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残损的手掌》参考资料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我用残损的手掌》](https://img.taocdn.com/s3/m/2c3dde32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07.png)
边疆地区的荒凉
诗人描绘了边疆地区的荒 凉景象,反映了中国地域 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历史背景的穿插
抗日战争的艰辛
诗中穿插了抗日战争时期的故事和人物,展现了战争给中国人民 带来的苦难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解放战争的胜利
诗人描述了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取得的胜利,表达了对新中国 的向往和期望。
“文化大革命”的反思
作品的意义与价值
对当时社会的反映与批判
要点一
反映当时社会的苦难和黑暗
诗人通过描述残损的手掌,表达了当时社会中人民遭 受的苦难和不公,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
要点二
批判日本侵略者的罪行
诗人通过描写手掌的残损,暗示了日本侵略者对中国 人民的摧残和伤害,表达了对侵略者的强烈批判。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与借鉴
珍惜和平与稳定
以手掌的残损与土地的被侵略相 对应,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
采用象征手法,使诗歌寓意深刻 ,富有哲理
语言风格
运用现代白话文,使诗歌通俗易懂,贴近人民 融入古典诗词的韵味,使诗歌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采用意象派手法,使诗歌形象生动,富有诗意
03
作品中的文化元素
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
01
02
03
儒家思想的影响
作品体现了儒家强调的坚 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 ,以及对于国家和人民的 深切关注和责任感。
影响
这首诗以其深刻的思想和感人的艺术魅力,影响了无数读者,也成为了中国文学 史上的经典之作。
02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表达对祖国命运的深 切关注
激发爱国热情,表现 抗击侵略的决心
通过手掌的残损与土 地的被侵略,象征祖 国的伤痛和悲愤
艺术特色
运用通感修辞,将视觉形象转化 为触觉感知,使诗歌更具感官冲
《我用残损的手掌》有关资料
![《我用残损的手掌》有关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3409a020a1c7aa00b42acb63.png)
《我用残损的手掌》有关资料《我用残损的手掌》有关资料一、诗人简介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
浙江杭县人。
1923年秋入上海大学中文系。
1925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
1928年在上海与人合办一线书店,出版《无轨列车》半月刊。
被查封后改名水沫书店,出版《新文艺》月刊。
1931年加入中国左联。
1932年自费赴法国,在里昂中华大学肄业。
一年后到巴黎大学听讲,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
1935年回国。
次年创办《新诗》月刊。
1938年避居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及诗刊《顶点》。
还曾主编过《珠江日报》和《大众日报》副刊。
同时组织“文协”香港分会并任理事。
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曾被捕入狱,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
1949年回到内地在国际新闻局法文组从事翻译。
1950年因气喘病去世。
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戴望舒诗集》,另有译著等数十种。
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
无论理论还是创作实践,都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
二、《我用残损的手掌》赏析1941年12月15日,香港英国当局向日本侵略军投降。
日军占领香港后,大肆搜捕抗日分子。
1942年春,戴望舒也被日本宪兵逮捕入狱。
在狱中,他受尽酷刑的折磨,人在狱中,想像祖国广阔土地好像就在眼前,不仅可以真切地看到它的形状、颜色,而且可以感触到它的冷暖,嗅到它的芬芳,这种虚拟,强烈地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的深挚的情感。
诗人在虚拟性的总体形象之中,又对现实事物作了直观式的细节描绘:堤上的繁花如锦幛,嫩柳枝折断发出的芬芳,以及长白山的雪峰,夹着泥沙的黄河,岭南的荔枝花等。
这一些细节描绘正透露了诗人对祖国的眷恋、热爱之情,以及对祖国所遭受的沉重灾难所产生的哀痛。
值得注意的是,在直观式的细节描绘之中,诗人还运用“虚拟性想像”的手法:触到水的“微凉”,感受到长白山的“冷到彻骨”,黄河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都是直观式描绘中存在的想像与虚拟,是诗的开头“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一幻觉的具体化。
