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初中科学概念教学中运用“先行组织者”策略

合集下载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奥苏贝尔不仅正确地指出通过“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均可实现有意义学习,•而且还对如何在这两种教学方式下具体实现有意义学习的教学策略进行了研究,•特别是对“传递—接受”教学方式下的教学策略作了更为深入的探索,•并取得了成为教学论领域一座丰碑的出色成果──“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这是在分析与操纵三种认知结构变量(即原有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可分辨性和稳固性等三个变量)•基础上而实施的一种教学策略,由于它具有认知学习理论作基础又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自奥苏贝尔于1978年提出以来,其影响日益扩大,目前,它已成为实现“有意义接受学习”的最有代表性、最具影响力、也是最见实际效果的教学策略之一。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讲解学习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讲解学习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所谓先行组织者是指安排在学习任务之前呈现给学习者的引导性材料,它比学习任务具有更高一层的抽象性和包摄性。

提供先行组织者的目的就是在于用先前学过和材料去解释、融合和联系当前学习任务中的材料。

先行组织者可以是比较性的,也可以是讲解性的,但是在呈现作为先行组织者的概念时,必须仔细解释这些概念结构或命题的基本特征。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1、先行组织者的含义奥苏贝尔认为,能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和保持的最有效策略,是利用适当的引导性材料对当前所学新内容加以定向与引导。

这类引导性材料与当前所学新内容(新概念、新命题、新知识)之间在包容性、概括性和抽象性等方面应符合认知同化理论要求,即便于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能对新学习内容起固定、吸收作用。

这种引导性材料就称为“组织者”。

由于这种组织者通常是在介绍当前学习内容之前,用语言文字表述或用适当媒体呈现出来,目的是通过它们的先行表述或呈现帮助学习者确立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所以又被称为“先行组织者”。

不难看出,先行组织者实际上就是上面第三章 3.3节所述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具体体现——即通过适当的语言文字表述或通过某种媒体呈现出来的、与当前所学内容相关的“原有观念”。

所以先行组织者不仅有助于建立有意义学习的心向,而且还能帮助学习者认识到当前所学内容与自己头脑中原有认知结构的哪一部分有实质性联系,从而有效地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和习得意义的保持。

由于原有观念和新观念(即当前学习内容)之间,如前所述,可以有“类属关系”(又分“派生类属”和“相关类属”)、“总括关系”和“并列组合关系”等三种不同关系,所以先行组织者也可以分成三类:(1)上位组织者——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均高于当前所学的新内容,即组织者为上位观念,新学习内容为下位观念。

新学习内容类属于组织者,二者存在类属关系。

(2)下位组织者——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均低于当前所学新内容,即组织者为下位观念,新学习内容为上位观念。

应用先行组织者策略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教学案例分析

应用先行组织者策略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教学案例分析

应用先行组织者策略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教学案例分析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对教材的加工处理,会直接影响学生对教学内容信息的接受和加工状况,是教学准备的又一重要环节。

按照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理论,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必须建立在学习者头脑中具有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认知结构。

因此,在新知识教学之前,充分了解学生的既有基础,以及如何让“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知识建立起非人为的、非任意的、实质性的和非字面的联系”,①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奥苏伯尔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出发,提出了学生在进行有意义学习时所需要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

外部条件是指新学习材料本身应具有逻辑意义。

内部条件有两项:一是学习者头脑中具有同化新学习材料的适当的认知结构;二是学习者具有对新材料的学习心向。

由此可以看出,教师的准备工作应从以下三方面来进行:第一,就是如何使学习材料本身具有逻辑意义;第二,就是如何在认知维度上进行加工以满足内部条件之一;第三,是从情感维度上来思考怎样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以保证内部条件之二的达成。

先行组织者不等同于授课开始时的引入部分,它是与新学习知识间有实质性联系的引导材料,其在内容水平上通常有比新内容包摄性较广的概念。

②因此,先行组织者可以看作是为学习者准备的通往知识彼岸的一座桥梁,或者是在学生学习新概念前先建立的一个可以理解的“前认知结构”。

奥苏伯尔把“先行组织者”分为两类,一类是说明性组织者,它与新学习的内容产生一种上位关系;另一类是比较性组织者,用于新、旧概念的整和或辨析。

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用先行组织者策略分为三个阶段:①呈现先行组织者。

教师在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后,向学生提供先行组织者。

教师要向学生解释组织者,因为先行组织者本身也是一种观念或是概念。

必要时,教师要向学生例举组织者的基本特征,解释特征并给以例证,帮助学生理解组织者。

②呈现学习材料或学习任务。

教师遵循逐步分化的原则将学习材料呈现给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分化”是将较大范围的概念或概括分化为较小范围的概念或概括。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及教学应用举例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及教学应用举例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及教学应用举例1. 引言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基本原理,并提供一些具体的教学应用举例,以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应用这一策略。

