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能案例讲解最终版
达能并购娃哈哈案例分析
获得品牌认可
娃哈哈作为中国著名的食品饮料 品牌,其品牌认可度高,达能通 过并购娃哈哈,可以快速获得消 费者认可,降低市场推广成本。
补充产品线
娃哈哈的产品线丰富,涵盖了多 个领域,如瓶装水、乳制品、果 汁等。达能通过并购可以补充其 产品线,扩大业务范围。
对娃哈哈公司的积极影响
获得资金支持
达能作为国际知名的食品饮料企业,其资金实力雄厚。娃哈哈通过被达能并购,可以获得 持续的资金支持,有助于其业务的扩张和发展。
多元化和个性化需求
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将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企业需要不断创 新,提供多样化的产品满足市场需求。
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食品饮料行业将加快数字化和智能化转 型,提升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并优化用户体验。
对企业并购策略选择的进一步思考
战略协同
企业并购需要选择与自身战略目标相协同的标的,以实 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
《达能并购娃哈哈案例分析 》
2023-10-26
目 录
• 并购背景介绍 • 并购过程解析 • 并购后的影响与效果 • 案例分析与启示 • 未来展望与思考
01
并购背景介绍
达能公司概述
1
达能集团是一家跨国食品饮料企业,总部位于 法国,产品包括酸奶、矿泉水、饼干等。
2
达能集团在欧洲、亚洲、南北美洲等地均设有 分支机构。
国际化发展
达能作为国际企业,拥有全球化的视野和资源。娃哈哈通过被达能并购,可以借助达能的 国际化资源,拓展海外市场,加速国际化发展。
提高管理水平
达能具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娃哈哈通过被达能并购,可以引入达能的管理模式,提 高企业管理水平,提升企业效率。
对双方业务和市场的潜在挑战与机遇
达能并购娃哈哈案例分析ppt
并购后公司股权结构
达能成为娃哈哈第一大股东
达能通过购买娃哈哈其他股东的股份成为娃哈哈第一大股东 ,持股比例达到51%。
娃哈哈仍保持独立运营
娃哈哈在并购后仍保持独运营,品牌和团队基本保持不变 。
并购对双方的影响
对达能的影响
达能通过并购娃哈哈进入中国市场,并借助娃哈哈的品牌和渠道扩大市场份 额。
对娃哈哈的影响
05
风险评估
经营风险
品牌风险
01
达能与娃哈哈品牌定位差异导致经营理念和战略难以融合,同
时达能全球业务范围广,可能存在文化差异和冲突。
市场风险
02
中国饮料市场竞争激烈,达能娃哈哈并购后可能面临竞争对手
的打压和挑战。
供应链风险
03
并购后整合过程中可能面临供应商、渠道和物流等方面的挑战
,影响产品供应和市场份额。
资产状况
达能集团的资产状况良好,具有较好的资产质 量和较高的资产周转率。
娃哈哈财务状况
销售收入
01
娃哈哈在并购前销售收入持续增长,显示出强大的品牌影响力
和市场竞争力。
净利润
02
娃哈哈的净利润同样呈稳步增长趋势,这主要得益于其高效的
成本控制和盈利能力。
资产状况
03
娃哈哈的资产状况稳定,但相对于达能集团,其资产质量和周
形象。
市场拓展
02
娃哈哈可以借助达能的国际渠道,拓展海外市场,扩大销售范
围。
管理提升
03
娃哈哈可以学习达能的管理经验,改进内部管理流程,提高效
率。
对其他企业的启示
注重品牌建设
企业应该注重品牌建设,不断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强化技术创新
达能并购娃哈哈案例分析
汇报人: 日期:
目 录
• 背景介绍 • 并购动机与策略 • 并购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 并购后的整合与协同 • 并购效果评价 • 案例启示与总结
01
背景介绍
达能与娃哈哈简介
达能
达能是一家全球性的食品与饮料 公司,拥有多个知名品牌,并在 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
娃哈哈
娃哈哈是中国知名的食品饮料生 产企业,专注于饮料、乳品、方 便食品等多个领域,拥有众多深 受消费者喜爱的产品。
文化整合
并购后的文化整合是成功的关键,达能需要积极与娃哈哈沟通,共同 打造符合双方价值观的企业文化,避免文化冲突影响并购效果。
跨国并购的风险与挑战
法律与监管风险
跨国并购涉及不同国家的法律法规,达能需要遵守相关法 律法规,防范法律风险,同时应对监管机构的严格审查。
财务风险
跨国并购涉及大量资金流动,达能需要确保资金来源稳定 ,并进行有效的财务管理,避免财务风险影响并购进程。
市场布局调整
根据双方的市场基础和资 源优势,重新规划市场布 局,实现市场覆盖最大化 。
渠道资源整合
整合双方的渠道资源,共 享销售渠道、物流体系等 ,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市 场响应速度。
财务协同与资源配置
资金筹措与运用
通过并购实现资金筹措的规模化,降低融资成本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财务预算与控制
统一双方的财务预算与控制体系,实现财务资源 的优化配置,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娃哈哈的出售动机
资金筹措
通过出售部分股权,娃哈哈可以 获得大量资金,用于支持公司的
后续发展、投资新项目等。
引入战略投资者
达能作为国际知名企业,其入驻有 助于提升娃哈哈的企业形象,同时 引入外部战略投资者,有助于优化 公司股权结构。
达能财务报表分析案例99页PPT
产品冠以集团品牌出售,并列入公司的价格清单中;
产成品冠以私有品牌出售或与此类似方式;
出售即将过保质期的产品;
产品清单上的副产品
第十二页,共九十九页。
Gross Sales 毛销售收入
产品销售数量(shùliàng)确定原则
产品是否由公司生产并属于公司销售
是
产品范围?
