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康复治疗论文
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护理措施和护理效果观察
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护理措施和护理效果观察【摘要】目的: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护理措施和护理效果观察。
方法:选取我院就诊治疗的50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为实验组研究对象,患者就诊时间为2018.8-2021.8期间,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采取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开展早期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实施效果。
结果:记录两组患者膀胱功能恢复情况,实验组患者膀胱功能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采取早期康复护理的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96.00%高于对照组患者72.00%护理满意度,P<0.05。
结论: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开展早期康复护理,帮助患者膀胱功能康复,护理应用效果更好。
【关键词】康复护理;神经源性膀胱;护理效果神经源性膀胱属于脊髓损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在临床针对患者应该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之外,还应该尽早开展相关的康复护理措施,有效地帮助患者恢复膀胱的功能,保障患者早期进行自主排尿,要注意在护理中,采取必要的护理措施,避免患者尿路发生感染的症状[1]。
本文就是探究康复护理措施对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效果。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就诊治疗的50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为实验组研究对象,患者就诊时间为2018.8-2021.8期间,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采取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开展早期康复护理,实验组25例患者中包括男性15例女性10例,年龄23-74岁,平均(48.52±8.75)岁,病程6-72天,平均(34.15±5.12)天;对照组25例患者中包括男性14例女性11例,年龄25-75岁,平均(48.03±8.68)岁,病程7-77天,平均(34.44±5.08)天。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和病程对研究效果无显著差异(P>0.05)。
1.1.护理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在患者治疗的过程中,为患者提供常规饮食运动指导、心理药物干预等,促进患者疾病治疗[2]。
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护理进展
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护理进展脊髓损伤后常导致神经功能障碍,引起膀胱的储存和排尿功能障碍,通过对膀胱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膀胱功能训练,利于帮助建立膀胱自主排尿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
本文对近年来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康复护理进行阐述,为临床工作者提供依据,阐述了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护理及膀胱功能训练的方法,包括留置尿管期间的膀胱训练、间隙导尿、手法功能训练、盆底肌肉锻炼和手法训练、物理疗法训练等。
当控制膀胱中枢或周围神经受损时引起的排尿功能障碍,称为神经源性膀胱[1]。
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或括约肌失去神经支配,产生排尿障碍、尿潴留、尿路感染。
脊髓损伤发生在骶髓平面以上,逼尿肌反射亢进及反射性排尿;若病损发生在骶髓部,排尿中枢受损,表现为逼尿肌无张力[2],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神经源性膀胱是脊髓损伤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给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
因此,做好患者膀胱功能的康复训练和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重要保证。
本文就SCI 后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1 康复护理原则神经源性膀胱的主要护理原则主要有:控制或消除尿路感染;使膀胱具有括约肌的控尿能力;使膀胱具有适当的排空能力;尽量不使用留置尿管[3]。
2 康复护理的方法2.1 留置尿管期间的膀胱训练将导尿管长时间留置在膀胱而进行持续引流尿液的一种方法称为留置尿管导尿法。
该方法要求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
对于留置尿管的初期,传统的留置尿管护理方法是:留置初期持续引流开放尿管引流尿液,防止尿潴留致膀胱壁纤维受损,1~2周后定时将尿管夹闭,定时开放尿管,每3~4小时一次,保持膀胱一定的容量,防止膀胱挛缩,视情况更换尿管[4]。
单小虹等[5]提出留置尿管期间次日即夹闭尿管,定时开放引流尿液,有静脉输液者每2小时开放引流尿液1次,无静脉输液者4 h开放引流尿液1次,2周后拔除尿管。
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康复护理措施
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康复护理措施【摘要】目的: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针对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对其功能障碍实施康复护理干预手段的实际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2年1月在我院行神经源性膀胱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时间分段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都为48例。
