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声母与双声叠韵
古代汉语通论(五)
古代汉语通论(五)古代汉语通论(五)双声叠韵和古韵通假⼀、什么是双声叠韵(⼀)双声:指的是两个字的声母相同或相近。
如:“蜘蛛”声母都是“zh-”“道德”声母都是“d-”但是,这两个例⼦有⼀定的区别,“道德”,“道”在古代属定母字,“德”属端母字,但两者同属⾆头(⾆尖中⾳)⾳,发⾳部位相同,也是双声。
⼀般来说,我们把声母相同的叫“正纽双声”;把声母相近的叫“旁纽双声”。
哪么,“纽”⼜是什么呢?就是声母,古代叫“纽”,是枢纽的意思。
古代汉语中有很多连绵词是双声关系,如《诗经》⾥就有“⽞黄”、“参差”、“踯躅”等等。
但是双声的不⼀定是联绵字。
双声是就某⼀时期具体的⾳系⽽⾔的,如“唐棣”,在古代是双声关系,现代则分属很不相同的声母,⽽不能算双声。
(⼆)叠韵:亦作“迭韵”。
指两个字的韵母相同或相近。
例如:“窈窕”的韵母都是“iɑo”,“螟蛉”的韵母都是“inɡ”,各⾃构成了叠韵;再如“彷徨”,前者没有韵头,后者有韵头,但韵腹、韵尾相同,也是叠韵。
古代汉语有很多连绵词是叠韵关系,如《诗经》中就有“绸缪”、“仓庚”等等。
但是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是两个不同的语⾳系统,有很多在古代汉语中是双声或叠韵的词,在现代汉语已经不是了,反之亦然。
如:“芣苡”在上古是叠韵,同属之部,但现在却不是叠韵。
⼜如“微妙”在先秦是双声,因为它们的古代声母都是[-m];⽽“威望”在先秦反⽽不是双声,因为“威”字在先秦属於零声母,⽽“望”字的声母是[-m]。
所以叠韵也是就某⼀时期的语⾳系统⽽⾔的。
当然,古今⾳的系统也有很多相⼀致的地⽅,例如“辗转”古今都是叠韵,“栗烈”古今都是双声。
但是在许多情况下,古今⾳是不相同的。
为了便於了解上古的双声问题,我们有必要对先秦的声母系统有所了解。
下⾯我们就讲⼀下古汉语三⼗六个字母。
(三)古汉语三⼗六个字母依照传统的说法,有所谓三⼗六字母,字母实际上就是声母;古代没有拼⾳字母,所以只好找出三⼗六个汉字作为声母的代表。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一.研究上古韵部的材料和方法是什么?答:材料是《诗经》入韵字、上古其他韵文入韵字和谐声系统。
方法是系联法。
二.按照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默写上古三十二声母。
答:1、牙音:見、溪、羣、疑 2、舌音:端、透、定、泥、余、章、昌、船、書、禪 3、唇音:幫、滂、並、明4、齿音:精、清、從、心、邪、莊、初、崇、山5、喉音:影、曉、匣6、半舌:來7、半齿:日三.屈原《涉江》前几句的韵脚和所属韵部是:衰、嵬:微部。
璐:铎部;顾、圃:鱼部。
根据上古韵部,说明“衰”和“嵬”、“璐”和“顾”“圃”押韵的道理。
答:上古韵部中,衰、嵬同在微部,为同韵相押;璐为铎部,顾、圃为鱼部,铎、鱼同在一个大类的同一小类,可以通转,为邻韵相押。
四.上古声母研究成果有哪些?下列汉字分属哪一类?答:古无轻唇,读如重唇;古无舌上,读如舌头;娘、日二母归泥;喻三归匣;喻四归定;照二归精;照三归端1.蓬播愤悲:古无轻唇,读如重唇2.跌追澄团:古无舌上,读如舌头3.贿讳涎:喻三归匣4.诞偷代除:喻四归定五.从古音学角度,说明下列各组通假字的类型1.更径(见母阳部;见母耕部)2.性生(心母耕部;山母耕部)3.適嫡(书母锡部;端母锡部)答:1.见、见双声,阳耕旁转,为音近通假。
2.耕、耕叠韵,心、山邻韵,为音近通假。
3.锡、锡叠韵,书、端邻纽,为音近通假。
六.按照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默写三十六字母。
七.从中古《广韵》到普通话,声母发生变化。
请说明zh\ch\shi 和j\q\x的来源。
答:今zh\ch\sh,是从中古《广韵》中的“知彻澄”、“庄初崇山”、“章昌船书禅”三组音合流变化而来的。
今j\q\x,是从《广韵》中的“精清从心邪”、“见溪群晓匣”二组音中分化出来的。
八.从《广韵》四声到现代汉语普通话四声的演变规律,大致情况是什么?答: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入派三声九.解释下列反切1.刊,苦寒切2.坛,徒干切3.杜,徒古切4.苦,康杜切(上字非全浊,下字是全浊,被切字仍读上声)5.展,知演切(上字是zh\chi\sh\r的,下字齐齿呼,被切字读开口)6.初,楚居切(上字同5,下字是撮口呼,被切字读合口呼)十.指出下面句子的修辞方式1.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杜甫.北征-互文)2.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韩非子-并提)3.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丘迟-割裂。
