全赖肾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肺金清肃下降之令以平之,中宫敦阜之土气以培之。
则刚劲之质,得柔和之体,遂其条达畅茂之性,何病之有?”(见《临证指南医案·肝风》)足见肝脏之阴阳能相对的平衡则无病,而肝脏的阴阳得以平衡,又与其他各脏有密切的关系。
2 辨证要点风眩之病位虽在心脉,影响脑神,常由肝肾阴虚,肝阳上亢,上扰清窍;或平素肾阴亏虚,水不涵木,肝阳偏亢;或长期忧郁恼怒,气郁日久化火,肝阴暗耗,风阳升动,皆可致气血逆乱,上扰清窍,发为风眩。
部分高血压病病程长、反复迁延,久病必瘀。
如叶天士所说:“久发频发之恙,必伤及络,络乃聚血之所,久病必瘀闭”。
本病的辨证当分清标本虚实,本虚多为肝肾阴虚、气血亏虚,标实多为风、火、痰、瘀。
临床主要出现血压升高,头晕头痛,眼花耳鸣,头重脚轻,常伴失眠,健忘,烦躁易怒等症状为辨证要点。
3 鉴别诊断3.1 真头痛突发剧烈头痛,面自汗出,恶心呕吐,血压显著升高等,其症状较风眩严重而凶险。
3.2 耳眩晕多为突发剧烈眩晕,有恶心呕吐,耳鸣,水平性眼球震颤,血压多在正常范围。
4 辩证施治4.1 肝阳上亢症状:血压升高,眩晕,头痛,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口干,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高血压的中医诊断与中药治疗
高血压的中医诊断与中药治疗高血压,也被称为“健康的沉默杀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
中医学认为,高血压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肝阳上亢等多种原因导致的。
中医诊断与治疗高血压的方法独特而有效,具有显著的疗效。
本文将介绍高血压的中医诊断与中药治疗的要点。
一、中医诊断高血压中医诊断高血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脉象观察:中医通过观察患者的脉象,可以了解到血压的高低和阶段。
高血压患者脉象多见沉紧,脉浮紧而细弦。
2. 面色观察:中医认为,高血压患者面色多为红色或紫红色,有时会有眼结膜充血等症状。
3. 舌象观察:中医诊断高血压时会观察患者的舌象,以了解其身体的病理变化。
高血压患者舌质多为红色,苔薄而微黄。
4. 症状询问:中医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如头痛、头晕、失眠等,以了解病情的轻重。
通过以上多个方面的观察和询问,中医可以准确地诊断出高血压的病情,并进一步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二、中药治疗高血压中药治疗高血压主要采用中药配方,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质,选择适合的中药进行调配。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中药治疗高血压的方剂:1. 降压安神汤:该方剂组方灵活,可根据不同患者的症状进行调整。
主要成分包括黄芩、黄连、黄柏、茯苓、泽泻等,具有清热降压、安神定志的作用。
2. 舒肝降压汤:适用于肝郁气滞型高血压患者。
主要成分包括枸杞子、丹参、香附、制何首乌等,能够调节肝气,舒缓心情,降低血压。
3. 脾胃和中汤:适用于脾胃虚弱型高血压患者。
主要成分包括党参、白术、大枣、茯苓等,能够调理脾胃,提升体质,改善高血压症状。
除了以上方剂,中医还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病情进行个体化的中药配方,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三、饮食调理与生活习惯建议中医治疗高血压还强调合理的饮食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疾病的防治起到重要作用。
以下是一些建议:1. 饮食调理:中医认为,高血压患者应注意饮食清淡、少油腻,多摄入富含钙、镁、钾等矿物质的食物,如绿叶蔬菜、水果、海鲜等。
中医辨证治疗高血压九法
中医辨证治疗高血压九法高血压作为常见的慢性病之一,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严重的还会造成心脑血管疾病。
传统中医学中有许多针对高血压的治疗方法,其中辨证治疗法是很有效的一种方法。
以下是九种中医辨证治疗高血压的方法。
一、虚实辨证法1.虚证:血压不高而头晕、头痛、眼花,精神不佳,容易疲劳,红舌少苔,脉细弱。
以益气、养血为主。
可用人参、黄芪、当归、白术、山药、枸杞等中药。
2.实证:血压高而头晕、头痛、胸闷、口干、口渴、失眠多梦,舌红苔黄,脉弦数。
以清热利水、降压为主。
可用黄芩、龙胆、金银花、夏枯草、丹参、薏苡仁等中药。
二、阳虚阴盛法高血压病多属阳虚阴盛证。
表现为口干舌燥、失眠多梦、耳鸣心悸、夜尿增多。
应首先治疗阴液亏虚,用沙参、麦冬、天冬、银翘、黄芪、当归等中药以养阴液、滋阴清热。
三、肝肾阴虚法高血压常常在肝肾阴精亏损而出现。
表现为头晕、伴有耳鸣、紧张、易怒、失眠、潮热、眼花等。
可选用麦冬、枸杞子、熟地黄等中药。
四、肝阳上亢法高血压病也可以视为肝阳上亢所致。
表现为眼目赤红、头晕、头痛、易怒、失眠等症状。
以清肝泻火、降血压为治疗原则。
可选用龙胆、黄连、黄芩、丹参等中药。
五、攻下清热法高血压病也可以视为发热证。
表现为急躁失眠、口干、舌苔黄厚、尿量减少等症状。
以清热解毒、凉血平肝、攻下降压为治疗原则。
可选用连翘、秦皮、黄连等中药。
六、病机紊乱法高血压病也可以视为病机紊乱所致。
表现为五脏气机不畅,导致失眠、烦躁、情绪不稳。
以益气、健脾、和胃、疏肝、止泻为治疗原则。
可选用人参、枸杞、泽泻、陈皮、半夏等中药。
七、菌毒积聚法高血压病也可以视为菌毒积聚所致。
