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思想的总源头.doc
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梳理
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梳理先秦时期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从公元前700年到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哲学思想的源头和最早的形成时期。
这个时期的思想家们探索了人类自然、社会、道德、宇宙等方面的问题,形成了一系列思想体系和学派,对中国文化、政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先秦时期最有影响的哲学思想之一,它的代表人物是孔子,他提出的“仁爱”、“中庸”等思想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个人的修养和社会的规范、秩序和和谐,提倡“孝悌忠信”等传统的道德价值观,倡导“君子之道,淡然以之”。
二、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是中国哲学思想中的另一大传统学派,它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
道家思想强调的是“道”的存在和作用,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和万物生长的根本,倡导“无为而治”,认为自然规律是智慧的体现,主张自由、无拘无束的生活方式,鼓励人们寻求自由、自立和自我解放的境界。
三、墨家思想墨家是先秦时期一个杂家学派,它的代表人物是墨子。
墨家思想强调的是公正、公义和兼爱精神的重要性,认为“兼爱”是解决人际关系和社会矛盾的根本方式,提倡“以德服人”,反对武力和战争,认为“爱人如己”是道德的最高标准,同时也主张发展科技和实践技术创新。
四、纵横家思想纵横家是先秦时期最具有特色的一个学派,它的代表人物是商鞅。
纵横家思想主张强国富民,希望实现统一、繁荣、强大的国家,提倡“法家治国”,认为政治和经济管理应该依据科学法规,恪守诚信,积极进取,强化民生保障。
五、名家思想名家是先秦时期一个重要的学派,它的代表人物是公孙龙和公孙杵臼。
名家的思想主要集中在言辞、文学、修辞和文化艺术方面,提倡修辞技艺的培养和文化的扩展,强调利用语言的运用来实现自我表达和人类社会的智慧,同时也特别强调个性的表达和文化的多样性。
六、法家思想法家是先秦时期最为复杂和系统的一个学派,它的代表人物是韩非、李斯等。
中国哲学大约萌芽于殷
中国哲学大约萌芽于殷、周之际,形成于春秋末期,战国时代已经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中国哲学约3000年的发展历史大致可分为先秦哲学、秦汉时期的哲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哲学、隋唐时期的哲学、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近代和现代哲学。
据先秦史料记载,上古中华祖先们创造了“河图洛书”,表达对宇宙世界的认识。
伏羲氏继承和发扬了河图洛书包含的哲学思想,创造出八卦图形,表达万事万物的时空和阴阳之道,成为中华哲学的源头。
中国古代哲学主要以天人、古今、知行、名实等五个部分为研究讨论的重点,分别是天道观、人道观、古今观、知行观和名实观。
天道观,即关于世界本原的根本观点。
因其围绕着对天以及天人关系的不同理解而展开论辩,故称天道观。
先秦各派哲学都依自己的天道观立论。
人道观,即关于人生和为人之道的根本观点。
相对于天道观而言称为人道观。
它也是先秦哲学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古今观,即历史观。
春秋以前中国哲学的历史观的基本形式是天命论,认为天生下民,授命君主治民,社会治乱取决于君主是否顺天应人。
知行观,即认识论。
随着理论思维水平的提高,认识问题已引起先秦哲学家的重视,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认识的来源、认识过程和求知方法的问题。
名实观,即关于名称与现实或概念与实在关系的根本观点。
中国的各个朝代都有着不同的哲学特点。
先秦哲学中提出了天人、气、太极、阴阳、道器、动静、有无、常变、心物、名实等重要哲学范畴,成为秦汉以后中国哲学发展的基础。
秦汉秦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后,崇尚法家思想,“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哲学思想几无发展。
汉初记取秦亡教训,缓和矛盾,休养生息,黄老之学盛极一时。
随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逐渐成为统治思想。
其后谶纬之学兴起,同时出现了王充等人的反正统思想。
东汉后期,佛教传入,道教兴起,社会危机频仍,哲学思想呈现复杂的新局面。
汉代哲学主要围绕天人关系、宇宙形成、形神关系以及古今、人性等问题展开。
中国哲学哲学流派
中国哲学流派儒家:儒家是春秋时期百家争鸣中出现的一个重要学派,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
孔子在政治上主张恢复西周的礼制,在教育上创办私学,提倡有教无类,注重因材施教,讲究“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孟子主张君王应行“仁政”,这样才能使天下归心。
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受到许多统治者的尊重,但在当时动荡的社会形势下,诸侯之间各为已利而崇尚武力,儒家的德政很难得以施行。
汉以后,儒家思想被尊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儒家“知天文、识旱涝”,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学派,也是封建的根本。
它担“天下教化之先声”,有“以一号百”的影响力。
所设“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技能,于各地积极办学。
亦是维护社会道德、纷乱中凝聚力量的最庞大的文化核心。
