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客列传PPT
合集下载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刺客列传》课件-(31张PPT)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刺客列传》课件-(31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f9747f02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bc.png)
研习文本10-12节,细品内容: 荆轲为什么会去刺秦? 观点2:田光以死相激的作用;
侯生曰:“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 北乡自刭,以送公子。”——《魏公子列传》 久之,荆轲曰:“此国之大事也,臣弩下,恐不足任使。”
研习文本10-12节,细品内容: 荆轲为什么会去刺秦?
观点3:一个英雄的反抗暴政的侠义之心。
(10)久之,荆轲未有行意。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入其地,进兵北略地至 燕南界。太子丹恐惧,乃请荆轲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 哉!”荆轲曰:“微太子言,臣愿谒之。今行而毋信,则秦未可亲也。夫樊将军,秦王 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奉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 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曰:“樊将军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 足下更虑之!” (11)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 为戮没。今闻购将军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於期仰天太息流涕曰:“於期每念 之,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荆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 仇者,何如?”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王,秦王必喜 而见臣,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揕其匈,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见陵之愧除矣。将军岂 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撤挽而进曰:“此臣之日夜切齿腐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刭。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不可奈何,乃遂盛樊於期首函封之。
“荆轲是一个武艺高强、侠肝义胆的勇士,他与秦国不沾亲带故,如果说燕太子 丹要刺杀嬴政有其报私仇的成分,那么,荆轲的目的则更是出于为救六国人民 的侠义之心了。”——韩兆琦 “刺客的行为目的是反抗强暴。”——聂石樵 “刺客们自我牺牲、反抗强暴的侠义精神,却是可歌可泣。”——游国恩
刺客列传公开课PPT课件
![刺客列传公开课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d0603a633687e21ae45a92e.png)
学习总结
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Study Constantly, And You Will Know Everything. The More
You Know, The More Powerful You Will Be
结束语
当你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时,失败也是伟大的, 所以不要放弃,坚持就是正确的。
刺客列传刺客列传中尽管这五人的具体事迹并不相中尽管这五人的具体事迹并不相同其行刺或行劫的具体缘由也因人而异但是有一同其行刺或行劫的具体缘由也因人而异但是有一点则是共同的这就是点则是共同的这就是他们都有一种扶弱拯危不畏他们都有一种扶弱拯危不畏强暴为达到行刺或行劫的目的而置生死于度外的刚强暴为达到行刺或行劫的目的而置生死于度外的刚烈精神烈精神
❖ 牛运震曰:“荆轲逐秦王一段, 本可整齐叙之,偏用极历乱之笔;亦 本可简约叙之,偏用极详细之笔。盖 不历乱则情景之仓皇扰乱不见,不详 细则事迹之节次曲折不出,节次曲折 出则情景之仓遽见矣。极详细处正其 极历乱处,极历乱处正其极整齐处也。 此中摹画叙次有绝大神通。太史公出 力写来,后人当悉意求之。”(《史 记评注·刺客列传》)
最上镜刺客——荆轲
廷刺秦王
自由朗读第14段:
1.读懂每句话,理解重要词语和特 殊句式。
2.本段可分为几个层次,请用短语 概括。
3.作者是怎样描写廷刺秦王这一惊 心动魄的场面的?
4.本段表现了荆轲怎样的品格?
“廷刺秦王”这一部分可分为几层?
计见秦王 顾笑武阳 秦廷搏击 倚柱笑骂 遇难去世
作者是怎样描写廷刺秦王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
(1)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人 物形象。荆轲“顾笑舞阳,前为谢曰”、“知事不就, 倚拄而笑,箕踞以骂”,读之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2)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荆轲的英雄 形象。写“年十三”就杀人的秦舞阳“色变振恐”,衬 托荆轲镇定自若;写秦王“恐急”,“群臣惊愕”, “尽失其度”,“不知所为”,衬托荆轲英雄虎胆,威 慑秦廷;最后荆轲事败身亡,秦王仍“不怡良久”,这 寥寥数语,从反面衬托了荆轲的威武壮烈。
苏教版 高二 下册 刺客列传 第一课时 PPT课件
![苏教版 高二 下册 刺客列传 第一课时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367104fc8d376eeafaa3100.png)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东晋 陶渊明
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 欲以观公子。公子执辔愈恭。……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辞 决而行,侯生曰:“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公子行数里,心不快,曰:“……今吾 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复引车还,问侯生。侯生笑曰:“臣 固知公子之还也。”曰:“……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公子再拜, 因问。公子过谢侯生。侯生曰:“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 北乡自刭,以送公子。”——《魏公子列传》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 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刘向《战国策·魏策四》
《刺客列传》是一篇类传,全文五千多字,依次记载了春秋 战国时代曹沫、专诸、豫让、聂政和荆轲等五位著名刺客的事 迹,而其中单是荆轲一个人就用了三千多字,可见荆轲是司马 迁这篇作品要表现的核心人物。节选部分主要记叙了“荆轲刺 秦王”的故事,叙述了这一事件的前因后果,从准备、实施、 到最后失败,事件过程完整。情节围绕一个“刺”字展开,波 澜起伏,惊心动魄,人物的性格也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得到了 生动的表现。
研习文本6-7节,细品内容: 思考: 1、燕太子丹为什么要报复秦王嬴政?鞠武什么态度?
