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合集下载

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

康德的不可知论
• 他一方面承认意识之外的客观 世界是独立存在的, 世界是独立存在的,即所谓 自在之物” “自在之物”,并认为 自在 之物是一切感觉的源泉, 之物是一切感觉的源泉,这是 典型的唯物主义态度。 典型的唯物主义态度。 • 另一方面,他又强调自在之物 另一方面, 是不可认识的, 是不可认识的,是作用于人的 感官而产生的感觉或现象, 感官而产生的感觉或现象,但 这个感觉和现象却不是自在之 物的真实反映。 物的真实反映。
6.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是 . A.思维决定存在的问题 思维决定存在的问题 B.存在决定思维的问题 存在决定思维的问题 C.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7.“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 . 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识的事物。 识的事物。”这种观点属于 A.怀疑论 B.可知论 . . C.不可知论 D.唯心主义 . .
8.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 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D.一元论和二元论 一元论和二元论 9.下列各项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是 下列各项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是 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 ②思维能否产生理 论③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 ④思维能否正 确地反映存在 A①②③ B①②④ ①②③ 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①③④ ②③④
3.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 A.是否承认意识能否正确反映物质 是否承认意识能否正确反映物质 B.是否承认存在决定思维 是否承认存在决定思维 C.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D.是否承认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是否承认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4.下列说法中体现物质决定意识的是 A.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不怕做不到, 不怕做不到 B.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 吾心便是宇宙, 吾心便是宇宙 C.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D.存在即被感知 存在即被感知

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

不可知论:否认认识世界的可 能性、或者至少是否认彻底认
有一天,庄子和他的朋友惠施一起外出散步,走到一座 桥上,只见桥下很多鱼不停地游来游去,好不惬意,于 是庄子说:你看,鱼是多么快乐呀! 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很快乐呢? 庄子反问道: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快乐不快 乐呢? 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感觉如何,可是你也 不是鱼呀,你怎么知道鱼快乐不快乐呢? 按照惠施的说法,不是鱼,就不知道鱼的快乐,那么不是物, 就不知道物的道理了。由此推论下去,世界上就没有可以 认识的东西了,他认为思维和存在不具有同一性。是不可 知论的代表人物。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探究一:哲学研究些什么?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 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恩格斯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或者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知识延伸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的两方面内容
内容一: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
提示: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思维决定存在 (意识决定物质)
存在决定思维 (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
内容二、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世界是否可知)。
请问,你认为世界是否可知呢?
不可知论者
休谟
代 表
康德
人 物
可知论者
马克思和恩格斯
代 表
毛泽东
人 物
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

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

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人类作为具有思维能力的生物,思维是我们认识和理解世界的基础。

然而,思维与存在并非简单的相互关系,而是一个复杂的辩证关系。

存在是指客观世界中的实在和事物的存在状态,是客观现实的存在方式;而思维则是主观认识的过程,是个体通过感知、思考和推理等能力对客观世界进行认识的方式。

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首先表现为思维的局限性。

人类的思维能力是有限的,无法完全准确地反映客观存在。

我们的感官受限于人体器官的特点,无法直接观察到一些微观现象或远距离的事物。

而且,我们的思维也受限于个人的知识、经验和观念等因素,这些因素会对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认识产生影响。

因此,思维的局限性使我们无法全面地认识客观世界,存在着与客观世界的脱节。

然而,尽管思维有其局限性,但它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

正因为思维能力的存在,我们能够通过感知和思考来探索客观世界,深化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知。

思维的作用不仅仅是对客观存在的被动反映,而且可以通过理性思考和创造性思维来主动地改变和影响客观世界。

人类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等都离不开思维的推动,通过思维的力量,我们可以改变自然,改变社会,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还表现为它们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制约。

思维是通过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和认识而产生的,它建立在对存在的基础上,而存在则是思维的客观依据。

思维离开了存在就无法进行,它失去了支撑,变成空洞的概念与观念。

与此同时,存在也离开了思维就无法被充分认识和理解。

客观存在除非通过思维的活动被感知和了解,否则它只是无边的无序的混沌。

思维与存在是相互作用的,存在是思维的根据和基础,而思维则是对存在的反映和认识。

然而,思维与存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关系。

随着人类的思维发展和认识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客观存在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和扩展。