我用残损的手掌原文
![我用残损的手掌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76dff6a2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33.png)
我用残损的手掌导言人的手掌,是我们常用的部位之一,它承载着我们的生活与工作。
然而,有些人却只能使用残缺不全的手掌。
他们面对着种种困难与挑战,但却以坚韧的意志和乐观的态度战胜一切。
这篇文章将通过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展现我所见到的一个人从残损的手掌中汲取力量的故事。
故事背景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杰克的年轻人。
在他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一次严重的意外导致了他右手的残缺。
他失去了大部分的手指,只剩下一只残疾的手掌。
这个事实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但杰克选择了积极面对这个困境。
孤立无援的经历刚开始的时候,杰克感到非常孤立无援。
他无法像其他孩子一样自由地参与各种活动,无法像其他孩子一样便捷地完成日常任务。
他甚至觉得自己是一个异类,而这种彻底的孤独感让他感到绝望。
接受挑战然而,杰克并没有被这些困难打倒。
他开始接受这个事实,并决定积极地面对挑战。
他意识到他不能改变事实,但可以改变自己对待问题和困难的态度。
重新学习杰克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重新学习使用他的残损手掌。
他找到了各种方法和技巧,逐渐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动作,比如握笔、打字等。
尽管他进行学习的速度很慢,但他坚持不懈,不断努力。
克服心理障碍除了身体上的困难,杰克还面临着心理上的挑战。
他需要克服自卑和无助的情绪,重新建立对自己的信心。
通过参加心理咨询和支持小组,他逐渐找回了自己的勇气和自尊。
他学会了坚持并相信自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
汲取力量多年后,杰克不仅用残损的手掌完成了许多日常任务,还成功地找到工作并成为了一名职业摄影师。
他的手虽然残缺,但他却用它拍摄出了许多令人惊叹的照片。
通过摄影,他让人们看到残缺中的美丽,感受到坚持不懈的力量。
结语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挑战,我们都应该像杰克一样,勇敢地面对并坚持下去。
用心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用行动去证明自己的能力。
残损的手掌并没有阻止杰克追求自己的梦想,它反而成为了他的力量源泉。
无论我们面对怎样的困境,只要我们积极面对,相信自己,总会找到突破困境的办法。
《我用残损的手掌》全文及解析
![《我用残损的手掌》全文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ea5e1a7d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ad.png)
《我用残损的手掌》全文及解析《我用残损的手掌》是诗人戴望舒在抗日战争时期所作的一首充满爱国情感和痛苦思索的诗歌。
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这首诗以“我用残损的手掌”开篇,直接点明了诗人抒情的主体和视角。
诗人的手掌是残损的,这一形象既象征着诗人个人在战争中的创伤,也隐喻着祖国大地所遭受的蹂躏和苦难。
诗的开头部分,诗人用沉痛的笔触描绘了祖国大地的破碎和悲惨景象。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鲜明地展现了沦陷区的荒芜和破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诗人想起曾经美丽的家乡,如今却只剩下“荇藻和水的微凉”。
从长白山的雪峰到黄河的泥沙,从江南的水田到岭南的荔枝花,祖国的每一寸土地都饱受着战争的摧残。
然而,在这无尽的黑暗和痛苦之中,诗人的笔触一转,“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这“辽远的一角”指的是当时尚未被日军占领的解放区,这里充满了希望和生机,成为了诗人心中的寄托和向往。
诗人用“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来形容他对这“辽远的一角”的感受,表现出无比的亲切和眷恋。
他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因为在那里,人们不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有着永恒的中国。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我用残损的手掌](https://img.taocdn.com/s3/m/8fbac15efe4733687e21aab3.png)
• 8.示例:“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以 情侣关系与母子关系的比喻,把诗人对“这一 角”的温柔感情抒发得细致动人。 • 9.“那里”指“解放区”。诗人心目中的“永 恒的中国”应是:阳光普照、春风吹拂、万物 复苏,人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每 个人都活得有尊严,有价值。(意思对即可)