2.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基本原理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是基于认知心理学原理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方法。

它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提供一些先行的组织信息,帮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构建一个有序的框架。

这个框架可以帮助学生将新的知识和已有的知识进行联系,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内容。

在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中,教师可以运用一些手段来提供先行的组织信息,例如使用概念地图、图表、示意图等。

这些信息应当清晰、简洁,并能够突显新知识与已有知识之间的联系。

3.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教学应用举例下面我们将通过几个具体的教学应用举例,来说明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实际运用。

3.1. 数学教学在数学教学中,可以使用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各种数学概念和公式。

教师可以通过提供概念地图或示意图等先行组织信息,将不同的数学概念和公式进行分类和组织,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清晰的框架。

通过这样的先行组织,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3.2. 历史教学在历史教学中,可以使用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

教师可以提供时间轴、思维导图等先行组织信息,将不同的历史事件进行整理和组织,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时间顺序和因果关系的框架。

通过这样的先行组织,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3.3. 科学实验教学在科学实验教学中,可以使用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实验过程和结果。

教师可以提供实验步骤、相关说明和预期结果等先行组织信息,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实验步骤和结果的框架。

通过这样的先行组织,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实验的目的和结果。

4. 总结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一、先行组织者的含义奥苏贝尔认为,能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和保持的最有效策略,是利用适当的引导性材料对当前所学新内容加以定向与引导。

这类引导性材料与当前所学新内容(新概念、新命题、新知识)之间在包容性、概括性和抽象性等方面应符合认知同化理论要求,即便于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能对新学习内容起固定、吸收作用。

这种引导性材料就称为“组织者”。

由于这种组织者通常是在介绍当前学习内容之前,用语言文字表述或用适当媒体呈现出来,目的是通过它们的先行表述或呈现帮助学习者确立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所以又被称为“先行组织者”。

二、先行组织者”策略的实施步骤第一,确定先行组织者。

第二,设计教学内容的组织策略三、“先行组织者”策略介绍(一)“渐进分化”策略当先行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均高于当前教学内容,即组织者为上位观念时,奥苏贝尔建议对教学内容的组织采用“渐进分化”策略。

所谓渐进分化是指,应该首先讲授最一般的,即包容性最广、抽象概括程度最高的知识,然后再根据包容性和抽象程度递减的次序逐渐将教学内容一步步分化,使之越来越具体、越深入。

根据上面所述的第一个理论假设可以推知,若按这种渐进分化策略组织教学内容,则人们习得知识的顺序将和大脑认知结构中的组织层次、存储方式完全吻合。

显然,对于学习者来说,为了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实质性联系,这种情况所要求付出的认知加工量是最小的,因而最有利于知识意义的习得与保持。

在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2012-03-29 10:21:36)转载▼标签:杂谈分类:教学交流一、先行组织者的含义奥苏贝尔认为,能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和保持的最有效策略,是利用适当的引导性材料对当前所学新内容加以定向与引导。

这类引导性材料与当前所学新内容(新概念、新命题、新知识)之间在包容性、概括性和抽象性等方面应符合认知同化理论要求,即便于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能对新学习内容起固定、吸收作用。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及教学应用举例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及教学应用举例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Anticipatory Organizers)是一种教学方法,旨在帮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建立相关的背景知识和概念框架,以提高他们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这种策略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兴趣和准备学习内容,为学习过程打下基础。

以下是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一些应用举例:1. 概念导入:-在介绍新主题或概念之前,教师可以使用图片、视频、故事等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了解主题的背景和重要性。

-例如,在学习关于地球运动的课程中,教师可以播放关于日食、月食等现象的视频,引起学生对天文学的兴趣,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做铺垫。

2. 问题引导:-提出与学习内容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索,帮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建立问题意识和思维框架。

-例如,在学习生物多样性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为什么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性至关重要?”,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和影响。

3. 实例分析:-使用真实案例或情境分析来引入学习内容,让学生在具体案例中理解抽象概念,提高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例如,在学习市场营销策略时,教师可以分享成功的营销活动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策略和原因,为学习市场营销理论做准备。

4. 概念图谱:-利用概念图、思维导图等工具展示学习内容的结构和关系,帮助学生理清知识间的逻辑连接,提高他们对知识的整体理解。

-例如,在学习复杂的物理定律时,教师可以绘制概念图谱,将各个定律之间的关系呈现出来,帮助学生理解整体框架。

通过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应用,教师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并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新知识。

这种策略有助于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深层次理解。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及教学应用举例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及教学应用举例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及教学应用举例先行组织者是指安排在学习任务之前呈现给学习者的引导性材料。

