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比较阅读

合集下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精选对比阅读含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精选对比阅读含答案

• 1、用“/”给下面句子划出朗读节奏。 舜发于畎亩之中
• 舜/发于/畎亩之中
• 2、解释 ①曾益其所不能( )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 )③吴既赦越 ( ) ④与百姓同其劳( )
• ① 通“增”,增加 ② 犯错误 ③ 赦免
④ 劳动
• 3、翻译下列句子。女忘会稽之耻邪?
• 译: 你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遭受的耻辱了吗?
• (《孙叔敖遇狐丘丈人》)
• [注]①仆:对自己的谦称。②蹴然:吃惊不安的样 子。③怨归之:怨恨会集中于他。④吾志益下:我 的心志越在于下层。⑤尧,舜其尤病诸:这种事连 尧、舜他们都特别担心做不到呢。
• 12.解释(1)必先苦其心志(2)入则无法家拂士(3)仆闻之 (4)官 大者,主恶之
• (1)使……痛苦(2)通“弼”,辅佐 (3)听说 (4)讨厌,厌恶 •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D )(3分) •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不知木兰是女郎 B.舜发于畎亩之
情。
• 13.请将“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 译文:问集市上(围观)的人何处是南,何处是北,面向南方拜了又拜,然后 受刑而死。
• 14.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著名论断,在文天祥身上,是如何体现的?(3分)
• 文天祥被俘后面对死亡,面对威逼利诱,一身浩然正气,从容就义,正是孟子 “大丈夫”论断中“威武不能屈”的体现。
了什么道理?(3分)
• 孟母是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说明了做任何事情都要全神贯注,一心 一意不能分心的道理。
• (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孙叔敖遇 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①闻之,有三利必有 三患,子知之乎!”孙叔敖蹴然②易容曰:“小子 不敏,何足以知之?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 狐丘丈人曰:“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 之;禄厚者,怨归之③。此之谓也。”孙叔敖曰: “不然。吾爵益高,吾志益下④;吾官益大,吾心 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可以免于患乎?”狐 丘丈人曰:“善哉言乎!尧,舜其尤病诸⑤。”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比较文言文阅读及答案(通用5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比较文言文阅读及答案(通用5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比较文言文阅读及答案在我们平凡无奇的学生时代,大家都背过文言文,肯定对文言文很熟悉吧?文言文就是白话文的提炼跟升华。

文言文的类型有哪些,你见过的文言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比较文言文阅读及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比较文言文阅读及答案篇1【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稿,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乙】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解释下列词语。

(1)牺牲:________________(2)衡:_________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

(1)何以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人恒过然后能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齐鲁长勺之战,鲁国如果没有曹刿这样的贤士就不会取胜,这个事例恰恰证明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原句回答)4.找出甲文中集中体现曹刿政治思想的句子,以及乙文中体现文章中心论点的句子,分别抄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5.从甲文或乙文中,选出你感触最深的一个句子,谈谈你的理解。

八上文言文比较阅读及答案

八上文言文比较阅读及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一)(满分20分)班级姓名________得分_______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试题。

(共20分)【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上①问侍臣:“创业与守成②孰难?”房玄龄曰:“草昧③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

”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

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④,故知守成之难。

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注】①上:指唐太宗。

②守成:保持成就。

③草昧:蒙昧、模糊不定的状态。

④忽:不注意,不重视。

1.请用“/”标示出下面文言文语句的停顿(只标示一处)。

(2分)故知创业之难。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5分)①傅说举.版筑之间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③创业与守成孰.难④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⑤征与吾共安.天下:3.选出下列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3分)A.国恒亡.今亡.亦死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知守成之难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D.征与吾共安.天下安.求其能千里也4.翻译下面语句。

(6分)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

5.【乙】文中唐太宗的治国思想与【甲】文中孟子的思想有相似之处,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4分)【参考答案㈠】1.故/知创业之难。

