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共产主义几种常见误解的辨析
导致目前共产主义信念淡化的理论误区

作者: 罗荣
作者机构: 中共邵阳市委党校 副校长
出版物刊名: 湖湘论坛
页码: 44-46页
主题词: 共产主义信念;理论误区;初级阶段理论;共产主义信仰;奋斗终身;思想觉悟;精神文明建设;历史问题;思想政治工作;《决议》
摘要: 为实现人类最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而奋斗终身,是每个共产党员的誓言,是共产党人浴血奋战的强大精神支柱。
但是,近年来,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受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人生哲学的严重冲击,共产主义的伦理道德被“拜金主义”肆意践踏,共产主义的风尚为利己主义百般嘲弄……人们纷纷发出“共产主义理想淡化”、“共产主义信仰危机”的哀叹。
何以出现这种反常状态?这有多种多样的原因,以笔者之见,某些理论上的偏颇或误解,则是至关重要的原因。
一、对初级阶段理论的错觉早在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我们党就提出了我国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但是这一极为重要的论断没有被广泛理解和接受。
党的十三大再次明确宣布:“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作出了理论的论证和概括。
共产主义的全面解读

共产主义的全面解读共产主义的全面解读共产主义的全面解读一、共产主义不同角度的表述及含义1.共产主义是一种崇高的社会理想即共产主义理想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崇高、最美好的理想。
其崇高性体现在它旨在解放全人类,代表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长远利益;美好性体现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而和谐的关系,人的发展是自由而全面的。
恩格斯认为,最适合表述共产主义理想的是“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依据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原则,科学地预测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最终一定要达到一种更加美好的社会形态即共产主义。
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正像资本主义代替封建社会一样是一种必然。
2.共产主义是一种系统的理论体系即共产主义学说共产主义是关于全人类解放的学说。
也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人民、被压迫民族只有联合起来,彻底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通过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使阶级和国家自然消亡,建立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才能获得彻底解放的理论,人民普遍地称它为马克思主义。
它是工人阶级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
共产主义学说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以及政治经济学是这个学说的重要组成,三者有机统一,不可分割。
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共产主义理论的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正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提出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科学论断,从而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政治经济学是工人阶级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力量源泉。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深刻揭示了资产阶级进行剥削的秘密,从而为工人阶级起来反抗剥削和压迫、建立没有剥削和压迫的新社会提供了强大动力。
科学社会主义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指导思想,在这一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社会主义不仅由空想走向科学,而且也由理论变成行动、由理想变成现实、由革命变成建设。
共产主义是渺茫的是不可能实现的辨析题

共产主义是渺茫的是不可能实现的辨析题
共产主义是否是渺茫的、不可能实现的目标,是一个具有争议的辨析题。
有人认为,共产主义是一个理想化的目标,由于现实中存在着诸多困难和挑战,如人性自私、资源有限等,因此难以实现。
他们认为,即使在理论上共产主义有可能实现,但在实践中却很难实现。
然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共产主义并不是一个渺茫的目标,而是可以通过社会变革和历史发展逐步实现的目标。
他们认为,共产主义并不是一个脱离现实的乌托邦,而是基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和未来趋势的必然选择。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共产主义被视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是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和冲突的必然产物。
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人类社会可以逐步摆脱私有制和阶级矛盾的束缚,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共同富裕的目标。
综上所述,对于共产主义是否是渺茫的、不可能实现的目标,人们的看法并不一致。
然而,无论持何种观点,人们
都应该尊重历史规律和现实条件,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努力奋斗。
正确看待共产主义思想

正确看待共产主义思想现实中人们对共产主义思想往往存有着一个误解,即:把共产主义思想只是看成是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思想体系,而不是把它看作贯穿于共产主义运动始终的思想体系。
于是有人便以为共产主义思想只是个遥远的理想;有人把共产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截然分开;有人则干脆认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提倡共产主义思想是“左”倾思想。
这些问题的存有,必然会影响到我们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正确理解,也必然导致在实践中不能理直气壮地实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为此,我们有必要予以探讨、澄清。
我们知道,由于历史的原因,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特征的描述偏重于经济和政治的方面,由于当时的需要首先是突出经济方面,马克思、恩格斯的论敌们否认和忽视的正是经济的决定作用这个原理。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正是作为分析客观经济发展过程出发得出的确切结论,而同那些离开客观经济发展过程单纯从伦理观点出发的空想社会主义相区别,也正是这样,马克思、恩格斯确立了共产主义最坚实的基础:共产主义必胜,资本主义必败。
尽管对于未来社会的精神生活,马、恩没有集中论述,但是,马、恩指出: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必须随着无产阶级革命的发展同一切旧的思想决裂,而代之以新的思想、新的观点,要使教育、科学、艺术、思想得到最充分的发展等等,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问题,成为我们今天共产主义思想的重要原则。
随着十月革命的胜利,列宁在论述社会主义特征的时候,除了在经济方面作了强有力的论述外,也正是列宁反复阐明了共产主义教育、共产主义思想、共产主义纪律、共产主义劳动态度的重要意义。
他说:“树立新的劳动纪律,建立新形式的人与人的社会联系,创立吸引人们参加劳动的新方式和新方法——这需要做许多年甚至几十年的工作。
”①又说:“战胜自身的保守、涣散和小资产阶级的利己主义”“这是比推翻资产阶级更困难、更重大、更深刻、更有决定意义的变革的开端。
”②这就是说,正是列宁提出了共产主义思想的各个具体方面,虽然还没有形成一个严密、完整的系统。
误解与澄清 共产主义宣言