表现为口苦口臭、恶心、呕吐、便秘等。
以利肠,清热解毒为治疗原则。
可选用大黄、甘草、黄连、三七粉等中药。
八、风寒湿毒法高血压病也可以视为风寒湿毒所致。
表现为身体沉重、关节疼痛、乏力、面色浮肿、鼻塞等。
以驱风散寒、祛湿除瘀为治疗原则。
可选用威灵仙、薤白、羌活、红花等中药。
高血压的中医辨证治疗
高血压的中医辨证治疗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中医辨证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中医认为,高血压是由于气血失调引起的。
以下是一些中医辨证治疗高血压的方法:
1. 针灸疗法:针灸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改善气血循环,从而降低血压。
常用的穴位包括合谷穴、内关穴、太冲穴。
2. 中药治疗:中药可以通过调理气血,调节内分泌功能,帮助降低血压。
常用的中药包括山楂、丹参、茶叶等。
3. 饮食调理:中医强调饮食对于治疗高血压的重要性。
应该少食用油腻和高盐食物,多摄入富含钾、镁的食物,如绿叶蔬菜、豆类和水果等。
4. 调节情绪:中医认为情绪不良会加重血压升高,因此要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避免过度紧张和压力。
5. 运动保健:合理的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血液循环,
降低血压。
适宜的运动包括散步、太极拳等。
中医辨证治疗高血压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制定治疗方案,因此建议患者在接受治疗之前咨询专业的中医医生。
以上是关于高血压的中医辨证治疗的概述。
请根据个人情况选
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并在接受治疗之前咨询医生。
800字。
中医常见高血压六种证型辨治
中医常见高血压六种证型辨治传统中医没有高血压的概念,高血压的概念是随着西医传入中国的。
中医诊疗体系的核心是“辨证论治”,与西医有所区别。
但是通过对高血压相关疾病的研究发现,传统中医所涉及的一些临床辨证,与高血压患者的常见证候吻合度极高。
基本上可以判定,这些传统中医辨证对于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诊治,是具有很强针对性的。
中医认为,高血压病可出现头胀、眩晕、心浮、耳鸣、烦躁、腰酸、腿软、失眠、记忆力减退等症状,属于“头痛”“眩晕”等范畴。
本病的发生是由于心、肝、肾三脏阴阳、虚实的消长失去平衡所致。
加之饮酒饱食,或忧思恼怒,或房室劳累,或外邪侵袭等诱因作用,以致肝风内动,气血受阻,肝阳暴涨,蒙蔽清窍,则发为中风。
中医能治疗高血压吗?回答是肯定的。
那么,中医是怎么治疗高血压的?中西医治疗目标、思路不同首先,中医治疗高血压与西医治疗高血压的目标不同,思路不同。
西医治疗高血压,追求的直接目标是把血压降下来,也就是常说的:“降压是硬道理”其主要思路是治标;而中医的治疗目标有三个,除了要求把血压降下来外,更加重视症状的改善和并发症的预防。
即通过调理经脉气血的运行,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临床上有许多患者血压下降了,但头晕、头痛、乏力、失眠、心悸等症状可能还存在,还在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此外,高血压可引起动脉硬化、肢体麻木、甚至引发中风、心梗、心衰等并发症。
我们在运用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的同时,更加关注患者的自身感受,更加关注动脉硬化及斑块的改善和中风的预防。
中医治疗方法多样其次,中医治疗高血压的方法是多样化的,有中药、针灸、穴位拍打、运动疗法、气功疗法、音乐疗法、饮食疗法等。
其中中药治疗是基础,其它疗法为辅助疗法。
而中药疗法又根据病在血、病在脉的不同,重点治血和重点治脉。
辨证论是其重要特色,即同样的高血压可采用不同的药物进行。
例如,患者出现眩晕、头痛、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心烦、舌红苔黄、脉数等,我们辨证为肝火上炎,用清肝火的方法治疗,肝火清了,血压就下来了,人也就舒坦了。
中医辨证治疗高血压九法
中医辨证治疗高血压九法中医辨证治疗高血压九法高血压病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要临床表现而病因不明的临床综合征,迄今仍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高血压病属中医“眩晕”、“头痛”等范畴。
其病程长久,病情缠绵,致病因素多为情志剌激,五志过极,恼怒忧思,持续精神紧张,或饮食失节,嗜好烟酒辛辣,肥甘厚腻,或房劳精伤及先天不足遗传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引起人体阴阳失调,气血紊乱而发生本病。
其舌、脉、症常表现为寒热相兼,虚实同见,错综复杂。
根据长期临床观察,本病多发于肝肾阴虚,肝阳偏亢、脾气亏虚,痰湿壅盛之体。
辨证以虚实为主,实者多责之于肝,虚者多责之于脾肾,早期多实,中期多虚中挟实,后期多虚证。
偏于实者,多由素体阳盛,肝气偏激,或七情所伤,忧郁恼怒过度,使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逆乱,以致肝失疏泄,阳热亢盛,或化火、生风,或伤阴、耗血,或气郁、致瘀,或酿痰、生湿,形成以肝火内炽、肝阳上亢为主,兼挟风、火、痰、气、瘀等以实为主的证型。
偏于虚者,多因年高体衰,脾气不足,肾精亏虚,虚阳失潜,或阴虚及阳,以致阴阳失衡,水火不济,形成以阴虚阳亢、阴阳两虚为主,兼挟痰浊上逆、阳虚水泛等以虚为主的证型。