第五讲 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
第五講雙聲疊韻和古音通假一、双声叠韵和上古声部关于“双声”,前人认为“反切”上字与所切之字,必为双声。
也就是同声母的字,可以构成双声。
关于“叠韵”,按照前人的说法,“反切”下字与所切之字,必为叠韵。
用现代语言解释,也就是同韵母的字可以构成叠韵。
例如杜甫的七言律诗《赠田九判官司梁丘》中的“宛马总肥春苜蓿,将军只数汉嫖姚”。
其中“嫖姚”二字,它们便构成了叠韵。
但古今语音发生很大变化,古代是双声或者叠韵的词,现在却不双声或者叠韵了;现在是双声或者叠韵的词,在古代却不是双声或者叠韵。
前边我们看过上古韵部了,今天我们再来看看上古声部。
(一)研究上古聲母的材料和方法研究上古聲母主要依據的是先秦兩漢古籍中的異文、聲訓、注音、重文、通假字、聯綿字等材料。
其方法一般是通過這些材料反映的事實證明中古的某些聲母在上古是否存在,然後從中古聲母中去掉那些被證明在上古不存在的聲母,剩下的便是上古的聲母。
研究上古聲母還有一項重要的材料,即諧聲字,不過清人只認識到諧聲字是研究上古韻部的材料,而對諧聲字在研究上古聲母方面的妙用,沒有引起足夠的注意。
而第一个注意到这个问题的是瑞典汉学家高本汉。
下面我們對幾項主要材料作一個簡單的說明。
異文:指上古文獻中同一詞的幾種不同的書寫形式,如“伏羲”與“庖羲”。
聲訓:指古代注釋家對被釋詞用同音詞或近音詞所作訓釋,如《釋名·宮室》:“房,傍也。
室之兩旁也。
”注音:指古代的注釋家用同音字或反切為某些字所注的音,如《左傳·成公二年》:“請曲縣繁纓以朝。
”《經典釋文》:“繁,步幹反。
”重文:指古籍中重出的古今異體字。
《說文解字》中除正文收了9353個小篆字外,同時又將一些異體的籀文及古文(戰國時期秦國以外的六國文字)收列於小篆之下,如:“份,文質僣(“備”之誤)也。
從人分聲。
《論語》曰:‘文質份份。
’彬,古文份。
……”諧聲字:即形聲字。
《說文解字》中有80%以上的字都是諧聲字。
如:童——僮瞳穜曈董幢撞衝憧鍾……以上材料每一種都包括兩個不同的方面,即異文中兩種不同的書寫形式、聲訓中的被釋詞與訓釋詞、注音中的被注字和注音字、重文中的古字和今字、諧聲字中的主諧字和被諧字。
双声与叠韵 连绵词
双声叠韵双声与叠韵“双声”、“叠韵”的名称起于晋宋之际。
姚秦时鸠摩罗什所译《涅槃经》“悉昙章”就有“双声”、“叠韵”的名称。
到宋齐以后,文人学士对双声叠韵已经矢口可辨。
《南史·谢庄传》说:王玄谟问庄何者为双声,何者为叠韵。
答曰:“玄护为双声,碻厫为叠韵。
“王玄谟曾与垣护之一征魏(公元450),败于碻磝,所以谢庄“玄”、“护”二字和“碻厫”地名以为讥笑。
随口应对,毫无拘碍,足见他辨析声韵非常娴熟。
“双声语”又称“体语”。
梵文“悉昙章”称声母(即辅音)为“体文”,“体语”的名称即由“体文”而来。
如《北史·徐之才传》说之才“尤好体语。
公私言聚,多相嘲戏”。
唐封演《封氏闻见记》说梁财颙“好为体语,因此切字皆有纽,纽有平上去入之异”。
所谓“纽”即同一声母,“纽有平上去入”就是同纽的四声字,如“真轸震质”“章掌障灼”,四声不同,而声母相同,因此后代也称声母为“声纽”。
把声母相同的字组成一句话,就是“体语”。
双声和叠韵的道理很简单,宋齐以后文贵骈俪,辞尚华靡,在声音上也特别注意属对。
上句用双声字,下一句往往用叠韵字相对,诗歌中最为突出。
到了唐代,近体律诗形成,一联之内,双声对双声,叠韵对叠韵。
调高律谐,务求精细。
我们可以举杜甫诗为例:《野人送朱樱》: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
数回细写..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
忆昨赐霑门下省,退.朝擎出大明宫。
金盘玉筯无消息,此日尝新任转蓬。
《咏怀古迹之四》: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
武侯祠屋长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惠义寺园送辛员外》:双峰寂寂春台,万竹青青送客杯。
细草留连..侵坐软,残花怅望近人开。
同舟昨日何由得,并马今朝未拟回。
直到緜州始分手,江边树里共谁来。
《咏怀古迹之二》: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双声叠韵
双声叠韵
