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与乡村社会变迁
我国乡土题材电视剧现代化道路的影像嬗变
![我国乡土题材电视剧现代化道路的影像嬗变](https://img.taocdn.com/s3/m/375182da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2b.png)
2021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在这一百年中,中国经历了从军阀混战、割据分裂到内忧外患、强敌入侵再到建国统一、繁荣富强的坎坷历程,成功地探索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中国共产党领导着中国人民历尽艰辛,争取独立和自由,建设家园,努力奋斗,将一个有着悠久农耕传统同时又积贫积弱的乡土中国建设成一个现代化强国,其历程可歌可泣,值得大书特书。
现代化是百年中国的总体性追求。
中国是农业大国,有9亿农民,农业对社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农耕文化对中国现代化转型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乡土中国的现代化转型必然成为决定中国现代化探寻之路成功或是失败的关键。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农运动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相结合的产物。
在革命战争时期,党创造性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清晰地认识到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性,认识到“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将“三农”问题看作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将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一贯战略思想。
[1]电视剧是一种极具代表性的戏剧艺术形式和典型的大众文化产物,乡土中国的现代化变迁自然成为其着力表现的重要对象,同时,这一发展变化过程,又直接影响影视文本的生产和创作,决定了农村题材电视剧在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
农村题材电视剧是以农民的基本现状和农民的生活、情感、思想经历和命运轨迹为表现对象,反映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生存状态和思想变迁,借助声光电等电子媒介手段进行生动影像观照的电视剧类型。
它在中国电视剧历史上占据突出和重要的位置。
无论是在中国电视事业诞生的1958年播出的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还是1978年第一部彩色电视剧作品《三家亲》,都是反映农村人和事的农村题材电视剧。
可以说农村题材电视剧贯穿整个中国电视剧历史,并和乡土中国的现代化转型紧紧相连。
从中国电视事业诞生的1958年到现在,中国的现代化之路处于两个不同阶段,分为两种范式。
关于乡村传播研究中“民族志”方法的一些思考——以一个土家村落的田野工作经验为例
![关于乡村传播研究中“民族志”方法的一些思考——以一个土家村落的田野工作经验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7d29b225b4daa58da0114a10.png)
收稿 日期 :06— 8—1 20 0 5 作者简介 : 谭华 (9 4一 ) 湖北利川人 , 17 。 讲师 , 硕士 。 现主要研究方 向为理论 传播学 。
1 01
维普资讯
视观众研究的民族志取 向问题 。柯克 - 约翰逊博士 的《 电视与乡村社会变迁》 便是一部关 于大众传播 与乡村社会变迁的民族志研究专著。在国内, 近年
有研究者 认 为 以中 国本 土社 会 的结 构 底层 和 核 考察与分析时所采用 的一种研究视角或理论工具 , 心——乡村社会为立足点 , 研究中国乡村社会的基 来 自于人类 学 对 “ 内人 ” i i r 和 “ 来者 ” 族 (n d ) 外 se 本特征 , 构造中国乡村传播学 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思 (u i r如何 分别看待他们 的思维和解释立场及 otd ) se 路 , 不 失 为 传播 学本 土 化 的一 种 有 意 义 的 探 话语表达 的问题 , 便 有学者 概括 为“ m te c l , e i r ”2 它 /i 】 索。 晰 ’ …( 可是 , 由于我国社 会经济 、 文化等方面 是一种典型的解释性研究。马凌诺斯基所创造的参 的发展极不均衡 , 不同地 域和群体的文化诉求与文 与观察法是民族志研究的核心 , 严格说来, 参与观察 化意识不尽相 同, 大众传媒对他们也具有完全不同 并不是一种单一的研究方法 , 而是一 种收集与分析 的文化意义 , 所以在乡村传播研究的过程中, 就要结 研究素材的路 径, 是一种社 会学 、 人类学 的研究范 合具体的社会语境来考察 现代传媒的影响 , 民族 式。总体而言 , “ 民族志本质上属 于质 的研究 ( ul qa — i 志” 无疑提供了一种较好 的研究视角。 自20 年 以 04 t i s r ) av r e c 。 te e a h
电影放映与社会变迁的互松——以1949—1962年的浙东乡村为视界
![电影放映与社会变迁的互松——以1949—1962年的浙东乡村为视界](https://img.taocdn.com/s3/m/25f5df3c43323968011c9215.png)
的 乡村 生 活形 态 , 面 对 影 像 中的新 生 活 , 尽 管 有 些 人 表 现 出 的是迟 疑 , 但 也有 很 多人 明确表 示 的
当时 , 浙 东 乡村 面 临 的主要 任务 是 进行 土地
改 革 以 及 动 员 人 力 物 力 支 援 解放 军 和 志 愿 军 以 保卫新生政权 , 因此 , 迫 切 需 要 的 是 对 农 民进 行 阶 级 意 识 和 民族 国家 意 识 教 育 。这 几 年 的 乡 村
宁波3 1 5 2 1 1