在临床上以本虚标实,上盛下虚之证多见。
笔者经多年实践,总结出治疗高血压病九法。
清肝泻热:适宜于高血压病初起,肝火炽盛,上扰清窍者。
症见头晕头痛,面目红赤,咽干口苦,溲赤便秘,急躁易怒,血压以收缩压升高为主,脉压差较大,舌红苔黄,脉弦滑而数。
基本方:龙胆草10克,黄芩10克,菊花10克,钩藤15克,栀子10克,夏枯草15克,草决明20克,牛膝12克,生地黄12克,白芍15克。
大便秘结加大黄10克。
平肝潜阳:适宜于高血压病初中期,肝阳上亢,气血上逆,甚或肝风内动者。
症见眩晕,头痛头胀,头重脚轻,心烦耳鸣,失眠多梦,面红目赤,急躁易怒,甚或眩晕欲仆,头痛如掣,双手颤抖,语言不利,步履不稳,舌红苔黄,脉弦数或弦长有力。
基本方:天麻12克,钩藤12克,生石决明30克,磁石30克,牛膝12克,山栀10克,黄芩10克,桑寄生30克,夏枯草15克,菊花10克,生龟板30克,生牡蛎30克。
高血压的中医辨证施治方法
高血压的中医辨证施治方法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中医认为,高血压是由于体内阴阳失衡、气血运行不畅所致,因此采用中医辨证施治方法可以有效地调理身体,控制和缓解高血压。
本文将就高血压的中医辨证施治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一、中医辨证施治方法中医辨证施治方法是中医独特的治疗方式,它基于中医理论,通过辨别患者体内的阴阳失衡和气血运行不畅的具体表现,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措施。
下面将介绍高血压常见的中医辨证施治方法。
1. 气虚血瘀型气虚血瘀型是高血压的常见辨证类型之一。
患者常表现为面色苍白、气短懒言、舌质淡白、脉象细弱等症状。
治疗方法是通过益气活血,调整气血平衡。
常用的中药包括黄芪、当归、川芎、红花等,可以配合针灸、推拿等治疗手段。
2. 肝阳上亢型肝阳上亢型是高血压的一种辨证类型,患者常表现为头痛头晕、眩晕耳鸣、口苦口干、舌红苔黄、脉象弦数等症状。
治疗方法是通过平肝息风,降低肝火。
可以采用龙胆泻肝汤、天麻钩藤饮等中药进行治疗,并配合针灸、拔罐等疗法。
3. 肾虚型肾虚型是高血压的辨证类型之一。
患者常表现为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遗精早泄、舌质红、脉象弦细等症状。
治疗方法是通过滋补肾阳,强化肾脏功能。
常用的中药包括肉苁蓉、菟丝子、枸杞子等,可以配合针灸、艾灸等治疗方法。
4. 痰湿阻络型痰湿阻络型是高血压的一种辨证类型,患者常表现为胸闷胁痛、头重脚轻、体胖舌苔厚腻、脉象滑数等症状。
治疗方法是通过祛痰化湿,通畅经络。
可以采用半夏厚朴汤、二陈汤等中药进行治疗,并配合拔罐、艾灸等疗法。
二、中医辨证施治的注意事项在进行中医辨证施治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个体化治疗: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都有所不同,治疗应根据个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方案制定。
2. 综合治疗:中医辨证施治通常采用综合疗法,包括中药、针灸、推拿、拔罐、艾灸等多种治疗手段的综合应用。
3. 结合饮食调理:中医辨证施治强调饮食调理,可根据患者的辨证类型进行相应的饮食调理,如合理安排饮食结构,避免辛辣刺激食物等。
高血压中医辨证施护
高血压中医辨证施护高血压是指动脉血压持续升高,病因多样,影响全身多个器官。
中医认为高血压是因为肝肾阴虚、气滞、痰湿内扰,导致气机不畅、精微流失,从而引发的。
中医针对高血压患者的辨证施护,分别从辨证分型、治疗方案和调理生活等几个方面展开。
一、辨证分型高血压的中医辨证分型主要包括肝肾阴虚型、气滞血瘀型、痰湿壅滞型、阳盛阴虚型。
其中,肝肾阴虚型高血压患者容易出现头晕眼花、耳鸣、失眠、健忘等症状,舌红少津,脉细数;气滞血瘀型高血压患者则常伴有胸闷、心痛、乏力、口苦、舌暗有瘀斑或瘀点,脉弦有力;痰湿壅滞型高血压患者主要表现为胸闷、头昏、口苦、纳差、身重、舌苔厚腻,脉濡;阳盛阴虚型高血压患者则多伴有面颊红肿、头亮心烦、夜间多汗、口渴喜饮,舌质红,脉洪大。
了解患者的辨证分型后,才能对症下药,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二、治疗方案1. 肝肾阴虚型治疗这种类型的高血压,需要补益肝肾阴,养血生津。
常用的中药有当归、白芍、枸杞子等。
此外,还可以通过饮食调理,多食用易于消化的清淡食品,如山药、木耳、芹菜等,同时少吃辛辣、高脂食品和烟酒。
2. 气滞血瘀型治疗气滞血瘀型高血压,需要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可以采用柴胡、川芎、红花、桃仁等经络活血药,同时加强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有助于疏通经络,减轻精神压力。
此外,还应避免对心态产生负面影响的因素,如过度焦虑、抑郁等。
3. 痰湿壅滞型治疗痰湿壅滞型高血压,可采用化痰利水、祛湿化浊的中药,如茯苓、泽泻、半夏、陈皮等。
此外,还需要控制饮食,尽量避免食用油腻、生冷、甜食等易于积湿的食品。
4. 阳盛阴虚型治疗阳盛阴虚型高血压,需要平补阴阳,疏利气血。
建议患者多食用绿叶蔬菜、水果,少摄入脂肪。
中药方面,可以使用黄芪、参、山药、熟地等补气养阴的药物,同时也可以运用针灸、推拿等物理疗法,加速血液循环,调节体内平衡。
三、调理生活除了中药治疗外,高血压患者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调理,以达到缓解病情的目的。
高血压的中医辨证与治疗方法
