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逐客书作品赏析

合集下载

散文谏逐客书分析

散文谏逐客书分析
第3页/共15页
第三段论述驱逐客卿有利敌国,而不利于秦国。先从正面说理,下面仍继续 设喻阐述这个意见。秦山、河海两个比喻是陪衬,“王者不却众庶”才是本意。 由于连续设喻运用排比,显得很有力量。接着又深一层阐明此意:地不分东南西 北,人才不论来自哪一个诸候国,这就是五帝三王所以能够无敌于天下的原因。 此处以古证今,强调应该不分地域,广揽人才,落脚点是说明逐客的危害。这里 不但运用古今对比,还有敌我对比,提出两种作法,两种后果。以此说明逐客对 敌人有利,对秦国的统一大业不利,论证鞭辟入理,雄辩有力。
东西不出产于秦国却很值钱的有很多,人才不出生在秦国但却愿意为秦国 效忠的也很多。现在驱逐宾客来资助敌国,减少人民的力量而增强了仇敌的势 力,自己国内空虚而国外还对我们不满,(在这种情况下)希望国家不出危险, 是不可能的。物不出于秦而秦用之,独人才不出于秦而秦不用,反复议论,痛快, 深得作文之法,未易以人废言也。(宋•李涂《文章精义》)
第2页/共15页
第二段笔锋一转,设下许多比喻,说明秦王对外来物品喜爱,而对人却持另 一种态度是不对的。此段分为四层。第一层以珠宝等物为喻设问作结,只提出问 题,不立即作答,但不答自明,显得耐人寻味。第二层以玩好美女为喻,进行推 论。这一层从反面并分两个小层次重叠错杂出之,把“必秦国之所生而后可”的 严重危害说得很透辟,更显出非秦国所出的宝物不可或缺。第三层以音乐为喻, 进行对比。回答近承上文,远承第一层的设问,可说是对前三层的小结,归纳了 秦国对物取舍的标准,为下文转入正题作了很好的铺垫。第四层以人和物作比较, 指出待非秦之人不如待非秦之物,看重声色珍宝轻视人才,绝不是用来统一天下, 制服诸候的方法。这里以成就统一大业作为出发点,说明重物轻人,驱逐外来人 才的错误,推论符合逻辑、立意超卓不凡,具有一种高层建瓴的气势和撼动人心 的力量,这段设喻丰富多样,写法灵活多变,运笔酣畅淋漓,为全文最精彩部分, 前人对此极为称誉。宋代李涂说:“中间论物不出于秦而秦用之,独人才不出于 秦而秦不用,反复议论,痛快,深得作文之法。”

李斯 《谏逐客书》 赏析

李斯 《谏逐客书》 赏析

李斯《谏逐客书》赏析
《谏逐客书》是中国古代文学著作中的一部经典之作,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大文学瑰宝。

它不仅有着深远的历史影响,也为现今中国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谏逐客书》是李斯的重要著作,全书共有六十回,约有十二万字。

它描述的是古代的封建礼教,记载了一封封谏书的故事,展示出宋朝官僚思想的精髓。

书中主要以谏之者周义纯的获得辞赋成就为主线,从而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制度和思想意识的变迁。

书中的主人公周义纯,经过一次又一次的谏言,影响了政府的施政,受到皇上的宠信,最终成就了名满天下的千古杰作,他为国家贡献了他的智慧,也被世人所铭记。

书中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制度,以及官僚主义思想的表现,它以具体的事例强调了古代中国秉持的伦理准则以及礼仪遵循。

也从反讽中反映出那时腐朽的政府施政,谴责了不守规矩之人,强调了对公共利益的尊重。

此外,书中的语言和文字手法非常精湛,《谏逐客书》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精美的文字之一,充满深刻的哲理和诗意,使它在古代文学界中属于独一无二的位置。

《谏逐客书》是中国古代文学著作中的一部经典之作,其中蕴含的思想观念和文学手法,被传统文学所推崇。

它对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也注入了全新的活力,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珍贵的宝藏。

- 1 -。

李斯《谏逐客书》赏析

李斯《谏逐客书》赏析

李斯《谏逐客书》赏析谏逐客书先秦:李斯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纵,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今取人则不然。

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

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谏逐客书原文及鉴赏评价

谏逐客书原文及鉴赏评价

谏逐客书原文及鉴赏评价谏逐客书原文及鉴赏评价《谏逐客书》是秦朝大臣、文学家李斯上给秦王嬴政的一篇奏议。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谏逐客书原文及鉴赏评价,欢迎大家分享。

