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住宅政策与规划

合集下载

新加坡永久居民(PR)买政府组屋的限制和流程

新加坡永久居民(PR)买政府组屋的限制和流程

新加坡永久居民(PR)买政府组屋的限制和流程拥有外国国籍的新加坡永久居民(Permanent Resident,简称PR)在新加坡买房的选择会⽐⼀般外国⼈多,但与新加坡公民相⽐还是略受限制,这⼀点主要体现在购买政府组屋上。

政府组屋是新加坡最普遍的房地产种类,由政府建屋发展局统⼀建造,属于有津贴的公共住房,⾼达85%的新加坡⼈都住在组屋⾥。

组屋分两种:新组屋和⼆⼿组屋,前者由政府提供预购项⽬,只开放给新加坡公民。

譬如,⼀对夫妇要申购新组屋,必须都是新加坡公民,或者其中⼀⼈是公民,另⼀⼈是永久居民。

(有⾮永久居民外籍配偶的新加坡⼈,可申购⾮成熟市镇的⼆房式预购新组屋,但必须符合⼀些条件。

)夫妇两⼈都是永久居民的外国家庭,可在公开市场上购买⼆⼿组屋,但前提是必须在获得永久居民权后等满三年,购买后必须在半年内卖掉国内外的私⼈房地产。

政府组屋与私⼈公寓相⽐有显著的价格优势,是许多年轻夫妇和⼯薪⼀族的⾸选。

以四⼗万新币上下的4房组屋来计算,付掉10%的⾸期,剩下的房款分三⼗年来偿还,通常连本带利,每⽉的还款额靠夫妻⼆⼈存⼊公积⾦CPF普通户头⾥的钱,基本上就⾜以⽀付了。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新加坡永久居民(PR)买政府组屋的流程。

买前准备在买房前,有两个问题要考虑:Eligibility 和Affordability。

即:购房资格和购房能⼒。

1)购房资格:PR在新加坡买HDB,较多的是以下情况:2个结婚了的PR,2个将要结婚的PR(必须在第⼀次⾯议时给HDB官员看ROM登记条)⼯作的母亲和读书的孩⼦未婚的PR 兄弟姐妹⼀个PR,或者两个⼈中有⼀个拿PR没有超过3年,是不能买HDB的。

2)购房能⼒:能获得PR资格的专业⼈⼠,购买⼀般的HDB经济能⼒不是问题,但是,有些PR购房者只有1⼈⼯作,或年纪很轻(PLOY 刚刚毕业),或有别的投资。

此外,HDB规定,购房者在EXE OTP 前,必须获得银⾏的贷款批准书。

因此,事先的贷款能⼒评估是必须的。

新加坡住房保障制度

新加坡住房保障制度

三、新加坡的住房保障制度(一)住房公积金制度公积金是公共住房建设的资金来源,使政府能循环滚动地建设公共住房,同时可以帮助中低收入者在购房时支付首付款和分期付款,这种强制储蓄的手段保证了公房建设资金的滚动利用。

作为社会保障储蓄的一种形式,公积金制度是新加坡政府与1955年建立的一项强制储蓄制度。

国家机关或者私人机构的雇主和雇员须以雇员月薪的一定比例缴纳公积金存入中央公积金局的个人账户,政府在建造和出售“组屋”时充分利用这一制度。

(二)政府“组屋”建造新加坡政府在住房保障中起到了主导作用,其每五年制定一个建屋计划,新建成的房屋称为“组屋”,为确保计划的顺利实施,政府除了专门拨出国有土地和适当地征用私人土地以供房屋发展局建房之用外,还提供低息贷款的形式,给予房屋发展局资金支持。

目前新加坡的房屋90%以上由政府出资建造的,“组屋”为全体公民提供了住房保障。

(三)“组屋”的合理配售在新加坡购买或租住“组屋”的人,初期以登记的先后顺序获得住房。

后期改为订购制度。

政府每季度公布一次建房计划,定购并申请房屋的人进行抽签,中签后经过购房审查交付订金后随即签订购房合同,并交付房价的首付款。

一般两年左右可以住上新房。

这种办法缩小了各地区、各类型住房的供求差距。

此外,新加坡政府还制定了严格的申请和审查制度,以有效防止利用“组屋”进行投机活动的行为发生。

(四)分级补贴政策新加坡政府严格按家庭收入情况来确定享受住房保障的水平,以各种形式向中低收入者提供分级住房补贴,帮助中低收入者购房。

政府针对购买不同住房面积的家庭,制定了不同程度的优惠政策。

对无力购房的家庭,政府允许其租用“组屋”,待有能力买房时再给予优惠。

新加坡政府还规定在住房翻新时,给予的津贴与居住面积的大小成反比,以缓解社会住房压力和倡导节约。

(五)法律法规为了保证住房保障制度的措施顺利实施,新加坡政府制定了细致而周全的法律法规如《新加坡改造法令》、《建屋与发展法》等。

新加坡的组屋制度

新加坡的组屋制度

新加坡的组屋制度新加坡的组屋制度,始于1960年,当时,新加坡刚刚从英殖民统治下脱离,成立自治机构,整个社会发展比较落后,政府财力有限,民众住房条件比较差。

李光耀当时提出的口号是,要实现新加坡人“居者有其屋”。

新加坡建国初期,普通居民的居住条件恶劣,平均每一户居民不足一间居室。

据官方统计,当时200万人口中有40%的家庭住在贫民窟或棚户区,能够住上像样住宅的人口只占居民总数的9%,政府面临严峻的住宅问题。

20世纪60年代初,新加坡成立了建屋发展局,专门负责建造公共组屋(相当于中国的经济适用住房)。

为解决广大中低收入居民的住宅问题,建屋发展局开始大规模兴建低标准、小户型住房。

后来,政府又宣布实行“居者有其屋”计划,推行住房自有化政策,鼓励中低收入阶层以分期付款方式购买组屋。

现在的新加坡,组屋已成为当地住房市场的主体,87%的人住在其中。

这种住宅比私人房地产市场上的商品住房便宜许多,得到普通民众的青睐。

新加坡建屋发展局对组屋的定价不以成本为考量,多年来建屋发展局几乎一直都在做亏本生意。

在2006~2007财年,政府建屋发展局亏损了7.4亿新元(约合37亿元人民币),建屋发展局的赤字由政府资金填补,而从政府开始拨款计算至今,累计的政府补助金总额已达160多亿新元(约合800亿元人民币)。