2.①任用、选拔,这里是被选拔的意思;②指国外;③哪一个;④通“横”,梗塞,不顺;⑤安定,管理。

3.B。

4.①用这些来使他内心惊动,性情坚忍,增加他原来所没有的才干。

②但是创业的艰难已经过去。

5.他们都认为治理国家要有“忧患意识”。

国君只有居安思危,常念“守城之难”,才能使国家基业稳定。

【乙译文】唐太宗问身边的大臣:“创业与保持成就哪个难?”房玄龄回答说:“国家开始创立时,我们与各地豪强竞相起兵较量使他们称臣,创业难啊!”魏征说:“自古以来的帝王没有不在艰难的时候取得天下,而在安逸的时候失掉天下的,保持成就难啊!”太宗说:“玄龄协助我一起取得了天下,历经百战,九死一生,所以体会到创业的艰难。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 — 7题。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恒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 加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 [乙]郑之鄙人学为盖。

三年而大旱,无所用,弃而为秸槔。

三年而大雨,又无所用,则还 为盖焉。

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

欲学为兵,则老矣。

越有善农者,凿田种稻, 三年皆涝。

人谓宜泄水种黍,弗听,而仍其旧,乃大旱连岁。

计其获, 旱斯具舟,热斯具裘。

天下名言也! ”(选自《郁离子》) 5、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2分) ①入则无法家 拂士拂: _______ ②郑之鄙人学为盖鄙:_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6分) 人恒过,然后能改。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旱斯具舟,热斯具裘。

译:_________________ 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6、 ① ② 7、 4 分)则偿歉而赢焉。

故曰: 答:甲文的主要观点: __________ 乙文的主要观点: ______________共同特点: 答案5、同弼”辅佐边境 船,天热的时候就准备皮袄。

(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 天旱的时候就准备 卒章显志 6、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

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防患于未然 9—15 题。

(14 分) 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 (选自《孟子》) 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淮北蜂毒,尾能杀人;江南蟹雄,螯能敌虎,然取蜂儿者不论斗,而捕蟹者未闻血指 也。

蜂窟于土或木、石,人踪迹得其处,则夜持烈炬临之,蜂空群赴焰,尽殪,然后连房刳 取②。

蟹处蒲苇间,一灯水浒,莫不郭索 ③而来,悉可俯拾。

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其殒 也固宜。

(选自《齐东野语》) 注:①血指:伤指 ②刳(k u )取:割取 10、 解释句子的加点词(4分) (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 喻 _______ (3 )江南蟹雄,螯能敌虎 __________ 11、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2 )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其殒也固宜。

部编语文八上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对比阅读

部编语文八上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对比阅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对比点:生活哲理】(18 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与《居安思危》【甲】上①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愈,尤宜将护。

傥②遽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

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目,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魏征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陸下居安思危耳。

”(选自(居安思危》)【乙】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教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

可以免于患乎?”狐丘丈人曰:“善战言乎!尧、舜其尤病诸”。

”(选自《孙叔敖遇狐丘丈人》)【乙】弇发于欧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教举于海,百里宾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菇骨,饿其体肤,空之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街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故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优惠·死于安乐》)【注释】①仆:对自己的谦称。

②蹴然;吃惊不安的样子。

③ 怨归之;怒恢会案中于唐。

④ 吾志益下:我的心志越在于下层。

⑤尧舜其尤病诸;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特别担心做不到呢。

1.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只标一处)(2 分)敢问何谓三利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 分)2.(1)必先苦其心志( ) (2)人则无法家拂士( )(3) 仆闻之( ) (4)官大者,主恶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1)人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答:(2)吾禄益厚,吾施益博。

答:而使范蠡与大夫柘稽行成2,解释下列加点网在文中的意思。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对比阅读精选6篇(含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对比阅读精选6篇(含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对比阅读精选6篇(含答案)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5题。

(16分)【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牙知其贤。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牙,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已而鲍叔牙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鲍叔牙遂进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壹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