2、在对待樊於期的问题上,反映出鞠武和太子丹怎样的特点?
研习文本8节,解决字词:
(8)太子逢迎,却行为导,跪而蔽席。田光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 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曰而 驰千里;至其衰老,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盛壮之时,不知臣精已消亡矣。 虽然,光不敢以图国事,所善荆卿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结交于荆 卿,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至门,戒曰:“丹所报,先 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偻行见荆卿, 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 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也,愿 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吾闻之,长者为行,不使人 疑之。今太子告光曰‘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是太子疑光也。夫 为行而使人疑之,非节侠也。”欲自杀以激荆卿,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 光已死,明不言也。”因遂自刎而死。
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 欲以观公子。公子执辔愈恭。……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辞 决而行,侯生曰:“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公子行数里,心不快,曰:“……今吾 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复引车还,问侯生。侯生笑曰:“臣 固知公子之还也。”曰:“……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公子再拜, 因问。公子过谢侯生。侯生曰:“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 北乡自刭,以送公子。”——《魏公子列传》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 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刘向《战国策·魏策四》
《刺客列传》是一篇类传,全文五千多字,依次记载了春秋 战国时代曹沫、专诸、豫让、聂政和荆轲等五位著名刺客的事 迹,而其中单是荆轲一个人就用了三千多字,可见荆轲是司马 迁这篇作品要表现的核心人物。节选部分主要记叙了“荆轲刺 秦王”的故事,叙述了这一事件的前因后果,从准备、实施、 到最后失败,事件过程完整。情节围绕一个“刺”字展开,波 澜起伏,惊心动魄,人物的性格也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得到了 生动的表现。
研习文本6-7节,细品内容: 思考: 1、燕太子丹为什么要报复秦王嬴政?鞠武什么态度?
2、在对待樊於期的问题上,反映出鞠武和太子丹怎样的特点?
研习文本8节,解决字词:
(8)太子逢迎,却行为导,跪而蔽席。田光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 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曰而 驰千里;至其衰老,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盛壮之时,不知臣精已消亡矣。 虽然,光不敢以图国事,所善荆卿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结交于荆 卿,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至门,戒曰:“丹所报,先 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偻行见荆卿, 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 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也,愿 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吾闻之,长者为行,不使人 疑之。今太子告光曰‘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是太子疑光也。夫 为行而使人疑之,非节侠也。”欲自杀以激荆卿,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 光已死,明不言也。”因遂自刎而死。
《刺客列传》完整ppt课件
![《刺客列传》完整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655b8ad6294dd88d0d26bc9.png)
33
第五课时 研习(14-17)
34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廷刺秦王”这一部分可分为几层?
计见秦王 顾笑武阳 秦廷搏击 倚柱笑骂 遇难去世
35
廷刺秦王
秦武阳:“色变振恐” 荆轲:顾——笑——前 秦王惶急: 惊——起——绝——拔——操——急——走— —拔——击——复击——目眩 群臣:惊愕、左右:惊呼——“尽失其度” 荆轲:取——奉——发——把——持——逐— —引——倚——笑——踞——骂
7、夫以鸿毛燎于炉炭之上……且以雕鸷 之秦
8、乃造焉
17
整理各类文言知识,翻译
1、太子受而舍之
2、足为寒心
3、是谓“委肉当饿虎之蹊”也
4、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
5、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北购于单于
6、且非独于此也,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
7、是固丹命卒之时也
8、夫行危欲求安……连结一人之后交
9、此所谓“资怨而助祸”矣
3、至其衰老,驽马先之。
4、虽然,光不敢以图国事,所善荆卿可使也。
5、愿因先生得结交于荆卿。
6、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
7、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也,愿足下过太子于宫。
8、是太子疑光也。
9、夫为行而使人疑之,非节侠也。
10、“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因遂
自刎而死。
20
第四课时 研习(9-13)
10、愿因太傅而得交于田先生
太子愿图国事于先生也
18
问题探讨
在对待樊於期的问题上,反映出鞠武和太子 丹怎样的特点? 鞠武自私自利,胆怯。他的话是大道理,也是 利于燕国,但是已经难以实施,或者根本上已 经来不及实施。 太子丹豪爽意气,威武不屈。他明知强秦之威, 也要保护樊将军。
第五课时 研习(14-17)
34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廷刺秦王”这一部分可分为几层?
