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压非完整井降水计算
采用承压转无压完整式大井涌水量解析法公式计算
采用承压转无压完整式大井涌水量解析法公式计算,即:20ln ])2[(r R h M M H K Q --=π (1)式中:Q —大井涌水量,m 3/d ;K —含水层渗透系数,m/d ;H —抽水前大井的水柱高度(从含水层底板到初始静止水位),(m )M —承压含水层厚度,(m )h 0—抽水稳定后大井中的水柱高度(从含水层底板到动水位),(m )r 0—大井的引用半径(基坑的等效半径),(m ); R 0—引用影响半径,R 0=R+r ,其中R —为用抽水试验资料或者经验公式计算出的影响半径,(m ):(1)基坑等效半径的确定r 0引用半径为基坑的假想等效半径,当基坑为矩形或者长条形时,基坑的等效半径可可按下式计算:40ba r +=η, (2) 式中,a ——基坑长度;b ——基坑宽度(m );η为概化系数,η值取值见下表:(基坑工程手册)表1 系数η与b/a 关系表本次降水基坑长度为98m,宽度为3m,这样计算出的r为:r0=1.15×(98+43)/4=40.54m(2)大井法引用影响半径的确定对承压水,当降深一定时,可采用承压水影响半径的经验公式吉哈尔特公式近似计算大井的影响半径:=(3)R10ksR——影响半径,m;s——大井中的水位降深,m;K——渗透系数对于潜水,当降深一定时,可采用下面的经验公式来计算大井的影响半径:=(4)R2sKH其中,H——含水层厚度,m;若采用承压水计算影响半径的公式,则计算出的影响半径为:⨯10⨯sR=433.5m=k=10.17750.5若采用潜水计算影响半径的公式,则计算出的影响半径为:2=20.5⨯==75⨯⨯.s17mR37KH6212.由于本次基坑的降水过称为承压转无压,所以既不能采用承压水的经验公式,也不能采用潜水的经验公式来计算大井的影响半径。
而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和以往经验综合判定。
结合以往的降水经验,本次采用二者的平均值,即323m。
四类水井群涌水量计算图解(1)
Q:群井的涌水量,m³ /d; k:土渗透系数,m/d; R:抽水影响半径,m; H:含水层厚度,m; s:基坑中心的水位降低值,m;
x0:环形井点系统的假想半径,m;
F:环形井点系统所包围的面积,m² 。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
涌水量计算
(2)无压非完整井环形井点 系统的总涌水量计算公式: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
有效抽水影响深度H0是经验数值,查表1-9;
当算得的H0值>实际含水层厚度H时,H0取H值。
表1——9 有效抽水影响深度H0值
s ' /( s ' l )
H0
0.2
0.3
0.5
0.8
1.3( s ' l )
1.5( s ' l )
1.7( s ' l )
1.85( s ' l )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
注:表中s’为井点管内的水位降低值,单位m;l为滤管长度,单位m。
涌水量计算
(3)承压完整井环形井点涌水量计算: M:承压含水层厚度,m;k、R、x0、s:同前。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
涌水量计算
(4)承压非完整井环形井点涌水量计算: r :井点管的半径,m; l1 :井点管进入含水层的深度,m。
01-管井降水计算(潜水非完整井)
01-管井降水计算(潜水非完整井)一、场地岩土工程情况本工程位于包头市友谊大街以南,劳动路以东,万青路以西,在地貌上属于大青山山前冲洪积地貌。
本场地地层结构和岩性如下:第①层杂填土,以粉土为主,混少量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呈稍湿、松散状态。