表达
包括在毛销 不包括在毛
例如,买6份,得到免费牛奶
供应商须为传单及免费商品支付费用
第二十五页,共九十九页。
促销(cù xiāo) : 免费产品 2
消费一定金额,得到一些免费商品
若消费者购买价值人 民币30元的某一品牌(pǐn pái)
产品,他可从该得到该品牌(pǐn pái)的另一 免费产品(未列于该图上)。 传单费用 + 免费商品 + 可能针对传单上 产品的促销折扣
• 销售价格:发票上第一行的价格(折扣前)
• 如果根据商业合同,产品免费(miǎn fèi)送给客户,该产品的销售价 格也是标价,但相应地,其折扣率为100%。
第十四页,共九十九页。
Sales Recognition 销售(xiāoshòu)确认《一》
会计准则---商品销售 • 企业已将商品使用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bào chou)转移给购货方;
管理费用
Other income and expenses
其他业务收入和支出 Exceptional items 非常项目 Financial expenses 财务费用
Taxes 企业所得税
销售 (xiāoshòu) 第九页,共九十九页。
Sales split 销售(xiāoshòu)分类
பைடு நூலகம்
达能并购娃哈哈案例分析
xx年xx月xx日
目 录
• 达能与娃哈哈概述 • 并购事件概述 • 并购动因与交易结构分析 • 并购影响与效果分析 • 并购风险与控制措施
01
达能与娃哈哈概述
公司背景介绍
达能集团
创建于1966年,是全球著名的跨国食品和饮料公司,业务遍 及全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娃哈哈集团
总结词
合规性、法律诉讼
详细描述
法律风险是指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法规的不同 ,以及法律法规的变化,导致并购方遭受损失的风险 。在达能并购娃哈哈案例中,法律风险主要来自于中 国的反垄断法和欧盟的反托拉斯法等法律法规的限制 和约束,以及可能面临的法律诉讼和合规成本。此外 ,法律风险还涉及到知识产权保护、商业秘密保护等 方面。
并购方式
达能以51%的股权入主娃哈哈,以现金方式支付。
并购动因与经过
并购动因
达能希望通过并购进一步开拓中国市场, 并获得娃哈哈的品牌和销售网络。
VS
并购经过
达能在1996年与娃哈哈签订了合作协议 ,共同成立了几家合资公司。2006年, 达能提出要收购娃哈哈51%的股权,遭到 娃哈哈方面的拒绝。之后,达能向法院提 起诉讼,要求撤销娃哈哈集团和娃哈哈商 标的所有权。经过一系列的谈判和协商, 双方最终达成了和解协议。
行业地位与影响
达能在中国的地位
达能在中国市场上拥有众多知名品牌,如“达能”、“碧悠”等,成为消费者喜 爱的产品。
娃哈哈在中国的地位
娃哈哈集团在中国饮料和食品市场上拥有很高的市场份额和影响力,其产品品种 丰富,覆盖面广,成为国内重要的食品生产企业之一。
02
并购事件概述
并购时间方式
并购时间
达能并购娃哈哈案例
达能并购娃哈哈一、事件背景:1996年,娃哈哈与达能公司、香港百富勤公司共同出资建立5家公司,生产以“娃哈哈”为商标的包括纯净水、八宝粥等在内的产品。
娃哈哈持股49%,亚洲金融风暴之后,百富勤将股权卖给达能,达能跃升到51%的控股地位。
当时,达能提出将“娃哈哈”商标权转让给与其合资公司未果后,双方改签一份商标使用合同。
正是这一条款,引发了强行收购风波。
二、达能&娃哈哈的婚姻历程:1996年,达能投资4300万美元与娃哈哈建立5家合资公司,达能获得51%的股权。
2007年,法国达能公司最近欲强行以40亿元人民币的低价并购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总资产达56亿元、2006年利润达10.4亿元的其他非合资公司51%的股权。
2007年,4月5日娃哈哈召开了董事会,认为合资合同条款不平等。
5月9日,达能亚洲及其全资子公司已经正式向瑞典斯德哥尔摩商会仲裁院提出8项仲裁申请。
其中,7项仲裁都是合资企业的外方股东针对中方股东提出的仲裁。
2007年12月-2008年4月达娃和谈,在两国政府协调下,双方中止了法律程序进行和谈。
达能要求以约200亿的价格将其投资在合资公司的不到14亿元人民币股权售给娃哈哈,价格按上市公司平均市盈率计算,被娃哈哈拒绝。
2009年9月30日,达能和娃哈哈发声明称达成和解:达能和娃哈哈集团2009年9月30日宣布,双方已达成友好和解,达能同意将其在各家达能-娃哈哈合资公司中的51%的股权出售给中方合资伙伴。
三、并购结果:失败。
失败原因:这起并购案例属于典型的恶意并购,达能公司在私底下收购了超过百分之五十的股份,且在中国大量收购龙头企业的股份,有垄断嫌疑。
达能公司实际上已经对中国的饮料业进行了垄断,严重违背了国家六部委《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中“并购方在中国的营业额超过15亿元人民币,境内资产拥有30亿元以上,境内企业超过50家,必须报经国家商务部、国家工商总局审查规定”。
娃哈哈集团&达能集团的经营战略:1、开发新产品,迅速占领市场:八十年代中后期,国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人们对保健意识逐渐增强。
成功企业案例 达能
世界食品企业发展案例研究5:达能集团供稿人:崔晓文供稿时间:2008-9-24一、概况达能集团(Danone)总部设于法国巴黎,是一个业务多元化的跨国食品和饮料公司,位居2008年《财富》500强第423位,2007年营业收入201.28亿美元全球员工约7.6万人。
达能是世界最大的鲜乳制品生产商,世界第二瓶装水生产商,世界第二和欧洲第一的婴儿食品生产商,世界第三健康和营养品生产商。
集团的业务遍布六大洲,产品行销120多个国家。
达能产品分为四大主要生产领域:鲜乳制品、瓶装水、婴儿食品、健康和营养品。
20世纪90年代初,达能集团开始在中国设厂;2000年初,广东乐百氏集团与达能集团正式签约,共同组建乐百氏(广东)食品饮料有限公司;2005年,达能集团亚洲有限公司成为上海光明乳业的第三大股东(基于各自发展战略的需要,2007年,达能集团已将其在光明乳业中所持的股份全部转让);2006年4月,达能将亚太地区总部迁至上海,进一步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资。
二、发展历程1966年,法国两家生产瓶子的玻璃制造企业合并为BSN公司,成为法国最大玻璃厂。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市场上相继出现了塑料瓶、纸盒和易拉罐等替代产品,BSN 的玻璃瓶失去垄断地位。
BSN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核心业务。
1970年,买下益维安品牌,进人食品饮料行业。
1971年,BSN成为法国知名的啤酒、矿泉水和婴儿食品的制造商。
1973年,BSN对达能Gervais Danone(1942年成立于美国的一家奶厂,当时已经在欧洲和全球建立起自己的销售网络)的购并彻底实现了转型,形成法国最大的食品集团。
主要产品包括意粉等快餐成品和饮料,还有装饮料的玻璃瓶和汽车上用的平板玻璃。
1981年,BSN卖掉了所有玻璃制品生产线,将业务集中于食品饮料,并开始在欧洲乃至全球收购食品公司和品牌。
