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子文化1
粮食文化知识题库及答案
粮食文化知识题库及答案粮食文化知识题库目录一、粮食起源文化 (1)二、粮食农耕文化 (6)三、粮食加工文化 (11)四、粮食仓储文化 (16)五、粮食物流文化 (22)六、粮食购销文化 (27)七、粮食饮食文化 (33)八、粮食人文典故 (39)粮食起源文化一、综述1.人类最早从事生产活动的目的是什么?答:人类最早从事生产活动的目的就是谋取食物。
早在原始社会初期,人类主要是以狩猎、捕捞和采集野生植物的块根、嫩茎叶、种子、果实等方式直接向自然界索取现成的食物而生活。
2.中华民族粮食文化萌发在哪个时代?距今约有多少年?答:中华民族粮食文化萌发在新石器时代,距今约有八九千年。
3.中国古代粮食的代称是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主要的两种说法分别是什么?答:一种是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是指麻、黍、稷、麦、菽。
4.战国时,贵族们食用的粮食主要是什么?黄河流域广大人民主要食用并在市场上流转的粮食是什么?答:前者是麦稻,后者是粟。
5.西汉张骞开拓了“丝绸之路”,将哪些西方作物传入中国?答:芝麻、苜蓿、石榴、葡萄等。
6.我国旱粮种类很多,主要有哪些?答:玉米、高粱、谷子、糜子、大麦、燕麦、荞麦、豌豆、蚕豆、绿豆等。
二、稻谷7.稻起源于哪里?答:中国和印度。
8.中国水稻有多少年的栽培历史?答:6900多年的栽培历史。
9.全球有哪三个水稻系统?三个系统分别包括哪些国家?答:中国系统,包括朝鲜半岛及日本;南亚系统,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和斯里兰卡;东南亚系统,包括泰国、越南、印度尼西亚及澳洲。
10.栽培稻是由野生稻培育而来的,我国栽培水稻的演变是怎样一个过程?答:我国栽培水稻的演变过程是由原始的野生稻经过人为的栽培、改良,逐步演变为中熟、早熟品种。
11.我国稻作文化的发源地是哪里?答:长江中下游地区。
以苏州为中心的太湖流域,也是稻作文化的源头之一。
12.1973年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了世界上现存最早的稻谷,这些稻谷有多少年的历史?答:这些稻谷已有6700~6900年的历史。
2糜镇的文化底蕴
第二部糜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浓厚一、历史沿革据方志所说,此地秦汉时叫‚麋鹿镇‛;史料记载,后汉、西晋的西平昌县城就在今糜镇,隋朝开皇十六年(596)文帝在这里复臵般县城。
唐代建广觉寺时,此处还沿用着前朝的般县治所。
北宋年间,此地称为糜村镇,简称糜镇至今。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记:平昌县,汉臵,后汉曰西平昌……故城在今山东德平县西南三十里。
《中国历代地图集》记载,三国(魏220-266年)时期,属平原郡,在此臵西平昌县,也就是现在的糜镇。
《中国历代地图集》记载,西晋(266-316年)时期,在此仍臵西平昌县。
《中国历代地图集》记载,隋朝(581-618年),隋开皇十六年复臵般县。
唐朝贞观十四年(640年),撤般县,并入平昌县。
《中国历代地图集》记载,北宋(960-1127年),此地称糜村镇。
二、古城风貌糜镇过去号称‚四街六门七十二胡同‛,延续至今的还有附近的李家胡同、孟家胡同和闫家胡同(今中李楼村)三个村子。
现今的糜镇街,四街还在,六门也依稀可见,七十二胡同,除现存的三个胡同,其它的胡同在那里呢?1972年,在袁家村南挖沟时曾出土过刻着‚糜镇西门‛的石牌匾。
这说明古代糜镇的区域比现在要大的多;现今糜镇街与袁家、李家楼之间的周边区域应是古时的居住区。
2014年3月,我们采访86岁的周景芳老人,他描述:人们在糜镇街西边地里打井时,打下3米多,地下都是砖头瓦块。
据推断,古老城池应分为内城和外城,四街六门之内属内城,由古治所、佛教广觉寺、古塔、道教碧霞祠、毓俊义塾、梨园别院、市户和居民等;内城的街道布局是一个凤凰图案。
而现今的糜镇街,是在1975年,由政府统一规划安排,冲直改造而成。
当时侯金赢任书记,段京杰任社长。
外城应是现糜镇街周边区域,即李家胡同、孟家胡同、周家、张家、高度、于家、前赵、李家楼这一区域,是居民区,也就是七十二胡同的原址所在。
当时的七十二胡同,人口不是很多,居所也不很集中,遍布在内城四周,直属县治所。
《诗经》中的食谱文化
《诗经》中的食谱文化作者:唐黎标来源:《烹调知识》 2019年第1期《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和保存了周初至春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按照《风》《雅》《颂》的体例编撰而成。
《诗经》中的作品,是一部反映周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具有深厚而丰富的文化积累,食谱文化也是其中一个组成部分。
从其中涉及到的食谱,可以感受到先民们已经有了基本的食物养生、祭祀等观念,也可以了解到周人们对食文化的重视。
下面就从《诗经》中涉及到的食物来研究食谱文化。
一、《风》中食物国者,诸侯所封之域;而风者,民俗歌谣之诗也。
从十五国风中,可以得知有关食物的篇目有以下这些:《诗经·周南·卷耳》云:“采采卷耳”。
“卷耳”是植物名,今名苍耳,嫩苗可吃,也可作药用。
《诗经·召南·有梅》云:“有梅,其实七兮。
”朱熹《诗集传》曰:“梅,木名,华白,实似杏而酢。
”梅子是先民较早认识的调味品。
本首诗论及食物配料。
《诗经·唐风·椒聊》云:“椒聊之实,蕃衍盈升。
”“椒”,花椒。