该层厚度在0.3~3.2m之间,层底标高在1052.62~1057.02m之间。
第②层粉砂,黄褐色,颗粒矿物成分为长石、石英石,均粒结构,天然状态下呈稍湿,稍密状态。
该层厚度在0.3~4.2m之间,层底标高在1052.02~1054.06m之间。
第③层粗砂,黄褐色,颗粒矿物成分为长石、石英石,颗粒级配较好,混少量砾,局部分布有粉质粘士薄夹层。
天然状态下呈稍湿~饱和,中密状态。
该层厚度在3.4~6.6m之间,渗透系数为K=1.66×10-2cm/s。
第③1层细砂,黄褐色,颗粒矿物成分为长石、石英质,均粒结构,天然状态下呈稍湿~饱和,中密状态。
该层以夹层或透镜体形式存在于第3层粗砂层中,该层厚度在0.4~2.2m之间,层底标高在1047.91~1050.61m之间,渗透系数为K=5.64×10-3cm/s。
第④层粉砂,黄绿色,颗粒矿物成分为长石、石英质,均粒结构,局部分布有粉土、粉质粘土薄夹层。
天然状态下呈饱和,中密状态。
该层厚度在4.3~9.4m之间,层底标高1039.21~1041.58m之间,渗透系数为K=2.24×10-3cm/s。
第⑤层粉质粘土,灰黑色,含云母,有光泽,略带腥臭味,含有机质,有机质含量为 1.3~6.1%,无摇振反应,切口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天然状态下呈可塑~软塑状态。
该层中分布有粉砂、细砂及粉土薄夹层,局部含有薄层钙质胶结层。
该层厚度在31.2~33.4m之间,层底标高在1006.57~1009.65m之间,渗透系数为K=3.89×10-6cm/s。
地下水埋藏于自然地表下5.2~6.5m,标高在1049.64~1050.73m之间,属潜水。
基坑降水的非完整井流计算
基坑降水的非完整井流计算【摘要】用三维边界单元法解决基坑施工中非完整井降水的渗流计算问题,为降水方案设计提供依据,并对降水过程作出预测。
【关键词】基坑降水基坑施工非完整井流计算【Abstract] The seepage calculation for partly penetrated well dewatering is solved in foundation pit construction by the three dimensional boundary elements method.This provides the basis for the scheme design of dewatering,and can make a prediction for dewatering process.【key words] foundation dewatering foundation pit constructioncalculation for partially penetrated well flow.0前言在建筑工程的深基坑施工过程中,往往要求将地下水位降到一定的深度之下,目的是使基坑的坑底面不积水,便于施工。
另一方面,降低水位是为了减小基坑的水压力,防止坑底土层破坏或防止发生流砂、管涌等现象。
同时基坑降水还能减小基坑侧壁的渗透压力,有助增加基坑侧壁的稳定性。
因此基坑降水在深基坑工程中占有重要位置。
在南方软土地区,由于地下水位浅,土质软弱,基坑降水的作用更加突出。
基坑降水的方案设计必须既科学又经济。
降水方案首先要确保降水效果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降水过程能够按预定计划有控制地实行;其次,应考虑降水工程的经济性,做到以尽量少的工程费用实现降水的目的。
节约降水费用的关键是设计最经济的井数、井深及降水井的合理布置。
降水井的个数主要取决于单井的降水深度和单井的有效降深范围。
由于上海地区浅部土层的渗透性较小,因此降水井附近的降落曲线较陡,使得降水影响范围较小。
轻型井点降水方案及计算