欢迎大家分享。

原文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

”李斯议亦在逐中。

斯乃上书曰:“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支于晋①。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②。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城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③。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於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④。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马□□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⑤。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⑥。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⑦。

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⑧。

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⑨。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

谏逐客书原文翻译及注解赏析范文精选

谏逐客书原文翻译及注解赏析范文精选

谏逐客书原文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今取人则不然。

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

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谏逐客书原文与赏析

谏逐客书原文与赏析

《谏逐客书》原文与赏析《谏逐客书》秦李斯原文: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秦于耳,请一切逐客。

”李斯议亦在逐中。

斯乃上书曰:“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

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

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与,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官;而骏马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所以饰后官,充下陈,娱心意,悦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追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今弃击瓮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声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此非所以跨海内、致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者士勇。

是以泰山不让士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

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谏逐客书注音版及译文 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赏析

谏逐客书注音版及译文 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赏析

谏逐客书注音版及译文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赏析李斯,楚国上蔡人(今湖北与河南的交界之处),李斯少年天才,在加上好学刻苦,便在一群人中脱颖而出,又因其办事干练。

为人机警,被他人推荐为吏。

一日,他从老鼠偷食中得出一条人生感悟:老鼠能够自由进出到人与狗所不能进入的地方,只因为老鼠较小,推到人生上,人不管是贤还是不肖都是相对的,只有找到对应的地方,即使不肖也能成贤。

不久,他嫌弃官小便辞官而去,便继续游荡江湖,在增加自己的阅历,于是他便拜荀子为师,学法是和帝王之学,几年以后,李斯学有所成,就跃跃欲试,想力师干事业去了。

最终,李斯选择了秦国作为自己才能的施展之地。

刚当客卿不久,秦国便发生了一件政治大事,李斯依靠自己的才智和勇气,才使自己的政治前途免毁于一旦。

因秦攻韩甚急,韩王无计可施。

这时韩国水利专家郑国向韩王献计:郑国假装投降秦国,鼓动秦王政派人修水利,用以消耗秦之国力,延缓秦向外进攻。

不久,郑国的阴谋被识破,秦国内大哗,宗室大臣都说从别的国家来的客卿都是间谍、特务,应全部驱逐出去。

秦王政因受郑国所骗,气恼不已,就下令把所有在秦国的外国人全部赶出去。

而李斯是楚人,也属驱逐之列。

在他接到驱逐出境的命令后,就斗胆向秦王政上了一个奏章,毫不客气地指出秦王政这样做是愚蠢之举,是强大对手,削弱自己。

并建议秦王政收回成命,重用客卿,为秦统一六国服务。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谏逐客书》。

李斯说:“自从秦穆公起一直到秦昭王、庄襄王,都有客卿,如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孙支、商鞅、张仪、范雎等人,都是外国人,可他们并不是间谍,恰恰相反、这些人对秦国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怎么能一概而论都说客卿不好,要驱逐出境呢?”李斯又说:“如果说外国的不好、那你秦王宫里用的包括宫里装饰的玉石奇珍,如昆山之玉,随和之宝,明月之球,太阿之剑,纤离之马,翠风之旗等,都是外国的,秦本国一样也没有,你为什么认为好呢?”最后,李斯提醒秦王:“泰山不辞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谏逐客书》原文、译文及赏析

《谏逐客书》原文、译文及赏析

《谏逐客书》原文、译文及赏析《谏逐客书》是李斯给秦王的一个奏章。

这件事是在秦王赢政十年。

秦国宗室贵族借韩国派水工修灌溉渠,阴谋消耗秦的国力,谏秦皇下令驱逐一切客卿。

秦王读了李斯这一奏章,取消了逐客令。

可见本文说服力之强。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谏逐客书》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谏逐客书先秦:李斯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纵,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今取人则不然。

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高中必修课《谏逐客书》文言文翻译及赏析

高中必修课《谏逐客书》文言文翻译及赏析

高中必修课《谏逐客书》文言文翻译及赏析《谏逐客书》文章先叙述自秦穆公以来皆以客致强的历史,说明秦若无客的辅助则未必强大的道理;然后列举各种女乐珠玉虽非秦地所产却被喜爱的事实作比,说明秦王不应该重物而轻人。

《谏逐客书》文言文翻译及赏析有哪些?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些高中必修课《谏逐客书》文言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谏逐客书》文言文: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李斯《谏逐客书》原文、注释及解析

李斯《谏逐客书》原文、注释及解析

李斯《谏逐客书》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谏逐客书[秦] 李斯臣闻吏议逐客①,窃以为过矣②。

