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斯比特的信息社会理论及对社会现代化的启示
奈斯比特的信息社会理论及对社会现代化的启示
第一 , 类 杜 鲁 已经 进 入信 息社 鲁 。奈 斯 比特 认 局 。 “ 这 个 世 界 里 , 达 国 家 必 须 与 发 展 中 国 家 进 行 人 在 发
为, 人类 社 会 分 为农 业社 会 、 工业 社 会 和信 息 社 会 三个 交往 , 去只是 由于道 义 上 的原 因 时 , 达 国家 才 考 虑 过 发 阶段 , 目前 “ 然 我 们 还 是 认 为 我 们 生 活 在 工 业 社 会 , 对穷 国的 援助 , 虽 现在 这 一 点依 然 如此 , 是 还 有 一 个 可 但 但 是 事 实 上我 们 已经 进 人 了一 个 以创 造 和分 配 信 息 为 能是 更有 力 的理 由 , 就 是 为 了北 方 ( 达 国 家 )自身 那 发 基础 的社会 ” …信 息 社会 开 始 于 15 。 96年 和 15 9 7年 , 其 的利益 。 只 有 第 三 世 界 发 展 了. 方 的 市 场 才 有 保 北 标 志性 事件 有 二 : 是 “9 6年 , 任 技术 、 理 和 事物 证 。作者 毫不 讳 言地 指 出 : 在 相 互 依 存 的世 界 中 . 一 15 担 管 “ 援 工作 的白钡 工 人 人数 在美 国历史 上 第 一次 超 过 了 蓝领 助不是 施 舍 . 是 投 资 , 尤 其 是 一 种 战 略 性 投 资 ” 而 它 。 工 人 ; 业 的美 国正 让 位 给 一 个 新 社 会 ” 二是 15 工 。 97 个 国家 可 以 关 起 门 来 发 展 经 济 或 者 左 右 世 界 经 济 年标 志 着信息 革命 全 球 化 的开 始 ; 国人 发 射 了人 造 的 昨 天 已 经 结 束 了 。 俄 ” 地 球 卫 星 — — 它 引 来 了 全 球 卫 星 通 讯 的 时 代 ” 。 第四 . 必颊重 视 人 的 情 感 问题 。紊斯 比特 认 为 , 在 第 二 . 息 资 源 和 人 才 资 源 是 最 重 要 的 贵 潭 。奈 信 息社 会 中 , 代 高 技 术 的 发 展 给 人 们 的 思 想 观 念 带 信 现
评约翰·奈斯比特的《大趋势》
作者: 钟波;复真
出版物刊名: 江海学刊
页码: 92-95页
主题词: 奈斯比特;约翰;《第三次浪潮》;美国社会;国际舆论;信息社会;预测学;托夫勒
摘要:美国社会预测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先生1982年发表了他的新著:《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方向》。
该书出版以后受到美国和国际舆论的重视,被称作是当代说明信息社会的三部著作之一,即威廉·怀特:《组织的人》,阿尔温·托夫勒:《第三次浪潮》和本书。
《大趋势》一书在我国也流传颇广,如何看待这本书并给予适当的评价是有必要的。
本文想从经济方面谈几点看法。
《城市社会学》讲议-2都市性
People realiz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freedom, productive specialization(政治和经济自由、生产的专业化) Social evolution of humans not complete until capitalism was transformed into socialism(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人类的社会进化
(E. Wilma van der Veen, http://husky1.stmarys.ca/~evanderveen/wvdv/index.htm ) (许英,《城市社会学》,齐鲁书社,2002,P.44-45)
6
(7)以罗伯特.帕克为创始人的芝加哥学派从美国工 业化早期芝加哥等城市的急剧增长和变迁中更是直接概 括出“都市-乡村”这两种类型的划分,并提出了人文生 态学(人文区位论)理论。 帕克以芝加哥城为经验性研究对象,形成了一系列关 于都市特性的观点,例如他认为人口数量等原因给都市 带来了许多通病和问题,这往往包括各种精神神经病症、 冷漠的人际关系,因种族、阶层而不同而形成隔离( Park, 1916)。
5
(6)乔治.齐美尔(Georg Simmel,1858-1918;《都市与精 神生活》,1903)提出了“大都市的精神生活”——都市性
He considered importance of urban experience, i.e. chose to focus on urbanism (life within the city) rather than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of urban areas) . 由于大都市给人们带来高度的神经刺激和独特的都市体验,与乡村和小镇 居民相比,都市居民形成了较为“复杂的和老于世故的”人格特征: (Individual learns to discriminate, become rational and calculating, develops a blasé attitude– matter-of-fact, a social reserve, a detachment, respond with head rather than heart, don’t care and don’t get involved. )放射、 分拆 货币作为一种普遍化的交换手段,是由经济分工带来的,表现出更强的理 性化。由于“货币经济”带来的强制性的交换作用,市民在孤独、冷漠、人 际关系淡化的同时也提升了自由和发展自我意志的机会 ——间接交往、社会 距离(原创概念)、金钱哲学 在都市大舞台上,个人的人格得以多面发展同时又变得商品化; 城市社会整体上也更具有理性、重视效率并强调自我利益; 城市必须对日常生活进行组织才能建立秩序和相互预期,才能更有效率; 都市的物理边界的扩展——人们的生活不受身体和直接行动的限制。
试论电子媒介对经济生活的影响
试论电子媒介对经济生活的影响作者:丁燕来源:《科技资讯》2013年第03期摘要:电子媒介对当代社会的经济生活起了深远的影响。
电子媒介正在改变我们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反过来将会改变我们社会的性质。
电子媒介不仅仅是一种传播方式,它已经深入了社会的各个层面,从而左右人们的经济行为。
关键词:电子媒介经济生活信息经营理念中图分类号:TN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1(c)-0013-011 电子媒介产生影响的历史铺垫工业时代所积累的巨大生产力,正被人类用于建设一个崭新的社会。
大致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达国家的GDP越来越依赖于以电子数字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活动所创造的经济价值。
就像工业革命把95%的人口从农业中解放出来一样,现在信息革命也把绝大部分从业者从传统制造业中解放出来。
信息产业成为现代经济的主导产业绝不是偶然的。
从信息的角度看,自然经济由于缺乏快捷的交通工具和通信手段,人们无法获得外界的信息,因而既没有交换的渴望,也没有交换的条件。
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过程看,生产扩张始终受到市场的限制,而市场又受到信息的限制。