通过思维的努力,我们能够逐渐发现更多的规律和内在联系,对事物的认识也变得更加深入和完善。

同时,通过对存在的认识改变,我们能够引发新的思维方式和观念的生成,从而推动思维的发展。

2011《哲学》第二课 1 哲学的基本问题

2011《哲学》第二课 1 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切唯物主义都是可知论! 一切唯物主义都是可知论!
庄子和朋友惠施在濠水 的一座桥梁上散步。 的一座桥梁上散步。 庄子看着水里的苍条鱼 说:“苍条鱼在水里悠然自 这是鱼的快乐啊。 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惠子说:“你不是鱼, 惠子说: 你不是鱼, 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庄子说: 你不是我, 庄子说:“你不是我, 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 呢?” 惠子说:“我不是你, 惠子说: 我不是你, 固然不知道你;你不是鱼, 固然不知道你;你不是鱼, 无疑也没法儿知道鱼是不是 快乐。 快乐。” 两人对话的话说明了什么? 两人对话的话说明了什么?
BD
单项选择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意识和物质的辩证关系 B.意识和物质的辩证关系 C.物质决定意识 物质决定意识,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D.思维决定存在 思维决定存在, D.思维决定存在,还是存在决定思维 2.我们在实际工作中, 2.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都会面对处理工作计划与 我们在实际工作中 工作实际的关系,这在哲学上就是处理 工作实际的关系,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B C.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C.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D.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D.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3.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 A.是否承认意识能否正确反映物质 A.是否承认意识能否正确反映物质 B.是否承认存在决定思维 B.是否承认存在决定思维 C.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C.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D.是否承认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D.是否承认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4.下列说法中体现物质决定意识的是 A.不怕做不到 不怕做不到, A.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B.吾心便是宇宙 吾心便是宇宙, B.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 C.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C.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D.存在即被感知 D.存在即被感知

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恩格斯在总结哲学史的基础上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即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其中,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最重要的方面,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思维和存在有没有统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对这个方面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进一步而言,思维和存在不仅是人和世界关系的两个最本质的方面,也是两个哲学上最高的范畴。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极其繁多,数不胜数,归结起来无非属于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主观和客观这两类现象。

思维和存在是哲学的两个最高范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反映着人与世界关系的最根本的方面。

另外,哲学试图迫使人们自己思考。

道德,形而上学和政治是哲学的主要分支。

以下是主要的哲学问题列表:
1.世界的状况如何?
2.我们的感官能否告诉我们世界实际上是做什么的?
3.我们有空吗?
4.有没有正确的生活方式?
5.上帝存在吗?
6.什么时间?
7.什么是空间?
8.我是什么?
9.我们如何一起生活?
10.为什么有什么而不是什么?。

1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1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有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关于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谁是第一性、何者为本源的问题。

即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决定物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的回答是划分哲学史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哲学基本派别的表现准。

第二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哲学史上的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2意识的本质:第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即人脑是意识产生的物质条件和生理基础,第二、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即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外部世界,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具有主观特征3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是以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还具有制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实现的途径:一是实践,二是必要的物质手段4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总之,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5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与个性之间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一方面,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表现出来,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也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另一方面,矛盾的特殊性不能离开普遍性而存在,否则就会丧失其原有的共同本性,而且有另一类事物的共性。