道家: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天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无为而治、以雌守雄、以柔克刚、刚柔并济等政治、军事策略,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诸子百家”中一门极为重要的哲学流派,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道家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伏羲一画开天。
春秋时期,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华,形成了无为无不为的道德理论。
标志着道家思想已经正式成型。
从此成为古往今来治国治家之宝术。
以老子、文子、庄子,管子等为主要代表,主张“虚无、自然、无为、守静、璞朴、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等等。
道家现存为三大学派:黄老之学,老庄之学,杨朱之学。
余者经秦火,汉火,书葬,衣冠南渡皆亡佚。
法家:法家是中国历史上提倡以法制为核心思想的重要学派,《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
其思想源头可上溯于夏商时期的理官,春秋、战国亦称之为刑名、刑名之学,经过管仲、李悝、吴起、商鞅等人予以大力发展,遂成为一个学派。
法家是战国时期平民的政治代言人。
强调“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法家思想作为一种主要派系,他们提出了至今仍然影响深远的以法治国的主张和观念,这就足以见得他们对法制的高度重视,以及把法律视为一种有利于社会统治的强制性工具,这些体现法制建设的思想,一直被沿用至今,成为中央集权者稳定社会动荡的主要统治手段。
中国古代哲学的流派及其演变
中国古代哲学的流派及其演变中国古代哲学源远流长,其中涌现出许多不同的哲学思想流派。
这些流派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孕育发展、相互影响,成为我们今天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要哲学思想。
从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阴阳五行、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等流派,到后来的佛教思想,这些流派都以自己鲜明的思想特点和理论体系在历史中显现出来。
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一思想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原始宗教和巫术信仰,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起点。
在中国古代人们追求与自然相合的哲学理念中,天人合一思想得以形成。
这种思想主张,自然和人类世界是相互关联的两个部分,而宇宙中的自然量和人的本性本来就是一致的。
所以,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被视为哲学思想的源头。
阴阳五行思想阴阳五行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史上最为重要和著名的学术思想体系之一,其历史源远流长。
阴阳五行思想源于中国古代人们对自然中存在的两种相反元素——阴、阳和其他的五种要素(金、木、水、火、土)的观测和认识。
这些元素相互作用、衍变和转化,促成了世界万物的变化和演化。
儒家学派儒家学派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史上最为重要和最有代表性的思想流派之一,因为它影响着整个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儒家学派强调人文精神和道德观念,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交流和正义平等。
其核心思想是仁爱、礼义、忠信等,而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孔子。
道家学派道家学派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史上的又一重要学派,和儒家学派相比,道家学派更注重个人心性和个人的精神追求、强调个人的自由和自主性,推崇无为而治的思想观念。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
墨家学派墨家学派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该学派从公里、兼爱、非攻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的思索。
墨家学派主张,人们应该兼爱,消除战争等社会现实问题。
墨家学派还提倡以实用为基础的思想体系,强调人类奋斗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名家学派名家学派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史上的一个较小而独立的思想流派,该学派强调语言、名称和人类识别和理解世界的本质。
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
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基本上贯穿了整个中国哲学史的发展,两者处于一种此起彼伏的状态。
汉代佛学传入中国之后,经过东汉末年,两晋南北朝的中国化发展,和儒道两家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风头甚至一度压过儒道。
佛家发展到最后,影响最大中国化最为成功的就是禅宗。
从某种意义上说,禅宗是儒释道三家融合的结果,同时,禅宗也是宋明道学的源头。
宋明时期,除了主线剧情的理学和心学之间的争斗之外,还夹杂着气本论唯物主义对道学的批判。
最后由王夫之总结前人的思想成果,达到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高峰。
