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分析

合集下载

美学概述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美学概述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美学概述期末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美学是一门研究什么的学科?A. 艺术创作技巧B. 美的哲学C. 人类心理活动D. 自然科学现象答案:B2. 以下哪位哲学家提出了“美是无利害关系的快感”?A. 柏拉图B. 亚里士多德C. 康德D. 黑格尔答案:C3. “审美经验”是指什么?A. 观看艺术品的经验B. 评价艺术品的经验C. 体验美的过程D. 创作艺术品的经验答案:C4. 以下哪项不是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A. 美的本质B. 美的起源C. 美的分类D. 社会经济状况答案:D5. 美学中的“形式美”主要关注什么?A. 艺术作品的内在思想B. 艺术作品的外在形态C. 艺术作品的社会影响D. 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答案:B(此处省略其他选择题)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康德美学中的审美判断的特点。

答案:康德在美学中提出的审美判断具有以下特点:普遍性、主观性、无利害关系性、目的性。

普遍性指的是审美判断要求所有人都同意;主观性强调审美判断是个人主观的感受;无利害关系性是指审美判断不涉及个人的实际利益;目的性则是指审美判断中的对象被视为目的本身,而非手段。

2. 什么是“美的形式”?请举例说明。

答案:美的形式是指艺术作品中的外在形态和结构,它包括线条、色彩、形状、节奏等元素的和谐统一。

例如,古希腊雕塑《断臂的维纳斯》以其完美的比例和线条,展现了人体美的典范,体现了形式美的特质。

3. 简述黑格尔美学中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答案:黑格尔认为,美是绝对精神或理念在感性世界中的显现。

在他的美学体系中,美是理念与感性的统一,是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的桥梁。

艺术作品通过感性形式表达出普遍的理念,使观者能够在审美体验中感受到理念的存在。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1. 论述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在美学上的不同观点,并分析其对后世的影响。

答案:柏拉图在美学上主张美是超越的、绝对的、永恒不变的理念,艺术作品只是模仿现实的不完美复制品。

(完整)叶朗美学原理

(完整)叶朗美学原理

(完整)叶朗美学原理美学原理目录绪论什么是美学一、美学的历史从什么时候开始二、中国近百年美学发展的轮廓三、美学研究的对象四、美学的学科性质五、为什么要学习美学六、怎样学习美学绪论提要第一编审美活动第一章美是什么一、柏拉图开始对“美”的讨论二、20世纪50年代我国美学界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三、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四、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纯粹主观的“美”五、美在意象六、意向的分析七、审美意象只能存在于审美活动中八、意象世界照亮一个真实的世界本章提要第二章美感的分析一、美感是体验(完整)叶朗美学原理二、审美态度三、美感与移情四、美感与快感五、美感与高峰体验六、美感与大脑两半球的功能七、意识与无意识八、美感与宗教感九、美感的综合描述本章提要第三章美和美感的社会性一、自然地理环境对审美活动的影响二、社会文化环境对审美活动的影响三、审美趣味和审美格调四、审美风尚和时代风貌本章提要第二编审美领域第四章自然美一、自然美的性质二、和自然美的性质有关的几个问题三、自然美的发现四、自然美的意蕴五、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本章提要第五章社会美一、社会生活如何成为美二、人物美三、日常生活的美四、民俗风情的美五、节庆狂欢六、休闲文化中的审美意味本章提要第六章艺术美一、对“什么是艺术”的几种回答二、艺术品呈现一个意象世界三、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分四、艺术创造始终是一个意象生成的问题五、艺术作品的层次结构六、什么是意境七、关于“艺术的终结”的问题本章提要第七章科学美一、大师的论述:科学美的存在及性质二、科学美的几个理论问题三、追求科学美成为科学研究的一种动力四、达·芬奇的启示本章提要第八章技术美一、对技术美的追求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二、功能美三、功能美的美感与快感四、“日常生活审美化”是对大审美精神时代的一种描述本章提要第三编审美范畴第九章优美与崇高一、审美形态与审美范畴二、优美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三、崇高的文化内涵四、崇高的审美特征五、高尚、圣洁的灵魂美六、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本章提要第十章悲剧与喜剧一、对悲剧的解释: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尼采二、悲剧的本质三、悲剧的美感四、中国的悲剧五、喜剧和喜剧的美感本章提要第十一章丑与荒诞一、丑在近代受到关注二、中国美学中的丑三、荒诞的文化内涵四、荒诞的审美特点五、荒诞感本章提要第十二章沉郁与飘逸一、沉郁的文化内涵二、沉郁的审美特征三、飘逸的文化内涵四、飘逸的审美特点本章提要第十三章空灵一、空灵的文化内涵二、空灵的静趣三、空灵的美感是一种形而上的愉悦本章提要第四编审美人生第十四章美育一、美育的人文内涵二、美育的功能三、美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四、美育应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且伴随人的一生五、美育在当今世界的紧迫性本章提要第十五章人生境界一、什么是人生境界二、人生境界的品位三、人生境界体现于人生的各个层面四、追求审美的人生本章提要主要参考书目朱光潜:《文艺心理学》《谈美》《西方美学史》宗白华:《美学散步》张世英:《哲学导论》凌继尧:《西方美学史》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本科美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本科美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本科美学试题及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哪个时期形成的?A. 古希腊时期B. 古罗马时期C. 18世纪德国启蒙运动时期D. 19世纪末2. 下列哪位哲学家提出了“美学”这一概念?A. 柏拉图B. 亚里士多德C. 康德D. 黑格尔3. 美学中的“形式美”主要强调的是什么?A. 艺术作品的内容B. 艺术作品的结构和形式C. 艺术作品的社会功能D. 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4. 以下哪个选项不属于审美经验的三个基本要素?A. 审美对象B. 审美主体C. 审美环境D. 审美工具5. “艺术终结论”是由哪位哲学家提出的?A. 阿多诺B. 德里达C. 尼采D. 海德格尔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黑格尔的美学思想中关于艺术发展的历史逻辑。