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选自《群书治要》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4分)(1)人恒过______________(2)而后作______________..(3)鲍叔终善遇之______________(4)及小白立______________..2.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停两处)(2分)九合诸侯壹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分)(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管仲既用,任政于齐,桓公以霸。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甲】文中,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甲】文告讲我们“磨难造就人才”,【乙】文中的管仲经历了哪些磨难?管仲的成功,还借助于哪些外在因素?(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4题。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文言文比较阅读(内附答案)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文言文比较阅读(内附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文比较阅读(一)【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贞观①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②百姓。

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再者,不敢纵逸。

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

若耽③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

”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以是灭亡。

朕既在九重④,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为朕之耳目。

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⑤。

【注释】①贞观:唐太宗李世民年号。

②存:抚恤。

③耽:沉溺。

④九重:深宫之内。

⑤存意:用心操劳国事。

1.划分停顿(标一处)若损百姓以奉其身,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必先苦.其心志②行拂.乱其所为③犹割股.以啖腹④若耽嗜.滋味3.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A、管夷吾举于.世/皆以美于.徐公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时有物外之趣C、曾益其.所不能/其.如土石何D、故卿等为朕之.耳目/辍耕之.垄上4.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的句子。

人恒过,然后能改。

5.【甲】文采用层层推理的方法,开头先,接着提出了担任治国重任的人才必须经过磨炼的观点,然后从正反两面进行推论,最后概括出的中心论点。

【乙】文太宗认为“为君之道”首先要6.【甲】文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与【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都提出了治国的观点,这些观点有何异同?请结合选文内容具体说明。

答:(二)【甲】人恒过,然后能改;…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比较阅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比较阅读

【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①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②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③乎?人君当④神器⑤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注释】①固:使……稳固②浚jùn疏通,挖深③明哲:这里指聪明的人④当:主持,掌管⑤神器:这里指国家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曾.益其所不能臣闻.求木之长者人恒过.,然后能改2.翻译下列句子。

①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②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3.断句。

(2处)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4.【甲】【乙】两文都采用了的表达方式,【乙】文还采用了的表达方式。

5.乙文表达了的观点(用原文的话回答)【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①闻之,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孙叔敖蹴然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

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狐丘丈人曰:“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②。

此之谓也。

”孙叔敖曰:“不然。

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

可以免于患乎?”狐丘丈人曰:“善哉言乎!尧、舜其犹病诸③。

”①仆:对自己的谦称②怨归之:怨恨会集中于他③尧、舜其犹病诸: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特别担心做不到呢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必先苦.其心志入则无法家拂.士仆闻.之官大者,主恶.之2.翻译下列句子。

①人恒过,然后能改②可以免于患乎?3.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不知木兰是.女郎B.舜发于畎亩之.中此之.谓也孙叔敖曰:不然.4.阅读两文后回答问题。

(1)甲文中,列举舜、孙叔敖等人的事例是为了证明什么观点?(2)乙文中,孙叔敖所持的观点与甲文中那句话意思相近?【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八年语文《孟子》三章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原卷版+解析版)

八年语文《孟子》三章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原卷版+解析版)

•比较阅读4 《孟子》三章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教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舜发于畎亩之中(____________)(2)行拂乱其所为(____________)(3)曾益其所不能(____________)(4)出则无敌国外患者(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文章的开头运用了排比句式,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

B.欧阳修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这句话表达的观点与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一致的。

C.文章开篇列举六位先贤的经历,目的是证明:只有出身贫贱的人,才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

D.文章列举事例和阐述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结构紧凑,论证缜密。

4.结合链接材料回答:“选文”中,孟子具体论述的观点是怎样在“链接材料”中体现出来的?请分析回答。

(链接材料)吴既赦越,越王句践①反国,乃苦身焦思②,置胆③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终灭吴。

(节选自《史记》)注:①句践:即勾践。

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俘,释放回国后,发愤图强,于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

