漷县历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漷县地理位置
• 漷县镇地处通州区东南部,距市区左 安门29公里,距通州区17公里。东与 河北省香河县、天津市武清县交界, 西与张家湾镇、于家务乡相邻,南与 永乐店镇交界;北与西集镇、张家湾 镇接壤。规划的范围为漷县镇行政辖 区范围,总面积为113.68平方公里。
县制的变革
漷县在王灿炽先生写的《漷县方志考略》一文中有很祥细的建置沿革介绍:“漷县, 又名漷阴县,其故城在通县城南约四十五里。在汉代,为泉州之霍村镇。汉末移县于 三角淀,更名雍奴县,隶渔阳郡。唐天宝元年(724年),又移于白河之西,更名武清 县,隶河北道幽州范阳郡。辽初为漷阴村。按辽代习俗,每年季春,国主都要弋猎于 “方数百里,春时鹅骛所聚,夏秋多菱芡”的延芳淀,皇族、群臣也跟随春猎。位于 延芳淀滨的漷阴村因而逐渐发展起来,人口日增,“居民成邑”。辽乾亨二年(980年) “置镇于漷河南之漷阴村”,而后逐“就城故漷阴镇”。辽太平中(约1026年),以 漷阴村置漷阴县,并分武清县地属之,隶南京析津府。这是漷阴建县之始。金代沿袭 辽代建置,仍称漷阴县,属大兴府。元初为大兴府属邑,至元十三年(1267年),升 漷阴县为漷州,“割大兴之武清、香河二邑来属。领二县:香河、武清”。至元二十 一年(1284年),置大都路总管府,漷州隶之。……明初都城南迁、封建帝王己不在 此游猎享乐,洪武十四年(1381年)二月,“以兵燹之余,民寡赋薄”又降为县,隶 通州,属北平府。永乐元年,(1403年)升北平为北京,改北平府为顺天府,漷县仍 隶通州,属顺天府。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以漷阴“叠遭水患,民困徭役”,始 奉裁省,并入通州,仅“以管河州判一员驻其城。”今为漷县乡政府所在地。漷县建 置虽早己撤销,然漷县之名,至今尚存。”又《通州志》记有:“漷阴故城、辽史县 本汉泉州之霍村镇每季春弋猎于延芳淀民居成邑、就城故漷阴镇后改为县、在京东南 九十里、明漷县志云、旧无城、正德初始筑土城、嘉靖间增修之、旧志不载、畿辅通 志云漷阴故城在州南四十里,按漷阴故城在明时漷志己无考、通志所载即今漷县旧 城。”到民国年间《通县志要》记“漷县旧城虽城门朽坏而东南两门规制犹存,今考 漷县城门己尽数倾圮矣,惟吊桥遗迹犹能指认”。
据史载,“辽太平中于漷河之南置漷 阴镇,后改为漷阴县”。辽太平年间 (1021年—1031年),割潞县与武清 县一部建县,因位于漷河之南,故名 “漷阴”。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 撤漷阴县设置漷州,辖武清、香河二 县来自百度文库为“京东南第一邑”。这便是漷 县的鼎盛时期。
“漷”字
• 然而到了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因县 内频遭水患,“地瘠民穷”,裁撤漷县并 入通州,漷县就变成了今天的漷县镇。北 京通州东南部有个漷(huǒ)县,但是有的 人却把它读成“郭县”。也许“漷”有些 生僻,所以就读了他的半边儿。 • “漷”在新华字典中注释:地名,在北京 市通州。 “漷”字的解释是指古水名、古 县名。关于“古县名”是指北京通州区的 漷县镇。同时一座具有两千年历史的京东 古城。因曾设县治而得名。