一、缘起中国哲学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朝,这一时期的统治者就已经提出了“君权神授”的观点为自己统治的合法性辩护。
但中国哲学真正的奠基应该是周朝,这一时期《周易》成书,阴阳对立,物极必反等思想为道家的诞生埋下了伏笔;而周公旦为周朝统治提出的礼制也孕育着儒家的诞生;人们开始用五行学说解释自然,这一思想也影响了中国数千年。
二、先秦子学西周末年,狼烟四起,诸侯兼并,社会大乱。
面对全面崩溃的社会体制,孔子提出了“正名”,也就是“以名正实”,希望恢复周礼,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等级制去改变这混乱的现状。
当然孔子的“礼”并不是完全地对周礼的复制,而是提出了“仁”作为补充。
所谓“仁”,就是在视、听、言、动等各方面全面地符合周礼,而实现“仁”的方法,就是“忠”和“恕”。
孔子之后,孟子重点发展了“仁”的学说,提出“仁政”。
孟子的“仁政”是建立在他性善论的人性论基础之上的。
性善论的提出,同时也开启了中国哲学几千年来对人性善恶争论不休的过程。
与儒家相对复杂的理论不同,道家的理论则简洁明了得多。
道家以“道”作为最高概念,认为世界生于有,而有生于无。
因此,以无御有,以柔克刚也就成了道家精辟的方法论。
对于老子中的朴素辩证法,庄子没有做过多的发挥,而是重点发展了“玄同”的思想,提出了“齐万物而为一”的相对主义,同时以梦蝶为例提出了怀疑论,以“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表示了自己的不可知论倾向,从而陷入了彻底的虚无主义,不仅认为这个世界是不可知的,同时也是没必要知的。
南北朝时期的宗教与信仰
南北朝时期的宗教与信仰一、背景介绍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从公元420年至589年,共170余年。
此期间,中国国家分裂为南朝与北朝,并以南北朝的统一为终结。
在这个时期,宗教与信仰对人们的生活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佛教的传播与影响佛教是南北朝时期宗教与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佛教的传入和传播,南北朝时期出现了许多佛教寺院和佛塔。
佛教的信仰体系、教义和仪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对社会风俗习惯、文学艺术和社会伦理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佛教的传播促进了汉传佛教的繁荣,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文化。
三、道教的兴起与发展南北朝时期,道教逐渐兴起并发展壮大。
道教强调追求长生不死与神仙境界,强调修炼内丹、外丹等术法。
道教对医药、卜筮和建筑等领域都有所贡献。
道教经典《道德经》的传播对中国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成为后来中国哲学思想的重要源头。
四、民间信仰与宗教融合南北朝时期的宗教与信仰并不局限于佛教和道教,还包括了一些当地的山川信仰、祖先信仰、神灵信仰等。
在南北朝时期,这些地方信仰逐渐与佛教、道教融合,形成了一种新的宗教信仰,并丰富了宗教文化的内涵。
此外,南北朝时期还涌现出一些杂教派别,如明教、五斗米道等,打破了官方宗教的垄断。
五、宗教与社会变迁的关系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百姓普遍感到生活无望、无助,因此对宗教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宗教成为人们寻求安慰和力量的一种方式,同时宗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它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精神支持与安慰,同时也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念。
六、宗教艺术的繁荣南北朝时期,宗教信仰对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佛教艺术成为此时期最为繁荣的艺术形式,佛像、石窟、壁画等艺术作品广泛流传。
同时,道教艺术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以神仙、神兽等为题材的绘画和雕塑作品在南北朝时期得到了重视与发展。
七、对后世的影响南北朝时期的宗教与信仰对中国后来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佛教与道教的兴起与传播为后来的封建宗教体系奠定了基础。
《易经》最厉害的10大天机
《易经》最厉害的10大天机《易经》曾被认为是一本算命的书,后来成为中国哲学思想的总源头,它既陌生又熟悉,既高深莫测又简单易读,对中华文化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此文总结几个《易经》最厉害的玄机,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1、大喜易失言言多必失,特别是在高兴时,因为希望分享,所以广而告之。
但是,心可以亢奋,话仍要沉稳。
2、大怒易失礼怒从心起,恐怕下一步很多都会诉诸肢体动作,遑论礼节。
所以,最好方式是从源头解决:制怒!3、大惊易失态如同曹刘论天下英雄刘备惊掉了筷子一样,大德刘备尚且如此,常人要做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很难。
4、大哀易失颜面对种种哀伤甚至哀痛,在宣泄过心底的苦与恸之后,需要节制、顺变、向前,别让颓废左右自己。
5、大乐易失察高兴时,往往觉得一切都是悦目的,而此时分辨能力往往被削弱,思考逻辑会被淡化。
于是,失察就乘虚而入。
6、大惧易失节恐惧或诱惑之下,意志不坚的人会失去原则与底线。
此时,真正的猛士会抬头、直面,真正的勇士会坚定、坚持。
7、大思易失爱想法不要瞻前顾后,思虑不要过于繁复,全心付出,爱就爱了。
8、大醉易失德大醉之时,其言往往会多妄语,其行往往会出格。
所以,小酒怡情,酗酒不光伤身,更易失德。
9、大话易失信不轻诺,诺必果,一言九鼎,言出即行。
拍胸脯之前,先掂量掂量自己的心量与能量。
10、大欲易失命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有些人欲望无度便会“失命”。