计见秦王 顾笑武阳 秦廷搏击 倚柱笑骂 遇难去世
35
廷刺秦王
秦武阳:“色变振恐” 荆轲:顾——笑——前 秦王惶急: 惊——起——绝——拔——操——急——走— —拔——击——复击——目眩 群臣:惊愕、左右:惊呼——“尽失其度” 荆轲:取——奉——发——把——持——逐— —引——倚——笑——踞——骂
7、夫以鸿毛燎于炉炭之上……且以雕鸷 之秦
8、乃造焉
17
整理各类文言知识,翻译
1、太子受而舍之
2、足为寒心
3、是谓“委肉当饿虎之蹊”也
4、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
5、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北购于单于
6、且非独于此也,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
7、是固丹命卒之时也
8、夫行危欲求安……连结一人之后交
9、此所谓“资怨而助祸”矣
3、至其衰老,驽马先之。
4、虽然,光不敢以图国事,所善荆卿可使也。
5、愿因先生得结交于荆卿。
6、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
7、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也,愿足下过太子于宫。
8、是太子疑光也。
9、夫为行而使人疑之,非节侠也。
10、“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因遂
自刎而死。
20
第四课时 研习(9-13)
10、愿因太傅而得交于田先生
太子愿图国事于先生也
18
问题探讨
在对待樊於期的问题上,反映出鞠武和太子 丹怎样的特点? 鞠武自私自利,胆怯。他的话是大道理,也是 利于燕国,但是已经难以实施,或者根本上已 经来不及实施。 太子丹豪爽意气,威武不屈。他明知强秦之威, 也要保护樊将军。
刺客列传公开课ppt课件
![刺客列传公开课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4efba27cc17552707220837.png)
刺客列传公开 课
学习目标
• 1.疏通字词,理解文意。 • 2.了解荆轲刺秦的过程,重点学
习鉴赏“易水送别”和“廷刺秦 王”两个场面的描写。
• 3.分析荆轲这个人物形象以及如 何来看待“荆轲刺秦”这个历史 事件。
相对独立 互为补充
• 1、我是文学家
• 前四个同学负责此部分的重点字词整理 • 每部分仅限5重点词语 • 后四个同学负责分析场面描写 • 作者用那些手法把易水送别写得慷慨悲壮,把
秦廷搏击 论功行赏
• 点面结合
主要人物(荆轲、秦王)
动作描写、多用短句
次要人物(秦舞阳、群臣)
反衬
场面描写的注意事项
• 1、要有一个简单的背景介绍, 交待活动发生的时间、地点、人 物,为后面的场景描写作铺垫 。
• 2、场面描写要注意主次。 • 3、场面描写要注意点面结合。 • 4、场面描写要注意按照一定顺
序进行。
评说历史事件
历代学者评荆轲
观点
正 方
反 方
1、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 岂妄也哉。(司马迁)2、其人虽已没, 千载有余情。(陶渊明)3、虽无壮士 节,与世亦殊伦… 贱者虽自贱,重之 若千钧(左思 )4、江湖侠骨(龚自珍) 5、勒马黄河悲壮士,挥戈易水哭将军 (刘伯承)
1、始速祸焉(苏洵)2、轲匹夫之勇, 其事不足言(朱熹)3、轲不足道也 (南宋鲍彪)
2、下列各组句子中变色Biblioteka 意义相同的一组是B
• A、①恐惧不敢自陈 ②诸郎中执兵 皆陈殿下
• B、①终已不顾 ②荆轲顾笑舞阳
• C、①秦王惊,自引而起 ②荆轲废, 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
• D、①于是荆轲就车而去 ②轲自知 事不就
3、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直接
学习目标
• 1.疏通字词,理解文意。 • 2.了解荆轲刺秦的过程,重点学
习鉴赏“易水送别”和“廷刺秦 王”两个场面的描写。
• 3.分析荆轲这个人物形象以及如 何来看待“荆轲刺秦”这个历史 事件。
相对独立 互为补充
• 1、我是文学家
• 前四个同学负责此部分的重点字词整理 • 每部分仅限5重点词语 • 后四个同学负责分析场面描写 • 作者用那些手法把易水送别写得慷慨悲壮,把
秦廷搏击 论功行赏
• 点面结合
主要人物(荆轲、秦王)
动作描写、多用短句
次要人物(秦舞阳、群臣)
反衬
场面描写的注意事项
• 1、要有一个简单的背景介绍, 交待活动发生的时间、地点、人 物,为后面的场景描写作铺垫 。
• 2、场面描写要注意主次。 • 3、场面描写要注意点面结合。 • 4、场面描写要注意按照一定顺
序进行。
评说历史事件
历代学者评荆轲
观点
正 方
反 方
1、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 岂妄也哉。(司马迁)2、其人虽已没, 千载有余情。(陶渊明)3、虽无壮士 节,与世亦殊伦… 贱者虽自贱,重之 若千钧(左思 )4、江湖侠骨(龚自珍) 5、勒马黄河悲壮士,挥戈易水哭将军 (刘伯承)
1、始速祸焉(苏洵)2、轲匹夫之勇, 其事不足言(朱熹)3、轲不足道也 (南宋鲍彪)
2、下列各组句子中变色Biblioteka 意义相同的一组是B
• A、①恐惧不敢自陈 ②诸郎中执兵 皆陈殿下
• B、①终已不顾 ②荆轲顾笑舞阳
• C、①秦王惊,自引而起 ②荆轲废, 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
• D、①于是荆轲就车而去 ②轲自知 事不就
3、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直接
高二语文《史记》选读:刺客列传19页PPT
![高二语文《史记》选读:刺客列传19页PPT](https://img.taocdn.com/s3/m/13a8fa9d2e3f5727a4e96275.png)
。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高二语文《史记》选读:刺客列传
21、没有人陪你走一辈子,所以你要 适应孤 独,没 有人会 帮你一 辈子, 所以你 要奋斗 一生。 22、当眼泪流尽的时候,留下的应该 是坚强 。 23、要改变命运,首先改变自己。
24、勇气很有理由被当作人类德性之 首,因 为这种 德性保 证了所 有其余 的德性 。--温 斯顿. 丘吉尔 。 25、梯子的梯阶从来不是用来搁脚的 ,它只 是让人 们的脚 放上一 段时间 ,以便 让别一 只脚能 够再往 上登。
高二语文《史记》选读:刺客列传
21、没有人陪你走一辈子,所以你要 适应孤 独,没 有人会 帮你一 辈子, 所以你 要奋斗 一生。 22、当眼泪流尽的时候,留下的应该 是坚强 。 23、要改变命运,首先改变自己。