其中,对照组采用的是常规护理手段,研究组在此基础上采用了康复护理干预措施。
结果: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并发症发生率、膀胱功能指标进行对比,研究组相比较对照组有较为显著的优势,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功能障碍实施康复护理手段,能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出现,改善患者的膀胱功能指标,有非常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功能障碍;康复护理;神经源性膀胱;措施神经源性膀胱(neurogenic bladder)指的是排尿功能神经受到损伤,导致出现尿道功能障碍和膀胱障碍,丧失或减弱排尿行为控制能力。
神经源性膀胱的疾病类型主要分为:神经源性逼尿肌过度活动、神经源性逼尿肌活动低下、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神经源性括约肌功能不全始终类型。
主要的临床表现症状为尿路结石、尿路感染、尿潴留、尿失禁等,不但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还会引发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等疾病,直接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
基于此,本文选择96例在我院实施治疗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下面是详细的资料和方法。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21年1月-2022年1月在我院行神经源性膀胱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时间分段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都为48例。
其中,对照组男性患者为29例,女性为19例;患者年龄在25-65岁,平均为(44.78±8.16)岁。
观察组男性患者为28例,女性患者为20例;患者年龄在26-67岁,平均为(45.52±8.75)岁。
对患有其他严重疾病的患者排除,并排除了先天性神经源性膀胱。
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治疗现状
脊髓损 伤( s p i n a l c o n i n j u r y , S C I ) 是 临 床 上 较 严 重 且 常 见
的致残性损伤 , 它在很大程度上 由车祸 、 意外 的暴力损 伤等 因素 造成 。S C I 的发生 既可 以对患 者 的感觉 功 能 、 肢体 运动 功 能造
患者能够尽早地 建立起 自主性排尿规律 , 对提升 患者 战胜 疾病 的信心和生 活质量 的提 高具有重要的作 用。
关键词 : 脊髓损伤 ; 神 经源性膀胱 ; 康复治疗 ; 文献 综述
中图分类号 : R 4 9 3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6 — 6 4 1 1 ( 2 0 1 7 ) 0 5 — 0 0 0 8 — 0 3 1 非 手 术 方 法
同程度 的损 害 , 进而导致逼尿 肌无力 或亢进 、 逼 尿一 括约肌 不协
1 . 1 . 1 留置导 尿术
留置导尿主要用 于 S C I 后早期 的患 者。 留
置导尿有助于膀胱尿液 排空及 膀胱 功能恢 复 . 对膀胱 壁 的血液 循环有一定 的改善作 用 , 并能及 时解 除患者 尿潴 留的痛 苦。 以 下为 留置导尿 的研究新进展 : ( 1 ) 插 管深 度 : 留置导尿 在操作 过 程中应根据男女 尿道 不 同的生 理解 剖 特点 调整 见 尿后 插管 深 度。有研究者提 出在 插入 导 尿 管 时 。 需 在见 尿 后 再插 入 5 7 c m, 而不应像护理教科 书中提 到 的见 尿后 插入 2 c m. 只有这 样 再向充气囊 中注射生理盐水 才不会损伤后 尿道 _ 2 ] 。( 2 ) 集 尿袋 更换 时间 : 经 临床观察 , 尿袋更 换次 数 3天 1次为最 佳 , 为有 效 预防逆行性感染可 给予 尿管末端接 口内面安 尔碘 消毒 _ 3 ] 。( 3 ) 拔管时机 : 给予 留置 导尿 的患者在 拔管前 要接受 膀胱 自主排 尿
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康复护理
脊 髓 损 伤 患 者 神 经 源 性 膀 胱 功 能 障 碍 的 康 复 护 理
武 征
( 青海省人 民 医院 8 1 0 0 0 7 )
【 摘要 】 目的: 探讨脊髓损伤患者 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康复护理措施 。方法: 选取 8 4例 脊髓损伤 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 ,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 为观察组
2 0 1 5年 第 1 期
症状有效 , 然而极易导致患 者呼吸肌疲 劳 , 增加 呼吸衰 竭的患病 率。从祖 国中医论 治 , C O P D合并呼吸衰竭应隶属于 “ 肺 胀” 和“ 喘证 ” 等 范畴 , 初期外 邪侵犯肺腑 , 可致 肺脏不 宣, 久病不愈 , 而造成肺虚气滞 , 痰湿 内蕴 , 脾失健 运 , 或 肾气衰 退。高培 阳等 【 2 J 报道认 为, C O P D在急性发作期 且与呼吸衰竭合并发作时 , 其病机应与脾 肾阳虚 、 痰湿 内蕴和水 饮泛滥 等因素相关 。 我院 自拟中药方 中, 陈皮 、 半夏、 茯苓和瓜蒌等诸 味药 均可起 到祛痰 止咳、 宣 肺健脾 和活 血祛瘀 的功效 , 现代医学证实 , 鱼腥草 还有抑 制细 菌繁殖 的作用 , 黄芪 与土茯 苓利 于增 强机体 免疫力 , 而紫苏子可凋节支气管黏膜 的分 泌功 能 , 起 到解 除支气管痉 挛的作 用 。通过在常规西 医治疗 的前 提下, 对 观察组 提供 中医辨证 施治 , 结果 显示 , 该组 用药 后可 取得更高的临床总疗效 ( P< 0 . 0 5 ) , 且施治后 的 P a C 0 2和 P a 0 2血气分析指 标相 比 对照 组改善更理想 ( P< 0 . 0 5 ) , 与上 述报 道和洪 小兵等 E 3 J 报道一 致。说 明中西 医结合 疗 法对治疗本病具有可行 意义 , 而且 中医与西 医组各 4 2例 , 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护理 , 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护理 的基 础上给予心理康 复护理、 间歇 导尿 术以及膀胱 排尿训练。结果 : 观察 组总有效 率明显高于对照 组( 9 2 . 8 6 % 6 9 . 0 5 %) ; 膀胱 容量及 B a r & e l 指数 明显高于对照组( 3 7 5 . 5 2± 2 1 . 5 5 3 1 2 . 5 6± 1 5 . 5 5 , 7 4 . 6 2±1 6 . 3 3 v s 5 4 . 9 6±1 3 . 2 3 ) 、 残余 尿量 明显低于对 照组( 舛. 2 4±2 5 . 5 4 v s 1 2 5 . 3 2± 2 8 5 7 ) ; 观察组 头痛 、 皮肤潮红 、 突发性高血压 、 尿 路感染的发生率 明显低于对 照组 ( 1 1 . 9 0 %v s 3 8 . 1 0 %, 4 . 7 6 %v s 3 0 . 9 5 %, 1 4 . 2 9 %v s 3 5 . 7 1 %, I 1 . 9 o % v s 3 3 . 3 3 %) 。结论 : 心理 康复护理 、 间歇导尿术 以及膀胱 排尿训练有利于 改善患者 临床症状 , 减少不 良反应发 生几 率, 提高治疗效果。 【 关键词 】 脊髓损伤 ; 膀胱功 能障碍 ; 康复护理 【 中图分类号 l R 7 8 2 . 2 1 【 文献标识码 】 B 【 文章 编号】 1 0 0 5— 0 0 1 9 ( 2 0 1 5 ) 0 1 — 0 2 6 5— 0 l
