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复习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试题答案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1.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对教育有何启示?心理发展阶段是指按一定的标准将个体心理的发展划分为几个以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有着质的差异的确定时期。
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既有相对稳定性,又有一定程度的可变性。
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1)针对稳定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要有不同的要求和措施。
要求不能过高或过低,措施不能成人化和模式化。
2)针对可变性:教育不应消极适应年龄特征,应积极创造条件,走在发展的前面,以促进年龄特征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向更高层次发展。
2.分析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的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的研究成果,会为哲学和心理科学的一般原理提供实际的材料和丰富的例证。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研究的各项成果,将为相关学科提供各种有用的材料。
2. 实践意义:一方面,可以为初、高中教师提供根据青少年心理活动规律组织教学、开展课内活动的理论依据,提高教育、教学工作效率。
另一方面,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知识为教师提高自身修养,培养高尚的师德,改进教学方法提供帮助。
3. 根据青少年心理发展理论分析:“揠苗助长”的做法为什么是错误的?青少年心理发展既有相对稳定性,又有一定程度的可变性。
稳定性表现:1)一定年龄阶段的大多数儿童总是处于一定的发展水平上,表现基本相似的心理特点。
心理发展的水平同年龄之间的对应关系;心理的发展有一个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的趋势。
2)发展阶段的进程顺序和发展速度是相对不变的,不能超越也不能颠倒。
可变性的表现:发展阶段出现的年龄可因特殊的条件提前或延迟。
(发展速度有变化)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循序渐进地促进青少年的发展,不能“揠苗助长” ,否则,欲速则不达。
4. 试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分析,在品德教育中,为什么应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榜样?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道德行为是通过学习获得的,而且可以改变。
他用模仿学习、抗拒诱惑等实验研究儿童品德的形成,指出决定儿童道德行为的因素是环境、社会文化关系、客观条件、榜样与强化作用等,认为通过奖励儿童的适当行为,有利于良好道德行为的发展,还认为通过榜样的影响可以抗拒外界的多种诱惑。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复习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考试时间:12月28上午9:00分值分布:1、单项选择10分;2、名词解释:3个12分3、辨析:3个24分4、简答:3个24分5、论述2个30分考试内容:第一章:绪论了解部分:青春期:青春期是一个生物学术语,反映的是个体在青少年时期生理的变化,主要指个体第二性征出现到生育功能发育成熟的这一阶段。
青春期发育存在性别差异,女生的青春期大约是在11~14岁,男生的青春期大约是在12~15岁。
青春期发生在青少年时期。
发展生态系统理论: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发展的生态系统理论全面分析了环境及教育因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布朗芬布伦纳归纳了五个生态系统: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宏观系统,时序系统。
微观系统是个体最直接接触到的环境,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同伴、玩耍地等;中间系统是各微观系统之间,微观系统和外层系统之间的联系系统,如家庭,学校和同伴群体之间的联系;外层系统则是指那些个体并未直接参加但却对个体有影响的环境,如父母的工作环境、邻居、传媒、社会福利制度等;宏观系统是社会中的社会伦理、道德、价值观等,即个体所处的文化、亚文化和社会阶层背景;时序系统是个体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
五中生态系统同时存在,宏观系统的变化会影响外层系统,并进而影响到个体的中间系统和微观系统。
掌握部分: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1、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儿童心理发展是一个不断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
这种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使儿童心理发展表现出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的特征。
儿童的心理发展是一个连续。
渐进的过程。
心理发展的连续性表现在个体整个心理的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变化过程,当某一种心理活动在发展变化之中儿又未表现出质变时,它就正处在一种量变的积累过程。
这种心理变化在未达到新质变之前进行的孕育新质变的量变过程,被称为心理发展的连续性。
心理变化遵循一定的发展顺序,要依次经过不同的时期,同时每一时期又有相对固有的特性,这就是心理发展的阶段性。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必考知识点
1.教师效能感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主观判断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和进一步的学习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情绪影响因素包括外部因素:社会风气、人际关系内部因素:教育观、自信心2.皮亚杰同化:是指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转换,以使它符合现有的认知方式,尽管这种转换可能会使信息受到一定程度的扭曲。
顺应:是指儿童在习得新的知识之后,将旧知识的概念模型改变调适,以容纳新的内容。
平衡:指一种动态的认知识过程,其目标指向更好的平衡状态,一般出现在新旧信息势均力敌、一方无法完全吃掉另一方的时候。
