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修辞学第二章学习辅导(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修辞学》第二章学习辅导
一、词语锤炼的重要性
词语修辞是修辞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词是语言的建筑材料。
修辞学从筛选、锤炼的角度研究语言的运用,必然会涉及到从声音、意义、色彩、用法等方面对词语加以安排、润色,必然会涉及到如何选择不同类型的词语(如同义词、同音词、反义词、成语、惯用语、歇后语、古语词、外来词等),利用词汇的规律准确地表达思想,提高语言的表达力,以求收到最佳的修辞效果。
每个词都有一定的意义,一定的用法。
如果词语使用不当,就会影响语言交际。
例如某中学的化学试题是要求判断正误:“倍比定律是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发明的。
”命题教师拟定的答案是这个判断是正确的,但不少学生坚持这个判断是错误的观点。
从语言运用的角度看,这些学生的观点有道理:“发明”与“发现”不同,因为“发明”是指研究创造出指某种新产品或新方法,它反映的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例如瓦特发明了蒸汽机;“发现”则是指通过探索找到前人未知、但它本身却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或规律,这它反映的是一个“从未知到已知的”过程,如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
可见,词语的选择在语言的使用中非常重要。
关于词语的锤炼,教材重点讲授了“词语锤炼的基本要求”(第一节)、“词语锤炼与运用的几种方法”(第二节)、“成语和成语的活用”(第三节)三个问题。
二、词语锤炼的基本要求
关于词语的锤炼,教材提出了四个要求:一、准确朴实;二、简洁有力;三、新鲜活泼;四、生动形象。
我们可以把这四点要求分为两个层级,后两个方面是对词语锤炼的更积极的层级要求。
(一)准确朴实
所谓“准确朴实”,就是用得合适,具体表现为:其一、准确地反映人和事物的特点。
其二、突出主题或重点。
其三、适合交际语境,用得得体。
其四、突出感情色彩。
感情色彩有褒义、贬义、中性之分。
褒义表示人们对人或事物的肯定、赞扬、喜爱等感情,贬义则表示人们对人或事物的否定、贬斥、憎恶等感情。
中性词虽无褒贬色彩,但它与可以通过与褒贬色彩相对而获得修辞自效果。
从广义的角度来说,词语的锤炼主要是对同义词语的选择。
同义词语用得好,能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二)简洁有力
简洁有力就是用少量的词语表达丰富的内容,达到以少驭多、言简意赅的目的。
“简洁有力”,并不是机械地排斥对词句的修饰,而是要注意避免干巴巴的堆砌。
只要与题旨情境相适应,适当地选用一些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词语,更有助于增强文章的丰富性。
总之,“简洁”是就语言手段和意义的联系而言的,使用语言时并不一定需要堆砌许多词藻,简洁的语言运用得好,同样能够表达丰富的内容。
另一方面,也要根据题旨情境来选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三)新鲜活泼
所谓“新鲜活泼”就是要注意选用能反映事物的突出特征、能一下就抓住读者和听者的词语。
要使语言新鲜活泼,就要在词语的锤炼上下功夫。
(四)生动形象
生动形象是使用语言时取得交际效果的重要条件之一。
即语言要具体形象,描写事物则使之活灵活现,色彩分明;模拟声音则真切可感,悦耳动听,以期收到绘声绘色的效果。
如果是抒发感情,则要力求将爱憎、悲喜、激昂、柔婉、庄重、诙谐等感情溢于言表,打动读者和听众。
三、词语锤炼与运用的几种方法
刘勰《文心雕龙.章句》篇提到:“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成章,积章而成篇。
”指出词语作为语言的基本单位,其使用的好坏直接影响表达效果。
词语锤炼的目的在于从众多的表意词语中选择符合题旨情境的最恰当的词语,以取得理想的表达效果。
词语的锤炼和运用可以从很多方面来学习和研究,我国语言学界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较为深入细致。
教材《现代实用汉语修辞》从三个方面介绍了词语锤炼与运用的方法:一、精心挑选;二、修饰点染;三、巧妙配合。
大家可以结合阅读和写作来体会。
词语的配合,除了要注意在功能上、意义上的搭配之外,还可以从词的附加意义的角度来选择。
在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中,我们介绍过词的有关知识。