• 10. (1)“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是明喻, 以情侣关系与母子关系的比喻,把诗人对“这一 角”的温柔感情抒发得细致动人。 • (2)“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是明喻,很 形象地描绘出能够把握自己命运的确民的新生活。 • (3)“堤上繁花锦障”是明喻,用“繁花锦障”来 形容家乡百花盛开的美好图景。 • (4)“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是借喻,用“广大的土 地”借喻整个中国。 • (5)“那里是太阳,是春”是暗喻,用“太阳和春 天”来比喻解放区的欣欣向荣与勃勃生机。 • (6)“无形的手掌”是隐喻,用来比喻诗人的思想、 联想、心理和情感。
• 3明确:实写,表明诗人坚贞不屈的意志 。象征 手法,象征祖国。荇藻和水、长白山的雪峰、黄 河的水夹泥沙、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花、南 海。 • 4.祖国大地(祖国山水)。不能删,括号内的 文字调动了视觉和嗅觉,写出了家乡春天的美好, 洋溢着浓浓的思乡之情,与后面的现实形成对比。 • 5.对比,突出江南大地的破败。 • 6.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 坚固而蓬勃生春。 • 7.贯穿在“手掌的感受”这一条线索上。
• 26.【答案】 (1)凭借, 依靠。 (2)派遣,打发。 (3)超 过。(4)快步走。 • 【评分】每空1分,共4分 • 27.【答案】 (1)诸位为什么多次聚在一起饮酒,相互 叹息呢? (2)雪一连下了几天,卖酒者每天叫客人同 自己赌博,并把赢来的钱拿来买酒买肉一同吃喝。 (3) 唉!卖酒人不仅是有德行的人,而且是有智慧的人啊! 【评分】每句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 28.【答案】 (l)诚信经营。例如,儿童或女人来买酒, 一定要问买酒给谁喝。(2)乐于助人。例如, 为别人还 债。(3)善解人意。例如,担心客人不能尽情吃喝,采用 了与客同博赢钱买酒 肉的方式待客。(4)智慧理家。 例如,无事在家与三子终日博,保护自己的家产。 【评分】每条1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我用残损的手掌原文朗诵稿
![我用残损的手掌原文朗诵稿](https://img.taocdn.com/s3/m/c4580857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cc.png)
我用残损的手掌原文朗诵稿
(实用版)
目录
1.介绍作者及其背景
2.阐述作者创作《我用残损的手掌》的原因
3.分析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4.探讨诗歌的艺术特点
5.总结诗歌的价值和意义
正文
《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一首由著名诗人 XXX 创作的诗歌。
作者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亲身经历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磨难,因此他的诗歌中饱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对世界的独特见解。
在这首诗歌中,作者通过描述自己残损的手掌,寓意着自己在历经磨难后的坚韧和毅力。
诗歌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手掌上的皱纹和伤痕,暗示着生命的沧桑和无常。
同时,作者也通过对手掌的赞美,表达了对生命的尊重和珍视。
诗歌的主题是对生命和人性的思考,作者通过对手掌的描绘,折射出人生的曲折和挫折,以及人性的脆弱和坚韧。
诗歌中饱含着作者对生命的深刻理解和对世界的洞察力,让人深思。
在艺术特点上,这首诗歌采用了生动的比喻和拟人手法,使得诗歌的形象更加鲜明,加深了读者的共鸣。
同时,诗歌的结构紧凑,情感真挚,让人深受感动。
第1页共1页。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我用残损的手掌》](https://img.taocdn.com/s3/m/d87ca945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4dad750.png)
用我用留恋的目光开头,用一 系列鲜明的意象,来表达自己对校园、
对过去的留恋之情.
学习诗歌
一、朗读诗歌,找出诗歌中的意象. 二、说说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并把它们分成两类. 三、说说本诗通过这些意象表达了什么感情
狱中题壁
如果我死在这里, 朋友啊,不要悲伤, 我会永远地生存 在你们的心上.
你们之中的一个死了, 在日本占领地的牢里, 他怀着的深深仇恨, 你们应该永远地记忆.
当你们回来, 从泥土掘起他伤损的肢体, 用你们胜利的欢呼 把他的灵魂高高扬起.
戴望舒一九0五-一九五0, 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州人,现 代著名诗人和文学翻译家. 因其著名诗作雨卷而有"雨 巷诗人"之称,是三0年代"现 代派"的代表诗人.早期诗作 凄婉朦胧,后期诗作则趋于 写实二年的四月,诗人在香港参加了抗日运 动,被投入监狱,受尽严刑拷打.七月,诗人获保 释,摸着自己的遍体鳞伤,联想到祖国的河山何 尝又不是如此,更加痛恨外族的侵略,对祖国和 人民更加同情爱怜.饱蘸感慨,写下了这如泣如 诉的诗句.