误解与澄清共产主义宣言
共产主义宣言是一份重要的政治文献,它阐述了共产主义的理念和目标。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人们对共产主义宣言产生了许多误解。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误解和澄清:
1. 误解:共产主义意味着财产公有制,意味着人们将失去个人财产。
澄清:共产主义并不是要剥夺个人财产,而是要实现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其中财产的使用权和分配权是公有制的,而不是私有制的。
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个人的财产权利仍然受到尊重和保护。
2. 误解:共产主义社会将取消市场和价格机制。
澄清:共产主义社会并不是要完全取消市场和价格机制,而是要实现一种新的市场和价格机制。
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市场仍然存在,但价格不再是商品和服务的唯一决定因素,而是由社会生产力和需求关系来决定。
3. 误解:共产主义意味着人们将失去自由。
澄清:共产主义并不是要剥夺人们的自由,而是要实现一种新的自由形式。
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们将拥有更多的自由和平等权利,而不是被束缚在私有制和市场经济的束缚中。
4. 误解:共产主义只是一种理想主义和空想。
澄清:共产主义是一种现实的运动和理论,它的实现需要具体的条件和历史条件。
虽然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需要长期的努力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但它并不是一种空想或理想主义。
总之,共产主义宣言是一份重要的政治文献,它阐述了共产主义的理念和目标。
然而,对于共产主义的误解仍然存在,需要通过教育和宣传来澄清和解释。
历史上容易混淆的概念是

历史上容易混淆的概念是历史上存在许多容易混淆的概念,这些概念往往在解释和理解历史事件时会引起误解或混淆。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容易混淆的历史概念。
1. 纳粹主义与法西斯主义纳粹主义与法西斯主义都是20世纪极端右翼意识形态的代表,但它们之间存在一些区别。
纳粹主义特指希特勒在德国建立的极端纳粹政权,强调种族主义和反犹太主义,并追求德意志民族的纯种统治。
而法西斯主义是一种广义的极端主义运动,强调国家主义和对人民的绝对统治。
尽管两者之间有许多共同点,但纳粹主义更加特定和具体。
2. 共产主义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是两种不同的政治经济体制。
共产主义是指一种无阶级社会,其中私有制被废除,生产手段归全体人民所有。
这种理念最早由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后来演变成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
社会主义则指的是一种经济上的公有制度,国家或者集体拥有或者控制着生产手段。
共产主义可以视为更广义的概念,而社会主义是其一种实践形式。
3. 民主与共和民主和共和都是现代政治制度的形式,但它们在实践中有所区别。
民主强调政府权力来源于民众,主权属于人民,强调个人的自由和权利。
而共和则强调国家事务由代表人民的选定的权力机构来处理,比如通过民选的议会或总统。
共和可以是民主的,但也可以是非民主的,这取决于权力运作的机制。
4. 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是发生在不同时期的两个重要历史事件。
文艺复兴发生在欧洲15至17世纪,是对中世纪黑暗时期的反思,为人类带来了艺术、文学、科学等方面的重大突破。
启蒙运动则发生在18世纪,强调理性思维、科学知识和人权的重要性,对欧洲的政治、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虽然两者都是人类思想文化进步的重要里程碑,但发生的时间和强调的核心价值有所不同。
5. 亚洲、东亚和远东亚洲、东亚和远东都是地理上的区域概念,但在历史讨论中可能会引起混淆。
亚洲是一个包含许多国家和文化的大陆,包括东亚、南亚、西亚等地区。
东亚是指亚洲大陆的东部,主要包括中国、日本、朝鲜等国家。
关于“共产主义”的三种理解

关键词 : 共产主义; 运动; ; 经济 社会制度
中 图分 类号 :8 文 献标识 码 : A1 A
文 章编 号 :0 84 1 (0 0 0 -0 50 10 -9 6 2 1 ) 10 0 -3
W ihr g r o “ o t e a dt c mmu im” o etrekn so n e sa dn ns ft h e id fu d rtn ig h
ma kc s . n id h s b o o l n r a o e s e p
Ke r : o y wo ds c mmu im;moe n ;eo o ;sca y tm ns v me t c nmy oilsse
1 共产 主义首先是一种运动
共 产主 义首先 是 一 种无 产 阶级思 想 体 系指 导 下 的现实 运动 , 这是 马克思 和恩格 斯一 贯 的思 想 。把共 产 主义 作 为 一 种 运 动 , 克 思 、 马 恩格 斯 在 14 8 5年一
绝不简单的是指 目的的本身, 还包括实现这一 目的的
p s , r n n esd v t d hsl efrt ec u eo o o e Ma xa d E g l e o e i i a s f mmu im.B t h t ob e c mmu i p o l m ti r c e f o h c ns u a et o w t h n s r b e t h sa t l m o, i gv s a x ln t n fo t r e a ge .F rto l , o ie n e pa a i r m e ls i fal c mmu im sa mo e m ;s c n l t e c mmu im a e e o o o h n s n s i v me e o dy, o h ns h st c n — h my c aa tr i al , o h r ce ;f l c mmu im sa e l o i c l n o il y t m.Ast e e o o f o n y n s i l i a l ia d s ca se ld p t a s c n my o mmu im h v me t h c n s i t e mo e n n lu c e d i l me t d te c mmu i oi c l n o il y t m sa l h d i o eu t t o , u n od rt a nhda n mp e n e , o h n s p l ia d s ca se i e t bi e sn t l mae g a b t r e o t t a s s s h t i l i a h e e f e o a d l e a o n i d a d t eo e al e e o me t n my o i in, o c iv e d m n b rt n o ma kn n v r v lp n .I p no c mmu im h eifo r r i i f h l d n s i t e b l Ma x’ s ef
试析对共产主义信仰的认识误区