昔缪公求士③,西取由余于戎④,东得百里奚于宛⑤,迎蹇叔于宋⑥,求丕豹、公孙支于晋⑦。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⑧。

孝公用商鞅之法⑨,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⑩,诸侯亲服(11),获楚、魏之师(12),举地千里,至今治彊(13)。

惠王用张仪之计(14),拔三川之地(15),西并巴、蜀,北收上郡(16),南取汉中(17),包九夷,制鄢、郢(18),东据成皋之险(19),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20),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21)。

昭王得范雎(22)、废穰侯、逐华阳(23),彊公室,杜私门(24),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25)? 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26),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彊大之名也(27)。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28),有随、和之宝(29),垂明月之珠(30),服太阿之剑(31),乘纤离之马(32),建翠凤之旗(33),树灵鼍之鼓(34),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35),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36),郑、卫之女不充后宫(37),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38),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39)。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40),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41),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42)。

夫击瓮叩缶(43),弹筝搏髀(44),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45),真秦之声也(46)。

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47),异国之乐也。

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48)。

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谏逐客书》赏析

《谏逐客书》赏析

《谏逐客书》赏析谏逐客书秦·李斯【原⽂】⾂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繆公求⼠,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于晋。

此五⼦者,不产于秦,⽽繆公⽤之,并国⼆⼗,遂霸西戎。

孝公⽤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彊,百姓乐⽤,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今治彊。

惠王⽤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睢,废穰侯,逐华阳,彊公室,杜私门,蚕⾷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不内,疏⼠⽽不⽤,是使国⽆富利之实,⽽秦⽆彊⼤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之⽟,有随和之宝,垂明⽉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此数宝者,秦不⽣⼀焉,⽽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不充后宫,⽽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锡不为⽤,西蜀丹青不为采。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意、说⽿⽬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锦绣之饰不进于前,⽽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不⽴于侧也。

夫击瓮叩⽸,弹筝搏髀⽽歌呼呜呜快⽿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今弃击瓮叩⽸⽽就郑卫,退弹筝⽽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已矣。

今取⼈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秦者去,为客者逐。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乐珠⽟,⽽所轻者在乎⼈民也。

此⾮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闻地⼴者粟多,国⼤者⼈众,兵彊则⼠勇。

是以太⼭不让⼟壤,故能成其⼤;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是以地⽆四⽅,民⽆异国,四时充美,⿁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敌也。

今乃弃黔⾸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退⽽不敢西问,裹⾜不⼊秦,此所谓“藉寇兵⽽齎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不产于秦,⽽愿忠者众。

《谏逐客书》古文赏析-古文观止

《谏逐客书》古文赏析-古文观止

《谏逐客书》古文赏析-古文观止
《谏逐客书》古文赏析
【作品介绍】
李斯的《谏逐客书》文章思路清晰,逻辑严密,论理透彻。

所举大量的事实有效地证明了作者的观点。

同时还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反问等多种修辞手法,使得文章有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有着不容置辩的说服力。

无怪乎后人称赞“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原文】
谏逐客书
作者:李斯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1)。

昔穆公求士(2),西取由余于戎(3),东得百里奚于宛(4),迎蹇叔于宋(5),求丕豹、公孙支于晋(6)。

此五人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7)。

孝公用商鞅之法(8),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

百姓乐用,诸侯亲服。

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9),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10),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11);北收上郡(12);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13);东据成皋之险(14),割膏腴之壤。

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15),废穰侯,逐华阳(16),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17),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谏逐客书的古文作品赏析

谏逐客书的古文作品赏析

谏逐客书的古文作品赏析谏逐客书的古文作品赏析《谏逐客书》是李斯的一篇优秀古代公文,是应用写作法定公文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谏逐客书赏析有哪些呢?下面是的谏逐客书赏析资料,欢迎阅读。

谏逐客书的古文作品赏析篇1此文是李斯上给秦始皇的一篇奏议。

李斯原是楚国上蔡人(今属河南)后到秦国游说,劝秦王统一天下,受到秦王(即后来的秦始皇)重用,拜为客。

所谓“客卿”,是当时对别国人在秦国作官看的称呼。

后来在秦王政元年(前246)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韩国派了一个叫郑国的水利专家到秦国修长达三百余里的灌溉渠,企图以此来消耗秦的国力,不东伐韩,被秦发觉,要杀掉他。