20世纪8O年代,BSN在意大利、西班牙、英国和德国等国通过收购大量本地公司打入市场。
达能并购娃哈哈案例
矛盾公开前后
Company name
低价收购
宗庆后悔约
矛盾激化
达能与宗庆后达 成协议,以40亿 元收购价值56亿 元,去年盈利 10.4亿元的娃哈 哈非合资公司 51%的股权。
宗庆后通过新浪 网呼吁民众“保 护民族品牌”。 并向全国人大提 交《关于立法限 制外资通过并购 垄断我国各个行 业的提案》
2005年达能大肆收 购乐百氏却不断亏 损,因此达能提出 收购盈利的非合资 公司要求,并通过 法国政府向中国各 级政府施压
达能痛斥宗庆后违约行为
Company name
严重违约 达能对非合资公司 揭示宗庆后本质
以民族品牌自居的 宗庆后,却被媒体 发现在避税的处女 岛另外注册了集团
达能声称在2006年 调查之前,“完全 不知道宗庆后的非 法活动如此持续快 速的铺开”
达能以51:49的股权比例,形成对娃哈哈的绝对控制权
宗庆后违约
Company name
自1999年以来,宗庆后在没有得到 授权的情况下,建立了一系列使用 娃哈哈品牌的公司 在市场上直接出售与合 资公司直接竞争的产品
通过合资公司的渠道进行销售
达能集团于2007 年4月下达最后 通牒要求娃哈哈 对违约行为采取 行动,否则将进 行正式起诉。
对达能的抵触情绪
Company name
达能购买百富勤在金加的股份,这是早有预谋, 而宗庆后自称“不懂资本运作那一套游戏规则”, 因此陷入达能的圈套
达能通过通过政府施压
达能在商标使用权的相关事宜上,曾经强迫娃哈 哈签署合同
达能方面的原因
Company name
并购之初
以并购著称,只决定是否在某个 国家发展业务,对娃哈哈了解不 足 管理层完全由宗庆后控制,为以 后的“独立”埋下伏笔
娃哈哈与达能商标权之争案例分析
国际商务合同实践报告学院:管理与经济学院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报告人:201314513 张婷婷201314525 彭艺茹目录一.案例介绍1.1原文介绍1.2原文翻译1.3案例概述二.案例分析三.结局反思一.案例介绍1.1原文介绍:BackgroundIf you are in China,chances are you drink at least one bottle of Wahaha brand water,or perhaps the company’s iced tea,fruit drinks,or its Future Cola.If you go to the United States,you may even come cross Future Cola in New York or Los Angeles,because the company that first set up shop in an elementary school in Hangzhou,Zhejiang,is going global.The Hangzhou Wahaha Group Co.,Ltd.,China’s leading domestic beverage producer,didn’t achieve success overnight.The company’s predecessor,the Hangzhou Shangcheng District School-Run Enterprise Sales Department,funded its start-up operations in 1987 with a government loan.Zong Qinghou,the company’s founder,and two retired schoolteachers initially sold milk products and popsicles out of a school store,but to benefit the student’s health the group soon began producing and selling nutritional drinks.The company’s success selling nutrition products in school led to its first big expansion:with Hangzhou government support,the company acquired a company then changed its name to the Hangzhou Wahaha Group Co.(The word “Wahaha”is meant to mimic the sound of a baby laughing and is taken from a children’s folk song.)Wahaha’s second large-scale expansion occurred in 1994 when the company merged with three insolvent companies in Fulling,Sichuan,to set up its first factory in Chongqing.The Wahaha Joint Venture (JV)was formed in February,1996.At the start,there were three participants in the JV:Hangzhou Wahaha Food Group(Wahaha Group),led by its chairman Zong Qinghou;Danone Group,a French corporation(Danone);and Bai Fu Qin,a Hong Kong corporation(Baifu).In 1996,the two parties signed a trademark tranfer agreement,with anintention to transfer the”Wahaha”trademark to the joint ventures.The move,however,was not approved by the State Trademark Office.For this reason,the two parties signed in 1999 the trademark licensing contract.According to law,the same subject can not be synchronously transferred and licensed the use to others by the same lost.Therefore,the signing and fulfillment of the trademark licensing contract showed that the two parties had connived the invalidation of the transfer agreement.The”Wahaha”brand should belong to the Wahaha Group,while the joint ventures only have right of use.In October,2005,the two parties inked the No.1 amendment agreement to the trademark licensing contract,in which