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护理
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护理摘要目的:研究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护理方法和要点。
方法:根据患者情况,对患者实施留置导尿管、间歇性导尿、制定合理的饮水计划等基础护理措施,并对患者进行康复护理训练,包括膀胱训练及心理干预等措施,对患者进行生理和心理上的全面护理。
结果:20例患者,6例患者能够自行清洁导尿,8例患者已恢复自主排尿,4例患者能够在家人或护工帮助下自行清洁导尿。
结论:应用留置尿管、间歇性导尿及膀胱训练法进行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护理,能够提高患者膀胱功能,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神经源性膀胱;置留导尿管;饮水计划;膀胱训练1 临床资料神经源性膀胱患者20例,男12例,女8例。
年龄最大50岁,最小20岁,平均年龄39.3岁。
外力(交通事故、重物砸伤等)引起的脊髓损伤19例,脊膜瘤术后损伤1例。
3例为颈髓损伤,10例为腰髓损伤,7例为胸髓损伤。
患者在经过手术治疗5~6周后,转入我科进行康复护理,临床表现为双下肢瘫痪或者四肢瘫痪,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排尿功能障碍,经过CT或核磁共振检查,确诊为神经源性膀胱。
其中12例病患表现为尿潴留,7人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尿路感染,1人表现为尿失禁。
2 基础护理措施2.1 留置尿管脊髓损伤导致的截瘫患者首先进入脊髓休克期,这一时期一般持续3~4周,患者膀胱失去收缩能力,尿道括约肌张力下降导致排尿阻力变大。
此阶段采用常规的开放导尿管并定时放尿,主要是训练膀胱反射性收缩的功能,防止膀胱萎缩现象的出现。
术后留置尿管于次日夹闭,对于术后输液者2h放尿一次,不输液者4h放尿一次。
另外,每周需要对膀胱进行2次冲洗,1至2周更换导尿管一次,以加强对导尿管的护理。
拔除导尿管前需要排光膀胱内尿液,拔除后给予膀胱和尿道3h至4h的休息时间,一方面让患者锻炼自主排尿,一方面促进尿道粘膜的修复。
临床实践表明,留置尿管易引起患者尿路感染,所以操作时应严格而执行无菌导尿术,预防和控制尿路感染的发生。
导尿管选择以管径和硬度为依据,硬度应适中,内径在1.5~2mm范围内,以减少导尿管对尿道造成的机械损伤和刺激。
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治疗
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治疗【摘要】目的:对不同方法治疗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效果进行探讨。
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从我院2012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脊髓损伤患者中抽取7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5例。
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组患者则在常规训练的基础上联合盆底电刺激进行康复治疗。
结果:经治疗,两组患者的尿流动力学结果和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改善,且治疗后观察组的尿流动力学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前后和组间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常规膀胱功能训练的基础上联合盆底电刺激疗法对于脊髓损伤患者的神经源性膀胱功能的恢复具有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治疗【中图分类号】R74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5028(2015)5-0085-02在临床诊疗中,神经损伤简称为SCI(spinal cord injury)。
它的主要病因就是脊髓结构和功能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受到损伤,导致患者的感觉、运动和自主神经等脊髓神经功能出现障碍。
从目前临床诊疗的实际情况来看,神经源性膀胱是脊髓损伤患者最常见的、最需要康复治疗的一种并发症。
同时,神经源性膀胱是脊髓损伤患者瘫痪、感染的首要危险因素,脊髓损伤患者的神经源性膀胱对于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重要影响,同时也给患者的心理上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和负担。
为了能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减轻心理压力,提高生活质量,探讨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的最佳康复疗法,我院对70例相关患者进行了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按照随机数字表法从我院2010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脊髓损伤患者中抽取7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2000年美国脊柱损伤学会对脊髓损伤的修订标准,且病情基本稳定们能够坚持2个月以上康复训练或轮椅活动,所有对象的尿动力学测定结果显示尿肌反射亢进。
神经源性膀胱病例分析
神经源性膀胱病例分析概述神经源性膀胱是由于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引起的膀胱控制失调的疾病。
本文将分析一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方案。
患者信息- 性别:男- 年龄:60岁- 主诉:排尿困难、尿失禁病情描述该患者在过去几个月中逐渐出现排尿困难和尿失禁的症状。
他感觉膀胱无法充分排空,尿液流动不畅。
尿失禁表现为无法控制尿液的排出,尤其在咳嗽或打喷嚏时更为明显。
患者还报告了尿频和尿急的情况。