郑国说:“臣为韩延数年之命,然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

”终于让他完成此项工程,然而那此因为客卿入秦而影响到自己权势的秦国贵族,就利用这件事对秦王进行挑拨,说外来的客卿入秦都是别有用心的,应该把他们都赶跑,到秦王政十年,秦王接受了他们的意见,下令驱逐所有客卿。

李斯也在被逐之列。

于是他就写了这篇《谏逐客书》劝谏秦王不要驱逐客卿,文章从秦国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反复阐明驱逐客卿的错误,写得理足辞胜,雄辨滔滔,因此打动了秦五,使他收回了逐客的成命,恢复了李斯的官职,而《谏逐客书》也就成为一篇脍炙人口的名文,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所传诵。

全文由四段组成,第一段是以历史事实说明客卿矣秦国作出了很大贡献,为论证逐客的错误提供依据。

起句说:“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开门见山,单刀直入,一开始就提出总的论点,显得非常鲜明有力。

明明是秦王下了逐客令。

却把逐客的过错归之于“吏”说明作者措词委婉,十分注意讽谏策略。

宋代李深说:“起句至矣,尽矣,不可以回矣”。

接着文章进行具体分析。

首先由回顾历史入题,从秦始皇十九代祖的穆公到五代祖以下的孝公、惠文君、昭襄王,举出四个秦国的先君重用客卿而致富变强的事例,说明重用客卿对秦国有利。

紧接着,又用多种手法加以论述:先说这四个君主的成就,都靠任用客卿才取得的,这是对前面所述的小结。

《谏逐客书》原文与赏析

《谏逐客书》原文与赏析

臣听说,土地广阔,粮食就充足,国家强大,人口就众多,武器精良,士兵就勇敢。因此,泰山不舍弃任何土壤,所以能那样高大;河海不排斥任何细流,所以能那样深广;帝王不拒绝任何臣民,所以能显示他们的恩德。因此,土地不论东西南北,民众不问哪个国家,四季都很美好,鬼神都来降福,这就是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于天下的原因。如今竟然抛弃百姓去资助敌对国家,排斥客卿以成就其他诸侯,使天下的贤士退缩而不敢向西方来,停步而不愿进入秦国,这可就是‘供给敌人武器,送给强盗粮食啊’!东西不出产于秦国,然而值得珍贵的很多;贤士不出生于秦国,然而愿意效忠者不少。如今,驱逐客卿以资助敌国,损害民众而有利仇人,对内削弱自己,对外结怨诸侯,而想求得国家没有危险,是不可能的啊!
-------------------------------------------------------------------------------------------------------------------------
一般教学遵照《史记·李斯列传》的说法,认为《谏逐客书》的背景是“郑国渠事件”:韩国以水利工程师郑国为间,劝诱秦国修筑水渠,以消耗秦的国力;工程中郑国身份败露,秦宗室大臣因而上书说:这些外来的客卿大抵都是为其主游间于秦的,“请一切逐客”;李斯亦在议逐之列,于是李斯写了这篇文章。然而,根据《资治通鉴》的考证与记载,郑国渠完工的时间是公元前246年,李斯上此书却是在公元237年;逐客令另有其背景,郑国渠事件或只能说是其远因之一。
真正引致逐客令的导火线,是嫪毐之乱。嬴政即秦王位时(前247年)十三岁,当时国家大权悉委任于相国吕不韦;嫪毐是吕不韦介绍给太后的“面首”,得宠封候,恣意妄为,广收党羽。前238年,嬴政在蕲年宫举行成年冠礼,嫪毐恐惧秦王亲政后会整肃自己,于是发动叛乱,而被早有准备的嬴政平定,然后嫪毐被五马分尸,太后被软禁,吕不韦被放逐到巴蜀。嬴政接着要大举清洗其余党,吕、嫪都是外国人,秦宗室大臣也劝秦王逐客,于是嬴政下了逐客令,也罢了李斯的官,然后才有《谏逐客书》。

[赏析]《谏逐客书》赏析

[赏析]《谏逐客书》赏析

《谏逐客书》赏析《谏逐客书》赏析秦汉散文的特点是注重文章的效用,故特别注意写作技巧。

而李斯《谏逐客书》则正好是由于其成功运用了恰当的写作技巧,从而达到了令秦王废“逐客令”这一预期目的,也就是说使文章收致函很好的效果。

究竟李斯用了何种“魔法”竟能令秦王改变初衷?“攻心术”也!如果有人读过此文而没感受出李斯攻心术之精明,那么他就白读了。

全文自始至终都紧紧抓住秦王贪婪及要统一天下这两大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地向秦王实施攻心术。