4、喻三归匣、喻四归定(曾运乾) 中古的“喻”母在上古一分为二,“喻”母三 等归入“匣”母,“喻”母四等归入“定”母。 “喻”三归“匣”的结论已被大多数人接受, 按王力的结论,“喻”三在《切韵》时还没有从 “匣”母分出来。“喻”四归“定”的结论大多 数学者没有接受。从谐声材料分析,上古时期 “喻”四与“定”母等舌头的关系比较密切,其 音值应该是舌尖中音的某个音,如“地”字以 “也”字作声符,“地”属“定”母,“也”属 “喻”四;“移”以“多”字作声符,“多”属 “端”母,“移”属“喻”四;“偷”以“俞” 字作声符,“偷”属“透”母,“俞”属“喻” 四。
5、照二归精、照三归端(黄侃) 上古时期,中古的“庄”组(“照”二)与“精”组 字关系密切;“章”组(“照”三)与“端”组的关系 密切,他们在读音上很相近。 学术界对这个结论尚有不同的看法。从各种材料分析, 上古时期“照”二与“精”组、“照”三与“端”组的 关系确实很密切,“浞”字,徐邈音“在角反”,“栈” 字,徐邈音“在间反”,“浞”“栈”属於“照”二, “在”属于“精”组;“搜”“溲”用“叟”作声符, “搜”“溲”属“照”二,“叟”属於“精”组。 “嗔”“瞋”“填”“阗”用“真”字作声符, “嗔”“瞋”“真”属于“照”三,“填”“阗”属于 “端”组;“轸”“诊”“疹”“殄”同声符, “轸”“诊”“疹”属于“照”六字母”相传为唐朝僧人守温所 创,故又称为“守温三十六字母”。根据 现在的研究,“三十六字母”并不合于唐 朝的声类,另外,守温的著述残卷也已经 被发现,上面只记述了三十个字母,而且 和“三十六字 母”有很多的不同。因此 “守温三十六字母”当出于后人的伪托。 至于“三十六字母”究竟何人所创,至今 未有定论。
三十六字母读音构擬
上 古 三 十 二 声 母 表
上古音常识
上古音常识
2、准确理解同义、近义词 古代汉语的同义词、近义词之间,也往往存在音同音近的 联系。 课本546页的例证。再举一些例证。 “逗留”,叠韵。逗,定母侯部
上古音常识
留,来母侯部
“背”“负”,帮母之部,“负”,并母职部,“背”, 阴入对转。 “焚”“燔”,“焚”并母文部,“燔”并母元部,双 声、旁转。 3、辨析通假 辨析通假的重要性 “柔”“弱”,“柔”,日母幽部,“弱”日母药部, 王念孙:“训诂之旨,存乎声音。字之声同而义近者,经传往往 双声、旁对转。
上古音常识
入声。 阴阳对转:“溝、購、構、媾、觏”等字属侯部,“講、 耩”等字属东部。 阴入对转:“是、提、题、缇、醍”等属支部,“寔、湜” 等属锡部,又是阴入对转。 2、旁转 是指从某一阴声韵(或者阳声韵、入声韵)转变为与之相 近的另一阴声韵(或者另一阳声韵、入声韵)。引起这种变化 的原因,是由于这个字的主要元音发生了前后或高低的变化。 因而,旁转关系也就是主要元音相近(有韵尾则韵尾相同的) 关系。 分,文部(帮母);半,元部(帮母)。文元旁转。 幺,宵部(影母);幼,幽部(影母)。宵幽旁转。
上古音常识
二、古无舌上音
这也是钱大昕在《十驾斋养心录》中提出来的。 课本544页。 所谓“古无舌上音”,是说先秦两汉时期还没有舌上音 “知、徹、澄”三母,它们是后来才从舌头音“端、透、定” 中分化出来的。 证明材料: 谐声偏旁: “呈”,澄母;“逞”,徹母;“桯”(音听),透母。 声训: 《说文》:“田,陈也。”《史记· 田敬仲完世家》:“敬 仲之如齐,以陈字为田氏。”“田”、“陈”古音相同。中古 时,田,透母;陈,澄母。
上古音常识
链接
等:是等韵图的一个基本概念,也是等韵学的核心,同时 也是等韵学中不太好懂的内容。……清代等韵学家江永是这样 解释“等”的,他说:“音韵有四等,一等洪大,二等次大, 三四皆细,而四尤细。”(《音学辨微· 八辨等列》)……用现 代语音学来解释,所谓“洪大”是指发音时元音的舌位比较后 比较低,如[α]、[ ]、[о]、[u]等元音属之;所谓“细”就是指的 发音时元音的舌位比较前比较高,如[i]、[e]、[ε]、[a]等属之。 为什么又有“洪大”、“次大”、“细”和“尤细”的区别呢? 这是因为元音的高、低、前、后也是相对的,如“高”还有高 和半高之分,“低”还有低和半低之别,所以大有洪大、次大, 细有细和尤细的区别。
汉语语音史5上古声母系统
以韵文作音韵材料也有缺点: 1.只能归结出“韵类”而不是“韵母”。 《诗经· 周南· 樛木》: 南有樛木,葛藟荒之。乐只君子,福履将之。 南有樛木,葛藟萦之。乐只君子,福履成之。 “荒”是合口字,“将”是开口字;“萦”是合口字, “成”是开口字。它们是不同的韵母,这从押韵上看 不出来。 2.从韵文无法推求古代的声类。 3.押韵字有时不易确定,判断错韵脚就会影响到结论的 正确性。
古汉越语中,汉语章组字常读舌根音:
针 kim 纸 giəy 正 gieng 种 giog
虽然端知组也有与见组发生关系的,但总体不如 章组那么多,也表明它们的性质是有差异的。 这几组声母关系错综复杂: 隹章-碓端-椎澄-淮匣-崔清 占章-点端-钻群-拈泥