高血压的中医辨证与治疗方法高血压,即原发性或继发性的动脉血压持续升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
中医药学认为,高血压是由于阴阳失衡、气机不畅所致。
下面将介绍高血压的中医辨证与治疗方法。
一、辨证分型中医辨证分型是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征以及辅助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的过程。
对于高血压的辨证分型,一般可以分为肝阳上亢、肝肾阴虚、痰湿内蕴、气阴两虚等几个类型。
1. 肝阳上亢型特征:头晕目眩、面红目赤、耳鸣、情绪烦躁、易怒、睡眠差、大便干燥等症状。
治疗方法:以清热疏肝、降逆平肝为主要方向。
常用方剂有柴胡疏肝散、真武丹、龙胆泻肝丸等。
2. 肝肾阴虚型特征:头晕目眩、耳鸣耳聋、腰膝酸软、心悸失眠、舌红少津、尿量多而短赤等症状。
治疗方法:以滋养肝肾为主要方向。
常用方剂有左归饮、六味地黄丸等。
3. 痰湿内蕴型特征:头昏沉重、胸闷、气短、舌苔厚腻、体形肥胖、腰腹部肥胖等症状。
治疗方法:以祛痰利湿为主要方向。
常用方剂有茯苓五苓散、脱脂茶等。
4. 气阴两虚型特征:头晕、心悸、口干、咽干、气短、尿量少、舌红少津等症状。
治疗方法:以益气养阴为主要方向。
常用方剂有六味地黄丸、人参党参麦冬汤等。
二、治疗方法1. 药物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辨证治疗高血压的重要方法之一。
根据患者的辨证分型,合理选用中药方剂进行治疗,可缓解症状、调节血压、改善体质。
同时,要注意患者的肝肾功能和胃肠道的影响,避免不必要的不良反应。
2. 饮食调理高血压患者在日常饮食中应注意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低盐、低脂的食物。
可适当增加新鲜蔬菜、水果、粗粮等的摄入,维持正常体重,并且要养成定时定量进餐的习惯。
3. 运动疗法适量的有氧运动对于控制高血压病情有积极作用。
可以选择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有节奏的运动方式进行锻炼,提高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症状。
4. 心理调节高血压患者常常伴有情绪不稳定、易怒、焦虑等问题。
通过运用中医养生理论,可以进行心理疏导和调养。
中医药辨证治疗高血压病
中医药辨证治疗高血压病在心脏收缩时,心室的血液泵入全身时血液对动脉壁产生压力,这就是血压,血压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没有血压,血液跟本就不能流动。
心脏驱使血液流动,当血液向循环系统施加持续异常的高压力时,就会发生高血压。
心室收缩时血液对血管壁形成的压力称之为收缩压,心脏舒张时血管回缩、压力下降,这是测得的压力为舒张压。
如果非同一天3次血压测量收缩压持续≥140mmHg或舒张压持续≥90mmHg就属于高血压。
高血压患者约有50%以上没有任何症状,只有在进行体检或因检查其他疾病时才会发现,而另一部分人会因为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症状而就诊,测量血压时发现高血压。
还有一些患者由于无症状而不知晓自己患有高血压,而未接受药物治疗,检查时发现已经存在心、脑、肾的损伤。
有症状的高血压患者,通常的症状为头晕、头部发麻、颈部僵直和胸闷症状。
高血压出现急症或亚急症时一般都有急性症状,患者血压通常≥200/120mmHg,常伴有剧烈头痛、恶心呕吐、视物模糊、胸闷、心悸等症状。
高血压患者大多数都没有确切病因,多与遗传、不良生活方式以及环境等因素有关,小部分高血压可能是由于其他疾病和药物所引起的。
高血压控制不佳,可能导致心肌梗死或卒中等严重后果,也可能导致眼睛、肝脏、肾脏等多个器官受到损伤,血压越高风险越大。
患上高血压后通常无法完全治愈,但可以控制,医生会根据患者年龄、健康状况以及发生心脑血管病的风险,制定合理降压目标。
中医辨证治疗高血压中医辨证治疗是中医治疗的重点之一,通过望闻问切,分证论治,四诊和参。
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域,针对不同的病情采用“三因制宜”的方法进行治疗,并根据患者病情需要,采取汤药、丸药、膏药等不同剂型以达到燮理阴阳之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来说,病情变化时应及时就诊,中药汤剂对于改善临床症状有较好的疗效。
①肝阳上亢型:主要表现以血压升高兼眩晕,并伴有头目胀痛、面红耳赤、烦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为辨证要点。
高血压中医辩证施治
高血压中医辩证施治高血压中医名为眩晕,头痛,心悸,胸痹,中风,水肿。
原发性高血压病是指迄今尚未阐明其原因的高血压病,而高血压则明确定义为动脉血压持久升高。
因此原发性高血压病的关键性特征为动脉血压升高和持久,并且原因未明。
之一、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高血压专家座谈会制订高血压(动脉)是指收缩期及/或舒张期动脉(血)压的增高。
“正常”与“高”血压之间缺乏清楚的界限。
指定某一个血压水平作为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只能是人为的。
为了便于对各组病人和各个人群进行比较估计预后及疗效,建议应用统一的诊断标准及分类。
高血压可从三个方面进行分类:按血压水平;按器官损害程度;按病因。
一、按血压水平分类为临床分类,需采用在至少两次检查所测的3个血压值的平均数。
1.正常成人血压:收缩压140mmHg或以下,舒张压(采用第5期,即声音消失时)90mmHg或以下。
2.高血压(成人):收缩压160mmHg或以上及/或舒张压95mmHg或以上。