文章一开头,李斯便开门见山地指出秦王逐客的错误。

然后用正面事实列举出秦往昔纳客而获得的种种好处:“遂霸西戎”“至今治强”“使之西事秦,功施至今”“使秦成帝业”……也就是说:纳客能令秦获得“称霸、治国、外交成功及成帝业”的益处,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反驳了秦王“客负于秦”的论据,同时,这些好处是与秦统一天下一脉相承的,既然秦王一心想统一天下,那么,我们可以毫无疑问地看到:李斯的这番话正说到秦王的心坎上去了,已收到了动摇秦王,逐客之决心的效用。

而紧接着,李斯说了句:“向使四君却客不内……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这是反面陈述不纳客的坏处,因此有加强语气,反衬秦纳客的好处的作用,因此进一步动摇了秦王拒客的决心。

至此,李斯的攻心术已取得了效果,但要改变秦王的逐客令并非易事,还得把攻心术用下去。

李斯聪明就聪明在他不但巧妙地运用了攻心术,而且运用得彻底。

你看,紧接下来的一段,李斯如数家珍般一一数出秦王所占有、所喜爱的玉、宝、珠、剑、音乐等等,使贪婪的秦王读到此处禁不住眉开眼笑,占有感、自豪感油然而生,因而不知不觉的落入李斯攻心的“圈套”:秦王你所占有的这些宝物并非在秦国特产的啊!但你却这般喜爱它们,岂不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而且,“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这些话说得好啊!得“一箭双雕”之效:既从秦王贪婪又从其要统一秦国的心理弱点上直攻秦王心扉!这样一来,秦王的逐客决心不动摇得七七八八才怪呢!但李斯并未就此罢手,而是“乘胜追击”,把攻心术运用到最彻底:用类比的方法指出秦只有纳客才不会有敌,否则“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谏逐客书》原文、译文及赏析

《谏逐客书》原文、译文及赏析

《谏逐客书》原文、译文及赏析《谏逐客书》是唐朝著名文学家韩愈所作,是一篇关于愤慨官场腐败现象的长文。

本文通过对原文、译文及其赏析的分析,探讨这篇作品的内涵及其意义。

原文:昔者先王以明民讲信修睦,不以封建乎寡人之躬,而祗躬不恤以及育后嗣。

至于追述文、武之猷,靡有不在;成、康之绩,靡有不述。

其所以先后受之者,实由于此道也。

今天下太平,百废俱兴,而朝廷阉奸,奢侈炫丽,日益骄躁,国家安危,不可不察,由是犯上之罪,蜂起而成乱者,已非一朝,数百年来皆然。

自明堂乃至于狗官,无不满口君王,而实际唯恐朝廷不以他物役之矣。

防人之口甚于防川,而攻击之言甚于攻城。

宁肯以奸猾竞争之徒,作为国家重器,而忽视有德良臣以待罚戮之辈为荣,此乃闵命之绝响也。

管取作此等言论者,必为忠良之士,乃忠不避屠,智不假私者耳。

岂惟朝廷不能用,且一夫之勇,百姓所识,所贺非浅。

译文:远古时代,先王教化民众,讲究忠诚、信誉,弘扬和睦。

他们不以封地划分自身及四方各诸侯,而是以己任作为唯一念头,保障人民利益,培育后代子孙。

先王的英明睿智,像是他们的功劳之一。

如今许多国家都和平稳定,国泰民安,各种事业也都是朝气勃勃,蓬勃发展。

但是,官场却肆无忌惮地腐化,颓靡奢华、张扬虚荣气质,愈演愈烈,已经有了长时间的历史。

这些官场的败坏不仅是当前政局不佳导致的,而且是无数年来都是如此。

官员从皇上到小小的雇员,无不动口动舌说君王,真实情况是他们唯恐朝廷不调遣他们。

人们日益警惕虚妄杂谈,仿佛战斗堡垒中的严密防线,更胜于洪水猛兽的攻击。

国家依靠世家势力、政治野心、暴力压迫当然是行不通,明智而有德之人才可以被应用。

司马光法度网罗这些言论者,是凭真正的忠诚、语言与行动相辅相承,而非由于小聪明而用私人意志作出判断。

他们不但一心顾及朝堂,还要全心全力保障国家利益,以他们为耻者对社会非常不公。

赏析:《谏逐客书》宣扬了中华民族的德治思想,是一篇具有反腐倡廉意义的文章,对古代及现代都具有启示意义。

谏逐客书分析

谏逐客书分析

谏逐客书分析《谏逐客书》是李斯上奏的一篇文章,被后人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其内容主要是劝谏秦王嬴政重用六国旧人,反对逐客,即李斯向秦王嬴政进言逐客之弊害。