24、勇气很有理由被当作人类德性之 首,因 为这种 德性保 证了所 有其余 的德性 。--温 斯顿. 丘吉尔 。 25、梯子的梯阶从来不是用来搁脚的 ,它只 是让人 们的脚 放上一 段时间 ,以便 让别一 只脚能 够再往 上登。
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刺客列传》(司马迁)课件(共55张PPT)
![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刺客列传》(司马迁)课件(共55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e2a9a3740b1c59eef8c7b499.png)
省略句 被动句 定语后置句 省略句 定语后置句
嘉为先言于秦王
群臣侍殿上者
荆轲刺秦是在什么样的形势下发生的?课文
写当时的形势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 燕国危在旦夕。
课文写形势连用几个动词短语,以短促的语 气交代逼人的形势,渲染了紧张、危急的气 氛。“尽收其地”中“尽”写出了秦军的强 大,也应证了先前太子丹的判断。
导入新课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人生信条,而历史上有一 部分人他们的道德信条是“士为知己者死”, 他们是什么样的人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史 记〃刺客列传》,全文五千多字,共写了曹 沬、专诸、豫让、聂政、荆轲五个人,而其 中单是荆轲一个人就用了三千多字,可见荆 轲是司马迁这篇作品要表现的核心人物,那 我们来认识他。
荆轲刺秦前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商议计谋 求取信物 准备匕首 准备副手 易水诀别
序曲:易水诀别
•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 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 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 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 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 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 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 声慷慨,士皆瞋目,发尽上 指冠。於是荆轲就车而去, 终已不顾。
没有 残酷 只是 直刺 预备 用恶意的眼光看人 古人出门举行的祭祀路神的活动 比照 两腿张开,坐于地如簸箕,以示轻蔑 投掷
二、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震 慑 吾曩者目摄之 秦武阳色变而振恐 默 荆轲嘿而逃去 返 使悉反诸侯侵地 纵 莫敢合从 悦 秦王必说见臣 卒起不意 猝 现 图穷而匕首见
而赐夏无且黄金二百溢 一坐称善 座 镒
初识文本内容
结构完整,叙事波澜起伏
1. 开端:荆轲的身世、交游的交代。 2. 发展:因好友田光卷入了燕秦之间的恩怨
嘉为先言于秦王
群臣侍殿上者
荆轲刺秦是在什么样的形势下发生的?课文
写当时的形势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 燕国危在旦夕。
课文写形势连用几个动词短语,以短促的语 气交代逼人的形势,渲染了紧张、危急的气 氛。“尽收其地”中“尽”写出了秦军的强 大,也应证了先前太子丹的判断。
导入新课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人生信条,而历史上有一 部分人他们的道德信条是“士为知己者死”, 他们是什么样的人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史 记〃刺客列传》,全文五千多字,共写了曹 沬、专诸、豫让、聂政、荆轲五个人,而其 中单是荆轲一个人就用了三千多字,可见荆 轲是司马迁这篇作品要表现的核心人物,那 我们来认识他。
荆轲刺秦前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商议计谋 求取信物 准备匕首 准备副手 易水诀别
序曲:易水诀别
•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 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 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 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 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 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 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 声慷慨,士皆瞋目,发尽上 指冠。於是荆轲就车而去, 终已不顾。
没有 残酷 只是 直刺 预备 用恶意的眼光看人 古人出门举行的祭祀路神的活动 比照 两腿张开,坐于地如簸箕,以示轻蔑 投掷
二、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震 慑 吾曩者目摄之 秦武阳色变而振恐 默 荆轲嘿而逃去 返 使悉反诸侯侵地 纵 莫敢合从 悦 秦王必说见臣 卒起不意 猝 现 图穷而匕首见
而赐夏无且黄金二百溢 一坐称善 座 镒
初识文本内容
结构完整,叙事波澜起伏
1. 开端:荆轲的身世、交游的交代。 2. 发展:因好友田光卷入了燕秦之间的恩怨
《刺客列传》课件
![《刺客列传》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a5d8466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76fc16f.png)
2 深入思考
作品引发了关于正义、忠 诚和人性的讨论和思考。
3 长久影响
通过对人物和故事的刻画, 《刺客列传》在文化影响 上具有长久的价值。
问题与讨论
1 你认为刺客文化在现 2 哪个人物是你最喜欢 3 你如何理解故事中的
实生活中是否存在?