建 国之前 , 电影 主要 只属 于城市 , 在 建 国后 的社会 主义 文化 实践 中 , 电影 才较 大 规模 地 下 行 到 乡村 社会 , 成 为辉 映 乡村 黑 暗 夜空 的现代 之 光 。 因此 , 对 乡村 社会 来 说 , 电影 本是 外 来事 物 。从外 界进 入 乡村 社会 的电影 如何 适应 乡土 中国 的文 化 土壤 、 并 参 与 完 成重 构 乡村 社 会 的使 命 , 以及 变化 了放 映 , 这些 都是 值 得 电影史 和传 播 史探 讨 的问 题 。基
于此 , 本文拟以1 9 4 9 年至1 9 6 2 年 的浙 东 乡村 为 视 界 , 探讨 电影 放 映与 社 会变
迁 的互 动 关系 ①
一
、
电影放 映参 与t 构 乡村 社会
作 为 一 种 传播 活动 , 乡 村 电影 放 映 绝 不 只 是 为 乡村 民众 提 供 娱 乐 和 审
是 他 们 的 向往 。如 , 看过《 苏 联 社会 主义 幸 福 生
活》 后, 让 贤 乡 三村 姚 毛 仁 的母 亲 说 : “ 毛 主席 分
给 我们 田, 我们现在能过幸福的生活, 是 解 放 军
农村生活电视剧
![农村生活电视剧](https://img.taocdn.com/s3/m/f1b3f9e6aeaad1f346933f6d.png)
30年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变迁无论是传统中国还是走向现代化的中国,涉农问题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要害问题,所以,文化中的“农”字也是重要的涉及对象。
涉及农村生活的电影创作在不同时期多有经典,自电视剧出现后,农村题材电视剧也占有一席之地,产生过出色的作品。
但就艺术历史而言,农村题材电视剧经历的是兴旺、沉寂、重新火热的大略呈现进程。
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是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兴旺时期。
随后一段时间,都市生活和古装题材占据主导位置,农村题材创作显得冷清。
到21世纪,农村题材电视剧再一次扑入人们的视野,不时轰轰烈烈的展播使农村生活以快乐的形态跃入大众眼帘。
显然,不同发展阶段有其现实社会背景和时代潮流迁变的影响,从而使得创作的影响力也显现出大小不一的状态。
改革成就的辉煌1978年改革开放,在此背景下的电视剧创作也开始了自身跃进的步伐。
一般而论,从改革开放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期,是我国电视剧强烈表现时代生活、艺术开放的阶段,剧作开始切入现实生活矛盾和人民期待解决的时代政治问题,思想观念的社会现实批判性和艺术观念的突破传统性相互护佑,电视剧艺术形态意识明确。
在这个时期,农村题材电视剧也出现了不少好作品。
由于那时电视剧创作总量不多,农村题材创作的凸显并明显呈现兴旺局面,好作品影响一时的确是事实。
按照电视剧研究者曾庆瑞的描述:从早期的《唢呐情话》《瓜儿甜蜜蜜》《宝灯》《家乡红叶》《水乡一家人》《一千八》《红叶在山那边》《生命的故事》《藏金记》《亲家卖粮》,及至中国电视剧开始蓬勃发展的1984年以后,在《乡里妹子》《雪野》《太阳从这里升起》《新星》《葛掌柜》等作品中,农村生活多样地跃入人们视野,农村题材的样式有了初步体现。
这一时期农村题材电视剧代表性的作品,无疑是《篱笆?女人和狗》《辘轳?女人和井》《古船?女人和网》这“女人”三部曲,它们以独特的构思透射出农村微妙变化的生活状貌,以对乡野生活的深入描绘,和对农村家庭关系与人物性格命运的个性把握,轰动一时,也基本代表了那个时代人们对农村生活的关切核心。
科技发展对农村社会变迁的影响
![科技发展对农村社会变迁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65127608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04.png)
科技发展对农村社会变迁的影响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农村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传统的农村生活正在一步步走向现代化,科技已经成为了推动农村社会变迁的重要力量。
本文将探讨科技发展对农村社会的影响。
一、信息技术的普及信息技术的普及是现代科技对农村社会影响的重要方面。
互联网的普及,使农民家庭能够获得更多的信息。
农民可以通过手机、电视等设备及时了解天气预报、农产品行情、农业技术等信息。
这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生产效率,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信息技术的普及还促进了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
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农产品能够更便捷地进入市场,农民能够直接与消费者进行交流。
这使农民不再受限于传统的销售渠道,打破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来源。
二、农业机械化与农民生活变迁科技的进步也带来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从而推动了农村社会的变迁。
传统的人工耕种被农业机械取代,大大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农民通过使用农业机械能够更轻松地完成农业生产工作,有更多的时间去发展其他产业或从事其他工作。
这使得农民逐渐脱离了单一的农业生产模式,开始追求多样化的生活。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农村社会变迁中的重要现象。
农民通过使用农机,减少了对劳动力的依赖,使得一部分年轻人开始流入城市就业。
这一现象使农村社会的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农民家庭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三、教育水平的提升科技发展对农村社会的影响还体现在教育水平的提升上。
新的科技手段使得农村教育资源更加便捷地进入农村,农民的教育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
农村的学校和教育机构也得到了更多的支持,师资力量和教育设施得到了提升。
