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古代诗歌四首 教案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代诗歌四首》是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让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本课包括《观书有感》、《春晓》、《登鹳雀楼》、《鹿柴》四首诗歌。
这些诗歌都是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感受诗人的情感世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学基础,对诗歌有一定的认识。
但大部分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很难体会到诗歌所传达的内涵。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走进诗人的世界,感受诗歌的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四首诗歌;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审美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地朗读、背诵四首诗歌;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
2.难点: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境,感受诗歌的美。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诗人的世界。
2.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
3.案例分析法:以四首诗歌为例,分析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诗歌原文、译文、图片等。
2.音频:准备四首诗歌的朗读音频,以便学生跟读、欣赏。
3.视频:准备与诗歌相关的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音频文件,让学生聆听四首诗歌的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然后,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认识和感受。
2.呈现(10分钟)呈现四首诗歌的原文,让学生自主朗读,体会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同时,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大意。
3.操练(10分钟)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合作探讨,分析四首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教案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学习了《观沧海》这首诗歌,还探讨了其背后的意境和修辞手法。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诗歌艺术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灵活运用。如果对今天的内容有任何疑问,请随时向我提问。
举例解释:
-在朗读环节,重点指导学生如何通过声调、停顿等技巧,传达出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在词汇理解上,通过上下文推测词义,同时结合字词的构成帮助学生记忆。
-在诗歌意境的把握上,通过图像、视频等辅助材料,帮助学生构建起对海洋景象的直观感受。
-在修辞手法的学习上,通过具体例句的分析,让学生理解修辞在诗歌中的作用和效果。
此外,我也注意到,在小组讨论中,有些学生较为内向,不太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我应该在今后的课堂中更多地鼓励他们,创造一个更加轻松、包容的讨论环境,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
在实践活动的设计上,我感到有些环节的时间安排可能还不够合理,导致部分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入的讨论和创作。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精准地把握时间,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充分进行。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一是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通过学习《观沧海》,让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热爱;二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通过分析诗歌的意境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对美的感知和鉴赏能力;三是锻炼学生的思维品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背后的寓意,提升思辨能力和逻辑思维;四是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诗歌朗读、讨论等形式,促进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准确、生动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这些目标的实现将有助于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全面发展核心素养,符合新教材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 教案
《古代诗歌四首》【学习内容】教材:《古代诗歌四首》【学习目标】1. 读准字音,读好节奏,读出声韵之美。
2. 积累词语,熟读成诵,能够准确默写。
3. 赏析优美语言,把握诗人思想感情。
4. 想象诗歌景致,体悟情景交融之妙。
【学习重点】读准字音,读好节奏,读出声韵之美【学习难点】赏析优美语言,把握诗人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是诗的国度。
中华文明史册上优美的诗歌灿若繁星,诗歌也成为中国文化长廊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这节课,我们一起诵读诗歌,泛舟诗海。
二、借助资料,了解诗歌有关知识1. 了解诗歌体裁《观沧海》是四言诗,盛行于先秦时期。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绝句。
《次北固山下》是五律。
《天净沙·秋思》是散曲,“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这篇作品的具体名称。
2. 结合写作背景,感受作者情怀《观沧海》写作背景:《观沧海》是诗人在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登碣石山所作。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北上征伐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
大战之后,身为主帅的曹操怀着难以平静的心情登上了当年秦皇、汉武曾登临过的碣石山,并将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借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写作背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李白在听到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的消息时写的一首诗。
王昌龄被贬并非由于什么重大问题,只是由于不拘小节。
李白在听到这一不幸的消息后,特意写了这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寄给好友,聊表慰藉。
《次北固山下》写作背景:《次北固山下》写的是乡愁。
诗人行于客途,在沿长江往东游吴中的路上泊舟北固山下,见到潮平岸阔、残夜归雁之景,触发了心中的乡愁,由此写下该诗。
《天净沙·秋思》写作背景:《天净沙·秋思》表现了游子思乡的愁绪。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因此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