“欲”从来是求而不得的,只有默默耕耘。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福报都是修来的,而不是争来的。
白话易经全文
白话易经全文易经学习入门----何为易经:何为易经:易经:群经之首群经之始易经广大精微无所包容上古的伏羲氏“仰视、俯视、广角”——创造八卦图中古的周文王——六十四卦周易近古的孔子——做十翼——易经是集体创作的。
易经既是自然科学,也是人伦道德,是中国哲学思想的总源头。
现代人学习易经的实际意义:1、纠正似是而非的观念2、具有神秘性道德性3、求同存异何为阴阳:太阳是阳,月亮是阴;春夏是阳,秋冬是阴;手心是阳,手背是阴,大拇指是阳,四指是阴单数是阳,双数是阴——头是阳,脚是阴……白天是阳,夜晚是阴,发芽时阳,叶子是阴,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就是阴阳。
阴阳是分不开的,阴阳合一!中国人是同时说两句话的,一阴一阳“不以成败论英雄。
成者为王,败者寇;礼让为先,当仁不让!……”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也是阴阳。
阴阳是相对的,它是会变动的,阴阳是合一的。
阳代表理想,阴就是脚踏实地去实现理想。
两仪图表示:1、它是圆的 2、不要去伤害别人 3、阴阳互动。
阳在先阴在后,八卦图中纯阳卦在上,纯阴卦在下,男人是阳,女人是阴,男尊女卑的思想正确?不正确,天高高在上,地低低在下,本来就是事实,天就比地尊贵吗?地球最大的功能就是把天紧紧的拉住,大地不说话,把天捧的高高的,天都听大地的。
因此母亲就称为大地。
我们为何称为中华,中就是太极。
华就是生的“两仪、四相、八卦”孔子的一贯之道,就是中,就是太极,就是仁,仁就是一阴一阳。
仁是最核心的东西,天地万物都有仁,一切一切都是太极!何为太极:伏羲氏的一画开天一生二,二合一。
创造出阴阳符号,和八卦图!太极:太由大和小构成,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称为太极!是孔子起的。
宇宙一切一切共同的平台。
一阴一阳。
相互交替不断转换。
(亦有太极是生两仪。
——孔子)太极就是宇宙万事万相共同的基因。
道法自然,易经中的吉凶,吉就是顺其自然凶就是不顺其自然。
变的当中有个不变的东西叫规律。
道理是直的,路永远是弯的。
中国哲学思想的萌芽
儒家思想集大成者
荀子对各家均有所批评,惟独推崇孔子的思想, 称其能“总方略,齐言行,壹统类,而群天下之 英杰而告之以大古,教之以至顺”,因而是最好 的治国理念。 荀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特别着重继承并发展 了孔子的“外王学”。他又从知识论的立场上批 判地总结和吸收了诸子百家的理论主张,形成了 富有特色的“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化性 起伪”的道德观、“礼仪之治”的社会历史观, 并在此基础上,对先秦哲学进行了系统的总结。
荀子认为,达到“大清明”的认识境界,就可以做到:万 物只要表现出来的,都是可以捕捉到的;捕捉到后,人就 可以坐在房间里而有见于世界各处,处于今时今日而论说 过去未来;乃至于能够“经纬天地而材官万物,制割大理 顺宇宙理矣”。在这里,荀子对认识的作用与伟力给予了 极高的赞赏!
2、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在“明于天人之分”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
荀子既然已确认人天生有认识的能力,物本来有可以被认 识的规律,认识是认识能力接触认识对象的产物,那么, 他当然承认感官的认识作用。
“天官”与“天官”
荀子说:“心有征知。征知,则缘耳而知声可也, 缘目而知形可也,然而征知必将待天官之当薄其 类然后也。” “天官”,即人天生就具有的感觉器官,包括眼、 耳、鼻、口(舌)、身等。它们各有各的功能,各 有各的接受对象,每一种感觉器官接受与其相当 的对象并将其记录下来,这就是所谓“当薄其 类”。人的思维器官“心”即“天君” ,对于 “天官”所接受的各种感觉具有分析、辨别、证 明的作用,这就是所谓“征知”。
荀子“虚壹而静”的提法来自道家。“虚”、 “道”、“一”、“静”是老庄经常用以描述本 源或本体存在状况的基本概念。稷下道家更有 “虚壹而静”的说法。
道家使用这些概念或命题来描述本源或本体的存 在状态时,亦同时蕴涵有一种精神性的价值追求。
关于论语的主持词
关于论语的主持词
尊敬的各位领导、嘉宾,亲爱的同事们:
大家好!今天,我有幸站在这里,为大家主持有关《论语》的分享交流会。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中国哲学思想的重要源头。
它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旨在传承和弘扬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笔者认为,《论语》不仅仅是一本古代经典,更是一本可以指导我们日常生活的智慧之书。
在我们繁忙的现代社会中,很多人由于各种原因而迷失了传统文化的方向。
因此,通过这次交流会,我们可以积极借鉴《论语》中的精华思想,从而更好地理解孔子及其弟子们的智慧。
本次分享交流会将介绍《论语》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探讨其对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同时分享一些相关的经典案例和个人体会。
我们的目标是激发大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引导大家运用《论语》的智慧来提升自身素养和品质。
接下来,我们将听取各位演讲嘉宾的精彩发言,并就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同时,本次交流会也提供了一个平台,让我们共同交流思想,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在结束之前,我想借用《论语》中的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希望我们大家在交流会中,能够积极思考,不断学习和实践,从而为我们的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最后,谢谢大家的参与和支持!祝本次交流会取得圆满成功!谢谢!。
中国哲学的起源与发展脉络?
