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内文言文文化常识汇编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

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

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年龄称谓在古代,人们根据年龄不同,使用不同的称谓。

例如,2至3岁的儿童被称为“孩提”,3至8或9岁的儿童被称为“垂髫”,8或9岁至13或14岁的少年被称为“总角”,10岁以下的儿童被称为“黄口”,13或14岁至15或16岁的女子被称为“豆蔻”,15岁的女子被称为“及笄”,20岁的男子被称为“弱冠”,30岁的男子被称为“而立”,40岁的男子被称为“不惑”,50岁的男子被称为“知天命”,60岁的人被称为“花甲”,70岁的人被称为“古稀”,80岁的人被称为“耄耋”,90岁的人被称为“鲐背之年”,100岁的人被称为“期颐”。

地理常识在古代,中国被称为“九州”,包括冀州、徐州、兖州、青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

黄河中下游地区被称为“中原”,狭义上的中原指今河南省。

古人认为中国四面环海,因此称国境之内为“海内”,称天下或全国为“四海”。

在古代许多文章中,“江河”一词专指长江和黄河。

长江以东地区被称为“江东”,又称“江左”,长江以南地区被称为“江表”。

五岳分别是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

南京又称为“建康”、“金陵”、“江宁”、“白下”等,扬州又称为“广陵”、“维扬”,杭州又称为“临安”、“武林”,苏州又称为“姑苏”、“平江”。

相传神仙所居住的山有“蓬莱”、“方丈”和“瀛洲”。

中国被古人称为“赤县神州”,“六合”和“八荒”都泛指天下。

三国指东汉后分裂成的魏、蜀、吴三个国家。

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被称为“三秦”。

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

官职变化在古代,人们根据不同的情况使用不同的词汇来描述官职变化。

例如,“任”指担当或担任,“授”指授予官职或任命,“除”指任命或授职,“拜”指授予官职,“征”指征召,特指君召臣,“辟”指中央官署征聘人才并任以官职。

推荐:荐举品行端正的人,任命为官。

“(荀)XXX。

”推荐: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高中语文必修1、2文言文常识、文化常识

高中语文必修1、2文言文常识、文化常识

高中语文必修一、必修二文言文常识、文化常识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5、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6、大夫:官职等级名。

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

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一.汉字——出现在商代,“图画字”或“象形字”是最早的形状。

汉字字体的演变经历了八个阶段:①甲骨文→②金文→③大篆→④小篆→⑤隶书→⑥草书→⑦行书→⑧楷书关于汉字的构成,前人有所谓“六书”的说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但前四种才是构字的方法,后两种只是用字的方法。

二.对联——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文学样式。

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

由上联、下联组合而成,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句法相似)、对仗工整、平仄协调。

平声在现代汉语中指阴平、阳平,仄声则指上声、去声。

张贴时,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

三.《论语》——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最大的是儒家思想。

春秋战国时代,最著名的五个学派是儒、道、墨、名、法。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写于春秋战国之际。

书中提出的“仁”,核心是“仁者爱人”。

书中提到的“礼”,就是周代的礼节仪式、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

“半部《论语》治理天下”相传出自宋代宰相赵普之口,显示它是不朽的著作。

四、其他要点——(1)古文学常识★《左传》★《战国策》★《史记》(2)文化常识★【晋侯、秦伯】(公侯伯子男)★【子】★【轲卿】★【竖子】★【为变徵之声】(古时的七音: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郎中】(宫廷侍卫)★【山东】(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左司马】(官名,掌管军事)★【诹生】★【臣战河南】【参乘】(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荆轲刺秦王》1、《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

高中文言文文化常识大全

高中文言文文化常识大全

高中文言文文化常识大全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高中文言文是语文科目中的不可少的一部分,下面店铺整理了高中文言文文化常识大全,供你参考。

高中文言文文化常识大全一、常见的单音动词1.诣:到,去。

(见《桃花源记》诣太守)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见《逍遥游》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3.课:考核、督促、征收。

(见《后汉书》课家人负物百斤,环舍趋走。

)4.化:教育感化。

(见《陈情表》沐浴清化)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见明·张溥《五人墓碑记》按诛五人。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同游者。

——唐穃~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又如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明穃~宋濂《送东阳马生序》)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

②通“促”,催促。

(见《兰亭集序》趣舍万分,成语“趋之若鹜”)8.劾:检举,揭发。

(见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遣其劾帅。

)9.白:告诉,报告。

(见《孔雀东南飞》便可白公姥)10.短:进谗言,说坏话。

(见《战国策·赵策》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11.害:嫉妒。

(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12.闻:(见《邹忌讽齐王纳谏》闻于寡人之耳者)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

对于义项,③要特别注意。

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

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

如“没死以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见《项羽本纪第七》二世使人~章邯)②谦让,辞让。