皮亚杰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自我中心阶段”或前道德阶段(2-5岁),该阶段儿童缺乏按规则来规范行为的自觉性,在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价值判断等方面均表现出自我中心倾向;第二阶段为“权威阶段”或他律道德阶段(6-7、8岁),该阶段儿童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绝对尊重和顺从,把权威确定的规则看作是绝对的、不可更改的,在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时完全以权威的态度为依据;第三阶段为“可逆性阶段”或初步自律道德阶段(8-10岁),该阶段儿童的思维具有了守恒性和可逆性,他们已经不把规则看成是一成不变的东西,逐渐从他律转入自律;第四阶段为“公正阶段”或自律道德阶段(10-12岁),该阶段的儿童继可逆性之后,公正观念或正义感得到发展,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皮亚杰认为个体从出生至儿童期结束,其认知发展要经过四个时期:(1)感知运动阶段(出生至二岁),个体靠感觉与动作认识世界;(2)前运算阶段(二至七岁),个体开始运用简单的语言符号从事思考,具有表象思维能力,但缺乏可逆性;(3)具体运算阶段(七至十一二岁),出现了逻辑思维和零散的可逆运算,但一般只能对具体事物或形象进行运算;(4)形式运算阶段(十一二至十四五岁),能在头脑中把形式和内容分开,使思维超出所感知的具体事物或形象,进行抽象的逻辑思维和命题运算。
青少年心理发展和教育_28
第一讲练习题一、概念解释1.青春期主要指从个体第二性征出现到生育功能发育成熟的这一阶段。
2.青少年青少年期是人生发展的过渡期,是指11-20年龄段或11-22年龄段。
3.发展个体发展是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过程中连续的和系统性的变化,包括生理、认知和社会情感等多方面的变化。
4.心理发展心理发展包括认知与语言的发展、人格与社会性发展等5.认知发展其中认知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的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与学习等方面的成长与进步6.社会性发展人格与社会性的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的性格、道德品质、自我意识、社会行为的成长与转变。
7.心理发展特征连续性和阶段性;方向性的阶段性;不平衡性;差异性和普遍性8.生物性过渡青少年时期要经历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包括身高和体重的迅速增加,体形与面部特征成人化,第二性征的出现,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发育成熟等。
经过这一系列的生理身体的变化,青少年在生理上基本完成了从儿童向成人的过渡。
生理上的成熟导致青少年成人感的产生。
9.认知过渡认知发展是心理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同时它还是个体情感、道德、人际交往、社会行为等其他领域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认知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这一时期个体的认知不论在内容方面还是形式方面都发生了质的变化。
10.社会性过渡一般来说,青少年阶段个体社会地位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人际地位的变化、政治地位的变化、经济地位的变化、法律地位的变化。
在青少年期,日益增长的成人感导致一青少年与父母及其他成人关系的变化,同时,青少年的同伴关系在此时期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1.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的( B)。
A.高峰期 B.过渡时期 C.迷茫时期 D.黄金期2.心理发展具有(C)与顺序性。
A.不平衡性 B.阶段性 C.方向性 D.差异性3.(A)是脑细胞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能保证感觉冲动的顺利传导。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复习题解读
一、论述青春期个体的认知发展的特点及理论解释青少年阶段的认知发展特点(一)认知的变化与儿童相比,青少年更善于:青少年要比儿童更为“聪明”1. 思考可能的情况是什么,而不仅仅现实是什么,思考可能性的运用多种科学问题、逻辑问题和辩论的过程演绎推理能力的发展——假设性思维的出现2. 思考抽象的事物青少年比儿童更容易理解隐含在双关语、谚语、隐喻和类比中的高层次抽象逻辑3. 思考思考过程本身(元认知)青少年比儿童更多地对思维进行“管理”青少年也更善于向别人阐述他们使用的过程,包括策略的使用(青少年自我中心主义)4. 多角度的思考儿童倾向于每一时刻只思考事情的一个方面,而青少年则能够以更为复杂的视角来看待事情影响青少年能够更精深地理解概率问题青少年会以更为分化、更为复杂的言语来描述自己及他人,理解人格的多个侧面理解讽刺能力的发展5. 相对性而非绝对性地思考儿童:非黑即白例子:好人和坏人青少年:更倾向于用相对的观点来看待事物影响(世事无绝对)对许多事物抱极端怀疑的态度对所有事情都要提问或质疑(二)认知发展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1. 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维:不仅包含信息的记忆,同时也包括分析信息、判断信息的含义,把该信息与其他信息联系起来,判断其是否有效——学校教育的目标之一*青春期的认知发展为批判性思维提供动力1. 在长时记忆中,知识范围变得更宽广2. 同时考虑不同类型知识的能力有所提高,同时促使产生新的知识组合3. 运用和获取知识时,可以运用更多变化的认知策略,促发批判性的思考*批判性思维能力不能自发地发展,需要的条件:1. 儿童时期获得的技巧和知识作为基础•批判性思维能提高获得知识的能力,因为它会增进对深层原因进行思考的欲望;而当获得一个主题知识时对相关知识做了评价和分析,这又锻炼了批判性思维的能力2. 一定的教育环境:•小班教学,师生之间频繁的话语交流2. 青少年的有效决策做出独立有效的决策是大多数青少年走向成年的关键部分之一。
第八章 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复习
(三)反抗心理 1.反抗心理产生的原因 自我意识的突然高涨 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过强 独立意识
2.反抗心理的表现
(1)态度强硬、举止粗暴。 (2)漠不关心、冷淡相对。 (3)反抗的迁移性。
三、道德发展 (一)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青春期的道德判断 主要以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为主,即天真的利己 主义和“好孩子”的定向。 到青年初期 第三阶段的道德判断逐渐占据优势。在这一时期, 处于第二阶段道德判断的人数迅速下降,同时也 出现了第四阶段的道德判断,即“维护权威和秩 序的道德观”。 总而言之,青少年期道德推理的发展趋势是从前 习俗思维向更为习俗化的推理水平转变。
(二)自我概念 青少年的自我概念在内容和结构上都与早 期个体的自我概念有很大的差异 一是自我概念更加抽象。 二是自我概念更加具有整合性和组织性。 三是自我概念的结构更加分化。
(三)自我评价 青少年逐渐学会了较为全面、客观、辩证 地看待自己、分析自己,自我评价的能力 才变得全面、主动,而且日趋深刻。
第八章 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青少年身心的发展 青少年思维的发展 青少年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青少年面临的心理社会问题
第一节 青少年身心的发展 一、青少年身体发展的一般特点 (一)身体外形的变化 1.身高的增长 2.体重的增长 3.第二性征的出现 4.头面部的变化 (二)体内机能的增强 (三)性的发育和成熟
第二节 青少年思维的发展 一、青少年思维的基本特征
青少年思维发展的基本模式是由形象思维、抽象 思维过渡到辩证思维,主要特点是思维逐步符号 化。 初中生思维活动的基本特点是抽象逻辑思维已占 优势地位,但有时思维中的具体形象成分还起作 用。 青年早期个体的形象思维已完全发展成熟,抽象 逻辑思维的发展也进入了成熟期。 逻辑思维的发展是青少年思维发展的重点。