②焦思:焦虑思考。

③置胆:即胆囊,胆汁极苦。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练习(含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练习(含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中考真题|文言文+文言文|文言群文|古诗词+文言文(2024·黑龙江绥化·中考真题)阅读文言文,回答各题。

[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节选)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女忘会(kuài)稽①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与百姓同其劳……使范蠡与大夫拓稽(zhè jī)行成②,为质于吴。

二岁而吴归蠡。

至明年春,吴王北会诸侯于黄池,吴国精兵从王,惟独老弱与太子留守。

勾践伐吴,吴师败,遂杀吴太子。

其后四年,越复伐吴。

吴士民罢③弊,轻锐④尽死于齐、晋。

而越大破吴。

[注释]①会稽:古地名。

②成:讲和,和解。

③罢:同“疲”,疲惫。

④锐:精锐部队。

1.选出加点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A.百里奚举于市愿为市鞍马(《木兰诗》)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C.勾践伐吴,吴师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十二章》)D.女忘会稽之耻邪两狼之并驱如故(《狼》)2.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的探究有误的一项是()A.[甲]文开头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又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论证磨炼的好处,最后总结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B.成语“卧薪尝胆”出自[乙]文,这个故事恰好印证了[甲]文“生于忧患”的道理。

C.[乙]文中的“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主要体现了[甲]文的“劳其筋骨”;[乙]文中的“身自耕作、与百姓同其劳”主要体现了[甲]文的“苦其心志”。

第23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

第23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一)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越王句践①反国,乃苦身焦思②,置胆③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女④忘会稽之耻邪?”……终灭吴。

(节选自《史记》)【注】①句践:即勾践。

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俘,释放回国后,发愤图强,于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

②焦思:焦虑思考。

③胆:即胆囊,胆汁极苦。

④女:同“汝”,你。

(1)解释下列句中画线的字词。

①管夷吾举于士士:_______________②人恒过恒:_______________③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作:_______________④入则无法家拂士法家:________⑤越王句践反国反:_______________(1)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女忘会稽之耻邪?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甲】文中,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长盛不衰,就必须具备内有“_______________”,外有“____ ___________”两个条件(用文中词语填空);【乙】文的内容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成语是:___ ____________。

(4)成长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请结合文章谈谈你将如何面对?(二)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恒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加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乙]郑之鄙人学为盖。

三年而大旱,无所用,弃而为秸槔。

三年而大雨,又无所用,则还为盖焉。

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

欲学为兵,则老矣。

越有善农者,凿田种稻,三年皆涝。

人谓宜泄水种黍,弗听,而仍其旧,乃大旱连岁。

计其获,则偿歉而赢焉。

故曰:“旱斯具舟,热斯具裘。

天下名言也!”(选自《郁离子》)5、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2分)ﻫ①入则无法家拂士拂: ②郑之鄙人学为盖鄙:6、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6分)ﻫ①人恒过,然后能改。

译: ﻫ②旱斯具舟,热斯具裘。

译: 7ﻫ、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4分)答:甲文的主要观点:ﻫ乙文的主要观点:ﻫ共同特点:答案5、同“弼”,辅佐边境6、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

天旱的时候就准备船,天热的时候就准备皮袄。

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防患于未然卒章显志ﻫ(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5题。

(14分)[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乙]淮北蜂毒,尾能杀人;江南蟹雄,螯能敌虎,然取蜂儿者不论斗,而捕蟹者未闻血指①也。

蜂窟于土或木、石,人踪迹得其处,则夜持烈炬临之,蜂空群赴焰,尽殪,然后连房刳取②。

蟹处蒲苇间,一灯水浒,莫不郭索③而来,悉可俯拾。

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其殒也固宜。

(选自《齐东野语》)注:①血指:伤指②刳(kū)取:割取③郭索:急竞爬行的样子④殒:死亡10、解释句子的加点词(4分)(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入则无法以家拂士(3)江南蟹雄,螯能敌虎(4)悉可俯拾11、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1)人恒过,然后能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比较阅读及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比较阅读及答案