(见《论语》当仁,不让于师)15.党:偏袒,伙同,包庇。

(见《论语》群而不党。

)16.矫:假托,假传。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重点实词】1、贰①从属二主。

(本文: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②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

《左传》)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

《荀子•解蔽》)④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雍也》)2、鄙(边境界封疆藩篱)①边邑,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本文:“越国以鄙远”)②庸俗,鄙陋。

(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

(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②答应,听从。

(例:本文:“许之”、“许君焦、暇……”)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许,左右)⑤表处所。

(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何许人,何处人)4、阙①què皇宫,引申为朝廷宫阙。

①què城楼,城阙。

①quē侵损,削减。

(本文:阙秦)①quē通“缺”5、微①没有。

(如果没有)(“微斯人,吾谁与归?”)(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②细小,轻微。

(同现义)③衰败国势衰微。

④精微微言大义。

(成语)⑤微服暗访:乔装。

⑥卑贱,人微言轻。

(低微)《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⑦隐蔽,不显露,悄悄。

见微知著(成语)微访(暗中查访)6、敝①坏,破旧。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敝帚自珍②谦词敝人。

③疲惫。

(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损害,衰败。

(本文:因人之力以敝之。

)使……疲敝。

【重点虚词】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以乱易整——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表目的,来,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结果,用来,连词。

⑤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把,介词。

高中文言文常识整理

高中文言文常识整理

高中文言文常识整理高中文言文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部分,掌握一定的文言文常识对于理解和解读文言文文本至关重要。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常见的高中文言文常识。

一、实词实词是文言文阅读中需要重点理解的词汇,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1、古今异义古今异义是指一个词在古代和现代的意义有所不同。

比如,“妻子”在古代指妻子和儿女,而在现代仅指配偶;“卑鄙”古代指身份低微、见识短浅,现在则是品德恶劣的意思。

2、一词多义一个词有多种含义,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其具体意思。

例如,“兵”可以指兵器、士兵、军队等;“故”可以表示原因、旧的、所以等。

3、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时用一个字代替另一个字的现象。

常见的有“说”通“悦”,“有”通“又”等。

4、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词性和用法。

比如,名词作动词,“沛公军霸上”中的“军”,原本是名词“军队”,这里用作动词“驻军”;形容词作名词,“将军身被坚执锐”中“坚”和“锐”分别指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武器;动词的使动用法,“项伯杀人,臣活之”中“活”是“使……活”的意思。

二、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数量不多,但用法灵活,对理解文意有重要作用。

1、而“而”可以表示并列、转折、承接、递进、修饰等关系。

如“敏而好学”中是并列关系;“人不知而不愠”中是转折关系;“温故而知新”中是承接关系。

2、之“之”的用法有很多,如作助词“的”,“水陆草木之花”;作代词,代指人、事、物,“渔人甚异之”;作动词,“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之”是“到、去”的意思。

3、以“以”可以作介词,表示凭借、因为、用等,也可以作连词,表目的或结果。

如“以勇气闻于诸侯”中是凭借的意思;“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中是因为的意思;“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中是用的意思。

4、于“于”作介词,可表示在、到、向、对于等。

如“战于长勺”是在的意思;“皆朝于齐”是到的意思;“胡不见我于王”是向的意思。

三、特殊句式1、判断句常见的判断句标志有“……者,……也”“……,……也”“……者,……”等。

高考语文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

高考语文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

高考语文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一、古代文化常识概述古代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掌握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对于高考语文考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最全面的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二、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重点1. 儒家文化- 儒家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的重要性-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提倡“仁者爱人”,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孔子的学生有颜回、子路、子贡等,他们是儒家思想的传承者2. 文化- 是古代中国的一种重要宗教思想- 四大名山是峨眉山、武当山、普陀山、雁荡山- 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主张“八正道”,追求解脱和悟道的境界3. 文化- 是古代中国的一种传统宗教- 倡导“道法自然”,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 的经典有《道德经》、《庄子》等4. 唐诗宋词- 唐诗是古代文言文的杰作之一,以杜甫、李白、王维等为代表- 宋词是古代文言文的艺术形式之一,以李清照、辛弃疾、苏轼等为代表- 唐诗宋词在古代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精华5. 四书五经- 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是儒家经典著作- 五经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是中国古代经典文献6. 武侠文化- 武侠文化是中国独特的文化形态,强调武功、侠义和忠诚等价值观- 武侠小说有《水浒传》、《西游记》、《射雕英雄传》等,被广泛传播和阅读三、结语以上是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的最全面介绍。

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应注重掌握儒家文化、文化、文化、唐诗宋词、四书五经以及武侠文化等重要内容。

通过深入了解和研究,考生将更好地理解古代文言文的内涵,提升语文水平,取得优异的考试成绩。

请注意,以上内容只是对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的简要概括,考生需在备考过程中深入研究相关内容,以达到更好的备考效果。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文化常识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文化常识

高中人教版必修一至必修五课文中的文学文化常识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5.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6.大夫:官职等级名。