文章通过历史事实和典型事例,从秦兴至灭亡的前前后后,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论证,使人们更好地了解秦始皇的暴政所以覆灭的原因,以及李斯的良苦用心。

《谏逐客书》是秦统一前,作为秦国丞相的李斯,对于秦王嬴政逐客令的不同态度和看法。

也是中国古代散文史上一次重要的政论文,它对当时及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下面我们就从语言方面来分析《谏逐客书》这篇文章。

首先,李斯以非常委婉的口气提出了秦王嬴政在遣逐客这件事情上应当有所改变。

他说,“自泰古有天下,合为一家,皆以亲亲故。

至于王者,所以饰有亲而骄贵之,所以尊有亲而卑贱之,所以养其亲而危其身者也”,因此,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之间,都是靠着血缘关系互相联结的,如果任何一方把这种血缘关系疏远了,势必会招致灾祸。

所以,让别国的外来宾客居住在秦国,那么秦国就不能够对诸侯友善了,这样一来,它也就离灭亡不远了。

嬴政是聪明的,他自然听得懂李斯的话,可是,由于他刚刚登上皇帝宝座,许多事情都还没有处理好,所以,最终他只是冷冰冰地回复道:“既然你已经了解到了这些,你怎么还要反复地劝谏呢?我认为你是成心扰乱我的国家呀!”这几句话里面包含着十分尖锐的矛盾。

一方面,秦王嬴政是很想顺利地完成统一大业,而李斯则坚持认为应该实行“仁义”的策略,这两种不同的政治观点在李斯的文章里交锋,而秦王嬴政采取的态度又如此强硬,这就给人一种明显的印象,似乎李斯是存心不良的,目的是搅乱秦王嬴政的国家,把秦国引向灭亡。

另一方面,秦王嬴政又要求李斯要放弃偏见,尽量地诚恳地进行劝谏。

但是,从秦王嬴政的心理来说,他不仅不喜欢别人进行劝谏,而且觉得越多的人敢于指出他的过失,就越显示出他的英明。

不难看出,李斯当时对于秦王嬴政的猜疑是非常深的。

因此,他认为,让他辞去官职,返回家乡,那么他肯定不会再发生什么事情了。

李斯 《谏逐客书》 赏析

李斯 《谏逐客书》 赏析

李斯《谏逐客书》赏析李斯的《谏逐客书》是一部史诗性的历史文献,本书记录了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李斯的思想议论和政治观点,以及他大胆的政治改革措施。

《谏逐客书》记录了李斯关于思想议论和政治改革的思想历史,其中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书中重要议论了李斯有关政治、宪政、经济等方面的思想和理念;第二,书中论述了李斯在政治改革方面的实践,包括财政与税制改革,军队社会改革,教育政策等;第三,书中还介绍了当时的谏言和批评机制,以及李斯在改革中的贡献。

李斯的《谏逐客书》是历史上被广泛引用的一部文献,它作为一部历史文献,突出表现出李斯的政治思想的子虚乌有,且在他的政治思想中显现出对中国古代政治的深刻认识和理解,在思想理论和政治改革方面提出了许多独特而有效的建议。

李斯在《谏逐客书》中提出了“均治之行”以理、以法、以正、以义地治理国家,旨在将统治之权放任于公众。

根据他的建议,应当建立非宗族的行政长官,以更公正的方式实行政治改革,以弥补门派争霸的弊端。

同时,他还提出了“去贪”的改革措施,他认为消除贪污有利于实现经济发展,同时也是推动公众繁荣的重要因素。

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还提出了军队社会改革,认为,要克服军队内部浪费和腐朽的状况,应当实行“改为义军”的改革措施,实现军队的精简和改革,以保障国家的根本安全。

此外,他还在教育方面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建议,认为应当建立一所针对政治和经济的国学院,以培养精英人才,从而为政治改革和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李斯的《谏逐客书》对当时的政治改革可以说是革命性的,他引领了一场旨在改变中国古代政治的新思潮,强调以公正而合理的方式统治国家,并以此来推进国家的发展和繁荣。

此外,他还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为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改革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并对当今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谏逐客书》作为古代最杰出的思想家之一李斯留给人类的思想宝贵遗产,是一部历史上最重要的文献,其中记载了李斯深刻的政治和社会理论,以及他大胆的政治改革措施,对于我们追求民主的理念具有示范性的意义,帮助人们了解中国古代政治的发展状况,对于今天和未来的统治者具有借鉴意义,值得我们赏识和思考。