2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特征:连续性和阶段性、定向性和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3:我国心理学家把心理发展分为八个阶段:心理发展的阶段划分为8阶段:乳儿其(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岁-11、12岁)少年期(11、12-14、15岁)青年期(14、15-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4:少年期(初中11、12-14、15岁)这是个体从童年期过渡的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与幼稚性错综交织的矛盾。
①其抽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但仍要以形象作支柱,出现反省思维。
②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也有所发展,但仍有片面性和主观性。
③他们心理活动的随意性显著增长,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也可集中精力学习。
④身体剧变,成人感产生,独立意识强烈。
⑤开始关心自己和别人的内心世界,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
⑥道德行为更自觉;但自控能力不强。
5:青年初期(高中14、15-17、18岁)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上基本成熟的时期。
①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②人生观情感占主要地位,道德感、美感、理智感都有深刻的发展。
③能比较客观的看待自我,表现自我,敏感的防卫自我,珍重自我;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仍面临分裂的危机,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
④对未来充满理想,好的意志品质也有发展,但又会出现与生活脱节的幻想。
6:学习准备的定义;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防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7: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8、学习准备的作用:学习准备不仅影响新学习的成功,而且也影响学习的效率。
学习也会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新的发展又为进一步的新学习做好准备。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复习重点
第1讲人的毕生发展一、发展观的变化:从传统心理发展观到毕生发展观二、发展的重要因素:时间生物年龄指的是人们在生理机能状况方面与他人进行比较后的度量;心理年龄的度量结果通常意味着相对于实际年龄群体的平均水平,个体的发展水平是较快还是较慢;社会年龄则是指对人们与其社会期望角色之间的吻合程度的度量。
三、发展的特点1、一个连续性积累过程——发展过程由此呈现出阶段性和年龄特征2、发展的不平衡性——顺序性和不平衡性3、发展的弹性——个体差异4、发展的社会历史及文化特性——特定区域、人群和时代所具有精神文明、物质条件、文化传统、社会风气等等四、毕生发展过程的动因:先天与教养——遗传与环境、天性与教育、成熟与学习第2讲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一、华生行为主义的主要观点1.否定遗传的价值,夸大环境与教育的作用2.心理学的对象不是意识而是行为。
3.心理学的任务在于预测和控制行为。
4.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应该是客观的方法,而不是内省法。
二、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理论1、心理发展的本能论:意识层次,意识、前意识、潜意识。
人格结构为本我、自我和超我2、心理发展的阶段:早期的经历和冲突会影响到成人的兴趣、行为和人格在心理发展的每一个阶段,父母都要与孩子和谐相处。
孩子可能会产生对于相应行为的固着(fixate),在以后的生活中保持这种行为的某些方面。
重视关于纪律、规则等方面的教育,使这些东西逐渐内化到学生的超我中,以此指导他们一生的行为,要注意积极引导,不能一味惩罚,更不能以此对孩子的道德品质定性。
同时要注意及时发现、规范孩子的行为,不要使之成为习惯。
三、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人格发展理论:八阶段、心理社会发展论、同一性危机。
强调社会和教育在人格发展的作用。
将孩子看作是自发地去适应环境的积极的探索者,而不是生物冲动的奴隶。
青年期12-18 同一性---同一性扩散,同伴,诚实。
四、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1、心理发展的认知建构论:图式、同化与顺应、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成熟、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平衡(同化和顺应两种机能的平衡)2、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自我中心)、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五、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理论社会文化理论、语言发展、最近发展区;学习的关键期第3讲青少年认知发展一、认知发展的条件:既受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的影响,又受环境和教育的制约。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结业考试题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结业考试题一、名词解释:1。
青少年青少年在英文中是“adolescence",其含义是“成长为成年人”(grow up intoadulthood).青少年期是人生发展的过渡期,是指11-20年龄段或11-22年龄段。
青少年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青少年早期(11—14岁),初中阶段,即少年期阶段;青少年中期(15-18岁),高中阶段,即青年初期.青少年晚期(19—22岁),大学阶段,即青年中期。
因此青少年时期包括从初中阶段到高中到大学阶段的时期.2.身体意向个体对自己身体的认知和评价,是个体自我意识中最早萌发的部分,也是自我概念的一个重要的基础部分。
3.认知发展认知发展是心理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同时它还是个体情感、道德、人际交往、社会行为等其他领域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认知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这一时期个体的认知不论在内容方面还是形式方面都发生了质的变化。
4。
假想观众他们把自己想象为“独特的自我”,把周围人视为“假想观众”,似乎这些假想的观众随时随地都在关注、观察着自己这一独特的自我。
他们常常主观地把自己的自我欣赏、自感不足等都投射到周围人身上。
5.情感素质情感素质是指个体在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下,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积极的情感特征与品质。
情感素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道德情感。
是指青少年根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评价自己和他人行为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如爱国感、同情感、正义感、责任感等。