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

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荆轲刺秦王》1.《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

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共33篇,分为十二策。

《国语》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2.卿:古代对人的敬称。

如燕人称荆轲为荆卿。

3.竖子:对人的蔑称。

除此之外还有“童仆”和“小孩”的意思。

4.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5.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

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

6.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7.郎中:宫廷的侍卫。

民间又称医生。

8.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象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鸿门宴》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

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共130篇,50余万字。

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等,表记各个时期的简单大事记。

鲁迅评价该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2.关中: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

3.山东: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4.季父:叔父。

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

5.河:特指黄河。

江,特指长江。

6.亚父:对对方的敬称,意为仅次于父亲。

7.参乘:亦作“骖乘”,古代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高中语文 文言文 知识大全(精编全面)

高中语文  文言文  知识大全(精编全面)

《高中文言文学练考导航》文言基础知识实词一、古今异义有些古汉语词,字形和现代汉语词一样,但意义和用法发生了变化。

有以下几种情况:1.词义扩大。

如“江”,原指长江;“河”,原指黄河。

现在都泛指一般的江河。

2.词义缩小。

如“臭”,原指气味,现在指坏气味。

又如:俯仰、区区、谢、奄奄、窈窕、窃。

3.词义转移。

指同一字形的词,在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中意义和用法不同的情况。

如“去”,古义为“距离”“离开”。

现在通用的意义是到某个地方去。

又如“牺牲”,古义为祭祀用的牲畜,现在表示舍弃自己的生命或利益。

又如:几何、赔偿、情话、形容、丈夫、颜色、慷慨、工巧、婚姻、下流、卑鄙,等等。

4.感情色彩变化。

如“卑鄙”,古汉语中是中性词,“卑”指社会地位低;“鄙”指见识短浅。

现在“卑鄙”指品质恶劣,变成贬义词。

又如:逢迎、放纵、猖狂、爪牙。

5.单音节词多音化。

要防止把文言中的两个单音词误认为白话中的一个双音节词。

如“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中,夫:<代>那个。

在现代汉语中“夫人”是“妻子”之意。

二、一词多义这一部分是文言文词汇学习的重点。

首先要弄清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

1.引申义。

如“兵”的本义是兵器,引申出“士兵、军队、战争、军事”等义。

2.比喻义。

如“蚓无爪牙之利”(《劝学》)中“爪牙”用的是本义,后比喻武士(中性)或得力的帮凶(贬)。

如“谋臣与爪牙(武士)之士”(《勾践灭吴》)。

3.假借义。

如“畔”的本义是田界,引申为路边、旁边。

和“叛”同音,所以又被借用为“背叛”之意。

如“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孟子》),就是“畔”的假借义。

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把一个词的各个义项联系起来思考,从而增强理解和记忆的效果。

三、通假字指文言文中有些音同或音近的字可互相通用或借用的现象。

需要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认真积累常用通假字,注意体会通假的规律。

通假分三类:读音相同(如:反──返);声母相同(如:亡──无);韵母相同(如:见──现)。

(完整版)高中语文课内文言文文化常识总结(必备)

(完整版)高中语文课内文言文文化常识总结(必备)

(完整版)⾼中语⽂课内⽂⾔⽂⽂化常识总结(必备)课内⽂⾔⽂⽂化常识汇编必修⼀《诗经》两篇1、《诗经》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

原本只称《诗》、《诗三百》,汉代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是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

它共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表现⼿法是赋、⽐、兴三⼤类。

“风”有15国风,⼤都是民间歌谣;“雅”分⼤雅、⼩雅,是宫廷乐歌;“颂”分周颂、鲁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2、古代少年男⼥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后来指代少年时代。