教育水平的提升使得农村青年更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他们能够在城市就读大学或者技术学院,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和就业机会。
这一现象使农村青年的眼界得以拓宽,他们更加有可能回归家乡发展新兴产业,推动农村社会进一步发展。
四、乡村旅游的兴起科技发展对农村社会的影响还体现在乡村旅游业的兴起上。
媒体对文化多样性的冲击
![媒体对文化多样性的冲击](https://img.taocdn.com/s3/m/f6c6efd828ea81c758f5784a.png)
“
一
随着互 联网的崛起 ,网络凭借着其 远大于电视 和报 纸等传统 媒介 的影 响力 ,将我们 的世界变得越来 越小 。网络 的出现使 媒介 不再是 传递信 息的工具 。“ 互联 网塑造 了一个 全新 的生 活空 间和社 交环境 ,人们能够在其 间进行社会互动 。而不只 是交换信息 。 作为一个跨地域跨 时限的人际沟通与互动 空间 , 互联 网打破 了传 统面对面互动 的人 际交往模式 ,塑造 了以身 体不在 场为 特征的全新 人际交往 模式 。 ”正 如麦 克卢汉 提出 的 “ 地球村 ”正 随着 电视 、网络蔓延覆盖地球上越来越 多的
个假 象 ,是媒体炒作 出来 的全球 化。 ” 贝克认为 ,“ 我们现
在 所谈论 的经济 全球化其实 比不上 2 O世纪 初 ,现在 的全球 贸 易只是被 区分为几个贸易 区 ,并被不 同的跨国公司 的不 同 部 分瓜分 和操纵 。 ”跨 国公 司和发达 国家 “ 话语 霸权 ”的横 行对文化 多样性 造成 了巨大 的冲击 ,而世界 上 目前缺少一种
一
约翰逊认 为 ,电视在达瑙里没有导致社会 的分崩 离析和人与 人之 间的疏 离 ,反而使人们超越 了年龄 和性别 ,把人们带 到
了一起 。然 而电视在拓展 了村里年轻人视野 的同时也 带去消 费 主义 ,这 种消费主义— —特别是对都市商 品和都市 生活方 式 的渴求 已经极 大地增强 了。这一点在那些雄心显著 高涨 的 年轻人身上体 现得十分明显 ,由于这些愿望 和需要无法得 到
一
治经济秩序 ,霸权 和反霸权的斗争变得越来越激 烈 ,并将 长 期持续下去 。贝克认 为 ,当前的全球化存在着普遍 主义和民 族 主义两种倾 向 ,“ 普 遍主义 消除文化 上区别 ,但 它也有 着
电视与乡村社会变迁读书报告
![电视与乡村社会变迁读书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98b4bc0c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b2.png)
电视与乡村社会变迁读书报告电视与乡村社会变迁读书报告近几十年来,随着电视的普及和进一步发展,它在乡村社会变迁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本文将从电视对农村经济、文化、教育以及社会交流方面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电视对乡村社会变迁的贡献。
首先,电视在乡村经济方面的作用不可忽视。
电视的普及使得乡村民众了解到更多的经济机会和发展动态。
电视中播放的农业技术、种植养殖技巧等节目,为农民提供了实用的信息,使农民能够更好地改善农业生产方式,提高产量和质量。
此外,电视广告也向乡村消费者推广了各种商品和服务,促进了乡村市场的拓展,刺激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其次,电视对乡村文化的传承和推广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电视为乡村居民提供了大量的文化节目,包括电视剧、综艺节目、电影等,这些节目丰富了农村居民的文化生活。
通过电视,乡村居民能够了解到更广泛的文化知识,增长了见识,提高了文化修养。
同时,电视台还会制作一些关于乡村传统文化的特别节目,如民俗文化、传统手工艺等,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使乡村居民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再次,电视在乡村教育方面也有重要的作用。
由于乡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较少,电视为乡村学生提供了另外一种学习途径。
电视中播放的教育节目,如课堂教学、教学片等,可以帮助乡村学生了解到更广阔的知识面,填补了他们教育资源不足的空白。
此外,一些名校的讲座、学术报告等也可以通过电视转播给乡村学生,使他们能够接触到高质量、丰富的学术资源。
最后,电视对乡村社会交流的促进也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上,乡村地区由于地理和交通条件限制,社会交流较少。
而随着电视的普及,乡村居民可以通过电视节目与城市居民进行互动,了解彼此的生活和思想,促进了城乡交流和融合。
例如,乡村居民可以通过电视参与或观看城市的文化活动、大型演出等,培养艺术兴趣和审美能力。
同时,城市居民也可以通过电视节目了解乡村的生活、风土人情,加深了对乡村的认知和理解。
综上所述,电视在乡村社会变迁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电视在乡村传播效果对比论文
![电视在乡村传播效果对比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6892fc292f60ddccda38a0cb.png)
电视在乡村传播效果的对比研究摘要本文从约翰逊博士的《电视与乡村社会变迁》的视角出发,从效果研究的微观和宏观角度对电视在乡村社会发展中的影响进行阐述。
通过总结西方学者和我国学者的相关研究,对中国与印度乡村社会电视传播效果进行比较研究。
电视在促使乡村社会信息平等分配、社会关系重构、观念改进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削弱了影响社会变迁的许多结构性障碍;另一方面,就电视所带来的消费主义观念、对传统文化的颠覆和大量农民进城打工等问题来看,电视也在一定程度上也加重了社会紧张。
关键词电视乡村社会传播效果柯克·约翰逊博士具有东西方两种文化语境的成长经历,13年的印度乡村生活使他对印度乡村既有充分了解又充满了亲近之情。
西方成熟的社会学与传播学文化背景与地方文化的熟识共同构成了约翰逊博士进行本次研究的优势。
他通过参与式观察与深度访谈等民族志方法,通过村民们在实际生活中的言行和自己的所观所感向人们展示了一幅生动的印度乡村生活图景。
对于乡村生活多年来呈现的变化,作者将注意力聚焦于电视,着重探讨了在乡村社会发展语境下电视所起的作用和引起的社会变化。