(2)理智情感。
是指青少年对认识活动的成就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如追求真理感、乐学感、探究感、自信感、好奇感、成就感等。
(3)审美情感。
是指青少年对物质或精神美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如自然美感、艺术美感、科学美感、自我美感。
(4)生活情感.生活情感是指青少年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生活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如热爱生活、珍爱生命、自强、幸福、感恩、快乐、平静、希望、乐观等。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整理完善篇),考试资料
名词解释:1.跨文化研究:指在同一项研究中,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被试加以观察、测试和比较的一种研究方法。
通常选取差异比较大的被试进行比较。
2.早熟:指儿童生理和心理上提早成熟,早熟青少年是指比较早进入青春发育期的少年。
青少年成熟时间的早晚对于男性和女性而言有着不同的影响。
(早熟男孩对自身的感觉更为良好,在同伴中更受欢迎,在情感、注意等方面拥有更多的积极感受,同时其出现反社会行为和越轨行为的可能性也更大。
早熟女孩的心理发展则可能存在更多的危机。
)3.同化:(P69)指个体把外部环境中的因素纳入到已有的图式当中,从而丰富和加强了个体的动作。
实际上,同化是个体图式不断增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并没有对自身的图式进行改善或者改变。
图式只发生了量变,并没有产生质变。
4.最近发展区:(P84)指儿童现有的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
维果斯基用最近发展区的概念说明了教学与发展,特别是教学与智力发展的关系问题。
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必须考虑儿童现有的水平并走在儿童现有发展水平的前面。
在确定儿童的发展水平及其教学时,需要考虑两种发展水平。
把每个人目前所表现出来的发展程度称作“现实发展水平”,而个人在学习之后表现出来的水平则称作“潜在发展水平”。
最近发展区是潜在发展水平与现实发展水平之差。
它存在着个别差异和情景差异。
5.情商:指个体情绪智力活动水平的高低。
首次提出这一概念的是耶鲁大学的彼得·萨罗维和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的约翰·梅耶,他们提出的能力型情绪智力模型包含一组相关情绪能力,2000年他们又将之简化。
同年,由巴昂主编的《情绪智力手册》出版,标志着情绪智力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情绪智力理论的普及归功于丹尼尔·戈尔曼,他于1995年出版的《情绪智力:为什么它比智商更重要》轰动世界。
综合各观点,情绪智力可以看作是个体识别和表达情绪、理解情绪、将情绪同化为思想以及调节自己和他人积极与消极情绪的能力。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知识点总结)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知识点总结)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知识点总结)【红色字体为重点,里面内容需要重点记住】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学生心理的发展有四个基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1)表现在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的速度上、发展的起迄时间与到达成熟时期上的不同进程;(2)也表现出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4差异性我国心理学家把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幼儿期(3-6、7),童年期(6、7-11、12),少年期(11、12-14、15),青年期(14、15-25),成年期(25-65),老年期(65以下)。
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 少年期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但抽象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具体形象作支柱。
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所发展,但仍带有不少片面性和主观性。
2青年初期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道德感、理智感都有了深刻的发展。
形成了理智的自我意识。
意志的坚强性与行动的自觉性有了较大的发展。
三、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1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学习准备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
纵向的方面指从出生到成熟的各个年龄阶段的学习准备。
横向的学习准备是指每个年龄阶段出现的各种内部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动力形式运算阶段。
⑴命题之间关系⑵假设——演绎推理⑶抽象逻辑思维⑷可逆与补偿⑸思维的灵活性二、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1 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在皮亚杰看来,学习从属于发展,从属于主体的一般认知水平。
所以各门具体学科的教学都应研究如何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提出既不超出当时的认知结构的同化能力,又能促使他们向更高阶段发展的富有启迪作用的适当内容。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I.简介A.介绍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定义B.解释心理学在教育领域的重要性II.儿童发展A.神经发育与儿童学习1.大脑的发展过程2.幼儿期和学龄期的学习差异B.成长与社会情感发展1.情绪的发展2.社交关系的建立3.儿童与同伴的互动C.认知发展与学习1.认知过程及其发展2.儿童思维的特点和演变D.学习障碍与特殊教育需求1.特殊学习障碍的类型2.个体差异和特殊需求对教育的影响III.青少年发展A.生理、心理和社会发展1.青少年身体发育的变化2.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建立3.青少年与家人和同伴的关系B.青少年认知和思维发展1.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的提升2.青少年决策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C.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心理问题1.青少年心理问题的类型和原因2.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策略IV.成人发展A.生涯选择和职业发展1.生涯理论和发展2.职业发展的里程碑和挑战B.成人社会和情感发展1.成人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2.成人婚姻和亲密关系的发展C.成人认知发展1.成人思维模式的变化2.成人学习和记忆能力的保持和提升V.教育心理学理论和应用A.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和教学法1.