轻型井点降水条件:井点抽水量必须大于场地范围的涌水量才能达到降水目的1.涌水量计算根据地下水位是否有压力,水井分为无压井和承压井.根据水井是否达到不透水层,分为完成井和非完成井.(只有无压完成井比较完善)1.环形井点(1).无压完成井的涌水量计算Q=1.366K【(2H-S)S/lgR-lgX.】K=地下水穿透土层的系数,单位 M/dH=含水层的厚度(原有地下水位到不透水层)s=水位降低值(原有地下水位倒降低后水位)R=抽水影响半径;R=1.95s√HK(√为开方)X。
=整个降水系统假想半径 X。
=√f/π (f为井点面积)(2)无压非完整井(仍用上述公式,只是将H换成地下水有效深度H。
)计算出的H。
必须与实际含水层厚度H相比较当H。
>H时依然取H(3)承压完整井计算公式Q=[2.73K(M×N)÷(lgR-lgX)]×[√M÷(L+0.5)r]×√(2M-L)÷MM=上层不透水层至下层不透水层r=井点管半径(4)承压非完整井计算公式Q=2.73K×M×S ÷(lgR-lgX。
)2.单根井点管水量计算q=65πdl(k) [l=滤管长度. d=井管直径将k开三次方]3.井点管数量及距离的计算(D可取0.8 1.6 1.2 2.0)数量n=1.1(Q÷q)距离D=L÷n(L为总管总长)D是否符合管上间距要求、对比取出管上间距再次求井管数量4.设备选择采用干式真空泵井点设备.型号W5.W6W5:L<100m数量<80根W6:L<120m数量<100根在系统使用过程中.经常检查真空表;压力表始终≥55KPa。
承压非完整井降水计算
单井出水量 过滤器(滤管)半径(m) 单井出水量(m3/d) q 0.15 285.3093057
管井数量(口)n来自0.708030416
小于10米,取10m
承压非完整井 基坑面积 降水井外壁处的水位降深(m)
渗透系数(m/d) 基坑水位设计降深(m) 承压水含水层厚度(m) 降水影响半径(m) 基坑等效半径(m) 降水井进入含水层深度(m) 基坑涌水量(m3/d)
A Sw
K sd M R r0 l Q
2200 10 0.864 4.9 11 92.95160031 26.46954746 5.3 183.6433332
承压非完整井基坑面积2200sw100864sd4992951600309r0264695474588183643333168单井出水量015285309305714降水井外壁处的水位降深m小于10米取10m渗透系数md基坑水位设计降深m承压水含水层厚度m降水影响半径m基坑等效半径m降水井进入含水层深度m基坑涌水量m3d过滤器滤管半径m单井出水量m3d07080304163管井数量口
基坑降水计算程序(2012规范版)
类别
承压水非完 整井Βιβλιοθήκη 参数 基坑面积(m2)渗透系数k (m/d) 等效半径r 0 =(A/π)1/2
井水位降深sw(m) 降水井影响半径R =10sw(k )1/2
降水后基坑内的水位高度h(m) 潜水含水层厚度H(m)
基坑地下水位的设计降深sd(m) hm(m)
过滤器长度l (m) 过滤器半径r s (m) 基坑涌水量Q (m3/d) 管井单井出水量q (m3/d) 降水井数量n=1.1Q/q
012规范)
计算结果 16328.00 25.920 72.111 10.00 509.117 6.20 13.10 5.00 9.650 4.00 0.25 4122.591 1112.068 4.078 5
15.00 5.00
5088.334 1112.068
5.033 6
,承压水非完整井计算结果 井适当放大可用于本地区
取整
承压--潜水 非完整井
降水井总长度H (m) 坑底至管井底距离h (m)
基坑涌水量Q (m3/d) 管井单井出水量q (m3/d)
降水井数量n=1.1Q/q 取整
注:苏州地区一般按300-500m2一口降水井,承压水非完整井计算结果 基本不适于本地区,建议承压--潜水非完整井适当放大可用于本地区
备注
输入项 输入项
当井深 输入项 水位小
输入项 输入项 输入项 输入项 输入项
结果 输入项 输入项
结果
Q 3.1314k (2H sd )sd ln(1 R ) r0
Q
3.1314k
ln(1
R)
H 2 h2 hm l ln(1
0.2
hm
【最新精选】采用承压转无压完整式大井涌水量解析法公式计算