从这个视角来看中国的乡村社会变迁亦有很多有意义的发现。
印度社会阶层之间的反差巨大,在全国10亿人口中,近1/4的人属于中产阶层,近3/4的人生活在乡村。
他们属于社会下层,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生活来源,一般散居、受教育水平不高、思想保守、生活传统、生活水平较低。
通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印度乡村的物质生活条件有了显著改善,但是“对印度乡村社会变迁造成最显著影响的物质商品却是电视机”。
中国的乡村社会虽在政治体制、社会发展水平、文化民俗等诸多方面与印度乡村存在明显差别,但是就电视传播所引发的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的变化却有着很多相似之处。
一、娱乐功能上升与消费主义观念盛行20世纪60年代施拉姆、罗杰斯等学者提出“发展传播学”,即在发展中和落后国家建立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媒介传递的民族主义、现代观念、科学知识等信息来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
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专业研究生必读书目——王倩老师推荐
![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专业研究生必读书目——王倩老师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534d8201844769eae009eda9.png)
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王倩老师推荐研究生必读书目一:传媒业务使用传播文体写作毕耕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媒介新闻评论学殷俊殷瑜汤丽萍等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电影和电视制作:第四版美国-林恩.s.格罗斯拉里w沃德华夏出版社2001作为话语的新闻荷兰-迪克华夏出版社2003新闻媒介通论袁军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重组话语频道罗伯特.C.艾伦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新媒体艺术张燕翔科学出版社2005传播制度与实务肖燕雄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二:传媒法规与媒介伦理媒介败局:中外问题媒介案例分析张志安媒介伦理学:问题与案例美-帕特森威尔金斯中外广播电视法规比较马庆平道德恐慌与媒介克里彻媒介文化中的罪与法布朗媒介传播伦理:案例与争论刘易斯.阿尔文媒体伦理学:案例与道德论据克里斯蒂安传播法判例:自由、限制与现代媒介泽莱兹尼新闻道德与法规:对媒介行为规范的思考陈绚传播法学田磊编传播法:解决信息部队称及相关问题的法律雷润琴传播法概论夏晓鸣三:媒介经营管理媒介经济学:概念与问题皮卡德媒介管理:案例研究法索恩等媒介经济学赵曙光媒介经济学:经济学在媒介与传统媒介中的应用柯林媒介组合策略周鸿铎媒介营销:理论、方法、案例包国强媒介产业案例分析周鸿铎媒介管理研究:广播电视管理创新新体系胡正荣应对媒介融合:新环境下的电视节目营销刘婧一媒介市场创意策划实务曹鹏报业的变局与方略:中国报业集团化产业化研究顾涧清传媒区域化发展方略古保邦传媒集团运营机制周鸿铎媒介ceo:广播电视网络实务伊斯曼媒介营销案例分析张志安传播产业研究陈炳宏中国传媒资本运营研究严三九四:传播学理论传播学邵培仁传播学纲要陈力丹闫伊默传播学教程郭庆光传播学导论吕杰张波传播论稿郭镇之传播学原理张国良传播统计学祝建华等传播社会学导论李远行传播-媒介与心理刘京林传播理论:视角、过程与语境米勒传播!鲁道夫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罗杰斯在呈现中建构:传媒文化与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研究雷启立传媒知识管理汤书昆国际政治传播:控制与效果李智国际跨文化传播精华选爱门森传播学视角下的艾滋斌议题:议程设置过程的实证研究肖明传播斯费兹传播伦理学陈汝东组织传播胡河宁传播视野中的国际关系赵雪波传播学在世界段鹏等传播语境中的女性与环保莫斯科索传播政策:传播在企业中的系统运用布鲁恩作为文化的传播:媒介与社会论文集凯瑞电视与乡村社会变迁:对印度两村庄的民族志调查约翰逊传播视界任孟山编传播社会学导论胡申生传播学研究集刊王晓玉传播心理学新探林之达国际传播学关世杰网络出版周荣庭传播学研究理论与方法戴元光传播生态学:控制的文化范式阿什德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费斯克传播方法的演绎:当代展示设计理念与研究钟山风组织传播理论实务张国才传播学研究方法陈燕当代西方修辞学:演讲与话语批评博克广告:艰难的说服舒德森分割美国:广告与新媒介世界塔洛广告符码:消费社会中的政治经济学和拜物现象杰哈利品牌与广告的实证研究黄合水广告:传播学的阐释张毅莲跨文化交流:不同文化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马勒茨克。
电视媒介与乡村文化变迁
![电视媒介与乡村文化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b00f4f15964bcf84b9d57b55.png)
三、 电视媒介促进乡村文化消融 , 乡村 来自文化受城市文化强力挤压
在电视进入乡村文化之前 , 城乡文化之间互动主要
由人 口流 动 而 产 生 互 动 。电 视 进入 乡 村 之 后 , 城 市 文 化
主的娱乐 节 目为农村受众展现 了一个与 自己生活方式 不 同的空间 , 在这 种接 触中 , 农村 受众可 以直观的获得 未 曾领略 的信息 , 并进 行模仿学 习, 这也是 为什么 电视 在农村受众 心 目中地位如此之高的原因所在 。
罗杰斯 “ 多级传播 ” 理论认为 , 一个新事物的推广是
一
个按照 “ 革新者” 、 “ 早期采纳者” 、 “ 早期 追随者” 、 “ 后
四、 对策与建议
中国学者尚妍 、 彭光芒提出随着城乡互动的频繁和
现 代 传 媒 技 术 在 农 村 社 会 的发 展 , 城 市 现 代 文 化 不 断 涌 入 农村 社 会 。在 这 个 过 程 中 , 电视 媒 介 不 仅 本 身 作 为 一 种 新 的文 化 形 式 被 农 民群 体 所 接 受 , 成为农村文化变迁