6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与质变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与两边是相互包含的相互渗透的,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在总的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量变与质变相互转化,事物的发展就是由量变到质变、由部分质变到根本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维与存在地关系问题,即哲学地基本问题.它体现着人类对自身和世界地认识,换言之,就是人类对意识与物质地关系问题地困惑.并由此引出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地问题和两者有无同一性地问题.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近代哲学之父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即意识是第一性,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举例来说,世界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若说先有鸡,那第一只鸡从哪来?鸡若不是从鸡蛋中孵出地,那还是鸡吗?另一方面,世界先有地鸡蛋.可第一个鸡蛋从哪来呢?若不是鸡生出来地蛋,还能称之为鸡蛋吗?所以鸡或者鸡蛋都是以人地意识来定义地.意识是第一性,即鸡或者鸡蛋这件东西是因为人地意识产生地.可世界上若根本没有鸡或者鸡蛋这种物质呢?人地意识里会凭空产生鸡或者鸡蛋这些东西吗?由此看,物质是第一性,意识是物质衍生地.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由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地问题,哲学分为了两个学派,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我国也有相关地故事产生.三个和尚坐船,风吹幡动,一和尚说“幡动”,第二个和尚说“风动”,禅师说“心动”.前二者看到了事物本身,即唯物主义.禅师思想上升到了意识层面,即唯心主义.而这其中地“上升”,并不是说物质高于意识.只是体现了人们从不同地层面看待问题.人地一生都在感受着周围地环境,并对环境地变化做出反应.而禅师不过是从外界地变化感悟到自身地变化,进而人地意识认识到意识本身地存在,并逐渐升华.意识对所有物质并包扩意识本身地认识都不受限制.但意识本身是是由人脑产生地.当人脑停止思考或死亡时,意识也会消亡.可以说意识需要物质地基础,由此,不由得想问一句,是不是物质可以脱离意识单独存在?有人说“一块石头或者一滴水,它们没有意识,但却真实地存在着.”这就引申出什么是存在,存在就意味着它是有物质基础,并被人感知地才能称之为存在.若世上没有意识,谁又能说明物质是存在地呢?或许有人要问“那上帝存在吗?”他不依靠物质,仅存在于人地意识里.从一方面来说,上帝地存在,是意识传承与积累地结果,就像知识,经验.他是因人类对大自然敬畏而逐渐产生地.若有人问知识是存在地吗?我想这是没有答案地了.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思维与存在地第二个问题,就是物质与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地问题.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地,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地.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地认识存在地问题.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从某些层面来说,意识是无法正确认识存在地.比如说,某人被拔了一根头发,那他是秃子吗?显然不是,那再拔一根呢?如此反复,突然,那人就变成了一个秃子.但突然让他变成秃子那根头发是哪一根呢?无法回答.再比如,把一粒谷子堆起来,它是谷堆吗?答案是否定地.那再放一粒呢?那一直放呢?直到堆起一个谷堆,可让谷子变成谷堆地是哪粒谷子呢?说不清楚.这既是不可知论.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但不可知论仅在某些层面上适用.这就涉及到人们地意识对物质地定义.若我们认为拔掉最后一根头发才算是秃子,那还需要争论吗?若我们规定不是个体就可以算作群体.谷堆问题也不再是问题.这说明可知论也是普遍适用地.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从人类自身来说,人类对未知地东西是充满好奇地.并提出各种猜测.但事物地规律是客观存在地,不以人类地意识而改变地.所以人们地猜测往往是错误地,这就说明意识对物质地认识是有偏差地.不可知论既说明了这一点.但从另一方面说,人们总在多次尝试后抓住事物地本质.换言之,各种猜测不过是意识认识事物地方式和过程,并不是最终地结果.这既是可知论地思想.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思维与存在地问题困扰着哲学家们,不是如何去正确认识本源论和认识论地问题.而是一方无法从矛盾地两方中找出论据说服另一方.客观条件不同、思考问题地角度不同,这就决定了物质与意识之间地关系不能单一地说成是谁决定谁地问题.在整个人类社会地发展进程中,物质借助人脑衍生出意识,意识又借助一定地物质条件衍生出新物质,物质世界和意识世界如此无限地衍生便推动了整个社会地不断发展和进步.由此,对立统一规律便是事物发展地规律.几千年对物质与意识地争论,使哲学地思想不断发展,对事物地认识不断深化.从辩证地角度来说,它们都是系统化理论化地世界观地发展地产物.既是哲学.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基本观点
合理性
局限性
可贵的猜测,没有科 学依据;将物质归结 于某种或某几种具体 物质形态
否认世界是神 根本方向和本 创造的,认为 质是正确的 世界是物质的
把物质归结为自 然科学上的原子认 为原子是世界的本 原,原子的属性就 是物质的属性
肯定了世 界的本原 是物质 把唯物主义 和辩证法有 机结合
机械性、形而 上学性和历史 观上的唯心主 义等
7.喜鹊叫喜,乌鸦报丧。
有人说,重视物质利益就是唯物主义,强调精神 文明就是唯心主义。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 义的唯一标准。凡是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 识,就是唯物主义;反之,就是唯心主义。重视物质利益 和强调精神文明并不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2)追求物质利益不一定就是唯物主义,如果违背社会发 展规律,不顾客观条件,主观蛮干地追求物质利益,就是 唯心主义;强调精神文明不一定就是唯心主义,如果在承 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下,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强调精 神文明,正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表现。 ⑶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只能在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 性的意义上使用,如果给它们加上别的意义,就会造成 混乱。
——王夫之(明代)
中国古代唯物主义思想家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机械唯物主义)
①正确性 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肯定世界本原是物质
②局限性
A. 物质=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 B. 机械性 形而上学性 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不彻底性)
机械性
自然界的各种现象都被归结为 力学过程,用力学规律解释一切,甚至 动物和人都被看作是受力学支配的机器。用机械运动 解释一切现象。
颠倒了思维和存在之间的关系
• 一天,贝克莱和友人 约翰生博士散步,讨 论“存在就是被感知” 的问题,不小心碰上 了一块石头。约翰生 博士便问道:“在碰 到这块石头、产生痛 觉以前,它是否存 在?” 贝克莱说: “存在即是被感知”。 • 思考:贝克莱认为世 界的本原是?对此你 有什么看法?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容提要】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理论构成上看,是由唯物论、辩证法、辩证法、认识论三部分构成的;从认识过程上看,是由本体论到认识论再到实践论。

