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案人教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4单元第12课民族大团结

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在学习中掌握民族团结的概念;各民族分布特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内容和意义;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少数民族地区的迅速发展;西部大开发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的新气象。
2.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对比分析的能力、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在学习中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汲取历史知识,训练学生识图的能力,并激励学生即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在探究学习中,训练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体会合作、交流所带来的学习乐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一些少数民族文化生活、民俗的介绍,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民族大家庭的认同感,自觉承担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责任;通过孔繁森先进的事迹,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以及人民政府实行的各民族共同发展政策。
【教学难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以及民族团结意识的形成。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教师多媒体播放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和展示56个民族大合照图片,在学生感受现代各民族大团结的盛况时说:我们祖国五十六个民族亲如兄弟姐妹,和睦相处,共同繁荣发展。
让学生从歌曲中感受民族团结的气氛,使学生感受中华民族是一个团结的大家庭,创造出学习本课的良好情境。
自主学习梳理新知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依据:我国民族问题的__历史特点__和__现实情况__。
2.地位: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__基本政策__。
3.概念:是指在__国家统一领导__下,在少数民族__聚居的地方__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__人口多少__和__区域大小__,设立__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__和__自治机关__。
在自治区域内,由当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4.确立:1949年通过的《__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__》确立。
5.最早的自治区:1947年,__内蒙古自治区__成立,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教案_1

义务教育八年级部遍历史下册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掌握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政策,少数民族跨入社会主义的基本情况。
2、知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区。
3、了解党和国家实行各族人民共同繁荣政策。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结合教师提供的资料,培养学生运用识读、表述和归纳等方法,积累必要的历史知识。
2、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学习方法,注重历史学习与现实的密切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大团结和各族共同繁荣的根本保证,我们要维护国家统一,巩固各族人民大团结。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
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教学重点] 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及意义。
教学方法[教法]讲述法、示例法、比较法[学法] 合作交流法教学手段课件、教材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展示图片,提出问题,你认识图片中的民族是哪些民族吗? (2)想一想,历代中央政权是如何管辖少数民族地区的?二、新课探究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阅读教材看图片,小组合作探究(1)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一项什么基本政治制度?(2)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是什么?(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国家的地位是什么?(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它是怎样确立下来的?根据什么法律依据?教师强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是适合国情的政治制度。
(5)回答我国目前在全国建立了几个民族自治区?( 6)想一想,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和它的重要意义。
教师总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充分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对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共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共同繁荣发展(1)阅读教材,了解新中国成立前,我国的各民族发展如何?(2)面对这样的情况,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在少数民族地区采取什么样措施?< 1> 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民族大团结》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的第12课,主要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合作、互助共赢关系,以及各民族共同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的贡献。
本课内容较为抽象,需要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和深入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对于我国各民族的基本情况有一定的认识。
但对于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合作、互助共赢关系,以及各民族共同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的贡献,可能还较为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深入理解本课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合作、互助共赢关系,以及各民族共同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的贡献。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深入理解本课内容,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民族团结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合作、互助共赢关系,以及各民族共同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的贡献。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深入理解本课内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历史图片、视频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习兴趣。
2.案例教学法:以具体的历史事件为例,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合作、互助共赢关系。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交流,提高课堂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历史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小组讨论的问题和讨论流程。
3.准备好板书设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展示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介绍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合作、互助共赢关系,以及各民族共同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的贡献。
3.操练(15分钟)以具体的历史事件为例,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合作、互助共赢关系。
2023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12课民族大团结说课稿新人教版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六、知识点梳理
1.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的概念:民族团结是指不同民族之间的和谐相处和共同发展,祖国统一是指整个国家的领土和人民的团结。
3. 历史解释: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使学生能够对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的历史意义进行解释和评价,形成自己的历史观点。
4. 价值观念:通过学习民族大团结的历程,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民族多样性的价值观念,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5. 关键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面对复杂的历史问题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进行分析和解决。
2. 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如民族团结的标志、重要历史事件的图片和地图、相关历史人物的介绍等,以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 实验器材:本节课不涉及实验内容,无需准备实验器材。
4. 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布置教室环境,如在教室内设置分组讨论区,提供舒适的座位和适当的隔断,以便学生能够在小组讨论中相互交流和合作;同时,如果有需要,还可以设置实验操作台,以便进行相关的实验演示或学生操作。
解决办法:
1. 通过展示相关的历史背景和史料,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的意义。
2. 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帮助学生理解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的重要性。
3. 通过小组讨论和问题解答,引导学生思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案新人教版

(1)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不同民族的角色,模拟民族团结互助的场景,增进学生对民族团结的认识和体会。
(2)历史游戏:设计关于民族团结的历史知识问答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
(3)实验探究: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基于以上反思,我制定了一些改进措施,并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实施。首先,我会提供更多的案例和实例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民族团结的历程。其次,我会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观点,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最后,我会增加一些具体的例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培养家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的意义。