果实红色,种子黑色,可入药或调味。
《诗经·桧风·隰有苌楚》云:“隰有苌楚,猗傩其枝”。
“苌楚”,即羊桃、猕猴桃,蔓生植物,实可食。
《诗经·桧风·匪风》云:“谁能亨鱼?之釜。
”“亨”,古时和“烹”通用。
“釜”,锅。
“”,大锅。
这里意思是说用锅煮食物。
《诗经·豳风·七月》云:“六月食郁及,七月亨葵及菽。
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
采荼薪樗,食我农夫。
”“郁”,蔷薇科小灌木,果实名郁李。
“”,野葡萄。
《诗经·豳风·七月》云:“黍稷重,禾麻菽麦。
”“黍”,糜子,小米。
“稷”,高粱。
“重”,早种晚熟的谷。
“”,晚种早熟的谷。
“禾”,黍等。
二、《雅》中食物雅者,正也,正乐之歌也。
通读《诗经》,很清楚的得知,其中有一些以君臣、亲朋欢聚宴享为主要内容的燕飨诗,而大部分燕飨诗存于《小雅》《大雅》中,这些燕飨诗中有相当丰富的食谱知识和文化。
古代的甘肃简介
甘肃省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夏、商、周时期已有人类活动,春秋战国时期秦人兴起于此,汉武帝时开通丝绸之路,使甘肃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具体分析如下:1. 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伏羲女娲的传说:陇山(圣龙山)一带传说是中华始祖伏羲女娲的诞生地,庄浪朝那湫据说是华胥氏受孕伏羲女娲的圣地,大地湾附近的秦安女娲洞是伏羲女娲诞生地,天水卦台山是伏羲演绎八卦之地。
大地湾文化:以甘肃秦安大地湾一期遗存为代表的大地湾一期文化,又称白家文化,距今约8000年,其彩陶是中国西部最早的彩陶,也是世界范围最早的彩陶之一。
农作物的栽培:大地湾遗址发现农作物黍(糜子),证明已有初步的农业。
2. 古代经济的重要地区粮食主产区:《史记》中的西汉俗谚“陇右熟,天下足”,可见当时甘肃乃全国粮食主产区。
畜牧业的发展:祁连山林木茂盛,野生动物多,焉支山水草丰美,上古就是极佳的猎场和牧场。
丝绸之路的贸易:丝绸之路使隔绝的东西方得以沟通,推动了中国与境外的经济文化交流,全长7000多公里的丝绸之路,起点为长安,穿越河西走廊,到敦煌后分为北南两道。
3. 古代政治的关键地带边防重地:战国秦昭襄王于公元前280年始置陇西郡,汉武帝在公元前121年派霍去病击退盘踞河西的匈奴后,设置酒泉郡和武威郡,并大规模移民充实这一地区。
军事工程:明代在甘肃的著名军事工程包括长城和黄河第一桥的镇远桥。
政权更迭:十六国时期,甘肃发生过多次政权更迭,前凉、后凉、西凉、北凉、西秦五国均建都于今甘肃。
4. 民族文化的交融地多民族聚居:甘肃现在除汉族外,还生活着回、藏、东乡、裕固、撒拉、蒙古、哈萨克、满、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
民族文化交流:先进者熏陶、引领后发者,后发者对于先进者既有因袭也有变革,彼此互补互利。
5. 文学艺术的繁荣地区边塞诗的创作:唐代边塞诗中,从主题看,尤以写西北边塞的居多,甘肃的风物就是盛唐边塞诗经常咏及的对象。
总的来说,甘肃在古代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无论是在古代文明的发祥、经济、政治、民族文化交融、宗教文化传播还是文学艺术创作等方面,都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痕迹。
浅析《舌尖上的中国》的饮食民俗及其文化意蕴
浅析《舌尖上的中国》——饮食民俗及其文化意蕴历史11201班陆健【摘要】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承载着许多食俗信息的美食类纪录片,通过展播全国各地特色美食,传递了中国人的日常食俗、节日食俗和特殊食俗信息,这是一种地域文化的完美体现,是人们适生智慧的体现,而这些食俗背后,蕴含了中国人对于美食与文化、美食与生命价值的情怀况味与深刻思考。
【关键词】《舌尖上的中国》;饮食民俗;地域文化;美食2012年5月,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于中央电视台一套综合频道《魅力纪录》时间播出,该片为央视播出的首部美食类纪录片,全片共分为七集。
以“食材、主食、转化、储藏、烹饪、调和、生态”等七个主题讲述了千百年来中国人独特的饮食习惯,展现中国各地的美食生态。
《舌尖上的中国》讲述了很多关于美食的故事,展现了各种饮食习俗,并透过画面与声音传递了这些饮食习俗的文化意蕴。
民以食为天,饮食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是我们生存的需要,更因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满足了我们精神层面的需求。
饮食民俗,是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的形象化表现。
《舌尖上的中国》信息量很大,传递了很多有关饮食的民俗信息。
(一) 日常食俗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北方以种植麦稷为主,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
麦子和水稻,加上玉米、高粱、小米、豆类等,构成了国人日常的主食。
麦子一般制成面粉后做成馒头、烙饼、面条;稻米则一般做成米饭、米粥、糕点以及其他制品。
由于各地的自然条件与社会条件、生活方式不同,对主食的加工制作方式也就不同。
在《舌尖上的中国》中,各地的日常食俗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主食的故事》第一集中,首先介绍了山西襄汾县丁村的花馍——“一样面食百样吃”。