2. 描述一下审美距离的概念,并解释它在艺术欣赏中的作用。

3. 举例说明现代美学中“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现象及其意义。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1. 论述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关于审美判断的四个契机,并分析其对后世美学的影响。

2. 选择一部你熟悉的艺术作品,分析其如何体现美学中的“和谐”原则。

四、案例分析题(共20分)请分析以下案例,并从美学的角度评价这一现象:近年来,数字艺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使得艺术作品的展示和体验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有人认为这种技术化的艺术形式削弱了艺术的传统审美价值,而有人则认为这是艺术表现手法的一种创新,请你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 C2. C3. B4. D5. C二、简答题1. 黑格尔的美学思想认为艺术是精神的一种表现形式,它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经历了象征型、古典型和浪漫型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审美特征。

2. 审美距离是指观众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与作品保持的一定心理和情感上的距离。

这种距离有助于观众客观地欣赏和评价艺术作品,避免个人情感的过度投入影响审美判断。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化研究的兴起 ——兼论文艺学的学科反思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化研究的兴起 ——兼论文艺学的学科反思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化研究的兴起——兼论文艺学的学科反思当代社会与文化的一个突出变化是审美的泛化与日常社会生活的审美化。

这一现象在国外已引起文化学家、社会学以及美学家、艺术理论家等的广泛关注。

eduardodefuente 在题为《社会学与美学》(‘socioloyandaesthetics’,发表于《欧洲社会理论杂志》2000年5月号,第239247页)的一篇文献综述中对此进行了富有参考价值的概述。

他介绍了当代西方社会学与美学相互渗透的最新趋势,指出:西方的社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审美化(aestheticization)过程,以至于当代社会的形式越来越像一件艺术品。

越来越多的社会学开始把审美化作为自己主要的研究课题之一,并开始重新思考社会学与美学的关系。

他纵览最近10多年来的西方社会学、美学著述后指出:许多西方著名的社会学家与美学家都一致认为:审美化正在成为当代社会的重要组织原则。

审美化这个论题的一个主要倡导者维尔什(wolfanwelsch)在发表于《理论,文化与社会》的《审美化过程:现象,区分与前景》(‘aestheticizationprocess:phenomena,distinctionandprospect’)中认为:“近来我们无疑在经历着一种美学的膨胀。

它从个体的风格化、城市的设计与组织,扩展到理论领域。

越来越多的现实因素正笼罩在审美之中。

作为一个整体的现实逐渐被看作是一种审美的建构物。

”维尔什所说的“审美化过程”实际上不仅限于城市装饰、购物中心的花样翻新、各种城市娱乐活动的剧增等表面的现象。

维尔什(以及其他的一些学者)实际上是把审美化看作是一个深刻的、经过媒介而发生的、体现于生产过程与现实建构过程的巨大社会文化变迁。

这种变迁使那些把审美仅仅看作是“蛋糕上的酥皮”的社会学家感到震惊。

维尔什理解的深层的“审美化过程”意味着一种重要的社会组织或社会变迁过程,它对于社会学或社会理论具有核心的意义。

_美是生活_与_日常生活的审美化_由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理论想起

_美是生活_与_日常生活的审美化_由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理论想起

第26卷第5期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H ube iNor m a lUn i versity (Ph ilosophy and Soc i a l Sc i enceVo. l 26No . 5, 2006/美是生活0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0 由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理论想起周建萍(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 江苏徐州 2211161摘要2 /美是生活0是车尔尼雪夫斯基关于美的理论。

他把美与生活连接起来, 认为美是感性的、现实的生活。

而/日常生活审美化0的兴起, 也作为一种美学的现实, 突出地表现在人们对于日常生活的视觉性表达和享乐满足上。

二者虽有不同, 但都把美与生活联系起来, 美是向生活领域的扩展、渗透。

1关键词2 美; 生活; 审美化; 现实; 日常生活1中图分类号2B512. 44 1文献标识码2A 1文章编号2100924733(2006 0520005203质可以作抽象的概括, 但美本身绝不是抽象的, 而是感性的、现实的生活。

一车尔尼雪夫斯基以前的美学研究和生活的关系在理论上是脱节的, 美学基本上是思辨的、抽象的, 尤其是体现在康德、黑格尔身上的思辨, 使人类关于美和艺术的思想, 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刻性。