《切韵》系统中端组与知组已经分开了。这个变化发 生在什么时候? 到齐梁时期,知组还是读同端组: 1.[西晋]郭璞《尔雅注》:“长,丁丈反”“竺,丁毒 反”“丁,猪耕反”“姪,大结反” 2.[梁]顾野王《玉篇》:“琢,都角反”“汤,他郎反 ”“浊,徒角反” 3. 梵汉对音:Uddiyana译作“乌苌”,Samghabata译作 “僧伽跋澄”。 4. 日语(吴音)借词:展知:ten;哲知:tetsu;宅澄: taku
《诗经· 召南· 羔羊》:“羔羊之皮,素丝五紽。退食 自公,委蛇委蛇。” 凡从“它”得声的字,如“紽佗驼蛇……”属同一韵 部;从“皮”得声的字,如“波坡破颇披疲被……” 等也属同一韵部。同时,由于“皮、紽、蛇”押韵, 以上两类字也应当属同一韵部。
严格来说,造字时代(谐声时代)应当早于《诗经》 时代,因此有少数字在诗经中已经与它的谐声偏旁读 音不同了。 《诗经· 齐风· 甫田》: 无田甫田,维莠桀桀。无思远人,劳心怛怛。 出现这种情况应当以诗经系统为准。实际研究结果表 明,两个系统大致是吻合、相辅相成的。
chapt8(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
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研究涉及到语言学、语音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未来可以加强 跨学科的合作与交流,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推动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研究的深 入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古音通假不同于假借字和古今字,它是在特定语境下临时借 用,而不是永久替代。
古音通假的形成原因
语音演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语音不断发生 变化,导致一些字的发音与古代 不同,从而产生了通假现象。
方言差异
不同地区的人们使用不同的方言, 方言间的差异导致一些字在特定 语境下被借用来表示不同的音节 或意义。
书写习惯
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
• 双声叠韵 • 古音通假 • 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的关系 • 实例分析 • 总结与展望
01
双声叠韵
双声
定义
双声是指两个声母相同的音节。
例子
如“芳香”中的“芳”和“香”,它们都以“f”为声母,属于双声。
叠韵
定义
叠韵是指两个韵母相同的音节。
例子
如“彷徨”中的“彷”和“徨”,它们的韵母都是“ang”,属于叠韵。
04
实例分析
双声叠韵的实例分析
双声
双声是指两个声母相同的音节,如 “玲珑”、“蜻蜓”。这些音节中的 声母都是“l”,因此它们是双声。
叠韵
叠韵是指两个韵母相同的音节,如“徘 徊”、“崔嵬”。这些音节中的韵母都 是“ai”,因此它们是叠韵。
古音通假的实例分析
古音通假是指古代汉语中,一些音节 由于发音相似或相同,可以互相替代 的现象。如“罢”通“疲”,“蚤” 通“早”。
对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研究的展望
深入研究双声叠韵的规律和特点
目前对双声叠韵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对双声叠韵的分类、特点和形成机制等 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未来可以通过更多的语料调查和实验语音学的方法,深入探 究双声叠韵的规律和特点。
古汉语通论(十六)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
古汉语通论(十六)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在本节里,我们谈两个问题: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
这两个问题有一定的联系,了解双声叠韵,有助於我们更好地了解古音通假的道理,因此我们先从双声叠韵谈起。
双声,指的是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叠韵,指的是两个字的韵相同。
例如在现代汉语里,“珍珠”是双声,因为“珍”zhēn和“珠”zhū的声母都是zh;“光芒”是叠韵,因为“光”guāng和“芒”máng的韵都是ang(韵头不同也算叠韵)。
在我们接触上古汉语的时候,问题比较复杂些,因为上古的语音系统和现代的语音系统不同。
我们必须对上古的语音系统有所了解,然后能认识上古的双声叠韵。