新加坡政府公共住房计划优惠政策很详细,比如申请购买组屋的家庭,成员最少只需两个人即可;申请者家庭月收入不超过8000新元。

为了能够让每一位居民都能买得起住房,新加坡政府推出一系列优惠措施:首先,制定公积金制度,进行强制性储蓄,即规定雇主和雇员各按雇员工资收入的一定比例逐月缴纳公积金,分别用于未来的养老、住房、医疗、保险、教育等用途,使得居民的购房能力得到大幅提高。

建屋发展局将根据购房者收入情况发放贷款,确保购房者每月还款额比例不会超过其收入的四成,房屋的分期付款最长期限可为30年。

此外,购房者同时还可以申请商业贷款。

其次,在组屋的建设过程中,政府始终坚持小户型、低房价原则,保证绝大多数居民能够负担得起(当地房价按套计算,因而控制户型就能基本控制房价)。

新加坡建筑政策

新加坡建筑政策

新加坡建筑政策新加坡是一个小而繁忙的城市国家,拥有高效的建设和规划政策。

这个岛国的建筑政策非常严格,并且是与国家利益和可持续性发展息息相关。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新加坡的建筑政策已经经历了很多变化,以适应城市的快速发展和不断变化的需求。

在新加坡,建筑政策是由国家发展部(Ministry of National Development)和新加坡建屋发展局(Housing and Development Board)制定和管理的。

这些政策旨在确保城市的建设和规划能够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环境可持续性。

以下是一些关键的新加坡建筑政策。

土地规划与使用新加坡的土地资源非常有限,所以对土地的规划和使用非常重要。

国家发展部负责制定土地使用规划,以确保土地被合理利用,并且符合国家发展的需要。

新加坡政府采取了严格的土地使用政策,包括限制土地的用途和土地出让的方式。

建筑许可在新加坡建造任何类型的建筑,都需要获得建筑许可。

国家发展部和新加坡建屋发展局会对建筑计划进行评估和审核,确保建筑符合当地规定的建筑法规和标准。

所有的建筑都必须经过审查和批准,以确保安全和符合环境规定。

建筑标准新加坡的建筑标准非常高,所有的建筑都必须符合国家建筑标准和规范。

这些标准包括建筑安全、环保、节能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建筑的设计、施工和维护都需要符合这些标准,以确保建筑的质量和持久性。

更新与改进随着城市的不断变化,一些老旧的建筑需要改进和更新,以适应新的需求和发展。

新加坡政府鼓励建筑的更新与改进,以提高建筑的效率和可持续性。

政府为更新和改进提供了一些激励措施,鼓励业主和开发商对建筑进行改造和升级。

可持续发展在新加坡,可持续发展是建筑政策的重要方面。

政府鼓励采用节能、环保和低碳排放的建筑技术和材料,以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影响。

政府还鼓励开发商建造绿色建筑,以提高建筑的可持续性和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公共建筑和基础设施新加坡政府投资大量资金在公共建筑和基础设施上,以满足人口增长和城市发展的需求。

新加坡的城市规划系统

新加坡的城市规划系统

新加坡的城市规划体系——规划运作体系一、发展规划 新加坡的发展规划采取二级体系(tow-tier system),分别是战略性的概念规划(Concept Plan)和实施性的开发指导规划(Development Guide Plan,简称DGP)或原来的总体规划(Master Plan)。

1、概念规划 概念规划是长期性和战略性的,制定长远发展的目标和原则,体现在形态结构、空间布局和基础设施体系。

概念规划的作用是协调和指导公共建设(pubilc sector development)的长期计划,并为实施性规划提供依据。

规划图只是示意性的,并不是详细的土地利用区划,不足以指导具体的开发活动,因而不是法定规划。

在1967-1971年期间,新加坡编制了第一个概念规划(见下图)。

这是一个环状发展方案(Ring Plan),发展环的核心是水源的生态保护区,禁止任何开发活动;城市中心在南海岸的中部,将发展成为一个国际性的经济、金融、商业和旅游中心;沿着快速交通走廊(大容量快速交通体系和高速公路),形成兼有居住和轻型工业的新镇(new towns),市中心的人口和产业将疏散到这些新镇;一般工业集中在西部的裕廊工业区;国际机场位于本岛的东端。

新加坡的概念规划(1971) 在1991年,新加坡重新制定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远景,并对概念规划进行了相应的修编,形成2000年、2010年和X年三个阶段的形态发展框架。

新一轮概念规划的重点是建设一个具有国际水准的城市中心,并形成四个地区中心,完善快速交通体系,在交通节点和地区中心周围发展由科学园区(science parks)和商务园区(business parks)构成的“高科技走廊”(technolohy corridors),提升居住环境品质,提供更多的低层和多层住宅,并将更多的绿地和水体融入城市空间体系。

值得指出的是,概念规划的远景只是一个发展目标(指新加坡的人口达到400万),并没有具体的实现期限(year X)。

新加坡住房模式范文

新加坡住房模式范文

新加坡住房模式范文新加坡住房模式是一个成功的城市住房发展模式,被世界范围内的城市所关注和学习。

这个模式的核心是由政府领导的住房发展计划,旨在提供可负担的住房给全国居民。

该模式以确保居民有一个舒适和安全的家庭为目标,同时也塑造了城市的社会结构和身份认同,为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政府开始兴建公共住房,并实施了公屋购买计划。

新加坡住房与发展委员会(Housing and Development Board,HDB)负责该计划的规划、建设和管理。

公共住房被分为不同类型,包括组屋(flats)、豪华组屋(executive apartments)、组屋公寓(HUDC apartments)和建屋发展公司(DBSS)项目。

这些公共住房单元非常多样化,能够满足不同需求和经济状况的居民。

新加坡住房模式的一个关键特点是“三个手柄”政策。

首先,政府控制土地供应,确保土地价格稳定,以减少房屋成本。

其次,政府提供优惠贷款和担保,以帮助居民购买住房。

最后,政府补贴建设成本,并通过租金补贴和购房补贴等方式为低收入群体提供经济援助。

这个住房模式的成功还得归功于政府的专业管理和长期规划。

政府通过土地利用和城市规划,确保公共住房区块与其他城市设施(如学校、医疗设施和购物中心)之间的良好互动。

此外,政府还注重社区建设和公共设施的发展,为居民提供便利的生活环境。

新加坡住房模式的成功对于其他国家和城市来说也具有借鉴意义。

它提供了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以确保人民的基本住房需求得到满足。

同时,它也强调政府在住房领域的角色和责任,以及社区建设和公共设施的重要性。

其他国家可以通过学习和借鉴新加坡住房模式的成功经验,为自己的城市住房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新加坡楼市发展历程