《谏逐客书》原文、译文及赏析—高考必修

《谏逐客书》原文、译文及赏析—高考必修

《谏逐客书》原文、译文及赏析—高考必修原文:谏逐客书李斯〔先秦〕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

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谏逐客书》是李斯给秦王的一个奏章。

这件事是在秦王赢政十年。

秦国宗室贵族借韩国派水工修灌溉渠,阴谋消耗秦的国力,谏秦皇下令驱逐一切客卿。

秦王读了李斯这一奏章,取消了逐客令。

可见本文说服力之强。

作者先谈历史,以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四位国君召士纳贤为例,强调重用客卿之重要。

接着再谈现实,作者列举秦王的爱好,诸如昆山之玉,随和之宝,明月之珠,以及所佩太阿剑,所乘之纤离之马等等,都是来自诸侯各国。

实效性
首先是《谏逐客书》具有明显的实效性。

实效,就是要讲求实用,注重效果,这就涉及到公文的目的及功能。

公文不像艺文那样,优游浸渍,潜移默化,以美感人,公文乃是“政事之先务”,它的目的是为了完成特定的公务,它的功能是可以解决实际的问题。

从本质上说公文是一种实用性程式性的文书,以此区别于一般的文章或文学作品。

公文所产生的客观效果是衡量公文实用性大小的一个重要尺度。

所以公文撰制时必须事先预计效果,办理时讲究效率,客观上注重功效。

徐望之《公牍通论》指出:“事前体察周详,令出务求实效。

”这说的是下行公文。

上行公文也要做到“下情不壅于上闻,谋事惟期其必达”。

一篇公文,如果实用性不大,效果不显著,就很难说是上乘之作。

因此,实效性显著,应是好公文的重要条件。

以此看来《,谏逐客书》正是具有实效性显著的特点。

这篇公文最成功之处就在于,该文一上秦王,就达到预期的目的,收到满意的效果。

司马迁在《李斯列传》中曾这样叙述过李斯上书的前因后果:“秦王拜斯为客卿。

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

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

请一切逐客。

’李斯议亦在逐中。

斯乃上书曰:“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

”当时秦王的逐客令已下,李斯也在被逐之列,而凭此上书,竟能使秦王收回成命,由逐客变为留客、用客、重客,这就不能不承认《谏逐客书》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公文的实效性在这里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论断典范
其次,《谏逐客书》在“对事的论断”方面堪称典范。

笔者以为“对事的论断”应视为公文的一个重要特征。

事是公文的内容,论断是对公文内容的表达方式。

“对事的论断”体现了公文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显然,公文须有事,刘勰所说“言事于主”、“指事造实”,徐望之所说“谋事惟期其必达”、“尚实事不尚虚文”,都指出公文的内容就是事,因为公文就是办实事的。

但是公文在表达事时,不必对其来龙去脉进行具体的叙述,往往是高度概括,或者点到为止。

公文对于事,主要是用“论断”的方法。

正如《公牍通论》所述,“陈言论事”、“公文本质,重论断”。

论断是个合成词,包含论和断两个方面。

断,判断、决断之谓,对事的是非、得失、功过等表示肯定或否定的态度,对事的实施提出一定的办法。

论是论事理,要受文者承办事务,必须把事理论说明白。

简言之,断就是要办什么事,论就是办这事的理由。

论是断的前提,如果不把事理论清说透,断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缺乏说服力。

在古代公文中,由于文种不同,对事论断的情况也有差别,如下行的君命文种,比较偏重于断,凡戒敕、废立、告谕、政令等,都显示独断的至高权威,而上行文种的章、奏、表、议等则较侧重于论(当然也应有断),凡谏说、劝请、陈乞、弹劾、执异等,本身就需要有充分的理由,不论说何以达其目的。

况且上奏文种面对的是国君这个特殊对象,更要情至理足。

《谏逐客书》在这一点上,具有非常鲜明的特色。

全文的断就是开头一句话:“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希望通过这一判断成立,使秦王接受,并收回成命,不要逐。