《我用残损的手掌》备课资料
![《我用残损的手掌》备课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60d4852a453610661ed9f4fe.png)
《我用残损的手掌》备课资料一、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一)整体感知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1942年,诗人戴望舒因为在报纸上编发宣传抗战的诗歌,被日本宪兵逮捕。
在狱中,他受尽折磨,但始终没有屈服,写出了《我用残损的手掌》这首诗。
当时祖国半壁江山沦于敌手,中华民族处于危亡关头。
在诗中,诗人面对现实,把个人的不幸同国家的命运融为一体,以深沉的思想、炽热的感情,抒发了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的由衷关注和真诚的爱。
同时,借助于诗的想象,表达了对“辽远一角”的解放区的向往。
这首诗以“我”用“无形的手掌”抚摸祖国地图时的联想为抒情线索。
“无形的手掌”指的是诗人的思绪、联想、心理和情感,而“抚摸”则是思绪和联想的展开,心理和情感的流动。
(二)学法引导这首抒情诗,诗人由“残损的手掌”展开想象,让它去摸索心目中的祖国地图,随着“手掌”的移动,作者的情绪也发生了变化。
诗作通过一个个具体可感的形象,表现出诗人对解放区的申请向往和,对祖国光明未来的热切盼望。
朗读本诗,应努力把握它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并仔细品味诗中描写的具体形象所寄寓的诗人的主观情感。
(三)审美鉴赏坚贞不屈的意志美这首诗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母亲的歌。
诗人的手掌是残损的,祖国的土地也支离破碎,诗人与祖国有着共同的命运。
在敌人的黑牢里,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心目中的祖国地图。
诗中“广大的土地”,实际象征的是祖国。
“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是写诗人坚贞不屈的意志。
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所产生的种种感觉,其实是发自诗人内心的爱于恨,怜与悲,愁苦与希望。
“残损的手掌”是诗人一颗“赤诚的忠心”的物化。
(四)重点难点突破1、这首诗描写了哪些具体形象?作者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析]这道题旨在引导学生从诗歌中的形象入手,整体把握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诗中描写的形象有“残损的手掌”“广大的土地”“长白山的雪峰”“黄河的水”“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花”等。
【教育资料】《我用残损的手掌》透视戴望舒学习专用
![【教育资料】《我用残损的手掌》透视戴望舒学习专用](https://img.taocdn.com/s3/m/c1c6d797f90f76c661371a72.png)
《我用残损的手掌》透视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嫩柳林折断有奇异的芬芳),/我触到行藻和水的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黏了阴暗,/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一以上是诗人戴望舒的代表作《我用残损的手掌》(下面简称《手掌》)。
这首诗标志着诗人写实和超现实手法交融的新的抒情方式的确立,达到了他诗歌创作的巅峰。
不仅如此,这首诗也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近年来得到治史专家的相继推重。
戴望舒本人也偏爱这首诗,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曾多次(包括在政务院举行的抗美援朝动员大会上)向听众朗诵此诗,表达他爱国的赤诚。
《手掌》最初发表于《文艺春秋》第3卷第6期(1946年12月15日),尾注创作时间为“1942年7月3日”,后依据尾注时序编排收入诗集《灾难的岁月》(星群出版社,1948年2月)。
然而,在诗人已经去世近半个世纪的今天,我们发现,这首诗的真正写作时间与发表时所注的时间并非一致。
在深入考察这一矛盾现象时,我们既看到一些历史的风云际会,也看到诗人激烈的内心冲突和痛苦,甚至关乎一代诗人和知识分子的命运,不禁令人掩卷深思、心潮难平。
事情的缘起是,我在整理编辑《戴望舒全集》(中国青年出版社2019年1月出版)中,读到了戴望舒保存的一份剪报。
《我用残损的手掌》课件
![《我用残损的手掌》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8a88634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96.png)
《我用残损的手掌》PPT 课件
我用残损的手掌,向大家分享我战胜挫折的经历。这是一个关于接受残疾、 勇敢面对生活和感恩生命的故事。
课程简介
1 目标
通过我的故事,激励他人战胜挫折,珍惜并充实自己的生活。
2 大纲
1. 个人经历分享 2. 使用残损的手掌 3. 心路历程 4. 总结与展望
个人经历分享
1. 被炸弹炸伤的经历
总结与展望
1 1. 每个人都有战胜挫折的能力
通过我的故事,鼓励每个人相信自己,相信自己可以战胜困难,创造美好的人生。
2 2. 未来的发展以及对社会的贡献
展望未来,我将继续努力,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用我的残损的手掌点亮他人的生命。
参考资料
• 《用希望鼓舞生命》,作者:李晓艳 • 《积极面对人生挑战》,作者:王志华
3. 生活琐事
克服一切困难,在日常生 活中使用我的残损的手掌 完成种种琐事。
心路历程
1
1. 接受残疾的过程
经历了漫长的接受残疾过程,最终接受自己的残缺,迈向积极向上的人生。
2
2. 勇敢面对生活
学会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不畏困难,持续成长。
3. 感恩生命的每一天
学会感恩生命的每一天,珍惜身边的一切,并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未来。
在一次爆炸事故中遭受重伤,但这次经历改变 了我的人生观和态度。
2. 抚养残疾儿童的感受