体格检查在体格检查中,患者没有发现明显的膀胱区异常。
神经系统检查显示存在轻度的下肢无力和感觉异常。
直肠指检没有发现异常。
辅助检查- 尿流率测定:显示尿流曲线异常,尿流量低。
- 尿常规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 膀胱超声:显示膀胱残余尿量较多。
诊断根据患者的症状和检查结果,该患者被诊断为神经源性膀胱。
可能的原因是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导致膀胱的控制失调。
治疗方案针对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情况,可以考虑使用抗胆碱药物来减轻膀胱肌肉的过度收缩,从而改善排尿困难和尿失禁的症状。
2. 膀胱训练:通过定时排尿和膀胱训练,帮助患者恢复膀胱的正常功能。
3. 物理疗法:例如电刺激疗法可以刺激膀胱神经,改善膀胱的控制能力。
4. 手术治疗:在严重病例中,手术可能是一种选择,例如膀胱悬吊术或膀胱扩张术。
随访计划患者应定期随访,以评估治疗效果和调整治疗方案。
根据病情的进展,可能需要调整药物剂量或采取其他治疗措施。
结论神经源性膀胱是一种由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引起的膀胱控制失调疾病。
针对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膀胱训练、物理疗法和手术治疗。
定期随访和调整治疗方案对于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
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进展
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进展摘要:神经源性膀胱是因中枢神经或周围神经系统损害导致膀胱的贮尿、排尿等功能被破坏。
一般患者会出现各种泌尿系并发症,严重者甚至会发生肾衰竭,使其生存质量受限,增加患者的远期死亡率。
现代关于此病治疗有较多研究,可缺乏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故寻找一种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法,显得极其重要。
因此,本文就探讨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方法,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神经源性膀胱;神经源性膀胱具体发病原因尚且明确,多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神经系统疾病,或造成膀胱的贮尿、排尿等机制损害。
一般患者常会出现排尿障碍、尿失禁、尿潴留等症状,并会合并尿路感染、尿路结石、肾积水、肾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危及其生命安全[1]。
因此早期准确治疗,改善患者的膀胱功能,恢复患者的尿道功能,积极防治并发症,有利于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现本研究就简单综述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方法,旨为临床治疗提供必要的参考,报道如下。
1行为治疗1.1腹部紧张与手法按压腹部按压手法能够增加膀胱内压力,能促进膀胱排尿,但会减小尿流率,存在残余尿,且内括约肌、外括约肌的收缩、开放功能破坏导致尿液排空困难。
而且长期按压及腹部紧张等方法会增加后尿道压力,使尿液流入前列腺或精囊等部位,诱发前列腺炎、附睾炎等并发症。
1.2功能锻炼盆底肌锻炼是指导患者有意识地做盆底肌肉收缩、舒张功能,提高患者的控尿能力,改善尿失禁、膀胱过度等功能。
膀胱训练是指导患者做延迟、定时排尿功能,使膀胱恢复一定的充盈、排空功能。
延迟排尿训练可每周延长排尿时间15分钟,达到3~4小时的排尿间期[2]。
张艳等[3]研究对脊髓损伤所导致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经膀胱功能训练,患者在记录排尿日记后发现患者的每日排尿次数、单次排尿量以及膀胱安全容量明显提高,漏尿与导尿次数、残余尿量明显下降,且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故肯定膀胱功能训练有利于患者排尿功能的改善,促使其生存质量提高。
叶义清等[4]对患者在低频电刺激时结合Motomed运动训练,治疗总有效率93.48%高于低频电刺激的78.26%(P<0.05)。
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治疗
建立康复社区,为患者提供一个相互支持、交流经验的平台。
专业心理援助
与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合作,为患者提供必要的心理援助和转介服 务。
THANKS
感谢观看
疗、手术治疗等。
安排康复计划
制定详细的康复计划,包括治 疗时间、频率、强度等。
跟踪调整根据患者Biblioteka 复情况,及时调整 治疗方案和计划。
评估指标与周期安排
评估指标
包括排尿功能、残余尿量、尿路并发 症等。
评估周期
根据患者病情及康复情况,设定合适 的评估周期,如每周、每月或每季度 进行评估。
评估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实验室检 查等多种方法进行综合评估。
家属反馈
与家属保持沟通,了解患者在家庭生活中的心理状况和变化。
心理干预策略部署
个体心理治疗
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心理治疗方 案,如认知行为疗法等。
团体心理治疗
组织患者参加团体心理治疗活动,通过互动和交 流,减轻心理压力。
家庭心理治疗
邀请患者家属参与心理治疗过程,改善家庭关系 ,提高患者的社会支持度。
针对女性患者的生理特点 设计,可紧密贴合身体, 有效收集尿液,避免渗漏 。
皮肤护理
使用外部集尿器时,需注 意皮肤清洁和护理,避免 长时间潮湿引起的皮肤问 题。
电刺激治疗原理及实践应用
电刺激治疗原理
通过电流刺激膀胱神经和 肌肉,改善膀胱收缩和舒 张功能,提高排尿效率。
实践应用
电刺激治疗可与其他非药 物治疗方法相结合,如膀 胱训练、生物反馈等,提 高治疗效果。
03
生活方式调整
建议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避免长时间久坐等,以
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护理措施的临床研究进展
96238 临床医学论文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护理措施的临床研究进展神经源性膀胱的病因主要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包括脑血管意外、小脑共济失调等;周围神经系统疾病,主要包括糖尿病、椎间盘疾病、骸骨发育不全、直肠癌根治切除术及根治性子宫全切术;感染性疾病,如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疤疹、脊髓灰质炎、梅毒、结核病等。
杨伟东等在此基础上进行更加详细的划分,分离出先天遗传及医源性两个方面,并且把酗酒和药物滥用归类于外周神经系统疾病。