3.“临界性高血压”:血压值在上述正常与高血压之间。
对“轻”“中”与“重”度高血压主张不下精确的定义。
儿童期诊断高血压的血压水平应较成人为低。
二、按器官损害程度分类虽然血压升高的程度是决定器官损害的最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二者之间并无完全平行的关系,因此有必要按器官受损程度进行分类或分期。
1.Ⅰ期:无明显的器官病变征象。
2.Ⅱ期:下列器官受累的征象中至少有一个:(1)左心室肥大的各种表现;(2)视网膜动脉的普遍或局限性变窄;(3)蛋白尿或血浆肌酐轻度增高。
3.Ⅲ期:出现各器官受高血压损害的症状和征象。
包括:(1)心脏:左心室衰竭;(2)脑:脑卒中、高血压脑病;(3)眼底:视网膜出血和渗出物,可有或无乳头水肿。
其它较常见的但不一定直接由高血压所引起的情况包括:冠心病,颅内动脉血栓形成,夹层动脉瘤,动脉闭塞性疾病,肾功能衰竭等。
三、按病因分类1.原发性高血压:无明显的器质性原因。
2.继发性高血压:可找到明确原因。
高血压病的中医诊疗方案
高血压病的中医诊疗方案一、辨证施治1.肝郁气滞型主要症状:头晕目眩、胸闷烦躁、失眠健忘、口苦便秘、舌苔黄腻、脉弦细。
治疗方案: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常用药物:柴胡、丹参、川芎、赤芍、广藿香等。
2.脾胃虚弱型主要症状:头晕目眩、倦怠乏力、食欲不佳、腹泻便溏、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治疗方案:健脾益气,调理脾胃。
常用药物:党参、白术、黄芪、陈皮、升麻等。
3.肾阳虚弱型主要症状: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畏寒肢冷、尿频夜多、舌质淡苔白、脉沉迟。
治疗方案:温阳填精,固肾益气。
常用药物:肉桂、党参、独活、巴戟天、枸杞子等。
4.肝肾阴虚型主要症状: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便秘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疗方案:滋阴降火,润肺益肾。
常用药物:熟地黄、山药、麦冬、黄柏、玄参等。
二、饮食调理1.忌食过咸、过甜、过油腻的食物,适量控制盐分和糖分的摄入。
2.增加高纤维食物的摄入,如蔬菜、水果、全麦类食物等。
3.适量食用富含钾和镁的食物,如绿叶蔬菜、海带、豆类等。
4.避免或减少咖啡因和酒精的摄入。
三、生活调理1.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合理安排时间。
2.适度运动,坚持每天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瑜伽、太极拳等。
3.学会放松自己,避免过度紧张和压力。
4.禁烟限酒,戒除不良嗜好,如烟草和酒精。
四、草药调理中草药可以根据个体情况使用,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以下是一些建议的中草药:1.黄芩:清热解毒,降血压。
2.菊花:平肝潜阳,清肝明目。
3.金银花:清热解毒,降血压。
4.天麻:安神定志,清热降压。
中医内科高血压病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高血压病高血压是指体循环动脉血压升高,可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
前者则称高血压病;后者是由其他疾病如肾脏、内分泌等病变所引起的一种表现,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故又称症状性高血压。
属于中医学“头痛”、“眩晕”等病范畴,并与“心悸”、“胸痹”、“中风”等有一定关系。
发病原因为机体阴阳平衡失调,复加长期精神紧张、忧思恼怒或过嗜酒辣肥厚,而致心肝阳亢或肝肾阴虚,两者互为因果,并可发生化火、动风、生痰等病理变化。
一般早期偏于阳亢为多;中期多属阴虚阳亢,虚实错杂;后期多见阴虚,甚则阴伤及阳或以阳虚为主。
【诊断】1.常见症状有:头昏、头痛、头胀、眩晕、耳鸣、心慌、四肢麻木、面红、烦躁、失眠等。
2 .成人收缩压MOmmHg以上,和(或)舒张压90mmHg以上者,可诊断为高血压O3 .病程较久,出现心慌、心悸、气急或夜间呼吸困难等症时,应检查心脏。
如发现心脏向左扩大、心尖区有吹风样收缩期杂音、主动脉瓣第二音亢进或心率增快等,提示高血压心脏病。
4 .如发现血压突然升高,伴心率增快、异常兴奋、皮肤潮红、出汗、剧烈头痛、眩晕、耳鸣、视力模糊、恶心呕吐、气急、心悸等症状,提示高血压危象;如并见意识障碍、抽搐、昏迷,或暂时性偏瘫、失语等症状,提示高血压脑病,均属高血压病的特殊表现,提示病情严重。
【治疗】一、辨证论治本病辨证首当分别标本虚实。
标实为风阳上亢,治以潜阳熄风为主,夹有痰火的,佐以清火化痰。
本虚多为肝肾阴虚,治以滋养肝肾为主,必要时当标本兼顾;如阴虚及阳者,又需注意补阳。
1.风阳上亢头眩晕,目花,耳鸣,颗顶抽掣痛,头重脚轻,肌肉跳动,手抖,唇舌、肢体麻木,或有手足抽搐,项强,语言不利,苔薄白,舌尖红,脉弦劲。
治法:潜阳熄风。
方药举例: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6〜IOg,钩藤(后下)15g,白装藜12g,菊花10g,夏枯草12g,躲益草10〜15g,臭梧桐10g,地龙10g,生牡蛎30g,珍珠母30g或石决明15go 加减:如头痛较甚,目赤面红,烦躁易怒,口苦,苔黄者,去新签草、臭梧桐;酌配龙胆草5g,黄苓10g,牡丹皮10g。
高血压的中医内科治疗方法
高血压的中医内科治疗方法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中医内科治疗高血压的方法包括中药调理、饮食调理、针灸疗法、气功疗法、中药外治法、情志疗法和按摩疗法等。