马斯洛的人类需求层次理论2.罗杰斯的个体中心疗法和教育应用B.行为主义教育心理学和教学法1.奖励和惩罚的应用2.启发式教学和自我反馈的利用C.认知主义教育心理学和教学法1.儿童思维发展理论及其应用2.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估的设计VI.教育心理学与教师实践A.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的设计1.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利用2.个体差异的考虑B.学习环境和课堂管理1.课堂秩序和学生参与的管理2.个性化学习的设计和实施C.教师和学生关系的建立1.创造支持性和有尊重的学习氛围2.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自主学习能力VII.总结和展望A.总结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主要内容和理论B.展望未来的研究和应用方向以上是一个关于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复习的提纲,其中包括了儿童发展、青少年发展、成人发展以及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考试题)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结业考试题一、名词解释:(每个名词1分)1.青少年——青少年期是人生发展的过渡时期,是指11-20年龄段或11-22年龄段。
本节课的青少年是指初中与高中阶段的时期。
2.身体意向——指一个人心目中对自己身体的美学。
3.认知发展——心理学将个体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功能系统不断完善的变化过程称为认知发展。
认知发展是知识教学的心理基础。
4.假想观众——这是青少年自我中心的表现之一,青少年认为别人都像他们自己一样关注他们的一举一动。
5.情感素质——指个体在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下,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积极的情感特征与品质。
6. 自律道德——指自我约束。
自我履行道德规范的道德发展阶段,人从幼年到成年的发展也就是从他律道德阶段发展到自律道德发展阶段的过程。
7.同伴关系——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交往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8. 教养方式——父母的教养态度、行为和非语言表达的集合,反映了亲子互动的性质,具有跨情境和跨时间的一致性。
9.学习方式——青少年学习的普遍的学习方法,比较流行的是接受学习、发现学习,我国新课改正在推广的是建构主义学习方式。
10.同一性延缓——青少年正处于危机中,但没有给予他们责任或义务,或者对他们的责任只进行了模糊的定义二、选择填空(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计5分)1.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青少年的消极情绪体验(B )。
A.减少B.增多C.不变D.与积极情绪体验达到均衡2.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发育在很大程度上受体内( D )水平变化的影响,其变化影响到青少年身体外形的变化、内部机能的增强以及第二性征的出现和性成熟。
A.儿茶酚胺B.胆固醇C.五羟色胺D.激素3.进入(B )以后,个体的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的转化初步完成,标志着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趋向成熟。
A.童年期B.少年期C.青年初期D.成年期4. 10-12岁儿童青少年的观点采择处于( C )阶段。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考试指南
选择15*2=301、1924年,( D )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A、潘菽B、陶行知C、蔡元培D、廖世承2、被誉为“教育心理学之父”的是( B )。
A、布鲁纳B、桑代克C、奥苏贝尔D、班杜拉3、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传递地主要信息是( D )。
A、教学媒体B、教学环境C、教学理念D、教学内容4、下列的特征中,( D )不是前运算阶段思维的特征。
A、思维不可逆性B、思维缺乏统一性C、思维缺乏互补性D、思维的可逆性5、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自我中心”出现在( B )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思维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6、小学儿童从以具体形象思维阶段为主逐步过渡到以抽象思维为主的关键年龄大约在( C )A、5—6岁B、7—8岁C、10—11岁D、13岁7、提出观察学习概念的心理学家是( C )A、皮亚杰B、斯金纳C、班杜拉D、华生8、从榜样身上所观察到的行为,产生动作再现是观察学习的( C )A、注意过程B、保持过程C、复现过程D、动机过程9、一个学会了的反映的重复将增加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这是( A )A、练习律B、准备律C、效果律D、分配律10、英语学得好会帮助语法学习,这是( A )A、正迁移B、负迁移C、垂直迁移D、水平迁移11、从迁移的效果来看,“温故而知新”属于( D )A、顺向负迁移B、逆向负迁移C、逆向正迁移D、顺向正迁移12、借助内部言语在同脑中进行的认知活动的方式是( B )A、操作技能B、智力技能C、一般技能D、特殊技能1、程序教学是由( C )首先提出来的。
A、布鲁纳B、罗杰斯C、斯金纳D、奥苏贝尔13、在教学活动中所期待得到的学生的学习结果是指( B )。
A、教学设计B、教学目标C、教学计划D、教学评价14、行为目标是指用该行为陈述的教学目标,这种目标是(B )。
A、课观察的B、可观察和可测量的C、课预测的D、学习目标15、在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下位关系也非上位关系时产生的学习称为( D )A、同位学习B、上位学习C、下位学习D、并列结合学习填空每空1分1、布鲁纳强调:“无论我们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复习题
一、论述青春期个体的认知发展的特点及理论解释青少年阶段的认知发展特点(一)认知的变化与儿童相比,青少年更善于:青少年要比儿童更为“聪明”1. 思考可能的情况是什么,而不仅仅现实是什么,思考可能性的运用多种科学问题、逻辑问题和辩论的过程演绎推理能力的发展——假设性思维的出现2. 思考抽象的事物青少年比儿童更容易理解隐含在双关语、谚语、隐喻和类比中的高层次抽象逻辑3. 思考思考过程本身(元认知)青少年比儿童更多地对思维进行“管理”青少年也更善于向别人阐述他们使用的过程,包括策略的使用(青少年自我中心主义)4. 多角度的思考儿童倾向于每一时刻只思考事情的一个方面,而青少年则能够以更为复杂的视角来看待事情影响青少年能够更精深地理解概率问题青少年会以更为分化、更为复杂的言语来描述自己及他人,理解人格的多个侧面理解讽刺能力的发展5. 相对性而非绝对性地思考儿童:非黑即白例子:好人和坏人青少年:更倾向于用相对的观点来看待事物影响(世事无绝对)对许多事物抱极端怀疑的态度对所有事情都要提问或质疑(二)认知发展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1. 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维:不仅包含信息的记忆,同时也包括分析信息、判断信息的含义,把该信息与其他信息联系起来,判断其是否有效——学校教育的目标之一*青春期的认知发展为批判性思维提供动力1. 