it confirmed Party A(Hangzhou Wahaha Group Co.,Ltd.)as owner of the trademark.In addition,the second provision of the amendment agreement clearly stated that the several Wahaha subsidiaries listed in the fifth annex of the licensing contract as well as other Wahaha subsidiaries(referred to as”licensed Wahaha enterprises”)established by Party A or its affiliates following the signing of the licensing contract also have right granted by one party to use the trademark.The “licensed Wahaha enterprises”involved in the amendment agreement refer to the non-joint ventures.According to related files,Wahaha owns the ownership of the “Wahaha”trademark,while its non-joint ventures have the right to use the trademark.The Danone-Wahaha Feud--Trademark LicenseFrom May,2007 when Danone initiated legal proceeding against Wahaha,the both sides have carried out several dozen lawsuits worldwide.As of May,2009,Danone not only lost a series of cases against Zong Qinghou and the non-joint ventures in China,but directors of Danone were deemed by many courts to have violated the non-compete obligation of directors,and litigations filed in the U.S.,Italy,France and British Virgin Islands(BVI)were alsodismissed.Now,Wahaha defeats Danone 37:0 in the lawsuits in and out of China.The ownership and use right of the Wahaha trademark is one of the focuses of the”Danone-Wahaha feud.”Danone often insisted that the Wahaha trademark belonged to the joint ventures,so the use of the trademark by non-joint ventures constituted infringement.But Wahaha Group disagreed with that,and emphasized that it was the true holder of the trademark,and the use of the trademark by non-joint ventures was legal.At the beginning of the Danone-Wahaha “marriage,” Wahaha signed a transfer agreement on the ownership of the Wahaha trademark with the joint ventures,and filed a trademark transfer application with the State Trademark Office,which,however,was not approved.”It actually declared the termination of the transfer contract,and the Wahaha trademark is still owned by the Wahaha Group,”said Ye Zhijian,a lawyer who knows the case.Afterward,the two parties signed a trademark licensing contract in 1999 to substitute the original transfer agreement.Both the licensing contract and the consequent No.1 amendment agreement clarify that the non-joint ventures of Wahaha have the right to use the Wahaha trademark.“It was known to and recognized by Danone that the non-joint ventures OEM for the joint ventures,so how could it be possible for the non-joint ventures to use a different trademark from the joint ventures?”Ye noted.To confirm the ownership of the Wahaha trademark,Wahaha referred to the Hangzhou Arbitration Commission for arbitration in accordance with the trademark transfer agreement.In December,2007,the commission made a decision that the trademark transfer agreement between Danone and Wahaha had terminated,and the Wahaha trademark belonged to the Wahaha ter,the Hangzhou Intermediate People’s Court affirmed the ruling.1.2 原文翻译:背景如果你在中国,那么你至少喝一瓶娃哈哈品牌水,或者公司的冰茶,果汁饮料,或非常可乐。
达能品牌的成功推广案例
达能新品上市话题营销策划近日,达能集团旗下的“碧悠醇品时刻系列”产品,在上海和广州两地的公关推广活动圆满落幕。
一个月内,40名法系“勺男”作为“醇品时刻”产品大使,亲手喂酸奶,为沪广两万名白领呈现了至醇浓情体验,一时成为城中热事。
近60家媒体相继对本活动进行相关报道;而在网络上,以“法系勺男”为话题的原创讨论超过12,000条。
为本次达能碧悠“醇品时刻”全新上市提供核心传播创意的蕾蕊公关,从创意策略、媒体规划和活动策划等方面着手,为达能碧悠提供360°公关计划,旨在提高消费者对“醇品时刻”系列产品的认知度及渗透度。