北方重镇-----漷县的由来
• 漷县,原称为霍村镇,它处在永定河、潮白河的冲积平原上,地势低洼。契丹族建国 时,也就是辽朝,这里已经成为一个有数百亩之大的湖泊,当时称为延芳淀。这里碧 水涟漪,蒲苇摇曳,荷枝婀娜,水鸟翔集,真是一个天然的游猎场所。辽国的统治者 是北方的游牧民族,善于狩猎。每年春季,皇帝带领群臣到此游猎,皇亲国戚在这里 也有封地,建立了许多封建庄园,达官显贵、富商豪绅也蜂拥而至。居民逐渐增多了。 辽国的统治者为了加强对这一地区的管辖,在漷河之南的霍村镇筑城置县称漷阴县 (古时山南为阳、水南为阴)。元朝升为漷州,明初由于北方战乱,大量居民迁走, 明朝政府以民寡赋薄为由,撤州为县,才开始称漷县。由于当时的浑河泛滥成灾,泥 沙俱下,把延芳淀逐渐淤浅,明朝时已被全部淤塞,变成一片洼地,这时北方战乱渐 平,垦荒的队伍增多,把荒地逐渐地开垦出来,这样碧波荡漾的延芳淀变成千顷良田, 真可谓沧海变桑田。 辽国皇帝每年农历三月初一必到延芳淀游猎,带着猎鹰海东青,率领上千卫士,乘船 或骑马而来。皇帝和太后以及皇亲贵族各自选择猎场,分头行动。皇帝选择一处高土 岗,站立上边。命令众多身穿墨绿色服装的卫士,各持链锤、刺鹅锥,带着鹰食,在 猎场四周水边站好,五、七步远一名。确定风向后,让站在上风头的卫士猛烈击鼓, 此时隐蔽在蒲苇中的天鹅,听到声音后便昂起脖子抬起头,左顾右盼,惊叫不停,纷 纷展翅飞翔,皇帝马上放出数头猎鹰看准目标,用尖锐的双爪狠爪天鹅的头,天鹅用 力挣扎,最终双双落水。双禽在水面上较量,岸边卫士呼叫助威,军士恐怕猎鹰力量 不够,便蜂拥而上,用铁锥刺死天鹅,取下鹅头喂鹰,得到第一只天鹅的士兵可以得 到皇帝的奖赏。 《晾鹰旧台》诗一首: 苍鹰已去不重回,金殿荒芜尽绿苔。箫鼓声烟惟鸟噪,羽林军散只云徊。 晴川应识雹旌影,寒菊曾迎凤辇开。彼日谁能歌五子,至今殷鉴使人哀。
郭府尹墓
• 郭府尹墓:漷县镇南阳村南。郭府尹名汝 梅(1206~1264),漷阴县清泰乡于家里人。 18岁时民荐摄行县事,后升为昭勇将军中都 路都总管兼大兴府尹,元中统五年(1264)卒, 立新茔南阳南。墓南向,冢多座,南北长60米, 东西宽40米,神道两侧立汉白玉制翁仲4尊, 文东武西,高近2米。另有石羊、石狮各1对, 对称而置。螭首龟趺碑记一通,歇山顶经幢1 座。今仍存。
漷县
• 北京漷县位于通州区东南部。漷县镇辖村。位于京杭大运河西畔、笥沟(今港沟河)西岸、 京津塘高速公路西仿,通州城外东南。因曾设县治,故名。是村汉代为泉州县(魏名雍奴县, 唐称武清县)属地,名霍村,在雍奴薮北部东畔。辽代雍奴薮演化成若干湖沼,村西辽阔水 面称延芳淀,帝后王分习于“捺钵文化”,每年季春至延芳淀游猎,放海东青擒天鹅,经常 驻跸放鹰台东侧之霍村。每至必有大批官员陪猎,无数兵士护从,供需充足。又于此淀上演 练水战,以破北宋在沿界之处设水田防卫策略。由此,霍村居民速增,因“捺钵文化”需求 于太平年间析出潞县南部、武清县北部添置一县,县治即设在霍村,居漷县之南,古代山北 水南为阴,故新置县称漷阴县,侧霍村亦易名漷阴镇。沿至元代,因永定河、潮白河洪水泛 滥,延芳淀渐被淤塞,化为几处较大孤立水面。蒙古族帝后王公亦善于弋猎,常至此游幸, 称猎鹅场所为飞放泊或海子,当时漷阴县内有马家庄、栲栳垡、南新庄三大飞放泊与柳林海 子,漷阴镇北滨马家庄飞放泊,西滨柳林海子。