作为一个残疾的父母,我经历了无数困难和挑 战,但也感受到了巨大的爱和幸福。
使用残损的手掌
1. 画画
用我的残损的手掌创作美 丽的艺术作品,展现出无 限的创造力和独特的艺术 表达。
2. 打字
用我擅长的打字技巧,为 社会做出贡献,写下我的 感受和经历,传递正能量。
《我用残损的手掌》课文资料
![《我用残损的手掌》课文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623cc64358f5f61fb636665f.png)
【课文资料】戴望舒简介1905年3月5日,戴望舒出生在浙江省杭州市。
1923年夏,戴望舒和施蛰存一起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
这是由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学校,许多优秀的早期共产党人和进步文学家是这里的教师。
进步的革命师友和崭新的文化氛围,引导戴望舒开阔了自己的思想视野,积极投身于进步的社会斗争和文化活动。
他这时候开始的诗歌创作主要接受的是英国颓废派诗人道生和法国浪漫诗人雨果的影响,又沉溺于晚唐诗人纤细与感伤的艺术气氛中,这就构成了他早期诗歌表现脱离现实生活的“另一种人生”和“泄露隐秘的灵魂”的特性。
1925年“五卅”惨案引起的一场反帝运动高潮中,上海大学被查封。
戴望舒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学习。
这时,戴望舒动手翻译一些法国象征派的诗。
他终于抛开了浪漫派,倾向于象征派。
1927年的政治事件突然打破了他的梦想,开始专心于文学创作和文学翻译的生活。
他的《雨巷》《我的记忆》等著名诗篇,就是在这里写成的。
1930年3月2日,经冯雪峰介绍,戴望舒参加了左联成立大会,成为左联第一批盟员。
随后不久,他不满意于无产阶级文学及其创作题材的狭窄和艺术的贫弱,开始转向于表现自己的另一种艺术潮流。
1932年5月,参加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杂志的创办,成为现代派诗人的领袖。
为了深造,戴望舒于1932年11月18日赴法国留学。
在法国,他他进一步领略了法国驳杂的艺术,由对象征主义的热衷而转向对现代派、超现实主义诗人的推崇。
从艾吕雅、许拜维艾尔等诗人那里,他进一步深味了诗是一种心灵“难以把握得住的东西”的艺术观念。
1935年春天戴望舒由巴黎返国。
抗战爆发以后不到一年,戴望舒举家由上海迁到香港。
1938年8月他主编的《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创刊。
他决心在敌人入侵造成的“阴霾气候”中挣扎,以自己微渺的光明,“与港岸周遭的灯光尽一点照明之责”。
国内和流亡在香港、南洋的许多作家,都成了《星座》的作者。
该刊成为当时文化界支持以文艺为武器,为民族危亡尽力的一个重要阵地。
我用残损的手掌原文及背景
![我用残损的手掌原文及背景](https://img.taocdn.com/s3/m/80912728376baf1ffc4fad6b.png)
《我用残损的/手掌》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1)“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一句中的“灰烬”“血”“泥”指的是什么?诗人的手抚摸到这些,是要传达他的什么情感?(2)诗中说到“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无形的手掌”指的是什么?如何理解这两句诗呢?(3)如何理解“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4)诗中起修饰作用的相关词语,看看哪些是积极的.暖色调的,哪些是消极的、冷色调的,说说诗人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1)“灰烬”“血”“泥”是对沦陷区凄凉景象的概括。
侵略者的烧杀抢掠,使大地上处处废墟,人民流离失所。
诗人的手掌是残损的,祖国的土地也支离破碎,诗人与祖国有着共同的命运。
(2)“无形的手掌”在这里指诗人的思绪,诗人对祖国的眷恋在大地上驰骋,所到之处,留下的都是国土被侵略者践踏的印象。
(3)这两个比喻新奇而又贴切,以情侣关系与母子关系的比喻,换起了人们生命中最亲切的感动。
表现出诗人对解放区的美好感情。
(4)积极的、暖色调的词语如: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永恒……消极的、冷色调的词语如: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诗人之所以这样用这些词语,是为了更好地表达诗人内心深处的爱与恨。
(新)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原文阅读(DOC)
![(新)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原文阅读(DOC)](https://img.taocdn.com/s3/m/3de8661abed5b9f3f80f1c09.png)
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原文阅读(DOC)会员:lucani 友情提供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春天,堤上繁花如锦障,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江南的水田,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无形的手掌掠过无恨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这是诗人1942年在日寇阴暗潮湿的土牢里写下的一首情真意切的诗篇,抒发了诗人对灾难祖国由衷的关切和真挚的爱,同时也表达了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的向往。
诗的前半部分写“我”用“残损的手掌”深情地抚摸在敌人的铁蹄蹂躏下的祖国广大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接着,诗人无形的手掌触到家乡一片湛蓝的湖水,现时“微凉”的湖水与昔日“堤上繁华如锦障”的美丽春光形成强烈反差,表现出诗人对敌人践踏故土的无比忧愤。
为了使诗歌表达的主题不流于肤浅狭隘,诗人想象的世界由近拉远,由北到南,从长百山的雪峰、黄河的泥沙到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南海的海水。