正确的诊断是对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进行康复的前提。
首先是病史采集,尤其注意排尿功能的异常;其次进行神经系统查体,包括意识、精神状态、运动、感觉及反射功能检查;最后采用相应的辅助检查如X线、CT、超声、膀胱造影、尿流动力学等进一步明确诊断。
膀胱造影能客观反映膀胱和膀胱颈部的改变,确定是否有输尿管反流及肾积水现象。
一,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措施1,神经肌肉电刺激盆底肌电刺激:盆底肌群影响尿液的储存与排放,尤其是膀胱。
传统方法采用小腹放置电极片,目前多采用经肛门或阴道置入电极,通过刺激阴道粘膜或直肠壁间接刺激部分盆底肌群。
盆底肌电刺激因其操作简便,未见不良反应在临床应用广泛,但应注意其适应症以及电刺激的输出频率及刺激时间的不同导致治疗效果差异。
骸神经刺激和骸神经调节:陈忠等研究显示骸神经刺激可以显著改善部分患者尿频、尿急症状。
骸神经调节用较低强度的电流持续刺激骸神经的传入纤维,经脊髓和脑皮质反射后再作用于排尿器官,改善排尿功能障碍-急迫性尿失禁和尿储留。
经尿道的膀胱内电刺激:经尿道的膀胱内电刺激主要用于膀胱收缩功能低下或膀胱感觉功能障碍的不完全性神经损伤患者,它能够诱导和改进膀胱感觉。
阴部神经调节:阴部神经由起自S2-S4神经根的体神经纤维组成,是支配盆底肌、肛门外括约肌、尿道外括约肌与盆腔器官的主要神经。
国外对于其应用于神经源性膀胱的研究较多,而国内相关报道鲜见。
2,膀胱功能训练膀胱功能训练是一个系统的康复训练治疗,是根据学习条件反射理论,通过患者的主观意识活动或功能锻炼来提高或恢复高级中枢对膀胱的控制及调节从而改善膀胱的功能,使下尿路功能部分恢复,减少其对机体的损害,包括饮水计划、排尿习惯的养成,膀胱训练,盆底肌训练等。
膀胱管理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护理效果及心理状态分析
膀胱管理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护理效果及心理状态分析【摘要】本篇文章旨在探讨膀胱管理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护理效果及心理状态的分析。
从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护理效果和心理状态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康复护理措施的效果评估和心理干预策略的重要性。
通过护理效果与心理状态的关联分析,探讨膀胱管理在康复护理中的关键作用。
最后提出进一步研究方向和临床应用建议,为脊髓损伤患者的康复护理提供参考。
本文将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护理进行深入研究,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关键词】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护理、心理状态、管理、效果分析、心理干预、关联分析、关键作用、研究方向、临床应用建议1. 引言1.1 背景介绍神经源性膀胱是指脊髓损伤导致的膀胱功能障碍,常见于脊髓损伤患者。
脊髓损伤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会导致躯体感觉和运动功能受损,进而影响膀胱功能,造成神经源性膀胱。
神经源性膀胱的特点是排尿功能障碍、尿潴留和尿失禁等症状,给患者生活和心理健康带来很大困扰。
膀胱管理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护理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有效改善膀胱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效果。
通过科学的护理措施和心理干预策略,能够帮助患者克服膀胱功能障碍带来的困扰,重建对自身膀胱控制的信心,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促进康复进程。
本研究旨在探讨膀胱管理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护理效果及心理状态对康复的影响,为进一步完善脊髓损伤患者康复护理提供参考依据。
通过分析膀胱管理对神经源性膀胱康复的作用机制,探讨膀胱康复护理与心理状态的关联,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了解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护理对患者的效果,探讨康复护理措施和心理干预策略对患者康复的影响,同时分析护理效果与心理状态之间的关联。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提高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提供科学依据和临床指导,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神经源性患者膀胱功能康复护理论文
神经源性患者膀胱功能康复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5-0177-02多发性硬化是以中枢神经系统白质性脱髓鞘病变为主要特点的自身免疫病,其病变损害脊髓后索式骶神经后根,导致脊髓排尿反射弧的传入障碍,称感觉性无张力膀胱,早期表现为排尿困难,膀胱不能完全排空,晚期膀胱感觉丧失毫无尿意,尿潴留或尿液充盈性失禁。
尿动力学检查,膀胱内压力低于5~10cm h2o,容量显著增加,达500~600ml,甚至600~1000ml以上,残余尿增加为400~1000m [1]。
我院康复科收治了16例膀胱功能障碍患者,现将其膀胱功能康复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我科自2010年3月--2011年4月收治了16例因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患者,其中:男11例,女5例,最大年龄72岁,最小年龄18岁。
2 训练方法2.1 每日的饮水计划:6:00~8:00(含早餐)饮水量400ml;10:00~12:00(视训练强度和出汗情况)饮水100~200ml;12:00~14:00(含中餐)饮水量400ml;14:00~17:00(视训练强度和出汗情况)饮水100~200ml;17:00~18:00(含晚餐)饮水量400ml;19:00~20:00饮100ml;夜间不饮水。
2.2 前三天膀胱功能训练计划:每日7:30开始行膀胱功能训练:(1)轻叩膀胱区15~30次;(2)收缩会阴部肌肉10~20次,每次收缩维持10秒;(3)盆地肌肉训练15~20次(主动收缩肛门括约肌);(4)桥式运动15~20次,患者取仰卧位,膝关节屈曲,双足低平踏在床面,用力使臀部始离床面,如果患者主动有困难则帮助其完成;(5)放尿时对患者的排尿板机点进行不同的刺激,促进排尿功能的恢复,如牵拉阴毛,用棉签轻擦大腿内侧。
8:00用挤压法即当膀胱充盈、膀胱底达脐上2指时可进行手法按摩排尿。
操作者用单手由外向内按摩患者下腹部,用力均匀,由轻而重,待膀胱缩成球状时一手托住膀胱底,向前下方挤压膀胱。