目的在于用先前学过的材料去解释、融合和联系当前学习任务中的材料。

这类引导性材料与当前所学新内容之间在包容性、概括性和抽象性等方面应符合认知同化理论要求,即便于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能对新学习内容起固定、吸收作用。

这种引导性材料就称为“组织者”。

由于这种组织者通常是在介绍当前学习内容之前,用语言文字表述或用适当媒体呈现出来,目的是通过它们的先行表述或呈现帮助学习者确立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所以又被称为“先行组织者”。

先行组织者不仅有助于建立有意义学习的心向,而且还能帮助学习者认识到当前所学内容与自己头脑中原有认知结构的哪一部分有实质性联系,从而有效地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和习得意义的保持。

先行组织者可以分成三类:(1)上位组织者——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均高于当前所学的新内容,即组织者为上位观念,新学习内容为下位观念。

新学习内容类属于组织者,二者存在类属关系。

(2)下位组织者--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均低于当前所学新内容,即组织者为下位观念,新学习内容为上位观念。

组织者类属于新学习内容,二者存在总括关系。

(3)并列组织者——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既不高于、也不低于新学习内容,二者之间具有某种或某些相关的甚至是共同的属性,这时在组织者与新学习内容之间存在的是并列组合关系。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是建立在以下两个理论假设的基础之上:(1)认知结构中的知识按层次结构组织,抽象概括程度较高的知识处于较高层次,随着抽象概括程度降低,其所处层次也逐步降低;(2)认知结构中的知识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

“先行组织者"策略的实施步骤第一,确定先行组织者。

第二,设计教学内容的组织策略:(1)“渐进分化"策略(2)“逐级归纳"策略(3)“整合协调”策略例如:历史内容上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可以进行类比。

先行组织者策略

先行组织者策略
CREATE TOGETHER
DOCS SMART CREATE
先行组织者策略:提高学习效果的有效方

DOCS
01
先行组织者策略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先行组织者策略的定义与来源
先行组织者策略是一种教学策略
• 旨在帮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和掌握新概念
• 通过在正式学习前提供相关的先行组织者材料
先行组织者策略的来源
适时呈现先行组织者材料
采用多种呈现方式
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
• 在正式学习前呈现先行组织者材料
• 可以是讲解、讨论、实验等方式
• 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观点
• 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理解和准
• 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
•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

评估先行组织者:测量策略的效果
设计评估工具
• 可以是测试、问卷调查、观察等方式
•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果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使用有趣的先行组织者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 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观点,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先行组织者策略的局限
需要精心设计先行组织者材料
• 需要教师投入较多时间和精力进行材料的设计和准备

作为教育研究的重要对象
• 研究先行组织者策略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
• 为教育研究和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先行组织者策略与教育技术相结合
• 推动教育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
提高教育质量
• 通过研究先行组织者策略的实施方法和效果 -为提高教育质量和促
进教育公平提供支持和建议

初中科学有效学习论文:促进初中科学有效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

初中科学有效学习论文:促进初中科学有效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

初中科学有效学习论文:促进初中科学有效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迁移是一个教育心理学传统的命题,现代认知同化论及信息加工论赋予迁移以新的内涵,形成现代认知迁移理论。

这对当前实施新课改和创新教育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谈的是初中科学教学如何运用现代认知迁移理论,促进有效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

一、设计先行组织者,改变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变量,促进学习迁移。

奥苏伯尔提出,应用“先行组织者”来改革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变量,以达到迁移的目的。

所谓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材料呈现之前呈现的一个引导材料,是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已具有的,并能迁移至要学习的新材料的知识,它起着为新的知识进入认知结构提供认知“固着点”的作用。

所谓认知结构变量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在新的学习任务面前,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稳定性。

如果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缺乏适当的先行组织者或者原有认知结构水平较差,则可设计适当的先行组织者,促进同化和迁移。

第一,当遇到新的学习任务时,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若缺乏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上位观念,便可以设计一个先行组织者——同化新的下位学习的材料,促进学习迁移。

如,教学“溶液质量百分比浓度”时,先让学生形成“溶液浓度”的概念。

联系农村学生实际,讲述农药的施用,若溶液中含有的农药量(溶质)太少,不能杀死病虫,反之,不仅浪费农药,还会对植物发生毒害作用。

从而明确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实验中,需要精确地知道一定量溶液里含有多少溶质。

这里一定量溶液里含有多少溶质,就是溶液的浓度。

“溶液的浓度”便成为学习溶液质量对百分比浓度的“先行组织者”,它有利于学生百分比浓度的学习。

第二,如果在遇到新的学习任务时,学生对新旧任务辨别不清,或学习者原有可利用知识本身的巩固程度较差,那么可以设计一个比较性组织者。

如,教学“碱性氧化物”,以“酸性氧化物”作为比较性组织者。

根据酸性氧化物的组成特点(由非金属元素和氧元素组成)、酸性氧化物的定义(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以及组成决定性质的规律,从而使学生较容易理解碱性氧化物的组成特点(由金属元素和氧元素组成)、定义(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例谈“先行组织者”策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例谈“先行组织者”策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3教学研究例谈“先行组织者”策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戚嘉伟(江苏省昆山高新区汉浦中学,江苏 苏州 215300)摘要:目前的数学教学过程中,较容易出现学生主体地位丢失的课堂。