…【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古者富贵而名摩灭(1),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2)。

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3)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4),故述往事,思来者(5)。

注释:(1)摩:通“磨”。

(2)倜(tì,替)傥(tǎng,倘):卓越豪迈,才华不凡。

(3)氐:同“抵”。

(4)通其道:行其道,即实现其理想。

(5)思来者:意思是想到以后的人会有理解自己的。

9、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所以动心忍性所以②发于声,而后喻喻(③不可胜记胜④《兵法》修列修列10、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以中有足乐者B、仲尼厄而作《春秋》作亭者谁C、乃赋《离骚》乃入见D、左丘失明以伤先帝之明1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12、断句(断三处)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13、联系甲乙两文,结合实例谈谈你对“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的认识。

9、用这些来知道,明白能够承担、承受编撰10、C11、(2)这些人都是心中忧郁苦闷,不能实现他的理想,所以才记述以往的史事,想让后来的人看到并了解自己的心意。

12、孙子膑脚/ 兵法修列/ 不韦迁蜀/ 世传吕览|译文古时候虽富贵而名声却泯灭不传的人,是无法都记载下来的,只有卓越不凡的特殊人物能够名扬后世。

周文王被拘禁后推演出《周易》的六十四卦;孔子受困回来后开始作《春秋》;屈原被放逐后,才创作了《离骚》;左丘明失明后,才有《国语》的写作;孙子被砍断双脚,编撰出《兵法》著作;吕不韦贬官迁徙到蜀地,世上传出了《吕氏春秋》;韩非被秦国囚禁,写出了《说(shuì,税)难》、《孤愤》等文章;《诗经》的三百篇诗,大都是圣贤为抒发忧愤而创作出来的。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答案

孟子二章(二)答案(一)8.①常常犯错误②割断9.①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②从此以后,孟子不再因为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

10.甲文以议论为主,语言精练,分析透辟;乙文以叙述为主,用引刀裂织的方法明理,自然巧妙。

11.孟母是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

说明了做任何事情都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不能分心的道理。

(第一问1分,第二问2分,意思对即可)(二)参考答案: 5、(4分,意思对即给分)(1)任用,选拔(2)了解(3)通“弼”,辅佐(4)确实,实在。

6、(2分)A7、(6分,每句各2分,关键词语解释正确,句子通顺及给分)(1)用这些办法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

(2)这之后才知道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3)治理国家如同治病,病即使痊愈,还应当护理调养。

8、(3分,意思相近即可,每处1分)造就人才治理国家居安思危(三)参考答案:译文:吴王赦免了越王,勾践回国后,深思熟虑,苦心经营,把苦胆挂到座位上,坐卧即能仰头尝尝苦胆,饮食也尝尝苦胆。

还说:“你忘记会稽的耻辱了吗?”他亲身耕作,夫人亲手织布,吃饭从未有荤菜。

从不穿有两层华丽的衣服,对贤人彬彬有礼,能委曲求全,招待宾客热情城恳,能救济穷人,悼慰死者,与百姓共同劳作。

18.(1)经常(1分)(2)违背(3)明白,了解(4)通“返”,返回(共4分)19.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3分)20.(1)内有法家拂士(2)外有敌国外患(一点1分。

共2分)21、人要成大器,必须经受磨炼。

名言略22.(1)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用自己的话解说也可)(一点1分。

共2分)例如:隋炀帝因其荒淫奢侈,急功好利,惨酷猜忌,远征高丽,开凿运河,赋役繁苛,最终败国。

商纣王耽于酒色、暴敛重刑,遂导致民怨四起,最终亡国。

(只要事例符合即可)23、示例一:近年来,江泽民同志在阐述党风廉政建设问题时,多次引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警示全党。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课内外对比阅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课内外对比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习题。