面对层出不穷的公关活动,我们认为,想要抓住消费者的眼球,公关活动必须跳出传统思维定势。
我们根据产品的定位和特色,基于对目标消费者的深入洞察,从不起眼的赠品金勺中获得灵感大胆提出全新创意理念:“勺男行动”;并由此发想出传播主题:至醇浓情体验,法系“勺男”喂你呈现,“勺男”们进入两地商圈办公楼,通过亲密互动,让白领女性享受碧悠醇品时刻在味蕾绽放的美好瞬间。
独特的创意,不仅将产品的功能诉求与情感需求建立了链接,同时赋予了一个消费者促销活动新闻价值。
为“勺男行动”造势,我们也制定了线上线下全方位的媒体传播策略,分不同阶段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整合。
在项目初期,借由病毒视频、优酷站点等为“勺男”行动造势和预热,40位魅力迥异的“勺男”们,手持金勺出现在街头,誓为两地白领女性献上至醇浓情体验,这样的口号就足以吊足消费者的胃口;>> 在新品发布当天,“勺男”终于亮相,引爆了活动最高潮,引发了消费者争相参和主动传播;在网络上,更发起了“下个勺男约会地,由你决定”的悬念,引起两地白领热议——“勺男”们会不会来我们的办公室楼下喂酸奶,成为城中热事。
半个月内,以“法系勺男”为话题的逾万条原创讨论看来,“醇品时刻”已在短期建立了消费者认知,并自发地在目标群体中形成口碑;>> 加之传统媒体对活动及产品的报道,进一步扩大其影响力,最终使达能碧悠“醇品时刻”系列,颇具新意地从竞争激烈的国内酸奶市场中脱颖而出,并传递出用勺子享用的产品讯息。
达能:案例(3)
达能:挟资本以令诸侯小标题君临天下4收割战略7欲擒故纵11“杯酒释兵权”14一场风花雪月的事17每一个成功企业的背后,都存在着一个长期而明确的大战略。
这个战略建立在企业核心能力、核心业务和核心目标的基础上,它超越一切的“招术”。
对它的坚持与校正,是造就一个伟大企业的艰辛过程;也是一位企业家修炼韧性、提升自我的心路历程。
历史传承着文明,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我们终于昂首步入了WTO之门,实现了复关入世的宿愿。
但与此相伴随的是“狼来了”的惊呼,是大批企业“不合资等死,合资找死”的进退两难。
于是,简单排外的狭隘民族主义的激昂慷慨在这十余年间此起彼伏。
一直以来,中国企业几乎一直处于对外来资本“爱恨交加”的尴尬境地。
要“旗帜”还是要“利益”?要“肚子”还是要“面子”?人们在为中国企业的生存而担忧的时候,往往首先把问题指向政策环境或者法制环境,但同时却忽略了另一个环境,就是社会心理环境。
它由民族情感和传统道德等一系列价值评判构成。
正是这一环境,无形中令企业背负了不应背负的“十字架”,承载了太多不应承载的价值和道德批判……什么时候,我们的企业才能坦坦荡荡、无牵无挂地去追逐“阳光下的利润”?的确,我们不得不站在了“鱼和熊掌难以兼得”的十字路口。
更何况,国际经济飞速发展、风云变幻,什么是民族企业,什么是民族品牌,尚且也需要全新的诠释。
联想与AOL时代华纳结亲、王志东从新浪离职、中华网并购新浪、AOL时代华纳将通过联想FM365并购网易、科龙被林柯尔收购、健力宝被浙江省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收购等等,这些消息全都与资本有关。
并购系愈演愈烈,一些潜伏的资本大鳄也开始浮出水面,如健力宝实中的张海。
这都表明,资本的力且正在改写中国市场版图,资本的战略并购在中国市场如火如荼。
世界经济正迈向全球化时代,资本流动整合的浪潮与诱惑无可阻挡。
改革开放20多年,流入中国的境外资本达4000亿美元,居发展中国家最前列。
失去了外来资本这个强大的“发动机”,上世纪末中国高达两位数的年经济增长速度是不可能实现的。
案例达能的中国战略
案例——达能的中国战略摘要:达能自1987年进入中国,用短短2年的时间以控股、参股的方式对中国多10多家知名的饮品企业进行了并购。
达能可以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取得那么大的成绩,其扩张战略或多或少能给中国的企业带来一些启示。
下面通过对达能集团在中国的战略分析,试图寻找出达能战略扩张德独特之处,以供中国企业在进行战略并购是借鉴。
关键词:达能战略达能战略达能中国战略第一部分:“吞吞吐吐”的达能一、达能简介总部设于法国巴黎的达能集团是一个业务极为多元化的跨国食品公司,集团的业务遍布六大洲、产品行销100多个国家。
1996年集团的总营业额达到839亿法郎。
在法国、意大利及西班牙,达能集团都是最大的食品集团,达能亦是当今欧洲第三大食品集团,并列全球同类行业前六名之一,同时还是世界第二、欧洲第二矿泉水生产上;世界最大、欧洲最大的鲜乳制品生产商。
达能的前身成立于1899年2月2日,1996年与一家法国玻璃制造商合并为BSN。
1970年开始,通过并购其主要客户向食品工业拓展,逐步成为法国首屈一指的啤酒、瓶装水及玻璃制造商。
1973年与一家乳品及面条生产商合并,年销售额达14亿欧元(其中食品、饮料占52%)。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达能出售了玻璃制造业务并全力在两欧地区发展食品饮料业务。
1989年实现销售额74亿欧元,成为欧洲第三大食品集团。
上世纪90年代,BSN开始向西欧以外的市场拓展(主要方式是并购),与1994年更名为达能集团。
到1997年,达能管理层确定三大主要业务为:鲜奶(包括酸奶)、饮料(非碳酸)和饼干,同时着手从名目繁多的其他领域撤退。
到2006年,乳品、饮料和饼干销售额分别占达能集团销售额的56%、28%和16%。
二、达能的扩张策略达能是靠做加法——并购出身的。
达能先是为食品厂生产玻璃瓶子,然后并购食品厂,最后出清玻璃厂制造资产、全力拓展食品业务,这一吞一吐用了10多年(纵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所以说,并购和出售是深入达能DNA的一种本性,连达能这个字好都是并购企业带过来的。
达能强行收购娃哈哈案例分析共15页
业内有消息称,乐百氏有30%的销售人员 被裁,工厂方面裁员幅度达40%。尽管达能持 有合资公司51%股权,但整个娃哈哈集团经营 、生产的决定权都集中在宗庆后手里。在与达 能合作近10年的时间里,宗庆后凭借自身在娃 哈哈多年累计的威望、强硬的工作作风,一直
牢牢地掌控着娃哈哈的控制权。据了解,达能
曾派驻研发经理和市场总监,但都被宗庆后赶 走。
2019年,宗庆后和中方决策班子商量决定,由 职工集资持股成立的公司出面,建立一批与达能没 有合资关系的公司。这些公司建成后,取得了良好 的经济效益。
或许是良好的业绩让达能觊觎。几年后,达能突然以
商标使用合同中娃哈哈集团“不应许可除娃哈哈达能合资
公司外的任何其他方使用商标”为由,要求强行收购这几
家由娃哈哈职工集资持股成立的公司建立的、与达能没有 合资关系的公司。
三、并购结果
达能失败,娃哈哈赢得商标的使用权。
四、并购失败的反思
➢ 外资通过控股行业龙头企业从而控制整个产 业只是暂时的,靠压是压不好的,靠控制是控制 不住的,应该靠双方的融合才能实现双赢。中国 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开拓和发展同样遭到了国外 反垄断和限制外资并购法律的影响。中国应当充 分吸收和参考国外反垄断和跨国并购审查的立法 和实践经验,让《反垄断法》尽早出台;并且通 过立法,明确外资恶意并购或行业垄断的定义, 严格限定外资并购国内企业的条件。
谢谢!