而在数学课堂上引入“先行组织者”,能够改善这一现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数学兴趣,促进其对新知识的理解。

关键词:先行组织者;初中数学;教学“先行组织者”是由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于1960年提出的一个概念。

它是一种先于学习任务本身的引导性材料,将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观念同新内容相联系,包括一些概括程度较高的上位概念,以及一些图片、模型等。

在学习新知识前,若能提供“先行组织者”,将有助于学生原有的知识认知对新知识的学习起到吸收和固定的作用,实现有意义的学习。

并且,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来,学生对新的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会受到原有认知结构的影响。

该如何有效地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准备,重组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便成了教师在备课时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

而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巧用“先行组织者”这一策略,就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将就“先行组织者”策略的若干形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作简要探讨。

一、以数学史作为先行组织者数学课程标中准明确指出:“数学是一种文化”。

每一个学科都有它自身的历史,数学亦然。

因而,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融入数学史作为先行组织者,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他们的思维,是每个数学教师的使命。

例如,在勾股定理一课的教学中,可以先以《九章算术》中的“引葭赴岸”(图1)和“折竹抵地”(图2)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

为解决这两个问题,下面进行一个著名的定理的探究活动。

教师可以以1955年希腊为纪念毕达哥拉斯学派而发行的一枚纪念邮票入手,引导学生探究邮票上图案之间的面积关系,进而得出勾股定理(也叫“毕达哥拉斯定理”)。

先前的提出的两个难题,如今运用勾股定理就迎刃而解了。

二、以已知概念作为先行组织者数学概念的学习,是学生掌握数学学科本质属性及其特点的活动,而数学概念存在一定的结构性及层次性。

通过“先行组织者”策略培养初中生应用意识

通过“先行组织者”策略培养初中生应用意识

通过“先行组织者”策略培养初中生应用意识作者:马红娇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23期摘要:数学义务教育阶段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并强调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应用意识的培养需要对数学知识概念进行深入掌握,打破现象看知识的本质,形成前后连接的知识体系。

在课程中借助“先行组织者”进行教学,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后才能更好的思考出数学问题,更好的应用数学知识,促进数学知识的正迁移,以此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先行组织者;认知结构一、先行组织者“先行组织者”是由奥苏伯尔提出的教学策略,是指在学习任务本身呈现之前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以及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使学生自己认知结构中原来的观念与新的学习任务相互联系。

后来的研究者把这一概念进行扩充,也包括抽象、概括水平低于原来学习材料的材料。

它的目的是希望在新呈现的学习任务和原来知识之间搭建一座桥梁,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更好的辨别知识的差异,以促进学习的迁移。

二、“先行组织者”策略的应用(一)根据学情和教材来选择合适的“先行组织者”形式先呈现的材料是为了在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找到与同化新知识有关观念,这些观念能够对新知识起到挂钩的作用,所以了解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很重要。

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特点,充分了解学生关于概念的知识背景,以及学生现阶段的思维、能力等,根据学情选择不同的“先行组织者”[1]。

数学学科本身有很强的逻辑性,所以确定“先行组织者”内容,要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也要符合知识本身的逻辑结构。

如:初中学习“等边三角形”时,了解学生已经有了关于“等腰三角形”有关的知识,所以可通过回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探究“特殊的等腰三角形”也就是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也从中体会数学中从一般到特殊的研究方法。

(二)呈现加入数学文化的“先行组织”,培养动机掌握知识一切事情有了动力才会继续往下做,才会去付出努力。

用先行组织者设计教学策略

用先行组织者设计教学策略

用先行组织者设计教学策略设计教学策略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来制定,包括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评价方式的确定等。

在设计教学策略之前,先行组织者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背景,制定针对性的教学计划,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首先,先行组织者需要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设计教学策略的基础,也是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标准。

通过分析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和能力,确定他们应该达到的目标,以及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和技能。

教学目标应该具体、明确,并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未来发展方向相匹配。

其次,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应该与学生的兴趣和专业需求相结合,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确定教学内容的难度和深度。

教学内容可以通过教科书、课堂讲义、多媒体等形式进行呈现,通过相关的案例分析、实际操作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然后,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不同的教学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

教学方法的选择要考虑学生的学习风格和个体差异,以及教师自身的教学特点和能力。

例如,可以采用讲授法、讨论法、问题解决法、小组合作学习、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先行组织者可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可以通过开展项目研究、课外阅读、实践实习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此外,及时反馈和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互动、作业批改、测试和考试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和反馈。