目是最 亲民的, 娱乐 节 目对乡村文化的影响也就显而易
见。
首 先 。电 视 媒 介所 提 供 的 内容 消 解 乡 村 文 化 活 动 。
二、 电视加剧 乡村文化分层 , 不同群体
间文化 层次增大
不 同 的 群 体 有 不 同 的 生活 方 式 、 消费方式 、 媒 介 接
电视 所 呈 现 的 城 市 元 素 已经 毫无 冲 突 的 闯 进 农 村 受 众
期追随者” 、 “ 迟缓者 ” 的 顺 序逐 级 推 广 过 程 。 在 电视 向乡
村传播信息时的过程中已经有这种分层 的趋势 , 即在面 对文化传播时 ,不同文化水 平的人呈现 出不同的态度 。 文化水 平较高更愿意接 受电视所传 递的有效信 息是革 新者 。 而文化水平较低的农村 受众往往持保守态度。 “ 他
老农民电视剧观后感
![老农民电视剧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2b8ff652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9f6ec7f.png)
老农民电视剧观后感电视剧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生动的表现方式吸引着观众的眼球。
最近,我观看了一部名为《老农民》的电视剧,该剧通过描绘农民生活的真实场景和情感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这部电视剧以农村为背景,通过展现老农民的生活,反映了农村的发展变革和农民的苦难。
故事中的主人公是一位普通的老农民,他在农田里辛勤劳作,为了养家糊口不辞辛劳。
电视剧通过对农民生活的真实描绘,展现了他们的辛苦和付出。
无论是炎热的夏天还是寒冷的冬天,主人公都坚持自己的劳动,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始终不言放弃。
这种坚毅和努力的精神让我深感敬佩。
其次,该剧塑造了多个鲜明的角色形象,通过不同的性格和行为方式展现了当代农民的多样性。
其中,有一位年轻的乡村教师,他投身于乡村教育事业,用他的知识和热忱改变了许多孩子的命运。
还有一位勤奋且机智的农妇,她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和农业知识,将农田种植业务做得井井有条,为整个家庭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这些角色的刻画使故事更加丰富和立体化,让观众更容易与他们产生情感共鸣。
同时,该剧也反映了现代农村发展的问题和困境。
在电视剧中,农民面临着土地资源的匮乏、市场竞争的激烈等挑战,他们必须不断摸索新的发展道路。
这种现实主义的刻画使观众对农村问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提供了对农村发展的思考和探索。
此外,该剧还突出了家庭和爱情的主题,拍摄了许多温暖感人的家庭场景。
例如,在故事中,主人公和他的妻子经历了许多困难和磨难,但他们始终相互扶持,共同面对着生活的风风雨雨。
这种深厚的家庭情感让观众感受到亲情的力量和家庭的温暖。
总的来说,这部电视剧《老农民》通过真实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农民的生活和农村社会的变迁。
它引发了对农民角色的思考和关注,同时也传递了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观看这部电视剧,我不仅欣赏到了优秀的影视艺术,也更加了解了农村生活的辛苦和农民的付出。
我相信这部电视剧会给更多观众带来启发和感动,推动人们关注农村问题,并为农民争取更好的生活条件和发展机会做出努力。
电视与乡村社会变迁读书报告
![电视与乡村社会变迁读书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eaa4d05e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b4.png)
电视与乡村社会变迁读书报告
随着电视的普及和乡村社会的变迁,电视对乡村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
本次读书报告主要探讨电视与乡村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
首先,电视的普及加速了乡村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通过电视,乡村居民可以了解到城市的新鲜事物、时尚潮流、先进技术等,有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丰富的信息来源。
同时,电视也为乡村居民提供了更好的娱乐方式,丰富了乡村文化生活。
这些都促进了乡村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其次,电视也对乡村社会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产生了影响。
随着电视节目内容的多样化和丰富化,一些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逐渐淡化,被新的文化和价值观念所取代。
同时,电视也引入了一些城市文化和生活方式,使得乡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
最后,电视也对乡村社会的教育和思想观念产生了影响。
通过电视,乡村居民可以接触到更多的知识和信息,拓宽了视野,提高了文化素养。
同时,一些教育性节目也可以帮助乡村居民学习新知识和技能,促进乡村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总之,电视与乡村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电视的普及加速了乡村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同时也改变了乡村居民的文
化生活和价值观念,对乡村居民的教育和思想观念也产生了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电视对乡村社会的影响,正确引导和利用电视,促进乡村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8本较可看的印度书..