传统观点认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对存在的关系问题,它体现在思维对存在的地位问题和思维能否认识客观现实世界的问题,而忽略了思维对存在的反作用体现出的辩证法思想和实践论思想,因而是不完整的。

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全过程看,思维对存在是否有反作用也应属哲学基本问题。

***“思维对存在的地位问题”和“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我认为这两个方面并没有穷尽思维和存在关系的全部内容,思维对存在的反作用问题也是思维和存在关系的一个基本方面,因此,思维对存在的反作用也属哲学基本问题。

所以,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地位问题;第二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第三个方面是思维对存在的反作用问题。

如果哲学基本问题中不加入第三个方面就必然陷入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一、坚持思维对存在的反作用才能体现出辩证法思想恩格斯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1〕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归结起来,无非属于两大类: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

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主观和客观等,就是对这两类现象最一般的概括。

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思维和存在以及这两类现象之间的关系,成为任何哲学体系都必须进行研究并作出回答的基本问题。

“思维对存在的地位问题”即在思维和存在的相互关系中,思维对存在来说,处于何等地位,是本原的,第一性的;还是派生的,第二性的,这是哲学首先要研究的问题,即本体论问题。

凡主张世界的本原是精神,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人,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主张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人,就属于唯物主义阵营,人们以总体方式把握世界首先遇到的就是世界的本质问题,即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二者归根到底谁先谁后、谁依赖谁、谁决定谁的问题。

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的基本问题

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的基本问题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 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 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唯一标准。
误区: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注意: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 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典例】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A.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理论与实际的关系问题 D.思维决定存在,还是存在决定思维 [解析]B。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B 项 符合题意。A、D 两项都是哲学基本问题包含的内容之一,因 而是片面的。C 项不符合题意。故选 B。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其划分标 准是( )
A.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 B.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 C.对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D.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 [答案]B
2.“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
物。”这种观点属于( )
谢谢
1.(教材 P10)哲学研究的问题有许多,其中有没有一个贯 穿哲学发展始终并且把不同哲学区分开来的基本的问题?
提示:哲学研究的问题有很多,如宇宙、人生、思维等, 但是贯穿于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 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
2.(教材 P11)(1)上述材料涉及的共同的哲学问题是什么? (2) 你认为处理好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之间的关系重要 吗?为什么?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 的始终,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含义:① 思维和存在 的关系问题