我相信,通过这些改进措施,我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内容,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民族分裂主义和台独势力。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实现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作出贡献。
6.培养家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学习国家历史,了解国家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就。
-关注国家大事,积极参与国家的建设和发展。
-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为民族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和热爱。
板书设计: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概念
-实施地区
-自治机关
-自治权
民族团结的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
-政治、经济、文化共同发展
-政府措施
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国家统一、繁荣昌盛
-社会稳定、经济发展
-民族凝聚力、向心力
祖国统一的意义
-中华民族根本利益
-国家主权、领土完整
-民族复兴、长治久安
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方法
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四单元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四单元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民族大团结》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四单元的第12课,主要内容是介绍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历程。
本课教材通过讲述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合作和互助,展现了我国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局面。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民族团结的深刻内涵理解不够,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强化。
此外,学生对于新中国成立后民族政策的具体实践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弥补这一空白。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历程;掌握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民族团结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历程。
2.教学难点: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深刻内涵及其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案例教学法:以具体案例为例,分析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实践过程。
3.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深入了解教材内容,搜集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本课基本内容,提前分组准备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歌曲《爱我中华》,引导学生感受民族团结的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呈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历程。
同时,让学生观看相关插图,加深对民族团结的理解。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分析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实践过程。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精品教案

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12课民族大团结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
知识与能力了解民族大团结的概念,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内容、概况和意义;国家实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措施,西部大开发。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基本观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教材中插图的讲解,使学生逐步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形成积极进取、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态度,并逐步树立为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作贡献的人生理念。
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政策。
难点处理好民族问题对维护国家统一、发展西部经济的重大意义。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五十六族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歌曲《爱我中华》是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会歌。
当那优美的旋律在运动场上回荡的时候,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深深地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兴盛。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民族大团结》一课。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师:中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中国共产党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是什么?学生: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
在自治区域内,由当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教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的实施是有法律依据的。
史料1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史料2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民族大团结》是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的内容,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团结互助、共同发展的历程。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图片,展现了我国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旨在让学生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增强民族认同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我国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民族关系方面,部分学生可能存在误解,认为我国民族关系一直和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认识到民族团结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线,各民族共同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作出贡献。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团结互助、共同发展的历程;掌握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图片观察,培养学生的史实分析和综合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民族团结的意识,增强民族认同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团结互助、共同发展的历程。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认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树立民族团结的意识。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生动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互助。
2.图片观察法:运用图片,展示各民族共同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作出贡献的场景。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4.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民族团结的力量。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2.图片:各民族共同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作出贡献的图片。
3.案例:新中国成立后,各民族之间团结互助的典型案例。
4.课件: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的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多元文化的特点。
提问:同学们知道我国有多少个民族吗?各民族之间是如何相处的?2.呈现(15分钟)展示新中国成立后,各民族之间团结互助的图片和案例。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第12课-民族大团结-课程教学设计精选全文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12课民族大团结课标要求: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材分析:《民族大团结》是人教版2018年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12课的内容,本单元教学内容以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为主,民族关系问题历来是古今中外各国政治中的重要问题,是关系国家安定团结的关键问题之一,作为本单元的开篇之章,主要分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共同繁荣发展两部分,主要介绍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政策和各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情况,在本单元中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同感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认识具有重大意义。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初步掌握了新中国成立至今,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历程,对此形成了较为完整、清晰的认识,知道我国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作了很多尝试,其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探索失误的选择,最终走上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在这些学习中,学生阅读、提炼有效信息、理解、分析、归纳等能力已经有了明显提高,同时,经过这些学习,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操和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奉献的精神。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政策,少数民族跨入社会主义的基本情况;知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区;了解党和政府实行各族人民共同繁荣政策。
过程与方法:通过搜集、整理资料,学习查找、筛选、整理资料的方法;通过分析地图、文字资料,掌握阅读材料的方法,学习如何运用材料分析具体的历史问题;通过设计和完善表格,学习利用表格归纳知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认识中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认同国家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教学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由来及意义。