3、⼘筮是古代民间占问吉凶的两种⽅法,是古代巫术的⼀种表现。

指⽤龟甲,筮草等⼯具预测某些事项,不同的时代使⽤的⽅法有不同,历代也有创新。

《离骚》1、考:指已故的⽗亲。

2、三后:三个君主或诸侯。

古代天⼦﹑诸侯皆称后。

“三后”⼀般指夏禹、商汤、周⽂王。

《孔雀东南飞》1、“箜篌”古代的⼀种弦乐器,23弦或25弦,分卧式、竖式两种。

2、诗书:古代常指《诗经》和《尚书》,有时泛指⼀般的诗经。

3、初阳岁:农历冬末春初,即冬以后,春之前。

4、初七:乞巧节,指农历七⽉七,旧时妇⼥在这天晚上在院⼦⾥陈设⽠果,向织⼥星祈祷,祈求提⾼刺绣缝纫技巧,称为“乞巧”。

5、下九:古⼈以农历每⽉的⼆⼗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九为下九。

在汉代,每⽉⼗九⽇是妇⼥欢聚的⽇⼦。

6、六合:指结婚选好⽇⼦,要年、⽉、⽇的⼲⽀都相合适,这叫“六合”。

天⼲:甲、⼄、丙、丁、戊、⼰、庚、⾟、壬、癸总称为⼗天⼲。

地⽀:⼦、丑、寅、卯、⾠、巳、午、未、申、⾣、戌、亥叫作⼗⼆地⽀。

7、青庐:⽤青布搭成的帐篷,举⾏婚礼的地⽅,东汉⾄唐有这种风俗。

8、黄昏:⼗⼆个时⾠之⼀,是戌时。

⼈定:是亥时。

9、12个时⾠:夜半、鸡鸣、平旦、⽇出、⾷时、隅中、⽇中、⽇昳、晡时、⽇⼊、黄昏、⼈定。

10结发:束发。

古时⼈到了⼀定的年龄(男⼦20岁,⼥⼦15岁)把头发结起来,算是到了成年,可以结婚了。

(完整版)高考语文文言文常用文学常识汇总,推荐文档.doc

(完整版)高考语文文言文常用文学常识汇总,推荐文档.doc

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官到某地任,做一些相关的政事,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

于是官与百姓、官与官、官与国君(帝王)之就会有多“作”生。

1.:到,去。

2.:①鼓励,励 ; ②受到鼓励、励。

3.:考核、督促、征收。

4.、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巡行 ; 考察,核,明。

6.游:①游玩,游 ; 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 ; ③交,交往。

7.趣、:①小步走,跑 ; 又引申赶快,迅速。

②通“促”,催促。

8 . 劾:,揭。

9.白:告,告。

常用于官吏之。

10.短:言,坏。

11 . 害:嫉妒。

12.:①听,听 ; ②使知道,告⋯⋯知道。

于③ 要特注意。

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治者——国君,化了一点,就不至于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生的事件得突兀。

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来了呢 ? 其就是“”字在起作用。

如“没死以”,“桓晋文之事可得乎” 。

13.折:指斥,指,斥。

14.:①,怪;②,辞。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 .:假托,假。

17.:作人 ; 抵押。

18.次:①扎(用于); ②住宿,停留 ( 用于个人 ) 。

19.:( 品或税 ) ——由“送、运”引申。

20.当:判刑,判罪。

后多表示意的。

21.坐:①因⋯⋯犯罪或,触犯;②,定罪。

22.多:, 欣。

“高、”等字,若,就是意,也意此。

23.少:批,,看不起。

是一些常的音。

我基本可以按照官行、他官 ( 官 ) 反、社会价三个面来掌握。

二、官职人物常用词语1.表官的(1)宰相:政的大官。

宰,主持,相,佐。

(2)御史大夫:其力次丞相。

(3)六部:吏、、礼、兵、刑、工。

(4)三司:太尉,司徒、司空。

(5)中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

(6)尚:六部最高行政官。

(7)太尉:事首。

(8)郎中:尚属下部。

(9)宦官:廷内侍,又称太。

(10)侍郎侍中:廷侍。

(11)校尉:代事官。

(12)翰林学士:管文件,,侍。

(13)太史:史,管文收。

(14)国子:中央教育机构。

(15)左右拾:唐代官。

高中文言文文学常识知识积累

高中文言文文学常识知识积累

高中文言文文学常识知识积累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中文言文文学常识积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高中语文必考古代文学常识一、我国古典文学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诗歌、散文、戏曲、小说等。

1、诗歌又包括诗、词、散曲等就诗说,还有古诗、律诗、绝句的分别。

古诗的句式又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种种;就词说,有八百多种调子;根据字数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散曲的调子也非常丰富。

2、散文有叙事、记游、说理、抒情等类别。

3、小说有笔记、传奇、平话、章回小说等体裁。

4、戏曲,从元代以来发展成熟的,有杂剧(北曲)、南曲等。

二、我国的古典文学已有三千年的光辉历史。

二、秦代以前,我国就有许多伟大的作品出现。

1、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保存了古代的三百零五篇诗歌。

这些诗歌大约产生在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之间,其中有民歌,有举行典礼用的祭歌和乐歌,有的是叙事诗,有的是抒情诗,有的是讽刺诗。

这些反映了当时的生活。

2、公元前4世纪中叶以后,南方的楚国出现了一种新体的诗歌“楚辞”。

伟大的诗人屈原运用这种新的形式,写了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以及《九歌》、《九章》等着名作品。

屈原的作品里含有大量的神话传说,丰富的想象,炽烈的感情,这对后代的作品有很大的影响。

3、从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的春秋战国时代,散文有了很大的发展。

产生最早的历史着作《左传》、《国语》《战国策》,先秦诸子的学术思想着作《论语》、《孟子》、《庄子》、《韩非子》等。

这些着作中的许多篇章在记言记事、描写人物、论辩道理,以及结构篇章和运用语言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造诣,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三、两汉魏晋南北朝时代,我国文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1、西汉伟大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写了一部对后代的文学和文学都有巨大影响的《史记》。