中国哲学的起源与发展脉络?我们对中国思想文化的研究、挖掘不够深入。
这多少年,我就找不到一本能把中国哲学讲透的著作。
可能也与我们过于“西化”的语境,西方人制定的学术规则对我们本土的压制有关。
现在自问一下,对比东西方文化历史,欧西人有这个资格吗?对比太史公的《史记》,希腊修昔底德的《历史》连摘抄本都算不上!要抛开“西方中心主义”的精神殖民,复兴我们的华夏易道文明,再造新天新地!1.华夏文明的源头,可能源于一个高维度的文明,若要谨慎的来说只能是一个迷!保持存疑的开放态度。
从生物进化的角度只能拉低这一“维度”,你从那古猿种群身上能解读出什么呢?让达尔文去认它的祖先吧!好在我们的祖先,仍保留了一些古籍和文明残留遗址,比如“三易”(《连山》、《归藏》、《周易》)。
因此,最好从活生生的“文明精神”入手,就是“伏羲”、“黄老”开创的华夏易道文明系统,至今“生生不息”,真是“百姓日用而不知。
”哲学或道学、玄学就是其“支流”之一。
用专业术语说就是“道本体论”、元气论,这是华夏文明各百家的总源头!2.用“中国道术”,可能比用“中国哲学”更切近传统文化一些。
“道”是中国学术的核心命题,是“三玄”(《易经》、《道德经》、《庄子》)研讨的中心话题。
我们现在只能用“生命哲学”或“人学”的提法,勉强阐述这一学说,可以叫“新道学”。
因为她根本不同于西方哲学(偏重认知论)。
而“术”的部分,以儒学、墨学、道医、法家、兵家所擅长。
科技也是其中一部分。
先秦“诸子百家”皆以“易道”为根源,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座高峰!开启华夏文明五千年!3.“以人为本”的生命哲学、新道学,是中国文化的本质特征。
历史上,儒道墨法以不同的方式都传承了下去,从董仲舒到宋明理学,再到陆王心学一脉相承,文脉道统没有断绝。
近代华夏文明遭遇了“三千年未有之变局”,西方殖民文化大肆强势介入,形成现在的百年“文化断层”的现状。
现在是要给华夏文明争话语权,其余都是“技末”之谈,殖民文化都让你快“断灭种姓”了,你却还说什么“中医是伪科学”的鬼话,对那些蔑视中华、破坏生态系统的“害群之马”讴歌鼓吹,不惜“矮化”“污化”我们的圣贤豪杰,殖民文化有那么好吗?“吃人”而已!中华文化千年寒,文脉断层已百年!拆解“西方中心主义”殖民文化,建构中国思想!乐活一家之言,共勉!。
《易经》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启示
《易经》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启示摘要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的科学形态的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本体论(唯物)和认识论(辩证法)的统一。
唯物论与辩证法互相制约、相辅相成、有机结合,推动着哲学本身与社会实践一同进步。
它不断总结社会实践新的经验验证、完善与丰富自己,同时指导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我们正确地把握客观世界的本质规律与联系提供了理论指导。
对于事物的运动及变化规律,我国古代民族结合自身的生产生活经验,并考察自然规律与人文实践,亦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朴素而系统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如《易经》中的“生生之谓易”、“一阴一阳之谓道”、“刚柔相推,而生变化”;《老子》中的“反者道之动”;还有自相矛盾、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等寓言,其表达的思想本质无不在唯物辩证法中有所体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我国革命与建设过程中思想认识上的重要飞跃,在这一方针的指引下,我国的革命与建设已取得瞩目成就。
时至今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指的是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更应是以中国式思想对马克思主义进行解读,才能更加深刻地对马克思主义加以理解并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因此,本文将从中国哲学思想的总源头——《易经》出发,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进行分析,发掘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中国式意义。
关键词:唯物辩证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易经》,传统文化1.引言辩证法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将辩证法看作客观世界本身所固有的规律,把思维中的辩证法视为客观规律在头脑中的自觉反映,指明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论证了辩证法的规律来源于客观实际,而不是来自主观精神或绝对观念,从而使辩证法概念在唯物主义基础上获得了真正科学的内容。
作为中国哲学思想的总源头,《易经》以阴阳符号的相互作用表示自然现象及人文社会中的相互关系与变化规律,被称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中国哲学
物不具备这些特点,“天下大治”以 “治人为本”,以“治物为末”。
1、政治原则:治人为本,治物为末
中国各重要哲学流派的政治精神: 殷周时代:六经治人意图已经很突出。
一切学说由官方垄断 掌权者就是意识形态的研究者,制定者 学术与政治无法分开
1、政治原则:治人为本术下移) 学术研究的政治精神被继承。
(三)非逻辑化的表述特征
三、形象性
不仅仅是为了可读性
中国中辩证逻辑,而淡漠于形式逻辑(书227)
(三)非逻辑化的表述特征
3.推理没有明确的过程
※判断与判断按照一定形式组合,形成推理 ※任何推理都有前提和结论两个部分组成 ※推理的前提可以一个,也可以是多个,结
论只有一个,因此推理必然采取句群或句 组形式 ※中国哲学家的著作往往只有结论及描述性 的说明,没有逻辑联结。
2、伦理原则:道德为本,智慧为末
宗法社会,政治与伦理是无法割裂的。 政治以伦理为基础,维持好伦常关系是 天下大治的基本前提。
问题:中国还是不是宗法社会? 宗法社会的特点?