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12课,主要内容是关于民族大团结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重要事件。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互助,共同发展的历程,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民族关系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民族大团结的深入理解和分析,还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行巩固和提升。
此外,学生对于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可能存在模糊不清的地方,需要通过教师的精讲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来解决。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民族大团结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重要事件,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民族大团结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重要事件。
2.难点:对民族大团结的深入理解和分析,以及相关历史知识点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学生通过教材和课外资料,对民族大团结的相关内容进行自主学习。
2.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民族大团结的发展过程和重要事件,共同解决问题。
3.情景模拟: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民族大团结的历史场景。
4.讲解示范:教师对重点知识点进行讲解,为学生提供正确的理解和分析思路。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八下历史课本。
2.资料:相关的历史文献、图片、视频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各民族的风土人情,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的民族团结。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民族大团结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各民族之间的互助和共同发展。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民族大团结的发展过程和重要事件,共同解决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示范,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RJ下册教案 第4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12课民族大团结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党和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政策。
教学难点:处理好民族问题对维护国家统一、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的重大意义。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出示有关少数民族的邮票,由学生猜测这些邮票所绘制的都是哪些少数民族。
(再由教师过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了什么政策?少数民族地区现在的发展状况如何?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2课《民族大团结》。
二、探究新知(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教师讲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的依据: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中国共产党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2.列举我国古代汉、唐、清朝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典型事件,采取的民族政策,并从历史传统、经济文化、政治、现实特点方面归纳总结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原因。
提示:3.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归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
提示: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教师强调: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
4.小组合作探究: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的过程是怎样的?提示:(1)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1954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5.多媒体展示《民族区域自治示意图》。
教师引导学生:识读《民族区域自治示意图》,说出我国设立的自治区域有哪些,三级机构分别是什么?提示:1947年,根据中共中央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方针,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这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自治区,为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推行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目前,全国已经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5个民族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教案_7

《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
【课标】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史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以及实行其制度的意义,了解确立其制度的原因;了解实行各族共同繁荣的主要措施。
2.过程与方法:通过身边熟悉的事例以及材料研读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和意义;归纳各民族共同富裕的主要措施,提高利用表格归纳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只有班级团结才能取得更大的成绩,民族大团结才能共筑中国梦。
【重难点】
1.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难点:实行各族共同繁荣发展的主要措施
【教学过程】
导入:以本班是一个大团结的大家庭为切入点。
新课学习
一、制度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请带着以下问题阅读课本P60-61页
1.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是什么?
2.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是什么?
3.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何意义?
❖学生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含义
❖学生找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是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
❖通过材料研读掌握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
二、成就保障——共同繁荣发展
1.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政府实现各族共同繁荣发展的背景
2.学生归纳政府实行各族共同繁荣发展的主要措施
3.感受各族人民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升华:民族团结共铸中国梦
课堂小结(板书式)
课堂检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大团结》
教学模式介绍:
“传递-接受”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通过口授、板书、演示,学生则主要通过耳听、眼看、手记来完成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和学习,从而达到教学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
该模式以传授系统知识、培养基本技能为目标。
其着眼点在于充分挖掘人的记忆力、推理能力与间接经验在掌握知识方面的作用,使学生比较快速有效地掌握更多的信息量。
该模式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认为知识是教师到学生的一种单向传递的作用,非常注重教师的权威性。
“传递-接受”模式的课程环节:
复习旧课-激发学习动机-讲授新知识-巩固运用-检查评价-间隔性复习
设计思路说明:
根据编排需求把本课内容分成两大目标导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各民族共同发展,逐一进行讲解,以整体宏观的角度让学生去感知教材,最大限度地去调动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教师在讲解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的时候可以运用“传递-接受”模式教学,对中国古代史的民族内容进行复习回顾,同时抛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知识的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讲授新课知识内容,让学生对新课知识进行巩固练习和运用,从而达到隔一段时间复习旧知识,减轻学生对旧知识的遗忘程度。
教材分析
《民族大团结》是人教版2018年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12课的内容,本单元教学内容以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为主,民族关系问题历来是古今中外各国政治中的重要问题,是关系国家安定团结的关键问题之一。
作为本单元的开篇之章,主要介绍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政策和各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情况,在本单元中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同感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认识具有重大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政策,少数民族跨入社会主义的基本情况;
2.知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区;
3.了解党和国家实行各族人民共同繁荣政策。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知晓各族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史实,归纳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政策,培养学生通过具体事件发现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
2.在学习的过程中,倡导积极思考、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学习方法,并鼓励学生用此方法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注重历史学习与现实的密切联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各族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2.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大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保证。
我们要维护国家统一
巩固各族人民大团结。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教学难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由来及意义。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3.学生课前查阅有关少数民族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第四套人民币票样
提出问题:你认识人民币上的少数民族分别指的是什么?
