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101岁剃头匠离世 曾为傅作义等人剃头
七十二行祖师之剃头匠祖师罗真人
七十二行祖师之剃头匠祖师罗真人
*导读:北京白云观罗公塔北京剃头业的祖师爷被称做罗公或罗祖。
有传说说他是……
北京白云观罗公塔
北京剃头业的祖师爷被称做罗公或罗祖。
有传说说他是个为雍正剃过头的道士。
清纪昀在《乌鲁木齐杂记》中说:剃工所奉神曰罗祖,每赛会,剃工皆赴祠前。
传说,有一年雍正皇帝头上长疮,梳辫子时不好受,他怀疑是梳头太监搞的鬼,一连杀了好几个太监。
当时有位姓罗的道士住在北京白云观中,他同情那些无辜的被杀者,便想办法制做了剃头刀、刮脸刀和梳辫子用的拢子、篦子之类的理发工具,并研究出按、捶、拿等一套理发的操作方法,教给梳头太监学用。
太监用这些工具和方法给雍正皇帝剃头、梳辫子,雍正皇帝感到很舒服。
问来由,太监们上奏是罗道士传授的。
雍正便赐罗道士以半朝銮驾、小执事称号。
罗道士于是成了理发匠的祖师爷。
他死后,被葬在白云观里,即如今的罗公塔。
雍正封他为淡泊守一真人。
早年理发店里供奉的祖师爷,便是这位罗道士。
第1 页。
剃头匠
剃头匠作者:成新平来源:《散文百家》2019年第09期白衣港近千人,只有一个剃头匠,叫海生爷爷,当年四十来岁,身材瘦高,西式头,瓜子脸,一只脚长,一只脚短,走起路来一跛一跛的。
平时,他还得出集体工,只有利用清晨与晚上,手持明晃晃的剃头刀,忙着给乡亲们理发。
他的收费标准很低,大人理发一次收费一角,小孩全免。
通过理发,他赢得了好人缘。
到了春节前几天,到他家理发的排成了长队,络绎不绝。
白衣港当年没通电,理发用的是手推剪刀与剃刀。
屋内陈设简单而陈旧,木制边框的镜子前,摆着一条普通板凳,板凳前面,放着一个小木箱,里面装着手推剪刀、毛发刷子、梳子和润滑剪刀的小油壶。
这边一间小屋理发,那边一炉炭火烧水。
寒冬腊月,人声鼎沸,屋内热气腾腾,传递着温暖与感动。
好在大家要求不高,无论大人小孩,全剪清一色的光头。
一个个蓬头垢面进去,光着头皮出来,在阳光下锃光泛亮,就像夏天西瓜地中的西瓜,随处可见,挤满了我们空旷和天真无邪的童年。
光头们进进出出,萧瑟的冬天也充满了亮度与灵光。
第一次跟着爹去剃头,只见海生爷爷手拿一把剃刀,在一块牛皮布上擦得“哧哧”作响,刀口被擦得锋亮。
落刀之前,他要先在手指上试试刀锋,做到万无一失。
他笑着要我坐到镜子前,抬头挺胸。
一块白布往我身上一罩,一条毛巾往我脖子上一围,镜子里,我看到明晃晃的剃刀在自己的头顶上行走,像推土机将丛丛毛发推向一边。
“不错,听话,将来肯定有出息。
”他一边夸赞道,一边将我的头扳过来扭过去,以适应他的剃头刀。
几个来回,他将我的头皮刮得光光的,用手一摸,发根像树蔸般扎手。
再看看小伙伴们,光头在太阳的照射下十分明亮。
紧接着,剃刀从我的额头、脸颊、下巴轻轻刮过,如悠悠南风吹过水面,感到舒服惬意。
“可以了,跳到塘里去洗干净。
”我还陶醉在享受中,头剃完了,他麻利地拿起一把刷子,将我脖子和身上的头发刷得干干净净。
给孩子们理发比较简单,“快刀斩乱麻”,“三下五除二”,十几分钟之内搞定。
大人们则复杂一些。
电影《剃头匠》观后感合集
电影《剃头匠》观后感合集今天给大家介绍《剃头匠》这部不可多得的好电影,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该片讲述了__90多岁的剃头匠__老手艺人敬大爷晚年平淡却不平凡的生活的故事,电影有家里长短,有生老病死,有生活的无奈和内心的豁达,令人回味深远,这是一部我舍不得跳着看的电影。
影片开头插入敬大爷为好友剃头的一段场景,冒烟的毛巾,皂子泡沫,行云流水的剃头手法,一下子吸引了我的注意。
然后是故事的开端,简单的一个小屋子里,一个老古董摇摆挂钟,一声透露着沧桑的钟响(值得注意的是,这台钟其实是慢了5分钟的,要手动调才行,后面的故事有一定的镜头),还有熟睡的剃头匠敬大爷,伴随着钟声开启新的一天。
接着是敬大爷的日常生活了。
电影里的家里长短的详细剧情不一一赘述,简述一下两点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
一.折跟拆差远了家里的房子拆迁,敬大爷家的儿子为了骗取政府的拆迁费,偷偷在里屋加建了一小屋子,工作人员前来劝解并且要拆掉房子。
这时,外出的敬大爷回来了,了解情况之后,非常配合政府人员的工作,让工作人员在违规建筑上画上拆字,岂料马虎的工作人员写成了“折字”,敬大爷当场指出“折跟拆差远了”且让其更改过来。
在这一刻,这个从民国走到新世纪的老人,一个实在纯粹的老人,令我肃然起敬,“折”和“拆”一字之差,差的那一点水,也不是那多出来的拆迁费,而是可敬的品格。
二.敬大爷的生平简介其中一个场景是随着几个熟识的老人离开人世,儿孙也不争气,敬大爷便想提前准备好自己的身后事,其中一个要准备的是五百字的生平简介,敬大爷对着录音机,说着自己的生平,敬大爷名叫敬广才,读过书,大学中庸孟子,四书五经等等,可不是读书的料,又去学武,学武不成,便想学唱戏做武生,可父母不同意,只好学剃头,学徒三年,一进门就给师傅师母端尿盆。
寥寥几语,道尽敬大爷的一声。
敬大爷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曾经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也有过自己的梦想,做过不同的尝试,读过书,练过武,想唱戏,最后选择了剃头匠这个手艺活,为此吃了不少苦。
百岁“剃头匠”的传奇人生
百岁“剃头匠”的传奇人生作者:赵婧姝金叶铁瑾来源:《百姓生活》2015年第02期剪刀、推子、剃刀,用这些工具,靖奎年轻时曾经为梅兰芳、傅作义等社会名流理发,他一辈子更是给无数普通百姓理过头发。
