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周易正义_道器思想述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标识码:百度文库A
文章编号: 1008 - 9128( 2010) 03 - 0042 - 06
《周易正义》 ( 简称孔疏) 是孔颖达等人奉唐太 宗之命编 撰,它 在 王 弼 和 韩 康 伯 注 的 基 础 上 加 以 疏 证,后又经过较长时间修订而成。对于孔疏之道器思 想,至今未见专文作集中探讨,虽然已有文章和著作 涉及,却存在三点不足: 其一,单以西方哲学之宇宙 观、本体论、认识论等某一视角解析其道器思想; 其 二,没能充分认识到孔疏道器并重的特点而重道论、 略器论; 其三、缺乏对道器、有无、体用等范畴的整体 认知,忽略孔疏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的新发展、新创 造。本文试从孔疏的相关论述和观点出发,既作个别 分析,也作综合理解,以加深对孔疏道器思想的理解。
收稿日期: 2010 - 01 - 28 作者简介: 胡士颍( 1983 - ) ,男,研究生。研究方向: 中国古代易学史、易学哲学。
胡士颍: 《周易正义》道器思想述论
43
定在一体,亦是无体也。”[1]315 这句话与“自然无所营 为”“自然 使 物 开 通 ”本 为 两 处,本 质 上 却 是 一 致,有 着完全的默契,共同突出的无疑是“无”,这也是孔疏 所直言不讳的“皆虚无之谓”[1]316 。何者谓无? 首先, 在理论继承性上,王韩均是魏晋玄学之代表,主张天 地万物以无为本,强调无为而任自然,孔疏以王弼、韩 康伯注为底本,明显继承了这一思想。其次,就孔疏 易论的自身建构而言,它认为道可以自然而有阴阳, 自然无所营为; 自然而变而不知变之所由,随变而往, 无定在一体,如其谓“神之为道,阴阳不测,妙而无方, 生成变 化,不 知 所 以 然 而 然 者 也。”[1]381 故 孔 疏 之 “无”,即 自 然 无 为,不 知 其 所 以 然 而 然 意 义 上 的 “无”。也只有如此,才符合孔疏易理推衍的结构性要 求,是孔疏理论的诸多环节互动传递所不可缺少的内 在能量。因 为,“道 体 无 形,自 然 使 物 开 通,谓 之 为 ‘道’。”即是 认 为 道 能 自 然 而 然 地 开 通 于 物,也 就 是 说“道”与“物”的沟通的本质或特性是“自然而然”的 情形下进行的; 另外,“自然而有阴阳,自然无所营为, 此则道之谓也。”说明了阴阳的产生是道自然无所营 为的结果,故道不仅于形而上之内无往不能,对形而 下来说,也有开物通变之功。究其根本,即是自然无 为,故“天地养万物,以静为心,不为而物自为,不生而 物自生,寂然不动,此天地之心也。”[1]132 这种作用诚 然不是万物的表面特征,“万物虽运动於外,而天地寂 然至无於其内也。外是其末,内是其本,言天地无心 也。”[1]133 前句说有心,后句说无心,前后不一,互相矛 盾,然而正是这样极为矛盾的语言,显示出了哲人思 辨的魅力,天 地 无 心 而 有 心,正 是 王 弼“以 无 为 心 ”、 “以静为心”和郭象“造物者无主而物各自造”的高度 思辨的结果,又是对易之“无方无体”、“无思无虑”而 又“神功不测”的最好说明。
孔疏之论道,表面而言是一主外延,一主内涵; 合 而观之,才 能 得 其 真 味。孔 疏 说: “道 是 无 体 之 名” “道体无形”,一般认为是对道的非形而下的界定,区 别于物质实体,这种说法并无不妥; 只是孔疏对“无 体”、“无形”还有自己的解释: “无体者,一是自然而 变,而不知变之所由,是无形体也; 二则随变而往,无
摘 要: 从中国哲学固有发展特点出发,在对孔疏道论、器论分别剖析的基础上,强调孔疏重道论的目的是为其重器思想提
供理论支撑,实现儒家修齐治平之理想; 另外,还指出孔疏道器关系具有形上形下、有无、体用三种最重要的关系,体现了孔疏道
器思想的深刻性、创新性。
关键词: 道; 器; 有; 无; 体用
中图分类号: B241. 9
此外,孔疏还提到了“无”、“易”、“太极”、“一”、 “太虚”、“神”等重要概念,这些概念有时与“道”具有 同等重要的地位,有驳杂淆乱之象( 对此将有另文讨 论) ,但就孔疏易学观的整体结构和道的作用而言,道 是众多概 念 中 最 究 竟 者,是 其 哲 学 的 最 高 范 畴。 因 此,孔疏对道的内涵、外延、形质、性质、特点均有较为 全面、深入的认知,是其道器体系推衍的始点和易学 思想的理论核心,基于此,孔疏才能阐发与道、器相关 的诸多内容。
