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制度史

合集下载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The History of Chinese Political System田锡全一、课程简介中国政治制度史是中国历史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政治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又是历史学的一门重要专门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是中国历代的国体和政体,亦即历代的国家性质与形式问题。

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也就是研究中国国家制度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

其中,不但要重视研究在中国历史各个阶段中各阶级间的关系、力量对比和各阶级在国家政权中所占的不同地位,还必须认真探索各个历史时期各级国家机关的组织结构形式,职、权责、利的划分和运用,各个时期总的国家体制以及行政、立法、司法、军事、监察、人事、财政、文教、民族等方面的典章制度的形成和执行情况,探讨它们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在当时政治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并据此作出符合历史实际的分析和评价。

本课程内容宏富,要求学生广泛涉猎相关文献,掌握基本知识,以期对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变迁有总体的把握。

本课程重点关注中国历代国家元首制度、中枢辅政制度、中央和地方行政体制、官员选拔制度、法律制度、监察和考课制度、胥吏和幕府制度、军事制度、学校制度、乡里制度与乡绅制度、赋役制度与俸禄制度等典章制度的变迁及影响等。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olitical System is an inseparable part of Chinese history, it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branch of political science, but also an important special history of history. The searching objects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olitical system is the Chinese nation and the government, in other words, the study aims to country's nature and form of the problem. Studying the history of China's political system, that is to say, this course study the history of China's national system,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It is necessary not only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arious classes in the various stages of Chinese history, the comparison of forces and the different status of the various classes in the state power, but alsoseriously explore the various historical periods at all levels of state organs of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the form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les and regulations of the various national systems and administrative, legislative, judicial, military, supervisory, personnel, finance, culture and education, ethnic groups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form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system. This course systematically explores their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role played in the political life at that time, and makes in line with the historical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The content of this course is abundant, so, it guides students to extensively cover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master the basic knowledge with a view to the historical changes in China's political system have overall grasp.This course focuses on the system of leader-selection of China, the central government system, the central and local administrative system, the officials’ selection system, the legal system, the supervi sion and examination system, the military system, the school system, Gentry system, tax system and the salary system and so on. It requires students to read relevant literature extensively, master the basic knowledge and grasp the historical changes in China's political system.二、教学目标在方法上,每讲都梳理各个历史阶段的制度变迁总体态势及其时代特色,中间穿插权威观点、补充背景内容,课后提供讨论和探究活动的建议和进一步阅读的文献。

简明中国政治制度史

简明中国政治制度史

简明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政治制度是中国历史演变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政治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和演进,从君主制到共和制,再到现代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概述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发展。

第一部分,封建王朝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可以追溯到中华五千年的历史。

最早的政治制度是封建王朝。

在这一制度下,中国的政权由一个皇帝和一系列贵族统治。

皇帝拥有绝对的权力,他们通过封建制度将土地分配给贵族,以换取他们的忠诚和支持。

封建王朝的政治制度有其优势,比如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社会稳定。

然而,这一制度也存在缺点,如皇帝权力过于集中,贵族享有特权,民众的权益受到压制。

这些问题导致了社会的不平等和民生的不满。

第二部分,近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近代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封建制度被推翻,取而代之的是新的政治制度。

其中最重要的是辛亥革命,它推翻了清朝封建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是一种新的政治制度,采用了共和制。

它的特点是国家主权属于人民,通过选举产生国家领导人。

然而,在中华民国建立后不久,国内就陷入了动荡和分裂,政权频繁更迭,导致政治不稳定。

第三部分,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以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权力由共产党领导,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现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

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由全国各个地方的代表组成。

代表们通过选举产生,负责制定法律和大政方针。

此外,中国还采用了民主集中制的领导体制,通过党的领导来保证政府的稳定和效率。

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封建制度和民国时期政治不稳定的问题,保证了国家的政治稳定和发展。

然而,人权和民主等方面的问题仍然存在,也是中国政治制度亟待解决的难题。

总结中国政治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从封建王朝到共和制,再到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中国政治制度史相关内容

中国政治制度史相关内容

中国政治制度史相关内容《中国政治制度史》是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陆杰峰。

本书分别叙述了自古以来至1949年中国诸种重要典章制度的发展变化,同时考察了必然要受到各时期国体和政治体制统率和制约的各种单行制度。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中国政治制度史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内容简介本书依据政治制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内涵,梳理和总结了中国政治制度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借以在洞悉政治制度“来龙”的基础上,把握“去脉”,使新的论述有所依凭,扎实跟进。