从17岁开始当学徒,到90多岁了还在理发收学徒,并本色出演了电影《剃头匠》,理发这个活,他一直干了80多年。
2014年10月31日,101岁的老人靖奎离开了这个世界。
这位百岁“剃头匠”,有着怎样传奇的人生?17岁做学徒,出师后开店成红人上世纪30年代初,17岁的靖奎从老家北京顺义农村进城学习理发。
由于已经过了可以做学徒的年龄,他便把自己的身份证改小了4岁,开始了他3年7个月的学徒生涯。
出师后没几年,靖奎就有了自己的小生意。
他在清华大学和地安门开了两家理发店,雇了十几个学徒。
地安门店下层做生意,上层就是他和家人住的地方。
“他这人爱交朋友,30多岁的时候人生正当年,他可是地安门一带的红人。
”靖奎的儿子靖长山今年已经65岁,提起去世父亲的当年,他红了眼圈,话语中蕴含着自豪。
“他爱玩儿,当年挣了钱还出去打牌,没少享福。
”大女儿靖秀芬说。
靖奎的顾客有梅兰芳、尚小云这样的艺术大师,也有傅作义、马占山这样的高级官员,他们都请靖奎上门服务。
当然,他的顾客更多的是普普通通的北京市民,这里面就包括什刹海畔“爆肚张”的第三代传人张耀兴。
直到90多岁,靖奎仍给张耀兴剃头。
回忆起这位老剃头匠,张耀兴的儿子张子安说:“靖老爷子能那么出名,还是因为大伙儿都认他这份儿手艺,剃惯了。
而且他也爱聊天儿,估计和梅兰芳就聊戏剧,和傅作义就聊政治,大家都喜欢用他。
”“文革”被打成“小资本家”,年过七旬还骑车登门为老主顾理发解放后,到了公私合营的年代,靖奎不愿意放弃自己的生意,拒绝了合营。
然而,这份买卖依然在“文革”期间被迫停止。
由于曾经雇过学徒,被打成“小资本家”的靖奎从京城返回顺义老家。
靖奎的几个儿女跟着母亲,靠母亲在合营理发店的收入维持生计。
“当时父亲回老家的时候我才上3年级,10多年以后回来,我也是大人了。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人教版·江苏专版课时检测(十八)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课时检测(十八)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2019·徐州一中检测)《申报》1897年7月14日报道,“有客籍之人旅游过此者,谓之较之两三年前有不同焉,以沪上求时新……而不知在土著之人观之,则凡诸不同者,不待两三年也,有一岁而已变者焉,有数月而即变者焉”。
材料反映的现象出现的外部原因是()A.近代工业的发展B.社会思想的解放C.政治运动的影响D.近代西方的影响解析:选D材料信息反映的是晚清上海社会生活等变化非常快,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导致这一现象的外部因素是近代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故D项正确;近代工业的发展、社会思想的解放、政治运动的影响等都属于内部因素,故A、B、C三项错误。
2.(2018·南京调研)1877年,《万国公报》刊发文章历数裹足的种种危害;1880年郑观应批判裹足“极其流弊,难罄形容”;1883年康有为创办戒缠足会,对女性“忍气吞声”“毁筋绝骨”的苦痛深表同情。
该现象直接反映出()A.女性裹足已引起舆论普遍关注B.废止缠足具有反清的政治色彩C.有识之士的倡议体现风气开化D.传统女性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解析:选C报刊、郑观应和康有为对缠足问题的关注表明少数有识之士开始关注女性裹足,这是风气开化的体现,故C项正确。
3.(2019·江苏名校一模)《清代北京竹枝词》中说:“坤(女)鞋制造甚精工,争奈人多足似弓。
庚子(1900年)已过尚依旧,几时强迫变颓风?”这反映了()A.传统观念影响习俗变革B.社会启蒙与社会的发展进步C.妇女缠足之风气日趋衰落D.近代女鞋制造工艺删繁就简解析:选A材料大意为:女鞋制造非常精致,但奈何大多数女子的脚都是弓形。
庚子年过了之后依旧是这样,什么时候强迫改变颓败的风气?这反映了妇女缠足观念根深蒂固,以及男女不平等观念的深入人心,这种传统观念在现实中影响了社会习俗的变迁,故选A项。
4.维新派主张“断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与“万国同风”,便于操作机器和武器、讲究卫生等。
贾潮江先进事迹介绍
贾潮江先进事迹介绍贾潮江,今年64岁,出生在窝洛沽镇周家庄村,是北京铁路局唐山车务段玉田县站客务员、共产党员,现已退休。
50年来,贾潮江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学雷锋不间断,在平凡的岗位上,以螺丝钉的精神认真钻研业务,努力干好本职工作,把春天般的温暖送给了每一位旅客,在业余时间和退休时间,以满腔的热情为群众义务理发,以实际行动弘扬了雷锋精神,践行八荣八耻,也书写了自己的人生之路。
他的事迹受到了党和政府各级领导和各界的肯定。
先后收到各单位感谢信千余封,荣获了铁道部劳动模范、火车头奖章、河北省省级劳动模范、省级百佳文明职工、北京铁路局“共产党员服务明星”、优秀共产党员标兵、唐山市第二届学雷锋十大杰出人物、玉田县第二届道德模范、文明市民标兵等称号和奖励。
还获得过丰润车务段、唐山车务段、分局、路局、天津市先进生产者、优秀工会积极分子、优秀共产党员、学雷锋十大标兵,七五、八五、九五、十五建功立业奖章和证书80余次,《人民日报》、《河北日报》、《工人日报》、等30多家报纸和中央电视台、唐山电视台及河北、天津、北京广播电台等多家媒体以不同方式报道了他学雷锋无私奉献义务理发的事迹。