当今天下之病,臣请譬诸病者:其安时调养适宜,固不病矣;病在皮肤,医者能早去之,病且安矣。

此二者皆已不及,而病在支①体,若得良医,可速愈也。

天下之病,势已如是,于可医之时,陛下又选任良医,倘信任不疑,听其施设,非徒愈病,又致民于寿。

若于此时,使②良医不得尽其术,则天下之病愈深。

愿陛下拔贤材,收众策,不惮③改作,以成大功,天下幸甚幸甚!
(选自蔡襄奏折《乞④用韩琦⑤、范仲淹》,有删改)【注释】①支:通“肢”。

②使:假使。

③惮:怕,畏惧。

④乞:乞求,请求。

⑤韩琦:北宋政治家,名将。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愿陛下拔贤材,收众策,不惮③改作,以成大功,天下幸甚幸甚!
希望陛下选拔贤才,收集接纳众人的意见,不要害怕改革变法,以成就伟大的功业,(那么)天下都会以此为幸啊!
3.下列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B )
A.然后/知/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B.则天下/之病愈深。

C.所以/动心忍性。

D.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4.作者认为“天下之病愈深”的原因是:使良医不得尽其术
5. 文章论述了治理国家的问题,它的观点是:选拔贤才,收取众人策略,大胆改革。

(或“拔贤材,收众策,不惮改作”)。

《孟子三章·大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比较阅读21篇·分师生版·附带答案

《孟子三章·大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比较阅读21篇·分师生版·附带答案

《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比较阅读21篇·学生版1.(2019•沈河区二模)阅读选文,完成后面小题【甲】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也。

【乙】至初六日,变遂发①……余是宿日本使馆君竟日不出门以待捕者。

捕者既不至,则于其明日..入日本使馆与余相见,劝东游,且携所著书及诗文辞稿本数册、家书一篮托.焉。

曰:“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

”遂相与一抱而别。

初七、八、九三日,君复与侠士②谋救皇上,事卒不成。

初十日,遂被逮。

被逮之前一日,日本志士数辈苦劝君东游,君不听。

再四强之,君曰:“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

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有之,请自嗣同始!”卒不去,故及于难。

君既系狱,题一诗于.狱壁曰:“望门投止思张俭③,忍死须史待杜根④.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盖念南海也。

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春秋三十有.三。

(节选自梁启超《谭嗣同传》,有删改)【注释】①变遂发:戊戌政变就爆发了。

②侠士:指京城的豪侠之士大刀王五。

③张俭:东汉末年高平人,因弹劾宦官侯览,被反诬结党营私,被迫逃亡。

人们看重他的声望品行,都冒着危险接纳他。

④忍死须臾待杜根:这里作者以忍死的杜根自比。

杜根:东汉安帝时郎中,因要求临朝听政的邓太后还政于皇帝,触怒太后,因执行人手下留情,未死,隐身酒肆。

邓太后死后,复官为侍御史。

⑤南海:指康有为。

康是南海县(今并入广州市)人。

“南海”是对他的尊称。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则于其明日..,徐公来,孰视之(《邹忌讽齐王纳谏》)..入日本使馆与余相见明日B.诗文辞稿本数册、家书一托.焉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出师表》)C.题一诗于.狱壁曰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D.春秋三十有.三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六则》)(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

(一)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1-5题。

(18分)【甲】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

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那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⑪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四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⑩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⑩,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⑩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节选自苏洵《六国论》)【注释】①互:交替。

②率:一概,都。

③得:指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

④亡:指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

⑤与:亲附、亲近。

⑥义:坚持正义。

⑦丹:指燕国太子丹。

⑧荆:指荆轲。

⑨:速:招致。

⑩洎:及,等到。

⑪革灭殆尽:指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

⑫使:假如。

⑬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胜负存亡的命运。

数,天数。

理,命运。

⑭当:如果。

⑮劫:胁迫,挟制。

⑩为:治理。

【乙】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请用“/”给下面的文字划分朗读停顿。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12篇)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12篇)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12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一】【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宋昭公出亡①,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

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②,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③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