三、听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助读资料:古诗节奏划分四言诗歌,主要形成了以两个音节(即两个汉字)为一节拍的声律特点。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公开课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公开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古代诗歌四首》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课的内容,本节课选入了四首古代诗歌,分别是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杜甫的《绝句》、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和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这些诗歌都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通过学习这些诗歌,学生可以领略到古代诗人的才情和审美情趣,同时也能增强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词,对古代诗歌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还不够成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提高。
同时,学生对诗歌的背景知识了解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适当补充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此外,学生对诗歌的朗读和感悟能力也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四首诗歌,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朗读感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诗人的才情和审美情趣,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四首诗歌,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2.难点:对诗歌进行深入的鉴赏和分析,理解诗人的情感和审美情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有利于诗歌学习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吟诵教学法: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诗歌,培养学生的朗读感悟能力。
3.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情感,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4.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诗歌进行分析,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诗歌的特点和魅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诗歌、图片、音乐等元素的课件,辅助教学。
2.参考资料:为学生提供相关的诗歌鉴赏资料,以便他们在课堂上进行合作探讨。
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语文 4《古代诗歌四首》 教案
4古代诗歌四首1.了解诗歌的有关知识,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并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领悟诗歌意境,品味赏析诗句,体会诗歌的写法特点。
3.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
第1课时一、新课导入穿越千年诗河,我们踏入中华文化的瑰宝殿堂。
《诗经》悠悠,启韵华夏诗篇之始。
今天,我们共赏《古代诗歌四首》,领略先贤才情,感受诗词之美,让心灵在古典韵律中遨游。
二、新课教学知识拓展见教学PPT课件。
观沧海目标导学一:知人论世,朗读感知1.走进作者曹操(155-220),即魏武帝。
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市)人。
善诗歌,其诗大都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他的散文亦清峻整洁。
与其子曹丕、曹植合称“三曹”。
2.文学常识乐府诗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
汉乐府掌管的诗歌按作用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供执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效庙歌辞,其性质与《诗经》中的“颂”相同;另一部分则是采集的民间流传的无主名的俗乐,世称之为乐府民歌。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
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3.听诗歌朗读,把握诗歌字音、节奏。
(PPT播放视频)4.自由朗读诗歌,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5.结合注释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明确: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我)向东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的奇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树木郁郁葱葱地生长,各种草长势也很旺盛。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秋风飒飒吹来,树木簌簌作响,巨大的波涛不断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大海,多么博大的胸怀啊)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学生搜集相关古诗
教学活动过程设计(第课时)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
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内容
学习《观沧海》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
意图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讨论时学生可以提高分析概况能力
1、导入新课
二、感知内容
教学《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教
学
目
标
①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②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③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④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教学策略分析
1、诵读教学法。通过朗读,把握其节奏韵律,感受古典诗歌的声韵美。通过反复吟诵,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要求眼到、口到、心到,把自己融入诗歌中去,用自己的声音传达诗人的心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
-在学习《次北固山下》时,教师应重点讲解王湾如何通过细腻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将自然景观与人生哲理相结合,同时指导学生识别诗中的拟人和对比等修辞手法。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古代诗歌的基本概念、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欣赏和应用诗歌的美。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观沧海》中曹操的豪情壮志和开阔的视野,通过诗歌理解作者的人生态度和理想。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李白的深情厚谊和流畅的抒情手法,把握诗歌中的友情主题和艺术特色。
-《次北固山下》王湾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和哲理思考,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深层意义。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的意境创造和寓情于景的技巧,理解诗歌中的孤独感和对生活的感悟。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