诗人选择每一地域中最典型的风景加以点染,它们既是人民的苦难与不幸的象征,又是侵略者罪恶的见证。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两句既是对上半段的总结,又与开头三、四行遥相呼应。
诗的后半部分仍在想象的世界中展开,描绘的是与前面灾难景象形成极大反差的心中渴慕的图景:那虽是“辽远的一角”,但山河完整无损,没有阴暗和血污。
而是充满了温暖、光明和生机,“那里是太阳,是春”。
《我用残损的手掌》------戴望舒
![《我用残损的手掌》------戴望舒](https://img.taocdn.com/s3/m/2da99385ce2f0066f433220d.png)
核心提示: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
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我用残损的手掌,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我用残损的手掌》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
![《我用残损的手掌》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1b4434d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bb.png)
《我用残损的手掌》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我用残损的手掌》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我们经常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由资深教育者参与拟订的、对有关阅读题所做的解答。
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切实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我用残损的手掌》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我用残损的手掌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春天,堤上繁花如锦障,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
现在只有蓬蒿;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粘了阴暗,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
那里,永恒的中国!一九四二年七月三日1。
诗中写了自己的家乡,写了家乡春天的哪些景象?是怎样调动多种感觉器官使人如同身临其境的?答:参考答案:作者写到了家乡春天的繁花、嫩柳、荇藻、水;调动了视觉、嗅觉、触觉,使人如同身临其境地回到了家乡。
2。
哪几句诗写的是解放区的景象?作者在选取形象和选用词语上有什么特点?答:参考答案:写解放区的景象的句子是“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婴孩手中乳。
”作者抚摸到了解放区那“辽远的一角”,情绪陡然一变。
因为那里“温暖”“明朗”“蓬勃生春” “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是一向为人称道的两个比喻,使人们对解放区倍感亲切。
在作者对解放区的抒情性描述中,选用了美好、富有生机的景象,选用词语多为积极的、暖色调的,强烈地表达了对解放区的真挚情感。
《我用残损的手掌》相关知识学习专用
![《我用残损的手掌》相关知识学习专用](https://img.taocdn.com/s3/m/43e08b5acc22bcd126ff0cda.png)
教育资源《我用残损的手掌》相关知识戴望舒(1905-1950 ),浙江余杭县人。
30 年代“现代派” 诗歌的代表诗人。
抗战爆发以后,诗风有较大转变。
具代表性的诗有:《我思想》、《寒风中闻声》、《偶成》、《无题》、《我用残损的手掌》、《在天晴了的时候》、《烦忧》。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 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
这首诗写于1927 年夏天。
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
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
《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
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
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富于音乐性是《雨巷》教育资源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
诗中运用了复沓、迭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
因此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这虽然是受古代诗词中一些作品的启发。
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
如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过“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
南唐李璟更是把丁香结和雨中惆怅朕在一起了。
他有一首《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在谁是主?思悠悠!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这首诗里就是用雨中丁香结作为人们愁心象征的,很显然,戴望舒从这些诗词中吸取了描写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来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