在长时记忆中,知识范围变得更宽广2. 同时考虑不同类型知识的能力有所提高,同时促使产生新的知识组合3. 运用和获取知识时,可以运用更多变化的认知策略,促发批判性的思考*批判性思维能力不能自发地发展,需要的条件:1. 儿童时期获得的技巧和知识作为基础•批判性思维能提高获得知识的能力,因为它会增进对深层原因进行思考的欲望;而当获得一个主题知识时对相关知识做了评价和分析,这又锻炼了批判性思维的能力2. 一定的教育环境:•小班教学,师生之间频繁的话语交流2. 青少年的有效决策做出独立有效的决策是大多数青少年走向成年的关键部分之一。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专硕期末考试经典版整理)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复习资料(经典版整理)一、怎么理解教学即是科学又是艺术?答:对于教学即是科学又是艺术,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说教学是科学,是因为教学需要掌握一些知识和技能,并且能加以系统地描述和研究,能传授和改进;说教学是艺术,是因为教学需要天赋和直觉,需要创造性的反复实践;一个优秀的教师能够把创造性和灵感建立在基本的专业知识之上,成为一个既懂科学又讲艺术的教育专家。
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是艺术:需要天赋、直觉和创造性;是科学:需要掌握一些知识和技能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一)建构主义的发展观发展是一种建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心理结构既有量变,又有质变。
所有有机体都有适应和建构的倾向,同时适应和建构也是认知发展的两种机能。
适应包括同化和顺应两种作用和过程。
个体的心理发展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
1.适应(adaptation)•环境变化-有机体改变自身-与环境协调-达到平衡-目的:追求生物体的自我保存与维持.•适应的历程依赖于有机体的同化和顺应两种机能的协调,使有机体与环境取得平衡。
•同化、顺应、平衡;图式;2.图式(schema)认知结构可以协调具有同样性质的各种活动,将具有同样特征的所有活动予以同化,并且在重复运用中仍然能够保持其共同性。
这种认知结构被命名为“图式”。
认知的发展在于个体的图式随年龄的增长而产生的改变。
3. 同化•如果新事物包含的知识与原有的图式之间的关系是同质性的,只是概括程度不同。
•同化(assimilation),环境因素纳入生物有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有机体的动作,引起图式的量的变化,使生物有机体适应环境。
4.顺应•如果新事物包含的知识与原有的图式之间的关系是异质性的或矛盾性的•顺应(accommodation),有机体原有的图式不能同化客体,必须建立新的图式或调整原有的图式,引起图式的质的变化,使生物有机体适应环境。
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2
《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题型:一、选择题(20分)二、填空题(10分)三、判断题(10分)四、简答题(30分)五、论述题(20分)六、案例分析题(10分)第一章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概述一、青少年的界定“青少年”,指的是个体从幼稚走向成熟、从童年向成年发展的过渡时期(生理、心理、社会的成熟)。
我国心理学界界定“青少年期”年龄阶段为11、12岁---17、18岁。
这一时期分为前后两期:11、12岁-14、15岁为前期(相当于少年期,初中阶段);14、15岁-17、18岁(相当于青年初期,高中阶段)。
二、青少年身心发展基本特征a青少年生理发育的一般特征1、身体形态的发展变化2、脑与神经系统的发展变化3、性的发育与成熟b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1、过渡性2、封闭性3、动荡性4、社会性第二章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一、霍尔的复演说1生物遗传因素2心理动荡起伏二、格塞尔的成熟论1基因来控制发展过程的机制——生理成熟2渐进式、起伏式三、华生与斯金纳的行为主义理论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1环境决定论2否认遗传的作用3片面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斯金纳行为主义理论同时考虑遗传因素的影响四、勒温的生活空间理论1心理场论2边缘人五、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1现实发展水平2潜在发展水平六、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1发展八阶段理论2解决危机,发展任务七、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1适应论:同化、顺应、平衡2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第三章青少年学习心理的理论流派一、学习的实质和过程1学习实质:学习是形成反映事物整体联系与关系的认知结构。
2学习过程:学习是积极主动进行复杂的信息加工活动的过程。
二、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联结学习理论 1.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2.学习是通过不断的尝试与错误实现的。
三、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学习的实质:学习是指有机体在某种自发行为由于得到强化而提高了该行为在这种情境发生的概率,即形成了反应与情境的联系,从而获得了用这种反应应付该情境以寻求强化的行为经验。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第四讲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第四讲练习题一、概念解释1.社会认知:指个体关于社会现象的思考,它涉及的是像思考个人问题、思考社会关系以及思考社会体制这样的认知活动。
2.自我中心:这一概念最早由皮亚杰提出。
所谓自我中心是指个体不能区别一个人自己的观点和别人的观点,不能区别一个人自己的活动和对象的变化,把注意集中在自己的观点和自己的动作现象上。
3.去自我中心:随着主体对客体的相互作用的深入和认知机能的不断平衡、认知结构的不断完善,个体能从自我中心状态中解除出来,皮亚杰称之为去自我中心。
4.假想观众: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种天赋的愿望,成为世界的中心,宇宙的中心。
imaginary audience,即假想观众。
这是青春期思维的自我中心的一种表现。
无法区分自己的关心焦点与他人关心焦点的不同。
想象中有一群人在看着自己的活动。
5.个人神话:是每个人都会经历过的青春期情结。
青少年常常会有这样的想法:“别人不能理解我正经历的一切”,“那种事不会发生在我身上”或“我能应付一切”这些观念反映出青少年认为自己的情感和体验是与众不同的,他们相信自己是独特的、无懈可击的、无所不能的。
6.观点采择:与自我中心是相对立的,它要求个人在对他人作出判断或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计划时把他人的观点或视角考虑在内,即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
7.社会观点采择:社会观点采择能力是一种能想象别人可能会怎么想和有什么样情绪感受的能力。
这是社会认知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别人的认知。
8.心理理论:指个体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如需要、信念、意图、感受等)的认识,以及以此为基础对相应行为做出因果性预测和解释。