所以一切使信息的收集、传播和利用快速发展的活动,都会促进交换的发展。
15世纪末哥伦布新航道的探险和新大陆的发现,使世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北海,因而早就了大不列颠的繁荣。
交通运输体系和通信系统的革命把工业技术的创新成果扩展到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当代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瑟罗认为:“人类的文化和人类的价值观有史以来第一次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的电子媒介所左右。
人类社会几乎彻底让商业市场来决定他们的价值观和模仿的榜样,这是前所未有的。
”“电子媒介正在改变我们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反过来将会改变我们社会的性质。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电子媒介不仅仅是一种传播方式,它已经深入了社会的各个层面,它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从而左右人们的经济行为。
电子媒介对当代社会的经济生活起了深远的影响。
国开形考《社会学概论》
单项选择题1. (1996)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2. (家长制)管理方式适用于规模不大、分工不发达的社会组织,管理的好坏取决于管理者的经验和素质3. ( (德)韦伯 )是社会唯名论一派的代表人物。
4. (恩格斯)提出“人类社会区别于猿类的特征......是劳动。
”5. ( 规则系统 )是社会制度的核心要素。
6. ( 罗马俱乐部学派 )的第一个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中提出了“全球平衡”的概念。
7. ( 组织系统 )是社会制度的主体。
8. (1966年~1978年)是我国城市发展的停滞期。
9. (采集狩猎社会)是人类最古老、最简单的生存方式。
10. (结构功能学派)认为,社会的变迁是对社会体系的一种调整,这种调整缓慢而有秩序,最终是为了社会体系的整合和均衡。
;11. “差序格局”这一概念是我国社会学家( 费孝通 )首先提出来的,旨在描述基于血缘关系之亲疏而形成的,人们在经济和社会生活方面关系有差别的现象。
12. “初级群体”一词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库利)首先提出的。
13.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有关社会变迁典型的(历史循环论)14. “集体行为”一词是由美国社会学家(派克)提出的15. “角色扮演”作为学术概念,最早是由(米德)提出来的。
16.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 朋辈群体 )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
17. “社会互动的实质是人们交换酬赏和惩罚的过程”,持这种观点的理论是(社会交换论)18. “社会控制”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学家(罗斯)提出来的。
19. “世界是一个大舞台,生活就是演戏,表演者最关心的是留给观众什么样的印象”,持这种观点的理论是(拟剧理论)20.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显示的是社会制度的(阶级性)。
21.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是(韦伯)的成名之作。
22. 1901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出版(《社会控制》)一书首次阐述”社会控制”的问题。
人类社会发展的三次转型
补充阅读:《人类社会发展的三次转型》资料来源:《湖南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作者:文军、童星内容:一长期以来,对于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认识一直倍受人们的关注与重视,不同领域的学者曾纷纷从不同的角度来划分和界定人类已经走过或即将要走的历程。
比较有代表性如:1877年美国民族学家摩尔根在其《古代社会》中,以人类文明程度的发展为标志,将人类史前史划分为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三个主要时代。
尔后,马克思和恩格斯依据社会发展规律及其社会阶级属性的不同,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又系统地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五种社会类型。
18世纪工业革命以后,工业化的迅猛发展引起了人类社会的巨大变革,于是,人们又以产业为标志,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划分为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
此外,还有经济学家依据人类社会生存发展在地球空间运动进程的规律,从经济学角度将人类社会历史进程划分为江河经济时代、海岸经济时代和陆桥经济时代。
而对于人类社会在新千年即将面对的新时代的概括与预测,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比较有代表性如马克卢普的“知识生产社会”论、贝尔的“后工业社会”论、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论、奈斯比特的“信息社会”论、德鲁克的“知识社会”论、卡斯泰尔的“网络社会”论等等,这些新概念或理论的提出,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们试图解读这个新时代和自我解惑的某种努力。
人类历史的发展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无论我们对人类社会的历程作出怎样的概括,实际上都是无法追记历史的每一个脚印的,但人类历史的发展又总是有规律可循的,否则我们便无法认识过去。
因此,在此我们也不妨用社会学的眼光,从社会变迁的角度来简单地回顾和概括一下人类社会所走过的艰苦历程,这一历程集中体现在“四次革命、三个时代、二次现代化、一个中心”上,即在人类社会200多万年历史中,一共发生了四次大革命,造就了三个不同的时代,经历了两次现代化的洗礼,而这些根本性的变迁都是围绕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展开的(见表一)。
第二讲未来主义
第二节 社会历史学派的趋同论思想
丹尼尔·贝尔
阿尔文·托夫勒
约翰·奈斯比特
一、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
●未来主义尤其是社会历史学派的理论基础是“后 工业社会”的概念。 ●它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学家、政治哲学家贝尔于 1959年提出来的。