因为山西是多山少川的省份,副食种类的缺乏使得当地人想方设法提高主食的花样。
于是随着一代代人的智慧的积累,有了现在的“一样面食百样吃”的日常食俗。
其主要表现是在主食的样式上做文章,通过做出各种花样的面食来提高家人食饭的兴致。
舌尖上的中国(1-7集解说词)
舌尖上的中国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饮一啄饱蘸苦辣酸甜。
不管是否情愿,生活总在催促我们迈步向前。
人们整装,启程,跋涉,落脚,停在哪里,哪里就会燃气灶火.从个体生命的迁徙,到食材的交流运输,从烹调方法的演变,到人生命运的流转,人和食物的匆匆脚步,从来不曾停歇。
古老的职业和悠久的传说,正被机械们一茬茬收割殆尽.无论脚步走多远,在人的脑海中,只有故乡的味道熟悉而顽固,它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一头锁定了千里之外的异地,另一头则永远牵绊着,记忆深处的故乡。
半生闯荡,带来家业丰厚,儿孙满堂,行走一生的脚步,起点,终点,归根到底,都是家所在的地方,这是中国人秉持千年的信仰,朴素,但有力量。
这是巨变的中国,人和食物,比任何时候走的更快.无论他们的脚步怎样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欢来的多么不由自主,总有一种味道以其独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着我们,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丝娃娃是贵阳女孩儿的最爱,烫面烙熟,个头小,却能装下20种素菜和4勺蘸水.人类活动促成了食物的相聚,食物的离合,也在调动人类的聚散,西方人称作“命运”,中国人叫它“缘分"。
大多数美食,都是不同食材组合碰撞产生的裂变性奇观。
若以人情世故来看食材的相逢,有的是让人叫绝的天作之合,有的是叫人动容的邂逅偶遇,有的是令人击节的相见恨晚.如同传授母语,母亲把味觉深植在孩子记忆中,这是不自觉的本能,这些种子一旦生根、发芽,即使走的再远,熟悉的味道也会提醒孩子,家的方向。
中国人善于用食物来缩短他乡与故乡的距离。
在中文里,'火候'一词的使用并不局限在厨房,更能用来评价处世的修养,以及为人的境界。
家,生命开始的地方,人的一生都在回家的路上。
在同一屋檐下,他们生火、做饭,用食物凝聚家庭,慰籍家人。
平淡无奇的锅碗瓢盆里,盛满了中国式的人生,更折射出中国式伦理。
人们成长、相爱、别离、团聚。
家常美味,也是人生百味。
从个体生命的迁徙,到食材的交流运输,从烹调方法的演变,到人生命运的流转,人和食物的匆匆脚步,从来不曾停歇。
满族饮食文化礼仪
满族饮食文化礼仪一个民族的饮食文化礼仪主要源自其所生活地区的自然环境与经济环境。
下面就让小编告诉大家满族的饮食文化礼仪有哪些吧!满族的饮食文化礼仪:朱酒朱酒是满族人家自制的一种米酒,又称之为米儿酒、黄酒、芦酒等。
米儿酒就是使用大黄米、小黄米制的酒,大黄米、东北人亦称之为糜子,是一种粘性的粮食,是东北的特产,早被满族人认识,并且耕种,用来食用,也可用来制酒。
芦酒是指制酒的原粮用芦粟,又称之为粘高粱。
另外还有人称之为秋酒、黄酒,秋酒是指季节,秋天新粮下来之后制酒,有资料说满族春秋都制酒,仅称为秋酒并不准确,而黄酒则指的是酒的颜色,百姓自制米酒,没有过滤的办法,酒呈淡黄色,并显得很浊,现在也是这样。
满族先民很早就会制酒(米儿酒),据说勿吉人就开始制酒。
到金代,女真人制酒已经十分普遍,有文献记载女真人“嚼米为酒”,我以为这是制作酒曲的一种办法,而《金国志》记载,金人“嗜酒好杀,酿米为酒,醉则缚之,倏其醒,不尔杀人”。
金代对酒与盐、茶、铁等都是严格管理并收税,女真人制酒的传统流传下来。
到了清代,宁古塔地面上的酒不仅有传统的米儿酒,还有关内流人带来的烧酒(白酒),当地人称之为汤子酒。
流人的着述中多处记载,如杨宾《柳边纪略》中有“满洲烧酒曰汤子酒,斤银四分,黄酒斤银三分。
烧酒家为之,黄酒多沽饮”。
据有满族传统的黄酒(米酒),不仅自制自饮,还拿到市场去流通出售,宁古塔地面上不仅有烧锅生产蒸馏酒---烧酒(白酒),还有很多的酒铺。
有资料记载,1773年(清乾隆三十八年)城北卡伦屯就有义兴烧锅开张,并存续到1820xx年(道光八年)。
清末的大德永、义发源烧锅都很有名气。
酒对于北方民族来说是饮品中不可缺少之物。
无论节庆、祭祀、亲友相聚等都少不了酒的陪伴,这是北方的特殊气候及北方民族豪爽的性格所致,酒到兴致还要歌之舞之,甚至在满族人的喜宴时“客饮至半酣时,妇女俱出敬酒,以大碗满斟,跪于地奉劝,俟饮尽乃起。
”(《宁古塔纪略》吴桭臣着)满族的饮食文化礼仪:茶唐代以前茶已从各种渠道传入东北。
2023年关于1糜和靡的区别
糜和靡的区别糜和靡,这是两个非常相似的汉字,很容易让人产生混淆和错误的理解。
然而,在中文词汇中,它们有着明确的区别和用法。
本文将以清晰简洁的方式,详细介绍糜和靡的区别。
第一篇:糜糜(mí)是一个汉字,它的基本意思是粥或稀饭。
这个词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广泛的用途。
在古代,糜被用于描述一种由大米或其他谷物加水煮熟后的稀粥。
糜通常被用作早餐或作为一种简单易消化的食物。
除了指稀粥之外,糜还有其他的引申意义。
在文学作品中,糜可以用来形容某种物品或事物的破烂、残破、腐朽不堪的状态。
例如,“废墟破败成糜”。
这个意义下的糜通常带有一种贬义的含义,形容事物的衰败或失去原本的光彩。
此外,在某些地区,糜还可以指代特定的食物或菜肴。
例如,“糜子糕”是一种由糯米和糜子制作的传统食品,而“糜子饭”则是一种将糯米和糜子一起煮熟的饭菜。
总之,糜是一个用来形容稀饭或粥的词语,也可以用来形容事物的破烂或衰败状态。