1.《观沧海》——曹操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3.《次北固山下》——王湾
4.《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通过分析四首诗歌的意境、韵律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概念。古代诗歌是一种以抒情、叙事、描写为主的文学形式,它通过韵律、节奏、意象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它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审美意蕴。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朗读并背诵这四首诗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救学重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教师范读,学生齐读、个别读三、品读诗歌(一)《观沧海》作家作品简介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人。
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乐府体四言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感怀写景诗。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1.全诗是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明确: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明确: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统领全篇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写景的十句,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属于想象)。
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明确: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4.小结:本诗以“观”字统领全篇,先写实景,然后写虚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
5.学生当堂背诵(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作家作品简介2.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出生于西域。
幼时随父迁居锦州昌隆(今江西江油)王昌龄(?一约759),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年间被贬为龙标尉。
2、朗诵、赏析诗歌“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首句写景兼写时令。
写景则专取杨花,寓意为“漂泊无定”;而子规鸣叫,是用其“不如归去”的谐音。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语文4《古代诗歌四首》优质精品课课堂教学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语文4《古代诗歌四首》优质精品课课堂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代诗歌四首》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第四篇文章,主要包括《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四首诗歌。
这些诗歌涵盖了古代诗歌的不同类型和风格,反映了我国古代诗歌的魅力和丰富内涵。
通过学习这四首诗歌,学生可以了解古代诗人的思想感情,提高审美情趣,培养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词,对古代诗歌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还不够成熟,需要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和指导。
此外,学生可能对古代诗歌中的生僻字、典故和意象存在理解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四首诗歌;了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诗歌的美,培养学生热爱文学、传承文化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四首诗歌的朗读、背诵和理解。
2.难点:诗歌中的生僻字、典故和意象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2.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乐等辅助手段,营造诗歌所描述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3.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四首诗歌的内容、背景和作者,搜集相关的资料和案例。
2.学生准备:预习四首诗歌,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对遇到的困难做好标记。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要介绍四首诗歌的背景和作者,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逐个呈现四首诗歌,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和风格。
3.操练(15分钟)学生自主学习,对诗歌中的生僻字、典故和意象进行探究。
(人教版2024)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一、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诗歌有关知识,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审美鉴赏与创造: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
4.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结合朗读展开想象,感受诗歌情境,最终能够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通过品析诗歌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
三、素养要求《古代诗歌四首》是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四课,分别是曹操的《观沧海》,王湾的《次北固山下》,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一景一物总关情,本单元所选的篇目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
作者把自己的情志与身外的世界互动,从而呈现出了独特的生活姿态。
本单元的诗文,就是要训练学生感受美景品味语言以及朗读美文的能力。
本课选录的四首古诗,体现了景物之美,声韵之美,语言之美,长于吟诵、激发想象、陶冶情操,是非常好的训练素材。
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是:语言的建构与应用、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理解与传承、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前三个维度,古诗文教学有独到的优势。
本课四首古诗放在一起,这四首古诗有什么共同特质?我们可以利用本课的资源,进行初步整合,渗透思维训练。
本课是初一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的第一课古诗,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不少古代诗歌,其学习方法较为简单,以朗读和背诵为主,对诗歌大意有初步的认知,而对作品的艺术特点缺乏了解。
所以本课的教学要有别于小学教学,在诵读为主要手段使学生感知诗歌大意的层面基础上,要更进一步,使学生对诗的情境有所体认,对诗的思想内容有所感悟,对艺术手法有所领悟。