9.内隐人格理论:不同于心理学家所指的人格理论,而是普通人关于人格的概念,即个体对人的基本特性(如智力、品德和人格特征等)持有的基本认知图式或朴素理论。
10.社会规范:是社会组织根据自身需要提出的、用以调节成员的社会行为的标准或准则,是社会对于其成员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的一种规定。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青少年⼼理发展与教育专题⼀⼀、选择题(可多选)1. 最早提出“个体⼼理发展是个体⽣命全程发展和毕⽣变化的过程”这⼀思想的是()A.彪勒B.古迪纳夫C.何林渥斯D.⽪亚杰2.提出“⼼理的个体发展,是指⼈的个体从出⽣到成熟到衰⽼的过程中⼼理发⽣发展的历史”的我国著名⼼理学家是()A.林崇德B.朱智贤C.刘儒德D.钱铭怡3.通过“道德两难故事”作为引发⼉童道德判断的⼯具的⼼理学家是()A.⽪亚杰B.布鲁纳C.埃⾥克森D.科尔伯格4.动态发展观的提出者是()A.⽪亚杰B.布鲁纳C.埃⾥克森D.科尔伯格5.如果⽗母的教养态度是拒绝,那么孩⼦将形成的⼈格特征是()A.消极、冷漠、B.任性、幼稚C.反抗、⾃⾼⾃⼤D.服从、独⽴6.师⽣关系可分为哪⼏种类型()A.⽭盾冲突型B.亲密和谐型C.疏远平淡型D.敌视冲突型⼆、名词解释1.⼼理发展2.个体社会化过程3.毕⽣发展4.会⼼教育⽣态系统5.⽗母教养⽅式三、简答题1.根据所学内容,简要回答⽣态系统理论的主要观点。
2.从认知⽅⾯,简要分析青少年⼼理发展的过渡性。
3.青少年⼼理发展内容是什么?4.青少年⼼理发展的新特点是什么?5.简要分析青少年⼼理发展的⽭盾性。
四、论述题1.论述青少年⼼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2.论述青少年⼼理发展与教育的关系。
专题⼀专题训练参考答案⼀、选择题1.C2.B3.D4.A5.C6.ABC⼆、名词解释1.⼼理发展:所谓⼼理发展就是指个体从胚胎期经由出⽣、成熟、衰⽼⼀直到死亡的整个⽣命过程中所发⽣的持续⽽稳定的内在⼼理变化过程。
2.个体社会化过程: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就是指在⼀定社会⽂化环境中,个体的⽣理和⼼理随年龄增长⽽逐渐变化,借以发展个体的社会属性、参与社会⽣活的过程。
3.毕⽣发展:⼼理的毕⽣发展观是指个体的⼼理发展是整个⽣命历程中持续不断的变化过程,是个体⽣命全程发展和毕⽣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由若⼲发展阶段构成。
4.会⼼教育⽣态系统:会⼼教育⽣态系统,就是青少年周围的各种环境因素与青少年⾃⾝,按照⼀定的规则以⼀定的组织和结构积极进⾏交互作⽤,⽽形成的能够使青少年⼼理安全、⾏动⾃由、有⾜够的机会发展和展⽰⾃⼰有效推动青少年⾝⼼健康发展的会⼼会意的组织系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考试时间:12月28上午9:00分值分布:1、单项选择10分;2、名词解释:3个12分3、辨析:3个24分4、简答:3个24分5、论述2个30分考试内容:第一章:绪论了解部分:青春期:青春期是一个生物学术语,反映的是个体在青少年时期生理的变化,主要指个体第二性征出现到生育功能发育成熟的这一阶段。
青春期发育存在性别差异,女生的青春期大约是在11~14岁,男生的青春期大约是在12~15岁。
青春期发生在青少年时期。
发展生态系统理论: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发展的生态系统理论全面分析了环境及教育因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布朗芬布伦纳归纳了五个生态系统: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宏观系统,时序系统。
微观系统是个体最直接接触到的环境,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同伴、玩耍地等;中间系统是各微观系统之间,微观系统和外层系统之间的联系系统,如家庭,学校和同伴群体之间的联系;外层系统则是指那些个体并未直接参加但却对个体有影响的环境,如父母的工作环境、邻居、传媒、社会福利制度等;宏观系统是社会中的社会伦理、道德、价值观等,即个体所处的文化、亚文化和社会阶层背景;时序系统是个体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
五中生态系统同时存在,宏观系统的变化会影响外层系统,并进而影响到个体的中间系统和微观系统。
掌握部分: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1、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儿童心理发展是一个不断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
这种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使儿童心理发展表现出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的特征。
儿童的心理发展是一个连续。
渐进的过程。
心理发展的连续性表现在个体整个心理的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变化过程,当某一种心理活动在发展变化之中儿又未表现出质变时,它就正处在一种量变的积累过程。
这种心理变化在未达到新质变之前进行的孕育新质变的量变过程,被称为心理发展的连续性。
心理变化遵循一定的发展顺序,要依次经过不同的时期,同时每一时期又有相对固有的特性,这就是心理发展的阶段性。
2、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心理发展总是指向一定的方向并遵循确定的先后顺序。
比如儿童体内各大系统成熟的顺序是神经系统,运动系统,生殖系统。
儿童动作的发展严格遵循着从上到下,从中心到外周的原则。
儿童先会辨认上下,后会辨认前后。
3、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个体从出生到成熟体现出多元化的模式,表现在不同系统在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的成熟水平方面均存在差异,同一机能系统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4、心理发展的普遍性与差异性:人类心理发展的规律具有普遍性,与此同时,个体心理发展在发展的进程、内容、水平方面又具有千差万别的特殊性,各种特殊性成为心理发展的差异性。
心里发展的规律性体现在心理发展的普遍性与差异性的复杂关系中。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过渡性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最根本特点,与其他阶段相比,青少年的发展具有三大特点:从青春期开始,各项生理机能逐渐成熟(生物性过渡);思维能力迅速发展(认知过渡);向新的社会角色转变(社会性过渡)。
生物性过渡:个体一生经历两个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一是从受精卵开始到一岁左右;二是在10-20岁的青少年期。
青少年时期要经历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包括身高和体重的迅速增加,体形与面部特征成人化,第二性征的出现,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发育成熟等。
经过这一系列的生理身体的变化,青少年在生理上基本完成了从儿童向成人的过渡。
社会性过渡:随着青少年的生理成熟和思维能力的变化,他们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也随之发生变化。
青少年阶段也是个体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的转折期,从这一时期开始,社会不再把他们看做是儿童,而是开始把他们当作成人来看待。
换言之,这一时期个体的社会定义发生了变化。
第二章青少年生理生长与教育了解部分身心发展的前提与物质基础青少年的生理变化受到内分泌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发育完善是个体青春期身体生长发育和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