采用承压转无压完整式大井涌水量解析法公式计算,即:0020ln ])2[(r R h M M H K Q --=π (1)式中:Q —大井涌水量,m 3/d ;K —含水层渗透系数,m/d ;H —抽水前大井的水柱高度(从含水层底板到初始静止水位),(m )M —承压含水层厚度,(m )h 0—抽水稳定后大井中的水柱高度(从含水层底板到动水位),(m )r 0—大井的引用半径(基坑的等效半径),(m );R 0—引用影响半径,R 0=R+r ,其中R —为用抽水试验资料或者经验公式计算出的影响半径,(m ):(1)基坑等效半径的确定r 0引用半径为基坑的假想等效半径,当基坑为矩形或者长条形时,基坑的等效半径可可按下式计算:40b a r +=η, (2)式中,a ——基坑长度;b ——基坑宽度(m );η为概化系数,η值取值见下表:(基坑工程手册)表1 系数η与b/a 关系表本次降水基坑长度为98m,宽度为3m,这样计算出的r为:r0=1.15×(98+43)/4=40.54m(2)大井法引用影响半径的确定对承压水,当降深一定时,可采用承压水影响半径的经验公式吉哈尔特公式近似计算大井的影响半径:=(3)R10ksR——影响半径,m;s——大井中的水位降深,m;K——渗透系数对于潜水,当降深一定时,可采用下面的经验公式来计算大井的影响半径:=(4)R2sKH其中,H——含水层厚度,m;若采用承压水计算影响半径的公式,则计算出的影响半径为:⨯10⨯sR=433.5m=k=10.17750.5若采用潜水计算影响半径的公式,则计算出的影响半径为:2=20.5⨯==75⨯⨯.s17mR37KH6212.由于本次基坑的降水过称为承压转无压,所以既不能采用承压水的经验公式,也不能采用潜水的经验公式来计算大井的影响半径。
而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和以往经验综合判定。
结合以往的降水经验,本次采用二者的平均值,即323m。
基坑降水计算-承压水完整井-非完整井
60.00m 60.00m 50.00m 50.00m 10.00m 10.00m
20.00m 20.00m 0.50m 0.50m 2.00m 2.00m 0.50m 0.50m 0.25m 0.25m 1.20m 1.20m 0.15m 0.15m 7.60m/d
7.60m/d
0.10
0.10
R=10S n=基坑承压水降水计算-图文
承压水完整井
承压水非完整井
输入参数输入参数基坑长度(L)基坑长度(L)基坑宽度(B)
基坑宽度(B)
基坑开挖深度(相对地表)基坑开挖深度(相对地表)承压水含水层厚度(M)承压水含水层厚度(M)降水后坑底水位与基底距离降水后坑底水位与基底距离承压水水头埋深(相对地表)
承压水水头埋深(相对地表)
井点管距坑壁距离井点管距坑壁距离降水井直径
降水井直径
过滤器进水长度(l )过滤器进水长度(l )过滤器半径(r s )过滤器半径(r s )渗透系数(K)渗透系数(K)水力坡降(i)水力坡降(i)说明:计算依据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表中蓝色数字根据工程概况输入,单位为基坑工程设计规范默认单位,直接输入数字,单位自动添加,单井出水量和不同土体渗透系数参考值取值见附表。
R。
降水计算公式
一、潜水计算公式1、公式1Q kH S SR r r =-+-1366200.()lg()lg()式中: Q 为基坑涌水量(m 3/d);k 为渗透系数(m/d);H 为潜水含水层厚度(m); S 为水位降深(m);R 为引用影响半径(m);r 0为基坑半径(m)。
2、公式2Q kH S Sb r =--1366220.()lg()lg()式中: Q 为基坑涌水量(m 3/d); k 为渗透系数(m/d); H 为潜水含水层厚度(m);S 为水位降深(m);b 为基坑中心距岸边的距离(m); r 0为基坑半径(m)。
3、公式3Q kH S Sb r b b b =--⎡⎣⎢⎢⎤⎦⎥⎥1366222012.()lg 'cos ()'ππ式中:Q 为基坑涌水量(m 3/d);k 为渗透系数(m/d);H 为潜水含水层厚度(m); S 为水位降深(m);b 1为基坑中心距A 河岸边的距离(m);b 2为基坑中心距B 河岸边的距离(m);b '=b 1+b 2; r 0为基坑半径(m)。