它具有饮食和文学上的意义,常常在口语和写作中使用。
第二篇:靡靡(mí)是另一个与糜相似但又不同的汉字。
靡可以用来形容人的精神状态或行为特征。
它的基本意思是软弱、娇柔或充满骄奢之气的样子。
靡在古代文学中经常用来形容女子柔美娇艳、衣着华贵的风貌。
除了形容女子的风貌之外,靡还可以用来形容一些男子或事物的某种特质。
例如,“靡靡之音”形容音乐柔美动听,“腐靡之气”形容一种堕落不堪的氛围。
靡还有另外一种含义,即放纵不羁或不检点。
在这个意义下,靡可以形容人的放荡不羁和不受规范束缚的行为。
例如,“靡费公款”形容人挥霍无度、不负责任地使用公共资金。
总结起来,靡是一个用来形容某种精神状态或行为特征的词语。
它常用来形容人的柔美、娇弱或骄奢风貌,也可以形容事物的特质或人的行为放纵不羁。
靡常常在文学作品和口语中使用,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糜和靡是两个相似却又有不同用途的汉字。
糜主要用于形容稀饭或粥,以及形容事物的破烂或衰败状态;而靡则用于形容精神状态、行为特征或某种风貌。
黑龙江的饮食文化
黑龙江的饮食文化黑龙江省物产丰富,烹调原料门类齐全。
人们称它"北有粮仓,南有渔场,西有畜群,东有果园,"一年四季食不愁。
为此,下面我们一起同店铺学习下黑龙江的饮食文化,欢迎大家的阅读!黑龙江的饮食文化知识黑龙江的主食分米饭和面食两类。
现在主要吃大米饭,过去有高粱米饭、大楂子饭、小米饭、大黄米饭。
黄米,未去壳前叫糜子,是地道满族的东西。
面食以白面为主,也有玉米面、黄米面。
黄米面或粘豆包、豆面卷子,也是地道的满族食品。
面食中值得一提的是饺子。
哈尔滨饺子馅多达十几种,如酸菜馅、西红柿馅、青椒馅、山野菜馅、三鲜馅等。
先前有著名的老都一处饺子馆,后起之秀有东方饺子王。
据说东方饺子王在全国许多地方开设分号,生意特别红火。
黑龙江人也喜欢吃面条。
打卤面,有各种各样的卤。
炝汤面,不同于南方的热汤面,而是把汤和面分开来做,这也源于满族迁徙不定的狩猎生活。
烹饪原料得天独厚。
大小兴安岭的山珍野味,松花江的三花五罗,黑龙江的鲑鱼,乌苏里江的大马哈鱼,这些都为形成黑龙江的风味特色奠定了文化与物质基础。
黑龙江菜以烹制山珍、河鲜出名。
菜肴味重、色浓,肥厚实在,口味咸鲜,主料突出,较少配料。
烹调受鲁、京菜的影响,擅长扒、烤,又保留自己传统的炖、煮、熬等特色。
挂浆(熘)这种烹饪方法是鲁菜独有的。
把切好的肉挂糊,放到油锅里炸。
捞出来再浇以调好的热汁,或把炸好的肉放到热汁里炒一下。
比较有名的菜有酥白肉、熘肉段。
黑龙江人用这种方法做出好吃的锅包肉,不次于鲁菜。
又独出心裁地把蔬菜也放到油锅里炸,捞出来再炒,有烧茄子、地三鲜……把不同品种的蔬菜放在一起炒,也是黑龙江人的发明,有新三鲜者,卷心菜(大头菜)、西红柿、尖椒三样一块炒。
更有把肉、各种蔬菜以及粉条、豆制品等放在一起炖,所谓“烂炖”。
炖是满族人的发明。
满族早年以渔猎为生,住在野外,迁徙不定,烹饪器具只吊锅一种,自然只好炖了。
有出名的八大炖:小鸡炖蘑菇、排骨炖豆角……土豆熬白菜如果加进去五花三层的薄猪肉片、粉条、黄花菜,也相当不错。
陕西榆林风土人情
陕西榆林风土人情[日期:2009-08-24] [字体:大中小]“锣鼓唢呐一哇哇声∕扭起秧歌唱太平∕山也舞来水也舞∕舞得人寿年也丰。
”一个地区的文化,归根到底是情感和精神的张扬。
如果说榆林信天游放飞的是情感,那么,榆林秧歌便是精神的狂飙。
作为文艺发展始祖的秧歌,很早便在榆林生根。
榆林秧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一般是舞者扮成各种人物,手持道具,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亦歌亦舞的表演。
榆林秧歌有大场(俗称“大秧歌”)和小场(俗称“踢场子”)之分。
大场是大型集体歌舞,可加入高跷、旱船、龙灯、竹马、花鼓、腰鼓、霸王鞭等表演技巧。
规模宏大,气氛热烈,动作矫健豪迈,情绪欢快奔放。
小场是几个人表演的舞蹈、歌舞和小戏。
参加人数为二、四、六、八人,成双成对,男持彩扇,女舞彩绸,既刚健,又柔美;既洒脱,又细腻。
榆林秧歌也称陕北秧歌,历史悠久,形式多样。
逢年过节或喜庆之日,城乡群众普遍有闹秧歌的习惯。
现在的新秧歌在传统秧歌的基础上改革创新,以工农兵为主角,以歌颂新生活和欢庆丰收为主要内容。
在表演中突出“扭、摆、走、跳”,在三步一跳中,双臂连续左右摆动,随着节奏微微摇头摆脑,显得情致盎然,潇洒欢快,成为广大群众喜欢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
榆林秧歌的场子设计主要有:双过街、二龙出水、蛇蜕皮、卷白菜、九曲灯、梅花盛开等等。
伴奏乐器主要有锣、鼓、镲、唢呐。
基本乐谱有《长流水》、《大摆队》、《得胜回营》等。
80年代以来,秧歌队前加彩车、广告宣传队(车)、仪仗队、管弦乐队等,秧歌队中普遍增加了水船、狮子、龙灯、跑驴、大头娃娃、大头罗汉戏柳翠、张公背张婆、高跷、霸王鞭等,规模宏大,热闹非凡。
每年春节期间,在榆林城举行秧歌汇演比赛,参赛最多达40多班,有不少国内外宾客专程来榆林观看、采风。
榆林秧歌是一种开放性极强的艺术表现形式。
说它居于开放性,是因为榆林秧歌像生长在黄土地上的毛头柳一样随处都可以生长。
院落里、硷畔上、大路间都是秧歌表演的好场所。
陕西小吃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资料由西安同辉餐饮整理搜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有错误,请联系4006598900,如果您对小吃事业感兴趣,也可以拨打电话进行咨询,了解。