本书在阐述一般规律的同时,重点分析其特殊性;在叙述制度的同时,重点分析其利弊和特点,进行动态的研究,拓展和丰富政治制度史的内容。

全书内容充实,资料丰富,语言生动,是适用面宽而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教材。

二.图书目录绪论第一节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对象第二节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特点第三节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和参考书一、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概况二、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参考资料第四节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意义和方法一、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意义二、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方法上编: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史前-1911年)第一章中国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第一节原始社会出现的政治制度萌芽一、三皇五帝二、原始社会氏族组织三、部落联盟和酋邦组织四、从习惯到制度的转变过程第二节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一、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二、争霸时期的政治制度三、皇权专制制度下的政治制度第三节中国近代的政治制度一、中西政治制度的碰撞和抗争二、晚清政治制度变化三、晚清政治制度变革的启示第二章王权和皇权制度第一节王权制度一、王权制度的形成过程二、王权的体现形式三、对王权的制约第二节霸主和集权制度一、霸主的出现和体现权力的形式二、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君权的体现形式第三节皇帝制度一、王朝的最高首脑——皇帝二、皇帝的名位制度三、皇帝的权限和行使方式第四节王位、皇位继承和宗室制度一、王位继承——嫡子制度的确立二、皇位继承——保护和防范措施三、宗室分封——皇权专制的痼疾第五节皇权的变态形式——外戚和宦官擅权一、后宫制度与外戚政治二、宫省制度与宦官政治第六节君主专制政体转向君主立宪政体的失败试验一、谘议局和资政院二、《钦定宪法大纲》和《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三、责任内阁第三章中枢辅政制度及运行机制第一节贵族辅政制一、夏商周三代的贵族辅政制二、秦汉以后早期国家的贵族辅政制第二节宰相开府辅政制一、宰相开府辅政制的形成和发展二、宰相开府辅政制的运作方式及特点第三节宰相参议辅政制一、帝宫层次与中外朝官二、宰相参议辅政制的沿革第四节宰相奉命拟旨辅政制第五节清末的责任内阁第六节辅政制度的发展规律及其特点第四章中央政务体制及运行机制第一节中央政务体制的发展概况一、早期国家中央政务体制的初建二、两寮六大到文武分职的政务管理体制三、三公九卿与中朝官尚书政务管理体制四、公省监台卿卫政务管理体制五、以《周礼》为本的政务管理体制六、以三省六部为核心的政务管理体制七、诸使差遣负责制的政务管理结构八、“因俗而治”的政务管理结构九、以一省制为核心的政务管理体制十、以六部为主体的政务管理体制十一、晚清的中央政务管理体制第二节中央政务机构的运行机制一、相府与诸卿政务系列的运行机制二、相府、尚书诸曹与诸卿政务系列的运行机制三、六部与寺监政务系列的运行机制四、部院寺监府政务系列的运行机制第三节中央政务管理体制的发展规律及其特点第五章地方行政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第一节历代疆土和地方行政区第二节行政区名称的由来及级别变化第三节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一、先秦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二、秦以后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第四节少数民族地区管理制度一、西域都护和民族校尉二、羁縻府州和都护府三、土官制度和改土归流四、蒙藏地区的特别管辖第六章法律制度第一节法规的制定和沿革一、古代法规的概况二、清末对法规的修订第二节司法行政制度一、中央司法行政制度二、地方司法行政制度三、司法行政运行机制及特点第三节司法审判制度一、诉讼制度二、拘捕和证据制度三、审判制度四、监狱制度五、诉讼师与辩护制度第七章监察制度第一节监察行政体制一、中央直接控制的监察行政体制二、各级政府部门的监察行政体制第二节监察的职能一、对上的谏诤二、对下的监督弹劾三、对左右的牵制监督第三节监察的主要方法一、检核簿册法二、举劾案章法三、连坐告密法四、遣吏巡行法五、牵制监督法六、密查侦缉法七、密奏传呈法第四节监察制度的特点及其利弊第八章军事制度第一节兵役制度一、郡县兵役制二、谪罪兵役制三、招募兵役制四、世袭兵役制五、发奴为兵制六、民壮兵役制第二节军事编制与兵种配制一、军事编制(附表)二、兵种配置三、军事装备的生产与制造第三节军事管理制度一、军事领导与指挥制度二、军事后勤供应制度三、军事刑罚制度第九章财政经济制度第一节财政收支制度一、赋税制度二、徭役制度三、土贡制度四、财政的收支与管理第二节财政行政体制一、中央财政行政体制二、地方财政行政体制第三节经济制度一、先秦国家经济管理体制的形成二、秦以后经济管理体制的发展变化第十章科技文教卫生等制度第一节科学技术机构和管理制度一、天文历象机构和管理制度二、技术生产机构和管理制度三、图书管理和研究机构第二节文教卫生机构和学校制度一、文化教育机构和管理制度二、医药卫生机构和管理制度三、教育制度第十一章文书玺印符节等制度第一节文书制度一、诏敕和奏章二、国家机关之间的公文形式三、文书工作制度第二节玺印符节制度一、玺印制度三、玺印符节的管理制度第十二章行政辅助人员制度第一节胥吏制度第二节幕僚制度第三节长随家人第四节行政辅助人员与主官的关系第十三章职官管理制度第一节官吏选拔制度一、荐举制度二、科举制度三、征辟制度四、荫袭制度五、其他入仕途径六、官吏选拔制度的特点第二节任用制度一、任用种类二、任用方法三、任用限制第三节考课和奖惩制度一、先秦的考课和奖惩制度二、秦以后的考课制度三、奖惩制度第四节等级和俸禄制度一、等级制度二、章服乘舆制度三、俸禄制度(附表)第五节休假退休和抚恤制度一、休假制度二、退休制度下编:中华民国政治制度(1912-1949年) 第一章中华民国政治制度概论第一节中华民国政治制度的发展阶段第二节中华民国政治制度的形成及特点第二章政党制度第一节民国初年的政党政治第二节中国国民党一党-专政制第三节国共两党合作制第三章议会制度第一节参议院(临时参议院)第二节变化无常的国会第三节国民参政会与国民大会一、国民参政会二、政治协商会议三、国民党包办的国民大会第四节议会制度的评析第四章元首制度第一节元首的产生和任期第二节元首的名称和职权一、临时大总统二、大总统三、临时总执政四、大元帅五、总裁会议六、国民政府委员会七、国民政府主席八、总统第三节中华民国元首制的特点第五章政府体制第一节北洋政府的责任内阁与辅政内阁第二节南京国民政府五院制一、立法院二、行政院三、司法院四、考试院五、监察院六、五院制与国民政府的关系第三节中央政务体制及运行机制一、总统府与部会政务系列的运行机制二、以党统政的政务系列的运行机制三、以部会为主体的政务管理体制第四节地方行政制度一、疆土和地方行政区划二、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三、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第六章法律制度第一节中华民国的法规第二节司法审判机构第三节诉讼审判制度一、审级制度二、检察制度三、审判制度四、监狱制度第四节辩护和公证制度一、律师制度二、公证制度第七章监察、考试与任用制度第一节监察制度一、监察机构二、监察部门的主要职权第二节考试制度第三节任用制度一、官吏及公务员的等级与任用二、官吏及公务员的资格三、官吏及公务员的甄别与考绩四、奖惩、抚恤、退休等制度后记。

中国政治制度史纲

中国政治制度史纲

中国政治制度史纲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长河。

从封建制度到现代社会主义制度,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经历了多次转型和变革。

以下是中国政治制度史纲的主要内容。

古代封建制度(公元前221年-公元1911年)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以封建制度为主导,国家的统治者被封印为王或皇帝。

这个制度的核心是“天命”和“天子至圣”,意味着统治者的合法性来自于天命而不是人民。

中国古代封建制度的经典工具是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在封建统治下被广泛应用,强调家庭伦理、君主与臣子的关系和社会等级制度。

这也使得地方政权、封建土地制度以及官僚制度成为封建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912年-1949年)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废除了封建制度,并建立了近代国家政权。

像孙中山和蒋介石这样的领导人致力于建立民主制度,提出了“三民主义”和国民党(Kuomintang)的政治理念。

民主制度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推广,中国建立了民国政府并实行了普选制度。

然而,由于战乱和内部冲突,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和动荡。

中国共产党执政时期(1949年至今)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时期的到来。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政治制度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强调人民民主和无产阶级专政。

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以中央集权为特征,国家权力高度集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党的决策机构——中央政治局和中央委员会是最高权力机关,决策会议则是党内决策的最高体现。

此外,中国还建立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以实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是与经济和社会变革紧密相连的。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在经济和社会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并开始引入市场经济和外国投资。

这也促使政治制度改革的推进,以适应新的社会需求。

总结而言,中国政治制度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经历了从封建制度到现代社会主义制度的转变。

无论是封建制度还是近代民主制度,还是社会主义制度,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都在不断适应着中国的特殊国情并与其经济和社会进步相一致。

古今中外政治制度史

古今中外政治制度史

古今中外政治制度史
公元前3000年,部落最高行政长官为族长,实行酋长制
公元前大概2457年,尧禅位于舜,实行禅位制。

公元前21世纪启建立夏朝,实行奴隶制。

公元前1064年,西周代商立周,分封天下,号周天子,从此开启封建制度,实行封建专制制度。

公元前800年,古希腊实行君主制。

公元前8—前7世纪,贵族制取代君主制。

公元前594年,从梭伦改革开始,雅典开始逐步完善实行民主制。

公元1688年,英国‘光荣政变’,正式诞生君主立宪制。

法国民主共和开始标志
结尾标志为热月政变
公元16世纪萌芽,到公元18世纪末叶法国大革命时期正式确立民主共和制。

公元1989年5月,苏联召开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诞生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前人栽,后人乘。

观历史,莫专集,拖滞碍,阻发展
谈民主,讲自由,人人享,赴大康。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

思考题一、什么是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研究内容有哪几方面?政治制度:在特定的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目的的政治方法与原则的总和。

研究内容:1、中国古代历史上出现的政治体制、社会生活背景、政治理论依据、政权结构、政治运作及其产生的各种制度。

2、中国古代出现的国家机关的组织机构、形式、机关官员责、权、利的划分及其运用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制度。

3、中国古代出现的制度对历史及现代的影响(分积极与消极的影响)。

4、中国古代历史上产生的政治思想学说。

5、中国古代历史上出现的法律制度、经济制度、监察制度等具体制度。

6、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对世界文化、世界文明的影响。

二、简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的特点?1、君主专治、个人集权、宗法血缘关系、婚姻裙带关系贯穿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

2、政权与神权相结合,以神权作为论证政权合理性与合法性的依据,政权和神权是制定制度的标准。

3、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相结合,体现为儒家学派。

4、贵族特权与官僚政治始终伴随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的始终。

5、在高度君主集权的制度上,行政权利包含一切,体现“人治”而非“法治”。

6、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公开承认等级差别,公开承认不平等原则,对不同阶层的人的制度不同。

7、中国古代的统治阶级无论汉族或是少数名族都对不同民族采取不同制度,“因俗而治”。

三、结合实例,谈谈你对历史上道路的选择,决定制约今天道路选择的理解?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对我国的影响——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积极作用①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

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使我国古代人民创造了领先于世界的古代文明。

2、消极影响①政治上,君权专制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的出现,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The History of Chinese Political System田锡全一、课程简介中国政治制度史是中国历史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政治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又是历史学的一门重要专门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是中国历代的国体和政体,亦即历代的国家性质与形式问题。