从而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热情,浸润于古典作品中,收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探究法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六、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观沧海》、《次北固山下》学习《观沧海》一、新课导入大家知道曹操吧?说起曹操,常常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今天我们阅读他的《观沧海》,也许你对这样一个历史人物会有更客观的认识。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教案,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诗歌背景介绍:介绍《天净沙·秋思》的作者马致远,以及该诗的写作背景。
2.诗词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天净沙·秋思》,感受古代诗歌的韵律美。
-诗歌意象理解:掌握诗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典型意象,理解诗人如何通过意象传达情感。
-修辞手法分析:识别并理解诗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其艺术效果。
-诗歌情感体会:深入体会诗人马致远的思乡之情,理解古代文人的家国情怀。
-诗词创作实践:学会仿写古体诗,运用所学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表达个人情感。
7.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古代诗歌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8.课后作业:布置与《天净沙·秋思》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他们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2.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激发他们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自豪感。
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朗读、背诵、仿写等语文实践能力。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诗词创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代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诗词中的美,分析其艺术特色,并尝试创作。
在诗词创作环节,我观察到学生们在尝试仿写时显得有些拘谨,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古体诗的格式和修辞手法还不够熟悉。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更多地提供示范和指导,让学生们逐步掌握创作技巧,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6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心得体会、应急预案、演讲致辞、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insights, emergency plan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6篇】《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小令,是一首著名的散曲作品。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诗四首(教案)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代诗歌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诗歌的美,分析诗歌在生活中的应用。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的诗歌。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古代诗歌的基本概念、意象、韵律等知识,并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诗歌情感表达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尝试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在教学方法上,我觉得可以尝试更多元化的手段,如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诗歌的意境;或引入角色扮演,让学生站在诗人的角度去体会诗歌的情感。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歌。
实践活动中的诗歌创作环节,学生们表现出较高的创作热情,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部分学生在创作时过于注重形式,而忽略了诗歌的情感表达。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在后续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更注重诗歌的内在情感,而不仅仅是外在形式。
此外,我也注意到,学生们在小组讨论中,有时会出现偏离主题的现象。为了提高讨论的效率,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确保讨论紧紧围绕主题展开。
-学生在赏析诗歌时,能够结合自身感悟进行创新性表达。
举例:《登飞来峰》一诗中“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表达了诗人王安石坚定的信念和豪情。难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浮云”和“最高层”的象征意义,体会诗人在政治道路上的自信与决心。
针对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以下措施:
部编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4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准确朗读并默写这四首诗歌。
2.感知诗歌内容,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4.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教学重难点】1.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领会诗歌的意境美。
2.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教学方法】自主互助、主题阅读【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电子白板【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华文明史册上优秀的诗歌灿若繁星,尤其是唐朝,诗歌更是创造了辉煌。
今天我们学习的《古代诗歌四首》就有两首是唐代的诗歌。
(板书文题)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这两首唐诗,一起来品味一下它们传达出来的诗歌魅力。
二、交代教学目标三、预习检测1.小组内朗读这两首诗,小组长记录朗读时出现的问题。
2.小组检查收集李白资料情况,选出一人班级展示。
3.回忆诗歌分类相关知识。
四、讲授新课1.朗读展示、点评。
(从声音、断句等角度点评)总结七言诗朗读规律:一般为223拍;五言诗朗读规律:一般为221拍或23拍。
(最主要的还是要依据诗句的意思来判断停顿。
)2.李白简介明确: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有《李太白集》传世,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越女词》、《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3.诗歌分类相关知识明确:诗歌按体裁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近体诗又分为律诗和绝句。
近体诗产生于隋唐以后,律诗为8句,绝句为4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绝句,而《次北固山下》是律诗。
