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策略初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策略初探摘要:化学概念是化学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制约着化学其他内容的学习,主要介绍了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的几种策略。
关键词:化学概念;教学策略;训练思维
化学概念是将化学现象、化学事实经过比较、综合、分析、归纳、类比等方法抽象出来的理性知识,是人们对物质发生变化的本质属性的认识,反映着化学现象及事实的本质,是化学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对于学生认识物质及其变化和物质间的内在联系,理解并运用化学基础知识和形成基本技能,都有深刻影响。化学概念理解不清,就不能实现化学概念正确的意义建构,化学学习就会遇到困难。
但是化学概念往往抽象难懂,教师教学的时候,往往只是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这就使学生学习时感到枯燥无味,学生往往不能自主形成概念,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只能从字面意义上去掌握,在实际应用中也不能有效迁移,因此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如果能够使用较为科学的概念教学方法,无疑会大大提升教学效果,下面笔者就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加强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形成
概念
初中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正是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形象思维多于抽象思维,对抽象概念的学习一般离不开感性材料的支持。因此讲授概念时要遵循认识规律,从直观入手,通过
观察、感受、分析、抽象概括而引出概念。
比如,可运用化学实验,丰富学生对化学概念的感性认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学时,要充分运用实验,给学生以丰富、直观的感性认识,打开学生认识事物形成概念的“门径”,进而“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由现象深入到本质。例如:在实验室制氧气的过程中引入催化剂概念时,可以在教材的基础上设计如下演示实验。取三支试管,分别加入过氧化氢溶液、过氧化氢溶液和少量二氧化锰(二氧化锰事先称好质量)、二氧化锰,然后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现象。然后等第二只试管中没有气泡时,再反复多次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观察现象。实验结束后再把二氧化锰洗净、干燥、再称量。前后对比,然后讨论得出结论:二氧化锰在反应前后质量没有改变,化学性质也没有改变,但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教师引入概念:具有上述特点的物质叫催化剂。这样学生就能主动生成对催化剂概念的认识了。
教师还可通过图表、模型、flash动画等方式使化学概念形象化。化学中有许多概念,如:分子、原子、离子、核外电子排布等与微观结构紧密相连,它们是看不见、摸不到的。在学习这些微观概念时,可以通过模型、磁性黑板、flash动画等手段,把抽象的概念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模拟实物,使学生直观、形象地认识微观世界,理解化学概念。另外,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利用游戏等方式来加深对化学概念的理解。比如,从分子角度讨论水的分解和水的蒸发的区别时,可以选几个学生分别扮演氢原子和氧原子,然
后让其通过自己的理解,表演这两种变化的不同。因此,笔者觉得要想形成正确、清晰、深刻的化学概念,感性认识是必不可少的。
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生成化学概念
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是为了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积极探究,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的目的。因此,成功的问题情境应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创设出的难度适中、问题情境清晰、能引起学生共鸣、又有助于学生形成认知冲突的化学问题。在问题中教师应一步步帮助学生引入、建立概念,最后让其自主形成概念,从而更加深刻地掌握和理解概念。例如,元素这一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历来都是一个难点。那么如何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掌握这个概念呢?我觉得在这里概念教学的层次性就显得很重要。在教学中,我是通过创设一系列的问题情境来完成的。我先给学生提供一份表格:
然后让学生观察,通过数据,讨论以下几个问题:(1)表格中有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原子?(2)表格中属于氢原子、碳原子和氧原子的分别是哪些原子?(3)如何判断它们分别属于氢原子、碳原子和氧原子?(4)质子数相同的三个原子是不是同一种原子?(5)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所以几个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可以放在一起,我们可以称为什么?这样,在学生的大脑中就建立起需要给这一类原子一个统称的认识,学生通过对这组问题的探讨和分析,就能顺势概括出元素的概念了。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一些问题,用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帮助学生通过一定的问题情境,亲自去感受,探索,查明问题的关键所在,使思之有源,同时组织学生多讨论并及时抽象、概括,使思之有果,从而顺利地解决问题。
三、循序渐进,引导学生逐步深化和发展原有概念,建立对新概念的认识
大量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头脑中的前概念会影响新概念的建构和掌握。前概念也称为“迷思概念”或“另有概念”,它是指没有经过专门的教学,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辨别学习、积累经验而形成的概念。由于前概念的影响,学生对某些概念虽有一定的了解,但往往对概念内涵的认识不够全面,常常导致把概念外延错误的扩大或缩小,因而教师在组织教学前首先应诱导学生暴露其前概念。在已经了解学生前概念的基础上,应认真分析这些前概念对新概念学习的作用。如果学生的前概念是积极的,教师应把前概念这种资源作为学生学习的起点、教学的生长点,认真分析新概念和前概念的关系,设计一定的信息、材料,帮助学生建立起他们认知结构中原有概念和新概念间实质性的联系。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把握住学生的前概念,就会使教学有的放矢,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盐的概念的时候,大部分学生会凭借先入为主的日常生活经验认为盐就是指食盐(主要成分为氯化钠),这实际上就把日常生活中的盐和化学中的盐的概念混淆了。因此,在掌握了
学生对盐的认识的前概念再来讲解化学中定义的盐的概念的时候,就要强调,所有由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都称为盐。氯化钠只是一种很常见的盐。所以,对于教师而言,应该正确把握住学生的前概念,有的放矢地采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正确地加以利用,促进科学前概念的生长与发展,才能真正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四、突出强化对概念中关键字、词的理解,加深记忆
关键字、词规定着概念的内涵及使用范围。学生只有对关键词语的真实含义弄清楚了,才会对所学概念有深刻的理解。为了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教师就要注意对概念论述时用词的严密性和准确性进行把握,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例如,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断其是单质还是化合物,否则学生就容易错将一些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或是氧气和臭氧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
五、优化学习策略,提高认知水平和解题能力
一个化学概念形成之后,学生刚开始对其理解往往是肤浅的、粗糙的,必须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思维过程才可以掌握。而进行变式练习就是实现该过程的一个好方法。如学生学习了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概念后,教师可向学生提供大量的现象,使之分析属于何种变化;学习了溶液、乳浊液、悬浊液之后,可通过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