在上一节里,我们已经知道《诗经》用韵所反映出来的先秦韵部系统和现代汉语不同;我们还应该知道先秦的声母系统也是和现代汉语不一样的。
这样才不至於把上古的双声叠韵和现代的双声叠韵混为一谈。
举例来说,“芣苢”在上古是叠韵,同属之部,但现在却不是叠韵,普通话念作fóuyǐ。
“知识”在今天是叠韵,上古却不是,“识”字属有韵尾-k的职部,“知”字却属没有韵尾-k的支部,今天的广州话仍然反映这种情况。
又如“微妙”在先秦是双声,因为它们的古代声母都是m;“威望”在先秦反而不是双声,因为威字在先秦属於零声母,而望字的声母是m。
当然,古今音的系统也有很多相一致的地方,例如“辗转”古今都是叠韵,“栗烈”古今都是双声。
但是在许多情况下,古今音是不相同的。
为了便於了解上古的双声问题,我们有必要对先秦的声母系统有所了解。
依照传统的说法,有所谓三十六字母,字母实际上就是声母;古代没有拼音字母,所以只好找出三十六个汉字作为声母的代表。
这三十六个字母是:见溪群疑,端透定泥,知彻澄娘,帮滂并明,非敷奉微,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影晓匣喻,来日。
这三十六字母大致反映了唐宋时代汉语声母系统的情况。
至於上古的声母系统,据初步研究共有三十二个。
拿三十六字母来比较,有的要合并一些,有的要分出一些。
上古声母与双声叠韵.ppt
唐陸德明《经典释文》:“且,音徂,往也。”“既徂”即 “已经去过了”。
徂、且同为魚部字,声母又为同一发音部位的字:徂,从母; 且,清母(同为齿音)。所以属音近字可相通假。
②初并天下,罔不宾服。(史记·秦始皇本纪)《说文》:“罔, 庖牺所结绳以渔。”
半舌音:来(里隆卢鸾)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齿音:
齿头音:精(总子进)、清(村餐侵)、从 (残存惭)、心(扫岁算)、邪(松随徐)
正齿音:照(终庄诸)、穿(充出初)、床 (崇实术)、审(束诗舜)、禅(成臣涉)
半齿音:日(而柔闰儒)
牙音: 见(公江居经)、溪(空欺区看)、群 (穷共奇求)、疑(危银我颜)
喉音: 影(烟安忧恶)、晓(呼希休胸)、匣 (效学横还)、喻(融逸越为)
思考: 上古声母系统情况,并与中古声母作比较。
总结
1.古无轻唇 2.古无舌上 3 .娘日归泥 4 .照二归精,照三归端 5.喻三归匣,喻四归定
练习
1.《诗》:“东有甫草。”《韩诗》作“圃草”。 2.《论语》:“子贡方人。”郑康成本作“谤(帮)
人。” 3.《水经注·汉水篇》:“文水即门水也。” 4.《后汉书·杜笃传》:“摧天督。”注:“即天
罔,通“无”。罔,无同为明母字,罔在阳部,无在鱼部,属 阴阳对转。
② 八月剝枣,十月获稻。(《诗经·邠风·七月》)
剝通攵。二字同为屋韵部,“剥”帮母;“攵”旁母,同属 唇音。
关于通假与假借
通假:本有其字,能找出本字来,按本字读音,按 本字意义理解。
把握古音通假的两个条件: 1、两字之间有音同、音近关系; 2、还要有古籍例句作旁证。 例如:庄公寤生。(左传·隐公元年) 第一, 寤与牾具有共同的声符“吾”,所以必定同
双声叠韵与古音通假
至明末陈第才彻底批判叶音说,在《毛诗古音 考》提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古今语音不同说: “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 移。”在这一学说的指导下,古音学的研究真 正走上正确的道路。
陈第是古音学的开路者,顾炎武是古音学的奠 基者。顾氏分古韵10部,初步确定了古韵分部 的规模。
顾炎武古韵研究的贡献可以概括为:
2.从一章所用的韵数看,可以分为 一韵到底和换韵两类。
以《静女》为例:
第一章“姝”“隅”“躇”押韵, 是侯部,是一韵到底。
第二章“孌”“管”押韵,是元部; “炜”,是微部,“美”是脂部, “微”“脂” 合韵,中间换一次韵。
3、从韵脚相互的距离来看,情况较为复
杂,可分为三种:
(1)句句押韵
如《静女》二章:
(3)交韵 奇句和奇句押韵,偶句和偶句押韵。
如《静女》第三章: 自牧归荑,——奇句,韵脚是“荑” 洵美且异。——偶句,韵脚是“异” 匪女之为美,——奇句,韵脚是“美” 美人之貽。——偶句,韵脚是“貽”
“荑” “美”属于脂部——奇句相押。 “异”是职部, “貽”是之部。职、之合韵——偶
(3)方音材料:例如列举了古籍中“无”读音为 “毛”的材料后,钱大昕指出:“今江西、湖南方 音读‘无’如‘冒’,即‘毛’之去声。”
(4)反切材料:列举了《广韵》中一些轻重唇互切 的例子。例如:《广韵·二十五德部》中有一个小韵 的反切为蒲北切,同音字有菔、踣、仆、垘等字; 《广韵·二十文部》有一个小韵的反切为无分切,同 音字有蠠、闻、闽、阌等字。
双声兼叠韵
辗转 契阔 蔽芾 觱发 栗烈 厌邑 伊威 蟏蛸 逶迤
六、关于古音通假