这些方法在高血压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1.中药调理中药调理是中医治疗高血压的重要方法之一,其基本思想是根据中医理论,通过药物调整人体气血循环、平衡阴阳等,以达到降低血压的目的。
1.1 药物组成和作用中药调理高血压的药物通常由多种草药组成,具有降压、舒张血管、减少心脏负荷等功效。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调节气血、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液黏稠度等途径,减轻心血管系统的负担,从而降低血压。
例如,有些草药如萝芙木、夏枯草、钩藤等具有降压作用,可以帮助降低血压;丹参、川芎等草药则可以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菊花、决明子等则可以通过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起到降压的作用。
1.2 常见的中药方剂在中药调理中,常见的方剂有清肝降压胶囊、杞菊地黄丸、杜仲降压片等。
清肝降压胶囊主要用于治疗肝火亢盛型高血压,具有清肝泻火、平肝潜阳的作用;杞菊地黄丸则主要用于治疗阴虚阳亢型高血压,具有滋补肝肾的作用;杜仲降压片则主要用于治疗肾虚型高血压,具有补肾平肝的作用。
2.饮食调理饮食调理是中医治疗高血压的重要方面之一,合理的饮食安排对高血压的治疗有积极的影响。
2.1 控制体重和盐分摄入减少体重和盐分摄入是饮食调理的重点之一。
肥胖和盐分摄入过多会导致体内钠离子水平升高,引起体液潴留,增加血管压力,从而升高血压。
因此,高血压患者应该控制饮食中盐的摄入量,同时注意控制饮食的总量,避免过度进食导致体重增加。
2.2 增加钾和钙的摄入量饮食中增加钾和钙的摄入量可以帮助降低血压。
富含钾的食物包括香蕉、土豆、菠菜、海带等;富含钙的食物包括牛奶、豆腐、海带、芝麻等。
这些食物可以促进钠的排出,从而降低血压。
2.3 合理安排饮食时间合理的饮食时间对高血压的治疗也有积极的影响。
定时进食可以避免饥饿和暴饮暴食,从而保持血糖和血压的稳定。
高血压的中医辨证论治
第8页,共16页。
三、辨证论治
1.肝阳上亢 (1)证候:头痛且胀,头晕目眩,口干口苦, 烦躁易怒,夜寐欠安,或兼胁痛,尿黄便 结。面红目赤,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有力。 (2)治法:平肝潜阳。 (3)方药:天麻钩藤饮(天麻、钩藤、石决 明、黄芩、栀子、牛膝、杜仲、桑寄生、 夜交藤、茯神、益母草)。 (4)中成药:龙胆泻肝丸、全天麻胶囊。
③标准体重(公斤)=身高(厘米)-105
如果您的体重超过标准体重10%,就属于超重;如果超过20%,则为肥胖。
4
第4页,共16页。
2)吃盐过多 食盐中的钠离子是促使血压升高的因素。从人的
生理需要讲,每人每天的食盐摄入量应该不超过6 克,而我国大多数人的食盐摄入量明显高于6克, 有些地区甚至达到15~20克。研究表明,人群的 人均食盐摄入量越多,高血压的发病危险也越高。 3)饮酒
第16页,共16页。
6)缺乏体育锻炼或缺少体力劳动
生命在于运动。如果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或体力劳动,人 的器官和组织功能不能得到很好的锻炼,长久不使用的器官 系统就会萎缩、退化,最终导致整个机体的早衰,适应能力 减退,抵抗能力下降,各种疾病便会接踵而来。我国和世界 各地的资料统计表明,高血压、冠心病的发病与体力活动和 运动不重,头晕胸闷,恶心食少,
呕吐痰涎,倦怠多寐。形体肥胖,舌胖, 苔腻,脉濡滑。 (2)治法:化痰祛湿。 (3)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天麻、白术、半 夏、茯苓、陈皮、甘草、生姜、大枣)。 (4)中成药:眩晕宁冲剂。
11
第11页,共16页。
4.肝肾阴虚 (1)证候:头痛隐隐,头晕阵作,目眩耳鸣,
3
第3页,共16页。
什么人容易得高血压
1)超重和肥胖
有科学证据证明,超重人群患高血压的危险要比正常人群高3~5倍。如果 能预防和控制超重,将使高血压的发病人数减少30%。超重不仅易引起高血压,
高血压的中医辨证分型
高血压的中医辨证分型一、概述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且发病率逐年增高。
传统的中医理论认为,高血压是由于人体阴阳失衡、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根据中医的辨证分型方法,可以将高血压患者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以便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二、气虚血瘀型该类型的高血压主要表现为面色晦暗、疲乏无力、心悸气短等症状。
中医认为,这是由于气血不足、气机运行不畅导致的。
治疗上,应以益气活血为主,可使用黄芪、当归等药物进行调理。
三、阳盛阴虚型阳盛阴虚型的高血压患者常常面色潮红,身体发热,口干舌燥。
这种类型的高血压是由于阳气亢盛、阴液不足所致。
治疗上,应以清热凉血为主,可采用生地、黄芩等药物进行调理。
四、肝郁气滞型肝郁气滞型的高血压患者常有烦躁易怒、胸闷不舒等表现。
中医认为,这是由于肝气郁结、气机不畅所致。
治疗上,应以疏肝解郁为主,可使用柴胡、丹参等药物进行调理。
五、痰湿内蕴型痰湿内蕴型的高血压患者常有体重增加、浮肿等症状。
中医认为,这是由于体内湿气过重、痰湿内蕴所致。
治疗上,应以利湿化痰为主,可采用茯苓、白术等药物进行调理。
六、肾精亏损型肾精亏损型的高血压患者常有腰膝酸软、耳鸣等症状。
中医认为,这是由于肾脏功能不足、肾精亏损所致。
治疗上,应以补肾益精为主,可使用菟丝子、山药等药物进行调理。