高中文言文常识整理

高中文言文常识整理

高中文言文常识整理高中阶段的文言文学习对于我们理解古代文化、提升语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积累和掌握相关的常识是十分必要的。

下面就为大家整理一些常见且重要的高中文言文常识。

一、文言实词实词是文言文的主体,理解实词的含义是读懂文言文的关键。

常见的实词类型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1、古今异义古今异义是指同一个词在古代和现代的意义不同。

例如,“妻子”在古代指妻子和儿女,而在现代仅指男子的配偶;“无论”在古代是“更不必说”的意思,现代则表示“不管,不论”。

2、一词多义一个词有多种不同的意义。

比如“兵”,可以指兵器(“收天下之兵”),也可以指士兵(“可汗大点兵”),还可以指战争(“兵荒马乱”)。

3、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时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现象。

如“不亦说乎”中的“说”通“悦”,表示高兴。

4、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词性和用法。

常见的有名词作动词(“沛公军霸上”中的“军”,意为驻军)、名词作状语(“常以身翼蔽沛公”中的“翼”,像翅膀一样)、动词的使动用法(“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使……活下来)等。

二、文言虚词文言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数量不多,但使用频率高,用法灵活。

常见的虚词有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等。

1、“而”字常见的用法有:表并列(“蟹六跪而二螯”)、表递进(“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表转折(“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表承接(“人非生而知之者”)等。

2、“之”的用法包括:作代词(“执策而临之”)、作助词(“怅恨久之”)、作动词(“吾欲之南海”)等。

3、“以”可以作介词(“以勇气闻于诸侯”)、连词(“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动词(“皆以美于徐公”)等。

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常见的形式有“……者,……也”(“陈胜者,阳城人也”)、“……,……也”(“夫战,勇气也”)、“……者,……”(“粟者,民之所种”)等。

部编版高中语文文言文文学常识

部编版高中语文文言文文学常识

部编版高中语文文言文文学常识部编版高中语文文言文文学常识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对于想要了解或正在学习文言文的人来说都是一个必备的常识。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部编版高中语文文言文文学常识:1. 《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

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2. 《楚辞》:战国时期屈原等人创作的诗歌集,是楚文化的重要载体,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先河。

3. 《左传》:《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是对《春秋》的注解和阐释。

4. 《论语》:《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经典之一。

其中,“子曰”表示孔子所说,“曾子曰”表示曾子所说,依此类推。

5. 《孟子》:孟子及其弟子所著,是儒家经典之一,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6. 《庄子》:庄子所著,又名《南华经》,是道家经典之一。

7. 《荀子》:荀子所著,是儒家经典之一。

8. 《韩非子》:韩非子所著,法家经典之一。

9. 《史记》:司马迁所著,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10. 《汉书》:班固所著,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

11. 古文运动:唐代中期的一场文学革新运动,由韩愈、柳宗元等人发起,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强调文章的内容和形式要统一,推动文风改革。

12. 唐宋八大家: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散文家的合称,是古文运动的代表人物。

13.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录了从周威烈王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的历史,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史书。

14. 《水浒传》:元末明初施耐庵或罗贯中编著的章回体长篇小说,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以北宋宋江起义故事为线索创作而成。

15. 《西游记》:明代吴承恩所著的章回体长篇小说,以取经之路为主线,描绘了孙悟空出世、跟随菩提祖师学艺及大闹天宫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沙僧和白龙马,西行取经,一路上历经艰险,降妖除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

高考语文文言文中常用文化常识汇总

高考语文文言文中常用文化常识汇总

高考语文文言文中常用文化常识高考语文文言文中常用文化常识汇总一、高考语文文言文中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

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

②通“促”,催促。

8.劾: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

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

12.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

对于义项③要特别注意。

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

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

如“没死以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矫:假托,假传。

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0. 当:判刑,判罪。

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22.多:赞扬,欣赏。

“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这是一些常见的单音动词。

我们基本可以按照官员行为、他官(官场)反应、社会评价三个层面来掌握。

二、高考语文文言文中官职人物常用词语1.表官职的(1)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

宰,主持,相,辅佐。

(2)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

(3)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4)三司:太尉,司徒、司空。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一、实词1. 古今异义词义扩大:如“江”“河”,古义专指长江、黄河,今义泛指河流。

词义缩小:如“臭”,古义指气味,今义指难闻的气味。

词义转移:如“走”,古义指跑,今义指行走。

2. 一词多义本义:词最初的、最基本的意义。

引申义: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

比喻义:用打比方的方法形成的新的意义。

3. 通假字同音通假:如“蚤”通“早”。

形近通假:如“说”通“悦”。

4. 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如“沛公军霸上”中的“军”,名词用作动词,意为“驻军”。