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也就是研究中国国家制度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

其中,不但要重视研究在中国历史各个阶段中各阶级间的关系、力量对比和各阶级在国家政权中所占的不同地位,还必须认真探索各个历史时期各级国家机关的组织结构形式,职、权责、利的划分和运用,各个时期总的国家体制以及行政、立法、司法、军事、监察、人事、财政、文教、民族等方面的典章制度的形成和执行情况,探讨它们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在当时政治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并据此作出符合历史实际的分析和评价。

本课程内容宏富,要求学生广泛涉猎相关文献,掌握基本知识,以期对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变迁有总体的把握。

本课程重点关注中国历代国家元首制度、中枢辅政制度、中央和地方行政体制、官员选拔制度、法律制度、监察和考课制度、胥吏和幕府制度、军事制度、学校制度、乡里制度与乡绅制度、赋役制度与俸禄制度等典章制度的变迁及影响等。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olitical System is an inseparable part of Chinese history, it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branch of political science, but also an important special history of history. The searching objects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olitical system is the Chinese nation and the government, in other words, the study aims to country's nature and form of the problem. Studying the history of China's political system, that is to say, this course study the history of China's national system,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It is necessary not only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arious classes in the various stages of Chinese history, the comparison of forces and the different status of the various classes in the state power, but alsoseriously explore the various historical periods at all levels of state organs of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the form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les and regulations of the various national systems and administrative, legislative, judicial, military, supervisory, personnel, finance, culture and education, ethnic groups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form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system. This course systematically explores their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role played in the political life at that time, and makes in line with the historical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The content of this course is abundant, so, it guides students to extensively cover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master the basic knowledge with a view to the historical changes in China's political system have overall grasp.This course focuses on the system of leader-selection of China, the central government system, the central and local administrative system, the officials’ selection system, the legal system, the supervi sion and examination system, the military system, the school system, Gentry system, tax system and the salary system and so on. It requires students to read relevant literature extensively, master the basic knowledge and grasp the historical changes in China's political system.二、教学目标在方法上,每讲都梳理各个历史阶段的制度变迁总体态势及其时代特色,中间穿插权威观点、补充背景内容,课后提供讨论和探究活动的建议和进一步阅读的文献。

简述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特点

简述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特点

简述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特点
答:(1)君主专政,个人集权与宗法血缘关系贯穿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始终,也是北洋政府,国民党南京国民政府制度的一个特点。

(2)政权与神权相结合,以神权作为论证权合理性的依据,悬切剥削阶级政权的共同手段。

(3)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相结合,儒家学术思想长期影响古代政治制度,也影响到半殖民半封建的民国政治制度。

(4)贵族特权和官僚政治伴随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始终,并一直延续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民国政治制度。

(5)在高度君主集权制度下,行政权力包揽一切,并且实行人治。

(6)政治制度公开承认不平等原则,肯定社会等级差别,承认特殊权利阶层,对不同的阶层采取不同的对待方法。

(7)中国一致是地域辽阔的多民族国家,不论是汉族还是其他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都曾经实行因俗而治的政治制度。

有关中国政治制度史的著作

有关中国政治制度史的著作

有关中国政治制度史的著作
以下是关于中国政治制度史的著作及其出处的赏析:
1. 中国政治制度史》:这本书主要研究政治制度的历史,认为政治制度的历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国家的发展史。

作者认为,国家的产生是文明史的开端,而我国的政治制度历史至少有四千年以上。

2. 北大历史系中国古代政治史推荐书目:这个推荐书目是由北大历史系列出的,包括了多本关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书籍。

这些书籍都是经过严格筛选的,可以作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参考。

3. 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这本书是由阎布克老师编写的,是北大最受欢迎的通选课之一。

书中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4. 中国政治制度史 第一卷)》:这本书更加注重从政治学和历史学理论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对历史上的政治制度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并给予规律性的认识。

在基础理论方面提出了一些新见解。

5. 中国政治制度史 第二卷)》:这本书延续了上一卷的研究方法,更加深入地探讨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变迁过程与运行的内在理路,呈现出历史的内在逻辑和合理性。