日前,陕西省政府公布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有10大类79个项目,其中包括西安肉夹馍、白水豆腐、刘氏宫廷御宴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包括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传统体育和游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西安同辉餐饮冯老师从陕西省政府及陕西省文化厅官网查阅陕西省第一、二、三、四、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特别对传统饮食进行整理。
据统计,截至目前,陕西省级传统饮食类非遗共92项。
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饮食92项名录第五批14项西安肉夹镆关中事酒三原小磨香刘氏宫廷御宴白水豆腐澄城水盆羊肉耀州咸汤面吴起剁荞面子长绿豆凉粉米脂驴板肠略阳菜豆腐节节王彪店黄酒白火石汆汤漫川菜肴八大件韩城市羊肉饸饹第四批15项永寿土梁油中华老字号贾永信腊牛羊肉荞面饸饹耀州雪花糖富平县流曲琼锅糖柿饼蒲城水盆羊肉神木传统榨油原公土席杂烩汉中绿茶白河“三点水”镇坪腊肉黑龙口豆腐干柞水洋芋糍粑第三批30项丹凤葡萄酒洛南手工挂面佳县手工挂面张家山手工挂面神仙豆腐蜀河“八大件”紫阳毛尖汉中面皮佛坪神仙豆腐志丹糜子黄酒志丹羊肉剁荞面吴起米酒陕北油馍馍陕北羊杂碎榆林拼三鲜岐山农家醋岐山擀面皮古太酒凤翔豆花泡馍大荔带把肘子陕西潼关肉夹馍石灰窑水晶饼渭南时辰包子三原蓼花糖泾阳砖茶茯砖茶咸阳河水biangbiang面泾阳水盆羊肉中华老字号西安贾三灌汤包子及清真小吃陕西官府菜第二批19项户县龙窝酒太白酒黄陵轩辕酒中华老字号老孙家羊肉泡馍及清真菜品中华老字号春发生葫芦头泡馍普集烧鸡三原金线油塔咸阳琥珀糖扶风鹿羔馍蒲城椽头蒸馍富平太后饼潼关万盛园酱菜子长煎饼榆林豆腐西乡牛肉干上元观红豆腐紫阳蒸盆子乾州四宝长安沣峪口老油坊榨油第一批14项中华老字号西安饭庄陕菜和陕西风味小吃中华老字号同盛祥牛羊肉泡馍中华老字号德发长饺子中华老字号德懋恭水晶饼秦镇米皮中华老字号张记馄饨中华老字号西凤酒岐山哨子面岐山空心挂面渭北面花杜康酒甘泉豆腐与豆腐干谢村黄酒宁强福兴老字号王家核桃馍。
满族饮食文化特色有哪些
满族饮食文化特色有哪些满族是历史上清朝帝王之家的族群,作为我国的民族之一,你了解满族有些什么饮食文化吗?它们的饮食特点是什么呢?今天店铺就来告诉大家关于满族饮食文化的知识,一起来看看吧!满族饮食文化特色满族喜爱吃粟米,如糜子、粘谷、稗子、谷子等,喜粘食。
粘食如大黄米干饭、大黄米小豆干饭、粘糕、油炸糕、粘火勺、粘豆包、豆面卷子、洒糕、苏子叶饽饽等。
小米面饽饽有牛舌饼、碗坨;苞米面饽饽有“菠萝”叶饼、苞米饽饽;高粱米面甜饽饽。
满族喜爱吃粟米,如糜子、粘谷、稗子、谷子等,喜粘食。
粘食如大黄米干饭、大黄米小豆干饭、粘糕、油炸糕、粘火勺、粘豆包、豆面卷子、洒糕、苏子叶饽饽等。
小米面饽饽有牛舌饼、碗坨;苞米面饽饽有“菠萝”叶饼、苞米饽饽;高粱米面甜饽饽。
炒面和炒米也是满族的传统食品,最有民族特色的是萨其玛和酸汤子。
萨其玛原料是以鸡蛋和白面做成的细条,过油煎炸,再加蜂密、白糖、瓜子仁,成金糕条。
糕面撤上青红丝,其味香甜可口。
酸汤子也叫汤子,做法是把苞米浸泡多日,待米质松软,磨成水面,发酵成酸味。
然后用特制的汤子套挤压成细条,直接下入沸水中;也可不用汤子套,将面攥在手内从手指缝中挤出。
满族的副食中肉类以猪肉为主,菜肴主要有白肉血肠、酸菜和火锅,颇具特色。
满族杀猪最讲究的是吃血肠。
猪肉的做法讲究白片,即白片肉。
所谓白片肉并非指肥肉切片,而是将猪肉方块煮熟后趁热切成薄片,不做任何加工,不加调料。
白片肉中五花肉为上乘。
肉食除猪肉外,还喜食牛、羊肉及狍、野鸡、鹿、河鱼、哈什蚂等。
蔬菜除日常食用的家种白菜、辣椒、葱、蒜、土豆外,尚按不同的时节,采集蕨菜、刺嫩芽、大叶芹、枪头菜、柳蒿、四叶菜等山野菜及木耳、各种蘑菇等。
火锅的历史很悠久,它最早流行于东北的寒冷地区,是满族的传统食俗。
铜锅炭火,鸡汤沸腾,汤中杂以酸菜丝、粉丝,用来涮猪肉、羊肉、鸡肉、鱼肉,不时还有野鸡、狍子、鹿肉及飞龙肉。
冬季菜肴主要是酸菜和小豆腐,满族酿制的大酱也是颇有历史传统的。
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15篇)
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15篇)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11. 对于中国女性,克勤克俭,一直是传统的美德,只有一个阶段例外。
(怀孕)在这个人生的特殊阶段,准妈妈们可以合情合理地尽情享受着无微不至的照顾。
2. 不管在中餐还是在汉字里,神奇的“味”字,似乎永远都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
除了舌之所尝、鼻之所闻,在中国文化里,对于“味道”的感知和定义,既起自于饮食,又超越了饮食。
也就是说,能够真真切切地感觉到“味的,不仅是我们的舌头和鼻子,还包括中国人的心。
3. 五味使中国菜的味道千变万化,也为中国人在况味和回味他们各自不同的人生境遇时,提供了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
4. 一碗糖水,融化中国父亲的深沉内敛。
然而第一次面对未来的女婿,每一个父亲心里的滋味,也许要比一碗糖水来得更为复杂。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脚步解说词6让我们回到夏天的故事,只有盛夏,水温超过18摄氏度,一种美食才会在水下孕育。
长江和青戈江在芜湖交汇,许师傅将面搓揉成雪花状,压实,擀薄,小刀切好。
面条滑爽绵糯,是芜湖一年四季小吃的代表。
但是,要把小刀面吃出酣畅淋漓的美感,还要耐心等候三伏天的到来。