技术的发展就可以消除社会差别,解决现有的一切 社会制度中存在的弊病。
⑵科技专家应该主宰和掌握人类的命运,成为社 会的统治者。
⑶科技具有自主性和独立性。成为一种专门的结 构和力量,这是它能够成为决定其他一切力量的根 本原因。
㈢趋同论是未来主义的又一直接的理论来源
•什么是趋同论? •“趋同”(convergence)原本是一个生 物学术语,是指亲缘关系较远的异种生物 由于处在相同的环境中而在结构上具有相 同的特征和功能。 •荷兰经济学家廷伯根在1961年将之系统移 植到社会政治领域,用以说明资本主义和 社会主义的关系,这样便形成了一种特定 的社会思潮——趋同论。
㈢后工业社会是取代资本主义和 社会主义的新社会形态
⒉人类社会发展的可能前景 ⑴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是通向未来的道 路 ⑵存在着一条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连接 起来的“新道路”。
二、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理论
●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根据产业结构尤其是 技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将人类社会 的发展划分为农业浪潮、工业浪潮和知识浪 潮三个阶段,认为第三次浪潮的新文明将是 一个“实托帮”(与“乌托邦”不同),作 为工业化产物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要向 “实托帮”过渡。
㈡工业化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共同特征
托夫勒撇开社会制度尤其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问题,将资 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放在第二次浪潮的框架中,竭力论证 了二者的同一性(相同性)。其具体观点为: ⒉资本主义社会结构和社会主义社会结构的同构性
信息社会之变:大数据催生创意社会
信息社会之变:大数据催生创意社会∗谢俊贵【摘要】人类当前所处的社会是信息社会。
信息社会开发出大量的信息资源,并产生了大数据,让人类逐步登上了信息社会之巅,较好地保证了人类社会生产与社会生活对信息的迫切需求。
然而,在信息社会的大数据时代,信息社会的异化、矛盾和问题也开始凸显,给信息社会带来风险,造成危机。
面对信息社会的危机,人类需要将自身的智力资源设法注入信息社会的大数据时代,以克服信息社会的异化,化解信息社会的矛盾,解决信息社会的问题,从而实现信息社会的变革。
从这个层面来讲,大数据时代也许正是引发信息社会变革,催生创意社会形态,并使人类社会走向基于信息社会变革基础上的创意社会的社会变迁原点。
有鉴于此,我们必须尽早做好准备,以迎接创意社会的到来。
【期刊名称】《广东社会科学》【年(卷),期】2016(000)005【总页数】11页(P185-195)【关键词】大数据;信息资源;信息社会;智力资源;创意社会【作者】谢俊贵【作者单位】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广州51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02[提要]人类当前所处的社会是信息社会。
信息社会开发出大量的信息资源,并产生了大数据,让人类逐步登上了信息社会之巅,较好地保证了人类社会生产与社会生活对信息的迫切需求。
然而,在信息社会的大数据时代,信息社会的异化、矛盾和问题也开始凸显,给信息社会带来风险,造成危机。
面对信息社会的危机,人类需要将自身的智力资源设法注入信息社会的大数据时代,以克服信息社会的异化,化解信息社会的矛盾,解决信息社会的问题,从而实现信息社会的变革。
从这个层面来讲,大数据时代也许正是引发信息社会变革,催生创意社会形态,并使人类社会走向基于信息社会变革基础上的创意社会的社会变迁原点。
有鉴于此,我们必须尽早做好准备,以迎接创意社会的到来。
自从“后工业社会来临”、“第三次浪潮”、“大趋势”、“社会信息化”、“数字化生存”、“网络社会的崛起”等有关当代社会变迁的理论观点提出后,学者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即“信息社会之后是什么社会”?本人作过一些初步思考,基本观点是“信息社会之后是创意社会”,也就是说,信息社会开发出大量信息资源,满足了人们对信息的需求,但往前走是要设法开发那种有效激活和利用这些信息的创意资源。
网络社区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网络社区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互联网导致的一种全新的人类社会组织和生存模式悄然走进我们,构建了一个超越地球空间之上的、巨大的群体--网络群体,一种与传统社区不同的新的人类生活共同体形式已经形成,我们称之为“网络社区“。
实际上网络社区已经成为悬挂在现实社会之外的,并时时影响现实社会的独立空间。
网络社区的发展和扩大进而形成了具有共同归属感的新的社会联合体和社会结构。
自本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学者就开始了对“信息社会“的研究。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D·贝尔于1973年提出了“后工业化社会“的概念。
A.托夫勒于1980年出版了《第三次浪潮》,阐述了社会面临“第三次浪潮“的深刻变化。
1982年,J.奈斯比特进一步提出当代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世界在以“工业社会“转变为“信息社会“。
1988年W.J.马丁发表专著《信息社会》。
我国大陆学者自80年代末起,也开始了有了一些对信息社会理论的研究。
台湾省社会学者的研究应当是卓有成效的。
取得了相当的研究成果,著述也较丰富。
有关网络社区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大致有三个观点。
首先,有些乐观的社会学者、心理学者及人文哲学学者认为电脑乃是近几世纪以来人类社会文化的最伟大发明。
此项发明将无疑对当代的人类社会产生革命性的、深远的,而且是积极的影响(Simon,1982)。
其次是悲观的学者,他们则持全然相反的看法,认为网络社区的发展可能会对人类社会产生消极而负面的作用。
Brod(1984)即警告是:在“网络社区“的发展路途上,人类所需付出的代价,无疑的将是很昂贵而且沉重的。
第三是一些较中性的看法。
这些人基本上是把网络社区的发展看成是:一个本身不好也不坏的东西;其关键则在于人们在网上都干了些什么。
一.论题的意义在理论方面,1.网络社区问题在我国大陆尚属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研究网络社区的构成特点、运作特征及其变动规律,以社会学的独特视觉来详细考察网络于人类的深刻影响,这将有益于全面认识网络社区,掌握网络社区与现实社区的互补互动到互蚀的关系,从更深层次上去解析我国社会结构,并开创我国社区研究的新领域。
大学社会学概论考试(习题卷10)