世界政治制度史

世界政治制度史

世界政治制度史1、城邦制度是雅典直接民主制的先决条件。

正确2、伯里克利时代是雅典民主制度的黄金时代。

正确3、盎格鲁-撒克逊人时代的政治制度是专制君主制。

错误4、法国封建三级会议与英国封建议会在内容和性质上相同。

错误5、路易十四时代法国封建专制君主制发展到顶峰。

正确6、雅典城邦民主制是古希腊政治制度的一个典型代表。

正确7、雅典城邦民主制的形成经历了三次社会政治改革运动。

错误8、罗马法是奴隶社会最发达和最完善的法律体系正确(7)美国总统选举实行的是直接选举制。

错误(9)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政体是议会内阁制。

正确(10)德意志帝国的政体是二元制君主立宪制,帝国皇帝是国家权力的中心。

正确(11)德国法西斯极权体制的理论基础是"领袖原则”。

正确(2)英国国会由上院、下院构成。

错误(1)现代英国国王是"统而不治”的虚君。

正确(3)英国文官制度的显著特点是按品位分类。

正确(4)美国总统内阁制与英国责任内阁制完全一样。

错误(5)美国国会与英国议会一样有倒阁权。

错误(6)英国和美国都有稳定的资产阶级两党制。

正确(8)法国近代政体的特点是君主立宪制与共和制交替更换。

正确(1)世界上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是1924年苏联宪法。

错误(2)苏联的行政区划分为5级。

正确(3)苏联的行政机构是苏维埃最高主席团。

错误(4)1990年苏联修改宪法后,苏联共产党放弃一党制,允许实行多党制。

正确(5)按《邦联条例》建立的美国是一个真正的主权国家。

错误(6)利益集团的院外活动是美国的一种政治现象,它只为垄断资产阶级服务,所以没有合理性。

错误(8)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宪法是《基本法》。

正确(9)德国民主社会主义党的前身是原东德的德国统一社会党。

正确(10)德国"总理民主”制是指建立一套以总理为权力核心的议会内阁制政府体制。

正确(11)战后《日本国宪法》宣布"放弃战争”,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

正确(7)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政治体制是半总统制半议会制。

政治制度史

政治制度史

名词解释参考答案1、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代表工农革命人民的工农民主政权――人民民主政权..1931年11月7日至20日;按照党中央的指示;在江西瑞金召开了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组成了领导全国苏区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毛泽东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人民委员会主席;朱德为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建立全国性政权的一种尝试;为后来人民政权的建设提供了经验..2、领主封建制国体的一种表现形式或封建生产关系的一种发展形式..周人灭商以后;建立了领主封建制..领主制是以土地国有制为基础的;封建领主通过不完全占有劳动者人身而占有劳动者的成果;农奴在社会生产以及阶级关系中的地位;高于奴隶;低于地主制下的农民..3、政事堂唐初三省议事的地方..唐初;为了协调三省的关系;三省长官或宰相在门下省议政;议政之所谓之政事堂;后迁至中书省..政事堂事实上成为唐代的中枢;即决策中心..开元间;改为中书门下;成为中枢决策机构;标志三省制解体..宋代亦有政事堂;为宰相执政议政之所..4、宗法制度商周时期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它产生于商代;完善于西周..内容包含家族血缘关系的传续、经济与政治地位的承继规则以及祭祀制度等..宗法制度维护了贵族的权力与利益..5、军机处清朝辅助皇帝办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一个中枢机构..雍正设立"军机处”以后;直到清末宣统三年"责任内阁”成立才最后被撤销..军机处的职能是"办理枢务、承写密旨”;主要有:负责下达谕旨的撰拟;参与官员"奏折”的处理;提供咨询;参议政事..军机处是维护绝对君主制的工具..6、行省制元朝确立的地方行政制度..元朝的行省是仿照金朝的模式而建的;到元仁宗时;共设立了11个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明清时期;继续实行省制..行省制的建立;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7、世官制度夏商周三代主要的选官制度..其基本含义是"官爵世及”..国家的官爵由贵族充任;并在这些家族内部世代相袭..这是按照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分配政治权利的国家制度的体现..8、总理衙门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设立的专门办理洋务、涉外事务的机构..1861年;清朝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主要任务是办理外交;同时经管海防、军务、关税及其他与"洋”有关的事务..总理衙门的设立;是晚清国家组织机构走向半殖民地化的重要标志..9、皇族内阁清末成立的国家最高行政管理机关..1911年;清政府为应付"立宪”运动;正式成立了责任内阁;作为国家最高政府机关..但是; 13名内阁成员中;满族占9名;汉族4人;其中皇族7人;因此被讥讽为皇族内阁..皇族内阁的成立显示了清政府借"立宪”集权于皇室的目的..10、城市军事管制军管会解放战争时期在新解放的一些城市成立的管理机构..解放战争时期;在新解放的城市;设立军事管制委员会;由人民解放军领导机关委任人员组成..负责镇压反革命活动;稳定、恢复社会秩序;帮助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等..军管会是临时性、过渡性的措施;任务完成后;将一切权力移交当地人民政府和警备司令部;即宣布撤消..军管会对稳定新解放城市的社会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解放战争时期在新解放的一些城市成立的管理机构..解放战争时期;在新解放的城市;设立军事管制委员会;由人民解放军领导机关委任人员组成..负责镇压反革命活动;稳定、恢复社会秩序;帮助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等..军管会是临时性、过渡性的措施;任务完成后;将一切权力移交当地人民政府和警备司令部;即宣布撤消..军管会对稳定新解放城市的社会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简述题1、古代国体经历了哪些演化阶段夏商:奴隶制国家阶段;西周东周:封建领主制阶段;秦汉――明清:地主封建制阶段:其中秦汉魏晋南北朝是其发展阶段;隋唐宋元是成熟阶段;明清是最后阶段..2、先秦贵族君主制的特点有哪些第一个特征;是中国君主制度的基本特征..即中国君主制度诞生以来;自夏代就形成了王位在王室家族内部世代传袭的制度;并且在不断的强化和神化君权、君主的过程中;使这种世袭君主制披上合法及越来越神秘的外衣..这与古代西欧有些国家君主由诸侯选举产生确实大不相同..第二个特征;君权受到贵族;主要是宗法贵族的限制..这种限制又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君权受到来自贵族长老的制约..第二个层面;是分封制对君权的分割..3、隋唐时期国家组织模式在历史上有哪些重要影响1国家中枢机构分权制衡的原则、观念;对以后各代产生很大影响;分权的目的主要是加强皇权..2国家组织机构多被后代继承..三省制在宋代有一段时间仍然实行;中书门下、枢密院枢密使被五代宋代继承;自隋开始的政事堂宰相议政制度延及宋代;六部是以后各朝国家主要行政职能部门..4、中国古代郡县制与采邑制有何区别1郡守县令或大夫、长由诸侯国君直接任免..2郡县长官不享有世袭的封邑;按职务领取俸禄;为中央尽守土之责..3郡县长官虽有独立处理军、政、财事务的大权;但要接受中央统一指挥;接受中央的监督、考核..5、唐代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如何变化的唐朝历史可以安史之乱为界;此前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内重外轻;之后演变为内轻外重..唐前期在行政和军事方面都实行了高度的中央集权..地方州县政府长官及其僚属;都由中央直接任免..军事方面通过府兵制的实行;有效地控制了四方..还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监察制度;以使中央的各项政策能顺利地贯彻到地方..这使得唐朝前期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表现为内重外轻的情况..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发生了变化..节度使又兼观察使;使藩镇成为凌驾于州之上的一级行政区划..这些节度使;与地方上的豪强地主相互勾结;各自割据一方..他们既有兵权;又掌握其割据地区内的政权;在割据地区内;练兵修城;自收租税;自定法令;自用文武官吏..节度使死后;子孙世袭;兵将拥立;唐中央政府不得不予以承认..这些说明唐朝后期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内轻外重..6、明清时期绝对君主制的特点是什么明清时期;中国专制君主制度发展到第三个时期;即绝对君主制时期..绝对君主制的基本特点是1君主最大限度的总揽了权力;不受任何制约..绝对君主制改变了有史以来君主通过相职管理国家的历史;君主不再仅是国家元首;而且成为国家行政首脑;直接处理行政事务..2丞相制废除后出现的内阁、军机处;是皇帝处理政务的参谋与助手;但从制度上看;其本身没有决策权;与汉唐宰相对一定范围内的政务拥有决策权不一样..3绝对君主制虽然极大地加强了皇权;但也极大地暴露了君主制的弊端:自我调节的功能严重削弱..7、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作用是什么隋朝创立、唐朝确立的科举制;在清末以前;一直是封建王朝的主要的官吏选拔制度..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1打破了世袭贵族垄断政治;垄断官员选拔制度的现象;为社会提供了相对平等的考试机会;以及进入国家官员队伍的可能性..2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与繁荣..科举制的消极影响: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明清时期考试答卷的形式规定必须用八股文;这种标准化、程式化的考试形式与禁锢思想的考试内容;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淹没了人的个性;销蚀了人的创造力..它也浪费了大量人才;消磨了众多人的时光;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8、抗战时期南京国民政府组织机关有何调整1建立集中党、政、军权的国防最高委员会..2国民政府主席职权的变化及各部、院的调整..3设立国民参政会..9、国民政府的监察制度为什么不能遏止腐败1南京国民政府设立监察院;在监察制度上做了一些些改革;形式上完善了国民政府的监察制度;但实际上形同虚设;监察组织却未能承担起监察的责任;惩治贪污和腐败..2国民政府的监察制度不能遏止腐败;这其中有许多原因;最重要的原因是国民党的腐败;因为制度是由人制定并执行的;一个腐败的群体与政府难以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纠正;监察制度并不能解决国民政府的腐败问题;问题的解决;与国体和政体的解决一样;最终只能由中国人民的革命胜利来实现..10、抗日战争胜利后;解放区政权发生了哪些变化解放区政权发生了变化;逐步完成了由抗日民主政府向人民民主政府的转变..1 专政对象和政府任务的变化..2 参加政府的成分发生变化..3 参议会向人民代表会议转化..4针对管辖地区的不同情况;采取了多种形式的管理体制..1、试述中国古代国家权力中枢组织的变化..1三代时期;以王为核心的国家组织主要分为两个系统:政务官系统;神官系统..2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在国君之下普遍设立总领全国军政事务的长官;或为相;或相、将并立;协助国君治国..3秦汉时期;国家组织的主体是以皇帝为核心的"三公九卿”..4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组织突出变化是三省制的初步形成;三省诸部制逐渐取代三公九卿制..5隋唐时期国家组织的核心是"三省六部制”..6宋元国家组织的核心由"二府制”变成一省制..7明代国家组织的核心是内阁――六部制度与宦官制度..清朝国家组织的中枢是军机处、内阁..2、明清地方政府与元朝地方政府相比有哪些主要变化1元代地方实行行省制;实行行省、路、府、州、县多级制;但各行省之下层级并不完全不统一..行省具有很大的权力;行省的权力集中;拥有较大的自主权..2明代地方政府的变化主要有:一、地方行政实行省、府、县三级制;层级规范统一..省下有道;为监察区..二、省一级权力分散;由承宣布政司、提刑按察司、都指挥使司分别掌管行政、监察和司法、军事行政..明中叶以后;地方设巡抚、总督;巡抚、总督的性质、职责当时还不确定;主要是监察地方官吏;但必要时也可以集中一省或数省的权力以处理地方事务;显示分散的权力又开始集中..但省级又形成三司、总督、巡抚的分权与牵制;并受到中央的严格监督..三、地方自主权比元代减小..3清朝地方政府的变化主要有:一、地方行政区划实行省、道、府州、厅、县四级制..二、省一级实行总督、巡抚二元化的领导体制;布政使司、按察使司成为督抚下属..三、省级督抚的权力集中;并拥有一定的自主权;但督、抚互相牵制、监督;又受中央的控制..3、为什么说秦汉时期奠定了古代监察制度的基础一秦朝全面建立起了御史监察制度..中央监察机关称御史府;各郡设置监御史;隶属于御史府;简称郡监..在军队里设有军监..二汉代在秦朝基础上;奠定了古代监察制度的基础..1汉代建立了多元化的中央监察机构..分两个系统;三大组织机构:御史府台;丞相司直;司隶校尉..2监察机构独立性增强 ..西汉后期;御史中丞为台长;御史台实际上从行政系统分离出来..司隶校尉名义属司空;行使监察权却是独立的;与司空没有关系3建立完整的地方监察制度..十三州刺史和司隶校尉的设置;表明中国古代地方监察制度基本形成..郡以下的监察由郡守负责;具体执行监察职能的官员是督邮 ..4制订了监察法规..汉初有"察辞诏凡九条” ;汉武帝制定刺史六条 ..是汉代监察制度确立的重要标志..5形成监察组织之间的相互监察制度..4、试析南京国民政府的五院制..从1928年10月到1948年5月;是国民政府所谓"训政”时期;在"训政”时期军机处清朝辅助皇帝办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一个中枢机构..雍正设立"军机处”以后;直到清末宣统三年"责任内阁”成立才最后被撤销..军机处的职能是"办理枢务、承写密旨”;主要有:负责下达谕旨的撰拟;参与官员"奏折”的处理;提供咨询;参议政事..军机处在清朝政治生活中具有非常重大的作用..是绝对君主制的工具..;国民政府实行五院制..五院的构成……起初;五院之上设国民政府委员会和国民政府主席..国民政府委员会名义上是国民政府的最高权力机关..五院制渊源于孙中山的"权能分治”和"五权分立”学说..从政治体制上讲;五院制有其一定合理性..但实际上成为国民党一党专政和蒋介石独裁统治的工具..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转入战时体制..蒋介石任国民党总裁;兼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长;"对于党政军一切事务;得不依平时程序;以命令为便宜之措施”;形成了军事独裁体制.."权能分治”和"五权分立”名存实亡..从1948年5月到1949年;是国民政府所谓的"宪政”时期..五院之上设立总统和副总统..总统权力广大;可提名行政院、司法院、考试院各院院长人选;对行政院重要政策进行"核可”;实际上不受宪法的约束..故政体的实质依旧是个人独裁与专制..5、试述抗日民主政权的特点..抗日民主政权;是在抗日战争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人民民主专政;因而它除具有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特点外;还有自身的一些特点..第一;"三三制”原则.."三三制”主要是指:在抗日根据地的民意机关和政府机关的人员配备上;共产党员占1/3;他们代表无产阶级和贫农;左派进步分子占1/3;他们代表小资产阶级;中间派占1/3;他们代表中等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三三制”政权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政权建设上的一个创造;这样配备政权机关人员;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政权上的具体表现;它有利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坚持抗日战争;促进国民党统治区民主运动的发展..第二;抗日民主政权是"地方性的联合政府”..抗日民主政权的地方性;是指各根据地抗日民主政府之间;彼此没有隶属关系;处于平行地位;而各根据地抗日民主政权之上没有再高一级的革命政权机关..这时;国民党所掌握的中华民国政权;还是对外代表中华民国的合法政府;而抗日民主政权;则是共产党领导的在中华民国领土内的由人民当家做主的地方政权..抗日民主政权是联合政府;它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人民选举的共产党人和抗日党派及无党派代表人物合作的政府..由于各革命阶级、阶层、党派;参加到抗日战争的行列;因而在政权中亦有相应的地位;共产党必须与他们合作..这种合作是以共产党的绝对领导权为前提的;只有如此才能保证抗日民主政权方针路线的正确实施;才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民族的利益..这个联合政府实质上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新民主主义政权的形式..。