新加坡楼市发展历程

新加坡楼市发展历程
新加坡楼市发展历程始于独立之初的1960年代。

当时,新加
坡面临着住房短缺和不断增长的人口压力。

为解决这些问题,政府采取了积极的房地产开发策略。

在1960年代,新加坡政府设立了房屋发展局(Housing and Development Board,HDB),并实施了公屋计划。

公屋计划
的目标是提供廉价的住房,以解决住房短缺问题,并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

HDB兴建了大量的公共住房,以满足日益增长
的需求。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加坡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导致了对更高品质住房的需求。

为了满足这一需求,政府推出了优惠政策,鼓励私人开发商兴建公寓和私人住宅。

这项政策成功地吸引了国际开发商和投资者进入新加坡楼市。

20世纪90年代,新加坡经历了一次楼市繁荣。

国内和国际投
资者纷纷涌入市场,房价迅速上涨。

然而,这一情况并没有持续下去。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新加坡楼市陷入低迷,房价下跌。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和复苏,新加坡楼市很快重新恢复了活力。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稳定市场,包括限制住房贷款和提高房地产交易的印花税。

这些措施有效地控制了市场热度,避免了泡沫的形成。

如今,新加坡楼市发展迅速。

政府继续推动住房供应,通过建
设更多的公屋和优质私人住宅来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

同时,政府还鼓励可持续和绿色建筑发展,以促进环境可持续性。

总之,新加坡楼市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和调整。

从早期的公屋计划到如今的多元化市场,政府一直在积极推动楼市的发展,以满足人们对高品质住房的需求。

新加坡住房政策

新加坡住房政策

3、公共住房的商品化(始于1970年) 、公共住房的商品化(始于 年
由于政府组屋出售状况良好,同时也为了加快居者有其屋计划的实施,建屋局在 1970年代扩大了政府组屋的建造计划。在加速居者有其屋计划和公共住房的商品 化的过程中,建屋局采取了如下措施(1)控制建筑材料的供给(2)建屋局自己 拥有设计和建设队伍(3)改进组屋的设计(4)改进土地的使用和新镇的规划 (5)放宽申请政府组屋的资格(6)增加中央公积金比率
土地面积与人口(2001年)
新加坡土地、 新加坡土地、人口和住房的基本情况
组屋种类: 组屋种类:一房 二房式、 式、二房式、三 房式、四房式、 房式、四房式、 五房式、 五房式、六房式
二、公共住房简史
1960年以前 年以前 的住房问题
1、发展低成本住房 、 以求尽快解决紧迫的 住房危机( 住房危机(始于 1960) )
然而改良信托局并没有控制土地的权力,所以直到1932年,改良 信托局仅能在道路设计和建设方面做一些工作。 1932年,由于房 屋的严重短缺,政府决定增加改良信托局为低收入家庭提供廉价 住房的职责。到1947年,人口增加到20年前的两倍多,达到一百万。当时只
能为不到百分之十的人解决住房问题。
1960年以后的住房问题 年以后的住房问题
1、发展低成本住房以求尽快解决紧迫的住房危机(始于1960) 、发展低成本住房以求尽快解决紧迫的住房危机(始于 )
新加坡1950年取得自治,当时接收的城市有25万居住在低质量的房屋中, 30万人住在棚屋区。自治后通过的住房和发展法案授权给HDB进行居民 的住房建设、管理、市区改造及处理有关问题。在1963年已有18%的人 口租用建屋发展局的房子。这一期间,主要建造低成本住房。以高层建 筑式的一、二、三房式套房为主。或者叫政府组屋。使用面积分别是23, 37,54平方米。租金是由政府补贴的。申请的条件是,五口之家, 申请的条件是,五口之家,

新加坡房屋制度

新加坡房屋制度

新加坡房屋制度新加坡的房屋制度是一个独特而成功的模型,旨在提供高质量、经济实惠的住房,并促进社会平等。

以下是关于新加坡房屋制度的一般概述,其中包括公共房屋(HDB,Housing and Development Board)的建设、销售和管理,以及私人住房市场的一些特点。

1. 公共房屋(HDB)a. HDB的建设:新加坡的公共房屋由HDB负责规划、建设和管理。

这些房屋通常是大规模的住宅项目,包括高层公寓和组屋(行列式住宅)。

HDB采用现代化的设计和规划,提供各种不同类型和尺寸的住房,以满足不同家庭的需求。

b. 房屋购买和租赁:居民可以购买或租赁HDB的房屋。

购房者通常可以通过贷款计划获得低息贷款,而租房者则可以获得相对廉价的租金。

c. 房屋改善计划:HDB还实施了房屋改善计划,旨在升级和改善现有的住房设施,以适应居民的需求。

这包括增加社区设施、改善公共空间和提升建筑结构。

d. 优先分配政策:为了确保社会平等,HDB实行了一些优先分配政策,以确保有需要的家庭能够获得适当的住房。

这可能包括针对低收入家庭、年长者和残疾人的优先考虑。

2. 私人住房市场a. 私人住房购买:除了HDB提供的公共房屋之外,新加坡还有一个私人住房市场。

在这个市场上,开发商建设各种类型的住房项目,包括公寓、联排别墅和独立房屋。

这些住房通常更昂贵,但也提供更多豪华和个性化的选择。

b. 市场调控措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市场调控措施,以确保私人住房市场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这可能包括对贷款的限制、对非居民的购房限制以及其他影响市场平衡的政策。

c. 私人公寓管理:私人住房项目通常由管理公司负责管理和维护。

这些公司负责维护共用设施、管理公共空间、确保建筑安全性,并促进社区活动。

3. 房屋市场的未来挑战a. 人口增长和土地有限:新加坡是一个人口密集的城市国家,而土地有限。

因此,房地产市场可能会受到人口增长的挑战,需要寻找创新的土地利用和建设方式。

老旧小区改造的国际经验——新加坡公共住宅区更新

老旧小区改造的国际经验——新加坡公共住宅区更新

新加坡是一个高密度的城市国家,2020年的人口为569万,目前面临人口快速老龄化的进程。

怎样才能在这种高密度的城市化地区营造更好的居住环境,是这些年来新加坡一直在致力探索的一个重要目标。

新加坡超过80%的人口居住在公共住宅区(组屋),至2016年,组屋区约101万户居民中800个居住组团(约40万~80万户居民)受惠于“住宅区更新策略”。

可见新加坡公共住宅区改造是一个量大面广、经历数十年的历程,研究其实践路径和经验,希望为我国老旧小区改造提供借鉴。

1 新加坡公共住宅区的更新背景1.1 1960年代—1980年代新加坡公共住宅区的更新从1960年代开始,按照其城镇化的进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60年代—1980年代,新加坡处于一个“发展型国家”阶段,以清除居住条件差的贫民窟、大规模新建住宅区来解决当时严重的住房短缺问题。