4、公式4Q kH S SR r r b r =-+-+1366220200.()lg()lg ('')式中: Q 为基坑涌水量(m 3/d);k 为渗透系数(m/d);H 为潜水含水层厚度(m); S 为水位降深(m);R 为引用影响半径(m);r 0为基坑半径(m);b ''为基坑中心至隔水边界的距离。
5、公式5Q kh h R r r h l l h r =-++--+--136610222000.lg lg(.)h H h -=+2式中:Q 为基坑涌水量(m 3/d); k 为渗透系数(m/d);H 为潜水含水层厚度(m);R 为引用影响半径(m); r 0为基坑半径(m);l 为过滤器有效工作长度(m); h 为基坑动水位至含水层底板深度(m);h -为潜水层厚与动水位以下的含水层厚度的平均值(m)。
一份完整的井点降水参数计算书
轻型井点降水1、适用范围本工工艺标准使用于单级轻型井点降水,进行井点降水后利于基础施工、排水 固结、增加基坑的稳定性、消除流沙、管涌、减少地下水对建筑的上浮作用等。
1.1、 土质条件:土层渗透系数0.1〜20m/d 的填土、粉土、粘土、砂土;1.2、 降水深度:W 6m ;2、编制依据2.1、 《上海市基坑工程技术规范》2.2、 《嵌基坑支护技术规范》2.3、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2.4、《建筑施工手册一一第四版》3、施工准备3.1、 材料准备支管、总管、连接套管、中粗砂、粘土、膨润土;3.2、 设备准备1) 泵机:真空泵或射流泵;2) 成孔设备:高压水枪、钻孔机、洛阳铲;3.3、 场地准备1) 现场用水:给水管网布置,冲孔高压水枪用水;2) 现场排水:安排合理排水管道,降水前施工现场排水系统完成;3) 现场用电:按井点冲成孔时用电量、抽水设备用电量;4、施工方法4.1、布置方式1)井点构造DG/TJ08-61-2010 JGJ120-99GB50497-2009并点:降水构造图A、井点管直径宜为38mm〜55mm,长度为6m〜9m;B、过滤器采用与井点管相同规格的钢管制作,长度为1m〜2m,过滤器底端封闭。
过滤器表面的进水孔直径10mm〜15mm,梅花状排列,中心距30mm〜40mm,孔隙率应大于15%。
紧贴过滤器外壁采用双层滤网包裹,内层滤网宜采用30〜80目的金属网或尼龙网,外层采用3〜10目的金属网或尼龙网,管壁与滤网间采用金属丝绕成螺旋形隔开,滤网外层应再绕一层粗金属丝。
滤管下端安装一个锥形铸铁头;C、连接管与集水总管连接管采用透明塑料管,集水总管直径宜为65mm〜110mm;D、抽水设备真空井点降水通常采用真空泵、射流泵,真空泵由真空泵、离心泵、水气分离器等组成,射流泵由离心水泵、射流器、水箱等组成;2)布型确定井点管布置根据基坑平面形状、水文地质条件及降水深度确定;A、基坑宽度小于6m时采用单排井点,布置于地下水上游,其布置见下图;单排线成井点布宜B、基坑宽度在6m〜20m时采用双排井点,布置于长边两侧;C、基坑宽度大于20m时采用环形井点,大于30m时坑中设置线状降水井点,线状降水井点总管长度不宜横跨两个土方开挖分段。
降水计算公式
一、潜水计算公式1、公式1Q kH S SR r r =-+-1366200.()lg()lg()式中: Q 为基坑涌水量(m 3/d);k 为渗透系数(m/d);H 为潜水含水层厚度(m); S 为水位降深(m);R 为引用影响半径(m);r 0为基坑半径(m)。
2、公式2Q kH S Sb r =--1366220.()lg()lg()式中: Q 为基坑涌水量(m 3/d); k 为渗透系数(m/d); H 为潜水含水层厚度(m);S 为水位降深(m);b 为基坑中心距岸边的距离(m); r 0为基坑半径(m)。