2、伦理原则:道德为本,智慧为末
中国式的伦理型哲学,以儒家学派为典型代表 孔子:道德是政治的核心与原则,政治家须修 身正己。 旬子:重视外在的道德规范。 孟子:主张激发人的道德良知(道德自觉性) 秦汉:《大学》,《中庸》将“诚”推向天道, 形成一种宇宙观。 两宋:理学,即伦理,甚至是礼制之礼。 其他学派的观点与儒家的关系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一、中国古代史的发展阶段
总源头:六经
一、中国古代史的发展阶段
1.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哲学的总发轫期 2.先秦诸子争鸣时期是中国哲学的黄金时代 3.西汉时代经学兴盛 4.魏晋南北朝玄学兴起 5.隋唐时期佛学 高涨 6.宋明时代理学兴盛 7.明清出现启蒙思潮 8.清代学术主潮是“新汉学” 9.近代中国社会的思潮主要是西学高潮
老子三则学习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 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 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 书中包括大量的朴素辩证法观点,如认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 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反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 兮祸之所伏”;又认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 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 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两 千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许多人的观念中,祸和福都是命运的安排,并且认为福是无法创造 的,祸是难以避免的,这是比较消极的人生观。
其实,老子所说的福与祸我们可以解读为吉与凶的观念,吉就是对我 们自己有利的情况,凶则相反。没有永恒不变的吉与凶,人们应该遵循 “道”即客观的自然规律去趋吉避凶,超越吉凶。
第8页/共40页
同学们听说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个成语吗?你知道关于塞翁Βιβλιοθήκη 失马的故事吗?第5页/共40页
(2)事物两面性是相对存在的,要如何来把握呢? 在前面关于事物两面性的解说中,我们一起认识了阴阳的分类,
中国哲学思维与观念的远古知识源头
们称之为知识的东西 , 它属于科学史研究的范围。 作为知识 , 人类有共同的起点和普遍性的东西 , 但
收稿 日期 :0 90 -0 2 0 -32
作者简介 : 吾
淳 (9 5 , 15 一) 亦名吾 敬东 , , 男 浙江衢州人 , 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 院哲学博 士 , 教授 , 博士生 导师 , 主要从事
的历 史 。工具 的历 史开 始 于 旧石 器 时期 。 旧石器
的产生。借助于石器 , 原始人 可以提高他们 的生 活质 量 以及 劳动 效 率 , 且 在 这 一 过 程 中人 类 已 并
经懂 得 了借 助工 具 的重 要 意 义 , 工 具 意 识 也 正 而 是在 这 一过 程 中萌芽 和发 展起 来 的 。工具 的作 用
它 的形 成要久 远得 多 。尽 管这 种久 远 的影响对 于
不 同的民族也 会在 这里分 道扬 镳 。知识 是在 一个 缓 慢 的过 程 中逐步 建立起 来 的 。而 就未来 的哲 学 而言, 它最 初 的一些 要素 或元 素—— 种种 经验 、 方
法、 工具、 自然观乃至更为 内在或精神性的东西将
哲学 思维 与观 念并 不 是 突然 发 生 的 , 应 当 是 一 它 个漫 长 的思 维与 观念 的积 累过程 。 那么 , 这样一 种 与 知识 活 动相 关 的早 期 的呈
萌芽状态的思维、 观念、 思想或精神性的东西究竟 发生和存在于哪里呢?或者说 , 它究竟体现于何 种具体甚至有形的活动之中呢?我想以下这样几
始 先 民 已经 使 用 了 尖劈 类 、 掷 类 、 陶类 、 织 投 制 纺 类 等 工具 。而 伴 随 着工 具 的制 作 , 关 的 物理 知 有 识 已经萌芽 了。 史前 时期 的工具 制 作对 于技 术甚 至科 学史 来 说 无 疑是 至关 重要 的 。但这 样一 个 历史对 于 未来
中国哲学
法家思想在战国末期大为盛行,最后还帮助秦始皇统一天 下。此派的重点在于取得现实世界的成功,侧重手段之效 用,而忽略“以人为目的”的立场。秦朝二世而亡,与此 有直接关系。韩非一方面承袭儒家的荀子,另一方面接受 道家的观点,在两种不同体系的哲学杂糅之后,无法形成 体大思精的系统,只是为了实用,所以到后世无法解释宇 宙人生。
第一节 中国哲学的行程和 发展
梁漱溟认为中国文化是一种早熟的文明 是世界上少数没有中断的文明形态 因没有中断而具有一以贯之的特征 中国哲学先后呈现为先秦诸子学说、两汉经学、魏晋 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考据学和近代新学 等不同的形态。
一、中国哲学的思想源头
中国哲学不同于印度哲学和西方希腊哲学的鲜明个性,主要是基于 不同的思想源头,根本就在于对天人问题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思考路 径。 对天地之道的追寻,是中国哲学在逻辑上的一个起点。 “道”代表了这些上的“一”;而对到的具体化理解,则是哲学从 “一”走向了“多”。 《庄子•天下》阐述:“道源于一”,古之所谓道术者,是“无乎不 在”的本原,世间神何由降,明何由出,圣由所生,王由所成, “皆源于一”;然后随着天下大乱,圣贤不明,道德不一,百家学 说各有所执,“多得一察焉以自好”所以形成了“道术为天下裂” 的局面。 庄子对此表示了否定的态度:“悲夫!百家往而不返,必不合矣! 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然而对于中国古 代文明的发展来说,这种道术为天下裂的过程,却可以被看作是一 种“哲学的突破”。
顾颉刚“五行,是中国人的思想律,是中国人对宇宙 系统的信仰,二千余年来,它有极强固的势力,它在 经典上的根据,为《尚书》的《甘誓》和《洪范》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是古代汉族人民创造的一种哲学思想。 它以日常生活的五种属性:金、木、水、火、 土属性,作为构成宇宙万物及各种自然现象变 化的基础。这五类条件各有不同属性,如木有 生长发育之性;火有炎热、向上之性;土有和 平、存实之性;金有肃杀、收敛之性;水有寒 凉、滋润之性。五行说把自然界一切事物的性 质别人纳人这五大类的范畴。 五种条件在天上形成五星,即金星、木星、水 星、火星、土星,在地上就是金、木、水、火、 土五种神物质,在人就是仁、义、礼、智、信 五种德性。古代人认为这五类物质在天地之间 形成串联,如果天上的木星有了变化、地上的 木类和人的仁心都随之产生变异,迷这色彩十 分浓厚的占星术就是以这种天、地、人三界相 互影响为理论基础衍生而来的。 五行相生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 土生金。 五行相克 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水克火。
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和贡献是怎样的?