当时的目标是以自上而下的中央政府投入资金模式,为国民提供可负担的、数量足够的公共住宅。

1.2 1990年代——2000年代初在第二个阶段,新加坡走向“新型的发展型国家”,目标是打造一个世界级的具有竞争力的城市国家。

为此,新加坡推出了一系列针对1960年代—1980年代建造的公共住宅区的更新改造计划,主要是对住宅区的物质空间环境进行改造。

1.3 2000年代初——至今在最近这一阶段,新加坡进入“后发展型国家”阶段,经济增速放缓,人口面临老龄化,新移民也带来了新的社会经济转型挑战。

民众对于有地方特色的居住环境营造,以及参与到这个营造过程中的愿望越来越强烈。

人本主义、社区赋权、空间正义、生态智慧等理念注入公共住宅区的改造计划中。

这个阶段的更新改造策略更多强调整体化和社区参与的特色,注重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社区综合性复兴,并从原来重点关注住宅建筑单体扩展到整个新镇范围。

过去几十年间,针对不同阶段遇到的主要问题,新加坡陆续出台了很多各有侧重的更新改造计划。

总的特点有四个:一是逐步有序地将不同年代的组屋纳入各更新项目;二是应对社会转型的理念和任务再界定;三是与时俱进的改造内容与不断拓展的空间尺度;四是社区参与范围和程度不断提升(表1)。

新加坡住房模式

新加坡住房模式

新加坡住房模式新加坡住房模式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被广泛认为是最成功的住房政策之一。

新加坡作为一个城市国家,面临着空间有限、人口密集的挑战。

然而,通过创新的政策和规划,新加坡成功地解决了住房问题,为居民提供了高质量的住房和良好的居住环境。

首先,新加坡住房模式的核心是公共住房政策。

该政策推动了公屋的建设和分配,旨在解决人民的住房需求。

新加坡政府注重公平和包容,通过不同的分配机制,确保住房资源公平分配给有需要的居民。

例如,低收入家庭可以通过申请公屋租赁计划或购买二手公屋来解决住房问题。

而中等收入家庭可以通过申请购买新建的公屋来实现住房梦想。

这种分配机制确保了住房资源的有效利用,使更多的居民能够享受到公共住房的福利。

其次,新加坡住房模式注重社区建设。

在公共住房项目中,政府提供了一系列的社区设施和服务,为居民创造了良好的居住环境。

例如,每个公共住房项目都有公共花园、游乐设施、健身房和社区中心等公共设施,居民可以方便地享受到各种福利和娱乐活动。

此外,政府还鼓励居民参与社区活动,加强邻里关系,提升社区凝聚力。

这些举措使公共住房不仅是一个居所,更是一个温馨和谐的社区。

再次,新加坡住房模式注重可持续发展。

在设计和建设公共住房项目时,政府采取了各种措施来保护环境和提高可持续性。

例如,他们鼓励使用可再生能源、节约用水和资源、推广绿色建筑和开放空间等。

这些举措不仅有助于保护环境,还为居民提供了一个绿色和健康的居住环境。

同时,政府还推出了一系列的环保激励措施,鼓励居民积极参与可持续发展和环保行动。

最后,新加坡住房模式还注重创新和科技应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政府将数字化和智能化应用于住房领域,提供更智能、便捷和舒适的住房体验。

例如,居民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应用程序管理公共住房事务,包括房屋维修、租金支付和社区服务等。

此外,政府还推出了一系列的科技创新项目,旨在提高住房的质量和效率,以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需求。

总的来说,新加坡的住房模式是一个成功、可持续和充满创新的范例。

新加坡物业管理介绍

新加坡物业管理介绍

新加坡物业管理介绍新加坡全国面积620km2,人口300万,是一个土地资源有限的岛国。

1959年独立时,因房荒严重,40%的人家住在棚户区内。

政府为充分利用土地资源,解决住房问题,一方面按土地征用法令规划土地的使用,一方面填土造地,增加土地面积。

通过多年努力,到1993年底,填土总面积26.59km2,等于新加坡土地面积的4%。

与此同时,政府从1960年起开始执行住宅建设的五年计划,设立建屋发展局,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住房。

1964年,作为国策和政纲,又提出了“居者有其屋”的政策,鼓励居民逐步拥有(购买)自己的住房。

经过30年的建设,目前87.5%的新加坡公民居住在65万单位组屋内,市中心区的旧房都已改造,人均居住面积已在20〜30m2,是香港的2倍,比日本高出30%以上,居亚洲之首。

而且在这些居民中,90%是居住在自己所拥有的组屋内。

新加坡建造的住宅分公共组屋和私人住宅两种,其中私人住宅又分为共管式公寓和独立式、半独立式的花园洋房。

一、建设资金和物业管理经费住宅建设需要巨额资金,并要在较长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

没有一个国家是单靠政府或个人来解决的,都是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体制,并采取多渠道的方式聚集和融通建房资金,来保持住宅建设的稳定发展。

(-)新加坡政府解决住宅建设资金的主要渠道L住房公积金。

中央公积金制度是政府为确保吸收社会资金,实现政府提出的“居者有其屋”计划而制定的一项强制性储蓄计划。

该制度是从1955年7月开始建立的,同时还设定了中央公积金局,以保护公积金会员的合法权益,规划和管理使用公积金储蓄的行为。

规定任何一个雇员或受薪者,每月的工资必须有一定比例需要扣除,雇主也需要按雇员或受薪者工资的同样比例,每月拿出一笔钱,统一存人中央公积金局。

公积金的用途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中80%作为日常生活费用,即可用于购买住房和付保险费(购买组屋可动用其中的六分之五);12%作为医疗费用;8%作为特别费用,即年老退休后享用。

新加坡组屋管理政策

新加坡组屋管理政策

新加坡组屋管理政策
新加坡的组屋管理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资格限制:新加坡公民购买组屋有一定的资格限制,必须是已婚夫妇或年满35岁的单身人士才有资格购买。