名词作状语:如“吾得兄事之”中的“兄”,名词作状语,意为“像兄长一样”。

动词活用为名词:如“追亡逐北”中的“亡”“北”,动词用作名词,意为“逃亡的人”“败逃的人”。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如“素善留侯张良”中的“善”,形容词用作动词,意为“与……交好”。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如“将军身被坚执锐”中的“坚”“锐”,形容词用作名词,意为“坚固的铠甲”“锐利的武器”。

二、虚词1. 而表并列:如“蟹六跪而二螯”。

表递进: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表承接:如“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表转折: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表假设: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表修饰:如“吾尝跂而望矣”。

2. 何疑问代词,“什么”“哪里”“为什么”等。

副词,“多么”。

3. 乎表疑问语气:“吗”“呢”。

表测度语气:“吧”。

表感叹语气:“啊”“呀”。

介词,“于”。

4. 乃于是,就。

才。

竟然。

是,就是。

代词:人称代词(他、她、它、他们)、指示代词(这、那)。

副词:表推测(大概)、表反问(难道)、表祈使(一定)、表商量(还是)。

连词:表假设(如果)、表选择(是……还是……)。

6. 且连词:表并列(又)、表递进(而且)、表让步(尚且)。

副词:“将要”“暂且”。

7. 若动词:“像”“比得上”。

代词:“你”“你们”“这样”。

连词:“如果”“或者”。

8. 所与“为”组成“为……所……”表被动。

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

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

古代文化常识1.关于古诗与星宿苏轼《赤壁赋》:“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斗”“牛”就指二十八宿中的斗宿和牛宿,是写景之句,以星衬月。

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

”是咏物之句,以星衬物。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歌咏牛郎织女的离别相思。

杜牧《秋夕》:“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写月夜观看牛郎织女星的闲适。

李商隐《马嵬》:“此日),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以“笑牵牛”来写唐玄宗当年与杨贵妃朝夕相伴的美好时光。

2.关于古诗文与纪时平明:“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日中:见于《陈太丘与友期》《两小儿辩日》。

人定:“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孔雀东南飞》)日暮:“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更定:见于张岱《湖心亭看雪》。

夜阑:“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暮春:见于王羲之《兰亭集序》。

三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三秋:“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柳永《望海潮》)又见于王勃《滕王阁序》。

3.关于古诗文与节日古代诗文中涉及的节日很多,常见的有春节、上元(元宵)、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七夕)、中秋节、重阳节等。

这些节日,大部分延续到现在,不过过节的内容和习俗改变了很多。

有些节日活动(如妇女七夕乞巧),因为社会生活的变化现在消失了。

4.关于中国古代纪年中国古代从汉武帝时开始使用年号纪年。

第一个年号为建元(前140一前135)。

在中国历史上,清代用康熙的年号纪年时间最长,为1662一1722年,历61年;其次是乾隆,为1736一1795年,历60 年。

年号的长短和社会的治乱大运,但最终也不能避免亡国的命运。

当然,国号的更替也和皇帝的寿命、政治改革等因素有关,不能一概而论。

5.关于古人的名和字古人自称时称名,如:1.“不然,籍何以至此?”(司马迁《鸿门宴》“籍”,项羽名)2.“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高中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大全

高中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大全

高中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大全一、人的称谓【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

(2)用于介绍或作传。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如称司马迁为司马子长。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他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如:陶潜号五柳先生。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如称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称范仲淹为范文正公,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

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

【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称官名】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至今人们还称其王右军。

【称爵名】《训俭示康》“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寇准的爵号是莱国公,莱公是省称。

【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

如称刘备为刘豫州。

【谦称】1、自称:愚、敝、卑、臣、仆;2、帝王自称:孤、寡、朕;3、古代官吏自称:下官、末官、小吏;4、读书人自称:小生、晚生、晚学、不才;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用家或舍:如家父、家母、家兄、舍弟、舍妹、舍侄;【敬称】1、对帝王:万岁、圣上、天子、圣驾、陛下、大王。

2、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用令、尊、贤。

令: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兄(对方哥哥),令郎(对方儿子),令爱(对方女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课内文言文文化常识汇编必修一《诗经》两篇1、《诗经》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

原本只称《诗》、《诗三百》,汉代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是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

它共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表现手法是赋、比、兴三大类。

“风”有15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是宫廷乐歌;“颂”分周颂、鲁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2、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指代少年时代。

3、卜筮是古代民间占问吉凶的两种方法,是古代巫术的一种表现。

指用龟甲,筮草等工具预测某些事项,不同的时代使用的方法有不同,历代也有创新。

《离骚》1、考:指已故的父亲。

2、三后:三个君主或诸侯。

古代天子﹑诸侯皆称后。

“三后”一般指夏禹、商汤、周文王。

《孔雀东南飞》1、“箜篌”古代的一种弦乐器,23弦或25弦,分卧式、竖式两种。

2、诗书:古代常指《诗经》和《尚书》,有时泛指一般的诗经。

3、初阳岁:农历冬末春初,即冬以后,春之前。

4、初七:乞巧节,指农历七月七,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在院子里陈设瓜果,向织女星祈祷,祈求提高刺绣缝纫技巧,称为“乞巧”。