![8本较可看的印度书..](https://img.taocdn.com/s3/m/5ec5498ebceb19e8b8f6ba19.png)
12本较可看的印度书目
(供参考)
1、[德]库尔克:《印度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年。
2、林承节:《印度独立后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史》,昆仑出版社,2003年。
3、吴晓黎:《社群、组织与大众民主——印度喀拉拉邦社会政治的民族志》,北京大学出版
社,2009年版;
4、[美]柯克·约翰逊:《电视与乡村社会变迁:对印度两村庄的民族志调查》,中国人民大
学出版社,2005年。
5、[英]爱德华·卢斯:《不顾诸神——现代印度的崛起与发展》,中信出版社,2011年版;
6、[印度]德布:《美丽与诅咒——在全球化时代的新印度》,中信出版社,2012年版;
7、[印]古鲁斯瓦来、辛格:《追龙——印度能否赶超中国》,时事出版社,2010年版;
8、项飚:《全球“猎身”——世界信息产业和印度的技术劳工》,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年版;
9、王红生:《论印度的民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10、[英]奈保尔:《印度:百万叛变的今天》,三联出版社,2003年。
11、[印]迪帕克·拉尔:《印度均衡:公元前1500-公元2000年的印度》,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年
12、[印]阿迪加:《白老虎》,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
电视与乡村农民的日常生活——基于湖北省石首市五马口村的调查与分析
![电视与乡村农民的日常生活——基于湖北省石首市五马口村的调查与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b80f26ff5335a8102d220bc.png)
基金项 目: 国家 社 会 科 学 基 金 项 目“ 电视 文 化 与 乡 文 化 建 设 研 究 ” 0B HO 2 。 (8 S 4 )
技术 , 罗 了一 定 的市场 信息 , 搜 在一 定程 度上 丰富 了
自己 的文化 生 活 , 通过 电视新 闻和 专题 节 目在 一 并 定程 度上 了解 了党 的路线 、 针和政 策 。所 有 这些 , 方
文化 特别是 对农村 居 民 日常生 活 的影 响等社 会 学方
面 的研 究 , 明显 研究不 足 。 则
对 我 国 当下 的农 村 居 民 日常 生 活 产 生 了深 刻 的影 响 。真实地 认识 电视 传媒 对我 国农 村居 民生 活 的影
响并 探索 其 影 响机 制 , 清 电视 在 农村 文 化 建设 中 认
国外学 者从 2 0世 纪 6 O年代 开 始就 注 意 研究 电 视 的社 会影 响 , 七八 十年代达 到 了高潮 。 国人 罗 在 美
深 度 访 谈 相 结 合 的 方 法对 湖 北 省 石 首 市 五 马 口村 进 行 了 专题 调 查 和 分 析 , 为 电视 传 媒 对 乡村 农 民 的 闲暇 生 活 产 认 生 了主 导性 的影 响 , 乡村农 民 的 消 费 行 为 也 起 了一 定 的 参 考 作 用 。同 时 , 为 传 播 先 进 思 想和 理 念 、 传科 学 知 识 对 作 宣
社 会变迁 的影 响 , 在传播学 界享 有广 泛 的声誉 口 。 ] 此
编辑出版专业书目
![编辑出版专业书目](https://img.taocdn.com/s3/m/3f384bd6d5bbfd0a78567311.png)
书目出版类1.论出版自由弥尔顿商务印书馆2.书史导论芬克尔斯坦商务印书馆3.启蒙运动的生意罗伯特·达恩顿三联书店4.版权文化罗纳德·贝蒂格清华大学出版社5.书籍的社会史周绍明北京大学出版社6.窃书为雅罪安守廉法律出版社新闻传播类1. 公众舆论李普曼上海人民出版社2. 人民的选择拉扎斯菲尔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3. 移民报刊及其控制帕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4. 传媒的四种理论西波特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5. 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拉斯韦尔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6.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马克斯·韦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7. 传播的偏向哈罗德·伊尼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8. 谣言:世界最古老的传媒卡普费雷上海人民出版社9. 造假的知识分子博尼法斯商务印书馆10. 电视与乡村社会变迁约翰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1.想象的共同体本尼迪克特·安德森上海人民出版社12. 中国新闻舆论史林语堂上海人民出版社13. 中国报学史戈公振三联书店14. 机器新娘麦克卢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5. 娱乐至死尼尔波兹曼广西师大出版社16. 传播学史罗杰斯上海译文出版社17. 新闻文化斯图亚特·艾伦北京大学出版社18. 传播学批判研究汉诺·哈特北京大学出版社19. 消失的地域梅罗维茨清华大学出版社20. 新新媒介保罗·莱文森复旦大学出版社21. 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戴安娜·克兰译林出版社22. 乌合之众勒庞中央编译出版社23. 言论的边界安东尼·刘易斯法律出版社24. 科学革命的结构托马斯·库恩北京大学出版社.。
文化人类学书目
![文化人类学书目](https://img.taocdn.com/s3/m/58e4585631b765ce04081421.png)
文化人类学阅读书目选1. 【法】马赛尔·莫斯著,卢汇译《论馈赠——传统社会的交换形式及其功能》,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版。
2. 【法】爱弥尔·涂尔干著,渠东等译《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11月版。
3. 【美】路易斯·摩尔根著《古代社会》(上下册),商务印书馆,1997年2月版。
4. 【法】克洛德·莱维-斯特劳斯著,俞宣孟等译《结构人类学》(第二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11月版。