法国达能公司欲强行以40亿元人民币的低价并购杭州 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总资产达56亿元、2019年利润达 10.4亿元的其他非合资公司51%的股权。
1987年,宗庆后带着两名退休老师,靠着借来的14万 元起家。到了2019年,经过几番投资和收购,娃哈哈产 值突破亿元大关,已经初具规模。怀着“市场换技术”美好 愿望的宗庆后选择战略性引入世界饮料巨头达能。当时, 娃哈哈以部分固定资产作为投入与达能合资成立5家公司 。其中,达能获得合资公司51%股权。
知识管理案例分析 达能集团
知识管理案例分析达能集团达能在中国市场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先后控股和参股的企业就有10多家而且参股比例不断上升。
达能集团能在如此短的时间里成功实现其收购战略并在中国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其独特的对外扩张的战略会给我国企业在进行企业并购时有些启示:1、战略并购和重组应该结合企业发展战略的需要。
注意资源的互补性重组,实现战略性重组和并购。
无论是同类产品或者行业的横向一体化,还是上下游产品企业间的垂直一体化,都依据产业自身内在的技术、工艺或产品经营方式等方面的互补关系来进行重组。
2、企业要高瞻远瞩,放眼全球市场。
首先,我国一些有竞争实力的产业可以通过三个步骤实现国际化经营:产品输出、资本输出及品牌输出。
产品输出。
我国家电等产业的产品在质量和价格上具有相当的竞争力,在中低档市场上有较大的吸引力和优势。
要继续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在进一步拓展发达国家等经济水平较高地区市场的同时,大力开发新的港在市场,特别是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市场。
要逐步进入国外营销网络,利用营销网络功能来扩大出口,降低流通费用。
其次,资本输出。
要积极推进在境外发展加工贸易,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国外寻找合作伙伴,以收购、合资、合作等方式在国外进行生产、加工组装、设点办厂。
第三,要积极在国外实施战略并购。
加强通过战略并购的方式实现资源的重组和国际化的经营。
与东道国企业合作的好处一是可以更快融人当地市场:二是可以降低产品进入时的壁垒和成本:三是可以更好地实施本土化战略,为企业实现当地设计、当地生产以及当地销售奠定良好的基础。
3、学会竞争,超越竞争,注重竞争与合作平衡。
虽然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但竞争并不一定是你死我活。
无论在并购合作中,还是在经销竞争中,要像达能在中国市场那样,靠战略的竞争、真诚的合作来实现双赢。
4、消除并购中企业文化、企业理念和价值观方面存在的差异带来的文化整合问题。
比如新设分公司后,新公司的价值观如何整合到集团公司企业文化的层面上来,既要保持新公司企业文化的一定特殊性,叉要与总公司的价值观和企业文化协调一致。
达能强行收购娃哈哈案例分析
可编辑ppt
5
或许是良好的业绩让达能觊觎。几年后,达能突然以
商标使用合同中娃哈哈集团“不应许可除娃哈哈达能合资
公司外的任何其他方使用商标”为由,要求强行收购这几
可编辑ppt
11
➢ 通过立法设立外资并购和反垄断审查机构, 加强外资并购中的反垄断审查,对发现已有并购 中存在外资恶意并购或形成行业垄断的,采取果 断措施予以分拆或撤销、修改不合理的合同。
可编辑ppt
12
➢ 鼓励国内民营企业参与并购,特别是关系我 国国民经济命脉或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和行业骨 干企业,在保持国有经济控制力的基础上积极扶 持民营企业参与并购,防止外资恶意并购和垄断 的产生。
2000年3月,达能一举拿下乐百氏92%股权。 仅仅一年后,乐百氏原有的何伯权、杨杰强、李 宝磊等5位高层集体辞职。不仅如此,2006年, 乐百氏亏损一亿多元,其大股东达能开始大规模 展开“架构调整”。
可编辑ppt
7
据悉,在与达能合作之初,宗庆后还与达能
“约法四章”:第一,品牌不变;第二,董事长的 位置不变;第三,退休职工待遇不变;第四,45 岁以上职工不许辞退。然而,合作近10年之久, 宗庆后坦言其“市场换技术”的梦想并没有实现。 达能提供的“好处”仅是合作之初,作为收购合资 公司51%股权代价的4500万美元。这4000多万 美元对娃哈哈而言似乎也意义不大
可编辑ppt
4
其中一款称“中方将来可以使用(娃哈哈)商标在 其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上,而这些产品项目已提交 给娃哈哈与其合营企业的董事会进行考虑。”即 “提交合资公司董事会考虑”是中方使用娃哈哈商 标的前提。也正是这一条款,引发了今年的强行收 购风波。
达能并购娃哈哈案例分析全面版
Thank You For Watching
9
特别是在中国经济日益国际化的今天,像达能这样的大型跨国公司都不能在极其一般的完全竞争领域里得到中国的认可,对中国的长 远利益绝对是一种伤害。 1996年,娃哈哈与达能公司、香港百富勤公司共同出资建立5家公司,生产以“娃哈哈”为商标的包括纯净水、八宝粥等在内的产品。
2.从政府角度 达能,尽管也在事件中扮演了非常不光彩的角色,但是,这样一个跨国公司在中国接连 失败,对我们来说,则一定不是好消息。
公司创建于1987年,目前为中国最大的食品饮料生产企业,全球第五大饮料生产企业。 特别是在中国经济日益国际化的今天,像达能这样的大型跨国公司都不能在极其一般的完全竞争领域里得到中国的认可,对中国的长 远利益绝对是一种伤害。
4.从娃哈哈自身角度 3.