一 无阴无阳谓之道
孔疏论道之处颇多,其中有两类最具有代表性: 其一,它认为“道 是 无 体 之 名”,“自 形 外 已 上 者 谓 之 道”[1]344 ,即是从体和形两方面来界说道; 其二,认为 “无阴无阳,乃谓之道”[1]315,“道体无形,自然使物开 通,谓之为‘道’。”[1]9 又“自然而有阴阳,自然无所营 为,此则道之谓也[1]316 。”这是从道之形而上的抽象特 点及作用上来论说道。孔疏一方面是从“体”和“形” 的角度,认为道之区别于器,在于其不属于有体、有形 事物的范围。这种通过否定其对立面或对立形质的 方法,虽不能从根本上把道的内涵、特质全面表达出 来,对于道的外延却做了很好的规定; 另一方面,孔疏 是以肯定性的语言阐释了道的实质,从内涵上对道予 以认知,其中有两个方面最值得注意: 一是关于“道”
与“阴阳的关系”,即“无阴无阳”; 二是“自然使物开 通”、“自然无所营为”。其关键问题是对“无阴无阳” 的理解。从韩注和孔疏的本体论思想看,他们认为道 是最根本的“无”,是混然未分的“一”,因此把“一阴 一阳之谓道”理解为“无阴无阳,乃谓之道”。这种概 念的简单置换难免会产生疑义,不容质疑的是: 在目 的上,他们是强调“无”乃有之根本,道和无在本质上 是一致的,《周 易 》中 的“阴”、“阳 ”是 产 生 万 物 的 根 源,同时又是本之于道,也即“无阴无阳,乃谓之道”确 立有本于无,器本于道,阴阳本之于道。故,魏晋玄学 的“无”之本体和《周易》的最高范畴“道”实现了有机 的融合和统一; 在道论内部,孔疏中的“阴”、“阳”仍 然是没有形质的,并非形而下之才存在,也就意味着 它们必属于道的范畴。是故“无阴无阳”不能理解为 道中没有阴,没有阳,而应该是: 阴阳发之于道,而非 道之造作,也就是孔疏所说 “在阴之时,而不见为阴 之功; 在阳之时,而不见为阳之力。”[1]316 是故“无阴无 阳”、“ 自然使物开通”、“自然无所营为”这三点,就 整体来看,富有深刻的蕴涵,既有逻辑层次,又有思想 深度。
第8卷 第3期 2010 年 6 月
红河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onghe University
Vol. 8 No. 3 Jun. 2010
《周易正义》道器思想述论
胡士颍
( 1. 山东大学 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济南 250100; 2. 山东大学 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济南 250100)
二 垂范作则器之重
器作为与道相对的概念,与道自然有着密切的联 系。此外,器与有、无、形而上、形而下、体、用等等概
念、范畴也有紧密的联系。孔疏中,对何者为器、器从 而何处来、器包括哪些内容等问题,有着深度的思考, 形成独特的器论系统。
( 一) 何者为器? 对 于 什 么 是 器 的 问 题,孔 疏 所 涉 及 的 范 围 很 广 泛,如形体、质料、空间、功能等等,为了论述简洁、清 晰,可整体 上 列 为 形 的 区 分 和 器 用 功 能 两 大 主 要 方 面。 从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区分来看,孔疏认为: “道是 无体之名,形是有质之称。凡有从无而生,形由道而 立,是先道而后形,是道在形之上,形在道之下。故自 形外已上者谓之道也,自形内而下者谓之器也。形虽 处道器两畔之际,形在器,不在道也。既有形质,可为 器用,故云‘形而下者谓之器’也。”[1]344 简言之,凡有 形、有质者,皆为器,介于道器之间的“形”也不例外; 从特征上看,道是无方无体的,器则有方有体,“云‘方 体者,皆系於形器’者,方是处所之名,体是形质之称。 凡处所形质,非是虚无,皆系著於器物,故云‘皆系於 形器’也。”[1]315 即是认为器是有形体、质料、空间、体 积的; 从器的生成表现来看,“‘见乃谓之象’者,前往 来不穷,据其气也。气渐积聚,露见萌兆,乃谓之象, 言物体尚微也。”又云: “体质成器,是谓器物。故曰 ‘形乃谓之器’,言其著也。”