3、公式3Q kH S Sb r b b b =--⎡⎣⎢⎢⎤⎦⎥⎥1366222012.()lg 'cos ()'ππ式中:Q 为基坑涌水量(m 3/d);k 为渗透系数(m/d);H 为潜水含水层厚度(m); S 为水位降深(m);b 1为基坑中心距A 河岸边的距离(m);b 2为基坑中心距B 河岸边的距离(m);b '=b 1+b 2; r 0为基坑半径(m)。
4、公式4Q kH S SR r r b r =-+-+1366220200.()lg()lg ('')式中: Q 为基坑涌水量(m 3/d);k 为渗透系数(m/d);H 为潜水含水层厚度(m); S 为水位降深(m);R 为引用影响半径(m);r 0为基坑半径(m);b ''为基坑中心至隔水边界的距离。
5、公式5Q kh h R r r h l l h r =-++--+--136610222000.lg lg(.)h H h -=+2式中:Q 为基坑涌水量(m 3/d); k 为渗透系数(m/d);H 为潜水含水层厚度(m);R 为引用影响半径(m); r 0为基坑半径(m);l 为过滤器有效工作长度(m);h 为基坑动水位至含水层底板深度(m);h -为潜水层厚与动水位以下的含水层厚度的平均值(m)。
降水计算公式
一、潜水计算公式之老阳三干创作1、公式1式中:Q为基坑涌水量(m3/d);k为渗透系数(m/d);H为潜水含水层厚度(m);S为水位降深(m);R为引用影响半径(m);为基坑半径(m).r2、公式2式中:Q为基坑涌水量(m3/d);k为渗透系数(m/d);H为潜水含水层厚度(m);S为水位降深(m);b为基坑中心距岸边的距离(m);为基坑半径(m).r3、公式3式中:Q为基坑涌水量(m3/d);k为渗透系数(m/d);H为潜水含水层厚度(m);S为水位降深(m);b1为基坑中心距A河岸边的距离(m);b2为基坑中心距B河岸边的距离(m);b'=b1+b2;r为基坑半径(m).4、公式4式中:Q为基坑涌水量(m3/d);k为渗透系数(m/d);H为潜水含水层厚度(m);S为水位降深(m);R为引用影响半径(m);r为基坑半径(m);b''为基坑中心至隔水鸿沟的距离.5、公式5式中:Q为基坑涌水量(m3/d);k为渗透系数(m/d);H为潜水含水层厚度(m);R为引用影响半径(m);r 0为基坑半径(m);l 为过滤器有效任务长度(m);h 为基坑动水位至含水层底板深度(m);h 为潜水层厚与动水位以下的含水层厚度的平均值(m).6、公式6式中:Q 为基坑涌水量(m 3/d);k 为渗透系数(m/d);r 0为基坑半径(m); S 为水位降深(m);l 为过滤器有效任务长度(m);b 为基坑中心距岸边的距离(m);m 为含水层底板到过滤器有效任务部分中点的长度.7、公式7(1)、b>l(2)、b>l式中:Q 为基坑涌水量(m 3/d);k 为渗透系数(m/d);r 0为基坑半径(m); S 为水位降深(m);l 为过滤器有效任务长度(m);b为基坑中心距岸边的距离(m).8、公式8式中:Q为基坑涌水量(m3/d);k为渗透系数(m/d);H为潜水含水层厚度(m);S为水位降深(m);R为引用影响半径(m);为基坑半径(m);rb''为基坑中心至隔水鸿沟的距离(m);为过滤器进水部分长度0.5处至静水位的距离(m);hsT为过滤器进水部分长度0.5处至含水层底板的距离(m); 为不完整井阻力系数.9、公式9式中:Q为基坑涌水量(m3/d);为上层含水层的渗透系数(m3/d);k2为下层含水层的渗透系数(m3/d);k1为上层含水层厚度(m);H1为下层含水层厚度(m);M1为基坑动水位到上层含水层底板的距离(m);hR为引用影响半径(m);r为基坑半径(m).10、公式10式中:Q为基坑涌水量(m3/d);k 3、k2、k1为上、中、下含水层的渗透系数(m3/d);H1为上层含水层厚度(m);M1为下层含水层厚度(m);M2为中层含水层厚度(m);h为基坑动水位到上层含水层底板的距离(m);R为引用影响半径(m);r为基坑半径(m).