文艺复兴时期, 人文主义者们虽然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发现了人0, 甚至在理论上具体研究了人的美, 肯定了人生, 在艺术中表现了人的美, 描绘了人生。

但是, 在美学中, 在理论上, 美和生活仍然没有联系。

在美学理论中, 亦仍然没有把美和生活连接起来。

直到车尔尼雪夫斯基才肯定地认为:/美是生活。

0为什么美是生活呢? 车尔尼雪夫斯基是这样解释的:/美的事物在人心中所唤起的感觉, 是类似我们当着亲爱的人面前时而洋溢于我们心中的那种愉悦。

0他是从一个现实的、具体的、简单而又具有普遍性的美感入手来解释美的。

所谓美感是客观的美引起的主观的感受, 也即是一种/爱0的/愉悦0, 能引起人们感到可爱和愉悦的, 也就是美的。

美学全书重点总结

美学全书重点总结

【美学】未特殊标记则为选择题考点。

第一节美学的学科属性一、美学的诞生与学科发展1.简述美学学科形成的三个阶段/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第一阶段是【审美意识】,审美意识是人类在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

第二阶段是【美学思想】,美学思想奠基于审美意识,是主体对审美现象的理性认识。

第三阶段是【美学学科】的建立,它是从整体上系统地思考审美现象所获得的理论体系。

2.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1)有专门的、系统的美学著作问世;(2)形成了独立的、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和范围3.“美学”-鲍姆加登(鲍姆嘉通)-“美学之父”。

鲍姆加登 1750 年出版的《美学》,【美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Aesthetic”一词来自希腊文,意思是"感性学",后来翻译成汉语就成了"美学"。

4.西方美学在中国的传播:途径一:来华传教士的翻译传播代表:德国传教士花子安(花之安)的《大德国学校论略》《教化仪》途径二:转借日本的翻译——代表:日本学者中江肇民 1883 年翻译《维氏美学》二、美学是一门研究审美现象的综合性人文学科1.美学 VS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作为人文学科的美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不一样。

美学作为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式和方法也不相同。

第二节美学的研究对象一、美学史上对美学研究对象的 4 种代表性看法。

美学是研究美和美的规律这样一门学科;美学是研究艺术的;美学是研究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的学科;①研究人自身的审美经验的,研究人的审美感受、感情、体验②是以审美心理活动为美学主要研究对象美学研究对象是人和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

各个观点下的知识点:观点一:美学是研究美和美的规律的学科1.代表人物:柏拉图(原名阿里斯托克勒)2.代表作品:《大希庇阿斯篇》(西方文学史上第一篇专门研究美的著作)3.影响:美学在古希腊没成为一门学科,但开始研究美本身、美的本质观点二:美学是研究艺术的学科代表人物:德国古典美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美学》观点三:美学是研究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的学科【两层次】层次一:研究人自身的审美经验代表:实用主义美学家:杜威《艺术即经验》分析哲学:维根特斯坦:词的意义即用法层次二:比审美经验深一层,研究审美心理活动19 世纪德国:费希纳《实验美学》和《美学入门》(四)观点四:美学是研究人和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的学科:代表人物:中国美学家蒋孔阳《美学新论》二、对美学学科研究对象的认识【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体现着人与世界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

审美文化与当代审美文化

审美文化与当代审美文化

审美文化与当代审美文化概说孙波摘要:何为“审美文化”?何为“当代审美文化”?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已有众多学者进行了探讨和研究,都有其理论的和现实的依据,都对“审美文化”作了深入的哲学思考,并有了完整统一的共识。

从追溯“美学”学科的渊源开始,我认为:“审美文化是人类文化各个层面(古、今,中、西乃至全世界物质的、精神的、制度的、行为的等)呈现出来的具有审美因子的社会感性文化。

”对“审美文化”一词的理解应用理性的思维,从整个文化大背境中,从它的实际使。

“当代审美文化”则应具有特殊的时代内涵,而当代性则是它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美学; 审美文化;当代审美文化;当代性美学作为传统与经典的表征,在当代无异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受制于“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及“日常生活审美化”审美倾向的无节制泛滥,人们的审美观受审美现实的引导发生了无法逆转的变化。

“美学”(德文Asthetik,英文Aesthetics)一词是1750年首次由德国哲学家鲍姆伽通提出,并看作一门独立学科。

这门学科是用以命名一门研究感性思维和形象思维的新学科,和过去只研究理性认识的哲学学科有了区别。

正如黑格尔所指出,“就是取这个意义,美学在沃尔夫学派之中,才开始成为一门新学科”。

[1] 鲍姆伽通的《美学》发表在1750年,足见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也是一门新学科,是比较晚近的事。

但这并不等于说,“美学”的历史只是从鲍姆伽通时代才开始的,“美学”一词使用的范围也绝不限于1750年以后有关美和艺术的哲学。

正如朱光潜所说“人类自从有了历史,就有了文艺;有了文艺,也就有了文艺思想和美学理论”。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简介:孙波(1981-),女,贵州省安顺市人,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起初鲍姆伽通就给它命名为“埃斯特惕克”(Aesthetic)。