的?为什么?
正义与复仇之间的关
系?
文化影响
古代刺客文化
《刺客列传》为后世构建了独特的古代刺客文化形象,影响了许多文学和影视作品。
忠诚与背叛
故事中探讨了忠诚与背叛的主题,为读者提供了深入思考的素材。
武侠文学
作品将武侠元素与故事情节巧妙结合,对中国武侠文学产生了积极影响。
结尾总结
1 精彩纷呈
《刺客列传》中充满了惊 险刺激的情节和耐人寻味 的人物。
《刺客列传》PPT课件
在这个《刺客列传》的PPT课件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这部古代文学作品。通过 介绍作者、故事背景、主要人物、故事梗概、文化影响以及问题与讨论,我 们将一起了解这个令人着迷的故事。
作者简介
1 景曾
古代文学家,著名作品包括《刺客列传》。
2 生平
生于南朝梁时期,有着深厚的文学造诣和对历史的研究。
3 创作风格
以精炼的文字和极富想象力的描写而闻名。
故事背景
战乱年代
故事背景设定在中国战乱纷争 的年代,政治斗争和势力争夺 相互交织。
江湖秘密
刺客组织隐藏在江湖中,执行 各种任务,政治阴谋和个人复 仇共存。
武功传承
各大门派传承着不同的武功, 刺客们拥有独特的技能和绝技。
主要人物介绍
张飞Βιβλιοθήκη 红颜刺客组织的一员,擅长使用长剑。
神秘女子,刺杀技艺高超,深受 刺客们的崇拜和追捧。
苏教版语文选修《史记选读》:刺客列传优秀课件
![苏教版语文选修《史记选读》:刺客列传优秀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8d62b39f8c75fbfc67db2a7.png)
栏目 导引
摹行传神千载如生——《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
五、古今异义 ①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 古义:____以__后_____________。 今义:从前,过去。 ②夫以秦王之暴而积怒于燕,足为寒.心. 古义:___提__心__吊__胆__________。 今义:因失望而痛心,害怕。 ③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 古义:___困__窘__,__走__投__无__路____。 今义:贫穷。
栏目 导引
摹行传神千载如生——《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
④樊於期偏.袒.扼捥而进曰 古义:___袒__露__一__只__臂__膀______。 今义:袒护双方中的一方。 ⑤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古义:__品__德__高__尚__之__人__,__此__指__樊__将__军_____。 今义:年长之人。 ⑥愿大王少假.借.之 古义:______宽__容___________。 今义:利用某种名义力量来达到某种目的。
摹行传神千载如生——《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
3.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名师指津] 既要看到其侠义精神的正义性,又要看到其作 为的历史局限性。 我的理解:荆轲刺秦王这件事并不能真正挽救燕国的危亡, 荆轲也是为报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才毅然前往的。荆轲之所以 值得肯定,并不在于为太子丹报私怨,而在于他站在斗争的最前 沿反对秦国对山东六国的进攻和挽救燕国的危亡。千百年来, 受压迫的人们之所以敬仰荆轲,也正是基于他那种同情弱小和 反抗强暴的侠义精神。荆轲刺秦王,是反抗强暴的正义行动。
栏目 导引
摹行传神千载如生——《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
⑦于是太子豫.求天下之利匕首 _豫__,__同__“__预__”__,__预__先__ ⑧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_振__,__同__“__震__”__,__震__惊__ ⑨图穷而匕首见. _见__,__同__“__现__”__,__出__现__ ○10 卒.起不意 ___卒__,__同__“__猝__”__,__突__然_________ ⑪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 _擿__,__同__“__掷__”__,__投__掷__ ⑫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 _庸__,__同___“__佣__”__,__被__雇__用__的__人_ ⑬举筑朴.秦皇帝,不中 _____朴__,__同__“__扑__”__,__击________
摹行传神千载如生——《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
五、古今异义 ①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 古义:____以__后_____________。 今义:从前,过去。 ②夫以秦王之暴而积怒于燕,足为寒.心. 古义:___提__心__吊__胆__________。 今义:因失望而痛心,害怕。 ③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 古义:___困__窘__,__走__投__无__路____。 今义:贫穷。
栏目 导引
摹行传神千载如生——《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