学 的 基 本 问 题
什么是哲学 的基本问题

恩格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阐述

恩格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阐述

恩格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阐述摘要:1.恩格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提出2.恩格斯对思维与存在关系的阐述3.恩格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启示正文:恩格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阐述恩格斯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之一,对哲学基本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认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这一问题贯穿于人类几千年的认识史和哲学史的始终,只是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恩格斯总结了哲学发展特别是近代哲学发展的历史事实,并吸取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有关论述,以更明确的形式提出了哲学的基本问题。

恩格斯对思维与存在关系的阐述恩格斯认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具体展开,首先显示的是哲学的时代性内涵。

远古时代,人们认为世界是神创造的,这是原始的宗教观念。

在古希腊,哲学家们开始用理性思考世界,认为世界是由某种永恒不变的本质构成的。

到了近代,哲学家们开始关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探讨主观意识和客观世界的关系。

恩格斯认为,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一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

恩格斯把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作为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哲学派别的唯一标准。

他认为,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精神是物质的产物;而唯心主义则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物质是精神的产物。

恩格斯明确提出,哲学基本问题的解决,必须坚持唯物主义立场,认为物质是本原的,精神是派生的。

恩格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启示恩格斯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论述,对我们今天仍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首先,它提醒我们要关注哲学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我们应当始终把握这一问题的时代性内涵,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哲学基本问题。

其次,恩格斯的论述启示我们要坚持唯物主义立场。

在探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时,要始终认为物质是本原的,精神是派生的。

同时,恩格斯的论述也提醒我们,哲学研究应该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关注社会实践,为社会发展提供有益的指导。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根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一、考点突破1.哲学的根本问题。

2.为什么说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根本问题。

二、重难点提示1.哲学根本问题的内容。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根本问题的依据。

要点1:哲学的根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即意识,存在即物质。

故也可说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何者为本原的问题,根据对这个问题的不同答复可以把哲学划分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根本阵营。

【重要提示】认为物质与意识终究谁是世界的本原,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也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2.二者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或者说是意识能否正确反映物质的问题。

根据对这个问题的不同答复,可以把哲学划分成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绝大多数哲学家都持可知论的观点,但也有个别哲学家,如英国的休谟和德国的康德持不可知论的观点。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桥上游玩。

庄子说:“鯈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惠子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呢?”庄子说:“你又不是我,你哪里知道我不知道鱼是快乐的呢?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完全可以确定的!”)两人的辩论题小而旨大,辩题只有一个,就是我们能不能知道鱼儿是否快乐,如果认为因为我本身不是鱼,就不知道鱼的快乐,则,我也不是物,就不知道物的道理了。

由此推论下去,我不是除了我之外的任何事物,所以我除了我之外什么也不知道,什么都不可能认识。

这显然是不可知论的观点,是错误的。

【核心突破】【重要提示】只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根本派别。

要点2:为什么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根本问题?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根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

不可知论
不可知论
哲 学 的 基 本 问 题
思 维 和 存 在 的 关 系 问 题
思维和 存在谁 决定谁
存在决定思维 思维决定存在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谁为第一性)
否认能正确 反映存在 (有无同一性)
思维能不 能正确反 映存在
承认能正确 反映存在
可知论 不可知论
特别提醒:
A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不是哲 学基本问题而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 B并非一切唯心主义哲学家都是不可知论者, 相反,绝大多数唯心主义哲学家都认为世 界是可知的; C彻底的唯物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 D唯物主义可知论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对人的 认识的本质、来源和发展规律的观点是截 然对立的。
事物是不可认识的
1.我们永不能由知觉的存在或其任何性质, 形成关于对象的存在的任何结论 。 不可知论
2.人不仅不能感知和证明物质实体的存在,也 不能感知和证明精神实体(包括上帝)的存在。
3.市场经济变化莫测,要想把握市场变化是徒劳的 4. 世界上只有没被认识的事物, 不存在不能被认识的事物。 可知论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
思维能正确 认识存在
思维不能正 确认识存在
(可知论)
(不可知论)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不是哲学的基本派 别。 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不可知论的代表人物
休谟
康德
(18世纪英国)
休谟的不可知论:
对感觉之外 的任何存在 持怀疑态度
不可知论
托马斯· 亨利· 赫胥黎
认为人类不能 把握到感觉以 外的东西
唯物主义
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 是世界的本原是划分唯物主义 和唯心主义基本派别的唯一标 准。