大学社会学概论考试(习题卷10)第1部分:单项选择题,共76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单选题]人在成年以后的社会化,被称为( )A)继续社会化B)反向社会化C)再社会化D)基本社会化答案:A解析:2.[单选题]()是我国城市发展的停滞期。
A)1949年~1957年B)1958年~1965年C)1966年~1978年D)1979年至今答案:C解析:3.[单选题]在关于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论中,扇形理论的提出者是A)伯吉斯B)霍伊特C)林顿D)哈里斯答案:B解析:4.[单选题]体现孙本文研究中国社会问题的成果的是A)《社会学原理》B)《社会心理学》C)《现代中国社会问题》D)《当代中国社会学》答案:C解析:5.[单选题]研究者始终与被观察者保持一定的距离的观察方法是A)非参与观察B)参与观察C)结构式观察D)非结构式观察答案:A解析:6.[单选题]信息成为战略资源,整个社会以知识价值论为基础,先进的通讯和信息系统成为社会改革的手段。
这是 【】A)知识社会论C)信息价值论D)信息社会论答案:D解析:7.[单选题]年青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是A)基本社会化B)再社会化C)正向社会化D)反向社会化答案:D解析:8.[单选题]社会唯名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韦伯B)马克思C)布劳D)涂尔干答案:A解析:9.[单选题]“社会是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直线式发展”,这是( ) 的观点。
A)社会进化论B)历史循环论C)社会均衡论D)历史三阶段说答案:A解析:10.[单选题]一种文化接受或吸收另一种文化的某些文化元素或文化集丛,融入本文化的过程称为A)文化传播B)文化采借C)文化流通D)文化冲突答案:B解析:11.[单选题]“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 )对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性。
A)大众传媒B)家庭C)阶级D)同辈群体答案:D解析:12.[单选题]环境问题主要指的是()A)厄尔尼诺现象B)沙尘暴问题C)自然环境问题D)生态环境问题解析:13.[单选题]农业社会人类与环境的基本关系主要是()A)依赖关系B)顺应关系C)掠夺关系D)和谐关系答案:B解析:14.[单选题]孔德实证主义社会学的两个核心概念是A)社会和自然B)秩序和进步C)结构和稳定D)发展和变迁答案:B解析:15.[单选题]私人部门的优势体现为( )A)组织优势B)结构优势C)效率优势D)市场优势答案:C解析:16.[单选题]关于社会互动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
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摘录)(美)约翰·奈斯比特--------------------------------------------------------------------------------前言从社会方面来讲,我们已经从旧社会进入了新社会,而且仍然在进化之中。
我们现在生活在两个时代的交替时期,可以感受到周围在动荡。
然而,在这个有时候令人感到痛苦、感到不稳定的时期,美国正在进行无情的结构改革。
本书要论述的就是一个尚未完全成型的美国新社会。
事实上,美国的结构改革已经改变了我们内在和外在的生活。
本书的十个章节将分别探讨下列十个重要的结构改革方面:(1)虽然我们仍然认为我们是生活在工业社会里,但是事实上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以创造和分配信息为基础的经济社会。
(2)我们正走向高技术与高情感的两个方向,人类会给每一种新技术都配上一种起补偿作用的反应。
(3)我们再也不能安然地置身于孤立、自给自足的一国经济体系之内了;我们现在必须承认自己是全球经济的一部分。
当我们从事新的任务时,我们已经放弃了美国必须保持世界工业领袖地位的想法了。
(4)我们正在进行结构改革,从一个由短期考虑和短期报酬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向在处理事务时以更长期考虑为框架的社会过渡。
(5)在各城市、各州,以及在小组织和分支机构里,我们又重新发现革新与追求成果的能力,这种能力是自下而上的。
(6)在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都在从向组织机构求助转为依靠自助。
(7)我们发现,在立即可分享信息的时代,代议民主制已过时。
(8)我们不再依赖等级制度,而赞成非正式的网络。
对企业界来说,这一点特别重要。
(9)越来越多的美国人离开北部那些老的工业城市,迁往南部和西部。
(10)我们从一个个人选择范围有限的非此即彼的社会迈入一个多种选择的社会。
这些大的趋势并不是经常都非常清晰的。
从新闻媒介,特别是从电视中看来,我们似乎生活在一个由事件所组成的社会里:从一个意外事件到另外一个意外事件,有时甚至是从一次危机到另外一次危机。
最新《政治经济学》课后复习题4-1(含参考答案)
课后复习题一导论一、判断题1.生产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2.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含义,是指科学技术本身是生产力一个独立的最重要的实体性要素。
4.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5.政治经济学是理论经济科学,本质上又是一门历史的科学。
6.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资料生产。
7.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
8.人们可以发现、认识、利用经济规律,也能完善、改造经济规律。
9.生产力体现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10.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二、问答题1、简述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间的关系。
2、生产力是由哪些因素构成的?3、研究生产关系为什么要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第一章商品一、判断题1.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所以劳动产品也就是商品。
2.商品能够按一定比例交换,是因为它们都具有使用价值。
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4.价值不是劳动产品所固有的自然属性,而是商品特有的社会属性,是一个历史范畴。
5.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因而商品的价值量是由商品生产者自己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
6.商品拜物教来源于生产商品所特有的间接劳动性质,因此在社会主义经济中仍然会存在商品拜物教或货币拜物教。
7.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单位商品价值量将日益减少,但社会总价值将会不断增加。