3. 原因三:强硬的谈判策略严重不当
05
5
达能并购娃哈哈失败的原因
原因二:收购方式不当 原因三:强硬的谈判策略严重不当 原因四:低估对手
06
6
达娃并购带来的启示
• 第一、在合 资过程中必须首先制定尽可能 完备的“规则”
• 第二、从股权设定看,力争保持控股包括绝
7
总结
娃哈哈的胜利,不仅曝出了我们制度法律方面的 漏洞,更深层的则是我们民族意识和文化中的劣 根,还根深地存在着,并能伤及我们的根本,这 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深深长期思考的问题。 达能,尽管也在事件中扮演了非常不光彩的角色, 但是,这样一个跨国公司在中国接连 失败,对我 们来说,则一定不是好消息。特别是在中国经济 日益国际化的今天,像达能这样的大型跨国公司 都不能在极其一般的完全竞争领域里得到中国的 认可,对中国的长远利益绝对是一种伤害。
0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并购案例介绍:
2000年12月6日,法国达能公司、上海梅林正广和与海虹控股共同公布一项协议:达能共出资约1.8亿元人民币,收购上海梅林正广和饮用水有限公司50%股份和正广和网络购物有限公司10%股份。
原梅林正广和饮用水的股东由三家构成——“上海梅林”占70%,出让20%后保留50%;海虹控股拥有的9.69%以及与海虹控股总裁康健有关的另一家公司所拥有的20.31%,悉数转让予达能公司。
海虹控股一单的成交价为2900万元。
据悉海虹原来的购入价为1080万元,此次出让溢价超过160%。
正广和网络购物有限公司作价3亿元。
上海梅林和海虹控股分别出让5%的股权,套得1500万元。
二、背景介绍:
达能(DANONE)是世界著名的食品集团,创建于1966年,总部设于法国巴黎。
该集团的业务遍布六大洲、产品行销100多个国家。
鲜乳制品、婴儿营养品、饮用水和饮料、临床营养品作为达能健康产业的四大主要产品,在全球市场销量排名均名列前茅。
达能亦是当今欧洲第三大食品集团,并列全球同类行业前六名之一。
达能于20世纪80年代起进入中国市场。
为了与全球第一大软饮料企业雀巢公司争夺中国市场,达能以极快的速度在中国扩张。
在收购梅林正广和股份之前,达能已先后收购中国两大水企业——娃哈哈和乐百氏60%的股份,后一宗交易刚刚于2000年3月3日达成。
就在梅林正广和收购案的同一周,达能还出资获得了中国著名乳制品企业———光明牛奶5%的股份。
另外在梅林正广和收购案发生之前,上海一直流传的是:雀巢将收购正广和。
正广和在上海一个多世纪以来几乎就是汽水的代名词。
但到了90年代初期,如同所有的老国企一样,正广和汽水厂陷入困境。
1995年,正广和转以城市居民饮用水作为自己的主业。
1997年,以肉业和罐头食品制造业为主的上海梅林食品(集团)公司收购正广和。
经过多年发展,该公司成为全国最大的桶装水生产企业,年销量超过100万桶。
2000年1~10月份,梅林正广和销售收入为1.38亿元,净利润达4770万元。
1998年,梅林正广和成立了正广和网上购物公司,到了2000年,3个配送中心、100个配送站、200辆小货车、1000辆“黄鱼车”加上1000名配送人员,构成了正广和在上海的整个配送网络,这个配送网络号称上海市区“无盲点”的网络组织。
梅林正广和一直怀有走出上海的想法。
不过,作为中国的老牌公司,梅林正广和在向全国扩张的时候时常未能顺应时代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在资金以及企业运作方式上还不尽人意。
寻求资金支持以及企业运作经验方面的支持是梅林正广和与达能合作的直接因素。
海虹企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原名海南化学纤维厂,系1986年4 月经海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批准成立的国有企业。
2001 年12 月变更为“海虹企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期间通过利润转增股本、配售股票、资本公积转增股本等
方式,股本总额增至342,287,194.00 元。
海虹控股总裁康健是业内公认的一个精明的投资家,他的两间公司分别持有梅林正广和饮用水的30%,以及正广和购物网络的46%股份。
达能想得到尽可能多的梅林正广和股份,而梅林又不肯失去50%以上的控股,那么他只能从康健手上去购买。
对康来说,在加入WTO前的这段时间,是投资套现的最好机会,他不愿坐失良机。
三、并购行为分析:
在本次收购案中,达能与梅林正广和均属于饮用水生产公司,同属于一个产业部门,生产和销售同类产品,具有竞争关系,因此本次收购可以算是横向并购。
另外,这次收购的操作模式属于协议收购,也就是作为优势企业的达能通过协议来收购梅林正广和的非流通股股权。
这种协议收购乃是最早在我国出现的外资并购模式,1995 年外资并购第一案——日本五十铃和伊藤忠购买北旅股份,就是采用此种模式。
在本次收购案中,达能最终获得了梅林正广和饮用水有限公司50%股份和正广和网络购物有限公司10%股份。
单从股份持有上看,达能并未对梅林正广和的饮用水或网络购物部分形成支配权,并未出现当时中国舆论所怀疑的“国有老字号被外国人控制”的情况。
而且,梅林正广和乃是上海的食品企业之一,在上海市场并未形成支配地位,因此本次并购并没有造成达能在中国某地或某产业市场实现垄断的情况。
换言之,本次并购并没有违反《反垄断法》的相关规定,在法律上是可行的。
四、并购行为评价:
在本次并购中,达能展现了其高超的商业手腕。
首先,达能达到了商业竞争上“兵贵神速”的要求。
在刚刚完成对娃哈哈、乐百氏和光明的收购之后,达能马不停蹄地赶在强敌雀巢之前实现了对梅林正广和的收购。
实际上,雀巢中国公司曾与上海梅林在当年10月达成一个初步协议,然而被雀巢总部否决了。
业界认为雀巢尾大不掉,导致决策效率不高,给了达能奇兵突袭的机会。
其次,达能十分了解中国人的心理。
在并购过程中,达能方面忌言“整合”二字,甚至回避用“收购”这样的词。
他们表示:“收购这个词可能会被误解,我们希望和好的厂家合作,我们并不准备整合这些公司,相反支持和发展国内已有的品牌,我们希望通过与国内大的公司合作,创造一个相对健康的水市场。
”这样谨慎的措词可能源自对一些狭隘的民族情绪的担心,在3月初达能收购乐百氏时,就有媒体讨论过“要旗帜还是要利益”的问题。
反观雀巢,其务要掌握控股权,并坚持要收购正广和的品牌为己有,这都是上海梅林不答应的。
雀巢曾想只要能再加1个百分点到51%,再高的价也出,但是未如所愿——对于梅林方面,这是个坚决要守住的底线。
本次并购被当时业界评价为“三赢”的成功协议。
达能不但再次成功地与中国知名饮用水品牌实现合作,进一步开拓中国的水市场,还对强敌雀巢给予了沉重打击,雀巢水进入中国的计划至少因此推迟若干年。
梅林正广和则找到了一个实力雄厚的合作伙伴,为其走出上海、开拓全国提供了坚实基础。
而海虹控股从
购入梅林正广和股份到卖出,半年时间就赚了3000多万元。
另外,由于正广和、娃哈哈、乐百氏都已跟达能合作,而正广和的强项在于桶装水,娃哈哈、乐百氏的强项在于瓶装水。
当时,娃哈哈、乐百氏都已暂止其桶装水项目扩张。
人们于是认为,也许真能实现由达能协调细分中国饮用水市场的说法,这对中国消费者是好事。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2011年7月,达能又将手中持有十年的正广和饮用水50%股份转让给中方合资伙伴。
其实在早几年前,达能已经开始逐步实现在中国的独资经营:2007年10月,达能中止与光明乳业合作;12月18日,达能终止与蒙牛成立合资企业的合约;2010年7月底,达能将其所持汇源股份约3.37亿股(占汇源总股本22.98%)出售给赛富亚洲投资基金管理公司。
达能与汇源分手后,达能集团企业传讯部副总裁Laurent Sacchi表示,在26家中国工厂中,99.7%已是达能独资。
业界认为,达能最近更偏重在华独资,而非像刚进入中国时的并购合资,因为经过与国内多家知名企业的合作,达能不仅充分了解了中国的市场、中国的消费者、中国的国情,而且已建立了比较好的信誉和关系,具备了独立经营、独立闯市场、独立处理各种复杂关系的基础。
我们认为,达能在本次收购案中的成功更多是源自它所表现出的合作精神。
许多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收购企业后,就会把收购来的本地知名品牌冷冻起来,全力发展自己的品牌。
而达能却是充分利用中国当地的这些知名品牌,不断扩大市场的占有率,以达到“双赢”的目的。
事实上,达能集团在世界各国的策略几乎是一致的,以兼并收购等资本运营方式迅速进入该国领先的饮品企业,迅速占领市场,并保留原有品牌。
达能集团70%的营业额来自当地的领导品牌。
当然,在达能集团得以在海外市场站稳脚跟后,其便像上例所说,与当地企业停止合作,集中发展自己的品牌产品。
由此可以看出,达能全球化的一个策略就是与当地领导性的品牌进行并购、合资或合作,实现达能品牌的本土化销售,从对当地领导品牌的战略投资中获利,并为自身品牌的市场开拓建立基础。
这种海外发展策略值得中国企业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