5、下九:古人以农历每月的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十九为下九。

在汉代,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6、六合:指结婚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都相合适,这叫“六合”。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总称为十天干。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

7、青庐:用青布搭成的帐篷,举行婚礼的地方,东汉至唐有这种风俗。

8、黄昏:十二个时辰之一,是戌时。

人定:是亥时。

9、12个时辰: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10结发:束发。

古时人到了一定的年龄(男子20岁,女子15岁把头发结起来,算是到了成年,可以结婚了。

也指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发。

11、罗敷:指古代美女的通名。

12、床:是古代的坐具。

13、城郭:古代内城叫做城;外城叫做郭。

《汉魏晋诗三首》1、《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集最早见于《文选_》。

2、河汉:银河。

3、长歌、短歌:是指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

4、行: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5、杜康:相传古代发明造酒的人,后用作酒的代称。

6、周公吐哺:周公:周武王之弟姬旦。

相传周公求贤若渴,凡有士人来访,立即接待,以至于“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

7、双鲤鱼(鱼书:指代书信。

古人常把两块刻有鲤鱼图形的木板合在一起制成木盒,中夹书信。

故称鱼书。

必修二《阿房宫赋》1、四海:古代中国四境有海环绕,各按方位为“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但亦因时而异,说法不一。

后指全国各地。

《赤壁赋》1、既望:过了望日。

望,农历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

所以“既望”指小月十六,大月十七。

2、美人:古人常用来指有才德的人。

3、羽化登仙:古代修道士修炼到极致。

跳出生死轮回、生老病死,是谓羽化成仙。

4、无尽藏:佛教语,意谓包罗万有。

《项脊轩志》1、先大母:已逝世的祖母。

2、先妣:已逝世的母亲。

3、归宁:古代已婚女子回娘家省亲。

《与妻书》1、卿卿:古代夫妇间的爱称,多用于女方。

2、如晤:古代书信用语,如同面对面。

3、司马青衫:白居易贬至至江州,其《琵琶行》有“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4、太上忘情:古人传说达到最高境界就能忘却人的情感。

《消遥游》1、六气:阴、阳、风、雨、晦、明。

《兰亭集序》1、修禊:一种消除不洁的祭礼。

古人习俗,阴历三月上旬巳日临水而祭,祓除不祥,之后饮酒游戏。

曹魏后固定在三月三日。

2、流觞曲水:把盛酒的杯浮在水面从上游放出,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前面,谁就取来饮酒。

必修3唐诗五首1、女墙:城墙上面呈凹凸形的小墙。

包涵着窥视之义,是仿照女子“睥睨”之形态,在城墙上筑起的墙垛,所以后来便演变成一种建筑专用术语2、望帝:周朝末年蜀国君主的称号,传说他死后,魂魄化为鸟,名杜鹃,啼声哀凄,暮春而鸣,伤感春去。

也哀痛亡国。

春心是伤春之心,比喻对美好事物的怀念。

《蜀道难》1、六龙:古代神话,羲和驾着六条龙所拉的车子,载着太阳在空中运行。

2、锦城:锦官城,即今四川成都。

《琵琶行》1、司马:州刺史的副官,实际上是闲职。

2、善才:唐代元和年间,曹保的儿子曹善才精通琵琶,后变成对乐师的通称,是"能手"的意思。

3、《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唐代乐曲名,相传是唐玄宗所作。

4、教坊:唐代官办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

5、秋娘:唐代歌伎常用的名字,有时用为善歌貌美的歌伎的通称6、缠头:本是古时歌舞的人把锦帛缠在头上作妆饰,古代歌舞艺人表演完毕,客以罗锦为赠,后来又作为赠送妓女财物的通称。

7、长句:指七言诗,唐代的习惯说法。

8、京都声:唐代京长安城流行的乐曲声调。

9、出官:(京官外调。

10、五陵年少:指京城富贵人家的子弟。

五陵汉代五个皇帝(高、惠、景、武、昭的陵墓。

11、青衫: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

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

宋词四首、诗词三首1、长亭:古时路旁亭舍,供人歇息,亦是送别的地方。

2、经年:指经过一年或多年3、黍离:出自于《诗经》“王风”,历来被视为是悲悼故国的代表作。

后以“黍离”表示故国之思。

元曲三首1、车驾:指皇帝的车辆。

2、庙号: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太祖、高祖、世祖、圣祖、太宗、高宗、显宗、肃宗等。