温暖的水下,青虾开始繁殖,4到6厘米大小的母虾,包裹着上千粒虾子。
河道缓流处,昨晚下水的丁字形筒状虾篓,盛满收获,用竹篓筛出虾卵,1公斤虾能收集50克虾子。
日积月累,一个夏天才能收集8公斤左右。
浇上葱姜汁,用黄酒蒸熟,在阳光下晾晒半小时,小火焙干。
最后,连同未去皮的大蒜一起装进袋中,密封保存。
盛夏的.江城,小刀面旺火煮沸,拌葱花,酱油,再加上大骨高汤。
100克面条,10克虾子,虾子和高汤的相逢,色白,汤清,味浓。
虾子小刀面,正是芜湖溽热的苦夏给予当地人的最佳补偿。
对于时间,中国人有着独特的感悟,破茧成蝶,花开花谢,草木枯荣,都是时间的脚步。
而在四季变换中,中国人不懈地寻找美食的秘密。
春江水暖,刀鱼最鲜,夏天滋补,笋干炖鸡,秋季肥美,鱼头不容错过,冬日最爱,必是那热腾腾的火锅。
粟米的起源
粟米的起源本文转自网络来源:光明日报考古工作者考察西辽河流域兴隆沟遗址,发现这里的华夏先人在7600年前开始吃小米。
粟黍“故乡”在中国关于小米的起源,历来都有一东一西两种起源地之说。
“时至今日,经过植物考古和基因考古双重证明,我们终于可以说,小米起源于中国北方。
”日前,在辽宁师范大学召开的一次学术研讨会上,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主任赵志军说。
“考古证据显示,至迟在距今4500年前,栽培的黍已从中国北方传播到了中亚地区,并继续向西传播最终到达欧洲;至迟在距今4000年前,粟已经传播到了东南亚和南亚地区”。
西辽河流域发现7600年前小米考古学意义上的小米,包括粟和黍,即谷子和糜子(去皮后称黄米)。
“相对稻作农业的起源研究,以种植粟和黍两种小米为代表的北方旱作农业的起源研究比较薄弱。
一是因为粟和黍属于小杂粮,在粮食生产与消费中所占比例极小;二是因为缺乏考古出土的早期小米遗存。
”赵志军说,“21世纪以来,由于‘浮选法’的普遍使用,我国出土了大量的早期小米遗存,为探讨小米起源提供了实物依据。
”由于炭化物质比一般土壤颗粒轻,密度略小于水,因此考古专家将灰坑、房址等部位采集的土样放入水中,使炭化的植物颗粒浮出水面。
通过这种“浮选法”,考古专家在地处努鲁尔虎山北麓、科尔沁沙地南缘的兴隆沟遗址,浮选出了1400多粒炭化植物种子。
兴隆沟遗址是目前我国全面发掘并保存最完整、年代最早的8000年前原始村落,被考古界誉为“中华远古第一村”,出土了目前所知中国年代最早的玉器、玉玦,是红山文化的直接源头,是西辽河文化与黄河文化平行发展,人类起源多元一体的见证。
内蒙古敖汉兴隆沟遗址赵志军提供赵志军将该遗址出土的四份炭化小米样品分别送至中国的北京大学、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和日本的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进行加速器质谱(AMS)测年,“结果几乎完全一致,四个数据的平均值是6800±35 14C BP,校正年代为距今7670—7610年。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的理解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的理解人们常说“东山再起”,意思是失败后重振旗鼓。
而另一个成语“西山难倒”的意思则是失败无法挽回。
这两个成语都涉及到东山和西山。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山代表着很多象征,例如稳定、坚固、高耸入云、不屈不挠等等。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是指东山种的糜子长得茂盛,西山的谷作物却长势不佳。
这个成语原本出自《庄子·齐物论》中的寓言故事,故事中,东山和西山分别种植糜子和谷物,金玉良言到东山劝他改种谷子,但东山没有听取,而西山则相信金玉良言,换种糜子,最终西山的糜子收成丰收,而东山的谷子却因大风不果而败。
这寓意着人们不能固执己见,听取别人的正确建议,否则可能会失去成功的机会。
其实,这个成语有多种理解方式。
在人际交往中,往往会出现一些争论或者分歧,这时候就需要有人退一步海阔天空,听取别人的分析和建议。
而有人则非常固执,自以为是,心态偏执。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这一成语提醒我们,要学会多向别人倾听,多接受身边优秀的人的意见。
在团队协作中,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要依靠其他人的力量,多思考多探讨才能做好工作。
再来看这个成语的另一种理解,东山和西山是同一处山,却因地理原因,东边和西边的地理环境不同,导致植物的生长受影响。
这表明企业、组织以及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下,往往会遇到很多不同的事情,这需要我们根据不同的环境,发挥自己的长处,减少不足,并且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保持竞争优势。
在管理学中,也有这样一个概念叫做“资源因地制宜”,意思是指充分发挥本地的优势以及资源,使之相辅相成,形成整体竞争力。
在一个组织或者企业中,需要有不同的职能部门,分别进行专业,有的是财务管理部,有的是人力资源部,有的则是销售部。
每个人或者部门都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以及专业知识,增加自己的优势竞争力,以达到胜利的目标。
总之,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不仅仅是一句寓言故事,它有很多的内涵和启示。
我们要懂得适应环境,厚积薄发,发挥各自的长处,减少不足。