又是镇地锁京杭大运河,而漕河乃是元朝京 师(大都城——今北京)以至北国之生命线。因游猎文化与大都政治、经济需要,于至元十 三年(1276)升漷阴县为漷州,且领香河、武清二县。州治初设于柳林镇(今牛堡屯镇西永 和屯村西),是便于游猎需要;不久,州治南迁至白河(今北运河)西岸之河西务,则是漕 运之需;至下正间再将州治北迁至漷阴镇内,而是二者兼顾。明初,国都设在 南京,飞放泊 进一步淤浅变小,荒地连片,由于战争频繁,漷州民寡赋薄,遂于洪武五年(1372)降州为 县,漷州易漷县,县治仍在漷阴镇。清顺治十六年(1659),因以往屡遭水患,民困役重, 裁撤漷县入通州直辖区域,只设一名管河州判驻此,从此,漷县作为县级行政区划在历史上 消失,但漷阴镇因曾是漷县县治置此而变成一座较大聚落,即以县称为村称,漷阴镇一名随 之消失,易称漷县至今。漷县村东港沟河上横跨一座十三方孔平面石桥。因位于旧县城东门 外故名漷县东门桥,乃北京地区方孔名桥最大者,是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由乡间集资所 建,历史价值较高。村之南西部位,明万历四年(1576)所开护城河遗迹尚存近千米。至于 昔日村中萧太后曾饮用之驻跸井、一日井水三变色之三潮井、泉香而冽之甘泉井与村西之落 星台(陨石)、村东之观星台(观象台)等著名古迹均因基本建设而荡然无存。
中国最早的海关之一——漷州河西务关
• • 海关古称钞关、常关,是一个主权国家对出入境的一切商品和物品进行监督、 检查,并照章征税的国家机关,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元朝初年,朝廷在瀛西(今武清区河西务镇土城村)设卡征收税捐。元至元 十三年(1276),督水监郭守敬主持开凿通州至天津段运河(北运河),将 北运河一段正式纳入京杭大运河主流。至元二十四年(1287),置河西务马 站、漕运总司。至明洪武二年(1369),颁诏改河西务为“河西水驿”,河 西务一跃成为“水陆兼责”、“极要冲”的大型驿站。后来,朝廷在瀛西城 内设立了户部分司,河西务税关成为户部直属的税收机关。 明宣德四年(1429)在北京至南京的运河沿岸设置漷县、临清、济宁、徐州、 淮安、扬州、上新河七钞关(明朝称纸币为钞,因起初以钞交税,故称钞 关)。正统十一年(1446年),将漷县钞关移至河西务。凡进京商船均需在此领 取红单,到北京崇文门后再凭单缴纳捐税。河西务钞关以其紧邻京师的独特 地位,一跃成为“燕蓟舟车会,江淮贡赋多”的宝地。河西务钞关也成为中 国具有现代意义的第一批海关之一。 到清康熙元年(1667),清政府才将河西务的钞关移到了天津,并改称天津 关(今北大关)。河西务钞关在存在的二百余年间,直属中央,总辖南北, 为维系明清两代的国计民生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河西务也因为这座钞关 的存在,成为“堤连第宅功勋店,岸拥旌旗使者艖。税榷五材充国计,商通 四海足生涯。会同诸夏咽喉处,名利烟波炫晚霞”的“京东第一镇”。
漷县县城