极 大提高 ,劳动不再仅仅是谋生 的手段 ,而成 了生活 的第一需要 。无产 阶级导师勾 画的这样一 幅共产 主义 的蓝 图,毛泽东称之为是 :“ 将来的 、无 限光明的、无
想 。恩格 斯在他逝世前 5 个 月对他和马克思关于 1 8 4 8
年 ( 即他们撰 写和发表 《 共 产党宣言》那一 年)对无
无需讳言 ,一个较长 时期 以来 ,党 的这个信仰 面
临严 峻的挑 战 ,甚 至在一 定程度上 出现 了信仰 危机 !
其原 因当然是多方面 的。从客观上讲 ,包括苏东剧变 带来的巨大 冲击 、分配不公 以及在某种程度上 出现 的 两极分化形成 的种种 困惑 、党 内信仰教育不科学不适
应 ,尤其 是 党 内腐 败 产生 的严 重动摇 。但 从 主观上
【 关键词】共产主义 信仰
认识误 区 辨析
【 中图分类号】D 2 6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 0 0 8 — 1 7 4 7 ( 2 0 1 4 ) 0 1 — 0 0 6 2 — 0 4
党的十八大强调 :“ 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 ” 。【 ・ 哒 个精神追求主要指的就是共产 主义信 仰。共产党不 同 于许多政党的 ,就是共产党把 特定 的信仰作 为 自己党
、 ,
试 析 对 共 产 主 义 信 仰 的认 识 误 区
■ 刘益飞
【 提 要 】对共产主义信仰 需要有科学认知 ,才能 “ 坚守共产党人精神 追求” 。为此 ,需要在总结历史经
验教 训的基础 上 ,澄清对共产主义信仰 的认识误 区,这主要是 :不重视导师基 于历 史和 实践检 验的反恩、急 于求成的误 区;把 导师对未来社会 的一些设 想 当做真理去追 求、当做行动纲领去 实践的误 区;用唯 制度 论的 思维方式解读共产主义信仰的误 区。
明辨是非:演讲稿中剖析西方对中国共产党的误解

明辨是非:演讲稿中剖析西方对中国共产党的误解:大家好!我今天的演讲主题是“明辨是非:演讲稿中剖析西方对中国共产党的误解”。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最大的政党,其影响力越来越大,不仅在中国,也在世界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但是,由于西方国家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竞争,加上西方世界的固有观念和传统思维,对中国共产党往往存在着很多的误解。
西方国家经常认为中国共产党是一个独裁政党,没有民主。
实际上,中国共产党是一个秉承集体领导的原则的政党,中央政治局常委是由中央委员会通过秘密选举产生的。
中国共产党内部有完整的选举制度,而这种制度是非常民主的。
如果说选举是民主国家的重要标志之一,那么中国共产党用选举来表达他们自己并没有独裁的特质。
西方国家认为中国共产党对言论自由的限制导致了媒体和公民不能自由表达,无法获得公正的信息。
实际上,中国政府对网络和媒体的监管只是为了避免那些没有根据且有害的信息对人民造成心理或身体上的损害。
在中国,媒体不仅有权报道真实信息,而且网民可以在某些授权网站上自由留言、发表文章和意见,只要不违反中国的法律法规,他们的内容就可以被广泛传播。
此外,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府也鼓励人们发表各自的意见。
西方国家往往认为中国共产党不尊重个人权利和自由,很容易限制人的行动或言论。
然而,人权不仅包括个人的自由行为,还包括健康、教育和其他社会方面的保障。
在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有助于保障人权的法律法规,如职工健康保险、劳动法等。
此外,中国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实施了许多扶贫政策,帮助亿万人口摆脱了贫困和落后的生活环境。
总之,我们不应该盲目地接受西方国家对中国共产党的负面刻画。
相反,我们应该保持适当的意见分歧和合理的判断力,同时,掌握更多有关中国共产党的信息,了解中国以及中国的共产党是怎样工作的。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摆脱对中国共产党的误解和歧视,进一步理解和探索中国文化的内核,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谢谢大家的聆听!。
对共产主义的误区