二、承压水计算公式1、公式1式中:Q为基坑涌水量(m3/d);k为渗透系数(m/d);M为承压水含水层厚度(m);S为水位降深(m);R为引用影响半径(m);r为基坑半径(m).2、公式2式中:Q为基坑涌水量(m3/d);k为渗透系数(m/d);M为承压水含水层厚度(m);S为水位降深(m);b为基坑中心距岸边的距离(m);r为基坑半径(m).3、公式3式中:Q为基坑涌水量(m3/d);k为渗透系数(m/d);M为承压水含水层厚度(m);S为水位降深(m);b1为基坑中心距A河岸边的距离(m);b2为基坑中心距B河岸边的距离(m);b'=b1+b2;r为基坑半径(m).4、公式4式中:Q为基坑涌水量(m3/d);k为渗透系数(m/d);M为承压水含水层厚度(m);S为水位降深(m);R为引用影响半径(m);为基坑半径(m);rb''为基坑中心至隔水鸿沟的距离.5、公式5式中:Q为基坑涌水量(m3/d);k为渗透系数(m/d);M为承压水含水层厚度(m);R为引用影响半径(m);为基坑半径(m);rl为过滤器有效任务长度(m);6、公式6(1)、l<0.3M,b<2l(2)、l<0.3M,b>2l式中:Q为基坑涌水量(m3/d);k为渗透系数(m/d);M为承压水含水层厚度(m);R为引用影响半径(m);为基坑半径(m);rl为过滤器有效任务长度(m);b为基坑中心距岸边的距离(m).7、公式7式中:Q为基坑涌水量(m3/d);k为渗透系数(m/d);M为承压水含水层厚度(m);S为水位降深(m);R为引用影响半径(m);为基坑半径(m);rb''为基坑中心至隔水鸿沟的距离(m); 为不完整井阻力系数.8、公式8式中:Q为基坑涌水量(m3/d);k为渗透系数(m/d);M为承压水含水层厚度(m);S为水位降深(m);R为引用影响半径(m);为基坑半径(m);rh为含水层底板到动水位距离(m).9、公式9式中:Q为基坑涌水量(m3/d);M'为过滤器进水部分长度0.5处至含水层顶板的距离(m);S为水位降深(m);R为引用影响半径(m);为基坑半径(m);rl为过滤器有效任务长度(m);H'为过滤器进水部分长度0.5处至静水位的距离(m);T为过滤器进水部分长度0.5处至含水层底板的距离(m); 为不完整井阻力系数.10、公式10式中:Q为基坑涌水量(m3/d);k为渗透系数(m/d);H为含水层水头高度(m);M为承压水含水层厚度(m);S为水位降深(m);R为引用影响半径(m);为基坑半径(m);rb''为基坑中心至隔水鸿沟的距离.11、公式11式中:Q为基坑涌水量(m3/d);M'为过滤器进水部分长度0.5处至含水层顶板的距离(m);S为水位降深(m);R为引用影响半径(m);为基坑半径(m);rl为过滤器有效任务长度(m);H'为过滤器进水部分长度0.5处至静水位的距离(m);T为过滤器进水部分长度0.5处至含水层底板的距离(m);b''为基坑中心至隔水鸿沟的距离(m);为不完整井阻力系数.三、条形基坑降水计算公式1、公式1式中:Q为基坑涌水量(m3/d);k为渗透系数(m/d);M为承压水含水层厚度(m);S为水位降深(m);L为基坑长度(m);R为引用影响半径(m);2、公式2式中:q为单井出水量(m3/d);k为渗透系数(m/d);M为承压水含水层厚度(m);S为水位降深(m);R为引用影响半径(m);d为井间距之半(m);为井点半径(单排)或排距之半(双排)(m). rw3、公式3式中:q为单井出水量(m3/d);k为渗透系数(m/d);M为承压水含水层厚度(m);S为水位降深(m);R为引用影响半径(m);d为井间距之半(m);为不完整井阻力系数.4、公式4式中:Q为基坑涌水量(m3/d);q为单井出水量(m3/d);k为渗透系数(m/d);L为基坑长度(m);H为含水层水头高度(m);M为承压水含水层厚度(m);S为水位降深(m);R为引用影响半径(m);d为井间距之半(m);为井点半径(单排)或排距之半(双排)(m).rw5、公式5式中:q为单井出水量(m3/d);k为渗透系数(m/d);为过滤器进水部分长度0.5处至静水位的距离(m);HsS为水位降深(m);R为引用影响半径(m);d为井间距之半(m);为井点半径(单排)或排距之半(双排)(m);rw为不完整井阻力系数.6、公式6式中:q为单井出水量(m3/d);k为渗透系数(m/d);M为承压水含水层厚度(m);h为含水层底板到动水位距离(m).H为含水层水头高度(m);R为引用影响半径(m);d为井间距之半(m);为井点半径(单排)或排距之半(双排)(m).rw7、公式7式中:q为单井出水量(m3/d);k为渗透系数(m/d);M'为过滤器进水部分长度0.5处至含水层顶板的距离(m);S为水位降深(m);R为引用影响半径(m);为基坑半径(m);rl为过滤器有效任务长度(m);H'为过滤器进水部分长度0.5处至静水位的距离(m);T为过滤器进水部分长度0.5处至含水层底板的距离(m);d为井间距之半(m);为井点半径(单排)或排距之半(双排)(m).rw为不完整井阻力系数.