中国政治制度史_绪论

中国政治制度史_绪论

(2)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恢复期
• 研究内容:突破官制典章史的范围,涉及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文官制度、权力制 衡、终身制、世袭制、封建特权等课题。 • 研究方法:仍多运用历史学的方法,较少 运用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 研究视野:多角度、分散的阐述,多于全 面而系统的研究。
• • • • • • • • • • • •
• 1、古代的研究及其特点 • 著述最多:正史、政书、会要、会典、专 门著作、类书。 • 历代著录政治制度的文献偏重于官制 • 历代关于政治制度的考索侧重于对官制作 某些静态的考证
2、近代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
• 总体特点 • 运用西方资产阶级的理论、方法和马克思主义理 论方法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 • (1)起步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一二十年 代 • 梁启超:《中国专制政体进化史论》 • 王国维:《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续 考》、《殷周制度论》 ;郭沫若、王亚南。
中央集权型 单一制国家 地方分权(自 治)型 专制制(官僚制) 中央集权
联邦制 复合制国家 邦联制
几个术语的概念
• 单一制国家——由分层级的行政区域组成的具有 统一主权的国家。有统一的宪法、统一的立法机 关、统一的中央政府;国家内部分层级划分行政 区域,设置行政机构。中央政府行使国家权力, 地方政府行使中央政府所赋予的地区管理权。
参考书:近现代各阶段重要著作举例
• 梁启超:《中国专制政体进化史论》 • 王国维:《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 《续考》、《殷周制度论》等 • 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 陶希圣:《中国社会之史的分析》 • 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
• • • • • • •
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陶希圣:《中国政治制度史》 张晋藩、王超:《中国政治制度史》(1987) 李进修:《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史纲》(1988) 韦庆远等:《中国政治制度史》(1989) 徐矛:《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1992) 白钢主编:十卷本《中国政治制度通史》(1996)

中国政治制度史参考书目

中国政治制度史参考书目

一) 中国政治制度史书目1、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2、杨阳:《中国政治制度史纲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年3、韦庆远、柏桦:《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二版)2005年。

4、张鸣:《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5、吕思勉:《中国制度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6、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三联书店2001年。

7、周良宵:《皇帝与皇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8、李治安、杜家骥:《中国古代官僚政治》,书目文献出版社1993年。

9、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10、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11、李开元:《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军功受益阶层研究》,三联书店2000年。

12、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辽宁大学出版社1991年。

13、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14、祝总斌:《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15、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华书局1963年。

16、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17、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中华书局1982年。