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治疗的研究进展
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治疗的研究进展摘要】神经源性膀胱临床指中枢神经系统或其周围神经受损引发的膀胱尿道功能障碍,是脊髓损伤常见并发症之一。
本研究总结分析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治疗方案和措施,旨在为临床工作提供新思考,以期进一步提高疗效。
【关键词】神经源性膀胱;脊髓损伤;康复治疗;研究进展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包括脊髓结构与功能方面损害,主要表现为损伤节段以下肢体感觉、运动及自主神经功能严重障碍[1]。
SCI不仅给患者带来生理与心理的双重压力,还会给患者家庭乃至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
神经源性膀胱(neurogenic bladder,NB)是SCI常见并发症,患者排尿功能障碍诱发泌尿系统感染,是临床致死的重要原因。
目前,NB治疗包括保守治疗、外科治疗、神经调节以及电刺激等多种方式,其中神经调节和电刺激疗法是研究新热点[2]。
本文就此展开总结分析,综述如下。
1 药物疗法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临床治疗首要原则为保护上尿路功能,预防肾盂肾炎或肾积水引发慢性肾功能衰竭,其次则是改善患者排尿功能障碍症状,减轻其痛苦。
药物疗法是保守治疗的基础,实施治疗前患者需接受尿流动力学检查,以明确判断神经源性膀胱类型,从而选择恰当的药物,目前主要可分为失禁型和潴留型两类。
失禁型神经源性膀胱药物选择应注意增加膀胱顺应性,调节并改善膀胱颈以有效降低尿道出口阻力;潴留型神经源性膀胱药物选择主要是增加膀胱收缩力,减小膀胱颈、尿道阻力。
临床常用药物包括:①胆碱受体阻滞剂药物,在痉挛性膀胱中应用广泛,可治疗逼尿肌过度活动,如奥昔布宁。
本品相关副作用常见口眼干涩、便秘等,但自控释剂型研发后明显减少。
②胆碱受体激动剂,主要治疗由逼尿肌收缩无力引起的排尿困难。
③α受体阻滞剂,对α1、α2受体具有阻断作用,能有效缓解排尿困难,如阿夫唑嗪等。
④α受体激动剂,可增加膀胱出口阻力。
⑤中枢性肌松剂、抑制兴奋性氨基酸释放剂。
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训练及护理
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训练及护理目的探讨间歇性导尿,盆底肌训练对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功能恢复训练效果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总结我科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98例因各种原因导致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临床资料。
将采用间歇性导尿,盆底肌训练后观察患者残余尿量、泌尿系感染、自主排尿时间、患者尿感等情况及生活质量。
结果间歇性导尿,盆底肌训练的患者残余尿量明显减少、尿感明显增强、自主排尿时间明显缩短、泌尿系感染发生率显著下降,生活质量显著增加。
结论间歇性导尿,盆底肌训练对脊髓损伤引起的神经源性膀胱的生理功能,促进各种脊髓损伤患者尽早自主排尿,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标签:间歇性导尿;盆底肌训练;神经源性膀胱神经源性膀胱就是由于脊髓损伤引起的排尿功能障碍,这也是本病最主要的临床表现,这种临床表现严重影响了患者最基本的生理状态和心理状态。
间歇性导尿就是治疗这种排尿功能障碍至现今为止最有效的措施。
这种新型的导尿术可以使膀胱有周期性的扩张与排空,促使重新训练反射性排尿,得以维持近似正常的生理状态也可以使膀胱功能恢复,并使膀胱功能有充足的血运,从而避免泌尿系统的感染以及产生膀胱挛缩和肾功能障碍,这样的导尿术即维护了膀胱及肾脏的功能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品质。
在为患者进行间歇性导尿的同时也可以加上盆底肌训练,这种有效地收缩肛门括约肌的训练方法,可以减少膀胱痉挛的发生,帮助患者进行正常的排尿训练。
还可以通过中医的按摩方式和日常生活中的饮食护理促使患者的排尿功能逐渐恢复。
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98例因各种脊髓损伤导致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
其中男62例,女36例,年龄24~58岁,平均年龄(43.4±11.3)岁。
2.方法。
正常的排尿活动由脊髓反射中枢及交感,副交感,体神经共同参与,控制排尿功能的中枢神经系统或周围神经受到损害而引起的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称为神经源性膀胱[1-2]。
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康复护理
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康复护理发表时间:2016-11-14T09:58:42.810Z 来源:《健康世界》2016年第20期作者:贾晓娜石樱菲张丹[导读] 神经源性膀胱是控制排尿功能的中枢神经或周围神经受到损害后引起的膀胱尿道功能障碍。
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5摘要:目的探讨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护理措施。
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5年10月间于我院进行治疗的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5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心理护理、间歇导尿、膀胱功能训练等综合康复护理措施,对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进行康复护理。
结果本组54例患者,经过综合康复护理,12例患者能自行清洁导尿;9例患者可在其家属帮助下,实施清洁导尿;其余33例患者的膀胱功能恢复良好,均可进行自主排尿。
结论综合康复护理的实施,有效减少了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泌尿系统并发症,改善了排尿功能障碍,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关键词:神经源;膀胱功能;障碍;康复护理神经源性膀胱是控制排尿功能的中枢神经或周围神经受到损害后引起的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神经源性膀胱因排尿不顺畅极易引起泌尿系感染,反复的泌尿系统感染引起的肾功能衰竭是造成后期脊髓损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