古音通假是指古代汉语书面语里音 同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教材 P546)。
按照教材的定义,古音通假可以分 为两类,一是用字通假,二是六书假借。
汉语史稿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名词解释1、双声叠韵:双声叠韵是古汉语中的一种语言现象,也是汉语音韵学的两个重要术语。
所谓双声是指两个字的声母(也叫声纽)相同,这两个字一般都组合成双音词。
例如:“仿佛”(fang fu)两个字的声母都是“f”。
“颠倒”(dian dao)两个字的声母都是“d”。
所谓叠韵是指两个字的韵部相同,这两个字一般也都组合成双音词。
例如:“从容”(cóng róng)这两个字同属“ong”韵。
“披靡”(pī mí)两个字同属“i”韵。
这里所说的韵部是指韵腹、韵尾相同,韵头不一定相同。
例如“荒唐”(huāng táng)是叠韵,两个字的韵腹、韵尾相同,但“荒”字有韵头“u”,“唐”字没有。
双声、叠韵和古汉语的构词法有密切关系。
古汉语的双音单纯词大部分是联绵词(指由两个音节联缀成义而不能拆开解释的词),而联绵词又大多是用双声、叠韵的方式构成的。
例如:双声的:蜘蛛、流离、踌躇,叠韵的:螳螂、葫芦、昆仑、盘桓,双声兼叠韵的:辗转、辘轳。
2、骈词:语音上有同源分化关系的同义词。
或者说,骈词是一个词的旧形式和新形式同时存在。
一般情况下,旧形式往往只残存在书面语里,而新形式则存在口语里。
如,上古音的“呼”,变为中古音的“唤”,“呼”和“唤”就是骈词。
骈词大约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声母和主元音都相同,只是鼻音韵尾或有或无,这叫做“对转”或“阴阳对转”。
如:呼唤、逆迎。
第二类是主要元音相近,叫做“旁转”。
如:域国、观看。
骈词是每一时代都可能产生的。
骈词虽同出一词,但是由于各自发展,意义可以分歧。
骈词又可以合成双音词,如:呼唤,观看。
3、反切:反切是中国古代的拼音法。
它是用两个汉字注出另一个汉字的读音,这也是中国古代对汉字字音结构的分析。
反切的基本原理是: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包括调。
反切上字也简称为切上字,反切下字也简称为切下字。
如:当孤切“都”,“当”表示“都”的声母,“孤”表示“都”|的韵母包括调,声母和韵母一拼合,就切出一个“都”字音来。
上古声母
证明材料
异文: 《诗经·郑风·清人》:“左旋右抽。”,
“抽”,《说文》引作“搯”。中古时, “抽”;徹母,“搯”,透母。 《尚书·禹贡》:“导菏泽,被孟猪。”, 《史记·夏本纪》作“明都”。
证明材料
方言:
甘肃、陕西等地读“斫”为[tuo]。厦门、 潮汕、临川等方言,大多仍读舌上为舌 头。
重唇音;“捧”,属滂母,重唇音。
证明材料
异文: 《庄子·逍遥游》:“汾水之阳”,司马彪
本又作“盆水之阳”; 《论语·雍也》:“文质彬彬”,许慎《说
文》引作“文质份份”。
证明材料
方言验证: 吴方言、广东话、客家话等,都不同程度地
保留有重唇痕迹。特别是厦门话,至今没有 轻唇音。 房,厦门话读[pɔŋ]或[paŋ],福州话读为 [puŋ];“肥”,厦门话读[pui],福州读 [puei]。
证明材料
谐声偏旁: “涅”从“日”声,中古属泥母;乃,中古属
泥母,仍,中古属日母。 声训: 《释名》:“男,任也”;“尔,昵
也。”“男”、“昵”,中古属泥母; “任”、“尔”,中古属日母。 方言: 现代闽方言、粤方言仍无“日”母。
喻三归匣
这是近代音韵学家曾运乾在他 的《喻母古读考》一文中提出 来的。也就是说,喻母三等字 (曾运乾称为“於”母,今多 称作“云”母)是从古代的匣 母中分化出来的。
“宏通严谨”。他重视 师承,但不墨守师说, 常以“刻苦为人,殷勤 传学”以自警。虽是名 声赫赫之学者,且身体
殁于南京,年仅49岁。 虚弱,仍致力学术而不
倦,“惟以观天下书未
遍,不得妄下雌黄”,
发愿50岁后才著书。
黄侃在音韵学方面的贡献
所治文字、声韵、训诂之学,远绍汉唐,近 承乾嘉,多有创见,自成一家。
通论16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课件
通论16-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
5
声类,指声母的类别,是从韵书(或其他材料)的反切
系联或类似手段得来的,没有经过音位归纳处理。如《广韵 》声类数,陈澧考证为40类,黄淬伯、白涤洲47类,曾运乾 、陆志韦、周祖谟51类 。通行观点是41类,与36字母相比 :正齿音(照穿床审禅)分为庄系(庄初崇生)、章系(章 昌船书禅);喉音 喻母 分成 云母、以母。蒋冀骋认为《中 原音韵》时庄系、章系合流。