四、单井出水量计算公式1、轻型井点/喷射井点式中:q为单井出水量(m3/d);i为水力坡度,开始抽水时i=1;k为渗透系数(m/d);D为钻孔直径(m);H为含水层厚度.2、管井井点式中:q为单井出水量(m3/d);2/);φ为单井单位长度出水量(m dα'为经验系数;l为过滤器浸没长度(m);d为过滤器外径(mm);五、水位降深计算公式1、潜水式中:Q为基坑涌水量(m3/d);k为渗透系数(m/d);H为含水层厚度(m);S为某点水位降深(m);R为引用影响半径(m);...为某点到各井点中心的距离;x x xn12n为井数量.2、承压水式中:Q为基坑涌水量(m3/d);k为渗透系数(m/d);M为承压水含水层厚度(m);S为某点水位降深(m);R为引用影响半径(m);...为某点到各井点中心的距离;x x x12nn为井数量.六、井深计算公式井深式中:L为井点管埋设深度(m);H为基坑深度(m);h为降水后水面距基坑底的深度(m) ;一般取0.5; i为降水区内的水力坡度;一般取0.1-0.3;为基坑等效半径(m);rZ为降水期内地下水位变更幅度(m) ;Y为过滤器任务部分长度(m);T为沉砂管长度(m);一般取为0.5.。
(整理)均质含水层潜水非完整井基坑降水方案设计.
基坑降水方案设计一、降水条件分析根据本工程水文地质条件,基槽开挖深度范围内分布的地下水有两层地下水,依次为上层滞水、潜水,潜水含水层主要为卵石层,上层滞水静止水位约为2.0m~5.0m,潜水静止水位6.0m~8.0m,这两层地下水对基坑开挖、基坑支护及基础施工均有影响。
目前为枯水期,按地下水位埋深约为6.0m设计降水方案。
场平标高为511.00米,基坑设计开挖深度最深处为9.45m,考虑降水对主楼电梯井的影响,降水至深度14.0m;主要降卵石层中的水;根据勘察资料,各卵石层渗透系数为20m/d。
根据该场地的环境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含水层的渗透系数较大,地下水量较大,拟采用管井降水方案。
地下水控制方法可分为集水明排、降水、截水和回灌等类型。
表1-1 地下水控制方法与使用条件针对该场地地下水类型、场区水文地质条件,设计采用管井降水方案,形成一定降深,达到疏干基槽目的。
二、基坑降水设计计算1)确定降水井的埋深LH W =HW1+ HW2+ HW3+ HW4+ HW5+ HW6式中:HW1——基坑深度,HW1=9.45m;HW2——降水水位距离基坑底要求的深度,HW2=4.55m;HW3——ir,i为水力坡度,在降水井分布范围内宜为1/10~1/15,15/1=i,r0为降水井分布范围内的等效半径或降水井排间距的1/2,取等效半径r=76.15m;HW4——降水期间地下水位变幅(m),取0米;HW5——降水井过滤器工作长度(m),取2.5米;HW6——沉砂管长度(m),取3.5米;则 HW=9.45+4.55+(1/15)*76.15+0+2.5+3=24.58,取25m。
2)确定引用半径(假想半径)R对于矩形基坑,其长宽比不大于5时,可用“大井法”将矩形基坑折算成假想半径为R的理想大圆井R0m式中:A——基坑的面积,取18216m2;3)确定抽水影响半径R228357.77Rm==⨯=式中:k——渗透系数,取加权平均值,20/k m d=;H——含水层厚度,取钻探揭露深度25米;s——抽水坑内水位下降值,s=14-6=8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