④樊於期偏.袒.扼捥而进曰 古义:___袒__露__一__只__臂__膀______。 今义:袒护双方中的一方。 ⑤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古义:__品__德__高__尚__之__人__,__此__指__樊__将__军_____。 今义:年长之人。 ⑥愿大王少假.借.之 古义:______宽__容___________。 今义:利用某种名义力量来达到某种目的。
摹行传神千载如生——《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
3.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名师指津] 既要看到其侠义精神的正义性,又要看到其作 为的历史局限性。 我的理解:荆轲刺秦王这件事并不能真正挽救燕国的危亡, 荆轲也是为报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才毅然前往的。荆轲之所以 值得肯定,并不在于为太子丹报私怨,而在于他站在斗争的最前 沿反对秦国对山东六国的进攻和挽救燕国的危亡。千百年来, 受压迫的人们之所以敬仰荆轲,也正是基于他那种同情弱小和 反抗强暴的侠义精神。荆轲刺秦王,是反抗强暴的正义行动。
栏目 导引
摹行传神千载如生——《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
⑦于是太子豫.求天下之利匕首 _豫__,__同__“__预__”__,__预__先__ ⑧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_振__,__同__“__震__”__,__震__惊__ ⑨图穷而匕首见. _见__,__同__“__现__”__,__出__现__ ○10 卒.起不意 ___卒__,__同__“__猝__”__,__突__然_________ ⑪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 _擿__,__同__“__掷__”__,__投__掷__ ⑫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 _庸__,__同___“__佣__”__,__被__雇__用__的__人_ ⑬举筑朴.秦皇帝,不中 _____朴__,__同__“__扑__”__,__击________
选修《史记》选读刺客列传课件(40张)
![选修《史记》选读刺客列传课件(40张)](https://img.taocdn.com/s3/m/fac3503ebd64783e09122b7d.png)
最佳绩效刺客--曹沫
曹沫,鲁国人氏,以力大勇敢著称。鲁公对他很欣 赏,任命他为将军,同齐国交战。未料三战皆败,鲁公 心怯,赶紧商议割地求和。但是并未责怪曹沫,仍用他 为将。
齐桓公答应和鲁在柯地会盟。正当鲁公与桓公即将 达成屈辱协议之时,曹沫手执匕首冲上前去,劫持了齐 桓公。桓公左右恐伤到主公,不敢动作。桓公问:“你 想怎样?”曹沫说:“齐强鲁弱,您恃强凌弱太过分了。 大王您认为该怎么办呢?”桓公被迫答应尽数归还侵夺 鲁国的土地。得到承诺后,曹沫扔下匕首重新站在群臣 之中,面不改色,辞令如故。桓公恼羞成怒,想毁约食 言,被管仲劝止。于是,不费吹灰之力,曹沫三战所失 的土地又都被全数归还。
豫让桥
在山西太原市西 南24公里赤桥村。 桥为砂石砌筑, 桥上勾栏围护, 桥下晋水常流。
古今异义
1.夫以秦王之暴而积怒于燕,足为寒心
提心吊胆
2.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
困窘,走投无路
3.太子逢迎,却行为导,跪而蔽席.
行走/作为
4.田先生不知丹之不肖
不才
5.持千金之资币物.
豫让仍不死心,不惜以身涂抹油漆变相、口吞煤炭变声来 乔装自己,找机会报仇。机会来了,豫让事先埋伏在一座桥下, 准备在赵襄子经过的时候刺杀他。没曾想赵襄子的马却突然惊 跳起来,使得豫让的计划又再次失败。豫让自知此劫难逃,便 恳求赵襄子:“希望你能让我完成最后一个心愿:把你的衣服 脱下来,让我刺穿;这样,即使我死了,也不会有遗憾。”赵 襄子答应了他,豫让拔剑,在赵襄子的衣服上连刺了三次,然 后就自杀了。
最佳创意刺客--专诸
专诸,春秋时期吴国人氏,为吴国公子光(即后来的 吴王阖闾)所雇,用来刺杀王位竞争对手吴王僚。
话说事发当日,公子光宴请王僚,私下埋伏甲兵于 室内。王僚也早有防范,命人沿途布满兵卒,门窗台阶 左右也都部署上自己的亲信,夹道而立的侍卫,皆手持 长铍。酒酣耳热之时,公子光佯装有足疾,退入内室。 这时专诸闪亮登场了!他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主观 能动性,创造性的把匕首藏在鱼腹中,佯装为王僚献菜。 等走到王僚跟前,说时迟那时快!专诸突然撕开鱼腹, 拿出匕首刺向王僚!王僚当场毙命。遗憾的是,专诸当 即也被侍卫杀死。公子光趁对方群龙无首,速命埋伏的 甲士攻击王僚的侍从,尽数将其诛杀。为感念专诸,吴 王阖闾加封专诸之子为上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节
1、太子逢迎,却行为导,跪而避席。2、愿先生留意也。
3、至其衰老,驽马先之。 4、虽然,光不敢以图国事,所善荆卿可使也。 5、愿因先生得结交于荆卿。 6、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 7、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也,愿足下过太子于宫。 8、是太子疑光也。 9、夫为行而使人疑之,非节侠也。 10、“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因遂 自刎而死。
1、居顷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
2、故尝质于赵 ,而秦王政生于赵 而丹质于秦 3、其后秦日出兵山东以伐齐、楚、三晋,稍蚕食诸侯, 且至于燕
4、太子丹患之
5、北有甘泉、谷口之固,南有泾、渭之沃,擅巴、汉 之饶,右陇蜀之山,左关、崤之险 6、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 7、然则何由?