• 3、近代音:公元13世纪至19世纪。金元以后历代建都 北京,北方成为文化中心,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民族 共同语逐渐孕育成长。研究这一时期语音的学科叫北音 学。元人周德清《中原音韵》。
• 4、现代语音:公元20世纪 (五四)以后。
通论16-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
1
• 二、双声叠韵:
• 双声:指的是两个字的声母相同。
贻文集·一·534页》)
通论16-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
20
• 2、准确理解同义、近义词
•
古代汉语的同义词、近义词之间,也往往存在音同音
近的联系。
•
课本546页的例证。再举一些例证。
•
“逗留”,叠韵。逗,定母侯部。留,来母侯部。
• “背”“负”:“背”,并母职部, “负”,帮母之部, ,阴入对转。
•
“焚”“燔”:“焚”并母文部,“燔”并母元部,
• 此外,一些地名的读音具有很强的稳定性,根据这些地名 的读音也可以确定古无轻唇音。例如:
• 费: 旧读bì(滂),春秋鲁季孙氏封邑。“费”属敷母。 • 阿房宫:音ē pá ng(並)gōng,秦宫名。“房”属奉母。 • 逢泽:音pá ng (並) zé ,古泽薮名。“逢”属奉母。
通论16-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
八、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
雙聲疊韻和古音通假古漢語中的雙聲疊韻和古音通假現象,掌握雙聲、疊韻、疊音詞、聯綿詞、字母、古音通假等概念,要求學生按順序記住三十六字母和上古三十二聲母。
掌握假借字產生的兩種情況,能夠對古書中常見的通假字進行歸納和總結。
【重點及難點】:三十六字母、古音通假的分類和原則在《詩經的用韻》一節中,我們已經知道《詩經》用韻所反映出來的先秦韻部系統和現代漢語不同,除此之外,我們還應該知道先秦的聲母系統與現代漢語也不一樣。
本節將主要講授一些古聲母方面的知識,另外,還將介紹關於古音通假的一些常識。
一、基本概念聲母:指漢語音節開頭的輔音,例如在普通話dong這個音節中,輔音d就是聲母。
有些音節沒有聲母,直接以母音開頭,其聲母等於零,習慣上稱作零聲母。
例如an為零聲母。
古代沒有表示聲母的音標,表示聲母的方法是選用一定的漢字作為代表,這些聲母代表字稱作聲紐、字母或聲類。
聲紐:又稱音紐或紐。
大概古人以為聲母是一個字音的樞紐,所以將它稱作聲紐。
最早提到“紐”的文獻是唐代孫愐的《唐韻·序》。
[1[1]]字母:字母相傳是唐末僧人守溫根據當時漢語聲母的實際創制的,[2[2]] 共有30個,每個字母代表的聲母就是它自身的聲母,例如“明”代表的聲母是[m]。
到了宋初,有人根據當時的語音實際,對這30個字母的次序及取字進行了整理,同時增補了6個字母,即成了36個字母。
這36字母大致體現了唐末宋初漢語的聲母系統。
(見下頁)聲類:某一類聲母的總稱。
聲類是經過繫聯韻書的反切得來的,並沒有經過音位歸納處理。
在某一韻書中,凡是反切上字能夠聯繫在一起的,就算一個聲類。
五音、七音和九音:傳統音韻學從發音部位的角度對三十六字母進行分析所得出的類別。
五音的分法最早見於《玉篇·五音聲論》,其名稱為:喉、舌、齒、唇、牙。
[3[3]] 後來從五音的舌音中分出半舌音,從齒音中分出半齒音,合稱為七音。
這種分法最早見於南宋張麟之重刊的《韻鏡》和鄭樵的《通志·七音略》。
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
照三 牙音 见
穿三 溪Βιβλιοθήκη 床三 群 疑审三禅
日
古音三十二声母
唇音 帮(非) 滂(敷) 并(奉) 明(微) 舌 音 齿 音 喻四) 端(知) 透(彻) 定(澄) 泥(娘) 余(喻四) 章(照 三) 精 庄(照 二) 昌(穿 三) 清 初(穿 二) 溪 晓 船(床 三) 从 崇(床 二) 群 匣(喻 三) 来 日 疑 心 山(审二) 审二) 书(审三) 禅 审三) 邪
二 上古声母演变的重要条例 一)古无轻唇音
三十六字母中的"非敷奉微" 在上古读"帮滂并明" 三十六字母中的"非敷奉微" 在上古读"帮滂并明". 清代学者钱大昕提出,钱氏的古音学说见《十驾斋养新录》 清代学者钱大昕提出,钱氏的古音学说见《十驾斋养新录》和 潜研堂文集》. 《潜研堂文集》. 异文:古读" 论语》 且在邦域之中矣" 异文:古读"封"如"邦" ,《论语》"且在邦域之中矣", 释文》 邦或作封"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释文 释文》 《释文》 "邦或作封";"而谋动干戈于邦内",《释文》 郑本作封内. "郑本作封内."