由于受到历史上各种唯心主义思潮的影响,人们对共产主义理论有很多错误和歪曲的认识,很多地方必须加以说明和澄清。
1.共产主义理论不是道德,更不是宗教,它绝不靠任何精神手段来实现理想社会,只有唯心主义哲学家才会幻想以“道德和精神”取代现实的物质利益。
恰好相反,共产主义社会将消灭阶级社会的一切奴隶道德和宗教鸦片。
2.共产主义社会是由于消灭了旧的社会分工,从而消灭同一社会内部的分裂和对立,使少数人奴役多数人的社会制度既无必要也不可能继续维持。
3. 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只有冲突而没有合作互利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共产主义社会绝不会以集体利益为借口否定个人利益,更不可能消灭人的欲望。
只有阶级社会才会把一部分人的财富和自由建立在另一部分人的痛苦、压抑和无条件的牺牲之上。
4.共产主义的本质是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它绝不是要消灭人的个性,而是使每个人的自由和能力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
5.共产主义并不尝试说明人的本性的问题,而是研究每种社会形态下的人,诠释社会赋予人的属性,共产主义社会通过改变生产方式,从而彻底变革社会中的人的社会属性。
6.共产主义理论是一种唯物主义的经济学理论,它的实现与人们的信仰无关。
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只是生产力及相应的生产方式进步的必然结果。
7.科学的共产主义并不试图描绘未来社会的美好图景,只是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说明现代社会中基本矛盾的对抗性运动必然导致新的社会形态。
8.共产主义的“共产”并不剥夺小农或小生产者凭自己的劳动创造的财富,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这种个体生产早已被社会化生产取代,生产资料已集中在极少数垄断资本家手中。
资本主义是少数人掠夺多数人的财富,而共产主义是绝大多数无产者剥夺极少数掠夺者的财富。
但是,私有制的灭亡只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只有在生产方式本身已经高度社会化的前提下才可能消灭私有制,实现真正的全民所有的共产主义制度。
9.按需分配指的是以人的实际需要作为分配根据,不是随意满足人的任何欲望。
对于共产主义的认识和和理解

对于共产主义的认识和理解摘要:当今形势下的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国家领导阶级已经提出,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实现共同富裕。
很多时候都会听到关于共产主义能否最终实现的很多说法,然则,自己对共产主义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要什么有什么”的阶段,此文主要谈及自己对共产主义的一些认识。
一、共产主义概述与共产主义有关的、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共产主义最终将取代资本主义”。
然而,共产主义的含义并不是仅仅消灭资本主义这么狭隘的,也不是像大多数普通人所认为的那样,财产归大家所有,不存在私有关系等。
这只是一种极其理想化的社会形态。
马克思、恩格斯对共产主义的定义是:1、维护同资产者利益相反的无产者的利益;2、用消灭私有制而代之以财产公有的手段来实现这一点;3、除了进行暴力的民主革命以外,不承认有实现这些目标的其他手段。
共产主义是通过消灭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去消除社会隔阂和阶级,以把全人类从压迫和贫困中解放的思想,并建立没有阶级制度、没有生产资料私有制、没有政府,以及集体生产的社会。
共产主义设想未来的所有阶级社会将最终过渡成为共产主义的无阶级社会。
共产主义思想的实行上,需要每人有高度发达的集体主义思想。
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恩格斯在《共产主义信条草案》中明确提出,“财产共有”制度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以实现的,他必须建立在因发展工业、农业、贸易等而产生的大量的生产力和生活资料的基础上,建立在因使用机器、化学方法和其他辅助手段而使生产力和生产资料无限增长的可能性的基础上。
因此,共产主义社会的建立是以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为基础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按需分配,满足每个人的物质需求。
建国后共产主义理论实践历史的是非

共产建国后共产主义理论实践历史的是非
1,共产主义理论是错误的
那段实践的历史,证明共产主义的理论是错误的!共产主义不符合人的本性:趋利避害。
正如儒家思想的道德不能防止权力自肥一样,共产主义的道德也不能让人多干活少吃饭。
2,迷失的信仰
凡是让个体丧失思考能力的信仰,都肯定的会让个体迷失,并很有可能因此走向狂热而不自知!
那段荒唐的历史,不能归因于某个人的荒唐,而应该是在一个因错误理论形成的不能实现的信仰指导下的,集体的急功近利跟不择手段!某个人可能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但要明白,最终起作用,是信仰,不是某个人。
至于某个人是在利用信仰,还是其本身迷失于信仰,或许后者更符合于历史的真实,
3,妥协的力量
世界的历史事实跟现实证明,协商是解决社会内部问题的最好方法。
一个没有学会协商的社会,最终只会沦为对立、动乱、专制!而对立,动乱,专制中各种力量所使用的斗争手段,往往是无所不用其极,这些手段在理想的光环之下看似是正义的,实则或多或少都含有狂热、非理性、极端的成分。
以各种各样的不知道妥协的社会运动为典型!
20多年前的那场运动,也因其最终的不知妥协,表明了这场运动的过分的理想主义跟理论不足。
没有真正认清这个社会便想用想当然的主义和热血去改变社会,是不负责任和不正当的。
当时的领导人用专制的手段结束这场运动,或许是其从自身历史经历之中,真正的认识到类似运动的非理性之处,所以采用专制手段结束这场运动!
注解:没有认识到共产主义理论的错误性跟没有认识到共产主义理想的正义性一样,是造成这个社会对这段极端的历史形成极端认识的误区的根本原因!。
“共产主义”的科学含义不容歪曲——评某教授关于“共产主义”的