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和贡献是怎样的?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渊源流长,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
作为一个大国,中国的文化覆盖着亚洲以及世界范围内的国家和地区。
中国传统文化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哲学思想的影响和贡献中国传统文化是哲学思想的重要源头,以孔孟之道、道家思想、儒学思想和佛教等为代表。
中国传统文化对全球哲学思想发展做出了不可忽略的贡献。
1. 孔孟之道:孔子和孟子的思想影响了中国数千年的文化历程,它主张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权衡两个极端及其之间的事物,以达到在人际关系和社会政治问题上一种平衡的态度。
2.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提倡“无为而治”,又称为“道法自然”,这种哲学思想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对和谐社会的诠释,影响了许多东亚国家的文化和思想。
3. 儒学思想:儒家文化强调五伦、忠孝、仁爱等价值观,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和传统道德伦理的基础,它也使得中国有了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
4. 佛教:佛教从汉朝开始流传于中国,它对中国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促成了中国密宗佛教的发展,被统称为“禅宗”,并传到了朝鲜、日本等国家。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文学艺术的影响和贡献中国传统文学的成就非常丰富多彩,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和戏曲等形式,融合了许多哲学思想、宗教信仰和当时的政治文化背景。
中国传统文学对世界文学的影响不可磨灭。
1. 诗歌:诗是古代中国文学的代表,被誉为“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诗经》、《唐诗三百首》等,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文化的独特魅力。
2. 散文:散文是文学的一种形式,它融合了汉语语言之美用,表达分明,直观生动,始终体现着纯朴和人民情感。
3. 小说:小说是中国文学的重要分支,从《红楼梦》、《西游记》到《金瓶梅》,它们都以描绘中国社会、风俗、人物、道德和以心理为中心的情节为主要特征,被称为中国文学的三大宝之一。
4. 戏曲:中国传统戏曲不仅是表演艺术中的重要一环,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体现。
百家讲坛曾仕强易经全集
百家讲坛曾仕强易经全集名人轶事 2009-10-28 11:25 阅读2168 评论7字号:大中小百家讲坛曾仕强易经全集液色迷人的百家讲坛曾仕强易经全集这个链接有视频我的名字叫曽仕强,可是我三十九岁的时候,我的身体非常的衰弱,简直是一点都不强。
我总觉得头重脚轻,两脚无力,那时我的办公室在二楼,可是上下楼梯我都要小心益益地扶着楼梯走,生怕摔交。
我就很紧张,年纪轻轻搞到这地步,怎么办?我利用周末时间回到家里,把我的情形向我爸爸汇报。
我爸爸愣了一下,说:早叫你读《易经》,你为什么不读呢?我说读《易经》和我生病有什么关系?他说,当然有密切的关系。
我说,我所知道的《易经》只是用来算命的,用来看风水,而我是学科学的,我根本不信这一套。
所以,我就不学。
我爸爸说,那是一般人错误的观念,就把这本书给害死了。
《易经》,它是讲道理的,讲什么道理?讲未来变化的道理。
那天他给我谈了很久,他说,我们中国人受《易经》的影响,我们有一句话叫“无三不成理”,我们把任何东西都分成三块,而外国人经常分成两块。
我们分成三块,时间有过去、未来、现在,同一天有上午、中午、下午,人也是一样,连孔子都说,有中人以上、中人、中人以下,他一定要凑成三个。
他就告诉我,《易经》告诉我们,未来是会变化的,所以一个人要重视你的未来,但未来是不确定的,它是会改变的。
改变是有一定的道理,这是我们应该掌握的。
我听了以后就说,那很好呀,那我就学学吧!可是我回去后,怎么读都读不懂。
拿了十本书,有七、八本都是告诉我怎样去算命的,怎么去看风水,那不是我要的。
所以我回去就问我爸爸,看不懂的书有什么用?他说,你应该先读《易传》,你把易传读懂了,回头再看《易经》,你会觉得它很清楚。
我就很认真去读《易传》。
读完以后,我真的有很多感悟,我很开心给爸爸讲。
我现在最大的收获就是看懂了中国人。
爸爸说,你终于看懂中国人了。
凭良心讲,我那时候跟现在年青人一样,是很羡慕做外国人的。
我读了《易经》以后,我的观点改变了。
【推荐下载】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及时代意义探讨
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及时代意义探讨 Ⅰ、内容提要 哲学是人类精神的最高成就,最能反映出那个时代的社会心态与精神面貌。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中国哲学是世界诸多哲学中的精华,是人类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心灵鸡汤。