18、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法律出版社2003年。

19、祝总斌:《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研究》,三秦出版社,200620、冯天瑜:《"封建"考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21、王超:《中国历代中央官制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2、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3、(清) 黄木骥:《历代职官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二)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书目1、刘建军:《中国现代政治的成长》,天津人民出版2003年2、谢俊美:《政治制度与近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3、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4、孔庆泰:《国民党政府政治制度史,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5、闾小波:《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6、胡春惠:《民初的地方主义与联省自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7、冉绵惠李慧宇《民国时期保甲制度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8、张皓:《派系斗争与国民党政府运转关系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9、张玉法:《民国初年的政党》,岳麓书社,200410、邓野:《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1944-1946年间国共政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11、崔之清:《国民党政治与社会结构之演变》(上、中、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12、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组织形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3、张志明:《走出迷谷:1967-1979年中国政体变革的历程与思考》,江西高校出版社,200014、贺渊:《三民主义与中国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15、浦兴祖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16、蔡定剑著:《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法律出版社2003年17、陈红太:《中国政府体系与政治:概念、总结与探索》,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18、王邦佐:《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生态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19、林尚立:《国内政府间关系》,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20、《当代中国政治形态》,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21、杜任生:《杜任生自述:中国农村体制变革重大决策纪实》22、肖蔚云:《一国两制与香港基本法律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23、李昌道等:《香港政制与法制》,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24、张乐天:《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5、《十三大以来--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及出版社26、俞可平等:《政府创新的理论与实践》,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27、胡鞍钢,王绍光,周建明主编:《第二次转型:国家制度建设》,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28、史卫民:《公选与直选--乡镇人大选举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29、刘智、史卫民等:《数据选举:人大代表选举统计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30、史卫民、刘智:《间接选举》(上中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31、徐勇:《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32、于建嵘:《岳村政治》,商务印书馆2001年33、高放:《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心声》,重庆出版社2006年版34、王贵秀:《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之路》,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35、张学仁陈宁生:《二十世纪之中国宪政》,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36、许崇德:《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三)比较政治制度书目1、马啸原;《西方政治制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施治生、徐建新:《古代国家的等级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3、施治生、郭方:《古代民主与共和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4、徐祥民:《政体学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5、蒋劲松:《议会之母》,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86、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人民出版社,19997、田为民、张桂琳:《外国政治制度理论与实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8、郭华榕;《法国政治制度史》,人民出版社,20059、洪波:《法国政治制度变迁:从大革命到第五共和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10、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商务印书馆,199911、潘小娟:《法国行政体制》,中国法制出版社,199712、王希:《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3、(美) 查尔斯·A·比尔德:《美国政府与政治》(上/下),商务印书馆,198714、(美)施密特等:《美国政府与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5、(美)托马斯·R·戴伊L·哈蒙·齐格勒《美国民主的嘲讽》,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6、(美)詹姆斯·麦格雷戈·伯恩斯《民治政府--美国政府与政治》(第二十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7、孙哲:《左右未来:美国国会的制度创新和决策行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18、张定河:《美国政治制度的起源与演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19、林宏宇:《白宫的德诱惑;美国总统选举政治研究(1952-2004)》,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20、武寅:《近代日本政治体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21、赫赤谭健:《日本政治概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22、(俄) 鲁·格·皮霍亚:《苏联政权史(1945-19910)》,东方出版社,200623、程又中:《苏联模式的兴衰》,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24、李宗禹等:《斯大林模式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25、罗·梅德维杰夫:《斯大林和斯大林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198926、罗·梅德维杰夫:《让历史来审判》(上/下),东方出版社,200527、马尔科维奇、塔克等:《国外学者论斯大林模式》(上/下),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28、刘向文、宋雅芳:《俄罗斯联邦宪政制度》,法律出版社,199929、王世杰、钱端升:《比较宪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30、马克垚:《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研究》,学林出版社1997年31、曹沛霖:《比较政府体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32、李步云主编:《宪法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33、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中央编译局出版社1998年版34、胡伟:《政府过程》,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35、施雪华:《政治现代化比较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36、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上、中、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7、应克复:《西方民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38、刘守芬:《新加坡廉政法律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主要参考的期刊:1.《中国社会科学》2.《政治学研究》3.《历史研究》4.《世界历史》5.《新华文摘》6.《政治学》(人大复印报刊资料)7.《中国政治》(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中国政治制度史纲严耕望(读书心得2000字)

中国政治制度史纲严耕望(读书心得2000字)

中国政治制度史纲严耕望(读书心得2000字)【原创版4篇】目录(篇1)1.中国政治制度史概述2.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发展历程3.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特点和影响4.结论正文(篇1)一、概述中国政治制度史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

从夏朝到清朝,中国政治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其中最重要的政治制度包括君主专制、封建制度、君主立宪制和共和制。

二、发展历程1.夏朝至秦朝: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始于夏朝,经过商朝、西周、东周等时期,最终在秦朝确立了君主专制制度。

这一时期,国家权力高度集中在君主手中,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2.汉朝至唐朝:在秦朝之后,汉朝至唐朝时期,中国政治制度逐渐演变为封建制度。

这一时期,地方官员由皇帝任命,实行分封制度。

3.宋朝至清朝:在唐朝之后,宋朝至清朝时期,中国政治制度逐渐演变为君主立宪制和共和制。

这一时期,国家权力逐渐分散,地方自治程度逐渐提高。

三、特点及影响1.君主专制: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是君主专制,即君主拥有最高权力,国家权力高度集中在君主手中。

这种政治制度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实现,但也容易导致君主的独裁和腐败。

2.封建制度:中国政治制度的另一个特点是封建制度,即地方官员由皇帝任命,实行分封制度。

这种政治制度有利于地方自治程度的提高,但也容易导致地方割据和分裂。

3.君主立宪制:在清朝之后,中国政治制度逐渐演变为君主立宪制。

这种政治制度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建立,但也容易导致君主的干预和操纵。

4.共和制:在清朝之后,中国政治制度逐渐演变为共和制。

这种政治制度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建立,但也容易导致政治分裂和社会动荡。

四、结论中国政治制度史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

从夏朝到清朝,中国政治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其中最重要的政治制度包括君主专制、封建制度、君主立宪制和共和制。

目录(篇2)I.中国政治制度史概述A.政治制度史的定义B.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发展历程II.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A.夏商周时期的政治体制B.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特点III.秦汉至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A.秦汉至明清时期的政治体制B.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特点IV.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现代影响A.中国政治制度史对现代政治的影响B.中国政治制度史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正文(篇2)中国的政治制度史源远流长,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

中国政治制度史相关著作

中国政治制度史相关著作

中国政治制度史相关著作
以下是一些与中国政治制度史相关的著作:
1.《中国政治制度史》(白钢著):这是一本较为系统和全面的中国政治制度史著作,
涵盖了从先秦到清朝的政治制度演变。

2.《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张晋藩著):这本书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进行
了深入研究,重点关注了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时期的政治制度。

3.《中国古代官阶制度引论》(阎步克著):对于中国古代官僚等级制度研究具有指导
意义的理论与方法的系统构建。

4.《东晋门阀政治》(田余庆著):新中国史学成就的代表作,政治史研究的典范,首
届国家图书奖获奖作品。

本书以丰富的史料和周密的考证分析,对中国中古政治中的门阀政治问题作了深入探索,认为严格意义上的门阀政治,仅存东晋一朝;门阀政治即门阀士族与皇权共治,是皇权政治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变态,具有暂时性与过渡性。

本书以江左几家侨性士族与司马皇权结合的历史兴衰为线索,从政治史角度对我国中古政治史中“东晋门阀政治”这一重要问题进行了独特考察。

5.《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祝总斌著):制度史研究的范本,对于中国历史
上的重要问题,得出了系统、贯通、精炼的不刊之论。

本书对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在不同历史阶段纷繁复杂的变化,逐一做出了细致的考证与论述。

6.《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阎步克著):本书主要从权力运作的角度入手,讨论了士
大夫政治的演生过程。

以上著作仅供参考,如需更多相关书籍,建议查阅图书馆或者书店的书籍分类目录,也可以查阅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了解更多相关学术论文。

1。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演变。

从原始社会到秦统一,再由汉代的官僚制度到唐代的科举制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经历了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影响。

1.原始社会与部落制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最早起源于原始社会。

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生活在部落社会中,部落长老担任着部落的首领,负责协调内部事务和处理外部关系。

这种部落制度是最早的政治组织形式,基于血缘和族群的关系。

2.封建制度的兴起随着农业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加深,封建制度逐渐取代了部落制度。

封建制度以封建君主拥有天命来统治全国,君主授予诸侯土地和封号,而诸侯则向君主效忠。

这种等级制度中,封建王朝与诸侯国之间形成了稳定的政治关系。

3.官僚制度的推行汉代是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重要时期,官僚制度在这个时期被推行起来。

官僚制度以中央政府为中心,设置一系列官职来管理国家事务。

官员通过考试选拔,并按照明确的等级制度进行管理。

这种制度在整个古代中国政治史上也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4.科举制度的兴起唐代是中国政治制度史上又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科举制度在这个时期兴起。

科举制度以考试选拔官员,提倡文治,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优秀人才加入政府。

这种制度为社会中的人们提供了平等参与政治的机会,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5.封建王朝的衰落与变革随着历史的发展,封建王朝出现了衰落的迹象,并最终被推翻。

新兴的市民阶级崛起,开始追求民主与自由,推动了政治制度的变革。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实行了一系列现代化的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经历了千余年的演变,每个阶段都有其特点和影响。