根据信息内容的性质,我们可以把词义分为概念义和附属色彩义两大类,其中,附属色彩又包括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形象色彩。
(一)感情色彩
有些词在表意的同时,还具有感情色彩。
词语的感情色彩是指词义中表示人的主观评价和的色彩,包括表示肯定的褒义色彩和表示否定的贬义色彩,它们又各自与中性色彩对立。
褒义表示人们对人或事物的肯定、赞扬、喜爱等感情;贬义表示人们对人或事物的否定、
贬斥、憎恶等感情;中性色彩则是指不含褒贬色彩,但它能通过与褒贬色彩的组合而获得修辞效果。
感情色彩主要通过词义的褒贬体现出来,有时也可以通过词语的搭配或特定的语境表现出来。
汉语中有很多褒义词和贬义词,在使用语言时,如果能根据情境准确地加以选用,不仅有助于表达主观感情,而且还能突出强调事物的特点。
但是在使用时要注意所使用的词语于情境相协调,这样才不至于混淆感情色彩。
(二)语体色彩
语体色彩是指为适应不同的交际需要而形成的语文体系,一般分为口语和书面语两大类。
不同的语体有不同的风格色彩。
词语的选择和运用是形成语体风格色彩的要素之一。
一般而言,论说性的政论语体要求庄重严肃,往往多用书面语词;文艺语体中的小说和戏剧台词往往多用口语。
根据语体选择词语,能够有效地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
书面语和口语词语的选用要考虑语言环境,否则会影响表达效果。
应当注意,语体风格并非截然分为口语和书面语,纯口语或纯书面语色彩的词语并不太多,大量的是介于书面语和口语之间的中性风格的词语。
在使用语言时,要注意保持语体风格的和谐一致。
如果在口语语体中参进文绉绉的书面语,或者在书面语语体中硬掺进一些俗白的口语词语,就会使表达风格不伦不类,产生不和谐的效果。
(三)形象色彩
形象色彩是人在表象和想象的心理活动作用下,在大脑中复现词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形象。
并非所有的词都具有形象色彩,只有反映具体事物的形貌特征的词才具有形象色彩。
这类词能使人产生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方面的联想,例如“望梅止渴”就是曹操利用了词语的形象色彩达到的效果。
在语言表达和写作中,选用有形象色彩的词语可以使语言更生动,给人的印象更具体。
所以,作家在写作时非常重视运用具有形象色彩的词语。
一般而言,有形象色彩的词语大多也具有感情色彩,这与人们对形象本身的感情有关。
不过,这种感情是附属于形象的。
四、成语的特点及其使用
(一)成语的特点
成语具有形式整齐、音律和谐、结构固定、言简意赅的特点。
汉语成语最明显的特点是四个音节构成的占大多数,占成语的95%以上。
有人对《中国成语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作过统计,结果是:它共“收条目17934个。
其中由四音节构成的有17140•个,约占总数的95.57%”。
书面上用四个汉字来记录,基本上都是四字格。
可以说,四音节形式是成语区别于熟语中的其他成员(如谚语、惯用语、歇后语)的一个显著标志。
为什么汉语成语以四字格为基本形式呢?这大概又跟我国传统文化中以对称平衡为美,以不对称不平衡为不美的审美情趣不无关系。
成语的这种形式对汉语语汇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现代汉语中许多四字格类的固定短语大多从成语发展而来,成为了新的成语,例如扬长避短、一分为二、一穷二白、不正之风等等。
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具有音乐美,成语突出地表现了汉语的这一特点。
其音律上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成语的四个音节大多是两两相对,匀称整齐,节奏鲜明。
其二、平仄相间,音调高低起伏,具有旋律美。
例如:山清水秀、行云流水、豁然开朗、侃侃而谈。
成语的这个特点,我们通过本课程第四章“语言的声音美”的学习之后,将会体会更深。
成语是人们长期运用语言的结果,它具有结构的定型性和意义的完整性的特点,其结构成分和结构关系一般不能随意更改。
例如“抱头鼠窜”“鼠目寸光”、“胆小如鼠”等成语反映了汉民族人民对老鼠的厌恶心理,若将其中的鼠改为“兔”、“龟”等,不符合汉民族的心理习惯。
成语形式简练但涵义丰富,极富表现力。
例如“乘风破浪”除了表示迎着艰险、一往无前外,还隐含着“具有远大抱负”的意思,这是一般的自由组合的词语所不及的。
试比较下列两例:①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一日千里。
②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速度极快。
比较可知,例①除了表现高速度之外,还隐含着一种巨大的气势,例②用的是自由组合的词语,表现力明显不及前者。