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选自《新序》)【注】①出亡:失国后逃亡。

②发政举事:施政办事。

③侍御:侍从妃子。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A征.于色()B而后喻.()C被.服以立()D卒.得反国()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A.舜发于.畎亩之中万钟于.我何加焉B.曾益其.所不能其.真不知马也C.由宋君观之.庖丁之.见牛也D.发于声,而.后喻然得而.腊之以为饵12、翻译下面句子。

2分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

13、甲乙两则材料的观点有什么共同之处?请结合材料具体谈谈。

4分14、请为甲文中的观点“生于忧患”补充一个课外事例作为事实论据。

2分15、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甲文的作者孟子便是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

请你选择百家中一种学派,完成下列表格。

4分学说派别代表人物著作名言参考答案: 1 、 A 征验、表现B 明白C 通“披”D终于,最终。

2 、 D3 、做君王的离开国家,失掉天下的原因,是说谄媚话的人太多了。

4 、①两文都谈到了“法家拂士”对治理国家的重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 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 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上谓侍臣曰: “治国如治病,病虽愈,尤宜将护 . 倘遽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

今中国幸 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 魏征曰:“内外治 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 分)(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 3)入则无法家拂.士( ) (4)诚.自古所希( )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 分)A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B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C 、(1)国恒亡.D 、(1)出.则无敌国外患者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3)治国如治病,病虽愈,尤宜将护4、甲文探讨了 和 两个问题,论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乙文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

5. 甲文开头连用六个排比的作用是什么?乙文开头运用比喻的作有又是什么?6.结合甲文的观点,说说魏征、 “唯喜陛下居安思危”的原因(2)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2)病复作.,则不可救矣 (2)河曲智叟亡.以应 (2)君谓计将安出. 6 分)【甲】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③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贞观 1 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 2 百姓。

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再者,不敢纵逸。

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

若耽 3 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

”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以是灭亡。

朕既在九重4,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为朕之耳目。

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5。

【注释】1贞观: 唐太宗李世民年号。

2存:抚恤。

3 耽:沉溺。

4九重:深宫之内。

5 存意:用心操劳国事。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2 分)1)必先苦.其心志()(2)行拂.乱其所为()3)犹割股.以啖腹()(4)若耽嗜.滋味()2、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2 分)A、管夷吾举于.世/ 皆以美于.徐公B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故.时有物外之趣C、曾益其.所不能/ 其.如土石何D 、故卿等为朕之.耳目/辍耕之.垄上3、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第3 段中划横线的句子。

(2分)①人恒过,然后能改。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甲】文采用层层推理的方法,开头先, 接着提出了担任治国重任的人才必须经过磨炼的观点,然后从正反两面进行推论,最后概括出的中心论点。

【乙】文太宗认为“为君之道”首先要。

5、【甲】【乙】两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都提出了治国的观点,这些观点有何异同?请结合选文内容具体分析三、文言文阅读【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 下列加点的“以”与“太夫人以荻画地”中“以”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以.刀劈狼首 B 、策之不以.其道C、属予作文以.记之 D 、徒以.有先生也2.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管夷吾举于士.()(2)行拂.乱其所为()(3)及.其稍长()(4)或.因而抄录()3. 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节奏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 人也B行拂/ 乱/ 其所为C欧阳公/四岁/而孤D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 分)(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5. 经历磨难,让你有力量背负痛苦继续行走,即使是用残损的手掌,也能抚平生活的创痕。

甲文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是什么?甲乙两文给我们什么启示?客观因 素: 启 示:四、阅读下面【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 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 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 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上①问侍臣:“创业与守成②孰 难?”房玄龄曰:“草昧③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 臣之,创业难矣!”魏征曰: “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

”上曰: “玄 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

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 于所忽④,故知守成之难。

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

”(选自《资治通鉴 ?唐纪》)【注】①上:指唐太宗。

②守成:保持成就。

③草昧:蒙昧、模糊不定的状态。

④忽:不注意, 不重视。

1.请用“ / ”标示出下面文言文语句的停顿(只标示一处)。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翻译文中划线语句①舜.发于吠亩之中发 ②人则无法家拂.土拂 ③创业与守成孰.难 孰 3.选出下列加点词意义、 A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B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C .国恒用法相同的一组 故.知守成之难 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 今亡.亦死 安.求其能千里也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②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