此外,新购组屋者必须符合一定的收入和资产限制,以确保组屋的购买者具备足够的经济能力来维护和保养房屋。

2.购买限制:新加坡公民购买组屋的数量有限制,每个家庭只能购买一套组屋,并且需要满足一定的居住条件。

如果家庭成员在海外拥有其他房产,购买组屋的申请可能会被拒绝。

3.价格控制:新加坡政府对组屋的价格进行控制,确保价格不会过高,同时也不会低于一定的成本价。

此外,政府还提供各种补贴和优惠措施,以帮助低收入家庭购买组屋。

4.房屋维护和保养:购买组屋后,业主需要对房屋进行定期的维护和保养,包括清洁、维修、更换损坏的部件等。

政府规定了房屋保养的标准和要求,业主必须遵守相关规定。

5.物业管理:新加坡政府指定专门的物业管理公司对组屋进行管理,包括收取租金、维修保养、安全保卫等方面的工作。

业主需要按照规定支付物业管理费用。

6.转让限制:新加坡政府对组屋的转让有一定的限制,只有符合条件的居民才能购买或出售组屋。

如果业主需要出售
组屋,必须先获得政府的批准,并按照规定支付相关税费和手续费用。

总的来说,新加坡的组屋管理政策旨在确保组屋的分配和使用符合公平、合理和可持续的原则,同时保障居民的住房权益和生活质量。

新加坡祖屋制度

新加坡祖屋制度

新加坡祖屋制度引言新加坡祖屋制度是新加坡政府为了解决住房问题而推行的一项政策。

该制度旨在提供廉价的住房选择,帮助新加坡居民在经济上更好地安居乐业。

本文将介绍祖屋制度的背景、目标、运作机制以及对居民和社会的影响。

背景新加坡是一个面积较小、人口稠密的国家,住房问题一直是该国面临的重要挑战。

上世纪60年代,新加坡独立后,面临大量人口迁入的压力,住房供应严重不足。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新加坡政府推行了祖屋制度。

目标祖屋制度的目标是为新加坡居民提供廉价的住房选择,确保每个家庭都能拥有稳定的居所。

通过提供经济适用房,政府希望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并促进社会稳定与和谐。

运作机制祖屋制度的运作机制如下:1.祖屋建设:新加坡政府投资兴建祖屋,以确保住房供应。

这些祖屋通常是多层公寓式住宅,设有公共设施和社区服务。

2.住房分配:祖屋的分配是根据一套公正的分配机制进行的。

申请者需要满足一定的资格条件,例如家庭收入限制和公民身份要求。

分配机制旨在确保低收入家庭能够优先获得住房。

3.租金补贴:政府提供租金补贴,以帮助低收入家庭支付房租。

补贴金额根据家庭收入和家庭规模确定。

4.产权转移:祖屋的租赁期限通常为99年,租户可以选择将其转为产权制度。

这使得住户可以拥有房屋的产权,并在未来进行买卖或租赁。

影响祖屋制度对居民和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1.提供经济适用房:祖屋制度使得低收入家庭能够以相对较低的租金获得稳定的住房,改善了他们的居住条件。

2.促进社区发展:祖屋通常是多层公寓式住宅,居民之间的互动和社区活动得到了促进。

这有助于建立紧密的社区关系,增强社区凝聚力。

3.降低贫困率:祖屋制度有效地减轻了低收入家庭的经济负担,降低了贫困率,改善了社会公平性。

4.促进经济发展:通过提供稳定的住房,祖屋制度有助于吸引外国投资和人才,促进经济发展。

结论新加坡祖屋制度是一项旨在解决住房问题的重要政策。

通过提供经济适用房和租金补贴,政府帮助低收入家庭改善了居住条件,促进了社区发展和社会稳定。

新加坡环境治理与保护

新加坡环境治理与保护

新加坡环境治理与保护新加坡,这个位于马来半岛南端的城市国家,以其整洁、美丽和绿色的环境而闻名于世。

从曾经的一个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的小岛,到如今的花园城市,新加坡在环境治理与保护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这一转变并非偶然,而是得益于其长期以来坚定的政策、高效的管理以及全民的积极参与。

新加坡环境治理与保护的成功,首先离不开政府高瞻远瞩的规划和严格的法律法规。

政府很早就认识到环境对于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并制定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环境政策。

例如,在城市规划方面,新加坡注重合理布局,将工业、住宅和商业区域进行明确划分,减少了污染源的交叉影响。

同时,政府通过严格的土地利用规划,保留了大量的绿地和自然保护区,为城市提供了生态缓冲和休闲空间。

在法律法规方面,新加坡的环境法规堪称严厉。

对于污染环境的行为,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将面临高额的罚款甚至刑事处罚。

例如,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等行为都会被处以重罚。

这种严格的执法态度有效地遏制了环境违法行为的发生,使人们养成了良好的环境习惯。

除了政策和法规,新加坡在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投入了大量的资源。

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和空气净化等设施都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新加坡的污水处理系统采用了先进的技术,能够将污水净化处理后再循环利用,大大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

在垃圾处理方面,新加坡实行严格的垃圾分类制度,通过焚烧和填埋等方式,实现了垃圾的无害化处理。

同时,政府还积极推广垃圾减量和资源回收利用,鼓励企业和民众减少垃圾的产生。

新加坡的环境教育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幼儿园到大学,环境教育贯穿了整个教育体系。

学校通过课程教学、实践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责任感。

此外,政府还通过各种宣传渠道,如电视、报纸、网络等,向公众普及环保知识和理念,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

这种全民性的环境教育,使得保护环境成为了每一个新加坡人的自觉行动。

在交通领域,新加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减少尾气排放和缓解交通拥堵。

新加坡住房及管理

新加坡住房及管理

1 物业管理新加坡的物业管理,新加坡国家住宅发展局规定了住宅区公共设施(设备)的管理制度以及应提供的服务,主要有以下内容:1、住宅楼的维修。

区办事处每5年对整幢楼房的外墙、公共走廊、楼梯、屋顶及其他公共场所进行一次维修。

2、电梯的保养和维修。

所有住宅楼的电梯均由区办事处进行例行检查和维修。

一旦电梯发生故障,乘客只要按动报警装置,5分钟内电梯救援组人员就会赶到现场。

<1386>字节郁花园二里居民 2007-6-19 14:52:37发表于房地产门户-搜房网>业主论坛> 郁花园二里业主论坛 新加坡公共住宅建设和管理的主管机关是国家住宅发展局,该局下设36个区办事处,每个办事处一般管理2至3个住宅小区,约有1万至1.5万户居民。