一、从小立志,一辈子学雷锋1963年3月5日,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发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伟大号召。
当时13岁的他正在读小学五年级,雷锋的感人事迹,使他幼小的心灵深受感动,从那时起,就暗暗下决心,一定要以实际行动,响应毛主席的号召,一辈子学习雷锋精神,向雷锋那样做好事、做好人。
从那时起,他就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立志做对人民有益的人。
在学校看到桌凳坏了,就从家里带来工具主动修好,同学们有困难,都是主动帮助。
校园脏了,主动打扫干净,同时利用课余时间,为烈军属、五保户担水、扫院子、烧火做饭。
看到村里人理发很不方便,就用自己积攒的压岁钱买了推子,学着为大家理发。
1967年初中毕业后,边参加劳动,边坚持为群众义务理发。
剃头匠的百岁光阴
剃头匠的百岁光阴剃头匠的百岁光阴北京市景山后街的高卧胡同里,有一位非常出名的剃头匠,叫靖奎,人称“靖大爷”。
当记者循迹至此,向路口的修车师傅打听时,师傅抬手一指:“那拄拐棍的老头儿就是他。
”顺着他指的方向,一位个子不高的老头,背弯得厉害,满头银发透亮,斜倚着拐棍立在晨光里,像一幅在静好岁月里定格的照片。
4月3日是靖大爷大徒弟敬坤新店开张的日子。
临近中午,敬坤把梳洗打扮好的靖大爷接过去剪彩。
他位于崇文门花市大街的新店叫“大坤染发工厂”,店内一水儿年轻的小伙子,跳着动感的韩国舞曲迎接靖大爷到来。
靖大爷已经不剃头了。
他今年101岁,剃了80多年的头,是名副其实的“行业泰斗”,关于他的故事有很多。
他是个土生土长的老北京,15岁前生活在顺义农村。
少年时读过几年私塾,写得一手漂亮的蝇头小楷,四书五经都能背个滚瓜烂熟。
后来,他来到北京城,跟着在一家理发店做工的姨夫,成为了一名理发工。
在理发行业干了十几年,靖大爷手艺越发娴熟,他便在清华大学和地安门两地开了两家理发馆。
“当时老爷子在老北京可是大红人儿,那时,很多官员、艺界名伶都是他的老主顾,从傅作义、马占山到梅兰芳,还有清华北大的教授们。
”靖大爷的大儿媳雷阿姨告诉记者。
上世纪50年代国内开始实行公私合营,国家派了人来当靖大爷理发店的掌柜,一夜间,靖大爷从理发店的老板沦落为普通剃头匠。
“后来地安门的房子也被没收了,我最后领了600多块钱,换了现在的三间平房。
”这三间平房靖大爷一待就是三十多年。
每天早上,靖大爷都会在胡同口晒太阳。
他家在一个古旧的大院里,一排平房住着好几户人家。
平房的第二间是靖大爷的屋子。
空间不大,床、衣柜、冰箱、饭桌塞得满满当当。
墙很旧,尽管是白天,屋里开着灯也不明亮,能看得清楚的是床头一幅《剃头匠》的大海报。
“我一共有六个孩子,三男三女,重孙都已经二十多岁了。
”靖大爷的六个孩子,无一继承了他的剃头手艺,对孩子们的选择,他也不觉有什么遗憾和惋惜,“人生就是这样,各有各的活法”。
渐渐远去的乡村剃头匠
渐渐远去的乡村剃头匠乡村剃头匠也即乡村理发师,是中国民间的古老职业,手艺精湛,历史悠久。
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城市乡村出现了许多发廊,传统的乡村理发师却离我们越来越远,乡村剃头匠这门手艺面临着失传的可能。
古人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在清朝之前,并无剃头这一行业,剃头意味着不孝。
剃头匠的出现,是随清朝政府迫使汉人剃头的政策应运而生的。
清廷强令汉人按满人习俗剃头梳辫,曾在北京东四、西四、地安门与正阳门前搭建席棚,勒令过往行人入内剃头,违者斩首,这便是所谓“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京城地面广阔,仅四地设棚仍不能及时让汉人剃去头发,朝廷又批准军中伙夫请领牌照,在各处街巷建棚或担挑子串户剃头。
这就是北京最初的理发业。
随后,全国各地都出现了类似北京一样的剃头匠的职业,至今也有几百年的历史了。
随着时间的发展,最初惨烈的剃头逐渐转换为个人的自我修饰行为,而所谓的剃头匠,不但要替人剃头,更兼而需要为顾客刮脸、刮胡子、掏耳等等。
古时的剃头业大致有两种经营方式:一种是设有铺面,坐店经营;一种是挑担下街,走街串巷。
这后一种,出门经营时须随身担一只剃头挑子。
挑子一头是洗头铜盆,下面有个圆桶,内装炭火小炉;另一头是坐凳,凳侧有抽屉,内盛推子、剪子、刀子等剃头用具。
铜盆那端还竖着一个小旗杆,杆上有钩,悬挂毛巾、钢刀布等,据说旗杆是当年强令汉人剃发留辫的法令标志——象征着皇上的圣旨。
我出生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童年及少儿时代是在乡村度过的。
那个时候生活在乡下的人们,常常可以看到走村串户服务的剃头匠,背着一个木箱子,内装剃头工具,遇上生意,田间地头、房前屋后即可营业。
他们大多身体有点残缺,干农活不行。
鄙人童年及少儿时代的头发,几乎全都是乡村剃头匠剃的。
我们村子里有一位剃头匠,姓楚名三苟,大约五十多岁,原是外乡人,临近解放时,随其父亲定居在我们村子里,其父也是一位剃头匠,手艺精湛,据说当时,十里八乡的乡民都找他剃头,他的生意十分火爆。
历史趣谈溥仪退位的时间 末代皇帝溥仪的辫子是谁剪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溥仪退位的时间末代皇帝溥仪的辫子是谁剪的?