这些政治制度的兴衰变革,不仅反映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演变,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现代中国已经不再沿用古代的制度,但是这段历史仍然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一、名词解释1、官僚政治所谓的官僚政治,是指一种与专制统治相结合的政治形态,是指当时官吏普遍以出任官职作为固定职业,只对君主和上级负责而不问社会效益和民生疾苦,只知墨守成规,按例办事而不管实际情况的变化,遇事模棱两可,行动迟缓,推诿责任,甚至贪污受贿,营私舞弊,苟且偷安。

2、礼崩乐坏所谓“礼崩乐坏”,即是原来的以血缘构成的宗法制受到破坏,原来的社会意识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而新的社会意识已经深入人心,并通过权力使之达到合法化,新的政治治理形式不可避免地出现,并且显示出强大的威力。

3、朝聘“朝聘”,是天子与诸侯、诸侯与诸侯之间的一种政治交往方式。

诸侯亲自觐见天子称为“朝”,派遣卿觐见天子称为“大聘”,派遣大夫觐见天子称为“小聘”。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诸侯之间的交往也开始称为朝聘,而在西周时是不许可的。

4、猛安谋克制猛安谋克制是中央政务管理体制中“因俗而治”的政治管理机构的一种。

猛安谋克制原来是女真族在部落联盟时期的组织形式,猛安为部落单位,谋克为氏族单位。

完颜阿骨打时规定300户为一谋克,10谋克为一猛安。

金代进入中原以后,在地方行政中保留这一制度,与州县形成互不统属的两个系统,施用范围除女真族之外,还有归附的契丹和部分汉人所在地区。

猛安相当于防御州,谋克相当于县,主管休整军务、训练武艺、劝课农桑,是军事编制、生产单位、地方行政三位一体的组织。

5、三司推事隋唐以后,形成以刑部、御史台、大理寺为主的三大司法机关,它们之间有一定的分工。

遇有大案,由三个部门的长官共同审理,称为“三司推事”。

6、宰相开府辅政制宰相开府辅政制,是指作为百官之长的宰相可以设置自己的衙署,可以自辟僚属,依照皇帝的意图,独立行使权力。

宰相府根据需要,设置各种职能机构,他们各有分工,按照不同的职责来贯彻执行皇帝和宰相的指示。

宰相开府辅政制主要出现在隋代以前。

7、夷离堇制是辽代各部族的自治制度。

耶律阿保机曾把契丹和臣属契丹的部落编为20部,圣宗时扩展到34部,后来确定为48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何谓官僚?官僚政治?因俗而治>中国政治制度史的主要特点:君主专制、个人集权与宗法血缘、婚姻裙带关系贯穿始终政权与神权相结合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相结合,儒家思想影响深远贵族特权和官僚政治伴随始终,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日益加强行政权力包揽一切,人治特点突出公开承认不平等原则,肯定社会等级差别实行“因俗而治”的政治制度>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意义中国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原始社会的政治制度萌芽%国家起源的假说:三皇五帝的传说社会演进的模式:游团-部落-酋邦-国家%原始社会氏族组织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社会发展的根源:生产的发展(人自身+生产力)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氏族公社的人才选拔类型中国国家起源的特色——酋邦模式1、酋邦制含义2、特点3、与部落联盟的主要区别从习惯到制度的转变风俗习惯、战争——强权、神明政治制度的特征:传承性、社会性和自发性中国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1、武力征服——君主专制产生的前提2、暴力夺权——君主专制产生的关键3、家族制保留——君主专制发展的基础4、一权制发展——君主专制强化的催化剂Q:为什么中国早期国家形成之初即走上君主专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夏后启统治阶层为王族、宗教贵族、军事贵族商内外服方国官分三类:行政管理类、宗教事务类、王家服务类周官分两类:政务官——两寮六大王家事务官争霸时期的政治制度礼崩乐坏——宗法政治秩序崩溃体现:1、王室无法掌控诸侯秩序2、礼乐制度紊乱3、诸侯内部宗争霸时期的政治制度士阶层的崛起政治改革秦商鞅变法:1、什伍编制4、郡县体制2、军功授爵5、迁都咸阳3、奖励农耕政治文化:从百家争鸣到一家独尊皇权专制下的政治制度时间跨度(秦-清)皇权的制约及强化主导意识形态:以儒为主,辅之以法中西政治制度的碰撞与抗争鸦片战争洋务运动中日甲午战争戊戌变法晚清政治制度的变化清末新政(1901-1911)1、背景2、内容3、意义晚清政治制度变革的启示:被动选择财政支持新社会力量的支持本章复习思考题酋邦制礼崩乐坏士人与国家的关系晚清新政的主要内容与历史意义地方行政体制及其运行机制一、历代疆土和地方行政区夏商周的疆域春秋战国时期后普遍推行郡县制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实行统一的王朝,奠定了我国的疆域基础东汉后期形成州郡县的三级行政区划制度隋唐时期的疆域元代的行中书省、路、府、县四级行政区划明清时期的辽阔疆域二行政区名称的由来及级别变化三地方行政管理体制先秦地方行政管理体制封诸侯、建藩卫——夏商周地方管理的核心夏代地方诸侯称为“君”、“伯”,更多地称为“某某氏”商代地方已有内外服之分,有侯、甸、男、卫、邦伯等西周初期采取分封诸侯制,“授民”和“授土”战国时期,郡县制已经比较普遍,长官不世袭先秦的地方基层行政组织特点周代的地方基层划分为国、都、邑和郊外,即国野制度战国时期,各国普遍实行乡里制度秦以后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秦以后的历代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程度不断加强,设官分职向着有利于中央集权的方向发展。

(一)省的主要长官和行政机构元代的省设丞相一人,平章二人等为省的主要长官;实际主持政务是并列的平章事二人明代省一级分藩司、臬司、都司,将事权一分为三清代的总督、巡抚是法定的省级封疆大吏,各设有衙门,但衙门内不设职能机构,加上中央的严格控制,督抚难以形成自己的势力团伙二)道的主要长官和行政机构唐代的道以节度使为主要长官,为一方之主明及清初的道是监察分区,分“守道”和“巡道”清乾隆时期,守道和巡道有了固定的治所,也不再由藩、臬两司的副职兼任,而以“道员”专称,并明确规定守道主管民政和财政,巡道主管司法和监察,成为省级以下的行政单位(三)路的主要长官和行政机构(四)宋代在府州之上增加路一级行政单位,直接统属于中央路设有帅、槽、宪、仓等司,官员均由皇帝直接委任,各司互不统属,各自对中央负责各司的副职兼有监视主官的职责,各司的政令文书必须有副职共同签署,副职与主官相互牵制元代的路是二级行政区,设总管府四)府的主要长官和行政机构府有京府和散府之分,设官也有一定的区别知府事、府尹、知(五)州的主要长官和行政机构东汉时,州成为地方最高级行政区,刺史为最高行政长官,握有军、政、财、司法等大权隋改州为郡,降低地方官等级唐改郡为州,仍以刺史为长官,主管一州政令宋代的府、州、军、监是同一级行政区明代的直隶州如府,散州如县,设主官主政清代的州、厅分直隶州、厅和属州、散厅,直隶州、厅与府是同一行政区划等级,属州、散厅与县是同一区划等级府等不同名称明清的京府设府尹,“掌京府之政令”;其余诸府是承上启下的地方行政单位,设知府掌一府之政令(六)郡的主要长官和行政机构秦设郡守为一郡最高行政长官,另设郡尉、郡监汉代郡国并行,郡设守(太守),国设相魏晋南北朝太守身兼军职成为制度化隋代虽然仍以太守为长官,但加重副职权力隋以后虽然没有郡行政区,但习惯上仍把府、州视为郡,太守成为州刺史、知府的别称(七)特别行政区主要长官和行政机构汉代的司隶校尉与三辅曹魏的民屯、军屯各代都有军民共治的军事管理政区,只是规模大小不同而已八)县的主要长官和行政机构自秦以来,县级政权的长官就是令(大县)、长(小县)至宋代官改为差遣后,县的长官改为知县至明清,县级政权官的设置实际上也是令(知县)丞(县丞)簿(县主簿)尉(典史)的体制明中叶以后,有些县官聘请幕友,协助办理事务,渐渐成习。