为此在下文展开了有力的论说。

开头这一断语的
特点是,在客卿已被逐的紧急情势下(《史记集解·新序》:“斯在逐中,道上上谏书。

”),用非常警醒而委婉的言辞开宗明义,起句发意振聋发聩。

本文尤具特色的更在其论的部分,对事理的论说充分深刻,令人信服。

这里有必要指出两点,其一是用重笔浓墨,铺张排比,列举事例。

如文中铺排了四君用客的大量事实,铺陈了秦王所喜爱的大量生活享用,由于事例充实,铺垫充足,加强了与下文的对比,因而得出的结论极其有力。

而这些事例都有所依傍,且经过精心选择,因而显得可靠典型。

从铺排的技巧来说,排比句接踵联翩,文意饱满,文气流畅,文势充沛,极有感染力。

其二,在论证上的特点是正反并反复对比,层层深化。

如在论证的首层,四君用客(实笔)与“却客不内”(虚笔)的对比,首层四君用客与次层秦王轻客的对比,次层重物与轻人的对比,处处在对比之中显示逐客之谬误。

全文在逻辑关系上是步步推进,层层深化。

时间上由远到近,推移有序:先言古代,次论现实,再次言及未来。

在言及逐客的危害时,程度上由轻到重,步步升级:先说如果没有客卿,秦国就不会“富利”和“强大”;接着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直接落到统一天下这个关键问题,比上层更切近要害;再说弃
黔首、却宾客,是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资助了敌人削弱了自己,对秦国的不利更严重些;最后指出“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不仅不能统一天下,而且有亡国的危险,把逐客的危害引申到极点。

这种由轻到重、步步推进的说理过程,避免一开始就突兀冲撞,造成相反结果,
它符合人的心理接受规律。

针对性
再者《,谏逐客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公文的针对性一方面是指每件公文都是针对某一具体的事务而发,另方面也指公文具有比较具体的的受文对象,受文者具有确定性。

周知性的公文读者面较宽,但也有一定的范围;下行文受文的面相对说要窄一些,在现代的公文中有的还规定了阅读传达范围;上行文一般是给一个上级机关,受文对象很具体。

古代的上奏文种是专门给君主的,对象最明确。

公文写作时都视受文者的不同情况进行斟酌,有的放矢。

《谏逐客书》的针对性,从内容上来说,是对着逐客这事而发,全文紧紧扣住逐客以论说其错误。

文章这样处理很高明,因这逐客的起因是韩国人郑国劝秦王修筑一条灌溉渠,其目的是企图以浩大的工程耗费秦国的财力,使之不能对外用兵,如果就此事进行辩解,显然是没有道理的。

李斯避开这个起因不谈,只抓住逐客对秦不利来论说,完全从秦国的利益着眼,这就容易使秦王接受。

另外,李斯当时也无辜受牵连,但他在上书中片言不涉及自己,这样完全符合公文的本质要求,徐望之说:“公文本质之可贵,贵在一字一句皆从民生国计上着想。

”针对逐客对秦不利来论说,正是从国计民生着想的体现。

《谏逐客书》的针对性,还表现在针对特定的受文者来采取谏说的策略。

李斯上书是给秦王政这个具体的人看的,如果不熟悉这个人,不揣摩这个人的愿望、想法,不去迎合他的心理需求,那就很容易碰壁。

对这个问题,刘勰有中肯的评价:“烦(顺)情入机动言中务,虽批逆鳞而功成计合,此上出之喜说者也。

”顺着秦王的感情、心理,引到统一六国的关键问题,符合主要任务的需要。

当时秦王的最大欲望是兼并天下,凡是违反这一欲望,就难以立足,凡是利于达到这一欲望,就容易被接受。

李斯紧紧抓住秦王的这一心理,把秦国的霸业作为整篇谏书的灵魂,贯串始终。

在论说的首层以秦王政的祖先重用客卿造成“霸西戎”、“治强”、“散六国之从”、“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等成就去耸动秦王;在论说的次层则把用客卿提到“跨海内,制诸侯之术”的高度;再接着以古代五帝三王“不却众庶”无敌天下去打动秦王。

总之,每个层次都反复论述这样一个根本的利害关系:纳客就能统一天下,逐客就有亡国危险。

以利劝之,以害怵之,这就紧紧抓住了秦王的心,深深击中其要害,使秦王顺理成章地接纳其意见,并收回逐客令,达到了上书的目的。

以上论述了《谏逐客书》是如何有针对性地、成功地对逐客之事加以论断,使该公文收到了显著的实效。

实效性、针对性、对事加以论断,这三个特征在文中体现最为突出。

当然,该文还有个别其他的公文特征,像当时李斯已在被逐之中,写这篇上书必须十分注意时效,除了“道上上谏书”急就此文之外,在写法上开头单刀直入,指出逐客之错,使秦王为之震动。

可见首句发意、开门见山,既为当时紧急情势决定,也是公文时效性的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