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社区的传播功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社区的传播功效

[大] [中] [小] 发布人:圣才学习网发布日期:2010-11-01 10:01 共94人浏览

●李杨

“林松岭事件”从初始的新闻发源地,到舆论交锋的平台,网络社区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网络社区对传统媒体构成了强有力的挑战,其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征值得关注。

“网络社区”概念

学界对于如何定义“网络社区”一直难有定论,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特性进行归纳和总结。通过对这些定义进行梳理,可以看出“网络社区”的构成包含几个固定要素,即活动载体(互联网)、参与主体(网民)、表现形式(互动性)、行为特点(虚拟性)、组织制度(行为规范)等。①

因此,可以将“网络社区”定义为:“一群拥有特别兴趣、喜好、经验的人,通过各种形式的电子网络,以电子邮件、新闻群组、聊天室或论坛等方式组成一个社区,让参与该社区的成员彼此之间能借此进行沟通、交流、分享信息。这种社区不需要固定的聚会时间及实体的聚会地点,而是建构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下。”②为了便于叙述,本文中的“网络社区”主要指网站论坛。

新闻信源的转换

2008年10月12日,网易论坛出现题为《昨晚哈尔滨6警察将哈体育学院学生当街殴打致死》的帖子,称6名警察与一学生在酒吧门口发生口角,之后将其暴打致死。第二天,哈尔滨市公安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事发当晚的监控录像。10月14日,《重庆商报》对这一事件进行了报道,但并未采访死者家属及涉案警察,内容与网上的帖子基本相同。

在信息社会,突发事件常常令公众猝不及防,迫切需要从媒体了解事件真相。因此,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成为新闻媒体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关系着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能否捕捉突发事件,制造独家新闻,成为衡量一家媒体实力和水平的重要依据。

长期以来,传统媒体一直是新闻报道的主力军。每当有重大新闻或突发事件,传统媒体不但能及时公布消息,还能展开深度探访,形成新闻专题或系列报道。近年来,尽管网络媒体也开始参与新闻报道,但由于没有采访权,其所谓的新闻不过是转载其他报纸的内容。缺乏原创性,一直是网络新闻的硬伤。

在这种背景下,网络社区迅速成长起来。在这里,每个网民都可以发布新闻,许多人将生活中的见闻发到网上供大家阅读评论。传统意义上的记者只是新闻事件的旁观者、记录者,而网络社区里的网民却集线索提供者、事件记录者、内容评论者于一身。网络社区里还有大量的图片和视频,以多元方式丰富网络新闻的内容。

在“林松岭事件”中,网络社区再次成为新闻事件的信源,先于传统媒体将事件公诸于众,引发舆论关注。虽然传统媒体随后也进行了报道,却无时不在借助网络社区的力量推动事件发展,如警方将监控录像上传至网络,以及《重庆商报》将社区帖子作为报道来源。从引用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到社区帖子被转载,充分展示了突发事件新闻信源的转换。

群体心理的演变

在本次事件中,网络舆论经历了几次转向,概括起来就是“谴责警察”→“抨击死者及其家庭”→“言论趋于缓和”,从中可以看到网民这个特殊群体的心理演变。

按照勒庞的观点,“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一群人会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它非常不同于组成这一群体的个人所具有的特点。聚集成群的人,他们的感情和思想全都转到同一个方向,形成了一种集体心理”。③很显然,参与讨论并最终形成网络社区的这些人,已经不是最初意义上的个人,他们身上个性化的特征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不自觉地跟随大多数人的思想和意见。当今中国社会的民众,正陷入两种激烈的仇视中:对权势阶级压迫普通民众的愤慨,以及贫富差距悬殊引起的仇富心理。这两种情绪深植于民众心中,一旦在网络社区中摆脱了身份和法律的束缚,他们就会以尖锐的言辞来表达不满。

群体的最大特点,就是习惯于用形象而不是理性来思维,他们会把现实生活中完全不相干的事物组织起来,赋予它们自认为正确的联系。在该事件中,网络社区中的言论明显受到了现实世界的干预。网民对警察的谩骂攻击,与现实中部分警察的不作为和专横跋扈有关,而对林家背景进行“人肉搜索”,显然又是群体在发泄对于官商勾结的不满。网民们不会去区分事件的主人公与现实中接触的警察或富家子弟有什么不同,在新闻事件的煽动下,他们自然地将两者联系起来。同时,他们日积月累的情绪与本应表现出来的客观中立发生了错位,前者最终取代后者成为网络社区的主流话语方式。

理性看待网络社区

网络社区的出现改变了以往新闻信息源单一、传播内容同质化的局面,丰富了新闻生产和传播的方式。数量庞大的网民每天能够提供最新的事件消息,规模远远超过任何一家报纸或电视台的记者队伍。现实中传统媒体忽略的一些领域,如边缘人群的生活、社会的不公正现象,都能在网络社区得到体现,这就大大扩展了新闻报道的范围。同时,网络社区也在改变着新闻的传播方式,人际传播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网络社区的新闻报道是即时的、交互式的。任何一个了解情况的人,都能通过帖子提供线索,其他网民也能发表意见和看法。这种不断更新的新闻报道方式,不仅满足了受众急于了解真相的心理,同时调动了他们参与的热情,更多的点击率和回帖率意味着新闻事件能够得到更广泛的关注,而这正是传统媒体一直追求的“眼球效应”。

网络社区也为舆情的表达提供了平台,使得言论禁区被进一步打破。在网络社区,由于匿名制的存在,言论限制大大减少,网民们得以畅所欲言。一些平时不能讨论的话题,在网络社区往往能引起共鸣,形成强大的舆论场,促进事件的解决。一些公共事件也正是由于网络社区的介入,最终使政府部门采纳民众意见,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意见自由市场”。

同时也要清楚地看到,网络新闻的权威性和真实性一直备受质疑,网民不理智的言论也难以反映民意。由于新闻来源非常广泛,网络社区又缺乏监管制度,难免有人散布虚假消息,或者夸大事实,以制造轰动效应。网民在群情激愤之后却发现自己陷入假新闻的尴尬境地,从而对网络社区的信任度下降。这也是许多人将网络新闻当作消遣时的阅读对象,而不像对待传统媒体那般严肃的原因。

舆论的关键在于理性程度,这对于舆情来说同等重要。④而这恰恰是网络社区所缺乏的。网络为民众表达意见提供了渠道,各种观点和意见都能以最真实的方式呈现,但这其中也包含了非理性的甚至是偏激的情绪。在网络社区经常可以看到网民激烈的争论,以致相互侮辱、谩骂。当一种声音占据主导,质疑和反对无法与之抗衡时,“众口烁金”就会演变成一种可怕的力量,对其批判的事物具有毁灭性的杀伤力。如此一来,网络社区就不再是民意凝聚的平台,而是群体情绪的泄洪闸。

总之,传统媒体应当正视来自网络社区的挑战,不断求新求变,在与网络社区的互动中实现双赢。网络社区在发挥其优势的同时也要克服弊端,从而更好地实现其传播功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