5.【乙】文中唐太宗的治国思想与【甲】文中孟子的思想有相似之处,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一、参考答案:1、(1)任用,选拔(2)了解(3)通“弼”,辅佐(4)确实,实在。

2 、A3、(1)用这些办法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

(2)这之后才知道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3)治理国家如同治病,病即使痊愈,还应当护理调养。

4、造就人才治理国家居安思危5. 甲文连用六个排比,举出事实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炼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乙文运用比喻,用治病来比喻治国,说明国家虽然强大了,但仍然要小心谨慎,居安思危。

6. 甲文告诉我们忧愁祸患能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会导致颓废衰亡。

唐太宗虽身处太平盛世,但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即能居安思危,也就尤为可贵、可喜。

二【参考答案】1. (1)使⋯⋯痛苦(2)违背(意愿)(3)大腿(4)喜欢,特别爱好2. B3. 一个人常常是犯了错误,以后才能(注意)改正。

4. A :列举事例;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C:先抚恤百姓(心存百姓)5. 同:都强调了治国需贤臣辅佐这一内因。

甲文强调朝廷要有严格执法、直言敢谏的贤士;乙文强调贤臣犹如君主的耳目,要用心操劳国事。

异:甲文还强调外因也能导致亡国的观点,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国侵犯的危险,国家就会灭亡。

而乙文没有涉及外因。

三、参考答案:1. A(2 分)2. (1)狱官(2)违背(3)等到(4)有时(每个1分,共4 分)3. A (2 分)4. (1)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2)太夫人用芦苇秆在地上画,用这样的方式教欧阳修写字。

(本题每个2分,共 4 分)5. 客观因素:艰苦的生活环境。

启示:成才、成功都必须经历一番艰难困苦,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信心。

(每问 2 分,共4 分,结合文章回答合理即可)四、【答案】1.然后/ 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①起,指任用②通“弼”,辅佐③谁3.A 4.①心意困苦,思虑阻塞。

然后才能奋发。

②然而创业的艰难,已成为过去的往事。

守成的艰难,才是我和各位应慎重应对的。

5.唐太宗和孟子都认为治理国家要有“忧患意识”。

国君只有居安思危,常念“守成之难”,才能使国家基业稳定。

【乙】唐太宗问身边大臣:“创业与守成哪个难?”房玄龄:“建国之前,与各路英雄一起角逐争斗而后使他们臣服,还是创业难!”魏征说:“自古以来的帝王,莫不是从艰难境地取得天下,又于安逸中失去天下,守成更难!”太宗说:“玄龄与我共同打下江山,出生入死,所以更体会到创业的艰难。

魏征与我共同安定天下,常常担心富贵而导致骄奢,忘乎所以而产生祸乱,所以懂得守成更难。

然而创业的艰难,已成为过去的往事,守成的艰难,正应当与诸位慎重对待。

”玄龄等人行礼道:“陛下说这一番话,是国家百姓的福气呀!”五、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弼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也。

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

出游数岁,大困而归。

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曰:“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苏秦闻之而惭,自伤,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

得周书《阴符》,伏而读之。

期年,以出揣摩,曰:“此可以说①当世之君矣。

”求说周显王。

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②之。

弗信。

乃西至秦,说惠王,弗用,乃东之赵,赵相奉阳君弗说之。

去游燕,岁余而后得见⋯⋯(选自《史记·苏秦列传》)【注释】①说:劝说,说服②少:轻视,贬低。

1. 解释加点词的意思⑴ 饿其体肤()⑵衡于虑()⑶出游数岁()⑷期年,以出揣摩()2. 用“/ ”为文中画线,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3.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⑴行拂乱其所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