5. 【美】爱德华·W·萨义德著,李琨译《文化与帝国主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3月版。
6. 【美】马歇尔·萨林斯著,蓝达居、张宏明、黄向春、刘永华译《历史之岛》,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版。
7. 【美】马歇尔·萨林斯著,王铭铭、胡宗泽译《甜蜜的悲哀》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4月版。
8. 彭兆荣著《人类学仪式的理论与实践》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6月版。
9. 【英】马凌诺斯基著,梁永佳、李绍明译《西太平洋的航海者》,华夏出版社,2002年1月版。
10. 【英】埃文斯-普里查德著,褚建芳、阎书昌、赵旭东译《努尔人——对尼罗河畔一个人群的生活方式和政治制度的描述》,华夏出版社,11. 【美】埃弗里特·M·罗吉斯、拉伯尔·J·伯德格著,王晓毅、王地宁译《乡村社会变迁》,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宁7月版。
12. M.E.斯皮罗著,徐俊等译《文化与人性》,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6月版。
13. 周有光著《现代文化的冲击波》,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9月版。
14. 王铭铭著《社区的历程——溪村汉人家族的个案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4月版。
15. 林耀华著《金翼——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学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4月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视与乡村社会变迁》阅读报告当今世界正处在一个急剧变动的时期,许多发展中国家正经历着社会的变迁,而与此同时发达国家则在努力的构建一种后工业社会。
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认识到,在全球性的变革中,人类形成共识或发生冲突的过程都是一个信息能否有效传播和信息的意义能否共享的过程。
在信息时代,全球化的浪潮滚滚而来,民主法制和市场经济原则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社会认可,大众传媒正在以神奇的力量全面介入各国的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中去,并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近年来,大众传播与乡村社会发展和变迁,开始成为本土传播学的一个新领域。
《电视与乡村社会变迁》就是研究这个领域的经典之作,它讨论了电视的独特角色,而正是这种角色使电视成为文化变迁的重要动因。
此外书中还分析了各种各样的社会过程,其中包括消费主义、城市建模、人际关系的重构、语言霸权、民工和信息穷人的出现等。
对于电视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比之于其他的大众传媒,电视在传播信息上具有独特的优势,它结合了人的视觉和听觉以生动的形象,明亮的色彩,动态地展示了所要传达的信息,使人们印象深刻。
电视对于个人来说也许是打发时间或获取信息的工具但是对于整个社会来说的作用就不仅仅于此。
电视从影响个人到影响整个社会相当于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电视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决定了电视节目选择间的竞争性,因为它决定了向大众传播信息的具体内容以及何时传播。
电视节目从诞生起,最初的目的首先是教育大众,然后是向观众提供信息,最后才是娱乐。
但是现在这种顺寻已经被抛弃了,主要由广告和商业赞助支持的娱乐节目成为首要内容。
因此在《电视月乡村社会变迁》中作者主要关注电视的广告和娱乐两个方面,主要使用质化研究中的深度访谈和参与式观察的研究方法。
通过比较电视未出现时和电视出现后的乡村社会的前后差异,试图揭示电视在不断变化的乡村社会环境中所起的作用,研究了电视对村民的志向、理想、人际关系和传统的影响等。
如书名所述,《电视与乡村社会》主要围绕两个主体即电视与乡村社会,一个主题即分析它们间的关系展开一系列的研究分析并得出相关的结论,整个文章脉络十分清楚,文字生动,使人读之有趣。
本书作者认为社会变迁发生在结构和心理两个层次。
前者关注婚姻、宗教和不同年龄、种姓、性别之间人们的关系等变量,而后者则关注他们的态度、忧虑、价值观、形象、观点和需求的变化。
作者认为社会变迁最主要的障碍是结构性障碍,而不是心理或文化的障碍。
改变态度和观念十分重要,但他们本身不足以真正改变乡村文化中普遍的不平等结构,而电视在乡村的出现则削弱了上述许多结构性障碍。
在电视出现前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标准生活,空闲的时间都是以性别和年龄为界限划分小群体聊天中度过。
电视进入乡村后,由于电视节目的易获得性,覆盖面广,和有益的存在,人们的生活观念等都受到冲击,随着电视的普及推广,乡村社会的结构开始发生变迁。
电视影响作为一种过程,是缓慢而深入的,无论是电视这一存在本身还是电视所传递的信息,电视影响的层次逐渐提高,从个人到社会,电视正在影响乡村生活的经济、社会、政治面貌和人际关系等,电视正在推动地球村的形成。
一、社会变迁与乡村社会首先,婚姻和家庭的社会制度。
家庭是乡村中最重要的社会制度。
按照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差序格局”的观点,以自己距离的远近来划分亲疏,那么家庭是离自己最近的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类型和规模以及家庭成员间的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分析社会的变迁首先要关注家庭的变化。
随着电视的引入乡村社会的婚姻和家庭的观念和以及家庭的模式都发生了改变,电视宣传出的伦理道德观念影响着人们的婚姻和家庭观。
其次,种姓制度。
印度的种姓制度被定义为一种“固定群体的系统,这些群体的相互关系由特定的、广泛的原则来控制。
”正如美国对黑人等有色人种的划分,纳粹对犹太人的歧视。
印度种姓制度深深的烙印在印度的民众身上。
而电视节目中宣传着平等自由的观念,则使人们的思想随着宣传得到某些改变。
再次,阶级。
与传统的种姓制度不同,阶级在原则上是开放的,人们可以在阶级结构里上下流动。
在农耕制度中,阶级结构很大程度上建立在是否拥有土地的基础上。
土地所有者、佃农和农业劳工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界定了阶级结构。