糜子糕洋气的名字大全
糜子糕洋气的名字大全糜子糕是一种古老而美味的传统中国糕点,有着酥脆的外皮和香甜的内陷,深受人们的喜爱。
作为一种有着浓厚文化底蕴的美食,糜子糕的名字也是非常重要的。
一个好的名字可以让人对这个糕点产生更多的好感,增添更多的兴趣。
下面,我们来分享一些糜子糕洋气的名字。
1. 金色魔法 - 这个名字充满了神秘和魔力的感觉,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 香满宫廷 - 这个名字有着浓厚的古代宫廷气息,让人想起华丽的宴会和美味的糕点。
3. 糖露奇迹 - 这个名字既有甜美的味道,又充满了奇迹和惊喜的感觉,让人无法抗拒。
4. 蜜浓古风 - 这个名字融合了浓郁的蜜糖味道和古代文化的韵味,给人一种独特的体验。
5. 梦幻之旅 - 这个名字让人想象着美丽的梦境和奇妙的冒险,在品尝糜子糕的同时,舌尖上还能感受到冒险的刺激。
6. 珍馐糜子 - 这个名字传达了糜子糕的珍贵和美味,让人感受到高级糕点的口感和品质。
7. 传统乡情 - 这个名字带有浓厚的乡村情怀,让人回想起小时候的味道和温暖的记忆。
8. 甜蜜惊喜 - 这个名字传达了糜子糕的甜蜜口感和出人意料的惊喜,让人期待着更多的美味。
9. 古韵心语 - 这个名字融合了古代文化和浪漫情怀,给人一种恬静而优雅的感觉。
10. 温馨回忆- 这个名字让人想起家庭和亲人,让人感受到温暖和幸福的回忆。
11. 源自大地 - 这个名字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和糕点的纯净,给人一种健康和美味的感觉。
12. 芳香扑鼻 - 这个名字用直观的词语描述了糜子糕的香气,给人一种直抵心灵的感受。
13. 精致盛宴 - 这个名字让人想起盛宴和糕点的独特,给人一种高贵和典雅的体验。
14. 微笑心情 - 这个名字充满了欢愉和乐观的情绪,让人在品尝糜子糕的同时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15. 幸福滋味 - 这个名字传达了糜子糕给人带来的幸福感,让人在舌尖上感受到美味的同时,也感受到来自内心的满足。
以上是一些糜子糕洋气的名字。
通过这些富有想象力和诗意的名字,相信您对糜子糕的兴趣也会更加浓厚。
辽宁饮食文化有哪些特点
辽宁饮食文化有哪些特点
辽宁的饮食资源非常的丰富,主要农作物以耐旱、耐瘠薄的玉米、高粱、大豆
为主,其他如糜子、谷子、花生、小豆等杂粮也有大面积种植。
接下来给大家讲讲辽宁饮食文化有哪些特点,请各位仔细阅读下文。
辽宁饮食文化有哪些特点?此外,朝鲜族、回族、锡伯族人数也不少。
各族人民长期在一起和睦相处,受共同的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在饮食风俗上差异不大。
但因各自的传统生活习惯不同,也影响着他们各自的口味嗜好。
如汉族人喜欢鲜醇清淡,满族人喜欢酥烂入味,蒙古族喜欢浓郁厚味,回族人喜欢鲜香脆嫩,朝鲜族人喜欢辛辣爽口。
辽宁各地的饮食习俗,虽无甚大区别,但由于受地理环境与物产状况的影响,差异还是存在的。
如西部山区,气候干燥,盛产高粱、谷子,人
们喜吃牛、羊肉,口味要求醇厚。
中部、南部平原,气候湿润,人们多食大米、杂粮和禽畜菜蔬,口味多要求味浓。
辽宁人的口味嗜好,有自己的特点:嗜肥浓,喜腥膻,重油偏咸。
辽宁曾是满族的故乡,满族的祖先在这里过着
牧猎生活,后来随生产发展逐渐定居,耕种、畜牧和饲养并重。
养猪,牧丰,饲养鸡鸭,是当时满族人的主要经济活动。
因此,他们的食品菜肴,以禽畜
肉作原料的较多。
烹制时重调味,讲火功,必须紧烧、慢煮,使其酥烂入味。
辽宁农作物以耐旱、耐瘠薄的玉米、高粱、大豆为主,其他如糜子、谷子、花生、小豆等杂粮也有大面积种植。
水稻产区近年来也在不断扩大。
山区盛产野生的动、植物及各种水果。
诸如鹿、兔、榛鸡、鹌鹑、铁雀、沙半鸡,榛蘑、黄蘑、蕨菜、山楂、板栗等,产量可观。
下期旅游饮食安全小知识讲座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水乡江南盛产稻米,中原大地、关中平原主产麦子,我们府谷就出产糜子。
糜子是我县传统作物,在粮食作物中排行老大,种植面积占粮播面积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产量占粮食总产一半还多,亩产500斤左右,最高可达700斤,创全国纪录。
农业部在我县召开的全国糜子产业研讨会上,木瓜的糜子受到专家们高度评价,被誉为全国“糜子之乡”。
我们的先祖很早就生活在这块黄土地上,在长期的耕作实践中,经过世世代代的品验和验证,总结出一套非常经典而又简明实用的“糜子经”,用以指导祖祖辈辈的生产。
诸如:“芒种糜子急种谷”、“干种糜子湿种谷”、“夏至不种高山黍,强种十天小红糜子”(播种)、“糜锄点点谷锄针”、“锄糜糜,溜皮皮”、“糜一锄,谷一耧”(锄苗、中耕)、“谷子出的拖泥穗,淋了糜子的花”(雨量)、“重(chóng)茬糜子用手挽,重茬谷子用斧砍”(茬口)、“春风吹满渠,糜子压死驴”、“立秋糜子四指高,出穗、拔节打至腰”(测产)、“糜子上场,酸枣绵囊;糜子焦稍儿,花红酸枣儿;糜子进瓮,酸枣沤粪”、“秋分糜子寒露谷,霜降黑豆抱住哭”(收割)、“湿打糜子干打谷”(碾打),等等。
糜子有软硬之分。
软糜子,即有黏性的,叫“黍子”,脱壳后叫软米;硬糜子脱壳后是糜米,通称“黄米”。
糜子,古称“黍”,它的种植有三四千年的历史了。
《诗经·王风·黍稷》中就有“彼黍离离,彼稷之苗”的描述。
糜子为“五谷”(稷——谷子、黍——糜子、麦、菽——豆类、麻)之一,老乡也把粮食作物通称为“糜麻五谷”。
《黄帝内经·素问》说:“五谷为养。
”“养”即给养,基本生活资料。
糜子养活了我们祖祖辈辈,世世代代,是老乡须臾不能离开的生命粮。
过去,一年四季,天天误不住吃粥茶米饭的户子,也就算厚成、裕实的人家了。
就是现在,你到了乡间,进了哪个村,推开哪家门,没有几大瓮糜子!