中国哲学系统严密,内涵丰富,对中国哲学进行探讨与认知,不仅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精神信念上的推动作用,而且有助于促进当代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为世界文明的创造与繁荣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支持。
本文试就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基本精神展开探讨,从而引出中国哲学的时代意义,以期能够为中国哲学在当代世界的发展略尽绵薄之力。
Ⅱ、关键词 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基本精神、时代意义 Ⅲ、论文正文 哲学是高度概括了的科学。
哲学的基本问题和使命,就是要寻求天人之道,通过一系列修身的内在调养与致用的外在建设,从而实现个人在社会世界中的定位,最终提升自我的境界,获得智慧的滋养。
而中国哲学,无疑地是哲学中的杰出代表。
每一种哲学,都试图对于人生、世界及宇宙问题进行探讨和解答,中国哲学亦不例外。
中国哲学与其它哲学有着重大的、根本性的区别。
两千年前,古希腊人在爱琴海沿岸思考人与神的关系,古印度人在印度次大陆上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古中国人则在华夏大地上思考人与人的关系,因此,中国哲学始终不同于其它哲学。
它是一种以人为本位的、从人自身的价值去思考各种关系的哲学。
中国哲学的世界观与宇宙观同样也是渗透了中国哲学这一人本主义精神的。
我们的先祖在思考宇宙的发生、变化、发展的过程中的问题时,并没有以神或其他外在的物象的角度去思考,而是以人本身去思考的。
当然,这并不是说中国哲学中没有神的、宗教的因素,而是说这种神的、宗教的因素没有居于主导地位。
这是我们在探讨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时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观念。
1、变易之道,阴阳本源 任何哲学的形成,都有其发生、发展、成熟的过程。
中国哲学的源头在哪里?一般认为,中国哲学的思想应当萌芽于商周之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哲学思想的总源头-
《易经》中道出了十种人生失态,供人领悟。
其实,只有多一点自律,当你回顾人生时,方能少一些悔憾。
大喜易失言
言多必失的道理人人都懂,但却经常容易吃了失言的亏。
特别是在高兴时,人们往往就忘乎所以,从而乐极生悲,因为希望与他人分享,所以广而告之。
但是,心可以亢奋,话语仍是需要沉稳。
大怒易失禮
怒从心起,恐怕下一步,很多人都会诉诸肢体动作,遑论礼节。
冲动是魔鬼,无论是语言上的失礼,还是肢体上的暴力,都会伤了与他人的和气,损了自身的德行,很多时候冷静下来,又会追悔莫及。
所以,最好的方式是从源头解决制怒。
大惊易失态
现实生活中,能够做到喜怒不形于色的人其实很可怕,无论是大喜、大悲抑或大惊,很容易就将自己的情绪和心理暴露给人,如同青梅煮酒论英雄时,刘备惊掉了筷子一样,曹操说出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的时候,刘备听了这话,吃了一惊,筷子一下子掉到了地上。
表面上看起来刘备是因为害怕,担当不起,显得胸无大志,而事实上刘备是故意低调,让曹操以为自己胸无大志而轻敌,不杀自己。
大德刘备尚能如此,常人要做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也很难。
大哀易失颜
面对种种哀伤甚至哀痛,在宣泄过心底的苦与痛之后,人们更需要的是节制、顺变、向前,别让颓废的情绪左右自己。
一朝
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心理谁都会有,最重要的是从消极的情绪中走出来,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今后的人生。
大乐易失察
人在高兴时,往往觉得一切都是悦目的,所以才会有那么多人在行事之前都会先奉承他人一通,而此时受夸赞的人分辨能力往往会被削弱,思考逻辑会被淡化。
于是,失察就乘虚而入,失去对事物应有的判断。
所以,做人要有明辨是非的双眼和善辨真伪的双耳,不要陷于他人的糖衣炮弹中迷惑了心智。
大惧易失节
恐惧或诱惑之下,意志不坚定的人很容易就会失去原则与底线。
此时,真正的勇士会挺胸抬头,坚定意志。
革命时期的先烈们在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时,不失节,不辱命,值得人们敬仰。
大思易失爱
未雨绸缪,三思而后行固然是好的,但是过于犹豫地思前想后,往往会使行为显得唯唯诺诺,很容易就会错失一些机会,反而得不偿失。
想法不宜过于瞻前顾后,思虑不宜过于繁复,有的时候孤注一掷、英勇果敢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大醉易失德
虽然人们常说酒后吐真言,但是大醉之时,其言往往会多妄语,其行往往也容易出格。
所以,小酒怡情,酗酒不光伤身,更易失德。
大话易失信
言必出,信必果。
没有人会欣赏一个言而无信、满口大话之人。
所以,在拍胸脯之前,先掂量掂量自己的心量与能量。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不要让自己的信誉度在没有含金量的诺言中流失。
大欲易失命
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都会有欲望,在填补欲望的过程中,人又会有所追求,从而实现进步。
但是欲望是一把双刃剑,合理的欲望能够用来披荆斩棘,而欲望无度便会失命。
欲从来都不会被填满,只有知足常乐才能修得福报。
人生百态,很多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自己的度,只有掌握好分寸,才不会乱了人生的阵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