导语:要说溥仪真正意义上的退位,或者说是一个时代的结束,一块大幕的终结,应该是1908年到1912年溥仪三岁在慈禧的命令下作为宣统帝登基的事情,
要说溥仪真正意义上的退位,或者说是一个时代的结束,一块大幕的终结,应该是1908年到1912年溥仪三岁在慈禧的命令下作为宣统帝登基的事情,1912年辛亥革命爆发,这也是公认的溥仪退位的时间。
辛亥革命要求推翻帝制,建立民主共和的国家,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当然就在这一号召下,显得格格不入。
在革命领导人和舆论的双面压力下,清政府妥协,宣统帝退位,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土崩瓦解。
其实关于溥仪退位时间的说法还有两个,1917年的时候,张勋发动兵变,他进驻北京城宣布溥仪复辟帝制,但是仅仅过了十二天,就被冯玉祥等爱国将领组织的讨伐军取缔了,这是第二个溥仪退位的时间。
作为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仪几乎没有享受过皇帝的待遇,几乎都在逃命,他不痛快,19344年日本侵略者侵占中国东北三省,溥仪投靠日本,成为伪满洲国的皇帝,变成日本人的傀儡政权的领导人,做了中国的皇帝,并一直持续到日本无条件投降。
之后溥仪被当作日本战犯抓起来,1945年是第三个溥仪退位的时间,溥仪三次退位的时间最具有时代意义的是推翻封建帝制的那次。
溥仪剪辫子
清军入关之后,顺治皇帝命令汉字男人也要留长头发,要是不按要求留头发的人,就杀了,从此以后,中国国男子脑后就多了一条辫子。
辛亥革命以后,国民政府下令把中国拖了二百多年的辫子剪了。
全国就掀起了一股浩浩荡荡的剪辫子热潮,但是也还有一些顽固的人不
生活常识分享。
最老剃头匠,告别手中“家伙什儿”
最老剃头匠,告别手中“家伙什儿”作者:丰鸣来源:《新天地》2014年第12期虽然是一副消瘦的面庞,但那精神永远是矍铄的。
他身体一向挺好,8年前拍过电影《剃头匠》。
随后,影片获得第5届印度浦那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奖、上海电影节新闻传媒大奖、第37届印度果阿国际电影节最高奖“金孔雀奖”等国内外大奖,而以93岁高龄出演影片中主角“敬大爷”的他,也成为了世界上最年长的主演。
90多岁时,他还坚持上门为老主顾理发;就在去年,老爷子还给国外远道来的朋友剃过头。
然而,10月20日,靖奎因肺炎住院,第二天经抢救无效去世。
他,享年101岁,从业80余年,曾为梅兰芳、傅作义等人剃头。
他被人称为“京城最老剃头匠”。
对他而言, 17岁开始学剃头手艺,一直做到95岁左右,这么干为的并不是钱,而是因为“他看重的是自己价值的体现” 。
据他二女儿说,以前靖奎经常骑着三轮车上门给附近的老主顾剃头刮脸,剃头费最高也就5块钱。
在他外孙李根印象中,姥爷“不争不抢”,性格随和,待人热情,善交朋友。
“姥爷最常告诉我们晚辈的是,不要做坏事。
”他一生从不为输赢计较,心里宽敞——这也许就是他长寿的原因吧。
采访过他的媒体记者说,靖老爷子生前就住一间9平方米小屋,两张床,一台电视机,一台冰箱,一张圆桌,一个老式立柜,还有墙上的照片和画像,这是他的全部家当。
家里订了一份《北京晚报》,他每天都拿着放大镜从头到尾看一遍,看完报纸后再看书,虽然挺费劲地举着放大镜,但靖老爷子乐在其中——因为他喜欢看报纸,对外面的什么事情都知道,一点不糊涂。
他还常常劝年轻人:“你们年轻人千万得记着,遇上事情,别斗气,心要放宽些”,“现在的人跟过去不一样,都火气大,所以遇上事儿了,别较劲。
比着我的岁数活,看你们做得到不。
”从17岁他来到北京市区做剃头学徒工,到20岁出师,后来他开始自己经营理发店。
此后,在地安门和清华园开了两个理发店,剃头、刮脸、按摩等传统技术活儿样样都有,顾客盈门。
追忆京城百岁剃头匠靖奎
追忆京城百岁剃头匠靖奎靖奎,剃头生涯80载,一把剃头刀见证一个世纪。
一位手艺人历经时代更迭,年过9旬成为新人影帝,101岁仍有执着的追求。
2014年10月31日上午,101岁的他与世长辞……94岁本色出演《剃头匠》在94岁的时候,靖老才开始拍自己的第一部片子,本色出演,然后立刻就红了,立刻就火了,立刻就得奖了。
但是,他自己却不说自己是一位演员,他始终认为自己只是一位手艺人。
靖老祖籍顺义,15岁的时候来到北京城。
他生前住在景山的胡同,一住就是几十年。
在影片《剃头匠》中,靖老给一位老主顾剃完头,刮完脸,敷上一条热毛巾。
客人非常享受,陶醉地说:“舒服啊……”之后,电影《剃头匠》卖到日本。
靖老被接到日本,接受了许多采访,最多的时候上午3场,下午3场。
他说:“我没想到要背台词,我以为拍纪录片呢,就答应了。
之后,一看剧本我就害怕了,我怕台词记不下来,耽误人家的事。
”功夫不负有心人,影片反响非常好,并且连连获奖。
之后的一段时间,世界各国的人都去靖奎家里采访他,有澳大利亚的、加拿大的、意大利的、法国的、美国的、德国的……靖老15岁学徒,那时候,他左手拿木梳,右手拿一只筷子,练剃头,练掏耳朵……“有时候,学徒还不如劳改,你做不好,还挨打。
总是那样举着胳膊,很累、很难受啊,很多人就偷懒,掌柜的就开打了。
我们这个行业活不长,最多活七八十岁,我这个岁数的没有。
因为他老害怕,比如你给人家剃头,给人家剌了,人家答应吗?所以,我们这行多数命短,活不长,他老害怕,吓的。
”靖老说。
因为聪明,又肯学,本来三年学徒期,靖老只学一年多,就开始干活了。
那时候,给人家剃头其实不仅仅是剪头发,还有刮脸、掏耳朵、铰耳毛、打眼睛……靖老手艺高超,别人掏耳朵,捻耳毛用耳勺、镊子,他用刀尖;别人打眼睛,用耳勺把眼睛翻过来,靖奎用刀背。
这个听起来就让人毛骨悚然,他却艺高人胆大地说:“因为它光溜。
”“下九流”的步步惊心过去,剃头后,给顾客捏,是不要钱的。
国民党军将领傅作义生平简介
国民党军将领傅作义⽣平简介 傅作义,字宜⽣,⼭西荣河⼈,国民⾰命军的⾼级将领,新中国成⽴后,任第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下⾯是店铺为⼤家整理的国民党军将领傅作义⽣平简介,希望⼤家喜欢! 傅作义⽣平简介 傅作义出⽣于⼭西省荣河县。
傅作义从⼩就爱学习,由于个⼈的努⼒在1910年成功的考上了太原陆军⼩学,由于那时的教育原因傅作义也受到了孙中⼭先⽣⾰命思想的影响。
从傅作义简介中可以知道,1911年10⽉⾟亥⾰命的爆发是傅作义第⼀次踏上战场,太原起义时傅作义担任起义军学⽣排排长,随起义军⼀起抵御清兵。
⾟亥⾰命之后傅作义也是更加努⼒的学习,在1912年到1915年间分别进⼊过北京清河镇第⼀陆军中学,最后升⼊保定。
傅作义⼀⽣的军衔也⾮常多,1918年从保定军校毕业以后傅作义就回了⽼家⼭西参军。
1919年到1927年间,傅作义肩上的军衔有少尉见习官、中尉排长、技术队队长、上校团长、少将旅长、中将师长。
傅作义简介介绍到傅作义参加的不少战役,其中成就傅作义这个名字的战役便是涿州之战。
涿州之战是军阀统治的混乱战役,不过傅作义能守能攻的军事才⼲在这场战役中也得到了许多军官的认可,此后傅作义还参加了中原⼤战、绥远抗战、百灵庙战役、抗⽇战争和解放战争。
在抗⽇战争中傅作义分电阎锡⼭、张学良、蒋介⽯请缨抗⽇,为祖国的抗⽇战争也作出了⾮常⼤的贡献,⽇军投降之后傅作义去重庆参加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会被升任为第12站区司令长官配合蒋介⽯内战,1947年蒋介⽯命傅作义担当为北平⾏辕总司令。
1948年中共地下党员傅冬菊也就是傅作义的长⼥⼀直在做⽗亲傅作义的思想⼯作,随后不久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和推动之下傅作义迈出和平北平的这⼀步,之后也成为了新中国领导⼈之⼀。
傅作义起义 傅作义起义之前也是经过深思的,他在当时起义的背景是国民将领的实权不⼩,可以说是最⼤的,可是最⼤的起义却也⼗分艰难。
他在起义前犹豫了许久,傅作义起义之后也陷⼊了许多的苦闷之中。
末代皇帝溥仪的辫子是什么时候减掉的?又是谁给剪的?