• 翻阅一下《辽史》《元史》《明史》《通州志》《漷县志》等书,可以知道: 漷县在通州西南四十五里,座落在北运河西岸,县城东距北运河三里。汉朝 叫霍村镇,辽代初年叫(漷阴镇,由于辽主每年春季七猎廷芳淀,居民成邑, 才升格为漷阴县,金代依旧,没有变化。到元朝至元十三年。更升格为漷州。 还管辖武清和香河两县。明朝洪武五年,又降级为漷县,编户十五里,是个 贫瘠、荒凉、狭小的县治。明朝正德初年才筑土城,周围只有二里。而当时 的通州,砖石筑成的城墙,周围九里十三步。明朝万历四年,拆漷县土城而 改建砖城,周围也扩大到六百二十三尺,即四里多一点儿。而在漷县扩建之 前,通州又增建了连接旧诚的一千三百四十丈的新城,即又扩大了将近九里, 新旧合计十八里城围,漷县城高一丈八尺,明朝崇祯八年又增高五尺,也不 过城高二丈三尺,城宽五尺。而通州城高四丈六尺,城宽三丈五尺。州大县 小,有如大汉怀抱婴儿。所以到清朝顺治十六年,便撤消了漷县,合并到通 州治理,不过仍设州判衙门,架子不塌。顾梦圭《疣赘录》中有一首长诗 (漷县行),生动逼真地描写了这个小县的贫困情景:“人城半里无人语, 枯木寒鸦几茆宇。萧萧酒肆谁当垆?武清西来断行旅。县令老赢犹出迎,头 上乌纱半尘土。问之不答攒双眉,但诉公私苦复苦。雨雹飞蝗两伤稼,春来 况遭连月温。县城之西多草场,中官放马来旁午。中官占田动阡陌,不出官 租地无主。县中里甲死诛求,请看荒坟遍村坞。”漷县城西的草场,便是当 年延芳淀湮废的旧地。漷州府衙门。元至元十三年(1276),武清属大都路 漷州,"是年,漷州治迁至河西务,至正年间复移旧址。"县志中只记其事, 未记府址及兴废。
漷县的历史
• 汉代的时候,今天的漷县镇称霍村。辽太平年间(1021 年至1031年)在此设县,其县治即设在霍村。因地处漷 水之南,古代山北水南为阴,故称漷阴县,而霍村也易 名为漷阴镇。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朝政府又将漷 阴县升为漷州。但到了明朝初期。由于战争频繁。漷州 的居民大量减少,于是在洪武五年(1372年)明朝政府 将州降为县,漷州一名为漷县,县治仍设在漷阴镇。清 顺治十六年(1659年),此时因屡遭水患,区域越来越 少,被清政府撤销县治,将漷县并入通州直接管理,从 此漷县作为县级行政区划便在历史上消失了。但漷阴镇 因曾是漷县县治而变成一个较大的村落,即以县称为村 称,漷阴镇一名随之消失,易名为漷县村至今。
东门大石桥
• 东门大石桥:漷县镇漷县村东。横跨港沟河上。明正德元年(1506) 始筑县城垣后,东门外港沟河上未曾建桥,只设摆渡。清光绪二十年 (1894)始募捐集资建桥1座。东西向,全长44米,宽7米,为13方孔平 面石桥,无分水石。为北京地区方孔名桥最大者。 • 察看完苇沟村,我们又驱车南下,又一次来到通县南关窑厂村, 与我们刚才看到的苇沟村的土岗做了一下对比。两处的保存状况 和形式都差不多。沿京津公路继续南下约二十公里我们又来到了 漷县镇,询问当地村民,找到了原来的旧县城址。这里现在叫漷 县村,原东、西、南护城河还在,北护城河、城门及城墙己荡然 无存,城中心十字街东原有一座文庙,现己看不出原来的样子了, 这里现在是村委会和漷县村幼儿园所在地。东关外护城河上有一 座古桥,十三孔,桥长大约有六七十米,花岗岩石砌筑,方形桥 孔,桥上的石栏杆全没有了,只剩下栏杆的底座。后来我查阅了 民国《通县志要》一书,记载有此桥的出处:“大石桥,在漷县 东门外有大石桥、长十八丈、宽二丈六尺、高一丈六尺、十三空, 光绪二十三年为武清县瓦屋村张善人募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