各区办事处通常设立财务组、市场组、园艺组、清洁组、维护组和文书组等业务小组。

区办事处管理住宅小区的业务范围包括:商业中心的租赁管理;出租住宅的租金缴纳和售房期款的收取;公共场所的出租服务和管理;小区内停车场的管理;小区的环境卫生、园艺及绿化管理。

除了这些以外,区办事处还负责介绍居民劳动就业、配合保安部门搞好治安工作等。

一、住宅区公共住宅的转售规定在新加坡,政府建造的公共住宅80%是出售给私人,房主可以转手售给他人。

政府为此制定了公共住宅的转售规定:1、房主购买住房后必须住满5年以上才能将房屋出售;2、出售住房后原房主租住私房的,两年半内不得重新申请购买政府的公共住宅;3、出售住房后原房主又购买私房居住,必须在该私房出售两年半后才能第二次申请购买政府的公共住宅;4、出售住房时申请购买新房的,除了必须在原住房内住满5年,还必须保证在拟购新房内居住5年以上。

二、对出售、出租的公共住宅内装修的管理规定在新加坡,政府出售的公共住宅,室内一般不装修。

购房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和要求自行装修,但必须在领到房屋钥匙之日起3个月之内完成,且此后3年内不得再进行第二次装修。

180921新加坡如何实现“居者有其屋”?—新加坡住房制度启示录(上)

180921新加坡如何实现“居者有其屋”?—新加坡住房制度启示录(上)

180921新加坡如何实现“居者有其屋”?—新加坡住房制度启示录(上)首席房地产研究员:夏磊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联系人:王菁菁实习生周梦雅有贡献导读房地产是周期之母,事关国计民生。

住房制度则是一国之重器。

有因必有果,有什么样的政策和制度,就有什么样的房地产市场运行结果,住房制度是深植于一国房地产市场的基因密码。

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存在的问题,很大程度上跟我国基本住房制度有关,而促进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则根本上取决于住房制度改革和长效机制建设。

我们经过近半年的研究策划,试图采用广泛的国际视野、丰富的历史资料、扎实的数据逻辑,系统客观分析代表性经济体的住房制度和运行逻辑,包括德国、美国、日本、中国香港、新加坡、英国、中国大陆等。

我们在上期解码了租赁市场全球典范的德国住房制度(全面解码德国房价长期稳定之谜——德国住房制度启示录(上)(下)),本期以创造高住房自有率奇迹的新加坡为例,探究“居者有其屋”的成功之路。

新加坡是“居者有其屋”的成功践行者,不仅解决了自治初期的“房荒”问题,还形成了“廉租房—廉价组屋—改善型组屋—私人住宅” 的阶梯式供应体系,住房自有率更高达90.9%,成为世界上拥屋率最高的国家之一。

短短半个世纪,新加坡如何从“贫民窟”华丽转身为解决国民住房问题的“全球典范”?新加坡又能为我国住房制度改革提供怎样的借鉴经验?摘要新加坡的高住房自有率奇迹建国后短短30年,新加坡成功从第三世界跻身第一世界,在创造经济奇迹的同时,更以其高住房自有率成为全球典范,被公认为全世界解决住房问题最好的国家之一。

人均住房面积从自治之初的不足6平提高至2015年的27.6平;套户比在1985年达到1后一直稳定在1以上;住房自有率在2001年达到历史高点93.1%,此后一直维持在90%左右。

新加坡还形成以组屋为主、私宅为辅的住房供给结构。

82%以上的新加坡人居住在政府提供的组屋中,仅有不到18%的高收入家庭和外国人住在开发商建设的私人住宅。

新加坡的社区管理制度

新加坡的社区管理制度

新加坡的社区管理制度首先,新加坡的社区管理制度非常注重社区治安。

在新加坡,民众普遍认为治安是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础,因此政府高度重视社区治安问题。

新加坡有一支庞大而高效的警察队伍,负责维护社会治安和秩序。

此外,新加坡还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摄像头监控和人脸识别技术,加强对社区治安的监控和管理。

这些措施有效地降低了犯罪率,使人们在新加坡的社区中感到安全和舒适。

其次,新加坡的社区管理制度还非常注重环境卫生。

新加坡是一个干净整洁的城市,政府十分重视环境卫生问题。

政府不仅加大了对环境卫生的投入,还实施了一系列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规,如禁止乱扔垃圾和乱涂乱画等。

此外,政府还定期组织环境清洁活动和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市民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在新加坡的社区中,垃圾分类、环保习惯已经成为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使得整个社区环境更加清洁美丽。

再次,新加坡的社区管理制度还注重住房保障。

由于新加坡是一个人口密集的城市国家,房屋资源紧缺,房价高昂。

为了解决住房问题,新加坡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住房保障政策,如兴建公共住房、推行租赁补贴等。

政府还鼓励和支持企业和社会组织建设廉租房屋,提供给低收入家庭和特殊群体。

这些政策有效地缓解了新加坡住房紧张的状况,让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安全健康的居住环境。

此外,在教育医疗领域,新加坡的社区管理制度也非常完善。

新加坡政府致力于提高社区居民的教育和健康水平,促进社会进步和繁荣。

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学校和医疗机构,提供优质的教育和医疗资源。

同时,政府还实施了各项政策和项目,如免费教育、保健服务等,确保社区居民享有平等的教育和医疗权利。

在新加坡的社区中,教育普及率和医疗水平都位于世界前列,成为社区居民的福祉保障。

总的来说,新加坡的社区管理制度是一个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典范。

政府高度重视社区管理工作,积极提出政策和措施,全面保障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福祉。

在这个多元文化的社会中,社区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不仅提升了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也促进了社会和谐和发展。

居者有其屋新加坡住房保障制度及启示

居者有其屋新加坡住房保障制度及启示

居者有其屋:新加坡住房保障制度及启示建邺区江心洲街道办事处洪彪新加坡在住房保障方面采取的做法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学习借鉴其取得的成功经验,对于构建与完善我国的住房保障体系无疑具有重大的启示。

新加坡住房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及特点1.政府主导组屋的开发与建设,由建屋发展局具体实施。