末代皇帝溥仪的辫子是什么时候减掉的?又是谁给剪的?1912年,清朝末代皇帝溥仪被迫退位,此时的溥仪年仅6岁。
虽然清廷昭告天下,溥仪皇帝已经退位,而中华民国也已经成立,但是溥仪还是被准许住在紫禁城内,生活费由民国拨给,而御膳房等仍然保留。
溥仪仍然过着皇帝的生活,紫禁城俨然成为了“国中之国”。
在1912年,隆裕太后为溥仪请了很多的师傅,有的教汉语,有的满语,溥仪每天背的书还是四书五经,没有学什么算术、地理,没有接触到西方教育。
因此年幼的溥仪就还一直留着辫子。
自从清军入关后,清朝皇帝就强行命令汉族男子也留辫子,这汉人的辫子也已经留了几百年了。
但是自打辛亥革命,民国成立后,民国政府推行“剪发令”,全国就掀起了浩浩荡荡的剪发热潮。
即使有些顽固的人不愿意剪发,但是在街上被革命军看到,就会抓住,强行把辫子剪了。
溥仪久居深宫之内,再加上年幼,对宫外的事不太清楚。
直到一个人的出现。
1919年,英国人庄士敦到了北京紫禁城,担任了溥仪的老师。
庄士敦将其丰富的知识教给溥仪,溥仪学到了英文、数学、历史、地理等学科。
而溥仪与庄士敦的师生感情也特别深厚。
庄士敦特别不能理解溥仪还留着辫子的行为,而溥仪也觉得拖着个大长辫子早已不适应时代的潮流。
于是,溥仪在庄士敦的支持下,打算剪掉自己的辫子。
刚开始时,溥仪找了一个太监,让太监为自己剪辫子,谁知那个太监听说自己要剪掉溥仪的辫子后,吓得跪在地上哆哆嗦嗦的站不起来。
最后,还是溥仪自己动手剪掉了自己的辫子。
那么,溥仪剪下来的辫子,去了哪里呢?在现在的故宫博物院,保存着一条辫子,据说就是溥仪的。
溥仪当时剪下来的辫子,现在则成为了宝贝,被无数人参观。
《剃头匠》“人生一世的答案,其实是归零”
《剃头匠》“人生一世的答案,其实是归零”人们说所谓老了老了,也不过是怕死,贪生,睡不着觉,但他不一样,敬大爷九十三了,活得最通透,他不怕死,不贪生,倒头就睡得着……文|深海里的星原创不易!《剃头匠》讲述了北京胡同里一个九十多岁的剃头师傅敬大爷如何安度晚年的故事,虽然是十分敏感的死亡话题,却用一种截然相反的人生态度,为我们展现了一份更趋向于平和的坦然。
饰演主人公的老大爷原名靖奎,与其说这是一部剧情片,倒不如说是纪录片,老爷子一生为无数人剃头,学了一门手艺,便兢兢业业干了一辈子,那是属于他们那个年代手艺人的精神,他生于1914年2月3日,卒于2014年10月31日,享年101岁,也是真正意义上见证了整个中国的动荡变迁史,却是无论时代怎么变,从没改变他于“剃头匠”这一身份的执着。
剃头,刮脸,按摩,那是属于传统的技术活,虽然如今遍地都是发廊,但对更多老主顾们来说,也只有敬大爷这门手艺最让人信得过,蹬着三轮车去给些腿脚不方便的老友剃头,也是对他而言最幸福的“工作”,可随着时间长河的推移,看着昔日好友一个个离去,也让他逐渐陷入落寞,比起直面死亡更可怕的,其实是如何去迎接死亡。
他突然发现当人的衰老成为不可逆的事实时,便不能再毫无准备的任由意外突然来临,他必须以最万全的姿态,才能走向那个终点。
故事其实分出了三个层面:•昔日老友去世,在残忍现实对比中,敬大爷直面死亡•受到感触,为自己备身后事,迎接死亡•豁然开朗,以“向死而生”的态度平和对待虽不可避免仍有很多悲剧结局,但在仔细推敲之余,却能感受一份很治愈人心的力量,我们都会有那一天,也都有一个相似的结局,但到底该如何去面对,影片在层层推进中给了我们一个最温暖的答案。
直面死亡一,老米的去世——老无所依①悄无声息消失,总还欠一句告别。
日子本是日复一日重复的过着,却是因为一个突然而来的变故打破所有的平衡,敬大爷照往常一样来到老米家,却发现怎么敲门都没人应,房间里的电视声音依然很大,却再不会有人能好好看一眼了。
剃头匠500字观后感范文
If you think that you have forgotten a person, then you are not so stupid as to mention her with forgetting.简单易用轻享办公(页眉可删)剃头匠500字观后感范文剃头匠观后感1刚才坐在胡同口大爷晒太阳得椅子上抽烟,听着头顶大柳树随风摇摆的声音,心想这里真配得上岁月静好的评价,胡同外面是霓虹闪烁纸醉金迷的北京城,而这里是青砖旧瓦安静的不太真实的四九城,不自觉的就想起了很久前看过的电影《剃头匠》,一部讲述的老北京的变迁和传统文化的流逝的影片,而最近自己也正在经历这些,所以突然想聊聊这部片子了。
影片是纪录片加故事的形式,主人公敬大爷是位真实人物,敬大爷是位当年给傅作义梅艳芳剃过头的匠人,精湛的老手艺并不能在这个时代给敬大爷带来什么,九十岁高领每天骑着三轮车,穿行在胡同里给老主顾们上门剃头,胡同里街坊邻居的人情冷暖通过敬大爷的视角娓娓道来,在狭小的平房里独自死去的米大爷,因为儿子害怕房子被送给好心邻居,而被强行带出胡同的孙大爷。
在这个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年代,这样的故事天天都在发生,两代人,同一座城,隔着得好像不是距离,而是时空,粗野的发展,带来繁荣,也带来了文化的缺失,这些冷酷亲人,甚至不及这位耄耋之年的剃头师傅显得有人情味,导演也许无意间创造了新旧文化的对比,这些市场经济冲击下得一代人,在这位经历过风风雨雨,看尽人生百态的匠人面前,显得多么的浮躁幼稚。
拆迁也许是时代变迁最激烈的体现,面对拆迁时,敬大爷的坦然和儿子的躁动投机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也是我们这代人的悲剧,在无法轻易解决的人生苦难面,金钱仿佛是唯一的救命稻草,这种唯金钱是瞻的价值观不知道什么时候成为了主流,虚无的狂欢带来的只能是无尽的空虚。