教师补充: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健全中国的货币制度,方便流通使用和交易核算,中国人民银行自1987年4月27日起,发行第四套人民币。
第四套人民币在设计思想、风格和印制工艺上都有一定的创新和突破。
主景图案集中体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各族人民意气风发,团结一致,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主题思想。
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8年5月1日起停止第四套人民币100元、50元、10元、5元、2元、1元、2角纸币和1角硬币在市场上流通。
展示学习目标:
1. 熟记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史实。
2. 认识我国建立的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二、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温故知新
历代中央政权如何管辖少数民族地区的?
汉代:西域都护
元代:西藏正式成为行政区,回族形成。
清代:设置伊犁将军和驻藏大臣等。
教师补充:各民族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
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存在较大差异。
1.图片展示:
民族区域自治示意图
2.教师提问: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一项什么基本政治制度?
提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教师讲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
在自治区域内,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4.教师提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治制度,但它是怎样确立下来的?提示: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
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宪法。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5.教师强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治制度,同学们可以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讨论一下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提示:中国历史上长期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符合中国国情和历史传统;各民族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只适宜于合作互助,不适合分离的民族关系;近代以来,各民族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革命斗争中,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相互离不开的政治认同。
6.教师总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充分体现了国家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对维护国家统一和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目标导学二:共同繁荣发展
1.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并且展示图片:
西藏农奴欢庆得解放
2.教师提问: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在少数民族地区采取了什么措施?
提示:进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废除了剥削和压迫,各族人民翻身做了主人,迈入社会主义社会。
3.教师强调:对少数民族地区因地制宜地进行政治改革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前提。
那么,党和政府为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采取了哪些政策?
提示:国家采取许多优惠政策,派遣大批人员,还通过技术、物资、资金等多种方式,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
4.教师过渡:各民族共同繁荣包括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繁荣,那么党和政府是如何对待少数民族文化的?
提示:国家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国家按照自愿原则,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创造条件;国家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保护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国家还有计划地进行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搜集、整理和出版工作等等。
5.史料展示:
材料:西部地区由于受历史、自然和区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总体发展水平与东部相比,存
在着较大的差距,近十几年来,这种差距还呈拉大趋势。
6.教师提问:在20世纪末,国家针对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大量欠发达的自治州和自治县提出了一项什么发展战略?
提示:西部大开发战略。
7.教师讲述: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我国东部地区发展较好,现阶段我国在继续加快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于逐步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加速实现全国各地区的共同繁荣和人民的共同富裕,保持社会稳定,将发挥重要作用。
西部大开发包括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水利枢纽、青藏铁路、交通干线等重大项目。
而其中最让西部人动心的是西气东输和西电东送两大世纪工程,这是让西部人走向富裕、为东部建设贡献力量的工程,令国人翘首。
三、课堂总结
我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上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共同繁荣的政策合乎国情,顺乎民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中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关系必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两条粗线明确,线索清晰,不难把握。
但本课中“民族区域自治”和“共同繁荣发展”均涉及多个政治事件,有的甚至涉及政治文件,因此,需要老师用图示方法标注出来,
以方便学生记忆。
此外,对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以及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措施,不仅要督促学生记忆,也要在课上让同学们加深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