中国人的审美情趣汇总-SY

中国人的审美情趣汇总-SY

中国人的审美情趣汇总中国人的审美情趣中国人的审美是我们的文化形成的。

如果简单地从审美的形成层次来看,我们大约可以从四个层次来认知我们自己的审美过程。

第一个层次是最大众的,我们可以称之为“艳俗”。

这里说的艳俗没有贬义,农村的大花布床单、我们听的流行歌曲,都属于艳俗一类。

艳俗是构成我们民族审美的最基层,每个人都有这种艳俗的情结,不能说一个人高雅他就没有艳俗情结了。

审美往上走一层,第二个层次的人就开始减少了,就是“含蓄”。

这个状态,典型的就是我们文化中的瑰宝——唐诗、宋词、元曲。

这种美不是直接的,需要你慢慢去体会。

审美再往上走,第三个层次的人就更少了,叫“矫情”。

我们今天能够为大众理解的当代艺术都限于这个层次,就是说看起来好像跟我们有点儿关系,但是很多地方又都理解不了,典型的是毕加索的画。

你说他画的是什么,我是怎么都看不懂,连英国女王都说她实在看不出来画上的人脸冲哪边。

但是“矫情”是一个过程,这个审美过程如果进入第四个层次,就是审美的最高等级,也是我们民族文化中最精彩的部分,就是“病态”,也可以说是“非常态”。

回想一下,很多跟我们生活息息相关、能被大众接受的文化要素,往往都不是常态的。

比如金鱼,它就是一个病态的鱼,它肚子很大,眼睛隆起,看不了多远,一定是近视,脑袋上还顶那么大一个包,一定挺沉,很不舒服,这是病态的。

我们知道有一种狗,叫北京宫廷犬,非常依赖人,两眼离得比较远,牙齿比较稀疏,这也是病态的。

因为它智力很低,所以就非常依赖人,老喜欢让人抱着。

一般的狗,比如狼狗,它不让人抱,它是健康的;那种人工培育的带有病态特征的狗,一看就没什么攻击力,腿都是外撇着走路,一扭一扭的,这都不健康。

“病态”一旦突破了瓶颈,就是突破了它的最高点,就会反过来扩散,变成了人们所能接受的审美。

说到病态美,我就想到《红楼梦》里面,大家喜欢林黛玉就是因为她病恹恹的,走起路来弱不禁风,觉得这是美的。

中国的文学审美对男性和女性都有准确的描述,比如说贾宝玉,他像个女孩,而林黛玉像一个病人,这都是不健康的。

最新 中国传统审美文化心理分析-精品

最新 中国传统审美文化心理分析-精品

中国传统审美文化心理分析一、中国古人的圆形崇拜再来看我国古人对天地的崇拜。

“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由于认识水平有限,中国人对天地的最早设想是天为圆而地为方。

甲骨文中“天”这个字,常见的写法是在人的头顶上顶着一个圆点或圆圈,这是有记载的“天圆”之说的较早证据。

古人有“盖天说”,认为高高在上的苍天就像一口圆形大锅笼罩着四野。

另一种“浑天说”则认为天地形体就像鸟卵,天包于地外:“浑天如鸡子,地如鸡中黄,孤居于天内,天大而地小。

……天转如车毂之运也。

”①“天圆地方”观念在我国古代器物、钱币、建筑等很多方面都有所体现。

例如在古玉器中,环、壁、琮、瑗等造型都与圆有关,其中祭祀用的礼器玉琮,外部为方,像地之形;内部为圆,像天之貌;中间的圆柱形穿孔象征着天与地的贯通。

在古代建筑中,最能体现天地方圆观念的当然要属天坛和地坛了。

天坛的圜丘圆形造型为祭天所做,表现了天圆思想,圜丘台阶有九层则象征着九重天界。

与此相对照,地坛平面的方形则体现了古人对大地形貌的理解。

为什么会产生天圆地方说呢?最早可能来自于视觉的直观感受,人们看到苍天笼罩着大地就觉得天应该是圆的,这样才能把大地罩住,而大地又有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后来这种天圆地方观又被衍变为一种宇宙阴阳观。

天道圆,地道方。

天为阳,地为阴。

天地有别,阴阳各异,圆方不同,它们互为依托。

不过有一点需要说明,虽然中国古人提到了“地方”观念,但是在古人的思想意识中,“地”就在他们身边,与之非常熟悉、亲近;而“天”则离他们非常遥远,就会显得神秘莫测。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神秘的事物更容易让人觉得尊贵并心生敬畏。

《系辞?上》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天对应着阳,为男,为君,为父,为夫;而地对应着阴,为女,为臣,为母,为妇。

所以人们认为“天”的地位要远远地大于“地”。

因此,“天圆”在中国古人心中要重于“地方”观念,这也正是本文在这里重点探讨“圆”而非“方”的原因之一。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日常生活化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日常生活化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日常生活化——试论“生活美学”何以可能?转引于中西文化研究在全球化的境遇里,人们正在经历“当代审美泛化” 的质变,它包涵双向运动的过程:一方面是“生活的艺术化”,特别是“日常生活审美化”孳生和蔓延;另一方面则是“艺术的生活化”,当代艺术摘掉了头上的“光晕”(Aura)逐渐向日常生活靠近,这便是“审美日常生活化”。