又如“东郭先生”是明代马中锡《中山狼传》中的人物,因救助被人追逐的中山狼,反而几乎被狼所害,比喻不分善恶、滥施仁慈的人。
“南郭先生”是《韩非子.内储说上》一则寓言中那个“滥竽充数”的人物,比喻无其才而居其位的人。
这些成语表现的都是具有某类特征的人。
成语大多言近旨远,或蕴含深刻的哲理,或表达一种深刻的思想。
例如滴水穿石、唇亡齿寒、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物极必反、相反相成、欲速则不达等。
使用成语有助于表达透辟精当,含蓄而深刻,加强语言的表现力。
掌握成语的上述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教材所介绍的成语的修辞作用。
(二)成语的使用
成语的运用除了注意读音要准确外,在实际运用中要注意把握成语表意的特点,不能望文生义。
有些成语的意义可以从其构成成分的字面意上推导出来,例如“山清水秀”、“情
深意长”,但也有很多成语的意义不等于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例如“眼高手低”(“眼”:眼界;“手”:能力)。
要正确地运用成语,必须把握成语的整体意义,准确理解成语中古词语的意义。
有的成语的意义保留了古词语的意义,例如“狐假虎威”(“假”:凭借)、“不假思索”(“假”:凭借)、“不学无术”(“不”:没有)、不虞之隙(“不”:没有)、“汗牛充栋”(“汗”:使牛出汗)等等。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错用成语的现象,这些现象的产生大多与对成语的意义不理解有关。
例如:“墨守成规”常被写成“默守成规”。
“墨守成规”原是指战国时的墨翟子善于守城,后来称牢固防守为墨翟之守,简称“墨守”,后多用来形容因循守旧。
在使用时,有些人因为不理解改成语的本意,将“墨”写成“默”,“默”是不说话的意思,与“墨守成规”的原意不沾边。
另一方面,要准确把握成语的色彩意义,避免误用。
例如:“他无所不至地关怀我们。
”此例中的“无所不至”带贬义,指什么坏事都做到了,应该为“无微不至”。
又如:“我们今后一定要变本加厉地搞好工作。
”此例中的“变本加厉”也是带贬义的成语,指事情变得比原来更加严重,应当改为“再接再厉”。
五、成语的活用
教材P86指出:“成语的活用是指为了表达的需要将成语灵活地加以运用。
这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段。
原来的成语称为原形,活用的成语称为变体。
”所谓成语的活用,就是临时改变一下成语的结构或意义,即变换一些成分,或者赋予成语以新的意义和用法。
成语的活用又可以分为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形式的活用主要是指通过增字、减字、换字及变序等手段改变成语的结构,使成语的形式发生变化;内容的活用主要是指改变成语的本来含义和使用场合,或者改变成语的感情色彩,褒词贬用或贬词褒用。
而这两个方面又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
教材介绍了成语活用的六种方式:
(一)易字。
易字即更换原形中的成分,主要是“换字”。
这种情况在语言的运用中最为常见。
例如:驻足远眺,书海茫茫,不能不望书兴叹了。
“望书兴叹”的原形是“望洋兴叹”,类似的成语还有“望楼兴叹”等。
(二)谐音。
即利用相同或相近的字音来替换原形中的成分。
这种方法在许多商品的广告词中较为多见。
例如:“一往情深——一王情深(湖南名牌香烟“芙蓉王”广告)”
(三)拆用。
又叫“拆嵌”,即在原形中间增字。
例如:“事实胜于雄辩,水落自然石出。
”
(四)易色。
即改变原形的感情色彩,褒词贬用或贬词褒用。
例如:“既异想天开,又实事求是,这是科学工作者特殊的风格。
”(“异想天开”本来带贬义,指想法离奇,难以实现,在这里则贬词褒用,使语言幽默活泼)
(五)易序。
即临时改变成语的结构顺序,调换其中的结构成分。
例如: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森严壁垒”的原形是“壁垒森严”)
(六)别指。
即将用于某一事物的成语临时用于另一事物。
例如:“自打接连生了几个孩子,家里的生活水平可以说是一日千里,急转直下。
”“一日千里”本来用以形容社会发展迅速,在这里却用于形容生活水平急剧下降。
成语是一种固定的语言结构,活用成语必须慎重、合理,确实需要才偶一为之,而不能滥用,更不能把成语的活用当作成语的常规用法。
同时,成语的活用还要注意不要误导,即不能影响人们对成语原形的正确理解和使用。
特别是在今天,广告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影响很大,如果为了商业利益而任意拆用、滥用成语,势必会对部分观众或读者(尤其是青少年)产生误导作用,影响语言的规范化。
这是我们在语言的交际中应当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