但时代就是这样在前进,这是最好的也是最坏时代,这句话放在什么时候都适用,我们不能阻止时代的发展,作为这个内心恋旧的伪文艺青年,我喜欢胡同里得安静祥和,但是胡同里居住条件差,房屋严重老化却是事实,年轻的北京土著已经陆续离开,胡同里大部分居住的都是年迈得老人,老人们有一天会离开,这些胡同也会在长久的风蚀中消失,因为大家都没意识到,已经没人能真正复刻这一砖一瓦,这历史遗留下的神韵。
回眸旧京远去的行当
回眸旧京远去的行当人类有寻根的愿望和需要,通过研究往事以了解过去。
谁对过去有深刻的理解,谁就能应付自如地驾驭当代,并能对未来作出理想安排。
作为社会需求和人们谋生的手段,各种行当很是繁杂,用民间成语说就叫做“五行八作”。
本文由于受篇幅所限只是择其部分行当做些描述。
这里既有历史悠久、已成规模的行业,他们有铺面、有手艺、有东家、有伙计,人数较多而共同谋生。
他们画地为牢,终年辛劳在狭小的空间里,以自己的一技之长养家糊口;也有小本经营、季节性较强的“贩夫走卒”。
他们所从事的生产经营,多数没有店铺门面,没有字号,或是挑担推车走街串巷,或是赶集市趁庙会摆摊设点,或者到人市等候雇佣出卖劳力。
这些人风尘仆仆,忙忙碌碌,凭着自己的劳动挣个血汗钱,终年挣扎在贫困线上。
他们所遭际的辛苦和经营情景,现今中青年人多未经见,更无从理解。
时世变迁,昔日的五行八作和三教九流大部分已成历史陈迹。
但是社会历史是不能割断的,认识过去,研究因“年深岁改,人不能认”的往昔人事、名物、社会相,是十分必要的。
而这些研究,无疑有赖于文献资料。
本文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向读者揭示远去的行当。
图是今天年轻人未曾见闻的往昔许多社会现实的“写真”,为读者提供的是直观感受;文是对写真的介绍,给大家介绍所涉事物的文化内涵。
(一)服务行当旧时的服务行当或是凭手艺、靠店堂铺面;或是凭技能、靠辛劳人们谋生于社会。
人们常说服务是相互的。
你在为他人提供服务的同时,也在享受他人为你提供的服务。
别看人们把从事各种行当的人分成三六九等、高低贵贱,其实社会是个整体谁也离不开谁。
下面几个行当是不被人们所看好的行当,可是社会离得开吗?澡堂子城市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需要澡堂子为人们提供服务。
别小看澡堂子,其行业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宋代。
据宋耐德翁《都城纪胜·诸行》载:“浴堂谓之香水堂”;吴自牧《梦梁录·团行》载:“开浴堂者名香水行”。
相传,当时有位经商蚀本的商人,无以为生之际,适有人来借盆洗浴,因获启示。
靖奎:京城最老理发师
的高龄老人 来说 ,谁 敢说死 亡的 幽灵 不无 时无刻地 盯着他 们呢 ,但 是他 却 坦然 自若 ,一丝不苟 地继续着 自己一
如既往 的生活 。
世 ,也 希 望 人 们干 干 净 净 利 利 索
索 的离去 …… 靖 奎 老 人 最 大 的 心 愿 就 是 : 能 够 干 净 、 体 面地 离 开 这 个 世 界 , 不 打扰子女 ,不给他们 添麻烦 。 导演 哈斯朝 鲁说 : “ 这大概 是 全 世 界 目前最 年 长 的非 职 业 演 员 担 纲 一 部 电 影 的主 角 。其 他 大 都 由本 人 或 从敬 老 院里 选 的非 职 业 演 员 担 任 。 但 影 片 又不 是 纪 录 在 第3 届 印 度 果 阿 国 际 电 影 节 7 片 ,而 是 一部 故事 片 ,都 是靖 奎 老 人 的 日常 生活 故 事 。
仍 在 京城剃 头理发 ,2 1年 国庆 节前 01
夕 ,现 年9 岁 高龄 的靖 奎老人 坐客 北 8
京 电视 台 《 爸咱妈 的 美好 时代 》节 咱
目,讲 述 了许 多鲜 为人 知 的 幕 后 故 事。
^ :能够干净体面地离开这个世界 密 。他 一面 给老 主顾剃 头 ,一 面观察 带,他就 是 当时的靖奎 。于是 , 白枫
_ 是他最 大 的心愿 £ 电影 《 头匠 》讲述 的 是在北 京 剃 胡 同里 , 一 位 老 剃 头 匠 敬 大 爷 的 故 人家 的安排 。有 一天 ,他 忽然想 起 自 己已经 多年 不照 相了 ,至今还 没有一
人的工 作和 生活 。后 来 ,他将 这5 多 O 个小 时的素材浓 缩成 一部5 多 分钟 的 0 纪录片 ,在 电视 台播 出后 ,引起 很大
阅 读 苦 情
・成 功 人 生
最新-傅作义子女 精品
傅作义子女篇一:朱镕基谈子女朱镕基谈子女:他们都很争气靠刷盘子度过留学生活来源:刊授党校退休后的朱镕基退休后的朱镕基退休后的朱镕基退休后的朱镕基退休后的朱镕基核心提示:他们也很争气,后来我做上海市市长、副总理的时候,他们出去留学,但是没有人知道他们的父亲位居要职。
他们依靠刷盘子、打工度过了他们的留学生活。
现在都已经回到国内。
本文摘自《刊授党校》2019年第3期,作者:王相坤,原题:《朱镕基:为人民不惧“地雷阵”》朱镕基是中共十四届、十五届中央政治局常委,1998年3月至2019年3月任国务院总理。
在担任总理期间,中国成功抵御亚洲“金融海啸”的冲击,实现了经济的软着陆;继续大刀阔斧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进行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幅度的机构精简;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分税制,实现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均衡发展,使得中国经济能够在软着陆后再度步入高速发展的轨道;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任内大力打击贪污腐败与走私活动,历年来最大的走私案——远华案告破,逮捕多位涉案高级官员。