思维和存在的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问题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或者说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精神与自然界的关系问题,其中有两个重要方面:一是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也就是先有意识还是先有物质的问题,二是意识与物质的联系与作用。

哲学观念的一切重大差异皆有这两方面而产生或归结为这两方面。

所以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 因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与哲学发展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他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2.第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都必须回答的根本问题。

世界上各种各样的现象归结起来不外乎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哲学作为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要揭示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必然要回答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关系问题。

事实上,历史上的所有哲学理论、哲学派别之间的斗争,都围绕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展开的抓住了这个问题,也就抓住了哲学发展的中心线索,也就能够把握两千多年的哲学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二,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解决,是研究和解决其它哲学问题的前提。

比如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个人和群众的关系问题,经济与政治、文化的关系问题、实践标准问题,等等,都是以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正确解决为出发点和基础的。

第三,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人们社会实践中的根本问题。

人类的一切活动概括起来,一是认识世界,二是改造世界。

前者是主观反映客观,后者是主观反作用于客观,二者都是处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而这个关系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在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的具体表现。

就是说,在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时常遇到并要处理的一个根本问题是主观和客观的关系。

3.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决定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野,因此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4. 3.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5.恩格斯明确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指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1)哲学的基本问题原理的提出为研究哲学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提供了一条基本的指导原则,哲学的历史悠久,学派纷呈,哲学基本问题为我们划分哲学上的基本派别确定了科学标准。

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

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

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第一性问题,同一性问题。

一:思考与存在是第一性的问题:将所有哲学派别分为物质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凡是认为物质、自然和客观存在为第一性的,都属于唯物主义阵营,而把本原和第一性归结为精神、意识、思想,则属于唯心主义阵营。

二:思想与存在是否一致的问题:唯物主义哲学家普遍坚持世界是可知的。

理想主义哲学家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主张世界是可知的,一种观点认为世界是不可知的,一种观点认为,人类的认识不可能达到对世界的认识,或者不能完全了解世界的本质。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哲学是一门关于思维和存在的综合性学科,它研究的是人类知识的基础,是人类理性探求真理的工具。

思维和存在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们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

本文将探讨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并试图回答一些与之相关的基本问题。

思维是人类独有的活动,它是通过概念、逻辑和推理等方式来认识世界的能力。

思维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物种的重要特征,它使人类能够了解和思考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规律。

思维是人类认识真理的工具,是人们创造出科学、哲学等各种知识的基础。

存在是一切事物存在于现实世界中的状态或方式。

存在是宇宙中的一切事物的基本属性,它包含了一切事物的物质和能量。

存在是独立于人类思维的客观现实,它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

存在是哲学研究和思辩的对象,是研究人类思维活动的基础。

思维和存在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这是因为思维是建立在存在基础上的,而存在则为思维提供了反思的客观基础。

思维是人类主观主体通过感知和思考来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它是存在的一种表现形式。

存在是客观世界的物质基础,它包含了人类思维的对象。

在哲学中,有一种观点认为存在决定思维,即认为存在是思维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前提。

这种观点强调存在的物质基础和客观实在性,认为思维的发展是受制于存在的物质条件和客观规律。

例如,人类的思维活动受到大脑的生理结构和神经系统的作用,它们决定了人类思维能力的局限性和发展的方向。

在这个意义上,思维是存在的产物和反映。

然而,另一种观点认为思维决定存在,即认为人类思维活动能够改变和塑造客观世界。

这种观点强调人类主观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认为思维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历史进程和科学技术进步的动力。

例如,科学家通过思考和实验可以改变自然界的现象和规律,从而改变人类的生活条件和社会结构。

在这个意义上,存在是思维的产物和作用。

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还涉及到一些基本问题,如自然和人类的关系、意识和物质的关系以及真理和价值的关系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提要】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理论构成上看,是由唯物论、辩证法、辩证法、认识论三部分构成的;从认识过程上看,是由本体论到认识论再到实践论。