理解部分青春期生理变化对青少年自我形象等方面的具体影响(两方面)1、身体形象是影响青少年自我形象的重要方面之一。
青春期身体各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这迫使青少年十分注重自己的身体形象。
2、青少年对自己体重的感知和满意程度对其心理反应有重要影响。
女孩更在意自己的体重,体重较重的女孩可能会有比较消极的自我评价。
第三章青少年认知发展与教学了解部分皮亚杰的认知和发展阶段理论(P28)1、感知运动阶段(0-2岁):依赖感觉与运动来认识事物2、前运算阶段(6、7-11岁):此阶段儿童思维比感觉运动阶段更加符号化、象征化。
前运算阶段又包括符号功能亚阶段与直觉思维亚阶段。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具体运算是一种和真实的、具体的物体相关的可逆的心理活动,与前运算阶段相比,此阶段儿童能够运用逻辑思维解决具体的问题。
但需要事物和直观形象支持,不能进行纯符号运算。
具有以下特点,去中心化、可逆性、守恒、分类、序列化、推断事实。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此阶段的出现,个体开始形成解决抽象问题的能力。
其思维具有以下特征,假设推理、类比推理、演绎推理、反思能力、形式运算思维的逐渐发展最近发展区:儿童在指导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维果次基最近发展区(P31)维果次基提出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个体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等形式,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
”维果次基认为个体心理的发展是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过程有四个标志,(1)心理活动的随意性。
(2)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性。
(3)形成以符号或词语为中介的心理结构。
(4)心理活动的个性化维果次基认为儿童通过与成人交往掌握高级的心理机能工具-语言符号这一中介环节。
使其在低级心理机能上形成各种高级心理机能。
认知:是个体认识客观世界的信息加工活动。
包括知识的获得、贮存、转化和使用。
也称认知过程,是指人们认知、理解事物或现象,保存认识结果,利用有关知识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认知发展:心理学将个体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功能系统不断完善的变化过程。
图式: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
他认为,发展是个体在与环境不断地相互作用中的一种建构过程,其内部的心理结构是不断变化的,而所谓图式正是人们为了应付某一特定情境而产生的认知结构。
掌握部分青少年想象发展的特点(P36)1、青少年的向具有较强的随意性,主要表现为能自觉地确定想象的目的和任务,并能围绕目的展开象2、青少年想象的创造性逐渐占优势,随着表象内容的深刻和丰富,随着想象的认知操作能力的提高,青少年的想象的创造性有了很大的发展,并逐渐占优势。
3、青少年的想象更富于现实性,在青少年时期,由于个体的感知能力显著提高,个体的表象有了很大的发展。
因此,青少年的想象能更精确、完整的反映客观现实,具有较高的现实性。
又由于生活经验的积累,特别是科学知识的积累,青少年能很好区分现实和虚构,会主动抑制不符合现实的想象,想象中虚构成分逐渐减少。
青少年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1、思维的整体结构基本形成并趋于稳定,抽象逻辑思维得到较快发展,在初中阶段开始占主要地位,在高中阶段,抽象思维占绝对优势,且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
辩证逻辑思维也在高中阶段到达基本成熟的水平。
2、思维的深刻性日益提高,初中生还处于半成熟状态,高中生的思维基本接近于成人,处于成熟水平,但有时也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3、思维的创造性日益增强,初中生已表现出明显的创造性和批判性。
高中生思维的创造性有了很大的发展,能创造性的进行学习,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但二者创造性都不成熟,表现为,鉴别力不强,易受错误思维的影响,遇到困难易动摇。
4、思维的自我监控能力显著提高,初中生思维的自我监控能力开始发展能够根据思维活动的结果,对简单思维活动进行初步调节。
高中生对思维方法和相应的逻辑规则的掌握日益熟练化,自我监控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第四章青少年社会认知发展与教育了解部分皮亚杰“自我中心”与“去自我中心”含义及发展过程(P45)自我中心:指个体不能区别一个人自己的观点和别人的观点,不区别一个人自己的活动和对象变化,把注意集中在自己的观点和自己的动作现象上。
注意:自我中心不是指一个人有意识地集中注意他自己而不去注意其他事物;自我中心不含有自私或自高自大的意思;不要把自我中心与“秘而不宣”混为一谈。
是一种发展过程中的客观现象,是儿童到一定年龄阶段心理成长的必然。
去自我中心(去中心化):随着主体对客体的相互作用的深入和认知机能的不断平衡,认知结构的不断完善,个体能从自我中心状态中解除出来。
四次去自我中心的过程第一次出现在从出生到两岁时期;第二次出现在前运算阶段:第三次出现在具体运算阶段;第四次出现在形式运算阶段。
解除自我中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意识到自我是主体,并把主体与客体区别开来;第二,把自己的观点和他人的观点协调起来,而不是把自己的观点当做绝对真理。
观点采择:区分自己和他人的观点以及发现这些不同的观点之间的关系的能力观点采择的发展阶段:阶段0-自我中心或无差别知觉阶段1-社会信息的观点采择阶段2-自我反思的观点采择阶段3-相互的观点采择阶段4-社会与习俗系统观点采择。
掌握部分青少年社会认知的发展:指的是青少年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认识是如何随年龄而发生变化的过程。
青少年青春期自我中心主义:心理理论:指个体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的认识,以及以此为基础对相应行为做出的因果性预测和解释。
心理理论发展的基本趋势:从愿望心理理论,发展到愿望-信念心理理论,再发展到信念-愿望心理理论,最后到主动的解释性心理理论。
第五章青少年情感发展与教育了解部分亲密感:亲密感是指两个人之间情感上的依恋,它的特征是彼此关心对方的身体健康和幸福,愿意同对方谈论私人的、有时甚至是敏感的话题;拥有共同的兴趣,并会参与共同的活动。
自卑感:是指个体觉得自己低人一等的惭愧、羞怯、畏缩甚至灰心的复杂情感。
有自卑感的人往往表现为对自己能力或品质评价过低,怀疑自己的存在价值,对自己想做的事不敢肯定,并轻视自己。
焦虑:是一种消极情绪,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对于可能造成心理冲突或挫折的某种事物或情境进行反应时的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个体预期到一些可怕的、可能会造成危险的或需要付出努力的事物和情景将要来临,但又感到对此无法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预防和解决时,便会产生焦虑情感素质:情感素质是指个体在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下,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积极的情感特征与品质。
主要体现:道德情感、理智情感、审美情感、生活情感、人际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