8.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差异对于商品生产者没有什么影响。
二、问答题1、既然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商品生产者为什么还热心于提高劳动生产率?2、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什么关系?3、怎样理解科学技术和管理在商品价值创造中的作用?4、简述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
5、简述劳动二重性的理论意义。
6、联系现实经济生活,从使用价值和价值的角度说明企业应当如何扩大自己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
三、案例分析题对信息社会颇有研究的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中说:在信息社会里,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
政治经济学作业参考答案
政治经济学作业(参考答案)导论部分政治经济学述要一、问答题1.为什么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1)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实践活动。
(2)对任何社会来说,它不仅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而且是人类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3)只有先研究物质资料的生产,然后才能研究生产中发生的人与人的关系即生产关系。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特点。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运动规律。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与终点都是人,认为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经济运行的方式是变化发展的,其在不同的经济关系下具有独特的社会内容和运动形式。
(3)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其一是以物质和文化生产力的发展为出发点;其二是重点研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和经济制度,并涵盖资源配置、经济运行、经济行为、经济发展和人的福利等基本层面的内容;其三,阐释的主要是制度和理论层面,而非是技术和应用层面。
3.为什么说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既要始终联系生产力,又要始终联系上层建筑。
这是因为生产关系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作为社会生产的一个方面,总是在同生产力的相互关系中运动着的;它作为经济基础,又总是在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中运动着的。
⑴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相互关系。
⑵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
4.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与人们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之间的关系是什么?(1)经济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它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产生并发生作用。
(2)人们不能违背、制定、改造、消灭经济规律。
(3)人们能够发现、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
5.与自然规律相比,经济规律有哪些特点?(1)大多数经济规律都不是长久不变的。
它只能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发生作用,随经济条件的变更而变化。
(2)经济规律的作用,必须通过人的经济行为和经济活动而得到发挥,并直接涉及人们的物质利益。
因而,人们在利用经济规律时,经常会受到认识能力和利益关系的限制,从而使经济规律的作用受到干扰。
三角洲理论2篇
三角洲理论第一篇:三角洲理论是由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于1972年提出的一种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解释理论。
该理论主要从技术和社会结构变化的角度,探讨了社会发展的趋势和阶段性变化的规律。
据奈斯比特的研究,社会发展是由信息技术的进步推动的。
他将这些进步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和概念社会。
每个阶段的发展都伴随着社会结构、经济体系和个人经验等方面的变化。
首先是农业社会阶段,这个阶段的社会主要依靠农业生产维持,人们以种植和养殖为生,社会结构呈现出以农民为主体的特点。
在这个时期,信息传播主要依靠口头交流和传统媒体,社会组织形式相对简单。
其次是工业社会阶段,这个阶段的社会在工业化的推动下发展起来。
人们逐渐从农业生产转向工业生产,经济体系以工业为主导。
同时,新的信息技术也在这个阶段兴起,例如蒸汽机、电力和电话等。
这些技术的出现带来了工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也加速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
第二篇:继工业社会之后,是信息社会阶段的到来。
在这个阶段,信息技术的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信息传播更加便捷和快速,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丰富的信息资源,并进行更高效的交流和合作。
同时,信息技术的应用也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运用,如电子商务、在线教育和远程办公等。
最后是概念社会阶段,这个阶段的社会进一步发展了信息技术的应用和社会结构的变革。
在概念社会中,知识和创新成为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个人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被重视。
同时,社会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的组织形式被重新构想和创造,新的经济模式和组织模式不断出现。