2.政府严格控制土地资源,为组屋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土地、资金保障。

3.实行良性循环的公积金制度和住房公积金保障制度。

4.以家庭收入水平为依据,实行公有住宅的合理配售政策。

5.出台法律严格限制炒卖组屋,确保组屋政策的顺利实施。

6.因地制宜,精心设计与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住宅建设发展规划。

总之,科学高效的政府管理与投入,配之以严格缜密的法律法规,使新加坡的人居事业不断发展。

现在新加坡已经是举世公认的“花园城市”,被联合国评为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国家之一,成为居民理想安居之所,有力地增进了多种族安居乐业、和谐相处,促进了和谐社会的建设,对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不仅如此,新加坡房地产业的日趋兴旺,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强有力的增长点,也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

新加坡住房保障制度带给我们的启示新加坡独特的住房保障制度在短短数十年内成功地解决了普通老百姓的住房难题,其住房保障制度很有特色与值得借鉴之处。

借鉴并汲取新加坡的有益经验,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完善:1.强化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健全以政府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

新加坡组屋政策的成功之处表现在政府主导、干预和介入,牢牢掌握了房地产市场的主动权,充分调动各种资源,通过合理组织有效地解决了大部分国民的住房问题。

它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就是:政府作为经济的宏观调控者,担负着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和保障全体居民的基本权利实现的职责。

建立和完善住房保障制度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体现,是政府社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政府应当成为构建住房保障体系的主体。

住房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其价值大,许多家庭尤其是低收入家庭仅通过市场无力解决自身的住房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加坡住宅政策与规划来源:发展规划处发布日期:2009年6月25日新加坡共和国是世界公认的住宅问题解决得比较好的国家,六十年代初期,新加坡由于经济问题和大量移民,人口猛增,出现了严重的房荒;政府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住宅建设。

1960年以来,政府组织建设的住宅共有49.75万套,其中多数是高层住宅。

新加坡私人建设的住宅约17万多套。

二者合计约66.75万套。

新加坡现有250万人口,约60万个家庭(其家庭构成平均为每户4.2人),如按每户一套住宅计,显然住宅拥有套数大于全部家庭户数。

由于修建标准逐步提高,仅政府组屋的统计,平均每户居室数量已达3.1间,平均每人居住面积为17.1平方米。

与世界各国比较,新加坡的住宅发展速度是较快的,这首先取决于他们的经济基础;由于新加坡经济发展迅速,使得住宅发展有了实力。

另外,新加坡的住宅政策和规划为住宅稳步、快速发展起了积极促进作用。

一、住宅政策1.住宅商品化政策新加坡人称自己国家是社会福利国家。

他们享受着政府多方面给予的福利,如儿童免费上学、职工免费接受技术培训等。

但在住房问题上,新加坡实行的是商品化政策。

即住房费用完全由个人支付,自己拿钱买房或租房居住。

居住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个人经济支付能力。

住宅商品化政策是与其国情相适应的。

新加坡国民收入较高,据统计,1984年人均国民收入为12,353新元,约合5,800美元。

新加坡国民收入中用于个人消费的比例又较高,合每人每年3900美元,这种高工资、高消费的经济政策从根本上保证了住宅商品化政策的顺利实施。

目前新加坡公民用于住房的消费一般占收入的20~25%,消费最少的占收入的9%。

新加坡住宅主要是由政府建造的,通常称为“政府组屋”。

政府建房的目的是为了实现1964年拟定的一项“居者有其屋”计划,其售价总体上讲基本等于造价,比私人住宅价格低,为了限制高薪阶层政府明文规定买房者月薪不得超过一定的标准。

政府规定的买房者的月薪标准又是不断变化的,1978年时买组屋的家庭月收入要低于1500新元,后来放宽到2500新元,随后又放宽到3500新元。

事实上现在新加坡人中98%,都有资格得到政府组屋。

政府组屋的售价根据不同地段、不同房屋类型、不同面积标准而确定,基本上是市中心区高,城市外围低,离中心区越远越低。

同时,每套住宅面积越小,单方售价越低,而单方造价却越高。

所以,单就每一套而言,售价与造价是不平衡的,据说这种价格与价值的悬殊差额是由社会经济家精心研究计算得出的,意在照顾低收入者利益,使社会上的低薪阶层也能拥有自己的住房。

政府对社会上极少数月薪更低的家庭还备有廉租屋出租。

现在申请租屋者的月收入限额为800新元。

所以,严格地讲,新加坡住宅经济政策是一种商品化加价格社会调节(通过政府)的政策,它对解决广大人民特别是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公积金政策公积金政策规定,新加坡的任何一个雇员或受薪者每月必须扣除工资的一定比例,而雇主(无论是私人企业还是政府部门)则须每月按雇员或受薪者工资的一定比例,再拿出一笔钱,连同扣除的工资一并存入公积金局中雇员或受薪者的名下。

五十年代开始实行这项政策时,公积金只占月薪的5%,以后不断提高,目前已达25%。

公积金是一种强制性的储蓄,是不能随意提取的,法律规定,公积金不能因债务或索偿等原因而转让,不受抵押、查封或被征收。

其用途限于三方面:80%用来买房和付保险金;12%作医疗费;8%作养老金。

这种强制储蓄起到了引导人们合理消费,促进个人买房的作用。

同时它也是政府建房的资金来源;据估计,全新加坡每年存入的公积金总额约为40亿新元,相当于每年全国国内税收的总额。

至1984年,政府的公积金已达240亿新元,这一笔庞大的收入,主要用于兴建住宅,然后出售或出租给居民。

3.购房贷款政策目前,新加坡的任何一个符合规定的(即月薪收入限制)买房者,只要首次能付出房价的20%,其余80%欠款可向银行低息贷款,年息为6.5%。

如果是本国公民,又是第一次买房,贷款年息降为6.25%。

实行分期归还贷款的家庭,还款年限一般为25年,每月按期归还的款项一般占月收入的24~28%。

归还贷款一般使用公积金。

也就是说每月公积金存款除支付房费外,还有一半左右的剩余。

新加坡政府的购房贷款政策和公积金政策是实现“居者有其屋”计划的两大支柱,也是住房发展的两大支柱。

现在的新加坡人居住水平已经是比较高了,然而城市住宅发展速度和人民购房的势头不见下降,这里除了有要求不断提高居住水平的一面之外,在客观上公积金使用上的限制迫使人们去买房,买房贷款利息低又诱导人们去买高增值的住房。

分析新加坡的住宅政策之所以得以顺利实施,是与其国家——城市两者合一的特定管理体制分不开的。

新加坡是个城市型国家,城市发展的每一步由国家直接部署、指挥,住宅发展政策受到国家机器的保护。

二、住宅发展规划在住宅发展数量上,政府拟定了住宅五年计划,住宅五年计划从1960年开始,目前已是第五个五年计划最后一年了。

住宅五年计划中根据对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发展、家庭结构的变化等分析预测,再预测出住宅社会需求量。