因此,探讨有效的护理方法以促进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神经源性膀胱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是临床护士关注的课题。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4年7月~2015年10月收治的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重建患者54例,年龄21~60岁,平均(37.6±9.5)岁,其中,男性31例,女性23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诊断标准,其中颈髓损伤19例,胸髓损伤28例,腰骶髓损伤7例。
排除先天性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和其他器质性病变患者。
1.2 膀胱功能康复护理训练1.2.1制定饮水计划实施间歇性导尿前3d为患者制定饮水计划。
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康复训练及护理方法
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康复训练及护理方法殷素珍;凌爱华;纪梅芳【摘要】目的研究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康复训练以及护理方法。
方法研究目标选择为2019年5月至2020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4例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本研究采用1:1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7例)以及观察组(37例),分别选择常规护理和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配合膀胱康复护理干预的护理方案,并采用组间对比的方式开展本次研究。
结果观察组患者比较对照组,自主排尿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都明显更好,组间对比的结果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在临床上为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通过为患者提供膀胱康复护理干预措施,可以很好地避免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同时促进患者满意度的提升,因此值得在临床推广。
【期刊名称】《智慧健康》【年(卷),期】2021(21)6【总页数】3页(P67-69)【关键词】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康复训练;护理方法【作者】殷素珍;凌爱华;纪梅芳【作者单位】泰州市人民医院,江苏泰州225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22.620 引言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是临床上常见的脊柱脊髓损伤并发症,是由于控制排尿中枢神经遭到损伤后导致排尿功能障碍,临床上常误诊成尿路感染,发病率较高,为患者生活带来严重影响[1]。
本研究通过探讨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康复训练及护理方法,作出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5月至2016年9月收治于我院的48例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神经源性膀胱障碍诊断标准,其中男性38例,女性10例,根据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4例,年龄在20-82岁,平均(43.65±10.23)岁,先天性神经源性膀胱28例,后天性神经源性膀胱20例。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及检查,包括按摩推拿、留置导尿管体位训练、并发症预防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中图分类号】r473. 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310-02神经源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是由于调节膀胱的中枢神经或周围神经病变引起排尿功能障碍。
它可以是先天性的如脊髓发育不全,也可以是后天的疾病或损伤造成。
常见原因有大脑疾病、脊髓疾病和周围神经病变引起。
本文重点讨论脊髓损伤后的排尿功能障碍。
1排尿生理正常人的贮尿和排尿是由自主神经、躯体神经及中枢神经协调控制下完成的。
由脊髓s2-4节段发出的副交感神经纤维随盆神经至膀胱逼尿肌(内纵、中环、外纵)上的神经丛,与丛内紧靠膀胱壁的器官旁神经节或壁内神经节交换神经元,发出的感觉神经纤维支配逼尿肌。
副交感神经分泌乙酰胆碱,与逼尿肌上的胆碱能受体结合引起膀胱收缩,尿道内括约肌舒张而排尿。
交感神经自t11—l12节段发出,其纤维经腹下神经至腹下神经节,交换神经元后发出节后纤维到膀胱后再分支支配膀胱平滑肌,使以a肾上腺素能受体为主的膀胱颈平滑肌和尿道内括约肌收缩,使膀胱体部以β肾上腺素能受体为主的逼尿肌松驰而抑制排尿。
躯体神经s2-4骶神经组成的阴部神经,支配尿道、直肠外括约肌等横纹肌。
脊髓内的低级排尿中枢接受脑干及大脑皮质中枢膀胱功能区的调节。
当膀胱逐渐充盈尿量达到100ml时有充盈感,达到300-400ml时,膀胱内压升高,压力上升到15cmh2o(1.47kpa),膀胱壁内的压力感受器将兴奋经盆神经副交感神经内的感觉纤维将冲动传入脊髓的排尿中枢,并经薄束传至脑干的排尿中枢及大脑皮质的排尿意识控制中枢。
若大脑皮质及脑干对脊髓排尿中枢无抑制,则引起盆神经传出纤维兴奋,膀胱逼尿肌收缩,同时腹下神经(交感)抑制,膀胱括约肌松驰,开始排尿。
2神经元性膀胱功能障碍的康复排尿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主要是为了预防泌尿系感染,保持上尿路的功能,使膀胱在贮尿期保持低压。
在排尿期尽量排空,以免造成膀胱的防御功能下降,膀胱挛缩,结石形成。
同时能更好、更快的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为再就业,回归社会做好准备。
神经元性膀胱功能障碍分类方法较多,以往的分类,常受检测设备的限制。
随着尿流动力学检测设备的应用,1979年krane提出能正确指导治疗方案的尿流动力学分类,临床沿用与该分类相近的有失禁型障碍和潴留型障碍两种,便于康复治疗。
康复治疗分为非手术治疗,外科治疗,康复工程处理。
我院非手术治疗的方法有留置导尿、膀胱冲洗、间歇导尿、膀胱排空训练、外集尿器装置及药物治疗。
在康复训练前现要测量膀胱内压和容量并绘制容量、压力曲线图。
正常人白天排尿3-5次,夜间排尿1次,每次尿量为200-400ml,24小时尿量1000-2000ml,平均为1500ml。
正常成人的膀胱压力为20-40 cmh2o。
正常情况下,膀胱受副交感神经紧张性冲动的影响,处于轻度收缩状态,其内压保持在10cmh2o。