4.指导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写作背景此诗一说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八载(749年),一说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年)。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7.课后拓展:布置与四首诗歌相关的课后作业,如搜集其他作品、创作诗歌等。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文化素养:通过学习古代诗歌,使学生感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对诗歌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语言建构与应用:掌握四首诗歌的基本内容、词语解释和诗句解析,提高学生准确理解和使用古诗文的能力。
-诗句解析: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理解诗句的深层含义。
-例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的拟人修辞手法,以及其表达的朋友之间的深情厚意。
-诗歌主题与意境:把握四首诗歌的主题思想,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例如:《天净沙·秋思》通过描绘秋日的萧索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古代诗歌四首》的过程中,我注意到学生们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有所提高,但也遇到了一些挑战。让我来谈谈我在教学过程中的观察和思考。
首先,我发现通过提问方式导入新课,学生们能更好地将生活实际与诗歌内容联系起来。他们在回答问题时,能够主动联想到自己的经历,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感悟诗歌。然而,我也意识到在引导过程中,需要更加具体和生动地描绘问题情境,以便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诗歌的魅力。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的诗歌。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代诗歌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诗歌的价值、分析其艺术特色并探讨其在现代的应用。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尝试采用理论介绍、案例分析以及重点难点解析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们逐步深入理解诗歌。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他们系统地掌握诗歌知识。但同时,我也发现对于某些难点,如诗歌的韵律和意象运用,仅仅依靠讲解和举例还不够,需要更多实际操作和互动来加深理解。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教案【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结合朗读展开想象,感受诗歌。
2.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3.初步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常识,学习欣赏古诗。
观沧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苏轼在他的《赤壁赋》中写道:“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古一世之雄也。
”大家知道苏轼在文中称赞的是谁吗?二、人物简介曹操(公元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人(今安徽省亳县)。
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曹操好作乐府歌辞,他的诗歌散文清峻整洁,气魄雄伟,慷慨悲凉,篇中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了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
三、写作背景该诗写于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
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统一了北方。
诗人登临碣石山,登高望海,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名篇。
四、初读诗歌,了解诗歌体裁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策马东来,登上碣石上。
我要饱览这大海的壮观!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海面浩淼,水波澹澹。
突兀耸立的山岛呀,最先跃入眼帘。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山岛上百草丰美,树木浓繁。
虽然已到秋天,它们仍生意盎然。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看大海在萧瑟秋风中,汹涌起伏着不尽的洪波巨澜!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太阳和月亮,昼夜不停运转,都是大海吐纳的小小弹丸;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天上的银河啊,星光璀璨,它们也都出生于大海广阔的胸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啊!今日我观赏大海,真是幸运到了极点。
且让我引吭高歌,倾吐宏伟的心愿。
正音解词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碣石()澹澹()竦峙()丰茂()2、解释下列词语临澹澹行其萧瑟若何洪波五、生默读诗歌,思考下面的问题:(1)全诗以哪个字统领全篇?作者观看到的景物有哪些?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
观看到的景物有:沧海、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三层,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
[人教版]版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字词解释
针对诗歌中的重点字词进行解 释,让学生了解字词在诗歌中
的含义和用法。
诗歌翻译
将诗歌翻译成现代汉语,帮助 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
意境。
诗歌结构分析
让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了解 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提高他们
的诗歌鉴赏能力。
拓展练习
创作诗歌
要求学生模仿《古代诗歌四首 》中的诗歌形式,创作自己的 诗歌,以培养他们的创作能力
精读诗歌,深入理解
详细描述:对每句诗进行详细的解读,包括字 义、句意、修辞手法等方面,帮助学生深入理
解诗歌的内涵和艺术特点。
详细描述:引导学生探讨诗歌的主题思想,理解诗人 的情感和观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
总结词:逐句解读 总结词:主题探讨
课堂小结
01
02
03
04
总结词:回顾总结
详细描述:对本节课所学内容 进行回顾和总结,强调重点和 难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和文学素养。
比较阅读
选取与《古代诗歌四首》主题 或风格相近的诗歌,让学生进 行比较阅读,提高他们的文学 鉴赏能力。
历史背景探究
让学生探究《古代诗歌四首》 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生平,加深 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认识。
诗歌朗诵比赛
组织学生进行《古代诗歌四首 》的朗诵比赛,提高他们的语 言表达能力和对诗歌的感受力
THANK YOU
感谢聆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古代诗歌的优美和魅力, 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 自豪感。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社会和人 生,培养其积极向上的人生态 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 养,提高其综合素质和全面发 展能力。
02
教学内容与步骤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程教学设计
七上第一单元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课标要求】1.利用注释和工具书解决诗词当中的生字词,积累诗中的词语和意象。
2.分析诗词中景物描写的诗句,把握景物特点以及语言特色。