可以针对学生个别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辅导。

通过及时的反馈和评价,帮助学生及早发现和纠正错误,提高学习效果。

最后,教学策略的设计需要不断进行反思和调整。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效果。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及教学应用举例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及教学应用举例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及教学应用举例
先行组织者是一种教学策略,它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先行展示某种学科、主题或技能的组织结构和框架,为学生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下面是该策略的教学应用举例:
1. 数学教学:在教学区间和函数的概念时,先行组织者策略可以先展示函数的图像,引导学生认识函数的几何意义,然后再引入函数的定义和性质,并通过具体例子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2. 科学教学:在教学生态系统时,先行组织者策略可以先展示生态系统的结构图和各种环节之间的相互联系,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打好后续学习的基础。

3. 艺术教育:在教学绘画时,先行组织者策略可以先介绍不同画种的基础概念和技能,如线条、色彩、构图,让学生了解绘画的基本组成部分和构建方式,帮助学生准备好学习素描和色彩运用等具体技巧。

4. 语文教学:在教学写作时,先行组织者策略可以先介绍写作的基础框架和思路,如设定主题、构思结构、罗列论据、运用列联句等,为学生后续的写作练习打下基础。

通过将先行组织者策略应用到不同的学科领域中,教师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帮助他们打好基础,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例子(一)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例子(一)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例子(一)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

它的核心是让教师先行示范,学生在模仿中学习和掌握知识和技能。

下面将列举一些例子并进行详细讲解。

1.双语教学双语教学是将中文和英文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先行组织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在模仿中学习英语知识,达到了既能听懂中文,又能听懂英语的效果。

2.演示教学法演示教学法是先行组织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展示如何操作来让学生模仿学习。

例如在科学实验中,先行组织者通过演示操作和实验现象,让学生在模仿中学习实验操作步骤和实验科学原理。

3.游戏教学法游戏教学法是通过游戏形式来进行教学,先行组织者在游戏中进行示范,并在适当的时候给予指导。

例如英语单词竞赛,在比赛前,先行组织者会示范如何正确快速地识别英语单词。

4.模拟演练模拟演练教学法是通过模拟真实场景,让学生在模仿中学习知识和技能。

例如在医学实践课程中,先行组织者会模拟真实病例,让学生在模仿中学习诊断、治疗和护理等知识和技能。

5.问题解决教学法问题解决教学法是通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先行组织者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给予必要的指导。

例如在大学物理课程中,先行组织者会提出一个物理问题,并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和运用物理公式等方法自主解决问题。

总结以上列举了几种常见的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无论是什么样的教学策略,在进行教学时,都需要注意语言表达、节奏控制和课程设计等方面,让学生能够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中进行学习。

6.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先行组织者将实际案例带入课堂,通过学生模仿和探究案例的经验和教训,来达到学习目的。

例如在管理课程中,先行组织者会提出一个管理案例,让学生通过分析和探讨该案例,了解不同管理方法的优缺点,以及如何应对各种管理挑战。

7.角色扮演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是先行组织者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分组,每个小组从角色扮演中学习,先行组织者通过示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先行组织者策略在科学教学中有效实施的研究

先行组织者策略在科学教学中有效实施的研究

先行组织者策略在科学教学中有效实施的研究摘要:本研究经过对师生的访谈与课堂教学的实践检验,在教育学、心理学、教育传播学相关理论的引领下,结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拟从三种有效的先行组织者策略来阐述开展教学活动,从而达到优化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先行组织者优化教学学生学习先行组织者是从“组织者”一词演化而来的。

奥苏贝尔认为,促进学习和防止干扰最有效的策略,是利用适当相关的和包摄性较广的、最清晰和最稳定的引导性材料,这种引导性材料就是所谓的组织者。

由于这些组织者通常是在呈现教学内容本身之前介绍的,目的在于用它们来帮助确立意义学习的心向,因此又被称为先行组织者。

先行组织者在三个方面有助于促进学习和保持信息:首先,如果设计得当,它们可以使学生注意到自己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那些可起固定作用的概念,并把新知识建立在其之上。

其次,它们通过把有关方面的知识包括进来,并说明统括各种知识的基本原理,从而为新知识提供了一种脚手架。

第三,这种稳定和清晰的组织,使学生不必采用机械学习的方式。

学生能借助组织者将学习的本质内容渗透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舍弃非本质的内容。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研究得到以下三种有效的、易引起共鸣的三种先行组织者形式:一、以生活情境为先行组织者创设情境,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教师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组织方式。