由于膀胱平滑肌具有很大的伸展性,故尿量开始增加时,膀胱内压无明显升高。
当尿量达到400-500ml时,膀胱内压开始升高,并出现尿意。
当膀胱内压达35 cmh2o时,膀胱逼尿肌节律收缩,但排尿可受意识控制,当压力大于70 cmh2o时,排尿不得不进行。
正确测量膀胱容量及压力,准确绘制膀胱容量压力曲线图,可以正确指导临床诊断,准确制定排尿功能障碍的康复计划。
当膀胱容量小于正常范围,压力明显高于正常时,患者的膀胱容量过小,会出现每次尿量减少,每日的排次数明显增多的症状。
通过绘制膀胱容量与压力曲线图,可以对尿失禁的性质作出准确的鉴别诊断。
在制定康复方案时,首先要解决患者的尿频症状,最后再减少残余尿量。
当膀胱压力正常,容量明显增大时,患者膀胱容量增大,尿潴留,主要康复方案在于较少残余尿量为目的。
以下是正常的膀胱容量与压力曲线图:2.1康复训练的方法在急性损伤或重症术后因身体虚弱不能排空膀胱患者,或合并有尿潴留、尿失禁导致护理困难的,以及上尿路受损或膀胱输尿管返流患者,在不益行间歇导尿时,我们多采用留置尿管,每4-6小时间隔放尿的方法进行膀胱功能训练。
在留置尿管进行膀胱训练时常见的并发尿症有尿路感染(据文献报道置管24小时菌尿发生率为50%,96小时发生率为98%-100%)、膀胱结石、慢性膀胱挛缩、附睾炎和睾丸炎,尿道损伤、尿道脓肿、尿道狭窄等阴茎、阴囊并发症。
还会出现血尿及膀胱痉挛。
少部分患者还会并发自主神经过反射,出现高血压、脑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为了清除膀胱内沉渣防止导尿管堵塞,减少感染,我们常用0.2%呋喃西林液或生理盐水250ml-500ml 每日一到两次膀胱冲洗。
通过一周的留置尿管训练,患者的病情逐渐稳定。
为了能使患者减少导尿管留置时间,减少阴茎、阴囊部的合并症及感染,使膀胱周期性的扩张与排空,近似生理状态,促使膀胱功能恢复。
采取拔出尿管改为间歇导尿的方法。
间歇导尿由护士、受过陪训的家属或患者实施,操作要轻柔熟练,必要时加用表面麻醉剂(2%利多卡因胶浆),要求在每次导尿时要记录时间及尿量。
间歇导尿可采用日常生活中适用的清洁导尿术代替无菌导尿术,这是导尿技术的一大进步。
导尿次数每天4-6次,若能自动排尿100ml以上,残余尿量300ml 以下时每6小时导尿一次。
自动排尿200ml以上,残余尿量200ml 以下时,每8小时导尿一次。
当残余尿量小于100ml以下时可停止导尿,让患者自行排尿。
每周测一次尿常规,逐渐延长。
对实行间歇导尿的患者,每日液体入量应控制在2000ml以内,初期可早、中、晚分次分量饮水,在早8点、中午12点、下午2点、6点饮水400ml,在早10点下午16点饮水200ml。
在晚8点到次日6点不再饮水。
逐步做到均匀摄入。
在每次导尿前均应配合各种方法进行膀胱训练,让其自行排尿,尽量排空,再行导尿,测量排出尿量及导出尿量。
每次排尿时间应相对固定,多在饮水后1-2小时进行。
膀胱训练除了有膀胱输尿管返流、肾积水、肾盂炎患者禁用。
泌尿系感染、结石、高血压病、糖尿病和冠心病患者慎用外,应早期进行训练。
膀胱训练的目的是减少残余尿量、保持每日3-4次的规律排尿、减少泌尿系感染、维护输尿管瓣膜功能,防止返流,保护肾功能。
最终提高患者生活能力,增强社会交往。
训练方法要与定时定量饮水管理方法相配合,形成良好的排尿习惯。
常用的膀胱训练方法有:耻骨上区轻叩法,这种方法常用于上运动神经元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者(骶髓以上损伤或病变)的逼尿肌反射亢进者。
患者或家属用手指轻叩耻骨上区,引起逼尿肌收缩,不伴有括约肌收缩,产生排尿。
屏气法(valsalra)是通过增加腹压来提高膀胱压力并使膀胱颈开放而引起排尿。
患者身体前倾,深呼吸4次,延长屏气,作一次深吸气,然后屏住呼吸,向下用力做排便动作,反复数次至尿液排尽为止,尽量排空膀胱。
还有挤压法。
这种方法是将手指握成拳头,置于脐下3cm处,用力向骶尾部加压,患者身体前倾,可反复几次直至尿流停止。
在使用以上方法后效果仍不佳者,可以使用外部集尿器。
集尿器包括男女式集尿器、成人纸尿裤、塑料食品包装袋、改装的避孕套等。
2.2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以膀胱尿道神经支配,自主神经受体分部和药物对膀胱尿道平滑肌的作用为依据,目的是调节介质的作用改进下尿路贮尿和排尿功能。
对失禁型障碍的治疗原则是促进膀胱多贮尿,常用抗胆碱能制剂减少膀胱收缩(阿托品,6542-片,)。
对潴留型障碍的治疗原则是促进膀胱排空,肾上腺素能阻滞剂(特拉唑嗪,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
附:节选的两份病例病例一:丁广学、男、25岁、因外伤至l1椎体骨折脱位并截瘫术后,双下肢功能障碍6个月,专科情况:双侧腹股沟以下皮肤感觉消失,双侧髂腰肌、骰四头肌、胫前肌、小腿三头肌、趾伸肌肌力0级,鞍区感觉丧失,缩肛反射消失,括约肌肌力0级。
入院诊断,1、l1椎体骨折脱位并截瘫术后,2、脊髓损伤完全性截瘫(frankel a),3、右足第二、三、四趾骨陈旧性骨折,4、褥疮,5、尿失禁。
经过间歇导尿、控制饮水量、膀胱排尿功能训练、定时排尿训练、654-2口服治疗,患者能间隔4-5小时规律排尿一次,每次残余尿量小于100ml。
病例二:赵海文、男、18岁,因坠落伤至l1椎体爆裂骨折术后,小便功能障碍四个月收住。
入院专科情况:皮肤感觉自臀中部减退,肛周皮肤感觉消失,缩肛反射消失,括约肌肌力0级,双侧髂腰肌,股四头肌肌力5级,胫前肌、小腿三头肌肌力4级。
诊断:l1椎体骨折脊髓损伤术后,完全性截瘫(frankel a),尿潴留。
经过间歇导尿、控制饮水量、膀胱排尿功能训练、定时排尿训练、口服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最终能规律排尿,残余尿量为9ml。
3小结脊髓病变引起的膀胱功能障碍,在康复治疗上主要依据脊髓损伤平面,是完全和不完全性损伤,尿流动力学检查情况而定,与原发病因无直接关系。
严重脊髓损伤后,常出现运动、感觉丧失,即脊髓休克。
一般持续6-8周,此时因为逼尿肌无力,表现为尿潴留,需要留置导尿管,但为了预防泌尿系感染,,尽可能缩短留置导尿时间,并用封闭式尿袋。
病情稳定后改为间歇性导尿,平均导尿时间为10星期。
随着病情好转,经过康复训练,配合药物治疗,患者可自行排尿。
大部分患者最终可不用药物自行排尿。
对经过膀胱排尿训练,残余尿量仍大于100ml者,则应由护士或受陪训过的患者家属进行间歇导尿。
参考文献[1] 周士枋,范振华.实用康复医学.第一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8.441-447.[2] 关骅.临床康复医学.第一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107-110.[3] 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实用骨科学,第二版,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631-633[4] 缪鸿石,南登昆,吴宗耀.康复医学理论与实践. 第一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1313.[5] 姚泰,乔健天,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 第五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52-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