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哲学的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哲学的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摘要:关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恩格斯在总结哲学史的基础上曾提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只要人们了解了近代哲学,就会懂得,被称之为“认识论转向”的近代哲学的突出特征就是从人的认识出发去反省“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唯理论和经验论以及十八世纪的旧唯物主义哲学是分论,而德国古典哲学则具有典型性的理论总结性。从古代哲学到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向”,古代哲学侧重于“本体论”的研究,没有自觉到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从而离开这种关系,离开对人类意识及其世界相互关系的认识论的反省,单纯的从对象世界本身去寻求世界的统一性,直接寻求和断言某种经验和超验的“存在”。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向”使近代哲学以反省人类意识及其与世界的相互关系为出发点,以探寻思想的客观性为聚焦点,不仅研究外在世界与人的观念之间的关系,而且也深入考察各种观念的内部关系问题。纵观整个近代哲学,“存在”不仅是“意识外的存在”,而且是“意识界的存在”,在这里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既包括精神与物质(意识外的存在)的关系,也包括精神与精神(意识界的存在)的关系;“思维”不仅指“意识的内容”,而且指“意识的形式”,它是关于思维对象的“对象意识”,也是构成、把握、统摄和反省“对象意识”的“自我意识”。通过对唯理论、经验论哲学及德国古典哲学对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的论述,点出进步与缺陷。

关键字:思维与存在,认识论转向,近代哲学,形式,内容

关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恩格斯在总结哲学史的基础上曾提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他还强调指出,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只有在近代哲学中“才被十分清楚地提出来”,“才获得了它的完全的意义”。因此,因此要了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这种“完全的意义”,就必须具体的了解和探讨近代哲学的基本特征。只要人们了解了近代哲学,就会懂得,被称之为“认识论转向”的近代哲学的突出特征就是从人的认识出发去反省“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种近代哲学并不是单独提供某种“存在”的知识或某种“思维”的知识,而是要为人类确定关于思维和存在之间的关系的自我意识。

近代哲学,即西方的近代哲学,是指由十六世纪的英国哲学家培根开始,到十九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费尔巴哈结束这段时期的哲学,它主要分为早期和晚期两个部分,早期主要指英国的经验论哲学和欧洲大陆的唯理论哲学,晚期主要指十八世纪的法国机械唯物主义哲学和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上半叶的德国古典哲学。关于思维

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唯理论和经验论以及十八世纪的旧唯物主义哲学是分论,而德国古典哲学则具有典型性的理论总结性。

一、从古代哲学到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向”

恩格斯指出,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在远古时代就以“灵魂对外部的关系”而萌发了,并且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在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中,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则表现为“什么是本原,是精神,还是自然界?”“世界是神创造的,还是从来就有的?”西方近代哲学是由古代西方哲学发展而来,但却与古代哲学在研究的主题和侧重点上有所不同。

古代哲学侧重于“本体论”的研究,没有自觉到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从而离开这种关系,离开对人类意识及其世界相互关系的认识论的反省,单纯的从对象世界本身去寻求世界的统一性,直接寻求和断言某种经验和超验的“存在”,如古希腊哲学中恩培多克勒的“四根”和柏拉图的理念以及经院哲学的上帝存在,这些“存在”被归结为万物的本原,并用来解释全部的经验世界以及关于经验世界的全部知识,古代哲学其实就是一种本体论哲学。

近代哲学则侧重于“认识论”的研究,认识论的中心问题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关于实体、关于世界本质的知识体系与实体自身、世界本质的关系问题。近代哲学通过认识力图建立一个与实体、世界本质相一致的绝对知识体系。这种对认识论问题的重点研究被称为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向”。所谓“认识论转向”相对于古代的本体论哲学,它从根本上自觉到了思维和存在的矛盾关系,并把这种关系当作最基本的和最重要的哲学问题来进行研究,重点把握思维与存在、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矛盾关系的认识论问题。也就是说,近代哲学以认识论问题的研究为中心,集中力量研究对世界特别是实体的认识理论和认识方法,研究思维与存在的相互关系。黑格尔曾说:“近代哲学的出发点,是古代哲学最后所达到的那个原则,即现实自我意识的立场;总之,它是以呈现在自己面前的精神为原则的。中世纪的观点认为思想中的东西与实存的宇宙有差异,近代哲学则把这个差异发展为对立,并且以消除这一对立作为自己的任务。因此,主要的兴趣并不在于如实地思维各个对象,而在于思维那个思维对于这些对象的思维和理解,即思维这个统一本身;这个统一,就是某一假定的客体进入意识”。这种“认识论转向”使近代哲学以反省人类意识及其与世界的相互关系为出发点,以探寻思想的客观性为聚焦点,不仅研究外在世界与人的观念之间的关系,而且也深入考察各种观念的内部关系问题。

众所周知,处于近代哲学时期的近代自然科学在当时也有了飞速的发展,为人们展示了一幅完整的关于世界的自然图景,这幅图景中,包括人的精神在内的一切主观因素都被排除到了自然界之外,自然界就是一个机械运动的世界,它以广延性为根本性质,没有任何与精神、思维相统一的根据,没有任何能动的因素。从而为近代哲学寻求思维与存在的统一设置了障碍,在另一个方面也就是推动了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向”,决定了认识论转向的方向,也为近代哲学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同一问题提供了可供总结的人是理论和方法理论。但由于在理论上阐述经验与理性有着不同的着重点,所以哲学家们在总结认识理论与方法理论以解决思维与存在的统一时,是沿着不同的途径前进的。

二、近代哲学对思维与存在问题的述评

在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中,不可避免的涉及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二者是有区别的,不能简单的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归结为精神与物质的关系,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的基本特征看出,它不仅具有精神与物质关系的“时间先在性”问题,还具有超越这种关系的“逻辑先在性”问题。在前一个问题中,二者的关系是不易变易的,物质是“本原性”的存在;而在后者的问题中,就表现出了极其丰富和复杂的矛盾关系,主要指思维和存在之间呈现出了相对性和多义性的特征,这在近代哲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纵观整个近代哲学,“存在”不仅是“意识外的存在”,而且是“意识界的存在”,在这里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既包括精神与物质(意识外的存在)的关系,也包括精神与精神(意识界的存在)的关系;“思维”不仅指“意识的内容”,而且指“意识的形式”,它是关于思维对象的“对象意识”,也是构成、把握、统摄和反省“对象意识”的“自我意识”。

(一)“意识外的存在”与“意识界的存在”

近代唯理论哲学撇开认识的经验来源,力图从实体自身寻找思维与存在的统一,建立他们统一的绝对知识体系,主要经历了一个由笛卡尔到斯宾诺莎再到莱布尼茨的矛盾发展过程:唯理论哲学家将主客体完全分化,这种“意识外的存在”使他们陷入了二元论的困境。笛卡尔从普遍怀疑出发,确定了上帝、心灵和物体三种实体的存在,上帝是绝对独立的存在,心灵与物体从来源上都依赖于上帝,但就本性而言是依赖自身而存在的,笛卡尔对主客体关系的认识由认识论领域深入到人的基本属性,将身体和心灵两者机械的分割,得出身心二元论的结论,但为了解释心灵对身体的认识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