其一般程序是:教师在组织教学的准备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实现知识目标的具体化;在组织教学过程中,通过具有直观、生动、形象、趣味的典型事例——最好是学生生活中见过或听过的、比较熟悉的、已有经验为基础的生活事例作为情境创设的切入点;学生则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深入体会学习内容意境和内蕴的情感,有选择性地激活潜在的建构目标知识的相关经验,从而给即将学习的新知识作好铺垫,达到同知识目标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及教学应用举例知识讲解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及教学应用举例知识讲解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及教学应用举例先行组织者是指安排在学习任务之前呈现给学习者的引导性材料。

目的在于用先前学过的材料去解释、融合和联系当前学习任务中的材料。

这类引导性材料与当前所学新内容之间在包容性、概括性和抽象性等方面应符合认知同化理论要求,即便于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能对新学习内容起固定、吸收作用。

这种引导性材料就称为“组织者”。

由于这种组织者通常是在介绍当前学习内容之前,用语言文字表述或用适当媒体呈现出来,目的是通过它们的先行表述或呈现帮助学习者确立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所以又被称为“先行组织者”。

先行组织者不仅有助于建立有意义学习的心向,而且还能帮助学习者认识到当前所学内容与自己头脑中原有认知结构的哪一部分有实质性联系,从而有效地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和习得意义的保持。

先行组织者可以分成三类:(1)上位组织者——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均高于当前所学的新内容,即组织者为上位观念,新学习内容为下位观念。

新学习内容类属于组织者,二者存在类属关系。

(2)下位组织者——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均低于当前所学新内容,即组织者为下位观念,新学习内容为上位观念。

组织者类属于新学习内容,二者存在总括关系。

(3)并列组织者——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既不高于、也不低于新学习内容,二者之间具有某种或某些相关的甚至是共同的属性,这时在组织者与新学习内容之间存在的是并列组合关系。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是建立在以下两个理论假设的基础之上:(1)认知结构中的知识按层次结构组织,抽象概括程度较高的知识处于较高层次,随着抽象概括程度降低,其所处层次也逐步降低;(2)认知结构中的知识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

“先行组织者”策略的实施步骤第一,确定先行组织者。

第二,设计教学内容的组织策略:(1)“渐进分化”策略(2)“逐级归纳”策略(3)“整合协调”策略例如:历史内容上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可以进行类比。

因此可以设计比较性组织者。

运用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运用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运用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需要一定的教学条件,它们是:1.教师起呈现者、教授者和解释者的作用;2.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教材,教师直接向学生提供学习的概念和原理;3.教师需要深刻理解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和先行组织者策略;4.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掌握观念和信息;5.个人原有的认知结构是决定新学习材料是否有意义、是否能够很好地获得和保持的最重要因素;6.学习材料必须加以组织以便于同化;7.需要预先准备先行组织者。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活动,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知道平均分的具体操作过程。

2.让学生学习平均分的第一种常见情况:把一些物体每几个一份的分。

3.使学生学习在分一分的过程中,知道动手操作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会操作、会表达,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分一分的过程中,感知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每份分得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教学准备:课件,12根小棒,6个圆片,小磁铁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实际操作,感知、学习平均分。

1.谈话导入。

小朋友们,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字,“分”(板书)学生读“分”。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分东西的情况,比如:“分圆片,分座位等等”。

我们数学课上也有“分”字,里面藏着数学秘密呢,想知道吗?就让我们一起去研究研究吧!2.教学例1熊大知道要研究“分”,也来到我们的课堂,看它带来了什么?(展示课件)把这6个桃分成2堆,你想怎样分?(思考)请小朋友们用圆片代替桃,一边分一边说。

把你的分法说给同桌听听,比比谁的分法多。

(教师巡视,看有几种不同的分法。

)谁愿意上黑板展示一下?(边说边分)⑴○○○○○○⑵○○○○○○⑶○○○○○○这三种分法中,你们为什么都喜欢这种?揭题: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我们把它叫作“平均分”。

板书课题:平均分,每份分得同样多。

追问。

3.每份同样多,还可以怎样把6个桃平均分?可以分一分,说一说,师在黑板上分。

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小结:不论分成几份,只要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平均分。

先行组织者一项指向学生有意义学习的教学策略

先行组织者一项指向学生有意义学习的教学策略

3、评估型先行组织者
评估型先行组织者是指教师通过提出一些问题或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估来了 解学生对新材料的认知情况。例如,在教授“化学反应”这个概念之前,教师可 以先让学生完成一份关于化学反应的测试题,以了解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知程度。
4、反思型先行组织者
反思型先行组织者是指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来加深对新 材料的认知和理解。例如,在教授“诚信”这个概念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 思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诚信的原则,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诚信的含义和价值。
参考内容
在当今的教育领域,微课教学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这种教学方式以 其简洁、高效、生动有趣的特点,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要充分发 挥微课教学的优势,教师需要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其中先行组织者策略的应用 就显得至关重要。
先行组织者策略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它强调在正式教学前,通过引导性 材料或问题,激活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经验,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 掌握新知识。在微课教学中,这一策略的应用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施先行组织者策略之后,教师需要对其有效性进行评估。评估的依据可 以包括学生的学习成绩、课堂参与度以及课后反馈等方面。通过评估,教师可以 了解先行组织者策略是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了新知识。如果发现该策略 并未达到预期效果,教师可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总之,先行组织者策略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它可以帮助学生将新知 识和已有的知识或经验起来,从而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教师在使用该策略时 需要注意设计合适的先行组织者类型和实施计划,并积极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 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需求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策略,以最大限 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举例说明先行组织者策略在教学中的应用