传统观点认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对存在的关系问题,它体现在思维对存在的地位问题和思维能否认识客观现实世界的问题,而忽略了思维对存在的反作用体现出的辩证法思想和实践论思想,因而是不完整的。

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全过程看,思维对存在是否有反作用也应属哲学基本问题。

***“思维对存在的地位问题”和“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我认为这两个方面并没有穷尽思维和存在关系的全部内容,思维对存在的反作用问题也是思维和存在关系的一个基本方面,因此,思维对存在的反作用也属哲学基本问题。

所以,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地位问题;第二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第三个方面是思维对存在的反作用问题。

如果哲学基本问题中不加入第三个方面就必然陷入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一、坚持思维对存在的反作用才能体现出辩证法思想恩格斯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1〕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归结起来,无非属于两大类: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

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主观和客观等,就是对这两类现象最一般的概括。

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思维和存在以及这两类现象之间的关系,成为任何哲学体系都必须进行研究并作出回答的基本问题。

“思维对存在的地位问题”即在思维和存在的相互关系中,思维对存在来说,处于何等地位,是本原的,第一性的;还是派生的,第二性的,这是哲学首先要研究的问题,即本体论问题。

凡主张世界的本原是精神,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人,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主张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人,就属于唯物主义阵营,人们以总体方式把握世界首先遇到的就是世界的本质问题,即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二者归根到底谁先谁后、谁依赖谁、谁决定谁的问题。

这个问题是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中的最根本方面,是一切哲学学说的根本出发点和立脚点。

这是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第一个基本方面。

恩格斯说:“思维和存在关系还有另一个基本方面: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

”〔2〕对世界是否可知,思维能否反映存在,或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关于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这讲的是认识论的问题。

任何认识论总是以某种本体论为自己的前提,是以回答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为出发点的。

认识论也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是一切哲学都必然要研究的问题,而且在哲学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思维对存在是否有反作用也是思维和存在关系的一个基本方面。

是否承认思维对存在有反作用,区分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所谓思维对存在的反作用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和实践活动对于客观世界的反作用。

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但这种反映不是单纯消极、被动的反映。

因为意识是适应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客观需要而产生的。

这就决定了人在客观世界面前既是受动的,又是能动的。

列宁说:“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

”〔3 〕思维对存在的反作用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能动地认识客观世界;二是在认识的指导下通过实践能动地改造世界。

如果哲学基本问题中不加上思维对存在是否有反作用,只坚持存在对思维的制约作用,即只承认人在客观世界面前的受动性,不承认人在客观世界面前的能动作用,也就是只坚持人能认识客观世界,而不承认人在认识的指导下,通过实践能动地改造世界,那么就是形而上学的一点论,而没有坚持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哲学基本问题也就体现不出辩证法思想。

这样过分强调存在对思维的制约作用也就是强调存在的作用即物质、运动、必然规律,主张一切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而忽视存在和思维即客观和主观的复杂的对立统一关系,把一部分主观化为客观,而把思维对存在的反作用作为“主观主义”完全排除在哲学之外,这实际上就是要人主观符合客观,行动符合规律,自由服从必然,即一切服从于物质运动的必然法则,在这种服从哲学中个人不会有独立的人格性和价值性。

一句话,从根本上忽视了人的作用。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如果固守这种本体论化的思维方式,割裂存在和思维和辩证关系而忽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那么就调动不起来人的积极性,不能增强人的竞争意识,也就谈不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如果我们在哲学基本问题两个方面的基础上,再加上第三个方面,思维对存在是否有反作用,即在坚持存在第一性的前提下,强调思维的作用,也就是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即在坚持存在优先地位的前提下,突出强调思维(人)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把思维和存在辩证地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正确认识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正确地、有效地改造世界,以达到人和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社会的合理进步。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从产生来看,有先后之分,但从思维和存在的相互作用的角度来看,二者是等同的。