七、总结高血压的中医辨证分型有助于明确疾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并能指导针对性的治疗。
患者应根据自身的症状进行辨证分型,并遵医嘱进行相应的中药治疗。
同时,饮食调理、适度运动、心理调节等也是重要的治疗手段。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具有独特的优势,在与现代医学相结合的基础上,可以更好地控制患者的血压,并改善整体健康状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医“治未病”与高血压病的防治
【摘要】近年来,现代医学在高血压病的治疗上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但在我国,高血压病的发病率仍不断上升,每年死于高血压病并发症的人数仍不断增加。
综合考量各种因素,单纯运用西医手段治疗高血压并非最佳方案,而以中医“治未病”的思想作为指导,运用中医手段结合抗高血压药物对高血压病及其并发症进行防治,则能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中医治未病;高血压;并发症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近年来,在高血压病的治疗方面,现代医学取得了长足的进展,降压药物的研制日新月异,临床应用红红火火,但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是,在我国,高血压病的发病率仍不断上升,血压控制率仍然不高,每年死于高血压病并发症的人数仍不断增加。
综合考量各种因素,单纯用西医手段治疗高血压并非最佳方案,而以中医“治未病”的思想作为指导,运用中医手段结合抗高血压药物对高血压病及其并发症进行防治,则能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治未病是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
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
治未病包含两种意义:一是防病于未然,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
早在《黄帝内经》,古代医家就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观点,这是我国卫生界所遵守的“预防为主”战略的雏形。
著名医学家孙思邈曾经指出:“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
”综观历代医家医著,中医治未病的思想主要分三个层次,一为“未病先防”,即采取各种手段来预防疾病的发生;二为“既病防变”,即已发生疾病,应尽早发现,尽早诊断,尽早治疗,以防病情发展;三为“瘥后防复”,即在病情稳定期,积极采取措施以防复发。
在中医学里,一般将高血压病归入“眩晕”、“头痛”范畴,但由于个体耐受的差异,有些高血压病患者自体感觉并不明显,甚至没有任何不适症状。
概括起
来看,中医认为的高血压的主要病因有三,一为情志不遂,精神紧张,使肝气不舒,郁而化热,肝阳上亢而发病;二为血虚阴亏,劳欲过度,肾精不足,水不涵木,阴虚阳亢而发病;三为饮食失节,恣食肥甘厚味或过量嗜酒,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湿浊内生,痰湿上扰而发病。
[2]
那么,如何运用中医治未病的理论指导高血压病的防治呢?
1 高血压病的“未病先防”
如上分析,由高血压病的三大病因入手,做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避开各种致病因素,便可达到预防高血压病发生的目的。
1.1 心理调摄
孙思邈曰:“善养性者,治未病之病。
”可见,保持情志舒畅,心境豁达,避免情绪激烈波动,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娱乐的时间,使张弛有度,气机舒畅,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原则,其不仅对预防高血压病,更是在各类疾病的预防工作中都居于重要地位。
1.2 饮食调摄
孙思邈曰:“安身之本,必资于食”。
除了在日常生活中应当避忌烟酒、肥甘厚味、辛辣燥热之品以外,还应根据不同体质情况适当使用一些中药进行食补食疗。
如素体肝阳上亢之人可常食菊花,玄参,天麻,夏枯草等;素体阴虚之人,可常食生地、杞子、麦冬、沙参等;素体精血亏虚之人,可常食熟地、当归、仙灵脾、杞子等;素体痰盛之人,可常食白术、生姜、陈皮、云苓等。
1.3 适度运动
孙思邈曰:“动则不衰,用则不退”。
适当的运动使人体气机通畅,肝气条达,脾气健运,无痰湿之阻。
但若劳欲过度,则反而耗伤阴液,引发疾病,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更应注意珍惜精气,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方才符合养生之道。
2 高血压病的“既病防变”
众所周知,高血压病的最主要危害不在高血压本身,而在于其严重的并发症,如中风(脑血管意外),胸痹(心血管疾病),水肿喘证(心力衰竭、高血压肾病)等。
因此,高血压病患在确诊高血压病后,应该及早开展治疗,防止病情发展为可致命的并发症。
2.1 防中风
高血压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中风。
朱丹溪曰:“眩晕者,中风之渐也。
”明代李用粹在《证治汇补·预防中风》中强调:“平人手指麻木,不时眩晕,乃中风先兆,须预防之。
宜慎起居,节饮食,远房帏,调情志。
”
上文将高血压病主要分三型:肝阳上亢,阴虚阳亢,痰浊中阻。