与此同时,美学也在面临当代文化与前卫艺术的双重挑战。

美与日常生活关联的问题,被再度凸现了出来。

一、美与当代文化:“日常生活审美化”所谓“日常生活审美化”(the aestheticization of everyday life),就是直接将审美的态度引进现实生活,大众的日常生活被越来越多的艺术品质所充满。

如是观之,在大众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用之中,“美的幽灵”便无所不在——外套和内衣、高脚杯和盛酒瓶、桌椅和床具、电话和电视、手机和计算机、住宅和汽车、霓虹灯和广告牌——都显示出审美泛化的力量,当代设计在其中充当了急先锋。

就连人的身体,也难逃大众化审美设计的捕捉,从美发、美容、美甲再到美体都是如此。

可见,在当代文化中,审美消费可以实现在任何地方,任何事物都可以成为美的消费品,这便是“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极致状态。

当代文化这种景观的形成,有赖于“大众文化”的兴起和“文化工业”的再生产。

大众文化以其商业性和娱乐性消解了“审美非功利性”的诉求,文化工业则利用其“有目的的无目的性” 驱逐了康德美学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

这样,康德以来的欧洲美学传统就受到了作为“自在的美学”的大众美学的置疑,“将审美消费置于日常消费领域的不规范的重新整合,取消了自康德以来一直是高深美学基础的对立:即…感官鉴赏‟与反思鉴赏的对立,以及轻易获得的愉悦——化约为感官愉悦的愉悦,与纯粹的愉悦——被清除了快乐的愉悦对立” 。

这是由于,康德美学始终持一种“贵族式的精英趣味”立场,这使得他采取了一种对低级趣味加以压制的路线,试图走出一条超绝平庸生活的贵族之路,从而将其美学建基于文化分隔与趣味批判的基础之上。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忽略了身边的美好,而将注意力放在繁忙的工作和生活中。

然而,如果我们能够审美化日常生活,将会发现身边的一切都充满了美丽和魅力。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日常的食物。

每天的三餐都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我们往往只是匆匆忙忙地吃完,而没有去品味食物的美味和精致。

如果我们能够花一点时间来准备一顿精致的晚餐,或者在周末去品尝一顿美味的大餐,就能够发现食物也是一种艺术,而且能够给我们带来愉悦的感受。

其次,我们可以审美化日常的服饰和外表。

每天的穿衣打扮可能会变得单调和乏味,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尝试一些不同的风格和搭配,就能够发现自己的外表也能够成为一种艺术品。

不妨尝试一些新的发型、配饰或者服装,让自己焕发出新的魅力。

另外,我们也可以审美化日常的环境和生活空间。

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在工作场所,我们都可以通过布置和装饰来营造一个舒适和美丽的环境。

可以尝试给家里添加一些绿植或者艺术品,或者在工作场所创造一个整洁和温馨的办公环境,都能够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总之,审美化日常生活并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只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身边的美好,就能够让日常生活充满魅力和惊喜。

让我们一起尝试将日常生活变得更加美丽和有趣吧!。

生活中的10个文化现象

生活中的10个文化现象

生活中的10个文化现象生活中的10个文化现象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们所共同创造和传承下来的价值观、信仰、习俗、艺术和语言等方面的总和。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各种各样与文化相关的现象。

以下是生活中的10个文化现象。

一、节日文化节日是人们在特定时间内庆祝或纪念重要事件或人物的一种形式。

不同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节日,例如中国春节、美国独立日、印度排灯节等。

每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庆祝方式和文化内涵,是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重要途径。

二、饮食文化饮食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特有的饮食习惯和菜肴。

例如中国餐桌上必备的米饭、面条以及各式小吃;法国浪漫精致的法式料理;印度香辣可口的咖喱菜等等。

不同饮食文化反映了这个国家或地区对于食物和餐桌礼仪等方面所持有的态度和观念。

三、服装文化服装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特有的服饰风格和穿着习惯。

例如日本的和服、中国的旗袍、印度的沙丽等等。

不同的服装文化反映了这个国家或地区对于美学、审美观念以及社会地位等方面所持有的态度和观念。

四、语言文化语言是人类交流和沟通的工具,每个国家或地区都有其独特的语言。

不同语言之间存在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例如汉字文化、英语俚语、法语浪漫等等。

学习一门外语,不仅可以加强交流能力,还可以更好地了解该国家或地区的文化背景。

五、建筑文化建筑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一种文化表现形式。

每个国家或地区都有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建筑材料,例如中国古代宫殿式建筑、印度泥土房屋以及欧洲哥特式教堂等等。

不同建筑风格反映了这个国家或地区对于美学和功能性要求所持有的态度和观念。

六、音乐文化音乐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一种文化表现形式。

每个国家或地区都有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乐器,例如中国的古琴、印度的吉他、美国的爵士乐等等。