“共产主义”的科学含义不容歪曲——评某教授关于“共产主义”的奇谈怪论作者:郝贵生来源:《中华魂》 2016年第4期文/郝贵生针对党内某些领导者和部分党员,以及一些媒体不再讲或很少讲“共产主义”概念及其话题现象,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1月在与中央党校第一期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时的讲话中再次强调,共产主义仍然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努力方向,广大共产党员必须要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仰。
由此受到全党大多数同志的拥护和欢迎,部分主流媒体发表了多篇有关方面的好文章,但同时也听到个别对“共产主义”曲解、歪曲的声音。
2015年9月24日,中央党校某教授在其微博中发表的“左转倒退正是歪曲共产主义理想”就是这样一篇歪曲“共产主义”科学含义的典范文章。
一、对中国共产党人和大多数人民群众对“共产主义”含义的理解做了错误、歪曲的描绘和解读该文说,对共产主义,“多年来,中共和中国社会的解说含混不清,就可能字面理解,以己之见解释马克思恩格斯。
”她接着说,对“共产主义”中国人最普遍的说法是:社会财富极大丰富,各尽所能各取所需。
她认为这种理解有很大的肤浅、片面和扭曲。
笔者认为,这是该教授对我们党,也是对绝大多数中国人民理解认识“共产主义”的极大污蔑和歪曲。
就中国共产党人和大多数接受过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普通群众来说,对共产主义的理解是没有错误的。
我们党的历史上特别是建国以后出版的几乎各种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材中,阐述“共产主义”含义时都讲到,“共产主义”有三种含义:第一,共产主义是一种理想、制度。
这种制度是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生产资料公有制度、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消灭阶级、消灭剥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
第二,共产主义是一种理论即唯物史观为指导的关于资本主义灭亡、社会主义胜利,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制度和无产阶级解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第三,共产主义是一种运动,即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消灭私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最终消灭阶级、消灭剥削的实现共同富裕的共产主义制度的现实的运动。
对共产主义几种常见误解的辨析讲解

对共产主义几种常见误解的辨析大同世界这一理想社会早已存在于国人的观念之中,《礼记·礼运》描绘了令人神往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孔子提倡“礼之用,和为贵”、“和而不同”、“仁爱”;墨子提出了“兼相爱”、“爱无差等”的理想社会;太平天国运动的领袖洪秀全提出了“务使天下共享”、“有田同耕,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社会﹍﹍。
然而,提出者可能也不知道这一理想社会能否成为现实。
以前的实践者把实现理想的途径建立在提高全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水平基础之上,而没有考虑任何一种社会形态都应该具备的基本的物质条件,所以,这一理想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及。
而且,这种社会形态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始终与统治阶级的意愿背道而驰,自然不会受到重视,只能永远尘封于思想宝库之中,难以走入现实。
直到近代,以<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一系列科学社会主义及共产主义理论著作的发表,昭示着人类社会必将进入一个新纪元—共产主义社会。
至此,在无产阶级革命家科学理论指引下,我们终于看到了中国人心目中的大同世界实现的可能性。
而从那时起。
共产主义就成为了全世界无产者的共同的最高理想。
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家基于当时资本主义国家里工人阶级的悲惨境遇和资本主义社会里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这一无法调和的矛盾得出结论:资本主义将是人类最后一个有剥削阶级存在的社会,当资本主义社会这一痼疾被消灭时,生产资料将为全社会所公有,随之而来的将是一个远较资本主义更为民主,更为发达的社会。
这是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家经过对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深入分析得出的结论,是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重大成果。
但是在进入现代社会之前我们只是坚信这一理想社会一定会变为现实,无法看到具体的实现途径。
时至今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我们依稀已经看到了共产主义是以何种方式解决阻碍它成为现实的几个难题的。
但是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很多人并不坚信共产主义信仰,不少人也只是口头上说过说而已,很多人甚至用一些很不科学的观点来论证共产主义无法实现,他们的观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一现今社会里,人与人之间存在着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差别,而这些差别是无法消除的。
共产主义困惑