朱镕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建设做出的巨大贡献,与他的人格魅力是分不开的。
背圆周率到100位朱镕基还未出生时,其父即因病去世;当他9岁时,母亲也离开了人世。
成了孤儿的朱镕基,由“满伯”朱学方抚养成人。
他7岁入私塾读书,1941年2月,在他13岁时以崇德小学优秀毕业生的身份考入长沙的名校广益中学。
朱镕基的同班同学任俨回忆说,朱镕基学习非常刻苦,两人在自习时曾进行背圆周率的比赛,由同班同学周继溪担任裁判,结果任俨背了40多位,而朱镕基背到了近100位。
在前五个学期中,共59科次的期末文化考试,朱镕基15次取得100分,平均93。
8分,有三个学期名列全班第一。
朱镕基在广益中学毕业后,于1944年2月就读于楚怡中学。
朱镕基在第一次湘西之行时,曾回忆这一阶段的学习生活,说道,我当时在新化办的楚怡工业学校念了高中一年级,时逢长沙会战,长沙沦陷了。
[世纪老人剃刀下的生命传奇]80岁老人剃刀背危害
[世纪老人剃刀下的生命传奇]80岁老人剃刀背危害他今年93岁,是世界上最年长的非专业电影主演,主演的电影获得国际大奖。
他是个剃头匠,剃了80多年头,用一把剃刀,剃走了400多人,剃出了自己的人生悲欢……93岁拍电影玩的就是责任2006年,中国电影《剃头匠》荣获第37届印度果阿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金孔雀奖。
出色的演技,真实的纪录,让这部片子的主角在颁奖晚会上格外引人注目。
更让人惊奇的是,他的年龄竟然高达93岁,简直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年长的非专业电影主演了。
他姓靖,叫靖奎,是北京后海一个普通的剃头匠,有长达80年的剃头经历,他是怎么成为这部电影主角的呢?说起拍摄这部电影的故事,还真有一段比较曲折有趣的故事呢!2002年,蒙古族导演哈斯朝鲁看了一个《靖大爷和他的老主顾们》的纪录片,讲述北京胡同里一个剃头匠88岁了还在为人们做活,他一直被老人最原始的生活状态感动着。
2005年初,哈斯朝鲁萌发了以老人的生活原型拍摄成电影的愿望。
为了找到老人,哈斯朝鲁开始沿着北京胡同大海捞针般地找,整整找了两天多,还是没有踪影,他想如果再找不到老人,他就放弃拍这部片子的计划了。
幸运的是,哈斯朝鲁最后还是在高卧胡同找到了靖大爷的家。
进了院子,就听见哗啦哗啦的声音,他冲着窗口往里一看,几个老人在打麻将,其中就有自己要找的靖大爷。
哈斯朝鲁高兴坏了,老人不仅思维敏捷,听说还能蹬着三轮车做活!他隐隐感觉到,靖大爷这个老人就是为这部电影在活着的。
靖大爷以93岁的高龄在片中出演了主角敬大爷,他本来以为像拍纪录片似的,录自己的生活片断,没想到还得背台词。
以前什么都记得清,现在不行,老忘词。
他把词写在了手心上,夜里睡不着觉也在背台词。
一个星期后的一天,导演发现靖大爷特别木讷,吓坏了,让剧组赶紧把他送进医院检查。
一检查,老爷子什么事情都没有,他自己说,只是压力大,担心自己的身体坚持不下来,把大家都搁这了。
心事太重,晚上睡不着觉,他的安眠药是女儿在管,他就从女儿那里偷安眠药吃,两三时吃了安眠药,早上6时就起床,结果犯迷糊了。
靖奎:京城最老理发师的“金孔雀奖”
靖奎:京城最老理发师的“金孔雀奖”作者:阿忠来源:《神州民俗·上半月》2015年第01期2014年10月31日,北京百岁“剃头匠”靖奎安祥去世,享年101岁。
在第37届印度果阿国际电影节上,中国参赛影片《剃头匠》引起轰动,最终获得了电影节最佳影片奖——金孔雀奖。
片中主角靖奎老人赶到了现场领奖。
近几年,靖奎老人仍在京城剃头理发,2011年国庆节前夕,98岁高龄的靖奎老人坐客北京电视台《咱爸咱妈的美好时代》节目,讲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
能够干净体面地离开这个世界是他最大的心愿电影《剃头匠》讲述的是在北京胡同里,一位老剃头匠敬大爷的故事。
这也是靖奎老人的真实生活故事。
在北京的胡同里,一位老人依然在走街串巷,几十年如一日地为他的老主顾们服务。
眼看老主顾们越来越少,剃头匠敬大爷开始感觉到寂寞,免不了为自己的后事发愁。
敬大爷从12岁学剃头,干了80年,这一年已经94岁了,孤身一人,仍然眼不花、手不抖,服务周到,深得老主顾们的喜爱。
现在每天仍旧骑着三轮车上门给顾客理发,沿着一条单调平淡的轨迹生活。
电影里的敬大爷原名叫靖奎,一个耄耋老人,他有80多年的剃头经历,至今仍住在北京胡同的大杂院里,过着北京城内最底层最普通也是最平淡的生活,他经常给老主顾们上门剃头、聊天,他希望每个人干干净净的来到人世,也希望人们干干净净利利索索的离去……导演哈斯朝鲁说:“这大概是全世界目前最年长的非职业演员担纲一部电影的主角。
其他大都由本人或从敬老院里选的非职业演员担任。
但影片又不是纪录片,而是一部故事片,都是靖奎老人的日常生活故事。
靖奎老人经常骑着三轮车到老主顾们家给他们上门剃头,每次只收取5块钱,即使别人多给的也不会接受。
回家后,敬大爷会拨弄自己那座每天慢五分钟的老座钟,还有一个爱好就是用随身携带的小梳子梳理自己雪白的银发,因为靖奎老人希望每个人时常都是干干净净、利利索索的。
靖奎老人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够干净、体面地离开这个世界,不打扰子女,不给他们添麻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101岁剃头匠离世曾为傅作义等人剃头(图)