不同音乐风格反映了这个国家或地区对于音乐美学和文化内涵所持有的态度和观念。

七、艺术文化艺术是一种文化表现形式,包括绘画、雕塑、摄影等多种形式。

每个国家或地区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方式,例如中国山水画、印度佛像雕塑、法国印象派绘画等等。

日常生活中的地理知识

日常生活中的地理知识

日常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只要我们留心,生活中处处有地理。

掌握一定的地理知识能使我们更好的生活,比如,恰当的运用地理知识可以让我们避开客流高峰,不会拥挤,节省时间和精力;可以让我们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的时间,做到劳逸结合;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规划旅游,做到有的放矢……我们来看看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我们都知道晨昏线的概念,日出为昼,日落为夜。

由于地球自转,不同半球所处的昼夜状况不同。

北半球夏季时,北半球昼长夜短,而此时南半球却是昼短夜长。

与此相反,北半球冬季时,南半球获得更多的阳光,北半球则是昼短夜长。

春秋二分时,全球昼夜等长。

还有在观测星空时,我们也有很多技巧。

首先要认清四季星空的变化。

随着地球绕太阳的公转,不同季节所看到的星座也不尽相同。

比如在北半球,春季我们可以看到狮子座、室女座、乌鸦座等;夏季我们可以看到天鹅座、天琴座等;秋季我们可以看到飞马座、英仙座等;冬季我们可以看到猎户座、金牛座等。

我们还可以利用天文钟对时间的测定。

随着地球的自转,恒星时、太阳时和原子时都在不断的变化。

虽然原子时比恒星时要准得多,但是由于不同地方的位置不同,导致同一时间的恒星时和太阳时不尽相同。

因此,我们需要利用天文钟对时间进行测定。

地理知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只有我们了解了这些知识才能更好地安排我们的生活和工作。

日常生活中的化学每天醒来,我们都会接触到无数的化学物质。

从饮用的水、吃的食物到呼吸的空气,化学反应无处不在。

本文将带领大家探讨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并让大家了解掌握化学知识对我们的生活有何重要意义。

早上起床后,我们开始了一天的活动。

在洗漱过程中,我们需要使用化学手段对自来水进行净化,以确保我们的水资源安全可靠。

洗脸和刷牙时,我们会使用各种清洁产品,如香皂、牙膏等,这些产品都由化学物质组成。

例如,香皂中的表面活性剂可以去除皮肤表面的油脂和污垢,牙膏中的氟化物可以预防龋齿。

出门后,我们不可避免地要接触空气中的化学物质。

日常生活审美化

日常生活审美化
除迈克·费瑟斯通之外,德国后现代哲学家沃尔夫冈·韦尔施在《重构美学》中也提出这一概念。他指出:“毫无疑问,当前我们正经历一场美学勃兴。它从个人风格、都市规划和经济一直延伸到理论。现实中,越来越多的要素正在披上美学的外衣,现实作为一个整体,也愈益被我们视为一种美学的建构。”接着他又从浅层与深层两个层面描绘了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现状。一、浅层的审美化:“审美化意味着用审美因素来装扮现实,用审美眼光来给现实裹上一层糖衣”,“审美化最明显地见之于都市空间中,过去的几年里,城市空间中的几乎一切都在整容翻新。购物场所被装点得格调不凡,时髦又充满生气。这股潮流长久以来不仅改变了城市的中心。而且也影响到市郊和乡野。差不多每一块铺路石,所有的门户把手和所有的公共场所,都没有逃过这场审美化的大勃兴。甚至生态很大程度上也成了美化的一门分支学科。事实上,倘若发达的西方社会真能够随心所欲、心想事成的话,他们会把都市的、工业的和自然的环境整个儿造成一个超级的审美世界”,浅层上的日常生活审美化还具有新享乐主义的文化基因和一种经济策略。二、日常生活审美化还表现在生产过程的美化与通过传媒对现实的美化这一深层的表现。
应该说这次有关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争论的双方都是本着争论问题,明确是非,推动理论发展的愿望出发的。但由于争论的双方在一些基础问题上并未能形成共识,由此,导致争论的方向出现偏差。笔者认为,文化研究的视角,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问题都将是未来中国美学界与文艺学领域必须面对的问题。这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为此,笔者认为既然“日常生活审美化”来自于西方,既然在现代化问题上我们与西方有个时间错位的问题,所以我们有必要回到这个问题的原点,从这一问题提出的主要理论观点及理论背景出发来把握其准确涵义,并结合社会现实与理论发展的内在逻辑,做出符合历史的理论判断与评价。
西方近代哲学暴露出的深刻矛盾性首先表现在“理性”的霸权地位的奇特建立。从笛卡尔、康德为代表的哲学家对人主体性地位的确立,培根等人对理性崇尚开始,人的主体性、理性成为近代社会两大主要问题。自然科学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要,对人主体性地位的巩固起了巨大作用。这也使人们深刻认识到幸福不在彼岸而在此岸,人无需外力就有能力掌握自身的命运。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自然科学所产生功效的过度相信,对理性的过分张扬,特别是当黑格尔将理性推向终极标准的高度后,理性便成为衡量一切的终极标准,进而也就由原先的手段变成了最终的目的。换言之,当人类刚刚战胜神性,人类刚把自己的精神主宰——上帝从前门清除出去,却又从后门热情地将理性这一新的人类主宰迎了进来。我们知道,人自身的发展、主体性地位的确立,它包括人的现实生存和人生价值两个方面。只有这两个方面协调共进,人本身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主体性地位才能确立。然而,近代社会发展表明,在高扬技术理性,大力发展自然科学以确立人的主体性地位的过程中,人的现实生存问题得到了解决,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实现。这是因为以自然科学为主的技术理性所产生的结果更多的是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却很难真正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及说明人生的真正意义。而且,伴随着理性成为一切的主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变为虚无。近代哲学家们在此基础上构建的哲学体系,成了与现实生活及人的生存相脱节的抽象的形而上学体系。其次,由于主体与客体以及在经验论与唯理论上的过分分裂,近代哲学家不同程度地陷入了二元论。由于西方近代哲学存在的片面性和矛盾,19世纪中期以来,西方现代哲学中出现了越来越强大的反对近代哲学,特别是反对从笛卡尔到黑格尔的思辨哲学的浪潮。