而高血压病演进为中风也由此经历不同的过程,需要运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去应对。
如肝阳上亢未得到及时治疗,病久则肝阳暴动上扰,血气并走于上而发中风;若肾阴亏虚,水不涵木,则可能肝阳偏亢,阴虚风动,血气上逆而发中风。
如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风》中日:“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肝为风脏。
因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荣,故肝阳偏亢,内风时起。
”故此,属肝阳上亢、阴虚阳亢型的高血压病患应尽以滋养肾阴,平肝潜阳的方法进行治疗,如使用天麻钩藤饮,杞菊地黄丸等,使肾水得滋,肝木得荣,肝阳可抑,无使生风。
若属痰浊中阻之病失治,则日久痰郁化热,风痰热相挟袭扰经络而发中风。
如朱丹溪《丹溪心法·论中风》曰:“东南之人,多是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
”因此,该型高血压病人应尽早以健脾化痰祛湿的方法进行治疗。
如使用半夏白术天麻汤,二陈汤等,使脾气健运,水湿得除,痰无所生。
2.2 防胸痹
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属中医“胸痹”范畴,也是高血压最常见并发症之一。
预防胸痹当从调情志,调饮食,慎起居开始,防治本病必须避免情绪的激烈波动,保持心情平静愉快。
《诸病源候论·心痛病诸候》曰:“痛者,风凉邪气乘于心也。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寒冷,居处寒温适宜。
另外,过食膏粱厚味易产生痰浊,阻塞经络,而发胸痹之病,故饮食宜清淡。
从分型论治而言,高血压病属阴虚阳亢者,其病理之根本为肾阴亏虚,此型病人若日久失治,则肾阴不能滋养五脏之阴,使心脉不得濡养,而发为胸痹,因此,此类病人尽早投以滋养肾阴之剂,如六味地黄丸,使肾水得养,心得以滋,从而避免胸痹的发生。
高血压病属痰浊中阻型者,可因痰阻脉络,胸阳不振而发胸痹,此型病人若早用化痰祛湿之方如二陈汤等祛除痰湿,使心脉无阻,气血通畅,也可预防胸痹之病。
此外,所谓“久病必瘀”,高血压病日久,无论有否有血瘀之象,皆可适当
投以活血化瘀之品,使常保气血通畅,有效预防中风,胸痹之病。
2.3 防水肿喘证
高血压病久不愈,肾阴亏虚,阴损及阳,阴阳两虚,肾阳不足,命门火衰,失于温化,水饮内停则出现水肿、尿少,肾不纳气则气喘难平,动则尤甚,此乃水肿喘证。
所以高血压病久属阴阳两虚者,应早予育阴阳之剂,如金匮肾气丸,起到阴中求阳,益火之源,少火生气之功,使命门之火不衰,水湿得以温化而无肿,肾气充足,纳气归元而不喘。
3 高血压病并发症的“瘥后防复”
高血压病若迁延日久,则可发展为中风、胸痹、水肿喘证,此时,随着患者体质的恶化,其主要病机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当病情得到控制,逐渐稳定后,病人的体质,阴阳虚实,脏腑功能跟发病前已大不相同,此时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一为气虚、二为肾虚。
[3]
大病之后气多亏虚,气虚血瘀,阻闭经络,易引发中风、胸痹之病。
肾阴亏虚本为高血压病的病因之一,久病之后,肾阴更亏,风阳随时妄动,亦可导致中风;肾水不能滋养于心,心脉失养,又易引发胸痹;肾之阴阳两虚,命门火衰,随时可能导致水肿喘证。
所以对高血压病并发症的“瘥后防复”必须抓住调气血,补肾虚两大要点。
3.1 调气血
中风、胸痹病人恢复期要预防再发,首先要调气血。
所谓“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虚则血瘀。
气虚络瘀者,以补气活血为法,如补阳还五汤中重用黄芪,使气旺则血行,佐以桃、红、归、芎化瘀通络,无使中风再发。
[4]
3.2 补肾虚
胸痹恢复期属肾阴虚者,以滋养心肾为法,多用天王补心丹、炙甘草汤,防胸痹再发;中风恢复期属肾阴虚者,以滋养肝肾为法,多用左归丸、地黄饮子之类,防中风再发;肾阳虚者,以温养心肾为法,用参附汤、右归饮、肾气丸之类防胸痹、水肿喘证再发。
[5]
我们应当认识到,中医治未病思想在高血压病及其并发症的防治方面有积极
的指导作用,无论是预防高血压病的发生,还是预防其并发症,又或是防止这些并发症的复发,都能见微知渐,防患于未然。
我们在临床上运用中医辨证施治理论,发挥其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作用,相信必能有效降低高血压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病率与复发率,使中医中药为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严世云等,中医各家学说(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3年第1版
[2] 陈立典等,福建省高血压影响因素与中医体质分型的研究,《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年7月27卷13期
[3] 何志良,从中医治未病思想论高血压及其并发症的防治,《实用医技杂志》2008年5月15卷14期
[4] 柳静张旭生盖国忠,高血压病从气血论治,《吉林中医药》2007年1月27卷1期
[5] 李淑珍,高血压病的辨证分型及治疗,《实用医技杂志》2007年10月6卷20期
[6] 尚玉红林雪,更年期高血压中医研究进展,《中国中医药杂志》 2007年8月5卷8期
[7]张伯臾等,《中医内科学(第五版)》,上海科技出版社1985年第1版湘潭
县石潭镇中心学校电子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