没有否定就没有发展。不否定那些已经过时的旧东西,新事物就无从产生和顺利发展,事物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就不可能实现,整个世界就会永远是已有东西的重复。从广义上说,人类社会,如果没有新的生产方式对旧的生产方式的否定,新的社会形态就不会产生,社会就不会发展,那么人类社会就会永远停止的一个水平上。但,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这是不可能的!
三、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和社”“最理想”“最高形态”社会的说法,现在许多人已经发觉这种提法欠缺科学性,于是在表述这个基本观点时往往增加了简单的说明,即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新与旧等矛盾,这些矛盾的运动仍然继续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这种补充式的说明似乎颇有道理,其实依然没有突破把共产主义社会说成是人类社会的终极状态这个框框,因而仍然是违背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
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
否定之否定规律表明,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事物是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矛盾统一体。如果我们把一系列的发展阶段放入全过程中进行考察就会发现,事物的运动和变化都是有规律的,即事物由于内部矛盾展开而引起的发展,总是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这样周期性地进行的,是螺旋式地向上递增以至无穷。而每经过一个周期,事物就进入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发展就是通过新事物对旧事物的不断否定来实现的。恩格斯认为这是“一个极其普遍的,因而极其广泛起作用的,重要的自然、历史和思维的发展规律”。(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第181页)
首先,社会进步的必然性主要是由人类社会内部的基本矛盾运动所决定的。
毛泽东说:“矛盾着的两方面中,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它方面是次要的……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然而这种情形不是固定的,矛盾的主要和非主要的方面互相转化着,事情的性质也就随着起变化……而当新的方面对于旧的方面取得支配地位的时候,旧事物的性质就变化为新事物的性质。”(《毛泽东选集》第297-298页)
对共产主义几种常见误解的辨析讲解doc资料

对共产主义几种常见误解的辨析大同世界这一理想社会早已存在于国人的观念之中,《礼记·礼运》描绘了令人神往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孔子提倡“礼之用,和为贵”、“和而不同”、“仁爱”;墨子提出了“兼相爱”、“爱无差等”的理想社会;太平天国运动的领袖洪秀全提出了“务使天下共享”、“有田同耕,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社会﹍﹍。
然而,提出者可能也不知道这一理想社会能否成为现实。
以前的实践者把实现理想的途径建立在提高全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水平基础之上,而没有考虑任何一种社会形态都应该具备的基本的物质条件,所以,这一理想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及。
而且,这种社会形态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始终与统治阶级的意愿背道而驰,自然不会受到重视,只能永远尘封于思想宝库之中,难以走入现实。
直到近代,以<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一系列科学社会主义及共产主义理论著作的发表,昭示着人类社会必将进入一个新纪元—共产主义社会。
至此,在无产阶级革命家科学理论指引下,我们终于看到了中国人心目中的大同世界实现的可能性。
而从那时起。
共产主义就成为了全世界无产者的共同的最高理想。
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家基于当时资本主义国家里工人阶级的悲惨境遇和资本主义社会里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这一无法调和的矛盾得出结论:资本主义将是人类最后一个有剥削阶级存在的社会,当资本主义社会这一痼疾被消灭时,生产资料将为全社会所公有,随之而来的将是一个远较资本主义更为民主,更为发达的社会。
这是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家经过对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深入分析得出的结论,是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重大成果。
但是在进入现代社会之前我们只是坚信这一理想社会一定会变为现实,无法看到具体的实现途径。
时至今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我们依稀已经看到了共产主义是以何种方式解决阻碍它成为现实的几个难题的。
但是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很多人并不坚信共产主义信仰,不少人也只是口头上说过说而已,很多人甚至用一些很不科学的观点来论证共产主义无法实现,他们的观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一现今社会里,人与人之间存在着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差别,而这些差别是无法消除的。
2.4.1什么是共产主义?