论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论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命题是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社会学与传播学教授迈克·费瑟斯通最早提出来的。

他于1988年4月在新奥尔良“大众文化协会大会”上作了题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演讲,认为日常生活审美化正在消弭艺术和生活之间的距离,在把“生活转换成艺术”的同时也把“艺术转换成生活”。

日常生活审美应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艺术和审美进入日常生活,被日常生活化。

二是日常生活中的一切、特别是大工业批量生产中的产品以及环境被审美化所谓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就是根据美的标准对日常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加以改造。

一般说来,日常生活审美化可以区分出许多不同的层面,有些比较浅显直观,有些比较深入隐晦。

比如,个人美容、家居装饰、城市景观等等,属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外显层面;经济生活中符号价值的凸现、新闻媒体对社会现实的改造以及人们在哲学上认识到整个世界是由“解释”而不是“事实”构成的,如此等等相对就比较深入,也不容易为人发现甚至接受。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之所以成为当今美学争论的一个焦点问题,原因在于审美化明显僭越了自身的边界。

按照经典哲学的划分,审美化应该局限在艺术领域,与其他领域比如说认识论领域和伦理学领域无关。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意味着审美超越艺术领域的界限而进入认识论和伦理学领域。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近两年来引起文艺学界普遍关注和探讨的话题,甚至一度以“新的美学原则”出现。

而围绕这一极具争论性的话题,国内学界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认为中国已经出现消费文化形态,日常生活审美化随之产生并呈现蔓延之势,这将使加速中国文化的进化和现代化;二是认为中国仍然是以传统审美文化为主导,消费文化形态是极其边缘化的,因此日常生活审美化须以艺术人生或艺术生活的形态出现,不能使日常生活审美化局部的消费文化特性无限扩大化而淆乱主导意识形态的文化根基;三是认为应该辨证地看待此问题,既要承认日常生活审美化中的消费特性并支持消费文化的发展,同时也肯定传统审美文化的价值形态,这种多元化发展模式本质上是无法平衡上述两种观点而采取的妥协。

结合中西艺术现象或生活方式等案例,分析中西自然审美的差异

结合中西艺术现象或生活方式等案例,分析中西自然审美的差异

结合中西艺术现象或生活方式等案例,分析中西自然审美的差异结合中西艺术现象或生活方式等案例,分析中西自然审美的差异「篇一」中西绘画的差异与比较人类艺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东方绘画与西方绘画在表现形式上的差异性构成了世界艺术的两大板块,体现出了广泛、全面、深刻的人类精神面貌。

这些相似与差异之处的研究对我们今后开拓美术创新的研究发展之路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首先,中西绘画源于各自民族古代的哲学观念和审美理念。

在西方早期的哲学中注重思维理性,表现为“贵解不贵悟”,她强调理解、思辨,主张审美主体要注重自身的逻辑性、严密性和完整性思维体验,因而西方的逻辑学比较发达。

而中国古代的审美思维方式注重实用理性,表现为“贵悟不贵解”的思维特性。

她强调审美主体在“悟”(主体与客体)中体验美、创造美,在“心与物会”“神与象交”“情与景合”的交融状态中将作为主体的人消融在自然里,在“空灵”“虚静”“品味”中走进自然对象,以体悟自身,体悟社会。

在欧洲中世纪末期就有一些不甚有名的画家表现的祭坛画,画基督教的圣像和圣经故事,在表现手法上近于中国绘画中的工笔画,其特点是追求二维空间的表现方式,并重视以线造型而非体面造型手法。

这不能不说是美之表现的一种巧合,也体现出中西方人类文明的共同点。

其次,在中西山水、风景画的表现中更加体现出了主观表现和客观表现态度的不同。

中国山水画作者更关心的是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用心灵的状态表达物象、表达空间的远近关系。