3.仔细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表达的情感。
4.背诵诗歌。
【教学重难点】1、教材分析《古代诗歌四首》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华文明史册上优秀的诗歌灿若繁星。
本节课要求从文学艺术的角度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对自然的审美体验过程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诗歌具有长于吟诵、激发想像、娱悦性情的特点。
这四首古代诗歌,集美景、美情、美言于一体,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极富艺术感染力。
有的气势充沛,景象宏阔;有的烘托点染,形象传神;有的以景寓情,蕴含理趣。
学习诗歌,一是要感受作者的审美情感,神游优美深远的诗化意境,激发审美想像、培养审美意识。
二是析美情、赏美景、聚美言。
品味课文精彩生动的优美语言,吟诵涵泳,熏陶感染,积累诗文语句、积存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积贮丰富的阅读体验,积蓄高尚的道德情感,积聚优雅的审美情趣。
2、教学重点: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领会诗歌的意境美。
3、教学难点: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学情分析】1.七年级的学生刚刚从小学环境中脱离出来,虽然对古代诗词也有一定的接触,但是对于写景抒情的诗词,往往缺乏深刻的体会,对于文言的词语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仍有所欠缺,通常抓不住诗歌的情感。
因此本节课,可以从反复朗读入手,采用音频或教师范读、学生自读、齐读等多种形式,在朗读中想象诗中的情景,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律,感受诗歌的韵律美,体会作者的情感。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但是七年级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明显的不够好,大多数学生在小学都是接受式学习,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以及基础知识的掌握参差不齐。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1.理论介绍:首、描绘景象的一种文学形式。古代诗歌通过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意象和独特的韵律,传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观沧海》这首诗。通过分析曹操如何借助大海的形象抒发壮志,了解古代诗歌的意境美和韵律美。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练习。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代诗歌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探讨如何在生活中发现诗意,运用诗歌表达情感。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2.教学难点示例:在《天净沙·秋思》中,马致远运用了丰富的意象来表达孤寂之情,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教师需引导学生理解这些意象背后的情感,通过对比现实生活中的景象,帮助学生感悟诗人的孤独与落寞。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古代诗歌四首》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生活中是否有过被美景感动,想要表达自己情感的体验?”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代诗人是如何借助诗歌表达情感的。
(2)韵律难点的掌握: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平仄、对仗等韵律知识较为抽象,教师需通过举例、练习等方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
(3)诗歌背景知识的拓展:如何将诗歌背景知识与诗歌内容有机结合,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涵,是教学难点之一。教师可通过讲故事、观看相关视频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历史理解能力。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一、教学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古代诗歌四首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结合朗读展开想象,感受诗歌.
2.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3.初步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常识,学习欣赏古诗.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是哪种文学体裁取得了最高成就?(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学习《观沧海》
(一)常识简介
1.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于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善诗歌,《步出夏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2.写作背景.
《观沧海》选自《曹操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公元207年,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北方边塞地区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基本统一了北方;九月,他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二)朗读指导
1.学生自读,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2.教师范读,正音解词.(或播放录音)
3.学生齐读,要求准确整齐,有节奏感.
4.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
(三)合作探究
1.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
明确: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
明确: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的,与诗的内容无关.
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明确:“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诗言志”,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
目标导学二: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一)常识简介
1.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世称“诗仙”.
2.写作背景.
诗人王昌龄于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尉,当时李白正在扬州,听说此事,便写下此诗,寄托对朋友的牵挂.
(二)朗读指导
1.学生自读,把握七言诗的诵读节奏.
2.教师范读,正音解词.(或播放录音)
3.学生齐读,要求准确整齐,有节奏感.
4.理解大意.
(学生概述,老师补充指正)杨树花已落尽,杜鹃鸟在不停地啼鸣,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
了,一路上要经过五条溪水.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它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的西边.
(三)合作探究
1.诗中融情于景,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句子是哪两句?
明确: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2.联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写作背景思考,李白在诗的开头写景为什么选取“杨花”“子规”来写?