2012年2月23日,景山西街高卧胡同,98岁的靖奎在家中给一位年轻人理发。
北京百岁“剃头匠”靖奎昨日上午去世,享年101岁。
据了解,靖奎生前做了80余年的传统“剃头”手艺,曾为梅兰芳、傅作义等人“剃头”,90多岁时还坚持上门为“老主顾”理发。
他本色出演的影片《剃头匠》曾获印度果阿国际电影节“金孔雀奖”。
10月20日,靖奎因肺炎住院,昨日经抢救无效去世。
生病住院后神志清醒
家属介绍,靖奎有6个子女,3男3女,他生前与长子和大女儿同住。
昨日11时许,位于景山西街高卧胡同的靖奎家中,家属们纷纷赶到。
“住院后他状态还不错,昨晚突然发烧到38.1℃,然后整夜没睡,今天早晨还喊着要找二女儿,9点多时突然不行了。
”大女儿靖秀芬介绍,靖奎最近身体不舒服,上周一在医院查出是肺炎,医生说肺部有感染,之后一直住院治疗。
大儿子靖长明坐在凳子上多次翻看昨日早晨为靖奎录的视频,靖长明称,住院后靖奎神志一直很清醒,还能熟练背出子女的电话号码,“昨天晚上老爷子说要吃饺子,但是医生告诉只能吃流食,一直没敢给他吃。
”
中午,靖奎外孙李根在靖奎的遗像前上香,李根的母亲靖秀芬煮好了一碗饺子递给他,“你姥爷一直说要吃饺子,给摆上吧。
”
常上门顾客就有400多人
昨日上午,靖奎的二女儿靖秀华介绍,靖奎生前剃头的“家伙事儿”一直放在床底,今年传给徒弟了。
她称,以前靖奎经常骑着三轮车上门给附近的“老主顾”剃头刮脸,剃头费最高也就5块钱,什刹海附近的街坊对他都很熟,最近几年身体差了就不出去了。
靖秀华介绍,靖奎17岁左右开始学“剃头”手艺,一直做到95岁左右,一生顾客无数,常上门的顾客有400多人,他还曾经给梅兰芳、傅作义等名人理过发。
靖奎曾多次收过徒弟,目前登门拜师的徒弟还有3个。
靖奎曾在93岁时本色出演电影《剃头匠》,并获得了印度果阿国际电影节“金孔雀奖”。
此后,经常有人慕名前去拜访,也有很多外国人找老爷子体验“技艺”。
说起靖奎,什刹海附近的居民表示他算得上是京城名人了。
后海附近一家经营了上百年的老字号“爆肚张”店主张子安称,“靖老爷子给我父亲剃了一辈子头,每次上门剃头就收1块或2块钱,靖老爷子人很热情,而且服务周到,街坊邻居都很尊敬他。
”
在靖奎生前的房间内,摆放着他93岁时本色出演的电影《剃头匠》剧照。
只要能走出去,就不“挂刀”
靖奎
性别:男
籍贯:北京
终年:101岁
去世原因:肺炎
生前职业:剃头匠
生前住址:西城区景山西街高卧胡同甲4号
【逝言】
现在会剃头刮脸的人少了,挣钱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把这项手艺坚持下去。
——靖奎
交通工具从双脚、自行车,变成三轮车,靖奎上门“剃头”的热情却始终如一。
大女儿靖秀芬说,干了一辈子的“剃头”活儿的父亲曾说过,只要能走出去,他就不“挂刀”。
“靖老爷子”无人不晓
靖奎老家位于顺义区李桥镇。
17岁时,他来到北京市区做“剃头”学徒工。
20岁“出师”,靖奎开始自己经营理发店。
此后,他在地安门和清华园开了两个理发店,剃头、刮脸、按摩等传统技术活儿样样都有,顿时顾客盈门。
当年的靖奎在地安门一带颇有名气。
50年代后期,两个理发店因公私合营上交。
后来,他一直居住在景山西街的高卧胡同,走街串巷给人理发。
90多岁时,靖奎还坚持骑着三轮车上门给行动不便的老主顾剃头。
尽管年事已高,他还会在体力允许的情况下走街串巷给人剃头。
高卧胡同、恭俭胡同、什刹海沿岸,都是靖奎的活动“主场”。
一位邻居说,在什刹海吆喝一声“靖老爷子”,无人不知。
后来,交往多年的老主顾们一个个去世了,老街坊大多也都搬走了,靖奎出门的机会少了,加上体力变差,2007年之后,靖奎不再上门剃头。
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有很多人慕名前去体验“剃头”这项传统技艺。
账本记录剃头时间
靖奎生前住过的9平米小屋内,桌上还有他看过的几份报纸。
二女儿靖秀华说,父亲生前喜欢看报、看书,有时一看就是大半天,视力不好之后就用放大镜看。
除了看报看书,靖奎最常做的事还有“记账”。
记事本中,密密麻麻地写着他的主顾们“上门剃头日期”、“家人及朋友的电话号码”等内容。
靖秀华说,父亲从不会错过和顾客预约的时间,有时主顾都忘了,他也会准时上门。
“技术娴熟、待人客气”是“爆肚张”店主、“老主顾”家儿子张子安对靖奎的评价,他回忆,以前靖老爷子身体好时,经常来店里给他父亲剃头,有时只收一两块钱,有时根本不收钱。
家人回忆,靖奎生前常说,现在会剃头刮脸的人少了,挣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把这项手艺坚持下去。
不争不抢不爱张扬
外孙李根印象中的姥爷,“不争不抢”,性格随和,待人热情,善交朋友。
“姥爷最常告诉我们晚辈的是,不要做坏事。
”
“爆肚张”店主张子安回忆,每次给老伙计们剃完头,靖奎都会跟他们聊会天、打会麻将。
而他最常对老伙计张耀兴说的话是,“挣钱嘛,别太累,差不多得了”。
尽管做了80多年的剃头匠,靖奎的徒弟并不多,目前在世的仅有3人。
这跟靖奎行事低调、不爱张扬有关。
靖奎的“关门弟子”张德禄记得,2011年时,他曾三次慕名来到靖奎家中拜师,但前两次均被拒绝。
第三次登门求师时,恰好碰到电视台找靖奎录节目,张德禄就机缘巧合地在电视节目中拜了师。
后来,靖奎告诉他,之所以开始不想收张德禄为徒,是觉得自己年龄大了,不能教他什么手艺了。
而在张德禄看来,他学到的不仅仅是剃头的技术,还有师傅的为人和品性。
今年9月,靖奎叫来关门弟子张德禄,将装有两把剃头刀一块磨刀石的工具袋放至张德禄手中,郑重地说,“一定要把这项手艺传承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