有的君主死后,会有多个庙号,庙号并不唯一,这是追尊、改谥等原因造成的。

必修四《林黛玉进贾府》1、敕造,奉皇帝之命建造。

敕,本来是通用于长官对下属、长辈对晚辈的用语,南北朝以后作为皇帝发布诏令的专称。

《季氏将伐颛臾》1、东蒙主:主管祭祀蒙山的人。

东蒙,山名,及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南。

主:主管祭祀的人。

2、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

社稷是祭祀谷神和土神的祭坛。

有国者必立社稷。

国亡,社稷被覆盖起来废掉,故社稷为国家的象征。

3、国家:国:诸侯统治的政治区域。

家:卿大夫统治的政治区域。

4、萧墙:国君宫门内迎门的小墙,又叫做屏。

因古时臣子朝见国君,走到此必肃然起敬,故称“萧墙”。

萧:古通“肃”。

借指宫廷。

《寡人之于国也》1、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2、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

3、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

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而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4、王道:以仁义治天下,这是儒家的政治主张。

5、庠序:都指学校。

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

6、孝悌:古代尊敬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

7、黎民,指庶民,泛指普通百姓、就是平民百姓。

《师说》1、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

巫的职业以祝寿、占卜等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

2、句读:也称句逗,是句号和逗号的合称。

句读在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

3、六艺经传:六经的经文和传文。

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乐》久已失传,这是沿用古代的说法。

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过秦论》1、崤函:崤山和函谷关。

崤山,在函谷关的东边。

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

2、连衡: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使他们各自同秦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

也作“连横”3、合纵:又写作"合从"。

战国时期,苏秦游说六国诸侯实行纵向联合,一起对抗强大的秦国的政策。

4、战国四公子: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孟尝君,齐国贵族,姓田名文;平原君,赵国贵族,姓赵名胜;春申君,楚国贵族,姓黄名歇;信陵君,魏国贵族,姓魏名无忌。

他们是战国时期有名的“四公子”,皆以招揽宾客著称。

5、至尊:最尊贵,最崇高。

中国古代把数字分为阳数和阴数,奇数为阳,偶数为阴。

阳数中九为最高,五居正中,因而以"九"和"五"象征帝王的权威,称之为"九五至尊"。

6、敲扑,刑具,短的叫“敲”,长的叫“扑”。

7、氓隶:犹贱民。

旧时对劳动人民的贬称。

8、谪戍:因有罪而被贬调去守边。

9、万乘,兵车万辆。

表示军事力量强大。

10、九州:传说中的中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分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后成为中国的别称。

秦居雍州,加上八州即九州。

11、七庙:历代帝王为维护宗法制度,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太庙居中,左三昭,右三穆。

后以“七庙”为王朝的代称。

《晏子治东阿》1、乞骸骨:告老还乡。

2、上计:即由地方行政长官定期向上级呈上计文书,报告地方治理状况。

《谏太宗十思疏》1、神器:指帝位。

古时认为“君权神授”,所以称帝位为“神器”。

2、元首:泛指古代的帝王。

3、三驱:据说古代圣贤之君在打猎布网时只拦住三面而有意网开一面,从而体现圣人的“好生之仁”。

另一种解释为田猎活动以一年三次为度。

4、九德:指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

5、无为:道家主张清静虚无,顺其自然。

6、上疏:在朝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必修五《鸿门宴》1、左司马:官名,职责是执行军法。

2、云气:古代迷信说法,龙起生云,虎啸生风,即所谓“云龙风虎”。

又说真龙天子所产生的地方,天空有异样云气,占卜测望的人能够看出。

《陈情表》1、期功:在宗法制度中,以亲属关系的远近制定丧服的轻重。

期功,指关系近的亲属。

期,周年,指穿一周年丧服的人。

功,大功服丧九个月,小功服丧五个月的人。

2、孝廉: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科目名,即每年由地方官考察当地人物,向朝廷推荐孝顺父母,品行廉洁的人出来做官。

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推举行为。

3、秀才:别称茂才,原指才之秀者,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科目名。

后也作为学校生员的专称。

4、郞中:秦汉时是侍卫武官,晋至南北朝是尚书省的属官。

5、洗马:太子的侍从官,掌图藉,祭奠先圣先师,讲经,太子出行则为先驱。

6、皇天后土:皇天:古代指天,天帝。

后土:古代指地,土神。

天地或天地神灵的总称。

《段太尉逸事状》12写一篇叙述死者世系、生平、生卒年月、籍贯、事迹的文章,常由死者门生故吏或亲友撰述,留作撰写墓志或史官提供立传的依据。

3、署:暂时代理。

《游褒禅记》1、浮图:梵语的音译,也作“浮屠”或“佛图”,有佛、佛教徒、佛塔的意义,也常指和尚。

2、父(fǔ:对有才德的男子的美称,多附缀于表字后面。

3、临川王某:古人作文起稿,写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写作“某”,或者在“某”上冠姓,以后誊写时才把姓名写出来。

《郑伯克段于鄢》1、雉:古代度量名称,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

2、都城大小:按古时制度,城市之大小,大城市不得超过国都三分之一,中等城市不得超过五分之一,小城市不得超过九分之一。

《报任安书》1、太史公:汉代史官太史令的通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