今天随着乡村经济多样化的发展,以及电视节目中宣传的关于白手起家的观念鼓动,有效了提高阶级流动的可能性。
最后,权利关系。
在乡村社会中,权力是贯穿于所有关系的一个重要变量。
在历史上,熟识政府官员并与有影响力的人物合作是获得权力和保持权力的一种重要手段。
虽然这一点现在依然重要,但是人们可以依靠独立的知识信息和个人奋斗来获得晋升。
电视使摆平竞争起点的一个因素就是由原先垄断信息资源就垄断了权力,到现在来自社区所有阶层的人们都可以获得相同的信息。
二、社会变迁的动力:电视的角色电视的作用在当今的社会生活中已经不可言喻。
美国的好莱坞世界出名,印度也有着自己的影视产业,印度的宝莱坞的影响力也正在慢慢扩大,它在印度的影视业里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印度影视业如此发达还是因为印度民众对电视节目的喜爱。
消费者和市场的存在推动着印度影视业的发展。
印度的电视节目囊括了印度本土社会的各个方面的元素,反映了印度的民族文化特色,同时印度的电视节目又积极引进外来的文化元素,拓宽了节目的视角。
电视节目本身具有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的特性,是一种艺术性的对现实生活的再现,因此社会大众对于电视的喜爱也就不难理解,通过电视,观众以旁观者姿态欣赏一个不一样的世界,了解着这个世界正在发生的事情。
电视具有让你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本事,电视真正使千里眼与顺风耳的传说成为现实。
电视的重要地位使电视成为社会变迁的一种动力,在各个领域如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以及诸多的社会过程如消费主义、语言霸权、城市建模、性别关系中发挥了自己的独特的作用。
具体来说,第一,电视对乡村社会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经济领域。
电视主张了消费主义精神。
在充斥着商业广告的电视节目中,各色各式的广告刺激着人们的物质欲望,影响了人们消费的选择。
商业活动每年在广告上的投入绝对是一笔天文数字,但是这背后带来的潜在利益更是巨大的。
与老一辈崇尚节俭经济实惠的消费风格不同,电视广告以华丽的的方式告诉你一种现代化的消费模式。
另外,电视一方面鼓吹了城市现代化的高档生活,增强了城市的吸引力,在某些方面使传统乡村社会生活贬值。
但它同时也存在着将乡村社会生活方式浪漫化,这点从另一方面又加强了传统的农业文化。
此外,传统乡村社会的特点是富有的地主垄断本地的商业活动,而现在多样化的乡村经济允许社会各阶层的人参与土地买卖,市场经济的理念的弘扬使电视为拓展创业阶层方面做出了贡献。
其次,社会领域。
电视是重构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
电视直接构建了新的社会秩序,表现为信息不再是通过层层过滤从精英阶层传递至贫困阶层。
电视促使个人间发生以往不可能的互动、交流,拓展了人际关系的数量和类型。
促进了社会地位评价体系从家庭出身到个人成就的改变,影响了传统的年龄和性别关系的变化,有助于促进村民接受新的价值观,并促进对变化的开放态度,从而重构了乡村生活的社会面貌。
再次,政治领域。
电视使信息弱势群体处于更不利的地位,处于底层的人只能被动的接受上层精英通过电视传递的信息。
电视威胁了传统领袖的地位,对于印度来说也初步影响了有关种姓关系的观念,总体来说电视影响了乡村政治面貌的改变。
第二,电视对社会过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消费主义影响了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模式。
马克思将社会分为生产者和消费者,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各种各样满足人们需要和欲望的产品被发达的工业体系制造出来推向市场,消费者面对着琳琅满目的商品不知所措的时候电视广告的效益就凸显出来了,所以生产者为了占领市场广告战更是常用的谋利手段。
其次,语言霸权。
电视推动着全球化和地球村的形成。
电视传递着一种新理念、概念和价值观的新语言的引入对乡村文化有不可否认的影响。
通过持续的播出特定主题的节目,电视将至今不符合乡村社会的某种过程合法化。
再次,城市建模。
今天乡村社会越来越多的反射出世界各地的生活方式。
最后,变化中的性别关系。
无论是电视本身的存在还是电视节目的内容都对乡村家庭性别关系的改变有着密切的关系。
作者通过调查发现与家里没有电视的男人相比,家里有电视的男人们倾向于做更多的家务。
随着电视的出现,烹饪习惯和菜谱也正在发生变化。
电视业影响了对社会女性地位的重新评估。
随着电视进入家庭,男人与女人有更多的时间相处,关系也更为亲密。
身体接近的增加促进了两性间的互动,原本无关的男人与女人间的交往多了起来。
三、中国社会转型的守望与庇佑电视在20世纪80年代左右进入中国农村,90年代中期开始在农村家庭中普及,电视是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而进入农村的,由此我们可以认为电视是一个时代事件,它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具有特殊的意义。
如今,电视早已成为农村非常普通的家用电器,正是它的日常生活化才使得电视可以作为一个观察农村社会的特殊的窗口。
目前中国正处于转型期,在当下已确立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的基本战略和建立民主、法制和市场经济社会的前提下,借鉴各国的体制、理论和运作机制,构想和设计大众传播新体制,为建立民主政治、法制经济和公民社会担当社会守望者和社会雷达的角色,包括电视在内的大众传媒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
由于中国和印度的乡村社会存在许多相同的地方,通过分析电视在印度乡村社会的变迁中所起的作用,有助于更好的理解电视在中国的乡土社会变迁中所起的作用,同时在理解电视影响过程中,有助于我们更加积极的面对电视带来的各方面的影响,趋利避害的利用电视的特殊功能为转型中的中国社会提供有益的助力。
关注电视等大众传播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对于民主与法制的促进作用,以及正在显现出来的越来越强大的提振经济的功能,具有重大意义。
而且传播业本身已成为一个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越来越大份额的新兴产业,加速了社会转型的进程。
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和传播负向功能的表露,改革媒介生态以及开媒介批评和媒介素养教育的呼声也日益高涨。
所以如何引导以电视传播媒介为主的大众传媒发挥积极正面的作用,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