第四节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知识点一:什么是共产主义?通过前面章节的学习,我们知道,理想信念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人需要理想信念来充实精神生活。
理想信念昭示了人生的奋斗目标,为我们提供前进动力,还能够提高我们的精神境界。
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就容易精神空虚甚至陷入精神荒漠。
坚定科学信仰、追求远大理想,既是自身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令我们感受到生活和奋斗的幸福感和充实感,同时也是国家和人民的殷切期盼。
我们还知道,理想是多方面和多类型的,按不同标准可以划分为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近期理想和远期理想,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和政治理想等。
当我们对以上列出的理想稍作分析,就能够体会到所谓的“崇高而远大的理想”之“高远”意味着什么。
从涵盖范围,也就是量的角度来看就是理想所能够作用和滋养的人群要广,令更多的人在这个理想下受益;从质的角度来看就是理想所指向的目标比起现实要具有超越性的、革命性的质变。
同时,理想也必须是基于科学的因而具有可实现性的,否则那就仅仅是幻想而非理想。
让我们先从量的角度进行分析。
《孟子·梁惠王下》中记录了这样一则故事:孟子见到齐宣王,问“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乎?”齐宣王回答:“不若与人。
”孟子又问:“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齐宣王回答:“不若与众。
”在篇目的最后,孟子还说:“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这是一则具体的例子,表明在治理国家、分享快乐时,众比独好,多比少好。
庄子在《逍遥游》中进行了小和大的精彩辩证,明确提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观点。
其实,这里的小和大并非仅仅是在描述有形之物的可测量的属性,还反映着人的眼界、胸怀、理想和境界。
让我们来做几个对比:鲲鹏那九千里高空之上绝云气负青天的翱翔,和寒蝉与小灰雀在树枝和草丛间的跳跃以及它们对鲲鹏的不解和讥笑,凭大家的本能,你更欣赏哪一种?更想成为哪一种?在校园中,有些同学如蛟龙号一样向着人类未知的深渊潜沉下去,在某一学科道路上走得很远,身边同专业的同学甚至都理解不了他进展之远;还有一些同学是在日常的时间中做着日常的事情,心中所想也仅限于日常事务,在各个角度看都非常平常,正可谓“差不多先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共产主义几种常见误解的辨析-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对共产主义几种常见误解的辨析大同世界这一理想社会早已存在于国人的观念之中,《礼记·礼运》描绘了令人神往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孔子提倡“礼之用,和为贵”、“和而不同”、“仁爱”;墨子提出了“兼相爱”、“爱无差等”的理想社会;太平天国运动的领袖洪秀全提出了“务使天下共享”、“有田同耕,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社会﹍﹍。
然而,提出者可能也不知道这一理想社会能否成为现实。
以前的实践者把实现理想的途径建立在提高全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水平基础之上,而没有考虑任何一种社会形态都应该具备的基本的物质条件,所以,这一理想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及。
而且,这种社会形态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始终与统治阶级的意愿背道而驰,自然不会受到重视,只能永远尘封于思想宝库之中,难以走入现实。
直到近代,以<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一系列科学社会主义及共产主义理论着作的发表,昭示着人类社会必将进入一个新纪元—共产主义社会。
至此,在无产阶级革命家科学理论指引下,我们终于看到了中国人心目中的大同世界实现的可能性。
而从那时起。
共产主义就成为了全世界无产者的共同的最高理想。
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家基于当时资本主义国家里工人阶级的悲惨境遇和资本主义社会里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这一无法调和的矛盾得出结论:资本主义将是人类最后一个有剥削阶级存在的社会,当资本主义社会这一痼疾被消灭时,生产资料将为全社会所公有,随之而来的将是一个远较资本主义更为民主,更为发达的社会。
这是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家经过对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深入分析得出的结论,是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重大成果。
但是在进入现代社会之前我们只是坚信这一理想社会一定会变为现实,无法看到具体的实现途径。
时至今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我们依稀已经看到了共产主义是以何种方式解决阻碍它成为现实的几个难题的。
但是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很多人并不坚信共产主义信仰,不少人也只是口头上说过说而已,很多人甚至用一些很不科学的观点来论证共产主义无法实现,他们的观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一现今社会里,人与人之间存在着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差别,而这些差别是无法消除的。
二人类社会中不可避免的存在着苦脏累的职业分工,没有人会自觉长期从事这样的职业,这只能用经济手段进行调节,这样的社会恐怕永远不是共产主义社会三每个人的欲望都是无限的,而社会的生产能力却总是有限的,所以,按需分配永远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及。
为了维持正常的分配秩序,就需要动用强制手段,那和今天的情况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四人之惰性与生俱来,如果缺乏像今天的各种约束机制,社会生产就会无法正常进行,物质资料的极大丰富就只能是画饼充饥了,这仍然需要诸如工资,制度等等约束手段,这样的社会应该和现在的社会如出一辙,这也意味着现在的社会不可能改变。
五当今社会主义国家普遍落后,社会主义无法战胜资本主义,所以共产主义无法实现。
以上观点体现了相当大一部分人对共产主义理论和实践的误解与偏见。
对此,笔者愿意以自己的思考和观察,分三个部分,对这些问题予以简单的说明。
(一)共产主义的根本特征提到共产主义的根本特征,很多中国人想到的就是人人相同的生活,就像歌里唱的“你有我有全都有哇”,一碗粥,分着喝,一块肉,分着吃。
这种观点的产生不是偶然的,而是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探索中所犯错误产生的思想余波。
中国共产党经历了三十余年的革命战争建立起了新中国,在物资匮乏的战争年代,为了保证革命事业的顺利进行,只能采取军队式的供给制。
朝鲜现在也还在实行供给制,这是在物资匮乏时保证供应和稳定的唯一手段,一旦供给稳定下来,这种手段也就不再需要了,就像中国,现在已经彻底抛弃了供给制。
但是,供给制带给人们的思想影响仍然在很大范围内长期存在,这应该就是这一观点形成的主要原因了。
试想一下,一个社会里每一个人在各个方面毫无差别,社会必然无法建立起有效的约束机制,这无疑是不可想象的。
恰恰有很多人以此来反驳共产主义无法实现,这实在是对共产主义的误解和歪曲。