这种吸收和借鉴是很明显的,但是能不能说《雨巷》的意境和形象就是旧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的扩充和稀释呢?我认为不能这样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我用残损的手掌课文研讨一、整体把握1942年,诗人戴望舒因为在报纸上编发宣传抗战的诗歌,被日本宪兵逮捕。
在狱中,他受尽折磨,但始终没有屈服。
《我用残损的手掌》就作于那个时候。
这首诗,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母亲的歌。
“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在敌人的黑牢里,诗人由“残损的手掌”展开想像,让它去摸索心目中的祖国地图。
“广大的土地”象征祖国,“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表明了诗人坚贞不屈的意志。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灰烬”“血”“泥”是对沦陷区凄凉景象的概括。
侵略者的烧杀抢掠,使大地上处处废墟,人民流离失所。
诗人的手掌是残损的,祖国的土地也支离破碎,诗人与祖国有着共同的命运。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手掌”将诗人引到了他的“家乡”,这里的景色曾是那么美丽迷人。
作者写到了家乡的春天,繁花、嫩柳、荇藻、水,调动了视觉、嗅觉、触觉,如同身临其境地回到了家乡。
充溢在字里行间浓浓的思乡之情,与作者身陷囹圄的现实形成强烈对比。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手掌”由北向南,抚过大片国土。
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南海,每到一处,作者都突出了该地区的特征性事物,并调动多种感觉器官去感受它们的特点:雪峰、水夹泥沙、新生的禾草、蓬蒿、荔枝花、苦水。
在感情色彩上,这几行诗是忧郁的,冷色调的,表达了诗人对苦难中的祖国无法言说的感情。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诗人的思绪在祖国大地上驰骋,所到之处,留下的都是国土被侵略者践踏的印象。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手掌”终于摸到了“一角依然完整”的土地,那里是没有被践踏的解放区。
从这里开始,诗人的情绪不再低沉,变得明朗、积极。
他没有亲身经历过解放区的生活,但感情上无比向往。
这是他对解放区的抒情性描述。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这是诗中第二次出现“我用残损的手掌”字样,是强调。
因爱国而受到敌人迫害的“我”,在这块温暖明朗的土地上找到了安慰。
“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这两个意象用得恰如其分,唤起了人的生命中最亲切的感动。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直抒胸臆,坚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斗争必胜,解放区是民族复兴的希望所在。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以“太阳”和“春”喻解放区,本体和喻体的共同特点是能给中国的大地带来光明和苏醒。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诗在高亢的调子中结束,作者道出了对解放区的真挚情感,对祖国未来寄与了热切的希望。
二、问题研究1.这首诗前后两部分的感情色彩和描写手法明显不同,结合原诗具体分析一下。
从感情色彩上说,前半部分是消极的、冷色调的,后半部分是积极的、暖色调的。
前后两部分形成明显的对比。
前半部分,是作者想像着用手掌触摸地图上的沦陷区,这里只有“灰烬”“血和泥”,一片凄凉景象。
风景如画的“家乡”,如今被侵略者强占,作者在诗句中流露出忧愤。
诗人的情绪还投射到更多的对应物上。
以下出现的一系列词语,如长白山雪峰的“冷”,黄河的“水夹泥沙”,江南水田里生长的“蓬蒿”,岭南憔悴的“荔枝花”,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等等,是多种感觉器官对国土现状的感受,也是对沦陷区人民苦难生活的暗示,是诗人在囹圄中向祖国母亲的抒怀。
在前半部分里,作者运用了今昔对比的手法(即“江南的水田”一句),加重了情绪的渲染。
后半部分,作者抚摸到了解放区那“辽远的一角”,情绪陡然一变。
因为那里“温暖”“明朗”“蓬勃生春”,前后两部分一对比,诗人的情感倾向更加突出。
“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是一向为人称道的两个比喻,使人们对解放区倍感亲切。
在作者对解放区的抒情性描述中,用的是“爱”“希望”“太阳”“春”等词语。
“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两个比喻,是用水深火热的沦陷区反衬解放区──那里是将要实现民族复兴、诞生“永恒的中国”的地方。
这首诗前后对比手法的运用,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表现出他对解放区的深情向往,对祖国光明未来的热切盼望。
2.这首诗描写的对象很多,而我们读起来却不觉芜杂,这是为什么?《我用残损的手掌》在想像中展开诗的内容,在想像中,诗人的手掌抚过了广大的国土。
先是沦陷区的家乡,继而从祖国疆域的北部一直到最南端,最终停留在解放区。
对祖国大地上每一处特征性景物的概括,作者突出的是“手掌”的触觉作用(同时也有视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的作用),如“微凉”“冷”“滑出”“细”“软”“蘸”等等。
这样,就把较广泛的描写对象相对集中起来,使之贯穿在“手掌的感受”这一条线索上。
因而我们读起来不觉芜杂。
另外,这首诗有着较为特别的押韵方式。
有时是四行诗句押一个韵,有时是两行押一个韵。
例如从第5行开始,押韵的字依次是“乡—幛—芳—凉”“骨—出”“草—蒿”“悴—水”“山—暗”“抚—乳”“掌—望”“活—国”。
这样灵活的押韵方式,既体现了现代诗形式的自由,又使全诗有着相对协调一致的节奏。