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只抬高了存在的地位,而贬低了思维的地位这是不符合辩证法的。

要在哲学基本问题中坚持辩证法,就既不可过分强调思维一方,而忽视存在一方,也不可过分强调存在一方,而忽视思维一方,否则都要犯形而上学的错误。

正如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所说:“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4 〕旧唯主义忽视以致抹煞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唯心主义抽象地理解和夸大主观能动作用,这是人类认识史、哲学史中的一条重要的思维教训。

这个问题的实质在于,如何恰当地估价人的主观能动性,这就是说,只坚持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本体论和认识论,而忽视第三个方面,虽然坚持了唯物主义的立场,但却忽视了辩证法思想,但反过来说,过分强调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三个方面,思维对存在是否有反作用,而忽视哲学基本问题的前两个方面,就既违背了辩证法思想又陷入了唯心主义。

因此,只有在坚持存在对思维的制约作用的前提下,坚持思维对存在的反作用,这样才能既坚持唯物主义的立场,又坚持辩证法思想。

从而哲学的基本问题才真正坚持了辩证法的思想,成为科学的世界观。

这就是说在坚持哲学基本问题两个方面的基础上再加上思维对存在的反作用,哲学基本问题才能充分体现出辩证法思想。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即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

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只体现出唯物论、认识论思想,而没有体现出辩证法思想。

如果在哲学基本问题二个方面的基础上再加上思维对存在的反作用就恰恰体现出辩证法思想,所以,思维对存在是否有反作用理应纳入哲学基本问题之中。

二、思维对存在的反作用强调实践的作用从人们的认识过程来看,人们要以总体方式把握世界,首先要解决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归结起来,无非属于两大类: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

如果不正确地回答物质和精神哪一个第一性,哪一个第二性的问题,就无法正确地认识世界。

人们在解决了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以后,人们就有了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进而人们就要解决世界的本质可知否、如何知、为何知等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本体论、认识论讲的都是怎样认识世界的问题,都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世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正如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所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5〕而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只是这样或那样地解释世界,而没有强调改造世界,因此没有突出强调实践的作用,没有把“改变世界”,把社会实践作为自己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目的。

而思维对存在的反作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二是在认识的指导下通过实践能动地改变世界。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思维对存在的反作用主要强调实践的作用,即强调改造世界,真正体现出认识的最终目的。

思维对存在的反作用正确阐明了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作为主体的人,是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

指明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首先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才有主体和客体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只有这样,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认识的对象才能得以确定,认识才能产生和发展,如果只强调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本体论和认识论,不强调思维对存在的反作用,即实践论,那么,主体客体就失去了相互联系的桥梁,认识的本质也就无法揭示,因为认识的本质就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客体能动的反映。

而且这种反映不仅包括对自然界的反映,而且包括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即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离开了实践,就不能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

如果在哲学基本问题两个方面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基础上再加上第三个方面,思维对存在的反作用,即实践论方面,那么,就能把主体和客体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揭示认识的本质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而且实践还能提供认识的手段,延长主体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提高主体认识能力和思维能力,使主体的目的得以实现,以满足主体的需要,从而使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

如果只强调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本体论和认识论,而忽视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三个方面,即思维对存在的反作用即实践论,不把认识变为改造世界的行动,人的能动作用就无从表现,反过来如果只强调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三个方面,即思维对存在的反作用即实践论,而忽视认识论,那么,没有认识指导下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也达不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只有把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活动结合起来,才能表现出人区别于动物的主观能动性。

这正如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的:“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

”〔6 〕费尔巴哈和其它旧唯物主义者主要的缺点就是看不到社会实践在社会生活和人的认识过程中的作用,他们离开社会实践去理解客观事物、社会现实(包括客观存在的人),把客观外界仅仅看作是人的认识的对象,而不是改造的对象。

他们把认识只看作是对外部世界的单纯直观,而忽视了人对客观世界的作用。

因此,他们既不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也不理解人的认识的本质,忽视社会实践的作用。

马克思认为,客观世界是认识的对象,同时又是改造的对象,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正是在改造世界中实现的,而思维对存在的反作用就是强调人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即实践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