“晌午捞饭早起粥,黑夜熬的喝稀粥。
”糜子的种植有“糜子经”,米饭的做法也有“炊爨经”。
同是米饭,因下米、用水、用火不同,就能做出不同形态,不同功用的米饭。
“紧火捞饭慢火粥,不紧不慢熬稀粥。
”加水多,用快火、急火,用笊篱捞出来,米粒一粒一粒的,是“捞饭”;用水不很多,米将烂撇出米汤,慢火焖成呈黏稠状,不流动,用筷子揽着吃的,是“粥”;水宽淘,火力不文不急,熬好后有点儿黏,但还是流质的,筷子挑不起,嘴就在碗沿上吸溜的,是“稀粥”,亦称二不溜溜稀粥。
过去,人们开玩笑说,山西保德那边喝稀粥,隔河府谷这边还能听得见,可想其“稀”。
水多米少,熬好了还能照见人影的,是“米汤”(非捞过饭有汤无米的米汤)。
我们府谷将米饭分得如此之精细,命名是确切的,各品种迥然不同,丝毫不爽;普通话里的涵义却与我们有明显的不同。
普通话里,将“稀饭”解释成“粥”,“粥”解释为“用粮食或粮食加其他东西煮成的半流质食物,”将“粥”与“稀饭”等同起来。
又,“米汤”解释为“用少量的大米或小米等熬成的稀饭。
”(见《现代汉语词典》“稀饭”条,“粥”条,“米汤”条)又把“米汤”与
“稀饭”等同起来。
其实,“粥”与“稀粥”、“米汤”的区别,古代就很分明的。
元·无名氏《争报恩》剧三:“〔关胜上云〕有粥么?〔店小二云〕老叔,有粥有粥。
〔徐宁上云〕有稀粥么?〔店小二云〕有的是稀粥。
”宋·普济《五灯会元》卷十四也说:“做饭不足则粥,做粥不足则做米汤。
”
米饭除了上述品种外,还有酸饭(捞饭、粥、稀饭)、糕、粽子、凉糕、凉粉、茶米(熟米)、米窝窝、摊黄儿、米圪垯、米糊糊(过去,哺育缺乳婴儿)等等。
关中人吃面花样翻新,其实,我们米饭品种之多,比起他们来有过之而无不及。
老人们常说,“吃饭吃米,说话说理。
”意思是说,我们吃饭顿顿离不开米(主要是黄米)。
因为“五谷为养”,吃米才养人;我们说话句句要讲道理,讲理嘛,才能服人。
“嘴”的两种功能,即人生的两件大事——“吃”和“说”,只有抓住了“米”和“理”,才抓住了根本。
府谷人淳朴,善良,讲道理。
府谷人吃饭吃米,还能“吃出道理”。
譬如:用“糜茬谷茬,一裹连搽”比喻不分是非曲直地发作。
“米里头也有颗价(jie)糜子”,比况世上没有绝对的纯净。
“一场糜子铺就绪览”,比喻大局已定。
“糜子打在窖里,龙王爷送进庙里”,比喻大功告成。
人们吃完捞饭,总习惯性地喝些米汤,“尽(jǐn)吃捞饭,汤就上来来”,比喻前事还未结束,后事就接连而来。
“干吃捞饭不喝汤”,比喻光占便宜,不受负累。
菜加在饭上吃,是“泡”;菜饭分别盛在碗里和盘里,边吃饭,边夹着吃菜是“就”。
“泡上又就上”,比喻事物叠加在一块儿。
“捞饭盆头白(读如别入)大的”,谓靠人养活,白吃白喝。
“不吃黄儿,不拉摊”,比喻与我无关,不得利,也不参与。
窝窝要蒸,饼子要烙,做法不同,“窝窝蒸饼子”比喻不合常情,有悖常理,等等。
府谷人能吃苦,也有思想,仅仅从米饭就能升华出如此丰硕的道理来,“能近取譬”(《论语·雍也》),由此及彼,即事明理,实在是睿智的表现。
临了我要说的是,“吃饭吃米,说话说理”这句俗语流传至今,情形有了些变化。
现在大米、白面多了,饭桌上黄米少见了,甚至“靠边站”了;说话,有些人不那么讲理,或有人干脆不讲理了。
不过,光吃大米、白面,吃得过精过细,也未必是好事,吃点黄米,倒有好处。
虽然外来的大米白面有的是,你可不要忘了黄米,忘了本土,忘了它的“故乡”。
愿我们每个府谷人都“吃饭吃米,说话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