练习说明一、有感情地背诵课文,细心体会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的种种感觉,说说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变化起伏。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从背诵入手,整体把握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诗人以“残损的手掌”抚过祖国大地的形象化思绪,在想像中再现了他的家乡、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以及他没有亲身体验过的解放区的景象,以“手掌”的感觉展示了他内心情感的变化。
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与了民族复兴的希望。
二、注意诗中起修饰作用的相关词语,看看哪些是积极的、暖色调的,哪些是消极的、冷色调的,说说诗人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此题意在从语言使用的角度引导学生欣赏这首诗。
积极的、暖色调的词语如: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永恒……消极的、冷色调的词语如: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诗人之所以这样用这些词语,是为了更好地表达诗人内心深处的爱与恨。
三、诗人往往把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绪具有可感性。
借鉴这种写法,联系你的生活体验,写几句富有诗意的话,抒写自己的一种感情(如“思念”“悲伤”“欢欣”等)。
此题意在让学生借鉴这首诗通过描写具体事物来抒写思想感情的写法,写片段作文。
不必要求学生一定要写诗,写散文也可;也不必写得太长,一百字至五百字均可。
教学建议一、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内心产生了种种感觉。
随着“手掌”的移动,作者的情绪也发生了变化。
指导学生把握这首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二、诗人的情绪投射在客观对应物上,客观对应物也就染上了诗人的感情色彩。
指导学生找找,这首诗中哪些具体的形象寄寓了作者的主观情感。
三、诗歌史上,戴望舒在探索新诗的音乐性方面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
叶圣陶曾称赞他的成名作《雨巷》,说它为新诗的音节开辟了一个新的纪元。
这首《我用残损的手掌》,语言更加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读起来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很确切地表现了诗人的情怀。
下面的朗读示例,供教学时参考。
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有关资料一、诗人简介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
浙江杭县人。
1923年秋入上海大学中文系。
1925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
1928年在上海与人合办一线书店,出版《无轨列车》半月刊。
被查封后改名水沫书店,出版《新文艺》月刊。
1931年加入中国左联。
1932年自费赴法国,在里昂中华大学肄业。
一年后到巴黎大学听讲,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
1935年回国。
次年创办《新诗》月刊。
1938年避居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及诗刊《顶点》。
还曾主编过《珠江日报》和《大众日报》副刊。
同时组织“文协”香港分会并任理事。
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曾被捕入狱,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
1949年回到内地在国际新闻局法文组从事翻译。
1950年因气喘病去世。
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戴望舒诗集》,另有译著等数十种。
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
无论理论还是创作实践,都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
二、《我用残损的手掌》赏析(洪子诚)1941年12月15日,香港英国当局向日本侵略军投降。
日军占领香港后,大肆搜捕抗日分子。
1942年春,戴望舒也被日本宪兵逮捕入狱。
在狱中,他受尽酷刑的折磨,但他并没有屈服。
在牢狱里他写了几首诗,《我用残损的手掌》就是其中的一首。
据冯亦代回忆:“我昔日和他在薄扶林道散步时,他几次谈到中国的疆土,犹如一张树叶,可惜缺了一块,希望有一天能看到一张完整的树叶。
如今他以《残损的手掌》为题,显然以这手掌比喻他对祖国的思念,也直指他死里逃生的心声。
”(《香港文学》1985年2月号)这首诗,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虽然自己的手掌已经“残损”,却仍然要摸索祖国“广大的土地”,触到的只是“血和灰”,从而感觉到祖国笼罩在苦难深重的“阴暗”之中。
第二部分写诗人的手终于摸到了“那辽远的一角”,即“依然完整”,没有为侵略者所蹂躏的解放区,诗人对这块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了深情赞美。
描写沦陷区阴暗,从实处着笔,用一幅幅富有特征的小画面缀连。
抒写解放区的明丽,侧重于写意,用挚爱和柔情抚摩,加之一连串亲切温馨气息的比喻,使诗章透现出和煦明媚的色彩。
可以说这首诗既是诗人长期孕育的情感的结晶,也是他在困苦抑郁中依旧保持着的爱国精神的升华。
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并不回避直接抒发和对事物进行直接评价的陈述方法,但思想情感的表达,主要还是通过形象的构成来实现。
运用幻觉和虚拟是创作这首诗的主要手法。
诗人在狱中,想像祖国广阔土地好像就在眼前,不仅可以真切地看到它的形状、颜色,而且可以感触到它的冷暖,嗅到它的芬芳,这种虚拟,强烈地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的深挚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