总结起来,三角洲理论认为社会发展是由信息技术的进步推动的,通过对不同阶段社会发展的分析,奈斯比特提出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和概念社会等阶段的概念。
每个阶段都伴随着技术和社会结构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又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通过研究三角洲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为未来的社会变革做好准备。
奈斯比特的信息社会理论及对社会现代化的启示
奈斯比特的信息社会理论及对社会现代化的启示在当代西方社会思潮中,未来主义因深切地表达了对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关注、具体而详尽地描绘了人类社会的未来形态而独树一帜。
其重要代表人物之一,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提出的信息社会理论更是广为流传、影响颇大。
约翰·奈斯比特在《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趋向》、《再创公司》、《2000年大趋势》、《亚洲大趋势》等一系列著作,系统地阐述了他对社会发展趋势的看法,形成了所谓的信息社会理论。
概括起来奈斯比特的信息社会理论主要有以下内容: 第一,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社会。
奈斯比特认为,人类社会分为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三个阶段,目前“虽然我们还是认为我们生活在工业社会,但是事实上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以创造和分配信息为基础的社会”。
[1]信息社会开始于1956年和1957年,其标志性事件有二:一是“1956年,担任技术、管理和事物工作的白领工人人数在美国历史上第一次超过了蓝领工人;工业的美国正让位给一个新社会”。
二是“1957年标志着信息革命全球化的开始;俄国人发射了人造地球卫星———它引来了全球卫星通讯的时代”。
第二,信息资源和人才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源。
奈斯比特认为,在新的信息社会中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是信息而不是资本,知识的生产力已以成为生产力、意外力和经济成就的关键。
知识已经成为首要的产业,这种产业为经济提供必要的和重要的生产资源。
“我们现在大量生产知识,而这种知识就是我们经济的推动力。
”作者认为,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人类更快地“进入信息社会,目前电子计算机已渗入整个世界的工作,历史上没有一种技术在工作场所有过这样大的应用范围。
在高技术的信息社会中,人们是利用脑力,而不是象工业时代的工人那样从事体力劳动。
因此最艰巨的挑战还在于人的训练。
要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加强教育,而掌握电子计算机技术知识,已成为当代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项成果。
第三,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的趋势在加快。
文秘专业基础知识范文(2篇)
文秘专业基础知识范文文秘专业基础知识介绍一个称职的秘书,必须具有运筹能力、办事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交际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操作现代化办公设备的能力。
其中文字表达能力是最重要、最基本的,也是实现其它能力的基础。
可以这么说,文字表达能力是秘书工作人员的基本功,是“看家”的本领。
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提高文秘写作的能力呢?具体说来,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端正态度,培养兴趣,自觉学好文秘写作。
不管干什么事情,必须有正确的态度和浓厚的兴趣,这样才有动力,才乐于去干,并想方设法去把工作干好。
学习文秘写作也是如此。
写作,是一种复杂、精细的精神生产,是一项十分严肃而艰苦的创造性脑力劳动,决不是轻而易举、一蹴而就的事情。
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一书中指出:“在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中,有五件‘最重要’的事情应该记住,而其中的一件就是:在这个文字密集的社会里,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具备最基本的读写技能。
这里所说的‘读写技能’,首先就是足以应付日常工作和生活所需的写作能力,也就是应用写作能力。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培养学习文秘写作的浓厚兴趣,变被动为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爱因斯坦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对写作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浓厚的兴趣,热爱写作,热爱到“忘我”、“痴迷”的程度,“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每有会意,便欣然忘我”,乐此不疲,如饥似渴地去钻研,废寝忘食地去琢磨,持之以恒,这样就一定会学得好,学得入门,就会不断地取得进步。
其次,学习文秘写作基础知识,借鉴优秀作品。
写作有没有规律可循、方法可求呢?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
古人说:“写作无秘雇作文有要道”,“定体则无,大体须有”,这种认识是符合辩证法的。
我们所学的文秘写作教材,就是前人文秘写作经验的科学总结,就是揭示文秘写作的一般规律、引导人们掌握文秘写作方法和技巧的理论。
要提高文秘写作能力,还应有意识地选读一些范文,以作借鉴。
大学社会学概论考试(试卷编号161)
大学社会学概论考试(试卷编号161)1.[单选题]社会保障属于( ),是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A)分配范畴B)再分配范畴C)公共范畴D)生产力范畴答案:A解析:2.[单选题]涂尔干(迪尔凯姆)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A)社会事实B)社会行动C)社会规范D)社会问题答案:A解析:3.[单选题]( )也叫成就角色,指依赖社会成员个人努力而获得的社会角色。