无产阶级理论家在其着作中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整而科学的理论观点,他们明确表示共产主义是一个高度文明,高度发达,高度进步的社会,它的实现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也就是说,高度文明,高度发达,高度进步应该是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
这样说来共产主义实现后是不是就不会也不用发展了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后一种社会形态,但是,只要有人类存在人类社会就会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人类社会就会在不断解决就问题和不断出现新问题的过程中向前发展。
没有问题只能是人们的美好愿望。
但是,恰恰是不同阶段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的不同反映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程度和文明程度和发达程度。
在资本主义社会,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而我国的基本矛盾则演变为落后的生产力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
但是,人的物质需求是无限的,所以可以确定,生产与需求之间的矛盾肯定会贯穿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
但是,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这一矛盾的尖锐程度必然会不断降低,从而使得由于低生产力水平而导致产生的人与人的各种差别不断被缩小,但是任何人之间的差别完全消失的目标就像是数学上的无穷大,可以无限靠近,但永远无法达到,而这一目标恰恰也成为了共产主义社会不断发展的动力之一。
共产主义社会中的分配与分工猜想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后一种社会形态,它也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如果对它的设想过于详细无疑是会犯主观臆断的错误的,所以我们只能设想某些问题会通过哪些途径解决,在这里我想就现代科学发展的成就对解决分配与分工问题的途径进行简单猜测。
很多人认为,人类社会最大的一个区别就体现在分工差别上,人类社会不可避免的会有苦脏累的工作,没有人会长期主动地去承担这样的工作,除非像现在这样采取经济手段来解决问题,这无疑不是共产主义所采用的方式,要想在无外因作用下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它不成为问题。
也就是说在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的情况下“生产劳动就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成了解放人的手段,因此,生产劳动就从一种负担变成了一种快乐”(反杜林论第三编)。
在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的共产主义社会,分工差别一定比今天的社会要小得多,在今天不得不由人去完成的许多工作将会被机器取代。
而且,单纯从工作的强度和脏累程度来看,这都不会成为个人参加工作的阻碍。
而且,在个人道德水平普遍很高的社会里,短时间内在不太恶劣的劳动环境工作应该也是可行的。
所以,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可能有两个,一是发展技术,以高度发达的机器人来代替人完成苦脏累及危险的工作。
当然,现在的技术水平距离实现我们的设想还很遥远,但现在的幼芽肯定会成长为明天的参天大树。
在今天,智能的家电首先已经出现在国内国外各大商场了,工业机器人已经投入应用,人工智能方面也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设想一下,机器人技术以这样的速度发展数千年后,是什么样子呢或许有朝一日,电影《人工智能》中那样的机器人真会走入我们的生活,分工差别在这样的技术面前早已经不复存在了。
二是提高人的道德水准。
微小的分工差别加上高度自律的道德水准,分工问题肯定不会困扰人类社会。
有人认为,人的欲望是无限的,这必然会阻碍按需分配的实现。
这种担心其实完全没有必要。
首先我们应该正确认识按需分配,这并不是说,一个人想得到什么就可以得到什么。
相对于有限的资源,人的欲望永远都是无限的,但同时人也是有理性的。
人对物质的占有并非是仅仅为了物质本身,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和生理需要,在现在很多人炫富,目的还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实现欲和成就感,只是以这样令人无法苟同的方式表现出来罢了,这实际上也是他们的精神需求。
所以,当人们的生理精神需求可以得到满足时,物质本身已经不是人们追求的的终极目的了。
我们可以设想在共产主义社会里,生产水平高度发达,各种消费品数量极大丰富远超个人需求的限度。
这样,所谓的按需分配就已经不需要有人去进行人为划分,每个人只要按照自己所需去使用就行了。
其次,人的理性会使人们妥善制定一系列措施,使人的需求和生产之间形成平衡,而不至于影响社会的正常秩序。
还有人提出,既然社会已经实现了按需分配,还会有人去工作吗人的惰性是如何消除的呢其实,从生理和心理上来讲,生理和心理上的疲劳肯定是会存在的。
只是在极度发达的生产力水平下,劳动已经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一种享受。
在现实生活中不是有许多人对很多事情乐此不疲吗在将来劳动肯定也会成为让许多人乐此不疲的一种活动。
而且在那样的条件下,一个人只需要工作很短的时间就会完成巨大的工作量,,也就是说在工作尚未使人产生疲惫和厌恶之前就已经完成,还有谁会对工作感到厌恶呢更何况根据马斯洛的理论,需求可以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
人都潜藏着这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但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
低层次的需要基本得到满足以后,它的激励作用就会降低,其优势地位将不再保持下去,高层次的需要会取代它成为推动行为的主要原因。
有的需要一经满足,便不能成为激发人们行为的起因,于是被其他需要取而代之。
高层次的需要比低层次的需要具有更大的价值。
热情是由高层次的需要激发。
人的最高需要即自我实现就是以最有效和最完整的方式表现他自己的潜力,惟此才能使人得到高峰体验。
在那个时代,物质需要已经完全满足,精神方面的创造和享受必然会是生活的主要内容,人类的道德水平和科学技术又将会有长足的发展,反过来又将会促使人类以更高的速度向更高的层次发展,这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所以,按需分配只会在更大的程度上激发人的创造性,让每个人更好的发挥自己的特长。
但是在现有的物质水平条件下这是无法实现的,只有在科技水平高度发达的社会里,它才会成为现实。
(三)共产主义必将是人类最后一种社会形态很多人提出来,放眼世界,社会主义国家发展都不如资本主义国家,这无法说明社会主义有无限的生命力和优越性。
这个问题要从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我们应该确定,资本主义社会是不是可以亘古长存。
对于这个问题,无产阶级理论家早已有过详细论述,简单概括就是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社会必然会被更高级的社会所代替,这一矛盾是资本主义制度自身无法消除的,只有在消除了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后才会得到解决。
这也就是说,资本主义制度从诞生之日起就已经决定了它必然要过渡到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共产主义社会。
有人会反驳说,资本主义制度从诞生到现在已经经历了数百年时间仍然稳定存在,而且在不断发展,而且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程度普遍较高,而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程度和文明程度普遍较差,这足以说明资本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