县官还可以自带家人上任县官的私人组成的非正式队伍与正式机构共同起到管治地方的作用,导致地方治理形式有较大的变化九)基层行政组织秦汉在一县的基层分成若干乡,乡下有里,里下有什伍组织,在县以下还有亭一级组织,是县派出的治安机构北魏的“三长制”,即五家为邻,设一邻长;五邻为里,设一里长;五里为党,设一党长宋代王安石变法,为加强兵政和增加财赋收入,实行保甲制。

变法失败后,乡里或行保甲,或行坊里辽金元在汉族地区实行村社制度明代乡里组织是里甲制与保甲制并存清初沿用明制,里甲和保甲并存,里甲稍重;雍正后,保甲逐渐取代里甲,使保甲不但具有维持地方治安的职能,而且具有督催钱粮的职能,承担起地方一应杂事公务四、少数民族地区管理制度西域都护和民族校尉西域都护汉武帝派使者、校尉进驻属国内以加强沟通和影响,后改设为西域都护西域都护是西域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最高军事指挥官民族校尉东汉魏晋南北朝也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特别管理,即设置民族校尉。

职权基本上同西域都护,有固定的驻地,是军事化或半军事化的行政组织,代表政府对所部的少数民族实行管辖羁縻府州和都护府羁縻,笼络联系和怀柔牵制之意在行政管辖方面,任命该族各部首领为都督、刺史、县令,责令他们统率原来的部众,允许保留本部族原有的治理形式,保持半独立状态羁縻府州拥有较大的自治权力,职位可以世袭唐又建立“都护府”,是中央与羁縻府州之间的纽带,代表中央行使对羁縻府州的管理权,负责管理边防、行政和民族事务土官制度和改土归流是明清两代对云贵川桂等地区少数民族的管理和改革制度王朝把土官衙门编组进地方行政序列中,但保持其特殊的治理方式。

王朝与土司之间的复杂关系改土归流就是废除土司制度,改行与内地府州县相同的行政管理制度,官员改为朝廷任免选拔流官充任而废除世袭,过程往往充满了军事镇压蒙藏地区的特别管辖朝廷对这两个地区的管理一直异于其他少数民族元在中央设立宣政院,管理西藏事务明代在西藏设立乌斯藏都指挥使司,在蒙古设立大宁卫、开平卫、东胜卫三个军事重镇,封瓦刺部、鞑靼部首领为王,自率其众清代在中央设有理藩院以综管蒙藏事务;把西藏分为前后藏,设驻藏大臣以监督统领;在内外蒙古分设诸旗,由各驻防将军、都统或大臣监督统领1.简述历代的疆域变化及其发展2.简述历代地方行政区划名称及其内容3.历代对特别行政区采取什么不同的管理方式?4.简述历代地方主要长官的设置及其主要职权5.试述地方儒家模式控制型政府的特征6.试述乡里制度的特点及其主要作用7.明清两代改土归流政策的评析8.名词解释:分封制郡县制国野制度三长制督抚藩臬保甲制都护府羁縻府州改土归流西域都护一、中央政务体制的发展概况1早期国家中央政务体制的初建2两寮六大到文武分职的政务管理体制3三公九卿与中朝官尚书政务管理体制4 公省监台卿卫政务管理体制5以《周礼》为本的政务管理体制6以三省六部为核心的政务管理体制7诸使差遣负责制的政务管理结构8“因俗而治”的政务管理结构9以一省制为核心的政务管理体制10 以六部为主体的政务管理体制11晚清的中央政务管理体制1.1 早期国家中央政务体制的初建尧舜时代的公共管理机构已有一定的规模和分工虽然这些公共管理机构是由各部落首领分任,但出现了君臣从属关系的迹象,具备了国家雏形的特征夏代有“六卿”,亦称“六事之人”,是王委任的左右至亲贵族,分别掌管各方面政务,此外还有分管各项事务的官员商代中央王朝的“内服官”已经比较完整,可以分为国家政务官、宗教事务官、王家服务官三个类1.2 两寮六大到文武分职的政务管理体制(1)卿事寮三右:司土(徒)、司马、司工(空),也称“三事大夫”,分管国家民政、军政和手工业等太史竂三左:太史、太祝、太卜,分管宗教祭祀及文书册命等事务“三左”、“三右”合称“六大”,也称“六卿”.2 两寮六大到文武分职的政务管理体制(2)文武分职的政务管理体制文官以“相府”为百官之长武官以“将军府”为诸军之首值得注意的是,在宫廷内部为君主服务的宦官势力,开始显出干预朝政的能力1.3 三公九卿与中朝官尚书政务管理体制三公丞相(大司徒、司徒),“掌丞天子,助理万机”,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太尉(大司马),协助皇帝总领全国军事御史大夫(大司空、司空),掌监察并帮助丞相处理政务九卿政府各部门的主要官员,也称之为“诸卿”或“列卿”,由皇帝任免和调动,不能世袭中朝官尚书政务管理体制汉武帝后,少数权臣以中朝官的身份而受命领录尚书事,使尚书逐渐成为政令的中枢尚书机构逐渐扩大,变成中朝官尚书组织与外朝的三公九卿组织一起管理政务最终形成了既有分工又相互制约的双轨行政管理体制1.4 公省监台卿卫政务管理体制魏晋南朝中央官制排列顺序首列二相、八公、从公其次省、监、台、卿、卫、东宫官诸卿的地位和实际权责明显降低北朝的禁省官、宫中官、外廷官的区别明显,世家大族把持大权,地方刺史、将军拥兵自重,各机构的设置和职权范围经常因人而设,因人而改1.5 以《周礼》为本的政务管理体制西汉末年,王莽建立“新”朝,杂采古礼,更改官制北周袭承西魏宇文泰之改制,依照《周礼》改行六官之制对复古改官制的评价:王莽是机械仿照《周礼》,具有空想性质北周实质上还是三省制度发挥作用,相对稳定假古先圣贤为名的改制,对各阶层人士都有一定号召力1.6 以三省六部为核心的政务管理体制隋代确立了以三省六部为核心中央政务体系,基本为唐宋所承袭,一直影响到明清三省----中书、门下、尚书省中书省掌管草拟诏令文书门下省“掌出纳帝命”尚书省综理全国政务,下辖六部六部:吏、户、礼、兵、刑、工每部各设四司,即六部二十四司)吏部掌管官吏的铨选、考课、勋封等事务户部掌管户口、田土、财政、赋税等事务礼部掌管礼仪、祭祀、学校、贡举等事务兵部掌管军事行政、后勤供应、武职铨选等事务刑部掌管司法狱讼和司法行政等事务工部掌管水利土木工程及工匠等事务另有九寺五监也负责许多实际事务1.7 诸使差遣负责制的政务管理结构“恪守成宪”与经济社会发展变化之间的矛盾统治者在不明显变更祖制的情况下,采取一些临时措施,以弥补官制的不足最具代表性的措置就是派遣具有专责的特使,处理钦命政务,出现了遣使差遣负责制被差遣的诸使大都不在正规官制之内,但其实际权威却往往凌驾于正规官制之上1.8 “因俗而治”的政务管理结构民族传统管理结构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往往特别注意保留本民族一些传统的管理方法辽代的夷离堇制和翰鲁朵制夷离堇制是辽代各部族的自治制度翰鲁朵,译为“宫”,各有自己的辖区、部族、官府和兵马,相当于西周时期的分封诸侯金代的猛安谋克制女真族在部落联盟时期的组织形式,猛安为部落单位,谋克为氏族单位,是军事编制、生产单位、地方行政三位一体的组织怯薛制成吉思汗建立的番直宿卫组织,除护卫功能外,还可以直接奉命管理某些政务,其中一部分转变为政事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