明确: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杨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鸣声异常凄切动人,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一名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拟人.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三、板书设计
观沧海观海地点:东临碣石
海的宏伟海水:水何澹澹
山岛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海波:洪波涌起
海的气概日月出其中
星汉出其里辽阔雄壮
想象奇特
雄心壮志
闻王昌龄左迁
龙标遥有此寄杨花:漂泊无定
子规:不如归去离愁别绪
明月:陪伴友人关怀、思念
第2课时
一、导入新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
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就是一首写乡愁的诗,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而闻名于天下.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学习《次北固山下》
(一)常识简介
1.作者简介.
王湾,唐代诗人.生卒年、字号均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
2.写作背景.
次北固山下,意思是泊舟停宿于北固山下.作者家住洛阳,旅于江南,在这座山下停泊,被这里开阔秀丽的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这首诗.
3.诗歌体裁.
《次北固山下》是五言律诗.律诗共八句,一二两句为首联,三四两句为颔联,五六两句为颈联,七八两句为尾联;每句有五个字,叫五言.
(二)朗读指导
1.学生听读,把握五言律诗的诵读节奏.
2.教师正音解词,学生自读.(可以播放课文朗读的视频或音频文件)
3.理解大意.
翻译:我要走的道路,正从青青的北固山向远方伸展,江上碧波荡漾,我乘船向前.潮水上涨,与岸齐平,江面变得开阔,水上的风吹拂着,一叶白帆高高悬挂.红日从东海上诞生了,冲破残夜,驱尽大地的黑暗,大江弥漫着温暖的气息,春天提早进入了旧年.我多么思念故乡,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掠过天空的北归鸿雁啊,拜托你们,把信捎到洛阳那边.
(三)合作探究
1.这首诗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明确:初春.青山、绿水、潮平、风正、江春.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
明确:思念故乡.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明确:“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似乎江面与岸齐平,船上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悬”是端直高挂的样子,风“正”表明顺风,同时又是和风,因此帆便端直高挂了.
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选一个角度,做简要分析.
明确:(1)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2)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
目标导学二:学习《天净沙·秋思》
(一)常识简介
1.作者简介.
马致远(约1251—1321以后),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他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2.文体简介.
从体裁来看,《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天净沙”是曲牌名,相当于可以填词歌唱的乐谱;“秋思”是题目,意思是秋天的思绪.
马致远的散曲,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被誉为“秋思之祖”.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二)朗读指导
1.划分这首散曲的诵读节奏.
明确: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整体感知大意.
翻译:干枯的藤、衰老的树,树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小小的桥、潺潺的流水,近处坐落着几处人家.古旧的道路、萧瑟的秋风,走来一匹疲惫不堪的瘦马.夕阳已经朝西方落下,思家怀乡的漂泊人还远在天涯.
(三)合作探究
1.《天净沙·秋思》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明确: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些都是凄清、悲凉、感伤之景.
2.哪句道出了游子的情怀,可以作为点睛之笔?
明确:断肠人在天涯.
3.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通过凄清、悲凉、感伤的秋景描写,表现羁旅游子的孤苦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4.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写一段描述性的文字,150字左右.
明确:深秋,夕阳西下.古道上,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正踽踽独行,陪伴他的唯有那匹衰瘦的老马.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将要归巢的乌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之上的小桥,看到溪水流经的几户人家,炊烟袅袅,充满幸福温馨,而他此刻却有家难归,眼看太阳就要落山了,自己今夜又要投宿在何处呢?独自承受漫漫长夜,怎能不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四)比较阅读
《次北固山下》与《天净沙·秋思》在主旨方面有何异同?
明确:《次北固山下》和《天净沙·秋思》都抒发了游子的乡愁,但作者流露的情绪不完全一致.《次北固山下》描写诗人在船上的所见所思,表达了诗人身处异地他乡热切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思乡之情.《天净沙·秋思》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沦落异乡的游子的孤寂之情.
三、板书设计
次北固山下(首联)行舟泊:青山外
(颔联)望江面:两岸阔
(颈联)观日出:生残夜
(尾联)思家乡:望归雁江南春早
游子思乡
天净沙·
秋思写景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凄凉、冷清
抒情断肠人在天涯——游子之悲白描勾勒
景物烘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