解释下列词语
1、居有间……亡之燕
思考: 这一情节中,表现出荆轲与樊於期怎样的特点?
荆轲
侠肝义胆 果敢勇决 擅长辞令 工于心计
樊於期
义勇刚烈 热肚直肠
思考:
一切准备得差不多时,荆轲为何没有出发? “有所待” 太子丹是什么样的态度? “迟之,疑其改悔”“先
遣舞阳”
荆轲对此有何表现? “怒,叱太子” 各自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特点?
荆 轲 刚直不阿 秉性刚烈
思考:
荆轲刺秦前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求取信物(樊将军首级、燕督亢地图)
准备匕首(淬毒药)
准备副手(秦舞阳 朋友)
思考: 荆轲私见樊将军,为何能使樊将军慷慨献身?
荆轲三问樊於期:
首先从秦王的刻毒残忍说起,动之以情,进行初 步试探; 接着从“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方面晓之 以义,引而不发,进一步观察反映; 最后在樊将军急于知晓的情况下,他才和盘托出 行刺打算,征询意愿,告之以谋。
背景简介: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 前 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于公元 前 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 228年破赵( 灭赵是公元前 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 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 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 子丹于公元前 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 同时也为报“见陵”之怨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 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 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 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 的。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 226 年破燕,公元前 222年灭燕。
结交的人都是杰出之士
探究:
本文开头写荆轲遭盖聂和鲁勾践的怒
目、怒叱,都不计较,这和《史记》 中叙述韩信受胯下之辱的故事一样, 意在表现他们“含羞忍耻丈夫事,一 朝之愤非良图”(元胡天游诗)的励 志精神。结合司马迁生平,探讨其屡 次叙述此类情节的个人感情因素。
①司马迁因为李陵之祸遭受宫刑,借荆轲、韩信 这些人的做法来激励自己忍辱负重、发愤著书。 ②真正的勇敢,是对正义的维护,是对真理的仗 义执言,做有胸怀有担当的“大勇”者,不在小 节上斤斤计较。
思考:
荆轲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找出第10节 中相关句子并概括)课文写当时形势的语言有何特点?
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 夕。课文写形势,连用几个动词短语(短句), 以短促的语气交代逼人的形势,渲染了紧张、 危急的气氛
思考: 临危受命,表现了荆轲怎样的个性特点?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言出必行的侠义 精神。 “行而毋信,则秦未可亲也……”—— 勇而多谋、 城府很深、胆识超人 太子丹的恐惧、不忍,表现了他怎样的个性特点? 急躁、软弱、善良
讨论:怎样认识荆轲和荆轲刺秦王这一行动?
荆轲具有义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 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但还是毅然前往, 直至事败仍然“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荆轲刺秦王 这件事并不能真正挽救燕国的危亡,荆轲也是为报太 子丹的知遇之恩才毅然前往的。荆轲之所以值得肯定, 并不在于为太子丹报私怨,而在于他站在斗争的最前 列反对秦国对山东六国的进攻和挽救燕国的危亡。千 百年来,受压迫的人们之所 以敬仰荆轲,也正是基于 他那种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义侠精神。当然这当中 也流露出“士为知己者死”的因素,这既是荆轲本身的 局限,也是作者的局限。从荆轲刺秦王的做法来看, 这种个人的恐怖手段是不可取的,企图凭借个人的拼 杀来改变历史的进程更是不可能的,这些都反映了历 史的和阶级的局限。
鉴赏刺秦场面的写作方法
(1)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人 物形象。荆轲“顾笑舞阳,前为谢曰”、“知事不就, 倚拄而笑,箕踞以骂”,读之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2)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荆轲的英雄 形象。写“年十三”就杀人的秦舞阳“色变振恐”,衬 托荆轲镇定自若;写秦王“恐急”,“群臣惊愕”, “尽失其度”,“不知所为”,衬托荆轲英雄虎胆,威 慑秦廷;最后荆轲事败身亡,秦王仍“不怡良久”,这 寥寥数语,从反面衬托了荆轲的威武壮烈。 (3)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 过程.荆轲“奉-取-发-把-持-逐-掷”,主动进攻未遂, 仍进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惊-起-拔-走-负-击-断”, 由惊慌失措转为有效反击,动作描写,层次分明。
研读第9节
1、太子再拜而跪,膝行流涕。 2、丹所以诫田先生毋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也。 3、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
4、又举兵南伐楚,北临赵……而李信出云中,太原,赵不能支秦, 必入臣。 5、丹之私计,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 6、使悉反诸侯侵地 7、则不可,因而刺杀之。
8、太子前顿首,固请毋让,然后许诺……舍上舍
2、夫以秦王之暴而积怒于燕
3、祸必不振矣!虽有管晏,不能为之谋 也。 4、其后乃可图也 5、旷日弥久,心惛然,恐不能须臾。 6、不顾国家之大害 7、夫以鸿毛燎于炉炭之上……且以雕鸷 之秦 8、乃造焉
整理各类文言知识,翻译
1、太子受而舍之 2、足为寒心
3、是谓“委肉当饿虎之蹊”也
4、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 5、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北购于单于 6、且非独于此也,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 7、是固丹命卒之时也
学习6-8小 节
1.解释下列词语:
故尝质于赵 过去 其少时与丹欢 交好,友好 秦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归 对待;友好;所以 稍蚕食诸侯,且至于燕 渐渐地;吞食;将要 民众而士厉,兵革有余 振奋;兵器 未有所定也 安定 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为什么;因为;触犯 请入图之 深入;谋划来自整理各类文言知识,翻译
问:这几节文字交代了与荆轲有关的哪些 内容? 主要交代了三个内容: 1、好书剑,曾以术说卫元君。 2、曾游榆次,与盖聂论剑。
3、曾游邯郸,与鲁勾践博。并引出与后 来故事的发展密切相关的两个人物:高渐 离、田光。
思考:
1、“荆卿好读书论剑”这句话有何暗示?