举例说明先行组织者策略在教学中的应用

举例说明先行组织者策略在教学中的应用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是奥苏贝尔的意义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他所主张的主要学习形式。

他特别强调个体的认知结构对学习的重要影响,而先行组织者是改进认知结构和促进新知识保持的主要手段。

所谓先行组织者是指安排在学习任务之前呈示给学习者的引导性材料,它比学习任务具有更高一层的抽象性和包摄性。

提供先行组织者的目的就在于用先前学过的材料去解释、整合和联系当前学习任务中的材料(并帮助学习者区分新材料和以前学过的材料)。

先行组织者可以是比较性的,也可以是讲解性的,但是在呈现作为先行组织者的概念时,必须仔细解释这些概念或者命题的基本特征。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一课时,新课伊始,指一名学生男生(女生)问:我们都多少名学生?(48)多少名男生?(26)多少名女生?(22) 你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你占男生(女生)人数的几分之几?
2、导语:四十八分之二十六、四十八分之二十二都是分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继续研究分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科学概念教学中运用“先行组织者”
策略
“先行组织者”策略在初中科学概念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科学概念是科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具体案例,从科学实验、模拟模型、对比类比、科学史、多层次问题5方面,探讨了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在建构科学概念中的运用。

关键词:先行组织者科学概念有效教学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首先提出来的,是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教师首先为学生提供的一些引导性材料或者引导学生先进行一些相关的思考和实践。

“先行组织者”策略有助于学生发现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与新知识有关的知识或能力,从而主动地将新知识与这些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更好的自我建构起知识的体系,提高学习的效率。

初中科学是一门涵盖理、化、生、地理等相关知识的综合学科,科学概念比较抽象,有些相近的概念易混淆,有些概念又很零散,学生对科学概念的学习和理解比较困难。

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教师可以通过实验、模拟、类比、科学史、图片等方面采取先行组织者策略,改善学生的认知结构,让学生更快更好地同化每一个新概念。

1.以科学实验为“先行组织者”提升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力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如果把科学实验作为概念建立的“先行组织者”,并且通过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开展交流与讨论,在结论的得出过程中也就能顺利的得出了科学概念,同时将结论适当的推广,还能对科学概念进行总结和提升。

案例1:学生对“电磁感应”概念的“一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感应电流”
的理解是一个难点。

我在课堂教学中就安排了这样一组实验:(1)取一段导线ab放在U型磁体中并向各个方向运动;(2)另取一根长导线cd连接到导线ab 的两端,再使导线ab放在U型磁体中并向各个方向运动;(3)拆下导线cd,先连上一个电流表,再串联连接到导线ab的两段,再使导线ab放在U型磁体中并向各个方向运动;(4)把电流表换成灵敏电流计,重复实验;(5)拆下导线ab,取一个矩形线圈代替导线ab,并让整个线圈都在磁场中运动。

通过一组循序渐进的实验,学生会慢慢体会到探究的历程,这种从实验不成功慢慢到成功的过程,学生的思维不断被刺激,而且始终处于高度活跃状态,学生会自主的分析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也更容易让学生理解“电磁感应”这一科学概念。

如果教师的演示实验一步到位,直接得出概念,反而不能很好的理解为什么要闭合电路?为什么只能是部分导体?怎样才叫做切割磁感线?
用实验做先行组织者既能加强学生对科学概念的深刻理解,又能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思维能力。

2.以模拟、模型为“先行组织者”使深奥概念浅显化
模拟法是指先设计出于某被研究现象或过程(即原型)相似的模型,然后通过模型,间接的研究原型规律性的实验方法。

模型的建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一些复杂的科学概念,或者把微观概念宏观化,也可以把宏观概念微观化,从而达到认识和理解概念的目的。

案例2:在学习分子的构成、DNA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组成等知识时组织学生利用身边的一些废旧物品制作相关的模型,发现学生非常感兴趣,效果也相当不错,既避免了枯燥的理论学习又培养了动手能力,并且让学生感觉到科学实验并没有很神秘,科学实验其实就在身边。