A)先赋角色B)自致角色C)规定性角色D)开放性角色答案:B解析:4.[单选题]通过对市容卫生的观察,来侧面了解人们的精神风貌,属于()A)结构式观察B)非结构式观察C)参与观察D)非参与观察答案:D解析:5.[单选题]我国的农村社区大致有两种形态,即 【 】A)散村和乡镇B)散村和集村C)乡镇和村落D)集村和乡镇6.[单选题]认为社会同生物一样也是一个有机体,但社会不是简单的有机体而是"超有机体"的社会学家是( )A)斯宾塞B)涂尔干C)韦伯D)孔德答案:A解析:7.[单选题]孔德主张应当用( )的方法来研宄人类社会。
A)社会科学B)自然科学C)辩证方法D)历史法答案:B解析:8.[单选题]战国思想家邹衍提出的“五德始终说”最早见于()A)《道德经》B)《论语》C)《孟子》D)《吕氏春秋》答案:D解析:9.[单选题]被美国社会学家艾尔.巴比称为“社会调查的支柱”的是A)问卷B)实地调查C)分析D)询问答案:A解析:10.[单选题]社会变迁的根本原因是 【 】A)社会生产力的增长以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B)社会物质需要和利益冲突C)科学技术的进步D)文化的发展与传播答案:A11.[单选题]在社会学研究的文献法中,文献的来源有( )A)3大类B)4大类C)5大类D)6大类答案:A解析:12.[单选题]按照埃里克森的观点,下列属于学龄初期社会化过程的特点是( )A)与同性朋友建立浓厚的友谊B)获得亲密感C)避免孤独D)口头语言学习向书面语言学习的过渡答案:D解析:13.[单选题]进入20世纪之后,社区研究的一个重大发展,就是开拓了对当代社会的城市社区的研究,其中最著名的学派就是( ) p177上A)芝加哥学派B)牛津学派C)冲突学派D)功能学派答案:A解析:14.[单选题]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中,人们生活表现的类型化了的活动形式和 特征(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奈斯比特的信息社会理论及对社会现代化的启示在当代西方社会思潮中,未来主义因深切地表达了对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关注、具体而详尽地描绘了人类社会的未来形态而独树一帜。
其重要代表人物之一,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提出的信息社会理论更是广为流传、影响颇大。
约翰·奈斯比特在《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趋向》、《再创公司》、《2000年大趋势》、《亚洲大趋势》等一系列著作,系统地阐述了他对社会发展趋势的看法,形成了所谓的信息社会理论。
概括起来奈斯比特的信息社会理论主要有以下内容: 第一,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社会。
奈斯比特认为,人类社会分为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三个阶段,目前“虽然我们还是认为我们生活在工业社会,但是事实上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以创造和分配信息为基础的社会”。
[1]信息社会开始于1956年和1957年,其标志性事件有二:一是“1956年,担任技术、管理和事物工作的白领工人人数在美国历史上第一次超过了蓝领工人;工业的美国正让位给一个新社会”。
二是“1957年标志着信息革命全球化的开始;俄国人发射了人造地球卫星———它引来了全球卫星通讯的时代”。
第二,信息资源和人才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源。
奈斯比特认为,在新的信息社会中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是信息而不是资本,知识的生产力已以成为生产力、意外力和经济成就的关键。
知识已经成为首要的产业,这种产业为经济提供必要的和重要的生产资源。
“我们现在大量生产知识,而这种知识就是我们经济的推动力。
”作者认为,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人类更快地“进入信息社会,目前电子计算机已渗入整个世界的工作,历史上没有一种技术在工作场所有过这样大的应用范围。
在高技术的信息社会中,人们是利用脑力,而不是象工业时代的工人那样从事体力劳动。
因此最艰巨的挑战还在于人的训练。
要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加强教育,而掌握电子计算机技术知识,已成为当代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项成果。
第三,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的趋势在加快。
奈斯比特认为,当前一大趋势是从过去各国的一国经济走向世界经济,正在形成全球的相互依赖的经济格局。
“在这个世界里,发达国家必须与发展中国家进行交往,过去只是由于道义上的原因时,发达国家才考虑对穷国的援助,现在这一点依然如此,但是还有一个可能是更有力的理由,那就是为了北方(发达国家)自身的利益。
只有第三世界发展了,北方的市场才有保证”。
作者毫不讳言地指出:“在相互依存的世界中,援助不是施舍,而是投资,它尤其是一种战略性投资”。
一个国家可以关起门来发展经济或者左右世界经济的昨天已经结束了。
”
第四,技术的物质奇迹和人性的精神需要。
我们会强烈的需要常常到自然界,去宿营,去海边,以抵消高技术的影响。
你可能不得不把你的孩子拖离开电子计算机或电视游戏,带他们去钓鱼或者骑自行车。
第五,人们更加关注未来、关注长期发展。
奈斯比特的信息社会理论认为,在农业社会,人们关注的是过去;在工业社会,人们关注的是现在;而在信息社会中,人们将更加关注未来。
信息社会是一个不断变化、充满挑战的社会,人们要学会正确地分析信息以应对挑战,适应未来。
在一个不断变化的社会中,必须有长期的战略,“战略计划已成为许多企业、特别是在产品行销全球的公司的热门话题”。
作者举例指出,过去,美国企业管理人员都为近期利益而工作,不仅忽视了长期利益,而且常常是以长期利益为牺牲品。
日本管理人员正相反,他们不顾短期成本,只追求长期的战略,这恰恰是日本成功的奥秘之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进化的过程。
这个过程到17、18世纪后由于工业革命的发生而出现了加速发展的趋势,产生了社会现代化。
所谓社会现代化“从历史的角度来透视,广义而言。
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发生的历史过程,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
急剧变革,这一变革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导致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球性的大转变过程,她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引起深刻的相应变化,……作为人类进程近期历史发展的特定过程,把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的实现作为现代化完成的一个主要标志也许是合适的”。
[2]那么,我们从社会现代化的角度分析、看待奈斯比特的信息社会理论可以从中得到那些有益的启示呢。
首先,奈斯比特的信息社会理论概括、总结了社会现代化的新趋势。
奈斯比特的信息社会理论产生的直接基础就是已经实现了现代化的美国。