目前对“六五”住宅计划的预测:到1990年人口发展到300万,约需新建住宅20万套,按每年4万套的速度建设发展。

住宅发展用地上,1982年时居住用地是87平方公里,占城市总用地的15.3%。

住宅发展除改造旧城外,尚需不断建新城,居住用地不断增加,预计2030年增至139平方公里,占城市总用地(届时通过填海,城市用地将扩大至742平方公里)的18.7%。

住宅发展布局上,一是充分利用和改造现有居住用地,二是旧城外围开辟新区,建新城。

建设新城乃是住宅发展的主要方面。

新加坡旧城占全岛用地的1.3%,它是全新加坡财政、贸易、旅游中心,各类建筑密集,同时还居住着全岛6.7%的人口。

相对而言,旧城拥挤,密度过高,在旧城外开辟新住宅区将能对中心城起疏解作用。

预计到本世纪末,约有80%的人居住在新城,将规划15个新城。

开辟新区发展住宅的规划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不单纯地建居住区,而是发展建设综合区,力求综合功能平衡。

据推算,在开发新区时,居住用地平均只占38%,其它作为绿地、交通用地、生产用地或生产备用地等。

虽然不同新区其居住用地所占比例是不相同的,但是却在不同程度上考虑了生活、工作的平衡发展,已经建成的宏茂桥新区就是如此(表1),居民反映良好。

第二,规划新区时,使每一个住宅区都靠近城市快速干道,并有公共交通专用线,区内交通辅助设施,如公交转换站、停车场都相应配套齐全(图1)。

新区开发时,道路建设先行,住宅一旦建成,因交通便捷可收到良好的效益,没有出现建好住房无人住的情况。

第三,以建成完整新区为根本目标。

新加坡的新住宅区开发是由近及远分期进行的。

这样,一个个完整新区交付使用,做到了工期短,投资效益发挥快,同时也大大方便了人民生活。

第四,坚持建设高密度住宅区的规划思想。

新加坡国土面积小,在本岛570多平方公里用地上,还有59.29平方公里的湖泊、沼泽地等不可建设用地。

由于城市建设不断发展,在可建设用地上,正着力加大密度,以提高土地利用率。

土地利用规划明确规定:所有公交干道两旁必须建高密度的住宅区。

新加坡中心城重建规划还详细规定了建筑容积率要在1.7~2.3之间,人口密度一般为300~500人/公顷。

(发展规划处)三、详细规划设计的特点1.住宅区的规划结构一般是细胞——邻里单位——住宅区。

公共建筑和游乐设施的配置一般分邻里单位、住宅区两级。

所谓细胞,即把每3~5栋楼、约400~500个居住单元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个院落(图3、4)。

2.住宅区建筑多采用自由灵活的布局方式。

由于新加坡独特的地理位置(北纬1°左右)住宅对朝向要求不高,但布局很注意空间的多样化。

住宅区多以工业化方式修建的高层板式住宅为主,辅以部分特殊体型和用传统方式修建的住宅。

住宅区和院落由不同体型、高度、色彩的建筑组成,形成形态各异、丰富多变的空间(见封三)。

3.确定住宅单元面积标准时,充分考虑个人经济支付能力。

60年代初,多建一房式或二房式住宅,每套使用面积一般为21m 或41m 。

1964年经济有所发展,一、二房式住宅使用面积相应提高到32m 或45m 。

1974年后建的二房式住宅使用面积又提高为47m ,同时还建了一些面积为60m 、85m 的三房式、四房式住宅。

目前建的住宅大多为三、四、五房式或高级公寓住宅(图5)。

他们还规定每三个月调查一次所有买房者的要求,不断用最新的信息去指导、调整住宅单元设计。

4.住宅区的组织讲究社会性。

新加坡政府鼓励、提倡三代同堂,过大家庭的生活,这样的家庭,给予住房的优先权。

对于婚后愿意分居的小家庭,为了便于他们与其父母联络,相互照顾,在分配住房的地点上特别照顾,让他们与父母住得近一些,有的甚至分在与父母同一栋楼里。

为此,在规划设计时,精心研究确定住宅的套型比,在一栋楼里也注意不同套型住宅单元的有机组合。

这些作法无形中对整个社会的安定是一种促进。

为使不同民族、不同阶层、不同语种的人能和谐相处,加强交往,住宅区的规划设计不搞按等级分区,而是有意识地将不同标准的住宅单元组合在一栋楼里,将不同类型的住宅组织在一个住宅区内,人们可以自由选择地段、院落、居住单元,分房一律按价值规律,并且“先来先得”。

这有利于各民族、阶层间的团结,有利于社会、国家的政治稳定。

他们还设想今后的旧城改造能够将整条街道、整个街坊集体迁到同一地点,这样能延续固有的邻里关系,保持社会安定。

5.公共建筑配套全。

新加坡所有的住宅区除配套建有人们日常生活必需的商业、文教、行政管理等项目外,根据信仰宗教的人较多的特点,在每一个新城还专门规划建设一个教堂。

对于一些公建小项目,如公共厕所,在详细规划时考虑得很细,布局设计恰如其分,使用方便。

商业建筑采用商业单元设计手法,而不是项目定位设计。

商业用房建成后租赁给各商家使用,其经营项目自由选定,经过市场调节,自然取得平衡发展,经营项目越来越全。

各商家之间是相互竞争的,竞争的结果促进了市场繁荣,方便了居民生活。

6.充分考虑人的活动,努力创造适应于人的居住环境。

他们经常开展社会调查,研究居民的生活方式。

调查对象分为小学生、青年、家庭主妇、双职工、老龄人、寡妇、离婚者等多种类型,调查内容有家庭经济、工作、交通方式、生活、对儿童的照顾、自身娱乐、社交等,并详细询问居民对住宅区环境、社会质量的看法。

对环境的了解分为住宅区位置、娱乐设施、噪音等级、清洁、维修、安全、停车场等问题。

对社会质量的了解包括邻里之间的关系、互助及类似问题。

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全面掌握了居民的生活活动、意愿、心理等情况,因而在详细规划中更能体现出对人的关怀、尊重。

试举几例:第一近年来新建的住宅区,住宅底层除了部分作为公共建筑使用外,其余全部腾空,供居民活动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