即在一个画面上表现出各种时间,各个角度看到的物象。

西方绘画强调在特定视点中所看到的客观物象,即“焦点透视”下物象的远近变化。

通过对特定时间、地点、光线等的客观表现达到感觉真实的空间感,如荷兰画家雷斯达尔的《埃克河边的磨坊》。

但是,中西绘画对空间感受的表现是一致的。

在现代美术的发展中,中西绘画的差异依然存在但更是有着许多相同之处。

首先,在工具材料的使用上依然不同,中国绘画以线为主的造型手法依然明显,用笔、用墨挥洒的韵味依然神奇。

【精品】日常生活审美化

【精品】日常生活审美化

【关键字】精品专业:语言学姓名:朱冬雪学号:F13201049 指导老师: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摘要:在物质世界极度丰富的今天,物质文化的兴起取代了传统意义上的正统的文化和艺术,日常生活也正以审美化的姿态向人们展现出来,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研究:一是艺术和审美进入日常生活,被日常生活化;二是日常生活中的一切,特别是大工业批量生产中的产品以及环境被审美化。

有关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理论已有一些卓有成见的学术结论,但这一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的更新它自身的本质内涵。

关键词:日常生活审美化发展艺术审美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命题是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社会学与传播学教授迈克·费瑟斯通(M.Featherstone)最早提出来的。

他于1988年4月在新奥尔良“群众文化协会大会”上作了题为《日常生活审美化》(The aestheticization of everyday life)的演讲,认为日常生活审美化正在消弭艺术和生活之间的距离,在把“生活转换成艺术”的同时也把“艺术转换成生活”。

韦尔施区分出两种审美化:浅表审美化和深层审美化。

威尔士强调,“审美化的重要性不在于“美”,而在于其“可塑性和虚拟性”。

.威尔士的深层审美化强调了日常生活审美化过程中审美物质化的同时对愈识及现实理解等非物质因家的审美化。

浅表审美化指物品的装饰、包装、外表的美化,以及流于表层的审美现象。

深层审美化指的是:“审美过程不仅包裹了业已完成的、给定的物质,而且甚至决定了它们的结构,不光影响它们的外表,而且甚至影响其内核。

”浅表审美化是不难理解的,充斥在我们周围的琳琅满目的物质外壳既可理解为浅表审美化,现在人们对事物的追求不再是局限于其实用价值反而是更注重商品外在的审美价值,衣服除了遮羞御寒之外修身美体的功能是现代人们追求的重点,房屋的除了遮风挡雨之外,其内在的装饰装潢也是现代人生活的追求。

如此种种,都说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中的浅表审美化已成为当今人们生活追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常生活审美化论文:日常生活审美化批判与艺术化生存
【中文摘要】近年来,随着消费主义的来临,“日常生活审美化”已成为人们普遍认可的文化现象。

“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的到来,
与社会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重要的是它不光涉及文艺学、美学等问题,也与当代大众群体的生存困境相联系。

正如德国学者韦尔施所说“日常生活审美化”既包括“浅层的审美化”,又蕴含着“深层的审美化”。

前者是指,“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出现一方面装饰美化了日常生活,使生活的外在形象充满审美的气息。

另外,它也在促进大众文化的繁荣,促使艺术和生活的界限逐渐消融以及提升人们的审美诉求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但不容忽视的是“深层的审美化”更暗含着对主体精神追求和生存境遇的关怀。

因为在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弥漫的时代里,随着审美泛化的加剧,开始出现了审美的沉沦,日常生活中的大众主体在过分追求感官享乐的欲望满足中,丧失了精神的深度。

以致他们在当前消费主义、虚无主义的盛行中,主体性和自我意识开始丧失,精神被放逐,价值感逐渐缺失。

因此,面对“日常生活审美化”所造就的大众主体感性异化的加剧,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当代人的生存困境,我们应该秉持一种知识分子所应有的文化批判意识,从价值立
场上,以一种精神的高度来审视当下审美的泛化与沉沦。

可以...
【英文摘要】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advent of consumerism, aestheticization of daily life has become a widely recognized cultural phenomenon. Aestheticization of daily life, the
arrival of the phenomenon, not only closely linked with social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it is important that it not only involved in literary theory, aesthetics and other issues, but also with the plight of contemporary mass linked to the survival of groups. As the German scholar Wells said, Everyday Aesthetics includes both shallow aestheti...
【关键词】日常生活审美化日常生活审美批判艺术化生存
【英文关键词】Aestheticization of daily life Daily life Aesthetic judgment Artistic survival
【目录】日常生活审美化批判与艺术化生存摘要
4-5ABSTRACT5-6引言8-11第一章“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的涵义11-15一、“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的由来11-13二、“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现实思索13-15第二章现代性视域下的“日常生活”批判15-25一、“日常生活”概念的缘起15-17二、现代性制约下的“日常生活”
17-25(一)、工具理性的扩张18-20(二)、主体性的膨胀20-21(三)、主体失却本真性的存在21-23(四)、权力规范的控制23-25第三章后现代语境下“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根源25-31一、“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内涵
25-26二、“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根源26-31(一)、消费文化的盛行27-28(二)、图像传媒的发展28-29(三)、大众追求美与快感的愿望29-31第四章“日常生活
审美化”的困境与拯救31-43一、“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困境31-32二、艺术化的救赎创想32-37三、当下语境中艺术化生存的选择37-43结语43-44参考文献
44-47后记47-48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48-4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