美国进入20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电子计算机的产生、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使得社会生产力大为提高,从而使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产生了许多新的趋势。
这些变化和趋势在主要的发达国家都有所表现,因此对于这些现代化之后的表现进行分析研究,并称之为信息社会或者别的什么社会也就不足为奇了。
既然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过程,那么对于已经实现了现代化的发达国家,他们的现代化之路该如何走呢,可以说奈斯比特的信息社会理论对这个问题给予了一种比较好的解答。
我国现代化研究学者何传启先生根据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不同情况,将发达国家现代化之后出现的情况称之为第二次现代化,认为从农业社会转为工业社会是第一次现代化,其主要特征是工业化、城市化和民主化;从工业社会转为知识社会是第二次现代化,发达国家大体上于20世纪70年代后进入第二次现代化,第二次现代化的主要特征是知识化、网络化(信息化)和全球化。
”[3]参照这一观点,我们认为,奈斯比特的信息社会理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第二次现代化的蓝图,提供了进入认识和了解第二次现代化大门的钥匙。
其次,奈斯比特的信息社会理论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科学技术在现代化中的作用。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表明,由于技术创新和知识进步,使人类文明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加速性。
史前工具时代经历了200万到300万年,农业时代经历了约6000年,工业时代(第一次现代化)经历了约200年,而知识时代(第二次现代化)约需要100年便可以完成。
也就是说,科学技术和知识进步将在社会现代化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早在100多年前,马克思就指出: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耗费的劳动量,而较多地“取决于一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或者说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
[4]进入20世纪50年代以后,科学技术在生产上的应用周期大大缩短,应用的社会效果空前显著,信息化、系统化、智能化和控制论等科学技术与生产的有机结合,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
正因为如此,邓小平同志将科学技术称之为第一生产力。
其三,奈斯比特的信息社会理论提醒我们在社会代化的过程中必须重视社会意识和社会心理问题。
会现代化是全方位的,既包括经济现代化、也包括政现代化,既包括科学技术现代化、也包括教育文化方的现代化,乃至人自身的现代化等等。
马克思主义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物质东西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而已。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迅猛发展,带来了人们思想观念极大变化,在高技术条件下,人与人之间交往减少,情淡薄,个人主义、分散主义等社会思潮盛行,社会病百出,这些使资产阶级学者也感到必须予以重视。
斯比特的信息社会理论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们的想观念的变化给予了一定的剖析,呼吁“高技术与高感的平衡”,企图通过高情感建设,来消除由于物质代化的快速发展而给人们思想方面所带来的问题。
管这只是作者一厢情愿的愿望而已,但它从一个方提醒我们:社会现代化不能单方面进行,必须使物质精神、经济和政治等方面协调进行,同步发展。
其四,奈斯比特的信息社会理论有助于我们在社现代化过程中采取更加灵活、开放的政策。
奈斯比在其信息社会理论中指出,现代化程(上接第27页)度越高,世界各国的联系越密切,经济一体化的程度也就越高,这个认识是符合世界现代化进程规律的,现代化本身就是开放的,闭关自守,将自
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搞不成现代化的,而且现代化的洪水终将冲破任何貌似坚固的闭关堡垒。
长达一个世纪的岁月里,中华民族任人宰割,倍受欺凌。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实行了对外开放的政策,中国大步走向世界,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当前,我们应抓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有利时机,采取更加务实和开放的政策,使开放的中国在世界现代化的洪流中滚滚向前。
最后,奈斯比特的信息理论促使我们在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加快发展、实现跨越。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是:到2050年前后,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对此,邓小平称之为“力争接近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
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是在动态中进行的,发达国家是不会停下来等我们的。
目前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第一次现代化,正处于向第二次现代化的过渡之中,而我国还处于第一次现代化的发展期,第一次现代化的实现程度为73%。
[5]要实现我们的既定目标,我们就必须“两个现代化”一起抓,既一方面大力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福利化、民主化和法治化,用最短的时间完成第一次现代化,另一方面大力推进知识化、信息化、全球化和可持续发展,逐步实现第二次现代化。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迎头赶上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实现跨越式发展,进而超过发达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奈斯比特的信息社会理论对于我们推进社会现代化虽然有可借鉴的意义,有其积极的方面,但由于作者社会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和研究方法上的经验主义等局限,使这一理论存在着重大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