[1]339 即是说器是由气积聚 而成的有象有质之物。上述这三个方面,基本上是从 空间、体积、材质、形体等器的物理性质上来定义的。 从器用方面来看,孔疏阐释道: “‘《易》有圣人之 道四焉’者,言《易 》之 为 书,有 圣 人 所 用 之 道 者 凡 有 四事焉。‘以 言 者 尚 其 辞 ’者,谓 圣 人 发 言 而 施 政 教 者,贵 尚 其 爻 卦 之 辞,发 其 言 辞,出 言 而 施 政 教 也。 ‘以动者尚其变’者,谓圣人有所兴动营为,故法其阴 阳变化。变有吉凶,圣人之动,取吉不取凶也。‘以制 器者尚其象’者,谓造制刑器,法其爻卦之象。若造弧 矢,法睽之象,若造杵臼,法小过之象也。‘以卜筮者 尚其占’者,策是筮之所用,并言卜者,卜虽龟之见兆, 亦有阴阳五行变动之状。故卜之与筮,尚其爻卦变动 之占也。”[1]333 这段话是从法象制器和以变占卜的角 度说明,无论是爻辞、变化的现象、占卜的兆象都是器 象之用,也就 是 孔 疏 所 说 的“‘辞 ’是 爻 辞,爻 辞 是 器 象也。‘变’是变化,见其来去,亦是器象也。‘象’是 形象,‘占’是占其形状,并是有体之物。有体则是物 之可用,故云‘可得而用者也’。”[1]333 认为易的辞、变、 象、占都是器象,都是器之用,实际上是从其对于人的 利用价值上界定了器。 从上述简略的论述可以看到,孔疏从功用、形式、
44
红河学院学报 2010. 3 / 哲学
形质、范围上对器作了全面的论述,它们看似简单,却 已经隐藏着器的生成问题,以及器相对于道的地位的 问题,这些都是下文必须回答的。
( 二) 器的衍生过程 孔疏对器的生成过程,器与道、阴、阳、天、地、乾、 坤等范畴的关系上,思想极为纷繁复杂、头绪多变,有 些地方难以理解或产生歧义。要解决这一问题,同时 全面认识孔疏的道器论,就必须进一步考查其道与器 及相关概念的衍生层次或关系。 孔疏根据“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把太极视为天 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的状态,又可以称为太初、 太一。他还用“道 生 一,一 生 二 ”的 观 点,比 之 于“易 有太极,是生两仪”[1]340 ,可以视为孔疏在此把道视为 最高者,而太极则是混而为一的元气,在此意义上则 等同于不可分别的“一”。何者为“一”? 元气混而不 可分为“一”,而有是从无形而生、本之于无的可分之 形质之物,故可以把“一”视为不可分别、与有相对而 存在之本体的“无”; 不可分之“一”,又是任何外力所 不能施加的,故其是自然而然之存在,仍然可以理解 为不 需 要 营 为 的“无 ”。 因 此,孔 疏 曰: “一 谓 无 也”[1]315 。 何为元气? 孔疏谓: “云‘精气为物’者,谓阴阳 精灵之气,氤氲积聚而为万物也。”[1]313“以气言之,存 乎阴阳; 以质言之,存乎爻象; ”[1]7 可见,孔疏的“气” 是形而上者,不同于有形之“气体”; 元气是天地间至 精至纯之 气,又 称 之 为 “精 气”,就 是“阴 阳 精 灵 之 气”,则可推断孔疏认为元气即阴阳之气; 元气或阴阳 之气,无空间上的区别、没有形态体质上的差异,属于 “形而上”,故 可 以 与“一”、“无”、“太 极”相 通。继 而,由“道生一”,则可以有二,即是两仪,也就是阴阳。 在讨论阴阳的环节之前,有个问题必须先要搞清 楚。既然阴阳之气是形而上的,依照“形而上者谓之 道”,可不可以说“阴阳谓之道”? 孔疏的回答是“阴 阳亦非道”[1]317,“ 无阴无阳,乃谓之道”。其玄机还 是在对“无”的认识上,这里的“无”还是“自然无所营 为”、“不知其所以然而然”之意,按孔疏的解释,“无” 实际上是“无于”,即是阴阳的产生不是象万物那样是 受到外界影响或他物的作用之下而产生的。阴阳与 万物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孔疏有一段涵义极为丰富 的话,“‘精气为物’者,谓阴阳精灵之气,氤氲积聚而 为万物也。‘游魂为变’者,物既积聚,极则分散,将散 之时,浮游精魂,去离物形,而为改变,则生变为死,成 变为败,或未死之间,变为异类也。”[1]313 简言之,万物 从生至死、从无形到物形,甚至发展成“异类”,都是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