例如,学生用马铃薯、橡皮泥、
牙签、一些接近球形的果实、细铁丝、小时玩过的废旧积木、泡沫塑料、饮料瓶、乒乓球等材料分别制作成分子模型、地球模型、生态系统模型、DNA模型。

学生在亲自动手制作模型的过程中能更深刻地理解相关概念的本质。

制作好以后许多学生还一直保存着,学生在学校组织的综合活动实践周中做了展示,得到了校方的表扬,非常有成就感。

3.以类比、对比为“先行组织者”厘清相近概念的本质
比较作为一种能确定事物间共同点和不同点的思维方法,许多科学概念的涵义比较相近,学生容易混淆,在学习一个新概念时头脑中很容易跳出一个类似的或者邻近的旧概念。

对原有概念的认识程度,会直接影响新概念的学习,采用对比方法为先行组织者,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区分新旧概念的本质。

案例3:在学习光合作用时,教师可以设计以区分旧概念“呼吸作用”的比较表格为先行组织者(表1),让学生在回忆旧概念的同时,更有效的学习新概念,并且进一步明确两者在植物新陈代谢中的地位和作用。

表1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比较
对比法学习新概念能突出两者的本质关系,在巩固旧知识的同时,又能更好的理解新概念。

初中科学学习中可以用对比法学习的概念很多,如细菌与病毒、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传染源与病原体、分子与原子、同位素与同素异形体、遗传与变异、磁场与磁感线、近视眼与远视眼、反射与折射等等。

4.以科学史为“先行组织者”使学生理解概念的发展历程
科学研究的过程都少不了许多科学家对已有理论的大胆的批判精神,科学家不相信“绝对权威”,也不认可有永恒的真理。

科学的发展和进步正是一代代科学家通过对已有的知识体系不断地质疑,并提出新的假设,实验求证,完善,或再次推翻,重新假设,重新实验验证,不断累积科学成果,不断发展科学知识和理论。

以科学史为先行组织者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概念的发展历程,还可以培养学生勇于说“不”的科学质疑和批判精神。

案例4:学生在学习动物的“激素调节”概念时,我就给学生讲了胰岛素的发现过程,介绍了年轻的生理学家斯他林和当时著名的非常有权威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的真实的故事。

1888年,巴甫洛夫在研究“是什么神经支配胰腺的分泌”问题时,提出了可能是迷走神经或者是交感神经的作用,用稀盐酸刺激狗的十二指肠,发现狗分泌胰液增加,但是他又发现即使切除狗的交感神经,再用稀盐酸刺激狗的十二指肠,狗分泌胰液还是增加。

巴甫洛夫迷茫了,他甚至提出了是一种还没被发现的神经起作用,并称为“顽固性神经反射”。

年轻的科学家斯他林也很感兴趣,他对巴甫洛夫的研究和结论提出了质疑,虽然遭到许多权贵的嘲笑,但是他进行了大胆的尝试,1900年时做了一个惊人的实验,他把一只狗的十二指肠粘膜刮下来,并把过滤的少量液体注射到另一只狗,发现这只狗分泌胰液速度马上加快。

于是得出结论:胰液的分泌不是神经调节的结果,
大胆地又有依据的否定了巴甫洛夫的结论。

科学在发展,科学家的这种研究精神也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心理,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质疑态度。

初中科学教材中不乏有很多相关的科学史内容,例如,“胰岛素”的发现过程;“原子”结构的发现过程;“染色体”的发现过程等等。

5.以多层次问题串为“先行组织者”剖析概念的内涵
概念的正确理解是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一个难题,课堂中教师为了让学生全面的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是困难重重。

设置一些循序渐进的问题串不失为一种好办法,设置符合学生学习心理发展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以问题串的形式可以使学生对概念建立起完整的认知体系,并让学生从知识的递进和逻辑的延伸方向不断地体验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案例5:在学习“内能”这一概念时,教师设置了以下问题串:(1)什么叫动能?什么叫势能?物体内部做无规则运动的粒子是否也具有动能和势能?(2)什么叫内能?内能与什么因素有关?(3)物体的内能增加,一定是吸收了热量吗?(4)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温度一定升高吗?(5)你能举例说明做功和热传递都能改变物体的内能吗?(6)你能区分“热能”和“热量”这两个概念吗?内能这个概念有许多相近的知识点,学生不容易区分,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生活中的许多事例,辨析相关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设置一连串递进关系的问题可以有效的让学生走进概念的深处,而达到理解和掌握概念的目的。

此外,在课堂教学中还有许多不同的形式,例如知识导图、视频、动画、模型、游戏、故事等都可以作为先行组织者。

我们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知识内
容、结合生情实际进行选择和应用,以取得较好的概念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蔡晓虹.2015.例谈高中生物学前概念的矫正策略[J].生物学教学,(8):
43
2.许冬保.2015.正视物理学史的教学地位[J].课程教学研究,(12):5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