“好读书”,表现荆轲儒雅的特点;
“论剑”,为下文刺杀秦王作铺垫。
太子丹
惊恐,焦急;浮躁 多疑,谋事不周
思考回答:“易水送别”一幕悲中
有壮,细读课文,探讨太史公是怎样 表现出“悲中之壮”的?
一曲易水歌,以音乐 的凄婉与慷慨和诗歌的苍 凉悲壮渲染壮别气氛,语 气长短有致而富于情韵。
易水送别
背景:“萧萧易水寒”“白衣
冠”“垂泪涕泣”“变徵之 声” ——生离死别得凄凉悲怆 活动:“慷慨羽声”“瞋 目”“发尽上指冠”“终已不 顾” ——同仇敌忾,视死如归的 悲壮
2、与盖聂论剑,荆轲受怒目即离去,这一情节采用 什么描写手法?表现了他怎样的个性?对后来的故事 有怎样的影响? 细节描写
强烈地维护自尊,也暗示荆轲的剑术未能精益求精。
为下文刺杀秦王不能成功而设下伏笔
3、第3、4节写荆轲懦弱的表现有何目的?
反衬。以荆轲论剑、争道的懦弱表现反衬刺杀秦王的 勇敢。 4、第5节中写出荆轲与一般的刺客有什么不同?找出文 中相关语句归纳。 个性不羁。好喝酒,在街市上唱歌,哭泣旁若无人。 深沉好书
《刺客列传》
《刺客列传》是一篇类 传,依次记载了春秋战国 时代曹沫、专诸、豫让、 聂政和荆轲等五位著名刺 客的事迹。
《刺客列传》全文五千多字,共写了 曹沬、专诸、豫让、聂政、荆轲五个人, 而其中单是荆轲一个人就用了三千多字, 可见荆轲是司马迁这篇作品要表现的核心 人物。节选部分主要记叙了“荆轲刺秦王” 的故事,叙述了这一事件的前因后果,从 准备、实施、到最后失败,事件过程完整。 情节围绕一个“刺”字展开,波澜起伏, 惊心动魄,人物的性格也随着故事情节的 发展得到了生动的表现。
侧面描写:秦舞阳的“色变振恐”,秦王的“目 眩良久”,群臣的“尽失其度”,烘托其胆识。 荆轲在强秦的朝堂上,追得秦王惊慌失措,“环 柱而走”,狼狈不堪;群臣万分惊愕,束手无策。把 场面写得惊心动魄。
“廷刺秦王”在表现手法上的特 色 “廷刺秦王” 以密集的
动词、形容词渲染生死搏斗 的激烈场面,语句简短,节 奏急促,从而使文字表现艺 术和内容表达要求达到了完 美的统一。
牛运震曰:“荆轲逐秦王一段, 本可整齐叙之,偏用极历乱之笔;亦 本可简约叙之,偏用极详细之笔。盖 不历乱则情景之仓皇扰乱不见,不详 细则事迹之节次曲折不出,节次曲折 出则情景之仓遽见矣。极详细处正其 极历乱处,极历乱处正其极整齐处也。 此中摹画叙次有绝大神通.太史公出 力写来,后人当悉意求之。” (《史 记评注· 刺客列传》)
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
①抓住特点:如对送行者的描写,抓住“白衣冠” 这个特点;给整个画面笼罩一层悲哀的色彩;② 突出重点:在众多的人物中,重点写荆轲;“既 祖,取道”略写,重点写慷慨悲歌;一曲壮歌抒 发荆轲义无返顾的慷慨情怀;③顾及全面:太子、 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顾及到,而且通 过写“士皆垂泪涕泣”“士皆嗔目,发尽上指冠” 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④结合 写景:“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身临其境的 感觉。⑤音乐渲染: 乐调由哀婉悲伤变徵之声 转为慷慨激昂的羽声,场面由悲向壮推进。