上古声母演变的条例 双声叠韵 古音通假
一 研究上古声母的材料
异文:上古文献中同一个词的不同写法,如"伏羲"又写成 异文:上古文献中同一个词的不同写法, 伏羲" 庖羲" "庖羲". 注音:同音字注音, 读若" 说文》 读若鹿" 注音:同音字注音,"读若" ,如《说文》"睩……读若鹿" 读若鹿 谐声字: 声符应与字的读音相同, 谐声字:形声字 声符应与字的读音相同,具有相同声符 的字读音应该相同或相近. 的字读音应该相同或相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考:
上古声母系统情况,并与中古声母作比较。
总结
1.古无轻唇 2.古无舌上 3 .娘日归泥 4 .照二归精,照三归端 5.喻三归匣,喻四归定
练习
1.《诗》:“东有甫草。”《韩诗》作“圃草”。 2.《论语》:“子贡方人。”郑康成本作“谤(帮) 人。” 3.《水经注汉水篇》:“文水即门水也。” 4.《后汉书杜笃传》:“摧天督。”注:“即天 竺国。” 5.《檀弓》:“洿其宫而猪(知)焉。”注:“猪, 都(端)也。南方谓都为猪。”
上古声母与双声叠韵
一、声母的含义
声母原本称“字母”。 声母的归纳成为系统,就比较晚一些。相 传唐末沙门守温创造了三十六字母。宋郑樵 《通志七音略》也说:“七音之韵,起自西 域,流入诸夏……华僧从而定之,以三十六 为之母,重轻清浊不失其伦。”(王力《汉 语音韵》)
二、五音说与七音说
守温以36个汉字代表当时的36个 声母(而不考虑这些字所含的韵母), 按发音部位把它们分为唇音,牙音,舌 音,齿音,喉音五组,即所谓“五音”; 如果从中再分出“半舌”、“半齿” 则为“七音”。
关于通假与假借
通假:本有其字,能找出本字来,按本字读音,按 通假 本字意义理解。 把握古音通假的两个条件: 1、两字之间有音同、音近关系; 2、还要有古籍例句作旁证。 例如:庄公寤生。(左传隐公元年) 第一, 寤与牾具有共同的声符“吾”,所以必定同 音; 第二, 司马迁《史记郑世家》中说庄公出生时 “生之难”,就是极好的旁证。
齿音: 齿头音:精(总子进)、清(村餐侵)、从 (残存惭)、心(扫岁算)、邪(松随徐) 正齿音:照(终庄诸)、穿(充出初)、床 (崇实术)、审(束诗舜)、禅(成臣涉) 半齿音:日(而柔闰儒) 牙音: 见(公江居经)、溪(空欺区看)、群 (穷共奇求)、疑(危银我颜) 喉音: 影(烟安忧恶)、晓(呼希休胸)、匣 (效学横还)、喻(融逸越为)
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如“唯、維、惟” 假借 在作为句中句首语气词时都是假借用法。所以才 会写成这三种样子都有。 古今字之间不是通假关系,例如: 辟,后来写作“避”、“闢”、“僻”等 孰,后来写作“熟” 衰,后来写作“蓑” 莫,后来写作“暮” 坐,后来专为“座位”意义另造“座”字。
2、因声母属同一大类,或韵部相近(有对转旁转关系),故而 音近,于是相通假: ①女曰:“观乎?”士曰:“既往。”(《诗经郑风溱洧》) 唐陸德明《经典释文》:“且,音徂,往也。”“既徂”即 “已经去过了”。 徂、且同为魚部字,声母又为同一发音部位的字:徂,从母; 且,清母(同为齿音)。所以属音近字可相通假。 ②初并天下,罔不宾服。(史记秦始皇本纪)《说文》:“罔, 庖牺所结绳以渔。” 罔,通“无”。罔,无同为明母字,罔在阳部,无在鱼部,属 阴阳对转。 ② 八月剝枣,十月获稻。(《诗经邠风七月》) 剝通攵。二字同为屋韵部,“剥”帮母;“通假,就是古代汉语里同音或音近 的字的通用和假借。而“音同”、“音近” 的标准是什么呢?就是根据上古的声母和韵 部知识来判断两个汉字之间有无可能音同或 音近。
1、 因音同而通假
① 武王岂不仕?(《诗经大雅文王有声》) 郑玄箋:“武王岂不以其功业为事乎?” 即仕通事。仕、事二字同属崇母之韵,同音。 ②项梁曰:“前时某丧,使公主某事,不能 办,以此不任用公。”众乃皆伏。(《史 记项羽本纪》)“伏”通“服”,二字同属 并母职部,同音。
唇音: 重唇音:帮(布卜拜波)、滂(普沛派 匹)、 並(旁蒲袍贫)、 明(门芒母貌) 轻唇音:非(风甫废弗)、敷(丰抚拂 副)、奉(冯肥父吠)、微(无文问尾) 舌音: 舌头音:端(东督当胆)、透(通土添 汤)、定(亭谈但特)、泥(南难奴农) 舌上音:知(中追张竹)、彻(忡痴谄 插)、澄(沉鄭传纯)、娘(浓泥女粘) 半舌音:来(里隆卢鸾)
6.《春秋左氏经》襄二十七年“陈孔奂”(匣), 《公羊》作“陈孔瑗”(云)。 7.《易涣》:“匪夷(以)所思。”《释文》:“夷,荀 本作弟(定)。” 8.斩(庄)—渐(精) 足(精)—捉(庄) 宗(精)— 崇(崇)
双声叠韵
与上古的构词法有密切关系。上古的连绵词 (字)的两个音节之间大多具有双声或者叠 韵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